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7 15:04:25

点击下载

作者:(明)冯梦龙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囊

智囊试读:

前言

人类文明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智谋的萌生。智谋象征着文明,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渐进的过程中,人类智谋有形或无形地生成,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运用。古往今来,在中国的大地上,由不同时代的人们代代相续上演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谋的生成史、运用史。

智谋,在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高明的智谋所起的作用,无法以物质的价值和金钱来衡量,一部中国历代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智谋的创造史和实践史,无时无处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的政略、战略,小到人际间的交往,莫不与智谋休戚相关。因此,发掘古代宝贵的智谋遗产,古为今用,承前启后,启迪现代人的聪明才智,无疑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程,理应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我们编选了这部《智囊》。

本书取材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本书对中国自古以来有关智谋韬略的经典理论、历史案例和著名故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编撰,甄选了数百个最具典型性的智谋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古代人民在安邦定国、出征打仗、外交谈判、平叛治乱及经商贸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智慧与谋略。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等。《智囊》一书是冯梦龙在明熹宗天启六年(1625年)的闲暇之余采撷当时仅见的一些稗官野史、小说大观以及笔记丛谈等古代文献中有关智慧的各种故事、传说,加以分类排比,编辑而成的。全书可分“上智”、“明智”、“察智” “胆智”“术智”“捷智” “语智”“兵智”“闺智” “杂智”等十大部,是一部公认的用于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包罗万象的智谋锦囊。该书辑录了古代人运用智慧来解决困难的一千多则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帝王将相文人名士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反映了士卒、妇女、奴仆、僧道、农夫等下层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奇智。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我们对其进行了精选和翻译,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达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编者2008年8月

上智部

总叙

【原文】

冯子曰: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几有触而现焉?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译文】

冯梦龙说:智谋的运用没有一定的模式,以运用自如、顺应情势为最佳。所以愚笨的人有时也会有一得之见,聪明的人思虑再多也难免有失误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上等的智谋是出乎自然又合乎事理,并非只凭千思万虑就能得到。因此,在运用智谋的时候,一般人多从小的、局部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而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则从大的、全局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一般人只注重眼前的得与失,而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则考虑得更加长远;一般人遇事容易急躁忙乱而使得事情越来越糟糕,而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则镇静自若使事态归于正常;一般人遇到事情便束手无策,而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处理事情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此,再困难的事到了具有上等智慧的人的手上也变得容易简单,再大的事到了具有上等智慧的人的手里也成为了区区小事。这样,虽然说他们不声不响地在运筹帷幄,然而他们的举动又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或开始抵触而后来相合,或看似矛盾而实际顺和。看他们开始时那种若无其事的样子,纵然是英雄豪杰看到了也难免会引起怀疑;然而等到他们如快刀斩乱麻般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的时候,纵然是一些圣贤的人也只能望其项背。啊!如此这般,岂不是达到了运用智谋的最高境界吗?上等的智谋,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的。即使是有心学习上等智慧的人,充其量也只不过得到中等智慧罢了。俗话讲:“最下等的人也有最上等的智慧。”这大概是遇到事情时灵感的偶然碰撞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吧?下面,我把这种智慧实录出来稍加概括,分为四卷:《见大》《远犹》《通简》《迎刃》,统称其为上等的智慧。

诸葛亮

【原文】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治于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译文】

三国时,有人责备蜀汉丞相诸葛亮不轻易救免罪犯,诸葛亮针对这种意见解答说:“治理国家要从大方面施行德政,不应靠施以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因此匡衡(西汉元帝的丞相)、吴汉(东

汉光武帝

的大臣)都不希望国家法制松懈。先帝(指刘备)也曾经说过:‘我和陈元方(名纪,东汉末年曾任尚书令、大鸿胪)、郑康成(名玄,东汉末年大学问家,曾任大司农)的交往之中,在他们的书信、言谈里对国家治乱的道理讲得非常详尽透彻,却不曾谈到要救免宽宥一类的情况。’像刘景升(名表,汉宗室,东汉末年割据荆州,死后,其子刘琮即位,不久即降曹操)父子那样,年年施行救免宽宥,这对于治理国家又有过什么好处吗?”等到费祎继任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政以后,开始施行宽救姑息的国策,结果蜀汉的国力从此便开始削弱了。诸葛亮汉光武帝【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 ”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译文】

刘秀在更始帝刘玄手下任大司马时,他的一个家僮犯了法。担任军市令的大将祭遵依军法把他杀了。刘秀十分恼怒,当即下令将祭遵抓了起来。主簿陈副劝阻说:“明公经常想整肃军容军纪,现在祭遵执法毫无避讳袒护,正是想让您的法令畅行无阻啊,为什么还要怪罪他呢?”刘秀听了转怒为喜,这才又放了祭遵,并封他为刺奸将军,刘秀对众将说:“你们都要自觉地遵守军纪,不要妨碍祭遵执法。我的家僮犯了法,他还给杀了,祭遵也必定不会包庇你们的!”

燕昭王

【原文】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惟王所择。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士开路。”于是燕王为隗改筑宫,北面事之。不三年,苏子自周往,邹衍自齐往,乐毅自赵往,屈景自楚归。【译文】

燕昭王问郭隗治理国家的方法。郭隗说:“能够成就帝业的人,必然会把他的臣子视为老师;能成就王业的人,必然会把他的臣子视为朋友;能够成就霸业的人,必然会把他的臣子视为宾客;而即将亡国的人,则会把他的臣子当作奴仆。大王您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请您自己拿主意吧。”燕王说:“寡人4艮想学习,但却没有老师。郭隗说:“大王如果诚心想要学习兴国之道,我郭隗情愿为天下的士人开路。于是燕王便为郭隗改建宫室,执学生之礼。不到三年,苏秦从东周洛阳而来,邹衍从齐国而来,乐毅从赵国而来,屈景也从楚国回到了燕国。

王猛

【原文】

猛督诸军十六万骑伐燕。慕容评屯潞州。猛进与相持,遣将军徐成觇燕军。期日中,及昏而反,猛怒欲斩成。邓羌请曰:“贼众我寡,诘朝将战,且宜宥之。”猛曰:“若不斩成,军法不立。”羌固请曰:“成,羌部将也,虽违期应斩,羌愿与成效战以赎罪。”猛又弗许。羌怒,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猛谓羌义而有勇。使语之曰:“将军止,吾今赦之矣。”成既获免,羌自来谢。猛执羌手而笑曰:“吾试将军耳。将军于郡将尚尔,况国家乎!”【译文】

王猛统帅前秦十六万大军攻打前燕,前燕的将领慕容评此时统领燕军驻守在璐州。王猛率军前进,在璐州城外与燕军相持不下,于是派将军徐成去侦察敌情,约定正午返回,但徐成却到傍晚才回到军中。王猛大怒,要杀徐成。邓羌请求说:“敌众我寡,明早就要开战,将军暂且原谅徐成的过错吧。王猛回答说:“如不处死徐成,军法的威严就不能建立。”邓羌再一次叩首请求说:“徐成是我部下一将,虽然违背了约定的时间应当处死,但我愿与徐成一起拼死奋勇杀敌,将功补过。王猛还是不肯答应。邓羌十分愤怒,回到营地后,命令部将檑响战鼓,整顿军队,准备去攻打王猛。王猛得知之后认为邓羌讲义气而有胆略,便派人转告邓羌说:“将军请不要动武,我现在就救免徐成。徐成被救免后,邓羌亲自来向王猛谢罪。王猛拉着邓羌的手笑着说:“我刚才是在考验将军,你对部将都能如此爱护,对于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范文正

【原文】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译文】

北宋的范仲淹(谥号文正)任用人才时,多注重人的气节而不计较细小的过失,如对孙威敏、滕达道等人,他平日都是极为推重的。他在边关担任主帅时,所召纳的幕僚宾客,许多是被贬职流放边地而还没有再被起用的人。有人对他这种做法有的不解,范仲淹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既有才干又无过失,朝廷自然应该任用他。如果一个人确实具有可用的才能,却不幸遭到其他官员的非议而被流放至此,除非国家有什么特殊的需要而起用他,否则,他就永远成为无用的废人了。因此,范仲淹所举用的人士多数是确实有用的人才。

张飞

【原文】

先主一见马超,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关羽怒,请杀之,先主不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诸将,羽、飞并挟刃立直。超入顾坐席,不见羽、飞座,见其直也,乃大惊。自后乃尊事先主。【译文】

蜀汉先主刘备初见到马超,就很器重他,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封为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对他很好,在与刘备相见时疏忽君臣、尊卑的礼节,和刘备讲话时,常常直呼其名字。关羽对此很生气,要求刘备杀掉马超,刘备不同意。张飞见此说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做个榜样,让他知道如何去遵守礼法。”第二天,刘备召集全体部将议事,关羽、张飞带着刀直立在刘备两旁。马超进来后,只顾入座,不见关羽、张飞在座席上;抬头一看,见他俩规规矩矩地站在那儿侍卫,当时心中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十分恭敬地对待刘备,不敢再疏忽礼节。

李渊

【原文】

李渊克霍邑,行赏时,军吏拟奴应募不得与良人同。渊曰:“矢石之间,不辨贵贱。论勋之际,何有等差?宜并从本勋授。”引见霍邑吏民,劳赏于西河,选其壮丁,使从军,关中军士欲归者,并授五品散官,遣归。或谏以官太滥,渊曰:“隋氏吝惜勋赏,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众以官,不胜于用兵乎?”【译文】

唐高祖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第一仗就攻下霍县(今属山西)城。在论功行赏时,军中有些幕僚认为,那些奴仆出身从军的人不能和平民出身从军的人按同样标准行赏。李渊说:“冲锋陷阵的时候,不分什么贵贱,今天论功行赏的时候,为什么要有等级差别?应该一样地按本人的战功大小加以赏赐。”他又在西河接见并且犒劳了大批的霍县官吏和村民,并且从县中选拔壮丁,召他们参军。有些关中的将士想回家的,都封他们为五品散官,送他们回去。此时有人进谏说,这种封官方法太轻率了,李渊说:“隋朝杨氏就是因为舍不得加官封赏,以致失去民心,我们为什么要走他们的老路呢?况且,我用官职来收揽民众之心,不比用兵打仗好得多吗?”

李愬

【原文】

节度使李愬既平蔡,械吴元济送京师。屯兵鞠场,以待招讨使裴度。度入城,愬具橐愬出迎,拜于路左。度将避之,愬曰:“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分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度乃受之。【译文】

唐代元和年间(817年),邓州节度使李愬攻下蔡州(治所在今河南唐河),平复了吴元济的叛乱,将吴元济装入囚车押往京都长安。出发前又集中部队于蔡州鞠场(类似现代足球场),等候招讨使裴度到来。裴度入城时,李愬全副戎装十分庄严地出去迎接他,跪拜于道路左边。裴度正想谦躬避让,李愬阻止说:“蔡州人野蛮强横,不知道尊卑上下的名份已经有几十年了。请裴公借此机会让他们看一看,让他们了解朝廷威仪的尊严。”裴度这才受了李愬的大礼。

冯煖

【原文】

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收责于薛者?冯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煖至薛,召诸民当偿者悉来,既合券,矫令以责赐诸民,悉焚其券,民称“万岁”。长驱至齐,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焚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疑孟尝,使就国。未至薛百里,民扶老携幼争趋迎于道。孟尝君谓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译文】

孟尝君问门下食客谁熟习账目,能到薛地去为他收回借贷。冯煖在他名下写道:“能。”于是治办了车马行装以后,便带上债券契约出发。临行前冯煖向孟尝君问道:“债务收完以后,应买些什么东西带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冯煖到达薛地以后,把百姓中欠债而应偿还的全都召来。当他把债券核实无误以后,便假借孟尝君的命令免去全部债务,并把债券当场烧毁,百姓们高呼“万岁”然后驱车直奔齐国。孟尝君对他如此迅速返回感到奇怪,便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见了冯煖,问道:“债务收完了吗?”冯煖答道:“收完了。”又问:“你买了什么东西回来?”冯煖说:“你说应买你家所缺少的东西。我看到公子的宫中珍宝堆积如山,牲畜狗马充实外厩,美女比比皆是,公子家中缺少的就是仁义而已,我是为您买了仁义带回来的。孟尝君说:“你是怎样购买仁义的?”冯煖说:“如今公子仅仅拥有一个小小的薛地,但却不懂得如何爱护那里的百姓。还向他们放贷获利,因此我就假借公子的名义,把欠债都赏赐给了百姓,并把债券全部焚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在下为公子所买的仁义。”孟尝君听后明白是怎样一回事,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便只好对冯煖说道:“先生算了吧。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不再信任,产生了疑心,便让他回至封地。当孟尝君一行到达距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时,百姓们便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前往迎接。这时孟尝君才对冯煖说道:“先生为田文我所购买的仁义,今天我才真正见到了。

徐达

【原文】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一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译文】

明朝大将军徐达在开平追击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使元顺帝得以逃走。开平王常遇春觉得丢掉了一大功劳而异常恼怒。徐达对他说:“他虽然是一个胡人,但已经称帝于天下很久了。抓住了他之后,我们主上该如何对待他呢?再把一些土地封给他呢,还是干脆把他处死呢?都不很妥当。既然都不行,那么让他跑掉就是最简便的办法了。”开平王一时并不赞同。等回来报告给太祖朱元璋,太祖也没有对这一举动加以怪罪。

范仲淹

【原文】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故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译文】

盗贼张海将要经过高邮,地方官晁仲约估量自己势力单薄无法抵御,便告诉城中的富人,拿出钱帛酒肉前往慰劳。此事传出后,朝廷大怒,富弼提议要把仲约斩首。范仲淹说:“郡县的军队和装备如果完全可以出战守卫,但却在遇到贼寇时不防御,反而贿賂盗贼,按法必处死刑。如今高邮既无军队,又无兵械,而按照百姓的心情,凑集金钱财物,而让城中百姓免于杀戮,必定受到欢迎。如果将他处死,这不是法律的本意。”宋仁宗当即便把仲约予以释放。富弼气愤地说:“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挠,将来怎么能够整治部众?”仲淹私下里对他说:“从祖宗以来,从没有轻意杀戮大臣。这是一件盛德之事,你怎么就想要随意破坏呢?有朝一日人杀得多了,恐怕我们都要性命难保了。”富弼却不这样认为。等到他们出使巡察边境,富弼从河北返京,但走到京城外围的时候却不让他们进去,不知朝廷是何用意,整夜惶恐地绕床而走,感叹说:“范仲淹真是圣人!”

姚崇

【原文】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适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译文】

姚崇曾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人合谋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适逢姚崇从屯驻处回到洛阳,他便参与了秘密商议,所以凭借功劳被封为梁县侯。武则天移居到上阳宫居住后,唐中宗带领百官前往问安,张柬之等五人都拍手庆祝,只有姚崇痛哭流涕。柬之等人说:“如今难道是你痛哭的时候吗?这样的话你就会有祸了。姚崇说:“这与讨伐叛逆的功劳比起来,确实不算什么。但我跟随太后的时间很久,因为跟以前的主人相别离而哭,这是作为臣子应有的节操呀。如果以此获罪,我是心甘情愿的。后来张柬之等五人相继被害,只有姚崇免去了杀身之祸。

孔子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译文】

春秋时,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别国当奴隶,如果谁能把他们赎回来,可以到鲁国国库中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从其他的国家赎回了一个鲁国人,而将官府赏给他的奖金推却没有接受。孔子说:“端木赐做错了。圣人制定法制、律令,是为了用来改变风俗,所以这些法令是首先让老百姓遵守的,而并不是单独适合某些个,别人的道德行为。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而贫穷的人多。领取赏金并不损害个人的德行,不领取赏金,就没有人再去赎更多的人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仲由(字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为表示感谢,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这头牛。孔子高兴地说:“今后鲁国人中拯救落水者的事一定会多起来了!

刘晏

【原文】

刘晏于扬子置场造船艘,给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请损之。晏曰:“不然。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若遽与之肩肩较计,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矣。”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译文】

唐朝时,刘晏在扬州设置造船场,每艘船给钱千贯。有人说实际费用还不到这个数的一半,请求削减。刘晏说:“不能那样做。讨论大事情的就不能吝惜小的费用,凡事必定要从长远考虑。目前刚开始设置造船厂,经办的人很多,应当先让他们私人费用不感到窘迫,这样官物才能坚固耐用。如果一下子就和他们斤斤计较,事情怎么能做得长久呢?以后必然会有人削减船费的,如果所减不超一半尚可维持,超过一半就不能运营了。”五十年后,有关部门果然减少了一半。到咸通年间,有关部门按实际费用供给,没有一点多余,船只既脆又薄,极易损坏,漕运事业也就逐渐废弃了。

吕文靖

【原文】

仁宗时,大内灾,宫室略尽。比晓,朝者尽至;日晏,宫门不启,不得闻上起居。两府请入对,不报。久之,上御拱宸门楼,有司赞谒,百官尽拜楼下,吕文靖独立不动,上使人问其意,对曰:“宫庭有变,群臣愿一望天颜。上为举帘俯槛见之,乃拜。【译文】

宋仁宗时,皇宫内发生火灾,宫室的房屋被焚烧殆尽。等到天刚亮的时候,上朝的官员都到来了;但直等到傍晚,宫门依然没有打开,大臣们都不能向皇上请安。两府官请求面见天子,也没有人传报。过了很久,仁宗才来到拱宸门楼,司礼官喝令群臣拜见,百官全都在楼下跪拜,只有吕夷简直立不动。仁宗派人问他何意,夷简回答说:“宫廷有变,大臣们都想面见天子。”于是仁宗命人拉开帘子,趴在窗边向下观看。大臣看见天子以后,夷简这才下拜。

宋太宗

【原文】

孔守正拜殿前都虞候。一日,侍宴北园,守正大醉,与王荣论边功于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上弗许。明日,俱诣殿廷请罪。上曰:“朕亦大醉,漫不复省。”【译文】

北宋太宗赵光义时,孔守正任殿前都虞候。一天,在北园侍候太宗酒宴时,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与殿前指挥使王荣在太宗面前各论自己的战功,争执起来,很失礼仪。大臣们都请求治孔守正的罪,太宗没有答应。第二天,他两个一同到金銮殿上请罪,太宗说:“朕昨天也喝得大醉,记不清昨天发生过什么事。

宋真宗

【原文】

宋真宗朝,尝有兵士作过,于法合死,特贷,命决脊杖二十改配。其兵士高声叫唤乞剑,不服决杖。从人把捉不得,遂奏取进止。传宣云:“须决杖后别取进止处斩。”寻决讫取旨,真宗云:“此只是怕吃杖;既决了,便送配所。莫问。”【译文】

宋真宗在位时期,曾有一兵士犯有过失,按法当死。但真宗却特别救免,下令免于死罪,改判杖刑二十大板,发配外地。这一兵士却高声呐喊,说宁愿受死刑,也不愿受二十大板的处罚。众人制止不住,便奏告真宗处理。真宗传出诏令:“必须执行杖刑后,再决定是否处以斩刑。”兵士只得受杖二十。真宗说:“他只是怕受杖责而已;既然已经判决了,便可押送发配之地。不要再问。

曹参

【原文】

曹参被召将行,属其后相:“以齐狱市为寄。”后相曰:“治无大此者乎?”参曰:“狱市所以并容也,今扰之,奸人何所容乎?”

参既入相,一遵何约束,惟日夜饮醇酒,无所事事。宾客来者皆欲有言,至,则参辄饮以醇酒;间有言,又饮之,醉而后已,终莫能开说。惠帝怪参不治事,嘱其子中大夫茁私以意叩之。茁以休沐归,谏参。参怒,笞之二百。帝让参曰:“与茁何治乎?乃者吾使谏君耳。”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又曰:“视臣能孰与萧何?”帝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是也。高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君休矣。”

吏廨邻相国园。群吏日欢呼饮酒,声达于外。左右幸相国游园中,闻而治之。参闻,乃布席取酒,亦欢呼相应,左右乃不复言。曹参【译文】

汉惠帝时,曹参为齐国丞相,萧何死后,曹参被惠帝召往长安接替萧何中央丞相职位。临别的时候,他嘱咐继他任齐相的人说:“要把齐国的刑狱和集市做为坏人寄寓的地方。”继任的齐相问道:“国家的政治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情了吗?”曹参说:“监狱和集市都是安排坏人的场所,你现在如果把它们搞乱了,把坏人安置到什么地方去呢?”

曹参做丞相后,只是按萧何原来的法规办事,他自己只是日夜饮酒作乐,没有出台什么新举措。来访的客人们都想跟他谈些事,一到他那里,就被曹参招待喝酒;其间想谈事,又被一个劲儿劝酒,直到被灌醉方才罢休,到底也没能说成什么事。汉惠帝刘盈责怪曹参不治理政事,就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茁私下里把自己的责备之意去问一问曹参。曹茁以休息、沐浴为理由回家,劝谏曹参去治理朝政。曹参听了大怒,抽了曹茁二百鞭子。汉惠帝责问曹参说:“你为什么要打曹茁呢?这是朕派他去劝你的。”曹参取下帽子行礼谢罪说:“陛下自己掂量掂量,陛下与高帝相比谁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朕怎敢与高帝相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臣的才干与萧何相比谁更强?”惠帝说:“你似乎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所说的很对呀。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全国,法令已经定得很清楚了,陛下无为而治,臣等谨守自己的职责,遵循着既定的法令不脱离,不也就行了吗!”惠帝明白了曹参的心意,就对他说:“那你就去休息吧!”

曹参的衙门与相府的后花园挨得很近。衙门中的官吏们成天在衙中欢呼饮酒,喧哗声音传到墙外很远。曹参的随从们随他到后花园游玩,听到喧嚣的吵闹声,便想过去制止一下。谁知曹参听到隔墙的热闹声后,就命人摆席取酒,也欢呼喧闹,和衙中属吏们相呼应。曹参的随从们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汉光武

【原文】

光武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译文】

东汉光武帝诛杀了河北王郎后,收缴了许多书信文件,其中有自己属下的官员与王郎串通,对自己加以诽谤诬蔑的书信有几千件之多。刘秀根本就没有看,就命令众将把这些文书都烧掉,他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安心睡觉吧!”

诸葛孔明

【原文】

丞相既平南中,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谏曰:“公天威所知,南人率服。然夷情叵测,今日服,明日复叛。宜乘其来降,立汉官分统其众,使归约束,渐染政教。十年之内,辫首可化为编氓,此上计也。”公曰:“若立汉官,则当留兵;兵留则口无所食,一不易也。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立汉官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立汉官,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兵,不运粮,纲纪粗定,夷汉相安。【译文】

孔明丞相平定南中以后,把当地的夷人首领全都加以任用。有人进谏说:“丞相的天威使野蛮的南人都顺服了。但夷人居心叵测,今天服从,明天又彼,反复无常。应乘他们归降之机,设立汉官,分别治理他们,使他们受到约束,逐渐地听从政治上的教化。不出十年,夷族都可变为汉人,这才是上策。”孔明说:“如果设立汉官,就必须留驻军队。留驻军队如没有军粮,这是第一个不容易;南中的夷族刚刚经历战争,有很多家破人亡的,如设汉官,但却没有军队,必然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容易;这里的吏人多次犯下废杀官吏之罪,自感罪孽深重,若立汉官,终究不会相信,这是第三个不容易。如今既不留兵驻守,也不运送粮草,只是粗略地定了一下纲纪,使夷汉两族人民相安无事,这就足够了。”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夷邦之人再也没有叛乱。

张辽

【原文】

张辽受曹公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火起,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曰:“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即得首谋者,杀之。【译文】

张辽接受了曹操的命令,在长社屯驻。将要出发之时,军中有人谋反,他们在深夜纵火,制造混乱,致使军中人人惊恐。张辽对左右随从说:“不要惊慌,这并非全营皆反,只是个别人在背后制造事端。他们只是企图扰乱人心而已。”于是便下令军中说:“没有造反的都要安坐不动丨”张辽率领亲兵数十人,在军营中间站立。不大一会,就抓住了首谋之人,将其斩首。

韩愈

【原文】

韩愈为吏部侍郎,有令史权势最重,旧常关锁,选人不能见。愈纵之,听其出入,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如可见,则人不畏之矣。”【译文】

韩愈任吏部侍郎时,他手下有一个令史权力很大。以前,那令史常常将吏部的大门关上,使那些候选的官员们不能随便地晋见吏部长官。韩愈上任后,去掉门锁,任人出入,并说:“人之所以害怕鬼神,就是因为不能见到。如果可以看见,那人必定不会惧怕。韩愈

子产

【原文】

郑良霄既诛,国人相惊。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驷带及公孙段,果如期卒,国人益大惧。

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太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太叔曰:“公孙泄何为?”子产曰:“说也。【译文】

春秋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大夫良霄专权,引起众大臣的不满,结果被驷带、公孙段等诸大夫群起而诛杀。谁知七年之后,郑国又有人因此事受到惊扰。有人在梦中见伯有(良霄字伯有)全身甲冑,披挂而来,并对他说:“壬子日我要把驷带杀掉,明年的壬寅日我还要杀死公孙段!”而驷带与公孙段果然在这两天相继死去。于是,与诛杀良霄有关连的人们更加震惊恐惧。

子产是良霄被诛后立为郑国执政的。这些事情发生后,他把良霄的儿子良止和以前也被诛杀的大夫子孔的儿子公孙泄重新立为大夫,并对他们加以安抚,这些事情才不再发生了。子产的儿子太叔问这是什么原因,子产回答说:“死人的鬼魂没有归宿,就成为无主的游魂,并成为厉鬼而搅扰人。把他们的儿子重新立为大夫,就是为了能够有人祭祀他们,使他们有归宿。”太叔又问:“那么立公孙泄为大夫是为什么?”子产说:“是为了以继绝的名义向国人解释。

主父偃

【原文】

汉患诸侯强,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其封号。汉有厚恩,而诸侯渐自分析弱小云。【译文】

西汉时,汉武帝担心诸侯势力强盛,主父偃出主意说让各诸侯王可以推施皇帝的恩泽,将自己的封地划开,来分给自己的子弟,只要由皇帝为其确定封号就行。自此,汉室收到了恩泽广厚和诸侯趋于弱小的双重效果了。

秦桧

【原文】

建炎初,遣使讲和,云:使来必须百官郊迎其书。在廷失色,秦桧恬不为意,尽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见,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礼。是日,桧令朝见殿廷之内。皆以紫幕铺满,北人无辞而退。【译文】

南宋建炎初年,金国派遣使臣来讲和,并提出要求说:“使臣到来时,宋朝百官必须到郊外迎接议和书。”宫廷之内,文武百官听说无一不大惊失色。秦桧却满不在乎,把各部门官员都派遣出去迎接金使。朝见的时候,金使一定要设置錦缎褥位——这不是使臣所享受的待遇。这一日,秦桧传令朝见,殿廷之内竟然真被紫幕铺满。朝见后,金使一句话都没说就退走了。

于谦

【原文】

永乐间,降虏多安置河间、东昌等处,生养蕃息,骄悍不驯。方也先入寇时,皆将乘机骚动,几至变乱。至是发兵征湖贵及广东西诸处寇盗,于肃愍奏,遣其有名号者,厚与赏犒,随军征进。事平,遂奏留于彼。于是数十年积患,一旦潜消。【译文】

明永乐年间,成祖把北伐战争中投降的外族大都安置在了河间、东昌一带,经过生养蕃息,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骄悍不驯的群体。到正统年间,正当北方瓦刺部落的也先进犯京师的时候,他们也准备乘机起事,差一点就发动了叛乱。直到景泰年间,朝廷发兵镇压湖、贵及广东、广西等处的民众造反时,于肃愍(于谦的谥号)奏请皇上,派遣他们中的大小首领,厚以赏犒,让他们随军征进。事情结束后,经过奏请,又把他们留到了这些地方。于是,数十年的积患, 于谦就这样逐渐消除了。

明智部

总叙

【原文】

冯子曰:自有宇宙以来,只争明暗二字而已。混沌暗而开辟明,乱世暗而治朝明,小人暗而君子明。水不明则腐,境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今夫烛腹极照,不过半砖,朱曦霄驾,洞彻八海。又况夫以夜为昼,盲人瞎马,侥幸深溪之不陨也,得乎?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景,皆明者之醒心;暗者之歧途,皆明者之定局。由是可以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明之不可已也如是。而其目为《知微》,为《亿中》,为《剖疑》,为《经务》。吁!明至于能经务也,斯无恶于智矣。【译文】

冯梦龙说:从有宇宙以来,就有“明”和“暗”的较量。创世纪之前世界混沌黑暗,而开天辟地以后天地光明;乱世昏暗而治世清明;小人狭隘阴暗,而君子磊落光明。水不明则腐臭,镜子不明就无法照影,而人不明白就如坠入云雾一般。烛光照射再远,也不过半块砖的距离;太阳在天上运行,其光芒普照天下。愚昧的人如同以黑夜为白昼的盲人,骑着一匹瞎马在深水边奔驰却想侥幸不掉下去,这可能吗?因此,愚昧的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智慧的人已把事情做完;愚昧的人如在梦境之中,智慧的人已经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愚昧的人认为是歧途,智慧的人已经掌握了定局。因此智慧的人能洞察一般人所无法洞察的,能决断一般人所无法决断的。避开可能的灾祸,获得可能的利益,得到美好的名誉,成就不朽的事业。明智的作用就是这样无穷无尽。《明智部》共有四卷,分别为《知微》《亿中》《剖疑》《经务》。唉!把聪明才智用于经世治国的大事之中,这才是善用智慧啊。

箕子

【原文】

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

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扨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译文】

商代,纣王刚刚即位,便开始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其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藜藿等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短褐衣服、住在茅草铺顶的房屋之下了,则要求身穿九重錦衣、居住有高台阶的宫室了。像这样贪得无厌,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对他的将来十分担心!”

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用美玉做门,豪华富丽,狗马等珍禽异物充满其中,还有酒池肉林,并在宫中设立九个街市,供他穷奢极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管仲

【原文】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天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译文】

管仲有病期间,齐桓公向他问道:“仲父有病了,你要给我说什么话吗?”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四个人。”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熟用来满足我的食欲,难道还能怀疑他吗?”管仲说:“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父亲,易牙能把自己的儿子忍心杀死,他对君主还能谈得上有什么感情吗?”桓公又问:“竖刁不惜阉割自己来侍奉寡人,说明他爱寡人胜过爱自己,难道还能怀疑他吗?”

管仲回答:“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而竖刁却不爱惜,那么他对君主又怎么会好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占卜生死,为我解除病痛,难道还能怀疑吗?”管仲说:“死生疾病都是上天的安排。君主不听任天命,自爱其本,而只是依赖常之巫,他将藉此而无所不为。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跟随寡人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他都不去奔丧,难道他也可以怀疑吗?”管仲说:“人没有不爱他的父亲的,启方对他的父亲都能如此狠心,他对君主还能有什么感情呢?”桓公说:“对。管仲死后,桓公便把易牙、竖刁等人全部逐出。但从此他却食不甘味,宫室不整,不理朝政,疾病又多次发作。桓公说:“仲父有些太过分了吧!”于是他又把易牙等人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有病,常之巫从宫中出来后,说:“桓公在某日将死去。于是易牙、竖刁和常之巫勾结作乱,堵塞宫门,修筑高墙,断绝内外交通,桓公口渴后连水也喝不到。卫公子启方,把一千户的名册献给了卫国。桓公听到叛乱的消息后,慨然长叹,痛哭流涕地说:“啊!圣人的见识,真是远啊!”

诸葛亮

【原文】

有客至昭烈所,谈论甚惬。诸葛忽入,客遂起如厕。备对亮夸客,亮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盼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急追之,已越墙遁矣。【译文】

三国时,一位客人在昭烈帝刘备的住处拜访,谈话十分投机。这时,诸葛亮忽然走了进来,那位客人就马上起身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夸奖客人,诸葛亮说:“我看客人脸色突然改变,神情有所畏惧,眼睛看着低处,眼珠子有好几次往四下里乱转,外表露出了奸形,内里包藏着邪心,他必定是曹操派来的刺客!”刘备急忙派人去追,那人已经翻墙逃跑了。

马援

【原文】

建武中,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招游士。马援谓吕种曰:“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果有告诸王宾客生乱,帝诏捕宾客,更相牵引,死者以数千。种亦与祸,叹曰:“马将军神人也。

援又尝谓梁松、窦固曰:“凡人为贵,当可使贱,如卿等当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松后果以贵满致灾,固亦几不免。【译文】

光武帝建武年间,宗室诸王都居住京师,竞相树立自己的声誉,而广泛招揽游侠贤士。马援对吕种说:“王室的子弟都竞相壮大自己的势力,而旧有的防备措施都未恢复,如果经常交往宾客,就会有不少人受到查办。你要谨慎小心。”后来果然有人奏告诸王和宾客作乱,于是相互牵连,被下狱处死的有数千人之多,吕种也因此遭殃。他后来叹息说:“马将军真是一位神人丨”

马援还曾对梁松和窦固说:“大凡人变得显贵以后,也可使他变得卑贱,你们可不能再变成卑贱的了。你们身居高位,应严于律己,望能认真思考我的这些粗浅之言。梁松后来果然因显贵骄奢招来灾祸,窦固也差点因此送命。

唐寅

【原文】

宁王宸濠甚喜爱六如,尝遣人持百金,至苏聘之。既至,处以别馆,待之甚厚。六如住半年,见其所为不法,知其后必反,遂佯狂以处。宸濠遣人馈物,则倮形箕踞,以手弄其人道,讥呵使者。使者反命,宸濠曰:“孰谓唐生贤?一狂士耳!”遂放归,不久而告变矣。【译文】

宁王朱宸濠很喜爱唐伯虎,曾派人拿上百金,到苏州去请他。请来以后,就把他安排在别墅居住,对他十分优待。唐伯虎住了半年,看到宸濠胡作非为,便知他日后必反,于是就假装疯癫。宸濠派人送去物品,唐伯虎赤身露体,两腿伸直而坐,用手拨弄着自己的生殖器,讥笑、呵斥使者。使者告诉了宸濠,宸濠说:“谁说唐伯虎是个贤士,只不过是个狂士罢了。于是便放他回去了。不久,朱宸濠果然反叛作乱,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子贡

【原文】

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五月,公薨。孔子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也。【译文】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59年)正月,邾隐公来朝见。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孔子学生)在一旁注意观察两位国君的举动。邾隐公向定公献上宝玉时,高仰着头,态度十分高傲。鲁定公接受献的玉,并低头往下看,态度异常谦卑。献完玉之后子贡说:“从礼的角度看,两位国君都有死亡的迹象。朝见之礼,是生死存亡的大礼,因些,呈献玉器时,双方位置的左右旋转,身体与头部的进退俯仰,都要符合一定的礼仪。朝会、祭祀、死丧、战争等大礼,都要按这个礼数去观察检验。现在是在鲁定公十五年正月朝会,而两位国君的举动都是不合乎法度,可见他们的内心已经迷失了。朝会是吉祥的事情而礼数不合礼,两位国君怎么能长久呢?仰头高视,是骄傲的表现低头下视,是衰败的征兆。骄傲离祸乱不远;衰败将离疾病不远了。而定公是主人,可能会先死吧?”五月,鲁定公死了。孔子说道:“子贡不幸而言中。他真是多嘴呀。

范雎

【原文】

王稽辞魏去,私载范雎。至湖关,望见车骑西来,曰:“秦相穰侯东行县邑。”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纳诸侯客,恐辱我,我且匿车中。”有顷,穰侯至,劳王稽,因立车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范雎出曰:“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向者疑车中有人,忘索,必悔之。于是雎下车走。行数里,果使骑还索,无客乃已。雎遂与稽入咸阳。【译文】

王稽辞别魏国返回时,偷偷地带着范雎一起乘车走了。走到湖关,望见一些车骑急速从西边驰来,王稽说:“这是秦相魏冉在巡行县邑。”范雎说:“我听说魏冉在秦国把持朝政,很讨厌接纳诸侯国的宾客,他看见我后可能要侮辱我,请允许我暂时在车里躲避一下。”不大一会,魏冉来到车前,先对王稽表示慰劳,然后立在车前说:“关东形势有何变化?”王稽:“没有什么变化。”魏冉又说:“你在谓见魏君以后,没有把别国的宾客也一起带来吗?这些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能搞乱别人的国家而已。”王稽说:“我不敢这么做。”魏冉听后便又匆匆离去了。范雎这时从车里爬出来说:“魏冉是一个聪明之人,但他对事情的反应较慢,他原来怀疑车中有人,但后来却忘了搜查,现在必然后悔。于是范雎便下车步行。走了几里路程,魏冉果然派人前来搜查,确信没有装载客人,方才离去。范雎这才上车和王稽一同来到了秦都咸阳。

姚崇

【原文】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生平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译文】

唐朝人魏知古出身于低级官吏,后由丞相姚崇引荐,才累次升迁至与姚崇同朝为相,虽然两人职位相同,但姚崇很看不起他。没多久,魏知古升为吏部尚书,负责东都洛阳官员的考选任命之事。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做官,得知魏知古到洛阳以后,两个人依仗着父亲过去对魏知古有恩,一再要魏知古对他们加以关照。魏知古回去后,把这些情况上奏朝廷。皇上召见姚崇,不动声色地对姚崇说:“你的儿子才能怎么样?都担任什么官职?又都在哪里?”姚崇揣摩到了皇上问他的意思,回奏皇上说:“臣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官署任职。他们为人做事倒有很高的欲望,但与外界交往很少,这次必然有求于魏知古,但为臣我还没有听说。皇上开始时以为姚崇一定会自己隐瞒辩护,经姚崇回奏皇上以后,皇上大喜,并且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姚崇回答说:“魏知古在不久以前,是为臣推荐他晋官升爵达到这么高的荣誉。我的儿子愚蠢不才,认为知古会感恩图报而宽容他们的过失,所以肯定会走知古的门子。”皇上于是明白了姚崇没有包庇其子的罪过,反而怪罪魏知古辜负了姚崇,皇上欲训斥魏知古,姚崇为他求情说:“微臣的儿子不守法纪,扰乱了陛下的法律,陛下能原谅他们,已经是微臣的大幸了。如果因为微臣而罢免魏知古的官职,全国的臣僚、百姓一定会认为陛下对微臣有私心,这样就妨碍陛下以德教化天下人了。”皇帝想了许久才答应了他。第二天下诏,罢免了魏知古的宰相职位,降为工部尚书。

姚崇和张说一同做朝中丞相,而两人之间怨恨很深。姚崇病重,告诉他的几个儿子说:“张丞相跟我不和,可是他为人一向很奢侈,尤其爱好服饰和古玩器。我死以后,他一定来吊唁,你们把我平生所有服饰和古玩器宝物都拿出来,陈列在帐前。张丞相如果连看也不看一眼,你们就很难活命了。如果他观看这些东西,就挑些好的送给他,趁机请他为我写篇碑文。拿到他写好的碑文后,当时就抄好,预先磨好石碑,马上把抄好的碑文刻在石碑上,并把碑文呈交给皇上过目。张丞相料事平时总比我慢,几天以后,他必然后悔。如果张丞相来索取碑文,就告诉他已交给皇上过目了,并且领他亲自看一看刻好的石碑。”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到姚府吊唁,目光多次落在姚家陈列的服饰和古玩宝器上。姚崇的儿子们完全按照父亲教导的话去做了。等到张说的碑文写出来后,叙述姚崇的生平事迹详细而备至,时人称为杰作。过了几天,张说果然派人来索取碑文原稿,说是文辞不够周密,想再加修改一番。姚崇的儿子们领着来人去看刻好的石碑,又告诉他碑文已经呈给皇上看了。来人回去报告了张说,张说非常悔恨,拍着胸脯说:“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智不如他。”

李泌

【原文】

议者言韩混闻乘舆在外,聚兵修石头城,阴蓄异志。上疑以问李泌。对曰:“混公忠清俭,自车驾在外,混贡献不绝,且镇抚江东十五州,盗贼不起,皆混之力也。所以修石头城者,混见中原板荡,谓陛下将有永嘉之行,为迎扈之备耳。此乃人臣忠笃之虑,奈何更以为罪乎?混性刚严,不附权贵,故多谤毁。愿陛下察之,臣敢保其无他。”上曰:“他议汹汹,章奏如麻,卿不闻乎?”对日:“臣固闻之,其子皋为考功员外郎,今不敢归省其亲,正以谤语沸腾故也。”上曰:“其子犹惧如此,卿奈何保之?”对曰:“混之用心,臣知之至熟,愿上章明其无他,乞宣示中书使朝众皆知之。”上曰:“朕方欲用卿。人亦何易可保?慎勿违众,恐并为卿累。”泌退,遂上章,请以百口保湿。他日上谓泌曰:“卿竟上章,已为卿留中。虽知卿与混亲旧,岂得不自爱其身乎?”对曰:“臣岂肯私于亲旧以负陛下?顾混实无异心。臣之上章,以为朝廷,非为身也。”上曰:“如何为朝廷?”对曰:“今天下旱蝗,关中米斗千钱。仓廪耗竭,而江东丰稔。愿陛下早下臣章,以解朝众之惑,而谕韩皋使之归觐,令混感激无自疑之心,速运粮储。岂非为朝廷耶?”上曰:“朕深谕之矣!”即下泌章,令韩皋谒告归觐,面赐绯衣,谕以“卿父比有谤言,朕今知其所以,释然不复信矣”,因言“关中乏粮,与卿父宜速置之。”皋至润州,混感悦流涕,即日自临水滨,发米百万斛,听皋留五日即还朝。皋别其母,啼声闻于外。混怒,召出挞之,自送至江上,冒风涛而遣之。既而陈少游闻混贡米,亦贡二十万斛。上谓李泌曰:“韩混乃能使陈少游亦贡米乎?”对曰:“岂惟少游,诸道将争入贡矣。”【译文】

有人议论说韩滉听到唐德宗离京出走以后,大肆招兵买马,又加固石头城,阴谋反彼。唐德宗心中疑惑,向李泌询问。李泌说:“韩公忠正清俭,自陛下车驾在外以来,韩公奉献不断,且镇守江东十五州,那里的盗贼从此不敢轻举妄动,这都是韩公威望所在。韩公之所以维修石头城,是因为韩公看到中原大乱,陛下有可能南下江东,这是为迎接陛下在做准备。体现了人臣忠诚无私的心念,怎么还能怪罪他呢?韩公性格刚直严谨,不愿依附权贵,因此便会招来很多诽谤。请陛下仔细观察,臣敢保韩公别无他意。”德宗说:“大家议论纷纷,章奏接连不断,难道你没有听见吗?”李泌回答说:“臣早已听说此事。韩公之子韩皋现为考功员外郎,他不敢回家去探望父母,正是因为流言四起的缘故。德宗说:“他的儿子都如此恐惧,你为什么还要保他?”李泌说:“韩滉的用心,为臣了如指掌。我情愿上表说明韩公的清白之心,希望能把表章在中书宣读,使群臣都知道此事。”德宗说:“朕正想重用你,怎能轻易为人担保呢?你千万不要违背了众人的意愿,要不然恐怕连你也会受到连累。”李泌退朝以后,便呈上表章,请以百口之家为韩滉担保。有一天,德宗又对李泌说:“你已奏上表章,但朕已留在宫中。我虽知你和韩滉交情4艮深,但你怎么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呢?”李泌说:“为臣岂敢对朋友怀有私心,而辜负陛下!只是韩滉实在没有二心,为臣上表,完全是为朝廷考虑,并非为自身打算。德宗说:“你如何为朝廷考虑?”李泌答道:“如今天下非旱即蝗,灾害不断,关中斗米价值千钱,国库的粮食已经枯竭。而江东却连年丰收,请陛下早早把臣的表章颁下,用以解除群臣对他的疑惑,让韩皋前去省亲,使韩滉受到感动,从而打消被世人所误解的疑虑,迅速组织调运粮食进京。这难道不是为朝廷着想吗?”德宗说:“朕已完全明白了你的想法。当即便向中书下发了李泌的表章,又令韩皋立即探望父母,并当面赐给了红色官服一件,让韩皋回去转告其父,以前的所有诽谤之词,朕已完全清楚,不再相信这些不实之词。另外还说如今关中缺粮,希望韩皋和其父速快置办。韩皋到达润州以后,转达了德宗的旨意,韩滉感激涕零,当天便亲临江边,发船运米百万石,让韩皋只停留五天,立即还朝。临行前,韩皋和母亲作别,哭泣之声,闻于户外。韩滉叫出儿子后,硬是用皮鞭赶走了韩皋,并亲自把他送到船上,冒着汹涌波涛,下令开船。不久,淮南陈少游听说韩滉向朝廷贡米的消息后,也派人送来了二十万石粮饷。德宗对李泌说:“韩滉竟能使陈少游也来贡米?”李泌说:“岂只陈少游,其他的节度使们也都争着贡米进京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