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针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8:06:28

点击下载

作者:陈秀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棱针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

三棱针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三棱针法/陈秀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陈秀华,陈全新总主编)

ISBN 978-7-117-18812-8

Ⅰ.①三… Ⅱ.①陈… Ⅲ.①放血疗法(中医) Ⅳ.①R245.3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54975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三 棱 针 法

主  编:陈秀华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812-8策划编辑:梁兆一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言

三棱针疗法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医疗经验之一,其操作简便,疗效迅速,数千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三棱针为《黄帝内经》九针之一,称“锋针”。《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黄帝内经》对刺血应用方法有“络刺”、“赞刺”、“豹纹刺”记载,表明了三棱针疗法通过出恶血、通经脉、理血气、调虚实,使经脉畅通、营复阴阳,从而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以此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

三棱针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总结补充发展,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内、外、骨、妇、男、儿、五官、皮肤、精神类疾病等各科病症,因其适应证广泛,具有疗效迅速、显著,操作简便安全等优点,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下称“中心”)是医院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和推广各种特色疗法的集散地,汇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和推广项目以及全国名老中医、各派名家和民间的多种传统外治疗法,是集医疗、教学、研究、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中医特色诊疗中心。“中心”是“治未病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祖国传统医学对疾病“防重于治”的传统理念,针对“未病”3个阶段、9种体质,积极应用中医特色技术和诊疗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和预防保健。“中心”得到邓铁涛、吉良晨、周仲瑛、张学文、石学敏、石仰山、罗金官、孙树椿等国医大师、工程院院士、全国名老中医、中医专家、学者前辈们的大力扶持,一大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发明人先后到“中心”进行学术指导和带徒,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层次的人才梯队结构,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特色技术引进、传承、应用和推广的模式。《三棱针法》一书是“中心”主任陈秀华教授带领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和体会,汇聚“中心”集体智慧结晶和临床医案编辑而成,本书详尽阐释了三棱针疗法的发展源流、治病机制、辨证论治、操作方法、治疗作用、治病原则、取穴与配穴方法,并配以多幅插图,详细地论述了临床常见疾病运用三棱针刺血疗法的辨证论治思维及经验体会。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对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医院校的学生及针灸爱好者很有参考价值。

时值《三棱针法》一书出版之际,特表祝贺,并欣然作序。2014.7.3Table of Contents总论 第一章 三棱针概述第二章 三棱针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第三章 三棱针的展望第四章 三棱针的治病机制第五章 三棱针的操作方法第六章 三棱针的治疗作用第七章 三棱针的治疗原则各论 第八章 常见疾病的治疗总论第一章  三棱针概述

三棱针是点刺放血的工具。三棱针在《黄帝内经》时代称为“锋针”,为九针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以祛除邪气,从而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代称之为“启脉”、“刺络”、“豹文刺”、“赞刺”等,近代又称之为“放血疗法”或“刺血疗法”。

三棱针疗法历史悠久,发源于石器时代,在秦汉时期就奠定了该疗法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对三棱针的治疗原则,瘀血阻络的诊断、适应证、取穴及操作手法及禁忌证均做了精辟的论述。《黄帝内经》认为,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循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因此,以“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为原则,“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三棱针疗法治疗疾病,即是通过调节气血而达到调整阴阳、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在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指导下,三棱针疗法不仅适用于热证、实证,而且寒证、虚证亦可应用刺络放血法,刺络疗法不仅限于治疗痛证、疮痈、骨伤等外科疾病,还能治疗人体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多种内科疾病。

历代医家不断挖掘、整理,逐渐扩大了三棱针疗法的适应范围,使三棱针疗法理论日臻完善。目前三棱针的操作方法主要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割刺法以及针罐法等。主要用于治疗急症、热证、实证、瘀证以及疼痛性疾病,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如内科的头痛、发热、哮喘、中暑;外科的扭伤、痔疮、蛇虫咬伤、软组织损伤;妇科的乳腺炎、痛经;儿科的疳积、百日咳、急惊风;皮肤科的带状疱疹、痤疮、疔疮肿毒、银屑病、传染性软疣、荨麻疹;五官科的睑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喉痹、电光性眼炎等。其放血量视情况而定,一般以数滴为宜,还可配合拔罐以达到放血要求。操作手法要求轻快准确,对于体质弱者、贫血者和孕妇、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表明三棱针疗法能够改变血液成分,影响血管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消化功能,还能调节体温和调整神经肌肉功能。它能够通过对血管和血液的特异性双重刺激,活化内皮细胞,产生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调节体液、血管床张力等从而起到泄热、止痛、急救、消肿、镇静的治疗作用。三棱针疗法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然而要全面阐明其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三棱针疗法作为一个独立疗法而得到进一步弘扬,运用三棱针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三棱针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因而经久不衰,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享誉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成沈荣)第二章  三棱针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三棱针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砭石的产生至今,大约经历了六个阶段。一、萌芽阶段(秦汉以前)

石器时代,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常常会被坚石和荆棘碰撞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甚至被碰伤出血。同时在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为石块、碎石所击伤也是常有的。但有时在碰撞和流血以后,却因此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疼痛等。显然,这种偶然的经验,最初不可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干年、若干次的相类似经验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为的刺激或使之出血,可以收到医治疾病的效果,这样便有了最古老的朴素放血疗法经验,应运而生便有了最原始的石制工具——砭石,正如《说文解字》所说:“砭,以石刺病也。”南北朝时,全元起《素问》注曰:“砭石者,是古今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三棱针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一些医书中,如《五十二病方》载:“癫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椎)旁”,即用砭石刺破八髎穴出血来治疗疝气;《脉法》中有“用砭治脉”,但记载的病种很少,方法也十分简单。当时用以刺血的砭石主要是一些有边锋棱角的石块,其形状有刀形、剑形、针形等,并成为排脓、放血的最主要工具。如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多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枚砭石,长4.5cm,一端扁平呈半圆形刀状,可用于切开痈肿,另一端呈锥状,可用作针刺,中间的把柄为四棱形(图1,见文后,下同)。河南新郑县韩城遗址也出土过一枚砭石,一端卵圆,可用于按摩,另一端呈三棱形,可用于放血。砭石的应用是针刺工具的萌芽,也是三棱针的萌芽。二、奠定阶段(秦汉)

先秦时期,金属针具代替了砭石,针具的制造渐趋精巧,三棱针的前体“锋针”,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与此同时,《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三棱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全书162篇,涉及三棱针的论述竟多达40多篇,第一次对三棱针疗法进行了总结,为其奠定了理论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论》曰:“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据记载,“锋针”长1寸6分,针身圆柱形,针头锋利,呈三棱锥形,这就是现代三棱针的原型。经过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三棱针的外形基本没有大的改变,针身圆柱形便于持针操作,针尖的三棱形具有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瘀血流出。

除了对针具的详细描述,《黄帝内经》对三棱针的治疗原则、操作手法、适应证、禁忌证以及瘀血阻络的诊断等均做了精辟的论述,表明三棱针疗法在先秦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成为三棱针疗法的核心理论。《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满则泻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并以为凡治病必去其血。《素问·血气形志篇》对瘀血证的诊断、治疗叙述颇为详尽。《灵枢·官针》谈到锋针的操作方法:“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也”。这三种操作方法在后世经过不断发展,分别被称为刺络法、点刺法和散刺法(图2)。图2 锋针《黄帝内经》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三棱针治疗各种疾病,如《灵枢·官针》云:“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九针论》:“四曰锋针……主痈热出血”;《灵枢·腰痛》曰:“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而已”,“横脉出血者,血变而止”。除了上述病症之外,发热、各种疼痛、疟疾、臌胀、癫狂、痉病、癃闭、咳喘喉痹、疖痂、闭经、目赤肿痛、疮疖肿毒、扭挫伤等均可运用三棱针疗法治疗。其禁忌证如“五夺不可泻,大脉不可刺”,患者大劳、大饥、大渴、大惊等情绪不稳、生活失常则不可放血。三、发展阶段(晋唐)

晋唐时期,虽然锋针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但在理论上并没有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时期的许多医家不重视针灸。但也有例外,如唐代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其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很详细的描述,其中写道:“凡用锋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浅纳而久留之。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顺逆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另外,在《银海精微》这本书中,孙思邈还大量记载了用小锋针治疗眼部疾患,如大眦赤脉传睛、鸡冠蚬肉、蟹睛疼痛、风弦赤眼等。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弟子过虢国,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令其弟子子阳“砺针砥石”,在太子头顶百会穴处针刺出血,太子即醒过来。汉代名医华佗曾用针刺出血,治愈曹操的“头风眩”。《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记载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用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风眩目不能视”症。宋代名医娄全善,曾治一男子喉痹,于太溪穴刺出黑血半盏而愈。

锋针除了用来放血排脓外,还被用作火针,《备急千金要方》当中写道:“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医心方》中也有类似记载:“燔针法……燔大癥积,用三隅针。”三棱针在实践中与拔罐疗法相结合形成了刺络拔罐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针角”治病的记载,已经把刺络和拔罐(拔罐法古代又称为角法)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也明确地记载了用刺络拔罐法治疗疾病,其云:“先用针刺螫处出血,然后角之。”四、兴盛阶段(宋金元)

虽然三棱针在《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唐宋以前也有不少关于三棱针疗法的记载,但是不论是操作方法还是临床施治都比较简单粗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直到宋金元时代,医家们(尤其是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大胆创新,将三棱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三棱针趋于成熟,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及五官科等。

北宋时期,锋针开始被称为三棱针,如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上星一穴以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攒竹一穴,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三吸,徐徐出针,不宜灸。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此外,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若有肿处,先以三棱针刺破,除去上血。”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阐发了火热病机,尤其善治火热病证。他非常重视放血泄热、祛邪,提出了一整套的清热泻火疗法,三棱针即属其中之一。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八关大刺是治疗实热证的有效方法,疗效好,这一创新之法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实践。又如,他治疮疡以“砭射之”,“石而泄之”;治太阳中风刺至阴出血;刺热无度不可止,于陷谷放血;治腰痛不可忍,刺委中、昆仑放血;刺百节疼痛,刺绝骨出血;治金丝疮,“于疮头截经而刺之,以出血”等。

攻下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师承刘完素的放血之术,并进一步发展了此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他用三棱针治愈了自己顽固的目疾,因此对该疗法极为推崇,理论上也有创新。在《黄帝内经》“宛陈则除之”、“火郁发之”、“血实者宜决之”等理论的基础上,张从正认为三棱针属“汗法”,他认为“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出血乃发汗之一端,汗血同源,邪可从汗而散,也可随汗而泄,并认为三棱针攻邪最为迅速。如《儒门事亲·卷一·疟非脾寒及鬼神辩四》中有“又尝观(刺疟论)五十九刺,一刺则衰,再刺则去,三刺则已。会陈下有病疟而年不愈者,止服温热之剂,渐至衰羸,命予药之。”他认为气血宜辨多少,指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儒门事亲·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八》指出:“夫目之内眦,太阳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太阳经也,血少气多……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此乃张子和辨证依气血之多少而施治。张子和的选穴原则除循经选穴、局部选穴、砭刺头顶五穴放血等外,还非常重视井穴的放血。《儒门事亲·卷十》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刺隐白;诸气 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选五脏之井泻血攻邪是攻邪理论的体现,与《黄帝内经》中“井主心下满”颇似。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泻络当“三多”风格,即运用针多、放血部位多、出血量多。针,又名铍针,形如剑锋,刺激体表,创伤面大,出血较多。《儒门事亲》所记载刺络放血医案19案中,注明用铍针者10案。张从正放血部位之多很惊人,多者竟达百针以上,如治背疽,“以针烧疽晕,刺数百针”;治湿癣,“于癣上各刺百余针”。除了在病变部位上多点刺放血外,还用多穴放血,如对目疾实热红肿赤痛者,必刺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穴放血。张从正放血量多,有的以升斗计数,有的则以杯盏作计量单位,如“出血二杯”、“出血约一盏”等。其放血量之多,远非现今之数滴者所可比拟。张从正娴熟于刺络放血,胆大却又不孟浪,在施术时有明确的禁忌证,概括有如下几点:其一,宜实热证,不宜虚热证;其二,出血多少宜辨证分析;其三,脱证不可泻血。张子和在药物疗法上多用攻下,但是在应用针灸疗法时,常针药并用、针灸并用。如张子和在治疗风搐反张时,先涌风痰两三升,次以寒剂下十余次,又以三棱针针刺百会穴,出血两杯。张子和妙用3法,上涌痰,下泄热,刺出血,使实热分三路而去,针药并用,确为高手,充分体现了子和所提倡的“为医拘禁,不能变通,非医者,非学者”的观点。此外,《儒门事亲》中记载的针刺医案共30余例,几乎都是三棱针的案例,如“目暴赤肿,隐涩难开者,以三棱针刺前顶、百会穴,出血大妙。”

李杲以治胃火证、湿热证、上热下寒证及气滞血瘀证为主,并对三棱针疗法仅用于实热证的观点有所突破,将点刺出血应用于某些虚证的治疗,扩大了三棱针疗法的治疗范围。在实证中,主要用于经络壅滞之证、大热证、实热证,如他说:“泻其经络之壅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在治疗足太阳、足少阴血络凝血引起的腰痛时,李氏采用“去血络之凝乃愈”。又如胃火盛,出现汗出不止,小便数的时候,用《黄帝内经》“燔针劫刺”法,刺出血以去经络凝结,泄其冲脉之火。又如“治目眶岁久赤烂……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某些虚证,李氏也用点刺出血治之。如《脾胃论》中提出“大汗泻者津脱也,急止之……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又如“脾胃虚弱,感湿成痿”,他就于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气冲穴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若不愈,可继续在胃经的上廉穴点刺出血。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重视泻法的运用,他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说:“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妙在押死其血气则不痛,故下针随处皆可。”他在《丹溪心法》中用三棱针刺委中出血治疠风、瘀血腰痛。在《脉因证治》中,用三棱针刺气冲出血治吐血,刺少商放血治喉痹等。《格致余论》载一痛风案:“邻鲍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涩药取效,后患痛风,叫号撼邻,予视之曰:此恶血入经络证……遂予四物汤加桃仁、红花……又与刺委中出黑血近三合而安。” 朱氏所言“泻而无补”之说,在明代汪机的《针灸问对》、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书中都有引进,影响颇广。

元代医家王国瑞在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指出针刺太阳出血可以治疗“眼目暴赤肿痛”;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瘙痒,抓破成疮”、“青盲雀目”、“视物不明”等疾病。

另外,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提到用三棱针放血治疗脚气病,其中写到:“以三棱针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倾时肿消痛减”。五、鼎盛阶段(明清)

明清时期,三棱针备受临床医家重视,因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这一时期有关的医籍记载数量最多。

王肯堂《证治准绳》说:“血衄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穴出血”,他还用“瓷锋针”治疗红丝疔等时毒瘀血壅盛疾病,效果良好。

杨继洲《针灸大成》,集针灸经验之大成,其中三棱针内容亦十分丰富,并专门论述了刺络泄血的急救作用,认为“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须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并称其法“乃起死回生妙诀”。治疗“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咽喉肿闭甚者,以细三棱针藏于笔尖中,戏言以没药调点肿痹处,乃刺之。否则病人恐惧,不能愈疾”,其中采用了心理安慰的方法。书中还记载了唐代甄权以放血疗法治愈“唐刺史成君绰,忽颔肿,大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三日”这样的典型病例。

明代名医薛立斋对针刺法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见解,常用针刺法治疗外科急证,且以破脓放血的攻破法为主,通过泻邪的作用,达到治疗效果,如在治丹毒时,薛氏说:“丹有数种,治有数发,无如砭之为善,常见患稍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也。”并举一案为例,“一男子患丹毒,焮痛硬秘,脉数而实,服防风通圣散不应,令砭患处,去恶血,仍用前药即愈。”薛氏还尤为重视在经络远端运用针砭放血,如刺少商治咽喉肿痛,他甚至认为“尝见此证,不针刺,多之致不救。”并举一案为:“一男子咽喉肿闭,牙关紧闭,针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开;更针患处,饮清咽利膈散,一剂而愈。”据其治喉痹放血的经验,治愈了不少喉痛症。温病大家叶天士运用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痛,更是立竿见影。

另外,《奇效良方》载有:“四缝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证”。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治重舌“用三棱针于舌下紫脉刺之即愈”。李守先《针灸易学》云:“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外踝尖:治脚气寒,外廉转筋,以三棱针出血”。廖润鸿的《针灸集成》写到:“风丹及火丹毒,以三棱针无间乱刺当处及晕畔,多出恶血,左金津右玉液在舌上两旁紫脉上,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针出血”。

这一时期,三棱针除了用于治疗痈疽脓肿、喉痹、目赤肿痛等症外,还用于治疗消渴、重舌、脚气寒以及用来急救。用作急救是这一时期三棱针应用的很重要的方面。清代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提出了刺眉心出血,治妇人产后血晕。《杂病广要》提到三棱针治疗急性寒中厥阴:“寒中厥阴,如一时无药,急用凉水搭手足四腕,视其青紫筋处,以三棱针刺其出血亦愈,或于十指尖出血亦佳”。《针灸大成》用治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大敦、合谷、行间、十宣、太阳紫脉(宜锋针出血)”。郑梅涧《重楼玉钥》治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水粒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少商穴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龚信《古今医鉴》中治中风昏迷不醒,急以三棱针刺“手中指甲角、十井穴,将去恶血,就以气针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皆是良法”。治急性瘟疫如《针灸逢源》用三棱针刺“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同样,在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和郭志邃的《痧胀玉衡》中都记载了用三棱针刺委中放血治疗瘟疫,尤其是《痧胀玉衡》堪称刺血疗法急症的专著,对后世影响极深,书中共载各种痧证80余种,附案20余例,大量应用三棱针“放痧”来治疗危急证,其书中还告诉人们在没有三棱针的时候可以打破瓷碗取其锋利者代替三棱针来放血。另外,许起的《霍乱燃犀说》中记载了用三棱针刺委中放血治疗霍乱。

这一时期的医家不仅重视三棱针的临床应用,也很重视放血量的多少以及针刺的深度和手法。放血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放血部位、病情、体质的强弱。以及疾病的性质等,如“出紫黑血约二合许”、“微见血如黍粘许”、“如墨汁者数盏”。针刺的深度和手法,如刺“攒竹,针三分”,“少商,针一分”,针“委中三分”,以“三棱针于颠前发际,疾刺二十余”,“用三棱针刺少商、少冲,留三呼吸入一分”等。

总之,明清时期,三棱针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并占据主导地位,其操作手法更加系统化,在针刺的出血量、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更加完善,是三棱针疗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六、新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棱针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不断得到完善。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三棱针的著作相继问世,如《刺血疗法》、《刺血医镜》、《民间简易疗法·刺血》、《放血疗法》等,使三棱针的研究和应用掀起了新的热潮。

现代所使用的三棱针一般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cm,有大、中、小三个型号,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针刺。其操作方法主要包括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以及泻血法。三棱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据统计用三棱针疗法治疗的病症有近150多种,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眼、耳鼻喉各科,主要用于治疗急症、热证、实证、瘀证以及疼痛性疾病,如内科的头痛、发热、哮喘、中暑;外科的扭伤、痔疮、蛇虫咬伤、软组织损伤;妇科的乳腺炎、痛经;儿科的疳积、百日咳、急惊风;皮肤科的带状疱疹、疔疮肿毒、银屑病、传染性软疣、荨麻疹;五官科的睑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喉痹、电光性眼炎等。其放血量视情况而定,一般以数滴为宜,还可配合拔罐以达到放血要求。操作手法要求轻快准确,对于体弱者、贫血者和孕妇、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三棱针近半年来更在美容保健领域崭露头角,对一些影响美容的面部皮肤病,如痤疮、黄褐斑、面部色素斑等疗效卓越。

更主要的是,人们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三棱针治病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这些研究进一步促进了三棱针的发展。三棱针作为针灸疗法的一部分,在维护我们的健康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其中,三棱针是民族医学中的一朵奇葩,除了汉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之外,其他民族的三棱针疗法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藏医、蒙医、维医、壮医、哈萨克医、回医、苗医、土家医、侗医、畲医和纳西医运用刺络放血疗法多而常见。

三棱针不仅在国内历史悠久,在国外也享有盛誉,被广泛应用。三棱针大约在11世纪传入欧洲,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曾提到过放血疗法。日本摄都管周桂的《针灸学纲要》中述及70余穴,大都主张放血。又如黑岩东五编著的《真空净血疗法》及工藤训正所著的《图说刺络治疗》即是现代日本刺络拔罐及刺络法的专著。再如日本近代针灸家玉森贞助,在三棱针方面造诣颇深,自创“玉森天心派”,在临床上运用三棱针治疗关节炎,效果突出,痊愈迅速,是近代国外成功发挥三棱针疗法特色的杰出代表。至于世界其他各国,放血疗法应用也很广泛,如埃及、印度、古罗马、西班牙、法国、德国、希腊等国均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西方各国仍在应用,美国每年数万人次用此法治病,并已证明此法对不少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成沈荣)第三章  三棱针的展望

三棱针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地将锋针(现称三棱针)定为刺血工具。放血治病的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全球性的传统医疗方法,从对我国出土的砭石、石针、骨针等文物的考证中得知,人类在5000多年前就早已使用放血治病的手段,并且疗效卓越,一直传承至今,临床应用广泛。近30多年来,三棱针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治疗的疾病已达百余种,遍及临床各科。

承载着中医学几千年的思想精髓,传承至今的三棱针疗法优点明显,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一、适应范围广并且逐渐形成其优势病种

三棱针在早期主要用于痈、疔、疮毒的割治排脓,也用于少量痹痛疾患。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治疗病种逐渐扩大。到《黄帝内经》时期,书中记载的病种已达30多种,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痛证,而且用于急证的抢救。再经历代医家的不断总结,对各种实证者都可用三棱针疗法。而近10年来,三棱针的运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更有了创新,拓宽了治疗范围,扩大了适应证。从文献报道中看,应用三棱针治疗的病种已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以及传染病等各科160多种疾病。据最新调查显示,三棱针主治的病症以阳、热、实证为主。三棱针刺血的优势病种,包括因风热外袭、热毒炽盛或热入营血导致的急性炎症(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高热等),因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而致的皮肤病(带状疱疹、睑腺炎、痤疮等),由经气运行受阻、气血瘀滞及毒邪侵入而致的局部肿痛、关节受损等疾病(扭伤、头痛、腰腿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有人结合古代医家经验,提出将虚证列为三棱针的禁忌。然而,亦有学者认为恰当地运用三棱针可有补虚的作用,能起沉疴、消痼疾。这一观点使三棱针从长期“虚证禁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认识了三棱针的治疗作用,扩大了治疗范围,使三棱针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应当本着“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态度看待三棱针疗法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二、简便易行

三棱针创伤小,不需要复杂的医疗器械,只要有三棱针等针具即可。操作简便易行,容易掌握及操作。三棱针对患者来说,可节约时间,每次放血时间仅用几分钟,十分方便,所以便于推广应用。三、见效快,疗效高

三棱针对于适应证,不管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往往都有较好的疗效,具有药物和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显著疗效。尤其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昏迷以及各种急性炎症、软组织损伤等属于实证、热证者,能够很快控制症状,往往一次见效,多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经济价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三棱针成本低,诊治费用低廉,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节约了药材资源。由于此疗法施术于体表部位,能随时、随症观察,既稳妥,又安全,无毒副作用。即使出现异常反应,也较易处理,不留后患。

三棱针作为我们的传统医疗手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对三棱针的文献报道以临床观察类为多,而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大多只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或治疗观察上,很少有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不高。临床中不同的施术者在刺血部位、刺血量、疗程等方面方案相差很远,临床操作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对的共识和标准。这不仅影响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也影响三棱针的推广应用,出血量和治疗时间间隔对于疗效而言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充分的研究。应通过权威机构组织相关医疗单位,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刺血部位、刺血量等。目前临床观察较多而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缺乏相对的共识和标准,仍须进一步加强量、疗程和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严谨、客观的临床数据,制订较规范的治疗方案。通过对同证不同病的刺血患者临床疗效与实验室指标的研究,加强对三棱针适应证的总结和归纳,找出众多的病与简单的证之间的关系,建立上述各种适应证的证候标准和治疗规范,就可以从众多的疾病中走出来,使三棱针疗法的适应证变得更简单,将可能更利于三棱针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拓宽三棱针的适用范围,提高疗效,就必须加深机制研究,规范化地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并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方面还需更做很多的工作。

近年来皮肤科、骨伤科等专科虽然对三棱针进行专科专病方面的疗效观察,并对其操作规范上进一步改善,在机制研究方面做了也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仍任重而道远。相信随着针灸疗法的不断深入普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三棱针也一定会显示出它更加光辉的前景,成为老百姓治病防病之利器。(王 彬)第四章  三棱针的治病机制一、中医学机制

三棱针疗法,又称刺血疗法,古称“启脉”,《黄帝内经》中称之为“刺留血”,是祖国医学历史中的一种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的治疗手段。“经络不通”、“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其理论基础;“宛陈则除之”,则是三棱针的应用大法。古代即有众多医家擅长使用此法,现代临床上也经常运用,多以三棱针、毫针、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是传统的针刺方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紊乱,经络气血循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气血学说”是三棱针作用机制的总纲。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具有由里及表,通达内外,联络肢节的作用,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脉度》说经络“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表里的桥梁,具有灌输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机体内外平衡协调,脏腑及四肢百骸、肌肤筋脉、五官七窍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相互密切配合,都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灵枢·本脏》曰:“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通过经络系统协调阴阳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使机体不断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内充外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保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不可须臾脱离、最宝贵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行于脉中,充润营养全身,它不仅是四肢百骸、脏腑经络的能源和动力,也是营卫津液、精神情志的气化源泉和物质基础。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均依赖于气血正常的运行,固有“血气者,人之神”,“得神者昌”之说。《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因此,气血充养是根本,经络畅行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即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气滞血瘀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人体某些部位就会发生疼痛或肿胀,络脉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充血、扩张、气血瘀积,久而化热,出现红、肿、热、痛等实证。《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用针者,虚者实之,实者泻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宛陈则除之,就是放血疗法的原则。《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有余,则泄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亦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指出:“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素问·血气形志篇》又指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所以三棱针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其通畅,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阴阳平衡,使气滞血瘀的一系列病变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认为,三棱针的作用机制就在于出恶血、通经脉、理血气、调虚实,使经脉畅通,营复阴阳,从而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以此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二、西医学机制

三棱针虽然操作简单,但从现代机制来阐释相当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明确,各家在不同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目前倾向于认为,三棱针的功效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三棱针现代的作用机制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取得重要进展的则在近十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一)脑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现代研究显示,以皮肤针叩刺大椎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脑血流图证实刺血确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弹性的作用。多项以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手十二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初期昏迷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较多,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内容:刺络放血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升高,减轻自由基对脑组织损伤;可降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可明显上调缺血区皮质脑组织脑内应激热休克蛋白70(HSr’70)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强脑组织对抗缺血性损伤的应激能力,抵抗缺血性脑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脑修复能力;可通过快速提高缺血区原癌基因蛋白(c-los蛋白)的含量改善神经细胞的应激能力,从而提高缺血区脑组织的抗损伤修复能力,减缓神经细胞凋亡,抵抗缺血性脑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可使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区+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升高、H浓度降低,缓解因急性缺血性损伤造成2+的低氧状态和酸中毒,阻止胞外Ca向胞内迁移,降低脑缺血后升高的EAA(兴奋性氨基酸)、NO浓度,减轻神经毒性,从而改善预后。(二)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 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三棱针能降低颈椎病患者血液中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对改善微循环淤滞,组织供血不足与缺氧状态有较好作用。有研究观察到委中穴放血能使血中白细胞增多,是治疗疖肿中抑菌作用的一个方面。三棱针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放血局部进行负压吸引,促使新鲜血液流动,稀释致痛物质,降低其浓度,从而达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2. 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三棱针作用于血管,血管、血液的互动过程及引起的整体变化是其取得疗效的核心机制。刺络放血可能通过影响血流剪切力而产生调节内皮细胞的作用。三棱针放血破坏了局部血管的完整性,是活化内皮细胞的首要因素,进而引起复杂的生理病理效应,产生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既具有循环激素的作用,又发挥其局部激素的效应,可调节体液、血管床张力和血压等。三棱针放血时,若刺激血管平滑肌上丰富的自主神经,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复杂的信号转导变化,产生细胞内、细胞间及血管局部和整体的调节反应。

3. 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动物和临床研究均表明三棱针具有改善血流变相关指标、显著降低瘀血证的血液黏稠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三棱针对血液流变学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刚性指数都有改善作用,其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压积:

三棱针实施时,刺破了人体浅表的动、静脉,毛细血管丛,并将堆积在微循环中的红细胞直接排出体外,降低了血细胞比容,从而使红细胞的局部浓度下降,血液黏滞度下降。(2)血流切率:

三棱针施术的一瞬间,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增高,此时通过流体力学公式可以计算出红细胞集中在中轴,红细胞的长轴与血管的纵轴平行,红细胞流动时发生的旋转及红细胞之间相互碰撞的减小,使血液黏滞度下降。(3)血管的口径:

三棱针放血后,继发局部小血管、微血管的收缩,当一些微动脉的直径缩至小于0.2~0.3mm时,就会发生该效应,血液的黏滞度也会下降。(4)温度:

三棱针施术后,人体深部的血液会以比在正常情况下快得多的速率流向体表,同时也将更多的热量带向体表,引起局部温度增高,使该处(或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血液黏滞度进一步降低。(5)血细胞比容:

三棱针将红细胞直接排出体外,打断了“血液高黏状态—微循环障碍—机体缺氧加重—血液黏滞度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有利于正常微循环的建立。

4. 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三棱针放血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其对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纤溶系统的一些指标发生变化,即纤溶酶原(PLG)活性增强,纤溶酶抑制物(APL)活性降低,提示刺络放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纤溶系统的活性。

许多疾病的产生都源于血液的高黏状态,而放血术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血液流动,降低高凝状态,打断了病理的恶性循环,这也是近年来放血术治疗范围不断拓宽的原因所在。三棱针在休克的中、早期放血,作用于人体浅表的血管,带来一些直接的效应:降低血细胞比容、血液黏滞度,加快血液流速,并且将人体在微循环障碍时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直接排出,从而解决了休克病理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微循环血流速度低,血液黏滞度高,且两者互为因果),打断了病理变化中的恶性循环,达到了治疗休克的目的。三棱针放血可以使中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明显下降,可以改善脑组织的供血状况,通过浅静脉放血,调整脑内血液的流速、流量、组分、压力等,还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凝血和抗凝血功能,使微小脑血栓解聚,微循环再通,以保证脑神经细胞的正常调控活动。三棱针可降低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十二井穴三棱针放血对中风患者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有双向调整作用,其可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对血管舒缩、血液黏稠度、血管通透性、血液灌注等诸多系统的调节,以达到对脑血流的调节作用。(三)对神经肌肉的影响

三棱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而达到的。三棱针在调整血液循环障碍的同时,能直接改善神经细胞所处的微环境状况,使微循环中内皮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只有血管内皮功能完好,血液—神经屏障才能得以发挥作用,病毒不易侵入神经。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才能有效支配人体各部肌肉功能活动。以刺金津、玉液出血为主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刺前后握力的变化,肌电图结果证明,三棱针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可使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异常自发肌电减少或消失。以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抑郁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及行为学指标变化的研究发现,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调节抑郁大鼠血浆中IL-18、IL-6含量,这可能与刺络放血抗抑郁作用有关,表现为刺络放血组大鼠血浆中IL-18、IL-6含量降低,与百优解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研究采用家兔脑室注射受体阻断剂方法,观察电针及手十二井穴三棱针放血对家兔脑血流图的影响,以探讨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在针刺影响脑血管的效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井穴三棱针放血效应受到中枢神经M受体及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的双重影响。(四)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

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成熟的T、B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各种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结),都要通过血液的循环转移传输而发挥其免疫防御能力。所以血液循环障碍能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刺血疗法能及时解除血液循环障碍,以利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功能。以刺络放血法治疗实验性发热家兔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三棱针放血退热速度较体针为快,且可提高红细胞细胞膜上的C3b受体活性,从而增强了免疫吸附能力,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有研究通过观察三棱针加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证实了该法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黏蛋白(M)、免疫球蛋白IgM、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有研究通过挑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但得到以上的结果,而且还观察到微血管形态总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都说明了三棱针具有调节免疫,消除炎症,抑制风湿活动的作用。有人以三棱针治疗病毒性疣病,并在刺血前后做了OT 和PHA皮试、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测定。结果发现,上述各项免疫指标,在治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且在治疗后一个月随访,免疫指标仍然继续增高。不少研究表明,三棱针对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血常规有明显影响,耳穴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儿童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下降。临床还发现,三棱针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降低者回升。另外三棱针对血液中钾离子、钠离子及钙离子的含量也具有调节作用,证实刺血的退热、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客观基础的。因此三棱针可广泛用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包括白喉、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等急性传染病;毛囊炎、疖、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外科感染性疾病;睑腺炎、结膜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五官科疾病。(五)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

临床观察显示三棱针对小儿高热及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高热等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六)对组织再生和修复的影响

对于久治不愈的溃疡面,三棱针治疗后改变了其患处血流的速度,使炎症区域白细胞能游出血管,发挥吞噬、杀菌、免疫等作用,同时又能补充大量的抗炎物质和促使细胞生长因子到创伤区域。三棱针刺血的治疗手段改变了创伤组织的微环境后,创伤部位各组织细胞能行使各自正常的生理功能,组织间质水肿消退,代谢产物及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过多炎症介质、细胞毒素等随血液排出体外,促细胞生长因子的大量产生,使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共同联手修补创伤。毛细血管网形成和营养通路开放,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充足,即能进行正常的增殖与分化。机体自身的调控网络恢复后,创伤组织就可按一定程序而逐步有所恢复,所以调整血液循环是解决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功能受抑制的关键。(七)对疼痛的影响

疼痛的产生机制较为复杂,但与血液微循环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受到各种体内外刺激时血液微循环发生改变,血液微循环受到神经—血液—体液系统调节,当血液微循环改变超过此系统的调节能力,即出现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体液、激素、酶类、细胞分泌异常,使机体组织受损,释放出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前列腺环素、白三烯等各种致痛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阈异常,从而引起疼痛感觉。在血液微循环及神经—血液—体液系统正常情况下,这些致痛物质可以被局部血液微循环灭活、转运、清除,不致产生疼痛。当血液微循环障碍时,这些致痛物质生成堆积,不能被有效灭活、转运、清除,同时又加重了微循环障碍,从而产生更多致痛物质,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棱针可以减轻患部的疼痛感。一方面是通过刺血后局部血液的流出,可直接使部分致痛物质随血液排出体外,恢复微环境正常的动态平衡,减少了致痛物质的生成和堆积。另一方面,三棱针在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的同时,使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变态反应、血管神经缺血时,由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组织细胞所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超微量致痛物质及时降解、灭活和转运。阻断了痛觉冲动产生的这一环节,也就是直接改变了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所处微环境中神经递质等生化物质的失衡,使疼痛冲动不能产生、传递和感知。刺血调整了血液的流速、流量,促使机体恢复对疼痛的自我调控能力。经过近年来临床上反复验证,对炎症反应、神经病变、急腹症、代谢障碍、肿瘤引起的疼痛等,给予三棱针治疗后疼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从已有的成果看,基本上证明了三棱针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然而要全面阐明其作用机制,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王 彬)第五章  三棱针的操作方法

三棱针虽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但医者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掌握准确的诊断知识和操作技术,若医者盲目施术,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故三棱针效果的优劣,除了与辨证论治和选取治疗部位有关外,还与规范的操作方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务必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针具

在临床上,三棱针疗法应用的针具是三棱针,然而随着操作方法的改进,一次性注射针头和安全锁卡式采血针也被逐渐推广应用。(一)三棱针

三棱针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工具,在古代主要用于泻血排脓以治疗难治病症,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锋针”发展而来,《灵枢·九针十二原》:“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三棱针疗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记录三棱针名称的书籍是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上星一穴:在额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主疗头风,头肿,皮肿,面虚,鼻塞,头痛。针入二分,留十呼,泻五吸。针下气尽,更停针引之,得气即泻,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不宜多灸。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若灸即恐拔气太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令宣通热气。”

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cm,针柄直径2mm,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cm,针柄直径1mm,可用于点刺、挑刺。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三棱针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种,多用于瘀血证、实热证和急症等(图3)。(二)注射针头

注射针头是一种供患者注射用的一次性注射针头,是由塑料针套、针尖组成的,可有效地防止因二次使用一次性注射针而产生病毒交叉感染。临床上应用的一次性注射针头可见各种型号。因其方便取用,使用前不用再消毒及安全卫生等特点,现在多代替三棱针用于点刺、散刺放血(图4、图5)。(三)安全锁卡式采血针

安全锁卡式采血针是常用的一次性血糖采血针,针尖有轨式直线弹射,避免针尖弹射时,呈弧形、曲线、旋转式弹出而引起的剧烈疼痛。针具中弹簧有缓冲刺入皮肤作用,达到自动缩回,并减小痛感。圆弧三棱状的特殊设计,使得痛感小、创口小、愈合快,有利于保证出血量。可供三棱针点刺放血量少和儿童人群使用,可用于点刺放血(图6)。二、应用方法(一)关于三棱针的古代应用“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三棱针的理论基础;“宛陈则除之”则是三棱针的应用大法。古代关于三棱针具体操作的描述,主要见于《灵枢·官针》、《素问·缪刺论篇》、《素问·调经论篇》等篇章中,这些方法主要是依据针刺的深浅程度以及是否为多针刺法而分类的。

1. 赞刺《灵枢·官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意为用三棱针之类的针具在一较小的病灶或疔疖痈疮局部多次点刺,使之出血,以排热毒。如治疗带状疱疹时,可采用赞刺,加拔罐疗法以充分泄热解毒。

2. 豹文刺《灵枢·官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意为在病区四周多点直刺出血,因其点刺出血点较多,形如豹纹而得名,适用于疖肿痈疽、痹证、急性扭挫伤等,有镇痛、祛瘀之效。

3. 毛刺《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因其浅刺于皮毛部位,所以称为毛刺,意为多针、较大范围内浅刺患处,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而泄邪气,可适用于皮肤病,如皮痹、斑秃、顽癣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祛瘀生新的功效。

4. 络刺《灵枢·官针》云:“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意为在细小浅表血脉、肢端末梢处或者是皮肤上的血络点刺放血,目前临床所用的点刺或挑刺即类似该法。如少商、商阳穴快速点刺,一次即可,适用于高热、中风、咽痛、天赤火眼等;亦适用于耳穴刺血及体表如肘窝、腘窝等处的浅表异常小静脉治疗相应疾病,如《素问·缪刺论篇》云:“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

5. 缪刺

缪刺为左右交错取穴,即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而取其左。其论述集中在《素问·缪刺论篇》:“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又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再如:“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这说明,当用一般方法治疗疼痛为主的疾病无效时,可考虑使用缪刺这一特殊的治疗方法,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6. 扬刺《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素问·长刺节论篇》云:“阳(扬)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因该刺法分散且宜浅刺于表,含轻扬、扬散之义,故称为“扬刺”,适用于治疗寒气阻滞经络面积广而浅的疾病。

7. 大泻刺《灵枢·官针》云:“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宜为用三棱针或小针刀样工具刺破脓肿以排脓。适用于需要放血量较多者。

8. 经刺《灵枢·官针》云“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官针》中注曰:“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结不通,则流溢于大经之分而生奇病,故刺大经之结络以通之”,即针刺经络之经与络间结聚不通的地方,以使邪去病愈。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瘀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以上几种操作方法,其中赞刺、扬刺和豹文刺属于多针聚刺法范畴,常适用于病变局部取穴,以扩大针刺范围、增强针刺刺激量,从而更有效地激发经气,促进疾病痊愈。(二)关于三棱针的现代应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