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柯比的世界(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19:07:54

点击下载

作者:崔艳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罗柯比的世界(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

普罗柯比的世界(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试读:

总序

钱乘旦

世界历史在今天的中国占据什么位置?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要了解世界,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更显得重要。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他们走向世界的一个指路牌。然而在现实中,世界历史并没有起这样的作用,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还不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更加贫乏,这已经影响到改革开放、影响到中国发挥世界性的作用了。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不重视历史,尤其是不重视世界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在重视历史这一点上,却是退步了。中国本来有极好的历史传统,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历史在中国话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这几十年里,历史却突然受到冷落,被很多人淡忘了,其中世界史尤其受到冷落,当人们知道一个人以世界史为专业方向时,其惊讶的程度,就仿佛他来自一千年以前的天外星球!

不过这两年情况又有变化,人们重新发现了历史。人们发现历史并不是百无聊赖中可以拿出来偶尔打发一下时间的调味剂,也不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找错门路自讨苦吃坐上去的冷板凳。人们意识到:历史是记忆,是智慧,是训诫,是指引;历史指引国家,也指引个人。人们意识到:历史其实是现实的老师,昨天其实是今天的镜子。有历史素养的人,比他的同行更富有理解力,也更具备处理问题的创造性。以历史为借鉴的国家,也会比其他国家走得更稳,发展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时代,历史借鉴远超出了本国的历史,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人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他们眼前是一个世界。世界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一向不强,而世界历史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则更加淡薄。但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时代已经把我们推进了世界,我们如何能不融进世界历史的记忆中?所以,加强对国人的世界史教育,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责任,这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在许多国家,包括我们的近邻,世界历史的教育已经超过了本国历史的教育,外国历史课程占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本国历史课程只占百分之四十或更少。外国史教育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教育,中国的公民也应该是世界的公民。

遗憾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离这个要求还很远,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大众中普及世界历史知识。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希望它为更多的人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世界,从而了解更多的世界。我们希望这套书是生动的,可读的,真实地讲述世界的历史,让读者思索人类的足迹;我们希望这套书是清新的,震撼的,指点人间的正义与邪恶,让读者体验历史的力量。

大约半个世纪前,商务印书馆曾推出过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其中每一本篇幅都很小,一般是两三万字。那套书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至今还会有很多人说:那是他们世界史知识的来源。“文化大革命”中,“小丛书”受到无端的批判,许多作者受株连,主编吴晗则因为更复杂的原因而遭遇不测。但这套书没有被人忘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晗被平反,“小丛书”又继续出版,人们仍旧如饥似渴地阅读它,直至它出版近五百种之多。

又是三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时代发展了,知识也发展了,“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时代使命已经完成,它不再能满足今天读者的需要。今天,人们需要更多的世界历史知识和更多的世界历史思考,“小丛书”终究小了一点,而且有一点陈旧。我们编辑这一套“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是希望它能继承“外国历史小丛书”的思想精髓,把传播世界历史知识的工作继续向前推进。2008年12月于北京序先来讲一讲拜占庭帝国

与罗马相比,拜占庭帝国在中国的知名度显然要小得多,但如果我告诉你它又叫东罗马帝国,那你可能就会有些印象了。拜占庭帝国具有千年之久的历史,一般认为,这个帝国创建于330年,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毁灭,最辉煌的时候帝国疆域横跨欧亚,包含今天的土耳其、叙利亚、巴勒斯坦、意大利、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南部、前南斯拉夫、埃及、利比亚、突尼斯、塞浦路斯以及克里特岛和法国的科西嘉岛,曾经与盛唐时期的中国和伊斯兰教巅峰时代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的三个超级大国。公元3世纪,强盛一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皇帝戴克里先实行了一种称为“四头制”的制度,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设立一个皇帝,称为奥古斯都,设一个副皇帝辅佐他们,称为凯撒,这是帝国分裂的开始。公元324年,帝国东部的统治者君士坦丁(Constantine I)自立为帝,兴建首都君士坦丁堡,330年该城完工,这一年也习惯上被认为是东罗马帝国的开国之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今貌

那么,为什么放着响当当的东罗马帝国不叫,而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呢?拜占庭(Byzantium)这一名称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个小镇,始建于公元前657年,希腊人在广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时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建立了新的据点,并以希腊城邦迈加拉的军事首领拜扎兹(Byzas)的名字命名为拜占庭城。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经过长期艰苦的内战,实现了国内的统一,为了加强对罗马东部世界的控制,他决心放弃罗马旧城,在帝国的东部建立新都。他认真考察了几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城,一日,当他夜宿拜占庭城时,梦见拜占庭的保护神——一位年老体衰的老婆婆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美丽的少女。梦醒时分,他感到这是个吉兆,就决定遵循神的选择,开始在这里建设新都。看来,无论是多么伟大的统治者,都多多少少有那么点迷信,而君士坦丁大帝的迷信还不是一点点。6年后,这座新都已经初具规模,君士坦丁大帝举行了盛大的迁都仪式,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君士坦丁堡。此后这座城市就以君士坦丁堡的名称载入史册,见证了这个帝国的辉煌历史,直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灭亡,辉煌一时的帝国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城市也随着土耳其人的统治而变成了一座伊斯兰教的城市,即今天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19世纪末20世纪初君士坦丁堡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拜占庭帝国”,也没有任何民族自称为“拜占庭人”。当时,原罗马帝国的东部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当地的居民自称为“罗马人”,他们认为自己是正统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并为此而自豪,如果你叫他们“拜占庭人”,可能会挨一顿暴打。那么,“拜占庭国家”、“拜占庭人”这些称谓究竟从何而来?这些称谓实际上是近代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开始采用的。因为在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为这个不包括罗马城在内的帝国取一个不含“罗马”字样的新名字。虽然东罗马帝国大多数时间都定都在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但是“君士坦丁堡帝国”(Constantinoplitan Empire)的名字听起来既罗嗦又不优雅,学者们最终将其定名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或者“拜占庭”。如今,拜占庭学已经成为显学。

和古代中国的朝代相类似,在拜占庭帝国11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君士坦丁王朝、塞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王朝、伊拉克略王朝、伊苏里亚王朝、阿莫利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杜卡斯王朝、安苴鲁斯王朝、拉丁帝国、尼西亚流亡政府的拉斯卡利斯王朝、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曾有过93个皇帝执政。和古代几乎所有的皇帝一样,拜占庭帝国的皇帝也是大权在握,进行独裁统治,个人的决定往往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西方的皇帝又和中国的皇帝不一样,中国的皇帝一夫多妻,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三千佳丽,把天下的美女都搜集全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一般都拥有众多子嗣,皇帝可以从其中选取自己中意的继承人,当然这也造成了宫廷内部血腥的争斗。拜占庭帝国是基督教国家,严守教义,实行一夫一妻制,即使贵为皇帝,也只能娶一个老婆,而且娶什么样的老婆十分自由,例如著名的查士丁尼皇帝的皇后塞奥多拉就是一个滑稽剧演员,在当时这种职业就是变相的妓女,这在中华帝国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一夫一妻制造成皇室继承人短缺的问题,有的皇帝为了能有合适的继承人,不惜多次结婚、离婚,但是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只承认第一次婚姻的神圣性,谴责第二次婚姻,限制第三次婚姻,坚决反对第四次婚姻,这样,有的皇帝想多次结婚也不行。实际上,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的93个皇帝中,有50个只结过一次婚,16个结过两次婚,4个结过三次婚,结过四次婚的只有2人,分别是马其顿王朝的利奥六世和邹伊公主。利奥六世前三次婚姻曾产生一子三女,千顷地,一根苗,很不幸,这一根苗还夭折了,为了产生新的继承人,他要求结第四次婚,遭到教会的激烈反对,引发长期的教俗斗争,他死后,其第四任妻子生的儿子的合法地位多年得不到教会的承认,把皇帝逼成这样的,大概古今中外都少有。邹伊为君士坦丁八世的次女,先后四次结婚,终因她天生丧失生育能力,王朝难以继续,因而成为马其顿王朝的末代女皇。很多皇帝就算结了婚,也不能保证一定生儿子。在拜占庭历史上,结婚而无子的皇帝有22人,还有的皇帝甚至连女性继承人也没有。这样,拜占庭历史上就有许多在中华帝国看来杂七杂八的人成为皇位继承人。在拜占庭帝国的93个皇帝中,65个是通过血亲继承皇位,其中长子继承的只有24例,其他儿子继承的11例,兄弟继承和情人继承各5例,遗孀、远亲继承各4例,侄甥、姐妹、女儿继承的分别为3例,父母和孙子继承分别为2例和1例。以查士丁尼王朝为例,第一位皇帝查士丁一世的继承人查士丁尼是他的外甥,查士丁尼的继承人查士丁二世是他的侄子,查士丁二世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二世是查士丁一世侄孙的岳父,君士坦丁二世的继承人莫里斯一世是他的女婿,是不是很混乱?有的时候,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外人也可以。例如,利奥王朝末代皇帝死后,由于没有继承人,大家就推举宫廷御林军军官、查士丁尼大帝的舅舅查士丁当皇帝,这在中华帝国看来,简直就是谋反篡逆。拜占庭法律承认女性的继承权,拜占庭历史上共有6位女性皇帝继承人,但是她们没有实权,其皇权多由丈夫代行,只有8世纪末9世纪初的伊琳尼女皇真正掌握皇权。当然,拜占庭帝国的这种制度是当时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代表,欧洲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大体都是如此。与拜占庭帝国的苦命皇帝们相比,中华帝国的皇帝根本不存在继承人短缺的问题,而是继承人过剩。例如清朝的康熙共有35个儿子,乾隆有17个儿子,就凭这一点,不知羡煞多少拜占庭的皇帝了。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330-610年的初创期、610-1056年的强盛期、1056-1453年的帝国没落衰亡期。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外陈列的拜占庭皇家棺椁

初创时期,伟大的君士坦丁大帝进行了成功的改革,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强化君主集权制度,奠定了拜占庭帝国的发展基础,确定了其发展方向。此后,帝国不断遭到周边国家和蛮族的骚扰,基本采取守势,直到查士丁尼时代到来。查士丁尼皇帝是帝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积极革新内政,主持编纂《查士丁尼法典》,为后世的法律制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和杰出的将领贝利撒留一道,努力重现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为此发动了多次战争,扩展帝国的疆土,533年侵入北非,534年灭汪达尔王国,535-554年征服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552年占据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东南部,使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恢复了除高卢以外的前罗马帝国的版图。但是,连年征战使国库空虚、人民疲惫不堪,经济、人力资源极度匮乏,政局不稳。查士丁尼死后,周边蛮族国家趁火打劫,不断入侵,帝国不仅丢失大量占领的土地,连原有的疆土也不断沦丧。不难看出,查士丁尼皇帝有些类似于我国清朝的乾隆皇帝,都是有作为、好征战的皇帝,都给继承者留下了空空的国库。

第二个时期,拜占庭帝国逐渐走向强盛。伊拉克略一世从登基之后开始着手推行新的体制——军区制,加速帝国军事化进程。拜占庭的军区制又称塞姆制,是一种军政合一制度,即按军区、师、团、营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权,类似于中国唐朝的节度使,这使整个帝国成了一座军营,能够有效应对外来入侵;除此之外,帝国还实行了军事屯田制,伊拉克略将战时没收的土地和田产分封给服军役的官兵,作为军饷。他们战时作战,平时耕地,兵农一体。兵农们拥有的土地可以世袭,也可以转让。拜占庭帝国的军区制和军屯制加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社会稳定,解决了帝国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推动帝国走向强盛。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战胜了多年的宿敌波斯帝国,但也间接促使阿拉伯世界的兴起,此后穆斯林世界的强国成为帝国的劲敌,先是阿拉伯帝国,后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进行了长久的战争,7世纪中期叙利亚、埃及相继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最终成为拜占庭的掘墓人。领土的丧失也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好处,就是其民族、宗教等方面不那么混杂,这使帝国逐渐希腊化,希腊语成为官方语言,希腊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到了马其顿王朝时代,帝国开始走向鼎盛。巴西尔一世颇有当年查士丁尼之风,在他和其他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东征西讨,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并最终于1018年彻底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除此之外,帝国还控制了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并与基辅罗斯(俄罗斯的前身)结为盟友。这一时期帝国疆域不断扩张,到了巴西尔二世(976-1025)时拜占庭已经收复此前高峰时期所曾拥有的大部分领土。但是,这一时期的强盛中也埋下了日后衰亡的隐患,军区制度虽然为帝国的内部兴盛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军区制度的发展,地方豪强崛起,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与中央集权相抗衡。大地主阶级巧取豪夺,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批自由农民沦为农奴,小农经济瓦解,农民起义频发。外部,除了阿拉伯帝国等不断侵扰外,拜占庭与西方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政治和宗教上与西欧的离心现象愈趋严重,最终1054年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这样,在马其顿王朝的末期,拜占庭重新陷入到了内忧外患之中,帝国开始由盛转衰。

第三个时期为帝国的衰败期。军区制随着大地主的兼并土地而瓦解,帝国军力一落千丈。而大地主阶级争权夺势,角逐皇位,自相残杀。十字军的多次东征不但没有消灭“异”教敌人,反而使拜占庭雪上加霜,西欧联军大肆掠夺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地区的财富,甚至在1204年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其劫掠一空。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拜占庭人在尼西亚(小亚西部)、伊庇鲁斯(希腊西北沿岸)和特拉比松(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建立了三个流亡王朝。1261年,尼西亚帝国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的摄政迈克尔八世解放了君士坦丁堡,恢复了拜占庭帝国,但帝国已不复昔日的强盛。其他两个流亡王朝各自为政,不服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帝国内部的分裂势力之间不断争斗,使本已积弱的国力更加衰落,帝国的领土不断缩小,沦为东地中海的一个小国,苟延残喘。14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兴起,不断侵犯拜占庭领土,帝国最后只能偏安君士坦丁堡一隅。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庭只能向西方求救,但后者提出的条件是东西方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庭迫不得已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庭的老百姓拒绝接受罗马天主教。因此,在奥斯曼土耳其入侵拜占庭帝国时,欧洲各国均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坐视奥斯曼帝国将拜占庭的剩余地域蚕食殆尽。1453年5月29日,在经过两年的保卫战之后,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威力强大的火炮攻破,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最后留守部队浴血奋战,最终全部阵亡,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

本书所讲述的是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这也是其由初创走向强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不断灭亡和诞生,真真假假的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乱局于589年终结于隋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华帝国也开始走向封建时代的巅峰——盛唐。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的情况正和中国相反,笈多王朝瓦解之后,各地藩邦兴起,割据混战,形成了印度次大陆的长期混战和分裂局面。在欧洲,西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中土崩瓦解,一系列新的国家纷纷建立。在东西方都处于混乱纷争的情况下,只有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相对平稳地发展,逐渐成为亚欧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国家。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走上正轨,逐步摆脱古罗马影响,步入中世纪希腊化文明的过渡历史时期。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

在政治方面,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开始实施改革,整顿律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此前,拜占庭帝国律法混乱,成为国家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查士丁尼即位后不久,就召集一批权威法学家整顿混乱的律法。529年4月,10卷本的《查士丁尼法典》正式颁布,这是当时最为全面完整的法典,也成为拜占庭帝国唯一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文件。在此基础上,查士丁尼一世通过一系列内政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各部门实行机构精简,一些可能对皇权形成潜在威胁的官职被取消,如542年就取消执政官一职;在地方,帝国的一些小行省被合并,这样有利于中央的统一管理;而在帝国边疆和一些形势不稳定地区如意大利的拉文纳和北非的迦太基实行总督制,总督统揽地方军政大权,在敌人入侵时能够及时应付紧急情况;帝国还完善了对皇帝的礼仪制度,除了保有原来的各种仪式之外,还效仿波斯等东方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大量对皇帝顶礼膜拜的仪式,通过个人崇拜来强化皇权统治。

在经济方面,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加强了税收,取消贵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权,按照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和劳动力数量收税,对逃税的豪强依法严惩;除此之外,帝国还整顿吏治,打击腐败。由于帝国处于东西方交界处,具有发展贸易的便利条件,帝国通过战争,打破了波斯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使拜占庭人在对东方的贸易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改革税收和发展贸易使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国库不断充实,国家实力有所提高,也为这一时期帝国的四处征战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一时期,几位来自印度的僧侣将蚕种和养蚕技术从中国带到拜占庭,从此,拜占庭开始发展起自己的丝织业,在科林斯、伯罗奔尼撒半岛形成了几个丝织业中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军队

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相比,6世纪拜占庭帝国最显赫的成就是在军事方面。查士丁尼皇帝胸怀大志,力图恢复古代罗马帝国的疆域,为此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主要有波斯战争、汪达尔战争和哥特战争,普罗柯比在《战史》中对这三大战争进行了详尽记载。当年的波斯帝国位于今天的伊朗高原,尽管边界一直在变化,但始终控制着伊朗高原属于今天伊朗的部分,今属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和今日土库曼斯坦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的大片地区,是东方的强国,与拜占庭帝国在边疆领土、经济贸易等方面有利益纠纷和冲突。查士丁尼皇帝试图彻底打败波斯人,任命年轻英俊、文武双全的名将贝利撒留担任东部军区总司令。530年,拜占庭军队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达拉城与波斯军队激战,贝利撒留英勇机智、指挥有方,拜占庭军队大获全胜。此后在一系列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拜占庭一方总体上占据优势。532年,双方进行和谈,拜占庭人获得了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领土,扩大了帝国的疆域。随后,拜占庭帝国剑指北非,533年6月,贝利撒留统领1.5万人和数百艘战舰渡海直取汪达尔王国(位于北部非洲,版图曾囊括意大利的西西里、科西嘉和撒丁岛)。贝利撒留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德西莫姆决战中重创汪达尔主力军,并乘势夺取首都迦太基城(位于今天的突尼斯郊区),征服了汪达尔王国,帝国的疆域由此扩展到北非。汪达尔战争胜利后,拜占庭帝国又发动征服东哥特王国(即今天的意大利)的战争。535年,查士丁尼皇帝命令爱将贝利撒留再次领军作战,登陆西西里岛,沿意大利西海岸向北推进,一路节节胜利,先后占领重镇那不勒斯和罗马古都。但是,孤军深入的拜占庭军队很快就陷入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敌军的包围之中,困守罗马城。危急关头,查士丁尼一世增派拜占庭将领纳尔泽斯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率军攻打东哥特人都城拉文纳方解罗马之围,最终取得了胜利。拜占庭军队一系列对外扩张的军事成就使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罗马帝国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虽然,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的罗马帝国还不能与古罗马帝国相比,但是其疆域比他即位之初几乎扩大了一倍,拜占庭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面积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帝国疆域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两河流域中上游,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尼罗河第二瀑布和马格里布。这就是普罗柯比所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英雄时代。普罗柯比有幸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幸亲身经历拜占庭帝国的一系列战争和重大事件,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评说,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方方面面。人物篇第一章普罗柯比的传奇人生“我们考虑一幅画的光与影的对比(即修昔底德与普罗柯比的对比),就会发现修昔底德生活在一个充满着自由空气的世界里,那里是生活和思想的春天。另一方面,普罗柯比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并有间谍埋伏在人们住宅最隐秘处的时代。世界的政治变化伴随着语言的变化,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自然生命和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当我们考虑到后者(普罗柯比)的写作环境时,其中包括语言的艺术特点,衰落的文明和政府专横体制的负面影响,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他已经尽其所能去做了。”出身名门,经历传奇

普罗柯比是何许人也?凯撒里亚的普罗柯比(Procopius of Caesarea,约公元500-565年)是6世纪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三部主要作品《战史》(History of the Wars)、《秘史》(Secret History)和《建筑》(Buildings)全面记载了从527年到560年的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这三部名著与流传下来的他的大量散文、书信一起,成为后世学者们研究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代最重要的史料。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个人的名字怎么这么长呢?其实,前边的凯撒里亚指的是他的出生地,普罗柯比大约于490-500年之间出生于巴勒斯坦首府凯撒里亚。为什么要把出生地和名字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当时重名的现象十分普遍,若是普通老百姓就无所谓,重名就重名吧,但有名气有地位的人就难以忍受这样的情况,再说历史人物的重名也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就在姓名中加上地名,如凯撒里亚的普罗柯比,或者加上缘自体貌特征的外号,如“矮子”丕平、“长腿”爱德华。相比而言,后一种带有讽刺性质,多流行于民间和口语,前一种较为正统,多出现于官方和历史记载。

普罗柯比出生于凯撒里亚的上层贵族之家,可谓叼着金勺出生,但他并非二世祖、败家子、纨绔子弟,而是从小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贵族出身使他自幼衣食不愁,成年后更不必为生计而烦恼,因而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喜欢的研究和著述事业上。普罗柯比从小就接受系统的贵族文化教育,即希腊化的教育,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后,普罗柯比到加沙接受初等教育。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加沙是除君士坦丁堡以外最重要的文学中心,这里的学校非常重视对古希腊经典作家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人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古典修辞学基本功。普罗柯比在这里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准备了条件,而且我们从他的文风中也确实能够看到古希腊的鲜明印记。

此后,普罗柯比进入贝鲁特的法律学校学习。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也像今天一样,律师是一个人人羡慕的高收入职业。毕业后,普罗柯比像拜占庭帝国许许多多有为青年一样,进入帝国的中心——首都君士坦丁堡谋求发展。他经过刻苦努力,终于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君士坦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当45岁的查士丁尼在527年登基正式成为皇帝时,27岁的普罗柯比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律师。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此理中外通用。进入法律界不久,才华横溢并通晓多种西亚语言的普罗柯比就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物——查士丁尼皇帝的爱将、美索不达米亚前线战区将军、年仅22岁的贝利撒留。两人家庭出身相近似,又都是春风得意、胸怀大志的年轻精英,有共同语言。加之普罗柯比通晓叙利亚语,正为即将东征波斯的贝利撒留所需要,因而被任命为贝利撒留的私人秘书和法律顾问。从此,普罗柯比开始追随心目中的英雄一同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贝利撒留丰功伟绩的记录者。

530年,贝利撒留的军队在东部前线与波斯人开战,在达拉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普罗柯比在《战史》中以亲历者的口吻记述了这场战役。在531年的卡利奈孔(Callinicum,位于今天叙利亚北部)一役中贝利撒留的军队被波斯人打得铩羽而归。于是查士丁尼一世传召贝利撒留回首都,普罗柯比也一同回到君士坦丁堡。1年后,普罗柯比又亲身经历了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532年1月的“尼卡暴乱”,这场大规模的民众暴乱几乎颠覆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普罗柯比身临其境,详细记述了这次暴乱的经过。他生动地记述了查士丁尼皇帝和他的大臣们是如何研究对策并决定逃命的场景,还描述了皇后塞奥多拉虽身处险境但临危不乱,力排众议,以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挽狂澜于既倒,使查士丁尼皇帝重新恢复勇气,下定决心派驻扎在首都的贝利撒留和蒙顿两位将军率军镇压起义的经过。

贝利撒留因为镇压暴乱有功,重新获得皇帝的赏识,于533年6月被任命为远征军最高统帅,率军征讨北非汪达尔王国。

这个汪达尔王国,顾名思义,是由汪达尔人建立的,汪达尔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口过剩和贪图战利品等因素,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越过波罗的海,长途跋涉来到北俄,到达黑海地区,接着又向南穿越欧洲中部到达高卢。在迁徙过程中汪达尔人分裂为两支部落:在蒂萨河(多瑙河支流)平原和斯洛伐克定居的一支被称为阿斯丁(Asding)汪达尔人,而在西里西亚定居的一支则被称为西泠(Siling)汪达尔人。后来他们又来到直布罗陀海峡,在一段时间内定居在西班牙,与讲伊朗语言的阿兰人结成同盟。当时正值罗马帝国在非洲的总督卜尼法斯伯爵发动兵变,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应他之邀率军来到非洲协助他对抗罗马政府。429年,汪达尔人全部从西班牙迁出,这时他们的总人数达到8万人,其中有15000名士兵,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他们就将卜尼法斯和其他镇压他们的罗马将军一一打败,435年,他们与罗马人签订停战协议,将罗马人的势力从非洲行省完全排挤出去,盖赛里克以迦太基为首都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再接着说普罗柯比,他作为贝利撒留的主要幕僚也随军出征。在随行的队伍中除了普罗柯比之外,还有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尼娜。据普罗柯比记载,在出发之前他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当自己正在贝利撒留家中做客时,一个仆人禀告说有客人带着美丽的鲜花前来拜访,贝利撒留命这些人把花都抬到门廊处。贝利撒留和普罗柯比斜倚在花丛中,感觉就像躺在睡椅上一样,嘴里还吃着香甜的花朵,美不胜收。醒来后,普罗柯比认定这个梦预示着远征非洲一定能取得胜利。

因为情报工作的欠缺,贝利撒留将军对北非的情况一无所知,难以选择最佳登陆地点。为了知己知彼,他派普罗柯比伪装成粮食采购商,前往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叙拉古(Syracus)刺探汪达尔人的情报。普罗柯比到达后,毫无头绪,情报工作无法开展。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他非常幸运地遇见一位正在叙拉古经商的儿时挚友,他的商船经常往来于非洲各地,而他的一个仆人恰巧在3天前刚从汪达尔王国首都迦太基归来。这名仆人告诉普罗柯比,汪达尔人对拜占庭军队前来进攻的消息一无所知,战备非常松懈。普罗柯比闻听此言,喜出望外,立即将这个仆人带回去面见统帅贝利撒留。贝利撒留了解敌情后,信心十足,率领大军急速推进,向敌人发动突袭。9月中旬,贝利撒留的军队与汪达尔军队在迦太基城外10公里处遭遇,拜占庭军队轻易地击溃敌军并一鼓作气攻占了迦太基城,冲进国王盖里莫尔的宫殿,盖里莫尔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匆匆逃走,他的美餐也成为拜占庭军队的庆功宴。面对节节进逼的拜占庭大军,盖里莫尔丧失斗志,于534年春天投降,汪达尔王国从此灭亡。在取得汪达尔战争的胜利之后,贝利撒留奉命将非洲军队的统帅权移交给宦官所罗门,带着俘虏和战利品回到了君士坦丁堡,普罗柯比也随军凯旋而归。贝利撒留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执政官,而普罗柯比不久后又被派回北非,担任所罗门的重要幕僚。

在这里,普罗柯比又亲身经历了拜占庭驻军的叛乱。在兵变之中他与所罗门等人逃到了西西里并向老上司贝利撒留求援。此时,贝利撒留正率军在西西里与东哥特人作战,闻听此消息后,他挑选100名精锐士兵,亲自带队与所罗门一同乘船前往迦太基镇压叛乱。普罗柯比没有随同前往,而是作为一名文职官员留在了西西里的拜占庭军队中。不久,西西里的拜占庭军队也发生了兵变。为什么普罗柯比走到哪里,哪里就发生兵变呢?这并不是因为普罗柯比是引发兵变的灾星,而是查士丁尼时期帝国军队四处征战,力图恢复古罗马鼎盛时期的版图,但国家的经济实力却难以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导致经常出现军饷不足的情况,因而引发兵变。正在非洲平叛的贝利撒留闻讯,急忙率军回援,但因为兵力不足而无能为力,直到查士丁尼的表弟日耳曼努斯率军队驰援才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

在此后的4年中,普罗柯比一直随同贝利撒留在意大利对东哥特人作战,因此他对哥特战争记述得非常详细。东哥特人就是今天的乌克兰人。当罗马城第一次被东哥特国王维提却斯围攻时,普罗柯比再立战功,他奉贝利撒留之命,冒生命危险连夜突出重围,赶去那不勒斯招兵买马,筹集军需供应。不久后,普罗柯比便率领新招募的军队日夜兼程向罗马进发。贝利撒留获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让自己的妻子安东尼娜也冲出包围,去坎帕尼亚会合普罗柯比共同行动。他们在那不勒斯又碰到了一小股拜占庭援军,便组成联合部队并于冬至日到达罗马城。援军即刻向哥特军队发动进攻,展开城下血战,城中守军也不失时机地从侧翼骚扰敌军。在538年3月,历时一年之久的罗马城攻防战最终以拜占庭一方的获胜而告结束。此役中普罗柯比功不可没。勇猛善战的拜占庭军队

罗马城解围后,哥特人与拜占庭军队的主要战场移至意大利北部。这段时间,贝利撒留遇到了很大的挫折。538年,查士丁尼派出自己的宠臣纳尔泽斯率军赴意大利救援。虽然这时拜占庭军队实力强大,但由于纳尔泽斯行前已得到查士丁尼的授意牵制贝利撒留,因此,他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处处与贝利撒留掣肘,影响了战事的发展。纳尔泽斯的亲信将领约翰公然拒绝执行贝利撒留的命令,这使贝利撒留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538年贝利撒留在攻克米兰之后,被法兰克人和哥特人的联军包围。拜占庭军队中几位上层将领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了米兰保卫战的进程并最终导致米兰城陷落。查士丁尼迫于压力,只好召回纳尔泽斯,仍由贝利撒留全权指挥意大利的战争。

539年普罗柯比参加了贝利撒留围攻通往罗马的门户要塞奥克西姆(Auximum)的战斗。当时,拜占庭军队的号令不统一,当拜占庭哨兵发现小股哥特士兵偷袭部队时,只能靠呼喊来通知,但那些即将受袭的战友却很难听到,因此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普罗柯比向贝利撒留献计,建议用骑兵的鼓声代表继续前进,而以步兵的黄铜号声表示收兵。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老祖宗早就掌握了,西方人却到了6世纪才知道。普罗柯比的妙计既为拜占庭军队减少了损失,又便于贝利撒留统一指挥,因而拜占庭军队取得了胜利,一举占领奥克西姆。此后,由于东方波斯战线形势不利,贝利撒留不得不接受东哥特国王维提却斯(536-540年在位)的议和,哥特战争告一段落。540年5月,贝利撒留率领的拜占庭军队攻占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普罗柯比也在军队中。同年,贝利撒留取得东哥特战争胜利,押解着包括哥特国王维提却斯和权臣显贵在内的大队俘虏回到君士坦丁堡,普罗柯比再次随军凯旋而归。

540年以后,除了一些短途旅行之外,普罗柯比一直居留在君士坦丁堡。他目睹了542年发生在京城的大瘟疫,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人口锐减和生产力水平的剧降。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详细描述了这次大瘟疫在君士坦丁堡疯狂肆虐的情况。

这一年,因为查士丁尼皇帝在大瘟疫中也病倒了,所以一些官员们开始谈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贝利撒留觊觎皇位的谣言四处流传,这引起了皇帝和皇后的不满。查士丁尼皇帝身体恢复健康之后,派人对此事进行调查,虽然没有发现对贝利撒留不利的直接证据,但贝利撒留仍被撤销了统帅的职位并遭到软禁,部分财产亦被没收。普罗柯比也受到牵连,542年以后他虽然仍留在首都,但已经不再担任贝利撒留的法律顾问了。

当贝利撒留的许多朋友因利害关系中断与他的联系时,普罗柯比还继续保持着与这个被冤屈和冷落的帝国功臣的关系,他对贝利撒留的忠诚和友情影响了他的仕途,不得不重操律师旧业。在审理的许多涉及政府的案件中,普罗柯比发现了查士丁尼施政的弊端和朝廷官员的腐败,对查士丁尼皇帝的看法由不满转变为厌恶,再由厌恶转变为憎恨。除此之外,他对贝利撒留也越来越失望,认为这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功臣不应该再为查士丁尼效劳。因此,当544年贝利撒留复出,在意大利指挥对哥特人的战斗时,心灰意冷的普罗柯比没有一同前往,而是继续留在君士坦丁堡。

正是在长期居留京城的岁月里,普罗柯比登上了事业的顶峰,完成了三部杰出的作品,即《战史》、《秘史》和《建筑》,这使其步入西方伟大历史学家的行列。纵观普罗柯比的一生,阅历丰富,人生多姿多彩,先后从事过律师、军队参谋长、间谍、历史学家等诸多职业,但令他名垂青史的是其作为历史学家的成就。在他的三部著作中,记述最详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8卷本的《战史》,普罗柯比大约是540年回到君士坦丁堡之后开始这部鸿篇巨著的写作,第1-7卷在550-552年发表,第8卷在554-557年发表。《战史》全书共243章,第1、2卷记载波斯战争(527-548),第3、4卷记述汪达尔战争(533-548),第5、6、7卷则叙述哥特战争(535-551)。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普罗柯比的这部著作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几乎记载了那个时代所有的重大事件,如查士丁尼大瘟疫、尼卡暴乱、罗马人与周边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以及神话传说、民族风俗和自然现象等等,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

如果仅仅靠这部书,普罗柯比完全可以步入杰出史学家行列,但其另一部著作《秘史》却为他带来更多争议和诸多疑问。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普罗柯比能够了解到那么多的宫廷秘闻呢?首先他出身贵族,是贝利撒留的密友,因此贝利撒留把他作为知己和家庭中亲密的成员,普罗柯比得以了解到贝利撒留的家庭隐私。又因为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尼娜是皇后塞奥多拉的闺中好友,因此他也可以知晓与皇帝、皇后相关的宫廷秘闻。他长期处于帝国权力中心,耳闻目睹国家权力中心的种种腐败和丑恶现象,心中的压抑无处宣泄,于是在558-560年私下里写了这部《秘史》。该书主要论及查士丁尼统治的32年间发生的事情,揭示了当时诸多事件的幕后真相,尤其是无情地抨击了查士丁尼和赛奥多拉、贝利撒留和安东尼娜两对夫妇,记载了他们的放荡、罪恶、堕落、阴谋和丑闻等“恶行”。在《秘史》一书中,《战史》里被塑造为伟大帝王的查士丁尼是一个为获得个人荣耀而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卑鄙小人,英明神武的贝利撒留成为一个窝囊男人,大智大勇的皇后塞奥多拉出身低贱、淫荡堕落,贝利撒留的妻子安东尼娜则频频出轨、不停地给老公赠送“绿帽子”。这本书虽然有夸张和谩骂的成分,但也阐述了一些历史真相。这样高度敏感的禁书在拜占庭帝国时代一直被雪藏,直至17世纪才被发现。当时罗马教廷的图书馆管理员阿勒曼尼(Alemannus)在整理梵蒂冈图书馆西面书库的旧书时,偶然发现了一本希腊文手抄本的《秘史》,封面写着“未公之于世”几个字,通过仔细阅读,他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生活在宫廷贵族圈子里的人,否则不可能对拜占庭宫廷里的事情知道得如此详细。他与同乡亚尼斯(Iannes)一起把这本奇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定名为“秘史”,而且大胆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就是6世纪的著名宫廷作家普罗柯比,从此这本书开始在世间流传。

普罗柯比的另一部著作——6卷本的《建筑》是在查士丁尼皇帝的授权下撰写的,因为他的《战史》并没有起到赞美查士丁尼皇帝、扩大皇帝声威的作用,于是,554年皇帝命他写这部《建筑》。《建筑》写于554/558-560年之间,560年发表。虽然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但也记载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在各地修建众多庞大建筑的情况,包括教堂建筑、民间建筑、军事工程设施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查士丁尼的好大喜功,保留了关于当时的地理、地形、财政及帝国的行政管理和边关防务等珍贵资料,对于研究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秉笔直书还是人格分裂?

普罗柯比最重要的著作——《战史》和《秘史》在内容上相互冲突,尤其是对于皇帝查士丁尼、皇后塞奥多拉和帝国大将军贝利撒留有截然不同的记载,这使普罗柯比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学家。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写出差距如此之大的历史著作呢?后世的学者纷纷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一位秉笔直书的史家,有人认为他在宗教和皇权的压迫下成了患有人格分裂症的疯子?例如,史学家布瑞认为普罗柯比在《秘史》写作前遭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由此患上了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我国拜占庭史专家陈志强教授通过对普罗柯比作品的分析,认为普罗柯比长期生活在高度忧虑与紧张的亚健康状态下,性格日益偏执,逐渐患上了焦虑型神经症并出现了人格分裂的症状。他认为普罗柯比的人格分裂源于对安全的焦虑和愤恨心情的压抑,因其身处社会变动剧烈的查士丁尼时代的权力中心,他的贵族背景和立场使他对来自社会下层的皇帝和皇后产生逆反心理,当他受到重用和信任的时候,这种逆反心理暂时得到了控制。但当他因贝利撒留事件的牵连而受到怀疑和排斥后,他的不满就转化为仇恨,而写作《秘史》就成为这种仇恨的宣泄途径。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普罗柯比的境遇和经历。540年,当普罗柯比开始写作《战史》的时候,他和贝利撒留都是凯旋而归的功臣,得到皇帝的嘉奖和重用。普罗柯比在这种心态下进行《战史》的写作,其中查士丁尼和贝利撒留的形象都比较正面,或者说普罗柯比侧重记述和展现其人积极的一面。而从544年开始,贝利撒留不断遭到查士丁尼的猜忌和迫害,普罗柯比也被卷入其中。普罗柯比一方面为查士丁尼鸟尽弓藏而气愤,为贝利撒留的懦弱不抗争而失望;另一方面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乃至迫害,所以他只能将全部身心投入《战史》的写作,但还必须在这部书中为他厌恶的查士丁尼和贝利撒留歌功颂德,这让他格外焦虑、紧张和愤懑。同时,普罗柯比长期身处权力中心,见到越来越多的丑恶和腐败现象,也让他心情低落。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他决定撰写《秘史》,将帝国的皇帝、皇后和大将军不为人知的丑恶面目揭露出来,也就是通过自己的笔来抒发心中的愤怒与苦闷,就像今天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病人疏导抑郁和不满情绪一样,他不能向任何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通过这样的渠道来宣泄了。与《战史》相反,《秘史》展现的是他们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将《战史》和《秘史》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研究并相互对比,那么,我们就能得到比较全面、客观、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了。笔者认为,普罗柯比不是人格分裂,而是一个心理正常的人,一位秉笔直书的史家,19世纪晚期的一位学者将修昔底德和普罗柯比加以对比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考虑一幅画的光与影的对比(即修昔底德与普罗柯比的对比),就会发现修昔底德生活在一个充满着自由空气的世界里,那里是生活和思想的春天。另一方面,普罗柯比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并有间谍埋伏在人们住宅最隐秘处的时代。世界的政治变化伴随着语言的变化,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自然生命和宗教也发生了变化。……当我们考虑到后者(普罗柯比)的写作环境时,其中包括语言的艺术特点,衰落的文明和政府专横体制的负面影响,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他已经尽其所能去做了。”

通过他三部作品的写作,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秉笔直书的伟大史家情怀。他的著作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6世纪拜占庭历史最权威的史料。他撰写《战史》和《建筑》主要是为了使当时的重大事件不因时光流逝而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同时以史为鉴,启迪后人。而撰写《秘史》则是为了揭露在前几部著作中因害怕遭到迫害而被迫矫饰的历史真相,说出自己真正的观点,展示历史更为真实甚至丑陋的一面。《战史》承袭古典作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写作风格,明晰、直率,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事实,重视修辞艺术,尤其喜欢在演讲中加入通俗易懂的习语和格言警句。因此《战史》历来被奉为拜占庭史学著作中的经典,《建筑》一书虽然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查士丁尼的好大喜功,保留了关于当时的地理、地形、财政及帝国的行政管理和边关防务等珍贵资料。虽然在他的三部著作尤其是《战史》和《秘史》中包含有歌功颂德和恶意谩骂的成分,但这并不能抹杀他作为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光辉之处。第二章查士丁尼皇帝:救世主还是魔鬼?

总体来说,同为普罗柯比《战史》和《秘史》中的主要人物,查士丁尼的形象在两本书中却截然相反,一个是伟大的帝王、乱世中的救世主,另一个是贪利小人、奸诈的阴谋家,那么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呢。我们认为,普罗柯比的伟大之处,就是他同时著述了正史《战史》和野史《秘史》,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就能获得6世纪拜占庭较为真实的史实。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查士丁尼皇帝。

他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呢?查士丁尼(483-565)生于乱世寒门,他的父亲是拜占庭帝国伊利里亚北部的农民。他是沾了舅父的光,才成为皇帝的。其舅父查士丁原来是一个养猪人,目不识丁,是个文盲。年轻时因决斗伤人而背井离乡,背着一口袋大饼和几个穷朋友去君士坦丁堡闯天下。他们一到京城就参军入伍,而后因仪表堂堂而被利奥一世皇帝选中做了宫廷侍卫。看来,以貌取人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呀!在阿纳斯塔修斯皇帝统治时期,他参加了伊苏里亚战争、波斯战争和镇压维塔里安起义的战斗,战功显赫,从一个下级士兵升任御林军队长,获得元老身份。在自己的地位巩固之后,他就将自己的外甥弗拉维乌斯·彼得鲁斯·萨巴提乌斯收为自己的养子,并赐予他自己的姓氏——查士丁尼亚努斯,让他在君士坦丁堡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个幸运的孩子就是日后的查士丁尼大帝。乱世出英雄

查士丁尼成长的时代是利奥王朝末代皇帝阿纳斯塔修斯(491-518年在位)和皇后阿利雅德尼(Ariadne)的统治时期,也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这未必全对,但混乱的形势的确给胸怀大志的英雄或野心家提供了崛起的契机。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混乱时代。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利奥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从457年到518年,只有5位皇帝。阿利雅德尼是利奥王朝的开创者利奥一世的女儿,下嫁给了伊苏里亚人(伊苏里亚位于小亚细亚南部,相当于今天土耳其科尼亚省)军事将领泽诺。在泽诺的帮助下,利奥一世不断强化皇权,剪除政敌阿斯巴,清除了宫廷中哥特人的势力。阿利雅德尼为泽诺生下了一个儿子,给他起的名字和外祖父一样,也叫利奥,利奥一世皇帝指定他为皇位的继承人。利奥于474年去世,皇位留给了7岁的外孙利奥二世(Leo II)。利奥二世的父亲泽诺则行摄政之职。然而,小利奥在同一年也亡故了。根据前文介绍的拜占庭帝国皇位继承制度,年近五十的泽诺登上了皇位。他虽然手握重兵、颇有才能,但却因言行粗鲁、喜欢搞阴谋诡计而令人讨厌。泽诺刚刚即位,他的岳母维利纳(Verina)因怀疑泽诺害死了自己的外孙,就联合自己的兄弟瓦西里斯库斯(Basiliscus)和东哥特人塞奥多里克·斯特拉波(Theoderic Strabo)发起了一场政变,推举瓦西里斯库斯登上皇位。由于政变突如其来,泽诺完全没有防备,险些死于乱军之中,多亏一队忠诚的伊苏里亚卫队浴血奋战,护卫着他逃往阿纳托利亚(就是今天的土耳其境内的小亚细亚半岛)。泽诺惊魂未定,又听说瓦西里斯库斯派将军埃鲁斯(Illus)率军来对自己的残兵败将进行斩草除根。政变者没想到的是,埃鲁斯和泽诺是小时候一起玩泥掏雀的死党,他率军投向泽诺一方。两军合并后,力量大增,泽诺在好友的帮助下在第二年发兵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获得胜利后,泽诺残忍地将瓦西里斯库斯活活饿死。对待外人是这个态度,但对家里人就不能这样了,尽管丈母娘维利纳是政变的主要发动者,但泽诺仍与她和解,也原谅了妻子在这场政变中对他的背叛。

不久,皇后阿利雅德尼又给泽诺生了个儿子,一切似乎都归于和谐了。但是,诅咒似乎并没有停止,这个孩子同他的哥哥一样,又不幸夭折了。一再的打击使皇后越来越憎恨泽诺,就联合当年利奥皇帝的侍从阿纳斯塔修斯与泽诺展开激烈的斗争。据说此人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因而被称为“双色眼人”,与波斯猫倒是有些类似。491年,两人终于设计害死了泽诺。刚刚成为寡妇的皇后立即与阿纳斯塔修斯结婚,并使之顺利登基。刚过60岁的阿纳斯塔修斯虽然用了些不怎么光彩的手段登上皇位,但他的能力超过前任泽诺,是一个治国有方的明君。在消灭了泽诺的残余势力后,阿纳斯塔修斯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扫除弊端,发行优质铜币弗里斯(the follis),发展经济,提升国家实力,受到人民的爱戴。可惜,515年皇后阿利雅德尼病故,两年后,阿纳斯塔修斯也随她而去。

皇后和皇帝的相继去世使利奥王朝也走到了终点。阿纳斯塔修斯并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指定继承人,这样,皇位继承就成为严重的问题。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朝中大臣就推选御林军队长查士丁为皇位继承人。据史书记载,查士丁能以御林军队长称帝,是采纳了他的外甥查士丁尼的主意。当时,朝中有个名为塞奥克里多斯的贵族,权倾一时。皇位继承人的空缺使他有了问鼎王位的想法,但实力欠缺,而手握精兵、拱卫京畿的御林军队长查士丁就成为他拉拢的对象。为了使查士丁听命于自己,他拿出大笔金钱贿赂他。查士丁也知道塞奥克里多斯的小算盘,觉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外甥查士丁尼知道后,就给舅舅出了个主意:收取塞奥克里多斯的贿赂,然后用来犒赏御林军以获得他们的忠诚,为自己登上皇位积累资本。这个主意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御林军众官兵得到赏赐后,对查士丁无比忠诚,这种效应形成强大的压力,最终迫使朝中元老推选查士丁为继承人。顺便说一句,查士丁皇帝是被挑选出来的最强壮的御林军士兵用盾牌抬上皇帝的宝座的,这个仪式颇具象征意义。至于那位塞奥克里多斯,才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竹篮打水一场空。查士丁尼的出生地Tauresium,位于今天的马其顿。

登基伊始,查士丁就论功行赏,任命自己的外甥查士丁尼一世为恺撒(副皇帝),辅佐治理国家。此时查士丁68岁,查士丁尼36岁。老皇帝已过垂暮之年,且是个文盲,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更不适合主持会谈、发表演讲、接见外宾。而当时的律法规定国家大事、重要法令必须由皇帝亲手签署,但皇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手下侍从就将一块木板镂空,刻成皇帝的签名。需要签署法令文件时,皇帝就把这块木板放在需要签字的地方,然后用笔描出自己的名字。查士丁的妻子名叫鲁皮西娜(Lupicina),蛮族奴隶出身,是被选中做他的妻子的,也是个毫无心计的粗鲁女人。这一对大老粗皇帝皇后能治理国家十几年而没捅出什么篓子,并不是由于幸运,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的泽诺和阿纳斯塔修斯已经扫除了各种弊端,把帝国治理得相当好了,走上正轨的帝国得以顺畅运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皇帝有一个非常有能力的辅佐者,就是他的外甥查士丁尼。此时的查士丁尼年富力强,精力过人,雄心勃勃,又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在任恺撒的9年时间里,始终是帝国军政大计的实际制定者,也是内外政策的实施者,其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得以初步施展。527年8月1日,年近80的查士丁一世寿终正寝。同日,查士丁尼一世即位,一位伟大的帝王由此登上历史舞台。“我”有三个梦想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是拜占庭帝国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其地位类似于中华帝国的汉武帝。查士丁尼于527年即位后,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于是他便制定了名为“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宏伟蓝图。所谓“一部法律”,就是统一帝国的律法,为国家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振兴图强奠定基础;所谓“一个皇帝”,就是加强帝国中央集权体制,确定皇帝的绝对权威;所谓“一个帝国”,就是积极实施对外军事行动,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疆域,恢复当年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版图。这三个目标,任何一个统治者,能够实现其中一个,就可堪称有作为的皇帝了,而查士丁尼却要三个都实现,而且他几乎都做到了。“一个皇帝”。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帝登基更要多点几把火。查士丁尼一世上台后,马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强化皇权,实现皇帝真正统治帝国的梦想。查士丁尼生长于乱世,或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多次叛乱和政变,深知巩固统治基础和强化皇权统治的重要性。他首先通过立法强调皇权至上,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他除了继续实行戴克里先以来种种皇帝崇拜的礼仪外,还效仿波斯等东方国家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大量对皇帝顶礼膜拜的规定,将其“一位皇帝”的政治抱负付诸实践。据普罗柯比记载,查士丁尼制定了更为奴化的朝臣觐见皇帝的礼仪,此前,罗马帝国的贵族觐见皇帝时,吻皇帝的右胸,皇帝则回吻贵族的头部,贵族以外的大臣觐见皇帝则要右膝跪拜;查士丁尼时代的贵族和大臣觐见皇帝,全部要匍匐在地,吻皇帝的脚。皇帝力图用这样的礼仪来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532年爆发的“尼卡暴乱”给查士丁尼提供了一次剪除异己和党派势力的机会。普罗柯比在《战史》中就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这场暴乱,后文将有专章介绍这一事件。总之,镇压尼卡暴乱标志着以查士丁尼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巩固,同时也宣告了大贵族们企图通过暴乱颠覆查士丁尼统治之举的彻底失败,查士丁尼成为一个有绝对独立意志的专制君主。除此之外,查士丁尼还实施了一系列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固对皇权的强化:一方面,他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调整,精简机构,取消对强化皇权无用的官职,如542年就立法取缔了执政官一职,既精简了政府机构,又节省了国库开支;另一方面,他不断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将数量众多的小行省合并扩大为大政区,取消大政区和行省之间的政区组织机构。同时,依据帝国不同地区的军事和民政实际需要,将一些地方的军政权力重新结合,特别是在小亚细亚和北非地区率先推行军政权力的合二为一政策,还在意大利的拉文纳和非洲的迦太基试行总督制,即由总督总管其行政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使这些边远地区的最高长官能够总揽当地各方面的权力,及时应付紧急情况。在其他行省,仍保持原来的制度。这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使查士丁尼的皇位坐得更稳,也为他实现更高层次的梦想奠定了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