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言论(2008-201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2:25:37

点击下载

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的言论(2008-2014)

我们的言论(2008-2014)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们的言论(2008-2014)作者: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排版:吱吱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308148856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理性之言 求实之论(序)《我们的言论》结集出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这是从2008年以来,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咨询委”)全体同志积极建言献策,逐一记录下的文字精编,其中或谋划全局、或建言一策,广度调研者有之、集体研讨者有之、独立思考者有之,可统称为“我们的言论”。强调“我们”,表明不是个体,是一个思想共同体的集体发声;直指“言论”,表达的是理性之言,求实之论,以望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考。《我们的言论》,凝聚了全体咨询委员们的集体智慧,承载了大家对浙江这片热土、对中国美好未来的满腔热爱,也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命题的热烈回应。

浙江在“八八战略”总纲引领下,永葆浙江精神,积极实施“两创”、建设“两美”、共创“两富”,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进步。但与此同时,浙江也遭遇了前所未遇的困难,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紧约束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不期而遇,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浙江被波及最早,转型的压力与挑战较为严峻。

问题就是命题,问题就是导向。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针对浙江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难题,我们各抒己见,踊跃献策。

路在何方?面对中长期发展问题,2011年我们举全委之力,着重研究浙江未来20年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浙江经济要爬坡过坎,没有捷径,唯有创新这“华山一条路”。紧抓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两个关键,创造新的发展模式。浙江省委召集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等省级领导班子以及省级各有关厅局负责人,听取我们的课题汇报。我们还围绕关系浙江发展命脉的海洋“两区”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等重大国家战略,集中专业人才,组织精干力量,深化调研。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我们据理实情地提出:转型发展无可回避,浙江要经受经济下行的阵痛,以往浙江在全国最早经历经济震荡的风险、也最先走出困境的局面将不会再现,要保持坚定的转型定力,要忍受转型阵痛,做好较长时间经济下行的思想准备和寻找新的动力应对谋略。针对转型中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小微企业发展和融资、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我们深入调研,特别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在浙江的聚势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提出了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扶持对策。

面对浙江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能源结构调整布局,综合交通建设,海岛开发,水、土的保护、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重点领域,我们以科学发展的思路,提出积极的对策建议。

面对省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城镇和农村、区域协调问题,我们遵循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城市如何建、山区如何富、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重大问题,提出一得之见。

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形势,我们如何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紧紧抓住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关键点,惩治和预防腐败、农民权益保障、弱势群体保护等难点、热点,深入社区和乡镇村,访察民情,倾听民声,集思广益,把人民群众对浙江发展的呼声和要求,体现在我们的对策建议上。

流水无常形,发展有定势。今天的浙江,正加快步入新常态,站在发展的新起点,要适应新常态,谋划新发展。我们在“五水共治”、生态治理、国企改革、城乡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重大问题上鼓与呼,在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构建新体制、新政策等前沿问题上谋与略。

我们的言论,出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与浙江发展的目标相通,与浙江人民的希望相连,对浙江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我们深信,我们的言论,不一定都正确,但有真情,有实意,有一片赤子之心。以我们的真挚和专业,反映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促发对浙江新发展的新思考。

我们深信,我们的言论,不一定都管用,但所有的思考都来自于实践,力求来之能说,说之有道,无论专题研究、无论片言只语,都渗透着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渗透着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和厚爱。

我们深信,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浙江,需要奋进的声音、科学的声音、理性的声音,各种声音无不为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更稳健、更美好的发展。由此而言,我们的言论,还将继续。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认清大势,把握规律,科学思考。一个进步的时代、一个进步的社会必能凝聚广泛的真知灼见。

我们的言论,删繁就简,择精摘要,分类整理,共得八编。既为记录历史,亦为求教于同道,期望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指正。

是为序。未来可持续发展《浙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的组织架构

2011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谋划未来,前瞻性地提出浙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把这一重要研究任务交给了省咨询委。省咨询委立即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如下:

课题总指导:章猛进

课题顾问:王贺文 王平安 刘 亭 陈海玫

课题组组长:王玉娣

课题组副组长:杨树荫

课题分报告负责人:杨树荫 王东祥 陈积民 顾益康

课题分报告主执笔:朱李鸣 潘毅刚 史晋川 何文炯吴红梅 谭湘萍 严晓浪 陈 劲黄祖辉 蓝蔚青

课题组举全委之力开展浙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完成了1个总报告和7个分报告。课题总报告提出的“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粗放型发展已无路可走,创新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华山一条路’”等重要论断,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28日,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听取了省咨询委“未来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肯定。[1]创新:可持续的“华山一条路”

未来20年,浙江确定什么样的发展思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正确的选择应该基于对以往发展历程的理性反思,对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科学把握与正确应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浙江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率先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率先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市场发展;率先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率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从资源小省转变为经济大省,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第一,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增长的代价不容忽视。30多年来,浙江实现了GDP年均13%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0.5亩左右,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有66个被酸雨覆盖,饮用水、土壤、空气污染比较严峻。同时,社会矛盾加剧,突发公共事件增多,社会代价不容忽视。

第二,物质水平快速提高,同时社会人文财富积累不足。按照世[2]界银行提出的“新财富”观来衡量,浙江物质财富积累较快,但社会重要的人文财富积累不足。特别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本积累少,无形资产积累少,发明专利与著名品牌积累较少;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资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生产要素市场制度、社会组织建设等比较薄弱。

第三,速度型增长体制效应充分释放,同时效率型发展体制还未完全形成。浙江经济发展的原有体制优势,对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边际效应正在快速弱化,潜力正充分释放,迫切需要及时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以提高生产率和资源综合效益水平。

浙江前30年创造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最应该继承的就是永不懈怠的改革进取精神,要始终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继续大力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抢抓发展机遇,锐意创新进取,不断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二、面向未来:浙江面临五大挑战

浙江已进入人均GDP7000~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规划目标和要求,将在2015年前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以后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浙江面临较大规模吸收国际高端生产要素、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本土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在境外建立重要研发基地、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基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3]

从国内看,浙江也面临逐步分享国内居民消费成长、投资品市场成长的机遇,面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重大机遇,面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机遇。

必须看到,今后相当一个时期我们仍然处于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中,要紧紧抓住经济在震荡复苏中萌生的新的发展机遇。还要看到最可怕的风险并不是经济危机本身,而是由经济危机、信任危机与快速信息化叠加引发的社会危机,最大的危险来自政府应对和管理危机的能力不足。

我们将面临五大严峻挑战:

第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与经济增长可能将减速放缓的挑战;

第二,传统人口红利较早结束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挑战;

第三,传统优势产业过快转移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所带来的产业空心化挑战;

第四,重要资源保障压力加大和生态环境继续退化的挑战;

第五,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持续积累与政府能力建设滞后的挑战。

总体来看,浙江特别要警惕在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的发展阶段,由于转型不力,可能陷入“市场低端锁定、实体经济低迷、要素过快流失、人口过早老化、资源过快消耗、生态过快退化、创新精神停滞、经济增长乏力、社会阶层固化”的不良循环和社会震荡。要避免这一局面,取决于我们的信心、决断与努力。

我们拥有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势。

我们拥有地处东部沿海及长三角这一全国最为发达经济体的区位优势。

我们拥有全国前茅的海岸线、深水港、海岛、滩涂、渔场等海洋资源优势。

我们拥有率先历经市场经济洗礼、具有强烈创业创新精神的浙江民众。

我们拥有一个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精于市场运作、遍布全球的浙商群体优势。

我们拥有全国领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务实、勤政为民的政府。

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再创新业的宝贵力量和基础。

当然,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尽快建立有效支撑经济社会转型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政府能力,尽快构筑起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新优势,从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构筑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向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社会转型。

这是浙江未来2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正确的战略性应对举措。三、核心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

今后20年,唯有依靠民智再创新业才能破解浙江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才能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障碍,增强浙江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才能提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浙江人民生活质量。创新是浙江“爬坡过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华山一条路”。率先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4]集中起来就是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要求长三角地区在2020年前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浙江应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确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战略——就是要将浙江精神作为第一动力,激发浙商二次创业;要将人本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依靠人才引领创新;要将创新体制作为核心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将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创新经济。

可取思路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将“人本”战略作为第一战略,集民间智慧加快形成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优势,激发创新活力,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绩效。尽最大努力加快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尽最大努力加快创新社会管理,积累创新成果;通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率先提升,创造国民财富的积累。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标志,就是率先成为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

建设创新型省份是一项复杂和巨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主攻方向;发展动力的创新是产业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体制和文化创新则是创新的保障条件。这三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需要统筹和协同推进,要做到“五个率先”:

第一,率先建立起绿色、智能、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体系;

第二,率先构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第三,率先形成重点突出、高效合理的开放型发展布局,在全国沿海地区率先调整发展布局,重点做好“兴海”、“强城”、“育山”、“开放”四篇文章;

第四,率先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竞争力;

第五,率先培育先进文化,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软实力。四、创新型政府:优先五项战略性投资[5]

创新型政府是现代政府发展的潮流,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创新型政府应该是在履行服务型政府职能基础上善于决断、善于引导、善于保障创新的政府,是在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提升,能够对创新活动的要求作出主动、迅速、全面、有效的响应,对创新活动进行推动和促进的政府。

为此,浙江率先创建创新型省份,必须率先建设创新型政府,提高政府对创新的“决断力”、“导向力”和“保障力”,引导全社会孕育创新、投资创新、实现创新。

在提升政府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要集中政府财力和国有资源,带动全社会力量集中对创新进行战略性投资:[6]

第一,优先投资于第一资源,率先建成人力资本大省,加快推动从劳动力流入大省向人才流入大省转变,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本大省转变,推动少数企业家、偶然性的创新向全社会、持续性的创新转变。

第二,优先投资于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浙江”。

第三,优先投资于绿色产业,通过创新率先推进和实现绿色转型。

第四,优先投资于地方性金融产业,率先形成服务于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

第五,优先投资于战略资源,加快建立重要资源保障基地,既要对浙江的战略资源建立综合型的保育和开发体系,又要扩大省外、国外合作,建立重要资源地方储备体系。

未来20年,浙江的发展存在着未知的风险和变数,更充满着希望与机遇,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有清醒和执着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又取决于思想解放、思想活跃的程度,不愿思想、不敢思想,乃至禁锢思想,创新就失去了源泉。只有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才是浙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注释

[1]本报告负责人杨树荫,主执笔人朱李鸣、潘毅刚,成文于2011年12月29日,原标题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2]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新财富”的概念,并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从而使得“财富”概念超越了传统范式的内涵。“扩展的财富”由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组要素的构成。其中,生产资产,即产品资产或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自然资产,又称自然遗产、自然资源和天然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是天然生成的或具有明显的自然生长过程,如土地、矿产、森林资源等;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资本,是促使整个社会以有效方式运用上述资源的社会体制和文化基础,是联系生产资产、自然资产和人力资源三种要素的纽带。

[3]目前中国消费份额占世界5.4%,未来五年目标是要达到16%,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中国正处于消费需求持续提高的阶段,五大类消费正引领中国的消费市场。第一类为时尚消费、炫耀性消费,主要以中产阶层与富裕阶层的崛起为主导;第二类为转移性消费,到2030年年底,中国城市化比重将超过60%,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亿多农村劳动力会转移到城市,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至9亿,这会带来住房、日用品消费、农产品消费等大量城市消费的增长;第三类为释放性消费,在社保体系逐步完善后,居民此前由于教育、医疗等因素被压抑的其他需求会进一步释放;第四类是由于经济结构转型、技术创新进步等带来的新的需求,比如高铁、航空等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建设,会带来旅游等新消费;第五类为温饱型消费,即满足生存性的消费,按照联合国多维贫困线的标准,中国约有2.54亿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消费也会拉动中国的消费市场。

[4]创新型省份不仅指科技、产业创新达到的目标,还包含创新型政府、企业、开发区、创业投资、创新对经济成长贡献率、创新人才积累,以及科技和产业创新所依赖的制度和文化创新的内容。其核心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强大的基础研究和研发投资;第二,大批有竞争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三,技能娴熟而又灵活的劳动力;第四,便利、可靠的设备及其他基础设施;第五,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第六,具有竞争力的投资者和税收环境;第七,保护知识产权的竞争平台。

[5]创新型政府除了具有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服务型政府”的所有服务功能之外,还应该是一种能够与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并能够对创新活动的要求作出主动、迅速、全面、有效响应的,从而能够对创新活动进行推动和促进的政府。创新型政府必须具备“决断力”、“导向力”、“协同力”、“助动力”和“保障力”等五种能力。而这五种能力的“外化”,则是六大工具:制定创新战略与创新政策、培育创新活动主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支持创新的金融、营造创新的法治环境、搭建创新活动平台。

[6]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凝结在人体中的能使价值迅速增值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总和。世界银行专家提出了国民财富构成的新标准:人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比例为64∶20∶16。人力资本占据三分之二,居于三类资本的首要地位。[1]浙江未来20年的发展环境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走势息息相关。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必须放眼全球,把握好世界大势,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性特征,进行大趋势分析与战略预测,才能对未来经济走势作出科学的前瞻性研判。

一[2]

未来20年,世界经济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中期和后期,科技创新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等总体上出现根本性转变的可能性不大,但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给全球经济政治多极化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

从全球科技创新看,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第四代移动通信及遥感、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功能基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以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为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技术有望出现局部乃至比较重要的创新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一些新的动力,并为下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奠定新的基础。

从国际金融体系看,美元和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的主导地位不会有根本性动摇,但华尔街对世界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将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进退维艰,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和金融将成为稳定和创新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人民币通过货币互换、区域化逐步走向国际化,有望成为新的区域或者世界投资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手段,进而推动国际金融格局深刻变化。

从国际贸易格局看,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推行“再工业化”,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有望进一步加强,在部分地区和部分贸易领域形成新的贸易格局。中国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结构的转变,外贸顺差有望大幅缩小甚至阶段性出现贸易逆差。

从应对气候变化看,虽然采取国际共同行动的争议不断,但是绿色低碳的革命仍将产生深刻影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海洋石油、煤制油、煤制气将为化石能源消费提供新保障,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生态补偿、碳排放交易等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日渐盛行。

从国际政治格局看,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但国际政治多极化均势调整和局部动荡将出现新的变化。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球政治影响逐步减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但在崛起道路上仍将面临经济波动、政治民主化、地区局部冲突等诸多严峻挑战,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都将带来转型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20年全球经济政治演变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竞争及话语权的竞争将加剧。当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在部分国家,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社会政治动荡,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和部分国家经济政治形势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且有可能蔓延扩散。如果世界各国不加强政策协调,特别是发达国家如果不承当应尽的国际责任,反而用自身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遏制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各种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可能出现更多的不利变化。

未来20年,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但受国际经济长周期及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加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将相对放缓。预计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确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人均GDP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一,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在投资方向上,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将降低,对研发设计、更新改造、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消化等方面的比重将大幅提升;二是在投资主体上,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将不断降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投资比重将明显提升,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消费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二是消费结构将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住房、汽车、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三是消费质量、消费能级不断升级,品牌化、个性化消费人群扩大,中高端消费比重提高,更加注重消费的安全性、舒适度和社会认同感。

第三,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是进出口总量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不断降低;二是进口方面对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出口方面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将明显提升,同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加强;三是外资将更多地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对外收购现象将愈加普遍。

第四,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中等收入群体和现代职业阶层快速形成壮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各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一批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形成;二是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将大量涌现,市民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人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权利不断扩大;三是社会管理参与机制不断创新,政府的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第五,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发展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初步确立;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政府开支约束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较快地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三是凝聚改革共识,推动系统全面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同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将保持相对稳定,相机抉择政策的频率将相应减缓。

一个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如果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对发展中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协调和处理,特别是在以下方面出现偏差,则落入“陷阱”的风险也可能增大:一是发展战略调整缓慢,不能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力;二是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难以随着经济增长及时改善要素结构,导致自主创新及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收入分配等社会不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内部纷争;四是不能及时进行深入的改革和系统的制度建设,不能及时完善法律制度、更好地界定公共权力的行使边界,导致公共权利的过度扩张或不适当收缩,政府能力的弱化。

未来20年,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有望成为仅次于美国波士顿城市群的世界第二大城市群,而上海都市经济圈也将成为仅次于纽约都市经济图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第一,上海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较高水平的国际化程度,形成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长三角地区将建设全球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建成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和客运系统,江海联运、海海联运、海铁联运等物流集疏运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第三,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在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分工体系。

第四,长三角将成为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创新高地。随着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将建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国际创新高地,成为国际商业模式创新的发祥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选择地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以下几个挑战: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内部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不能形成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经济发展面临土地、水、能源匮乏等资源环境约束;社会事业发展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或许还会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对于浙江的发展而言,如果忽略了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积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建设以大宗商品交易转运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的。

未来20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将对浙江的开放格局、产业和投资、社会发展、政府职能等产生重要影响。浙江必须正视问题,应对挑战,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力争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

第一,对开放格局的影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刻变化,将推动浙江对外开放格局加快转变,出现由输出产品逐步向输出资本,进而向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对外开放模式从以资源、市场换资本、技术,向以资本换资源、技术和市场转变;对外贸易结构从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品为主,向替代高收入国家发展中高端制造品和服务贸易转变;对外投资将进入快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有所反复,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第二,对产业和投资的影响。结合未来国内外技术、贸易、产业等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浙江产业发展和投资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浙江将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二是浙江将拥有若干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三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引发巨大的投资需求。

第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是社会结构不断优化,中产阶层的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阶层之间基本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二是社会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管理的自治化、公众化、法制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不断强化,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四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建立与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第四,对政府职能的影响。一是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调整,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优势,摆脱对具体的经济事务的干预,要着重于改善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二是地方政府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上移经济发展功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区域发展新格局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面向未来,浙江必须正视问题、应对挑战,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如制度先发优势弱化,企业家创业信心下降;高端要素流失严重,民间资本“游资化”泛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新的贸易争端;缺乏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平台;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快;等等。这关系到浙江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3]阱”,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

注释

[1]本报告负责人王东祥,主执笔人史晋川,成文于2011年12月29日,原标题为《未来二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其影响研究》。

[2]1980—2030年左右,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大范围应用扩展为特征,辅之以风险资本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创新,形成了新一轮的康氏长周期,即1980—2005年是复苏-繁荣期(新经济的发轫兴起和迅速扩张期)、2005—2015年是衰退-萧条期(金融危机的酝酿及爆发和扩散期)、2015—2030年是萧条-复苏期(震荡缓慢复苏到平稳复苏期,直至新一轮周期)。

[3]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大体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经济高速成长,国民普遍受惠,活力与稳定兼备;二是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该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三是进入高收入后的发达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发育成熟。[1]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人口政策

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人。发展是为了人,是要让浙江大地上的老百姓持久地过上幸福生活;发展需要人,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任何决策都必须考虑人口因素。人口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我们的基本省情,是制定一切政策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一、人口现状与特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11月1日,浙江常住人口5442.69万人,户籍人口4554.15万人。从近20年的情况看,浙江人口变动具有以下七个特点:

第一,总人口持续增长。从1990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浙江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户籍人口稳中有升,常住人口增长较快且增幅加大。从户籍人口看,1990—200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0.69%,而2000—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086%,增幅下降。从常住人口看,1990—200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22%,而2000—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53% ,增幅明显加大。如表1所示。表1 1990—2010年浙江省总人口增长情况常住人口(万年均增长率户籍人口(万年均增长率年份人)(%)人)(%)199——4144.604214.5702004676.981.224515.310.6902015442.691.534554.150.0860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10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有下降,并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一直稳定在10‰左右,自然增长率从4.17‰增加到4.73‰。如表2所示。表2 1990—2010年浙江省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年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199015.419.02200010.314.17201010.274.73

第三,人口净流入持续增长。1990年,浙江流出人口77.76 万,省外流入人口7.79万,前者是后者的10倍,浙江属于净流出省份。但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省外流入人口有368.89万,而流出人口是207.31万,这就意味着1990年代浙江由人口净流出省份转变为人口净流入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则显示,最近10年省外流入人口增长更快,浙江已经成为人口净流入的大省。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0万人,占21.72%。如表3所示。表3 1990—2010年浙江省人口流动情况年份流入人口(万人)流出人口(万人)净流入(万人)19907.7977.76—69.972000368.89207.31161.5820101182.40272.00910.40

第四,平均寿命延长。最近20年来,浙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寿命)持续增加,2010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7.5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1.5岁、男女综合平均寿命为79.2岁。

第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1987年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浙江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89%,比2000年上升1.5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浙江老龄化程度更高,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16.6%。如表4所示。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0年浙江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九。由于浙江是青壮年人口流入大省,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浙江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表4 1990—2010年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年份199020002010户籍人口比重(%)10.2112.7816.60常住人口比重(%)10.3812.3413.89

第六,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近20年来,浙江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具有大学、高中和初中学历的比率提高,文盲率下降,仅有小学学历的比率也在下降。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9330人,有高中学历的有13562人,有初中学历的有36681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的文盲率为5.62%,每10万人中只有小学学历的为28819人。如表5所示。表5 1990—2010年浙江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文盲学历人口占比年份(%)(%)(%)(%)(%)19901.177.0223.7739.6617.5120003.1910.7933.3533.627.0620109.3313.5636.6828.825.62

第七,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近20年来,浙江家庭规模逐步缩小。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85.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942.5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有2.62人,比1990年的3.46人减少0.84人。如表6所示。表6 1990—2010年浙江省家庭规模变动情况年份家庭户数(万户)平均家庭户人口(人)19901168.473.4620001413.692.9920101885.372.62二、未来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未来20年,浙江常住人口将持续增长,2020年将达到6093万人左右,2030年将达到6448万人左右,估计2034年左右将达到人口高峰期——6490万人左右,以后将呈现减少的走势,预计到2050年减少到6003万人左右。如图1所示。图1 浙江省常住人口总量变化趋势(2010—2050年)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先增长后减少。由于出生率的变化,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将在后面逐步减少,加上人均寿命延长这个因素,劳动年龄占总人口的比率将逐步下降。按照国内标准(15~59岁),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16年达到峰值3765万人,占总人口的64.27%。按照国际标准(15~64岁),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将于2026年达到峰值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70.46%。如图2所示。图2 浙江省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2010—2050年)

第三,老年人口强劲增长。按照国内标准,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将于2049年达到峰值2612万人,届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达到43.08%。此后这一比率将继续提高,到2055年达到峰值44.18%。在2049—2060年的10多年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将持续在43%以上,这是浙江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时期。按照国际标准,浙江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将于2053年达到峰值2085万人,届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35.96%;同时,这一比率的峰值将出现于2060年,届时将达到36.98%。如图3和图4所示。图3 浙江省老年人数变化趋势(2010—2050年)图4 浙江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变化趋势(2010—2050年)三、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浙江人口在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浙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一,省外流入人口增长过快。最近10年,省外流入浙江的人口迅速增长,年均增加81万人左右,直接影响到浙江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人均资源拥有量下降;二是导致人均GDP增幅减小,浙江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位置受到影响;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增长过快,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供给不足;四是省外流入人口平均素质不高,影响浙江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五是区域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增多,尤其是随着二代农民工的增加,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

第二,人口素质提高不快。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口素质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水平。最近20年来,浙江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虽有提高,但文盲率(5.62%,2010年)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8%)。人口素质问题将严重地制约浙江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人口素质是全面小康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同时,人口素质决定着劳动力素质,而劳动力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20年,浙江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增长到重度发展的过程,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40年之后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高峰。同时,伴随高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养老服务能力将下降,而全社会养老负担将加重。据预测,人口总抚养比将不断提高,按照国内标准,浙江这个指标将于2017年超过50%,标志着人口红利期将转入人口负债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将影响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还将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四、人口发展思路及建议

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浙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口、经济及社会领域三管齐下,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原动力与社会的和谐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手段。一要全面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要发展老龄产业,既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又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三要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四要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五要加强执业资格管理,规范就业和聘用行为,逐步提高上岗资格要求。

第二,加强人口规划。深入研究、全面评估浙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人口规划,保持人口适度规模,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三,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一要加强优生优育。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把优育指导服务作为一项政府职能,为新生儿家庭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二要提高身心素质。开展有效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和防灾减灾避灾训练,增强青少年体质、意志、毅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三要提高劳动技能。要积极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四要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第四,加强和改进基本公共服务。“底线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更是国民基本权利的体现。要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同时要注意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反对浪费,警惕“福利病”,防止重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覆辙。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件事情:一是切实加强老年保障;二是积极探索人口流动的“积分制”。

第五,创新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人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流动是常态,而人口迁移流动必将带来利益格局的变化。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在人口迁移、社会治安、劳动关系、社区建设等,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制度和新的方法,形成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同时,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氛围,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

注释

[1]本报告负责人杨树荫,主执笔人何文炯,成文于2011年12月29日,原标题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人口发展思路》。[1]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保障

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20年,浙江的能源、土地、水等基础性战略资源,能否有效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依然是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一、重要战略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浙江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的依赖关系。借鉴世界经济合作[2]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中的脱钩理论,来分析浙江经济发展与能源、土地和水三种战略性资源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处于弱脱钩状态,与建设用地处于弱脱钩状态,与用水量处于弱脱钩状态且有强脱钩趋势,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总体上判断,浙江省经济发展与三大战略性资源基本处于弱脱钩状态,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强脱钩下的可持续状态。图1 1979—2010年浙江用能脱钩指数走势图图2 1997—2010年浙江建设用地脱钩指数走势图图3 1998—2010年浙江用水量脱钩指数走势图

第二,浙江战略性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对该区域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 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 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 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承[3]载状态有超载、富余、临界三种类型。浙江相对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如表1所示。表1 浙江能源、土地、水三种资源相对承载力实际常相对能相对土相对水相对自住人口超载人承载状年份源资源地资源资源承然资源数量口(万态承载力承载力载力承载力(万人)人)199693520004500207444132339超载199799120094557211244352323超载1998103620324628215344562303超载1999106720444677218044752296超载2000114320654658221546802465超载2001123120824707226746972431超载2002133420874861234147312390超载2003133921265003238747632377超载2004131821214868235048032454超载2005133320844873234148982557超载2006134420694724231049802670超载2007136920814791233850602722超载2008137820964868236351202757超载2009135521794857238551802795超载2010139421824911241354433030超载

注:计算中采用浙江能源掌控量替代能源储量;土地采用耕地指标。

第三,浙江战略性资源保障面临的问题。一是资源总量上供应不足;二是资源利用效益较低;三是资源供给结构不合理;四是资源成本总体呈上扬态势;五是资源供应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二、浙江重要战略性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能源需求预测。采用前述脱钩理论法对浙江未来能源需求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浙江中长期能源需求2020 年2025 年2030 年可能出现峰值的时段 总量(亿吨标2.753.173.162025—2030年煤)增量(亿吨标1.061.481.47煤)

注:增量较之于2010年,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69亿吨标煤。

预测中设定中长期能耗约束指标每五年都在原先的基础上下降16%~18%。在GDP中速方案下(即今后每五年的增速分别为10%、8%、6%和4%),2025—2030年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达到强“脱钩”状态(即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经济增长不再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投入),能源需求量将在2025—2030年间趋于平稳,出现峰值。

要达到上述脱钩和峰值状态时,必须实现转型发展,即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能源效率等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考虑上述因素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根据变量模型的能源预测法,要达到脱钩的状态,服务业比重2020年需要达到56%、2030年需要达到66%,能源效率今后每年要提高2~3.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2020年和2030年分别要达到72%和78%。

相比于以往没有约束条件的需求增速,约束条件下2030年将减少能源需求近8亿吨标煤,如表3所示。表3 有无约束下未来能源需求量比较无约束(亿吨标有约束(亿吨标约束减少量(亿吨标年份煤)煤)煤)20204.332.751.5820256.943.173.77203011.13.167.94

第二,建设用地总量预测。采用脱钩理论法对浙江未来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表4 浙江省中长期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2020年2025年2030年可能出现峰值的时段 总量(万亩)1955202520102025—2030年增量(万亩)200270255

注:增量较之于2010年,2010年建设用地总量为1755万亩。

在用地产出率、开发强度等相应约束条件下,浙江建设用地需求量有可能在2025—2030年左右趋于平稳。2010年建设用地产出率为2亿元/平方公里(按2005年不变价)。要达到脱钩状态,2020年和2030年的产出率需提高至4.11亿元/平方公里和6.75亿元/平方公里,单位新增建设用地产生的GDP增量需提高至17.8亿元/平方公里和39.5亿元/平方公里。[4]

达到脱钩状态时的开发强度为13%左右,符合国家对国土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即12%~15%)。

相比于目前的用地产出率,约束条件下2030年将减少2000万亩建设用地量,如表5所示。表5 产出率有无约束下未来建设用地增量需求比较无约束(万亩)有约束(万亩)约束减少量(万亩)年份202012362001036202518842701614203022632552008

从土地供给潜力看,全省低丘缓坡中未利用地53万亩,另外低丘缓坡的2243.55万亩林地中有较多低效林可供开发,低丘缓坡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共有52个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规划面积为31.3万亩(含生态用地)。现有滩涂约350万亩,2020年滩涂围垦建设项目总规模192万亩。如果采取约束性用地增长方式,20年内土地供应还是够的。但如果按照上一个土地利用规划期(1996—2010年)的实际用地情况,且耕地保护制度不放松的话,则土地供应将十分困难。

第三,用水量预测。采用脱钩理论法对浙江未来用水需求进行预测,在GDP中速方案下,用水需求量有可能在2025—2030年间趋于平稳,出现峰值。表6 浙江中长期用水需求预测202020252030可能出现峰值的时段年年年 总量预测结果(亿立方2262342322025—2030年米)增量(亿立方米)61412

注:增量较之于2010年,2010年用水量为220亿立方米。

在约束情况下,人均用水量由目前的420立方米下降到390立方米左右。表7 约束条件下三种资源的需求预测年 份能源(亿吨)建设用地(万亩)用水量(亿立方米)20202.75195522620253.17202523420303.162010232三、浙江重要战略性资源的保障思路

第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实现转型发展。针对浙江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严重超载的现实,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战略上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人口与产业布局优化等方式,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重视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涉及资源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及技术咨询服务,扩大公众对资源保护、节约、开发利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公众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

第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浙江资源紧张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倡资源节约使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源投入带动向资源高效利用转变,形成创新驱动、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运行方式。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技术进步,而科技创新是其关键。加大节能、节水、节地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资源新技术研发与供给机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新能源设备等,提高生产率,尽快缩小主要载能产品和终端用能设备与国际耗能水平的差距。在饮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科技攻关。

第三,积极保障资源供给,合理控制资源消费总量。能源方面:在优化发展沿海火电的基础上,安全地发展核电,是提高浙江能源供给能力、有效优化浙江能源结构的最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土地方面:继续向国家争取政策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土地供应总量,特别是金、衢、丽等地区的低丘缓坡、沿海三门湾等滩涂围垦,以及各地旧城改造。在存量土地上挖潜,特别是平房区、闲置土地、“转而未供”土地。水资源方面:除工程挖潜增加供水量,以及兴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外,要大力推广海水淡化、中水回用,并对工业和农业生产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等实行分层次分质供水,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加大污染控制力度,逐步改变水质性缺水的局面。

第四,探索建立资源安全预警、应急、考核机制。探索建立能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