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22:47:34

点击下载

作者:王臣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王臣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8

ISBN 978-7-210-11368-3

Ⅰ.①喜… Ⅱ.①王… Ⅲ.①林徽因(1904-1955)-传记

 Ⅳ.①K826.1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15184号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王臣责任编辑/冯雪松出版发行/江西人民出版社印刷/雅迪云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版次/2019年8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8.5印张字数/180千字书号/ISBN 978-7-210-11368-3定价/46.80元赣版权登字—01—2019—220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如发现图书质量问题,可联系调换。质量投诉电话:010-82069336序一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王臣

那年,我一整年未出远门,只写了一本小说。多数时间,都是闲晃于生活琐细之中。有人告诉我,日子理应过得慢些,不焦躁、少功利,方才能体味生活本真之趣。的确如此。读书、喝茶、遛狗,偶尔与友人小酌,这样的日子我差不多过了八个月。甚至,慵懒得连旅行也被一再搁置。

总该做点什么。

这句话,无数人对自己说过。我也不例外。一直认为,人生苦短,绝不能无所事事。自然,“生存”这件事逼迫着每个人不得不为生计忙碌。只是,对于我来讲,心里总还藏有一个“无所事事”的梦想。不少的人和书都曾告诉我们,要如何坚持不懈,要如何义无反顾,要如何赴汤蹈火,才算不负此生。

可我不这样觉得。

数年前,我出版了这本书。或许是写林徽因的缘故,让我隐隐觉得她的一生一世与我平日听来的人生诉求并不相同。她走过的路,她做过的事,甚至她爱过的人,哪怕身在乱世心在漂流,她每一次可被追寻记忆的言行,皆是轻缓柔和的。而这,也并不表示她是一个甘于平庸的女子。

事实上,她活得热烈又丰盛。

即便如此,她从来也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她写文章、做事、研究建筑,从不激切,从不焦灼,从不浮躁,她几乎是用一生的时间在“慢”这件事上斟酌、修行。从某种程度来讲,她本身的“人生美学”或许要比她的作品更值得后人寻味。因此,欲了解她本身如其作品的人,并不少。

在这本书里,我特别收录了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先生为她写的一篇回忆散文,算是作为这本书的补充,以飨读者。我到底是个不相干的人,撰文难免有主观之嫌,纵是查阅大量资料,所言所写读者也未必全然肯信。有梁从诫先生的文章佐证,也是为了让读者放心。

自然,少不了林徽因的文字。我挑选了林徽因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单独制作成册,与这本书放在一起,也算是文传结合,让读者对林徽因其人、其事、其文章有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认知。今次再版,出版社在装帧、用纸方面皆用心,也算圆满。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初至成都。在一座安静的城市,写一个安静的女子,过了一段也算安静的日子。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数年,不知是不是命运之巧合,这本书再版之时也恰是我再次来到成都之日。人与书,书与城市,皆是安静的、慢的、自由自在的。此书也算是我在成都居住的三年时光之印证。

做一个安静的人,缓慢地生活。与世无争,简简单单过此生。亲人在,爱人在,狗也在。山川巍峨,河流清澈,天空湛蓝,花草繁茂。有善意,有信任,有团圆,有相伴。最好,也真的还有“一生一世”和“至死不渝”。这是我所有的梦想,大概也是最奢侈的。但我觉得,林徽因做到了。

有一首诗是最好的注解。

木心写的《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愿日子过得慢些,愿你安好。序二 喜欢你是寂静的

王臣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

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林徽因,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关于她的才情、容貌、人生际遇,样样都令世人称道,皆是传奇。她写得一手好诗,为人低蕴沉静。又长得美,且有气韵。立在一处,便似深谷一朵兀自开谢的白兰,总是瞩目。她是美人,更是才女。因此,民国诸人看她,总觉世间种种好处一时间都落在她身上。

正因如此,她注定一生都要活在风口浪尖上,哪怕从来非她所愿。她讨人喜欢、令人疯迷,也让人嫉妒、被人猜疑。徐志摩爱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也爱她。又有惊才绝艳女子如冰心、凌叔华诸人,虽然无一不对林徽因心存几分芥蒂,但也忍不住都会去赞她。

冰心说,“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连美人陆小曼都入不了冰心的眼,可冰心与林徽因不睦是众所周知的事,即便如此,冰心还是会说一句“林徽因俏”,实在难得。凌叔华也是,她不喜欢林徽因,赞也似骂,但终究会赞。她说:“可惜因为(林徽因)人长得漂亮又能说话,被男朋友们宠得很难再进步。”

对女子来说,被同性之人赞美,大约才是真的漂亮。甚至连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谈及林徽因时,也是赞叹备至。身份如此特殊的林洙,要说她对林徽因不存分毫妒忌,实在不能令人信服。

林洙说:“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是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女子之秀丽娟美、清雅贞静,她皆胜人几分。

是为女子,她就好比而今的林青霞和胡因梦,人美,有才,有好人缘,不论谁见了,都会忍不住赞她几句。亦有人说,生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说得甚好。然而,林徽因是将两样都占了。她这一生活得热烈、丰盛、漂亮。

从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到西南联大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筑建的屋宅,再到她在李庄养病时,即便历经长达五年的煎熬、困苦、闭封也未曾荒废片刻光阴,仍坚持建筑研究和文学创作,林徽因一步一步走得铿锵、热烈,又哀艳、笃定。寸寸是庄严,点点皆郑重,令人钦佩。

为林徽因立传,是一件美好的事。世间所有的书写,或因一念之喜,或因一念之悲,或因一句叹念,或因一句咏吟,抑或是不经意间植于内心的一粒微情之种,皆起自刹那的缘。这本书,也不过是缘于那句绝艳于世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去世之后,她的儿子梁从诫写过一篇题为《倏忽人间四月天》的文章来忆念母亲。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正是林徽因在梁从诫出生之后欣喜所作。林徽因有端丽容颜,有惊世才情,然而终归根本,正如梁从诫所说,她也是世间最寻常简单的女子——妻子、母亲。

懂得爱与被爱。

知足,珍重。

步步丰盈。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间四月。

柳下花前。

她看世景流转。

她看人间河川。

她清绝、明净,如深谷幽兰。

正是“人在光天化日里,不落色境”。

世间女子,独她最好。

是为纪念。

而她,林徽因,女子清素如是,似春日栀子,不早,不晚,与诸君相携,悄然含苞,出现在世人眼前。壹 人生如初尘落定01 人间

林徽因。

世间女子万千,民国里来去,独她最好。写林徽因,当从《诗经》起。从那首《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始,穿过烟水迷离之江南,去追忆、去怀缅。“徽因”二字之缘起,便在于当中那句“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嗣徽音”,大姒,乃周文王之妃。徽,美也。徽音,即美音,寓意贞静之性、贤德之行。以“徽音”二字作她的名,的确是再适合不过了。她出生时,是晴天丽日。1904年6月10日,她出生在浙江杭州陆官巷的祖父林孝恂家中。她满月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不知周岁抓周,她的小手捡起了什么。

林徽因的祖籍虽然是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但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一文当中,她自称杭州是“一半家乡”。这一份乡关情意,自与她在杭州出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杭州岁月当中祖父予她的恩情。“徽音”一名便是祖父为她取的。

彼时,“徽因”二字尚不是而今我们看到的样子,而是完全依照《诗经》所取,叫“徽音”。直到1935年,林徽因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因“徽音”二字与当时的一位男性作家的名字“林微音”相近,为区分开来,方改“徽音”为“徽因”。

民国才女如冰心、庐隐、苏雪林、凌叔华等,皆是出身仕宦名门之家。林徽因亦是,她祖上根系乃福建闽侯林氏,旧年林氏是望族。纵林氏至林徽因祖父林孝恂这一支已式微,沦为布衣,但林孝恂勤奋,光绪年间考中进士,与康有为同科,之后授职翰林院编修,亦算是林氏家族重新振兴之标志。

因林孝恂起于寒微,家底薄,在京为官压力极大,有意请求外放,所以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当中故意写错一个字。能入翰林院任职的人必是有大才学的人,书写错字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出现此种情况,通常便是官员暗示上级自己有离京意向。

如此,林孝恂方才离京而去,千里迢迢来到南方,出任金华、海宁等地方官长。最后,他落居杭州,当了杭州知府。林孝恂虽在封建旧朝为官,但其人开明。晚清社会风气日渐开放,林孝恂新旧不拒,中外兼学。

林孝恂尤重视后辈教育,不分男女,一视同仁。他在杭州府上设立了家塾,分国学和新学两斋,教育子侄。并请了国学大师林琴甫讲授国学,新派名流林白水讲授新学,甚至请了洋人和日本人来教习英文与日文。国民党著名将领蒋百里,便是因为林孝恂出资方才能够留学日本,谱下传奇。

自然,林家子女皆受到了极好的教育。林孝恂与妻子游氏共育有七个子女。林孝恂专情,一生只爱游氏,从无妾室。在林家,也广传林孝恂与游氏的爱情佳话。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长子,生于1876年,字宗孟,号“桂林一枝室主人”,因晚年家中院落里栽有两株栝树,自谓“双栝老人”。

林长民,聪慧又好学。青年时便两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清末这样一个政治环境极复杂的年代生活,林长民心中日渐种下改革社会的政治抱负。他有才学,也擅社交,因此广结政界名流。

关于林长民的形容,被誉为“晚近掌故史料之巨擘”的徐一士曾评说:“(他)躯干短小,而英发之概呈于眉宇。貌癯而气腴,美髯飘动,益形其精神之健旺,言语则简括有力。”想来,应当是形容极有正气的男子。

可惜,林长民终是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坛失意之后便携女儿林徽因远赴英伦,周游欧洲。回国后,被推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国联总会,又接任福建大学校长。民国十四年,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后来,他入奉军郭松龄幕。最后因参加苏家屯反张作霖战争中流弹身亡。

林长民娶妻三房。原配叶氏与林长民指腹为婚,英年病逝,未能给林长民留下子女。叶氏去后,林长民续娶何雪媛。何雪媛为林长民诞下两女一子,后来幼子、幺女接连夭折,仅有长女长大成人。她,便是林徽因。

何雪媛虽容貌端正,但因出身商贾小家,不善女红和持家,又没有文化,且脾气乖张,与林长民脾性不合。自幼子早夭,长达十年中,何雪媛再未能给林家续添男丁,膝下仅有林徽因,因而林长民才娶了第三房程桂林。

程桂林虽不通文墨,但性格乖巧,嫁入林家之后,又接连诞下一女四子,深得林长民宠爱,也有了林长民沉湎“桂林一枝室”的说法。这给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带来了沉重打击。原本性格不讨喜的何雪媛愈加焦躁、暴烈,甚至与女儿也无法和谐相处,这也给林徽因的童年生活覆上了一层阴影。

好在林徽因始终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忆念她的文章里写道:“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写得令人哀伤。

世道狰狞,岁月凄厉。

母亲,本应是林徽因初入这人间最重要的女性榜样。虽然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她从小便见惯母亲心中的痛苦和束缚、不甘与挣扎,成长环境真的算不上温润。然而,即便在这样一个人心皆乱的年代里,她依旧能够穿越漫长的幽暗时光,长成一个明媚清明、内核强大的女子。

如斯女子,已是难得。而她一生一世,遇到的那些待她宽宏又真心的人,更是珍贵。先有祖父林孝恂和父亲林长民,后有知己徐志摩、爱人梁思成、至交金岳霖,还有泰戈尔、沈从文、费正清和费慰梅的欣赏、爱重。多年之后,哪怕文人女子最相轻,她也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是一个极坏的时代,清朝末年,兵燹连天,祸乱绵绵;又是一个极好的时代,民国初年,百花绽放,星火不绝。是来来去去,是离离合合,是缘起缘灭。犹似史册里那一段三国硝烟,英雄美人,连枝盛开,热烈、嚣艳。

190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出生,文学大师巴金诞世。就连在遥远的南美洲,因低吟那句“我喜欢你是寂静的”而惊艳了世人的著名诗人巴勃鲁·聂鲁达也在这一年来到这浊浊人世间。而她,林徽因,女子清素如是,似春日栀子,不早,不晚,与诸君相携,悄然含苞,出现在世人眼前。

默然静待,她的人间四月天。02 哀艳

哀艳是童年。

杭州。

蔡官巷。

林徽因童年时便与祖父母一起居于此处。林家是大家庭,林孝恂儿孙满堂。1909年,林徽因五岁,随祖父母由杭州陆官巷迁居杭州蔡官巷的一处宅院。白墙黛瓦,海棠枇杷。岁月安稳,山河静好。她在这里享有快乐的孩童时代,举目所见是澄明。

林徽因正是与表兄弟、表姐妹数人一起在杭州度过了童年时光。大姑母林泽民是林家兄弟姐妹七人当中最善诗书的。当年,林泽民虽已外嫁,但与娘家亲近,时常住在娘家。也是得了这样的好机缘,林徽因和众表兄弟姐妹受到了林泽民最好的发蒙教习,很是幸运。

那时候,林长民因忙于政事时常在外,与林徽因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算多。故而,她的身边只有母亲、二娘(程桂林)和众家亲戚。母亲性子不好,对程桂林心存芥蒂,妻妾相处从来艰辛,林徽因本应单纯美好的童年也因此有了几丝晦暗。

1911年,林徽因祖母游氏病逝,祖父身体不好,母亲亦不识字,弟弟妹妹尚年幼,二娘自顾不暇,姑母也非时时在旁。因此,林徽因小小年纪便很独立,还开始代祖父给父亲写家信,令人心惜。女子独立,多只因困境当中了无指望。

林徽因的童年过得并不悠闲。家庭环境复杂,林徽因自幼看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母亲又总是尖锐,凡事不能淡然,较之寻常女童,她也不得不多出一份超越年龄的成熟心思。天资聪慧且早谙世事者,总要比寻常孩童过得辛苦些。一颗慧心藏纳于身,带来的未必总是春光明媚。

后来,林家离开杭州,几度迁徙。

1912年,林家迁居上海,住在虹口区金益里。林徽因入爱国小学就读。可是,林长民因公奔波,常在北京。次年,母亲何雪媛携林徽因的妹妹(后夭折)先去了北京。到1914年,林徽因才随年迈的祖父一起赴京。谁知,不久之后,林孝恂便病逝。

1915年,袁世凯称帝。之后,林家搬至天津英租界红道路,后又辗转重回北京,住在南府口御沟河边织女桥西。1916年,林徽因与众姐妹齐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中读书,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命旅程。林徽因日后出色的英语便得益于在培华女中的学习。

1917年,张勋复辟,林家迁居天津一段时间,唯林徽因随父留京。直到这一年8月,方才定居北京。世道不安,政局混乱。世人都是历史微尘,林家亦不例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岁月裹挟,从南方到北方,从此地到彼处,迁徙辗转。林徽因生在一个淆乱年代,惴惴度过了自己最青涩的那几年。

她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是从十六岁开始的。

1920年,春。林长民政坛失意,被派至欧洲考察宪制,实是闲差,心知自己在政坛很难再有大的作为。之于林长民,这一段光阴苦涩晦暗,半生已过,终至落寞。可是,天命自有定数,他的失意却给了女儿林徽因去海外游学的际遇。是年,林徽因跟随父亲去了欧洲,开始了独属于她的瑰丽人生。

林长民有意为女儿的人生引路。行前,林长民在信中谆嘱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开家庭繁琐生活,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见解与能力。”

彼时,林徽因尚不知此次行旅意义几何。4月,她随父从上海出发,登上去往法国的邮轮。一路海航,令她印象深刻。她常立于船头甲板之上,远眺大洋的彼端。无垠之广天,空阔之深海,让她领悟到了己身之渺弱。她便在心中隐隐种下一个念头,要做点什么来映衬这天地人间。

她想:丰盛且热烈地度过这一生。

5月7日,邮轮抵达法国,林长民父女转道去了英国伦敦,居住在阿门二十七号。林长民为爱女聘请了两名外国人教英语和钢琴。两个月之后,林徽因随父亲开始漫游欧洲大陆,从巴黎到日内瓦,从罗马到柏林。谁知一个弱小女子就这样在漫长的旅途之中长成了铿锵热烈的样子。

9月,父女二人回到伦敦。林徽因以极好的成绩考入了圣玛丽学院。这个9月,看似平常,可对林徽因来讲却又实在特别。这不单与她入学有关,更与那个原本在美国却突然漂洋过海来到伦敦的热烈男子有关。他,便是徐志摩。

10月,林徽因遇见徐志摩。

林氏父女旅居伦敦近两年,周围集聚的皆是风趣有才之人。林长民德高望重,纵使远在英伦,所交之辈依然是在各自圈中身份煊赫之人,其中便包括浙江海宁富商徐申如之子徐志摩。

徐申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主要在海宁硖石经商,彼时正值徐申如出任海宁商会会长。胡适曾说:“申如先生为硖石最有势力之人,有‘硖石皇帝’之称,其人魁梧强健,体格过人,气度也还可亲。”

徐申如希望徐志摩子承父业,遂将之送到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徐志摩原本也打算学成归家,如父所愿。可时日长久之后,他对经济学兴趣渐失,反倒迷恋哲学家罗素至深。就在即将拿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之时,他却义无反顾地只身去往英国,欲投罗素门下。

徐志摩运气差,他到英国之时,恰逢罗素去了中国。与罗素擦肩,令他很失望。好在,他此时结识了作家狄更斯,恰似万般黑暗之中的一束暖光。在狄更斯的介绍下,徐志摩辗转来到了康桥皇家学院学习,于此落定。

那是个路路有神仙的年代。

有一天,徐志摩来到林家拜访林长民。敲门而入,与林长民相见。有些人只需三两句话,便知贴心。林长民和徐志摩正是如此。林徽因后来回忆说:“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无论年岁相差几何,家世背景如何迥异,终无法妨碍他们成为莫逆之交。

两人之间还有一段私趣掌故,说是他们曾因受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爱情理念影响,互写情书,佯装伴侣。林长民以有室男子苣冬自称,徐志摩则扮演已婚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思情。只是后来见着林徽因,徐志摩再来林家时,心思已全然落在了她的身上,也就不大顾得上与林长民的“情分”了。

那日,她梳着两条及肩小辫,着一身素雅衣裳,安静地立在父亲身后,悄看门前来客徐志摩。他也是一眼就看到了她。那是一种怎样的初识印象,微细之处,世人难知。但可猜想,徐志摩心中定是极欢悦的。不用说话,只静默看她,就欢喜难耐。

所有的爱,大约都是生发于一种不经意的微喜。譬如他与她,初见在伦敦的和煦日光下。那一见,他的心就被她攫住了,不能自拔。仿佛前生前世,早已相识;仿佛今生今世,人间重见。有些人,哪怕远隔万水千山,也终将会面。

徐志摩,什么人?

只他一旦爱住,

管他春夏秋冬,

管他日居月诸,

管他时岁荣枯。

这一年,她十六岁,他二十四岁。03 志摩

徐志摩。

与他相识相知的时日,是林徽因在伦敦最好的记忆片段之一。纵多年以后再忆及当年往事,她心中依旧皆是柔软。异国他乡,难得两相知心,不说话他也懂。青春年少的人们,从不缺少悸动,有些匆急潦草,有些温柔从容。林徽因与徐志摩便是第二种。似梦中白莲,皎洁耀眼。

她犹记得那次,他雨后看虹带给自己的浪漫悸动。是缓缓慢慢,却又浩浩荡荡。那日,她从温源宁口中得知,徐志摩竟曾头顶大雨跑去温源宁的宿舍喊他看虹。他俩同窗。彼时,温源宁只觉得眼下这个男子是与旁人不同的,心极挚纯。

徐志摩,以骨作文,以血赋诗。他是骨子里便有幻月虚花似浪漫冲动之人,而那浪漫又深稳、沉实,与人冲茶饮水、穿衣行路一般,仿佛是天性,怎么看都理所应当。正是那晚,林徽因抑制不住心中好奇,惴惴地跑去问他,怎就能判定那雨后必有彩虹。

不想,他却答道:“完全诗意的信仰。”

不是所有的浪漫都令人着迷,也不是所有的诗意都值得回忆。但一切自徐志摩处散发出来,便令林徽因觉得格外不同。当年,她不过是十六七岁的素衣少女,春日栀子,蓬勃芳香。如此年纪,便在异国他乡,心中所缺,只是一个温柔怀抱,或是浪漫依靠。

中国人的乡关情意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人。就好比一封从不老旧、永不褪色的家书,万里之外,也在袄中。少女林徽因,也是如此。父亲依旧忙碌,不能时时伴她左右,与她闲话。那段日子,对于林徽因来说,时如春草温柔,时似荒野寂寞。正如她日后给沈从文写的信中所言: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

恰逢此时,他便来了。

还好,他来了。

徐志摩,虽然年长许多,但是学识见地与艺术修养不凡,令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十分敬仰。他浪漫温柔,诗情画意,真挚潇洒,淡静自若。那夜,她与他讨论雨后的虹、描摹康桥的梦。天真如泼墨芍花,无暇似不染烟火。深夜阒寂,她忍不住在闺阁隐秘的角落写下了一首《那一晚》,来回想,并纪念。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在古老沧桑又自由浪漫的欧洲大陆,林徽因和徐志摩来往,看上去是多么自在美妙。只是,天不遂人愿。一代才子徐志摩早已婚配有妻。世事寻常,美好如此,哀痛亦是。在徐志摩和林徽因超越友谊、逼近浪漫的关系背后,另有一人孤自沉默,无依无靠,在悲苦中煎熬。

失意的是张幼仪。张幼仪,徐志摩发妻。与林徽因相识之时,徐志摩已是人夫,亦是人父。早在1915年,徐志摩与张幼仪便已结为夫妻。那一年,张幼仪一如而今的林徽因,不过只有十六岁。

张幼仪与徐志摩当真是门当户对。她乃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的次女。张润之有八子二女,张幼仪排行第八。张家是名门望族,只是这桩婚事因是父母之命家庭包办,二人全无感情基础,徐志摩对张幼仪总是很冷淡。

感情的事,从没什么道理可言,所有对错都是一家之言。爱与被爱总难预料。碧玉女子会爱上粗野莽夫,书香子弟亦可能沉迷于烟花之地。而看过去极匹配的倜傥公子和妙丽小姐,也许一生一世也难生发出半点情之涟漪。徐志摩与张幼仪便是如此。

不喜欢便是不喜欢了。

若徐志摩果真爱林徽因至心甘情愿抛弃发妻,真能弃绝道德、信义、原则,彻彻底底当个恶人,也就罢了。然而,他不能。他终究只是凡人。一如大多数人,善仍保留,恶难彻底。他做不到随心所欲,与林徽因只能“发乎情,止乎礼”。他自知有错处,便将一封家书寄回国内,请妻子来英伴读,以此约束自己。

1920年,张幼仪应丈夫请求,千里迢迢抵达马赛港,辗转至伦敦。可是,当张幼仪真的出现在徐志摩面前时,他又悔了。有时,徐志摩的优柔寡断看上去实在令人讨厌。可换作旁人,又未必真的会做得更好。张幼仪曾回忆自己当年抵达马赛时的境况道:

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

次年9月,张幼仪抵达伦敦。恰逢此时,林徽因与父亲在伦敦的寓所租期已满。不足一个月,林徽因便随父亲回国。在张幼仪和林徽因之间取舍,大约是徐志摩此生所做的最艰难的选择。林徽因的离开,又让徐志摩越发看清了自己的心。

他爱的,只有林徽因。

心动之事,最是折磨。不是玉石俱焚,便是覆水难收。林徽因离开之后,徐志摩悬心难安,与张幼仪的婚姻每况愈下。1922年,徐志摩在德国柏林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友人胡适曾在徐志摩去世之后所写的《追悼志摩》中写道:

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事实上,徐志摩对张幼仪几乎连尊重也未曾做到。就连离婚的口信,徐志摩也是托旁人捎给张幼仪的。他说:“小脚和西服并不相配。”小脚是张幼仪,西服自然说的是自己。当中厌弃,不言自明。种种言行,几乎是另一个版本的胡兰成。区别是,徐志摩有爱,他爱的是林徽因;胡兰成无心,他爱的只有自己。

虽然与徐志摩的这段婚姻是张幼仪毕生剧痛,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她成为传奇。后来,她独自打拼,从开一家服装店开始,慢慢成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对,她开了一家服装店。而这,也曾是张爱玲的愿望。

世间情爱,总是诡谲。哪怕与发妻离婚,徐志摩也终究没有得到林徽因。或许,他只想给自己的一颗心一个交代。徐志摩自私吗?当然。可是,爱这件东西,从来不都是自私的吗?谁能相信,一个人,一颗心,可以住进两个人?徐志摩不相信。世人评价他是否风流的同时,也都能伪装到底。

之于林徽因,这一段感情是少女之温暖初梦。粉而洁净,远而广阔。她对徐志摩,与其说是恋慕,不如说是敬慕。友人之上,爱亦未满。之于徐志摩,这一段感情是成年男子久觅不得之爱情理想。无色,蓬勃,有难以拔除之诱惑。谁不曾在年少时笨拙而又疯狂地爱过一个人?那个人是对的吗?未必。可是,难忘。

道如今:

康桥如故。

云如故。

唯爱已非故。04 思成

感情的事难分对错,

但总有一个先来后到。

离婚之后,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国。他想要做点什么,可是,他的恩师梁启超不允。1915年,徐志摩结婚之后,离开浙江前往北京求学,先后至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等处学习。1918年夏,经友人张君劢引荐,拜梁启超为师。徐志摩深得恩师梁启超所喜。

1918年8月,也是在梁启超的安排之下,徐志摩赴美留学得以成行。在徐志摩心中,梁启超如山如父。得知徐志摩为林徽因离婚并回国,梁启超致信徐志摩,训教了一番。大意是望徐志摩行事多思,不可以一己私乐令旁人痛苦,不该沉迷于男女情爱之幻徒增烦恼和苦痛,望他看开、放下。

不过,徐志摩的回信却很有态度。

徐志摩说:“我知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告之恩师自己并非只顾自己私乐致使他人痛苦,而是要身心一致地活一次。

又有洒然几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好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许是良人,但他不是张幼仪的,也未必是林徽因的。他之所以不听恩师言劝,也是另有隐情。林徽因回国之后遇见了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在徐志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关系当中,梁启超的身份很尴尬。

事实上,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姻缘,与梁启超确有莫大关联。正是梁启超早早看中了这个小女子,暗中促使她与梁思成相识,方才有了这二人后来的佳美故事。因此,徐志摩心知,恩师此番训劝亦有徇私之嫌。在林徽因这件事上,爱徒与长子之间,梁启超不得已做出取舍,也是常情。

可是,梁启超所为,亦仅止于此。

一如他自己在二人成婚之后与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所言:“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徽因又是我的第二回的成功。”

世间你我,缘来缘去,皆有果因。彼时,林徽因与徐志摩一起谈诗书、论学法,漫游英伦,也是很浪漫的。只是相遇得太晚,她不曾料到他家中有妻,更不曾料到他会为自己而抛弃张幼仪。林徽因不是徐志摩,她无法像徐志摩一样只凭一颗浪漫的心而活。

林徽因,自幼目睹双亲相爱又绝望的关系,从母亲处深知旧时代身为女子的桎梏之痛。如若她果真嫁给了徐志摩,在世人眼中她成了什么人?哪怕她从未有心拆散旁人的婚姻,可是世间对错从来不由自己分说。爱令人愉悦,可是总有误入歧途之人,爱至疲惫。

林徽因不愿。

何况念及张幼仪,她该如何自处。她无法接受,因了自己,断送了张幼仪对徐志摩所有的情之寄望和爱之企图。她做不到,这不是她想要的。十六七岁的林徽因无法给予徐志摩爱的回应。她对他,从来都是敬大于恋。如是二三,林徽因和徐志摩也就只能这样了。他有过的熹微幻念终要崩塌散灭。

回国之后,林徽因继续入培华女中就读。恰逢此时,她重遇梁思成。多年未见,他依然端正沉实。重逢时,她依然记得出国前夕匆匆一会时那个沉默不语的少年模样。而他,却经那匆匆一见,便在内心深处将她雕成一朵不枯香花。

1901年,梁思成出生在日本,年长林徽因三岁。虽然长得俊秀,但是年幼时身子孱弱。十一岁时,他才随父母回国。回国之后,入清华学校就读。学业优秀不说,谁能想到儿时体弱多病的他竟然足球踢得好,也擅长跳高,在各领域皆出类拔萃。他爽直风趣,人缘亦好。

两个人在一起,能长久相伴,性情相合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林徽因之所以能和梁思成相恋、相伴并最后结发相守,全因为他深稳和静的性情。与梁思成在一起,林徽因觉得舒适。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皆懂得。这才是她想要的婚姻生活。

他彬彬有礼,给予林徽因的爱,深缓宁静,温柔有致,不激烈、无压迫,在一种自由舒畅的环境里生发壮大。因此,让林徽因极为受用。他予她呵护,她还他温柔;他予她情,她还他信;他予她山盟海誓,她还他长相厮守。

所谓“琴瑟之好”,大约就是如此。

二人热恋之时,常在北海公园相会。当年,北海公园新建成了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任馆长,梁思成便从父亲那里得来一把钥匙,占得了这幽谧之地,用来与林徽因浓情独处。两人与书为伴,无须言语,便有默契。想来那一段时光,当真温柔曼妙。

可是,徐志摩不甘心。

徐志摩按捺不住心中情动,时常到松坡图书馆来找林徽因,置彼此处境于不顾。直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独处时贴便条于门上,明言勿扰,徐志摩方才作罢。一段情,总是需要一个契机来突破,去往更深处。林、梁二人情定终身,与梁思成的一场车祸关联极大。

1923年五九国耻日前夕,梁思成与弟弟梁思永骑摩托车上街参加国耻示威游行。却不想,骑车行至长安街时,被国务院权贵金永炎的汽车给撞了。弟弟梁思永伤轻,不几日便出院。但梁思成极其不幸,经此一劫,落下残疾。

因筋骨大伤,梁思成的左腿比右腿短出小小一截,成为终生遗憾。但他也不是运命极坏,经此一难,那个世人皆叹赞仰慕的女子竟日日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心无顾忌。情越深,爱亦越浓。极有可能在那时,她隐隐在心中生发了与其相依白头的意思。

至此,两人的关系方才确定下来。

这一年,她住进他的城。05 夏花

1924年4月,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来到中国。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

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

我就驱车起行,

穿遍广漠的世界。

在许多星球之上,

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

路途最远,

最简单的音调,

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

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平静、质朴,却饱含无限深意。仿佛栀子花茶盛于青花瓷碗,分明寻常,却又古意盎然。或许,正是泰戈尔作品当中的此种清寂又深阔的意境令世人着迷。而为之着迷的人里,自然包括林徽因、徐志摩等当时一批进步的文艺青年。

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1913年因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当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在北京与徐志摩等人谈及泰戈尔有意访华时,众人惊喜,对此事万分重视。

原本梁思成计划1923年赴美留学,因遭遇车祸无奈推迟。此时,林徽因也因照顾梁思成,反倒可以修完自己的中学课业。故而,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有幸参与陪同。世事之变,多难预料,计划不及变化之莫测。

徐志摩与主张将外界思想家的观点引入中国的讲学社商谈,确定了泰戈尔访华事宜。是年,4月,泰戈尔终于来华抵沪。此次访华成功,徐志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日,接待泰戈尔的人都是中国的文化名流,而徐志摩担任泰戈尔访华期间的翻译。

讲学社是由林徽因的父亲和梁思成的父亲共同策划的组织,所以,从4月12日泰戈尔抵华之日到5月30日泰戈尔返印这期间,徐志摩与林徽因有了极为难得的相处时间。

4月23日,泰戈尔来到北京,林徽因参与了接待工作。25日,林徽因与其他名流一起陪同泰戈尔游北海。26日,游法源寺。27日,游故宫。28日,游天坛……

这段时间,林徽因陪同泰戈尔的行程安排得极满,徐志摩与林徽因也卷入流言之中。可林徽因很坦荡,从未因传闻而与徐志摩刻意生分疏远,令人赞叹。

游天坛那日,泰戈尔有演讲,但演讲地点被临时更换为先农坛。林徽因、徐志摩似金童玉女一般陪在泰戈尔左右,可谓是一幅妙丽景致。后来,有人用一段令人极心动的话来描述当日的场景: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海的一幅三友图。徐志摩的翻译,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

凝想当日旧景,实在美妙。

5月8日,泰戈尔六十四岁诞辰。众人为泰戈尔在北京协和小礼堂举办了一场极特别的祝寿会。当日,胡适当主持,梁启超发表祝寿演说,最后泰戈尔致谢词。众人另备有名画、古瓷数件赠予泰戈尔,并赠泰戈尔一个中国名和刻有名字的印章,曰“竺震旦”。

众人皆知泰戈尔喜欢看自己写的戏剧。因此,当晚林徽因等人演出了泰戈尔根据《摩诃婆罗多》书中一段故事改写成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女主角齐德拉公主,徐志摩、林长民等人也参与了演出。关于此事,当时的北京《晨报副刊》报道说:

林宗孟(按,即林长民)君头发半白还有登台演剧的兴趣和勇气,真算难得。父女合演,空前美谈。第五幕爱神与春神谐谈,林徐的滑稽神态,有独到之处。林女士徽音,态度音吐,并极佳妙。

后来,他们又在开明戏院演出了《洛神》。泰戈尔访华,虽受到了梁启超、林长民、徐志摩、胡适等人的热忱招待,但因彼时社会环境极复杂,也不免受到一部分人的奚落和反对。人性好恶,最难揣度。事事如此,从无例外。

其间,林徽因和徐志摩频繁接触,致使徐志摩再度难捺心中情动,甚至将内心的那些情爱之脉络悉数告之泰戈尔。他依然心有不甘,想从梁思成的手里将她夺走。泰戈尔甚至替徐志摩游说林徽因,却被林徽因婉拒了。

她磊落清明,知进知退。徐志摩和梁思成,在林徽因心中是有分别的。她和徐志摩,从伦敦开始,也在伦敦结束,不过那只是女学生对名士的敬仰之情。或许她也有过心动,可那真的是爱吗?不是。从前并未爱上,以后仍然不会。而她所依所傍,想与之相恋相守的,只会是梁思成。喜欢与爱,对林徽因而言,从来都是两回事。

5月20日,泰戈尔离京赴太原。

徐志摩是翻译,自然随行。临行前,徐志摩从林徽因处得到消息,不久,她便会随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那日,徐志摩与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同坐于车厢内,见窗外人群熙攘,独有她,冷清清地立在一旁,不作声,只是微微地向他笑,向他们笑。刹那,他便觉心痛至毁。

连笑,也并非独独为他。

他的爱,想要给,却给不出。他想写点什么给她,却被恩厚之好意拦下。一封信撕扯致残,他道:“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开着眼却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他不怪她,只怪自己过于爱她,爱到念及她,便觉眼盲、心毁、人世黯淡。他也明白,她这一走,便是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再渺茫的机会也不会再有。谁不曾爱过那样一个人,爱到万劫不复,爱到以为此生再不会有另外的人可以重燃昔日那死灭如灰的心。

他们都是给过心的。

他(徐)给了她(林)。

她(林)给了他(梁)。

有些人,哪怕远隔万水千山,也终将会面。贰 人生如离合盛宴06 双飞

世间苦甘,亲身亲历,方知其味。

1924年6月,梁思成因车祸耽搁的留学之事重启,恰逢林徽因完成培华女中的学业,正好相伴,同赴彼岸。7月,两人抵达美国后,利用暑假时间在康奈尔大学补习了几门功课。林徽因选修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思成选择了户外写生、三角和水彩静物的课程。

9月,两人正式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

林徽因和梁思成入学之前便已立志要献身建筑。林徽因此念头始于1920年与父亲游居伦敦之时。当时公寓的女房东即是一名建筑师,与她的接触,让林徽因第一次感受到了建筑艺术之美,心向往之,且越笃定。梁思成有此念头,则是因为林徽因。

梁思成曾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建筑是二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林徽因感性,一如众家小女子,脾性细腻,又因为鹤立鸡群,所以难免任性。梁思成恰恰是个沉着理性又有极好脾气的人。两人偶尔也会吵吵闹闹,但正是在这三言两句之拌嘴牵系之中,他们的情意越发深浓。

相爱不易,相守难得。

如脾性互补,那便更好。

还能志趣相投,必是佳话。

林徽因与梁思成,就是如此。

因建筑系学生需常常熬夜作图,考虑到女生的体质,当时的建筑系便不招女生,是个遗憾。不过,林徽因还是选了与建筑相关的美术系,并选修了建筑系的课程,因此,二人能够常常做伴上课。

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美最好的三所大学之一,有非常好的硬件设备和学风。在这样优质的进修环境当中,二人学业精进,亦过得自由快乐。彼此相扶相助,度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最好的相伴,就是成就更好的彼此,遇见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你。

这几年,两人情之欢爱之喜的背后,藏匿着旁人所不能体悟的艰辛和痛楚。他们携手度过了最幽暗的时光。两人的至亲相继离世,成了对他们长久互爱的最大考验。再回看时,彼岸之密布荆棘终究化作安稳平定,恰似那日的她与他执手走过蔷薇花丛。

这年9月,梁思成的母亲李惠仙因乳癌病逝。其实在二人赴美之前,李夫人已是重病在身。李夫人终未因自己的身体而绊住儿子。直到病逝,也未召回儿子,让他在床前尽孝。这是梁思成的一处痛,亦是二人的第一难。

1925年12月,林长民因战乱在异乡遇难。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长民至死仍未寻得理想之着落。1925年,直奉战争爆发,林长民入奉军郭松龄部做幕府,11月30日参与郭松龄反张作霖兵变时不幸中流弹身亡。此为林徽因的一处痛,亦是二人的第二难。

林徽因从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中得知父亲遇难一事。父亲走了,对林徽因而言,犹如天塌了一半,举目阴霾。此事对林徽因刺激极大,林徽因中途数次欲弃学回国,却被梁启超阻止。梁启超是个好人,视林徽因为己出,是真真正正地对她好。梁启超曾在信里说:

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按,梁启超二女儿)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

林长民平生廉洁,死后只留下三百余元现钱,因此,林徽因及在国内的母亲均断了经济来源。但有梁启超在,他不会亏待她们母女二人。虽然当时梁家并不是极宽裕,但梁启超仍将自己每月两千元的薪水给了林徽因的母亲,并承担了林徽因在外留学的全部费用。

梁启超,成为她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庆幸,梁启超还在。只有念及尚有他在,这对年轻人才会得到勇气、感到踏实。如是两年,1927年6月,林徽因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成为建筑系的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梁思成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1927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毕业,二人一起在Paul.P.Crade建筑事务所实习。之后,林徽因又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从G.P.帕克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

那年,她随他一起来到这异国,尚是骄矜小姐。经年之后,两人相持相伴,执手患难,她已长成铿锵女子。她与他之间日渐深刻的羁绊,终于到了要幻化结果的时刻。苦难,理应被尊重。它会令人破土而出,长成更加坚韧和顽强的样子。

1927年12月18日,梁、林两家为二人在北京订婚。次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婚礼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的大姐梁思庄家中举行。林徽因上下打点,亲力亲为,为这一生一世至为重要的日子劳碌不止。不过,辛苦也欢愉。

当时,林徽因还特地为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的结婚礼服,领口、袖口配有宽条彩边。头饰上有嵌珠,左右垂落彩缎各二。她的装扮极美。当地报纸报道之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尽人皆知,有东方女子,佳美如是。二人琴瑟之和,恰似梁思成之弟梁思永所笑撰之对联:

上联:林小姐千妆万扮始出来

下联: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

横批:诚心诚意07 连枝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那年,二人结婚,梁启超曾写信致新人。

老人说:“……一家的冢嗣,乘此大礼,老人欣悦情怀可想而知。尤其令我喜欢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种希望,我想总能达到的。”

书香门第里的名士淑媛总要比寻常人家的年轻人多得几分瞩目。父辈的荣耀让梁、林二人初入世已成半分传奇。二人循着老人的寄望,一步一步,并肩生活,走向遥远路途。1928年,春末夏初,林徽因和梁思成依照梁启超定制的大约路线,开始了欧洲蜜月之旅,兼以考察欧洲建筑。

依照梁启超的遵嘱,两人先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再入德国,经瑞士,赶往意大利,最后至法国或是西班牙。另外,“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政治”,以此来完成这一场蜜月旅行。

在英国。

他们去了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建于604年,17世纪末完筑。它是英国第一大教堂、世界第五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是少数设计、建筑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师、建筑师的教堂之一,它出自著名建筑师雷恩爵士之手。

他们去了海德公园。这里是昔日亨利八世的养鹿场、查理一世的赛车和赛马场。公园里的水晶宫令林徽因印象深刻。她说:“从这座建筑,我看到了引发新的、时代的审美观念最初的心理原因,这个时代存在着一种新的精神、新的建筑,必须具有共生的美学基础,水晶宫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标志。”

在德国。

他们去了圣彼得堡大教堂。这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从1248年到1880年,耗时632年才建成。教堂中央有两座尖塔,周围林立无数小尖塔,极其壮观。

他们还去了爱因斯坦天文台、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以专门培养建筑师著称。学院的建筑以不对称的形式表达出时间和空间的和谐性。林徽因极喜欢,当时便说学院的建筑群终有一日会蜚声世界。日后,她去东北大学教学时,便曾以其为案例,讲给学生听。

在瑞士。

他们去了阿尔卑斯山和日内瓦。日内瓦是艺术之城,山水环绕,古迹遍布,令人忘返。有罗纳河穿城而过,河中又有卢梭岛,岛上筑有大师卢梭的铜像。日内瓦亦有“钟表之都”的美誉,它是往来游人皆会慕名拜访之地。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对艺术的朝拜,每一眼都是对风流的抓拍。

在意大利。

他们去了角斗场。林徽因后来谈及角斗场时说道:“罗马最伟大的纪念物是角斗场,是表达文化具体精神的东西,文艺复兴以来,与以后的建筑观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建筑的纪念性。”结束意大利之旅后,他们去往威尼斯,并由水路抵达法国。

在法国。

他们去了凡尔赛宫。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它是昔日法王路易十三的狩猎行宫,日后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凡尔赛宫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197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他们还去了卢浮宫。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是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里面收藏了无数艺术奇珍。当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卢浮宫三宝”: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古希腊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在西班牙。

他们去了阿尔罕布拉宫。它是西班牙著名的宫殿,是中世纪摩尔人为格拉纳达王国建立的王宫。“阿尔罕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堡”。它是西班牙所有古迹中的精华,有“宫殿之城”和“世界奇迹”之称。阿尔罕布拉宫始建于13世纪阿赫马尔王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1492年,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后,此宫殿开始荒废。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的资助下,经建筑师何塞·孔特雷拉斯及其子孙的修缮,才恢复原有风貌。

以上行迹,二人留下的相关文字极少,唯有照片、水彩画、速写画若干,最终只有照片和一张水彩画被保存了下来。另外,也只有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游历过程,林徽因曾和学生谈话时提起过。旅途,是隐藏秘密最深的地方。他们不愿与外人道的,或许便是私密的浪漫。

林徽因说,那日他们抵达西班牙格兰纳达市时已是下午,错过了去郊区参观阿尔罕布拉宫的旅游末班车。二人难耐心中热望,便雇了一辆马车前往阿尔罕布拉宫。遗憾的是,当他们抵达时,已经闭宫。旅行之美,有时候不在圆满,而在未完。

然而,二人并未放弃,他们与守门人几番沟通交涉之后,守门人被他们的热忱打动,同意他们入宫参观,并愿意做导游,一路陪同他们。他们二人既感动又觉得意外。关于当时二人所见之宫殿景致,学者陈学勇曾在著作当中描述道:

长方型的主体石榴院和狮子院互相垂直矗立在不高的山上,俯视着浓郁树丛和蜿蜒红墙。石榴院用于朝觐,狮子院供妃嫔居住,一肃穆,一奢华。游人散尽,石榴院内长条水池涟漪闪烁,波动着天上的群星。周围月色氤氲,给他们以梦幻般的游仙感受。狮子院十二个石狮,个个生气勃勃又似躁动不安。

那日,二人游览完毕之后,返程时已是月朗星稀。借着那凛冽月光,再回望古老的阿尔罕布拉宫,林徽因忽然有点哀伤。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怀。大约如她所言,只有词帝李煜的那一阕《破阵子》才能将之表达得透彻、淋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1928年3月13日,梁启超病倒,发电报给二人,盼之回国。彼时,梁启超是二人最大的精神倚仗,没有任何事情比梁启超更重要。且不说有一日梁启超会离开,哪怕是一场病,也是二人心中难以抹去之痛。两人立刻中断原本极其丰富的旅行计划,辗转至莫斯科,乘火车回国。08 故园

旅途遇知音,春风三千里。

回国的旅程是漫长的,要穿越那极广袤的西伯利亚,才能抵达中国北方。庆幸的是,在莫斯科乘火车回国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结识了想去一探中国文明风情的一对美国夫妇:查理斯和孟德利卡·查尔德。

1980年,这对美国夫妇曾专门撰文数千字来纪念自己与梁林夫妇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说,当日初见二人时,他们立在喧嚣拥挤的人群里,仿佛周身有光,是那么耀目、那么特别。旁人那样吵嚷,二人却优雅地立于其中。你一眼便会注意到他们,并久久难忘。

两对人一路做伴,互慰寂寥,经沈阳、大连、天津抵达北平。缘妙若此。缘来之时,隔绝不断;缘去之日,亦守留不得。此去经年,两对人终生亦未再见。但这一趟旅行,给美国夫妇留下了终生无法抹灭的印象。旅途中,难忘的总是人,多于景。

1928年8月,林徽因与梁思成抵达家中。

已暌违四年,梁启超再见这儿媳,仍是赞不绝口。他说:“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可见,梁启超对林徽因是喜爱至极的。

梁启超一生磊落,待人待事总求周全。在儿子和儿媳回国之前,他便已经在考虑二人的工作安置问题了,他亲自为此事奔波了好一阵子。为人父母,哪怕是梁启超也不例外,总想着为子女做多一点贡献。父母之心,令人感叹!

当时,梁启超为梁思成提供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去清华大学;另一个是去东北大学。不过,去清华大学任教,需要特别为梁思成增设建筑图案讲座这门课,校长不能擅自做主,需要学校评议会投票决定,因此,入清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时,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邀请了同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杨廷宝任系主任,然而杨廷宝此前已经接受了一家公司的聘请,不愿失信反悔,因此,他再三思考,向东北大学推荐了学弟梁思成。东北大学对梁思成任教一事非常欣慰。

在此情形下,梁启超权衡再三,心里便有了数。儿子尚未归来,机会亦不会等人,因此他当机立断,便替儿子做了决定。听上去是父母专权,可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病中的梁启超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了。

回国之后,梁思成在北平稍作停留,便马不停蹄地赶赴沈阳筹建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林徽因则赶往福州看望母亲。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便离开了北平,回到福州老家。9月,暑期过后,林徽因方才带着母亲到沈阳与梁思成会合。

林徽因在福州时,受到了私立法政专科学校同人的热烈欢迎。这所学校是她父亲当年创建的。当时,她应邀为福州乌石山第一中学作了题为《建筑与文学》的演讲,还为仓前山英华中学作了题为《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并为叔父林天民设计了福州东街文艺剧场。

经此一别,林徽因再也未能回到故乡,那座文艺剧场也成为林徽因留在故乡的唯一纪念。而今,连这座剧场也不复存在了。岁月沧桑,总见决绝。经年之后,人已不是那人,物亦不是那物,心中的牵念也变得稀薄、脆弱,不堪负重。

彼时,东北大学的建筑系刚刚创办,老师只有他们夫妇二人。听上去有些寂寞,不过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完全不用被旧思维所束缚,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林徽因讲授雕饰史和建筑设计,后来又讲授专业英语。两人采用的是英美式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

林徽因素来聪慧,经过多年打磨和浸淫,她已然成为知识渊博的新时代女性。她对待学生总是竭尽心力,虽然体弱,但是仍旧不辞劳苦,经常熬夜指导学生作图。谁会料到,那么娇弱的身躯里居然深藏着无限的力量。她有时犀利,有时温柔,令人钦赞!

沈阳是古城,古建筑尤其是清代的皇室陵寝颇多。林徽因重视实地考察,所以也常常将学生带到昭陵和沈阳故宫进行实地授课。除此之外,她与梁思成也经常外出,一处接一处地考察。所以,那段时间他们虽然辛苦,却也是非常快乐的。

是年11月,夫妻二人接到电报,梁启超病重入院。此时的梁启超已虚弱到无法伏案工作。

其实,早在林长民去世之时,梁启超的身体便已出现病症,时常尿中带血。直到1928年早春,梁启超在协和医院查出自己的一个肾发生了病变。3月,梁启超做了手术,切除了发生病变的肾。但不想,身体却未见好转,一直恶化,直至无法工作,时刻有生命危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