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807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21:58:0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东大学807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大学807经济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05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5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答: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指的是经济学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结果做出评价,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其显著性在于,经济学家进行规范分析时,往往都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得出对还是错的结论。而实证分析的特点是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公平与否的评价,中间不包括任何的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答:基数效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效用可以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通过基数加以度量、比较和加总。这种以数字为计算单位来衡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的理论称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该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度量,但效用之间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排序,这种排序的形式来度量的商品的效用就是序数效用论。

3边际收益产品与边际产品价值

答:边际收益产品是厂商所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和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乘积,这个乘积通常称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这是个一般的概念,当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产品的边际收益是不变的常数时,两者的乘积就可以得到边际产品价值,也就是说边际产品价值是边际收益产品的一个特例。

4GDP与GNP

答:前者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而后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缩写,这是个国民概念,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二者是有差别的,二者值差为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净流入量。

5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

答: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APC=C/Y。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ΔC/ΔY。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都递减,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6投资乘数与加速数

答: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即:k=y/i=1/(1-MPC)=1/MPS。投资量增加会引起收入多i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而加速数是指随着国民收入的变动,投资的加速变动的现象,如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造成投资加速增加的现象,就称为加速原理,增长的幅度可以用加速数衡量。

二、简答题

1用图形说明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答: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考查的是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蛛网模型通常用来分析市场经济中某些产品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这些产品具有下述特点,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若用P、Q分别表示价格和产量,D和S分别表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t表示时期,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述为:P=D(Q),Q=S(Pttt-)。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陡峭程度,蛛网模型有收敛型蛛网1模型、发散型蛛网模型、封闭型蛛网模型三种情况。(1)收敛型蛛网模型

如图1(a)所示,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假设因某种原因,供给由Q减少为Q,由e1于供不应求,实际价格上升为P;因此,在第二期里,生产者按照1P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为Q,为了将产量全部卖出去,实际价格又12降低到P;在第三期,生产者按照P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为Q(Q2233比Q更接近Q)……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幅度会越1e来越小,最终趋于均衡点。

图1(a) 收敛型蛛网模型(2)发散型蛛网模型

如图1(b)所示,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假设因某种原因,供给由Q减少为Q,由e1于供不应求,实际价格上升为P;因此,在第二期里,生产者按照1P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为Q,为了将产量全部卖出去,实际价格又12降低到P;在第三期,生产者按照P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为Q(但223Q比Q更远离Q)……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幅度31e会越来越大,逐渐偏离均衡点。

图1(b) 发散型蛛网模型(3)封闭型蛛网模型

如图1(c)所示,相对于价格轴,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假设因某种原因,供给由Q减少为Q,由于e1供不应求,实际价格上升为P;因此,在第二期里,生产者按照P11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为Q,为了将产量全部卖出去,实际价格又降2低到P;在第三期,生产者按照P的价格,生产的产量仍然为Q……221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价格的波动沿着同样的幅度一直波动下去,既不趋向于均衡点,也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

图1(c) 封闭型蛛网模型

2用图形说明规模报酬的三种形式。

答: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1)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图2(a)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在A点厂商使用10单位劳动和5单位资本,生产100单位产量。在B点,厂商使用20单位劳动和10单位资本,生产200单位产量,即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是原来的两倍,产量也是原来的两倍。在C点,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是原来的三倍,产量也是原来的三倍。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图中有线段OA=AB=BC。

图2(a) 规模报酬不变(2)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图2(b)表示规模报酬递增。从D点到E点,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200单位,以相同比例增加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却不到原来的两倍;在F点,产量增加到300单位,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更是小于原来的三倍。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图中有线段OD>DE>EF。

图2(b) 规模报酬递增(3)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图2(c)表示规模报酬递减。从G点到H点,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200单位,以相同比例增加的劳动和资本投入量却超过原来的两倍;在I点,产量增加到300单位,劳动和资本投入量更是大于原来的三倍。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下,图中有线段OG<GH<HI。

图2(c) 规模报酬递减

3用图形说明价格歧视。

答:对于垄断市场上,当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消费市场是相互隔离的。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价格的做法就称为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1)一级价格歧视

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如图3(a)所示:当厂商销售第一单位产品Q时,消费1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P,于是,厂商就按此价格出售第一单位1产品。当厂商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时,厂商又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P出售第二单位产品。依此类推,直到厂商销售量为Q为止,2m即以价格P销售第m单位的产品。这时,垄断厂商得到的总收益相m当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而如果厂商不实行价格歧视,都按同一个价格P出售Q的产量,总收益仅为OPBQ的面积。mmmm

图3(a) 一级价格歧视(2)二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例如,当消费者购买6单位产品时,其价格为6元;当消费者再购买4单位产品时,这新增4单位产品购买量的价格便下降为5元,如此等等。一级价格歧视如图3(b)所示:垄断者规定了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在第一个消费段上,垄断者规定的价格最高,为P;当消费者数量1增加到第二个消费段时,价格下降为P;当消费数量再增加到第三2个消费段时,价格便下降为更低的P。如果不存在价格歧视,则垄3断厂商的总收益相当于矩形OPDQ的面积,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三角33形APD的面积。如果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则垄断厂商的总收益的增3加量(即利润的增加量)相当于矩形PPBE加矩形EGCF的面积,这31一面积恰好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损失量,而消费者剩余仅相当于三角形APB、三角形BGC和三角形CFD的面积之和。1

图3(b) 二级价格歧视(3)三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例如,对同种产品,在富人区的价格高于在贫民区的价格;同样的学术刊物,图书馆购买的价格高于学生购买的价格。更一般地,对于同种产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价格不一样;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价格不一样;“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的价格不一样,等等。

假定某垄断厂商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出售同种产品。首先,厂商应该根据MR=MR=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和价格。其中,MR和121MR分别表示第1个市场和第2个市场的边际收益,MC表示产品的边2际成本。其次,由于MR=P(1-1/e),MR=P(1-1/e),11d122d2再根据MR=MR的原则,可得P(1-1/e)=P(1-1/e),121d12d2P/P=(1-1/e)/(1-1/e)。其中,e和e分别表示第1个12d2d1d1d2市场和第2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由该式可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厂商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即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

4什么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答:(1)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利用市场信号。(2)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总的来说,逆向选择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两者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不同时出现。

5用图形说明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在有政府起作用的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从总支出的角度看,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而从总收入的角度看,则包括消费、储蓄和税收,这里的税收,是指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以后所得的净纳税额。因此,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c+i+g=c+s+t,消去式中等号两边的c,得:i+g=s+t,该式就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

为简化起见,下面只讨论定量税情况。(1)假设消费函数为c=1600+0.75y,y表示可支配收入,定量dd税收为t=800,投资为i=1000,政府购买支出为g=2000(单位均为亿美元)。则可支配收入y=y-t=y-800,消费c=1600+0.75y=dd0.75y+1000,储蓄s=y-c=0.25y-1800。代入i+g=s+t,得d1000+2000=0.25y-1800+800,解得y=16000。

如图4(a)所示。在图4(a)中,i+g=3000,表示投资加政府支出所形成的支出线,而s+t=0.25y-1800+800=0.25y-1000,表示储蓄加定量税所形成的曲线。解i+g=3000=0.25y-1000,得y=16000,即i+g线和s+t线相交于E点,和E点相对应的收入为均衡收入y=16000。

图4(a) 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2)假定税收从t=800增加到t=1200,而消费函数仍为c=1600+0.75y,因而储蓄函数也仍为s=0.25y-1800,但s+t线就从s+td=0.25y-1000变为s+t=0.25y-700。可见,s+t曲线的斜率未变化,但截距从-1000变动到-700,即定量税变动会改变s+t曲线的截距。解i+g=3000=0.25y-700,得y=14800。

如图4(b)所示。在图4(b)中,新的s+t曲线与i+g线相交于均衡收入y=14800的点,比原来低1200亿美元,原因是税收从800亿美元增加到1200亿美元,s+t线的截距相应向上移动300亿美元,由于该斜率就是储蓄曲线的斜率,而储蓄曲线的斜率MPS=0.25(MPS=1-MPC=1-0.75=0.25),因此,收入必须相应下降300/0.25=1200。

图4(b) 定量税变动改变s+t的截距

6简述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答: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1)挤出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②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但一般说来,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这一系数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k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7简述商业银行货币创造机制。

答: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在利润动机驱动下,会把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这种以较小比例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能够创造货币。假如一笔存款流入银行后,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增加了一笔存款准备金R,再假定法定准备金为r。那么银行按规定比例提留了法定准d备金后,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将被贷放出去,经过银行体系一连串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存款总额过程后,由此引致的新增存款总额D,将是新增存款准备金R的若干倍。D=R/r,这就是商业银行d货币创造的机制。

但这种情况所谓发生是有前提条件的:(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的储备,银行提留的准备金完全按照法定准备金比例提取的,超出的部分全部贷放出去。(2)银行存款为活期存款,储户以支票的形式支付,不使用现金。

有了上述两个条件,在以上阐述银行体系存款或货币创造机制是不考虑每一轮贷款中的漏出问题。

8简述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答:(1)哈罗德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哈罗德模型采用市场汽化和动态化的分析方法。长期把人口、资本和技术等因素看作变量。而不再假定为不变量,动态化把经济活动看作是时间上的连续性的活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包括以下几个变量,资本-产量比和储蓄率。(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社会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资本-产量比不变;⑤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3)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论点有: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②经济短期波动的原因。包括实际增长率低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高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两种情况。③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包括有保证的增长率高于自然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两种情况。在长期内,实现最理想的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G=Gw=Gr,但G、Gw、Gr都是由各自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实现长期经济均衡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三者不一致时,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种波动,这种波动不但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偏离。

2006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6分×5)

1流动性陷阱

2MPS

3GNP

4补偿性财政政策

5菲利普斯曲线

二、简答题(10分×4)

1简述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

2货币流动速度极小时会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什么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

3为何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有哪些优点?

三、计算题(15分×2)

1已知收入中的0.9用来消费,税收为收入的0.25,投资为600亿,贸易逆差为25亿,政府支出为2700万元,均衡时国民收入为10600万元,求:(1)当前的财政赤字;(2)充分就业时的财政赤字。32

2Q=-0.1L+6L+12L,求:(1)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2)工资为360时,产品价格为30,求利润最大时的工人人数。

四、论述题(25分×2)

1为什么IS-LM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2006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流动性陷阱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2MPS

答:MPS,即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率,可以说成是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MPS=∆S/∆Y。其中,∆Y表示收入的变化量,∆S表示储蓄的变化量。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

3GNP

答: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GDP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额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4补偿性财政政策

答: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补偿性财政政策为斟酌使用财政政策中的一种情况,即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时的状况。

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与以前的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想有很大不同。平衡预算财政政策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它们的思想都强调财政收支的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与之不同的是,补偿性财政政策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当均衡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预算起初是盈余,政府可减少盈余甚至造成赤字;如果预算起初是赤字,政府可允许有更大的赤字。总之,按这种思想,政府应当比关心预算平衡更关心经济。

5菲利普斯曲线

答: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其改造的出发点是: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

二、简答题

1简述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

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主要有:(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和厂商。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发生在家户部门,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部门。还假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2)假定价格水平不变,或者价格是粘性的。不论需求量的大小,经济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的变化,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此外,还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GNP、NI、PI都相等。(3)还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这样,GDP、NDP、NI和PI就都相等。

2货币流动速度极小时会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什么时候会发生这种情况?

答:货币流动速度极小时,在总需求和物价一定的情况下,则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根据Y/P=MV,当总需求和物价水平一定时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动速度成反比。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凯恩斯流动陷阱区域,此时货币的交易速度很小,人们更愿意持有现金货币。

3为何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这是一种货币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报酬的支出,因此不计入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的仅仅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全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变化。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有哪些优点?

答:(1)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主要包括:①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②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2)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①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③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习惯(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的),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三、计算题

1已知收入中的0.9用于消费,税收为收入的0.25,投资为600亿,贸易逆差为25亿,政府支出为2700万,均衡时国民收入为10600万,求:(1)当前的财政赤字;(2)充分就业时的财政赤字。

解:(1)统一以万为单位,由题意知消费C=0.9(1-0.25)Y=0.675Y,税率t=0.25,投资I=6000000,净出口NX=-250000,政府支出G=2700,国民收入Y=10600。则税收T=tY=0.25×10600=2650,财政赤字=G-T=2700-2650=50。即当前财政赤字为50万元。*(2)根据Y=C+I+G+NX,得充分就业时国民收入Y≈*17700615.38,T=tY=0.25×17700615.38=4425153.85,财政赤字=G-T=2700-4425153.85=-4422453.85。即当前财政赤字约为-442.25亿元,或者说财政盈余约为442.25亿元。32

2Q=-0.1L+6L+12L,求:(1)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2)工资为360时,产品价格为30,求利润最大时的工人人数。2

解:(1)平均产量AP=Q/L=-0.1L+6L+12,边际产量MPLL2=dQ/dL=-0.3L+12L+12。(2)设工资为w,产品价格为P。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是2VMP=P·MP=w,即30×(-0.3L+12L+12)=360,解得L=40L或0(舍去)。即利润最大时的工人人数是40。

四、论述题

1为什么IS-LM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答:(1)在收入-支出模型中,由于假定投资是外生变量,因此没有考虑利率以及决定利率的货币供求状况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利率是决定总需求从而决定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没有对货币市场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率的分析,就不能全面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而对货币和利率在国民收入决定作用的分析从产品市场扩大到货币市场,并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IS-LM模型正是进行这种分析的理论结构。(2)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这个原理是建立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的基础上的,并且通过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四个变量反映出来,尽管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结合起来,研究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他并没有用一种模型将以上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分析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和利率的,而IS-LM模型将这四个变量放在一个理论框架内,构成了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决定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3)同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有了IS-LM模型,不仅可以方便地分析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国民收入和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也为分析凯恩斯主义与其他宏观经济学流派提供了方便。

因此IS-LM模型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内在功能。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这种功能主要来自财政制度本身的特点。一些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具有某些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的稳定,能缓和经济波动,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财政制度的这种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由以下制度来发挥作用。(1)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自动改变的税收,收入水平上升时,就业人数增多,收入增加,政府的税收会自动上升,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的这种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相反,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业人数减少,收入减少,政府税收自动下调,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进入了较低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的这种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衰退。总之,税收在通货膨胀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这种自动伸缩性被认为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的变化,收入水平下降时,失业率上升,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增多。西方学者认为,政府转移支付在通货膨胀时减少,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这种自动收缩性也被认为有助于减轻经济的波动的稳定因素。(3)农产品价格的维持制度。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反之,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时,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了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起到了稳定经济的作用。

西方学者认为,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起到稳定的作用。但是两者比较而言,政府收入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大于政府支出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被认为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其减震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因此,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依靠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7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自发性投资

2收入-消费曲线

3完全竞争市场

4实际汇率

5摩擦性失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做图说明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

三、计算题

1假定某国消费函数为C=1600+0.63Y,投资函数为I=15000-20000r,货币需求为L=0.1625Y-10000r,价格水平为P=1,计算当名义货币供给为Ms=12000亿美元,政府支出为G=15000亿美元时的GNP,并证明所求的GNP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

2已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alnx+blny,消费者的收入为m,x、y两件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P。求:xy(1)对于x、y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2)当P=1,P=1,m=120时,该消费者边际替代率是多少?xy此时两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多少?

四、论述题

1什么是生产率?影响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2请分析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的决定及其经济意义?

2007年山东大学807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自发性投资

答:自发性投资是“引致投资”的对称,是指总投资中由外生变量决定的投资。在宏观经济学中收入-支出模型中是指那些不取决于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变动的那部分投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企业家心理和政治情况等外生变量的变化都会引发投资的变动。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假设自发投资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2收入-消费曲线

答:收入-消费曲线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以图1来具体说明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

图1 收入-消费曲线

在图1(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B′,再移至A″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E和E。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123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1(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1(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1(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

在图1(b)中,采用与图1(a)中相类似的方法,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但是图1(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对某些消费者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土豆是正常品;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土豆就有可能成为劣等品。因为,在他们变得较富裕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减少对土豆的消费量,而增加对其他食物的消费量。

3完全竞争市场

答: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②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③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事实上,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作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

4实际汇率

答:实际汇率,有时称为贸易条件,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直接汇率),或1单位本币能交换的外币数量(间接汇率)。直接汇率下,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此时,实际汇率低表明本国产品相对便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有利于出口;间接汇率下,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外价格)/国内价格,此时,实际汇率高表明本国产品相对便宜,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有利于出口。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1。

5摩擦性失业

答: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作图说明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1)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是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2)正常商品的替代和收入效应

如图2中的横轴OX和纵轴OX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12其中,商品1是正常物品。商品1的价格P下降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1大化的均衡点为a,P下降后消费者的均衡点为b。价格下降所引起1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这便是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11应。这个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的补1偿预算线FG。FG与U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预算线的1位置由AB′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FG与AB′平行,则以这两条预算线的相同的斜率,表示商品1价格和商品2价格的一个相同的比值P/P,而且,这个商品的相对价格12P/P是商品1的价格P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补偿预算线FG与U相1211切与均衡点c,与原来的均衡点a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这11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地,就预算线AB和补偿预算线FG而言,它们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c两点,但斜率却是不相等的。预算线AB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补偿预算线FG,AB所表示的商品的相对价格P/P大于FG,当AB12移至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P/P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12的效用水平,会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U由a点下滑到c点,增加对1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即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于是,由a点到c点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X″,便是P下降的替111代效应。

图2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把补偿预算线FG再推回到AB′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U上的c点回复到无差1异曲线U上的b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X‴就是收入效应。211

2简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内容。

答:(1)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其改造的出发点是: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若劳动生产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若*设u代表自然失业率,则可以将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为:π=-*ε(u-u)。如图3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图3 简单菲利普斯曲线

其政策含义是: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只要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可以通过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因而,他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短期指的是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e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方程是:π=π-ε(u-*ee*u)。其中,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ε(u-u)。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其政策含义是: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因此,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其政策含义是: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三、计算题

1假定某国消费函数为C=1600+0.63Y,投资函数为I=15000-20000r,货币需求为L=0.1625Y-10000r,价格水平为P=1,计算当名义货币供给为Ms=12000亿美元,政府支出为G=15000亿美元时的GNP,并证明所求的GNP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

解:根据题意有:

可得:Y=1600+0.63Y+15000-20000r+15000。

整理得:20000r=31600-0.37Y(IS曲线)。

又:

可得:0.1625Y-10000r=12000。

整理得:10000r=0.1625Y-12000(LM曲线)。

得r=0.1,Y=80000,即GNP=Y=80000。

此时,C=1600+0.63Y=1600+0.63×80000=52000;I=15000-20000r=15000-20000×0.1=13000;则:GNP=80000=52000+13000+15000=C+I+G。

2已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alnx+blny,消费者的收入为m,x、y两件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P。求:xy(1)对于x、y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2)当P=1,P=2,m=120时,该消费者边际替代率是多少?xy此时两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多少?

解:(1)由U=alnx+blny可得,MU=∂U/∂x=a/x,MU=∂U/xy∂y=b/y。

消费者均衡条件MU/P=MU/P,即(a/x)/P=(b/y)/P;xxyyxy

整理得,bxP=ayP。xy

得对x的需求函数为x=am/[(a+b)P],对y的需求函数y=bm/x[(a+b)P]。y(2)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MRS=-∆y/∆x=MU/MU。xyxy

当P=1,P=2,m=120时,x的需求量为:x=am/[(a+b)xyP]=120a/(a+b);x

y的需求量为:y=bm/[(a+b)P]=60b/(a+b);则:y

MRS=MU/MU=(a/x)/(b/y)=ay/(bx)=[60ab/(a+xyxyb)]/[120ab/(a+b)]=0.5

该消费者边际替代率是0.5。

根据x=am/[(a+b)P],y=bm/[(a+b)P]可得:dx/dP=xyx2-am/[(a+b)P]=-120a/(a+b),dy/dP=-30b/(a+b);xydx/dm=a/[(a+b)P]=a/(a+b),dy/dm=0.5b/(a+b)。x

则商品x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x/dP)·(P/x)=-[-120a/(a+b)]·[(a+b)/dxx(120a)]=1

商品y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y/dP)·(P/y)=-[-30b/(a+b)]·[(a+b)/dyy(60b)]=0.5

商品x的需求收入弹性为:

E=(dx/dm)·(m/x)=[a/(a+b)]·[(a+b)/a]=1m

商品Y的需求收入弹性为:

E=(dy/dm)·(m/y)=[0.5b/(a+b)]·[2(a+b)/b]=1m

四、论述题

1什么是生产率?影响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生产率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即产量和投入量的比率。经济增长可以是由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以是由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力。产量与资本投入量之比,即一单位资本投入量的产出量,称为“资本-产出率”。它用于衡量资本的产出效率。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一单位劳动投入量的产出量,称为“劳动生产率”。它用于衡量劳动的产出效率。(2)一国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增加(投资);更高的劳动力素质;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变革。资本积累的增加(投资)将决定一国的资本存量,从而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今年来大规模投资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劳动者素质决定者劳动者的生产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一国的生产率水平。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能够使得利用较少的投入带来较大的产出,从而提高生产率水平。我国走集约型发展之路,便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水平。

技术变革主要是指科技水平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有助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蒸汽机车代替了马车,将人类代入了机器时代,社会生产率水平出现了飞跃。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创造了许多奇迹。

2请分析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的决定及其经济意义?

答:(1)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假定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水平M的函数,即Q=f(M),则该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为:

e=(∆Q/Q)/(∆M/M)=(∆Q/∆M)·(M/Q)M

以上两式分别为需求的收入弧弹性和点弹性公式。根据商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值,可以给商品分类。首先,商品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正常品和劣等品。其中,正常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商品。然后,还可以将正常品再进一步区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两类。以上的这种商品分类方法,可以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来表示。具体地说,e>0的商品M为正常品,因为,e>0意味着该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同方向M变化。e<0的商品为劣等品,因为,e<0意味着该商品需求量与MM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化。在正常品中,e<1的商品为必需品,e>MM1的商品为奢侈品。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升时,尽管消费者对必需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量都会有所增加,但对必需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而对奢侈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是较多的,或者说,是富有弹性的。(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的函数,即QXYX=f(P),则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Q/YxyXQ)/(∆P/P)=(∆Q/∆P)·(P/Q)。式中,∆Q为商品X的XYYXYYXX需求量的变化量;∆P为相关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e为当Y商品YXY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X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

当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Q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量∆P均XY为无穷小时,则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所考察的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

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替代关系,另一种为互补关系。一般可以简单地说,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同样的道理,反过来,可以根据两种商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来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若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替代关系。若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互补关系。若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无相关关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