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医大师名师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8:42:00

点击下载

作者:武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汉中医大师名师传

武汉中医大师名师传试读:

名医风范久 悬壶济世长

江城大地,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长期以来,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中医药名医大家呕心沥血、救世活人、传承授业,成就突出,为武汉市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6年,武汉市将全力迈向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造就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因此,薪火传承、引领垂范,尤为重要。

继2011年湖北省评选表彰首批中医大师之后,武汉市率先开展了首届中医大师名师评选表彰活动。为树立典范,激励后学,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武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授予李恩宽等10名医师为“武汉中医大师”、余南才等28名医师为“武汉中医名师”、薛莎等40名医师为“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杜子辉等40名医师为“武汉基层中医名医”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激励中医药工作者奋发有为,在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10名武汉中医大师和28名武汉中医名师的个人经验及经历结集出版,以飨读者。编者2014年9月

大师篇

李恩宽

李恩宽,男,武汉市人,汉族,1936年10月出生,1955年就读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医学院),并因在校表现优异,于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后的十余年中,一直在社会福利院工作并学习中医。于1972年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至今,期间曾多次到日本、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2013年11月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李老出生于中医世家,受父亲李哲明(武汉市名老中医)的影响甚深,从小耳濡目染,热爱中医,并且熟读中医经典名著,而大学毕业后,也从不间断的一直跟随父亲学习中医以及针灸(1960-1965),并在1961-1965年多次短期跟随父亲的老师杨济生(全国名老中医、中央保健医师)学习,得到其真传。对中医理论、临床、针灸均有独到之处,如中风病人舌体歪斜,语言不清,深刺舌下金津、玉液可治愈舌体歪斜,使吞咽正常,语言清晰,疗效好。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各种关节痛,颈腰椎疾病等治疗疗效较好,如中医治疗效果好,则不用西药治疗。

1975-1978年跟随全国名老中医黄寿人学习中医,并继承了他的部分学术思想,对养阴、补脾胃、活血化瘀等学术思想有较多的体会和实践,对养阴的学术思想有进一步提高,如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是滋阴派的名言。李老认为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伐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李老曾治疗3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患者多为阴虚,采用魏柳洲的一贯煎及张锡纯的鸡胵茅根汤加减治疗,如中药利尿效果不佳,加上西药的利尿剂,则利尿较快,但西药利尿剂容易产生耐药性,此时与中药的养阴利水剂同用,可使西药利尿剂的耐药性减轻而增强疗效,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这批绝大多数病人除个别死亡外,达到临床治愈。李老对于肝硬化腹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肺心病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李老从小学习了多种中医古籍,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更是熟读,而近来又学习了扶阳派清代名医郑钦安中医学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及其他扶阳派的医书,对扶阳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郑氏认为阳虚证的发病机理是:阴气上僭,阳不制阴,应扶阳以宣布阳气,阳光一照则阴气自灭。郑氏对阳虚证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认识与经验。郑氏认为:“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廊,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原哉。”而李老认识,现代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多耗损阳气,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生各种疾病。而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核心,是中医的辩证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指出“万病一阴阳耳”、“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二字为主,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这句话强调了阴阳辨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认为“按定阴阳虚实,外感内伤治之,发无不中”,还再三强调“务要将内外两形,阴阳实据,熟悉胸中,方不致误人性命也”而李老遵从郑钦安的扶阳学说,他推崇阳气,认为阳气为一身之根本,阴阳平衡为治疗之准则,并强调阳主阴从,而且在临床上善于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李老为了降低附子的毒副作用,更是将附子经过特殊炮制,将乌头碱的毒副作用降至最低,而且李老为了将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并且避免病人中毒,常常以身试药,他曾经将炮制过的附子煎药口服达到一剂120g无中毒等反应,才将药物用于临床。

李老在运用扶阳药的基础上,加用补气药物运用于中老年的疾病,效果显著,他认为,中老年人多有气虚的表现。而在脑中风或脑梗死后遗症的患者,采用扶阳方法,加用虫类药治疗,疗效较好。

如近期治疗多例肾病综合征女性患者采用扶阳派的理论指导治疗,经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尿蛋白由+++逐步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肾病多为阴虚,一味以滋阴降火为主,其实不然,阳气(正气)不足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是疾病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最主要矛盾。在中医学中肾病综合征多属“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认为水肿、蛋白尿等症为水精输布失调之故,而肺、脾、肾是水精输布过程中的主要脏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故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如外邪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去宣肃功能,则可导致水肿;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上归于肺,利水生合,若脾不健运,水谷运化失常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肾为水脏,司开合主二便,如肾气不足,则开合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出现小便异常和水肿。若脾气下陷,肾气不周,升运封藏失职,都会损伤阳气,导致阳气亏虚,阳虚精微输布失调,可从尿中而外泄。在治疗过程中,李老主要以四逆汤加味治疗,而且李老大剂量运用附子,并且同时加用肉桂、桂枝等温阳的药物,佐以养血活血的药物,使得疾病得去,症状好转,达到临床治愈。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时,李老认为,中医部分,必须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进行治疗,不能套用西医用抗生素,中医就用清热解毒治疗。更不能是采用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法,中医讲究的是一个整体,不能采用西医的局部对症治疗。例如1980年曾治疗一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患者当时全身发黄,总胆红素12mg/L,经剖腹探查胆管硬化,管径2mm,无法手术,医院希望患者进行肝移植术,但当时国内做肝移植术最多只能存活264天,患者及家属均不愿做手术,后经对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半年痊愈,随访21年,现仍健在。此病罕见,至1980年我国有文献根据的只有26例,绝大多数病人5年后死亡,本例患者生存20多年。在本例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中医的辨证观点进行论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详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6期)。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应该让中医的长处得到发挥,对于一些难治性疾病,慢性病,中医有其独特的疗效,我们更要坚持。李老认为中医的各个流派均有自身的优势,在指导临床,都有积极意义,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流派的作用。

因为在其临床上有突出表现,从1992年开始李老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及湖北省人事厅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2002年由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2011年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技术二级。

在学术团体方面,1982年李老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武汉市分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1983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湖北分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9—2000年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1994年起,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委员。1994年起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科技成果方面,李老主持科研题五项。中医方剂“寒凉温热”四性实质研究——110个方剂煎煮液与元素的关系(为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获199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白口服液提高免疫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获1992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国家发明银奖;清热止痒方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4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国家发明铜奖;通脉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8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项均排名第一。另外现主持武汉科技局公关计划课题(温阳前列腺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运用扶阳思想治疗前列腺增生,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正申请专利。在此期间,更是发表论文20余篇,并有论著《黄寿人医镜》《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均为合著)等。而中医药理论量化与微量元素更是开通了中医药从现代医学方面论证的先河。

任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期间,李老更是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并在任市人大代表期间,多次在小组会上口头提出建议武汉市人民政府加大对中医和中国西医结合事业的投入,以后政府适当的增加了投入。为了更好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建议开办西学中班,在市人事局、科干局、卫生局的支持下,在武汉职工医学院办了两期西学中班。医院也自定政策,同等学力资历,西学中的人员优先晋升,如医院原副院长皮肤科专家高进,外科专家外科主任张家衡,妇产科专家市妇幼保健中心妇产科主任丁玎等先后顺利晋升至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这两期西学中班,进一步促进了医院中西医结合工作。(张丽敏)

管竞环

管竞环,男,汉族,1936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2002年获“湖北知名中医”称号;2008年获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10年获湖北名医称号;2010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曾兼任中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顾问。获湖北名医、湖北名师、湖北省劳模、武汉市劳模荣称。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22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2013年11月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管老于1958年考入武汉中医学院,1963年毕业后留校,供职于武汉市中医院,1970年10月调入武汉市第一医院。先后师从一代名医陆真翘、黄寿人和余青萍、章真如。管老治学严谨,医术精湛,从事中医临床科研50年,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肾病专科,如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泌尿道感染等。在中医理论量化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对于肾病的治疗,管老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取得良好疗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肾炎为国内首创,并沿用至今;另外,对于慢性肾衰竭等多种肾脏疾病,管老制定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水平居国内领先。临证经验

自上世纪60年代末,管老开始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专攻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等。《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就需要通过对症候的全面分析而求其本质。例如慢性肾炎多由于感受外邪而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常因感冒或感染而致反复加重,可谓旧邪未去,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甚,然其临床上或仅仅只有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的尿蛋白持续阳性而余证不显,管老认为患者蛋白尿持续阳性,最有威胁的是感染,尤其是牙齿,咽部,皮肤等易于被忽视的感染灶。因为多数患者对这些部位的疾病不予重视,且很多情况下病人无自觉症状。由于感染灶的存在,患者蛋白尿及血尿不易消除,而且在机体抵抗力低下之时,易于复发。管老在患者病情稳定时,积极预防感染,在病情复发时,常首先考虑清除感染则尿蛋白自消,即邪祛则正安。另可从其舌脉查其本质,常可见舌红或干或腻,舌底络脉瘀青,脉弦滑或细数,而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其尿中白细胞常可见阳性。至此可见肾炎尿蛋白持续阳性者不宜一味温补通阳,而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参以随证施治,方与其病机相符,始能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和实验研究,管老还研制出了灌肠一号、454颗粒、坚肾合剂、生红素片、水肿汤、黛军片、清清胶囊、清木糖浆、健脾生血精、扶肾膏等一系列纯中药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的有效制剂,获得患者和同行较高评价。(一)辨证思路

管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经常强调一定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如慢性肾炎患者,有的表现有浮肿,有的表现有腰痛等;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可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而有的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尿检异常或肾功能异常等,所以管老看病不拘一格,采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以理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为依据,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临证特点如下。(1)重视问诊。(2)重视舌诊。隐匿性肾炎,因其无症可辨,往往无从下手,此时,管老详辨于舌。对于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者,常予补气;对舌体瘦小,舌质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者,予以补阴;对舌质暗红,边有瘀点或舌下络脉迂曲者,配以活血化瘀治疗。(3)重视体格检查。管老多次强调体检的重要性。如查患者眼睑及双下肢的浮肿;查指甲、眼睑色泽有无贫血;查皮肤感染;查咽喉、扁桃体肿大;查龋齿;肝脾肿大等等,往往要通过详细的体检才能发现病灶。(4)重视采取必要相关检查手段。管老很重视中医和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他常说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加上相关检查是很好的诊疗模式。如浮肿的原因可有肾病、内分泌疾病、心脏病等;仅靠中医四诊还不够,还需通过尿相差显微镜检、B超、CT扫描、肾活检等检查手段,使原发病可一目了然,治疗也能有的放矢,对预后的判断也明确。(二)论治特色1.从风论治肾脏病

管老根据肾脏病的发病特点,提出从风论治肾脏病的原则,重视风邪与肾病的关系。2.从咽论治肾脏病

管老根据慢性肾炎合并扁桃体炎、咽炎的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将扁桃体炎咽炎的中医治法归结为八法:① 养阴清热利咽法;② 滋补肾阴,清肺利咽法;③ 化瘀消肿,养阴利咽法;④ 养阴清热,疏肝降逆法;⑤ 清热泻肺,化瘀排脓法;⑥ 通肠泻肺法;⑦ 养阴清热润肺法;⑧清燥润肺法。临床上灵活运用八法,往往咽炎症改善,肾炎也好转。3.慢性肾炎蛋白尿临证经验

管老在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时,针对慢性肾炎肾气虚损,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疾病标本缓急,提出慢性肾炎中医辨证论治七法,同时灵活应用激素、火把花根片、针灸、食疗等综合治疗。4.慢性肾炎水肿的治疗

管老治疗慢性肾炎水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消肿当理气;消肿宜活血;消肿要升提;消肿重培补;消肿须温化;消肿勿伤阴;急则治标为应变之策;缓则治本乃久安之计;重视后天顾护胃气。5.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首重感染,祛除诱因;重视舌诊,灵活施治;针药并施,食治结合;用药平和,善用药对。6.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虚实分治;年龄分治;针药并用。7.慢性肾衰竭(CRF)的治疗(1)慢性肾衰的中医辨证特点:管老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发现,CRF患者最常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的表现,即黑、淡、虚、瘀、浊,通过这五点来辨证,紧扣其虚、瘀、浊、毒相互兼夹的病机,往往可以执简驾繁,使辨证更加准确,容易掌握。(2)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术思想(一)首次揭示了中药四性、五味和方剂四性量化规律

通过对105味中药中42种元素和110首方剂33种元素的检测,把中药四性、五味和方剂四性进行了量化,结果与传统的四性、五味比较,符合率达到70%左右,证明了中医理论可以量化,改变了中医理论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历史。

通过一系列研究,管老认为元素是药物和证共有的物质基础,提出了元素辨证论治模式,即宏观辨证论治和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宏观辨证论治,即中医规范化辨证方法和论治法则的定性对应;微观辨证论治,即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病证与方药的元素谱对应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通过元素完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中病证与方药之间的最佳信息转换,建立了以科学分析方法处理方剂、病证元素信息为主要目标的元素辨证论治体系。(二)首次提出“辨疾病归经选药组方方法”在肾病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

管老将《中医内科学》各疾病中所用方剂的药物归经进行了统计,发现疾病归经与方剂中的药物归经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古人在临床辨证时,已经将辨疾病归经与用药归经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中药归经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

肾病临床中,常出现瘀证和热毒证,需要用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以往很少考虑这二类药的归经问题,自从用了辨疾病归经选药组方方法,把此二类药也选用肾经后,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中药归经必须在疾病归经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归经的作用。(三)首次运用数学组合公式规律,在临床上治则确定后,从中筛选药物优化组方,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医诊病,首先辨证确定治则,而符合该治则的组方成千上万,如何从中筛选优化组方,一直是道难题。管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在辨证论治指导下,采用了“辨疾病归经筛选法”、“中药元素筛选法”、“中药钙磷比值筛选法”等,完全可以将参与组合的药物数量减少到最小值。力求在定性的基础上寻找定量规律,避免了选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德艺双馨

管老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从事临床诊疗、科研、带教工作50余年,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厚的功底,练就精湛的医术,终至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先后培养研究生10余人,带教进修医师和西学中医师达100余人,带教毕业实习医师每年都有数十人。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不少弟子担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中医界的学术骨干。

管老教学育人向来是诲人不倦,从不保守,总是倾囊而授。同时,他言传身教,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和以德济世、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管老从医数十年,从来都是以救患者于病痛之中为毕生之第一要务。凡来求医者,不论男女老幼,贫贱富贵,官位尊卑,皆一视同仁。医话集锦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 元素是人类与自然界共有的物质,元素是证与中药信息传递的物质,是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

● 中医理论研究应分两步走:第一步量化基础理论(不一定了解机理);第二步揭示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多学科通力协作是关键。

● 传统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应包涵科学的“组方原理”,破译“组方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将使中医治疗学获得突破性进展。辨证论治机理即组方原理。

● 脏腑辨证法是各科各种疾病共同辨证的统一大法,在证的客观化研究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去研究脏腑辨证机理。推测,在人体血液中有一组成分是脏腑辨证的统一指标。

● 中医药历尽三千年沧桑,近百年来遭遇取缔、打击而能活下来,一定有他合理的内核。(马威)

徐宜厚

徐宜厚,男,汉族,湖北武汉黄陂区人。1940年2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学学会中国外科学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武汉分会皮外五官学会委员会主任委员,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世界中医学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皮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先后荣获武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武汉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199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被湖北省人社厅和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名师”光荣称号。

徐宜厚教授师从于武汉单苍桂、北京赵炳南两位专家,通过接受多年的教导和临床实践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至今出版专著有14本,其中代表作有《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徐宜厚》《中国现代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中医皮肤病学》英文版等。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期间,完成了4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均已是学科骨干。科研“头针治疗带状疱疹”获1989年度武汉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徐宜厚教授先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香港、广州、长沙、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应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邀请,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赴香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为中医皮肤科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徐老既无家学渊源,又不是名校毕业,然而,他从医近50年中,在中医皮肤科领域卓有建树,究其奥秘,就是“勤能补拙”。名师指点,步入殿堂

徐宜厚,出生于一个劳动者家庭,由于社会动乱和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没有接触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在他青年时期,却有幸接受了中医的系统教育,当时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均是武汉地区的一代精英,院长是著名中医学家陆真翘。

1963年7月,徐老毕业于原武汉中医学院中医本科。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武汉市中医院,跟随武汉名医单苍桂老先生,在侍诊的5、6年中,单老教他诊病的技能,同时向他推荐必读的中医典籍,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等。从这些医籍中了解了先贤的学术精髓,如陈远公对银花的论述十分精辟与全面;王洪绪的小金丸、西黄丸、醒消丸、阳和汤等。只要辩证准确,效如桴鼓。

1974年至1975年经原北京医学院院长胡传揆教授介绍,他有幸跟随北京名医赵炳南老师学习。赵老用药的精与专,宽与深,使他终身受益,至今难忘。他曾用筛选法对赵老治疗红斑狼疮、湿疹的用药规律,进行过归纳与总结,为他另辟新径找到了准确的着力点。在北京期间,他曾多次到北京西总部胡同拜望胡老,胡老拿出一些建国初期消灭性病的照片赠之,当时他只抱着好奇的心理,珍藏这些照片。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性病萌芽,并有泛滥的趋势,他才恍然悟到胡老的良苦用心。

1985年,徐老应朱仁康研究员的邀请,参加《中医外科学》撰写与统稿,有机会聆听到朱仁康、张赞臣老前辈的谆谆教导;1987年7月,在上海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期间,他专程拜访顾伯华老师,顾老亲笔签名赠予由他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

由此可见,徐老是一位十分幸运的人,在他从事中医的过程中,不仅亲聆多位中西医老前辈的教诲,而且目睹这些老前辈高尚的学风,正是由于名师指点,使徐老步入中医学的辉煌殿堂少走了许多弯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

恩师的教诲,社会的培育,家人的扶持,使徐老在中医皮肤科领域成绩斐然。归纳其要,其学术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脾胃立论,阴阳逢源

综观历代文献,凡治杂病者,多从脏腑虚实立论,故而,对脏腑的生理、病理、立法、用药的论述,既丰富又详尽,给今人留下许多宝贵的遗训。然而,在众多论述中,尤对脾、肾更为关注。两者之中,不少医家推崇“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徐老在治疗皮肤病中,牢记李东垣所云“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的遗训作为指导思想,为此,徐老将原著中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梳理。1.脾胃与腠理

从生理上讲,“气者,上焦开发,宣五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主张升阳益气,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不论病的虚实传变,均应以脾胃为本。从病理上讲“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具为之病。”说明腠理虚乃至九窍致病,无不与脾胃之虚,营养不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2.脾胃与皮肤

皮肤病种类繁多,但从发病的机理而言,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六淫外邪;二是劳倦所伤;三是饮食失常;四是情志不遂,四者均与脾胃有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医权初编》)。按李东垣在著作中列举的皮肤病主要有:隐疹,方用消风散;瘰疬按其经络循行,病在阳明经者采用升阳调经汤;病在少阳经者用连翘散坚汤。此外还有眼睑赤烂、脱发、酒毒、湿疡、耳疾、鼻疾等。充分反映脾胃虚实与皮肤病的发生有着特殊的连锁关系。故“凡欲查病者,必须先查胃气;凡欲治疗者,必先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景岳全书》)3.脾胃与用药特点《医验录》说:“医之权衡,在于用药;药之妙用,期于对症”。李氏用药有四大特色:一是升降;二是补泻;三是厚薄;四是随时加减。按照上述四大特色,徐老将从脾胃论治皮肤病归纳为如下十四法。

健脾益气法: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病等。方选人参健脾汤。

扶脾化湿法:用于黄褐斑、湿疹、湿疹样皮炎等。方选益脾散。

扶脾化痰法:用于狼疮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慢性丹毒等。方选益中汤、二陈汤合裁。

扶脾固表法:用于慢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等。方选验方枳术赤豆饮。

清脾泻火法:用于口周皮炎、多腔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方选验方变通泻黄散。

清胃泻火法:用于夏季皮炎、中毒性红斑、酒性红斑、蔬菜日光性皮炎等。方选变通白虎汤。

和胃除湿法:用于慢性盘状湿疹、肢端皮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方选和中汤加减。

补中益气法:用于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雷诺氏症、慢性荨麻疹等。方选变通补中汤。

益气温阳法:用于狼疮性肾炎、成人硬肿病、寒冷性荨麻疹、黑变病等。方选变通八味汤。

滋阴润燥法:用于湿疹样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等。方选滋阴除湿汤加减。

扶脾保肺法:用于干燥综合征、老年性皮肤瘙痒、毛发红糠疹等。方选理脾阴方加减。

舒肝益脾法:用于寻常疣、扁平疣、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方选归脾汤、逍遥散合裁。

清心泻火法:用于婴儿湿疹、中毒性红斑、疱疹样皮炎等。方选验方四心导赤饮。

温阳通痹法:用于重叠综合征、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病等。方选验方温阳通痹汤。

综合上述,徐老深切体会到李氏用药的特色,凡见黄芪、党参、炙甘草、羌活、柴胡、苍术、升麻等辛、甘、温药,意在培养春阳升发,正合“少火生气”之旨。唯恐火亢之害,又加入甘、苦、性寒之品,如石膏、黄芩、黄连等沉降之味,使之泻阴火于升发阳气之中,寓阴药与阳药制方逢源之妙。(二)博采名家,海纳百川

近代名医章次公说:“各家学说,互有长短。自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而需取长补短。”章老之言,确为肺腑之语。徐老在临床中,发现皮肤病涉及多个学科,从人群而言,女性和小儿居多;从年龄而论,老者不少;从原患疾病所载,鼻咽等病常见。面对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疾病谱,要求医者必须博采名家之论,弥补本身不足。女性患者,凡遇经、带、胎、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采用北京刘奉五、广州罗元恺两位老先生的理法方药。刘老对妇科疾病偏于肝,并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提出了治肝八法。罗老强调调理冲任与妇科的关系,将妇科病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又如小儿患者,他宗北京周慕新、上海董廷瑶两位老先生。周老认为幼儿湿疹内虚是发病的先决条件,然后依据症候剖析之:病在上者,多为风盛;病在下者,多为湿盛。初期宜散风、清热、化湿、凉血、解毒;后期宜养阴、润燥。董老对儿科用药提出了六字诀:轻(处方轻、用量轻)、巧(寻奇巧思,明其病因)、简(精简用药,切忌芜杂)、活(病变药变,首重灵活)、廉(但求疗效,毋论贵贱)、效(谙于医理,不负众望)。徐老从两位前辈的宝贵经验中,得到许多启发,如1984年2月28日,治一婴儿湿疹,利用验方四心导赤饮:栀子心、莲子心、连翘心、生甘草、蝉衣各6g,灯芯三扎,生地、淡竹叶、车前子草各10g,赤小豆15g,枯芩3g。服药12天后,红斑消退,又服10天,90%皮损消退。后用健脾之剂调理月余。诸恙俱平。此方颇合董老所称六字诀。

众所周知,银屑病多与感染因素有关,特别是咽喉的炎症更为多见。对此,徐老遵照北京耿鉴庭、南京干祖望两位老前辈的经验,咽病用咽药、喉病用喉药,对于控制咽喉的炎症颇有功效。

总之,平时勤奋读书,博采名家精华,临症才能触类旁通,海纳百川、游刃有余。(三)精于思考,验之临床

徐老在近50年的临床中,对皮肤病凡诊治三次无效者,他将重新思考,再从繁杂的证候群中查阅先贤文献,如实剖析正误,另辟新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损害时,他本着凡治四脏者,安不可养脾。用药重点和顺序为健脾、益肾、调气、活血。对活血药按功能的强弱,他首次分为三级:一级养血活血当归、丹参、赤芍;二级祛瘀生新益母草、三七、泽兰;三级攻瘀散血桃仁、三棱、莪术等。

又如皮肌炎,徐老依据该病从发病初期到终期,他认为先痹后痿,先实后虚。在肺,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在脾,护顾脾阴,防止不良进展;在肾以温肾为主,佐以振痿通络。如此辨证施治,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条理性强,便于传承。

此外,对痤疮提出“四辨”、“十法”。四辨为皮损、体质、部位、兼证;十法指清泻脾胃、解毒散结、调理冲任、疏肝清解、活血散瘀、湿敷除痤、面膜洁肤、毫针、耳针、挑刺。

瘙痒病徐老细分为四部分:

一是病因致痒。如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瘀痒、酒痒、虚痒。

二是部位辨痒。如头皮痒、眼睑痒、鼻痒、唇痒、舌痒、喉痒、耳痒、乳头痒、阴囊痒、女阴痒、肛周痒、掌跖痒、肱桡痒、尿道口痒。

三是疾病致痒。肝胆病瘙痒、尿毒症瘙痒、糖尿病瘙痒、癌肿病瘙痒、内分泌障碍性瘙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四是其他。老年性瘙痒、冬季皮肤病瘙痒、缺氧性瘙痒、水源性瘙痒、遗传性限局性瘙痒、痉挛性瘙痒病、妊娠痒疹、痒点、痒疹。

徐老对当前世界难治的特应性皮炎,他从临床实际出发,提出了十个难点的对策:婴儿服药难、过敏性鼻炎难、哮喘难、剧烈瘙痒难、皮肤干燥难、旦尼—莫根线难、口角唇炎难、白色糠疹难、苔藓样变难、感染易患性难。

徐老这种从实际到理论的升华,他认为是临床医家必备之课。这种观点对后学者将会起到良好的示教作用。(四)中西互补,相得益彰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徐老曾与著名皮肤病专家孙曾拯教授合作,抢救过许多危重皮肤病人,如:亚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重症多形红斑、落叶性天疱疮、Lyell氏中毒性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等。其基本思路是在大量给予皮质类固醇的同时,给予护心、滋阴、退热、解毒之类的中药。常能收到壮热退,皮损消、疗程短的效果。这种中西医互补的默契,常能达到相得益彰。(五)从微入手,勤于总结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老遇见一例女性成人硬肿病,按痹症诊治月余,颈项、背部肌肤仍然漫肿发硬,如绳所缚。鉴于病变发生在膀胱经和督脉经的区域,由此联想到是否与统一身之阳的督脉有关。他查阅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豁然开朗,方中加入通阳刚药,如鹿角片、肉桂、细辛等。15天后,颈项活动明显见好。按此思路而治愈。又如干燥综合征,他从任脉论治,狼疮性肾炎中尿蛋白的大量丢失,他从总束带脉施治。均有较好的效果。他将上述的心得与体会分别汇编在《徐宜厚皮肤病经验辑要》《徐宜厚皮科传心录》《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等专著中。回报社会,老树新花

2000年2月,徐老年满60,退休获准后,仍然专志于临床、读书、著述。他从心灵深处知道,现今的点滴业绩是党的培育、社会的关爱。1978年10月,被评为武汉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93年10月荣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政府专项津贴;1997年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9年4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元月,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徐老湖北省中医名师光荣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徐老深深懂得感恩与回报,在他退休后的10年间,他先后应邀赴广州、香港、长沙、北京、大连、哈尔滨等地讲学。2010年,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专业委员会邀请,徐老在会上作了“略论中医育才的八大关系”的报告,一是科班教育与师徒相授的关系;二是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三是传统经典与专科名著的关系;四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系;五是精于临证与熟谙药性的关系;六是急性病与慢性病的关系;七是实践总结与专科提高的关系;八是医学科普与专科专著的关系。随后推荐读书目录五大类:一是字典类:许慎《说文解字》、张玉书《康熙字典》、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二是专著类:陈实功《外科正宗》、祁坤《外科大成》、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陈远公《洞天奥旨·外科秘录》、余听鸿《外科医案汇编》、王洪绪《外科全生集》、顾世澄《疡医大全》、邹五峰《外科真诠》;三是综合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张景岳《景岳全书》、薛己《薛己医案》、唐容川《血证论》、程杏轩《医述》、李聪甫《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研究》、王新华《中国历代医论选》;四是中药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庄国康等《疡科本草》、杨仓良《毒药本草》、马子密等《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五是西医专著类: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美]R.B.奥多姆等著的《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中文翻译版)。总之,他将自己一鳞半爪之得和盘托出,希望对推动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与此同时,徐老将应诊的地点、时间、电话均印在名片上,便于向患者解疑答难。尽管每天都要接很多的电话,虽然给自己增加了麻烦,但是却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沟通与方便。

从1996年至2001年,徐老应邀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和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特别是在香港工作期间,凭借这个国际都市的平台,广交朋友,传播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特长与优势。2000年应英国多尼克公司李燕萍女士之约,为海外同行编撰《中医皮肤病学》英文版,200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2011年5月在湖南张家界世界中医联合会第二届中医皮肤科国际会议期间,一位来自美国的方一汉教授告知:有一位美国人抱着英文版《中医皮肤病学》兴奋地告诉她,我要跟你学中医皮肤科。结语

徐老虽年逾七旬,但他更像是一位接力赛跑的人。既要继承古人遗产、又要准确的传递下去,让中医学在世界医林独放异彩。最后,引用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联句作为结束语:“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生更着花。”(陈金兰 刘长清 蔡翔)

杜家经

杜家经,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汉族,1941年3月生。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武汉中医学院中医系,同年分配到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武汉市中医大师,湖北省、武汉市知名中医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武汉市中医医院院长,武汉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第三批国家级中医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武汉市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及武汉市卫生技术中西(中药)结合专业高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1997年两度获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1994年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1月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杜家经主任医师20世纪70年代,师从著名老中医黄寿人先生3年,后赴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1年。先后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医学专著有《黄寿人医镜》《黄寿人临床经验选》《万济舫临床辑要》《名老中医药医案选》等,撰写论文10余篇。20上世纪90年代在临床科研上,完成了“营心宁胶囊”、“茯苓生脉饮”、“润肺益肾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的研制。其中“营心宁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杜家经主任医师热爱中医药,致力于发展中医药事业。1982年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教育与卫生工作会议上,其撰写的武汉市中医医院《坚持中医特色,发展中医医院》的经验作了大会发言,得到卫生部充分肯定。1983年武汉市中医医院被授予“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医院被评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1996年在武汉市政府重点项目工程的全力支持下,新的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地上19层,于2000年顺利建成完工,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发展打下了基础。二

杜家经主任医师勤思好学,孜孜不倦研读古医籍、文史哲、西医学等。认为要做好一名中医临床学家,一定要认真读书,并以史崧之言:“夫为医者,在读书,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与同行共勉。中医业者,必多读医术,尤以中医经典和历代各家医书,更要熟读。多读书,提高诊疗效果,多临床,用前人经验指导临床。临床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仲景之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乃至温病学说的形成,无一不是勤求古训,立足临床的结果。证有寒热虚实,治有温凉补泻,然疾病亦有真寒假热,真虚假实,因此治疗亦有寒者寒之,实者补之等变通之法,是谓常法易学,变法难穷,稍有粗疏,则施治必谬。只有勤于临床,方能做到详察隐微,明辨虚实,通权达变。

他还认为:医者仁术,仁是仁爱,善良,是医者的职业操守,做人的本分,定普救世人之苦。凡就诊者,不问贵贱贫富,普同一等,悉如至亲一般。为医者,若“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甚不仁也。术是医生的技术能力,只能专心,精益求精,企望不断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效果。仁术双修兼备,是医者毕生所当追求,也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

杜家经主任医师对青年中医师提倡要读书明理,好学善思,仁术兼备,精诚服务,乃行医之根本。在知识结构方面旁涉博览,兼收并蓄,才能触类旁通,由广而深。广博是为精,打基础。对于中医的经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必须深钻细读。只有学好了祖国医学经典理论,知道祖国医学的源流所在,学以致用,方能精于临床。三

杜家经主任医师,从医50载,不分男、妇、老、幼(3岁以上),首辨四季时病与肠胃病症,尤擅长于内科心血管疾病。时病:四季易发多见,宜早治急治,汗、和、下常用,取效尤捷;勿以为小病而轻忽,实为转变为重患之始。肠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应时时呵护。肠胃病,属于易自愈又易复发,当早治快治,不厌其烦,求顾根本。杂病,谓慢性病,主从五脏论治,审气血盛衰,经络畅涩,寒热多寡,适其所在而已。在治疗心病中,主张:① 以虚为本,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 以心为主,脏腑相关,整体调治;③ 注重特点,因人而治。特别在老年冠心病方面,确立基本病机“气阴两虚,痰瘀相兼”,概括为“虚、痰、瘀”,拟养心化痰通络为基本治法,自制“营心宁胶囊”,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使用30余年,不仅对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及各种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同时对预防老年冠心病的发展,以及在疾病稳定期,取本方补助正气,减少痰瘀之形成,也有良好的缓衰防病作用,深得众多患者青睐。在“脏腑相关,整体调治”方面,杜家经主任医师强调,治疗心病,不能单纯考虑心之一脏,而应调整心与其他脏腑间的关系,证分心肺气虚、心肝不调,心脾亏虚,心肾不足、心胃不和,并在生脉散的基础上,倍加茯苓,取其益养心脾之功,自制“茯苓生脉饮”。在“注重特点,因人而治”方面,根据老年人肺肾不足之特点,治疗上尤重视补益肾气,以红参、党参等药,制成“润肺益肾饮”,以治老年人各种虚损之证,并对提高老年人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有好的临床效果。

中老年患者脏气渐衰,心气不足,致使气滞、血瘀、痰阻而成本虚标实之候。据此,杜家经主任医师独创了冠心病“虚、痰、瘀”三字病机理论,确定了养心化痰通络的治疗法则。养心包括益心气、滋心阴,常用生脉散和二陈汤,栝楼枳实半夏汤化裁,酌加丹参、川芎、三七、降香、郁金、桃仁等活血之品。如临床上的心衰患者,多见胸闷、喘息、唇绀、面浮、四肢肿胀、周身湿冷等一派的心肾阳衰之候,常以温命门以济心火之法,拟金匮肾气丸、参附汤以及真武汤化裁,对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缩短病程,减少西药的运用有极好的疗效;而对许多肾阴亏虚、心火亢盛所致的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临床上常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烦躁口干等症者,他善用六味地黄汤以及黄寿人先生之三子养阴汤,调补肝肾为法,使肾阴充盛,心火得济,神有所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又易被饮食所伤,以致气血生化无源,心失所养为病;肺为娇脏,易为外邪所伤,成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之不同变化,常因感冒后继发病毒性心肌炎;另外小儿有“稚阴未长”和“六气皆从火化”的生理病理特点,虽感风寒,极易化热,病初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症。对此,喜用清肺泻热为法,要用黄芩、桑白皮、桔梗、二花、牛蒡子、大贝、前胡、冬瓜仁等,取其轻灵宣透,忌苦寒攻伐,且中病即止。后期患儿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动则尤甚,伴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此时治以养心消食和中为法,方用生脉散和保和丸化裁,使中焦健运,肺气充沛,则卫外机能强健而病愈。

妇人病,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为心所主。心病,可导致月经不调,而月经不调又可直接影响到心脉的病变。总以调经为第一,主张经前,经期宜通,好用程钟龄之益母圣金丹,对经来不畅,血中有瘀者亦常用本方,去熟地为生地,易白芍为赤芍,同时加大丹参、益母草等活血药的用量,以养中有行。反对破血攻瘀,以伤正气。对经期量多,伴头昏、心悸等明显气血不足者,主张从中焦治,多用气药,少用止涩之品,促进脾胃生化之源。此外,阴血亏虚之人而经量多者,则以滋阴养血为主,少佐健脾和中之品,常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合生脉散化裁,曾治一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虽曾多方求医,心率仍在50次/分以下,问诊平素经量较多,且伴有头昏、失眠、乏力、汗出、口渴等症,遂每于经前以本法调治,使经量正常而诸症亦消,心率转为60次/分以上,此乃治心而不拘泥于心,因人而异。

时下医学分科,逾趋细化,仍难应对临床,远观历代多主笼统,虽有分科,不擅仔细,都多随疾病发生状况,而予应对方的需求,有用汤药、针刺、灸熨、按摩等施治,前人所为,试与当今全科医生要求洽和。杜家经主任医师认为中医、西医、中药、西药都是前人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其长短俱在,不应偏执偏废,当互相学习、容纳、互为相补相扶,相济相助。但医学知识如烟海,临床疾病纷繁复杂,学海无涯人生有涯,穷其一生,亦难十全。唯愿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究中西,讲研医学,只为疗疾救厄,多造福祉,共续人类进化繁衍之功。(杜家经)

张介眉

张介眉,男,1947年8月出生,湖北省黄陂县(区)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究室主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脾胃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知名中医、中医名师,2013年被评为武汉市中医大师。

曾历任武汉市黄陂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黄陂县中医院院长,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等职,现担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先后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个人奖”、“武汉杰出人才奖(提名奖)”、“武汉五一劳动奖章”、连续五届获得“武汉市政府优秀专家津贴”、“武汉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武汉市创新能手”、“武汉市优秀科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主编出版专著13部,副主编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发表论文120余篇。讲究临证技巧,巧施活人妙术

张老出生于中医世家,为黄陂张氏第七代传人。自幼从小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随父亲及伯父跟师学习中医,历尽艰辛,学有所成;1963年应招于基层卫生院独立行医十年寒春,凭借自己扎实的基本功为患者诊病,名噪一方;后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中医学院,跟名师、读名著、习西学,中西并重,融会贯通,学有所长;毕业后多次到湖北中医学院和省市医院进修学习,先后跟随多位名老中医学习,博采众方,大胆实践,医技见长。张老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五十载,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对中医药事业孜孜以求,将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不断求索,勇于创新,建树颇多。他的临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崇尚经典善用经方,兼习百家之长起沉疴

和众多经方派医家一样,张老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经典名著推崇备至,对经典内容烂熟于心,临床运用信手拈来,巧施辩证之法,效如桴鼓。他认为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药性赋》《汤头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衷中参西录》《证治准绳》等专著乃临证必读之本,一定要读懂悟透,活学活用。张老临证处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兼习百家之长,巧施辩证之法,讲究异法方宜,以善用经方、出其不意而著称,临床效果显著。2.辨证施治讲究技巧,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

张老非常重视辨证技巧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而辨证技巧又是临床诊断的灵魂,可以提高中医诊断的速度和准确度,也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临床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善辨真伪,可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比如巧辨人体排出物治疗疑难病体现的是诊断技巧;根据舌苔的颜色及分布,调整寒药和热药的剂量体现的是治疗技巧;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的病理表现结合四诊资料,指导临床用药,体现的是中西结合技巧。

张老认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三驾马车,中西医优势互补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病证结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医利用西医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另一种就是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中医辩证施治基础上根据西医的病理特点用药。临床必须坚持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才能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3.重视理论勤于实践,擅长化裁通变克顽疾

张老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临床必须重视内外相应、动静相宜、上下交感、左右协调、寒热兼顾,以平为期,以和为贵。临床用药擅长引经据典,知常达变,疗效显著。

他讲究动静结合,一方面,动药和静药要合理使用,如自制的“220合剂”,巧用动静结合治血证,方中既有静药白及、枯矾、牡蛎收敛止血,又有动药大黄化瘀止血,止血而不留淤,行血而不动血。另一方面,动药和静药剂量要合理调整,如通过调节四物汤中动静药的剂量治疗月经不调,对闭经、月经过少、月经衍期等偏于血闭者,动药(当归、川芎)药量必须加大;对月经过多、经期提前等偏于通者,静药(熟地、白芍)药量即可相应加大。

他擅长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比如癃闭,他认为多由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上下不能交感所致,常以三子养亲汤宣达肺气于上,合滋肾通关散滋肾通关于下,再加舟楫之桔梗宣降肺气、清热之黄芩清上凉下,使其上下交通,尿道豁然开通。又如石淋,宗“欲降先升”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加鸡内金、金钱草、牛膝、冬葵子、石韦、枳壳交上达下,排出结石,以奇胜之。自拟黄角汤(生大黄、水牛角)上病下取治疗中风。

他擅长知常达变、取类比象,将外科疮疡的托里解毒引入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当中,从痤疮有脓点的特点妙用千金苇茎汤消痤疮,从蝉居高处而鸣取类比象用蝉衣治疗脑鸣,运用治疗阳虚汗漏的桂枝加附子汤异病同治疗崩漏等不胜枚举。审其制方之精义,用药之要着,化裁通变,可见其深谙医学之精华。4.善用兵法遣方用药,巧施用兵之策建奇功

张老崇尚用药如用兵之策,认为“兵者诡道也”与“医者意也”体现的是用药如用兵的战略思维,处方用药就如调兵遣将,事关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他临床善用兵法医学揭示医理,制定治则治法,结合用兵之策,巧施妙药,不仅要兵贵神速治“已病”,而且要未雨绸缪治“未病”。他认为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当采用攻邪的办法,若用药后余邪未尽者,宜将剩勇追穷寇,使邪去正安;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当穷寇莫追,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兵法医学,他编写出版了《用药如用兵今译》和《三十六计与中医学》,还负责国家大型医学丛书《兵法医学》的编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经典的医案阐述用兵计谋与用药之奥妙,细细研读常有茅塞顿开之感,成为临床医家所喜爱的读本。勇于开拓创新,促进学术发展

张老认为,中医药也要与时俱进,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既要保持中医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又要吸收西医之所长为我所用,必须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多年来,他一直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的进行探索性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成效。1.重视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

张老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研究,积极组织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首提中医优势病种研究,推动成立了武汉市中西医临床研究基地,制定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案,积极探索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

他认为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 中西医药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适时性运用;② 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技巧性运用;③内治与外治疗法的技术性运用;④围手术(含介入)期及围放化疗期的防御性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学研究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制定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和疗效评价体系。他主编出版了《中医现代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等专著,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贡献。2.初步建立通阳法理论体系

张老在前人“通阳”法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阳气不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他认为阳气调达通畅,则气血调和,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功能正常;一旦“阳气不通”,则必然会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正常的运行,导致津聚为痰,气滞血瘀,变生百病。因此,他认为“通达阳气”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并对阳气不通导致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通阳法、通阳方剂和中药进行了系统整理,出版专著《通阳论》,初步建立了通阳法理论体系。

在通阳法研究基础上,张老重点对辛温通阳中药葱白进行十余年的系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辛温通阳治疗冠心病”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室。出版了《华夏小葱研究》一书,成为全国系统研究小葱的创始人之一。开创了中医药理论创新的最新领域。3.率先提出脾胃升降协调论

张老认为,古云:脾胃同居中州,为气血生化有源,后天之本,健则抗御诸邪,衰则百病丛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气机升降协调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关键。他作为医院国家重点学科脾胃病科的学术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