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十大愿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23:41: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京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城市文化“十大愿景”

城市文化“十大愿景”试读:

绪论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背负着民族的希冀,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有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寄望深圳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创新发展的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这些重要思想,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为新形势下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指明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战略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新的时期,深圳发展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新的崇高使命,对城市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大诉求。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城市的命运和未来。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拼经济、拼管理”到“拼文化”的阶段。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如果说拼经济、拼管理是所有城市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那么拼文化则是一种“双向选择”。拼文化并不是任何城市都可拼的,一方面,经济“吨位”不够的城市,文化资源和文化流动有限,不存在拼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城市又未必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只有那些既有发展潜力又有远大抱负的城市,才可以通过自觉的文化创造,展示独特的文化风采,如法国的戛纳因国际电影节而闻名世界。文化的辐射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城市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找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否则将归于平庸。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深圳从一个曾经的文化贫瘠的边陲地区跃升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不仅体现了深圳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且因为独特的文化发展理论的指引,形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成熟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深圳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十大愿景”、十个关键词。

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城市又未必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只有那些既有发展潜力又有远大抱负的城市,才可以通过自觉的文化创造,展示独特的文化风采,如法国的戛纳因国际电影节而闻名世界。文化的辐射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城市要树立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找到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否则将归于平庸。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深圳从一个曾经的文化贫瘠的边陲地区跃升到现在的文化创意勃发的中心城市,不仅体现了深圳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而且因为独特的文化发展理论的指引,形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成熟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深圳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十大愿景”、十个关键词。【愿景 一】

让“深圳观念”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航者

关键词 观念——使深圳成为时代观念的策源地和时代精神的原产地。

深圳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座观念之城。这里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可以说,观念是深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深圳特区建立30 周年时,由市民发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解放思想,重视民意,评选产生了“深圳十大观念”。可以说,这是市民对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改革开放30 多年国家立场的民间表达,而且这些观念应该说都是开辟时代的产物,在时代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深圳观念”之特殊,在于深圳经济特区之特殊,更在于其力量强大之特殊。“深圳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体制突破中,“深圳观念”是前进的冲锋号;在建设道路上,“深圳观念”是特区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在文明模式的转换中,“深圳观念”

是城市再生的灵魂,是市民德性的对话。“深圳观念”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诞生和发展中绽放异彩、凝聚人心、辐射全国,推动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深圳观念”是深圳价值体系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强大的创造力。“深圳观念”是深圳人干事创业的赞歌,激励着全体市民的创新创意,催生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城市的创新品牌和价值品牌,创造了深圳奇迹。“深圳观念”是深圳身份的标志,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深圳观念”表达了深圳人对深圳的认知、理解和期待,塑造了深圳的形象和深圳的集体人格特征,强化了深圳的城市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是深圳的精神图腾和价值符号。“深圳观念”是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深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关注深圳就要关注“深圳观念”,因为“深圳观念”不仅代表了深圳市民的共识,而且代表了中国的城市意向和未来。

观念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圳更是如此,未来发展中还会生长出很多新观念,必须继续思想解放。新观念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产物,观念更新在社会变革中迸发。真理永远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唯有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应通过集纳民智、总结提升的做法,发动民间讨论、评选,推选出一系列深入人心、广泛认可的时代观念。观念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充分展示它的价值意义。即便是现有的“十大观念”,也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目标,以及拥有的广阔实践空间。【愿景 二】

让城市包容温暖每一个人

关键词 包容——以移民文化的包容品格,继续营造多样化生长的健康文化生态环境。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创造力有赖于它的包容:一是多样文化的包容,如深圳是一座“在共同旋律下各自跳着自己舞蹈”的城市;二是干事创业的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包容是干事创业必需的文化生态。

深圳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过千万,移民率在95%以上。深圳吸引移民前来的最主要因素是梦想。可以说,移民是梦想的产物,实际上每个移民都怀揣着梦想;真正的移民是在寻找自己、张扬自己。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包容品格、创新精神,让来到此地的移民们展示各自的个性和才华,创造新生活,使梦想得以实现。“深圳十大观念”中的“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个观念的强大包容力,代表了深圳人对自己所居住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包容性的自然认同。移民文化造就了这里包容的文化环境,构成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生机勃勃、充满个性、创新包容、多元平等,其中核心是包容的品格。

今后,深圳应当进一步构筑多样化的包容文化生态,培育创新文化的环境,弘扬城市的创新文化品格,形成包容平等的社会氛围,催生城市创造活力的勃发。

一是冒险拼搏的进取精神。移民社会无一不是产生于曾经的偏僻之地,只有敢冒风险、开拓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深圳正是基于此,才将昔日的边陲小镇建成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

二是开放兼容的文化心态。移民城市带给深圳的文化特质,就是文化流动的品性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发展的文化形态。在深圳这座没有任何地域性的城市,其万千气象甚至比民国以前的上海和香港还要恢宏。

三是创意无限的智慧风貌。深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又是中西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流的“窗口”。在深圳,创新是移民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凭借于此产生和引领了无数的“率先”与“第一”。【愿景 三】

让媒体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关键词 舆论——构建“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网上舆论环境,打造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辅政亲民”的主流媒体。

深圳近年来一直坚持“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原则推进互联网管理工作。法治是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处置,网络不能无限自由、违反法律政策;公开是相信人民群众,使其有知情权,能够发表意见;担当是旗帜鲜明抓导向,为民担当、为国担当,服从服务大局;良知是培育公共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深网舆情工作室发布的《深圳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产生了全国影响,深圳连续四年被国信办评为“全国网络舆情工作先进单位”。

深圳的主流媒体总是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发出声音,不断弘扬改革、深化改革,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各类媒体把改革真正唱响,形成了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良传统。

进一步抓好舆论导向,就是要坚持以“辅政亲民”为重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为市委市政府代言、为市民代言、为时代立言,构建“法治、公开、担当、良知”的健康网上舆论,打造强大的互联网络和传媒集团。“辅政”,就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准确、生动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动做好参谋与助手,帮助党委、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亲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反映百姓呼声,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健全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宣传推动,反映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就,营造浓厚氛围、凝聚强大的共识。把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生成演变的规律特点,总结吸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运作、舆情研判引导和管理等经验,进一步完善舆论调控体系,形成舆论导向正确的体制机制。

要着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网上宣传阵地和政务微博建设;完善互联网信息工作机构建设,发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治共管的作用,加快推进市级网络舆情应对统一指挥平台建设。健全舆情分析研判处置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探索通过授权执法方式,实施互联网信息内容执法。

要不断提升媒体传播能力。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模式,引导各媒体开展品牌建设。引导主流媒体自我突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要注重打造“效益集团”。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统筹考量导向要求和利润指标,使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等文化传媒集团不仅成为宣传者,也成为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增强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愿景 四】

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关键词 权利——充分实现市民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创造成果受保护的四大权利。

公民文化权利是与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权利相平行的重要权利,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公民文化权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深圳“两城一都”建设为实现文化享受权利提供了便捷条件。“图书馆之城”方面,目前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40 多个、自助图书馆200 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 823 万册,人均藏量2.25 册。“钢琴之城”建设,使钢琴正在成为深圳文化艺术的代表性标志,普及率达每百户家庭9.1 台,高于北京、上海。“设计之都”方面,2008 年荣获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目前全市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市内设计、建筑设计从业人员30 多万名,其中工业设计市场份额占中国内地比重超过60%。

与此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采取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等措施,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大剧院艺术节、中外文艺精品演出季、外来青工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音乐会、剧场、讲座、电影、沙龙等在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送去艺术享受与欢乐。

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文化活动不是让市民被动观看,而是鼓励市民成为主角,鼓励市民全面参与,形成“我是主角”的公民意识,这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

三是进行文化创造的权利。深圳不仅拥有音乐工程、影视工程等产生精品力作的文化创造环境,整个社会还为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创造提供舞台。在歌曲方面,不仅拥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主旋律精品,而且是原创音乐生长的沃土;在影视剧制作方面,深圳打造的电视剧《有你才幸福》创央视一套黄金档年度最高收视纪录,电视剧《命运》、《心术》,电影《全民目击》等是受市场欢迎的精品。

四是文化创造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继2013 年深圳PCT 国际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 万件后,2014 年深圳的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达1.15 万件,约占全国的一半,连续11 年高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6.2 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要坚持重心下移,使各区成为实现市民四种文化权利的重要单元,打造区域性文化综合体、十分钟乃至五分钟文化圈。如福田区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在创建期投入8 亿元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此外,还要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

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继续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文学工程,进一步提升精品品牌质量水平,充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愿景 五】

强大的文化产业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 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培育“文化+ 科技”、“文化+ 创意”、“文化+ 旅游”、“文化+ 金融”、“文化+ 电商”、“文化+ 互联网”等产业新业态,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

近年来,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模式”:

一是探索出“文化+ 科技”、“文化+ 旅游”、“文化+ 金融”、“文化+ 创意”等新模式。在“文化+ 科技”方面,华强文化科技是全国产量最大的动画企业,主题公园模式已出口南非、乌克兰等多个国家,连续四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 强”;在“文化+ 旅游”方面,华侨城模式复制到7个省市;在“文化+ 金融”方面,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全国性的文化投融资平台;在“文化+ 创意”方面,涌现了一些国际性的创意文化品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作品展、JBCIDU 国际设计文化节、国际工业设计节等。

二是文化产业突飞猛进。2003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35.3亿元,约占当年全市GDP 总量的2.5%。十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 速度增长,2013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 357亿元,为十年前的10 倍多。2014 年文化创意产业仍旧保持了迅猛发展态势,实现增加值1 560 亿元,同比增长约15%,占全市GDP 总量的9.8%,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三是文博会推动深圳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项目和产品成交额从首届的200 多亿元,到第十届的2 324.99 亿元,十届总成交额突破1 万亿元,分会场从首届的1 个到第十届的54 个,有力带动了深圳各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四是建设了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深圳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7%,成为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构建开发政策“加强版”,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促进形成活力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3% ~ 15%,这是公认的国际主流文化中心城市指标。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从文化新业态发展、资本市场、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产业空间、园区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调动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

做强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做强做大文博会;支持深圳文交所规范发展;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文化服务作用;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

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建设好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前海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形成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聚集网络。

进一步激活文化市场体系,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涉外高端印刷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相关领域优秀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或企业改制重组、合作经营。【愿景 六】

用法治阳光照耀文明成长

关键词 法治——积极营造在全社会弥漫法治文化的环境,以法治精神和民族美德培养文明公民、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

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三化一平台”战略,核心是法治化,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文化是法治的理性基础,法治精神、规则意识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套好的机制,胜过千万次的运动式治理。

在城市公共文明的创建中,对于市民公共行为的规范,有时需要通过教育,有时则需要用规则、法治来强制规范。

首先,通过立法培育文明公民。深圳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创了文明城市建设的法治进程。目前,市人大已将“诚信建设促进条例”纳入立法计划。这将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广大市民对“做好人、干好事”心向往之、身笃行之,使人们一到深圳就能自觉守法。

其次,通过法治化建设文明社区。围绕“惠民生、保民安、稳民心、聚民智、借民力、修民德”目标,深圳率先制定《基层(街道)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基本工作指标体系》,并严格测评体系的执行,使每项测评内容都真正与市民生活结合起来,站在市民角度,实实在在地促进基层工作、建设文明社区。

最后,以法治精神创建文明城市。通过立规矩、建制度,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健全长效机制,实行测评指标包干责任制,促进文明创建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文明模式,使深圳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典范城市。【愿景 七】

以张扬国家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

关键词 主权——弘扬国家文化主权,以国际一流城市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形成文化话语权,展示城市文化鲜明特色。

文化主权与民族复兴是同步发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在城市层面研究国家主权问题,是因为国家文化主权实际上最终落在城市上,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集中体现;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竞争,是通过城市群的竞争来实现的。例如,巴黎之于法国、纽约之于美国、东京之于日本,这些世界性的超级大城市群,都代表了国家软实力。

近年来,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原创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成功演出,被评为“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时说: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

国际上赞叹和肯定的, 不只是深圳, 而是深圳代表的中国,同时也张扬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创造活力和创意能力。深圳作为在国家战略中拥有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的中心城市,理应自觉研究和张扬国家文化主权,彰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国家文化主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的张扬。深圳“七年磨一剑”,创作推出《人文颂》,并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奏响。联合国副秘书长南威哲曾说:《人文颂》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也代表联合国追求的最高价值,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人文颂》的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回答了“人以何为本”。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中国文化崛起必须弘扬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返本开新”。《人文颂》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仁义礼智信”。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儒家哲学正是以人为本,而人以仁义礼智信为本。

其次,用音乐解读中国传统价值观。《人文颂》观物取象,实现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浑然天成的神奇契合:仁慈之心,如同大地;正义之举,如同火焰;礼仪之美,和睦如林;智慧之灵,如水之盈;诚信之贵,如同金石。仁——土,义——火,礼——木,智——水,信——金。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一个“大写的人”就这样站立在苍天厚土之间。

最后,彰显国家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人文颂》以宣扬国家文化立场为己任,以融合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时代精神为特色,彰显中国和平崛起的主流价值,让世界知道“我们是谁”,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是国家文化主权的本质体现为文化话语权。文化话语权表征的是对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的拓展。由于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国家核心价值的渗透是以文化产品、信息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如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贸易。因此,不强调文化产业,就无从拓展国家文化主权,无从拓展国家利益和城市利益。

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核心是推进文化价值创新。当代中华文明的价值重建,不是古老文明的复归,不是复古,而是在东西文明融合中再造新文明、新价值。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意识、效率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文化话语权的主体必须依靠强大的文化产业。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不仅不能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不可能保证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不能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神圣。【愿景 八】

为文人造个海

关键词 人才——通过建设文化人才施展平台和文化人“庇护所”,使深圳成为人才汇聚、人文荟萃、创意迸发的人才高地。

在巴黎的塞纳河边,有一间“莎士比亚书店”,书店一层卖书,二层建有图书馆、读书沙龙,甚至还有床铺,可以供一些生活尚无着落的文学青年读书、讨论、短暂休息。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包括海明威、乔伊斯、艾伦、亨利·米勒等。这间书店收容了他们,成了初来巴黎、怀揣文学梦想,却不名一文、处于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一个书店对于人才都如此重视,更何况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才关乎城市文化的强大底蕴和创造活力。深圳的文化发展,需要聚集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才,需要各路人才施展才华,需要鉴别人才、吸引人才、包容人才甚至庇护人才。

其一,解放思想培植鉴别文化人才的“梧桐树”。市里有“孔雀计划”、“金鹏计划”,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文化人才的鉴别认定很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文化创意人才认定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可以考虑成立文化人才认定委员会,实行推举制,而不用条条框框来鉴别人才。

其二,让深圳成为文化人才成长的“庇护所”。深圳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那些初出茅庐、尚未成功的文化人才,让他们在这里栖息、孕育、成长,使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和“庇护所”。

其三,建设培育文化人才的“孵化器”。要打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继续做好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在国内知名高校举办各类文化人才培训班,提高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同时,制定学术新苗培育计划,在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放手让中青年人才挑大梁,使其在实践中尽快成长。【愿景 九】

城市文化要给学术以神圣地位

关键词 学派——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鲜明特征的“深圳学派”。

学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基座,是思想厚度的标尺,是文化星空的顶点。深圳文化最缺的就是学术文化。所谓的“深圳是文化沙漠”主要就是针对深圳的学术文化而言,因为那时深圳的娱乐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都很发达,唯独学术文化积累不厚,成为深圳的暗伤。

提出“深圳学派”,正是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提升学术文化水平的一种自觉行动,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深圳学派”的建设宗旨是“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体现了城市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

全球视野,反映了文化流动、文化选择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放、流动、包容特色。“深圳学派”研究对象,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城、一地,而是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找准深圳学术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方位。

民族立场,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出发,树立深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站在全国、全民族的高度,承接着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探索,肩负起为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

时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体现了深圳一贯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深圳学派”研究的价值准则和奋斗方向。其所熔铸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和每个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深圳学派”的思想之源和动力之源。

深圳表达,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个性和原创性,强调关注现实需要和问题,注重学术个性、鼓励学术原创,不追求完美、不避讳瑕疵,善于用深圳视角研究重大前沿问题,用深圳话语表达原创性学术思想,构建具有深圳风格和气派的学术文化。

2013 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学派建设推进方案》,实施打造学术精品力作、引进和培育学术名家、建设学术研究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计划。2014 年,首批“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和“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等各6 本学术著作已经出版,“深圳学派”建设迈出了从理想到现实的坚实一步。

狭义的“深圳学派”属于学术派别,以学术研究为重要内容;广义的“深圳学派”可看成“文化派别”,体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它除了学术研究,还包括“文化+科技”的产业创新模式,还包含音乐工程、文学工程、影视工程带来的文化创造成果,还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设计创意等各种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这座城市尊重所有的学术创造和文化创意,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愿景 十】

让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复兴

关键词 目标——充分运用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期,注入强大的文化基因,形成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

一座城市有其发展的关键期。比如,19 世纪30 年代前后的纽约、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是因为抓住了城市发展史上的文化关键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蝶变重生,最终奠定了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格局。

深圳正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关键期。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决定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在这个国家和世界上的地位。经过30 多年发展,深圳的城市品质正走向成熟,并将逐渐定型。此时,需要给它注入优质的文化基因。类似生物学上的“转基因”,我们或可形象地称之为“文化转基因”,依据文化流动的理论,不断注入新的因子,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基因。

为此,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崇尚创新和创意,追求知识和理性,海纳百川、交融汇通,保持自强不息、刚毅血性的进取精神。这是深圳文化发展的根本导向和基本定位。

其一,创新型文化相对于守旧型文化,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精神层面的观念创新,率先实现精神跨越、观念更新、价值创新。如“深圳十大观念”是现代城市人在十个维度上的价值表达,是深圳一切实践活动沉淀和凝结的概念与信条,是这座城市底蕴的精神构造和进步的“生命之源”。

二是在制度层面的手段创新,率先实现各类体制的改革创新。如从当年以创新为旗帜而备受瞩目的“蛇口模式”,到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特区成立后创造的400 多个全国第一,到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城市创新体系。

三是在器物层面的内容创新,率先提出自主创新的城市战略,技术创新型企业层出不穷。如深圳产生了企业自主创新的“6 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其二,智慧型文化相对于蒙昧、盲动、无创见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张扬人的理性。

一是工具理性。主要体现为对技术产品的重视和偏好,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是智慧型文化的物质性、自然性内涵。例如,深圳的创新机制、“文化+ 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

二是价值理性。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展现文化无穷的创意,这是智慧型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内涵。例如,引导市民“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活动,内化为市民自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其三,包容型文化相对于封闭、专制、单一性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具有包容心态和性格的文化,其最基本内涵是认同不同的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地位,这种文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有厚德载物的襟怀。

一是包容型文化与开放是天然盟友。只有真正具有开放心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才能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才能影响和塑造出具有宽容意识的国民或市民。

二是具有良好的宽容意识。宽容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表现为没有排外意识,不打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独特,容忍和鼓励怀疑、批判、求异、创新等文化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是坚定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型文化的存在以承认差异为前提。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尊重文化的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可以让想象力和智慧充分迸发。

四是主张和重视文化间对话。包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种文化共存的过程,而是各种文化在交往、倾听和对话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乃至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过程。

其四,力量型文化相对于消解型、娱乐型文化,强调的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反映与体现,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如南宋时期的临安、古罗马帝国等。与这种自我消弭性文化相比,还有另外一种融合了胆力和血性的力量型文化。

一是强调秉性的刚健和血性。例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在深圳,表现为敢闯敢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

二是强调意志的坚韧不拔。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尊崇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一个国土上生生不息、成为唯一存续下来的血脉支撑和根本原因。今天我们所讲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三是强调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勇于奉献思想,始终高扬着对人生、社会、国家意义的追求。在深圳,体现为倡导“阳光·辛勤·感恩”理念,建设“爱心之城”,义工队伍蓬勃发展,“关爱行动”影响巨大,“募师支教”行动惠及十余万学生,等等。

四是力量型文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样性。它可以是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时尚的表现形式。深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迸发想象力和智慧,才是城市文化发展之魂。

发展力量型文化,必须从文化价值观、文化生态、文化生产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文化价值观方面,要倡导弘扬与时俱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生态方面,明智的城市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就是锻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生态文化,并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文化生产方面,必须打造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出产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学术水平的精品力作。

深圳倡导和培育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态。第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深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体现时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凝练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价值共识,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生命,而观念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凝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价值观念共识。深圳在30 多年的建城史中,发端于市民之间的讨论、评选,推选出了“深圳十大观念”,这十条核心理念,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坐标和价值标尺,而且凝聚了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与认同。一、城市发展与观念创新

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观念的变革史和进步史。观念的演进,影响着文明的荣辱兴衰。从历史上看,在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巨大的思想观念,引领社会发展的飞跃和突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都诞生了一批思想家,产生了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地区的释迦牟尼,还是东方古老中国的老子、孔子,东西方的先哲们提出的许多思想原则和观念意识,塑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逐步走出了不同文明的发展道路,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新的危机或处在新的飞跃时,仍然会常常回过头去,返回本源,回到民族文化的“轴心时代”,从先哲们的思想宝库中去汲取滋养、求索答案。

观念因城市而生,城市也因观念而兴。观念的产生往往源自城市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观念的创新。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承载文化的舞台和孕育文化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汇聚之地。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古往今来一直是孕育观念、生发观念的中心地带。在城市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文化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渊源,很多思想观念诞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城。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1】在古希腊的众多城邦中,最为著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若论及实力,雅典应当比不过斯巴达,但能够成为古希腊文明乃至西方文明渊薮和摇篮的却唯有雅典,因为雅典产出的精神和思想,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念之城。古代的雅典集合了古希腊崇尚人文主义、理性力量之大成,诞生和培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世界上第一批伟大的哲学家,成为汇聚人类思想智慧的殿堂,形成蔚为大观的“雅典学派”。雅典的精神观念使公民与城邦之间紧密结合成共同体,在希腊人看来,有了城邦,就有了公民个人的一切。雅典城邦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意味着公民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城邦的毁灭,则意味着公民权利的失落和个人自由的丧失。雅典所孕育出公民至上的价值观,萌生的自由、民主、法治等等观念,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早期传统。由雅典产生的公民精神,至今仍令人振奋,也正是这些观念的盛行,令雅典这座城市的光辉彪炳史册。

亚平宁半岛的古罗马城,也是著名的观念之城。公元前2 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逐步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罗马的文明承继自希腊。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咏唱: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2】但伴随着战争和征服,罗马文明形成了新的特征。法治是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罗马时期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之后为维持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公平,习惯法逐渐被正规化,陆续产生的《公民法》、《万民法》以及《狄奥多西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等诸多法典,将自然法中的自由、平等理念转化为实在法的原则,为后世树立了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奠定了古罗马在西方法治思想史上的卓越地位。

轴心时期的东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都临淄,也曾是著名的观念汇集之地。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桓公最早开始设立学宫,其后延续150 余年,成为先秦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稷下之学”。稷下学宫最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名人贤士多达千人,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当时,孟子、邹子(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等儒、道、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的代表性人物都曾在稷下学宫讲学、论学和辩学。稷下学宫也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形成蔚为大观的“百家争鸣”。稷下之学产生了很多重要思想观念,其所开启的“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名实”之辩、“人性善恶”之辩、“天人”之辩等争鸣论辩,集汇东方智慧和哲思,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民为邦本”、“仁义礼智信”等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和价值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形成并影响了诸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价值,使得临淄成为先秦时期中国东部的思想重镇,当时的齐国也成为与秦国双峰并峙的东方强国。

中古时期的长安,是一座典型的文化包容的世界性城市,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文化的核心即观念。民族的融合其实就是观念的产物。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在中国判定胡人或是汉人,不系于种族,而系于文化。【3】从民族融合角度看,共同信奉的文化理念把不同民族的人民融合在了一起。隋唐时期所谓“昭武九姓”的西域民族,沿陆上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有许多人就此移居中国长安等地,一来不返,到了唐朝后期,九姓之民基本与汉族完成融合。在文化融合方面,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存,儒学历经了新道家思潮(玄学)和佛、道二教广泛传布的冲击而不衰。及至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生活发展有序,与此相应,思想文化领域中儒、释、道“斗法”的无序状态,也被以儒、释、道“互补”的有序文化格局所替代,儒释道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核心。唐代的长安,人口已近百万,是闻名世界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观念之于城市的关联,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时期更为紧密和重要。12—14 世纪,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发生,与当时亚平宁半岛城市化水平位居欧洲前茅有很大的关系,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城市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全面发展,成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同时表现出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带来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些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对中世纪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丁、薄伽丘等人文主义先驱者,采用城市文学题材、运用城市文学的讽刺手法创作的《神曲》、《十日谈》等作品,宣扬“人的高贵”、“人的尊严”、“个人自由”和“人生而平等”,对人的价值重新肯定,并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向封建神学和教会发起猛烈攻击。佛罗伦萨等城市为新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文化氛围和新的思想基础。正因为诸多因素在历史逻辑中集中合成,使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导者,成为“文艺复兴之城”。佛罗伦萨用观念的号角唤醒了在古堡中沉睡的欧洲,带领西欧走出中世纪的蒙昧和黑暗,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

观念改变城市乃至文明进程的历史还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1688 年,英国贵族发动“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权利法案》的通过使英国建立起以议会制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定型。“光荣革命”在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伴随着近代自然科技进步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称号,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伦敦对于“知识就是力量”观念的大力倡导,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变革,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推动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也使伦敦的航运业、制造业和金融业蓬勃发展,到了20 世纪初伦敦人口达到660 万,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近几百年来一直在世界上葆有持续的影响力。

17、18 世纪启蒙运动中心的巴黎,也是一座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城市。巴黎是各种西方近代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也正因为巴黎是启蒙时代教育和文化中心,巴黎还被称为“光之城”(“启蒙”在法语中本意即为“光明”)。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以及百科全书派,他们的思想主张及活动都与巴黎相关,对法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巴黎教育发达、商业繁荣,作为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充满活力和文化想象力的大都市,启蒙思想家相信理性、敢于求知,以科学和理性寻求人类思想的独立自由和社会变革主张,对抗当时的教会、封建、特权等各方面顽固势力,孕育出启蒙时代所包含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民主、法治与平等观念,以及《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现代民主法制精神,使之成为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在法国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都兴起了启蒙运动,法语成为通用语言,巴黎这座世界中心城市为西方近代文明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

综观历史上这些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到,作为文化和观念的载体,城市的飞跃需要观念的创新和引领。城市观念不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更是城市在文化创造活力的长期累积中的突破和涅槃。观念突破带来的思想解放,往往能够石破天惊地破除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坚冰和束缚。城市提供的创造性环境,会孕育和推动城市在经济生活、城市建筑、政治思想、艺术形式和市民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激发强劲的文化创造力和观念创新力,从而开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哥白尼日心说的问世、启蒙运动的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撼动了旧思想堡垒的根基,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天换日的巨变,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百家争鸣突破了传统束缚,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学术文化基础,而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动则标志着现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觉醒。城市观念的创新,在理论的引领、理念的共识、核心价值的凝聚与精神力量的支撑等方面,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城市观念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包含的思想、信念、品格等要素,直接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创造力,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方向和发展前景。

作为现代中国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注重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座名副其实的观念之城。这里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可以说,观念是深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圳观念”的嬗变,体现着深圳这座城市的价值追求。深圳是解放思想的产儿,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就是在冲破种种思想藩篱中横空出世的;深圳又是思想解放的闯将,30 多年来,深圳正是以大无畏的气概,想常人所不敢想,行常人所未敢行,“闯”入传统观念的禁区雷区,诞生出振聋发聩的“深圳观念”。

为什么反映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观念会较早地诞生于深圳?其实“深圳观念”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水岭。从计划经济改革转向到市场经济需要强大的突破,如果没有观念的引领,这种突破是不可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在理论上和思想认识上并不完备,需要深圳经济特区做出探索,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只能通过观念创新、思想解放,推动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深圳作为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是中国特色会主义道路的开路先锋。在这里,经济开放最早得到实行,市场经济因素最早得到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形态得以最早产生。因此在深圳产生的新观念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独一无二的思想利器。

从空间上看,“深圳观念”得以生成的原因如下:第一,这是中央赋予的特殊任务和特殊使命。深圳作为被“设计”出来的城市,肩负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使命,以特殊的政策体系和地缘经济为载体,确立和保障了深圳的“试验权”。深圳必须承担使命,率先探索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创新。第二,移民社会和流动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圳吸引移民前来的最主要因素是梦想,每个来深圳的移民,可以说都怀揣着梦想,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寻找自己、张扬自己,实现进取人生,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也因此而充满着个人梦想和城市的文化想象。流动的移民带来文化的流动,而作为文化本质特征之一的流动性,是推动文化创新、激发文化活力的最大动力。因此,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以生机勃勃、多元平等、创新包容、充满个性等移民文化基因为核心特征的包容型文化,为观念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造活力。第三,深圳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受到高度商业化和资本社会的影响,各种外来的文化因素和原有文化传统互相碰撞、激荡,多种文化的互相借鉴与融合,使深圳呈现出包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这种包容的文化环境也使得崭新观念文化能够蓬勃生长。“深圳观念”在实践和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深圳为人称道,不只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根本的是因为它的观念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影响。一方面,在探索实践上,深圳人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等观念,这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壳的标志,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的逻辑起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围绕着特区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关于“时间”与“金钱”的大讨论,深圳率先在经济领域改革突破,在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及工资制度、土地拍卖、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企业股份制改革等等方面,进行了鲜活的实践探索,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当年很多创新观念和实践,如今已成为经济领域耳熟能详的基本国策。这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所解决的那些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使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跨入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门,“深圳观念”在这个转折与跨越的时代里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深圳观念”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根本上说,“深圳观念”是党中央战略新思想的集中表达,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没有党中央的支持,没有党的正确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没有党的创新理论支撑,深圳新观念就不可能诞生。例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观念所倡导的理念和所引领的探索实践,印证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的思想;同时,邓小平理论又给“深圳观念”奠定了法理基础和理论来源,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支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就不可能得到舆论上的广泛宣传。与此同时,“深圳观念”中的“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分别从全民阅读、公共文化发展、创新环境营造和社会关爱等不同的维度勾勒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主张,这是对深圳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创造的“文化奇迹”的一种观念浓缩,其所践行的正是中央所要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重要思想。

在这个意义上,“深圳十大观念”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用深圳人的价值观唱响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深圳观念”所承载的深圳人的探索和追求,不仅是深圳人的实践创造,也是对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印证和贡献。“深圳观念”不仅属于深圳,更属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它是深圳精神文化的时代缩影和历史见证,是时代留存的共同精神财富,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我们整个民族的共同回忆。【1】[德]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7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Palimiva Brummettet al.,Civilization,Past & Present,New York:Longman Inc.,2000.【3】参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二、核心价值观与深圳观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所概括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清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在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们党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再思考和升华。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建构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当今世界各国建构社会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本土历史文化底蕴、时代背景、现代经验联系在一起并传承发展。从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来看,现代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正是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以及新价值观念产生为社会思想基础的。那时候产生和兴起的民主、自由、权利、平等、人性等许多价值观念,成为点燃人类理性激情的价值火炬,有力推动了欧洲近现代的革命性改造。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根本性制度体系,其背后必然有一套主导价值观念体系支撑,同时这些主流价值又构成共同的社会思想基础,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内含了我们的国家价值观和民族价值观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凝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艰辛的历史探索,拥有坚实的现实根基,实际上体现的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鲜明底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历经奋斗、思考、挫折和胜利,求得的民族思想和精神的核心内容。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上下求索、不懈奋斗。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工业救国、产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种种主张,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无不围绕着核心价值观的这24 个字展开,以求得国家之富强民主、社会之文明和谐、个人之自由平等。为了这些,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持续奋斗了170 多年,“虽九死其犹未悔”,几经曲折,最终是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救中国、发展中国的新道路,如此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和伟大复兴。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和凝聚的,正是历次的革命运动、改革建设、艰辛探索中所追寻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