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6:17:02

点击下载

作者:谷树忠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转型发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绿色转型发展作者:谷树忠排版:吱吱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31ISBN:9787308154161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绿色发展的源起与内涵

内容提要:简要梳理绿色的基本内涵,认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健康、希望、平和、和平、平衡、友善、包容、财富和准许。简要梳理绿色发展的源起,认为绿色发展主要源于对传统发展的反思,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源于绿色经济的提出,以及源于我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扬弃。简要分析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认为绿色发展就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简要分析了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认为绿色发展一般具有人本化、生态化、合理化、节约化、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安全化、高科技化和低成本化的特征。简要比较了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关系。简要解析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一、先由绿色说起

(一)绿色的广泛寓意

绿色介于黄色与蓝色之间,且位于光谱的中间,是平衡色。当今主流社会赋予绿色十分广泛的寓意。

其一,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是植物的主要色调,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绿色。没有绿色,不可能有植物,便不可能有动物,也更不可能有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生命力的象征。

其二,绿色象征着健康。与上一寓意相关联,绿色既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健康的象征。从医学的角度看,绿色也确实有助于健康,特别有助于病人的康复。人们往往用绿色来形容健康、安全的食品,称之为绿色食品。

其三,绿色象征着希望。植物破土而出的嫩绿,是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的希望所在,是生命的价值之希望。绿色象征着希望。

其四,绿色象征着平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绿色能使人心态平复、安静、平和,从而使人与人之间能更好地相处。

其五,绿色象征着和平。基于和平的寓意和作用,以及基于国际主流社会将绿色赋予和平的寓意,绿色往往被用来代表和平,如绿色和平组织等。

其六,绿色象征着平衡。绿色本身就是蓝色与黄色之间的过渡色、调和色或平衡色。同时,绿色也是地球充满生机、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标志或象征。

其七,绿色象征着友善。绿色是人类善待自然的良行、善举,是对自然的友善体现;同时,绿色也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体现。

其八,绿色象征着包容。绿色充满生机的同时,也是对各种生物物种包容的体现。绿色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充满活力的发展,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包容的发展。

其九,绿色象征着财富。这一点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尤其如此,这些国家视绿色为财富,且往往喜欢将绿色作为钞票的主色调。

最后,绿色象征着准许。所有国家在交通指示灯设置时,都将绿色设置为准许通行,而将红灯设置为禁止通行,将黄灯设置为红灯和绿灯之间的过渡、等待指示灯,即所谓的“红灯停绿灯行”。还有,许多国家往往将一路畅通的通道称之为绿色通道。在预警系统内,往往将无风险区间设置为绿色,将危险区间设置为红色,将安全与危险之间的地带或区间设置为黄色。

(二)绿色的广泛应用

由于绿色具有上述诸多积极向上的寓意,现代社会往往热衷于用绿色作为前缀和修饰词,并因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流行词语,诸如绿色革命、绿色计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行动、绿色软件、绿色活动、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认证、绿色金融、绿色财政、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社区、绿色组织、绿色产品、绿色交通、绿色出行、绿色能源、绿色家居、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等等。

以上所有的“绿色”名词,从本质上看,均可以归结为绿色发展。二、绿色发展的源起

(一)绿色发展主要源于传统发展难以为继

绿色发展,主要源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资源浪费与耗竭、环境污染与破坏、生态恶化与赤字,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总之,绿色发展主要源于传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源于对传统发展理念、传统发展路径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源于寻求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替代。

(二)绿色发展主要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

追本溯源,绿色发展首先源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想的提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述,即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是时任挪威首相布伦特兰(Brundtland)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4月正式发布的。报告分为3个部分,即“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集中讨论了全球人口、粮食、物种、能源、工业和人居等问题,明确提出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以及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鲜明的判断和观点,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绿色发展始于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发展,始于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绿色经济的提出,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统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影响下兴起的新的经济概念,其最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皮尔斯《绿色经济蓝皮书》)于1989年提出的。同样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概念,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当时,对于绿色经济,只是提及了概念,但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理论。然而,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一系列观点都与绿色经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各国学术界及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反应,直面人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等一系列理念越来越难以应对复杂的全球经济、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应用新的经济理论。绿色经济真正引领世界经济活动,则缘自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年底联合国巴厘岛气候会议上,潘基文指出,“人类正面临着一次绿色经济时代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未来的道路”;“绿色经济正在为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罕见的”。2008年9月,一场新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在能源、粮食、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危机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开创绿色经济新的时代,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节约成本、保护环境、应对全球经济复苏,已经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倡议各国政府建立低能耗、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以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美国、日本、欧盟等纷纷提出了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使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以此来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2009年,联合国专门召开理事会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主题是要使全球迈向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新政。2012年的“里约+20”会议重点审议了如何发展绿色经济。

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赋予了绿色经济新的内涵和使命,使绿色经济成为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把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与资源危机、气候变化风险等多重危机的重要对策,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

(四)绿色发展是我国“天人合一”传统理念的扬弃

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形成和传播的天然土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核心思想就在于要尊重自然规律。虽然并未明确地提出资源、环境、生态和空间等概念,但集中说明了不能以牺牲自然来满足当前人类无休止欲望和索取。

当然,“天人合一”并非要一味地强调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无所适从,而恰恰相反,要有所作为、有所调适、有所发展。人类不应是单纯的自然保护主义者,而是以人与自然相统一为目标的自然认知者、保护者、改良者和调适者。为此,要研究和尊重自然规律,要推进科技进步、制度创新,要实现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社会和谐、政治包容为核心内涵的可持续发展。三、什么是绿色发展

(一)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绿色发展,是一个包罗万象、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理解纷呈的概念。同时,绿色发展又是一个内涵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要求具体的概念。绿色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护好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努力实现自然环境的优美;要保护好与我们人类共同演进的生态系统,努力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服务功能增强。简言之,绿色发展就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理念、路径和模式)。

绿色发展由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绿色政治(绿色考核、保护自然等)、绿色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等共同构成。

(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绿色经济,由绿色产业、绿色金融、绿色财政、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等共同组成,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第一是绿色产业或绿色生产体系。重点强调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企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绿色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资源经济利用。绿色标志、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等)、绿色服务是绿色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

第二是绿色流通或绿色物流体系。重点强调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将产品和原材料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渗漏、变质、损耗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货运车辆的里程利用率和吨位利用率,提高客运车辆的实载率和运输效率。

第三是绿色分配体系。强调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由政府和社会出面担负起环境整治、保护修复、新建的各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通过再分配形式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以保证低收入者的绿色产品的消费。

第四是绿色消费体系。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五是绿色市场体系。强调组织实施重大绿色产品和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支持绿色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绿色行业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第六是绿色投资体系,包括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绿色投资,更加强调社会投资,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育和生态保育。其中,绿色财政要求政府财政投向优先考虑节约水、土地、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先考虑提高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优先考虑保护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绿色金融则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在贷款利率、额度、偿还期限等方面对绿色发展项目进行倾斜。四、绿色发展的十大特征

首先是人本化的特征。绿色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经济增长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进步,认为经济社会发展要强调财富的公平分配,还要有益于教育、健康和就业,提升人力资本。绿色发展兼顾了个人福利、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发展理念。

其次是生态化的特征。绿色发展要求建立回归自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包括天然、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安全健康的食品,绿色环保的家居、出行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发展追求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代际公平,强调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提出在工业生产中充分利用低碳生态技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进行与气候、生态、环境友好的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物的自然法则进行生产布局,不断开发并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无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人类总体和个体的福利水平。

其三是合理化的特征。绿色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合理、规模要合理、结构要合理、过程要合理、资源环境利用要合理;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与自然和谐,与社会相容。绿色发展要求资源环境利用内部化,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在绿色、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效率最大化,增强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其四是节约化的特征。绿色发展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生产节约、流通节约、分配节约和消费节约,全面实行资源能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强化资源的重复利用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其五是高效化的特征。绿色发展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率、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绿色发展是效率最大化的发展。绿色发展不仅包含了“绿色”,还包含了循环发展的内容,以及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又包含了“经济”的内容,即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绿色、健康、更有效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的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发展。因为只有效率最大化,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和谐或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和谐,也才能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

其六是清洁化的特征。绿色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化;要求在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全过程中,对人体、环境无损害或损害很小,产品符合一定环保标准。包括清洁产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新型绿色产品以及生态保护建设与服务工程及项目;要求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绿色设计,采用绿色能源、进行绿色生产加工、应用绿色标签和绿色包装、实行绿色消费。

其七是低碳化的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挑战,是绿色发展的主要起因之一。绿色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特征,使社会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发展引发绿色能源革命,是一次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新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态,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八是安全化的特征。当今世界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运行模式的安全化有关。绿色发展要求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要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风险可控。这其中,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是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其九是高科技化特征。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大规模应用是绿色发展成败的关键。通过大规模绿色技术的突破,要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二次革命,重构经济过程,塑造崭新的绿色发展形态和模式。没有科技的绿色化,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

最后是低成本化特征。绿色发展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平衡考虑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要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要求降低经济转型成本、经济发展成本、资源环境利用成本,要求低成本转型、低成本发展,要求降低繁荣的代价,进一步筑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五、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关系

(一)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

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虽然在“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但绿色发展的内涵还包括了以人为本、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的内容,即兼顾效率最大化和社会公正,并以科技手段实现资源替代,在动态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虽然循环发展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发展的“以人为本”最主要是体现在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上,即对人文的关怀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怀来表现的,是通过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的内容。而绿色发展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绿色发展与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是对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以低碳为特征的人类行为、活动的总称。低碳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与低碳发展相比,绿色发展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既包含低碳发展的内容,又包含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固液体废弃物治理等做法。简言之,绿色发展是含义最广的概念,包含了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中循环发展主要着眼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低碳发展主要着眼于能源结构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六、我国为何要绿色发展

(一)我国绿色发展的必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我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GDP持续超高速增长,然而经济超高速增长累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过多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而不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换取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耗)国。我国人均拥有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和森林,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7,并始终受到耕地及粮食问题的困扰。我国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虽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已初见成效,但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非友好型产业、生态非保育型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依然较大。我国单位GDP能耗很高,大大高于高收入国家,甚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之,我国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转型。

其二,我国极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生态形势亟须扭转。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目前已有1/3的土地遭受过酸雨的袭击,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1/4的居民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资源环境可以为生产活动提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然而环境对经济也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以后,不仅是社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类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威胁。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已无法再继续承载和负荷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必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谋求经济快速发展,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

其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及其诱发的问题亟须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发展还比较滞后,尤其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尤为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为突出,加之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不均衡问题,诸多问题及其效应的叠加,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多、加剧,动摇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进而动摇了国家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求更加均衡地发展、统筹发展。

总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污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很多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依然严峻。推进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二)我国绿色发展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绿色发展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长期发展来看,要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模式,处理好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的人本化、低碳化、生态化和减量化的特征,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更高层次社会发展理念,使得人类社会文明向崭新的经济形态方向发展。通过对传统发展的绿色化改造,不断降低碳排放、不断降低资源生态环境代价,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性,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其二,绿色发展有助于开拓我国新的增长领域。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新型发展业态的产生。我国政府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绿色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绿色发展潮流的兴起,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各国的最新实践推动的,特别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纷纷出台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大举措,使之迅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潮流。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国际发展绿色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已势在必行、势在必得。通过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绿色发展契合了中国资源国情、环境国情、生态国情,契合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和要求,契合了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同时,绿色发展也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愿,尤其是契合了中国公民环境觉悟普遍提高的新时期及其新要求。

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现阶段的必然选择,现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等收入偏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源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发生了六个方面的根本转变:(1)时间上由短期制约向长期制约转变,资源环境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是长期的、持续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2)空间上由局部制约向全局制约转变,资源环境对于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已经并将长期产生制约作用。(3)领域上由少数制约向多数制约转变,资源环境不仅仅对资源密集型产业或部门、环境敏感性产业或部门有着显著的制约作用,同时也对越来越多的产业或部门有着越来越显著的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4)种类上由少数制约向多数制约转变,包括水、土地、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在内的几乎所有种类的资源,以及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环境领域,都已经并仍将持续地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制约作用。(5)强度上由弹性制约向刚性制约转变,资源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并长期是刚性的,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在此背景下探索资源环境强约束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模式是必需的、急迫的。(6)表征上由隐性制约向显性制约转变,资源环境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制约作用,不仅仅为科学工作者、领导干部和其他社会精英所意识到,也已为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所广泛认识和警觉,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已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为适应这些转变,必须发展转型,绿色转型是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七、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以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经济结构的绿色调整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引领、科技支撑、整体推进、重点跨越、增速适度、结构合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加强自律的原则,搭建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流通体系、绿色分配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建设体系、绿色政策体系、绿色市场体系、绿色能源体系和绿色文化体系等9大体系,抓住政策贯穿绿色理念、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产业结构绿色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稳步实施绿色建设、鼓励利用绿色能源、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尽快施行绿色核算、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等重点领域,突破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大规模应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切实提高、生产者社会责任的延伸与承担、绿色经济统计标准体系的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等5大关键环节,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规模和结构,促进协调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化示范,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二是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重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三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尽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四是增速适度、结构合理。坚持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优化结构,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五是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专项产业政策和规划,营造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六是社会参与、加强自律。绿色发展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社会对绿色发展的参与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同时,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加强自律,严格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需要提升每个社会成员的伦理、道德和科技、文化素养。自律与否,也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重点领域

其一,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1)加大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支持在钢铁、有色、石化、电力等行业加快技术改造,降低能耗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2)推动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理,减少产品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3)鼓励企业绿色发展。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生态型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实行清洁生产,发展无毒无害生产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组织生态化的物质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使整个企业技术工艺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生态化,变现代企业物质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为自然生态过程或纳入自然生态过程,形成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的企业化生态格局。使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自然资源和原料能源得到最优利用,极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形成一个投入少、消耗低、质量高、无污染而又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产品生产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实现企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其二,加速产业结构绿色化转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能源消费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以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国民经济结构。(1)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装备制造行业、船舶行业、汽车行业、冶金和建材行业、石化行业、轻纺行业、包装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建筑业等重点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服务业大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3)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

其三,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料草场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推广绿色渔业养殖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四,加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加快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和浪费向集约和节约转型。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强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其五,加速区域发展绿色转型。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东部地区应发挥自身优势,充当绿色转型的排头兵;中部地区绿色转型要坚持发展中保护;西部地区绿色转型要坚持保护中发展;东北地区绿色转型则要坚持修复中发展。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大型企业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有区别的区域产业布局。

其六,加速生态建设思路与模式转型。增加森林碳汇,继续实施国家重点造林工程,积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深入开展城市绿化造林,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以严格保护为前提,确保林地规模适度增长。以增加森林面积为重点,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以科学经营为核心,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以优化结构布局为手段,统筹区域林地保护利用。以创新管理制度为突破,形成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新机制。全面保护林地:(1)严格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2)实行分级管理。科学划分林地保护等级;实施林地分级保护管理。(3)加强森林保护。严格保护森林;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遏制林地退化。(4)积极补充林地。增加林地资源;加强宜林闲置地整治。(5)引导节约用地。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制定征占用林地项目禁限目录。合理利用林地:(1)优化结构。统筹规划公益林地与商品林地;科学调整天然林地与人工林地结构。(2)保障重点。保障国土生态屏障用地;保证重点公益林地;保障国家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的基本林地。(3)科学经营。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实施森林质量工程;实施木本粮油工程。(4)持续利用。加速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进程;加强重点区域退化林地生态治理。统筹区域管理:(1)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林地利用空间布局。(2)实行差别管理。积极保护并扩展优化开发区绿色生态空间;支持重点开发区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保障限制开发区生态用地需求;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的林地资源。(3)强化宏观调控。强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责任;落实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政策;坚持以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其七,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1)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鼓励煤电联营。实行油气并举,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力度,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加快油气领域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建设城际快速网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建设全方位可持续交通系统入手,引导居民采取合理的出行方式,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大力促进城市公交、自行车、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发展,降低城市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3)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资源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以堤防加固和控制性水利枢纽等防洪体系为重点,强化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行蓄洪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造力度。(4)加速信息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加速建筑绿色转型。加大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建筑产品创新,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资源和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进一步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开展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检查,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和节约型示范高校建设;大力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节能减排;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减碳污水再生和污泥处理处置政策;积极引导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产业,加快建筑垃圾回收处理、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散装水泥等节能利废产业发展。(6)加速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改造。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其八,加速能源生产消费绿色转型。(1)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发展清洁高效、大容量燃煤机组,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型坑口燃煤电站和煤矸石等综合利用电站。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2)合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3)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重点推进西南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4)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在沿海经济发达、电力负荷集中地区和中部缺煤省份加快核电建设。(5)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在“三北”和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设若干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最后,加速节能降耗进程。(1)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节能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等政策中。编制专项规划要把节能作为重要内容加以体现,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节能中长期规划;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强化节能篇的论证和评估;要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体现节能优先;要在国家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中支持节能。突出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公告考核结果,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3)淘汰落后产能。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完善政策约束、建立激励和监督检查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确保任务按期完成。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并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和有关企业。有关部门要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落后产能按期关停。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定期公布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目录,并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达不到强制性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或建筑,不能出厂销售或不准开工建设,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淘汰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的,要加大惩罚力度。制定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制定限制用能的领域以及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严禁新建、扩建常规燃油发电机组;在区域供电平衡、能够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限制柴油发电和燃油的燃气轮机的使用和建设。(4)综合推进节能减排。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四)关键措施

一是政策贯穿绿色理念。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加快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的理念融入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一是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开征环境税。二是积极研究环境政策,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境外投资的引导。三是建立绿色经济的统计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是编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发展绿色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组织编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图,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工程,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投融资、产业等政策。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实行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完善和强化绿色信贷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在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制定支持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机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依法依规供地用地。

五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积极推进电价改革,推行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和竞价上网试点,完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积极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按照价、税、费、租联动机制,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完善计征方式,将重要资源产品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改革垃圾处理费征收方式,适度提高垃圾处理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规范发展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排污权交易价格行为,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

六是推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1)建立节能信息发布制度,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信息,先进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2)推行综合资源规划和电力需求管理,将节约量作为资源纳入总体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电力。(3)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4)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促进节能产业化,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5)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6)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第二章充分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经验

内容提要:简要说明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其中重点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在推进绿色发展、特别是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这些经验尤其体现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绿色投资、绿色科技、绿色设施和绿色立法等方面。当然,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际绿色发展趋势保持总体一致。同时,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可望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有益、有力的经验与模式。一、充分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经验是必要的

绿色发展源于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思想源于蕾切尔·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一书。绿色经济的提出,目的在于与仅仅为谋求经济发展,而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作斗争。随着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近几年,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发展的潮流,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行动,制订和推进了一系列计划,以发展绿色经济带动经济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雄心勃勃,打算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创造奇迹。

应当承认,我国受发展阶段的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方面,与不少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国家,无论是在绿色发展的法制建设方面,还是在体制转变、机制创新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实践,产生了不少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实事求是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与中国国情、民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本地化转化、改造和吸收,特别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部署结合起来,加速推进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经验是有益的、必需的。二、借鉴美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做法与经验

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生产大国,也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在经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一系列灾难及能源危机的重创后,美国开始采取一些举措,逐步走上了节约型绿色发展的道路。近些年,为应对气候变化,摆脱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困境,发展绿色经济在美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同时,为了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复苏,美国政府推出了大量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向清洁能源型经济转型。

(一)注重节能增效

2009年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该法案旨在通过资金投资用以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多个经济部门的能源消耗。例如,该法案为Weatherization Assistance项目拨付了50亿美元,为低收入家庭支付住宅6500美元的资助,用以改善家庭的能源利用效率;该法案还为Conservation BlockGrant 项目拨付了32亿美元的资助,其中大部分用于帮助美国各州当地政府和印第安部落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使用、降低石化燃料排放量等项目的投资。同时,根据该法案美国将着重投资于先进的车辆和燃料技术,投资于下一代汽车电池、先进的生物燃料、充电式油电混合车、全电动车辆等方面的研发和使用,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美国在运输领域中对石油的依赖。此外,改善传统交通,大力发展高速铁路,从而使更多的人有可能选择铁路或能源消耗较低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在《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中提出,要制定更高的工业、建筑、照明、家电、交通能效标准,推广建筑能效标识,发展智能交通,实施公共部门节能计划,补贴旧房改造,奖励电力和热能回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达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二)发展清洁能源及相关设备制造业

在奥巴马政府提出的2011年的预算中,当局表示将投资清洁能源的基础研发作为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一部分,通过该研发投资改变对能源的使用和生产,同时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同时,美国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设备制造业,重点提升在制造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清洁能源的其他组件的制造能力。由于美国正从依赖石油燃料向清洁能源方面转型,对先进能源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这些投资将帮助美国的清洁能源制造企业提高制造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19年,这些投资项目的总额将会超过900亿美元。

(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首先,实施碳捕捉和封存。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是一种用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石化燃料燃烧所生成的碳进行捕捉和封存,防止其进入大气层。当然,尽管一些碳已经被储存在海洋或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