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社会中的政党权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5:17:45

点击下载

作者:洪向华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变动社会中的政党权威

变动社会中的政党权威试读:

出版说明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国民收入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转型提速。同时,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经济社会大转型、大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其中,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争端增多和多边贸易中的利益纠葛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急需在政策层面给予回应。

事实上,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疑难杂症”并非中国独有,如行政效率的提高、公共资源的分配与监督,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与治理、多元文化的社会融合与社会和谐、新技术新传媒给政治生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组织与国际条约体系对国内的多重影响等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发展中国家被这些问题困扰,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问题的普遍性或世界性,使得当代执政者在面临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观念,而不能拘泥于既有的执政经验和套路,也不应囿于一地一国的有限资源。

面对这种种挑战,我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具有较强的应对问题、开拓局面、保持稳定、推动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应不断地主动拓宽理论和知识视野,积极跟踪世界范围内最新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政治实践模式,谨慎探索和总结中国现实中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更需要知识阶层积极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新问题,为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是基于上述设想而产生的。这套文库以“资政”为目的,以世界眼光和创新视角聚焦公共政策与治理、社会建设与发展、政党与政治权威、政府与新技术、经济发展与金融战略、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将多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与“国家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政治、政策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打通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边界,让理论和政策更好地源于实践、关怀实践。

本文库致力于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参考、世界经验和丰富案例,以中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政策研究与制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致力于更新其理论视野,提升其执政能力,努力打造影响深远的出版工程。

应该说,本文库是国内知识界在政治前沿问题研究上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是力图将学术科研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治实践的有益尝试。这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体系性的学科知识介绍,而以针对性研究问题的方式出现,看似没什么章法,实则切中肯綮。它既是实践的探索,也是实践的总结,既是经验的浓缩,也是经验的拓展,既是理论的创新,也是理论的积淀。我们认为,不论最终效果如何,这种尝试对于中国转型期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尝试诚可贵,然纰漏难免。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我们完善这个文库,为读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多出一份力。政治前沿新知识文库编委会2013年5月

绪论 执政党权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梦

一、为什么要研究政党权威

20世纪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之谜是在1991年有超级大国之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崩离析;有百年历史,20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曾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它领导华约组织一直成功地遏制反对资本主义联盟的北约组织的扩张,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可是在没有战争等外部威胁因素发生的情况下,它却自行宣布解散了,而且解散后民众竟然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1993年夏天,日本政党政治发生历史性转折。6月,由于在野党对执政的自民党内阁——宫泽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而导致宫泽解散议会。随后在7月的参议两院的选举中,由于日本自民党自身的分裂,导致了选举的失败。由社会党、新生党、公明党、民社党、社联党、日本新党、新党魁和民主改革联盟组成的“非自民八派”联合推举的候选人——日本新党党魁细川护照当选为首相,从而结束了自民党长期“一党独大”的统治局面,自民党第一次从执政党沦为在野党。日本自民党“一党独大”体制的崩溃,实际上也宣告了对日本的繁荣稳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五五体制”彻底终结。

在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从1929—2000年总共执政71年。作为执政党,它在执政期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它使墨西哥经历了最光辉的发展时期。“从1950到1985年墨西哥的人口从2500万增加到7700万,人均GDP从每年362美元上升到2734美元。人均寿命从41.5岁上升到64.2岁;而文盲率从80%下降到6%;墨西哥一跃成为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然而就是被称为“墨西哥事迹”、“墨西哥稳定之谜”的执政党都有无力处理和应对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终于在2000年大选中一败涂地,黯然下台。

在中国的台湾地区,百年历史的老党——国民党执政50多年,曾经使台湾地区的经济有过长足的发展,台湾一度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由于党内外分裂势力的扩张和李登辉的领导不力,“百年老店”国民党终于在2000年3月18日的选举中失利,沦为在野党。

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简称宪盟)成立于1920年,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取得政权,曾经是突尼斯榜样,给突尼斯带来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在2010年5月下旬,达沃斯论坛公布《2010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突尼斯在参与评比的125个国家中排名第38位,位列非洲地区第二位和马格里布地区首位。但在2011年在“茉莉花革命”的压力下,突尼斯发生政权更迭。2月7日晚,宪政民主联盟遭到内政部取缔,被迫解散。埃及民族民主党,自1978年成立后一直为执政党;同样在“阿拉伯之春”的影响下,执政33年的埃及民族民主党不仅丢失了政权,政党自身也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走向瓦解和消亡。

我们看到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丧失政权的同时,另外一些国家长期执政的政党却能克服各自国内外的困难,在各自的国家里,保持着执政地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新加坡宣布自治以来,一直以绝对优势执政;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亚统),成立于1946年,是马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中的第一大党,一直在政坛上起主导作用而对于像越南、古巴等一党专政的国家却然屹立不倒。

以上分析的种种现象令我们深思,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政党制度怎么了?为什么有的政党会失去权威,失去民众的认同或服从,有的政党却还能泰山压顶腰不松,继续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在政权上持续执政?

虽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具有权威地位,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中的一些复杂因素对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权威地位进行着挑战。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新一轮的经济文化渗透,他们在中国培植反动势力进行和平演变,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日益多样化,政治参与扩大,这对中国共产党还能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获得支持和拥护,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一些传统的运作方式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资源的掌控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极端重要的,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观察中国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二、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关键在于把党锤炼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把党锤炼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才能制定实施把民族复兴引向成功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来;才能使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是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国梦”重要一步。执政党的权威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实现了执政能力现代化又促进了执政党的权威。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执政能力现代化,我们应研究在新时期如何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执政党权威与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当代中国,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执政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越高,执政能力现代化程度就越高,这三种能力是衡量执政能力现代化的量化标准。“科学执政是前提或总体性要求,其本质是‘求真’,即体现执政的规律性,实现执政愿望与执政规律的有机统一;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其本质是‘求同’,即体现执政的人民性,实现为民执政与靠民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其本质是‘求实’,即体现执政的合法性,实现党的主张与国家法律的有机统一。”

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要按照执政规律来治国理政,使执政理论、制度和方法符合执政规律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自觉地发现规律,并将规律运用于执政建设中,也就是说我们党要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一个政党要获取权威,首先一点就是要发现真理、运用真理,没有哪一个政党它的政策不符合执政规律、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能够长期运行下去并取得人民的信任。柬埔寨共产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消灭城市、取消货币、取消正常的夫妻关系,一切受政府配给控制等所谓最纯粹的“共产主义”政策,违反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终被柬埔寨人民所遗弃,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

所谓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纲领和政策正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提高执政党的权威就是为了更好地民主执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执政党带领着全国人民一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个将人们的利益不顾的政党必将遭到人们抛弃;同时也只有获得人民支持,执政党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权威。所以获取政党权威是更好的民主执政,而民主执政又是巩固政党权威的有效途径。

所谓依法执政,就是指一个政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管理活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与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对党的执政活动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愿,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使执政党执政方式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一个国家缺乏法律,只能靠圣贤明君来治理,这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缺乏法律的规范,很容易发生腐败,政府官员会权力寻租,获取利益。执政党要想获得权威,则不能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现在仍有很多政府官员,敢于置法律规定于不顾,依然专断独行,这对巩固执政党的权威是百害而无一利。

执政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巩固政党权威的目的也在于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梦时对此进行了重申,“一个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勾勒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可以说,“提出‘中国梦’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上把握,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之梦,是人生出彩之梦。中国梦的核心就是对内民众安居乐业,对外中国成为和平发展大国。对中国人而言,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对世界人民而言,中国梦是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中国梦能否实现,人民梦能否圆满,关键在党,在党能不能肩负起历史重任、经受住时代考验。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人民梦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要想带领各族人们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威。提高政党权威的目的是为了带领全国人民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将进一步地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权威。

另外,研究政党权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政党权威的一般理论更好地指导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建设,使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这样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够拥护党中央的权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就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不断推向前进,顺利实现“中国梦”。

第一章 政党及其当代新变化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的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成为一道绚烂的风景。政党政治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同样是两党制,在英国和美国其表现形式、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研究政党权威,要从政党破题立在权威,这就意味着不研究政党及政党政治,我们对政党权威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一、政党的含义

研究政党与政党有关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政党的含义,也就是概念问题。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政党”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为party,在法文中为parti,德文是partei,西班牙语是partido,俄语为Jiap,其实都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ars,原意是“部分”。最早把西方语系中的表示政党的词汇翻译成汉语中政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时,日本的学者把德语中“partei”由汉字翻译过来,后为中国的书刊所接受,并开始使用。19世纪末,“政党”一词在中国才开始广泛流行与传播开来。

原意为“部分”的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自从政党出现以来,学者们对政党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

西方学者柏克认为:“政党乃为基于大家所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主义,以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结合的人们的团体。”

魏尔克:“政党为一个对于公共问题具有相当理想之选民所组成的团体,彼等企图透过各种公职之提名与选举,以实现其共同的理想。”

穆尔斯:“政党乃一社会组织,其结构有繁有简,其最简单之结构,乃由具有共同理想与主义所结合而成之单一团体所组成;其复杂之结构,则系由两个以上之类似团体所组成,并以共同之政策为细节,故能团结在一起。”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对政党涵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葛永光:“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参选,凡是能在选举中提供政党标签给候选人参选团体,就是政党。——从不参选的政党不能称作政党。”

张金鉴对政党下的定义为:“政党就是一部分人以集体的努力奋斗,去争取民众、控制政府藉以实现其共同的主张时,依志愿结合成功的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

谈子民对政党的界说是:“政党乃一部分国民依据其自愿,所组成的政治团体,彼等欲以其共同的智慧的努力,透过各种公职候选人之提名与选举,掠取政府权力,以实现其共同之政治理想与主张,并促进国家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并没有直接对政党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政党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大工业生产,不仅造就了庞大的资产阶级,同时也造就了与其尖锐对立的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全部政治历史基础。”恩格斯指出:“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

列宁在著作中直接阐述了政党的阶级实质:“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会生产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那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列宁认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毛泽东在其著中也曾经提出过政党是一种政治社会,党是阶级的组织。这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类似的观点。

从以上所陈述的三派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学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着眼于政党活动和发挥作用的现实,偏重于政党的外部特征,未能指示出政党的本质特征——阶级性,否认了政党与阶级的密切关系,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所以他们的学者对政党的定义与西方学者定义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并无新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显然对政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直接参与创造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但他们并没有给政党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定义。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长期的指导思想。以此为依据我们将政党定义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以执政或参政为手段借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与功能

(一)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但是在现代政党中也有一些并不具有严格意义的阶级性的政党。如绿党,当然作为政治组织的一种形式的政党和其它的政治社团和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联系的,但政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区别较为明显,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有明确的政纲

政纲就是一个政党的纲领,它是对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总的政治主张的理论概括。政纲规定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方针、政策。不同的政党由于它们所各自依靠和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所以它们的纲领也不一样,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表明了党的性质,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指明了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最低纲领体现本国无产阶级一定时期的利益和要求,是为最高纲领服务的。由于各国党所处的革命和建设的阶段不同,面临的客观情况也有差异,因此最低纲领也各不相同。具体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最低纲领是维护和保障无产阶级的基本生存权利,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自由,提高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在殖民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政党纲领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而言,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它们的党纲实际上是一些具体的政党活动准则和所要实施的方针、政策。而且纲领的表现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固定的党纲;一种是不成文的不固定的党纲,这主要体现在政党领袖的演讲、报告中。美国两大政党的纲领更是可笑,它们往往在竞选前才制定本党的纲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至于达到目的之后,是否实施这个纲领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社会党团如社会党、工党都是例外,它们的党纲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它们把民主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长远奋斗目标,反对贫富悬殊和社会分配不公,主张社会公正、合理、公平。而在具体竞选时都又根据当时历史条件制定具体的竞选纲领,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2.政党都以执政或参政议政作为实现纲领的重要手段

要想实现政党自己的纲领,政党必须掌握政权。而谋取政权也是政治斗争的核心环节。如果一个政治团体不以执政或参政议政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手段。它就不能称之为政党。这就是政党与一般政治社团的根本区别。由于各个政党的性质、地位不同,所以它们执政或参政议政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专制国家被当权者宣布处于非法状态或受到压制的政党会选择革命或暴力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政党往往采取这种手段。它们夺取政权后,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政党一般情况下会在议会和政府中争夺权力,在这些国家政党往往要通过选举的方式,获得足够多的选票,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内阁,这样才能获得立法权、财政预算批准权、行政官员的批准权、弹劾权等各种权力,从而能够控制议会,利用议会为本党谋利益,使本党在国家政治发挥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里,如果政党通过推荐总统候选人并支持帮助其顺利当选,该党就等于获得了执政的权力。在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国家中,获得组阁权和当选总统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与之竞争的政党成为在野党。虽然落选,它们往往也不甘寂寞,继续通过议会中的少数席位和在政府中任职的本党委员对国家政治施加自己的影响。

3.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制定了纲领,找到了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政党必须建立一套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这既包括政党要招募一定数量的党员,并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保证把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下去,落到实处。为了保证政党对其各级组织和成员的约束力,政党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用以表扬和惩罚党员,宣扬组织的严肃性,使各级党组织与中央组织保持一致,使党员对党组织有高度的忠诚。

从总体上看,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系统比较松散。这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崇尚自由、民主,这种观念无疑会体现在政党体制上;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活动是竞选议员和总统,非选举年,它们的活动非常稀少,无需用严密的组织章程和党纪来约束和控制本党成员。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美国的两大党。它们招募党员方式是靠竞选纲领和本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威信,一些选民往往在投票前才决定自己投哪个党的票,并且可以既投民主党的票又投共和党的票。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完成了选举任务之后,这个党的中央组织似乎就销声匿迹了。通常情况下,全国的党组织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各州可以自行其是。而全党最高领袖总统或总统候选人对党组织也无法控制。中央和各州之间的联系并不经常。在非选举期间,党的机关形同虚设,党务人员的工作松松垮垮。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大多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和有些保守党的组织体系比较严密,通常用正规的组织章程来规定本党的组织机构、党员组成、活动机制、党费收缴等内容,并有较严肃的纪律惩罚违反党章和党纲党纪的党员。

无产阶级按一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本党权威的组织体系,并建立健全党的职能部门,各级地方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入党程序非常严格,往往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它们制定的党规,要求党员必须严格遵守。无产阶级政党正是靠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党纲党纪,使党在组织上统一、方法上一致、战斗力增强,顺利地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4.政党一般由稳定的领袖来主持

这里指的领袖既指个人又指领导集体。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并且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假设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这说明领袖对于一个政党是非常重要的。它通常在本阶级或阶层中最有威信、最有经验和组织才能才被推举出来,所以他能够协调本阶级、阶层内部的各种矛盾,整合各方面的利益,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本阶级、阶层在政治斗争中达到执掌政权或参政议政的目的。

5.政党一般具有法律地位

这一特征在现代民主政治中表现最为明显,因为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逐渐对政党的法律地位、活动内容做出规定,使政党政治合法化、正规化。二战以后,一些国家还给予政党经常性的国家拨款,特别是在选举时期给予特别经费支持。韩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还制定专门的政党法,确定政党的合法地位,规范政党的政治行为,使政党之间具有平等法律地位,政党的运作符合民主的原则,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二)政党的功能

政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代表本阶级、阶层的利益,执政或参政议政。因此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是有差异的,总的来说,作为政治组织形式的政党在政治系统中的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制定政治目标及路线、方针、政策

为了在执政前招募党员和获得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任何政党都必须制定自己的政治目标,这些政治目标往往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依据的,它们向党员及民众展示了本党奋斗的宗旨和本党要带领党员和民众走进什么样的未来世界。在获取政权后,政党往往会制定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目标,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同的。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它们奋斗时就能顺利实现;反之,政党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正确,它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这样它就会失去更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2.整合民众利益,协调内部冲突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社会分配的方式不同,使人们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的多元化,导致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主要是因为每个阶级、阶层都有各自特殊的利益需求。这些千差万别的利益要求就可能使社会变得混乱和不稳定。各利益主体的政治斗争,也很难在全国形成全体国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目标和意识形态。而政党就可以发挥整合利益的作用,它把各个不同的利益需求进行筛选,以形成各阶级、阶层共同的利益和愿望,使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这样不但会平息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且还会使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妥协、互相合作,为政党的利益服务。作为回报,利益集团也会至少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政党如果能采取某种公平的方式解决社会各利益主体的争端,它就会受到理所当然的称赞和欢迎。在美国,每当全国性的罢工或工厂关闭已威胁到经济的时候,人们对总统更加期待。各大政党的领袖们也时常被邀请调解各行业之间、各商号之间、劳资双方之间、各民族主义集团之间、各种族之间、各宗教集团之间、以及各种拥有特殊利益的集团之间的纠纷。他们越快地制定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他们的威信就越高。

3.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

政治动员是指两个含义:一方面,政党制定了纲领、目标以后,为了按照规定的方针实现这个目标,它必须动员和组成本党党员和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成员去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参与政治,但并不是每一个民众对于政治的规则、程序、法律等都了如指掌,并且每个民众都关心政治。而且民众的知识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政治,了解本党的主张,认同它的纲领,提高民众的参政能力,政党必须承担起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此强化民众对政治、对政党的认同。

依据上面的分析,政党应对本党的成员及他们所在的阶级、阶层进行教育和培训,以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还说“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并且列宁还认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履行自己的职责”。

4.政治录用与遴选精英

在现代社会里要参与政治必须参加一个政党,接受政党的培训,积极参加政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期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并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逐渐成为政党中的精英分子。这样如果政党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本党的精英分子就可能担任总统及政府各部门的要职。如果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本党的精英分子就会成为议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为本党摇旗呐喊,代表和维护本党的利益,从而使本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除了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人积极介入政党政治以外,政党本身也在积极吸收、动员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优秀分子入党,加入自己的党组织。因为这些知名人士和优秀分子或者已在现有的政治体系担任一定的职务,或者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他们都各自联系和代表一部分民众,通过积极吸收这些人入党,使他们成为党的形象代表,对加强扩大党的影响树立党的威信,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起着重要作用。

5.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

对于政党来说,一旦在选举中获胜,它就获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它就会利用政府的各项权力为自己政党纲领服务。组织政府的突出表现就是获胜政党可以在政府中任命自己的党员担任政府职能的负责人。在美国,如果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它可以在政府机关中获得3000多个高级职位,并且可以在四年内执政,如果连选就可以获得连任。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如果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它就可以任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首领。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中,如果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它还可以控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另外它在维持政府的稳定和议会活动的秩序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执政党通常在组阁和调整内阁成员时,会尽可能平衡内阁各派和各党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如在美国,民主党成员当选为总统,可能会任命自己的冤家对头——一位共和党领袖(在选举中,这个领袖可能就是当选总统的冤家对头)担任副总统或国务卿等重要岗位,执政党也会吸收一些在选举中落败的政党的政治主张,以获得对方的一些支持。执政党内的各派领袖和执政联盟各党领袖之间会经常进行会商,以防止在议会中形成较大的分歧和冲突,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政党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选举期间,各个政党对自己竞争对手的候选人资格、选民、选举经费的来源和选举程序进行监督,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选举的公正、公平。二是选举落败的政党会成为反对党,它要对执政党组成的政府进行监督,包括监督执政党提出竞选纲领的落实、人事任免、政策制定、政府成员的廉政情况等。政党监督的作用是使权力受到了制约,保障了民主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政府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通常是指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活动方式、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政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政党的认同程度;政党自身的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二)政党制度的类型

研究政党制度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而如何对政党制度进行分类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如按照政党制度的阶级性质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制度;按照政党的数目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按照政党的互动状态可分为竞争性政党制度,非竞争性政党制度;按照政党分化指数,可将政党制度划分为分化政党制度,较少分化政党制度等等。由于按照政党的数目划分政党制度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所以本书以政党的数目为基础综合其它因素将政党制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单一的政党手中,在法律上不允许其它政党存在,在事实上不存在与之争夺政权的其他政党的政治制度。一党制有下列几种情况出现:

第一,一党极权制。法西斯主义的政党是典型的一党极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和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都实行一党独裁,他们完全抛弃资产阶级民主的外衣,制定法律取缔一切政党,迫害进步组织,对人民实行公开的镇压。

第二,一党威权制。指在一个国家内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该党实行威权体制,突出强调政党领袖权威,但在法律上并不限制其他小党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种公开活动的前提是不能对执政党产生威胁。主要有西班牙的长枪党,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

第三,一党居优制,又称一党独大制。在这种政党制度中,有一个力量强大的政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长期赢得选举胜利而连续执政。法律上允许其它政党的存在,它们的执政、参政机会是均等的,可以平等参加竞选,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它们都从未赢得选举的胜利。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日本的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都属于一党居优制。另外在美国的几个州中民主党人几十年里一直控制该地区,而在大部分新英格兰地区和中西部的带状区域,民主党人却很少能赢得担任州主要职务的机会。这也可谓是一党居优势的缩影。

2.两党制

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势力相当的政党,它们通过在议会选举中胜出而获得组阁权或在总统选举中胜出赢得总统职位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负责人的任命权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两党制最早产生于英国,后来逐渐为其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并形成稳定的政党制度,两党制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英国的两党制。英国是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因此,两党制与议会君主制密切相关。国王是国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议会的上院一般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直到1999年改革以前),政党无权参与。政党主要角逐下院议员席位,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掌握内阁权力。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他们组成影子内阁,监督执政当局的行为,并为下届选举作准备。英国的两大党纪律严明,政治分野明显,投票时不会出现跨党投票,这种情况能保证本党的精诚团结,只要不内讧,一党连续执政的可能性很大。在19世纪末以前,英国一直由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从1920年起,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第二,美国的两党制。美国是总统制的国家,两党制主要体现在总统选举中:当选总统的党为执政党,竞选总统失败的党为在野党。美国两大政党的政治组织松散、纪律松弛。党员入党无须手续,只在投票时声明自己倾向哪一个政党即可成为该党的成员。跨党投票现象经常出现。从美国的政党历史上看,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轮流执政。虽然也有第三党出现,但并未对两党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第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仿效英国实行两党制。在这些国家的议会中小党也占席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有时两大党不能赢得多数席位时,常常要靠赢得小党的支持而获得组阁权。加拿大由自由党和进步保守党轮流执政。新西兰由国民党和工党轮流执政,澳大利亚由工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

3.多党制

指在多党并立的国家里,各党单独或几个党联合参加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然后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府。一般来说多党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政党。这些政党的数目有时可达几十个。这些政党虽然经过分化组合,力量此消彼长,但多党局面并未改变。这些政党在政治上比较活跃,在议会中常常会获得席位。第二,该国的法律允许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第三,参加选举的政党数目众多而导致议席分散,因此,很少有一个政党大获全胜而单独执政。所以,政党联合起来共同执政就成了主要的执政形式。第四,由于组成联合政府的政党联盟十分复杂,矛盾斗争十分激烈,因此联合政府很不稳定,政权更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专政制。在这些国家里,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它们可以参政、议政。但他们的参政、议政不能以谋求执政地位为前提,因为它们必须承认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原波兰实行过这样的政党制度,而中国则是实行典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国家。

在中国大陆,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同这八个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方式的改善和督促党的建设的加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大优势,它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稳定、增进人民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而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快,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这项制度。

四、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冷战结束后,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扑面而来,促进了世界经济逐渐向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要求政治体制调适自己的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所以政党政治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世界范围内政党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但许多政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力量彼消此长,且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目前全世界有6200多个政党,其中35%是冷战后新建的。随着苏联解体,多党制横扫全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政党数量迅速增加。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前苏东地区、非洲大部和拉美地区。在非洲,政党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130个增加到90年代的1800多个;而在前苏东地区,政党数量曾一度达到近千个;在拉美,很多游击队组织在国家内部和解之后,摇身一变,纷纷组建政党参加合法竞选。“从政党类型来看,新增政党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绿党、右翼政党等各种类型。”世界政党数量增多但政党政治在全球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政党政治较为成熟;政党政治在苏东地区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代议制民主在拉美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拉美国家的政党政治也日趋成熟;在非洲,以政党为载体的部族势力仍干预着国家事务,导致党派斗争激化,造成政局动荡;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又有新进展,政党政治也进一步成熟。

第二,通过创新民主形式巩固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创新民主形式是在冷战后世界政党强调最多的,这既是社会信息化给政党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各党在吸取法西斯主义泛滥教训的一个自我革新。国外政党通过创新民主实践形式,将普通党员和公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增加他们参政议政的机会,进一步改善他们对政党的认识,巩固政党的社会基础。某些一党执政的国家通过改善党内民主的形式来巩固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越南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采取了诸多办法:一是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监督;二是越共在中央全会上实行质询制度;三是提前公布党代会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四是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

第三,通过政党立法规范政党行为。政党是某一个阶级的代表,随着社会阶级分层和阶层流动加快,新产生的社会阶层会组织成利益集团并以政党为载体提出利益诉求。因而政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宪政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将政党活动法制化也是为了规范政党运行的行为,使不同的政党都能有序参与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务,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避免政党腐败等现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规范政党的基本法律。”

第四,左右翼政党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传统的左右两极政党政治格局逐渐向中左、中右对垒的方向演进。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政党存在的思想基础。在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选民群体的重要力量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左右政党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的自由党和民主党,现在很难区分他们的异同,他们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根据现实政治需要灵活地变换策略,在保持其基本政治属性的前提下调整理论和主张,努力使自己的纲领、政策体现中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做法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尽可能地模糊党的意识形态特性。这种适时变换不仅增加了意识形态在政党体制内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党内和谐和促进政党价值观向社会的渗透。

第五,为了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世界政党出现“全民化”倾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很多国家的政党都出现了“全民化”倾向。有影响力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为了扩大群众基础,在不失去原有群众条件下,尽可能的顾及不同利益集团,特别是中间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各种利益间找到平衡点。国家职能要求政党担负更多的社会协调功能,这也加强了“全民化”的取向。如“英国新工党提出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瑞典民主党主张建设一个跨越阶级与集团利益的多元化的‘现代政党’;法国社会党要实现建立‘跨阶级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联合所有阶级、阶层,成为‘一个公民与多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机构之间中介者’;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也宣称要作为人民全部价值观的代表者,占领革命的和理想主义的、中间的和稳健的、发达的和进步的一切政治空间。”从本质上看,“全民化”实际上是传统政党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国民支持,确保本党利益的一种策略。

第六,现代新媒体在政党活动中的作用加强,政党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将逐步的改变。伴随着因特网应用于信息交流,这对政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媒体大大改变了政党的生存方式与政治运作模式,使政党活动更加媒体化”。政党的媒体化将改变传统政党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一方面表现在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意识的传播上,以往是通过报刊、书籍或庞大的党员队伍来实现党的意志传递,现在往往被政党领袖在大众媒体的表演所取代。德国社民党甚至提出了建立“网络党”的口号,把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通过计算机构建了一个党员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形成“网上社会民主党”,并实施了“红色电脑”、“红色手机”计划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党领袖在大众媒体的表演在政党活动中作用分量加重。很多的政党领袖由于出了各种各样的丑闻而导致身败名裂,而其代表的政党也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

第七,绿党异军突起。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的契机,西欧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绿色组织形成,进而发展为绿党。它所信奉的绿色生态主义是其意识形态的反映。在价值观上绿党主要强调生态优先、人权、基层民主、非暴力、女权主义。绿党以价值观为基础制定了自己的各项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新变化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力量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世界政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信息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公众舆论和现代媒体、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政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苏联解体与政党困境是政党数量增加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虽已解体,但苏联解体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世界政党格局也就在这种剧烈变动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党制的浪潮在原苏东地区、非洲以及拉美和亚洲等地区此起彼伏,西方民主政治思潮在全球泛滥,一党执政遭到广泛诟病,而西方多党竞争制一时成为“潮流”,被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原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使得一时间遍地都是政党,现在有35%的政党都是冷战后新建的,在“仅有40万人口的苏里南就有30多个政党”。但有些国家直接僵硬地套用西方政党制度而导致水土不服,同时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传统政党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被掩盖了,如腐败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大的变化,这些党不仅失去了借以吸引中间阶层和广大群众的反共旗帜,而且政党本身的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学者把这些问题的总和称之为‘政党的困境’。政党的困境不仅表现为政党的腐败问题严重,更表现为传统政党在组织运行体制上、工作手段上、政策上和意识形态上对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不适应。”当很多国家发现西方多党制解决不了政党困境而感到失望之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新价值取向的边缘政党、新社会运动等。

第二,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指的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使得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在就业结构中,脑力劳动者数量迅猛增加,受过良好教育的就业者队伍构成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对政党的活动也产生了新的影响。求稳、怕变是中产阶级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厌恶无聊的党派和意识形态之争,自由、稳定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很多政党为了取得政治活动中的有利地位都想争取这一阶层,他们把争取这个阶层的支持和认同作为活动的基点。近年来英、德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新中间道路”的纲领,瑞典社会民主党人为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注入了新的内容,实行把市场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立起令世人瞩目的福利国家,成为社民党走“第三条道路”的一个突出的样板。与此相适应的是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抛弃过时的意识形态的束缚,采用实用主义立场而非意识形态来制定务实政策。这些都是适应上述变化而做出的调整。社会信息化同时也改变了政党活动和组织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也进一步地应用在政党政治中,如现在的政治微博、网络反腐等。

第三,经济全球化。随着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日渐增大使得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逐步形成。全球化一方面对于提高全球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它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如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主权让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政党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涌现出一些新思潮的政党,最具典型的是绿党的发展。“绿党的理论核心是生态保护。它高举生态环保的旗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反对政府和资本不顾环境破坏生态,单纯追求利润和经济成长,主张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生态效益,实现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使了绿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在若干国家出现,并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其他国家产生带动效用。政党只有契合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彰显政党本质,只有引领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实现政党价值。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政党民主化,成为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规律。

第二章 政党权威及其生成

在人类社会中,权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权威出现了。这是因为“只要人们(不管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许多人)明确地或缄默地允许他人对自己作出某种行为规范的决定,权威就出现了。”权威出现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权威、经济权威、文化权威、军事权威、法律权威等等。在政治权威中,政党权威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研究政党权威,首先必须要从对权威的研究入手。

一、权威的产生、发展与特点

(一)权威的定义“权威”一词,是从拉丁文化autoritas派生出来的,原意是威信、创始人、财产权或所有权。其基本的意思和动词augere相关,表示博大、增加的意思。Autoritas就是通过增添理由来扩大行动的意志。权威这个词在英语中是authority,在德语是authoraet,在法语中是auctor。从词源上说,西方词典中对权威多包括五个方面的涵义:1.创者,创始者;2.祖父、先父、父主;3.作者;4.万物的起源、赋予存在者,尤指上帝;5.事物,作品的来源、渊源或根据。而在中国的汉语词典中对权威的解释相对简单,《辞海》中没有对权威一词做出解释。《辞源》把“权威”解释为“权力威势”。《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如权威著作;二是指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如某人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威望和地位,人们就把他称之为该领域的学术权威。

仅从词源学上了解权威还十分肤浅,因为这些解释还不是一种理论,要想更深层次上理解权威的概念,还得看学者们对“权威”的论述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权威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权威是一种权力

很多学者都把权威的内涵界定为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达尔认为:“当领袖的影响力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时,通常就被称为权威。那么,权威就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即合法的影响力。”约翰布劳认为“集体赞同某种权力可使权力合法化。……这种一致意见表现成群体的压力,又促使人们服从统治者的指令,从而加强了他的控制权力,使他的权威合法化”。美国学者莱斯利·里普森认为权威是正当的权力。他说:“如果说权力是赤裸裸的,那么权威就是穿上了合法外衣的权力。”D.赫尔雷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认为“权威是指由组织正式授予的以及被员工们认为是正确和适当并予以接受的合法性权力”。迈克尔·罗斯金认为:“权威是指特定的领导人赢得服从的能力。这种服从来自于领导者所属职位的合法权力。”拉斯维尔和卡普兰傲慢地宣称“权威是合乎规范的权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的一项术语研究指出,权威一词的“普通用法”是“得到同意、尊重和承认的合法权力”。而萨托利本也认为:“权威是建立在威望和尊敬之上的权力。”

受西方学者的影响,国内许多学者也把权威视为一种权力。王沪宁认为“权威就是权力”。孙钱章、吴江、马抗美认为,权威是广义的权力。叶富春认为:“权威是权力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权力主体由于自身特殊的能力,品格风范或做出的贡献,而使自身具有的使人信服尊重的一种威望和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具有合法根据的影响力。”于显洋等人认为“权威是摒弃了强制性影响方式的合法性权力”。

2.权威是指拥有权力的人,指拥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

权威本来的意义是指某些事物(如诗歌、雕塑、法律等)的创始人,尤其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创始人。法国学者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权威就是被赋予权力的人所具有的身份。或干脆说,权威就是握有权力的人”。他说“有些人使用了另一种术语,他们把我们称为权力(即被认出是合法的力量或影响)的叫做权威,把一个人利用严惩(即我们所说的强制)的威胁来强迫别人服从他的意志的能力称作权力”。而他认为“权威(复数)就是掌握权力的人,单数的权威则是权力本身的同义词”。迪韦尔热的观点虽然有些前后矛盾,但核心的意思还是把权威和人物联系起来。马克斯·韦伯对权威曾作过三种分类。其中一种类型是超凡魅力型权威,他认为:“超凡魅力型权威是指具有特殊魅力的领袖,他由于其非同一般的洞察力,英雄主义的品格或杰出的才能而受到人们的高度依赖和自愿服从。”迪韦尔热的观点反映出权威必须只有拥有权力的人才能称之为权威,而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则与之截然相反,许多伟大人物并不拥有权力,它们获得权威或被称之为权威是因为他们在某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享有很高声誉,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在某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成为万古流芳的权威。

3.权威是一种控制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他认为权威“即指拥有控制他人行动的权利。如果说甲对乙在某些方面具有权威地位,意即甲有权在那些方面控制乙的行动”。这种控制行为形成了一种权威关系,“如果行动者甲有权控制乙的某些行动,则行动者甲和乙之间存在着权威关系”。很显然这种权威关系的建立是以行动者自愿转让控制行动的权利为基础的。因为在“社会交换的简单系统中,行动者控制的所有文件和资源都可转让,例如经济生活中的私人物品。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行动者控制的许多物品、事件或资源却无法转让,其中最重要的是行动者自己的行动。他所能出让的仅仅是有关行动的某种允诺或在特定限制下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除了科尔曼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从权利的角度解释过权威,福克斯认为“权威就在于期望和要求服从的权利”。帕森斯也认为权威“包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控制他人的行为被合法化了的权利(或者)责任”。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支配者拥有权利是权威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行动者甲将权利转让给乙,那么甲成了被支配者,乙就成为支配者,甲和乙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权威关系。这种权威关系实际上又分为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两种类型。共同的权威关系和分离的权威关系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支配者的命令与被支配者的利益是否一致。在共同的权威关系中,支配者的命令体现了被支配者的利益。在分离的权威关系中,只有额外补偿才能保证被支配者的利益获得满足。

以上几种对权威内涵的解释多从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把权威与权力、权利、权威者联系起来,事实上权威范畴,主要反映的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对他人意志的服从关系。对此恩格斯有一个著名的论述,他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给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从言语上看,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服从是指强制性的服从,这种强制性的服从就是指不管你认同不认同别人的意志,在行动上你必须服从。事实上还有一种服从就是自愿性服从,这种服从的前提是指别人的意志有着主观价值上的认同。因此,以恩格斯对权威的论述为基础,如果要对权威下个定义,那就是所谓“权威就是指对别人意志的认同或服从”。本书采用的权威的涵义就是一方对另一方意志的认同或服从。这种定义的出发点是为了彰显权威的本质。这种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对别人意志的认同,如价值观上的认同的,在行动中就会自愿地服从他人的意志;二是指即使对别人的意志不是认同的,在行动中如果采取了服从的行为,那么这也是权威发生了作用,认同别人意志的权威实际是指合法的权威。也就是说权威的本质体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主观层面是指在价值观上对别人的意志是认同。客观层面是指在行动中服从了别人的意志,按别人的意志行事。不认同别人意志的权威显然是不合法的,但自古以来一直却存在,我们也不能抹杀它的客观存在性。

主观上的认同别人的意志指承认权威是合法的。也就是说权威的基础在于它的合法性。罗德里克·马丁说:“权威概念的实质性要素是‘合法性’。”福克斯认为权威的产生在于规范的合法化“当下属的认可扩展到承认上司扮演统治角色的规则的时候,即,使支配这种关系的规范合法化的时候,权威就产生了”。国内学者于显洋也认为“权威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合法性权力,它无须借助于镇压、逼迫、威胁等强行控制方式”。

事实上,合法性本来的意义就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赞同态度和支持行为。利普塞特认为“群体按照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念来确定该制度是合法的或非法的”。迪韦尔热也认为“权力合法性唯一基础和来源是它符合本集体的价值和标准体系所规定的合法性设想,而且本集体内部一致同意这种设想”。应该说认同别人的意志承认权威的合法性是权威存在的坚实的基础,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认同别人的意志被强制性服从的权威也大量存在着。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不知道什么东西能比革命更有权威了,如果用炸弹和枪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就像在一切革命中那样,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在行使权威”。这说明在革命中,用炸弹和枪弹强制手段强迫别人服从的例子是大量存在的。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也指出:“如果一个人用枪对着你,要你交出钱包,而你屈服了,他就有了高于你的权威,即使你对这样的权威提出挑战,你认为这种权威是强制的胁迫性的,但实质是一样的。强制,只是表明不合法的权威的又一方法。”

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权威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只要别人的意志得到了服从。不管这种服从是自愿的服从,还是强迫的服从,权威就存在了。(二)权威的产生及其发展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进行的,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使自然界发生了有利于人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使人自身从自然中得以分化和发展。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对人类利用自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起着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有一些东西人类必须服从它,否则生产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人的生存就受到威胁,这样就使权威的产生成为可能,为此人类一方面不得不服从它。另一方面,人们又要对它进行认识,所以人类对权威的认识也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这不仅仅指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指人在最终意义上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尊重和遵守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因此,只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存在,人类创造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存在,那么,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成果也就必然会不断涌现,这就为权威的产生和继续存在提供了可能。

由于权威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所以权威产生以后就起着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一定的社会总是需要一定的权威来维护秩序,而一定的权威也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恩格斯曾经考察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经济关系,发现了这些经济关系有一种使各个分散的活动越来越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而这种“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而联合活动正是靠权威才能组织起来。这是因为“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恩格斯以纺纱厂为例,指出了社会生产越是发展,劳动的社会化程度愈是提高,权威的作用就越重要。棉花要成为棉纱不仅需要六道工序,而且需在不同的车间里进行加工,另外机器的运转需要许多劳动者操作维护。因此劳动者需要毫无例外地一律遵守一致的工作时间,在生产中随时都会发生有关生产过程、材料分配等细节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领导各劳动部门的代表决定来解决的呢,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多数表决的办法来解决,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

权威不仅在大工业生产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挥作用。“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批驳了反权威主义者要求废除政治权威的谬论,更强调了政治权威对于维护政治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获得胜利的政党如果不愿意失去自己努力争得的成果,就必须凭借它的武器对反动派造成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要是巴黎公社面对资产者没有运用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哪怕一天吗?反过来说,难道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公社把这个权威用得太少了吗?”由此可见,权威在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协调社会各要素,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社会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权威不是哪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相伴相随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权威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不仅在大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还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过着群居、狩猎的生活。虽然没有国家的存在,但部落、氏族公社制度起着维护秩序的作用,它们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出于对自然的崇拜,部落的酋长、氏族的首领往往就成为“神”的化身,他们的意志要求氏族、部落成员必须服从。正是这种权威,推动了原始社会的正常运转,使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展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交换的发展,人类逐渐成了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原来氏族中的一部分显贵霸占了越来越多的财产,成为奴隶主,另一部分则沦为奴隶,于是进入了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奴隶社会。为了使冲突得到控制,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于是产生了拥有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国家。它们是实行奴隶主专政的权威机关。这种政治权威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它使族权与政权相统一,以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构成奴隶主贵族等级的阶梯,并以这种阶梯中的上下、贵贱形成各种名分。为保持这种名分不被破坏,则依靠政令刑罚等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在当时的制度下,奴隶主对奴隶的权威不受任何限制,因为奴隶不是被作为人,而是被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任意出卖或杀死。这种权威的残暴性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使奴隶毫无劳动兴趣,从而使生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奴隶的大量逃亡、早死、起义以及井田制的破坏,奴隶制瓦解,接着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封建制度下,改变了世卿世禄制,推行了郡县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封建官僚制度。这种权威的顶端就是帝王,地主阶级虽不能再像奴隶主那样任意杀死农民(或农奴),但由于他们拥有绝大部分土地,所以他们有迫使农民附属于自己的巨大权威。农民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也很难摆脱对地主阶级的依附关系。当时的封建专制是地主阶级运用的重要权威形式,同时发挥作用的法律、道德只是这种专制制度的补充。但与奴隶社会相比,由于农民毕竟有了一定的限制,残酷程度也有所减弱。

由于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代替了田园式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需要无产者成为有人身自由的雇佣者,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使联合活动急剧增加,使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这种变化,使以封建专制主义为特征的权威不得不被否定,因为不论是血统的贵贱、等级的高下,还是高度集权的专制独裁,都与商品生产、自由贸易、等价交换原则根本不相适应。于是资产阶级找到了适合其统治的新的权威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并将其用完备的法律加以规范。资产阶级使民主和法制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质,实际上这种权威不外是体现资产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为依托的资产阶级专政。但从权威的范围和形式看,较之过去毕竟有所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是自原始社会后第一个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这种社会制度仍然需要权威。社会主义社会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权威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的权威。表面上看,国家权力机关是权威的主体,人民是权威的客体,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因此人民才是权威真正的主体,所以权威的主体与客体是高度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与权威是相互渗透的。因为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所以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权威。权威的运行需要经过民主的程序,把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否则民主就会成为议而不决、权威就会成为专制。所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权威本质上是民主的权威、为了实现民主的权威;而民主需要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权威形式实现自己。

民主要得到确实的保障,必须通过加强法制来进行。因为只有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这种制度和法律才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只有增强法制的权威,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权威的人民性与权威的强制性并行不悖。

在未来社会里,由于阶级和国家消失,政治权威也会随之消失,但是“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这说明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政治权威消失后,社会里生产管理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权威将会继续存在并发挥着维护秩序,稳定社会的作用。(三)权威的特点

权威的特点。作为一种在各个领域内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权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确确实实地在发挥着作用。权威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也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1.局限性

权威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在某种范围内被公认具有影响力或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与威望的人构成组织机构及其规则。也就是说权威有其发生作用的“权威场域”。离开了这个“场域”,权威就失效了,就不再获得服从。迪韦尔热就认为“各个有权威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权力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他就是一个平常的人,别人不再服从他”。事实上任何一种权威关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科尔曼曾经归纳了对权威关系进行限制的四种形式。第一,权威行使的范围受到限制。例如,在雇佣关系中,老板只有在工作方面有权指挥员工的行动。对于工作之外的私人劳务,劳资协定是禁止的;第二,权威行使的时间受到限制。在工作时间,老板有权支配员工的行为,在工作时间之外,员工拒绝为老板提供服从。学校对学生的约束也仅限于校内时间,离开学校后,学校则无权对学生行使权威;第三,权威行使的地理范围受到限制。国家的权威以贫民为对象,以国界表明其行使范围。尽管国家的某些权威可以应用于身处异国的公民,但国家的基本权威只能在国界之内行使;第四,权威行使的形式限制。一般说来,权威的授予使支配者拥有两种形式的权利,即命令被支配者采取某些行动或禁止被支配者采取某些行动。在正式的组织机构内,权威通常是命令式,而国家对公民行使的权威大部分以禁令的形式出现。

2.制度性

权威制度性的特征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权威本身就是制度性的。正如迪韦尔热所说“权威的概念揭示了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即在一个集体中一般都有一些符合一定章法的角色体系,它使处于这种地位的人有权让处于其他地位的人服从自己,而且后者也认为这样做是合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权威都是制度性的。也就是说,权威要符合一种章法,这种章法不限于由某个人来行使权威,它既适用于前人,也适用于后者,因此,继承机制是这种章法的一个要素。从这个角度讲,甚至所谓个人的权威也是制度性的”。二是权威通过使行为模式规则化而形成秩序。博登海默指出“毋庸置疑,人们在生活安排方面对连续性的诉求与他们要求在相互关系中遵守规则的倾向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遵循规则化的行为方式,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很高的有序性和稳定性”。权威通过外化的行为规则和机制,对社会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社会按其特定的秩序轨道正常运行。

3.正当性

权威的正当性一般是指权威的来源是正当的,从权威发展史上看,权威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权威来源于神授权力。在蒙昧时代,人们不了解自然运行的规律,常常对周围的一切迷惑不解,在神秘的宇宙和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自身显得十分渺小,为了求得与周遭环境的和谐,在风雨飘摇之中寻求一个安全港,人们不得不向神秘莫测的神力低头。因此统治者就利用人们的蒙昧无知,宣称自己是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和巫术加强自己的权威。“他们是亲自主持宗教和巫术仪式,来被当作神而为人崇拜,或将自己的血缘追溯到神圣的远祖。先知则宣称自己亲聆神诲,掌握了神的诫命和法典,教士也力图把自己打扮成神圣的代表和信仰的监护者。统治者不仅被视为人,而且也被视为先知和教士,他们与神沟通,以神的名义实施统治”。统治者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目的是证明权威的来源是正当的,使人们能俯首听命而不必心存异议。二是权威来源于血统。统治者宣称自己的权威不是来源于上苍,而是来源于历史,继承先辈的“遗志”。里普森认为以社会成员的出身即父辈的社会地位作为标准,将社会按照阶级进行划分,这是保证国家连续和稳定的最有效的方法。按照这个原则组成的社会关系能保持连续不变。这种权威的来源理论,看似正当,实际上是统治者为维持社会地位编织的借口,也是阶级社会的自我防御。另外诉诸武力也可获得服从,赢得权威。事实上拥有权力也就意味着拥有种种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意志,这反过来又可以为权力拥有者所拥有的权力的正义论进行辩护。进一步讲“如果我们相信‘强权好公理’,相信政府的权威要靠力量来证明,其合法性则必须通过成功地打击对手的挑战来获得证明。另一方面,也只有那些使用暴力推翻现存秩序的人才有资格继承权威。”从历史上看,征服者通过暴力强制推行的规则,后来也会变成习惯而被接受并依靠惯性运转。通过血腥取得的权力会变成正义而得以继承。不正当权威转为正当权威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的。

二、政党权威的特质

(一)政党权威的含义

在上一节对权威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权威,就是指对他人意志的服从。”那么什么是政党权威呢?如果把权威的定义套用在政党上,也可以说,政党权威就是政党在运行过程获得民众对自己意志(意识形态)的服从关系。和权威一样,政党权威的服从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如果他人对政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是认同的,他们对政党发出号召,对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自觉、自愿地服从,也就是说会主动地贯彻执行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如果民众对政党的意识形态不认同,但是该政党掌握着国家权力,它就会利用国家权力对民众进行压制,那么民众在行动中也会服从政党的意志。在政党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两种服从关系在政党发展的历史上都是存在的。

以中国共产党为例。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这个纲领,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并逐步扩大了在工人和整个社会中的政治影响,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因此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劳动组和书记部,发动工人罢工时,得到了工人的自觉服从和响应。资料显示,在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前后,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一百余次,参加人数在三十万以上。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竭力倡议两党合作抗战,得到了全国人民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和自愿服从,从而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中国的青壮年纷纷参军参战,及时补充了兵源,爱国华侨纷纷捐款捐物,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权威,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政党通过行政命令使民众强制性服从自己的权威,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1918年至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俄共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带有许多强制性的内容。如:对农民强制征收全部余粮,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市场经济、禁止贸易自由;将全部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对全部生产和产品分配由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全民义务劳动制。这项政策用行政命令的强制手段,使农民服从自己的权威。虽然这只是在当时战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并且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也是有功劳的,但是这项违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做法,却直接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列宁总结这一政策时也强调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慑于压力,农民对余粮收集制表面上是服从的,但是国内战争一结束,条件变化后,他们对这一政策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以致发生了遍至全国的农民骚乱。这是对俄共权威的巨大挑战。面对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俄共及时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对农民实行粮食税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允许农民在向国家纳税后所剩余粮全部归个人自由支配,给予农民经营自由和周转自由;把没收的中小私人企业租借给私人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家实行租让制,利用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开放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符合了农民的利益,适应了新的形势,它的实施获得了农民群众的自觉服从,俄共丧失了威信又逐渐获得了恢复。

另一个典型是靠武力迫使民众服从权威。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希特勒登上了纳粹党的领袖地位,他反对资产阶级政党主张的民主原则,认为拥有武力和组织系统才能争取民意,通过武力才能建立新国家,而最好的国家制度必须坚决选择有权威的领袖,由他实行独裁,只有独裁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因此希特勒上台后,取消一切政党,宣布纳粹党为唯一合法的政党,利用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对民众实行残暴的镇压,以便能获得民众绝对地服从。纳粹党在国内到处逮捕不满纳粹政权的人,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族政策。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还秘密监视德国民众,在全国实行恐怖统治。在文化上,纳粹党控制新闻、出版、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向德国民众灌输纳粹主义思想,实行精神控制。对外纳粹党疯狂发动侵略战争,终于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纳粹党终于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由此可见,政党权威的获得,如果是建立在民众自觉服从的基础上,它才能真正获得民众价值上的认同,权威才会稳固,政党如果仅靠强制手段获得权威,使民众服从,最终会发生反权威的局面,权威会逐渐消亡。(二)政党权威的特征

政党是一个组织,所以政党权威具有组织权威的一般特点。政党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党权威又有同其它组织不同的鲜明的特点。

1.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阶级关系。而阶级通常又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一定阶级的组织,处于阶级的核心地位,在阶级中起着骨干作用。政党通常代表和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是本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政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总是利用自己的权威在社会中形成强大的力量;形成对其它阶级、阶层所产生力量的制约关系,以制约和规范其他社会力量和自身成员的行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这说明政党权威是为政党所依据的阶级基础服务的,是为了代表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这就是政党权威的阶级性,这也是政党权威的本质特点。

2.依附性

政党权威常依附于政党这种特定的政治组织和政党的领导者,也就是政党领袖的身上。政党权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人们确实感受它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体现在政党组织或政党领袖身上,人们服从了政党组织或政党领袖的意志,通常也就可以说是服从了政党的意志。因此可以说,人们因服从政党组织或政党领袖的意志而产生的权威关系,就是政党权威关系。其他社会权威则与之不同,比如学术权威是指某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内是有权威的,他的讲话是令人信服的。但他的权威的产生并不一定是他属于哪一个组织而产生的(例如,他可能在某一个学术机构身居要职),而是他确确实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学术界内外的关注,从而获得了自己的权威地位。他成了学术界的权威后,则可能会逐渐地走向某一个学术机构的领导地位。

3.强制性

前面已经讲过,政党权威的服从,一种是自愿服从,一种是强制性的服从。这就展示了政党权威的强制性特点。事实上,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党权威表现得比较多的就是强制性服从。只是强制性手段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我们知道政党是以夺取政权为目标,在夺取政权之前,政党靠的是规章、纪律、奖惩和精神控制等形式实施对民众和本党党员的强制,而在某一政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它掌握了政治权力,它就有可能通过国家机器,如军队、法庭、警察等暴力机器对民众实施强制。例如,20世纪40、50年代,艾德礼主政的英国工党政府,面对1948年5月伦敦工人的大罢工,调动军队去镇压罢工,以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在更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权威的强制性表现是通过一种威慑力量来要求人们服从。如果强制手段特别是物理的强制手段(如频繁调动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器)被经常使用,这个政党的威信就会逐渐下降,从而丧失自己的权威地位。达尔曾经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使强制生效的并不是实际使用强力,生效的是以强力来伤害他人的威胁,如果他不顺从的话。强力的威胁常常使强制成为一种有效的目标或是对行动的遏制。实际使用强力有时也有助于提高威胁的可信性。但如果威胁总是必须付诸实施时,强力强制就会自拆台脚。”

4.能动性

政党权威“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越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越是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独立”。政党权威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它不可能完全是被动的,在多数情况下,政党权威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最基础的表现是政党权威的主体会主动利用政党所拥有的权威,去争取和实现特定阶级、阶层的利益。这种主动性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政党权威主体动员和号召民众做好事,去快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政党权威主体滥用权威,做一些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情。恩格斯曾经对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政党权威的能动性。恩格斯指出:“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以有三种:它可以沿着相同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止经济发展沿着既定的方向走,而给规定另外的方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并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恩格斯的话同时也说明,政党权威掌握在哪个阶级、阶层和个人手里,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对政党权威的能动性要做出正确地分析,就要鼓励政党权威主体利用权威做好事,实现政党权威的正向功能,制约政党权威主体利用权威做坏事,要防止政党权威负向功能的出现。

5.工具性

政党权威和政党权力一样也有一个行使的问题。而行使又总是和一定的目的相联系。政党权威事实上也是政党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这就是政党权威工具性特征的含义。政党权威行使的目的构成了政党运行的内在动力,使政党权威主体的意志不断转化为能促使政党权威客体服从的支配行为,以维护特定的利益,实现特定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现实的政党权威都是为一定利益需要服务的,那种没有利益倾向的政党权威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既然政党权威是政党的一种工具,那么,它本身并不是政党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种工具,政党权威具有获取某种政治价值的价值。所以不论哪种类型的政党,大党、小党,执政党、在野党,保守党、激进党等等都竭力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以获取民众的认同和服从,因为失去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政党社会在政治舞台就会逐渐消亡。

三、政党权威的功能

权威本身具有功能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权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样,政党权威在现代社会中也会起着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政党有没有权威,权威行使的怎样,不仅会对政党自身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会波及整个社会。(一)政党权威具有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功能

团结和统一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试想,如果一个党的党员,人人都各执己见,自行其是,就不能在行动上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个政党的组织就会涣散,意志就不可能统一,这个政党就不会有战斗力。无产阶级政党特别重视党内团结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都曾有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国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向往的伟大目标。”列宁也曾经指出:“无论为了尽快地实现无产阶级的目标,还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战斗的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都是绝对必要的。”毛泽东同志也认为,党内的团结,党与人民的团结都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邓小平多次强调“安定团结十分重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伟大人物的论述表明,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一个政党只有保持自身的团结统一,才能凝聚全党的意志,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党内的团结统一对一个政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个政党总有不团结统一,总有党内斗争的时候。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党内矛盾和党内派别的出现。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事实上,党内矛盾在形式上往往有四种表现:思想政治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认识和工作上的分歧与矛盾;党员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矛盾;组织上的派别活动和派性,这四种情况引起了政党的涣散,造成了党内的不团结统一。一个政党团结统一正是在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依靠一个有权威的政党,特别是党中央的权威领导,才能顺利进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维护党的团结,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不可能办到。他说:“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各顾各,相互打架,相互拆台,统一不起来。谁能统一中央!”所以必须要加强党中央的权威,“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的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

用政党权威特别是党中央的权威来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关键是要加强党的纪律,要求全党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党服从中央。这并不是说要实行高度集权。抹杀民众的意志,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政党权威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要保证中央能够对党的事业通盘计划和控制的前提下,赋予地方应有的自主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样才能各尽所能,既能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使党中央集中精力关心大局,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央权威。(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稳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唯有稳定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国泰和民安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泰就没有民安;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就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一般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不论哪一个国家总有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存在。经济现代化程度,政治现代化程度,物质利益分配的合理程度,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性、领导集团的调整能力、民族、宗族因素、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一旦被国内外政治势力所利用,社会动荡、混乱的局面就会出现,一些危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行为如游行、示威、罢工、武装叛乱等社会困扰就会出现。这些情况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曾经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进行现代化国家政治演变的特点,指出“民族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叛乱和群众暴力反复出现,军事政变屡见不鲜,个人专横、根基不稳的领袖人物掌权,常采取灾难性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内阁部长和文职官员们贪污成风,寡廉鲜耻,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横遭侵犯,官僚机构的效能和表现江河日下,城市政治集团离心离德,一盘散沙,法院和立法机构的权威丧失殆尽,具有广泛基础的政党四分五裂,有时则彻底解体”。他认为这些国家政治暴力和骚乱频发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缺少权威。与之相反,在社会主义国家,由共产党组成的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正常的统治。原因就是“他的确能提供有效的权威,他们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合法性的基础,他们党的组织提供了具备体制性质的组织结构,以此来动员支持和执行政策”。他认为“共产党可能并不提供自由,但他们肯定会树立权威。他们所创造的政府能正确统治。当美国人竭力缩短经济差距时,共产党人却为进行现代化国家提供一种经过考验并证明有效的弥补政治差距的方法。他为那些备受社会冲突和暴力折磨的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带来建立政治秩序的某种信心”。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亨廷顿对共产党的偏见态度,单就它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政治秩序需要执政党的权威这一观点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说明政党权威特别是执政党的权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可以从其他国家找到例证。韩国总统朴政熙建立的政党,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建立的人民劳动党,日本的自民党,有权威主义的政治倾向,他们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过程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政党权威具有保证政党功能正确发挥的作用

前面已经讲到政党具有制定政治目标、战略、方针、政策;整合民众利益、协调国家冲突;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与遴选精英;组织政府和监督等五种功能。一个政党要正确地行使这些功能,必须有权威,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服从,否则,它将步履维艰,一事无成。

众所周知,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通过政治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来实现的。而政治目标、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又是通过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去带领人民群众来完成的。如果政党没有权威,就没有号召力,政治动员力就不强,就不能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完成自己的政治任务,政党的目标就会落空。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任务就分解不下去,政党就不会畅通。所有的工作就会流于失败。所以“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

在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利益处于政治的核心地位。政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充当民意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负责把分散的民意集中起来。为了有效地反映民意和综合利益,政党必须建立及时、有效、安全的信息收集与传送渠道,这一切必须在政党权威的保证下才能进行。一个没有权威,得不到民众认同和服从的政党,民众是不会把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交给它去办理的,甚至民众对没有权威的政党还会采取某种抵触情绪。这样政党收集信息的渠道就会失灵,就不能与广大民众进行有效沟通。

政党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必须精选和选拔大量的政治精英,并输送到政府中。这就是政党政治录用和遴选精英功能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权威的政党,一是有可能选拔不出民众认可的政治精英,二是即使这些政治精英走上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岗位,也不会得到民众真正的支持和拥护,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就会受到阻碍。所以为了保证自己遴选的政治精英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党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脱离民众而存在,如果脱离了民众,就会孤军奋战,最终也会导致溃散。一个政党拥有民众的多少是它的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它必须向民众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对民众进行灌输和教育。民众对一个只讲空话套话,假意承诺的政党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是不会认同的。反之,一个有权威的政党,它宣扬的意识形态符合民众的利益,在政治运作中,政党也会信守自己的承诺,它就会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它的政治灌输与教育的功能也就会得到正确的发挥。

四、政党权威的内生权威和外生权威

研究政党权威,当我们了解了政党权威的涵义、特征及作用后,继而进入我们研究视野的就是政党权威的生成与构成,这是一个必须涉及的领域,因为只有懂得了政党权威的生成规律与构成才能更进一步明白人们为什么服从政党权威,政党权威是通过什么方式发生作用的。

研究政党权威的生成,就是要从发生学的角度了解政党权威。组织行为学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稳定地存在,就必须对组织内部成员进行控制,并不断扩大对组织外部成员的影响。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如果要获得长期的存在和长远的发展,不但要对本党的成员进行控制,而且要对党外成员施加必要的影响,以获得更广泛的影响。进行内部控制,势必使内部成员获得某种服从,这种服从我们称之内生权威;政党通过施加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使非党成员产生服从,我们称之为外生权威。(一)政党内生权威

政党内生权威,就是指政党对其党员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怎样产生的呢?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事实上邓小平在这里提出了政党内生权威产生的两个条件,一个是理想信念,这里的理想信念主要指的是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靠其成员对它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而对他们实施软约束。另一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