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3:41:38

点击下载

作者:宛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通史

世界通史试读:

前言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而读史可以使人打开通往诸多学科的门径,它不但是过往的印记,更是当代的借鉴、后世的教训。

古人记述历史的范围受限于他们当时所能认识的世界,这可以说明为什么具有悠久历史的美洲直到15世纪末被欧洲人“发现”时,被称为“新大陆”。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只有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然而世界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类从来都是分为不同的群体,在漫长的过去,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创造了有各自特色的文明,这就是人类历史多样化的特点。相应地,对于世界历史,研究者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得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创建了“通史”这种体例,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精练的文字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和多领域的文化等,内容广泛,对世界历史进行现代诠释,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通史》,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世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多个知识板块,简要介绍了与文章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出社会发展历程。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世界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史实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世界古代史

金字塔的兴建

埃及金字塔是法老们的陵墓。法老们死后,尸体被制成木乃伊,存放在金字塔里。

埃及金字塔的建筑群,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基萨和萨卡拉一带,位于开罗以南10多千米处。金字塔的底座呈四方形,每面均以三角形的形状向上砌筑,建成后则成为一个角锥体式的石塔。因为它的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所以汉语译作“金字塔”。

金字塔的兴建,代表了古代埃及在建筑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金字塔既是埃及文化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埃及文化日臻成熟。金字塔、神庙、宫殿等雄伟的建筑物,历经数千年,至今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是由早王国时期的马斯塔巴形陵墓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体现了王权神化的思想。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高146米,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被称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对人死后必须妥善保存遗体的宗教信仰,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他的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米,后因顶端受到侵蚀,现在的高度为137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度52分。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2.5吨,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部依靠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湛。大金字塔内部结构示意图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其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度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国王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建造完成。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而且采用轮流工作制,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受此种待遇的。·奇妙的金字塔·

何为“金字塔能”?它是金字塔形的构造物内部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能量,人们借助这种能量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其一,金字塔能具有保鲜的功能,如将一杯新鲜奶酪放进金字塔,两天以后依然鲜美如初;若将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放进金字塔,时隔不久,就会亮光闪烁。

其二,金字塔拥有自动制造“木乃伊”的功能,法国人安乐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进入“国王墓室”,不经意发现误入金字塔的猫和老鼠的尸体,潮湿的墓室环境并未使这些尸体腐烂——它们已然干透,成为新的木乃伊了。

其三,金字塔的空间形态可以使该空间内的自然、化学、生物进程发生变化,捷克斯洛伐克放射专家卡尔·德鲍尔经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一次,他将一把刮胡刀放在金字塔模型中,满以为它会变钝,结果却相反,刀片由此变得更锋利。之后他又用这把刀片刮了50次胡子。描绘古埃及控制洪水的泥版画古埃及人根据天狼星的位移和尼罗河河水的涨落情况来确定季节,进而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历法。这种历法后来就演变成了太阳历。·回归年·

回归年就是太阳绕天球的黄道一周的时间,所以又称为太阳年。回归年是比较常用的年长单位,它的准确定义为,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到下一个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是因为地球上的观察者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而产生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现象,在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的间隔内,地球正好绕日1周,是为1年。1回归年平均的长度为365.24220日,折合365日5时48分46.08秒,现在使用的历法就是以回归年作为基本计量年长的单位。

另外,由于一个回归年的12等分——30.4368日近于两个朔望月时间长度之和,阳历也把一年分成12个月,但这里的“月”已与朔望没什么内在联系。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的智慧和伟大。其旁边更有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高20米、长57米)相伴。狮子在古埃及人眼中是力量与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所以法老才选择它为自己守陵,它也确实忠于职守,一守就是4000多年。

集巨大、精密、和谐为一体的古埃及金字塔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在天文星象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

20世纪20年代初,经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发掘,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200余处城市和村落的遗址,其中最大的城市遗址是摩亨佐·达罗(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和哈拉帕(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内)。由于哈拉帕遗址发现的时间早些,学者们便把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称为“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很广,从南到北相距约1100千米,从东至西约1550千米。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是达罗毗荼人。

印度河流域文明体现为城市文明,但其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之上的。居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务农。这一时期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胡麻,另外还有瓜果、椰枣等园艺作物。在畜牧业方面,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黄牛、象、狗、鸡、骆驼、山羊、绵羊等。这些驯养的动物,既是耕耘、运输的工具,又是人们肉食的来源。在手工业方面,有粮食加工,棉、毛纺织,制陶业,冶金业和珠宝业等。这些行业都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当时的商业贸易不仅在印度本土进行,而且与西亚也有贸易联系。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哈拉帕印章·

发掘显示,属于哈拉帕文明成熟时期的遗址,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坎贝尔海湾,东达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姆吉普尔,西抵今巴基斯坦与伊朗交界,覆盖地域达50万平方千米以上,文明遗址有250多处,比同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还要可观。在哈拉帕文化中发现的石制印章,迄今已有2000多枚。它们由天青石、陶土、象牙、铜等各种材质制成。这些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字体系之一,阅读方法也颇为有趣: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但是印章文字的内容至今也得不到解读。摩亨佐·达罗城遗址由于被弃已久,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某些部位显示出岁月侵蚀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具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一条阴槽以平缓的弧度转弯,以保持排水畅通。

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城市建筑规划和极为完善的下水道疏通导引系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城相距650千米,城市建筑非常相似。它们的周长都在5千米以上,都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哈拉帕的卫城是用高达15米、基底厚达12米的砖墙围成的,这里可能是统治者的居住区;下城则为普通居民区。摩亨佐·达罗的建筑规模较哈拉帕更为宏大。卫城的四周设有防御的塔楼,西部可见一处规模宏大的谷仓;南部一组公共建筑物的中心为会议厅,面积约25米见方;东北部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很大的长厅。卫城中央有一个公共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4米,南北两端的阶梯延至底部。浴池的北面又有多间小浴室,室内垒砌的高台上置放着水罐,应该是用来提供热水的。联系到普通住宅也大多备有水井及洗浴设施的情况,给人以古城居民特别爱清洁、讲卫生的突出印象。

城内的房屋大都用烧砖砌成,其规模和设施差别很大。穷家小户只有一两间简陋逼仄的小屋,与另一些广宅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大户人家有中央庭院,四周环绕许多间房屋,还有大厅。有一幢巨大建筑物内甚至含多间大厅,外带一个储藏库。另有不少引人注目的二层楼房。

人们更讶异于古城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令人瞠目: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这两座城市,一个在印度河的上游,一个在印度河的下游,表明这两个城市是两个互不相属的国家的都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各种陶、石、象牙制的印章上。迄今所知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字符约有500个。

从遗迹中可以看出,当时印度河流域文明已有了国家,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大城市便是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自公元前20世纪中叶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带着他们的战车、人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龛,一批接一批地从中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涌入次大陆。雅利安人最初的故乡在南俄草原,后来驮着帐篷出外漂泊,寻找新的家园。其中进入伊朗高原的一支成为后来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向南的一支进入印度河流域。“雅利安”意为“高贵的”。这些以“高贵者”自居的白种人,把被他们所征服的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说成没有鼻子或只有扁平鼻子的、说邪恶语言的人,称其为“达萨”或“达休”(意为敌人)。在漫长的征服过程中,雅利安诸部落同“达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梨俱吠陀》的《因陀罗(雷雨神或战神)赞歌》这样唱道:

他使万物变化无常;

他使达萨瓦尔那屈服、消灭;

他像赢得赌金的赌博者,拿走敌人的财产。

噢,人们哟!他是因陀罗。

摩亨佐·达罗最终被彻底摧毁了。

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地区(今伊拉克境内及叙利亚北部一带),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希腊语称这块地方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与尼罗河相似,两河也是每年定期泛滥,为经营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一弯新月。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锄耕农业,至公元前3500年,这里已开垦成河渠纵横、盛产大麦和椰枣的良田沃野,因有“肥沃的新月地带”之称。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西里亚,亦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亦称示拿。巴比伦尼亚又分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

两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西亚的通道和走廊,各民族交会之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已有苏美尔人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等,先后在这里建国。多个民族的纷争和占领,无不留下他们各自充满异彩的文化。各种风格互相掺杂,多种渊源汇集,使文化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

早在55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文字。他们把字铭刻在石头上;或用斜尖的木棍儿、芦苇秆、骨头等,压刻在黏土做成的软泥板上,再经晒干、烘烤,制成泥板书。这种别致的书写方法,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因而形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笔画,好像楔子或钉子的形状,故称楔形字或钉头字。一部泥板书包括若干块刻有楔形字的泥板,按顺序放在木架上,供人使用。这种泥板书至公元1世纪才为羊皮书所取代。《吉尔伽美什》雕刻印章印章显示国王吉尔伽美什将要砍下芬巴巴头的情景,在一旁帮忙的是蓄着胡子的恩奇都。

楔形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书写不同的语言。楔形字泥板图书默然埋藏地下1500年,直到19世纪才被释读成功。

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科学中,最发达的是天文学和数学。早在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就发明了太阴历。他们以一昼夜为一天,以月亮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月。他们还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6个月每月为30天,另外6个月每月为29天,共354天,并设闰月来补足。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已能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分开,还观察出太阳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径——黄道。后来他们又划分出黄道十二宫。

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代,人们又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分别以7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7天的名称。这就是目前通行世界的以星期分割月份的由来。苏美尔的中心地带距离今天伊拉克南部的古代海岸线很近。当时苏美尔人的影响已经向北扩张到整个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数学方面采用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十进位计算法;另一种是六十进位计算法。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家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能求出平方根和立方根,能解出3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会把不规则形状的田地划分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然后得出面积总和。他们还会计算体积,能估算出一个截顶角锥形地窖的贮藏量。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英雄叙事诗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古代两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场景,歌颂了为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的壮举,同时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

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和雕刻水平也是很高的。公元前22世纪,乌尔大寺塔建成,该塔分4层,自下往上各层面积逐渐缩小。据说当年各层颜色不一样,并各有其象征意义:一层为黑色,象征地下世界;二层为红色,象征人间世界;三层为青色,象征天堂世界;四层为白色,象征日月光明。现在,上三层已化为土丘,每层的颜色已经脱落。亚述帝国时代,最著名的建筑是萨尔贡二世的王宫。该王宫有高大的台基。王宫的大门宏伟壮丽,门的两边各有一高塔,门和塔都饰有玻璃和壁画,前面还屹立着人面牛身雕像。苏美尔楔形字的泥板这块插在泥封中的泥板文书记录的是一桩诉讼案:一名叫阿般的人和他的妹妹白塔提分割财产。这桩诉讼案由公元前18世纪的国王尼克美帕判决。

古代两河流域在雕刻艺术方面有很多代表作。如乌尔王陵出土的金盔、金牛头木琴和乌尔军旗上的浮雕都很有代表性。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雕刻代表作是汉谟拉比法典碑上的浮雕。浮雕上的太阳神兼司法神沙马什头戴多层宝冠,威武地端坐在宝座上,神情肃穆,在他面前站立的汉谟拉比恭顺地接受权杖。

苏美尔人城邦争霸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土地。这一地区的文明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两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大致以今日的巴格达城为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它的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巴比伦也划分为阿卡德和苏美尔两部分。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们结成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绵羊、猪、牛、驴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苏美尔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著名的有乌尔、拉尔萨、乌玛等。

苏美尔城邦在两河流域南部星罗棋布,各城邦都由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和围绕这个城市的若干个村镇构成,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苏美尔城邦宗教氛围浓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神庙,其中的主神庙在城邦中的地位最高。神庙是当时城邦的经济中心,拥有很多可耕地。神庙土地属于城邦公有地,不能买卖。到了早王国后期,城邦首领渐起私心,逐渐将神庙土地据为己有。手持战斧的苏美尔战士

苏美尔神庙不仅是城邦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城邦的政治中心。城邦首领住在主神庙内,是该邦主神最高祭司。他主持祭祀活动,管理神庙经济,监督神庙工作人员。同时,他还主管修筑灌溉运河、城市防卫、战时统率军队、领导城邦会议等世俗事务。

苏美尔城邦的社会结构犹如苏美尔塔庙:高踞塔顶的是城邦首领;其下是由王室高级官员和神庙高级祭司所组成的贵族阶层;贵族以下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平民;平民以下是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的依附民,他们没有土地,只能临时租种神庙或贵族的土地;社会最底层的是归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所有的奴隶,他们一般来源于战俘,也有因极端贫困而被家长卖为奴隶的孩子以及卖身为奴的整个家庭。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只是作为主人的财产和牲畜,并且身上烙有印记,可以被买卖。显示王室军威的军旗旗中图案详细描绘了公元前2500年强大的乌尔军队的一次大捷。从中可以看到驴拉的四轮战车、战车上的驭手和战士,以及手持短矛与敌搏斗的场面、押送俘虏凯旋而归的情形。·《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是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史诗,它是两河流域的人民创造出的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该诗描写了苏美尔人乌鲁克城的国王吉尔伽美什神话式的传奇故事,颂扬了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征服自然,探索人生奥秘的朴素愿望。这部作品产生于苏美尔城邦时代,以后经过历代人民口头相传、加工锤炼,至古巴比伦时期被编定成书。全诗共3000多行,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

苏美尔诸城邦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的一致性,但是邦际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善。为了扩大领土、控制水利灌溉权以及争夺霸权,各邦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早王国中期,基什取得了霸国的地位后,其国王麦西里姆曾以霸主的身份调解拉伽什与乌玛两邦之间的边界冲突,并为两邦划了分界线。后来,拉伽什逐渐强大起来,其第三代国王安那吐姆征服了巴比伦尼亚许多城邦,号称“苏美尔诸邦之霸主”。

苏美尔的每个城邦都由一群贵族来治理,在战争时期,他们会选出一位首领来统治,直到战争结束。

早王国后期,苏美尔各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频繁激烈。经过长期混战,两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与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南北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小邦林立、独立自治局面的结束与地域性统一王国的出现。

在城邦争霸战争中,统治者为了支付繁重的战争经费,不断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从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约公元前2384~前2378年,拉伽什的国王卢伽尔安达横征暴敛,在全国各地派驻监督和税吏,向牧民和渔民收税,甚至夺取了他们赖以为生的驴羊、船只和渔场;手工业者因不堪重税而破产;靠剪羊毛为生的人须向城邦首领交纳银子,甚至主持祭典的神庙大祭司也被迫向城邦首领交纳贡税。在卢伽尔安达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平民无法生存下去,纷纷起来反抗,终于罢黜了卢伽尔安达的王位,推举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执政。

乌鲁卡基那执政后,实行了目前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是除弊兴利,即废除前国王的种种弊政,大兴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新政禁止以人身保障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欺凌孤寡以及减轻人民殡葬费用之类的措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拉伽什极为紧张的社会矛盾,以城邦主神的名义恢复正义,扶助贫困,抑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贵族,所以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乌鲁卡基那改革后8年,拉伽什遭强敌乌玛与乌鲁克联军入侵,被兼并而亡。

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后来又先后征服了乌鲁克、乌尔和拉尔萨等城邦,成为“乌鲁克和乌尔之王”。然而,就在卢伽尔扎吉西准备统一苏美尔时,北方塞姆人的阿卡德王国兴起了。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由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的古代克里特人(或称米诺斯人)创造出来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克里特岛就出现了新石器文化。公元前3000年中期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开始分化解体。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克里特文明分为早王宫时代和后王宫时代。

早王宫时代是克里特文明的初级阶段。当时奴隶制城邦刚刚兴起,在岛屿中部的米诺斯、法埃斯特、马里亚等地先后出现了王宫建筑,宫殿都用石料砌成,有宽敞的大厅、宫室、仓库、作坊等。青铜器制造技术已相当先进,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离。这一时期制造的青铜双面斧、短剑、矛头、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十分精美。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文字,并由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黑皂石公牛奠酒器该器皿用来盛圣液,对米诺斯人来说,公牛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他们将巨大的石雕牛角放置在神庙和宫殿周围,以表明该地是神域圣地。米诺斯王宫遗址·爱琴海的传说·

远古的时候,有个名叫米诺斯的国王,他建造了迷宫一般的克诺索斯王宫。为了报复杀死他儿子的雅典人,他强迫雅典人接受每年送九对童男童女作为王宫的贡赋。那些儿童一送到米诺斯王宫,不是因为迷路后饥渴而死,就是被宫内的一头怪兽吃掉。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不忍,便主动随进贡的童男童女一起到米诺斯王宫,立志要为雅典人民除害。他临别前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了,船只返航时,将黑帆换成白帆。特修斯一行到达克里特岛之后,得到了该国公主的爱情与帮助。聪明而勇敢的特修斯最终杀死怪兽并带上公主,登上了回国的船只。特修斯沉浸在胜利与爱情的喜悦之中,竟然忘了换白帆。当国王爱琴看到驶近的船仍然挂着黑帆时,绝望之中,便跳海自杀。从此,人们就把爱琴国王投海的那片水域称为“爱琴海”。

后王宫时代(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阶段。原来被毁的王宫又重新修建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加壮观。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很发达。农业上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大豆等;园艺作物有橄榄、葡萄等;手工业方面已经能够制造出一种高头低舷的远航船只。克里特岛同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以及西部地中海地区,都有密切的贸易联系。海外贸易成了克里特岛的经济命脉。另外,此时还出现了书写古代克里特语的音节文字——“线形文字甲种”(或“线文A”)。

后王宫时代,克里特岛上的城邦比以前大大增加,此时的克里特岛有“百城”之称。“百城”之中米诺斯的势力最为强大,称霸于克里特岛,并控制了爱琴海中的一些岛屿。已被完整发掘出来的米诺斯王宫,占地2公顷,一般多是三层建筑,并有供水、排水设备;宫中设有“宝殿”、寝宫、神坛、粮仓、地窖、牢房、作坊、武器库等,结构复杂,曲折通达,有“迷宫”之称。

王宫坐落在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的一座小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是一组围绕着中央庭院的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王宫内大小房间约有1500间,宫内楼阁密接,楼道走廊迂回曲折多变,加之许多厅堂馆室在设计上的不对称性,外人很难知道这座错综复杂的王宫的布局。米诺斯王朝的王宫遗址壁画湿壁画是一种绘于泥灰墙上的绘画艺术,这种创作手段是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艺术形式。

整个王宫以中央庭院为中心,中央庭院长约60米,宽约30米,是宫内最大的庭院。中央庭院靠西边的楼房是国王办公、祭祀的场所。这里神龛神坛排列整齐,办公集会的厅堂和祭祀大厅金碧辉煌、富丽豪华。此外还有贮藏油、酒,收藏财物的陶罐、库房;中央庭院东边的楼房是国王及王后的寝宫、接待厅及学堂、作坊等生活机构和设施。那上粗下细的圆柱形结构和冬日保暖、夏天通风的折叠门扇,宽敞的浴室内精巧的陶制浴盆及冲水设备,以及从宫外10千米远的山上把泉水引入宫内的陶制管道和抛物线形的引水沟槽等,无不闪耀着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

在王宫的墙上,发现了许多壁画。虽然历经几千年,但是它的色泽还很鲜艳,就像艺术家刚刚完工一样。在长廊中,有庆典游行的画卷。在国王宝殿和王后寝室里,有表现国王、贵族的活动和集会以及自然景物的壁画。壁画中的男子们捧着金银器皿,妇女们则穿着镶宽边的长袍。在造型方面,人物一律都呈侧面像,个个体态轻盈,神态逼真;在用色方面,男人被饰以红色,而女人则被绘成白色。

克里特文明衰落后,爱琴文明转入以

迈锡尼文明

为主的阶段。迈锡尼文明

阿卡亚人(希腊人的一支)创造的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500~前1100年),是指以迈锡尼为代表的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阿卡亚人于公元前1650年前后,从巴尔干半岛北部侵入中希腊和南希腊。此时他们正处于氏族社会的解体时期,从当时的竖井式的坟墓中可以看出来,随葬品有很大区别。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规模宏大的圆顶墓代替了竖井墓,同时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有宫殿和城堡出现。因此,圆顶墓的出现,标志着迈锡尼等地奴隶制城邦的产生和迈锡尼文明的开始。迈锡尼建筑中的狮子门,以宏伟坚固著称。

迈锡尼文明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的制造技术,超过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水平。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城邦的统治阶级包括国王、将军、贵族、官吏、祭司;政治机构有贵族会议和民众大会;社会的基层组织是公社,首领是长老。土地基本上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形式。奴隶多属于国王所有,但也有私人奴隶,他们从事手工业、农业等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劳动。

迈锡尼文明时期出现了文字——“线形文字乙种”(或“线文B”)。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建筑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太林斯城墙厚度达20米,非常坚固。迈锡尼也有高大的城墙和塔楼,其石头城门——“狮子门”以宏伟坚固著称。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迈锡尼圆形墓

公元前12世纪初,以掠夺为目的的迈锡尼率南希腊诸国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

希腊人率领自己的联合舰队从位于尤卑亚海峡的奥里斯出发,在小亚细亚海岸登陆后,在特洛伊平原上建立了一个巩固的大本营,然后迅速包围了特洛伊城。

特洛伊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阿伽门农每次攻打都遭到特洛伊盟军的反击。战争持续了9年,双方损兵折将,死伤无数。

转眼进入第十个年头,希腊联军中最勇敢的战将阿喀琉斯因和主帅阿伽门农争夺女俘而退出了战斗。其好友借用他的盔甲、盾牌和武器去攻城,结果被特洛伊人的统帅、太子赫克托尔杀死。阿喀琉斯知道后怒火冲天,重返战场,要为好友报仇。赫克托尔出城应战,与阿喀琉斯杀得难分难解,最终赫克托尔因体力不支而战死沙场。

特洛伊人见统帅被杀,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海伦知道阿喀琉斯的弱点在脚后跟,便帮助小王子帕里斯寻找机会,用毒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阿喀琉斯中毒身亡,帕里斯也在这场战役中被希腊将士用乱箭射死,战争陷入僵局。·迈锡尼墓园·

迈锡尼城堡内外有两座墓园。园内有众多王族墓葬,内藏丰富的金银陪葬品,其数量之多为世所罕见(仅其中一墓穴即有870件之多)。工艺水平也很高,其中大多数为克里特产品,也有来自埃及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的。圆顶墓不像竖井墓那样只在地下构筑简单的竖穴墓室,而是在地面凿岩和砌石筑成圆形墓室,前有墓道,上覆高冢,室内以叠涩法砌成圆锥状屋顶,形如蜂巢,故又称蜂巢墓。构筑这类陵墓需要较高的石砌工程技术,它的形制虽源自克里特,在迈锡尼却规模益趋宏大。现存最大的一座圆顶墓内高13.2米,墓门高10米,门内过道以一块重达120吨的巨石为盖,可见其工程的艰巨。

特洛伊城久攻不下,阿伽门农只好采取了奥德修斯的计策。

一连数日,希腊人不再攻城,战场上出现了少有的平静。特洛伊人很奇怪。更奇怪的事发生了,一天早晨,特洛伊人突然发现躁动的希腊军营空荡荡的,海面上高挂着希腊联军旗帜的战舰向远处驶去。饱受战争之苦的特洛伊将士和老百姓欢腾起来,纷纷走出城门,庆祝希腊人的撤走。

突然,人们发现希腊军营中有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好奇地围着转来转去,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猜测:希腊人攻打特洛伊,激怒了天神,天神派木马降临赶跑了他们。于是,特洛伊将士和百姓纷纷跪祭木马,感谢天神的保佑。特洛伊国王还吩咐手下将这宝物拉到城里。木马太大,城门进不去。国王下令推倒一段城墙,这才把木马拉进城里。

整个特洛伊城沸腾了,为庆祝胜利,一桶桶的美酒被喝得精光,守城将士都昏醉在岗位上。

黎明时分,茫茫的海面上突然闪现灯光,一艘艘战舰向特洛伊疾驶而来。这时,木马的肚子里冲出数十位全副武装的希腊勇士。守城的特洛伊士兵还未反应过来就成了刀下鬼。希腊勇士打开城门,10万希腊大军如潮水般涌进特洛伊城。10年未被攻破的特洛伊城瞬间被希腊人占领了。

迈锡尼等希腊城邦虽然获胜,但为时10年的战争也大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使他们的防御能力大减。约公元前1125年,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趁机入侵,征服迈锡尼诸城邦,迈锡尼文明至此结束。

古巴比伦王国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定居下来,并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小国。这些国家长期混战,使这一地区尤其是两河南部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

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并最后基本统一两河流域的是古巴比伦王国。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另一支阿摩利人在其首领苏穆阿布姆的率领下,占据了巴比伦城并建立了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开始仅仅是一个弱小的并时常向他国称臣的小邦。但到了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在统一两河流域南部的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制国家机器。他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并将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伟大天神的后裔。他任命中央各部大臣,委派地方各级官吏。汉谟拉比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建立常备军巩固政权,并实行份地与军事义务相关连的兵役制度,同时保护士兵的份地。古巴比伦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得以强大。

汉谟拉比在治国方面最突出的政绩就是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原文镌刻在51栏内,没有段落划分,各条法律之间也没有空格。后来的研究者将其划分为引言、法律条文和结尾咒语三部分。《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部浮雕此为汉谟拉比向坐在御座上的最高法官、太阳神沙马什祷告的情景。这位虔诚的国王在他的49个法柱序言中宣称自己是“诸王之神”“明慧的智者”和“无敌的战士”。站着的汉谟拉比表现得很谦卑。

汉谟拉比在序言里列举了自己的一系列功绩。正文共282条,分为道德、国家和私人社会3部分。道德部分地位最高,是神的领域,涉及某些不可饶恕的罪行;国家部分代表王室利益,集中反映维护王室土地、履行兵役、杂役等义务;私人社会部分最为复杂,规定了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债务奴隶、继承权、伤害、赔偿和奴隶地位等领域。结语则夸耀了汉谟拉比统一全国,建立公正与和平的历史功绩。《汉谟拉比法典》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法典规定了许多残忍的惩罚手段,光死刑就分为溺死、烧死、刺死和绞死。另一方面,法典还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习惯法,例如两个自由民打架,如果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依照这种原则,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就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

1901年12月的一天,在伊朗西南部苏萨古城遗址上,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正在紧张地进行发掘工作。突然,泥土中浮现出一段经过打磨的黑色玄武石柱残部,石柱上面刻画着浮雕和字迹优美的楔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古代是王室专用字体,考古学家由此推测,这块石柱一定记载着相当重要的内容。

石柱的另外两块残部在几天后也被发现。人们将3块断裂的石柱拼合起来,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椭圆柱形黑色石碑。经过解读后发现,石碑上的内容正是赫赫有名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

此外,《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的规定也不同。尽管对于自由民的处理原则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但是如果奴隶主把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连赔偿都可以免了。奴隶如果打了自由民的嘴巴,就要被割去双耳。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者,都要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进行密谋时,店主不把这些人捉起来,也要被处死。正是依靠这部残酷的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汉谟拉比统治时代是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时期。他死后不久,王国便迅速衰落。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北方的赫梯人南侵,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又称巴比伦第一王朝)。之后,南方伊新城的统治者伊路买鲁在苏美尔地区的南端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史称“海国王朝”或“巴比伦第二王朝”。后来,加喜特人再一次发动军事进攻,从两河东北部侵入两河平原地区,占领了巴比伦并建立了加喜特王朝,即巴比伦第三王朝。而后,加喜特王朝又消灭了南方的海国王朝。

加喜特王朝统治两河流域南部近400年后,在埃兰和亚述两个强敌的夹击下,加喜特王朝灭亡。之后,两河流域南部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许多为时短暂的地方小王朝。

希腊的“荷马时代”

公元前11~前9世纪的希腊历史通常被称作“荷马时代”,它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荷马时代的社会较迈锡尼时代来说,确实是一种倒退,遍及希腊的氏族部落·《荷马史诗》·

荷马,相传是古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他是公元前9~前8世纪时一位朗诵史诗的盲艺人,他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了这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写的是由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骗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希腊联军讨伐特洛伊的十年战争。史诗集中描写第十年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和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之间的决战,以赫克托尔的死告终。其中阿基琉斯是一个理想的部落英雄形象。《奥德赛》则写战争结束后,希腊主将奥德修斯返乡途中的海上冒险和机智地维护自己的财产、与妻儿团聚的故事,它的形成比《伊利亚特》稍晚,反映了奴隶制度萌芽时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对私人财产的捍卫,并通过奥德修斯之妻佩涅洛佩的贞洁勇敢提倡新的家庭道德规范。两部史诗的结构巧妙,布局完整,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被称为“英雄史诗”。史诗基本主题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完全淹没了迈锡尼文明。但生产力水平却有很大提高,突出表现在希腊已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考古学家在这一时代发现了用铁制成的斧、锄、刀、剑等生产工具和武器,还发现了铁匠作坊。《伊利亚特》中提到给射鸽运动员的奖品就是铁斧。铁器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学会用双牛拉犁,在平原、盆地种植大麦、豆类等作物,在山坡丘陵栽培橄榄、葡萄。农业的发展既提供了较多的生产资料,也刺激了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已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金属制造、纺织、皮革、造船等行业。生产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应运而生。不过当时是以物易物,用于交换的主要物品是金属和牲畜,特别是牛,既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的财产形态。据《伊利亚特》介绍,此时的物物交换有两种类型:一是以牛易物,一是以牛易人(奴隶)。此外还有馈赠等其他形式。荷马与诸神~浅浮雕

当时的阶级分化已初露端倪,动产的私有制已显而易见,不动产(土地)的私有制似乎也已产生。氏族贵族占有较多较好的土地和大量牲畜,村社农民只能耕种小块份地,失去份地的农民有的充当雇工,有的沦为乞丐。奴隶制已经产生,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被拐卖的人。男奴多用于放牧,女奴多用于家务和纺织,直接参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奴隶还很少见。

希腊城邦制国家

在荷马时代末期,铁器得到普遍推广,希腊社会的经济也加快了发展速度,农、工、商业均有突出发展。与此同时,希腊在同东方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大量汲取并利用了东方文明的丰硕成果,从而使希腊人站在较高的历史起点上,建构了不同于东方的国家体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围绕土地、债务等问题,贵族与平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原始公社制渐趋崩溃,代之而起的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在希腊,国家的普遍形式便是城邦。希腊城邦的形成方式和途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在早期移民和后来大殖民运动中建立的城邦;一类是在氏族制度解体并征服其他居民的过程中建立的城邦;另一类是在自身氏族的制度解体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产生的城邦。

城邦形成初期,贵族政治得到普遍实行,一切权力集中于由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长老议事会转化而来的贵族会议手中。稍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加之以平民为主的步兵逐渐取代了贵族骑兵,平民地位日益提高,他们向贵族政治提出挑战,要求打破贵族在政治上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对立双方势均力敌的城邦,一度出现了僭主政治。但随着对立双方力量的消长,有的城邦经过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而建立了民主政治,雅典就是一个例子;有的因贵族力量强大,建立起贵族寡头政治,如科林斯。长期维持贵族寡头统治的城邦只有斯巴达。古希腊奴隶奴隶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低于希洛人、受契约束缚的农奴和被有条件正式解放的奴隶以及自由民。

希腊半岛平原狭小,耕地较少,而且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爱琴海上的岛屿更是如此。倘若遇上自然灾害,粮食更是短缺,一部分人在故土无以为生,被迫背井离乡,去海外谋生,开拓殖民地。如公元前7世纪后期,铁拉岛上大旱,因而不得不采取抽签的方法,从两兄弟中选出一个外出殖民。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无地或少地的平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遥远的海外寻求土地,谋求生路。从而形成了一个希腊历史上空前的大殖民运动浪潮,因之,古风时代又称“大殖民时代”。

最初的殖民运动是自发进行的,除上述主因外,还有多种情况:有的城邦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把异己的“危险分子”遣往海外。如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无公民权的“处女之子”因为没有分得土地,而与希洛人(国有奴隶)结盟,密谋起义,败露后便被强令外出殖民。有一些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势的个人或集团,为逃避迫害,往往也选择离开故地,漂泊异域,建立新居。有的则因家乡被外族占领,不甘于受奴役而远走他乡。也有人出于不愿甘居人下的念头,而到新地方另立门户。更有一些人为某地富庶美好的传说所诱惑,出海寻找自己的乐土。这些人往往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富有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理想。希腊犁车古希腊人实行家庭制农业系统,各户独自种植粮食,经常采用的农具是这种人力牛犁车。随着缓慢的农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产生,向外扩展殖民地便成了一种途径。

自发组成的殖民团体一般都不大,到新地方后即修筑城堡,聚居在一起,以防止土著居民攻击或海盗劫掠,同时选出元老院掌理政务,这些同舟共济的殖民者就成为新城邦的平等公民。公民享有分配的土地,并通过公民大会参与政事。公民中也有平民和贵族之分,那些最早的开拓者无疑便以其“立国”的功勋而享有更多的利益和荣耀。后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许多城邦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公民外出殖民,以掠夺土地、奴隶、原料和市场。

当时,黑海沿岸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在小亚细亚,赫梯帝国已经崩溃,吕底亚尚未兴起;在西方,除了腓尼基人的一些殖民地外,没有什么强国。所以,希腊大殖民运动得以顺利进行,范围不断扩大。在意大利半岛南部、西西里的东部和南部、今法国的马赛等地以及西班牙沿岸、小亚细亚沿岸、马其顿和色雷斯沿岸、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黑海四周等广大地域内,逾百个殖民地城邦先后建立起来。其中较著名的有科林斯人建立的叙拉古、斯巴达人建立的塔兰托、迈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奥尔比亚等。这些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政制、文字、历法、宗教、习俗等,在城市内建有母邦所信奉的神衹的庙宇。也有些最初建立的殖民地后来再去建立殖民地,如阿哈伊亚人在意大利建立了锡巴里斯,锡巴里斯又建立了波塞多尼亚。·城邦·

城邦是早期国家的一种类型,以古希腊国家为代表。词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文“波利斯”,原有城堡、国家、公民集体、城市之意,中文意译为“城邦”。希腊城邦约二三百个,形成时间、途径和背景不同,但有如下几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小国寡民;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均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集体;与公民集体的存在相适应,希腊城邦在政体中均包含民主制成分,共和政体居多;城邦军事制度的主体是公民兵制;城邦无独立的祭司阶层,公职人员兼祭司职能。除古希腊外,意大利、腓尼基等地中海沿岸地区也曾出现过与古希腊城邦相同的早期国家形态,比如早期罗马的公民公社。这类国家有时也被称作城邦。

对于希腊人来说,殖民不啻一次地理大发现,它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通过殖民,希腊本土与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经济文化联系的整体,这既有利于希腊吸收东方文明成果,也推动了落后地区的文明进程。殖民运动促进了工商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也加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殖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希腊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其始终未像东方国家一样,建立统一的专制帝国。

强大的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约公元前8~前7世纪)的建立,是通过不断的军事征服逐渐完成的。为亚述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的是公元前9世纪前期的亚述王那西尔帕二世。他率领军队打败了阿拉米亚人,洗劫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对北面的乌拉尔图予以重创,扩大了东部山区疆界,挥师直达西部的

腓尼基

海岸。这头人面带翅公牛大约在公元前710年由萨尔贡二世建造,大约有4米高,重达14吨,充分显示了亚述人的雕刻艺术。

亚述帝国的创建者是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执政后进行了众多领域的改革。军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把常备军划分成七八个专门的兵种,如重装步兵、攻城兵、战车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同时他还改善了武器装备,军队里配备了铁制的弓箭、刀枪、盔甲等,制造并使用攻城用的投石机、冲城器和云梯。通过军事改革,亚述军队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军队。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把亚述人好战的习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征服是他最大的欲望,每一次对外的征服都助长了他扩张的野心。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以协助平定反乱为名,在巴比伦国建立了亲亚述政权。公元前744年,亚述人率先向东北开始扩张,顺利征服了米底各部落。

两次征战的胜利,助长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扩张欲。公元前743年,他率领大军进攻大马士革城。大马士革城体坚固,守城将士和城中百姓,奋勇杀敌,拼死保守大马士革。亚述国王见久攻不下,急忙调集投石机,向大马士革城内发射巨大的石块和熊熊燃烧的油桶。投石机是古罗马和中世纪时代的一种攻城武器,凭借金属外壳的保护,机内的将士可把巨石投进敌方的城墙和城内,造成破坏。亚述军队步兵像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

一时间,整个大马士革城一片火海,城内士兵和百姓都无心继续守城。亚述将士还用装有巨大金属撞角的攻城槌对城门和城墙发起攻击,大马士革城被攻陷。

亚述国王对大马士革人的顽强抵抗极为恼火,命令士兵大肆屠杀城内军民,还让战俘躺在削尖的木桩上,直到死去。

亚述国王的暴行使周边震惊,以色列、叙利亚、巴勒斯坦等19国结成联盟,在黎巴嫩山区展开了对亚述人的反抗会战。亚述人凭借精良的装备及训练有素的将士击败了联军。

19国联军俯首称臣后,亚述国王开始北伐乌拉尔图。乌拉尔图倚仗险峻的地势和顽强的抵御,使亚述人连胜势头有所收敛。然而,亚述人不甘心,又转而西征,并大获全胜。公元前714年,亚述再次北伐,国王率大军翻山涉水,抄小道直奔乌拉尔图的腹地。乌拉尔图守兵猝不及防,锐气尽挫,整个穆萨西尔城被亚述人洗劫一空。·“血腥的狮穴”尼尼微·

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报复极其残酷。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着城里的人们,敲碎他们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管,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攻陷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由于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后被亚述士兵斩下的头颅,竟然堆成一座小山。亚述人还把成千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慢慢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不肯饶过,统统杀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都被运回亚述。

由于亚述帝国统治者侵略的种种暴行,作为亚述帝国都城的尼尼微便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对外征服是亚述国的传统,不管是哪届国王,都充满了征服的欲望。

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22~前705年),亚述继续向外扩张领土。萨尔贡二世刚一即位就发兵攻陷了撒马利亚,消灭了以色列。公元前714年,他又大举进攻乌拉尔图,攻占其圣城穆萨西尔。到阿萨尔哈东执政(约公元前681~前669年)时,他于公元前671年率军越过西奈半岛,击败埃及军队并占领了埃及首都孟斐斯。最后到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约公元前668~前627年),亚述军队又攻陷了埃及古都底比斯,彻底消灭了东方的埃兰。至此,亚述的版图达到了最大规模:东起伊朗高原西部,西临地中海东岸,西南至埃及,北抵乌拉尔图,南濒波斯湾。这时的亚述已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属于铁器时代的大帝国。

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不断反抗,亚述社会内部的各种激烈的矛盾斗争,直接导致了亚述帝国走向衰亡。

帝国末期,亚述周围出现了一些强国——东方的米底、北方的吕底亚、南方的迦勒比(新巴比伦),这也是导致亚述帝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655年,埃及摆脱了亚述帝国,重新独立。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的迦勒比人宣布独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以后,它同米底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两国联军攻陷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亚述西部的最后一个据点卡尔赫米什也被攻破,亚述至此宣告灭亡。腓尼基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它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名称。

公元前30世纪末~前20世纪初,腓尼基境内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城市国家。其中著名的有西顿、推罗、乌伽里特、毕布勒等,由于这些独立的、面积狭小的城市国家之间彼此对立和互相攻伐,加之又地处周围一些强国向外扩张势力的碰撞点上,所以它们经常遭到强国的侵略和操纵,成为强国的附属品。

公元前20世纪中叶以后,腓尼基诸城市国家处于埃及和赫梯的统治之下,后来又遭到海上民族的入侵。虽然他们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一度独立和复兴,但公元前8世纪以后,又遭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侵略。到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兼并了腓尼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