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3:24:44

点击下载

作者:周厚才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试读:

出版说明

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已出版了一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但从整体上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为此,1999年教育部组织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以下简称《培养规格》),通过推荐、招标及遴选,组织了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成立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队伍,并在有关出版社的积极配合下,推出一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划出版500种,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出版后的教材将覆盖高职高专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先用2~3年的时间,在继承原有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汲取近几年来各类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好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然后再用2~3年的时间,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改革和建设,推出一大批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从而形成优化配套的高职高专教育教材体系。“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按照《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汲取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编写而成的,适合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高校使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第3版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排全球贸易总额第3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运行管理的变化,我们对2005年出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在国际惯例方面,将2007年版《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有关规定融入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介绍了与信用证有关的国际商会出版的其他惯例,并提供了SWIFT信用证格式样本;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最新进展和欧盟的新发展;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与形式方面,增加了自由贸易区战略、我国已经签署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正在进行的谈判以及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增加了我国经济特区新形式——保税港区的有关政策及其分布情况;全面修订了进出口配额与许可证以及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等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全面修订了合同履行中相关环节的内容,比如报检、报关、安排运输、外汇核销和出口退税等,突出了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本次修订由主编完成,限于编者的水平,修订后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9年1月

第2版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自2001年出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专科层次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等专业的教学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入世后我国经济贸易领域的巨大变化,我们对2001年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鉴于进出口贸易实务领域的国际贸易惯例没有新的变化,修订的内容着重在入世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运行和世界经济贸易领域。如:(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增加电子商务。(2)世界贸易组织,修定了原则内容,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规定,增加中国入世后的权利与义务,修改了新一轮谈判的内容。(3)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增加了对外贸易经营管理,如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贸易外汇管理等内容。(4)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加了欧盟第五次东扩的内容,增加了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曼谷协定等。

本次修订由主编完成,限于编者的水平,修订后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仍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4年11月

第1版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流日益加深。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将从行业行为转变为所有经济活动主体不可分割的业务活动的一部分。

本书系统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商品买卖的实务操作。该书以面对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以够用为度、重点介绍实务操作为指导思想。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国际贸易理论篇)主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的作用等。下篇(国际贸易实务篇),以买卖合同为中心,介绍了合同的磋商、合同的条款和合同的履行。该书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二是突出了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直观性,许多业务环节通过图表来介绍;三是突出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可操作性,不同的合同条款都设计上了“条款示例”,各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单证也一并列出;四是突出了案例教学,每一章课后的复习与思考均设计为案例或事例,通过事例或案例的分析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本书由周厚才任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周厚才(

绪论

、第一、二、三、六、九、十、十一章),姜宏(第七、八章),邹忠全(第四、五章)。由主编提出编写大纲,经深圳教材编前会讨论修订后分工写作,成书后由主编进行总纂定稿。

鉴于篇幅所限,本书未能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单证实物样本一一附后,望读者使用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1年5月绪论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性。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一个国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某些岛国如英国和日本等,常用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来表示其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不存在对外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产品开始出现了少量剩余,并在氏族公社、部落之间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剩余产品,而且促成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并使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加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商人的出现,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更加广泛和频繁,从而使阶级和国家最后形成。这时商品流通超出了国界,国际贸易产生了。

奴隶社会时期,进入贸易领域的商品主要是供奴隶主和王室享乐的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和奴隶。中国在夏商时期就进入了奴隶社会,但其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封建社会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奢侈品仍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换取东方国家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由于地理大发现、殖民制度的建立和海外贸易公司的出现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此时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奢侈品外,工业原料和食品的比重开始增加,且奴隶贸易也是当时的重要贸易内容。在自由竞争时期,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国际贸易从原来的局部的、地区性的贸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贸易商品的数量有了长足的增长,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了创新和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都由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控制,他们决定着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贸易进入新贸易保护时期,进入9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抬头,国际贸易的协调在加强,世界贸易组织代替关贸总协定,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与货物贸易正在加快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困难得多

1.语言不同。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交易方需使用一种共同语言才能使交易顺利进行。虽然国际贸易中最通用的商业语言是英语,但各国语言差异很大,英语并不是在世界各地通行无阻的。因此,除通晓英语外还要掌握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

2.法律、风俗习惯不同。各国贸易商和消费者的民族特性、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别,甚至对颜色、数字、图案都有不同的忌讳和偏好。这就要求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商品无论在质量特征上还是在外观装潢上都要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国际贸易的障碍多于国内贸易。为了争夺市场、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各国往往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

4.市场调查困难。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商就必须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贸易对象的资信情况等,但在国外市场收集和分析这些资料的难度要比国内市场大得多。

5.交易接洽、争议处理困难多。在世界市场上,可以作为交易对象的客商比国内多。而且这些客商一般都分布在世界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彼此了解相对较少。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寻找贸易伙伴并与之接洽都比国内贸易困难得多。(二)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

1.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不同。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采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不同国家的货币如何兑换,或是采用哪种计量单位,各种单位如何换算等等,都比国内贸易复杂。

2.商业习惯不同。各国商业习惯的不同,对国际贸易条约与惯例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些对贸易的顺利进行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货物运输与保险更复杂。国际贸易的商品运输距离远、时间长、数量大、环节多,相应需要办理的运输和提货手续也比国内复杂的多,同时洽购保险、确定保险条件、签订保险合同等均比国内贸易复杂。(三)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大得多

1.信用风险。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对对方的资信情况的了解比较困难,而且双方在较长时间的交易过程当中资信情况还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的信用风险比国内贸易的大。

2.商业风险。国际贸易中,因货物与样品不符、单证不符、交货期延误和运输延迟等原因,给交易双方带来比较大的商业风险。

3.汇兑风险。货币是计价、结算和支付的工具。由于世界市场的汇率随着各国经济情况的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使交易双方都面对着汇兑风险。

4.运输风险。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因时间长、路程远、环节多、数量大等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5.价格风险。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从签约到交货都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这期间货物价格的变化有时是难以预料的。

6.政治风险。贸易对方的政局变动、贸易政策和法令的变动等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其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比国内贸易要大得多。

三、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概念(一)贸易值与贸易量

1.贸易值。贸易值是指用货币金额表示的贸易规模,又可分为对外贸易值和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ng Trade)又叫对外贸易额,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总和。2007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进口955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国际贸易值(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叫国际贸易额,是指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总额的合计应等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的合计。因此国际贸易值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而对外贸易值则是各国或地区各自的进口和出口的总和。由于各国在统计贸易的规模时,出口值一般以FOB价进行统计,而进口值按CIF价统计,进口统计中包括了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故一般世界出口值小于世界进口值。为此,在世界贸易统计中,世界贸易值为各国和地区的出口值之和。

2.贸易量。用货币表示的贸易值由于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各国贸易的实际规模,也不能用于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的比较。为了剔除价格变动对贸易值的影响,往往用一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价格或出口价格指数除去当时的进口总值或出口总值,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值或出口值,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单纯反映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就叫做贸易量。(二)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总贸易(General Trade)。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出口。

2.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当外国货物进入国境后,暂时存在保税仓库,不进入关境,一律不列为进口。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货物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后进入关境的货物,才列为进口。对于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货物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货物列为出口。(三)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

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没有在国内消费,又未经过加工就再出口,称为复出口(Re export Trade)。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又称输入贸易。本国出口的商品出口后未经加工又原样输回本国叫做复进口。一国往往在同一类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四)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贸易差额用以表明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收支情况。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称做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五)有形贸易与服务贸易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又叫有形商品贸易,是指有具体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得见的货物贸易。

2.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从一成员的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存在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具体包括:商业性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和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其他服务。有形贸易要经过海关报关手续,其进出口额反映在海关统计上。服务贸易不经过海关报关手续,通常不表现在海关统计上。但两者的外汇收支都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者进行货物买卖的行为。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

3.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但只要两者之间没有发生直接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交易关系,就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和间接贸易实际上是一笔商品的买卖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的概念。(七)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如1997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的比重达到87.4%,初级产品占12.6%。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的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占32.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16%。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能反映一国的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在国际贸易中的实力地位和贸易效益。(八)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叫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他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国出口货物的去向和进口货物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2007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情况见表0-1。表0-1 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金额单位:亿美元(九)对外贸易系数

对外贸易系数是指货物与服务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又叫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可以分为出口系数和进口系数。它是开放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对世界经济变动的敏感性。(十)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上篇国际贸易理论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国际贸易特点,揭示国际贸易规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基础。本章主要介绍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内容。第一节 自由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斯密认为,交换出自人类天性,这种交换的倾向形成了分工。他采取由个人和家庭推及整个国家的方法,论证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的财富。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这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三、其他自由贸易理论(一)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要素比例说又叫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在《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中,俄林阐述了这一学说。其要点如下: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其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正因为产品价格在各国存在差异,才会导致产品的跨国界流动。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别造成的。各国生产同种产品的成本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它们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造成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同种产品时,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的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也就是说,资本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二)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 Paradox)

里昂惕夫反论全称为“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论之谜”,简称“里昂惕夫之谜”,由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系经济学教授里昂惕夫(W·W·Leontief)提出。他认为,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断,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体现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可是,当他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贸易结构时,却得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他认为美国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19世纪中叶英国的一位很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一切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双方在交换中出售的商品构成了各自的购买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构成对另一方提供商品的需求,因此供给和需求只不过是相互需求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而是由“获得成本”决定的。“获得成本”是指为换取进口所需偿付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其次,物物交换的比价必然介于双方国内交换比价之间,并可能根据双方的需求变化而左右摆动,其摆动的幅度取决于两国需求的强度:对别国的产品需求相对较强的国家,它的商品相对于别国商品的交换能力就低,因为它为了多获得对方产品不得不拿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贸易条件变得不利;对别国产品需求较弱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就变得有利。再次,这种摆动的比价要稳定下来,必须满足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四)劳动力不同质论

里昂惕夫在提出“谜”的同时,又不愿对赫—俄定理加以否定。他经过反复研究后,提出了劳动力不同质的论点对这一难题进行解释。他认为,由于美国的企业管理和行业组织远比其他国家优越,而且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再加上较强的进取精神,就使得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人,并认为大约要高出3倍。这样,把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把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美国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五)人力资本论

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熟练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取得的,这种教育和培训投资会使熟练劳动转化为“人力资本”,能像其他资本一样在较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里是把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本来看待,它与投入生产中的有形资本共同发挥着资本的作用。这样,在计算某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时,就不仅要计算有形资本,而且要计算该部门中熟练工人所包含的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六)需求偏好论

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着一国的生产和出口产品结构,但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如果一国的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吸引着国内的需求极大地向这类产品上倾斜,就会使这类原本数量很丰富的产品显得稀缺起来,进而导致这类产品由出口变为进口。比如美国,国内资本要素虽然很丰裕,但国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很高的需求,美国可能就会进口这类产品。(七)要素密集转化论

把某种商品定为资本密集型的,把另一种商品定为劳动密集型的,这种固定不变的划分方法是不妥当的。实际上,某种商品在甲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在乙国可能就属于资本密集型的。比如,农产品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则应该被看作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美国农业生产中,花费在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良种及社会化服务上的投资相当大,而花费的人力并不多。因此,就不应把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简单地说成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八)自然资源论

有些人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他在验证中只考察劳动和资本,而忽视了自然资源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比如美国的进口品中初级产品占60%—70%,这些初级产品主要是木材和各种矿产品。这类初级产品在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本人也认为,如果验证中去掉资源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外贸结构也就不会存在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状况了。(九)跨国公司的影响

有人指出,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所生产的产品约有一半返销美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加上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相当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这类产品的返销,是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贸易理论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产业内部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以及市场内部化理论等。第二节 保护贸易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自成一脉,与自由贸易理论同时产生,平行发展。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社会出现分工和国家产生以后,经长期对外贸易的实践,于15世纪初形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代表了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这个时期,正是封建社会趋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商业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海上贸易已趋形成;大量金银流入,商业货币关系急剧发展;社会财富由土地向金银货币转移,金银货币成为全社会追求的对象。

重商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1)一国的金银等贵金属的拥有量是其富裕与否的标志;(2)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的惟一尺度;(3)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4)“顺差”是积累财富的惟一途径,尽量扩大出口,要“多卖少买”,为此,政府应管理经济,防止金银外流。

重商主义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盛行于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主要观点是:把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要求在对外贸易中绝对地多卖少买,让金银流入国内,并千方百计把出口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晚期的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当时工场手工业已开始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重商主义者开始用资本家眼光来看待货币。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核心是贸易差额论,主要观点有三:(1)认为货币与商品具有统一性,开始重视以货币形态出现的作为商业资本用的财富;(2)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货币,认为只有货币作为资本投入流通,才能获取更多的货币;(3)应当用贸易差额来确定一国的财富和国力,主张资本输出以获取大量贸易盈余,还认为在对外贸易中,不必每笔贸易或对每一国的贸易都是顺差,只要对外贸易总额保持顺差,就足以使更多的货币流入,国家就会富强。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

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早年在德国提倡自由主义,后受到汉密尔顿的影响,并亲眼见到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乃转而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他在184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一)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

1.“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德国向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会使德国工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但如果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就会使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其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外国进口的商品价格。

2.古典学派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以按地域、比较成本形成和谐的国际分工。李斯特认为,这种学说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学,它抹煞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特点。李斯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处于农业阶段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利于农产品的自由输出,并自由输入外国的工业产品,以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并培育工业化的基础。处于农工业阶段的国家,由于本国已有工业发展,但并未发展到能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步,故必须实施保护关税制度,使它不受外国产品的打击。而处于农工商业阶段的国家,由于国内工业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国外产品的竞争威胁已不存在,故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贸易的最大利益,刺激国内产业进一步发展。(二)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李斯特认为国家的存在比个人之存在更为重要。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发展、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扶持是一国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贸易保护对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会造成损害,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指导国民的经济活动,并且要在国家的干预下实行保护政策。

李斯特认为:(1)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宜于保护。(2)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3)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其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长期限。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它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在资本主义1929—1933年大危机以前,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当时,他否认保护贸易政策会有利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在大危机以后,凯恩斯改变立场,转而推崇重商主义。他认为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的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扩大就业。

凯恩斯与其追随者认为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过时了。首先,20世纪30年代,大量失业存在,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其次,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论者忽略了在调节过程中贸易顺差、逆差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贸易顺差能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他们赞成贸易顺差,反对贸易逆差。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理论主要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理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他们认为,一国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的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四、其他保护贸易理论(一)保护就业论

保护就业论就是保护国内生产和就业。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头面人物把原因归于发展中国家对市场的竞争,纷纷主张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工业生产和就业。该理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重要理论依据。保护就业论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说上,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得出: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能增加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国民生产和提高就业水平。(二)改善国际收支论

改善国际收支论的观点是维护贸易入超国家利益的。贸易入超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赤字,改善国际收支论认为,实行贸易保护可以减少进口,增加一国外汇储备。以该理论作为贸易保护的依据,在发展中国家得到普遍认可。这与这些国家缺乏出口竞争产品和资金贫乏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此外,受东方的文化习俗影响,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出口能力强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普遍认可该思想。改善国际收支论通过贸易保护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状况,但因此而引起的贸易报复也随之来临。(三)保护公平竞争论

保护公平竞争论以公平竞争作为理由来保护贸易的发展。美国是该理论的倡导者。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包括:反补贴、反倾销或其他惩罚性关税、进口配额和贸易制裁。所谓不公平竞争是指由于政府某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本国企业提高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伤害,这些政策有出口补贴、低价倾销等。目前不公平竞争的范围已扩大到对等开放市场。第三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一、国际分工的形式和特点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一)国际分工的类型

1.垂直型。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分工,在贸易上的表现则是出口原料、进口制成品或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和加工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部门之间的分工就属此种形式的分工:前者向后者出口制成品,从后者进口矿物原料和农业原料;后者是前者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这种形式的分工中,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得益多于后者。如1980年布隆迪的咖啡和棉花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91%;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锡和木材的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72%;几内亚的铅和糖的出口占其出口贸易总额的79%。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战后发展得更快,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战后仍然占据其出口贸易总额的绝大部分,1970年此项指标为65.7%,1984年为68.3%,1986年为79%。

2.水平型。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相同或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即指工业科技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既有部门之间的分工,也有部门内部的分工(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多是水平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工业产品上的分工。例如,欧美联合生产的“R—1800”载重汽车是在英国装配的,它的零部件却来自很多国家:发动机是瑞典生产的,控制设备是德国生产的,车身是意大利生产的,汽车的底盘和弹簧则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近些年,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在发达国家与某些发展中国家间也展开了大规模的不同工业产品上的分工生产。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以及中国大陆沿海各省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接受了从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大量工业制成品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从而改变了水平型国际分工只在同等级生产力水平国家之间进行的分工发展史。

3.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同一部分国家是“垂直型”国际分工,而同另一部分国家是“水平型”的国际分工形式。世界上多数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所采取的方式,实际上都是属于混合型的国际分工。比如发展中国家,它们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并进口工业制成品时,属于垂直型分工;而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互相出口工业制成品时,则属于水平型分工。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情况亦是如此,它们同发达国家交换产品,多属于水平型分工;而与发展中国家交换产品,则多属于垂直型分工。(二)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仍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向前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宇航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产生出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传统部门,如农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当代的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进一步削弱。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和转移,这种格局目前正在逐步得到改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中的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成为了世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2)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工业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3)一些发展中国家从国外引进资本和先进技术,经济迅速崛起,开始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和出口一部分高技术产品。

2.各国在产业结构上的相互依赖正进一步加深。

3.地区性自由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紧密。

4.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5.服务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6.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二、世界市场的特征和市场价格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它由各个贸易国和地区的市场构成,通过分工的形式而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当代世界市场的特征

1.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国家与地区增多并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2.国际经济贸易与合作方式多样化。

3.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服务贸易日趋重要。(1)货物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机械、电子、运输设备产品的比重迅速增长。(3)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燃料所占比重上升。(4)服务贸易规模扩大,增长迅速。

4.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趋于下降。

5.世界市场上垄断与竞争加剧,各国竞争战略与策略发生变化。(1)通过组成经济贸易集团或经济一体化组织控制集团内部市场。(2)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3)以跨国公司投资形式进入其他国家市场。(4)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从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二)世界市场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进入世界市场的各种商品的买卖价格。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决定其价格的基础。但是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受供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总是与国际价值量相一致,它随着供求等因素的变化围绕国际价值量而上下波动。影响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1.生产费用。生产费用的变动是影响世界价格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生产费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供求因素。在通常情况下,假定世界市场需求情况不变,增加商品的出口量,世界市场价格就下降;反之,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世界市场需求增加,则世界市场价格上升。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显著。

3.垄断因素。

4.通货膨胀因素。一国如发生通货膨胀,即国内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就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生产费用,从而削弱这些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减少出口、增加进口,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的商品供求,影响世界市场价格。

5.汇率因素。世界货币市场上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由于世界市场价格大多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变动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为明显。

6.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如出口补贴政策、支持价格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市场价格。三、世界市场的进入渠道和贸易方式(一)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渠道选择

企业进入世界市场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间接出口,二是直接出口,三是国外生产。

1.间接出口。指企业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国内的出口商或委托国内的代理机构,由其负责经营出口业务。间接出口有下面几种具体形式:(1)专业进出口公司。(2)国际贸易公司。国际贸易公司是高度多样化的大型贸易企业。其特点是:既从事国际贸易,又从事国内贸易。有些还有相当规模的生产业务和金融业务。(3)出口管理公司。出口管理公司是一种专门为生产企业从事出口贸易的公司。其业务主要以代理形式进行,即以生产企业的名义从事产品的外销,然后向生产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4)合作出口。合作出口又称为“互补出口营销”,指的是两家生产企业在出口方面的合作,即一个生产企业利用自己的出口力量和国外渠道为另一家生产企业出口产品。在合作出口形式中,两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买卖关系,也可以是代理、委托关系。

2.直接出口。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顾客,而不通过国内的中间机构。直接出口有下面几种具体形式:(1)直接卖给最终用户。这是直接出口形式中最直接的一种。这种形式适用于价格高或技术性很强的产品,如飞机、轮船、高技术产品、大型机械设备等。其最终用户多是国外政府、地方当局及其他官方机构。(2)利用国外的代理商。代理商是指对产品没有所有权,只是接受委托协助委托人(卖方)与买方成交的中间商。(3)利用国外的经销商。经销商指在国外特定地区或市场上,在购买及转售本企业某种产品或劳务方面获得独家权或优先权的中间商。经销商同一般批发商的区别在于他被授予“独家权”或“优先权”。经销商与代理商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供货方是买卖关系,后者只是委托代理关系。(4)设立国外办事处。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实际上是企业向国外的延伸。办事处的主要职能是搜集市场情报,推销产品,提供服务、零部件、维修等。设立驻外办事处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市场,掌握需求动态,提高服务水平。但在当地必须有足够的业务量,否则将得不偿失。(5)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Marketing Subsidiary Abroad)。国外营销子公司的职能与驻外办事处相似,而且其优缺点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子公司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当地公司建立的,而且在法律上和赋税方面都有其独立性。

与间接出口相比,直接出口具有以下优点: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直接地接触国外顾客,能深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独立完成各项出口业务,增加了企业对国外营销的控制权。

直接出口的缺点是:企业独立完成各道出口程序,要承担更高的费用,占用更多的资金;需求增加外贸方面的专门人才;脱离外贸公司,需要自己建立国外分销渠道。

3.国外生产。国外生产是具有生产某种产品能力的企业把生产移到他国领土上就地生产和销售。国外生产已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渠道。(1)组装业务(Assembly Operation)。组装业务是指生产企业在国内生产出某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零部件,运到国外市场上就地组装,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然后,将成品就地销售或再出口。(2)合同制造(Contract Manufacturing)。企业与国外某家生产企业签订合同,规定由对方按照本企业的要求生产某种产品,然后由本企业负责产品的营销。(3)许可贸易(Licensing)。许可贸易又称技术授权,指企业(许可方)与国外另一企业(被许可方)签订许可协议,授权对方使用本企业的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以及产品或工艺方面的专有技术(Know—how)等从事生产和销售,然后向对方收取许可费用。(4)建立海外合营企业(Overseas Joint Ventures)。指企业与国外某一个或某几个企业共同投资在国外联合建立新企业,共同管理、共负盈亏、共担风险。(5)国外独资生产(Wholly Owned Foreign Production)。是企业进行国外生产的最高阶段,意味着企业在国外市场上单独控制着一个企业的生产和营销。其做法有两种:一是在市场上收购一个现成企业;二是在当地投资,从头开始建立一个新企业。(二)贸易方式

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方式是指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买卖双方所采用的交易方法或具体形式。贸易方式主要由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以及EDI贸易方式构成。

1.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是指在特定地点按照一定组织规则进行的交易。其主要有商品交易所、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1)商品交易所。商品交易所(Commodity Exchange)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场所。从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方式上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第二,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是根据商品的品级标准或样品进行的;第三,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是通过特定人员在交易所内直接进行的交易。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现货交易又称实物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具有即期的特点。商品交易所在这一交易过程中主要是提供交易场所和合同格式以及协助解决争议与纠纷等。期货交易,即买卖双方签订一项合同,确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交割一定品种或规格、一定数量的商品。这种交易中所签订的合同,称之为期货合约。期货合约对价格和交货期以外各项交易条件,如品质条件、数量和包装都有统一的规定。(2)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国际商品拍卖(International Commodity Auction)方式是指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现货商品交易。拍卖作为一种实物交易,其交易对象主要是规格复杂而不易标准化的商品。国际商品拍卖一般有如下特点:第一,拍卖必须预先公告,专门组织,指定时间与地点,尽量把买主集中起来。如果买主来得比较多,拍卖活动就容易开展;反之,拍卖活动则不易成功。第二,在拍卖交易中出售的商品一般是单批的、非标准的商品。事先验看商品是拍卖的必要条件。因为一经成交,卖主或拍卖行对商品的品质都不接受任何索赔。第三,拍卖是一种公开竞买的贸易方式。(3)国际商品博览会和展览会。国际博览会(International Fairs)是在一定地点,在规定的时间和期限内,以固定组织形式由各国商人参加、陈列样品的商品交易场所。国际博览会贸易方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国际博览会是一种展卖结合的贸易方式;它是一种规模大、客商多、各国商品集中的一种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便于各国商品进行广泛交流和竞争,便于寻求贸易伙伴,开拓市场。国际博览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性博览会;另一种是综合性的博览会。

2.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主要有: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对等贸易形式、加工贸易形式、租赁贸易形式、代理、经销等。(1)单纯的商品购销形式。这是一种买卖双方不通过固定场所进行的单纯的商品买卖。其特点是: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或当面洽谈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价格、运输、保险、交货方式、付款条件,在相互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据此执行。这种贸易方式是国际有形商品贸易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交易方式。(2)对等贸易方式。对等贸易方式是一种进出结合,以进带出的贸易方式,即在互惠的前提下,由贸易双方达成协议,规定买卖双方必须相互购买或交换对方的产品,或者一方提供产品和技术时,另一方必须用另外的产品或劳务给予等额支付。主要有易货贸易(Bater Trade)、记账贸易(Accounting Trade)、补偿贸易(Compensation Trade)等。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形式。它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机器、设备等产品和技术、服务等项目,而另一方则按照对等的金额提供商定的产品或劳务等,作为给予贸易一方的补偿。补偿贸易与易货贸易的区别有:第一,补偿贸易的易货是同信贷相结合的,它实际上是甲方向乙方提供中长期贷款;而一般的易货贸易只是简单的以货易货,不存在信贷关系。第二,补偿贸易同生产相联系;而一般的易货贸易则不涉及生产合作问题。第三,补偿贸易经历的过程较长,业务复杂;而一般的易货贸易在货物交换后即告完成。补偿贸易的特点:这种贸易不是用货币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而是用产品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这种贸易不是一次性的买卖行为,而是多次才能完成的买卖行为;这种贸易方式也是将进口和出口相结合的。(3)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方式是指那些利用国外资源,在本国加工、制造、装配,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外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就是加工方进口有关原料、元器件、配件等加工成制成品出口。进料加工特点:它是利用国际资源的一种好形式;买进方购进物料后,货物的所有权完全属于买进方;进口是为了加工增值再出口,目的在于赚取更多的外汇;进口、生产和出口紧密相联,对加工方来说既解决原料问题又解决就业问题,但加工方要自有外汇,其收益高,风险也大。第二,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就是甲方按照乙方的要求,把乙方商人提供的原料、辅料加工后将成品交给乙方,收取加工费用。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不同:前者是按提供原料商人的要求进行加工,后者是自进原料、自行安排加工和出口;后者的业务是两笔,前者的业务是一笔;后者的风险大,前者的风险小;后者的收益高所得是价值的增殖,前者的收益低只获得加工费;后者需要自有外汇,前者不需动用外汇。(4)租赁贸易。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购销方式。即出租人与承租人双方在订立租赁契约的基础上,出租人以收取一定数量的租金为条件,将商品租给承租人专用,但该出租物的所有权仍属出租人。(5)代理。所谓代理,它是指出口人委托客户在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商品范围、特定的时期之内,代表出口人办理与贸易有关的事务,并取得一定的佣金。代理贸易方式的特点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是一种委托、代办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直接买卖关系,提供和收取佣金。代理人可以基本上不承担贸易风险,在不直接支付贸易资金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佣金收入;对委托人来说,可以减少比较繁多的贸易事务。代理分为独家代理、一般代理和总代理。(6)经销。经销是指企业与国外经销商达成书面协议,在约定的经销期限和地区范围,利用经销商就地推销某种商品的一种方式。出口企业和国外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确立了经销关系,就可以凭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