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8公共行政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9:58:5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8公共行政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8公共行政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6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

2015年燕山大学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

 

2015年燕山大学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燕山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考试科目:705公共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行政授权

答:行政授权是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分配形式。行政授权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①指派工作任务;②授予行政权力;③承担工作责任。行政授权的特点包括:①行政授权在本质上是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方式;②行政授权是行政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③行政授权是一种权责高度统一的管理行为。良好的行政授权需要在分派工作任务时尽量使权威与责任获得等量的分配。

2.不确定型决策

答:不确定型决策是指面对可能出现不同的客观状态而且概率是未知的条件下进行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所用的决策标准为:①大中求大标准,即比较各方案的最好效果,然后选出最理想者;②最大最小标准,即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坏后果,然后选出相对较好者;③现实主义标准,即先由决策者根据其对客观可能性的乐观程度的估计,设定一个“乐观系数”(在0和1之间取),计算各方案的现实估计值。现实估计值=最好结果×乐观系数+最坏结果×(1-乐观系数),然后选出现实估计值最好的方案;④推理标准,即先按等概率假设来计算各方案的假定期望值,然后选出假定期望值最好的方案;⑤最小最大后悔值标准,决策者往往都有因客观状态的实际出现不符合愿望而后悔决策没有选好的体验,因此如何使决策后可能出现的后悔值最小,就可以作为一个决策标准。

3.戴明循环技术

答:戴明循环技术又称PDCA循环技术,由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首先提出,是指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分别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处置)的缩写。PDCA循环技术的四个阶段包括:

①P阶段: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大的原因;研究措施,制定计划;

②D阶段:执行措施计划;

③C阶段:调查效果;

④A阶段:巩固措施;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4.行政程序

答:行政程序是指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与环节,以协调和促进完成某项行政工作的行政方法。行政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规范人们行政管理行为的规程和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即行政操作的规程和时序。行政程序的特点包括:

①合理性。行政程序是行政活动进程客观合理的反映,它是为行政目标服务的,是实现行政目标的有效保证。

②有序性。行政程序为了确保行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对每一项工作的步骤,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安排,并且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前后应该衔接。

③例行性。行政程序一般是为重复性工作的处理提供帮助,以节省行政人员的时间与精力。它一经确定,就具有某种常规性。

④稳定性。行政程序一般都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所规定,一旦确定下来,不遇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改。

⑤适应性。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行政程序需要有若干变通,有某种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⑥系统性。已经确定的行政程序必须是完整的、统一的,其中每个步骤都应是必要的。

5.行政法律行为

答:行政法律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以对外发生法律效力为目的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行政法律行为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资格要件,即作出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合法;②职权要件,即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使法定行政职权的行为;③法律要件,即行政行为必须是一种法律行为,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程序要件,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步骤、方式、方法、时限和顺序。

6.行政责任

答:广义上,行政责任是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通过实施国家行政管理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狭义上,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公务人员作为政府的构成主体,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当其违背与其公务身份同时产生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征主要包括:①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行为主体;②行政责任是一种特定的法律责任;③行政责任是由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是对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救济。行政责任的分类:①根据所涉及的范围不同,行政责任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②根据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惩罚性行政责任和补救性行政责任。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答: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1)综合性,即它是交叉的、丰富的、广泛的。这一特点是由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广延性所决定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和事务几乎无所不包,与此相一致,公共行政学也就必须要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因此,研究行政管理现象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为此发展出了许多专业行政理论。综合性是公共行政学的最大学科优势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2)实践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公共行政学就是要使这一过程合法、合情、合理、行之有效。为此,就必须从这一过程中寻找、觉察和发现问题,经过客观的分析和周详的论证,进而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实践性是公共行政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3)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政府是一个按照一定法则建立的、有着一定结构和序列的组织系统,其管理功能和行政活动或行政行为是按照一定法则相互联系开展的,进而产生整体效应。这要求公共行政学具有同样的特点。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看待、研究各种行政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提出解决各种行政问题的正确之道。(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研究和解决行政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指导,而且要有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技术。公共行政学就是一门建立了众多的研究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科,并形成了方法论方面的综合优势。(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国家行政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的。与此相一致,研究国家行政现象的公共行政学也必须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变化。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上,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层出不穷的。这些理论和方法每每适应了政府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公共行政学意义。

答:(1)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内容

①古德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两分法理论,认为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

②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民意的表现和政策的决定,它是由议会掌握的制定法律和政策以表达国家意志的权力;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也是民意的执行和政策的执行,它是由行政部门掌握的执行法律和政策的权力。(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公共行政学意义“两分法”之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在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关于学科的论证基础:

①政府由“政治”与“行政”两种过程构成,“行政”是其中一种单独的过程;

②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

③关于“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寻得类似于物理学的普遍原则,行政研究可以由艺术转变为一门科学;

④行政将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的效率。

3.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观。

答:(1)行为主义行政观的提出背景

①西蒙的行政学说自成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行政管理研究方法理论、决策理论、对行政组织及决策技术的实际研究,其中决策理论影响较大。他的决策理论迄今为止仍是决策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

②1944年,西蒙在美国《公共行政评论》上发表题为《决策与行政组织》的长篇论文,初步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行政观。

③在此基础上,他又于1947年出版了他的成名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行政观。(2)行为主义行政观的具体内容

①传统的行政研究因为不够科学,所提出的一些行政原则只是一些“行政谚语”;

②必须区分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区分政策与行政;

③公共行政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个科学相通,都应以事实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④正确的概念工具是建立科学原则的基础;

⑤研究行政行为必须重视借鉴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科学的发展;

⑥决策或决定是行政行为的核心问题。

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对团体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建立的一系列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进行系统规定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1)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针对资产阶级“政党分赃制”的弊端而建立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维系稳定的行政体系。

②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是由我国国情根本决定的,是我国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必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领导地位在人事行政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方式。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和“价值中立”原则,强调公务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

③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必须时时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2)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我国新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新的公务员制度作为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的人事制度,而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各类干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②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一方面对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和考试录用等作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又对辞职、辞退、退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克服以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弊端。

③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新的公务员制度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公务员的考核,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这有利于克服以往“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④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新的公务员制度在保持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廉政勤政作为对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在公务员义务、权利、考核、纪律、职务升降、交流、回避等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5.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

答:效率是指产出的能量或功用与投入和消耗的能量的比值或比率。效率常用来考察社会活动的有效程度。高效率可以表现为获得既定量的产出时投入最少,也可以表现为投入既定时产出最大。效率测定的具体方法包括:(1)效率测定的传统方法。具体包括:

①效率评价的经验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主观印象式判断,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②资源投入进度监测法,即根据资源投入是否按照财务规定和确定的时间表进行来评价组织的工作;

③特定法,其特点是较少考虑各个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考虑可能出现的统计噪音。(2)工作荷载分析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即通过不同单位在工作荷载和结果方面的横向比较来确定各个单位的效率水平。(3)要素分析法。即投入要素与结果要素转换率的分析,具体包括:

①单要素分析,单要素可以是物质要素、货币要素,还可以用增值率来计算。

②多要素综合分析,即对上述各种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综合分析。(4)产出评估法。实质上是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效果的评价过程,评估者需要排除其他因素,确立管理活动的净效益。(5)回归模型法。采用特定的函数形式来匹配已有的数据,属于参数法。标准的回归模型是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构造的平均曲线或平均曲面。(6)数据包络分析法。即DEA法,是一种将观测值以前沿面方式加以包络的衡量方式。采用数学规划模式,以极大和极小值来得到效率前沿面或极限曲线,用所有效率良好的受评估单位组成效率前沿,其他效率较差的被评估单位便落在该前沿之内,通过相互比较来确定相关单位的效率水平。其特点是无需用特定的函数形式来表达投入与产出的相互关系。

6.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

答:法制监督是指法定的权力主体依据法定权力督促和保证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遵从法律,对国民尽职尽责,履行行政责任的活动。法制监督是法制行政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法律制度。法制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1)立法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成员的监督。不同国家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是不同的,由此产生国家立法机关在地位和职权方面的差别。但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议会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弹劾权和条约权,这些权力构成对政府的直接的立法监督。(2)司法监督。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成员的监督。狭义的司法机关主要指法院。(行政)法院通过对具体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和审判来实现对行政行为主体的法制监督。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①行使违宪审查权;②审理和判决行政诉讼案件。(3)检察监督。检察机关是代表政府追究责任和提起公诉的机关。但就其功能属性而言,应该称之为司法行政机关,是一种行使司法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在形式上一般不涉及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活动。在通常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检察官实行一体化体制,上命下从,自成体系。这对于实现其检察职能起到了保障作用。(4)党的监督。指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主要指执政党的监督。在西方国家,执政党通常对其在政府中任职的官员,主要是政务类官员,具有政纲、政治倾向、重大政策的制定和选择等方面的督导力或约束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党的监督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制监督的特殊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国家法制监督的主要部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论我国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1)行政决策的含义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运行的特殊性,行政决策与一般决策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行政决策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其主体必然会与行政权力有关。只有具有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才能有权力做出行政决策。

②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公共行政事务。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或公共服务部门,其决策内容离不开“公共”二字,或者是有关公共管理的内容,或者是有关公共服务的内容。

③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机构,其决策准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2)行政决策科学化的理论含义

①传统的行政决策主要是依靠行政首长个人的经验和意志所进行的决策。这种决策以定性分析和经验性决策为基本特征,在实际行政决策中,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而决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具体体现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

②当代管理新科学及其数量方法的产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决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定量决策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趋势。人—机结合的量化决策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行政决策的新视野,使人们能够对大量的日益复杂和日益增多的决策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和定量分析,将定性决策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决策,转化为定量决策条件下的确定性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③但是定量化决策也有其局限性,即行政决策中的许多信息很难用数据来量化,尤其是在意见各异或利弊并存的决策方案的选择中,行政领导者的个人经验同样是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④所以,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各自的局限性和优越性,决定了二者相互结合的发展方向。这种方向标志着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高级阶段。(3)行政决策民主化的理论含义

①行政决策民主化是指在对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中建立的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既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又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现代行政决策要求建立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这种广泛的民主参与机制对于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性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a.民主参与机制有利于广开言路,集中更多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有利于提高决策方案的质量;

b.民主参与机制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③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关键在于扩大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实行依法决策。在现代行政决策中,公民的参与程度是衡量决策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公民的参与程度高,则意味着决策化民主程度高,反之亦然。同时,行政决策民主化,还必然要求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决策的透明度也是衡量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决策的透明度越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4)我国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措施

①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信息是决策的灵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强化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这个程序。为了强化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就我国当前各级政府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a.应加强政府信息机构建设,适当增加信息工作的投入,包括增加必要的信息工作人员和改善信息工作的物质装备;

b.应改革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实现信息工作的现代化,包括物质条件和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建立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数据库,严防片面的、虚假的信息影响决策;

c.要强化决策者的信息意识,在决策过程中把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置于重要地位,尽可能做到信息不全面不决策,信息不准确不决策。

②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a.咨询工作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不论是哪一级政府的领导者,都不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而政府作为现代社会的公共管理部门,其决策往往又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方案的制定与评估论证,往往离不开专家的作用。

b.专家对决策方案的论证和评估与政府内部人员相比,不仅更专业,而且更客观,更少受利益关系的影响,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c.目前我国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往往很少有咨询机构特别是专家的参与,所以会出现决策方案“粗而不细”、专业化程度低、评估方案时“论而不证”等现象。实际上开展政府决策咨询是专家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专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为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程序有必要把咨询工作纳入行政决策的程序之中。

③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a.决策的民主参与既包括专家的参与,也包括群众的参与,特别是与决策问题有利益关系的群体代表的参与。咨询是专家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专家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评估更是专家参与决策的直接途径,专家参与既是决策民主参与的内容之一,也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b.但在行政决策过程中仅有专家参与是不够的,决策民主参与的主要内容应是群众参与,以及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的参与,这种参与也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程度。

c.而当前特别要注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听证制度,因为政府的重大决策往往是一些公共决策,它往往涉及公共利益以及相关利益的分配问题,通过召开决策听证会议,让群众直接参与决策,有助于维护公共利益;让与决策问题相关的利益群体代表直接参与决策,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④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是关键。因为只有通过制度才能保证行政决策按照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进行。为了完善政府行政决策的程序,必须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行政决策程序和制度进行立法。这样,通过行政决策程序的制度化来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通过决策立法来保证决策程序和制度得到遵守和落实,从而实现行政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总之,努力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措施,对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合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政策主张。

答: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政府改革理论,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新公共管理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行政理论截然相反的理论主张,其主要理论包括:

①政府有限论。新公共管理学的倡导者认为,由于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同样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加上政党政治的竞争性特点,政府与政治本身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因而,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干预,并不一定能够弥补市场的失效,国家干预的过程中还包含着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而国家推行的各种福利措施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许多领域,国家的干预会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政府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塑造一个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都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的政府。

②必须以市场来解救“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其管理功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沟通、协调、控制都是一样的,相应管理者也需要相同的管理概念、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工具。所以私营组织的通则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公共管理。只有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更多地接受商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进一步执行消费者取向的政策制定标准,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政府公共管理的绩效。

③管理专业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的绩效提高是以政府对各个部门、各种资源和环境要素有效组织为前提的,因此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分离的和特殊的组织功能,在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公共管理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和职业化的管理者。因此必须在公共部门中实施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自己管理并且承担责任。(3)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政策主张

①改造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改造的直接目标包括:

a.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工作效率;

b.增加政府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程度;

c.通过职能转移,缩小公共部门及其人员的规模,削减政府的预算开支;

d.丰富和改善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e.增强公共服务对公众需求的反应力,使公众更加容易获得公共服务;

f.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使公共权力内部化的机会最小化;

g.完善公共机构的责任机制,使公共机构及其主管人员更好地对政务官和议会负责。

②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a.政府有必要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行政文化,进而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应对或应变能力的政府。

b.同时有必要借鉴企业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包括吸收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改造政府,以克服政府管理的弊端,提高行政绩效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③建立顾客驱动制度

建立顾客导向制度是开创民主行政研究和服务型政府的基础。为了实现顾客导向制度,公共部门有必要提出明确的服务标准,向顾客做出服务承诺,实行顾客意见调查,以实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④引入竞争机制

a.为了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公共产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必要在公共部门推广信息技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政府的能力。

b.更重要的是,要在政府内部广泛实行绩效管理,明确规定公共机构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并且创造量化绩效评定、签订短期就业合同、直接给予物质奖励等合用的方式和技术方法,对最终的工作结果予以评价,同时奖励那些达到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的机构及其人员。

⑤重视行政结果

a.主张公共行政研究和政府管理的重点应当转向“结果”而非“过程”。

b.有必要从传统的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的行政价值取向,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的行政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实现由规则驱动型组织向任务驱动型组织的转变。

⑥推行社会合作

a.政府应当满足于充当“领航员”的角色,除必须由公共部门单独承担的职能外,许多传统的管理职能,大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

b.公共部门首先必须改变行政理念,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广泛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通过公开竞标、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同时实现有效的监管。

3.论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答:行政改革是指以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公共行政系统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狭义行政改革等同于狭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一体制中,国家行政机关是主要的或惟一的权力、行为和责任主体;改革的主要范畴大多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自身的改革,而不以外部控制条件的同步改变为前提。(1)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析,我国的行政改革是以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行政改革。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选择体现在改革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政府能力的关系上。(2)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

①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是指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对政府改革在许多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a.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不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我国政府:

第一,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直接市场竞争之外,加快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性分离。

第二,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地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市场行为的泛社会化倾向。

第三,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行普惠制。

b.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

c.市场经济是以法制(治)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或修正公共行政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实施政策导向,不断明晰和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

②制度创新

a.制度创新(制度发展)在广义上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在公共行政领域,表现为政府制度创新与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其具体含义是:

第一,政府制度创新。指政府基于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实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第二,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指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第三,两者各不相同又互为条件。政府制度创新首先构成了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制度条件,政府推动创新引起制度环境等的变换则为下一次政府制度创新埋下了契机。

b.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后发展国家制度创新的经常形式。后发展国家制度创新以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为主要形式,在某些条件下甚至是决定性的创新形式。其原因如下:

第一,后发展国家的制度环境普遍不够明朗,不够稳定,致使利益预期计算经常性地出现困难,或计算结果纯收益为负数,因而降低了公众制度创新的意愿。

第二,后发展国家的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居于传统的中心地位,因而只有政府才具备足够的法权,用于有效地遏制和化解“传统”与“现代化”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推动发展性的制度创新。

第三,我国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新的政策意愿和行政能力,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上继续承担推动我国各项制度创新的历史责任。

c.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意义。

第一,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意义首先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框架,进而在既定的框架内重构行政领导体制、行政组织体制以及诸多分门别类的行政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修正和调整行政权力关系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框架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政府能力则构成了为发展提供充满活力的机构性框架的中心问题。

③政府能力

政府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其具体内容包括:

a.公共政策能力。政策能力是我国政府改革价值取向的首要着力点。现阶段,对于我国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力与微观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力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b.行政管理能力。就一级政府的完整功能而言,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与执行既定公共政策的过程是一致的。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在同一个时空执行许多不同的公共政策,从而产生系统政策效果的过程。

c.社会服务能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价值理念问题,主要集中在:

第一,尽快开发和开放国家各项公用基础设施;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社会支持、社会帮助、社会救援的组织体制和制度规定。

d.自我控制能力。政府自控能力的实质在于“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官民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制止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寻租”行为。

2014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

燕山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05

科目名称:公共行政学

注:(1)本试题共一页。(2)请按题目顺序在标准答题纸上作答,答在题签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称解释(共30分,其中每小题5分)

1.首脑机关

2.行政技术

3.机关管理

4.国家预算

5.新自由主义

6.行政道德

二、简答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l0分)

1.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2.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3.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

4.公共财政支出的划分

5.行政行为的特点

6.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三、论述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20分)

1.从现代政府构成能力的视角,论述强化或提高政府能力

2.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及其看法

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

请从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论述如何做好社会监督

2014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5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燕山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05

科目名称:公共行政学

注:(1)本试题共一页。(2)请按题目顺序在标准答题纸上作答,答在题签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称解释(共30分,其中每小题5分)

1.首脑机关

答:首脑机关,又称中枢机关,它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首脑机关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以及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辖区内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指挥和领导。

2.行政技术

答:行政技术方法是偏重于技术的行政管理方法,主要指行政方法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行政方法。常用的行政技术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系统工程:行政管理系统工程是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的理论,对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的管理技术。(2)电子政务:政府综合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及内部管理的各种行政技术的总称。(3)PDCA循环技术:对制定和实现计划的循环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属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4)ABC管理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排队,并根据一定的数量标准划分类别的定量科学管理技术。(5)平衡计分卡:一种以绩效评估为特征的战略管理体系,将组织的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为各种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其实现状况进行定期考核。

3.机关管理

答:机关管理,又称机关行政,是指对行政组织办公地点的合理化管理。具体包括机关环境的完善、机关设施的营建、机关财务的配置、文书文件的处理、机关事务的分工等。机关管理是行政系统内部组织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管理技术,即狭义行政管理的研究范畴。机关管理的特征包括:机关管理事务的多样性特征、固定性特征、辅助性特征和技术性特征。

4.国家预算

答: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国家预算反映着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我国的预算收入主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项税收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我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

5.新自由主义

答:新自由主义是指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新自由主义经过近百年发展,其主要观点有:(1)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一是自由化,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二是私有化,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三是市场化,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2)在政治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在新自由主义者们看来,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3)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般地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6.行政道德

答: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行政道德通过个人信念、社会舆论和职业道德传统,以“道德命令”的方式,对行政人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其特点包括:(1)国家公务人员以国家的名义履行职能,代表政府的利益和意志,个人人格要受行政组织人格的制约,也受行政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国家公务人员执掌国家行政权力,易受权力的腐蚀。他们与公众的关系为社会所关注。(3)行政道德往往由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成为一种法律规范。

二、简答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l0分)

1.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答: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其学科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涉及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与此相一致,行政管理学也必须要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2)实践性。是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公共行政学就是要使这一过程合法合理、行之有效、实践性是公共行政学的生命力和效用型的基础。(3)系统性。是指政府是一个按照一定法则建立的、有着一定结构和序列的组织系统,其管理功能和行政活动是按照一定法则相互联系开展的,进而产生整体效应。(4)技术性。是指研究和解决行政问题,不仅要有正确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指导,而且要有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技术。(5)发展性。是指研究国家行政现象的公共行政学必须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变化。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上,新的理论方法层出不穷,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2.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国家行政组织即政府组织,其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概括起来说,我国国家行政组织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民便民的原则。这是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第一的和最高的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要求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办实事。(2)完整统一的原则。要求国家行政组织的结构应当整齐划一,组织关系事权确实、上下贯通、政令归一,同时按照各自的职守和功能实行有效的协作和配合。(3)权责一致的原则。该原则的要义是建立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用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确认和规定。(4)精干效能的原则。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的(人)才、(资)财、(物)材力与其工作效绩之间的合理比例。精干效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减少行政开支。(5)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行政就是要遵从宪法和法律对国家行政组织的宗旨、地位、权力、职能、预算、编制、机构、程序等的规定,并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依照法的精神、原则和条款实施行政管理。(6)适应发展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相应进行国家行政组织的调整或变革。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①根据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而相应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和公务活动方式;②根据社会进步和不同时期的特点相应调整行政机构和行政手段;③以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设计未来。

3.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

答:公共产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如国防。私人产品是指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如水果。与私人产品相比较,“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三个显著不同的特征。(1)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只能整体提供、不可分割提供。也就是说,公共产品的供应只能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

与公共产品不同,私人产品则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多付款、多受益。(2)公共产品受益的非排它性,是指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谁也不能阻止任何人享受它的效用。换句话说,在技术上不可能将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享受范围之外;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拒绝付款的方式使得自己免受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的影响。

与公共产品相比较,私人产品具有受益的排他性。也正是因为私人产品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3)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句话说,新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影响该公共产品对其原有消费者所能提供的消费品质。

私人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即如果某个人消费了某种产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产品。

4.公共财政支出的划分

答: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和使用,转化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所需要的商品或劳务或其他支出的过程。公共财政支出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1)按财政支出是否有直接补偿,可分为:

①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支出组成。

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用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2)按财政支出的最终用途,可分为:

①补偿性支出。主要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耗费部分进行弥补的支出,如:挖潜改造资金。

②积累性支出。指最终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增加社会储备的支出,如基本建设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控潜发行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保证。

③消费支出。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这部分支出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大的作用。(3)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关系,可分为:

①经济建设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

②社会文教费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和卫生事业费支出等;

③行政管理费支出。包括公检法支出、武警部队支出等;

④其它支出,包括国防支出、债务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4)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可分为:

①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经常性支出的弥补方式是税收。

②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们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它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国债。

5.行政行为的特点

答:广义的行政行为,是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通过法定形式,所实施的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行政行为是指合法的行政行为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管理活动所实施的能够直接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组织性。行政行为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组建的机关,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2)关联性。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即相互制约、相互影响。(3)强制性。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主体代表国家实施的管理社会的行为,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其发生法律效力不须经过行政行为客体的同意。(4)妥协性。行政行为的认可或支持不仅仅是依靠权力和法律所能得到的,而是行政行为主体与其他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的结果。(5)适应性。行政行为主体必须有高度的适应性,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行为。

6.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答: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部分成员基于合法的监督权对另一些组织成员进行;了解、协助、指导或控制,以推进组织目标达成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行政监督表现为行政上级或行政主管对下级工作状况的监督。依据监督方式和监督阶段的不同,行政监督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工作分派。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内部更高层级领导根据目标要求、现有资源和工作计划,将具体行政任务安排给下级机关执行。在任务分解过程中,行政监督开始发挥作用,因为分派过程,也是上级机关考察、衡量下级物力、人力,做出计划控制的过程。(2)工作报告。是指下级机关或者附属机构就工作重要措施、主要事项、重大事件和主要问题向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所作的书面、乃至口头报告。这一工作方式可以衡量任务是否完成,过程是否有效控制。(3)工作指导。是指工作分派后,事权者对执行者的督导或者指导,督促按照预定进程和标准有效完成任务。其主要内容是:充分授权、明确标准、有效指示、及时通告和详细说明等。(4)工作管制。是指对照工作计划了解工作实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的监督制度。(5)工作检评。是指对比工作计划和工作成果所作的评定,再根据评定结果,对工作者予以奖励和惩戒。在审计项目开展中,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工作检评,主要是依靠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环节进行遴选,优胜者得之,合格者不评。(6)专案调查。是指事权机关对监督对象的侵犯、损害、不当行政行为开展的专门调查活动。

三、论述题(共60分,其中每小题20分)

1.从现代政府构成能力的视角,论述强化或提高政府能力

答:(1)政府能力的一般含义

政府能力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既定的国家宪政体制内,通过制定和执行品质优良、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可能地动员、利用、组合、发掘、培植资源,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良好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理性地确立社会普遍遵从的正式规则并积极引导更为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形成有效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制度及其机制,进而在比较的意义上促进国家快速、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2)政府能力的基本构成

①经济管理能力

a.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运用以实现社会经济不断、合理增长的政府就是有效的政府;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快速、超常发展的政府就是卓有成效的政府,反之亦然。

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能力。税收和公共财政是一个既涉及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又关系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的基本公共政策问题。对于现代国家政府来说,处理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在于避免和反对税收的流失。

c.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避免世界经济对本国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借助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各种资源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是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价值标准。

②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a.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能力。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就是维护典则或法律的能力,就是维护社会正义和公理的能力。在现代民主社会里,政府维护社会秩序是以合法、合理和得到社会承认为前提的。

b.达成社会谅解和实现社会整合的能力。政府作为当局的主导主体,其社会整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通过运用和强化“典则规范”制定和维护全社会的博弈规则的能力。

c.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由于政府缺乏自我规束的能力而导致政府下台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自我规束的能力才会成为评判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

d.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与政府管理的“公共”属性直接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直接相关的问题。

③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a.有效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包括社会感应力、分析判断力、迅速做出最优化对策的能力、预测政策结果的能力。

b.适应环境创新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c.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一般而言,现代政府的自我更新能力是通过行政发展——发展行政的螺旋式前进的方式得到提高的。(3)我国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①提高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

a.制定更加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

b.维持税收和保持公共财政收支平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②提高我国政府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能力

a.实现和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能力

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③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组织管理能力

a.提高迅速做出最优化决策的能力。

b.提高改革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2.谈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点及其看法

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对于创建高绩效的政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然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重重困难。具体来说,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主要存在下述困境:(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缺乏。与企业绩效评估相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则只有35余年的历史,相关的理论更为缺乏。学术界对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程序、方法和技术等问题都存在较大分歧,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而且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2)政府部门目标的多元性和内在冲突性。私营企业组织的终极目标常常是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与之相反,政府组织的最终目标通常被设定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那么何为公共利益,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政府组织各自需要体现的公共利益是什么,差异何在,是否有内在的冲突,这些本身就是难以从理论上彻底厘清的难题。(3)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一般来说,私营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容易量化,而政府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一些“非商品性”的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后很难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成本的货币价格,从而造成对其进行准确测量的技术上的难度。(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信息系统不健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困难主要体现为评估所需信息难以收集,很多时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难以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有效开展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亦时常出现。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评估中常常出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梗阻现象,从而导致评估质量的降低。(5)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难以确定。评估指标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参照和操作依据。然而在评估过程中,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架构与设计却存在诸多困难,这已成为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瓶颈。

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

请从社会监督的主体及其形式,论述如何做好社会监督。

答:社会监督是指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一种没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如社会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信访、申诉等。要做好社会监督就要建立社会监督网络,形成完善的社会监督工作机制。(1)公众监督

公众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方便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引导加强内部监督,保障职工群众的监督权,鼓励职工群众监督举报各类隐患;注重推广有关地区和单位加强监督工作的经验做法,提高监督实效。(2)社会团体监督

社会团体监督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沟通与协调,依法维护和落实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措施,加强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和权益。(3)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一社会主体贯彻法律为目的对其它主体行为所进行的干预。在一个民主的国家,对权力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监督权力主体的角度,可分为国家权力监督和人民民主权力监督。(4)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机制。对新闻媒体有关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