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13:43:38

点击下载

作者:杨红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鉴宝

鉴宝试读:

前言

所谓“藏物更藏知,品物更品识”。“知真”才能“识假”,具备一定的文物鉴定知识和基本的鉴别技能,是迈进藏品市场必须要练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收藏领域一显身手。

藏品作伪古已有之。近年来,随着藏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引入,藏品作伪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作伪花样繁多、手段高超,甚至出现了许多分工程度和制作工艺都极高的专业工厂。在收藏中如何鉴别藏品真伪、规避风险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把握投资机遇、介绍藏品鉴赏知识的指导性读物,本书对藏品的鉴定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解析,内容既包括传统的书画、瓷器、铜器、玉器、金银器、古籍、古币等;也包括邮票、磁卡、纪念币、火花等现代收藏品。作者从“藏宝价值”、“发展概况”、“鉴宝秘要”、“收藏指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藏品的鉴别知识、分析了不同藏品的作伪手段以及鉴定真假的方法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藏品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特质,为收藏、鉴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编者还精心挑选了数百幅图片,包括藏品的展示图、名帖名画真迹、真品赝品对照图以及解构示意图等,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书中还设置了相关栏目,或介绍鉴定知识、或分析藏品真伪,使读者对藏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字、艺术设计、图片的精彩融合,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多视野的鲜明特色和强大的资料性带您步入愉快的彩色读书之旅,踏上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旅程,使您全面、快速了解藏品的发展趋势、价值以及甄别方法等,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真正做到鉴赏同乐。

第一章 古玩类

第一节 书画

藏宝价值

书画,是中国民间收藏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书画的收藏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名人书画,可说是收藏市场上的常青树。从唐代以来,中国书画的发展就已日益成熟,并在社会各阶层中逐渐普及开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书画还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才艺之一,所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真实的写照。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珍品。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中国书画又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意境,给无数人带来了无比丰厚的艺术享受。游春图 展子虔/隋此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除了艺术价值外,中国书画又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书画作品不同于金属、玉石等,它有一个保存问题,在科学手段还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往往极易破损乃至毁灭。因此,能够留存至今的古代书画珍品数量很少,这也使得它们在今天具有极高的身价。在拍卖市场上,如真有此类书画珍品,其价格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把收藏字画作为一种既能升值又能陶冶情操的投资方式。虽然古代书画非常难得,但在中国这样的书画大国里,一些民间人士手中仍收藏着明清以来各名家的书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画的价值将会越来越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在艺术品市场上中国书画珍品价格的急剧攀升,会不断得到收藏者们的青睐。

发展概况

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流传于市面的古代书画珍品不但数量很少,而且其价值的确过高,远非寻常人士所能企及。同时,大多数古代书画珍品,历经千年的周折,目前基本上收藏于国家的博物馆等机构里,即使民间有藏者,也多视为至宝,不会轻易露面。现今流通的古书画,大多以明清两代为主,而此前的珍品,爱好者几乎只有到博物馆去一睹为快了。为了更好地对书画进行鉴赏,了解我国书画的基本历史概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不但可使我们认识那些经典的作品和书画大家,还有助于认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书画的风格,这对以后的鉴定工作无疑是最必须的。神龙兰亭序帖卷(局部)王羲之/东晋真迹相传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此为唐代摹本,价值极高,最能体现王羲之神清骨秀的艺术特点。书法

中国书法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借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源远流长,起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两晋和隋唐时代书家辈出;宋、元、明书法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创造新技法和新意境,涌现出丰富多姿的个性风格和书艺流派;清代书法家广泛汲取前代书法养料,崇尚北碑之学,熔凝出新的风格。

早在先秦时期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就已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后经西周、战国,书法的艺术性开始丰富起来。秦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小篆,秦代书法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著名书法家有李斯等。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魏晋时期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篆隶真行草诸体日趋完善的时期。南北朝书法以魏碑著称,代表人物为王羲之等。隋唐两代,书法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盛,代表人物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大盂鼎(铭文)/西周康王时期字形长方,笔势圆润,字态生动,平静中又有变化,字距、行距布置精巧,端庄典雅,是西周金文的代表作。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书法以行草为盛。宋代书法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元代书法也有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柯九思、虞集等。

进入明代,中国书法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刻帖风气非常盛行,并涌现出了一批大师,如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清代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其早期延续明末风格,中后期碑学逐渐兴起并进入兴盛。绘画

中国绘画千百年来名家辈出,在世界美术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魅力。中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线条为生命,散点透视,造型构图,与注重色彩明暗、讲求焦点透视的西洋画完全不同。同时,中国画还与书法、诗文、印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汉代之前为中国绘画的原始时期,汉代的艺人已经能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多种绘画技巧、形式和风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玄学、佛学的影响下,绘画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风格。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等巨匠,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职贡图》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逐渐进入了高潮。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绘画的发展也蓬勃向上。当时涌现大批著名的画家,有记载的就达二百余人,著名的有李贞、韩、卢鸿一、郑虔、王维、张志和、薛稷、边鸾、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徐熙等等。画家的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人物画更加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而山水画也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并产生了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花鸟画则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画。

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由于社会的安定,以及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的重视,绘画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山石皴法、构图章法、透视比例、色彩铺陈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技法丰富,质感强烈,气势宏伟;花鸟画更加严谨精致,饶有装饰趣味。值得一提的是,文人画在北宋时期终于形成气候。元代,绘画以文人画为主流,代表人物有高克恭、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頫、王冕等。幽涧寒松图 倪瓒/元画面坡石平岗,溪水淙淙,远山无树,石边无草。几株瘦细的松树微倾枝干,松枝稀疏。笔意松秀简淡,意境荒寒萧索,画上题诗一首,诗画格调一致,品格超脱出尘,孤清泰然。

明清时期,绘画领域进一步出现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鲜明的画家。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显著特色就是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主要有浙派的戴进、夏芷等;江夏派的吴伟;吴门画派的沈周、唐寅、文徵明等。另有董其昌的华亭派,赵左的苏松派,沈士充的云间派,兰瑛的武林派,项圣谟的嘉兴派以及陈洪绶、徐渭等人。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在绘画领域同样出现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可谓画派林立。同时,一方面文人画、西洋画对宫廷绘画也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所有这一切,使得清代绘画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也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做好了准备。洛神赋图卷(局部)顾恺之/东晋中国绘画史上经典之作,构思巧妙,人物刻画如行云流水。《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名篇《洛神赋》,表现作者由京师返回封地的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而爱恋的故事。全图采用长卷形式,分段描绘赋中情节:开始是曹植在洛水边歇息,女神凌波而来,轻盈流动,欲行又止;接下来表现女神在空中、山间舒袖歌舞,曹植相观相送的情景;最后女神乘风而去,曹植也满怀惆怅的上路。各段之间用树石分隔,并以舟车无情地飞驶离去反衬人物的依依不舍之情,极为传神。人物刻画如行云流水,用笔细劲古朴,柔韧如蚕丝;神态表现细腻,设色厚重鲜艳。山川树石画法稚拙,反映了山水画初创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五四”以来,中国绘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在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的同时,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以及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在抗战时期,中国画家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涌现出一批激励抗日斗志的优秀作品,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图》等。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近现代书画

目前在书画市场上,近现代书画收藏势头越来越猛,也日益成为众多收藏者的“主战场”。且不说那些名家之作,由于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影响甚至已远播海外市场,因此其价格非常可观,从而成为无数收藏者所重之宝;即便是较一般的书画作品,也往往因其潜力而成为追逐的焦点。所以在目前收藏界,以往那种厚古薄今的观念正被颠覆。市场是最好的回答,众所周知,傅抱石、范曾等名家的作品就常拍出上千万的天价,即使他们的一些普通作品也动辄数十上百万元。另外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其价位也常大大超过明清时代的书画名家。比如在199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齐白石老人在85岁所画的一幅工笔《贝叶草虫》,尺寸103.4×34厘米,其成交价就达50万元,而仅过了半年后,他的另外一幅题材、笔法、构图大致相同的作品,尺寸110×50厘米,成交价升至80万元。

针对当前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走俏这一现象,尽管一些人曾表示了置疑,但如理性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必然了。

首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使得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古代书画艺术的缓慢发展所不同的是,近代中国书画艺术变化大、流派多、影响深,几乎超越了中国近千年以来的美术史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在艺术的内涵方面,近代以来所涌现出来的艺术大师,突破了古代书画表现力的局限,其作品常能抒写出这一变乱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共鸣,在获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同时,还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从收藏的角度看,近现代书画因其年代原因,在民间还留存有相当大的数量,而不像古代书画那样,基本都留存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使收藏者望洋兴叹。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古代书画而言,由于可借助的手段非常丰富便捷,近现代书画作品的鉴定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在收藏市场上,近现代书画已经过市场多年的考验,可以说已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收藏群体和圈子,在艺术市场方面有一个非常完备的流通渠道。所以说,收藏中国近现代名家的代表作品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一个收藏门类。近年来拍卖市场的经验表明,中国当代书画收藏和投资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中国当代书画不但具有真假易辨、贴近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市场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而且如果收藏方向正确,它们还会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虾 齐白石/现代齐白石晚年之作,精确地绘出群虾的神韵,把虾转瞬即逝的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鉴宝秘要

对于书画的鉴定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鉴别真伪,其次评定等级和价值。

同所有收藏品一样,书画首先要确定其真假。作为一个书画收藏家或爱好者,如果不学习一些必要的鉴赏知识,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书画的鉴赏并非像想象中的那样玄乎。只要能够经常学习研究,并与别人交流经验,就可以成为一个入门的鉴赏家。其实在众多的收藏对象中,书画在鉴定方面的规律也是比较多的,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当然其难度也是颇大的。

我们知道,任何收藏品(特别是古玩类)的交易价格都是很复杂的。就像我们在有些影视作品上看到的,在古玩交易场所里,所陈列的古玩都是有真有假,绝大多数都不会标明真假,更不会明码实价交易。因此,这就要靠收藏者的眼力了。有句行话叫“拣漏”,指的就是能用低价买到真品。人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像凡·高的画,生前一幅仅能卖到约80美元,现在却能创下8250万美元的天价。但如不具备基本的一些鉴别知识,就贸然到市场上大举收藏,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作为收藏者来说,如果要想辨明古书画的真伪、判断其是非、评定其价值,就需要多比较、多看实物,并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著录、有关诗文、历史知识等文献。

首先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的背景知识,这对于书画的鉴定,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鉴定古代书画时,就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心赏图册(其一)姚绶/明姚绶,明画家,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工诗文,善书画。了解书画家的生卒年号对鉴别藏品真伪也是大有帮助的。

一是有关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等情况。如果收藏者能够熟记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那将在鉴定时发挥关键作用。实际上,因为这些问题对于某些作伪者而言,也是很容易忽略的,因此一个比较熟悉相关知识的收藏者往往就能够轻易地看出问题。比如有一件宣称为明代沈度的《梅花百咏》字册,其题款为“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但经过考证发现:沈度生于元代至正十七年,卒于明代宣德九年,而成化十四年时沈度已死去45年了,显然这件作品是伪造的。又比如有一件所谓的明代姚绶《三清图》轴,被人题款为“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但实际上姚绶系永乐二十一年生,弘治八年卒,永乐五年时姚绶根本就未出生,所以也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伪品。书画价格的计算书画作品通常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并按其形制具体而论,大致为:立轴:直幅画画心如为四尺三开或四尺六开,一律按3或1.5平方尺计价,超过此两种规格者,按实际面积计。而条幅的方尺则以其长度来定,宽度不足一尺仍按一尺计算,超过一尺周围按实际面积计算。对联:一般按幅长而论,其方尺与幅长相同的条幅相当,但需注意的是,对联上的字数与价格成正比。扇面:扇面的面积一般按1.5平方尺计价,而成扇则以2平方尺计价。此外,另有一种市面上较少见的团扇面,其面积一般以直径而论,直径不足一尺的按一平方尺计价,超过一尺的按直径的平方为其面积计价。手卷:一般以横长而论,横长越长,每平方尺的价位越高,其每平方尺的价格通常是按同一画家其他形制价位的150%~200%计算。

看来,考证书画家的生卒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收藏者必须尽可能地掌握相关知识。不过在实践当中,有关文献对很多书画家的生卒时间或没有记载不够准确,或根本就没有记载;有的书画家虽然其作品具有相当艺术水平,但其本人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些情况是很多的。

二是有关的文史知识,比如历代帝王的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等,对正确鉴定书画,也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卒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八月继位的光宗改元泰昌,但仅一个月就死了,九月又由熹宗继位,当时却并没有改元,而是直到第二年才改元为天启。据此,如果收藏者在书画上看到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的落款,都是合理的,但如果写为万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肯定有问题;如果落款年号为泰昌时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肯定是有问题的。

三是关于避讳现象。在古代书画鉴定中,还常常能用到避讳知识。避讳属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通常可分为避朝讳(避当时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祖先的名字)两种。在收藏鉴定中,避朝讳比较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通常古人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近的替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有一个有趣的故事:50多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作品,画工很好,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幅也十分整洁,当时有不少人想买。但后来一位细心者却发现了这件作品的毛病:此画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一看即知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而董其昌死于明代崇祯九年,根本就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可肯定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不过对于避讳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情况就并非如此。比如经过鉴定确为南宋高宗赵构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临写的,其文内的字均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但却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鉴定古代书画时所需的文史知识的确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中,又常常需要依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掌握,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收藏者还可以从古书画的风格、纸绢、装潢、印章、服饰与生活用具、题跋等方面进行真伪的鉴别。

首先可以看“气”,就是书画所体现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因为一幅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个人风格的形成,无不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如唐、宋、清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一幅真品古书画属于何年代,只要细品其中的时代气息就能断定。至于个人风格,则是画家尤其是著名画家所形成的特有风格和特点,举凡大家,当其艺术成熟后,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行家里手一望便知。同时,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一般气韵生动,笔法灵动,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而如果是别人模仿、伪造的,则定会显得死气沉沉,呆板无味。

其次看“款”,因为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一般都是有款识的,如果没有,则可能是随意练笔的草稿,一般称不上作品。同时,中国书画作者一般都有很高的文字诗词水平,具有相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他们的所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在鉴定时,一幅画画得再好,如果其题款诗词粗陋不堪、没有新意,或者模仿抄袭他人的词句,甚至题上了几句俗语,那么这幅画就不会有多高的价值。还有的旧书画,其题款的书法拙劣而幼稚,有的题款还与画面墨色不一,明显是后加的题款,这种情况也值得注意。还有一种情况应该注意:通常是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但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而前代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那可以肯定这件作品是伪造的。新恩帖 米芾/北宋全帖书写笔画力透纸背,秀润劲利;用笔丰腴,肥不没骨。帖后有“乾隆鉴赏”、“宣统鉴赏”、“三希堂精鉴玺”等款识。

还可以看“印”,印章也是中国书画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除了证明作品的主人以外,还能起到调剂画面、抒发作者胸臆的重要作用。如果图章拙劣呆板,则多为画匠所刻;若印色晦暗浑浊,印章周围有明显渗油现象,说明采用劣质印泥,这是书画家所不为的,因为古代的文人再穷,也不会在小小印泥上节省。因此有志于此的收藏者可以花点时间熟记几个重要书画家常用的印鉴。

正所谓“十画九假”,在古玩类收藏中,赝品最为泛滥的就属书画。毕竟人只要能够写字画画,就有可能具备临摹造假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普通收藏者面对古书画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需要了解近现代书画的价值和鉴定其真伪,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了。而如果要收藏当代画家,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直接从书画家手中求购,或参加有信誉的拍卖行的拍卖活动。

鉴真首先要辨伪。书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收藏,其伪造也有悠久的历史。当然,作伪者的出发点和动机各异,手段也多种多样。即使像张大千这样的大家也有作伪之事,但与那些纯粹牟私利者有根本区别。

古人的作伪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一揭成双,就是通过揭裱旧书画,使两幅作品几乎完全相同。自明朝以来,书画最常用的质料是宣纸。因宣纸通常有多层,所以一张宣纸可以再分揭为数张。于是,当一些商人获得书画原作后,往往会设法揭出若干层。由于宣纸用墨极易渲染,几乎每层都可以浸透画家的笔墨。虽然揭层越多,笔墨越淡,每层的原作也比较淡,但作伪者会再用宣纸裱数层,墨迹轻淡之处再照样添补,新墨如很明显,再用熏旧之法使其变旧变暗,使真伪难以分辨。

明清时期的“熟造”也很典型。所谓书画的“熟造”,就是造假者参照有声望、有名气的书画名家原作真本作画,添上名家款识,拿到市场求售获利。造假者通常与被仿冒的书画名家有沾亲带故的关系,或是其子孙、或是其学生弟子,对名家思想性情、言行举止乃至绘画的风格特点,都相当熟悉,加之时间上相距不远,仿冒又有所本,颇能乱真。当时就有不少人误以“熟造”书画为名家真迹加以收藏。据说文徵明的第五代子孙文葆光,就曾作画造文徵明的假。

根据众多书画收藏人士的多年总结,目前在市场上,对书画的作伪主要有以下手法:赵孟頫《山水人物》伪作1. 统体。即把名家的真品放在玻璃台面底下,利用灯光反射,进行

拓绘;或用大幅的玻璃纸铺在原作上,逐笔细描,然后再把描好

的玻璃纸铺在灯桌上面,再覆以宣纸,然后运笔画在宣纸上,而

后题跋钤印入市。2. 换款。即利用现成作品,擦去或挖空题款和印章,再加上其他不

相干的作者名款。3. 添款。即在原来没有落款的书画作品上,添上某位名家的名款,

使其成为“名人之作”。4. 半真半假。即以一段真的题跋,接上一段假画;或利用真款四周

留有余纸,加绘假画。还有的把原画放大,增加尺幅面积;更有

的把一幅画分切成两段甚至三段,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长卷上。5. 移贴。将真题款和画幅拼接在一起,再进行装裱。一般如果不重

新装裱,其真伪很难被发现。

当前,在书画界新出现了一种更恶劣的作伪手段,就是通过出版画册、期刊等,将伪作充塞其间,或者通过非法手段进入拍卖市场,以此蒙骗收藏者。书画部位名称术语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底还是绢底都有一层托纸,如果把纸托揭掉,画心就会减色无神了,即无生命,故名“命纸”。二层:揭下的托纸,有时稍加匀填,即能谓其真画者,叫“二层”,又叫“魂子”,因其是画心二层,是命纸画的灵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乱真的意思。让局:就是画心四边和裱边之间留有一分宽的空隙。覆背:画背后整个的裱纸。隔界:在条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条不同颜色的绫或绢叫“隔界”,也叫“隔水”。诗堂:直幅画心上端,挂上一块纸方叫“诗堂”,也称“玉池”。画杆:就是卷画用的圆木杆,上端叫“天杆”,下端叫“地杆”。绊:在画幅背后地杆两边有两条绫或绢,如葫芦或云头样式的厢边叫“绊”。包首:就是在画上首轴裱纸背后加裱一段绢或绫。画签:在包首上端,天杆旁粘有一段纸条叫“画签”,它可题写作者姓名和画的内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曲圈:就是画的天杆上的铜鼻,用它拴丝扣,以便悬挂。扎带:就是丝巾扣中间的绢带,用来捆扎画轴的。燕带:就是画幅裱工的上端,粘有两条对称的直带。

对于古代书画来说,年代对于它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明清以前的作品,由于一些鉴定年代的要素并不齐全,所以就需要从各个角度来综合考察。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纸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书画所用的材料基本为绢和纸,而对于书画的断代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比较粗糙。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都用麻料,它的特点是维较粗。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是北宋中期后,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2. 装潢。各个时代的书画,在装潢上也有各自特色,并可作为断代的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就有规定的装裱格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也都有一定的格式。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

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也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康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的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

3. 印章。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有所不同。明代中后期,印章的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各种形式;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

4. 题跋。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

5. 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因此我们可看所避的是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

一旦确定了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伪,接下来就可以通过一些常识来判定其真实的价值了,当然前提就是先了解当前书画的基本行情。从市场上看,影响书画价值的因素很多,但通常而言,决定其价值高低的要素一般为作者、内容、尺寸、质地等以下几方面:

1. 书画家的名望。从某种角度讲,书画家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地位集中表现在社会名望,所谓名望,指的是名气,它在字画中的价值至关重要,如齐白石、张大千等,其作品的价值自然与一般人所作有着巨大的差距。

2. 书画的内容和题材。书画的内容和题材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同一作者的书画,内容以山水为上品,人物次之,花鸟竹石又次之,走兽虫鱼最次。而收藏家一般对吉祥、高雅、稀有题材会有极大的兴趣:吉祥题材大多集中在人物花鸟上,因为许多人物花卉动物的组合具有传统的比喻象征含义,如佛像、牡丹等;高雅题材多集中在山水上;稀有题材主要指画家平时很少涉足的题材。

3. 书画样式。中国书画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立轴、横幅、镜片、屏条、手卷、册页、对联、扇面等。一般以册页、手卷的价格为最高,屏条次之。按尺幅论,一般立轴高于横幅,纸本高于绢本,绫本为最下。立轴要在五尺以内,以高四尺、宽二尺为宜,太大或太小都不值钱;横幅要在五尺以内,横披要在五尺以外;手卷以长一丈为合格,越长价格越高;册页、屏条应为双数,册页以八开为足数,越多越好,屏条以四面为起码数,十六面为最终数。

4. 书画质地。就书画的品相而言,就是把书画的装裱、展幅、光洁、完整等形式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上品是纸绢完整不破、幅面整洁无垢,背面没有贴补者;中品是表面完整,但幅面基本上由贴衬所支承,但原来的神采尚未失去者;下品是幅面破碎零落,由块、片凑补而成,完全由贴衬所支承,通过重新裱装后,原幅的风格、神采已失去,虽然可能是大名家的作品,也只能是下品。庐山全景 张大千/现代甄别时应特别注意该画在传统墨法基础上借鉴抽象主义的自动技法、始创大面积泼墨泼彩的特点。

5. 题字多少。一般说来题字越多越好,一行字又称为“一炷香”,名人题跋又称为“帮手”,同时书画著录、收藏印鉴也很重要,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作品的价值。

6. 作品的存世量。所谓“物以稀为贵”,画家作品存世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其价值。

7. 年代远近。一般讲,由于中国画不易保存,所以同等的名头,其作品年代越远,价格越高,年代越近,价格越低。

除了上述几要点,即使是名家,其各书画作品也有优劣之别,其价值也是大有差异的,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也有精品与应酬作品之分、早中晚期不同作品等等,这些都是收藏者应该注意的。有关专家指出,收藏名家书画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作品选题和表达是否有所创新;作品气韵是否生动;作品意境是否深远;作品的格调是否高雅。如果符合了这些条件,就是一件珍品。有时,即使是名家之作,如有印无款、有款无印或是借盖他人闲章,也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对于收藏实力有限者而言,可以选择一些当代还不是非常出名、但具有一定潜力的小名家的作品。虽然他们的作品一时还不为人所重,但因其勤奋而具有个性,已渐渐形成个人风格,尽管目前还没有出名,但经认真分析后,如果认为值得,极有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升值。在收藏一般当代书画时,则需要注意的几点:

选对对象。学院派,省级画院,尤其国画系院长级画家的作品值得关注。书画作品限制出境标准1989年2月,文化部制订了《建国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其中规定: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有7人(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何香凝、董希文、王式廓、李可染);各时期代表作品和精品不准出境者有66人(于照、于右任、丰子恺、石鲁、齐白石、吕凤子、张大千、张书圻、赵望云、赵云壑、黄宾虹、高仑、马晋、王雪涛、王伟、王叔晖、王心镜、邓散木、叶恭绰、刘奎龄、刘继卣、刘凌苍、来楚生,沈尹默、吴湖帆、吴镜汀、吴徵、吴桐、吴玉如、吴光宇、吴华源、邵章、陈年、陈之佛、陈之奋、陈子壮、陈云彰、张大壮、张其翼、郑昶、胡佩衡、王福庵、江寒汀、冯超然、戈湘岚、李苦禅、张正宇、张石园、贺天健、周昌谷、周肇祥、蒋兆和、秦仲文、钱瘦铁、钱松岩、黄幻吾、黄秋园、徐超、郭味蕖、陶一清、溥儒、俞建华、颜地、颜伯龙、曹克家、谢之光等);地方性书画家作品可参考第二项名单和标准,适当限制出境。

一些年轻的当代书画家或一些被称为“野派”的自学成才者,画技比年长者还要好,但并未被社会认可,他们多继承了古人的笔法,并有创新,画作极富个性,如还担任一定职务,其作品也值得收藏。

另外,由于书法和绘画还有不同的一些特点,在具体评定时,也应注意。作为独立的艺术,在对书法进行鉴定时必须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去进行。一般可从六个方面着手:1. 用笔。这是欣赏和鉴定书法首先要的问题,就是在鉴赏时,看作

品是否用笔得当。例如:篆、隶书,藏锋于笔画之内;行、正、

草书,露锋于笔画之外;正锋古朴,侧锋秀丽等。2. 结体。即看书体是否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容让,

点画响应,向背分明,变换参错,重心平稳。3. 风格。除了看用笔、结体外,还要在此基础上鉴赏个人风格,也

就是用笔和结体的结合,看其风格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自成

一派。4. 气势。气势分字内和字外两种,即看其字内横势、纵势有无规律;

字外气势楷书、草书字与字之间的联系等。5. 章法。书法谋篇布局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质量,一般在

要看天头距离是否大于地脚,两边留空距离是否相等,行距是否

小于两边空距,字距是否小于行距。6. 墨韵。指一幅作品笔、墨、纸配合得体,有韵味。

收藏指南

中国书画一般都画在宣纸或绢、绫、帛等上面,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破损,与其他收藏品相比,更需要妥善保管。为最大限度地延长书画的寿命,一些收藏保护方面的基本常识是必须了解的。1. 书画不能悬挂在潮湿、油污的墙壁上。2. 悬挂书画要注意挂钉的牢固和挂画的方法,摘下后要平放于案

上,卷画时注意卷齐、卷紧。3. 展阅书画时必须在桌案上,案面要求洁净,弹去灰尘擦掉秽物,

墨水瓶之类远离桌案。期间要注意:带上细薄棉手套;说话、咳

嗽切记避开画面;忌吸烟,且整个室内都要严禁烟火;不能在风

口处看画,室外风大可及时将窗户关好。4. 书画地子和设色部位出现返铅时,特别是人物画中面部常见返铅

后呈灰黑色,此可用小刷(新油画笔,毛笔也可)蘸双氧水抹擦。

如返铅过重,待第一次干后再擦第二次,重复数遍,即可消除。5. 书画外运包装,长短分类,以每包10件为佳,用纸、棉、泡沫

在轴头间垫实,用线绳或麻绳在两端和中间,以十字、井字形捆

牢。以牛皮纸、油纸或沥纸、塑料纸之类包好,以防雨淋。6. 字画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存放,并保持空气流通。画架书

柜存放保持离地面半尺以上。每年晚秋季节,取出晾一次。7. 字画易被虫蚀、鼠咬,保藏书画场所,绝对不能丢放食物,以免

引出虫鼠。8. 书画存放,一般按年代分出大类,以花鸟、人物、山水分科,根

据作者姓氏笔画编号,名片中包括画名、作者、质地、尺寸,科

学而详细地记载,以便于查找。9. 破残书画中零碎片,不能丢失,要及时进行揭裱修复。10. 如果发现某件字画受潮发霉,应速将此画挂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但不能让阳光直晒,轻微发霉,可用掸子轻轻弹去,如发霉现象

严重,应重新装裱修复。11. 书画不能长久悬挂,否则会变形。12. 书画库首先应选择通风条件好和较干燥的楼房,不宜选择底层和

顶层。防止受潮可用干燥剂吸潮,书画防虫多用驱避剂。

21世纪以来,中国书画的行情持续稳中有升,常常创造出拍卖天价。在市场迅猛变化的时代,一些书画大家作品的价位走势,对于掌握各类作品的大概价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中国嘉德2004年迎春书画拍卖会为例。顶级大师方面,题材、画工、品相均属中上水平的齐白石作品《喜梅图》,画面约3平方尺,成交价达38.5万元;另一幅约2.1平方尺的《玉兰蜜蜂》,25万元;约2.1平方尺的《七虾图》和约3.2平方尺的《鱼虾图》成交价均在35万元上下;其他约1平方尺左右的小品价位也均在10万元以上。张大千画作,一幅约4.5平方尺的《高士图》成交价24.2万元,其余1平方尺左右的小品则接近10万元。黄宾虹书画,4平方尺的山水价位已达到20万元左右,一幅约2.1平方尺的《岁朝清供》成交价高达15.95万元。我们从中可以大致掌握他们的作品价位,但也有一些例外,如李可染的《爱晚亭》,最后以682万元成交,但此幅画作仅为2.7平方尺,若以平方尺计算,则在每平方尺200多万元,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一般著名书画家方面,吴徵《深山萧寿图》,4尺整纸,成交价5.28万元;另一幅约4.6平方尺的水墨山水也以3.08万元成交,其价位较往年提高1倍还多。另外如钱慧安《广陵华瑞图》,约4平方尺,以6.2万元成交;沈心海《八仙祝寿图》,约7.3平方尺,成交价5.5万元。其余如萧谦中、萧俊贤、祁井西、颜伯龙、王震等二流画家作品的价位大致类似。

当然,估价时也因具体情况而异。比如黄胄的作品,有的作品可能是五六万元一平方尺,还有的可能就会以十几万元一平方尺成交,这是因为同一位书画家,其作品有应酬之作与精心构思之作之分。

目前一般将书画家分为五个级别,其标准如下表。中国近现代书画家等级

书画收藏者首先应掌握这些标准,详细了解书画家的简历,然后即可正确评估其作品的价值。

第二节 陶瓷

藏宝价值

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瓷器更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郭沫若曾说“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瓷器,因其具有光洁晶莹、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途广泛、造型优美、纹饰多样、色彩繁多等优点,直到今天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类陶瓷精品,也成为了诸多博物馆的藏品和民间收藏家的宠物。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陶瓷无疑是最热门、价值也最高的种类之一,有时甚至超过了书画的身价。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元

世界最著名的拍卖机构美国苏富比拍卖行,每年在伦敦和香港举办的拍卖,都以中国瓷器为主。其中有一件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曾被美国一名前国会议员当做家中台灯的灯座,居然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得4150万港元天价。在近些年中,此类价格已不止一次出现:景德镇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成交价竟达2770万港元,一件唐三彩陶马4955万港元,清乾隆珐琅彩山水盅成交价2147万港元……所有这一切,无不使收藏界人士为之心动,一些实力雄厚的收藏者更是将目光集中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及明清官窑瓷上,为拥有一件珍品,不惜斥资成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并没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对于那些近乎国宝级的陶瓷珍品只能望洋兴叹。但是,陶瓷作为民间收藏的最大类别之一,流散在市场上的珍品定然仍会不少,只要具备了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鉴宝知识,仍可在陶瓷收藏方面大有作为。

发展概况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陶瓷又可分为陶器和瓷器两大类。按照技术标准,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称为“硬陶”,把施釉的称为“釉陶”。相比之下,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则被称为“瓷器”。陶器的发展

中国陶器文化非常发达,其艺术成就也很高,现今流传的陶器数量也很大。像汉绿釉陶、唐三彩、明清紫砂壶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其中紫砂壶作为一大收藏类别,本书将专项介绍。

中国陶器大约出现在八九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并在之后几千年中一直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原始时期的陶器大致经历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阶段,其中龙山文化的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其黑陶中的“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开始出现,这也是原始瓷器的雏形。曲腹大口三角涡纹陶盆/仰韶文化盛食器,细泥红陶质,敛口、圆唇、鼓腹、平底,上腹绘墨彩三角纹、涡纹图案。

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非常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做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类日益繁多,除生活器皿外,还出现了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渐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典型例证。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直到东汉晚期至三国时代,随着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逐渐被瓷器所取代,迅速在日常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不过,到唐代时期,作为艺术品的陶器却再次大放光彩,汉代的低温釉陶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属铅釉陶器,系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唐代的三彩俑,不论造型还是釉色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种工艺到宋金仍较流行,成为中国陶器艺术的珍品。瓷器的发展

大约在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从此瓷器的生产开始日益普及,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瓷器文化。近现代的考古工作者,正是在各种瓷器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有关的知识,如将瓷器的产地称为“窑口”,每个窑口都有其特点,据此,人们就可以确定一件瓷器的年代和产地。青瓷唾壶/西晋喇叭口,矮束颈,扁圆腹,肩腹际饰两周刻画弦纹,腹部排列六处模印堆贴纹饰,一为仙人骑神兽,一为祥云朱雀,两者间隔而置,两两相对。

三国、两晋时期,陶瓷业在江南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到北朝时期,在北方出现了影响深远的白瓷。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以越窑最为突出,在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现今所见到的越窑青瓷,工艺多属上乘,即使现代的技术也很难仿制。

到唐代时,陶瓷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此时已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黄河流域的瓷窑多以烧白瓷为主,以河北的邢窑最为突出。南方的越窑则进一步发展。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乾隆时期

五代虽然短暂,陶瓷业却有大进步,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出现了吴越地区的秘色瓷和后周时期的柴窑。秘色瓷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窑址在郑州,真正的柴窑器据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到了宋代,中国陶瓷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可谓空前而绝后。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官窑及私窑,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以及景德镇、耀州窑、龙泉窑等。而且各窑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汝窑、定窑青玉一般的质地;钧窑如天空般湛蓝的天蓝釉;龙泉青瓷巧夺天工的粉青、梅子青等。

元朝时,虽然陶瓷业没有太多发明,但景德镇却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此外,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明朝时,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进入了鼎盛时期,蜚声世界,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永乐年间的甜白釉、宣德年间的釉黑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出现的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在当时就具有了巨大的商品价值。除了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如福建窑、江西横峰窑、广东广窑、浙江处窑、江苏瓯窑等也在蓬勃发展。

清代的瓷器生产,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期,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著名的“臧窑”、“郎窑”等。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为珐琅彩、粉彩。雍正时期,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非常盛行。乾隆时期的烧瓷水平尽管又有所进步,技术上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艺术却比前朝有衰退的迹象。这一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灰陶三扁足盘/商商代盛食器,手制,侈口折沿,深腹下收,三棱平足,通体无纹饰。

从嘉庆后期开始,制瓷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大多显得粗糙而笨拙,器型上也缺乏创新。道光时期,由于国力衰微,陶瓷业的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也大不如前。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外形比较笨拙,缺乏灵性;线形不够圆润,板滞生硬;足脊多不平整。咸丰时,产品更加粗糙轻率,胎体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还常出现桔皮状坑凹。到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多被损毁,陶瓷业也遭到了巨大破坏。同治瓷器以粉彩器为主,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光绪末年至宣统时期,政府在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力图在技术和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最终失败。所以这一时期所留下的产品非常珍贵。

综观我国陶瓷发展历史,尤其是宋、元、明、清各朝代,都经历了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衰落的过程。整个民国时期,陶瓷业的发展一直萎靡不振,始终落后于新兴的外国陶瓷业。这一时期的瓷器,仿古成风,装饰上仍以青花、粉彩、五彩为主流,继承了晚清的风格,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造型上则比晚清瓷器要纯朴平直。这一时期的陶瓷业中心仍在景德镇,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唯一例外的是,民国初年,当袁世凯企图称帝时,欲仿效前朝惯例,曾在1916年派员到景德镇督烧以粉彩为主的“御用瓷器”。结果竟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烧制出数量极少的一批“洪宪瓷”。这批瓷器质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观大方,是一批极为特殊的产品。

陶瓷类别大观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我们可以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乃至重量等方面入手,准确地对陶瓷做出最基本的鉴定,即分类。

陶瓷的分类:根据陶器的颜色,人们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犹如红砖色,这是因为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从而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呈现出红色。

灰陶,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因为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时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灰陶是最常见的陶器,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后呈现白色。

彩绘陶,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如著名的秦兵马俑。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这是因为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所以又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三彩龙首杯/唐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唐高宗时开始使用,天宝年后就很少出现,流行年限基本在盛唐时期,鉴别时应尤其关注。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著名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唐三彩,即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色剂,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经过约800℃的温度烧制而成,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颜色中的一种。三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溶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和流动,各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铅的另一个作用则使釉面光亮增强,使颜色更加美丽。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器,主要见于做随葬用的明器。以洛阳和西安两地出土数量最多,陶器种类凡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如建筑、家具、牲畜、人物等等无不具备。唐三彩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陶瓷工艺上也对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宋代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都是在“唐三彩”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瓷器的分类:

青瓷,是区别于白瓷的一种颜色偏青或偏灰绿颜色的瓷器,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瓷器。这种瓷器的胎体上施以青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多为偏冷色调。我国古代所说的缥瓷、翠青、粉青等都属青瓷,历史上以龙泉青瓷最为著名。青瓷器多为厚釉,造型浑厚凝重,装饰多用刻花或浮雕,效果明快而含蓄,整体典雅莹润,适合制作日用陶瓷,更适合制作陈设陶瓷。

黑瓷,是在青瓷烧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陶瓷,黑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是加强了铁元素着色作用而形成的。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元这种四系扁壶属元代新创器形,古拙朴实,遒劲雄浑。收藏者可以从款识上鉴别。

白瓷,白瓷是制造工人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控制了胎釉的含铁量,克服了铁的呈色的干扰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新的瓷器品种。历史上以唐代邢窑、宋代定窑的白瓷最为著名。其中邢窑瓷质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胎土色白而细洁,坯体极坚硬,釉白而润泽,有时微微闪黄,带一点乳白色,胎釉之间有一层下釉,俗称护胎釉;通体没有一点花纹,质朴素净。

缥瓷,即两晋时期在浙江温州地区瓦窑所烧制的青瓷,因当时的一种淡青色丝帛称为缥,而瓦窑的青瓷釉色与之接近,故名缥瓷。缥瓷胎体细腻,呈灰白色;釉色淡青,比较透明。

秘色瓷,是在唐代越窑瓷器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青瓷,是越窑青瓷中最突出的制品。秘色瓷器始于唐代,盛于五代,衰于南宋。秘色瓷胎质细腻,呈浅灰色,造型规整,胎壁较薄,釉层均匀。

花釉瓷器,花釉瓷是唐瓷中的新创造,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色白星点而烧制成的一种瓷器。斑点有的做有规则的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几点,有的则像波浪状。常见的有罐、双系壶、花口等。

纹胎瓷器也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即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出土器物中有杯、碗、三足小鼎、长方形小枕等。

釉下彩绘瓷,是长沙窑的首创。釉下褐绿彩有两种:一种是先在坯上刻出纹饰轮廓线,再在线上填绘褐绿彩,最后施青釉;另一种是在坯上用褐绿彩直接画纹饰。长沙窑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各种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给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青白釉笔架/元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以民间日用瓷(饮食器、酒器)为主,这一青白釉笔架属景德镇窑稀世精品,后世很难作伪。

白釉釉下黑彩刻花瓷器,是磁州窑瓷器中的高档瓷。这类瓷器选用优质原料制作,其工艺过程是在成型的坯上,先敷一些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细黑料画纹样,再用尖状工具在黑色纹样上勾划轮廓线和花瓢叶筋,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制,黑白两色形成强烈对比。

天青釉瓷器,是我国著名额色釉之一,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调犹如雨过天晴。历史上柴窑的作品最佳,另外钧窑、汝窑以及景德镇都能烧造天青色的作品。天青釉虽有深浅的不同,但基本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多数釉面无光泽。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到顶点。康熙时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而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均为陶瓷艺术中之珍品。

钧红瓷,因出自钧窑而得名。钧红是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一种红色釉,又称铜红釉。其特点是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面细裂而有流淌现象。钧红问世后就结束了青瓷独占鳖头的局面,在素洁的青瓷外又有了灿烂美观的红釉。

窑变釉瓷器,窑变釉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瓷釉,首创于北宋的钧窑。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多,色彩丰富,形态也复杂。它是以铜或含铜矿物为着色剂,利用各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烧还原焰,在高温下自然流淌以及相互交融所呈现出的一些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或如夕阳晚霞,或如大海怒涛,或如高山峻岭,或如万马奔腾;颜色有深有浅,或红中泛紫,或素中有青,色调典雅,十分美丽。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称之为“窑变”。

龙泉青瓷,我国的历史名瓷,同时也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龙泉青瓷的主要特色是薄胎原釉,不论白胎或黑胎的精美产品,都是胎骨细薄,釉层丰厚,色佳制精。粉青和梅子青更是龙泉青瓷的上乘佳作。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类。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且透明,釉面光泽也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