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3:25:47

点击下载

作者:赵伯旭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试读:

前言

我国目前已进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时代,截至2015年末,全国累计有26个城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16条,运营线路长度3612km。目前,已有30多座城市建成了或正在新建或拟就了建设规划,除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武汉、深圳、南京、沈阳、成都、佛山、重庆、西安、苏州、昆明、杭州、哈尔滨、郑州、长沙、宁波、无锡、大连、青岛、南昌、福州、东莞、南宁等城市外,合肥、石家庄、长春、贵阳、温州、厦门、兰州、乌鲁木齐、徐州、常州、太原、洛阳、济南、商丘、平顶山、开封、芜湖、汕头、马鞍山、绵阳、南充等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筹建或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纵观我国地铁、轻轨发展动态,未来5~10年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也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也在城市发展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本专业的毕业生同样存在大量需求,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各类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和紧急事件不断增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安全规划、安全设计、安全建设、安全监督管理和安全运营等方面投入不足,安全监察管理体系、事故预防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应对重特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预防和应急系统的提升和完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书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之一,采用项目—任务式的体例格式编写。本书共分五个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认知、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控制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每一个项目又分为几个任务来进行介绍。

本教材由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伯旭任主编,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张宝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项目1由张宝编写,项目2、3由宝鸡铁路技师学院林茂编写,项目4的任务1、2由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郑志玲编写,项目4的任务3由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段红莲编写,项目5由赵伯旭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众多单位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不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2016年8月项目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认知

项目描述

本项目主要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基本知识、影响因素、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法规,从安全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出发,分别阐述了这几种职能对应的管理方法,利用安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安全问题,减少危险的发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基本知识。(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3)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文化。(4)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法。(5)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法规。

2.能力目标(1)认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2)认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文化、管理方法、法规。任务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基本知识

1.1.1 任务内容

1.安全、危险、隐患、事故等基本概念。

2.安全运营的基本特性。

3.安全运营的基本特点。

1.1.2 任务要求

1.掌握安全运营的基本概念。

2.掌握安全运营的基本特性。

3.掌握安全运营的基本特点。

1.1.3 必备知识

1.基本概念(1)安全

关于安全的概念,可归纳为两种,即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

绝对安全观是人们较早时期对安全的认识,目前仍然有一部分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有此认识。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例如,在《简明牛津词典》中,安全被定义为“不存在危险和风险”。有的学者认为,安全是免于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条件,安全意味着系统不会引起事故的能力,安全即是无事故,没有遭受或引起创伤、损失和损伤。这种安全观认为,发生死亡、工伤等的概率为零,这在现实生产系统中并不存在,是安全的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由于绝对安全观过分强调安全的绝对性,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分析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时,更是如此。

与绝对安全观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现在普遍接受的相对安全观。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教授将安全定义为“安全就是被判断为不超过允许极限的危险性,也就是指没有受到损害的危险或损害概率低的通用术语”;霍巴特大学的罗林教授指出,所谓安全,是指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限度;在《英汉安全专业术语词典》中,安全被定义为“安全意味着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相对无受损害之忧和损害概率低的通用术语”。

由相对安全的定义可知,安全是在具有一定危险性条件下的状态,安全并非绝对无事故。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这一对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安全依附于生产过程,伴随生产过程而存在。但安全不是瞬间的结果,而是对系统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过程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函数。但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确定某一生产系统的具体安全函数形式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采用概率法来估算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的可能性,或者利用模糊数学来说明在非概率情形下的不精确性。

因此,安全是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能将人或物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状态。换言之,安全意味着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水平,即为不安全。(2)危险

关于什么是危险,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作为安全的对立面,可以将危险定义为:危险是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危险与安全一样,也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状态。危险包含了尚未为人所认识的以及虽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为人所控制的各种隐患。同时,危险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发生的突变从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3)风险(危险性)“风险”一词在不同场合含义有所不同。就安全而言,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这主要有两种考虑:一是把风险堪称是一个系统内有害事件或非正常时间出现可能性的量度;二是把风险定义为发生一次事故的后果大小与该事故出现概率的乘积。一般意义上的风险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即可用损失程度c和发生概率p的函数来表示风险R。

R=f(p,c)

为简单起见,将风险表达为概率与后果的乘积。

R=p·c

上述风险定义中,无论损失或者后果,均是针对事故来定义的,包括已发生的事故和将会发生的事故。风险既然是对系统危险性的度量,则仅仅是事故来衡量系统的风险是很不充分的,除非能够辨识所有可能的事故形式。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风险是系统危险影响因素的函数,即风险可表达为如下的形式:

R=f(R ,R ,R ,R ,R )12345

式中 R ——人的因素;1

R ——设备因素;2

R ——环境因素;3

R ——管理因素;4

R ——其他因素。5(4)安全性

从系统的安全性能讲,安全性为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与安全性对立的概念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风险(危险性)。假定系统的安全性为S,危险性为R,则有S=1-R。显然,R越小,S越大;反之亦然。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危险因素,就等于创造了安全条件。

由于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将可靠性与安全性混用的现象,因而有必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别。可靠性是指系统或元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则是指系统的安全程度。可靠性与安全性有共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靠性高的系统,其安全性通常也较高,许多事故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系统可靠性较低。但是,可靠性要求的是系统完成规定的功能,只要系统能够完成规定功能,它就是可靠的,而不管其是否会带来安全问题。安全性则要求识别系统的危险所在,并将他从系统中排除。此外,故障的发生不一定导致损失,而且,也存在这样的情形,即当系统所有元件均正常工作时,也可能伴有事故发生。(5)事故“事故”一词极为通俗,事故现象也屡见不鲜,但对于事故的确切内涵,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牛津词典将“事故”定义为“意外的、特别有害的事件”;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认为,事故是非计划的、失去控制的事件;甘拉塔勒等人从更为一般的意义上提出,事故是与系统设计条件具有不可容忍的偏差的事件;吉雷进一步补充说明,“事故是指任何计划之外的事件,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损失或伤害”。还有的学者从能量观点出发解释事故,认为事故是能量逸散的结果。

2.基本特性

作为伴随生产而存在的安全为题,对于所有的技术系统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交通运输系统也不例外。安全问题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安全的系统性

安全涉及技术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管理等许多方面。特别对于像轨道运输这样的开放系统,安全既受系统内部因素的制约,也受到系统外部环境的干扰。而安全的恶化状态,即事故,不仅可能造成系统内部的损害,而且可能造成系统外部环境的损害。因此,研究和解决安全问题应从系统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2)安全的相对性

凡是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都有安全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危害程度有轻有重而已。安全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绝对安全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其次,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现实的;再次,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即安全对于人的认识而言具有相对性。由安全的相对性可知,在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事故或危害还是可以避免的,但难以完全避免;各种事故或危害的不良作用、后果及影响可能避免,但难以完全避免。但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技术,预先发现、鉴别、判明各种隐患,并采取安全对策,从而防患于未然。(3)安全的依附性

安全是依附于生产而存在的,他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只要存在生产活动,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另外,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安全工作做得不好,生产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需要持久的抓好安全工作。(4)安全的间接效益性

要保证生产安全,必须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方面有相应适时的安全投入,但安全投入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却是间接的、无形的,难以定量计算。因此,安全投入往往被忽视,只有发生了事故、造成了损失之后才会意识到安全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上,安全的效益除了减少事故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在提高人员素质、改进设备性能、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强生产管理等方面所创造的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5)安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人对安全的认识在时间上往往是滞后的,很难预先完全认识到系统存在和面临的各种危险,而且即使认识到了,也会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予以控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安全问题又会产生。所以,安全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努力做好安全工作。此外,高技术总是伴随着高风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系统的复杂化程度增加了。以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为例,无论从规模、速度、设备和管理上都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一旦发生事故,其影响之大、伤亡之多、损失之重、补救之难,都是传统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此外,事故是一种小概率的随机偶发事件,仅仅利用已有的事故资料不足以及时、深入地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而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又不容许通过事故重演来深化对安全的研究。因此,认识事故机理,不断揭示系统安全的各种隐患,确实是艰巨的任务。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的基本特点

要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工作的特点,然后针对企业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运营质量。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工作是在多部门、多工种共同配合下,在列车的运行中实现的。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安全工作一方面与其他行业有着共同的要求,即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防止和消除人身伤亡事故和设备损毁事故,变危险为安全,变有害为无害;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安全方面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轨道交通是一架大联动机,安全工作影响面广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都是在地下、地面、高架等复杂的运行条件下进行,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内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干扰和影响较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由车辆、车站、公务、电务等多部门组成的一架巨大联动机,每个工作环节必须繁密联系、协同动作,才能确保运营安全。否则,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其运营安全。特别是行车安全方面更为突出。如果一个地方发生行车重大、特大事故,就会影响一线、一片,甚至波及整个企业的运营。(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复杂,安全工作贯穿始终

城市轨道交通运送乘客,要经过若干工序、若干人员的共同劳动才能实现乘客的位移,将其运送到目的地。安全工作贯穿运营管理过程的始终,涉及运营管理环节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严格遵章守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乘客的安全。(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受外界自然环境影响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受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如阴天、下雨、刮风、下雪、下雾等,会影响司机瞭望信号和观察线路情况,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事故;防洪季节可能发生塌方落石或线路、桥梁被毁坏,影响行车安全;寒冷季节可能造成运营设备被冻坏,影响运营安全;强烈的雷电有可能毁坏或干扰通信、信号设备,也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等。(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覆盖整个城市,安全工作受社会环境影响大

城市轨道交通运送乘客是在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上完成的。因此,社会治安秩序的好坏,沿线人民群众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或一些乘客违章携带危险品、易燃和易爆品上车等,都将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5)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技术性强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设备先进、结构复杂,因而,技术性很强。各种车辆、车站设备、调度设备、通信设备、养路机械、修车设备等结构复杂,要求有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有关的技术知识。因此,各类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技能培训和严格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任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运营安全。(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动态的,时间因素对安全影响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通过列车使乘客发生位移,把乘客运送到目的地。由于行车密度大,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短,因此,在运营时要求有关人员特别注意时间因素,要做到分秒不差、准确无误,才能确保运营安全。否则,一分一秒之差,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任务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影响因素

1.2.1 任务内容

1.人在保障运营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2.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人员分类。

3.运营安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1.2.2 任务要求

1.掌握单因素影响分析。

2.掌握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分析。

3.掌握管理因素影响分析。

1.2.3 必备知识

1.单因素影响分析(1)人员因素影响分析

①人在保障运营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在安全问题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也不可完全避免人的介入,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的操纵和控制。联邦德国安全专家库尔曼认为,人是一种安全因素和防护对象,机器是一种安全因素,环境是一种安全因素和应予保护的财富。在人—机—环境系统中,只有人向安全问题提出挑战,一个掌握足够技能和装备的人能够发现并纠正系统故障,并且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众所周知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与三里岛事故均与人的差错有关。法国电力公司在1990年提出的安全分析最终研究报告中指出,70%~80%的事故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机动设备事故中,由人的因素引起的事故占89%(其中单纯人的因素占57%,人与环境的相关因素占26%,人与设备的相关因素占6%);美国矿山调查表明,由于人的差错导致误判断、误操作而造成的事故占矿山事故总数的85%;日本劳动省1983年对制造业伤亡事故原因分析表明,85687起歇工4d以上的事故中,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占92.4%;日本核电站管理部门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国内70%的核电站事故是由人的差错引起的。

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其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人的行为。在运营工作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人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与其他作业协调一致。正是由于人在运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营安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人对运营安全的特殊作用可归纳为下述三点:

a.人的主导性。在人和设备的有机结合中,人是主导方面。设备必须由人来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即使是技术状态良好的安全设备,也只有通过人的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保安作用。

b.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情況突然变化时,人能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排除故障等不安全因素,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转。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具有合理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

c.人的创造性。人能够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和改进现有系统的安全水平。

②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人员分类

a.运营系统内人员。主要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各部门的各级领导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他们是保证运营安全的最关键人员。运营第一线的员工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的思想品质、技术业务水平及心理、生理素质等不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的要求,往往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b.运营系统外人员。系统外人员对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客携带“三品”(易燃品、易爆品、危险品)上车,不遵守安全有关规定而引起行车事故,偷盗通信器材、拆卸设备等,严重威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③运营安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人的因素,是指上述人员的安全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技术业务水平,生理、心理素质以及群体素质,且对不同人员有不同的素质要求。

a.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内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a)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安全观念等。安全思想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违章违纪”等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领导的安全意识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树立不牢,往往会制约单位的安全状况。(b)技术业务素质。技术业务素质包括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处理各种非正常情况的作业能力等。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经常可能面临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运营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非常重要。此外,对安全管理人员而言,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和能力。(c)生理素质。生理素质是指影响运营安全的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身体条件及生理状况,主要有年龄、性别、记忆力、体力、耐力、血型、视力、视觉(色觉、形觉、光觉)、听觉、动作反应时间和疲劳强度等,均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司机年龄与行车事故的关系可用一种浴盆曲线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人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和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冒险性强,容易受到外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年长者由于生理机能不断衰退、体力减退、力不从心,所以发生事故往往难以避免。(d)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影响运营安全的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需要、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等各个方面。例如,在气质方面,黏液质的人表现为稳定、细心、工作有持久性,比较适合于在安全和要害部门工作;在性格方面,表现为勤劳、认真、细致、具有自信心和控制能力的人以及富有稳定和持久的情绪特征的人,有利于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因此,正确判断员工的气质,培养良好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e)群体素质。群体是个体的集合,群体素质是指影响运营安全的群体特征,包括群体目标、群体内聚力、群体的信息沟通、群体的人际关系等。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要求多工种协同动作,涉及多个环节,而且它对于运营系统内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人员之间以及同一作业的不同操作者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很高,这就使群体的作用变得十分突出。群体对运营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群体意志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b.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外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

对运营系统外人员的安全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具备安全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一定的安全技能。(2)设备因素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是除人之外,影响运营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质量良好的设备既是运营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

①与运营安全有关的设备类型

a.运转基础设备,包括固定设备(如线路、车站、信号设备等)、移动设备(如机车车辆、通信设备等)。

b.运营安全技术设备,包括安全监控设备、安全监测设备、自然灾害预报与防治设备、事故救援设备、其他安全设备。

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特点及改进安全性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由于具有下述特点,因而对其安全性要求较高:

a.种类多,数量大,整体性强。

b.延伸面广,配置分散,连续运转。

c.冲击剧烈,受自然力影响大,设备有形损耗严重。

d.运用中设备监控难度大,故障处理时间紧。

正是由于运营安全对设备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更新改造原有设备,采用更先进的运营安全技术设备。具体包括下述两个方面:

a.强化运营基础设备,加大其安全系数,使之适应列车重量、密度、速度的要求。

b.研制并采用先进的运营安全技术设备。

③影响运营安全的设备因素

影响运营安全的设备因素主要指运营基础设备和运营安全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包括设计安全性和使用安全性。

a.设计安全性。设备的设计安全性是指设备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人—机工程设计)以及先进性等。

可靠性是指设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保证正常工作的能力,它可以用可靠度、故障前平均时间、故障率等来衡量。可维护性是指设备易于维修的特性,即设备发生故障后容易排除故障的能力。可操作性是指机器设计要便于人进行操作。先进性是指尽量利用最新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装备,淘汰落后的设备。

b.使用安全性。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包括设备的运行时间、维护保养情况等。设备运行时间越短,即设备越新,其使用安全性越好;设备维修保养得越好,其使用安全性也越好。(3)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影响运营安全的环境条件包括内部小环境和外部大环境两部分。

①内部小环境

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作业环境,即作业场所人为形成的环境条件,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一切生产设施所构成的人工环境。然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宏观大系统,它是由系统硬件、系统工作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技术系统。因此,影响运营安全的内部环境绝非仅指作业环境,它还包括运营系统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

②外部大环境

影响运营安全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的、人类一时难以改变的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对运营安全的影响很大。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各种因素互相影响分析

人、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以下七种方式:(1)“人—人”之间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由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分工与合作来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必须协调配合,才能有效保证运营生产的顺利进行。否则会造成事故隐患乃至发生事故,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2)“人—机”之间

在“人”与“机”的关系中,“人”是行为的主体,由人操纵“机”运转,人的劳动能力、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直接影响“机”的运转状况。同时,自动化“机”可以部分地监督人的行为,减少人为偏差。所以,“人—机”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3)“人—环境”之间

人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可以创造环境、改进环境,对环境施加能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反作用于人,使人必须适应环境,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4)“机—机”之间“机—机”之间表现为一种联动的关系,为使联动有效地传递下去,要求每一环节必须运转正常与协调,任何一个坏节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都会成为事故隐患的一种可能,需要加强“机—机”之间衔接的可靠性。(5)“机—环境”之间

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保证“机”的状态良好和运行正常;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机”改造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系统的方向发展。(6)“环境—环境”之间

不可控的大环境之间、可控的小环境之间、大环境与小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彼此之间是相互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应充分发挥可控的小环境的能动作用,影响不可控的大环境的变化。(7)“人—机—环境”之间“人—机—环境”构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系统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根据系统的整体性思想,单纯一个要素的良好状态,并不能保证系统的优化,为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有效地组合与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管理因素影响分析(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对运营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减少或避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事故的目的。换言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减少运营事故及由运营事故所引起的人和物的损失而进行危险控制的一切活动。该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

①目的是消灭和减少运营事故及其损失。

②主体是运营系统的各级管理人员。

③对象是人(基层作业人员)、财(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等)、物(运营基础设备和运营安全技术设备等)、信息(安全信息)等。

④方法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⑤本质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各种矛盾向有利于运营安全的方面转化。(2)管理对运营安全的重要性

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管理使人、机器和环境组成一个能够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的系统。安全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对运营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①有助于提高运营系统内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

②具有协调运营系统内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

③具有优化运营系统“人—机—环境”整体安全功能的能力,亦即管理具有运筹、组合、总体优化的作用。

影响运营安全的管理因素较多,主要有安全组织、安全法则、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信息和安全资金等。任务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文化

1.3.1 任务内容

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安全文化的功能及作用。

3.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4.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1.3.2 任务要求

1.掌握安全文化的定义。

2.掌握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3.掌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4.熟知实现安全生产的“三双手”与安全生产的“五要素”。

5.能够理解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1.3.3 必备知识

1.安全文化的概述

文化是人类群体带有传统、时代和地域特点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机制。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安全文化反映的就是一定时期的地域条件下,组织和个人明显的或隐含的处理安全问题的方式和机制。显然,好的安全文化有利于安全管理,有利于事故预防;不好的安全文化阻碍安全管理,甚至导致其失灵,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1)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但是,人类有意识地发展安全文化,还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人们对安全文化的理解、运用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必定会丰富起来;社会安全文化的整体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企业也将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使员工安全素质得以提高、事故预防的人文氛围和物化条件得以实现。(2)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的内涵十分深刻,外延十分广泛。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给出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而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定义可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美国学者道格拉斯·韦格曼等人,在2002年5月向美国联邦管理局提交的一份对安全文化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是:“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它涉及每一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调整并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坚持这些有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这一定义可称为广义的安全文化。(3)安全文化的范畴“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安全文化是统筹兼顾“防”“救”“戒”,突出“防”。安全文化是具有一定模糊性的一个大概念,它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是广泛的。安全文化的范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安全文化的层次性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也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中层部分;安全物态文化是表层部分,或称为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a.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目前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有: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念;风险最小化的观念;最适安全性的观念;安全超前的观念;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等,同时还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等。

b.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并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包括: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c.安全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守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d.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既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物态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②安全文化的差异性

从文化的作用对象来说,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而言的,面对不同对象,即使是同一种文化也会有所区别。因此,针对不同的对象,安全文化所要求的内涵、层次、水平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安全文化对象体系的内容。以企业安全文化为例,其对象一般有五种: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例如,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显然,不同的对象要求具有不同的安全文化素质,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

从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来讲,就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即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典型性。以企业安全文化为例,安全文化包括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也包括企业外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4)安全文化的功能及作用

人们常说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安全生产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来看,文化力应第一表现为影响力。影响力是通过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对安全的态度和意识,进而强化企业员工乃至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文化力第二表现为激励力。激励力是通过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激励每个人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具体对于企业决策者就是要对安全生产投入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管理态度,对于员工则是激励其更加重视安全,自觉遵章守纪。文化力第三表现为约束力。约束力是通过强化政府行政的安全责任意识,约束其审批权;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提高企业决策者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规范其管理行为;通过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设,约束员工的安全生产施工行为,消除违法违章现象。文化力第四表现为导向力。导向力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的引导,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生产或生活领域、不同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人,安全文化的导向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对于安全意识和态度,无论什么人都应是一致的;而对于安全的观念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则会随具体的层次、角色、环境和责任的不同而不同。

这四种“力”也可称为四种功能。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的影响、激励、约束和导向四种功能对安全生产的保障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2.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1)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根据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安全文化具有意识和现实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在安全管理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有内在的联系,但不可相互取代,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

①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有影响和决定作用。安全文化的水平影响安全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安全文化的氛围和特征决定安全管理模式。尤其对企业来说,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

②安全管理有赖于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支撑和指导。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思想与成果在现实形态中的体现,其进步与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却也丰富了安全文化,为塑造、培育安全文化提供了必要手段。作为安全工作中的管理者,既要懂得如何利用已形成的安全文化去引领、约束并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又要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的手段去塑造并构建安全文化。

③管理活动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体现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并带有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安全管理便是安全文化理念及层次水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安全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安全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总之,安全文化能够促进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机制创新,安全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反过来又能激励安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正确处理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无论是对安全文化的培育,优良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是对搞好目常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的生产、生活与生存,都有十分深远的意义。(2)实现安全“三双手”与安全生产“五要素”

我国安全专家提出了实现安全“三双手”和安全生产“五要素”。

实现安全“三双手”是指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手——安全机器装备、工程设施等,看不见但摸得着的手——安全法规、制度等,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手——安全文化、习俗等;其中安全文化是最重要的手。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根据“五要素”的内容、排序和对安全生产发挥作用,不难看出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的作用。将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可见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

3.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1)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安全观念文化的建设。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表明,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百分之百地保证系统、设备或元件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形势及安全发展的要求,只有超越传统的常规方法,通过安全观念文化的培养与熏陶,使员工从内心深处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自发自觉保安全的本能意识,才能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安全观念文化无疑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对企业来说,企业安全价值观是企业安全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安全观念文化是人们关于安全工作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等,这种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将时时处处指导和影响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效果。安金文化建设的目标如下:

①全面提高企业全员安全文化素质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以培养员工安全价值观念为首要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全面地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对决策层的要求起点要高,不但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就是效益”“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等基本安全理念,还要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勇于承担安全责任;企业管理层应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知识,熟悉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宣传等工作;企业操作层(即基层职工)不但要自觉培养安全生产的意识,还应主动掌握必需的生产安全技能。

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层次。传统安全管理必须要向现代安全管理转变,无论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针对企业自身风险特点和类型实施超前预防管理。

③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通过丰富多彩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在企业内部管造一种“美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促使企业更多的人和群体对安全有新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将全体员工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愿景、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成为员工安全生产的精神动力,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而努力。

④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商誉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之一是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在企业投标、信贷、建档、寻求合作、占有市场、吸引人才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2)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应当将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培育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重点。具体来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如下四种方式进行:

①城市轨道交通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

倡导科学、有效的基层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如三级教育,特殊教育,检修前教育,开停车教育,日常教育,持证上岗,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岗位和班组建设,技能演练和三不伤害活动等。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三群”(群策、群力、群管)对策;班组建小家活动;“绿色工程”建设;事故判定技术;危险预知活动;风险报告机制;家属安全教育;“仿真”(应急)演习等。

②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

运用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全面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定期检査制,有效的行政管理,经济奖惩,岗位责任制大检査等。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目标管理法,无隐患管理法,系统科学管理,系统安全评价,动态风险预警模式,应急救援预案,事故保险对策等。

③城市轨道交通生产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

运用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安全标语,安全标志,事故警示牌等。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技术及工艺的安全化,安全标准化建设,车间安全生产工作日计时,三防管理(尘、毒、烟),四查工程(岗位、班组、率问、厂区),三点控制(事故多发点、危险点、危害点)等。

④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

运用传统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安全宣传墙报,安全生产周(日、月),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事故报告会等。推行现代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安全文艺活动(晩会、电影、电视),安全文化月(周、日),事故祭日(或建事故警示碑),安全贺年活动,安全宣传的“三个一工程”(一场晩会、一幅新标语、一块墙报),青年职工的“六个一工程”(査一个事故隐患、提一条安全建议、创一条安全警示语、讲一件事故教训、当一周安全监督员、献一笔安全经费)等。任务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方法

1.4.1 任务内容

1.安全管理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2.安全决策的原则和步骤。

3.安全激励的概念和分类。

4.安全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

1.4.2 任务要求

1.掌握安全管理计划方法。

2.能够对安全管理计划进行编制和修订。

3.掌握安全决策方法。

4.掌握安全管理组织方法。

5.能够运用安全激励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4.3 必备知识

1.安全管理计划方法

在安全管理决策层确定了安全管理活动的目标之后,就要通过安全管理计划来使之具体化,并谋求安全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决策目标三者之间在动态上的平衡,实现安全管理决策所确定的各项安全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1)安全管理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一般来说,计划就是指未来行动的方案。它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必须与未来有关;必须与行动有关;必须由某个机构负责实施。这就是说,计划就是人们对行动和目的的谋划。我国古代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种计划。安全管理计划的作用如下:

①安全管理计划是安全决策目标实现的保证。

②安全管理计划是安全工作的实施纲领。

③安全管理计划能够协调、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使安全管理活动取得最佳效益。(2)安全管理计划的内容和形式

安全管理计划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目标,安全工作目标是安全管理计划产生的导因,也是安全管理计划的奋斗方向;二是措施,安全措施和方法是实现安全管理计划的保证;三是步骤,步骤也就是工作的程序和时间的安排。除三要素以外,每份计划还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切的、一目了然的标题,把安全管理计划的内容和执行计划的有效期限体现出来;二是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者和制订计划的日期;三是有些内容需要用图表来表示,或者需要用文字说明的,还可以把图表或说明附在计划正文后面,作为安全管理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安全管理计划的形式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安全管理计划;按计划的内容划分为高层、中层、基层安全管理计划;接计划的性质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3)安全管理计划指标和指标体系

计划指标是指计划任务的具体化,是计划任务的数字表现。一定的计划指标通常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的,如煤炭企业年平均重伤人数、百万吨重伤率等。计划指标的数字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之分。以绝对数表示的计划指标,要有计量单位;而以相对数表示的计划指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一般地,计划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政策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安全管理计划指标体系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考核指标和核算指标、指令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企业安全管理计划指标应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体制的变动、计划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这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科学化的重要内容。(4)安全管理计划的编制和修订

安全管理计划的编制不仅要按照一定原则和步骤进行,而且要采用能够正确核算和确定各项安全指标的科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安全管理计划编制的方法有:定额法、系数法、动态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综合平衡法等。安全管理计划具有主观性,计划制订的好坏,取决于它和客观相符合的程度。为此,在安全管理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统筹兼顾、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瞻前顾后、群众性的原则。编制安全管理计划需按如下程序进行:

①调査研究

计划编制之前,必须按照计划编制的目的要求,对计划对象中的各个有关方面进行现状和历史的调査,全面积累数据,充分掌握资料。从获得资料的方式来看,调査分为亲自调査、委托调査、重点调査、典型调査、抽样调査和专项调査等。

②安全预测

进行科学的安全预测是安全管理计划制订的依据和前提。安全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工艺安全状况预测、设备可靠性预测、隐患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测等;而从预测的期限来看,又有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测等。

③拟订计划方案

计划机关或计划者应根据充分的调査研究和科学的安全预测得到数据和资料,审慎提出安全生产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安全工作主要任务,有关安全生产指标和实施步骤的设想,并附上必要的说明。通常情况下要拟订几种不同的方案以供决策者选择之用。

④论证和选定计划方案

这一阶段是安全管理计划编制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工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a.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召集有准备的各方面安全专家的评议会进行科学论证;同时,也可召集职工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

b.修改补充计划草案,拟出修订稿,再次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意见和建议。

c.比较选择各个可行方案的合理性与效益性,从中选择一个满意的安全管理计划,然后由企业权力机关批准实行。

制订安全管理计划并不是计划管理的全部,只是计划管理的开始,在整个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贯彻、执行和反馈过程中,计划的检查与修订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检査的方法有:分项检査和综合检査,数量检査和质量检査,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査,全面检查,重点检査,抽样检査,统计报表检査,深入基层检査等。

2.安全决策方法

安全管理者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进行并实施安全决策。安全决策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过程,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科学安全决策的水平直接影响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安全管理者应提高科学安全决策的水平,力求把安全决策做得正确、合理、经济、高效。(1)安全决策的含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