实用养鸟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20:25:47

点击下载

作者:张振明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养鸟百科

实用养鸟百科试读:

前言

养鸟爱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民群众喜爱饲养多种名贵珍鸟,除我国的大量留鸟外,还有各类进口的新品种。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雅的娱乐内容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养鸟就是较好的内容之一。

养鸟不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保护生态平衡,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愉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养鸟所需的基础知识,并介绍了70余种常见观赏鸟的详细饲养技巧,书中还附有多幅精美照片。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初养鸟者的最佳参考书。编者

第一部分 关于鸟

◆鸟

鸟是一类适应在空中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是由爬行纲双孔亚纲槽齿目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全身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能在空中飞翔,体温恒定且高,通常为42℃。适应飞翔,骨骼变轻。现在已知最早的鸟是始祖鸟,它既有鸟类的特征又与爬行动物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它是鸟类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由于鸟类和爬行类的亲缘关系,两者有许多近似之处。比如鸟类的羽毛和爬行类的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都是盘状卵裂,都是卵生的羊膜类,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后肢的踵关节位于两列跗骨之间,形成跗间关节,皮肤缺乏皮脂腺,因而皮肤干燥,头骨仅有一个枕髁和寰椎相关节等等。鸟类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并且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因而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其心脏分为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这样,多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再加上呼吸系统的完善化,保证了血液中含有充分的氧。动物界只有鸟类与哺乳类是恒温动物,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已进入更高一级的水平,恒温动物减少了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性,扩大了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区,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具有以上一系列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性特征,所以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享有“高级脊椎动物”的称号。

鸟中之最

鸟类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并且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因而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观赏鸟的鉴别

在购买观赏鸟的时候,要千万小心上当受骗。如果买了上了年纪的老雀,回家后饲养的时间不长,身体也多病,而且老鸟会存在一些怪癖或坏习惯。最理想的年龄选择是选其幼年个体开始驯养,长大后易于驯以技艺和鸣唱。从野外获得的成鸟,死亡率远高于从幼鸟开始驯养的。可以从鸟的羽毛、腿部等方面的观察来分析判断观赏鸟的年龄。一般来说,鸟的年龄越小(未成年幼鸟除外),身体上的羽毛就越显得光亮和鲜艳。年龄增大后,特别是进入老年期后,羽毛就渐渐失去了光泽,而且显得杂乱和粗糙。此外还应选择羽毛完整、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两眼有神、鸣唱有力的个体。体质不佳的个体精神不振,羽毛松散,泄殖孔周围羽毛有粪污,眼睛、鼻孔、口边不洁或有污物者,均为病态表现。◆鹦鹉

在购买前,首先要在笼子前观察鸟的状态。一般来说,同笼鸟中外观个头较大,跳跃、鸣叫、活泼,抢食和啄咬其他鸟的为首选。然后可将首选的小鸟抓在手中认真查看。看看小鸟的眼睛是否有神、是否正常,如果有伤口、白内障、眼疾或天生独眼的则应放弃。正常小鸟肛门应该清洁无粪便等黏结物,附近的羽毛应该蓬松干燥,如有黏液或粪便粘着,这只小鸟则可能患有肠胃病。新鸟腿趾上的皮比较细嫩,一般换羽1~2次后还没有鱼鳞斑状的皮,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腿上鱼鳞斑状的皮越来越明显,皮质也越来越厚。普遍来说,年轻的鸟,它们的腿、趾、爪的皮肤都呈褐色,油亮并带有淡红,随着年龄的增长,褐红色逐步退化,渐渐变为浅白色。可以肯定的是:腿、趾、爪上的皮肤明显而且觉得很粗糙的就一定是老雀了。认真检查鸟的头部、羽毛和脚。头部主要检查鼻孔是否通畅,呼吸是否有喘息现象。羽毛要选择那些鲜亮,羽轴有光泽,飞羽没有任何缺损的鸟。选择富有活力,身体结实而不臃肿,眼睛闪亮,喙有光泽,羽毛鲜亮,双脚颜色自然,不干燥,不弯曲,爪正常,肛门周围洁净,无脏物的鸟,身体肥胖适中。刚捕获的鸟,捕者或出售者养护方法不当,一段时间后鸟会亏膘,亏膘的鸟饲养有一定的困难。

雌雄同色的鸟,一般来说雄鸟体形稍大、粗壮,活泼好动,鸣声委婉多变,站立时略高,头的额部、顶部较宽,眼睛有神,羽色较雌性光泽度强。雌性相反,体形稍小、细长,鸣声单调。这需要认真观察,不断总结经验。

怎样运输笼养鸟

在鸟类的运输过程中,其环境很不适合鸟类。鸟类新陈代谢旺盛,不耐饥渴,运输途中需不断喂食和给水,必须悉心照料。许多鸟都有专门的运输笼,一般都可到鸟市购买到,为减少体积,防止争斗造成伤亡,一般都使用“扁笼”,而且大小根据鸟类的不同而不同。在运输过程中鸟笼一定用布遮掩,而且要经常检查笼子的情况,并注意通风。给新捕获的鸟搞好“换食”是很重要的,否则会造成大量死亡。把鸟翅膀捆住,将两翼最外侧4~5枚飞羽在腰部交叉用棉线结扎,然后放入暗扁笼。食虫鸟需要立即供给适口饲料(如昆虫及其幼虫),也可填喂沾水肉条或抹喂拌有蛋黄的混合饲料(加水成糊状),对食种子的鸟类短时间可以不给饮食。

第二部分 常见观赏鸟的饲养

雀形目·百灵科

百灵

英文名:Mongolian Lark

别名:百灵鸟、口百灵、蒙古百灵、蒙古鹨、塞云雀、华北沙鹨等。

科属:雀形目,百灵科。

分布:分布于东半球,我国境内有6属、13种。

身体特征 此科鸟体形如麻雀般或者是稍大一些,体长13~20厘米,体重46~72克。头上有羽冠,鸣叫时常常会直立起来,精神抖擞的样子。雌雄百灵鸟羽色相近,不易区分。雄鸟的头顶周围、额头和后颈部均为栗红色,头顶中部为棕黄色,眼周、眉纹等为棕白色,两侧的眉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接,耳区上部为棕红色,嘴尖长,呈圆锥状,颊和喉为白色,胸部两侧有黑色斑块,腹部为沙白色,翅膀呈黑褐色,并有白色斑点,背部和腰部为栗褐色,尾上覆羽栗红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为纯白色,中间那对的颜色为栗褐色,其余尾羽的颜色虽不及它们显眼,但却都有白色斑点的点缀。雌鸟的眼睛与雄鸟相比起来,显得又圆又小,而且还没有雄鸟的眼睛明亮,另外,雌鸟额头和后颈是棕黄色的,胸部两侧的黑斑也不如雄鸟明显。

生活习性

耐寒性强。栖息于开阔平原、山坡草地,常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冬季天气严寒时,会结成大群进行短距离的南迁。善于直窜云霄、边飞边唱,声音嘹亮动听,还善于模仿各种鸟鸣。有时候,尤其是阳光充足的正午,它们也会站在高岗或是沙丘上,边进行沙浴边鸣叫,非常惬意。百灵一般营巢于高原山坡草丛间或地面凹陷处,巢由草根细茎盘成,表面再覆以杂草掩蔽。百灵每年3~4月开始发情,这时它们会频繁鸣叫,而且声音特别洪亮,这个时期称为百灵鸟的“大性期”。5~6月间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为白色或黄白色,表面光滑且具有褐色细斑。孵化期约14~16天。在哺育期间,以昆虫哺育幼雏。百灵鸟8月份便开始换羽,10月份新羽就能长齐,之后鸣叫声便开始转柔,这段时间便是它们的“小性期”。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选用专门的百灵笼进行饲养,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可供选择,形状则均为圆形。大型笼的大小一般为160厘米×65厘米(笼高×底直径),有人也会把这种大型笼子制作成可以升降的笼子,以便根据鸟的体形大小及入笼时间的长短来调整笼子的高度,中型笼一般为45厘米×45厘米,小型笼一般为25厘米×30厘米。百灵笼内不用设栖架,做一个高13厘米,直径20厘米的圆台架,供它停息即可。

食物种类

百灵的食物主要是杂草和其他野生植物的种子,也兼食部分昆虫,如蝗虫、蚱蜢等。因为幼鸟还不会自己采食,所以可以将豆粉、玉米粉、鸡蛋按5:2:3的比例加水拌成面团,蘸水以填喂。每天喂食5~7次,喂饱为止。不用单独喂水,也不用喂菜。以后,随着幼鸟慢慢开始学会采食,就可以逐渐减少填喂,改以鸡蛋小米、谷子、嫩菜叶和活虫投喂。成鸟的饲料以蛋米、苏子、谷子、麻籽等为主,并辅以青菜、骨粉、昆虫等,还可以配制百灵粉(熟鸡蛋0.5千克、青菜叶0.1千克再加上绿豆粉或豌豆粉1千克研磨均匀),供其食用,但喂前要用水调湿。

饲养方法 养百灵鸟最好是从幼鸟开始,因为幼鸟较于成鸟来说,易于调教得多。而且从小就开始喂养,它们和主人之间的感情会比较亲。幼鸟可以用小笼饲养,等它们长大后再改用大笼。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幼鸟自己不会吃食,需要先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喂养才行。

每天都要更换笼内的饲料和饮水,食罐和水罐也得每天洗刷、消毒。一般要把水罐放在笼外,让其从特制的竹栅缝里伸出嘴去喝水。夏天的夜里,要在鸟笼上罩上笼罩以防它被蚊虫叮咬。百灵后趾爪特别长,笼底要用薄板封住,以防它的后趾漏出笼外。再在笼底铺上一层沙土或是细净的黄土,既供其沙浴,又能起到保护鸟爪的目的。细沙要经过烈日曝晒消毒杀菌,每隔三四天更换一次。此外,要让百灵鸟适当地晒晒太阳,切忌淋雨、水浴。饲养百灵的关键期是大性期和换羽期,在这两个时期里,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

沙浴是百灵的特性之一,不但能清除鸟体上的污物、体表的皮屑、趾爪上的污垢,驱除其体外寄生虫,还可以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所以说经常让百灵进行沙浴对它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百灵喜欢干燥怕潮湿,沙浴多选择洁净而干燥的细河沙。为了满足鸟的沙浴要求,笼内应经常更换新沙,特别是气候潮湿的南方,有时甚至需要将新沙放在锅中在炉火上焙炒。而且沙子要细柔一些,以防擦伤它们的羽毛和皮肤。很多人会到河滩里去挖干净的河沙,过筛晒干后备用。百灵在沙浴时,全身羽毛会变得蓬松,并竖立起来,它们会用翅膀和爪子不断地拨起沙子,撒到全身的羽毛里,然后身体抖擞起来,并用双翅不停地拍打身体,将沙子抖落,如此反复多次。百灵鸟在冬季,一般会减少沙浴的次数,而夏季则会增加,尤其是天气极其炎热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进行沙浴。因此,每天都要对笼内的沙子进行过筛清理,以清除里面的粪便和其他杂质,为鸟创造一个洁净、清新的环境。过筛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先将百灵过笼,再把笼底的沙子倒出来过筛。◆百灵

介绍完了关于沙浴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谈谈有关于遛鸟的问题了。不一定每天都得去遛鸟,但最好还是经常带它们出去遛遛。因为百灵鸟在入笼后,不仅运动量减少了,而且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的机会也少了。所以经常遛鸟对于百灵呼吸新鲜空气和增加运动量都有好处。此外,如果百灵被长期关在家里,就会因为缺少模仿学舌的机会而使它们的叫声变得单调,而经常在清晨或黄昏时外出遛鸟,让它多接触其他鸟类的鸣叫和外界的各种声音,对帮助它们学舌是大有好处的。遛鸟的地点,最好定期更换,让它对外界的环境保持新鲜感,精神兴奋了,食欲就会增加,食欲增加,有了底气,它也就更有兴趣鸣叫了。如果饲养得当,百灵可以从这一年的“小性期”便开始鸣唱,一直延续到来年的“大性期”而不间断。

鸟友提醒

在百灵鸟鸣叫欲望最旺的时期,应注意让其充分休息,以免它们过度疲劳,引起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而死。

病害防治

弯曲杆菌病(见本书第173页)。

凤头百灵

英文名:Crested Lark

别名:又名阿兰、角角、大角。

科属:在分类学上属于雀形目、百灵科、凤头百灵属。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东部和南部等地。

身体特征 凤头百灵,因头上长有长而窄的黑色冠羽而得名。凤头百灵羽毛美丽,体形优美且轻盈,其体长约18厘米,体重约30克。凤头百灵虹膜灰褐色,嘴铅灰色。上体呈沙褐色,各羽有黑褐色纵纹,覆尾羽棕色较深且无黑纹。下体棕白色,胸有黑褐色纵斑,两胁和下面的覆尾羽棕色较深。

生活习性

凤头百灵喜欢栖息在山脚草原、海滨草地或荒漠草原地带,它们喜欢在地上急速飞过,飞翔时呈直线上升,喜欢在高空鸣叫,边飞边鸣,姿态优美,鸣声动听。它们在春天营巢于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为14~16天。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凤头百灵适于饲养在百灵笼内。百灵笼形状为圆形,笼顶有拱顶与圆顶之分,笼顶中央部分(俗称天井或顶盖)以铜板为好,美观大方。笼底为三合板封闭,并围以底圈,内铺细沙土,供鸟沙浴和食用,还能保护它们的趾爪。底板围以底圈,以防沙浴的沙土与食用的沙粒被鸟拨出笼外。百灵笼里只有特有的凤凰台,没有栖木。因为百灵为地栖鸟,所以笼内不放栖木,百灵笼内的凤凰台呈蘑菇型,台高15~20厘米,台面直径4~7厘米。台面应粗糙一些。

食物种类

以各种杂草种子、昆虫、蠕虫等为食。

饲养方法 凤头百灵最好从雏鸟养起。雏鸟饲料用软食,主要由绿豆粉、玉米粉、熟鸡蛋或熟鸭蛋、肉末、昆虫、菜叶汁,加适量钙粉和水调合成干糊状,15日龄以下需填喂,15日龄后由其自己啄食,并逐步加入粟子等粒料,过渡到成鸟饲料。雏鸟饲养还要注意保暖,10日龄以下保持30℃以上温度,以后逐步降温,直到羽毛长全。

鸟友提醒

凤头百灵喜欢沙浴,在笼中要经常更换消毒过的细沙。

凤头百灵的饲料有粟子、蛋米、稗子等,另加少量昆虫、菜叶和水果。每年3~6月是凤头百灵的鸣叫旺季,要增加用绿豆粉、熟鸡蛋黄研合的粉料,增加遛鸟时间,多晒太阳,还可试用“胖大海”泡的水供其饮用。训练鸣叫可以请叫口好的凤头百灵当“老师”,在遛鸟时罩上笼衣挂在“老师”边上,听叫学习,约需几个月时间就能仿效“老师”的叫口。在换羽和冬季时,增加苏子和菜籽。

病害防治

结膜炎(见本书第194页)。

鼻出血(见本书第187页)。

蒙古百灵

英文名:MongOlian skylark

别名:口百灵。

科属:雀形目,百灵科。

分布:分布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呼伦贝尔盟和河北张家口等地区。

身体特征 蒙古百灵体长约18~22厘米,是著名的观赏鸣禽之一。背部羽毛大都呈棕色,两翼和尾部棕红色,尾羽两侧有相对称的白斑,腹部羽色呈沙白色,额部、头顶周缘和后颈呈栗红色,头顶中部为棕黄色,腿的皮肤呈淡褐色。家养的百灵足趾粉红色,爪黄色,野生的足趾呈暗红色,爪黑色,四趾分开,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趾爪较尖长,利于攀抓。其具有天赋的歌喉,鸣声嘹亮宽广、悠长,音律婉转多变、悦耳动听。更为神奇的是百灵鸟还会效仿其他动物的叫声。好的百灵能学会十多套叫声,套套各有特色,别有风趣。老年养鸟爱好者喜欢听其叫声,在每日清晨边听百灵鸟的叫声边晨练,对健康很有好处。百灵的寿命比一般鸣鸟长,如饲养细心,管理得当,一只百灵能生存20~30年。2~7年为鸣唱黄金年。

生活习性

野生百灵生活在广阔的荒漠及草原上。营地面生活,它飞翔能力很强,并且能边飞边唱,能在200~300米的高空盘旋,鸣叫达数小时之久。在地面百灵鸟走动迅速,并且可不停地奔跑、蹦跳,所以人们称百灵鸟是能歌善舞者。在野生状态下百灵鸟喜欢群居,不论在空中飞翔或在地面上活动,总是成群结队在一起。尤其冬季或深秋季节,在蒙古草原上,有时有聚集几十只甚至数百只的百灵鸟群队。野生百灵极爱在沙丘及高坡的顶端上停立鸣叫,而且不断地抖动双翼,挺胸扇翅,激昂高歌。野生百灵的巢属地面巢。筑巢于地面上的凹陷处。巢如小碗形,一般在巢的周围都丛生着茂密的草木,不易被人们发现。巢分内外两层,新筑的巢明显可辨。外层巢的筑造材料主要是蒿秆,并混有其他软物,内层为较纤细的禾本科植物茎或其他较为柔软的羽毛和叶、兽毛等。百灵鸟的繁殖季节是每年5月中旬至7月末,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雌、雄鸟交配后雌鸟开始产卵,卵重约2.3~2.7克,卵壳颜色大都为白色或近似黄色,表面光滑而且有褐色的细斑。野生百灵的孵卵主要由雌鸟担任,雄鸟有短暂时间的换孵现象,百灵鸟的孵化期为12~16天。幼鸟出壳后,先由双亲负责捉昆虫喂食,10天左右,幼鸟即长出大毛(即硬毛),但这时幼鸟还不会飞,须先由雌亲鸟带出巢在草丛中窜走,仍由双亲喂食,待幼鸟会飞并能独立寻食后,才各奔东西,自由活动,离开双亲。百灵没有终身配偶,繁殖期间,雌、雄百灵营巢一处,将幼鸟养育到能独立生活时,这个家庭即行解体,各奔东西。待下次繁殖时,雌、雄百灵又各找自己的新欢,重新组合家庭。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百灵笼。

食物种类

口百灵属杂食性鸟类,它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野生植物的种子,也吃少量的昆虫。

饲养方法 笼养百灵鸟一般是从野外捕获的幼雏饲养驯化的。一般情况下饲养百灵应该从幼雏养起,因为成鸟的性子比较野,难以驯服,从幼雏开始饲养的鸟,性情较温顺,不畏人,鸣叫也较好。选择幼雏应该注意挑选体质好、神态好、个头大、争食能力强、胆大不畏人的幼鸟。雄性百灵鸣声嘹亮,舞姿优美,雌性百灵鸟仅能发出低而单调的鸣叫,是无法与其相比的。幼雏百灵雌、雄两性的体形基本相同,都不会鸣叫。雄性幼百灵头部较大,额较宽,嘴阔大而尖端微钩。眼睛大而有眼角,眉毛白而粗。食欲旺盛,拼抢力强,食量大,翅膀上鱼鳞状斑纹大而清晰。目前在大、中城市的各地花鸟市场上都有不少成年百灵鸟出售,花鸟商店里常常也有。在挑选成鸟时,定要挑选经过训练的熟鸟,刚捕捉来的生鸟,野性比较强,没有饲养经验的饲养者不容易饲养成功。经过训练的熟鸟体形粗短,羽毛稍带晦暗,羽毛有被鸟笼等其他物体摩擦过的痕迹,这说明饲养时间较长。不论人多人少或有嘈杂声音,它照常鸣叫或进食。它的足趾粉红,爪黄色。一般野生百灵体形细长,羽毛整齐而且鲜亮,足趾油亮呈暗红色,爪黑色而尖长。在挑选百灵时,还应该注意选择体质好,胸部丰满不亏膘,全身羽毛紧收不敞毛,鸟体形属流线型,精神饱满,昂头挺胸,肛门周围无粘污粪便的。

刚出生的幼鸟生命力较弱,饲养管理百灵幼鸟较为困难。为了保证饲养成功,一般应选择孵出10天左右的雏鸟来饲养。饲养幼雏百灵用粉状饲料,主要成分有绿豆粉、玉米面、熟鸡蛋黄,其次是昆虫及瘦肉等。30日龄以上的幼鸟,自己会啄食,会行走,保证饲料供给就行了,但要注意饲料卫生,预防发霉变质。同时控制投喂量,使它少吃多餐。

不同日龄的幼雏百灵需要不同的温度,一般在1~5日龄保持35℃左右,以后逐渐下降,到30日龄保持在20℃左右。1个月以后的幼鸟全身羽毛比较丰满,抗寒保暖能力也较强,根据天气情况可以转入笼内饲养。百灵鸟的育雏工作对幼鸟的发育极为重要,喂养幼鸟要特别注意保暖。百灵鸟每年在5~6月产卵孵化。气温有时仍比较低,特别是白天与夜间的温差比较大,由于雏鸟自身抗寒能力较差,如不注意保暖,鸟会受凉拉稀,生长慢,严重者则会死亡。百灵属杂食性鸟类,因此,饲料应保证多样并有动物性饲料。喂养的主要饲料有谷子、大米。辅助饲料有菜籽、火麻仁等。保健饲料有青菜、胡萝卜等。特殊饲料有黄粉虫、皮虫、蚕蛹、蝗虫,绿豆粉拌鸡蛋黄。上述几种饲料调配的比例要合理。平时的比例为:谷子8.5份、油料籽0.5份、火麻仁1份。昆虫、青菜少量。换羽期的比例为:谷子7份、菜籽0.5份、火麻仁1.5份、骨粉1份。要适当喂些活性饲料,如皮虫、蚂蚱,或牛肉、猪瘦肉及少量的菜,如青菜、包菜等。在喂蚂蚱时,要把头、翅膀、腿去掉,防止伤害百灵的嘴或食道。体形大的昆虫最好剪成若干小块再喂,防止噎死。百灵鸟一年四季都需要饲喂适量的绿豆粉,尤其夏天要增加绿豆粉的比例,借以帮助去火消暑。

百灵鸟与其他鸟类一样,千万不能断水,一旦缺水,会影响鸟的新陈代谢,严重的会使百灵鸟精神不振,不爱鸣叫。饮水要保持清洁,经常换水,粪便不能掉在饮水里。尤其夏、秋季,一天要换2~3次水。不论什么饲料都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添新饲料时,要把缸内剩下的饲料倒掉,并将食缸洗刷干净。不能纵容百灵养成偏食的习惯。有的鸟养成了偏食油脂类饲料(如菜籽、葵花籽、火麻仁)的坏习惯,食缸内如有火麻仁与小米,鸟就挑火麻仁吃,弃食小米。因此,在添食时,不能看它爱吃什么就添什么。鸟同人一样,需要多种营养,偏食某一种饲料不利于鸟的健康生长。尤其偏食油脂类饲料更为不利,油脂类饲料含有大量脂肪,食之过量,就会使体内的脂肪贮存积累过多,鸟的体重过大,不愿活动。长期下去还会使鸟产生厌食,精神不振,不愿鸣叫。

百灵鸟学习鸣叫,养鸟者的术语称为“靠口”。百灵鸟的鸣声不是天生就那样优美婉转的,而是跟着老百灵鸟学习来的。当年的小百灵只能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而且声音很低细,称之为“半开口”。笼养鸟换羽毛称为“撒剥”,撒第一剥以后,鸣声比较响亮、激昂,称之为“大开口”。但它仍不及老百灵鸣声那么婉转悦耳,富有音律。要使小百灵鸟鸣声优美、音律多变、富有套数,必须向老百灵“靠口”。撒过2~3剥的百灵“靠口”,比撒一剥的百灵困难。因为这时它的鸣叫音律及声调已经形成而且习惯了,声带的发育也基本成熟,再改学其他百灵鸣叫音律和声调不太容易,因此撒一剥的百灵,在第二年春天“靠口”为最佳时期。每年春天属百灵发情期,这时鸟最爱鸣叫,而且歌声比其他季节都动听,其次是秋天。因此,百灵“靠口”宜选择春季,其次是秋天。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百灵“靠口”应挑选叫口好、叫口准、鸣声婉转动听、爱鸣叫的老百灵来教。

夏季护理:百灵鸟属寒带鸟类,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夏季护理要比其他笼养鸟更细心,减少活动量,遛鸟应避开高温时间,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并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调整饲料,减少油料饲料的给量,增加果蔬类饲料的给量。要防止太阳光直射,将鸟笼挂在通风背阳的地方,严禁受太阳曝晒。保证充足的饮水,在高温季节千万不要缺水,最好喂给在冰箱中存放的凉水。

鸟友提醒

注意百灵在换羽时的保温保暖工作,不可大意。因为在换羽时全身毛孔扩大,羽毛稀少,保暖能力差,最怕风吹受寒致死。

百灵鸟与其他笼养鸟一样,每年换一次羽。一般从农历7月开始,旧的羽毛即零星地脱落,新的羽毛逐渐长出,8月大量脱落,9月换羽结束,前后共需要100天左右。笼养鸟的换羽是重要的一关,护理工作要格外细心,护理不好,有可能造成死亡。因为鸟换羽期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来生长新羽。因此,这时鸟的体质较差,加之此期鸟的全身的毛孔松疏,容易被风寒或病菌侵入引起各种疾病。因此,笼养鸟在换羽期间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务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加强营养,减少能量饲料,增加营养价值高的特殊饲料。在换羽期间,特别要多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如黄粉虫、皮虫、蚂蚱及瘦肉末等。百灵在换羽期间还要增加一些含钙质的饲料,如骨粉。并适当喂点水果、青菜,补充鸟对维生素的需求。保持环境的安静。鸟在换羽期间特别需要安静,不能受惊或烦躁,万一受了惊,换羽将会停止,或延长换羽时间,或者生长出新羽来也不整齐。受惊是一种应激反应,它会影响百灵正常的新陈代谢和身体健康。饲养者将鸟笼最好挂在人流少的地方,防止其他应激的产生。白天应注意避风,夜间鸟笼要挂在寝室内,笼衣要罩上。天气太热时,笼衣可以揭开一部分或一半。适当日光浴。每天给鸟晒日光浴2小时以上,注意太阳不宜直射。

百灵鸟每年在3~4月开始发情。这时的鸣声最优美,鸣叫也频繁,称为大性期,大性期的百灵鸟晚上在灯光下也能鸣叫,称为“灯花”。大性期可延至黄梅季节。在发情期百灵鸟容易兴奋,体力消耗大。因此,发情期要细心护理,加强营养,常喂些绿豆蛋黄粉、皮虫、瘦肉末等营养丰富的饲料,并让鸟多晒日光。在避免烈日直射的情况下,可以把笼子挂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病害防治

感冒(见本书第187页)。

咽喉炎(见本书第188页)。

雀形目·鹎科

白头鹎

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

别名:白头翁、白头婆等。

科属:雀形目、鹎科、鹎属。

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日本琉球群岛和越南北部等地。

身体特征 体长16~22厘米,体重26~43克。额与头顶黑色,嘴黑色,两眼上方直至枕羽都为白色,老鸟的枕羽更为洁白,眼先、颏、喉和后脑勺均为白色,颊、耳羽和后颈为暗褐色,胸部有淡灰褐色宽斑带,胸以下为白色,腹部杂有黄绿色纵纹,背部为黄绿色,翅膀和尾羽暗褐色。下体为白色,虹膜褐色,脚黑色。幼鸟则是头为灰褐色,背部呈橄榄褐色,胸部为浅灰褐色,腹部及其尾下覆羽均灰白色,容易与成鸟区分。

雄性白头鹎鸣声嘹亮动听,人们饲养白头鹎也多是为听其悦耳的鸣声,所以也多选择雄鸟饲养。但白头鹎雌雄羽色相似,很难区分,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白色清晰、雌鸟则稍显发污等特征加以鉴别。

生活习性

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鸟,活动范围广,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林地、庭园、灌丛中,也可见于针叶林中。白头鹎性情活泼,不甚畏人,它们多成群活动,秋冬季节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夏季则3~5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有昆虫飞过时就会飞向空中去捕捉它们,然后再回到栖居的树上,大声鸣叫。其鸣声嘹亮动听,音韵多变。

白头鹎会选择桑树茂密的绿叶丛中或是油茶树上以及各种灌木丛中,在距地2~3米的地方筑巢,也有在距地高度6~6.5米的高大乔木上筑巢的。白头鹎的巢呈深杯状,一般由草茎、杂叶、芦苇、草穗以及少量细根、石松等材料构成,内垫以细柔的杂草。它们在3~8月间进行繁殖,至少能产2次卵,每次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淡红色,并带有深红、淡紫等颜色的斑点,孵化期大约为半个月。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白头鹎喜食昆虫和水果,粪便多而稀软,喜欢水浴,因而饲养白头鹎用的鸟笼最好是亮底的。笼中要设有宽大的浅水盆和食盆,在笼的两头设栖架,以增加其运动量。下边还要有托粪板,便于粪便漏下和鸟笼的清刷。一般选画眉笼饲养,也可以用大笼饲养。可自制竹笼,圆形(直径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厘米×26厘米×30厘米)的都可以,在北方也可用点颏笼饲养。

食物种类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动物性食物,而且食性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又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瓢虫、步行虫、象鼻虫。植物性食物大部分为双子叶植物,如樟、苦楝、蓝靛、酸枣以及十字花科的芸薹、甘蓝等的叶、种子还有果实。当然它们也会吃一些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桃、乌桕、葡萄等。

白头鹎在人工饲养时,宜按软食鸟对待,主要喂粉料、水果和少量昆虫。饲料主要以炒蛋米为主,窝头、馒头类食品也是它们喜欢的,辅以肉浆、玉米粉,再加上少量皮虫、面包虫。青绿饲料方面,可以喂以卷心菜、苹果、葡萄等。或者每天用20%的黄豆面、50%的玉米面、10%的鱼粉或是蚕蛹粉、20%的熟蛋黄配成混合饲料喂养,再补充菜叶、瓜果、面包虫等。但是注意,如果喂鸡蛋小米或是鸡蛋大米,往往会使白头鹎因为消化不良而出现身体消瘦、换羽困难等问题,它们甚至还会自啄羽毛,失去观赏价值。

饲养方法 鹎科鸟类中,我国能见到的有19种。除红耳鹎、白头鹎外,还有红臀鹎、黄臀鹎、红鹦嘴鹎等。白头鹎鸣声嘹亮动听,常被养鸟爱好者作为笼鸟饲养。它们的饲养和管理方法与红耳鹎基本相同。总的来说,鹎科鸟多为南方笼养,在北方饲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且这种鸟的寿命还比较短,并且很难进行人工繁殖。因为野外捕捉的成鸟胆子小,不易驯熟,所以人们通常会去掏那些刚长羽芽的雏鸟和那些即将离巢的幼鸟来饲养。

鸟友提醒

白头鹎不耐寒,在北方地区饲养时,冬季一定要停止外出遛鸟,并将其移入室内,还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室温最低不能低于零下5℃,在16℃以上为宜。

鹎科鸟类多食虫,兼食果实,饲养起来并不困难。饲养白头鹎,可以把粉料作为常备饲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蛋黄按5:2:3的比例混匀以后喂食,或者喂玉米面、绿豆面、熟蛋黄、淡水鱼粉按5:2:2:1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粉料,还得经常补充一些水果、蚕蛹和昆虫幼虫等。

白头鹎属软食鸟,在人工饲养下,水罐内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都要清刷水罐并更换新鲜饮水。喂的水果如果吃不完,就应该当天取出。白头鹎喜欢水浴,一般夏季要每天一次,春季和初秋隔天一次,冬季每周一次。由于这种鸟的粪便稀软,冬季每周要洗刷一次鸟笼。夏季洗刷鸟笼,每周不能少于2~3次。

病害防治

感冒(见本书第187页)。

鸟肠炎(见本书第189页)。

雀形目·伯劳科

楔尾伯劳

英文名:Long-tailed Grey Shrike

别名:长尾伯劳。

科属:雀形目、伯劳科。

分布:分布于中亚、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中国北部及华东。

身体特征 长尾伯劳的体长约30厘米。额基白色,略染淡棕,有鲜明而宽的眼上纹。自头顶至尾上覆羽灰色,肩羽与背羽同色,中央尾羽黑色具白端斑,羽基外翈及羽端白色,最外3对尾羽纯白,羽轴的中段黑色,翅覆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黑色具宽白端缘,各羽的基部大半为白色,因而在翅上构成2个鲜明的翅斑,眼先黑色杂有灰褐羽,眼周、过眼及耳羽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自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一般习性似灰伯劳,除以昆虫为主食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例如蜥蜴、小鸟及鼠类。能长时间追捕小鸟并抓捕就地撕食或刺挂于树上的尖桩上撕食。繁殖期5~7月,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离巢后在亲鸟的照顾下于巢区附近觅食。至秋季,家族群逐渐形成混合群,自高山向低山移动,越冬个体有领域性。

停在空中振翼并捕食猎物如昆虫或小型鸟类。在开阔原野的突出树干、灌丛或电线上捕食,常栖于农场或村庄附近。其神态凶猛,不时翘尾,举目张望。发现地面有猎物时,急速直飞而下捕捉,然后再返回所栖之处。主食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其营巢于树枝杈,巢呈浅杯状。每窝产蛋4~6枚,蛋乳白色而有暗斑。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伯劳常用拱形鸟架架养,也可用笼养。

食物种类

主要饲料是粉料和新鲜的瘦牛、羊肉。

饲养方法 架两端的托板上,分别安上食罐和水罐。鸟脖锁链的长短应适中,以拉直时鸟恰能够着吃食、喝水为宜。架养的红尾伯劳要挂在室内高处,托粪板要宽,以防粪便掉下。伯劳爱吃软食,粪便稀,要经常清刷托粪板,并注意食、水的卫生。冬季饲喂,室内的温度不要低于10℃。如果在笼中饲养伯劳,只能单只饲养,不能与其他鸟混笼饲喂,以免它吃掉别的鸟。

从巢中掏取雏鸟饲养,以长齐羽毛将要离巢的为好。主要饲料可用绿豆面、玉米面、熟鸡蛋黄、淡水鱼粉(蚕蛹粉)配成粉料(比例为4:2:2:2)。粉料一定要磨细,不然不易消化而被吐出,造成鸟儿消瘦,甚至死亡。每天还要喂给少量新鲜的瘦牛、羊肉,再提供些青菜叶和1~2只昆虫辅食。雏鸟饲养以能自己寻觅食物者为好,每天应喂给蛋黄、鲜肉末或面包虫等。为了防止红尾伯劳返吐饲料,在制作粉料或软料时,制作的粉面颗粒一定要细。幼鸟可用成鸟配料加牛奶配成糊状用竹签填喂,或揉成面条状填喂,每天喂5~6次。晚上最后一次多喂些肉末,这样雏鸟生长迅速。

鸟友提醒

人工饲养伯劳食性杂,活动量小。最好每年吃两次驱虫药。并注意其消化情况。

病害防治

球虫病(见本书第174页)。

雀形目·黄鹂科

黄鹂

英文名:Black-nappedOriole

别名:黄莺、黄鸟、黄伯劳、黑枕黄鹂、仓庚、金衣公子等。

科属:雀形目,黄鹂科。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甘肃、陕西,以及俄罗斯东部、朝鲜、老挝、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地。

身体特征 黄鹂体长23~29厘米,体重68~85克。成鸟通体羽色呈金黄色或绿黄色,头顶枕部有一条宽阔的黑纹。额、喉、上胸、两胁、尾下覆羽、翼下覆羽均为金黄色。翅、尾主要为黑色。背部羽色稍沾绿色,下体黄色稍浅,嘴为粉红色,跗跖和趾铅蓝色,爪褐色。虹膜朱红色,嘴粉红色。雌鸟色泽较淡,背部多为浅绿色。黄鹂的鸣声清脆洪亮,是我国著名的观赏鸟。

生活习性

黄鹂一般栖息于平原至低山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单只或成对活动。树栖,很少到地面活动。常在林缘或疏林地带活动。性机警,常隐匿于树丛中鸣叫,鸣声嘹亮而动听,特别是雄鸟的鸣声婉转起伏,在我国属夏候鸟,近乎遍布全国,秋末南迁至印度、斯里兰卡及马来西亚等地越冬。多成对活动,飞行姿态呈直线型。食物主要以各种昆虫为主,兼食些浆果、杂草种子,属软食鸟。

繁殖期从6月开始。雄鸟常发出猫叫似的鸣声。营巢于次生阔叶林或村镇附近的粗大乔木上。似摇篮,多由棉布、麻丝、棉丝和草茎等物构成。每年1窝,每窝产卵3~4枚。卵呈粉红色,缀以稀疏的红褐色或灰紫色斑点。孵化任务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6天。雄鸟和雌鸟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天。雏鸟离巢后还须亲鸟继续喂4~5天。目前尚不能人工繁殖。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黄鹂体形较大,笼子宜高大坚固,一般可用竹制或铅丝制的八哥笼。底为亮底,下有托粪板。食罐、水罐宜深大,结实。生鸟单只放在小竹板笼内驯养,竹笼的正面用竹条,笼底为亮底,下有拖粪板,顶笼及其余三面均用木板钉住。

食物种类

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种子。人工饲料主要是肉末(瘦猪肉或牛肉)、面包虫、玉米粉、豆饼面、熟蛋黄、水果和维生素、鱼肝油等。

饲养方法 黄鹂雌雄同色,但雌鸟体色较暗,羽色不如雄鸟艳丽,背部绿色较明显,枕部黑纹较雄鸟淡,较容易区分。不过,黄鹂鸣叫的训练,选用幼鸟比成鸟容易,效果也好。

捕获的生鸟先给饮水,单只放在小竹板笼内驯养,笼底为亮底,下有拖粪板,顶笼及其余三面均遮光。这样光线暗,鸟就安静下来了,身体可以活动,因笼子矮,不能飞撞,可以减少损伤。但常因胆怯而拒食,可试塞喂小虫l~2条,生鸟一般都拒食,营养得不到补充,可试用瘦猪肉丝、牛肉丝替代填喂。方法是一人双手握住鸟体,另一人右手食指和拇指拿外裹玉米粉和黄豆粉的瘦猪肉或牛、羊肉条。并用左手撬开鸟嘴,右手将肉条填入,使其吞咽下去。填喂时应谨慎操作,不可操之过急。每天填喂4次,每次填食后饮水。以填喂顺口为标准(虫填到鸟喉部,鸟能自行吞下),之后笼内不放水罐,在食罐内放入粥状点颏粉,表面放几条面包虫诱食。随着黄鹂自己取食次数的增多,逐渐减少人工填喂次数,一般一周即可换食成功,就可迁入八哥笼。黄鹂属软食鸟,日常饲养可以肉末、熟鸡蛋、水果块、拌粉料、鸡蛋大米为常备饲料,还要喂一些活的昆虫,如面包虫、油葫芦、蟋蟀等活食。要注意清洁卫生。每周彻底清洗鸟笼,每天要及时更换饲料、饮水,将剩余的软料取出,每天清洗水罐并换新鲜饮水,尤其在夏季要防止饲料发霉变质。以防污染鸟的羽毛和足趾。冬天要做好保暖工作,北方饲养需室内过冬,室温应在10℃以上。

病害防治

鸟肠炎(见本书第189页)。

消化不良(见本书第189页)。

鸟友提醒

黄鹂的肠胃敏感,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和卫生,千万不能将发霉变质饲料喂给它们。

雀形目·椋鸟科

八哥

英文名:Crested Mvna

别名:八哥儿、中国凤头、中国凤头八哥、华化等黑八哥、鸲鹆、凤头八哥、寒皋鹃鹆、别别鸟。

科属:雀形目,黄鹂科。

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缅甸东部、中南半岛等地。

身体特征 成年八哥体长22~27厘米,体重112~150克。全身羽毛黑色而稍有紫蓝光泽,除中央尾羽外,其余尾羽都具灰白色羽端,飞翔时从下面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称。八哥雄鸟额羽耸起如冠状,嘴细长呈玉白色,虹膜黄褐色,嘴和脚为黄色。雌鸟嘴细而短。幼八哥体羽以褐色为主,背和两翅表面咖啡褐色,头顶棕褐色,下体灰褐色,额羽簇不及成鸟发达,翅上的“八”字斑和尾端的白色也不如成鸟明显。

生活习性

黄野生八哥主要栖息于平原耕地、低山或附近的阔叶林、竹林、果树林中,在城市中也可以见到。它们喜欢集群活动,成群在空中翔舞,鸣声嘹亮,还能仿效其他鸟鸣。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动。夜间栖息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中,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八哥繁殖期为每年的4~9月,其巢穴没有特定的场所,树洞、岩缝、建筑物、峭壁或旧房的破墙洞均可营巢。巢内以草料、羽毛等为材料。每窝产卵5~6个,卵呈蓝色。雌雄鸟轮流孵化,孵化期为14~16天。雄鸟和雌鸟共同育雏,一年可繁殖2~3次。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由于八哥的体形比较大,笼子也宜用高大牢固些的专用八哥笼子。八哥笼子一般为圆形,尺寸是底直径40厘米,高45厘米,竹丝选用直径为0.32厘米左右的,间距略宽,约2厘米,笼底部竹丝亦向上凸起。笼内设有水罐、食罐、软食罐各一个,并设杂食缸,装沙子、菜等物。八哥食量大,且喜食颗粒饲料,应选择容积大、口大、缸体浅的瓷缸做食缸。水缸可用食缸来代替,但缸口可略小一点,如腰鼓形瓷缸即可。八哥的体形较大,需要在较大的空间里才能完成繁殖,每对八哥所占的空间不应小于2米×1米×2米,笼内一角设一只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木制巢箱,笼内提供些稻草、鸡毛等巢材供鸟叼取铺巢。

食物种类

八哥属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蝗虫、蚯蚓、甲虫、蝇蛆,以及植物种子、果实等。笼养八哥雏鸟可用豆腐、米饭、鸡蛋、小米蒸熟后喂养。成鸟饲料多为蛋米,辅以鱼肉浆粉料、昆虫、蔬菜和浆果,也可以用大米饭、瘦肉末、鸡蛋、水果和昆虫拌成软料进行饲喂。

饲养方法 八哥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喜欢栖居在人家附近,性不畏人,不挑剔食物,易于饲养。八哥羽毛不比画眉华丽,歌喉也不美,但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声,而且鸣声多变,经训练的八哥还能模仿简单的人语,深受人们的喜爱。调教八哥一般从幼鸟开始,以刚换一次羽的最合适。八哥在换羽期间要增加蛋黄的含量和钙质饲料,增加日光浴时间。要想让八哥能说人语,还须进行捻舌。八哥捻舌常用烙烫法和手搓法。烙烫法是点燃一段粗香火,硬行掰开鸟嘴,香火对准鸟的舌尖硬皮烧烤,过几天后,经过烧烤的硬皮便会脱落。手搓法是用手指捻动。一般是由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把鸟握住,另一个人的左手强行将鸟嘴掰开,同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蘸些香灰捏住鸟的舌尖来回轻轻捻动,捻动时动作必须轻缓,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伤破鸟嘴和舌,到舌尖硬壳捻脱落为止。舌尖硬壳脱落后,需暂停饮水半天,只能喂些软食或粉状饲料,要特别注意饮水和饲料的新鲜,防止口腔感染发炎。根据经验,只要是幼鸟,而且调教得法,都能够学话。因为从发声结构上讲,鸟的发声器官跟人类不同,不是位于口腔底部的咽喉,而是在气管或支气管分支处,是靠附着肌肉的牵动、形状改变而发声的,与鸟的舌头无关。

八哥学习人语的地点需要安静,无嘈杂音,没有人来来往往走动,这样八哥才能专心地学。具体的训练方法是:上述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开始对话教学,训练八哥最好是有两个人。训练八哥学习各种鸟的鸣叫,早上时间最好,这个时间比较安静,学习效果比较好。

如教它学习画眉鸣叫,就把笼子与画眉挂在一起将笼衣放下,使其看不到外界,集中精力听画眉鸣叫。八哥听到鸣声后,会慢慢地跟着学习,一般经过2~3个月,就可以学会。如教它学芙蓉鸣叫也可按照上法把八哥笼和芙蓉笼挂在一起。要八哥学习什么鸣叫,就让它听什么鸟鸣叫声,包括公鸡啼鸣。一只聪明的八哥,能学会十几种鸟鸣。但在学习时,学会一种鸣叫后需要一个时期巩固,待巩固后再学习另一种鸣叫。决不能把几种鸣叫声混杂在一起,使它无从学起。

要饲养八哥最好选择刚要出飞的幼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学习能力。由于幼鸟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还不及成鸟强,因此要选择容易消化和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饲料。每次喂幼鸟时,用食匙取出放入食缸。幼鸟第一次换羽后,饲料可换为成鸟的饲料。幼鸟刚入笼,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它的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不如成鸟,因此需要悉心照料。由野外捕来的幼鸟会受到惊吓,心里比较恐惧,因此需要给它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其渐渐消除恐惧心理。夜间或气温明显下降时,应把笼衣罩上,挂在室内,白天挂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幼鸟如果着凉了,容易拉稀或感冒。幼鸟受了热就长得慢,甚至身体会缩小,身上出小痘子,造成死亡。在气温高的时候,应把笼衣揭开。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卫生,尤其不能饲喂变质的饲料。经常换上新鲜的饮水,食缸、水缸也要经常洗刷。饲养成年八哥比饲养幼鸟方便,同时成鸟进食比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强。喂养八哥的主饲料有大米和碎米,没有大米可用小米或玉米窝窝头。昆虫类饲料有蚂蚱、皮虫、熟虾仁、小鱼、瘦肉丝。保健饲料有嫩青菜、香蕉等。每天大量喂食主饲料,昆虫类饲料可少量供应。八哥胃口很好,消化能力强,吃得多,主饲料要保证供给。注意保持鸟笼的清洁卫生,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在繁育期要经常喂些活的昆虫,每天至少早、晚集中供给两次,最好手持喂给。八哥喜欢水浴,可连笼放入浅水盆,任其嬉水沐浴。夏季可每天水浴l~2次,冬季应选择气温适合的时间给予温水浴。

鸟友提醒

有的笼养的八哥喜欢乱啄,甚至会隔笼啄人,因此,人的头部不能太靠近鸟笼,尤其是儿童需特别注意。

病害防治

球虫病(见本书第174页)。

黑领椋鸟

英文名:Crested Mvna

别名:也叫竹雀、杜丽雀、高粱头、假画眉、管莲子、马过油子等。

科属: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欧洲东部、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缅甸等地。

身体特征 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和青海及山东一带繁殖,秋季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灰椋鸟

在夏季能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很有益处。冬天虽然吃些植物性食物,但对作物的危害并不大。灰椋鸟喜欢在人工巢中居住繁殖,是人工招引鸟类的主要对象。

黑领椋鸟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带有黑纹,喉和上胸灰黑色。体长18~23厘米,体重74~93克。雄鸟头顶、后颈和颈侧黑色,前额有白色条纹。上体主要为灰土褐色,飞羽黑褐色。颊部、耳羽污白色,杂以黑纹。颏部白色,喉部、上胸部灰褐色,下胸部、胁部褐灰色,腹部白色。虹膜褐色,嘴橙红色,脚橙红色。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辉亮。

体长约21厘米,通体灰褐色,头顶黑而两侧白,尾部亦呈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黑领椋鸟与八哥、

鹩哥

同属一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因此饲养的人不多。黑领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辉亮色,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并杂以褐白色纵纹。据了解,黑领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曾有产卵记录,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时,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繁殖成功的。

生活习性

黑领椋鸟为杂食性鸟,夏季大都捕食昆虫,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黑领椋鸟爱居住在人工巢箱中,并可繁殖。栖息于平原、低山林缘、农田地带。飞行疾速,整群飞动,有如波状,而动作一致。叫声低微而单调,常在飞时喋喋做声。繁殖期为4~6月。巢置于树洞中,也在崖岩上营巢。以植物干草、鸡毛、鸟羽为巢材。巢呈碗状。每窝产卵3~5枚。卵呈深鸭蛋绿色。孵化期为12~14天。育雏期17~18天。

黑领椋鸟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我国东北、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繁殖。

每年的4月开始筑巢,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置于树洞中,距地面3~10米。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黑领椋鸟可饲养在半露天的笼舍中,笼舍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围以铁丝网,内设栖杠或树枝。室内挂巢箱。也可在无房舍的笼中饲养。灰椋鸟巢箱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另一种为15厘米×15厘米×35厘米。也有用瓦罐式或竹节式巢箱的。不论用什么样的巢箱,其上盖和侧盖都要做成能活动的,洞口直径以5厘米为宜。这些人工巢箱也可用在外界环境中悬挂,招引益鸟。

黑领椋鸟体形较八哥小,单只观赏饲养雄鸟时,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若成对繁殖,须饲养在较大的笼中。繁殖笼可以自己制作,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是封闭的,规格为10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巢的规格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

食物种类

黑领椋鸟的饲料主要是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并给少量肉末、熟鸡蛋黄、水果、黄粉虫等。以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在地上奔跑啄食。以蚱蜢和其他昆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等为食。

饲养方法 黑领椋鸟为杂食鸟类,以鸡蛋米或雏鸡料饲喂。鸡蛋为常备饲料,要经常保持饲料的清洁、充足,每天或隔天喂1次软料,用肉末、水果、菜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若是幼鸟,可用肉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以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如果需要填喂,可将混合料面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人工填喂。与八哥、鹩哥相比,黑领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充足外,还须隔天洗刷水罐并更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刷一次鸟笼、栖杠及食罐、水罐。大的笼舍饲养时,冬季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入室内为宜。

耐粗饲料,管理粗放,容易饲养。用八哥笼或画眉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蛋米或从市场上购买小鸡用全价混合饲料饲喂。用市售的颗粒料饲喂效果也不错。每天要再喂l~2条面包虫,并提供新鲜叶菜、水果等任鸟自由啄食。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和蛋黄。

较易饲养。生鸟先在板笼中饲养1周,用面包虫、皮虫等开食,逐步改用鱼肉浆粉料、蛋米,辅以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然后上画眉亮笼,或用八哥笼饲养。也可直接上大笼饲养或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长3米,宽2米,高2.5米,另有4平方米室内笼舍,可饲养20~30只。多设栖架、浪木,有宽大而浅的水盆,供饮水和水浴,室内2米高处设人工巢箱,长14厘米、宽13厘米、高35厘米,高l/3处开6厘米直径出入洞。饲料以蛋米为主,并供给少量肉丝、熟蛋黄、水果、面包虫等。在人工饲养下可繁殖,繁殖期间增补熟鸡蛋、昆虫、矿物质等饲料。

病害防治

副伤寒(见本书第170页)。

鸟虱(见本书第178页)。灰椋鸟

英文名:White-cheeked Starling

别名:杜丽雀、高粱头、假画眉、管连子、竹雀、马过油子等。

科属: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欧洲东部、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缅甸等地。

身体特征 灰椋鸟与八哥、鹩哥同属一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因此饲养的人不多。灰椋鸟体长18~23厘米,体重74~93克。雄鸟体羽大部分为灰褐色,上体主要为灰土褐色,头顶、后颈以及颈侧均为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并缀以黑色条纹。颊部、耳羽呈污白色,也有黑色杂纹。颏部为白色,嘴橙红色,喉和上胸部为灰黑色,下胸部和肋部灰褐色,腹部白色。飞羽黑褐色,而尾部则呈白色。虹膜褐色,脚的颜色和嘴相同,为橙红色。

雌雄灰椋鸟羽色相似,只是雌鸟体色较为苍淡而多褐色,羽毛表面也没有亮光。另外,雌鸟胸部羽毛是浓重的褐色,并杂以褐白色纵纹。而且它们下体的颜色为淡褐色。

幼鸟与成鸟羽色的区别也不大,只是它们的上体为褐色,头和颈的两侧为白色,并缀有褐色的细点。

生活习性

灰椋鸟在我国东北、华北、青海以及山东一带繁殖,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越冬。灰椋鸟在夏季能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很有益处。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虽然也吃些植物性食物,但对作物的危害并不大。它们喜欢居住在人工巢箱中,并可在其中进行繁殖,是人工招引鸟类的主要对象。

灰椋鸟栖息于平原、低山林缘、农田地带,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整群飞动,动作一致,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常在飞时喋喋做声。繁殖期为4~6月。每年的4月开始筑巢,以植物干草、鸡毛、鸟羽为巢材,筑巢天然树洞中或是偏僻的崖岩上,距地面约3~10米的地方。巢呈碗状,“做工”相当粗糙。每窝产蛋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时表面还有淡的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2~14天,育雏期17~18天。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灰椋鸟体形比八哥小,饲养单只雄鸟时,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若成对饲养,则需较大的鸟笼。繁殖笼可以自己制作,笼舍多为半露天的,规格为10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笼的前面和下面用铁丝网围住,其余各面都封闭起来,里面设有栖杠或树枝,以供鸟儿休息。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巢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另一种为15厘米×15厘米×35厘米。巢的上盖和侧盖都要做成能活动的,盖口直径以5厘米为宜。像这些人工制作的巢箱还可以悬挂在外界环境中,以招引益鸟。另外可用画眉亮笼,或是八哥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

食物种类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以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甲虫、蚱蜢及其他昆虫为食。

饲养方法 管理粗放,容易饲养。灰椋鸟为杂食鸟类,耐粗饲,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来饲喂,从市场上购买小鸡料和颗粒料的饲喂效果也不错。每天提供新鲜蔬菜、水果等任其自由啄食。还要再喂l~2条面包虫。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熟鸡蛋黄、水果、黄粉虫等。生鸟要先以面包虫、皮虫等开食,之后再逐步改喂鱼肉浆粉料、蛋米等饲料,并且辅以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灰椋鸟在人工饲养下也可繁殖,繁殖期间,要注意增补熟鸡蛋、昆虫、矿物质等饲料。

灰椋鸟的饲料要保证清洁卫生和充足供应,每天或隔天喂1次软料(即用肉末、水果、蔬菜末拌上雏鸡料面或玉米面),还要经常喂少量的昆虫蛹和幼虫。若是幼鸟,可将肉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以5:2:3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混匀后再进行饲喂。如果鸟儿需要人工填喂,那么就要先将混合料面加水调和,再捻成两头尖的食团之后再喂。日常管理时,还要保证鸟笼和食具的卫生。水罐要隔天洗刷一次,并定期更换新鲜饮水。鸟笼、栖杠以及食罐、水罐等,每周都要彻底清洗一次。灰椋鸟比较耐寒,大笼混合饲养时,冬季无须特别保温,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冬季最好还是将其移入室内。

鸟友提醒

灰椋鸟天性爱干净,所有鸟舍要每天打扫,注意卫生。

病害防治

感冒(见本书第187页)。

毛细线虫病(见本书第177页)。鹩哥

英文名:Crested Myna

别名:杜秦吉子、海南八哥。

科属:雀形目,椋鸟科。

分布: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南和海南等地。

身体特征 鹩哥体长约28厘米,鹩哥的歌声婉转,富有情趣,又善模仿人语,是驰名中外的笼鸟。全身黑色,并具有金属光泽。嘴和足橙色,自眼至头后有鲜黄色肉质垂片,两翅具有白斑,飞行时更为明显。雌雄鸟羽色相似,外表不易区分。鸣叫声富有优美的旋律,时高时低,善效仿其他鸟叫和人语,如学猫、喜鹊、杜鹃叫。

生活习性

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每年的2~5月份,巢营在树洞或一些缝隙中,一年可繁殖1~2次。其蛋为亮蓝色,并有淡紫色和红褐色的斑点。鹩哥每窝产蛋2~4枚,一般1天1枚,也有隔日或数日产1枚的,等蛋产齐后才开始孵化。这期间雌雄鸟都较安静,活动量减少。雌鸟除取食和排便外,昼夜孵蛋。雄鸟有明显的护巢现象,当人靠近时用嘴啄人。孵化期为15~18天。雏鸟出壳后,雌雄亲鸟均进行育雏,不过初期以雌鸟为主,半个月后雄鸟喂食的次数多于雌鸟。育雏期以黄粉虫和其他昆虫为主,并补充一定数量的钙质饲料。雏鸟到26日龄时就能出窝和回巢,30日龄后就可独立生活。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鹩哥从幼鸟饲养较易,可驯熟,并可放养。一般用八哥笼饲养,亦可自制直径38厘米,高45厘米的亮底铁丝笼,下有托粪板。笼内设8厘米×6厘米的大型水罐、食罐各1个。

食物种类

嗜吃野果和植物种子,兼吃昆虫。

饲养方法 饲养鹩哥的饲料有两种,一是粒料,通常为鸡蛋大米,二是软料,由肉末、熟鸡蛋、米饭、水果或浆果拌和而成。每天喂一次(夏季)或两次,有条件的可在软料中放几条昆虫幼虫或蛹。鹩哥食量大,粪便多而稀软,笼底几天就堆积大量粪便而发酵,需每周冲刷笼底2~3次。每天洗刷水罐和换新鲜饮水。鹩哥喜欢水浴,夏季每天应供给浴水,其他季节视气温而定。在北方饲养,冬季移室内过冬,室温10℃以上为宜。

每天教以简单、音节少的话语。教的话音节应先少后多,由易而难,能学会十句话就相当优秀了。一般鸟只会三五句。调教鹩哥学人语需要耐心、细心,不能急躁和体罚鸟。选择驯养比较好,胆子较大,容易接近人的幼鸟,学得快,尤其是羽衣换至成羽这一时期的幼鸟最好。若家里有会说话的成年鸟,还可以让幼鸟对着镜子跟成鸟学说话。比起八哥来,鹩哥的学语更胜一筹。鹩哥具有学舌、模仿人语的本领,这与它们的发声器官有关。其鸣管位于气管下端的支气管分支处,鸣管比较完善,且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放松,回旋振动,发出鸣声。另外,鹩哥的舌头特别软,前端呈现圆形,就像人的舌头,非常灵活,因此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语。

在市场上选购,要选繁殖季节第一批孵出的幼鸟。鹩哥和八哥一样,一年要繁殖2次,而5~6月份的幼鸟,大多是繁殖期第一次孵出的头窝鸟。另外,幼鸟也有胆大、胆小之分,胆大的幼鸟不怕人,接受驯化的能力较强,容易调教。选胆大的鹩哥幼鸟也和选胆大的八哥幼鸟一样,可以先惊扰它们,然后看它们的表现。如果惊慌乱撞的,那就是胆小的幼鸟,反之,如果仍然眼睛大睁,昂首挺胸,那一定是胆大的上品鸟,可以选择。选择鹩哥肯定要选健康体壮的。体壮的鹩哥必然羽毛平整有纹,毛色黑亮有光,双眼神采奕奕,体形较大,姿态优美,食欲旺盛。而羽毛不整、没有光泽、眼睛半闭、无精打采的,一定是不健康的鸟,千万不能选择。

要驯好鸟,必须先养好鸟。调教鹩哥这类学舌的鸟,不但要了解掌握这类鸟的习性,更要把握自家所养鸟的“脾气秉性”,以便因材施教。要和鸟交朋友,使鸟对人亲近或逐渐亲近,建立起对人的信任感和对主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教其学技艺和模仿人语。除此之外,训练要得法,在鸟适应主人提供的生活环境后再进行,幼鸟可以在其3月龄后进行调教。驯养时间选在清晨喂食前,把鸟放在安静、无嘈杂声音的环境中,要严格遵守先易后难的规则,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在保证鸟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其饮食,使训练在其半饥半饱的情况下进行,让其为求食而听话,这样就可以采用奖励食物的办法来建立鸟的条件反射,这是最佳驯鸟手段。还要注意的是,语言要文明。你教鹩哥什么,它就学什么,甚至你用什么语调,它就学什么语调。

鸟友提醒

家中养有鹩哥的,全家人都要注意,说话要文明,避免鸟学说粗话。

丝光椋鸟

英文名:Silky stanling

别名:牛屎八哥、哑鹩。

科属: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分布:分布于越南等地以及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

身体特征 丝光椋鸟体长18~22厘米,体重68~88克。雄鸟体羽光泽闪亮,雌鸟光泽较差。头顶和后颈均白而沾棕灰色,羽长而尖细。丝光椋鸟上体灰色,飞羽黑褐色,尾羽黑色带有蓝绿和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腹部白色,胸部灰色。它的虹膜呈黑色,嘴红色,脚为黄色。

生活习性

丝光椋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主要栖息于平原、农田和丛林地带,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主要食物。它们的繁殖期大多在5~7月,巢由枯草茎叶构成,营巢于树洞或屋顶洞穴中。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它观赏鸟混群饲养。

食物种类

植物果实、种子、昆虫。

饲养方法 丝光椋鸟容易饲养,管理与饲料均可以放宽要求。每天要再喂l~2条面包虫,并提供新鲜叶菜、水果等任鸟自由啄食。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蛋米或从市场上购买小鸡用全价混合饲料饲喂。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和蛋黄,这样才能使它更健康。每日更换饲料和饮水,每周清洗一次鸟笼。

鸟友提醒

要常给丝光椋鸟补充微量元素,以使其毛色光润。

病害防治

副伤寒(见本书第170页)。

鸟虱(见本书第178页)。

雀形目·雀科

草鹀

英文名:Crested Mvna

别名:八哥儿、中国凤头、中国凤头八哥、华化等黑八哥、鸲鹆、凤头八哥、寒皋鹃鹆、别别鸟。

科属:雀形目,黄鹂科。

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以及缅甸东部、中南半岛等地。

身体特征 体长约15~18厘米,体重19~28克。该鸟身上羽毛的颜色以冷色调居多:头顶、后颈、耳羽和背部均为栗色,而且背部还带有黑色的斑点,眼先及颧纹为黑色,额基、眉纹、颊、眼下方至嘴基部呈灰白色,喉部、颈侧还有上胸部为浅灰色,并有栗红色横带贯穿其胸部,腹部与尾下覆羽为淡的沙黄色。雌鸟与雄鸟的区别就在于,在雌鸟的头顶和前胸等部位并不像雄鸟那样是栗色,而且一般雌鸟的羽色较雄鸟的都浅一些。

生活习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不排斥杂草种子之类的植物性食物。草鹀主要栖息于山地地区,在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还都能见到它们。秋冬季节,草鹀会成群结队地来到乡村、城镇等平原地区生活,而且一般是在农田、草丛、不高的树上活动。在冬季,雄鸟会发出一种轻微却又有些尖锐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这种鸣叫声,在繁殖期里却会变得婉转动听,只是音调不高。草鹀的繁殖期大约在4~6月之间,到了这个时候,未来的草鹀爸爸和草鹀妈妈们便会在离地不高的矮树丛中营造起它们温馨的“小家”来迎接它们宝宝的降临(草鹀是筑巢的好手,它们筑的巢都十分的精巧)。草鹀一般每窝能产卵3~6枚,而且草鹀的卵在颜色上有很多变化,常常有灰白、浅蓝、青蓝等多种颜色。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以用金丝雀笼或者是点颏笼饲养。

食物种类

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夏季兼吃昆虫。

饲养方法 草鹀饲养起来很容易。刚开始饲养时,可以用细线把翅膀上的几根初级飞羽扎在一起,这样它就不能到处乱飞乱撞了,也能给它节省点体力。另外还可以给它的笼子用布遮住阳光,只在喂食的时候透出一些光线,给它营造一个幽暗的环境,让它逐步适应新的环境。等这个过程结束后,就可以用金丝雀笼或者是点颏笼来关养它了。

草鹀的饲料一般选金丝雀食就可以,到了秋冬季节,再加喂少量的金丝雀粉。最好四季都能保证青菜的供应,除夏季外,在春秋冬三季里,可以隔天喂些小虫子给它。草鹀不需每天洗澡,一个星期洗1~2次就足够了。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草鹀的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和卫生,千万不能喂给它们发霉变质的饲料。夏季则更要注意鸟笼的清洁卫生,最好能做到:食罐、水罐每天洗刷干净,粪便每天清理。

病害防治

鸟肠炎(见本书第189页)。

消化不良(见本书第189页)。

鸟友提醒

草鹀的肠胃敏感,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和卫生,千万不能喂给它们发霉变质的饲料。

黄雀

英文名:Siskin

别名:黄鸟、黄奖、金雀、瓦雀、黄雀儿、金奖、黄鸟瓦雀、芦花黄雀等。

科属:雀形目、雀科。

分布: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中部、俄罗斯、日本和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

身体特征 黄雀的体形纤小,体长11~12厘米,如同麻雀一般,体重11~16克。全身以黄绿色为主,且具有褐黑色羽干纹,翅膀黑褐色,并有鲜黄色花斑。雄鸟的体形修长,身体呈黄绿色,羽干纹少。头较小,略带椭圆形。有黄色眉纹。前额、贯眼纹以及颏部大都为黑色,头顶和喉部中央各有一黑色斑块,胸部至上腹部为亮黄色,下腹部为灰白色,腹侧有褐黑纹。腰部绿黄色,背部暗绿色。下体前半部分为黄色,后半部分为米白色。尾羽褐色,虹膜黑色,嘴和脚都为暗黑褐色。雌鸟体形短胖,全身满布羽干纹。头形较大,略带三角形。头顶暗绿色,杂以褐色条纹。头顶、喉部、颏部羽毛无黑色块斑,胸部黄色不显著。上体发灰,下体发白、羽毛为淡黄色。雄鸟的羽毛比雌鸟更为漂亮。

成年黄雀的雌雄鉴别方法还有以下两种:

雄性鸟比雌性鸟的鸣叫声好听,雄鸟鸣叫声为双音,雌鸟鸣叫为单音,而且,雄性鸟在接受能力和体力等方面都比雌鸟强得多。因而雄性鸟比雌性鸟的杂技表演能力强,而且动作也干净敏捷得多。

生活习性

黄雀是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的一种小型鸣禽,在我国常见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黄雀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树林中,山区多见于松、杉等针叶树上,在平原则多栖于大柳树、榆树、白杨等树冠上。另外在灌木丛及草丛中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雀属于候鸟,每年春季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内蒙古等地区繁殖、生活,秋末季节则会经河北、山东以及江苏等沿海地区,迁到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去越冬。

黄雀性情温顺,巢区占领性并不明显,所以它们多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而且常常会结成10~100只的群体,集体外出活动、觅食。黄雀性格活泼好动,在整个群队之中,大家都能很融洽地相处。它们整天和和气气、热热闹闹、嬉戏游玩,生活中充满了快乐。黄雀喜欢鸣叫,并也善于鸣叫。它们除换羽期外,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长达8个月)里都会鸣唱,尤其是在繁殖期里,它们几乎整天都叫个不停,而且声音有很多变化,悠扬动听,令人陶醉。黄雀在鸣叫时昂头挺立,姿态十分优美。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大群黄雀,同时昂头挺立、高声鸣唱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黄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飞翔能力强。它们不仅飞行速度快,而且善于沿着直线飞行。黄雀还常常是边飞边昂着头连续鸣叫几声,其叫声柔和动听、并略带颤音。另外,它们还是“长行军”中的好手,黄雀善于进行长途的旅行。长途跋涉对于它们来说,绝对不是问题。毫不夸张地说,黄雀在越冬迁徙时,能横穿半个地球!除了这强劲的飞行能力之外,黄雀还有一项足以令其它的观赏鸟都羡慕不已、令人类赞叹不已的本事。那就是,它们在空中,依然能够准确无误地辨别方向,而且从来不会出错,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黄雀的繁殖期为5~7月份。雌雄黄雀在5月上旬便开始筑巢,它们一般会把巢址选择在松树或是赤杨等树上。选用苔藓、羽毛、兽毛、蜘蛛网、各种蚕茧的纤维以及一些嫩草茎、草根之类的柔软物质等做筑材。筑成的巢呈深杯状。黄雀每窝产卵4~6枚。卵呈浅蓝白色,并缀有少量的褐色及紫色斑点,这些斑点大多集中在卵的钝端。孵化期11~14天。一般都是由雌鸟孵化,雄鸟担任外出觅食和喂养雌鸟的工作。雏鸟出壳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不过还是以雌鸟为“主力”。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黄雀小巧、轻盈,属小型食谷鸟类,在黄雀笼(也称为山雀笼)中进行饲养就可以。当然,如果计划在以后要对黄雀进行相关技艺的教导,那就可以直接选用直架来饲养。黄雀笼多种多样,一般是竹制的平顶小方笼或小圆笼,笼高20~22厘米,直径30厘米,笼条粗0.2厘米,条间距为1.2厘米,如果比较讲究的话,还可以用漆竹圆笼饲养黄雀,高21厘米,直径28厘米,笼条粗0.2厘米,这种规格的就可以了。笼底最好为木板或是塑料板,而且要用大约3厘米高的底圈将笼底封闭起来,一来可以预防鸟儿糟踏食物,二来也能防止它们吃完饲料后剩在食罐里的饲料外壳到处乱飞乱跑,弄脏周围的环境。黄雀主食颗粒状饲料,其粪便少而干燥,不易污染笼底,所以笼底不用铺沙子,可以铺上一层软软的垫布,只要能起到保护黄雀趾爪的作用就足够了。在笼子内部,距笼底5~6厘米高的地方设上两根栖木,并在栖木两端各放2个精制小巧的食罐和水罐。做完上面的这些工作,黄雀笼的所有制作工序也就结束了。

食物种类

黄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吃赤杨、桦木、榆树、松树、枞树以及裸子植物等的果实、种子还有嫩芽,也吃谷物和杂草的种子以及少量的蚜虫和小甲虫等昆虫。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饲料以谷子、黍子、稗子、苏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为主。

饲养方法

●饲养及管理

黄雀饲养简单、管理容易、性情温顺、容易驯熟,而且它们喜欢鸣唱,并善于模仿其他鸟儿的叫声。只要稍加训练,黄雀还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艺,能给养鸟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因而,它们深受养鸟爱好者的青睐,尤其受到初学养鸟者的喜爱。

大家选择黄雀,一般都会选择嘴巴尖细、腰身长、尾长、羽毛紧贴、羽色鲜艳、无断羽缺羽现象、动作敏捷、善于鸣叫的来饲养。至于羽色方面,则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可根据个人爱好随意进行选择。有人习惯根据黄雀下体羽色选择,青色、白色、黄色三种颜色中,一般认为青色的(青雀)叫得“冲”,白色的稀少、珍贵,还有人们喜欢红脚(俗称“红爪”)黄雀,或者头、颈、胸部的羽毛都为红色的。科学地讲,这些红色实际上都与黄雀的食物有关。一般野生黄雀的爪子都是黑色的,但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黑色就会变成肉色。同样地,春季迁移过的黄雀,其羽毛常染有红色,但一旦换羽,这红色就会消失了。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的饲养目的,在黄雀的性别和饲养工具的选用上,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观赏,那么饲养雄黄雀,并在专门精制的黄雀笼中饲养为最好。如果有以后对黄雀进行技艺上的教导的想法,那么用直架或弯架来饲养雌黄雀为好。如果是为了进行人工繁育黄雀的试验,那么雌雄黄雀可能都要养,可选用小笼来群养。

在笼养鸟中,虽说黄雀是最好养的,但要真正地养好它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很少有人能将黄雀养到10年以上的时间。所以说,即使容易的事情也都有它的难点所在,养黄雀虽然简单,但在其日常的管理中,有许多需要留心和注意的地方。

黄雀食性比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饲养起来并不用费太多的心。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黄雀的饲料主要为谷子、黍子等谷物以及苏子、稗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对黄雀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饲喂量要严加控制。不能因为它们爱吃,就喂得过多。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毫无节制地以油料作物饲喂黄雀,就有可能造成体内脂肪堆积,鸟儿过于肥胖的问题。人太胖了,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黄雀也是一样。如果身体太胖,就会影响到它们鸣叫和繁殖的能力,甚至会出现脱换羽毛困难的问题。

新捕来的黄雀可用苏子诱食,但不能长期饲喂,否则容易导致黄雀过于肥胖。平时,以谷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苏子饲喂黄雀即可。经实验证明,喂食混合粉料更能促进黄雀对于营养的全面吸收,更有利于其身体健康。可把玉米、花生仁、苏子以3:1:1的比例研磨成粉状,再加入少量砂粒,混合饲喂。或者是将粟子、稗子、白苏子等饲料按5:4:1的比例进行调配饲喂。还可以将蒸至六七分熟的玉米磨成面粉后,与熟蛋黄按2:1的比例调拌均匀后饲喂。

有了以上的主食还不够,还要经常喂些水果(尤其是苹果)、带叶的蔬菜(如:白菜、油菜、马齿苋等)给它们。苹果可以切成片状或块状,夹在笼条上或者插在食插上,任其自由啄食。蔬菜最好是选择鲜嫩的菜心来饲喂,并且饲喂之前要先将蔬菜冲洗干净,以保证其饮食卫生。可以把蔬菜夹在笼丝上或者切碎放在菜缸内,也是任其自由啄食。平时的食料中还可以掺入少量的沙子,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冬季时,需要加喂一些含丰富脂肪的油料作物,为黄雀抵御严寒增加能量,但切忌饲喂量过多。在黄雀的发情期要增喂一些熟鸡蛋黄,换羽期则要增喂一些含钙质多的物质,如骨粉等。还要多喂些蔬菜,补充些苏子。这样黄雀羽毛才换得快、“开叫”早,而且羽毛会闪银灰色光,十分漂亮。另外在这两个时期,营养中都需要添加的就是维生素(一般在蔬菜、水果中获取)。

水是鸟体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物质,而且黄雀喜欢饮用清水,所以鸟笼内的水缸里是不能断水的。尤其是在冬季,天气寒冷,缸内的水容易结冰,应注意观察并改善黄雀因为水缸内的水结了冰,而无法喝到水的情况。黄雀很爱清洁,饮用水一定要经常更换,特别是夏季和秋季,最好能每天更换一次。而且还要保持饮水罐的清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黄雀体形较小但食量并不小,而且有挑食的习惯,每天浪费的饲料较多。可以采用每天少投勤添的做法以避免浪费,但要保证饲料罐中始终不能空。为防止食物被拨撒掉,可以选择口小肚子大的,或是又大又深、足以让鸟站在其中取食的食罐。

在管理上,要保证黄雀食物和饮水的新鲜、充足,每周定期清理l~2次笼子。黄雀在春、秋、冬季应经常放在室外多晒太阳。但在夏季切忌曝晒,鸟笼最好放在室外通风的地方,还要预防蚊虫的叮咬。黄雀喜欢水浴,春、夏两季时,鸟笼里要设置水浴槽,以方便其水浴。

黄雀在春秋两次换羽期内的管理是其饲养的关键。护理工作要做得细心周到。首先,在换羽期间要保持环境的安静。黄雀换羽期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因为此时的它们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安静的环境能使它们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如果此时它们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换羽期的中断或延长,影响鸟的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减小环境温差变化,保持一定温度,防止气温不稳,忽冷忽热。室内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8℃。让鸟儿晒太阳的时候,应把笼子挂在向阳避风处,不能让太阳直射。另外,换羽期内要减少鸟儿进行水浴的次数,水浴时也要注意水温不能太低。

●繁殖

黄雀虽然饲养起来很简单,但人工繁殖却比较困难。目前人工繁殖黄雀尚未取得较成功的经验。据了解,曾有一个国家在孵卵时成功了,但接下来的育雏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如果人工繁殖黄雀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以后我们饲养黄雀的时候,就不必再去野外捕捉野生的黄雀幼鸟了。这样一来,既简化了人工驯养黄雀的繁琐步骤,也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

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自己饲养的黄雀进行人工繁殖。一般先要将多对黄雀放进一个大笼子里共同饲养,期间要仔细观察,发现有亲密成对的,就将它们放进繁殖笼内,给它们安上早已消毒好的人工草巢,悉心照料,它们就有可能会交配并产卵。在黄雀产卵以后,仔细观察它们孵卵、育雏的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像这样经过不断地尝试和经验的累积,一定能总结出好的经验,闯过黄雀的育雏关,让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黄雀不再是一个难题。

●训练

黄雀为北方笼鸟,特别是在北京地区春秋季节,黄雀作为旅鸟,在华北地区的山地和平原上都能见到,也很容易捕获。因而,饲养黄雀在这里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并且这里还有着悠久的人工饲养黄雀的历史,更是因此而创造出了许多饲养黄雀的“讲究”。

黄雀歌声婉转浑厚,有悦耳的音质。其鸣叫音节多变,在转音时,常会带有粗犷而低厚的声调,好似男中音,使人听而陶醉。而且黄雀的仿效能力比较强,经过训练后的好黄雀,不仅能学会灰喜鹊、沼泽山雀(红吱)和蟋蟀(俗称油葫芦)3种动物的鸣叫声,这也就是北京地区讲究的“三口”,而且还没有“杂口”,也就是说它们的叫声里一点也没有搀杂其他鸟的叫声,尤其忌讳太平鸟、燕雀、金翅雀等鸟的叫声。

要想训练黄雀的“三口”是相当困难的。首先需要捕捉一只离巢不久,还未学会成年黄雀或其他野鸟鸣叫的幼雄性黄雀,即“麻鸟”“麻头”“麻脸”。不仅仅是因为幼鸟容易驯熟,更重要的原因是幼鸟刚离巢不久,而此时其繁殖地的气候已开始变冷,需立即向南迁飞。它们还没有学会老鸟或其他鸟的鸣叫,即没有“口”,只有这样的鸟才有可能培育成真正的“三大口”黄雀。“麻鸟”是稚羽还未曾脱换的雄鸟,与雌鸟十分相似,难以区分。而“麻头”和“麻脸”则是已经部分换羽的幼黄雀,体色已基本接近于雄性成鸟,只是头部和脸部还残留着黑褐色的斑点,比较容易识别。

要想区分“麻鸟”与雌黄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从其嘴部形状、身体姿态以及脚上的鳞片等几方面来判断它是不是幼鸟,然后再从其体色上进行判断:第一、“麻鸟”身体羽毛为褐色,而不像雌鸟那样发灰色;第二、“麻鸟”胸部常有鲜黄色羽毛,而非雌鸟的污黄色;第三、“麻鸟”的羽干纹不太匀称,呈“水滴”状分布,而雌鸟的却很对称。

要想捕捉“麻鸟”,就要对它们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最早要知道你所在的地区,一般会在什么时间里看到黄雀,或者是有黄雀飞过。在北京地区,黄雀秋季迁过的时间是在10月初到11月末,其中幼鸟迁过的时间较晚,它们一般在10月末到11月初才会陆续出现。这时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重点捕捉了。

捉到“麻鸟”之后,不能马上就开始“三大口”的训练,不可操之过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喂熟。新捕来的幼鸟一般都不太闹,不用将其捆膀,只要把它放进事先准备好的鸟笼中,再给鸟笼罩上笼套就可以了。罩笼套是为了避免幼鸟被突然变化的生活环境吓到,再因受到过度的惊吓而影响了“三大口”的学习,那损失可就大了。幼黄雀体质娇弱,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善,消化能力差,在喂养上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尽量选择一些既有营养,又容易消化,黄雀还爱吃的食物(如苏子)来饲喂。坚持喂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再逐渐更换其他食物。

在对幼鸟进行“三大口”的训练的时候,为了不让它们有杂口,必须将其与燕雀、金翅雀、太平鸟、画眉、金丝雀等所谓的“杂鸟”进行严格的隔离。在白天,一般要把幼鸟关在屋里,尽可能地不让它接触到那些“杂鸟”的叫声。晚上再将笼套打开,任其在灯下鸣叫。

接下来就是关于“三大口”的学习了。首先是学习灰喜鹊的叫声。经常提着鸟笼去有灰喜鹊栖息的树林中遛鸟,去的途中一定要将鸟藏好,最主要的是将它的“耳朵”藏好。在听到有灰喜鹊发出的鸣叫时,再打开笼套,让幼黄雀听得更清楚一些。每次像这样倾听的时间都不能太短,经过大约20天左右的听和学之后,幼黄雀就能逐渐学会灰喜鹊的鸣叫了。接下来是学习红吱的鸣叫。可以将红吱和黄雀放在一起,让它们在彼此的相处中逐渐听熟并学会。最后是学习油葫芦的叫声。养鸟人可以自己养只油葫芦,油葫芦最爱在晚上鸣叫,所以正好趁晚上把黄雀从屋里“解救”出来的时候,让它在灯下边学习边实践。如此,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只优秀的“三大口”黄雀!

此外,只要人们悉心训练,黄雀还能学会“叫远”、“抽签”、“撞钟”、“戴面具”、“放飞衔蛋”等很多技艺。与其他鸟类一样,黄雀的训练也是根据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以它们喜爱的食物作为诱饵,采用“食诱+鼓励”的方法,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让它们逐步建立起“只要做出某个动作或是表演某个技艺,就能获得食物”的条件反射。当然,在帮助它们建立条件反射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最需要有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下面以训练黄雀“戴面具”为例,介绍一下黄雀技艺的具体训练方法:

首先,要准备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凹形面具,面具表面可用水彩绘出各种戏剧脸谱,内侧用铁丝串好,以便黄雀衔取。选在黄雀饥饿的时候进行训练。真正开始训练时,先在面具上放上几粒黄雀爱吃的食物,因为黄雀正处于饥饿状态,它会很容易地就过去啄食食物,等它将面具上仅有的几粒食物吃完,我们再用手中的食物引逗它去咬住面具内侧的铁丝。如果它做到了,就立即奖励它几粒食物。像这样反复训熟之后,再加大难度。进行先将面具扔到远处,让黄雀飞过去将其衔取回来,将这些规定动作都完成以后才给食的训练。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黄雀就能表演“戴面具”了。有时还可以调换多个不同的面具,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这就是训练“戴面具”的方法,训练“撞钟”、“抽签”等其他技艺的方法也就大同小异了。其实训练方法并没有多难,关键是我们要有耐心、信心,如果作为主人的我们都没有耐心和信心的话,那小黄雀又从哪去找自信呢?

病害防治

毛细线虫病(见本书第171页)。

维生素E缺乏症(见本书第183页)。

鸟友提醒

夏天不要暴晒,天热时要在笼周围洒水降温。

交嘴雀

英文名:Crossbill

别名:红交嘴雀、交喙雀、青交嘴、红交嘴、交雀等。

科属:雀形目,雀科。

分布:分布于北美洲、欧洲、非洲西北部、阿富汗、日本、朝鲜、锡金、印度、俄罗斯和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等地。

身体特征 交嘴雀体长15~17厘米,体重29~48克,其显著特点是嘴尖端侧扁,上、下嘴交叉。雄鸟体羽主要为朱红色,翅膀、尾羽黑褐色,下腹白色,脸部暗褐色。雌鸟头部、上体主要为灰褐色,翅膀、尾羽黑褐色。头顶、腰部、腹侧和两胁均染鲜亮的黄绿色,脸为灰色。我国有两种,一种是白翅交嘴雀,翅膀有明显的2道白斑,另一种是常见的红交嘴雀,体形似麻雀,稍大,体长约16厘米,通体朱红色,翅膀和尾近黑色,下腹白,脸暗褐色。

生活习性

交嘴雀喜欢栖息在寒温针叶林带的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黄花落叶松、白桦林中。多在树上活动,常结群游荡,群飞群宿,冬时也到平原和地面活动。性活泼,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或在树上跳来跳去。飞速很快,飞翔时两翅激烈扇动,边飞边鸣叫,其鸣声响亮,尖而带颤。繁殖期为6~8月。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云杉的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苔藓、地衣等编织而成。一窝3~5枚卵,壳色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松子育雏,14~18天后离巢。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养在

金丝雀

笼中。生鸟可扎翅一星期左右,养于坚固的竹笼或铁笼中,待适应人工饲喂以后,再系架饲养。北京地区饲养交嘴雀讲究用直架,多用六道木,直径约1.2厘米,长约45厘米,鸟栖的部分10~15厘米长,用棉线密缠,将鸟用可转动的脖锁带脖线拴在此处。

食物种类

以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杉等的果实为主食,也吃些树芽、花、杂草种子、水果以及昆虫等。笼中的交嘴雀也喜欢吃带壳的种子,尤其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松子、柏子、小麻子、苏子、葵花籽等,但不宜多喂,否则身体过肥,会影响换羽。一般可把80%的谷子(或稻子)和20%的油料种子混匀后喂给。冬季可稍增加油料种子的比例。换羽期则需减少油料种子比例,并增加青绿饲料。

饲养方法 饲养初期,交嘴雀不适应长时间停栖架上,因其总是试图飞逃。此时脖线要短,以防鸟飞时缠绕,甚至吊死,并要人看守,发现吊着要提到架上。若无人看守或晚间应把鸟架横着固定在距地面10厘米处,脖线缩短到10厘米长,以防鸟吊着或缠绕其他障碍物。饲料由粟子、稻谷、麻籽、高粱等混合而成,配比为3:3:3:1,辅以水果、昆虫。秋冬季可增加松子、葵花籽、核桃或花生米等脂肪较高的饲料,但要控制好用量。交嘴雀也可以上架饲养,系脖线以10厘米长左右为宜,离桌面或地面的距离不能太大,以免将鸟吊着。因为核桃的表面凹凸不平,交嘴雀用勾曲的嘴可衔住比它头还大的核桃。可直接放入大笼饲养,高2.5米,长3米,宽2米的笼,可饲养20~30只。笼顶须1/3遮雨。笼内多设栖架,上下纵横,供其跳跃飞翔。要做好日常的卫生工作。每日让其水浴1次。为了驯熟,把交嘴雀喜欢吃的油料种子用手拿着喂。当鸟适应架上生活、不畏人、可上手取食后,再逐渐训练“叫远”“叼钱”等技艺。训练学技艺的方法与

黑头蜡嘴

雀一样,先教学“叫远”,然后再教学“叼钱”,但交嘴雀学“打弹”较困难。不管训练哪种技艺,训前放长脖线,训后一定把脖线收回,固定于平常位置。

病害防治

肺炎(见本书第187页)。

鸟友提醒

交嘴雀在栖架上的脖链不宜太长,最好在15~20厘米。以免绕颈勒毙。最好在栖架下约10厘米的地方加以栖台。金丝雀

英文名:Serinus canaria

别名:金丝雀鸟、白玉、白燕、玉鸟。

科属:雀形目,雀科。

分布:分布于非洲西北岸的加纳利、马狄拿、爱苏利兹岛屿。

身体特征 金丝雀体长12~14厘米,体形较

麻雀

瘦削。嘴短而粗,如圆锥形,身体羽毛有黄、绿、白、红、咖啡色等色彩,而且各种色彩相配得自然协调,毫无装饰拼凑之感。刚刚出窝的金丝雀幼鸟,两性羽色相同,单从外观难以鉴别雌雄。但经2~3个月后,雄鸟的肛门突起呈锥形,而雌鸟的肛门则较平,呈馒头状。鉴别时用手将鸟捉住,吹起肛门周围的羽毛就可看清楚。幼金丝雀出生35~45天就开始鸣转,这时从它们鸣转的姿态上可区分雌雄。鸣转时喉部鼓起、上下波动、声音连续不断的是雄鸟。金丝雀成年鸟的雌雄鉴别较容易,因雄鸟的鸣声悠扬动听,雌鸟的鸣声单调。

生活习性

金丝雀鸟性格温和,容易驯化,饲养方便。野生金丝雀鸟成群生活,灵活多动,反应灵敏。野生金丝雀鸟的巢属地面巢,巢如碗形,中间凹圆,利于卵向中间集中和孵化,巢的外层用树枝或其他植物茎组织,内层用羽毛、软纤维物或树叶等铺垫。外直径约为11厘米,内直径约为6厘米,深约4厘米。金丝雀鸟每年春、秋两季繁殖,每窝卵数4~6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5~16天。幼雏为晚成鸟,由亲鸟哺喂幼雏。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金丝雀鸟的身体比较娇,平时应该让它多活动,选取鸟笼比较大些为好。金丝雀笼子有高方笼和低方笼两种,由竹丝制作,一般尺寸为40厘米×35厘米×30厘米。笼子的底板宜用薄木板,上面铺沙子,主要是为了承接鸟粪。金丝雀笼适合饲养金丝雀、白色文鸟、灰文鸟、淡头文鸟、北朱雀、金山珍珠鸟、相思鸟、三道眉草鸦等小型的食谷鸟。可以用镀镍合金或竹子制作,为精制的圆形、方形或长方形(繁殖用笼)鸟笼。笼顶有平顶和圆顶两种,笼底封闭有底圈。笼底不用竹条,以塑料板做成,底板可活动,便于拉出来洗刷。

食物种类

野生的金丝雀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夏季兼吃昆虫。人工饲养的金丝雀日常的饲料是谷子、稗子、玉米面窝窝头、菜籽、苹果、青菜等。

饲养方法 幼鸟的选择:金丝雀鸟性格温顺,又是人工繁殖,不论选养幼鸟或成鸟均可。若选择幼鸟,最好选择软毛或齐毛期的为好,因为这时的幼鸟可以入笼饲养,并能独立进食,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温能力也比较强,饲养成活率较高。在选择幼鸟时,要注意选择个头大、吃食时拼抢能力强、体质健壮的幼鸟。雄鸟头额宽大,体形修长,羽毛紧贴,整个体形显得匀称漂亮。雌鸟头部较小,体形短圆,整个鸟体外观不及雄鸟漂亮。有的雀友喜爱挑选成鸟饲养,金丝雀绝大多数是人工繁殖的,野生的极少,一般成鸟都是经过训练的熟鸟,饲养比较容易。在饲养金丝雀鸟时,有的专养雄性鸟,欣赏它的歌声和华丽的羽毛。有的为了繁殖,需挑选雌雄配对饲养。

金丝雀日常的饲料是谷子、稗子、玉米面窝窝头、菜籽、苹果、青菜等。可用几种料混合喂给,可用谷子或小米代替。苹果须切成片,青菜须切碎饲喂比较好。亲鸟配对前,开始喂给鸡蛋小米,合笼后继续供给发情饲料和骨粉。一旦开始孵蛋即停用以上饲料,雏鸟出壳后,需供给蛋黄面、青菜和牡蛎壳粉。

每周清除笼底粪便2~3次,食罐和水罐要每天刷洗,饮水要每天换新,栖杠每3天洗1次。金丝雀喜欢水浴,夏季每天供给浴水1次,冬季隔两天供给1次,洗浴后立即取出水浴盆,更换新鲜饮水,将鸟笼挂在阳光下,让其进行日光浴,以晒干羽毛。发现鸟的爪甲过长、在栖杠上站立不稳时,要用剪刀进行修剪爪甲,注意不要修剪过深,以免出血。金丝雀如果长时间受到阳光直射,会使羽毛褪色。每年夏季是金丝雀脱换羽毛的时期,这期间体弱的鸟往往死去,健康的鸟也易感染疾病。因此,这时要避免风吹。夏季的夜间,最好用笼套罩住鸟笼,防止蚊虫叮咬。到了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温差过大。金丝雀鸟是少数人工繁殖的笼养鸟之一,每年的繁殖期为春、秋两季。在繁殖之前,金丝雀通常为单笼饲养,进入繁殖期,雌、雄需要合笼配对饲养。繁殖期前40天,开始为种鸟补充鸡蛋小米或蛋黄料面,并混以充足的沙粒和蛎壳粉,或者补充脂肪饲料,如苏子、油菜子,量不可太多,分别占饲料的20%和10%,促使种鸟提前产卵或多产卵。为了避免两只鸟刚配对入笼会打架,在合笼交配前一个星期最好先把选好的雌、雄两只鸟笼子并挂在一起,打开笼衣,让它们互相窥见,使它们经常见面熟识一个时期。等到它们隔着笼子用嘴相互接吻的时候,说明它俩能和睦相处了,再合养在一个笼子里。营巢结束后1~2天,雌鸟便开始产卵,每天或隔天的上午产l枚卵,一窝4~6枚。如果为了出雏整齐或需其他鸟代孵,应每产一卵就取出,换上“假卵”,换卵时需用取卵勺,动作轻捷,在亲鸟离巢的瞬间完成。若让亲鸟自己孵化,一般在产第3枚卵后开始,取出假卵,换上全部真卵。金丝雀主要由雌鸟担任孵化工作,孵化期14~16天,雌鸟在巢中孵化时,有时雄鸟给雌鸟喂食,有时雌鸟离巢自己取食,这时雄鸟会站在巢边保护卵。孵卵期间减少青菜、瓜果的喂量,停止水浴,尽量保持环境安静,不要惊动亲鸟,以免弃巢。如果发现卵壳掉下巢,便是雏鸟出生。

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裸露呈肉粉色,眼紧闭,约一周龄才睁开眼睛,这个时期的雏鸟不便人工哺育,应让亲鸟哺育。过2~3天,羽轴顶端长出了羽片,这个时期雏鸟食欲旺盛,食量增加,相互间出现争食现象,体弱的雏鸟会因争不到食物而饿死。可以把体弱的雏鸟拿出,人工喂养,以熟鸡蛋黄、玉米粉、青菜叶按5:2:3的比例调和成粥状,每天用食抹喂5~6次。饲料中适量加入骨粉,防止雏鸟缺钙而得软骨病。出壳13天左右的雏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此时的饲料要增加玉米粉的比例,每天喂5次左右,饱食后加喂清水。出壳25天左右的雏鸟已离巢,可以训练它们自己取食了。喂食时用食抹挑取食罐内的饲料逗引雏鸟,喂量不能太多,让雏鸟熟悉食罐内的饲料,开始自己啄食。此时由软料逐渐改喂成鸟饲料,并补充蛋黄粉和骨粉。出壳50天左右的雏鸟已能飞翔,与成鸟很难区别,可移入较大的笼中饲养。繁殖旺盛的亲鸟,当幼鸟一离巢后就重新营巢、产卵,有时还衔幼鸟身上的羽毛。这时要注意观察,为亲鸟安一个新巢,把旧巢留给幼鸟,或把幼鸟与亲鸟分开,单笼饲养。

鸟友提醒

金丝雀体质较弱,易染病。平时饲养管理要加强。注意防范病菌的入侵。

病害防治

白血病(见本书第169页)。

结核病(见本书第170页)。黑头蜡嘴

英文名:Masked Hawfinch

别名:也叫铜嘴、蜡嘴、铜蜡、鸟铜、梧桐、桑鹰、大蜡嘴、铜蜡嘴雀等。

科属:雀形目,百灵科。

分布: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等众多地方。

身体特征 黑头蜡嘴雀体长21~23厘米,体重65~95克,是我国所有的雀科鸟类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其毛色朴实美观,全身灰色并稍染褐色。头顶有闪蓝辉的黑色小帽,前额、眼周和嘴基部为黑色,有蜡黄色、粗圆锥状的嘴,也因此而得名“蜡嘴”。腹部白色,翅膀黑色,并覆有白斑,尾羽也是黑色,虹膜为深红色,脚为肉褐色。身体其余部位则大都为淡灰褐色。雌雄鸟羽色相近,无明显区别,但雌鸟的羽色较浅,腹部也更白一些。而幼鸟与成鸟的区别在于:一般幼鸟的头部颜色较淡,呈灰褐色,而不是像成鸟那样的亮黑色,眼先近于黑色。蜡嘴雀的寿命一般为6~8年,最旺盛的时期为4岁左右。

生活习性

黑头蜡嘴雀产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和东北部,如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及小兴安岭一带。它们一般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的阔叶林或针阔混合林中。每逢秋末时节,它们都会南迁越冬,经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等省,迁徙到湖南的南部、福建、广东一带。

蜡嘴雀飞行速度快,动作迅速敏捷,翅膀急速上下扇动,发出呼呼的响声。蜡嘴雀常常成群活动,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常结成五六只或者几十只的大群集体外出活动。

蜡嘴雀在3~4月间开始成对生活,5~6月间开始营巢繁殖,它们一般营巢于隐蔽的树梢上,巢呈深杯状,以草茎、纤维、细树枝等做为巢材。蜡嘴雀每窝产卵3~5枚,卵呈绿白色,有黄褐斑。蜡嘴雀平时喜欢在树梢高处大声鸣唱,鸣声简单,成响亮的“格尔——格尔”声。至繁殖期时,雄鸟的歌声便开始变得婉转动听起来,它的歌声如“格尔—菊—菊琪—菊菊落”,常能在高树梢上引颈高歌10多分钟。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黑头蜡嘴雀,笼养、架养均可。大多数养鸟者饲养蜡嘴雀还是为教它学技艺,所以多用“脖锁”(有活圈的脖套)套住它的颈部,拴在架上饲养。脖锁要坚固,脖线要比一般小鸟的结实,套鸟颈的一端要用棉线,松紧要合适,既不能勒鸟颈,又不要使鸟嘴能叼住,拴架的一端用耐磨尼龙线。多用直棍架,直棍架一般为硬木(枣木、黄杨、梨木)所制,长40~50厘米,直径1~1.5厘米,在架上用线密密地缠上大约15厘米的一段,作为鸟栖处,便于鸟的栖息。

如果饲养黑头蜡嘴雀,只是为了听其鸣叫,可以直接用腰鼓画眉亮笼和八哥笼饲养。因为蜡嘴雀嘴巴粗壮、坚实有力,身体健壮,饲养笼最好是大而坚固。笼直径36厘米,高48厘米,条间距2.2厘米,条粗0.4厘米,这种规格的即可。当然也可直接将蜡嘴雀放入大笼中饲养,长4米、宽3米、高2.5米的大笼一般可以同时饲养30~40只蜡嘴雀。饲养笼内要多设栖架,供其啃咬,并经常更新。蜡嘴雀属硬食鸟,笼内要设装有沙子的沙盘,或者是将笼底封闭,铺上细沙,让其自由啄食沙子,以帮助肠胃消化。蜡嘴雀的嘴短而粗,主要吃各种颗粒饲料。选择食缸和水缸时,要注意选择缸口大、缸体浅的。蜡嘴雀也食青菜嫩心及少量昆虫。

食物种类

黑头蜡嘴雀主要以红松、漆树等树木的坚果、种子和嫩芽为食,也喜欢吃麻子、苏子、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种子,在繁殖期也吃部分昆虫。

饲养方法 有很多人饲养蜡嘴雀。蜡嘴雀体形大、易驯熟,嘴强而有力,能叼住比较大的玩物(如硬币、弹子等),经调教后又能学会一些其他小型鸟类学不会的技艺,如:“空中衔飞弹”,“给客人送糖果”等,能给人的业余生活增添不少的情趣。

●选鸟

首先,因为雄鸟在鸣叫和训练杂技表演等方面,接受能力比雌鸟都要强得多,所以人们饲养蜡嘴雀一般首选雄鸟。雌雄蜡嘴雀的鉴别方法有三种:

①羽毛鉴别:雄鸟头部的羽毛和尾羽均为黑色;而雌鸟的却为灰褐色。

②鸣声鉴别:雄鸟的鸣叫声为双音,尤其是发情期内更为明显;而雌鸟却只能发出低细的单音来。

③体形鉴别:雄鸟体形修长,较为对称,而且雄鸟羽毛颜色的搭配,也是既协调又美观;而雌鸟则体形短粗,羽毛颜色也不及雄鸟的美观。

其次,饲养蜡嘴雀,选择幼鸟比较好。虽然幼鸟饲养起来麻烦一些,但是它们与成年鸟相比,野性小、接受能力强,容易驯化得多。蜡嘴雀在东北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繁殖,每年秋末,迁往南方越冬。当它们途经当地时,就可以捕获其当年的幼鸟来饲养。如果是初养鸟的人,则可以选择饲养3~5岁的鸟,因为这个年纪的鸟已经可以适应笼养了,饲养起来会比较简单。

如果自己不会判断鸟儿的年龄,那么不妨试试下面的办法:

一是看羽毛。这跟人越是年轻,皮肤越有弹性;越是上了年纪,皮肤就会越松弛是一个道理。鸟的年龄越轻,全身的羽毛就越有亮度,色彩也越鲜艳。而随着年龄的增大,羽毛的质感也就越不如前了。

二是看腿上鱼鳞斑状皮的成色。一般情况,幼鸟趾腿上的皮是很嫩的,1~2岁的鸟,腿上没有形成鱼鳞状皮。3~4岁后,鸟腿上的鱼鳞皮就开始逐步形成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鸟腿上的这些鱼鳞斑状皮会越来越明显,该处的皮质也越来越厚。5、6岁以上的鸟,它们腿上相互的鱼鳞皮之间,就开始出现细小的裂纹了。

三是看腿和趾爪部位皮肤的颜色。年纪小的鸟,其腿和趾爪部位的皮肤呈褐色,油亮中还带有些许淡红。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种褐红色会逐渐退化,成为淡白色。当然了,在选鸟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那些翅羽、尾羽齐全,并且健康活泼的鸟。

●饲养

黑头蜡嘴雀饲养起来比较简单。它们的饲料主要有:谷物类,如谷子、稗子、玉米。油料类,如麻子、芝麻等。还有嫩菜心和少量的昆虫等其他一些食物。要保证饲料充足供应。又因为蜡嘴雀爱吃稻谷、火麻仁之类带壳的食物,所以每天都要记得帮它除去饲料盆中的食物浮壳。

在平时,蜡嘴雀可喂以黄雀的混合饲料,即将粟子、稻谷、稗子按5:3:2的比例混合后喂给,也可以喂以由6份玉米面、2份花生米粉、2份苏子混合而成的粉料,还有喂鸡蛋小米的。但不管是选择何种饲料,都要记得每天再给它们补充少量的蔬菜和水果,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春、夏季隔天喂1次虫。

注意:喂玉米时,要先将皮去掉,并把玉米捣碎(但不要捣得过细而成粉状)。青饲料也不宜喂得过多,因为青饲料中的植物纤维具有清理肠道的作用,喂多了,容易使鸟儿拉稀。

黑头蜡嘴雀喜欢吃麻籽、葵花籽、苏子和松子等含脂肪高的油料作物种子,平常可作为“点心”少量喂给,但不可喂得过多,一般不得超过其一天食量的1/10。而且最好只是在捕获初期诱食时、换羽期、训练技艺的过程中以及天气寒冷时喂。否则的话,很容易导致鸟儿过度肥胖。过于肥胖的鸟不但容易因为脱不下羽毛而死亡,而且多数肥胖的鸟都很难捱过春天去,就是这一身的肥肉,它们在春天常会因抽风不止而死。所以说,过度肥胖对于黑头蜡嘴雀来说可不是件小事。判断黑头蜡嘴雀是否肥胖,可以观察其跗跖部的颜色:如果呈淡肉红色,就是正常的。如果是比较深的肉红色,就说明这只鸟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需要减肥了。

因为处于不同生理时期的蜡嘴雀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也有所损益变化,不能等同视之,所以各种饲料间的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将不同生理时期,蜡嘴雀各种饲料搭配时的推荐比例介绍如下:

平时(也就是一般情况下):谷物类85%,油料类籽实5%,蛋黄5%,青菜3%,昆虫1%~2%;换羽期和发情期:谷物类80%,油料类籽实5%,蛋黄10%,青菜3%,昆虫1%~2%。

●生鸟的饲养和驯熟的方法

一、纠正啄人的坏毛病。蜡嘴雀野性较大,生鸟入笼或刚开始训练时,对人的防备性很强。当你的手靠近它之前,它就会抢先用它那粗大有力的嘴对着你的手来上一口,让人疼痛不已,严重的还可能使手指受伤。所以在接近它以前,必须有所提防。捕捉时要戴手套,并用食指和中指卡住它的颈部,让它的头不能旋转,这样,它就是想啄也啄不到你的手了(注意要掌握力道,不然可能会伤害鸟体)。再有,可以赶在蜡嘴雀啄手时,把预先切好的生姜片或大蒜头顺势塞进它的嘴里;或者干脆就把生姜拿在手里,任它去啄。像这样治它几回,让它尝点苦头。

二、以食物进行安抚。野生蜡嘴雀爱吃麻籽之类油料作物的种子,生鸟入笼时,可稍微多喂一些麻籽,待它安定下来后,再慢慢减少麻籽的喂食。

三、保持环境的安静。野生鸟入笼后,对它来说,突然之间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在捕捉时受到惊吓,其恐惧的心情仍有余悸,因而在笼内会不停地飞扑,所以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它渐渐消除恐惧。应该把笼子挂在人少、无嘈杂声音的安静环境中。鸟见到光线后,会朝着有亮光的地方飞扑过去,所以最好是在笼内配好饲料和水之后,便用深色的笼衣罩上笼子,3~4周之后,生鸟就会变得比较温顺,也比较能适应笼中的生活。

四、及时清理鸟体上的脏物。被捕获的野生蜡嘴雀,有的要经过长途运输到别处,再加上那么多鸟挤放在一起,它们身上,尤其是腹部,就很可能沾染上粪便等污物,让它们觉得很不舒服。从另一方面说,身上脏了也不利于鸟体的保暖。捕获野生鸟一般在秋季,这时,气温明显偏低,如不注意护理,很容易造成拉稀、感冒等疾病。因此,对刚入笼的生鸟,要及时清除脏物,理顺羽毛。

照上述方法饲养一个时期,生鸟就变为熟鸟了。

●技艺训练

经过细心调教,黑头蜡嘴雀最“拿手”的技艺便是“打弹”和“叼钱”。

第一步是驯熟。用于教技艺的鸟最好架养,所以首先要训练鸟儿学会在架上站立。生鸟并不习惯长时间地在架上栖息,总是要飞,因而拴住鸟儿的脖线一定要短,防止它因缠颈或被挂在别处而吊死。训练的初期,白天要手拿着架子或在架子一旁看着,鸟如果飞下来,又上不去了,就动手把它托上架去。用麻子、葵花籽等它喜欢的食物作为诱食,以增进鸟和人之间的亲昵,并诱使鸟儿习惯架上的生活。如果鸟儿实在闹得厉害、总飞离架子、难以驯熟,就只能使出最后的这一招了:用水喷湿鸟儿的羽毛,这样,它就只好老实站立,自己啄掉身上的水珠,并梳理羽毛,不再飞扑了。不过,使用这一招时,要注意考虑天气状况以及鸟儿自身体质的强弱。

第二步是训练“叫远”。鸟儿认食和习惯架上生活以后,就可训练它追食吃、接食吃了,并逐步加大难度、加长距离,甚至去掉其脖线。这就是所谓的“叫远”。训练鸟儿“叫远”是训练“打弹”和“叼钱”的基础。

鸟友提醒

在驯鸟的同时要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和水,食物可作为奖励,水是必须及时补充的。酷夏天气尽量减少在户外的时间,必须驯鸟时以清早和傍晚为宜。

第三步是教技艺。把麻籽和几粒骨质丸(俗称“弹子”)攥在手心中,一粒粒地喂鸟,中间夹杂着骨质丸,如果鸟误叼住后也吞不下,它们就会立即将其吐出,这时人用手接住,并连续赏给鸟儿几粒麻籽,以资鼓励。经过每天这样反复数次的训练,鸟儿便能轻易叼住骨质丸并交给主人了。进而抛骨质丸让鸟接,鸟接住后再吐出时,主人立即用手接住,并且照样以麻籽作为奖赏。最后根据脖线的长短,把弹子抛向鸟飞起能够得着的空中,鸟能瞬时腾空,并叼住弹子的话,便可以解除鸟儿的脖线了,弹子也可以越打越高。如此逐步训练,鸟就学会“打弹”了。优秀的黑头蜡嘴雀,弹子打到3.5米高的空中它们也都照样能叼住,并交回给主人。它们甚至还可以在腾空的状态下,叼住连续抛出的3~5粒弹子。“叼钱”的训练方法类似于“叫远”,但却要困难得多。因为对鸟来说,叼扁的东西比叼圆的东西困难,尤其是像五分钱那样大的硬币。刚开始时,也可以用食物引诱,把硬币夹杂在要喂给它的食物中训练。待鸟能熟练地叼住硬币并交给主人后,再以两手拉开距离。距离要求更大时,就需两个人共同训练鸟儿了,一人托鸟、一人捏住硬币,并逐渐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等鸟学会“叼钱”之后,硬币就可由小变大,继续训练了。

病害防治

脑挫伤及脑震荡(见本书第193页)。麻雀

英文名:Sparrow

别名:瓦雀、家雀、树麻雀、霍雀、老家贼等。

科属: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

分布: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欧洲、亚洲。

身体特征 麻雀体长12~15厘米,体重20~27克。雄鸟头顶、后颈为暗肝褐色,雌鸟体色较暗淡,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麻雀上体主要为砂褐色,有黑色纵条纹,翅膀有白斑。眼睛下缘、颏部、喉部黑色。虹膜暗红褐色。嘴一般都是黑色。颊部、耳羽、颈侧白色。耳羽后面具一个醒目的黑色斑块。下体灰白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鸣声为单调的一连串啾啾叫声。兴奋时发出卷舌叫声,告警时作尖叫。

生活习性

麻雀一般都结群活动,栖息于城市、乡村的居民区及其附近的田野上,通常与人类有共同的栖息生境。白天绝大部分时间在地面觅食,行进姿态是蹦跳式前进,通常在建筑物的缝隙、孔洞及树上栖息过夜。其营巢于建筑物缝隙中,也有的营巢在树洞、烟囱或是其他鸟的旧巢中。巢材有草叶、根须、鸡毛、碎布片、纸屑、塑料绳等,一般为杯或碗状,巢的大小依洞穴的大小而定,基本上都是将穴腔缝隙填满。麻雀在一年中均可能繁殖,根据各地的气候而不同,每窝产卵2~8枚,卵色多变,从淡褐色至浅蓝色的都有,杂以深色粗斑。孵化期10~12天。双亲共同孵育雏鸟,育雏期为15天左右。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用靛颏笼和钢丝笼。

食物种类

植物种子、昆虫等。

饲养方法 麻雀的雏鸟容易驯化,饲料可用米粒、粉料、鸡蛋和昆虫。成鸟可饲以稻谷、粟谷、米粒、青菜,甚至米饭、面包屑、水果块等,再供给日常的清洁饮水。麻雀繁殖时要提供木箱巢或较大的球巢,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它的营养状况,在饲料中要增加蛋米、肉末的成分,如果亲鸟不育雏,可进行人工育雏。

鸟友提醒

如家有庭院,可多在庭院悬挂鸟巢。引野生鸟入巢定居。其乐趣要胜过笼养。

病害防治

鸟虱(见本书第178页)。

小鹀

英文名:Little Bunting

别名:虎头儿、黄胸鹀。

科属:雀形目,雀科。

分布:分布于东部地区、华中、西南及新疆西部。

身体特征 小鹀体长约13厘米,体重约15克。其头顶为栗红色,两侧各具一黑色宽带,眉纹红褐色,耳羽栗色,背部呈沙褐色且有黑褐色羽干纹,下体近白色而带黑褐纵纹。在内蒙古东部,东北和河北北部一带繁殖,冬季迁徙到海南岛、台湾等地。

生活习性

小鹀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很容易获得。一般于5~7月繁殖,营巢在草丛间,由草根、草叶、马尾等构成,巢呈碗状。它每次产卵蛋4枚左右,卵呈绿灰色,布以更灰色和褐色斑纹。黄胸鹀是羽色漂亮的观赏鸟。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黄胸鹀是食谷鸟,粪便量小而干,一般采用封闭底的鸟笼。成对饲养进行人工繁殖的时候,可用金丝雀繁殖笼或十姐妹、灰文鸟的箱笼。为了使其隐蔽,可稍遮掩。单养雄鸟可用黄雀笼、沼泽山雀笼或金丝雀笼。黄胸鹀在自然界营敞口的碗状巢,故应使用金丝雀的敞口草巢。

食物种类

食物以稗子、谷子、稻子、黍子、高粱等谷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为主。

饲养方法 平时饲养的时候最好是把几种种子按比例混合,比例根据鸟取食情况适当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要。除此之外还应常喂些叶草芽和青菜,砂粒和饮水要保持干净、充足。黄胸鹀一般不水浴,但笼底宜铺细砂。为保持砂土清洁,每周应更换一次,食、水隔日清换一次。尽量多争取日光浴,但夏季不能太阳直射,否则会因为饮水蒸发而将鸟渴死。春季,为了促使鸟鸣叫的“冲”或欲繁殖,应补充鸡蛋小米或蛋黄搓鸡料面、昆虫幼虫及蛹。秋季,为促秋鸣,也宜适当补充上述营养较丰富的饲料。

黄胸鹀在秋季繁殖期过后大群迁徙,容易捕捉,并且容易饲养,可选一只羽色鲜艳、羽毛整齐的雄鸟笼养观赏。人们饲养黄胸鹀多是为了观赏,故多养雄鸟。为了繁殖,最好掏取出壳10多天,长出羽锥的雏鸟喂养,用鸡蛋小米拌菜泥喂养大后混群同笼饲养。发现雌雄关系较好,有可能配成对的鸟移入繁殖笼,并根据黄胸鹀的习性结合养鸟经验不断调整饲料和笼的小环境。一旦适宜,鸟就会交配、产卵。

鸟友提醒

平时要注意经常清扫笼底,并保证水和食物的充足供应。

病害防治

蜱寄生虫(见本书第180页)。

雀形目·山椒鸟科

赤红山椒鸟

英文名:Scarlet Minivet

Minivet

别名:红十字鸟、山椒子。

科属:雀形目,山椒鸟种。

分布: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

身体特征 山椒鸟又叫红十字鸟、山椒子,体长18~23厘米,体重22~35克。山椒鸟雄鸟头部、颈部和背部为蓝黑色,翅膀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红色,下体红色,并且具红色的翼斑。它的腰部一般为红色。雌鸟头部至背部为褐灰色,腰部是黄色,翅膀黑色并具黄色的翼斑。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的先端为黄色。虹膜棕色、棕红色、暗棕色或褐色。嘴和脚都呈黑色。

生活习性

在分类学上山椒鸟属于雀形目、鹎科、山椒鸟属。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低山原草地和农田等环境中。单独或结群在高大乔木上层或中层活动,山椒鸟繁殖期为4~6月。巢以细草、松针及其他柔软材料筑成,外铺以苔藓、地衣等物,呈杯形,置于树杈或横枝上。每窝产卵3~4枚。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山椒鸟的鸟笼应选用画眉亮笼。

食物种类

野外的山椒鸟以鳞翅目幼虫、蛴螬、象甲、金龟甲、椿象、蚂蚁、蝇等昆虫为食,也吃野果、花、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饲养方法 刚捕获的生鸟需将双翅用线扎紧,防止飞撞,用笼衣将笼子周围罩上,仅留前面敞开。饲料以蒸蛋米及粉料为主,辅饲以虫类、瘦肉糜及少量水果。

病害防治

肠积砂(见本书第189页)。

鸟友提醒

饲养山椒鸟的鸟笼应选用画眉亮笼。虽然它的体形不大,但活动的空间要求却不低,最好成对喂养。

雀形目·山雀科

大山雀

英文名:Parus major

别名:仔仔黑、子规鸟、白脸山雀、子黑、子伯、四喜等。

科属:雀形目、山雀科。

分布:分布于我国大部份地区以及欧洲、非洲西北部,阿富汗、俄罗斯、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

身体特征 大山雀生性活泼,体态娇小,轻盈,体长12~14厘米,体重12~16克。大山雀食量大,一昼夜所吃昆虫的总重量几乎等于鸟的体重。育雏期食量更大,就是在天寒地冻、冰雪覆盖的冬季,也照常忙碌地啄食潜藏在树皮内的害虫。大山雀嗜食梨象甲、青刺蛾、金龟子、天牛幼虫、天社蛾及椿象等害虫,是农林益鸟,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山区,常见于果园中。大山雀羽毛美丽,头部呈蓝黑色并有光泽,虹膜褐色,嘴黑色,两颊白色,黑白分明,所以又称白脸。上体蓝灰色,腹部灰白色,中央有一条黑色的条纹,延伸到尾下,覆羽有三角形黑斑,脚呈紫褐色。雄鸟头顶、后颈、颏部、喉部和胸部黑色。颊部、耳羽有大块白斑。上背黄绿色,下背、腰部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尾羽蓝灰色,有白斑。雌鸟与雄鸟羽色相似,但雌鸟腹部中央的黑纵纹稍细,尾下覆羽的三角形黑斑不明显。

人们饲养大山雀是为了给别的笼鸟呷口。其实不必专门饲养,大山雀不同于其他小鸟,它们不怕人类,更喜欢在城市栖息。只要城市环境好,在树上多挂些人工巢箱,到处都能听到它的叫声,笼鸟很容易学口。

生活习性

大山雀性情活泼,胆大动作灵活,常在树枝上不停地跳跃,发出“吱吱嘿,吱吱—嘿嘿—吱嘿—吱嘿”的叫声。它们不怕人,常常栖息于山地、平原的原林、村庄和公园的树上。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繁殖期为3~8月。华北一带在3~5月份繁殖,营巢于树洞或墙缝中,巢呈碗状,以苔藓和兽毛等为巢材,内垫少量羽毛。每窝产蛋7~8枚,蛋白色带粉红色,上有红褐色斑点。卵白色,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5天。双亲共同育雏。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大山雀适合精致小巧的黄雀笼,一般为竹制的平顶小方笼或小圆笼。高度为20~22厘米,直径30厘米。也可用金丝雀笼和山雀笼。

食物种类

大山雀是益鸟,食物以昆虫为主。以树上的昆虫为食,也食蝇蛆、蚊、蜘蛛等,在春季也食植物的花粉、草籽。

饲养方法 捕捉大山雀用粘网粘、打(滚)笼捕均可,不过需要有“诱鸟”(俗称“游子”)诱捕。成鸟难以驯服,雏鸟易于驯服,故人工饲养以选10月龄雏鸟进行驯养为好。捕捉时也应选此种鸟捕捉,对生鸟必须“过食”。一般要用1星期左右的时间,开始喂黄粉虫或其他昆虫的幼虫。开始时把面包虫或其他昆虫的幼虫放入糊状料中,大山雀在吃虫的同时也吃进些糊状料,然后逐渐减少昆虫,最后过渡到吃干粉料,这样就会慢慢认食。要经常喂给少量面包虫。冬季适当增加脂肪性饲料,以增强御寒能力,并使羽毛有光泽。

饲料可喂黄豆面、玉米面、花生米粉(3:3:2)或掺熟鸡蛋黄,并常给少量黄粉虫。初期可加水搅成粥状,以后逐渐减少水的比例,使饲料逐渐变稠,约1周后改为干饲料。冬季要适当增加花生米粉的比例,或把核桃砸开放到笼中让鸟自己啄食。要定期清理笼具,每周给予水浴2~3次。平时应把鸟笼悬挂于通风和空气清新的地方,在冬季应注意防寒保暖。

病害防治

泛酸缺乏症(见本书第185页)。鸟虱(见本书第178页)。

鸟友提醒

大山雀食量大。育雏期食量更大。供食一定要及时。

黄腹山雀

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

别名:黄腹雀。

科属:雀形目、山

雀科、山雀属。

分布:分布于中国特有种,在华中、华东、华南和东南地区为留鸟,北京地区为夏候鸟。数量较多。

身体特征 黄腹山雀是一种个体较大,体长约10厘米,它的前胸宽,黑脯毛多,毛色亮,它的最大特点是喙长,并在上方从前至后有一个隆起的高棱。黄腹山雀下体淡黄沾绿色,翼上具两排白色点斑,嘴甚短,虹膜褐色,嘴近黑,脚蓝灰。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毛呈蓝灰色。飞羽呈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雌鸟头部灰色较重。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喉白与颊斑之间有灰色的下颊纹,眉略具浅色点。幼鸟似雌鸟但色暗,上体多橄榄色。体形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黄腹山雀的叫声为重复的单音或双音,似媒山雀,但较有力。

生活习性

黄腹山雀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它们是结群活动的鸟类,有时与大山雀混群,栖息于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在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停歇或穿梭于灌丛间。黄腹山雀有间发性的急剧繁殖。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用垛子笼和小方笼。

食物种类

玉米面、熟鸡蛋黄、花生米面儿、苏子、黄瓜心、面包虫。

饲养方法 黄腹山雀以体形较大、腿长,嘴长尖带弓,上面还要鼓起高棱棱,羽毛紧凑且色泽油亮的为好,最后还要看看它的眼睛是否是鼓出来的,口内红不红。若是眼鼓、口红的就是好的。挑选时必须单放在一个笼子里观察,不可数只放在一笼,因为它们爱乱飞乱撞,使得主人根本无法挑选。

鸟友提醒

此鸟脾气较大,夏天喂虫多容易上火,要加绿豆面降火。平时应较少挑逗。

可以喂黄腹山雀玉米面,熟鸡蛋黄,花生米面儿。可根据季节不同调整油料的多少(花生米面儿),夏天油料少一些,冬天相对多一点(比如加喂苏子),每日加喂黄瓜心,面包虫2~4条。也可以在饲料主食玉米面、鸡蛋黄、花生米面儿的基础上加少量豆面、奶粉、骨粉,等等,效果都不错。此鸟非常爱干净,喜欢洗澡,除冬天外,最好1~2天洗一次。

此鸟脾气较大,所以喂养时要注意,给它以安静的空间,待时间稍长后再与它亲近。可以在笼子顶上用深颜色的布遮盖,以适应它爱仰头的毛病。

病害防治

鸟虱(见本书第178页)。

雀形目·太平鸟科

太平鸟

英文名:Bohemian Waxwing

别名:十二黄、黄连雀、连雀等。

科属:雀形目、太平鸟科。

分布:分布于欧洲、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等地和我国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及长江以南地区。

身体特征 太平鸟体长17~2l厘米,体重45~7l克,羽色美丽,是人们喜爱的玩赏鸟。全身大部分灰红色。初级覆羽黑色,先端白色,拼成翅上的白色横斑。次级飞羽轴延伸出羽片,羽干有红色突出的小斑,如蜡滴状,非常独特。顶上有羽冠,可向前上方竖起。额及头顶前部栗色,头顶、冠羽灰栗褐色。上嘴基部、眼先及眼上形成黑色细纹带,后方与黑枕带相连接。背、肩羽灰褐色,腰褐灰色。翼黑色,两翅斜贯一道白纹。颏、喉黑色,颊的下部与喉交界处为淡栗色,下体主要为褐灰色。太平鸟的虹膜暗红色,嘴黑色,脚、爪黑色。头尾羽12枚,末端为黄色,故称十二黄。

生活习性

太平鸟喜成群活动,群鸟共鸣,鸣声时高时低,有快有慢。太平鸟栖息于针叶林、阔叶林中。常结群生活,在松树和落叶树的枝上跳跃。鸣叫时竖起羽冠,跳跃枝头,别有情趣。停息时迎风而立,竖起的羽冠如折扇微启。一般仅饮水时飞落于地面,在地上跳动,不常奔走。常数十只至上百只聚集成群活动。善于鸣叫,鸣声柔和。在树上群鸟互鸣,节奏分明,别有情趣。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针叶树上,有时在阔叶林的枞树枝上,以树枝、苔藓、枯草等为筑材,离地4~5米。巢呈碗形。每窝产卵5~7枚。卵壳灰色,缀以灰青色,并有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每天产1枚卵,亲鸟于全窝卵产齐后开始抱孵。孵化期14天,育雏期约14天。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太平鸟可用画眉或八哥笼,也可以架养。

食物种类

野生太平鸟是杂食性鸟类,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吃少量昆虫。笼养太平鸟的饲料为玉米粉、黄豆粉、熟鸡蛋、瘦肉浆,搓合而成。

饲养方法 太平鸟的食性较杂,喜欢吃浆果和其他多汁性果实,只越冬期间才吃松、柏等脂肪含量高的种子。主食为黄豆粉10%,绿豆粉20%,玉米粉40%,鸡蛋20%,肉浆10%搓合成的粉料和蛋米。人工饲养下宜喂给易于消化的甜熟食,像熟甘薯、柿子、柿饼、柿枣及各种甜软水果等,其中多数价格较贵,营养也单纯,故可用玉米面加糖10%或玉米面和甘薯面各半蒸成的窝头蒸熟喂给,还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太平鸟虽然容易养活,但多数寿命不长,往往由于夏季羽毛脱换不了而死亡。

食罐、水罐宜大而深。在食物不足时,鸟有时会啄食未完全消化的粪便,不利健康,最好每天或隔天将整个笼子洗刷1次。每天2次喂食喂水,喂前要将食罐、水罐取出洗干净。太平鸟爱清洁,要常供给水浴,保持体羽和趾的清洁。夏季每天洗1次,春秋每3天1次,冬季每星期1次。先把鸟放入浴笼中,然后,浸入水盆内,水的深度以淹没鸟腿弯或正好腹羽接触水面为度。冬季的水温应保持20℃~22℃。浴后把鸟笼挂在向阳避风处,使羽毛尽快干燥。太平鸟并不需每天带出去遛,有时间时可以带它到野外或公园的林间散步,让鸟尽情鸣叫,使鸟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太平鸟耐寒能力强,但夏天怕热,尤其是在南方,应特别注意夏季的护理,夏季注意防暑,换羽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注意卫生,笼具要保持清洁,饲料新鲜,饮水卫生。要注意防暑、通风,把笼挂在通风阴凉处,而不能让其太阳晒。

鸟友提醒

太平鸟喜吃软的食物,粪便多而稀软。在架的下方要铺塑料布或砂土,以便于承粪和清扫。

病害防治

毛滴虫(见本书第175页)。雀形目·山雀科

斑胸草雀

英文名:Zebra Finch别名:珍珠、灰珍珠、锦花鸟、斑马雀、梅花鹿、点胁草雀、金山珍珠等。

科属:雀形目、山雀科。

分布: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

身体特征 体长约10厘米。雄鸟前额至颈部以及颈侧均为灰色或浅灰色,眼先被从嘴基到眼下的黑色纵条纹勾勒出来——为白色,而眼下的纵纹就像个“泪痕”,眼睛为深红色,斑胸草雀的嘴很短,为辣椒红色或深红色,颊和耳羽为棕色或栗红色,肩、背以及翅膀为灰棕色。喉和胸为浅灰色,上面有整齐的黑色平行细横纹,胸部的横纹较粗,以至在下缘连在一起,成了黑斑,胸部下方的两侧及两肋间为栗红色,并缀有小白点,腰部中段和下段的中间部分为白色,边缘为灰色或深灰色,飞羽深灰色,尾羽较短,为黑棕色,常常被其尾上长长的覆羽遮盖起来,尾上覆羽有黑色的端斑和近似圆形的次端斑,状如珍珠,看上去像是在黑底上缀着的白色圆点,脚为肉红色。

雌鸟其他部分和雄鸟都很相似,只是其喉部和胸部没有黑色横纹,也没有栗红色的颊斑和两肋的栗色羽毛、白点而已。

人工饲养下的斑胸草雀,有白色和驼色的两个变种,分别被称为“白珍珠”和“驼珍珠”。

生活习性

斑胸草雀一般栖息于干燥的稀树、灌木丛开阔林地、平原、盐沼地、耕作区的边缘和种植园、公园、庭院等离水源地不远的地方。多成对或成群地活动。

斑胸草雀像鸽子那样用吮吸的方式喝水,通常它们每天都要喝很多次水,但也可以让它们从食物中获取必要的水分以补充身体所需,而较长时间不必喝水。平时,它们会在地面灵活地蹦跳觅食。但在旱季,有时在水塘边,可以聚集起难以想象的庞大鸟群。

斑胸草雀一般会选在茂密的蒿草或灌木丛中,用细长的草茎、草根还有树叶等材料营造开口朝向侧面的松散球形巢,并在巢内衬垫上羽毛、柔软的花絮和更细的草茎。斑胸草雀全年均可进行繁殖。每窝能产卵4~6枚,卵呈白色,孵卵期为14天。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饲喂。育雏期为25天左右。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繁育笼一般不需要很大,市场上卖的方形金属笼即可。饲养的数量较多时,可以制作密集的组合式笼,每格的空间要保证不小于35厘米×30厘米×30厘米的尺寸。

食物种类

主要以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为食,也吃一些小昆虫等。

饲养方法 用较大的鸟舍进行群养的效果其实也很好。鸟巢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不会彼此干扰。人工巢以草编球巢为主,木制巢箱和碗形巢也可以。巢的空间不必太大,能容纳两只鸟在其中栖息即可。如果巢内空间比较大,亲鸟会不断地在巢里添加巢材,以减小空间。

小笼饲养时只能成对或单只饲养,特别是当笼中有巢时,已配对的那一对鸟会猛烈攻击其他的鸟,而且被激怒的雄鸟有时甚至会敌我不分,总是把自己的另一半也当作敌人,猛力地追赶。

如果在笼中不设人工巢,只布置纵横交错的树枝和足够的细草茎和花絮,斑胸草雀也能成功地筑起虽然松散但却也能用以繁殖的巢。筑巢时所用的巢材几乎全由雄鸟搜集,雌鸟则只负责具体的搭建工作。如果巢材足够,斑胸草雀会先构筑一个松散的草球,然后钻进其中挤出一个小室,最后再用棉花等这些柔软材料来衬垫;如果巢材不足,无法形成草球,亲鸟便会在平扁的草垫上产卵。由于这种草垫没有什么凹陷处,卵常常会滚落下去。雄鸟热衷于收集筑材,即便是在育雏季节,即便是提供了人工草编球巢后,它们依然会对棉花之类的巢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斑胸草雀喜欢清洁干爽的环境,巢内太潮、太脏、巢口朝向有问题时,它们都会拒绝进巢。如果笼中有两个巢,它们肯定是首选比较干净的那个。如果不能及时将弄得很脏甚至已经板结的巢材更换掉,或者在笼中另设一个洁净的巢供它们产卵,把旧巢给上一窝小鸟使用的话,那些已经繁育过一窝雏鸟的旧巢就常常被亲鸟们放弃。斑胸草雀极耐粗饲,常年喂给它们那些带壳的干硬的谷类,它们也能生活得很好。但在育雏期内,就要多注意一些它们的饮食问题喽!要喂给它们足量的鸡蛋、小米和青菜,因为鸡蛋中的蛋白质丰富,对提高雏鸟成活率很有帮助;而青菜则能弥补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水分的不足。斑胸草雀在笼养条件下极少水浴,每天坚持喂给它们一定量的蔬菜瓜果,甚至可以让它们整天都不喝水。另外,斑胸草雀对沙砾的需求较之其他鸟则更多一些,常常都能看到亲鸟特别是雌鸟啄吃细沙,所以最好在笼中专门放置一个盛有未经淘洗的洁净细沙的沙罐。不过,在喂给斑胸草雀蛋米时,如果能将鸡蛋壳碾成粉末拌入,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环境安静和饲料合适时,雏鸟的成活率会很高。

在冬季繁殖时,笼内设置栖息用的球巢,笼外用塑料膜包裹,在正面留一条缝隙供呼吸透气。注意温度最好保持在18℃以上,否则过低的温度会影响雏鸟的成活率。如果不是冬季,长尾草雀能在向阳避风的环境下安然忍受零下10℃的低温,条件却很简单,只是让其多晒晒日光浴即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