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世界100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10:26:30

点击下载

作者:霍晨曦,柳青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目击世界100年

目击世界100年试读:

前言

FOREWORD世纪中期,罗杰·芬顿用照片记录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标志着摄影媒体的诞生。自此以来,摄影记者一直致力于以照片的19形式反映人类社会的百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伟大的新闻记者们就好比我们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眼睛,目击了历史上各种事件的发生。如果说照片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切片,那么镜头记录的就是不可能再重复的历史和光阴。

人们总在抱怨“这个世界不够真实”,于是便有一批人在繁杂虚妄的世界里努力寻求最真实的画面:枪林弹雨中的战士,废墟弹坑里的百姓;直逼死亡的瞬间,奋力求生的眼神;声势浩大的灾难,排山倒海的难民;政治巨头的风光,残忍冷酷的刺杀……可当这些真实摆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却失去了直面的勇气。某些批评人士看不过如此狭隘、凄凉的视角,但是,富有良知的摄影记者们知道,一张张近乎完美的照片,往往只会牵动和吸引那些对现实无动于衷的读者。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阅读一张照片的表情,还开始更理性地判断照片所传达的内涵。或许记者只是为了新闻而留住某些瞬间,可观赏者却学会了用新闻以外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瞬间。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更多为了灵魂和正义而按下快门的摄影师。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利声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开始拷问自己赋予照片的是不是真正的悲悯和同情。

无论如何,能从照片中学会思考就是一件好事。本书选择大量优秀的历史图片,时间跨度自20世纪初至今一百年左右,透过这些历史瞬间,我们会在其间发现人性,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学会思考,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本书的照片未尝不是一段浓缩的文明进程。

战乱的年代

“泰坦尼克”号的死亡之旅

事件:“泰坦尼克”号沉没时间:1912年4月地点:北大西洋纽芬兰附近海域背景回放

18世纪,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至20世纪初期,英国的工业革命进行到第二阶段(1870~1914),人类科技大发展的成果辐射到冶金、化工、通信等各个行业。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皇家邮轮,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它由白星航运公司建造于1909年3月,1911年5月下水,它的建成被时人看作是航海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艘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巨型轮船,全长269米,宽28米,标准排水量为46328吨,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米,4个19米高的大烟囱是“泰坦尼克”号的标志,用来排除船底159个煤炭熔炉所产生的黑烟,强大的动力使船的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43千米。船内设置极尽奢华与精致,所有配备全是新的,可以搭载3547名乘客与船员。之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为“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完全在于其拥有良好的防水措施。全船共有16个水密舱,各舱的水密门可以通过电开关统一关闭,即便是在4个水密舱同时进水的情形下,也不会沉没。当时的《造船专家》杂志评其“根本不可能沉没”。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不会沉没的船,“泰坦尼克”号的进水承载极限仅为4个水密舱,超过这个极限,轮船仍然是会沉没的。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部的南安普顿起航,准备穿越北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船内的设施与配备奢华而舒适,无论是头等舱的名人富豪还是三等舱的平民百姓,都对这次航行充满了希冀与欣喜之情。在穿过英吉利海峡之后,“泰坦尼克”号先后在法国的瑟堡和爱尔兰的昆士敦处停泊,接纳了更多的旅客,随后便载着2000多名乘客与船员驶向纽约。船上的人们有兴致地吃喝观景,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次死亡之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引起了巨大震动,纽约街头,报童手上的报纸上写着:“泰坦尼克”号沉没,多人丧生。

14日晚上10点30分,海面上风平浪静,星空璀璨。“泰坦尼克”号已经多次收到附近“加州人”号船的冰山报警讯号,可是船上的工作人员却因正在向纽芬兰发报讯号而忽略了这条讯息。11点30分,船上的瞭望台人员发现在船头处有微量的雾状物迎头接近,在几分钟之后,一个高约18米的巨型冰川出现在船体前方约450米范围之内。“冰山就在正前方!”大副梅铎下令左满舵,停止引擎并向后倒驶。数秒之后,“泰坦尼克”号开始向左舷改变方向,船在高速航行下进行紧急转弯,由于船体太大,在转弯加上前进的同时,其右舷弓与冰山擦船而过,船底被划了一道长长的裂缝,右舷水下的铆钉因承受不了水压而松脱,很快海水灌进了6个水密舱。此次撞击对“泰坦尼克”号来说无异于“死亡之吻”。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在检查完受损情况后,宣布这条船在两小时之后即将沉没。可是,船上的救生艇却只能装载一半的人,而另一半人将会身沉海底。在船长史密斯的命令下,一些妇孺先登上救生艇,保全了性命。

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凌晨2点18分,“泰坦尼克”号船身由于承受不了船尾的重量,从三号、四号烟囱中间断为两截。两分钟之后,浮在海面的船尾缓缓在水面消失。当初在“泰坦尼克”号上的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仅生还705人,共有1503人遇难。海难震惊了西方世界,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国家降了半旗,纷纷吊唁死者。“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使人们第一次从工业革命的自满骄傲中苏醒过来,重新审视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科技的不足之处。至今,“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仍是对人类漠视自然而敲响的警钟。●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驶离英国南安普顿港口,几天之后,这艘号称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巨轮在北大西洋沉没。灾难广角

此次海难事故绝非偶然,有许多人为因素。其一,在建船之时的钢铁工艺并不成熟,“泰坦尼克”号上的钢板甚至铆钉的材质里都掺有矿渣,导致船体本身并不坚固。其二,未配备足够的救生艇,一大半的人都只好眼睁睁地命丧海底。还有瞭望台的船员们竟然不戴上望远镜进行瞭望,发现冰山时为时太晚。其三,船长的自恃经验丰富也是导致沉船的主要原因。根据航海日志,从14日上午9点起至晚上10点55分,“泰坦尼克”号分别收到了多条来自北大西洋上的其他船只的无线电冰山报警讯号,下午5点半时,海上气温骤降到摄氏0.55度,有26年航海经验的爱德华·史密斯船长下令船只略作西北方向的改变。可是,在警报频频的情况下,他却忽略了船的速度,此时的“泰坦尼克”正以每小时20.5海里的高速向前行驶,一旦遇到冰山,如此巨大的船体将来不及闪避而产生碰撞,而“泰坦尼克”只要有5个水密舱进水就会沉没。

在海难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鉴,在1913年年底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会议中对海上救援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配备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船上的乘员,无线电讯号应该24小时开通,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都必须被视为一种求救信号,等等。

走向死亡的访问

人物: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时间:1914年6月28日地点:萨拉热窝镜头故事

1914年6月28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奥匈帝国的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王妃来到了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访问。与此同时,奥匈帝国的两个装备精良的军团正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边境上进行着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这种赤裸裸的战争威胁让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义愤填膺,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决定用子弹和炸弹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大公夫妇。

当天上午10点,浩浩荡荡的车队缓缓驶入了萨拉热窝的市区。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的水运码头时,一名埋伏在那里的刺客向大公乘坐的敞篷汽车扔出了一枚炸弹。但由于准头欠佳,大公夫妇毫发无伤,只有几名随从受了轻伤。这个突发事件并没有打扰大公的“雅兴”,他没有改变自己的行程或者要求加强警卫工作,而是驱车来到市政府出席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随后,大公又驱车前往了医院,看望自己受伤的随员。这次他的好运气终于用光了,当汽车经过市内的拉丁桥时,一位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刺客用一把勃朗宁1900型手枪对着大公夫妇连开了7枪。虽然这种袖珍型手枪的口径只有5.7毫米,但是大公夫妇被击中的是颈部和腹部这样的要害,鲜血当场就喷溅出来。10小时后,两人在当地的医院中双双离开了人世。

就像某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的,阴谋和暗杀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它能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斐迪南和索菲亚的死让德国人建立一个日耳曼大帝国的“远大志向”,法国人收回洛林和阿尔萨斯的复仇火焰,英国人维持自己海洋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对巴尔干半岛的领土野心迅速演变成了暴力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这样被一个19岁的学生点燃了。在此后的四年中,整整900万名士兵战死在了战场之上,欧洲失去了整整一代青年。按照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的话说:“这场浩劫让整个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也许我们在有生之年不会再看到它被重新点燃。”●斐迪南大公夫妇从萨拉热窝的市政厅走向自己的敞篷汽车,两旁的官员和侍从们向他们行礼。此时没有人知道,大公夫妇正在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戴防毒面具的士兵

人物:一名法军士兵时间:1916年地点:凡尔登前线镜头故事

照片上的士兵戴着防毒面具,所以人们看不到他的表情,但防毒面具本身就能引起可怕的遐想。和马克沁机枪和巨型火炮相比,毒气更让人痛恨,因为前者毕竟杀人于有形,后者则能在无声无息中夺走人们的生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先打开毒气战这个“潘多拉魔盒”的是德国。在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将3000多发氯气炮弹发射到了法军的阵地上,法军士兵因此伤亡惨重,法国元帅贝当甚至形容德国人的毒气“简直是要消灭一切”。在凡尔登战役之后,英国和法国在毒气战方面也迅速地“与时俱进”,他们使用了威力更大的光气和芥子气对德国人进行报复。特别是芥子气,它的挥发物只要和皮肤接触,人就会立即中毒。在中毒初期,先是皮肤会出现无痛的红斑,接着红斑会转化成珍珠状的水泡,然后水泡在两三天后会发生破裂,引起溃烂,最后人会在极端痛苦中慢慢死去,死者的内脏中甚至都充斥着恶臭的脓血。那些幸而未死的人也只是苟延残喘,他们要么永远失去了视力,要么肺部永久性地损坏了。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各个参战国一共将11万吨的毒气用在了战场之上。在战争后期,西线每落下4枚炮弹,就有1枚是毒气弹。然而参战国从未将毒气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武器。在潮湿的雨天,它会淤积在膝盖以下的高度;在多风的时候,它甚至会被强风刮回发射者的阵地。由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太容易遭到无差别的攻击,所以毒气存在的意义主要是恫吓、迷惑和打击对方的士气。客观地说,这场毒气战中并没有绝对的赢家,真正输掉的是人类宝贵的良知。●一名法国士兵戴着防毒面具守卫在坑道之外。尽管防毒面具已经是西线最普遍的装备,但它并不可靠,像光气和芥子气就能轻松穿透大多数的面具,谁也无法确定自己在无休止的毒气战中能否保住性命。

泥沼中的挣扎

人物:一名加拿大士兵时间:1917年11月14日地点:西线弗兰德斯前线镜头故事

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能不提让无数士兵诅咒的壕堑战。在整个战争期间至少有90万人死在了战壕之中,相当于一战中士兵死亡总数的十分之一。

早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和德国就都意识到正面进攻得到的只有惨痛的伤亡,他们很有“默契”地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战壕修筑工程。那漫长的壕沟从阿尔卑斯山向北一直延伸到了北海海岸,无数的士兵们如同消耗品一样被填充了进去。这些可怜的青年人不得不抱着自己的步枪,躲在阴冷潮湿的战壕中,随着敌方炮火的轰鸣而颤抖着。没有人知道下一刻自己是否会死去,也没有人知道这该死的战争何时结束。

然而最让士兵们感到痛苦和沮丧的,却不是对面的炮击或者可怕的毒气,那永不停息的大雨和肆虐的传染病才是最让人绝望的所在。每当冬季到来,没完没了的大雨就会定期“光临”战场,战壕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泥浆遍地的沼泽。在这种可怕的地貌上,士兵们必须浸泡在阴冷的烂泥之中战斗。他们在躲避敌人炮火的同时,还要和遍地的烂泥和积水搏斗,许多伤兵甚至就淹死在了战壕的积水之中。由于战壕内过分拥挤,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泥土、尸体和血液,细菌在这里飞速地繁殖。士兵们随时可能患上痢疾、伤寒或者霍乱等足以致人死命的传染病,20%的伤员们因为细菌感染而被迫截肢,即便是那些侥幸痊愈的人也很可能会落下“战壕足”的终身残疾。在战争结束的前夕,英国陆军总司令基钦纳爵士第一次来到了西线的战壕之中,当他目睹了英军士兵在泥泞中挣扎的生活后,他竟然老泪纵横地说道:“仁慈的上帝啊!我怎么会把孩子们派到这样的地狱中?”●1917年的弗兰德斯战场中,战壕被炮火和雨水变成了无数个弹坑,但加拿大第16步兵团的士兵仍然在弹坑中构筑工事,准备抵御德国人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这些头戴布罗迪式钢盔的英联邦士兵麻木地注视着摄影师的镜头,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要在这里坚持多久。

战火残骸中的孩子

人物:一个中国男孩时间:1937年8月28日地点:上海南火车站摄影师:王小亭(美籍)镜头故事

这张名为《A Chinese Baby Amid the Wreckage》的照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之一,它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对上海的狂轰滥炸所造成的灾难,这幅满目疮痍的画面也成了中华民族饱受战火摧残的缩影。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对中国上海的虹口区发动了进攻,当地的中国保安部队奋起反击,惨烈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就此拉开了序幕。为了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日本陆军航空队在战斗开始的第二天就对上海市区进行了无差别轰炸。当时上海共有南北两个火车站,其中北站位于交战区内,交通为战火所断绝,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通道。8月28日,上海的江西会馆正在组织赣籍难民撤出战火纷飞的上海,大约有1800多名难民正聚集在南站候车,其中大部分都是妇孺老人。下午2点10分左右,12架日军轰炸机飞临了南站上空,他们以俯冲投弹的方式先后投下了20余枚炸弹,当场炸死难民200多人,炸伤500余人。原本还轰鸣的车站顿时变成一堆废墟,无数残缺的尸体倒卧于地,很多被炸死的妇女紧抱着无头缺肢的孩子,鲜血染红了大地……

就在轰炸发生的同时,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摄影师王小亭带着他的德国埃尔莫电影摄影机赶到了现场,在火光和爆炸声中他拍下了下面这张令人揪心裂肺的照片。随后,王小亭在一个简陋的暗房中完成了底片的冲洗,通过美国军舰从上海送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再通过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送到了美国纽约,交给了美国的《生活》杂志。10月4日,《生活》杂志将这张照片刊登在了自己封面上。很快,超过1.3亿的美国人看到了这个烈火与鲜血交织的镜头,许多人伤心落泪,援助款和物资犹如雪片般向中国汇来,其中大部分指明要捐给战争中苦命的孩子。面对着国际舆论的巨大谴责,恼羞成怒的日本侵略军宣称照片是为反日宣传而伪造的,他们悬赏10万大洋缉拿摄影师王小亭。为了躲避特务的追捕,王小亭被迫逃亡香港,这才免遭了侵略者的毒手。●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孩童坐在地上号啕大哭。他浑身上下都是污渍,细小的身影在一片荒芜中显得尤为无助和恐惧。这一幕被敏感的记者用镜头捕捉了下来,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也揭露了战争最狰狞的面目。

向着坦克冲锋

人物:波兰骑兵时间:1939年9月地点:波兰镜头故事

1939年9月1日,随着希特勒的一声令下,54个师的160万名德国士兵在3600辆坦克、6000门火炮和2000架飞机的配合下越过了波兰边境。他们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欧洲大陆保持了20年零10个月的和平在这一天结束了。

按照军史学家的看法,波兰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机械化“闪电战”的开端。德国人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组成了快速的地面突击集团,而侦察机、战斗机和俯冲式轰炸机则负责为它们提供情报和及时的火力支援。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周里,这样的组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怒吼着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将成百上千吨的炸弹倾泻到了波兰境内的桥梁、机场和火车站之上;随后而来的德军III号坦克潮水般席卷而来,他们能够选择波兰军队防线上最脆弱的地方切入,然后将波兰军队全部驱赶进合围的口袋之中,使他们只能在投降和被杀之间做出有限的选择。

和德国人相比,波兰军人虽然在勇敢和牺牲精神上毫不逊色,但他们的战术和武器都还停留在20年前的一战时代。在惨烈的维瓦河战役中,被德军坦克团团包围的波兰骑兵甚至认为德国人的坦克不过是刷了油漆、加装了木板的汽车,他们蜂拥而上,用自己的马刀和长矛猛击坦克的车体。德国人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他们还击,甚至直接用履带将不少波军战士碾成肉泥,战争在这个时刻已经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9月14日,德军击溃了波军的抵抗,进抵华沙城下。9月28日,断水断电,药品和食物极度匮乏的华沙城向德军投降,波兰输掉了战争。然而异常滑稽的是,就在波兰人浴血苦战的同时,曾经信誓旦旦要和他们并肩作战的英法两国却在西线进行了一场诡异的“静坐战争”,115个师的英法大军和26个师的德军相安无事,坐看着自己的盟友慢慢地死去。●手持长矛和马刀的波兰骑兵确实勇敢而顽强,但在机械战争的时代只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牺牲注定无法带来最终的胜利。

海难的幸存者

人物:印度籍船员时间:1941年地点:印度洋摄影师:弗兰克·诺尔(美国)1943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镜头故事

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日本对美国珍珠港的偷袭而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在获得珍珠港偷袭的小小胜利之后,日本在海上变得更加猖獗,相继入侵泰国、菲律宾。次年1月,日本又占领了东印度、马六甲,侵入缅甸、苏门答腊,公然挑衅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威信”。2月15日,日本大败7万英军夺取了新加坡,整个东南亚似乎都对日本打开了“大门”。于是日本的自信心迅速膨胀,做起了“海上霸主”的虚妄之梦。在此期间,无数船只成为填补日本虚荣心的牺牲品,这其中包括了许多普通商船。照片中的印度籍男子就是一艘英国商船的船员,他在随同商队从新加坡到仰光的海面上遭到了日本海军的袭击。商船很快被击沉,幸存的船员们纷纷跳上救生艇逃难。在逃难的途中,他们碰到了英国战地记者弗兰克·诺尔所乘坐的船只,这位印度籍海员本能地伸出双手向记者乞求:“给我一口水喝。”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恐惧和悲伤,但更让人难过的是他想活下去却随时面临死亡的处境。他们终究没能活下去,两天之后全船的人成为鲨鱼们的“美食”。

根据一些资料的统计,至少有1.25万英国海员和7500名澳大利亚人在二战中死于日本海军的攻击。其中较为著名的是1944年3月9日,日本对英国商船“贝哈尔”号的攻击。当时“贝哈尔”号被日本巡洋舰击沉,船上所有英国船员成为日本俘虏。10天之后,部分英国船员被绑着双手带到了船尾。日本海军先是对他们拳打脚踢,然后用军刀挨个砍下他们的头颅,最后将尸体扔进大洋。同年3月26日,另一艘英国商船“特吉萨拉克”号也被日军用鱼雷击沉。生还者被日军俘虏,接着在船板上遭到或是斩首、或是被螺旋桨砍成两段的血腥屠杀。

在二战中,类似的商船被袭的事件不胜枚举。不仅是日本,德国也对很多商船进行过攻击。1940年6月17日下午4时左右,德国轰炸机对一艘英国邮轮进行轰炸。这艘邮轮是用来运输平民和士兵的船只,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船,却也是平民聚集的地方。德国的狂轰滥炸,造成邮轮上3500名士兵和平民的死亡,成为二战最惨烈的海难。●张开的双手和空洞的眼神与其说在期盼清水,不如说在寻求一份渺茫的活下去的希望,毕竟求生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突袭珍珠港

时间:1941年12月7日地点:夏威夷珍珠港背景回放

作为太平洋上的两大海军强国,日本和美国的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明朗化了。1940年5月,罗斯福总统命令美军太平洋舰队离开加利福尼亚海军基地,进驻夏威夷的珍珠港,以威慑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人。然而此时的日本就像一辆驶向深渊的战车,已经没有任何刹车的可能。1941年7月,日军在越南登陆,美国立刻宣布中止美日贸易,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随后,美国又联合英国、荷兰对日本进行了战略物资的禁运,其中包括日本最缺乏的石油和钢铁。对于日本而言,禁运让他们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向美国开战,要么将几百万军队撤出中国(这是美国恢复贸易的条件)。最终,日本人选择了前者,他们准备用一场突然袭击将美国海军逐出亚洲,占领整个东南亚,最后用一场长期、昂贵的战争迫使美国人回到谈判桌前。

然而日本联合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却竭力反对与美国开战。这位曾经担任过3年日本驻美武官的人物绝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只是清楚地看到日本在经济实力、战争潜力上和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可当日本战时大本营最终决定对美开战后,山本五十六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积极向大本营建议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利用舰载机突袭珍珠港,一举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大本营在10月19日批准了这个赌博式的攻击计划,此时距离珍珠港战役的打响仅剩49天。镜头故事

1941年12月7日凌晨4点,以6艘航空母舰、441架舰载机为核心的日本海军突击舰队抵达了珍珠港以北约420千米处的预定海域。日本海军的飞行员们被从睡梦中唤醒,他们系好了保佑平安的“千人针”腰带,留下了带有头发或指甲的遗书,吃了一顿米饭加鲷鱼的早饭,就奔向了已经加满了燃油和炸弹的舰载机。6点整,由43架零式战斗机、40架鱼雷攻击机、49架九七式水平轰炸机和51架九九式俯冲轰炸机组成的庞大机群携带着大量的鱼雷和高爆炸弹从航空母舰上起飞。7点53分,日军机群飞抵了珍珠港上空。机群的最高指挥官渊田美津雄中佐惊奇地发现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军舰队居然毫无准备,不待攻击开始就向突击舰队发回了代表胜利的“虎!虎!虎”密码。7点55分,日军的俯冲轰炸机从4000米高度向珍珠港的希凯姆机场、惠勒机场、福特岛机场进行了俯冲投弹。两分钟后,日军的鱼雷轰炸机又对港内的美国军舰实施了攻击。●在日军开始轰炸的十几分钟后,珍珠港的美军机场就变成了一片火海,浓烟直冲云霄。然而照片中的美军士兵似乎还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仍旧呆呆地注视着眼前的火光。

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日军的两拨攻击机群完成了它们的任务,返回了航空母舰。在总共1小时30分钟的空袭之中,美军的4艘战列舰“亚利桑那”号、“加利福尼亚”号、“西弗吉尼亚”号和“俄克拉荷马”号被击沉,260架飞机被击毁,伤亡人数超过3500人。而日军仅仅损失了29架飞机、5艘潜艇,消耗了40枚鱼雷和556枚航空炸弹,阵亡人数为133人。然而万幸的是,包括“企业”号在内的3艘美军航空母舰和22艘其他军舰在袭击发生时恰好出海执行任务,而日军也没有攻击珍珠港的油库和造船厂,美国太平洋舰队得以保存了宝贵的反击力量。

就在突袭珍珠港之后20分钟,日本驻美国使馆才将“姗姗来迟”的宣战文件交到了美国国务卿赫尔的手上。这种卑鄙的不宣而战不但没有动摇美国人民的士气,反而让美国上下在复仇的情绪中空前的团结。12月8日,美国国会以534票同意1票反对通过了对日宣战提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再仅仅限于欧洲和亚洲,而是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猝不及防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日本海军毁灭性的打击,港口内到处都是燃烧和沉没中的军舰。照片中缓缓沉没的两艘军舰分别是战列舰“亚利桑那”和“西弗吉尼亚”号。其中“亚利桑那”号上共有1177人丧生,占珍珠港总死亡人数的一半。

废墟中的战斗

人物:苏军战士时间:1942年8月地点:斯大林格勒镜头故事

1942年春天,希特勒懊恼地发现自己在莫斯科这张“赌桌”上已经输掉了1941年赢来的大部分筹码。嗜赌成性的元首先生无法容忍这样的失败,他在当年5月4日签署了第41号作战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150万大军潮水般涌向了斯大林格勒,这座伏尔加河上的著名城市注定要成为1942年东线战场的焦点。

惨烈的战斗在7月23日正式打响。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希特勒的心腹、保卢斯上将指挥着他的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攻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市区。尽管德军在坦克和火炮等技术兵器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但苏军官兵却占有了天然的地利——工厂林立、高楼遍布的斯大林格勒就像第二个凡尔登。双方先是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争夺,接着是一座房屋一座房屋地争夺,最后干脆是一码一码地争夺。往往是德国人刚刚占领了厨房,苏军战士又从卧室发动了反攻,德国人憎恨地将这种模式称为了“老鼠战争”。

而就在德军疯狂进攻的同时,苏军集中了3个方面军11个集团军共110万人的兵力,在11月19日向保卢斯的两翼发动了猛烈地进攻,最终将保卢斯和他的第6集团军合围在了斯大林格勒。在此后的几周内,由于补给时断时续,德军士兵每顿饭只能分到几盎司的面包,药品和燃料更是全部用尽,患伤寒和痢疾的人数以千计,冻伤的人更是数不胜数——此时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30度。到了1943年1月,包围圈内的德军已经有9万多人死于饥饿或疾病,忍无可忍的保卢斯向希特勒发出电报,请求允许部队放下武器。而希特勒的回答却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该坚守阵地,战至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然而这一次保卢斯没有遵命,他和23位将军、2000名军官、9.1万名士兵在1月31日举手投降。他们最终没能像希特勒希望的那样“走向胜利之门”,而是直接走向了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贝克托夫卡战俘营。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战死、负伤和被俘的人数超过了100万,几乎占德军东线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战争的主动权终于易手了。●尽管身后的大楼已经被德军的炮火炸得千疮百孔,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仍然在废墟中坚持战斗,这样的场面在一号火车站、红十月工厂和伏尔加河码头几乎随处可见。毫不夸张地说,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被双方官兵的鲜血染红的。

开罗会议

时间:1943年11月22日~1943年11月26日地点:埃及开罗事件: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埃及开罗领导人政治军事会议:会议涉及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击日本的联盟政策以及亚太地区的未来。前排从左到右分别是: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镜头故事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日一直围绕夏威夷附近诸岛展开拉锯战。尽管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遭受重创,但日本仍然没有占到便宜。1942年8月,两国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争已持续6个月之久,日本几乎被拖垮。战局发生了扭转,日本由攻变为守。1943年4月18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亲自签发“‘复仇’行动”作战命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机遭伏击当场丧命。11月22日至11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召开了开罗会议。与会的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会议的主题围绕对日作战进行商议。

经过讨论,三方决定在滇缅路开展对日战争。另外,就远东战后事宜也达成了一致。三方同意剥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占领的所有岛屿,侵占中国的国土要一并归还中国。但是在战后如何处置欧洲一些国家和日本本属地的某些殖民地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因为罗斯福主张给这些国家一定的独立权,以便日后美国扩大自由贸易市场。而丘吉尔则避开不谈英国殖民地的事,还拒绝把香港和九龙交还给中国。

会议最终签署了《开罗宣言》。《宣言》内容主要包括:

中、美、英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地区;

在相当期间内使朝鲜自由独立;

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

最长的一天

人物:美军大红一师的士兵时间:1944年6月6日地点:奥马哈海滩犹他海滩背景回放

1944年6月6日,注定是一个被历史所牢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近300万盟军士兵,从英格兰南部的15个港口出发,渡过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向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发起了攻击。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是盟军多年来精心策划的硕果,正是它给希特勒和第三帝国敲响了最后的丧钟。●1944年6月6日的奥马哈海滩,负重几十千克的美军第一师的士兵们正涉过齐腰深的海水,顶着德军的炮火和机枪的扫射,向着滩头前进。对于他们来说,冲上奥马哈的滩头不仅代表着胜利,还意味着暂时的安全。

其实诺曼底的登陆日期原本定在6月5日,但由于当天的气象条件过于恶劣,盟军统帅部将时间推迟了24小时。6月5日午夜,盟军的数千架轰炸机对法国北部海岸的德军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空袭。接着,英军第6空降师和美军第82、101空降师分别在登陆地区的左翼和右翼进行了大规模的空降,统帅部希望这些勇敢而孤独的伞兵能够在诺曼底守军的背后建立防线,以阻止德军装甲部队可能的反扑。5小时后,由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波兰等国士兵组成的17.6万人的登陆大军在1万架飞机和600艘舰艇的掩护下,分别向着诺曼底的朱诺海滩、黄金海滩、犹他海滩、奥马哈海滩和宝剑海滩5个登陆地点艰难进发。然而当天的天气仍然恶劣,海面刮着5级大风,3米多高的大浪不时地卷向运输船队,很快就有十几艘登陆船和数百名士兵葬身大海。那些幸免于难的士兵们不得不蜷缩在冰冷的登陆船中,晕船和湿透的装备让他们的体力在开战前就消耗了大半。唯一让他们感到振奋的是,盟军轰炸机的嗡嗡声和战斗机咆哮声不时从空中传来。在士兵们看来,敌人是无法在这样庞大机群的轰炸下存活下来的,顺利的登陆也许就在眼前。镜头故事

清晨6点30分,盟军的第一批登陆部队向诺曼底的滩头发起了第一拨的攻击。和其他部队相比,负责进攻奥马哈海滩的美军第1师和第29师遭到了德军最为顽强的抵抗,这一方面是因为盟军的情报出了严重的错误——他们告诉部队奥马哈只驻扎了一个营的德军,而事实上那里驻扎着德军精锐的第352步兵师的一个主力团。另一方面是这片6.4千米的海滩上遍布着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德国人在悬崖之上还修建了16个火力支撑点,美国士兵完全是依靠着手中少量的轻武器,对敌人防守严密的阵地进行着一场正面的强攻。

惨痛的伤亡从登陆部队试图靠近海滩的那一刻就出现了,德军用隐藏的4门88毫米高射炮和迫击炮不断威胁着盟军的登陆艇。美军第1师的步兵们不得不在浅水区就跳下船,然后涉过1米多深的海水,再通过200多米、毫无遮挡的海滩,才能靠近德军的阵地,而这对于负重超过60千克的步兵们来说是何等的困难。在德军的机枪、迫击炮和高射炮的猛烈攻击之下,侥幸登陆的美军士兵根本无处躲藏,只能匍匐在沙滩和浅水中躲避攻击,海水中到处都是漂浮着的尸体、残缺不全的断肢和血腥的内脏器官,大批的伤兵被仅仅没膝的海水淹死。尽管第1师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波的攻击,但缺乏火力支援的步兵拼尽全力也仅仅占据了一段9米宽的海滩,登陆行动几乎失败。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战场的局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美国海军驱逐舰编队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登陆部队的无线电联系,意识到奥马哈海滩上的局势不容乐观,于是17艘驱逐舰冒着触雷和搁浅的危险,航行到距离海滩只有700多米的地方猛轰德军的阵地。与此同时,海滩上军衔最高的军官、第29师副师长科塔准将也扔掉了烟卷,对部下喊出了那句永载史册的名言:“这片海滩上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快要死的人。好吧,现在让我们杀出这该死的地狱吧。”随后,猬集在海滩上的美军开始冲锋。天黑时,第1师和第29师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建立了一个12平方千米的登陆场。当天夜里,美军第5军军部上岸,军长罗杰少将发给美国第1集团军司令的第一封电报就是:“感谢上帝缔造了美国海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了取材于奥马哈海滩之战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此作为对这场血腥战斗的纪念。用这位大导演的话说:“那天,所有踏上奥马哈海滩的人都是英雄,所有参加了D日的勇士都不应该被忘记……”●并不是每一处的海滩都带给了盟军巨大的伤亡,在犹他海滩登陆的美军第4师和第90步兵师就相当轻松和从容。他们所攻击的地区只有一个连的德军驻防,在3个多小时的战斗中,美军只伤亡了197人,还不到预计的十分之一。

神风敢死队

人物:美国海军士兵 神风突击队队员时间:1944年10月地点:莱特湾背景回放

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中,一位日本海军中将目睹了勇敢的美国飞行员驾驶着着火的飞机撞向日本军舰的场面,他既深受震动,又极为钦佩,称这些他一向看不起的“白鬼”为“真正的武士”。然而他此时并不知道,两年后他将组织起规模更大、也更惨烈的自杀攻击。不过和美国飞行员出自于理性的自我牺牲精神不同,日本人的撞击战术纯粹是一种垂死的挣扎和泯灭人性的疯狂。

1944年10月,太平洋战争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此时日本在整个东南亚所控制的地区已经越来越少,而且在军事实力上日军也处在了绝对的劣势:日本海军只剩下165艘作战舰只,总吨位88万吨,美军则拥有791艘作战舰只,总吨位353万吨,日军军舰数量仅为美军的20%,吨位仅为美军的25%。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海军赖以制胜的武器——航空母舰已经损失殆尽,大批的精英飞行员死于战火而得不到补充,空中打击力量几乎已经遭到了彻底的阉割。为了在即将开始的莱特湾海战中占据优势,日本海军第一航母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大西隆次郎提出了“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作战精神,要求飞行员用自杀袭击的方式攻击美军的舰艇编队。随后,23名刚刚掌握了基本飞行技巧的学徒飞行员组成了第一支自杀飞行部队,他们在10月22日清晨走上了甲板,喝下了最后一杯米酒,然后就驾驶着飞机,去寻找能够发现的最大的美国军舰进行撞击。这种突然的打击出乎了美军的意料,包括“普林斯顿”号、“圣路易斯”号轻型航空母舰在内的5艘美国军舰先后被击沉。●在这艘海军编号为CV12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所有的美国水兵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天空,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的自杀飞机就躲在云层之中,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它们就会钻出云层,进行一次可怕的攻击。镜头故事

莱特湾的“胜利”让大西隆次郎深受鼓舞,他正式向日本战时大本营提出了建立专门的自杀性飞行部队的建议。按照他的分析,美军在战争中始终将官兵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只要自杀攻击能够给美军带来超过美国人民心理承受极限的重大伤亡,美国势必和日本谈判,那就可以谋求体面的停战。大本营对大西隆次郎的建议非常赞同,很快就批准其建立一支专门执行自杀攻击任务的“神风突击队”。按照日本历史的记载,在13世纪的时候进攻日本的元朝舰队就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神风”而覆灭的,日本军人也希望大西隆次郎发明的自杀袭击能成为另一场庇护日本的“神风”。●图片中身着飞行夹克,脚着高筒皮靴的神风突击队队员们正在对日本天皇裕仁的画像行礼,他们即将从日本最南端的鹿儿岛海军基地出发,向莱特湾的美军舰艇发起自杀式袭击。

在自杀袭击刚开始的时候,所用的飞机大多是由轻型轰炸机或战斗机改装而成。虽然毫无空战性能可言,但如果以自杀袭击的方式撞向军舰,仍然可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的作战飞机和飞行员日益缺乏,此时的“神风突击队”也不再以宝贵的旧式作战飞机为武器,而是改用军方专门为他们研制的“樱花攻击机”。这种外形酷似飞机的家伙其实是一种人工驾驶的滑翔炸弹,它的头部装有一颗1.2吨的炸弹,中间是驾驶员的座舱,尾部是一台火箭发动机。当它发动攻击时,一般被挂在其他轰炸机的机身或机翼下面,由轰炸机把它带到距离轰炸目标几百千米的地方投下,然后再依靠其自身的动力和驾驶仪飞向攻击目标。

尽管日本人研制了专门的自杀飞机,也有上万名日本青年“自愿”充当自杀袭击的炮灰,但这种攻击也只是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给美军带来了一些麻烦。从1944年10月神风突击队成立到日本投降,他们用了4000多条生命换来了击沉34艘美国军舰的战果,其中航空母舰只有莱特湾的那两艘,可以说神风突击队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的几小时后,自杀攻击战术的发明者、海军中将大西隆次郎在自己家中切腹自杀。另一位自杀攻击的推崇者、海军参谋长宇恒缠中则亲自率领着11架“彗星”式俯冲轰炸机对东京湾的美国海军进行了最后一次自杀性袭击。不过还没等他们投下一颗炸弹,美国海军就将其全部击落。

神风敢死队以死亡的名义开始,最后以全军覆没的结局收尾,也算是历史对所有侵略者最好的回答。

雅尔塔“三巨头”会晤

时间:1945年2月4日~1945年2月11日地点:乌克兰雅尔塔市事件:雅尔塔会议镜头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法西斯行将灭亡,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而此时,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为了加强依赖、协调作战,尽快结束战争,三国首脑富兰克林·D.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从战争角度讲,把这么一个总结性会议提前正是时机。因为三国的矛盾一直未消,如果不在战争结束前达成协议,有可能会在战争结束后再起硝烟。

雅尔塔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会议讨论了四个问题,分别为:

关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关于波兰问题。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获得新的领土,其最后定界留待和会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组成的问题,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关于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中国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中国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与苏联管理。

关于联合国盟员问题。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了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1945年2月,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左)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右)在雅尔塔会议上。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和《克里米亚宣言》等文件。

这次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利益和领土完整。会议中协议之事,其他好多国家并不知情,因此,这次会议的结论也被称为“雅尔塔密约”。●世界三大巨头会议(前排,从左到右分别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部会议主席斯大林。

波茨坦会议

时间: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地点: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事件:波茨坦会议镜头故事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元凶之一的德国,1939年9月1日闪电袭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近6年之间,法西斯铁蹄踏遍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苏联作为苏德交战的主战场受到了重创。德国投降后,为了解决德国和战后欧洲一系列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了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跟前两次不同的是,美国因罗斯福总统于4月12日病逝,这次由新任总统杜鲁门参加;英国方面,由于正值大选,丘吉尔中途返国,结果落选,后半部分的会议由新任英国首相艾德礼参加。

会议重点是处理德国问题。经过几天激烈的讨论,确定了有关德国管理的一系列经济原则。

有关德国赔偿问题,苏联要求没收德国境内苏占区的资产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此外,苏联还可以从西方占领区所拆迁的工业设施中无偿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为赔偿。德国将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及其邻近地区让与苏联。

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将获得自西部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有关波兰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德国再次占领波兰,将其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会议在讨论波兰问题时,三国决定承认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由波兰政府管辖,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的一部分。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元凶之一日本的策略也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议通过了对日宣言,即《波茨坦公告》,目的在于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问题。这也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的最后一次会议。它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打下了基础。●1945年军事联盟领导人、三巨头在德国波茨坦,从右面起分别是:英国首相艾德礼、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

他们投下了原子弹

人物:美国飞行员时间:1945年8月6日地点:日本广岛背景回放

那些站在B—29轰炸机下的小伙子们,就是负责轰炸广岛的美国飞行员们。左起第三位就是保罗·蒂贝茨上校,他是美国第20航空队下属的第509混合大队的指挥官,正是他和他的部队在1945年8月6日向广岛投下了核时代的终极武器——原子弹。

1937年2月,蒂贝茨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兵,成为了一名轰炸机飞行员。1942年8月,已经升任上尉的蒂贝茨率领着第一批B—17轰炸机对德国鲁尔区进行了战略轰炸。此后,他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一路高升,1944年时已经成为了航空兵中最年轻的上校。当时美国人已经计划成立专门进行核轰炸的第509混合大队,蒂贝茨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全权负责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蒂贝茨也不负重望,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在原第393轰炸机中队的基础上组成了第509混合大队,此时年轻的上校并不知道他的部队在一年之后要负责将原子弹投掷到日本人的头上。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依然在太平洋战场上负隅顽抗。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迫使日本早日投降,美国总统杜鲁门在7月25日正式向美国战略空军下达了投掷原子弹的命令。7月29日,美国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来到了马里亚纳群岛中部的提尼安岛,向早就在那里待命的蒂贝茨上校和第509混合大队转达了出击的命令。8月5日黄昏,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被装入了B—29轰炸机的机舱,在“小男孩”的蓝色铁皮上写满了美军“问候”天皇的俚语。随后,蒂贝茨上校请人在要承担投弹任务的B—29轰炸机上刷上了他母亲的姓名“伊诺拉·盖伊”,上校希望这能给明天的任务带来好运。●身穿白色作训服、头戴帽子的蒂贝茨和他的战友们合影,他们在接到任务时就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出发当天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了氰化物毒药,准备万一被俘后吞药自杀。镜头故事

8月6日凌晨,3架气象观测机从提尼安岛的机场起飞,分别飞往了广岛市、小仓市和长崎市的上空。2点45分,蒂贝茨上校和他的飞行小组驾驶着“伊诺拉·盖伊”号开始在跑道上滑行,几分钟后承载着原子弹的轰炸机飞向了漆黑的夜空。上午6点30分,作战指挥官威廉姆斯少校进入飞机弹仓,拔出了“小男孩”的绿色安全插销,插上了红色的点火插销。蒂贝茨在得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报告后,这才向机组人员说道:“伙计们,后面的那个大家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这时机上人员才知道机上的神秘武器就是原子弹。

7时10分,已经抵达广岛上空的气象观测飞机向“伊诺拉·盖伊”号报告说“广岛上空天气良好,可以执行任务”。于是,蒂贝茨上校将袭击的目标确定为广岛市。8点零9分,“伊诺拉·盖伊”号飞到了广岛市的上空。8点15分17秒,轰炸机上的投弹舱打开,原子弹自动投下,目标是广岛市区中央的相生桥。43秒后,“小男孩”在距离地面600米的高空爆炸。在千分之一秒的瞬间,广岛上空出现了一个温度高达几千万度的巨大火球,场面宛如升起了第二个太阳。强烈的光线照射到了150千米之外,空中飞鸟在半空中就被烧成了灰烬。随后,巨大的冲击波以每秒3千米的速度从爆心向四周扩散,巨大的气柱和尘埃腾空而起,形成了一朵高耸天际的蘑菇云……最终,在光辐射、冲击波、核沾染和二次烧伤的综合杀伤之下,34万人口的广岛当天就死去了6.4万人,80%的建筑在大火中化为了灰烬。

由于日本仍然拒绝投降,广岛发生的一切3天后在长崎再次重演。一周后,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原子弹的“处女秀”中降下了帷幕。几十年后,当白发苍苍的蒂贝茨被日本记者追问是否为投放原子弹而内疚时,他平静而坚定地回答说:“我知道自己所扔下的那颗原子弹杀掉了很多人,但那同时也拯救了很多人,所以我和我的同事只痛恨战争本身,却从来不为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干的那件事后悔。”●广岛上空的蘑菇云意味着人类已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虽然它缩短了战争的进程,但它可怕的破坏力让美国的军事将领也为之震惊。

“密苏里”号上的投降

人物:麦克阿瑟 重光葵 梅津美治郎时间:1945年9月2日地点:日本东京湾背景回放

1945年9月2日,是一个必将永载史册的日子,日本帝国的代表们将于这一天在记录了他们侵略罪行的宣判书上签字。

上午7点半,东京湾内便已然一片忙碌的景象,美军的驱逐舰将9个盟国的代表们运送到“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去,同行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其中也包括日本的新闻记者。●位于前排右一,身穿黑色礼服的就是时任日本外相的重光葵。1948年,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为战犯,被判处了7年有期徒刑。1957年,死于神奈川县其家中。

8点30分,中国、英国、法国、苏联、荷兰等国家的代表们鱼贯登上了“密苏里”号,整个甲板变得异常热闹。大约240名记者拥挤在事先划好的拍摄区,一些晚来的记者甚至和水兵们爬到了烟囱、炮塔和桅杆上,显然所有人都不想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8点43分,作为盟国代表的麦克阿瑟将军也乘坐着驱逐舰来到了“密苏里”号上,他的红色上将旗也在这激昂的军乐声中缓缓升起。此时,运送日本代表的驱逐舰已经来到了换乘区,等待着盟国主持人员的安排。镜头故事

8点55分,11位日本代表乘坐着小型摩托艇向“密苏里”号靠拢过来。停靠完毕后,日本代表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从舷梯向上攀登。最先登上“密苏里”号的是日本外相重光葵,这个一手策划了“伪满洲国”闹剧的日本外务大臣拖着他在中国上海被炸伤的左腿,缓慢地走向了甲板上的签字桌。紧跟在重光葵身后的是曾经担任过关东军司令的梅津美治郎,这位曾经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总参谋长一脸落寞哀伤的表情。

当日本代表团的一行全部登上了甲板,和盟军代表们隔桌站好后,投降签字仪式正式开始了。随着一声“全体立正”的呼喊,人声鼎沸的军舰顿时安静下来,美国国歌《星条旗永远飘扬》也随之响起。在乐曲声中,麦克阿瑟、尼米兹、哈尔西等美国将领从船舱中走上了甲板。身着便服的麦克阿瑟走到了桌子前方的麦克风旁边,他在那里进行了一番麦氏风格十足的演讲。

演讲结束后,麦克阿瑟指了指桌子对面的一张椅子,重光葵一瘸一拐地走了过去,在指定的地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梅津美治郎也径直走了过去,他似乎还想保持所谓军人的尊严,僵硬地俯下身子完成了签字。

接着就是整个仪式的高潮点,麦克阿瑟将代表同盟国在和约上签字。为了安慰在菲律宾战场坚守到底的美军将领乔纳森·温赖特和在新加坡被俘虏的英军将领帕西瓦尔,麦克阿瑟让他们两人站在自己身后,目睹着自己如何完成庄严而神圣的签字工作。在接下来的签字中,麦克阿瑟一共用掉了5支笔,第1支和第2支笔写完“道格拉斯”后送给了他身后的温赖特和帕西瓦尔,第3支笔写完“麦克阿瑟”后送给了美国政府档案馆,第4支笔签完他的军衔后送给了西点军校,第5支笔签署完他的职务后送给了他的夫人。●梅津美治郎在盟军官兵的注视下在投降书上签字。3年零两个月之后,他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甲级战犯,判处无期徒刑。1949年,他病死于盟军的军事监狱之中。

冷战与两极格局

平壤大桥

人物:朝鲜平民时间:1950年12月地点:朝鲜平壤摄影师:马克思·德斯弗(美国)195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图片镜头故事

1950年12月,平壤百姓蜂拥在大同江桥上,争先南逃。此时的大同江桥早已被炸得面目全非,然而人们还是在拥挤着向上爬去,完全无视掉进江水的危险。他们对战争的畏惧,远远超过了当下在江面上做出的危险动作和脚下湍急的江水。

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开始,朝鲜人民就在经历着日复一日的逃亡生活。特别是对北朝鲜人民来说,这种逃亡的经历更加刻骨铭心。自从战争爆发以来,美军就在北朝鲜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屠杀。根据统计,从1950年10月到12月底,美军在北朝鲜境内杀害了超过17万的平民百姓。一位曾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军说:“在北进的过程中,上级下达了‘Killer’计划,只要是在我们前面的,不管是小孩,还是妇女,一律被我们杀死。”不仅如此,美军还对北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和海上炮击,摧毁了无数平民的房屋和农田。这些失去家园的人们本能地向南朝鲜逃去,这个时候,除了活下去,他们没有更多的要求。

然而,逃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相反,这条路充满了血腥和残酷。美军就曾因为担心难民中“混入”朝鲜人民军而炸毁了洛东江桥。当时桥上聚集了数百名难民,美军依旧下令轰炸。桥上的平民,或是被炸死,或是跌落江水里溺死。就连在场的美军战士都于心不忍,负责炸桥的工兵在动手前还特地确认了命令,“桥上都是老百姓啊。”然而,命令说得很清楚,“炸桥,炸死他们。”

就这样,数百名平民随着炸翻的桥梁一起飞上了天,然后落入水中。一位幸存美国老兵回忆说:“桥上的老百姓们纷纷掉进了江里,那幕情景就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真是太可怕了!”一些挣扎着到达对岸的百姓,则被岸边的美军扫射致死。这种屠杀的镜头,对于北朝鲜特别是平壤百姓来说,就像噩梦一样不断上演着。战争就意味着杀戮,死于朝鲜战争中的平民不计其数。正如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那样,难民为了活命可以在摇摇欲坠的桥梁上爬行。对于他们来说,再残破的桥梁,只要连通着南北,那就是希望。●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在这一刻有多少人在这座扭曲的大桥上攀爬和挣扎,对于这些可怜的平民来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可怕的战火远一些、再远一些。

死刑前的安慰

人物:约瑟·罗德里格斯时间:1959年地点:古巴摄影师:安德鲁·洛佩斯(美国)1960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镜头故事

1956年年底,菲德尔·卡斯特罗带着他仅有80多人的革命队伍从墨西哥由水路返回古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翻古巴领导人弗尔根西欧·巴蒂斯塔的独裁政权。这支年轻的队伍于1956年12月初抵达古巴,一登陆便跟政府军交上火,而且伤亡十分惨重,80多个人只剩下12个。出师不利,卡斯特罗只好带着这12人转入山区,开始漫长的游击作战。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卡斯特罗的队伍不断扩大,而且战斗策略也由单纯的武力变成政治关怀。卡斯特罗在山区里为广大农民争取到了自己的土地,受到了贫穷阶层的拥护。很快,卡斯特罗队伍的力量就扩大到足以跟政府军对抗的程度。

1959年1月1日,巴蒂斯塔因政府军的接连败退而惊惶出逃,卡斯特罗和他的革命军队光明正大地进入了首都哈瓦那。1月17日,卡斯特罗在哈瓦那设立战犯法庭,审判巴蒂斯塔军队的下士约瑟·罗德里格斯。这无疑是即将诞生的古巴新政权在人民面前做的一次惩恶除奸的尝试,也是对旧政权维护者的公平惩罚。

这场审判持续了两个小时,无数百姓成为旁听者。在最后的一分钟里,法官义正词严地宣布了约瑟的死刑。宣判结束后,死刑执行前,法官让约瑟进行最后的祷告。约瑟跪在墙边,手中拿着牧师递给他的十字架。神父在完成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后,约瑟亲吻了十字架,那一刻他显得无比真诚,也无比悲惨。这个场景被在场的记者安德鲁·洛佩斯拍下,当时革命军的少校威里·加尔维斯冲着安德鲁大喊,禁止他拍下这一切,并让他交出胶卷。旁边几个革命军人也恶狠狠地瞪着他,最后安德鲁只好将一卷胶卷交给革命军。还好,安德鲁在胶卷上做手脚的时候并没有被注意到,他交出去的不过是审判开始前的一些照片,而真正精彩的祈祷照却被保留了下来。

安德鲁这次拍摄任务总算是有惊无险,这张死刑前的祷告获得了1960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不论在此前是否信仰宗教,约瑟·罗德里格斯在死亡即将来临前还是选择了从神父那里寻求最后的安慰。他的脸上写满了不甘、彷徨和恐惧,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

演讲台上的刺杀

人物:浅沼稻次郎时间:1960年地点:日本东京摄影师:长尾安(日本)1961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镜头故事

浅沼稻次郎,日本社会党党首,著名的亲华政客。从二战之后,他就积极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因此在中国极具人气。但是对于一向仇视中国的日本政府来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绊脚石,也是日本政坛里的一个异类。尤其在日本右翼分子眼里,浅沼稻次郎更是个不得不除的眼中钉。

1959年,浅沼稻次郎带团访问中国,并在演讲中提出“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这句话在日本政府和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反对声和嘲笑声此起彼伏。尽管如此,浅沼稻次郎还是不改初衷,依旧坚持亲华政策,并先后多次向当时的信介政府进言,表示承认一个中国,跟有6亿人口的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战略。无奈执政者并不欣赏他的这些意见,反而跟中国台湾与美国越走越近。鉴于这种情况,浅沼稻次郎在社会各界掀起了反对信介政府的活动,并最终造成了信介政府的倒台。

正是因为浅沼稻次郎对恢复中日邦交的执着,才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1960年10月12日,选举新内阁的辩论会在东京举行,日本三大党党首齐聚日比谷会议厅,台下则坐着3000多民众。浅沼稻次郎此次的辩论主题依旧跟恢复中日邦交有关。演说刚刚进行了几分钟,台下的右翼分子已经不断起哄。浅沼稻次郎停顿了一会儿,随即继续演讲。突然,一个学生打扮的年轻人冲过涌动的人群跑到台上,手中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刀,直接插进了浅沼的胸口。保安们反应过来立即上前将该年轻人拉住,但是第二刀也已经从浅沼的身体里拔了出来。

这一幕被日本《每日新闻》的记者长尾安拍了下来,当时他的相机里只剩下一张胶片。浅沼倒在血泊中痛苦地抽搐,最后在救护过程中停止了呼吸。

经过调查,刺杀者名叫山口矢二,是个地道的右翼分子,曾经9次入狱。这次入狱后不久,山口矢二便自杀身亡,但他到死都没有对刺杀浅沼产生丝毫的悔意。

浅沼的死讯被公布后,中国领导人特地向日本政府发去唁电,表示遗憾,而中日关系的恢复也因此又艰难了几分。无论如何,任何为和平友好做出贡献并为此失去生命的人,都值得铭记和歌颂。●1960年10月12日,日本社会民主党主席浅沼稻次郎在三大政党有关内阁选举的竞选演讲中,遇刺身亡。

与赫鲁晓夫的较量

时间:1961~1962年人物: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事件: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镜头故事

在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以前,美苏两大阵营就已经进行过多次交锋,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柏林问题、核武器和太空竞争为甚。虽然其间也经历了短暂的友好期,但那都不过是各怀心思的相互揣摩,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1961年1月,肯尼迪一上台就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不过是打着“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幌子,以经济援助、科技和文化交流为手段,削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依附。

1961年6月3日至6月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就核武器、柏林问题等在维也纳举行会谈。赫鲁晓夫提出美、英、法从西柏林撤军,否则就截断美、英、法进入西柏林的通道。肯尼迪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要求。会谈一结束,赫鲁晓夫就宣布扩军、增加军费开支。肯尼迪立即做出强硬反应,他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军费,扩军备战。1961年8月,苏联和东德在东柏林境内构筑起“柏林墙”,措手不及的肯尼迪对此倍感恼怒,向赫鲁晓夫发出不惜一战的警告。同时,肯尼迪派遣副总统约翰逊访问西柏林,并命令一支全副武装的美军沿高速公路通过东德的检查站,开到西柏林。有点胆怯的赫鲁晓夫面对肯尼迪的挑衅没有吱声,还宣布取消要求美、英、法于1961年12月底以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

1962年10月,美军侦察机拍摄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的照片。肯尼迪获悉后声明美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向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核导弹均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的报复。肯尼迪命令载有核弹头的B—52轰炸机在古巴周边盘旋,同时命令美军舰队加强在加勒比海的巡逻,切断苏联对古巴的武器运输线。就在肯尼迪发出核战争威胁几天之后,赫鲁晓夫就对肯尼迪提出建议:以苏联撤出在古巴的导弹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肯尼迪回复说如苏联迅速撤出它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就不入侵古巴,并要求苏联立即做出答复,否则美国就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万般无奈的赫鲁晓夫立即按肯尼迪的意思从古巴撤出导弹。古巴导弹危机至此结束。●1961年6月3日至6月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就核武器、柏林问题等进行了两天的会谈。这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见面时握手的合影。

临死前的祈祷

时间:1962年6月地点:委内瑞拉摄影师:赫克特·朗登(美国)1963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奖图片镜头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5年里,世界正在逐渐恢复过去的平静,但是对于委内瑞拉来说,和平依旧是易碎物,需要轻拿轻放。1962年6月,稳定了一段时间的委内瑞拉再起波澜——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卡贝略港的海军基地发动了兵变。这对当时的委内瑞拉总统罗幕·贝坦考尔特不亚于晴天霹雳,虽然他一直致力于缓解委内瑞拉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但迟迟不见效果的改革还是让野心家策动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其实,极端的贫穷和极端的富有不仅仅是委内瑞拉一个国家的问题,整个拉美都在被同样的问题纠缠着,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甚至拉大到了荒诞的地步。无法稳定的经济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绝好的兵变借口。1962年6月,当军事叛乱发生之后,政府军立即出动了大批军队前往镇压,委内瑞拉再次布满了硝烟,原本任由孩子们嬉戏的街道变成了巷战的绝佳场所。叛军藏在各种建筑物里拼命开火,政府军防不胜防,伤亡惨重。当时就职于《共和国报》的摄影记者赫克特·朗登在枪林弹雨里拍下了一组图片,其中一张记录了一位政府军战士中弹后抱着随军神父曼努埃尔·伯迪拉做祷告的图片,还获得了1963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图片中的神父神情紧张,不住四处张望,希望能够平安地为将死者做完祷告。那位战士就跪在神父脚边,已经奄奄一息。两天之后,军事叛乱被政府军镇压,仅仅两天的时间,已经有200多人丧命。战火带来的死亡感觉再次如此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时代的每一寸光阴。●倒在神父怀中的士兵已经濒临死亡,他无力的双腿已经无法支撑受伤的身体。伯迪拉神父一边抱着他,倾听着他临终前的祈祷,一边紧张地观察着周围的战况,因为不知来自何方的子弹正不停地从两人的身旁飞过。

喋血达拉斯

时间:1963年11月22日地点: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事件:肯尼迪被刺杀镜头故事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街头。美国第35届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夫人杰奎琳刚刚参加完一场竞选造势活动,就和得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夫妇同乘林肯牌敞篷轿车,马不停蹄地赶往达拉斯市城市中心广场,那里有另一场有关竞选的群众集会在等着肯尼迪。

此时,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枪手,正手持一把意大利产卡尔卡诺M91/38手动步枪,潜伏在达拉斯市榆树街一处临街大楼的五层窗口,伺机而动。

下午12点30分,肯尼迪的总统车队缓缓穿过数条大街,拐入榆树街,在欢迎的人群中间,兴致颇高的肯尼迪夫妇向路边的人们微笑致意。车队继续前行。突然,“砰!砰!”的两声枪响,打破了现场热烈祥和的气氛,人们简直蒙了,又是几声枪响,现场瞬间的死寂被打破,贴身侍卫马上爬上车子保护总统的安全,只见肯尼迪的头部太阳穴和颈部已经被子弹击穿,他用手护住颈部,鲜血从他的头部涌出,身体猛地向后倒去,栽倒在妻子杰奎琳的身上。杰奎琳紧紧抱住丈夫,在总统贴身侍卫的护卫下,轿车沿着斯戴蒙斯高速公路火速赶往6000米以外的帕克兰纪念医院。同车的得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也身中两枪。

30分钟后,帕克兰医院宣布,总统约翰·肯尼迪停止了呼吸。帕克兰医院出具的一份死亡证明书显示:肯尼迪因头部和颈部多处受到枪伤而死亡。肯尼迪死亡一个半小时后,副总统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

肯尼迪遇刺后,总统卫队的人和警察马上在现场寻找枪手。很快,他们就在那座大楼5层的一间房子里,发现一把装有瞄准器的步枪,地上散落着几只弹壳。根据枪上的指纹比对,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被确认为枪手,几小时后他在一家电影院被抓获。奥斯瓦尔德被抓时嚷了一句:“我没有杀人!”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在肯尼迪遇刺两天之后,1963年11月24日的清晨。70多名全副武装的美国特工准备把枪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转移到一家监狱,奥斯瓦尔德被押解出来时,等候在门外的大堆记者马上围拢上来,就在这时,一个名叫杰克·鲁比的达拉斯夜总会老板冲出人群,出其不意地拔枪打死了奥斯瓦尔德。临死前,奥斯瓦尔德告诉现场的人们:“我只是一个替死鬼。”此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正在进行押解罪犯的现场直播,看到这可怕一幕的电视观众错愕不已。●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参加一场竞选造势活动时遇刺身亡。这是肯尼迪遇刺前的留影。●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两天后,被指控为凶手的奥斯瓦尔德在押解途中又被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杰克·鲁比刺杀。这是奥斯瓦尔德被刺杀时痛苦万分的神情。

肯尼迪遇刺后,枪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被抓获,按照事情发展的正常轨迹,这个案子的真相很快就能大白于天下。但凶手在众多特工的眼皮底下,竟然被枪杀,枪杀奥斯瓦尔德的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不久也在狱中神秘死去,案情变得扑朔迷离。

为此,肯尼迪的继任者约翰逊总统发布命令,由美国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带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彻底调查肯尼迪遇刺案。这个调查委员会调查了10个月之后,对外公布了《关于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作出以下结论:刺杀总统纯属奥斯瓦尔德的个人行为,他的刺杀动机是出于对权威的憎恨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人在帮助奥斯瓦尔德制订并实施谋杀计划。《调查报告》在谈及夜总会老板杰克·鲁比的情节时这样表述:“即使有这方面的证据,也是美国司法机关所无能为力的,同时本委员会对此一无所知。”从这份《调查报告》来看,真相似乎并没有查明,但美国政府却宣告,奥斯瓦尔德是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唯一凶手,是他用枪击中了肯尼迪的要害部位,致使肯尼迪死亡。显然,这样的宣告很难让社会公众信服,他们更愿意相信奥斯瓦尔德的被抓和被枪杀只不过是政府精心编演的一出大戏。

1976年,美国众议院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再次对肯尼迪总统遇刺案进行调查。1979年这个调查委员会给出的调查报告指出:刺杀现场一共响了四枪,其中第一、第二、第四枪是从凶手所在的大楼五层窗户里射出的,而第三枪明显是其他地方。由此认定,奥斯瓦尔德刺杀肯尼迪总统绝对不是他的个人行为。

后来,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真凶,又出现了难以计数的说辞,但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带着伤员撤退

人物:美军士兵时间:1965年11月地点:越南战场背景回放“他们(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一位在越战中失去双腿的老战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如是说。

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一共投入了陆军、海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四大兵种共300万士兵。仅在1968年到1969年间,作为美国国家暴力机器的美国军队就将大约45%的兵力派往了越南。然而如此高昂的代价却并没有换来让美国满意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伤亡让美国政府怒不可遏,他们决定不再躲在幕后操纵这场代理人战争,而是直接跳到了战争的前台。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也越发升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