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式心意拳传习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0:29:10

点击下载

作者:余江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卢式心意拳传习录

卢式心意拳传习录试读:

自序

师爷卢嵩高说:“咱这门拳是古上留下来的宝贝,拳(术)不复杂,但易学难练、更难精,拳艺非常深奥,你们要去捞,越捞越深,要勤学苦练,学到老,练到老,是一辈子的学问。”

师父王书文说:“练心意拳,过去的老师们多是靠拳吃饭,所以实战的多,现在主要提倡健身,身体好是第一位的,所以要多从养生这儿研究。”他还常说:“学拳和教拳都要有武德,出去乱出手和乱惹事的不能教,谁家都有老婆、孩子、大人,你把人家打伤,人家一家人如何生活。”

师叔张兆元说:“心意六合拳乃内家拳之鼻祖,考其沿革依循,远溯至宋、元、明、清四代。首创于岳飞,集成于明末姬龙凤,乃定名为心意六合拳。”

师娘郝雅琴说:“小余赶上了好时候,可以开武馆,可以收徒弟。你师父年轻时,学个拳得偷偷摸摸,教个拳也得私下里,找个没人的地方,不理解的邻居们会问,‘都解放了,还学拳打人呀。’”

唉,世人多不知道学习卢式心意拳,就等于学习中国文化。

孔子说,“衣食足而后知礼仪”。有钱了就得先解决温饱问题,而后是盖个大房子、追求美食,到最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迷上文化艺术,因为艺术本身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精神的追求与满足,武术如此、绘画如此,宗教如此……学卢式心意拳也如此。卢式心意拳的现实状况

一穷二白惯性下的中国武术文化已经被边缘化了近半个世纪,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又被漠视至今。拿传统武术中的卢式心意拳来说,现在的局面是力量薄弱,人才凋零,且乱象丛生。我感觉有几点偏差之处,暂列如下。

1. 不系统。多数师长只是教授拳术,不知道武意和武艺,不知道武术进步的阶梯。多数老师只会根据个人的打拳经验做些解释,看似指点了武术,但因缺乏系统引导,不能让爱好者得到更多的受用,从而失去了继续深入的动力。

2. 教学没有阶梯化,没有整体性的安排,想到哪教到哪,老师迷糊,学生也迷惘,即使爱好者学习的信心坚定,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

3. 无缘得遇师长,仅凭个人感觉学习,摸索实践,多是不得理、不得法,最后往往因迷失方向而退却。心意拳传承了近千年,卢式心意拳也传承了百余年,其博大精深,不是自学就能会了。

4. 更有甚者稍得一招半式,稍有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好为人师,自误又误人,反而成为了发展武术的障碍。

因此,多数卢式心意拳的习练者都不得要领、偏执一端、落入玄谈或是流于自说自话的境况,除了以上的偏差外,在武术文化方面的认识也是问题重重,误会多多,如常把武术表演、武术商演、武术比赛当成武术的全部,反而失去了武术的初心和文化性。

可喜的是虽然凋零、日用而不知,但血脉通流不断,有识之士都在进行反思,针对当下卢式心意拳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究其根源,根本在于体系性的缺失,没有一套有可操作性的体系作为保障,基于此,门里有志同仁开始做流传整理、文化整理和技术整理,抓住了流传明确、体系完整、进步明确这三个根本,想是很多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学习卢式心意拳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看无功名,二看无利禄,三看不能用来羽化成仙,四看不能成为一场秀,不能人前显贵,那学习卢式心意拳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然有,因为一是学会关心自己,二是学会健全自己,三是学会完善自己。

首先,关心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即活着与更好地活着。现代人学习武术,不是让你成为一名打手和杀手,也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职业运动员或商业选手,而是为了保护和保全自己,生死时刻与危机时刻有备无患。危机时刻就是你死我活,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更好地活着。学习武术的益处一方面可以加快我们身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我们现在的身体是六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最大的改变就是直立行走,直立可以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多,行走可以使我们双手完全自由,但代价是走路不稳了,承受体重的脊骨负重大,身体损伤多,内脏下垂,有了痔疮,也易肥胖、骨质疏松、身体疼痛……人更痛苦了。传统武术一直在应对着这些变化,并不断地积累大量经验,卢式心意拳更有其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从心智角度,打拳可以使你更加快速地学会整体地看待问题,使你拥有把不同事物归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的能力,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关联,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深度理解。因为打拳就是一个逐渐整体如一的过程,明三节,齐四稍,束身而上,整身而去。练身体就像穿珠子,“节节贯穿”是方法,“体整如铸”是效果,“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是警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一个立体的认识客观存在的方法,最后的“束一”是大成。

其次,树立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应对一切困难的能力。武术以人为本,以我为出发点,相信自己会做得最好。“危机时刻战胜对手,平日里能更好地活着”是卢式心意拳的初心,是拳的原点,活着即是得道,能更好地活着即是有道德,顺天应时。在卢式心意拳的胜负训练中就是要成就强者,赢得胜利;是在训练一个人的判断选择过程、决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是一个设置预案、演习预案和执行预案的过程。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可以使你养成遇事不犹豫,做事不鲁莽;胜不骄,败不悔,最终成就一个强者。

世间人多认为“人生苦短”“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纷繁琐事中去,是很难快乐的;但若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博大的文化中去,人生一定会有很多快乐。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与生存的智慧结晶。学习中国武术就是走在一条学习中国文化的道路上,它有三个阶段,一是学武术,苦中作乐;二是学武意,自由快乐;三是学武艺,升华快乐。学习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感受其中的文化,你的生命就会长时间地润泽在幸福与快乐之中。

最后,需要明白学习卢式心意拳不是让你回到传统中去,而是通过实际技能的学习让你拥有解决当下问题的力量和方法,在无法预料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每每做出有益的选择,使生活更幸福,生命更快乐。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学习武术都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条道路,是修炼中国文化素养的一条途径,武术教你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教你如何来为人处世,教你如何去立世应命,教你如何成为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教你如何实现梦想——能文能武一条龙,培养中国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学习中国武术永远是中国人生存文化的一部分,学习武术的内核就是培养一批有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人,一大群能文能武的中国人。

概述

卢式 指卢式心意拳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卢嵩高老师开创的一派武术。

心意 对应的是身心快乐这个概念。身是活着,心是更好地活着。“心”就是用脑子想,是说心中的向往,是说人的认知意向——一个极高明的假设和主观认定。“意”就是用身体去寻找心中的向往。“心是猿猴意是马”,内里传达心的认定,外里寻找符合“心”的三界之像。在人与鸡合的过程中找到了欺斗之勇,在人与鹞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侧展之能,在人与鹰合的过程中学到了捉拿之功,在人与马合的过程中学会了奔腾之功,在人与虎合的过程中学会了扑食之功,在意想龙的身上找到了惊灵之意……心意现显于身。

六合 是说规矩,举一身之相形似方。体似立方,六合言身,以六合的四面八方为方法,束身构拳成器,方之内力撑上下、前后、左右。头欲顶,尾欲沉;肩欲前,背欲后;胯欲左右,对撑对拔稳如山,是心意门人的大智慧。

拳 一半是方法与窍门的技术,一半是常胜与长生的文化。

从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成果可知,我国武术有129个自成体系的拳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成就一方武术。武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拳种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说针对解决某一类方面问题,从这个角度看,129个拳种也是够庞大的了。

卢式心意拳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成于一代宗师卢嵩高老师对传统武术开创性的继承与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交流中,拥有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的卢式心意六合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广为流传至今。卢师开创了中国武术一派之先河,是现今上海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在普陀区形成,在上海市发展壮大,是深受沪上百姓喜爱的武术,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

卢嵩高老师于20世纪初来到上海,一生多在沪从事武术的传授与发展,一直住在普陀区的樱花里白玉坊。在1927—1937年期间,卢师在上海武术界被称为拳王,心意六合拳被称为“卢嵩高(的)心意六合拳”。新中国成立后,卢师是普陀区的政协委员,心意六合拳被广泛称为“上海十大形”或十大形,这是以拳的内容来说,它象形取意10种动物“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20世纪80年代后,外地武术家开始称其“上海心意六合拳”“上海派心意拳”或“海派心意拳”,这是一个地域概念,因为这是一门在沪形成、发展、壮大,具有上海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深受国内武术界认可的上海本土传统武术拳种,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心意拳成了上海武术的代名词。2005年10月1日,由卢师之子卢少君老师,卢师亲传弟子中的长师兄王书文、张兆元、白恒祥等几位老师共同商定将此拳名称恢复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称谓,定名为“卢式心意拳”或“卢式心意六合拳”,并成立了“卢式心意拳研究会”,卢少君老师为掌门,王书文老师为第一任会长,张兆元、白恒祥老师为副会长,余江老师为秘书长,蔡伯澄、吴秋亭、余江、薛鸿恩、李传香老师为总教练。2010年,几位前辈老师均已过世;2011年,研究会决定今后不再设掌门一职,改选蔡伯澄老师为第二任会长,余江老师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增选钱仁錶、孙双喜、谭全胜、王周年几位老师为副会长,吴秋亭老师为副秘书长。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以来,卢式心意拳就受到普陀区和上海市文化管理部门的关注与重视,2013年在普陀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后,2015年又在上海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

卢式心意拳以“实用、长寿、易上手”为特色,是一门讲常胜、求长生的学问,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健身价值。实用是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军事用拳的延续。拳谱曰:相传心意拳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创,用以训练将士,杀敌报国,故又称岳武穆王拳。山拳是冲锋时战斗技术的延续,向前,向左,向右,唯独没有向后,也没有游场一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场景是在二马一错镫的瞬间,刹那间接触,三步之内一个冲锋,一个照面,哐啷一声响,瞬间决出胜负。它所有技术上的要求都要服务于这一宗旨。“心意勇高”,勇敢是培养出来的。“一勇、二胆、三武术”,在卢式心意拳一二三的排位体系中,勇敢排在第一位,功夫排在最末位。我们常说岳飞勇冠三军,说赵子龙一身是胆,而不单说他们武功盖世,武艺高强。首先培养的就是勇气,它教你如何勇于面对未知、面对困难。没有勇气,你就是学得十成武术,关键时刻你用不出一成。没有胆量,危急来临时刻你迈不开步,学了也白学。人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勇敢比懦弱好,弱不能成事,还常被人欺侮。

从拳术的特点方面讲,卢式心意拳是二人对抗的技术,不是一门表演的武术。卢师在世时常和弟子们讲:“咱这一门是枯枝梅,有花没叶子,实用才是硬道理。”学拳的过程是不断演练预案的过程,如何面对不同的对手?如何站位?如何判断对手的特点?从哪里下手?敢于胜利和如何得胜……勇敢是有惯性的。从武德方面讲,理直才能气壮,得理才能不饶人。强词夺理,终究不会有真正的勇敢。打拳的目的就是要养成勇敢之心,为爱国、为感恩、为正气、为大义、为诚信……出手才能做到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

胆量是历练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胆大,都是后天养成的,多经历惊心动魄的事就能历练出来。天生胆大是心中没有规矩,是无知者无畏。后天养成的是胆大心细,是艺高人胆大。心中有正气,身有正能量,又有武术在手,还有什么可畏惧的?所以说武术是磨炼出来的。“至老不衰”是1985年上海武术协会在出版的《上海市武术挖掘整理专辑》一书中对卢师的评价,也是对这一门拳的评价。卢师在20世纪50年代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连生4子,令上海武术界瞠目。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更好地活着是习武人士的追求目标,长寿更是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求,与其他拳种相比,心意拳界名家名师中长寿之人比比皆是,这是一个极其突出的现象。心意拳中养生的方法也是极高明地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建拳之时就有了根据人体的更新周期来打拳的理论——先训练肌肉、筋骨、血气,后训练静养、气养和养功养道的训练体系。一年皮肉,三年筋骨,六年血气,十年养功养道,老法叫“易肌,易筋,易骨,易髓”。易就是更换、改良,重新塑造出一个人来,俗称脱胎换骨。系统性地训练一个人的肌肉、筋骨、气血,静养灵根,气养精神。长肌肉又分头、肩、肘、手、胯、膝等;抻筋拔骨又分抻四肢的筋,拔中轴的骨;气血的晃满又分三摇与二晃;静养又分坐、卧、行等。气养又分吸实与鼓实,又分顺劲与颠倒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变一个人,重塑一个人在拳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且方法也很简单,端正自己的身体,卫生自己的内府,充盈自己的气血,积习成性,积性升气,仅此而已。现在是过去的真实反映,检验成果的标准就是显现于四稍,拳谱中说“想要好,稍中求”。现在社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长生与长寿、至老不衰则是心意拳门人们不断追求的长生文化。

从拳理上分析中国武术,大致上有三类,一是民间用拳,讲究留艺留成,不要伤人,如镖局、看家护院用拳;二是官府用拳,讲究思前想后,如何在不伤人的前提下捉到人;三是军事用拳,讲究留艺不留成,宁在一思前,莫在一思后。

心意拳的拳理特点是,勇往直前,勇不后退,宁要不是莫要停。前有三条路向左、向右或向前,没有后退,也没有游场技术,有进无退。在接触的瞬间定输赢,出胜负。可以成排成列地冲锋,也可以一窝蜂似地冲锋。在实战的过程中不擒、不拿、不摔,打打打,一势三招,留艺不留成。心意拳中没有擒拿与摔跤的技术,因为它是冲锋时的战斗技术,其中心任务是在乱军丛中,多面临敌的情况下如何取得胜利,抓住敌人,如果限制了自己的双手,就无法面临第二三名对手。同时也没有倒地的缠斗,也没有摔法,因为冲锋时是不可以倒地的,若是倒地,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

心意拳的拳术特点是,在日常训练上要做到拳打千遍方为会,万遍为熟,千万遍为精,万万遍为神。熟能生巧,精准与精确,万万遍之后才会有了自然而然的出神入化。手不离腮、肘不离肋是基本手法,是强调手肘在攻防时的位置,建拳伊始就写入拳谱,强调了千百年。手是两扇门,手脚齐到方为真,是基本的身法,强调手脚的配合,因为手脚长在身上,手到脚不到犯拿法,脚到手不到犯摔法。三尖照三尖齐是技术底线,强调交锋时的身法,利于进攻往来,同时还强调对应关系,尖对尖,保持注意力,用最外的尖对敌三尖。打拳不能是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你砍我一刀我刺你一枪,比的是谁不犯错误,比的是谁不露破绽,比的是讲关系。三尖照了就不会把身体的重要部位露给对手,三尖齐了就不会有前俯后仰之嫌。设预案打陷阱是技术思想,打拳拼的不是意气、冲动,而是精心准备,是设计的智慧。心意拳有八个大杂拳七十二小手,每一小手都是一个预案,或叫陷阱,打拳就是演习预案,获得执行预案的能力,学拳就是学习设置陷阱的思想和方法。井井有条是常胜的方法,我们常说:“一力降十会,一招鲜吃遍天”“气不打力,力不打功”等等。但常胜比的不全是反应灵活,技术过硬,身体过硬,最为核心的是关系的紧密。只有关系紧密了,对应的明了,才会有时间差的出现,才会有空间位置差的出现,才会有慢半拍差半步的机会给你。如何才能做到呢?六合中找,时时刻刻与对手条理对应成井井有条,随机应变就有机会。

沪上百姓爱称它为十大形,是因为它象形取意十种动物:马、燕、熊、猴、鹰、鸡、鹞、虎、蛇、龙,似十种人体:高、矮、胖、瘦、甲、由、申、目、干、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体形态,选择不同的动作来传授学习,共有八个大杂拳七十二小手,一共分六个阶段来练习进步——肌肉、筋骨、血气、静养、气养和养功养道,每一阶段又有诸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与窍门。

学习卢式心意拳有两个入口——鹰熊竞志,以鹰式为实用入门,以熊式为养生入口。鹰式要求势险节短,追求短疾、快利,狠毒,简单实用,力求越短越好,形求越快越好,心求越狠毒越好。熊式追求四平八稳,厚重与撑拔,越养生越好。

有关卢式心意拳,已经出版的书籍有《卢式心意拳入门》《卢式心意拳开拳》,杂志上也发表过很多相关文章。

传承基地现在有:余江老师的“十大形功夫馆”、吴秋亭老师的“吴秋亭文化工作室”、蔡伯澄老师的“卢式心意拳研习馆”、谭全胜老师的“合肥市卢式心意拳传承基地”、孙双喜与万孝先老师的“李尊思老师心意拳传承基地”、王周老师的“南京市十大形功夫馆”。

开派宗师卢嵩高

卢师生平

卢嵩高老师一生只做一件事——研习武术,一生守法忠义,守德明理,人格高尚,人生清白,宁守清贫,不事汉奸,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节;一生从事传统武术的传授、民族文化的传播,桃李芬芳满天下。

卢师,河南周口人,生于1875年10月26日,归真于1961年10月1日,回族。自幼习武,十多岁时就拜心意门第七代武术大师袁凤仪老师为师学习武术,在明师的指点下,26岁时已武艺超群,被河南周口得胜镖局聘为镖师。

旧中国世道黑暗,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卢老师经人介绍从河南辗转来到上海,短暂地在面粉商人陈公馆(荣家)当过保镖,后来替荣家管理过仓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因缘际会结识了心意门第六代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丁仁老师(河南桑坡村人,回民,在沪从事皮货生意,当时住在五马路)。丁老师经人介绍知道卢老师在上海传授心意门功夫,经过多日的观察后才找到卢师,卢师也早就听说过这位小师爷,对其十分敬重。看过卢老师的功夫后,丁老师说:“我现在可以将担子卸给你了。”在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卢师秘密地跟着丁仁老师学习心意六合拳。

卢师是卢式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

在不断地实践、学习、交流中,拥有鲜明特点、独特风格的卢式心意六合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广为流传。卢师一生多在上海从事武术的研习与传授,开创了中国武术一派之先河,成就了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1958年卢嵩高拳照,杨肇基拍摄,余江提供历史评价《普陀区志》(第三十四卷)中有记载:“20世纪20年代梅芳里王占坤的查拳、卢嵩高的心意六合拳,在上海滩上均有一定影响,有的在武术擂台赛上获第一,有的在武术表演中名列前茅。”《普陀区志》

1985年,上海武术协会出版的《上海市武术挖掘整理专辑》一书中对卢师的历史评价是:“专攻此艺凡数十载,至老不衰,造诣精湛,广授学生,卓然成为一代名家。”

1997年出版的《上海民族志》下卷人物篇中对卢师的记载有:“卢嵩高(1875—1961),回族。河南周口人。自幼习武,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拜袁凤仪学心意六合拳。后任周口镇得胜镖局镖师。光绪二十六年辗转到安徽蚌埠与师弟宋国宾共理蚌埠镖局。光绪二十九年后至沪定居,以授拳为业。其高徒有穆清澜、马义芳、李尊贤、解兴邦、马惠龙、铁国正、于化龙、李尊思、王守贤、张兆元、孙兆甫等。卢嵩高不仅拳艺高强,名彻武林,且肯热心传授,广植新苗,其徒众每晨练拳时,辄亲临指导。其技艺以出手敏捷见长,对手常手足未施展即败北。卢嵩高在沪击败不少名家巨手,刮地风腿及单把龙形裹凤为其擅长之技。他传艺还打破历来只传回族的习俗,为心意六合拳传授汉族的第一人。”《上海市武术挖掘整理专辑》《上海民族志》

陈俊彦老师出版的《武林沧桑五十年》中对卢师的评价是:《武林沧桑五十年》“从精武体育会到上海市武术队,使我有幸接触和观摩到很多当时的武术名家和他们的表演,比较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武术这一个文化现象的方方面面。当时一场表演往往有几十个不同门派的老师逐一登场,各显身手,正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特别是王子平、佟忠义、卢嵩高等几位堪称一代大名家,关于他们的传奇性经历或许是武侠小说家去发掘、演绎的材料,有的也已经正式出版了各自的传记。我不过拾其接触到的略述一二,以供参考。

……“卢嵩高老先生:回族。当时已年过八旬,清瘦而硬朗的身影,朴素的衣着,时时透出一股坚韧、真朴的风骨。“我知道和认识卢老先生,同样是在武术表演会上。他上场表演的心意拳,动作极其清纯活泼,变化莫测。当时我对心意拳完全外行而又阅历不多,只觉得他的表演很随意,很自在,并不是什么重拳硬脚,一拳砸个洞的勇武。虽然时常耳闻什么是化劲,但化劲究竟怎么去理解、去运用,还是在十年以后才逐步能领悟到东西。我觉得心意拳目前在国外受到的众多关注,实在是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如果失去一个“武”字,那就只有华丽的外壳,心意拳对中国武术概念的发展和探索,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极好课题。”[1]弟子回忆——一代宗师卢嵩高先辈

我的师父卢嵩高老师是河南周口人,回族,从小习武,十多岁时就拜心意门第七代武术大师袁凤仪为师,聪明、勇敢、好学、苦练,在明师的指点下,卢老师26岁时已是武艺超群,被河南周口得胜镖局聘为镖师。押镖去过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旧中国世道黑暗,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卢老师经人介绍从河南辗转来到上海,先是在陈公馆当过保镖,后来替陈家管理过仓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有几位在上海工作的河南籍回民老乡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于是有李尊贤、马孝海、马义芳、庞世品、穆清澜、孙少甫、许广恩、陈信义等卢老师的第一批徒弟。心意门第六代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丁仁老师(河南桑坡人,回民,在沪从事皮货生意,当时住在五马路)经人介绍知道卢老师在上海传授心意门功夫,经过多日的观察后才找到卢老师,卢老师也早就听说过这位小师爷,知道丁仁老师是买壮图师爷的小师弟,对其十分敬重。看过卢老师的功夫后,丁老师说:“我现在可以将担子卸给你了。”在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卢老师每天都到五马路回民教堂的楼上秘密跟着丁仁老师学习心意六合拳。(因为辈分不对,怕引起误会,遵丁仁老师愿,只讲是得一个姓白的老师再传。这件事的真相是卢老师在晚年才分别讲给我和杨肇基师弟。早期的师兄们只知道是得白老师再传,现在丁老师和卢老师都已过世,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这件事讲清楚,还原历史真相。)

随着不断地学习完善,卢老师技艺突飞猛进,功夫更上一层,成为心意门第八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卢老师起初在上海传拳的时候称“心意门”,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改称“心意六合拳”。第一批徒弟套路传的是“二把半”,改称为心意六合拳后才改教“四把捶”。卢老师是上海心意六合拳的开山鼻祖,一代武术大师。

旧社会回汉之间有着很深的隔阂,相互间交流很少,卢老师当时也不肯外传,门户守得很严,只传了少数几位回民弟子。我们有位师兄叫解兴邦,是地下共产党员,在英租界巡捕房当教练,学过几句回语,冒充回民拜卢老师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后来有师兄弟揭发他不是回民,卢老师就问他。解师兄就如实回答:“老师,我不是回民,是汉族,你看我这个汉族徒弟对你怎么样?”卢老师说:“你这个汉族徒弟对我很好。”解师兄接着说:“我们汉族人对待老师特别的尊敬,像我这样的还是一般性的。”自此卢老师才肯收授汉族弟子,相信汉族弟子。聘请卢嵩高做安保工作的福新面粉厂,至今旧址仍存

我是1938年拜卢老师为师的,那年我20岁,最初我在上海是跟着王效荣老师学习武术。王效荣老师和卢老师同在人民公园教拳,又是同乡,王老师常请卢老师来指点我们,因此知道卢老师的武艺超群,功夫厉害。1938年初,我和师弟王佩、李仪华三人决心要学心意六合拳,直接找到卢老师家拜师,卢老师不肯收,后经人引见,再经过一年多的考察,才同意我们三人递帖磕头拜师。所以在卢老师的汉民徒弟中我算是顶早的了。

旧社会时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武术的人很多,跟着卢老师学习心意六合拳的也很多。单位组织十几人或几十人,然后请卢老师来传授,卢老师称之为“社会徒弟”;在公园里报名学习心意六合拳的,卢老师称之为“马路徒弟”;过去是学别的拳种或同门师兄弟的徒弟,或亲友路过上海,跟着卢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心意六合拳的,卢老师称之为“过路徒弟”。这些弟子统称门外弟子。唯有给老师递过帖子拜过师、长时间跟随老师、深得老师信任的,卢老师称之为“入室弟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里徒弟。在卢老师众多的入室弟子中,首推大师兄李尊贤的功夫最好,卢老师早年常带大师兄一道出外表演,也常拿大师兄的事例来鼓励我们,常常对我们说:“你们大师兄一个单把,把新买来的皮鞋底都给打断,功夫有多大!”汉族弟子中数解师兄跟随卢老师的时间最长,功夫最大,20世纪70年代,上海人掀起了学习心意六合拳的高潮,许多人也是在这一时期认识并开始学习心意六合拳,这都与解师兄的辛勤传授分不开,这时的上海人才普遍把“心意六合拳”称作“十大形”。

日伪时期,有一位四川来的拳师在上海的斜桥设擂,许下重金,几日下来无人能敌,这时有位河南来的老师,姓李,回族,上擂台比武,两人打几十个回合,不分上下,最后四川擂主被李老师一腿打下擂台,自此李老师在上海武术界扬了名。后听人说卢老师功夫很厉害,有“拳王”之称,李老师很不服气,一日傍晚,找到卢老师教拳的地方,推门进来,看见卢老师正坐在客堂间的椅子上看我们练拳,便讲:“卢嵩高,听说你的心意门很厉害,我看看怎么个厉害法?”卢老师马上站起来讲:“你站好。”一个过步溅蹿便来到一丈开外的李老师身前,接着一个挑领。只见李老师从门里摔在门外,摔出一丈来远,爬起来,满面通红,一声不响地转身走了。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上海,去了四川。

日本投降后,上海又来了许多美国兵,很是张狂。一日,我和卢老师在复兴公园锻炼完后出来,经过淮海路,就见到两个美国海军士兵边走边挥动着拳头,像是在练习拳击,吓得行人纷纷避让。卢老师看后非常生气,对我说:“书文,你从旁边走,看我怎么教训这两个家伙。”只见卢老师还保持原样,双手插在黑长衫的袖筒里慢腾腾迎面上去,挤到二人中间,胯部一个灵动,只见两个美国兵一个倒在左边,一个倒在右边。估计连他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两个人自己相撞的。要不是老师事先提醒让我注意,我也很难发现。两个美国兵倒在地上,看着这个干瘦的老头,头也不回地从他们中间走过。路上行人都纷纷侧目,不明白两个美国兵怎么会趴在地上。卢嵩高(中)、海灯法师(左)、杨基峨(右)合影,蔡伯澄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的各行各业十分兴旺,练习武术的人也很多,武术协会也经常组织一些武术老师在体育馆中进行武术表演。有一次,卢老师在跑马厅表演了一趟四把拳,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海灯大师,他不认识卢老师,第二天便托人引荐,带着佛家的四色礼品登门拜访。卢老师也曾带着我去看望过海灯大师,当时海灯大师住在虹口区的一间阁楼里,房中没有床,休息的时候是打坐。他在上海期间主要传授梅花桩、长拳和器械套路,表演时常展示二指禅的功夫,在上海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后海灯大师经常到卢老师家一边喝茶,一边讨教心意六合拳功夫。有一日,卢老师一时高兴,便想试试海灯大师的功夫,一个“猴竖蹲”站在海灯大师的身前笑着说:“海灯大师,伸伸手。”海灯大师笑而不答,一动不动。过去有名的拳师轻易不会与人动手,怕万一有个闪失传扬出去。卢老师则不然,一生好武,喜欢与人交手,以至于有位在上海市很有名的推手老师在介绍卢老师的时候说:“这位老师是专门练打人的。”卢嵩高墓

二十余年来我一直跟随卢老师学艺,对待卢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卢老师也很喜欢我,公园里练完后,经常到我家或带我到山东会馆空房间单独教我,说到兴奋处,连比带打。卢老师晚年常对我说:“书文,你要好好努力下把劲,趁我现在还能教,等我‘无常了’(河南回民方言‘死了’的意思),我还能带到棺材里不成?这门拳是古上留下来的宝贝,花钱买不到的,你要坚持传下去,不能失传,也不能乱传,我以后只是图落个名。拳不复杂,但易学、难练、更难精,拳艺非常的深奥,你要去捞,越捞越深,要勤学苦练,学到老,练到老。”卢嵩高最后一张照片,余江提供

卢老师于1961年因病去世(在当时的纺织医院过世),终年87岁。在老师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因遇到全国性自然灾害,生活很是困难,只有我们几个入室弟子还经常到卢老师家,坚持锻炼,节俭一点粮食,给老师送去,尽一份孝心。

时至今日,我仍念念不忘老师对我的教诲,卢老师习武时的一招一式,就像电影一样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历历在目,难以忘却。多年来我一直闭门勤修,日就月将,更感它的珍贵,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王书文[2]卢师轶闻

且说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河南周口心意六合拳名师袁凤仪收得徒弟,姓卢名嵩高,年十七,动作迅捷,出手勇猛,学艺刻苦卖力,甚喜。此前袁还收有高徒尚学礼、杨殿卿及宋国宾等。袁在镇上开设得胜镖局,聘卢嵩高为镖师。一日,有一批货请卢护驾送至某地,途经河北沧州,不料被盗匪劫走,卢岂甘罢休,独自一人上山见寨主。寨主大惊,被卢之勇气和坦荡光明所震动,遂下令将货全数奉还。

之后,袁对卢喜爱倍之,尽心授艺。一日,袁之旧友,号称“神枪王义”者,拜望袁,道:“据说兄长新收高徒,功夫甚好,试看能不能架住我一杆枪。”袁遂示卢陪其演练。但见卢执一根长木杆,说笑之间随步到演武场。王义喊声“来哉!”卢持杆儿驾而不击,数回合后,卢亦嗷嗷喊时,忽见那木杆顶端在王义鼻尖半寸处戛然停住也。王义收枪大叹了得,喜将一双勾皮靴赠予卢,作奖励。

卢随袁学艺九年,后鉴于镖局不景气,去武汉师叔铁冠臣处闯荡半年,返回周口遂做起饼馒生意,生活艰苦。

不日,卢闲暇坐困,忽念一处可为投奔,独念道:“何不去蚌埠找师弟宋国宾呐。”原来,宋往昔曾到过周口,求拜袁师。袁见其诚恳之至,收为徒弟。宋于蚌埠开设镖局,卢亦欲助一臂之力。

那日卢至蚌埠,宋师兄不由大喜。宋在蚌埠当地被称为“安徽宋门”。近时与另一派湖北邦“湖门”,为争抢码头装运活计,常相争斗,宋国宾力薄受欺。卢来以后,形势逆转,几回夜间争斗,卢左挡右架独自击退七八者,湖门人惊叹道:宋门有能人耶?!卢在蚌埠一待三年。

不觉时光荏苒。至清末民初,卢辗转来沪,居于小沙渡(今新会路一带),开饼铺。后在屋前空地盖棚搭架,避风挡雨,于回民间教授武艺,聊收薄礼,维持生计。

之后,经友人介绍,卢住在安徽邦茶叶老板陈麻皮家担当看家保镖,数日后有陌生人送信来函,未待启,转身即去。陈拆信阅,不由恐慌失色,但见信函末尾写道:限次日将大洋××,送至×处,倘若未送,咎由自取。

此分明为敲诈勒索。陈询问卢保镖意下如何,卢道,不送,待看如何我。陈赞许接纳其言。数日后,岂料送信者又至,依旧是交递后转身而去,信函内容与前次相仿。陈麻皮自忖:送将如何?不送又将如何?卢谋划道:“送去,但要逮贼人归案。”陈转忧为喜,连连称是。卢嵩高(右)与宋国宾(左)老师,蔡伯澄提供

翌日,卢嵩高赶至约定交钱路口,窥见一武士扮相男子等候多时,接头后,卢将钱袋递过去,那汉子接钱藏腋拔腿即去,行之半路,只觉后背有手掌拍右肩膀,遂转回首往后抡手一拳。那拍其肩膀者正是卢嵩高也,卢一手架开,一手朝那人胸口撸过去,那汉子疾躲,被撸到脸孔,当即倒下地去。卢一个箭步赶前将其提起,扭送到警察局,人证俱全。

有一日,有一来访客人谒见陈麻皮。陈将来者迎入客厅。来人脸色铁青,坐定,霎那间,左右手突掏出两把盒子枪,“啪啪”,甩放桌上,嚷道:“要钱,还是要命……”陈家一女佣,惶然奔告卢。卢嵩高随将围腰兜上,端上茶点盆儿,躬入客厅,搁放盘时,顺势疾将一盒子枪抄起,将另一把枪朝一旁一撸,接着朝客者连座椅带人推搡开去。那人连椅带人摔出一丈多远,躺在地上连呼:“大爷饶命,家有七旬老母……”

此后,陈麻皮家未再生此类事。日久,卢与陈之亲属账房先生发生龃龉。账房仗势欲另请武师替代卢,卢道:“用谁,不妨比试再论。”陈不允。卢于是回家继续又教练武术。其间数十年,收高徒有穆清澜、马义芳、李尊贤、解兴邦、马惠龙、铁国正、于化龙、李尊思、王守贤、张兆元、孙兆甫等。卢习武精到,造诣独深。形成自身特点,尤以刮地风腿及单把龙形裹凤为擅长,且出手敏捷,令对手常手足未施展即遭败北,在沪期间卢击败诸多名家巨手,蜚声武林。卢嵩高全家合照,蔡伯澄提供卢嵩高与其子卢少君,蔡伯澄提供

某日,有一年轻回民前来求艺,卢收纳后见其颇有礼貌,甚为喜爱。不久后察其形迹,发觉原是汉民。卢不胜惊诧,怒其假冒……其间,演绎了一段跌宕的故事,最后,卢感念师徒情感心犀相通,为传扬心意六合拳之广大,决意授徒以心近者为亲,不分回汉,广植新苗,故成为打破单传回族之旧习第一人,此徒弟后为卢之第一爱徒,乃为武术名家解兴邦也。

卢在沪成家,有三子一女。据次子卢少君回忆道,父亲常年习武未济家况贫困,且常聘礼回河南看望乡亲父老,返途却身着单衫、裤衩而归,甚究情义。1956年曾任某区政协委员。1961年因公益之事,外出中暑,不久归真,享年86岁。卢之次子少君,曾任静安区体协武术教练。至改革开放后,海外不少国际友人闻仰卢嵩高大名,络绎拜访寻踪……卢师亲传弟子名录(截止于2017年10月不完全收录)李尊贤 李虎臣 马义芳 贾祝山 王守贤马学广 穆清澜 庞士俊 马孝海 解兴邦潘 三 王书文 陈信义 王兰田 杨肇基马锡昌 李仪华 陈红妹 唐招娣 张兆元汪伯盛 陈维芝 杨友宣 许广恩 赵文章潘金章 王仲山 沙明琪 刘备庆 吴正荣罗时望 罗时茂 黄一松 解观亭 凌少南陈忠诚 欧 阳 王树根 朱久裕 凌汉卿凌汉兴 焦焕荣 纪兴国 贾治国 赵文亭宣鹏程 陆安光 刘金武 王木林 周永福白恒祥 丁长福 等家里人子弟师于卢师者:卢少君 陶子鸿 王效荣 李尊思 孙少甫白云飞 于化龙 侯长信 等以拳友身份得艺于卢师者:徐文忠 郝占如新近录入的卢师弟子:刘贵新新近录入的家里人子弟师于卢师者:苏训魁 倪德生在周口河西清真寺接受卢师授艺的子弟:郭希圣 苏传文 李子君 马贵龙 马孝山马仁增 刘恒亮 李道福 刘忠元 石耀祖袁文斌 苏传林 刘志甫 马建其 李子芳

[1]本文作者王书文。发表于《精武》杂志2003年第2期。

[2]本文选自《回族武术在上海》一书,作者马万家。第一篇 文化传习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卢式心意拳的传承方法,把人分为十种类型,分别以十种动物对应……卢式心意拳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的基因

学习中国文化,有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都是正道。误会武术“武”字,有二种解释,一是止戈为武,二是拿起兵器去战斗,都有积极的意义。从字形上看,从一从戈从止。从一,或为一个人,或为一个人的向往,或为一个人从这走到那,或为一件武器,因为戈是武器。止,古代同趾,就是脚趾,武字的本意是说打斗时的技术要领是要把脚跟站稳,站好了,身形就能稳定,思想才能安定。顺着下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拿着武器去打仗,战斗时下盘要稳定,这样才能取胜。“术”是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繁体的“術”字,一是从行从术,行,甲骨文中指城邑中的道路,走在路上是有方法技术;二是从“十”、从“八”、从“丶”,十八般武艺一点通,是有手段方式。

武术是拿起武器去战斗的方法技术,技击是武术的内核。《中国武术教程》说:“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战争,是搏击技术与经验的总结。”《后迹》中说“民物相攫而为武”。“武”的字形演变“术”的字形演变

中国武术是中国先民们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生存能力,反过来中国武术的发展也深受自然与社会的影响。可以说它是“起于易、成于兵、附于医、扬于艺”,上下五千年不曾中断过,以一种极其稳定的形式流传下来。

全世界不只是我们有武术,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大同小异,同质异趣的向往,目的都是为了胜利,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武以术为法,术不同于法,术为投机取巧的窍门,以千方百计地达到目标;术也不同于道,不求过程只要结果;术为事半功倍的法门,法门和窍门都是需要学习才能得来,所以才有成语叫“不学无术”。

术是方法技术,如果一个人没有拥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亦不会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胆量和能量,老话讲这叫“艺高人胆大”。所以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武学体系中就没有武法、武道这么个说法,书法讲法,日本有武道一说。我们辅以武术有武侠、武德、武功、武备、武意、武艺,等等。

学习武术不以技击为核心的都不是真正的武术,没有法门和窍门的都是没有悟到精髓。时下的武术界里乱象纷杂,所谓的“大师”也很多,人们对武术界里的人与事不清楚的地方有很多,误会也很多,主要误会有三:一是把体育武术当作武术,二是把商演比赛当作武术,三是把修仙礼佛、导引健身的操演当作武术。

误会一:体育武术以表演为本,好看,观赏性为主要。把表演的武术当武术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最远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武舞,是一个很古老的行当,在武术界被称为:跑江湖的,或打把式卖艺的,在民国以前地位不高,不成气候,不入武术的主流,老一辈武术家们称这类武之术,叫玩意。

时过境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体育概念的输入和兴起,催化了表演类武术(或叫竞技武术,或叫体院武术)的逐渐兴盛,尔后一叶独大,武术开始没落或转入民间,一方兴一方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育”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中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有关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提到,“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武术,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在中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应用开来,在武术界影响最为深远是“精武体操会”,后改为“精武体育总会”。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主导下,武术顺理成章地划入了体育部门,标签定义为:传统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下的武术成了中国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也是全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时下里最为流行的、最有面子的武术事就是千人武术表演、万人武术表演。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全国武术锦标赛是最为专业的表演赛,表演的难度系数是越来越大,要求是越来越高。然而热心于中国武术的爱好者们却不再热衷于寻找这类表演武术,而是往山沟沟里跑,找真武术。1919年精武体育会合影

误会二:商业比赛以商业为本,以赚钱、创造商机为主要目的,把商业比赛当武术是近些年的事,技术要求是根据主办方的意愿加以规范,打这类比赛其实就是打规则,谁制订规则谁是赢家,这类所谓的武术是被改造过的武术,或叫二刈子武术,意思是不一门心思地搞技击。

如国外的:MMA(mixed martial arts)中文称呼是综合格斗、K-1、终极格斗大赛(UFC)……这些多是一种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自称为国际武术搏击比赛的主要项目,也自称具有当今世界武坛各类先进武术比赛的主流理念。国内的武林大会、武林风、CKF中国武术争霸赛、昆仑决……相比中外的宣传我们要谦虚得多,说的更多的是为中华健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为弘扬中华武术发掘民间武技提供了契机,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现代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原汁原味的中国武术。不像武术,不管环境好也罢,不好也罢,千年不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误会三:把修仙礼佛的当武术。修仙礼佛与武术各有不同使命与诉求,各有相应的修炼方法与途径。也不能简单地把僧道分为练外家与内家拳,武术应是以技击为核心的。当下佛道界的修炼与进益也已经是非常严肃专业的课题,如果非得将流派众多的佛道修炼体系与武术技击混为一谈,难免贻笑大方。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是另一话题,现代人有这样的疑惑,一是因为现在的武术很边缘化,少有正确的宣传与报道;二是大众没有时间去了解武术或练习武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一方文化与一方武术,每一个流传有序的拳种,都是那一方人的保护神,如果技击性差,早就被历史淘汰了,如何能流传至今。在中国,一般老百姓见习武之人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能打几个人?

以技击为核心是全世界武术的本质,但这些技击之术要想成为武术,还须要注入一方文化,文化的差别形成了武术的千差万别,这就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源泉。强龙不压地头蛇,是在说武术的差异性,不要想着学会一种武术就可以包打天下。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蕴涵着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审美。

武术是官话,民国时叫国术,民间常叫打拳的、蹦锤的、拼刀的、扎枪的……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生存文化的一部分,勇于竞争,敢于面对;勇于亮剑,敢于胜利;不畏强暴,敢于牺牲……这种武术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不曾中断过,我们的文化并不全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成文化和修仙礼佛的宗教文化,也有开疆破土的武术文化。创新,不墨守成规是武术文化的精神。不管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学习武术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条道路,是修炼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武术教你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教你如何为人处世,教你如何待人接物,教你如何立世应命,教化中国人如何实现梦想——能文能武一条龙,培养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培养一个人“爱国、感恩、正气、大义、诚信”。在外国人的眼中,如今的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大符号。能文能武一条龙因材施教——十形应象说

学习卢式心意拳要以人为本,首先是相信人与人的不同,人过一百各式各样:一是相信每一个都不同于他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体形;二是确信人人都能练好身体打好拳,都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一位强者和一位智慧者。

拳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卢式心意拳的传承方法。老一辈教拳都极其尊重这一条规定,胖子和瘦子一般不会放到一块儿来学拳,对胖子说的,瘦子听进去了有可能是害了他。为啥?就是因胖子和瘦子的体态不同,猴子和大象的本领不相同,慢慢地就有了法不过六耳的神秘,都以为自己学的是不传之秘。

为师父最难的两点是阅众生相和有针对性地给予,因人而异地给予不同的知识道理和在不同的拐角处、岔路口给予不同的东西。误人子弟,一是不懂装懂,二是不识相,三是给错东西。

有些师傅在传承过程中,会信誓旦旦地说我这儿只教规律性的东西,只教共性、科学、有用的东西,不教花里胡哨。其实是一个扯,心意拳的技术共性是力量、速度、距离、硬度、变化、敏感等,只有共性就成不了心意拳,打的都一样了就不是心意拳,而是心意操,看我们心意拳史的哪一位老师不是特点鲜明、个性突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主张个性才能传承武术,恰恰是主张了创新、有个性的师父们成就了一个拳种,才捍卫了传统,否则这传统早没了。

学本领就两点,补拙和扬长,打基础要补拙,成事在扬长,抓住自己喜欢的一形或一个动作死抠,放大喜欢,成就自己,最后是以优势定胜负。

卢式心意拳是以每个人身体形态上的不同为标准,把人分为十种类型,“高、矮、胖、瘦、甲、由、目、申、干、虚”。分别以十种动物对应: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一形体态的人对应一种动物,从大数据得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形体态的人是学习模仿这一种动物武艺的最佳选择。

由鸡。由字形的人,是肩窄屁股大的车轴汉子(图1-1,左部为卢嵩高拳照)。鸡有欺斗之勇,主要模仿昂首挺胸,一副我老大你们老二的样子。主要学习斗鸡时的闪进闪出,斗志昂扬,不赢不罢休。鸡形:溜鸡腿、踩鸡步摇闪把、韧劲、搓把、寒鸡寻食、鸡甩食等。图1-1

甲鹰。甲字形的人,是肩宽屁股窄的倒三角汉子(图1-2)。鹰有捉拿之功,主要模仿鹰击长空时的迅疾暴烈,势若闪电,主要学习老鹰的劈打捉拿,如塌天的雷石,直落的滚木。鹰形:鹰捉把、叠步大劈、鹰打膀……图1-2

目虎。目字形的人,是身体呈长条形的门板汉子(图1-3)。虎有扑食之功,主要模仿老虎的纵横往来,丈二、八尺一步到位,主要学习老虎的起落纵横。虎形:虎扑把、虎抱头、撅劲、以头梭碑、虎涧跳、虎蹲山、虎抖毛……图1-3

高马。高字形的人,是人高马大的高个汉子(图1-4)。马有奔腾之功,主要模仿马的汹涌奔腾,莫有敢挡,主要学习马的骤然崩直,横冲直撞。马形:夜马奔槽、夜马闯槽、马溅步、穿拳……图1-4

矮燕。矮字形的人,是矮短敏捷的敦壮汉子(图1-5)。燕有抄水之妙,主要模仿燕子的惊起惊落,轻灵迅捷,主要学习燕子低进高起,顺势而为。燕形:燕子抄水、燕子钻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