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21:12:19

点击下载

作者:欧阳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欧阳锜

欧阳锜试读:

出版者的话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临床名家辈出,促进了祖国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贯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在完成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出版的基础上,又策划了《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期反映近现代即20世纪,特别是建国5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我们邀请卫生部张文康部长做本套丛书的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任副主编,他们都欣然同意,并亲自组织几百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整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正式问世。

顾名思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要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百年轮回,世纪更替,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之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创新,使中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

本套丛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最大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在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而且要写出“干货”来,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有了以上两大特点,我们相信,《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会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青睐,更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百余位中医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由衷所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0月28日欧阳锜先生钻研业务欧阳锜先生授课时留影医家小传

欧阳锜,(1923~1997)字子玉,男性,汉族,湖南省衡南县黄狮乡渔头湾村人氏,家系世代业医,家学渊源。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学 与 术

他幼年早慧,才思敏捷,在家乡私塾读书,从师于当地声望很高的名儒连城公先生。发蒙后,在外读中学,15岁时正值中日战争,他开始随伯父湖南名医欧阳履钦学习中医。履钦先生藏书甚丰,勤于著述,对从学者要求甚严。他学习十分刻苦,治学严谨务实,强调读经,遍览历代名家著述。除精通中医理论外,在治经、训诂、考据及诗词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履钦先生外出任教,乡里患病者就医,经他细心医治,多能获效,且不论贫富,不计远近,有求必应,求医者遂日渐增多。

18岁甫学成,参加原考试院考选部中医师考选合格,发给中医合格证书,达到中医大学本科班毕业的同等学历(1953年中央卫生部发给中医师证书)。嗣后,在家乡开业行医。履钦先生常谓:“行医非学医之终止,乃学医之继续。”他从小受其熏陶,行医之后仍不忘读书。他在医疗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当即查考方书或向伯父问难,一有所得,即收入札记,故学与术与日俱增,日积月累,掌握了一手精湛的医疗技术,如是医道大行。一日,他出诊至砖瓦窑,见一窑工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面红唇焦。原来是窑工烧窑数日,火燎口渴,置桶窑侧,时而呷一口,一连三日如此。他问明情况后,因无纸笔处方,便在地上捡了一节火炭,在草纸上书写一方。服二剂则愈。窑工视为神方,珍藏起来,遇人患此病,照抄服用,次次灵验。从此,“火炭草纸神方”在群众中传为佳话,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诊患者络绎不绝,方圆百余里享有盛誉。他虽白天忙于出诊应诊,夜间读书写作,看到自己学到的技术,能不断为病人解除痛苦,则感到无限安慰和力量。因之,日夜操劳,亦乐此不倦。

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医风高尚,乐于助人,对于病人有钱无钱他都看。在旧社会,他曾立下一条规矩,周围七、八里路以内看病不收钱,八里以外的看病,没有钱也要给点药,他在衡南十年,为贫苦群众免费看病上万人次,还为许多人免费抓药。调到长沙后,衡南县每年仍然有许多人从家乡来到长沙,找上门请他看病,他每次总是热情接待。在长沙不论工作多忙,仍坚持门诊。对待病人不论贵贱亲疏,不论是否挂号,都一视同仁,尽心尽意给予诊治。他自40年代以来,数十年为一日,为许多患者减轻了痛苦,挽救了不计其数垂危病人的生命,众人有口皆碑,在病患者中享有崇高威望,素为湖南中医药界所称道。他精通医道,临床擅长于中医内、妇、儿、外科,对中医急症、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肝胆肾等多种疑难病症的辨治有独到之处。

70年代,他在负责防治肿瘤研究的工作中,在临床上发现砷偏低与肿瘤发病有一定关系,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舌苔变化与病情转变的关系,主张解毒、养阴以防止舌苔花剥、光剥引致病情恶化,对部分晚期癌症病人起到了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并提出白血病、鼻咽癌、肺癌、胃癌等以舌苔变化为主要指标的统一辨证用药方案;制定中医中药防治肿瘤三期方案等,先后被全国性有关肿瘤专题会议所采用,全国十多个省市肿瘤防治资料均已转载,作为中医防治肿瘤的参考。他临床经验丰富,治病多用成法成方,适当加减化裁,组方很是严谨精当,处方用药强调以药简、价廉、效宏著称。他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成方不能满足应用需要时,根据中医理论,秉着病证结合的用药原则,总结并自创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可靠的经验方(特色药)100余个,并提出每个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便于推广运用。如治疗慢性风湿病的搜风活络液、通络熄风汤,治疗骨质增生的补骨息痛丸、骨痹药酊,治疗高血压病的平肝片,治疗冠心病的宽胸片、舒心十珍丸,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桑椹养肝汤,治疗脑动脉硬化的脑(络)舒泰胶囊,治疗脑萎缩痴呆症的益智聪明丸,治疗糖尿病的甘露消渴丸、三消康片,治疗慢性乙肝的清肝解毒散,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消积二金散,治疗前列腺炎的小蓟分清饮,治疗梅毒的保赤解毒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疏肝散结汤,治疗小儿四季感冒的小儿退热散,治疗小儿厌食的小儿醒胃液,抗疲强体的朝晖可乐,四季进补精气神的龟鹿驴三胶冲剂,抗皱防裂、防治面部色斑的雅丽健肤膏,防治乳腺癌的漆黄蟾酥丹,防治肺癌的保肺饮,防治鼻咽癌的夷桑合剂,防治食道癌的冷涎丹、清咽利膈片,内外兼治各种恶性肿瘤的龙蓟合剂、消瘤丹(散)、抑癌散(膏)、消肿镇痛膏,治疗眼睑炎、弩肉翳障的清凉眼药粉(棒),治疗咽喉炎、口腔炎的清音利咽片,抗休克的清营醒脑丹,对抗肿瘤病人化、放疗骨髓抑制副作用的益元生血冲剂,戒毒的驱毒二用方等等。其中雅丽健肤膏于1989年获全国轻工业优秀产品证书,龟鹿驴三胶冲剂以及疏肝散结汤批准为新药“乳核内消液”,益亢生血散批准为新药“生血宝”(并获发明专利权),均已正式生产,深受病患者欢迎,产生了相当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毕生从事中医临床、中医病证规范化和中医辨证理论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造诣精深,建树颇多。他常谓:“中医学浩如烟海,研究这门学问,只能侧重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还必须选定目标,持之以恒,才能重点深入。”故自少确定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为奋斗目标,并持之以恒。他50多年来,无论是医疗实践与理论总结,都充分注意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双重意义,因此研究理论方法,也是在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过程中逐步引向深入的。他经过长期临证读书,读书临证的反复过程,经验与学问与日俱进,终于有成。

他22岁将读书临床心得加以整理,撰写了《内科辨证学》,初稿送原中央医馆审阅,焦易堂馆长为之题词称“临床必读”,该书1951年在上海《新中医药》杂志全文发表,得到中医界的赞许,自此,他坚定了以“辨证的理论方法”为其研究方向,长期潜于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中医会诊,有时不能得出一致的辨证结论。他认为这不单是诊疗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而且与医者各自的逻辑思维不同有关。所以,中医辨证必须分清每个证候的主症、次症,主症对次症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主症的变化反映出质量变换关系。只有掌握并运用这些辩证法的观点,才能取得辨证的一致,才能保证临床疗效。如他提出的辨证只有主症才能作为定量依据,才能掌握证与证之间的质量变换关系的观点及辨别疑难杂症的三大关键、辨证求衡六法等等,对后学者启发实多。

他常说:“立方选药要得心应手,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早在70年代,他在全面探讨,系统总结大量前人有关经验和辨证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创立了“三型二十一证及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辨证新体系”,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对中医临床甚有指导意义。经各地不少中医在医疗实践中运用,都反映“真正掌握了辨证要诀,不但对辨析疑难杂症有帮助,并能有规可循、执简驭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他还发现辨证论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指出只注意证候之间,忽视疾病之异,辨证方法也会停滞不前,因而精心设计出“病证纵横结合的临床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纵向结合,以病为主,以病统证,他指导内科研究生洪净、赵志付运用这一方法进行Ⅱ、Ⅲ期高血压和慢性乙肝的临床研究,初步总结出两病的辨证用药经验,分别获得94.47%、96.2%较为理想的近期疗效。横向结合,以证为主,以证统病,湖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运用这一方法,并按主症辨证及主症分级定量记分,研究制定出了中医肝病常见证候的统一辨证标准,并表示相同证候见于不同疾病中的差异,不断取得成果。中南五省六大医院协作进行的脏腑病常见证候辨证标准研究也采用这一方法,先后取得多项成果。该辨证体系综合集中中医历代各种辨证用药方法之所长,研究其对应关系,充实其用药经验,使之成为结构更为完备,规矩更为严谨,切合中医临床实际的证病结合用药式,对于促进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系统反映该体系的专著《证病结合用药式》出版后,很快受到国内外中医药界的重视。

到了90年代完善的“症证病三联诊疗体系”,构筑出中医诊断治疗的新框架,一套较为完备的新的辨证体系和方法,已经初具规模,使中医辨证论治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中医学术上存在着各种分歧,他认为中医要系统化、标准化,就必须从研究思维方法入手。中医的理论思维既具有逻辑思维形式,也渗透着辨证思维。他说:“中医不但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并且在进行理论概括时,能把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结合起来运用,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逻辑思维上相当成功的。”由于他意识到研究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故长期潜心研究中医的思维方法,通过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复学习,认为中医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必须以现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研究提高。他的观点:“中医的思维方法,就是辩证法、逻辑思维与中医理论原则相结合的产物。”他撰写出版了《中医辨证思维》一书,对辨证理论方法的研究,也向前深人发展了一步。他对中医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为全国和湖南省中医药学界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及现代统一中医病(证)名规范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他的著述风行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在漫长的六十年杏林生涯中,因医疗和教学之需要,他工作之余,勤于著述,以启迪后人。先后在国内中医药期刊及日本、台湾等海内外医药杂志发表学术水平很高的论文,有甘温除热、再论甘温除热、论火与气、论闭与脱、常变论、求衡论、辨别疑难杂症的三大关键、求衡六法以及中医的方法学、有关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中医学未来的发展等等200余篇。自50年代以来,陆续撰写出版学术专著有《伤寒金匮浅释》《中医内科证治概要》《内经摘要白话解》《中医病理概说》《中医临证要览》《证治概要》《中医经典温课》《杂病原旨》《中医临证思维》《证病结合用药式》《症病结合用药指南》《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共12余部,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深得广大读者赞誉。其中《伤寒金匮浅释》在1980年由香港宏业书局再版,《证治概要》《证病结合用药指南》先后在台湾南天书局再版,《证治概要》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三次,《中医内科证治概要》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七次,此书1962年由日本东京创医学会学术部译成日文,先后三次重印,并作为日本汉方医讲习所教材,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他在负责文献研究和古籍整理等工作中,先后主编了《湖南药物志》1~3辑,《湖南省单方验方》1~10集,《湖南单方验方选》1~2辑,《湖南中草药单方验方选辑修订本》,《中医妇科单方验方选》,《中医临证参考丛书》30多种,《湖南中医经验交流集》《湖南中医医案》1~2集、《医论选粹》《中医临床实习手册》《临床必读》《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分卷·诊断分册》《中医临床捷径丛书》14种。主审《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中、下册、《传世藏书·子库·医部》《历代医学名著全书》共360余部。教 与 研

他作为中医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学验俱丰,讲授有方,桃李可谓满天下。他从1953年开始担任衡阳地区中医进修班(三期150人)专职教师、班主任,讲授中国医史、中医病理、伤寒金匮 。1956年担任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西学中班(2期80人)专职教师、班主任,讲授中医内科。1965年兼任湖南省卫生厅委办中医学徒班(三期40余人)教师,讲授中医基础、病理。1980年遴选为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13人)中医内科和金匮二个专业导师,兼任光明中医函大总校顾问及湖南分校(1400多人)顾问,讲授中医临证思维。主持湖南省卫生厅委办的全省万人中医经典讲座,他从教学计划、教材编写、讲授方法等方面亲自设计,并主讲内经。组织并主持中医辩证法、思想史、各科疑难病诊疗、科研设计、新药开发等百余次中医学术活动,启发思想、活跃中医界的学术风气,大大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他不仅声及国内,也引起海外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重视,有些国家来信来函请去讲学和交流。1989年9月份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名去泰国参加第三届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求衡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1989年11月应 日本大坂、东京、福岗三地汉方医师研究会邀请,去日本讲学10天,内容为“气的理论研究”。先后二次专题学术报告,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两国专家及与会的其他国家地区学者的高度评价,泰国和日本有关报刊进行了宣传报导,为我国科技界、中医药学术界争得了荣誉,为弘扬和传播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首届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2人)导师,并携子作为湖南师徒代表到京出席了全国拜师大会。在工作中,他还积极扶助后学,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材,除他的学生外,还有4人受到他的教导,而今成长为湖南省医药方面的专家。正谓桃李结硕果,师恩泽杏林。如今绝大部分学生已成为全国各地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的骨干力量。

他长期从事中医药科研及新产品的研制工作,主持并参与国内及省内多项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医长期以来将病、证、症混杂在一起,病名不统一,分类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学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1984年,他领衔承担卫生部重点课题“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研究”,他从探讨中医认识疾病过程及其思维方法入手,在理清思路,确定规范原则和范围基础上,统一中医病名、证名诊断原则和具体措施,先提出《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广泛征求意见,再撰写成《临床必读》一书,公诸于世。这是中医药学科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对中医病名的系统化、规范化做了奠基性工作,使中医数千年以来混杂不清的病名、证名初步得于澄清,得到初步规范,达到统一中医病名和诊断标准包括辨证标准的预期目的。为以后中医行业病证诊断与治疗判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思路、具体方法与借鉴。他确为现代中医病证诊断规范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为配合湖南省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为使医药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1989年他主持省内重点课题“湖南省中成药开发远景规范研究”,为湖南的中医药远景规范提出了许多构想和具体方法及措施,并创造性地提出中成药系统产品开发与传统中成药系列配套的思路,这些用以指导中成药剂型改革与新药研制,对湖南省乃至全国中成药的开发,尤其是90年代开始的病证系列中成药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般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他认为中医有数千年历史,不但能治疗疑难病症,也有许多宝贵的治疗急症经验,只要运用得法,中医中药完全能解决急症问题。1990年他主持省内重点课题“中医急症诊疗方案研究”,筛选了治疗急症的诸法、诸方及卓有成效的中成药,并创造性的提出中医急症以症、证、病结合为特点的诊疗体系,现已在全省中医急诊科推广。

1985~1986年,他与另四位专家共同研制了驴胶补血冲剂,投放市场后,年销售额连年上升,年产值达亿元,给长沙中药厂带来巨大效益。他又与二位专家共同研制的古汉养生精外,还负责课题选课、整体设计、审定处方、组织实施、新药申报等项工作,该药成为衡阳中药厂的拳头产品,使一个濒临倒闭的药厂一跃为国家二级企业、集团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使之迄今年产值5亿元。他本人主持研制的御蛇酒,已投放市场,深受患者欢迎,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以上科研课题,均获得科技进步各项成果奖。尽职尽责

他1950年在衡南县联合诊所参加工作,1953年担任衡南县中医院首任院长,1956年奉调长沙,参加筹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先后任文献研究室主任、临床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升院后,任院技术顾问,《湖南中医杂志》主编,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被推选为衡南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兼政协医卫组副组长,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中医年鉴》编委会委员,卫生部《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国家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医组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诊法分支主编,全国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中南片组长,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技成果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医学辩证法学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兼医卫组副组长,湖南省卫生系统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他在建国初期出席了中南区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1954年经湘南行署推选为出席全国第一届中医会议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同时也受到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使他更加热爱中医,更加发奋工作。他一贯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廉洁奉公,安于俭朴,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善于团结同志,在湖南及全国中医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1984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享受政府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为表彰他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秀业绩,湖南省政府授予三等功,省人事局颁发了荣誉证书、奖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96年被授予湖南省首届科技之星荣誉称号,省科协颁发了证书、奖章,省电视台并作了专题报道。在他有生之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他胸怀豁达,性情直爽,常以中医之盛衰为己任,故能超然脱俗,专心学习,不为名利得失所囿。他在七十寿诞即席诗曰:“济世仁术承家传,潜心攻读探渊源,能减人间病残苦,救死扶伤志益坚”。表达了一代良医一生献身中医事业的冰雪情操。他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新药研制和行政管理六十多个春秋,在杏林中收获累累硕果,凝结了他多少心血啊!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任劳任怨,竭尽全力,作出了不朽的、卓越的贡献,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医理论家和中医临床家,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他的事迹先后被收录《湖南民主人士》《湖湘名医传》《天南海北衡南人》《湖南名人传》《中医名医列传》《中国当代著名医学家》《当代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名册》《世界名人传》等等书籍中,也刊载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湖南广播电视报、空中之友、文汇报(香港)和《康乐园》《家庭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光明中医《》中医研究》《中国农村医学》《中国中医药学报》《明通医药》(台湾)《中医临床》(日本)等等报刊杂志中。专病论治病 案1. 痼疾新感治当分清缓急轻重

普通感冒(西医病名),又名伤风(《医学源流论》谓:“凡人偶感风寒,俗谓之伤风。”)。临床有风寒外感、风热外感、风湿外感三种不同证候。中医治病,历来有“标本缓急”之分,所谓“急则治标,缓则固本”,就是按病情的缓急轻重分主次的。“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存在”,故无论外感引动原有的慢性病,或在患慢性病的过程中兼有新感,只要风寒表证未罢,均应当处理外感为首务。例如:感冒重证

翁某,男,45岁,农场干部。入春以来,十余 日寒热不罢,无汗,头剧痛,项强转侧不便,周身骨节酸楚疼痛,咳嗽胸痛,胃脘痛不能食,呕吐,嗳气吞酸,腹胀便溏,连进香苏散加味无效,病情日渐加重,并见不汗出而心悸失眠,遂在某医院住院,诊断为支气管炎、急性胃炎、胃溃疡病、风湿性关节炎、神经官能症,并疑为结核性脑病。经一个多月的治疗无效。患者不愿再住院,转来就诊,察其舌苔白润,脉沉细数,询其致病之由,由于去年兴修水库时,常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得,证属外感,乃寒湿久郁不解阻滞经络,兼之患者素有咳喘、胃痛之患,积劳之余,诸病并起,加之疏散不力,故病情日趋严重。处方用九味羌活汤去生地黄、黄芩加麻黄、桂枝、苏叶、葛根、枳壳、陈皮、桔梗、杏仁等辛温发散之剂,服1剂烦益甚而脉转浮数;再尽2剂,微似有汗,身痒如虫行皮中状;3剂后,始大汗出,热退而恶寒身痛诸症逐渐消退,食纳转佳。再用桂枝汤加黄芪、防己、薏苡仁,并配合针灸,调理半月而愈。

此证虽起病半月,表里证悉具,但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关节疼痛等伤寒表证极为严重。由于患者原有各种慢性病,外邪乘虚入扰,引动原有的慢性病,因此咳嗽,胃痛,关节痛,失眠诸症蜂起。病虽见症各端,总内寒邪外束,汗不出不能解散所致,非外内合邪之比。如果见咳,即予祛痰止咳;见胃痛,即予制腹止痛;见失眠,即予养心安神,治不解其外邪,这些症状均无法望其缓解。所以,临床上出现这种证候,必须从病情的轻重缓急分清主次,才能在治疗上不致陷于枝节问题而得不到要领。临床上常可看到外感引动原有的慢性病,只是见病治病,置外感于不顾,致误事者比比皆是,值得引起注意。《伤寒论》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取麻、桂、石膏同用,此证无口渴而舌苔始终白润,故用九味羌活汤去地、芩,加麻、桂、苏叶等以增强发汗之力,结果大汗出而病情逐渐缓解。病重必药病相当,始能建功。又如:感冒轻证

左某,男,39岁,机关干部。患者素有结核病,体质较弱,常有咳嗽,心悸,失眠之患。一次因公外出,途中感冒后,上述诸症亦相继出现,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炎,神经衰弱,住院半月,出院后仍精神不振,食纳不佳,日渐消瘦,自觉手心热,失眠盗汗,疑为结核病复发,用雷米封、链霉素亦无效。就诊时,自诉有时项强不适,增衣则觉烦热,去衣则感怯寒,苔白,脉微数。此证仍为表邪未罢,因初感时失于疏散外邪,而见咳即止咳,见失眠即安神,有引邪深入之势。予柴葛解肌汤加减,3剂后,通身汗出,精神清爽,饮食起居亦遂恢复正常。

此例说明临证时,明显之寒热外证易辨,不明显之寒热外证应细心体察。亦说明治病不分标本,见病治病,虽小病亦可使迁延日久不愈。

按病情的轻重分别主次,如外感病“寒热夹杂”、“湿热交感”等证,两方面的症状有偏多偏少之分,亦当按照症状的多少轻重分别主次,处方用药,当对主症有所偏重。例如:寒热夹杂证

陈某,女,60岁,干部。患者素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日来恶寒,肢冷,恶心欲呕,口苦,食少,泛酸,大便干结,小便黄,观其苔微黄,脉细。予四逆散加苏叶、防风、连翘、草决明、茵陈、郁金、煅瓦楞子、鸡内金以清热散寒,和胃疏肝。7剂后,寒热即平,诸症渐退,纳食稍增,改用理气和胃以善其后。

此患者寒热之证并现,因表寒及里凝于胃而呕恶泛酸,化热郁于肠而便结尿黄,乃上寒下热、热多寒少证,治疗上当分清轻重,在调和肝胃的基础上稍加苏叶、防风以表散风寒,加连翘、草决明、茵陈、郁金等多味以泄热邪,上下分治,治下为主,寒热二邪得除,诸病缓解。新感即除后,方可缓则治本,再图治胃肠也。2.妊病外感治当驱邪为先

胎动不安,又名胎气不安,先兆流产(西医病名)。《医学入门》谓妊妇“心腹痛,而下血者为胎动”,是指妊娠后突然阴道少量流血,继而腰酸腹痛,胎动欲坠。多因气血亏虚或外伤或血热,使冲任不固,胎元失养所致。但因外感引起,还是少见的。虽妊病在身,而风热表证未罢,亦当处理外感为首务。例如:

赵某,女,27岁,干部。停流后40余天,妊娠试验阳性。患者8天前出现阴道流血,腹痛,喷嚏,鼻寒流涕,汗多,前医给予健脾补肾安胎之剂,但仍鼻塞,阴道流血,腹痛,旋增腰酸耳鸣,胸闷无汗。诊其苔黄白,脉弱,辨其证为风热外袭,内扰胞宫。治当疏风清热,止血安胎,药用苏叶、辛夷、金银花、连翘、黄芩、桔梗、陈皮、甘草。2剂即微汗出,胸闷耳鸣稍减,腹不痛,腰不酸,阴道流血停止。仍鼻寒,微恶心。原方去辛夷,加薄荷、竹茹,又2剂仅感恶心,余症尽除。再以寿胎丸加补骨脂善其后。

冲任两脉及胞宫在妇人专营月经、胎养等生理作用,女子在冲任脉交盛的时候就能够行经受孕。本例风袭冲任,热扰胞宫,病已8天,前医却补益助邪,使邪盛更甚。主症决定次症的存在,先兆流产症状是伴随感冒症状出现的,当感冒症状加重,先兆流产症状也随之加重。外邪一日不去,内扰一日不宁,其胎元终究难以安固,就有可能殒胎之虞。当急则治标,首先祛邪而能安胎,邪祛后再来培固胎元。其缓急轻重,是应该加以重视的。3.假寒证亦可用消法

感邪之后病发寒热,病由整体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受阻所致,与外感、内伤之寒热均有不同,应辨其先后因果,从源索流,清除病理障碍,则寒热症状亦即自然消失。如因外伤久痛或妇女月经失调,甚或经闭等致血瘀不行,可使营卫失调,阴阳不和而产生寒、热症状。此寒热为假象,治当活血祛瘀为主,不但要注意药病相当,还要根据病位选方。例如:

病案一:张某,女,39岁,机关干部。自诉腰背冷痛已多时不愈,虽盛夏五六月时,腰背亦时有冷感,形瘦肢冷,脉沉细证,舌紫暗,长服温补肾督之药无效。继而月经量少不畅,色紫黑,经来时少腹痛,腰背冷痛尤为明显,经后可稍减轻。从腰背冷痛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结合舌质、脉象,断定此证为血海瘀阻,肝郁气血不通所致。当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处方四逆散加川牛膝、蒲黄、泽兰、茜草、当归尾、白芥子之属,连服药半月,腰背冷有所减轻,经来较畅,色量正常。以后每月经前再服15剂,连续服药3月,腰背冷痛逐渐消失,遂愈。《金匮》载:胃中有留饮,背冷如掌大,以苓桂术甘汤去其留饮而冷自消失;血海有瘀积,腰背亦局部作冷作痛,以疏肝活血之剂祛瘀通经而冷痛自除。证不同而理则一。盖冲、任、督起于下焦,同出一元,瘀在血海,冷痛在腰背,证非下元虚寒,故温补无效。

病案二:文某,女,41岁,机关干部。患慢性胆囊炎已3年,发作渐频,发时胆绞痛难忍,呕吐不食,口苦,尿黄,苔黄。用四逆散加郁金、鸡内金、山栀、茵陈、川楝子等疏肝利胆之品,可迅速缓解。一次发作在久痛之后,脉沉细,肢冷,并感怯寒,倦怠无力,某医以其类似吴茱萸汤证,与吴茱萸汤加味,初腹痛稍缓,旋即剧痛难忍,呕恶不已,脘腹胀满拒按,更感困倦。察其证虽肢冷,脉沉,而苔仍黄腻,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乃与四逆散合大黄牡丹皮汤加茵陈、郁金、火硝,大便得通,泄后痛减,肛门灼热,厥回汗出,手足转温,而脉转弦象。2剂后减大黄,尽5剂,病情始完全缓解。

本例因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未及时疏解清利,兼之久痛,血瘀阻络,络气不通,热郁于内,格拒阴气于外,故外现肢冷怯寒等假象。久病痛苦折磨,故不食倦怠,病生于久痛剧痛之后而非脾胃虚寒,故温经止痛,非徒无益而又有害。已误与温燥而症见满痛拒按,知热郁血瘀,疏利剂中非配以泄热消痈之品难获速效。4.假热证亦可用补法

脏腑主病,因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可产生寒、热等症状,当辨别内外虚实。因病从内生,故又称为内寒、内热,与外感寒热不同。在治疗上着重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不可妄用辛散、清利之剂。内伤发热,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虚劳、肺痨、髓痨等,发热多成于渐。又如脾虚气陷(又名脾气下陷,清阳下陷),因饮食劳倦伤脾或外感屡经汗下,清解,脾失健运,清阳下陷所致。临床有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腹胀气坠,食少,大便溏泄,浙浙恶风(而无头痛,身重等症)自汗不任风寒。舌质淡,脉弱等表现。盖脾虚,清阳下陷,中焦营卫升降出入失调,亦可使虚阳外越而出现假热之象。虽自觉烦热不退而不欲去衣被,也不燥不渴(此与下焦阴盛虚阳外浮之证,病有上下,证有轻重不同)。治此,当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升其下陷之阳,阴阳和调,其热自已,此即所谓“甘温除热”之法。观其方中升、柴每味用量三分,这种微量的升提药,参在大队补益药中只有升阳的作用,不可与一般升散药等视。故脾虚患者容易感冒时,亦不可单用发散,以重虚其表。例如:

病案一:徐某,男,31岁,干部。初起寒热时作时休,啬啬恶寒,尤以背部为甚,头晕神疲,脘腹胀满,食后辄甚,小便黄赤,初医以小柴胡加减,和解少阳枢机无效。六七日来发热不除,诸恙如前,昨日俯行用力,即感头晕气短,汗出淋漓,四肢不温而昏仆圊所,须叟自苏。现倦卧床上,神情欠佳,语言低弱,测体温39.8℃,舌淡质胖、两边有齿痕,脉虚细,右侧尤弱。细参脉证,乃属脾阳下陷、虚阳外越之候,治以养胃扶土,益气升阳。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大黄、山药、茯苓、桂枝。服1剂后,诸恙稍减,体温降至37.9℃、3剂热平,10剂痊愈。

病案二:陈某,男,24岁,医务人员。患者素属阳虚不足之体,常易感受客邪,发热头痛,此次发热已八九日,热势起伏不止,时作时止,咳嗽气高微喘,口干唇燥,肢体倦怠,时自汗肢冷,面色萎黄,口淡无味,纳谷甚少,测体温38.7℃,舌苔薄白,脉细软乏力。两旬以来,迭经解肌疏表、轻宣肺卫、肃肺化痰、养阴清肺等法,均鲜有效。揆此现象证已不属外感,良由劳倦内伤,脾胃受损、营卫失调,气血运行失其常度,乃仿甘温除热法以治。处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白芍、桂枝。连服7剂,热退,诸症悉平。续以归脾丸以善其后。

病案三:刘某,男,40岁,教师。患者为脾胃气虚之人,近十来日为毕业班日夜操劳,劳倦后又汗出当风,证见发热身痛,浙浙恶风,食少腹胀,大便稀溏作泻,肢体倦怠,测体温39.6℃,舌淡脉软弱无力。服某医开的一些清利中药后,头目眩晕,苦不堪言。此乃重虚其里,惟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大枣、葛根。5剂尽,发热身痛自罢。后以人参养营汤调理而愈。

从以上三个病案来看,都有倦怠、腹胀、气短、食少等脾胃气虚之证,虽有外感,并没有“由虚引起实化”,产生胃热,故体温升高而脉不数,口干而舌苔薄白,发热而四肢不温或冷,自汗出而无蒸蒸燥热之象。据此证情,既不“阴虚”,更谈不上“火旺”,只能说明这种热是由于脾胃素虚,初治失宜,卫气不能发腠理而卫外,营卫失调、虚阳外越所致。所以三例都是用参、术、芪、草、枣等甘温药为主,只适当佐以桂、芍、葛等品。

脾能旋运,上下内外阴阳和调而热亦自退。寒能除热,如辛寒、苦寒、甘寒之方药,用于一般热性病称为“正治”法,而甘温除热是热病的“反治”法。临床上遇到气虚发热,用正治法治之不效的病例,转而用甘温之剂,反而能发挥除热作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5.风湿痹久治当柔润熄风

风湿痹又名痹证,风湿性关节炎(西医病名)。发病之初多为风寒湿杂至痹着肌肉关节所致。临床有肌肉关节酸痛,活动更甚,其病多游走不定,麻木重着,关节肿胀,每因天气变化而加重等表现。若反复发作,痹久不愈,则久痛入络,外已无风寒湿滞肌肤之象,内却有湿郁化热、瘀阻经络之征,故关节疼痛日增,且关节僵硬,灼热,屈伸不利。治宜柔润熄风,辛燥温散之剂皆当禁忌。例如: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黄某,女,43岁,船厂工人。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不愈,每年春夏之交必发,发则四肢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并见心悸气促,小便短少。初发时服麻、桂、羌、独等风湿药(包括药酒)尚能缓解,迨出现心悸气短时,服之更觉心悸不宁,五心热,汗出,关节痛亦有增无减。诊其脉细涩而数,舌质紫暗。改用活血祛风、通络缓痛之法,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方用当归尾、白芍、续断、丹参、丹皮、忍冬藤、钩藤、桑枝、络石藤、稀签草、木防己、蚕砂、甘草。坚持服药一个多月,关节痛逐渐缓解,四肢活动逐渐恢复正常,烦热,怔忡,急促等症亦相继改善(自后诸生,对凡关节痛而用一般风湿药无效者,改用此方,亦多能取效)。

痹病日久,风寒湿表证已不存在,麻、桂、羌、独、乌、附等辛燥温散之品,自非所宜。痛久入络,络气不通,自当活血祛风、通络缓痛,佐以清热除湿之品。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中亦提到久痛入络用柔润熄风法。上方亦即柔润熄风之类。

白虎历节风,又名顽痹、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西医病名)。《千金要方》谓“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与人骨节磋跌。”此病因风湿痹于关节,损害骨节所致。临床有四肢多见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屈伸不利,时常复发,甚至僵硬变形,肌肉萎缩终至功能丧失等表现。此病机也属“久痛入络”,非风寒湿邪痹阻肌肤,法当柔润熄风,辛燥温散之剂亦当禁忌。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任某,女,36岁,干部。自诉半年前一次淋雨,当夜即感膝关节以下发冷,此后双足趾、踝关节呈游走性疼痛,经某医院查内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昆明山海棠、阿斯匹林,疼痛有所减轻。上月再次冒雨趟水,以致双足趾、踝关节疼痛明显加重,并累及双髋关节、肩关节,夜间因痛甚而难以入眠,再服昆明山海棠、阿司匹林及温散止痛作用的中药,疼痛仍无明显缓解。询查双肩、髋、膝、踝及足趾关节多处疼痛,夜间尤剧,难以入睡,行走不便,活动受限,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采用活血祛风、通络缓痛之法,予通络熄风汤化裁,药用当归尾、白芍、续断、牛膝、姜黄、忍冬藤、络石藤、稀签草、木防己、蚕砂、薏苡仁、甘草。14剂尽,关节痛减轻,再进10剂,疼痛大减,可自如行走了。

患者二次淋雨涉水,致风寒湿邪反复内侵骨节而致疼痛,且日趋加重。久痛入络,再服缓痛温散之药已罔效,知风寒自罢。其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入夜痛甚,更是邪已入血络之明证。方用柔润熄风、通络缓痛之品,故也能取效。6.骨质增生病当治肝、治肾

骨质增生,其病在骨,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因肝肾气虚,精血不荣于骨所致,故多见于中老年人。因骨痹(骨刺)属于骨关节、脊柱、椎体的退行性病变,所以好发于颈、胸、腰椎,亦见于髋、膝、躁等关节。临床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后期常有关节畸形等表现。肾主骨,肝肾同源共为先天(肾为男子先天,肝为女子先天)。治疗上当养肝补肾,壮骨填髓,活血通络。例如:颈椎骨质增生

肖某,女,39岁,干部。自诉原有颈推病,后颈偶有隐隐作痛。20多天前,因情志不遂,出现后项胀痛,活动不利,经用红花油按摩局部,口服消炎痛等未见明显缓解。就诊时后项麻木胀痛,转侧不利,头部冷感,烦躁,失眠,口干苦,舌红苔黄,脉细。治以养肝通络,平肝熄风。方用何首乌、桑椹、白芍、郁金、蒺藜、苦丁茶、银藤、葛根、蝉蜕、稀签草、甘草。服药7剂,后项麻木胀痛及头部冷感明显缓解,睡眠转佳,续进7剂,后项麻木胀痛消失,转侧灵活,诸症悉除。

此例患者,起于恼怒之后,且有烦躁,口干苦,失眠,舌红苔黄等肝阳上亢之症,后项麻木,头部冷感为肝血不荣于脑项之故,脉细亦为肝虚络阻之征。拟用何首乌、桑椹、白芍补养肝血,辅以郁金、稀签草、葛根、蝉蜕活血通络,缓痉止痛,苦丁茶、钩藤、蒺藜等平肝熄风,故能取得良好疗效。胸腰椎骨质增生

武某,男,47岁,机关干部。胸、腰推多处骨质增生,腰背长期作痛,活动不便,逐渐下肢瘫痿,步履艰难。因愈后活动少,消化阻滞,胃痛发作,并见腹胀,饱嗳,吞酸等症。痼疾加新病,痼疾非旦夕所能获效,新病不除,药食难下,痼疾亦无法望其治愈。先用二陈汤加乌贼骨、神曲、枳壳、白芍之属,半月后,胃痛止,饮食正常,再按治“骨痹”之法治之,处方用虎骨、威灵仙、龟甲、骨碎补、乳香、没药、蝉蜕、白芍等八味药作为散剂,长期服用。除感冒、胃痛时暂时停药外,坚持服药4个多月,腰背痛逐渐减轻,能扶杖行走。嗣因母故,带药回山西奔丧,半年后回湖南,已步履如常人,仍坚持服药一年之久。后经X线照片复查,虽胸腰推畸形改变,但迄今十余年未复发(此后,此方传与其他几个同类患者,改为丸剂内服,均获得同样疗效)。

骨质增生病,属“骨痹”之类,中医已早知其病在骨,故组方用搜风壮骨之虎骨、威灵仙、骨碎补、龟甲之属为主,辅以活血缓痛之乳香、没药、蝉蜕、白芍等味,获得预期疗效。此例取得疗效,还贵在坚持长期守方治疗与正确处理痼疾与新病之关系。腰椎骨质增生

杨某,女,56岁,营业员。四年前腰背疼痛,转侧不利,某医院X光摄片示“腰推骨质增生”,服骨刺片痛稍缓,今年上月因弯腰拎物,用力不当,当时即觉腰痛难忍,不能站立,即送某医院住院,经X光摄片示“腰推间盘突出,腰推骨质增生”,因不能承受牵引治疗,予以保守治疗半月而出院。出院后多处求治,间服骨仙片、骨刺片等无明显效果。就诊时腰及右下肢侧缘疼痛,不能俯仰转侧,动则痛甚,夜间常因疼痛而不能入眠,舌淡红、苔微黄腻,脉弦细。治以补肾壮骨、除湿通络。方用狗脊、骨碎补、续断、威灵仙、稀签草、五加皮、秦艽、萆薢、牛膝、全蝎、蝉蜕、甘草等。10剂尽,疼痛稍有缓解,黄腻苔已褪。去草薢,再进10剂,疼痛大减,已能行走,仍嘱守方续服。

此例患者患病四年之久,疗效不显,加之用力不当以致腰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导致根性坐骨神经痛,可知肾虚骨弱,拟用狗脊、骨碎补、续断以补肾壮骨;苔微黄而腻,可知湿重于热,辅以威灵仙、稀签草、五加皮、秦艽、萆薢、甘草以清利湿热,并佐以川牛膝、全蝎、蝉蜕活血通络,缓痉止痛。俾湿去络通则腰痛可止,骨壮腰强而步自健。虽然近期效果好,仍需长期守方服用方可治愈。腰膝骨质增生

周某,女,55岁,运动员,教练。患腰膝骨质增生已多年,并有双膝关节腔积液,轻微脑震荡。经年不愈,前来求治,询查腰胀痛,俯仰转侧不灵便,双膝关节肿痛,活动不及,自觉局部有冷感,指关节时痛,气候实变时加重,肢冷喜温,头痛,舌红,脉细。治以补肾壮骨、除湿通络,内服方用狗脊、续断、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秦艽、木防己、桑枝、松节、薏苡仁、萆薢、白芥子、石菖蒲、天麻、三七、甘草,再外用甘遂末调敷双膝患处。半月后,膝关节肿消除,诸痛消失,效果显著。嘱注意防寒保暖,坚持守方续服。

此例患者出身运动员,因运动不慎,腰膝关节多处外伤,加之已进老年,形成腰膝骨质增生,关节腔积液等病变。关节腔积液,可因风湿性、创伤性或退行性关节炎引起。她因久治不愈,很为悲观。今除按治“骨痹”之法治之外,另用甘遂末外敷,以期收效。甘草与甘遂乃十八反药中不可同用之药,但《金匮》中甘遂半夏汤,是为留饮欲去而未根除而设,方中却使甘草与甘遂合而用之,取其相反相成,俾激荡久留深伏的饮邪,使之下降外出。今取其意,用甘草配伍内服,甘遂外敷患部,二甘内外相激而相成,双膝关节腔之积液霍然而消去,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痿证初期治当化痰通络

痿证,本病名软风,痿躄。因湿热痰瘀阻滞,使气血生化运行失常,肝肾失养,筋脉不荣,弛纵不用所致。故多反映出湿热郁滞,痰饮流注,血瘀经络,脾虚不运及肺阴不足,肝肾亏损等证。临床有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日久肌肉萎缩,甚至瘫痪等表现。临证时当辨别虚实而施治。病在初期,证多属实,切不可妄用补益,于病无益反而贻害而加重病情。例如:下肢弛痿

谭某,女,31岁。因结扎后,脚软,偶感腰痛不适。到处求医服药,迭进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之剂无效,反而双下肢逐渐弛痿,步行困难。自诉头晕不支,胸闷腹胀,呕恶不欲食,频频矢气。察其形不瘦而苔滑,脉虽细涩重按之有力。治以燥湿化痰,消食导滞,处方用二陈汤加枳实、白芥子、神曲、葛根之属。服药3剂而胸腹舒适,食纳有增,再进7剂而头目清爽,步履恢复正常。

此例起病妄自猜疑,乱进补益,以致脾气被困,湿浊壅滞,经气不荣。弛痿源于湿痰所阻,而非本质自虚,故以燥湿化痰为主,佐以理脾助化之品,浊痰去则脾运自复,气血营运正常而痿弱自起。此例可为患者要求进补,而医者轻信患者之言者戒。肩凝

罗某,男,58岁,干部。3个月前右肩臂酸痛,但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经针灸、按摩治疗略有缓解。近2个月来酸痛转移至左肩臂,左臂难以上举。在某医院检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颈推 X光摄片均未见异常,诊断为“肩周炎”。予服消炎痛等,症状无缓解。患者形体肥胖,询查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现左肩背酸痛,左臂疼痛难以上举,关节活动不利,腰酸痛,舌淡红、苔白滑腻,脉沉细。治以燥湿化痰、活血通络之法,处方用指迷茯苓丸去风化硝、生姜,加白芥子、稀签草、木瓜、秦艽、桑枝、络石藤、小水竹节、忍冬藤、姜黄、续断、甘草。服药10剂,肩臂酸痛大减,左臂已能上举,腰酸痛消失。去续断,再服15剂,诸症悉除,左臂活动灵便如昔。

肩凝,又称五十肩,冻结肩,俗称“漏肩风”,西医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腱、骨节等多处同时发生病变,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临床有肩背酸痛,臂痛难以上举,外旋、后伸均受限制。此例患者,肥人多痰,臂痛从右向左转移,为痰饮流注特点,苔白滑腻,脉沉细乃痰湿之征,诊为痰阻经络。此病貌似虚痿,如误用补益滋腻之品助痰阻络,则臂重难举,川乌、草乌等辛烈温燥药如大活络丸等亦当忌用,用之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臂痛愈甚。只有用化瘀通络之剂方为正途,痰凝解,则酸痛尽除,络脉通,故伸举自如。药症丝丝入扣,才能获得预期效果。8.高血压以平肝为本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增高(血压在19/12kPa以上)为特征的慢性难以根治性疾病。现代中医常将其归于“眩晕”、“头痛”范畴。临床有头晕胀痛,颈项僵硬,耳鸣,四肢发麻,心悸,烦躁失眠,脉多弦实等表现。血压长期增高可发展成为高心病,出现心衰,心悸不宁,劳则气急症状;或合并动脉硬化,发生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病变。拟定降压方平肝片,药用苦丁茶、青木香、草决明、地龙、钩藤、蒺藜、牡蛎、夏枯草、葛根、郁金、蒲黄、白芍、桑椹、甘草以平肝熄风,柔肝安神治之。血脂高者加橘红、竹茹、山楂,合并高心病加丹参、蒲黄、远志、紫菀、百合。例如:

冯某,男,53岁,解放军技术干部。患者体胖,素嗜肥甘,患高血压10余年,血压持续在21.3/13.1-16kPa、曾用复方降压胶囊、心痛定、尼群地平治疗,服药时血压稍降,但停药即上升。就诊时,头胀面红,项强,耳鸣,烦躁易怒,口苦,不寐多梦,舌蜂,脉弦,血压22/14.7kPa。治当平肝熄风,柔肝安神,用平肝片加山楂、生地、炒枣仁,服14剂。药后复诊,诉服药期间已停服西药,血压上午正常,午后偏高,耳鸣消失,卧安,头胀项强减轻,余症同前,胸闷食少,舌苔滑腻。前方去桑椹、白芍、生地、炒枣仁,加橘红、竹茹、14剂尽,诸症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早期高血压,血压随情志变化而波动,常见证候有肝郁气逆、或浊阴上逆二证,当用平肝片合四逆散加佛手片或平肝散合二陈汤治之。Ⅱ、Ⅲ期高血压病,血压高,起伏不大,兼症却多,有烦躁易怒,颈胀,目胀或目糊,不寐,口苦口干,腰痛,胸闷胸痛,纳少,气促,手足心热,脉沉细,苔黄腻等等,常见证候有肝阳上气、肝火上炎、肝风上抗或肝肾阴虚、肾阳不足五证。以平肝为主,亦用平肝片为基本方。实证阳亢证着重介石类药潜阳,加珍珠母、龙骨、磁石;化火者着重苦寒清降,加龙胆草、黄芩、夏枯草、山栀、草决明、菊花、生地黄,动风者着重清降熄风,加蝉蜕、地龙、僵蚕。虚证滋养肝肾,加干地黄、女贞子、墨旱莲、龟甲、何首乌、密蒙花,或温补精气,加杜仲、怀牛膝、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桑寄生。以上诸法,能使症状改善,血压下降,血脂降低,心功能检查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高血压发展为高心病,能取到防治作用。9.神经衰弱应按虚实辨治

郁病又名六郁、神经衰弱(西医又名神经官能症)。《古今医统》谓:“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思虑过度所致,好发于女子更年期。是以忧郁焦虑,悲伤欲哭,多疑,躁怒无常,失眠,多梦,健忘为主要表现的神志类疾病,临床兼有头晕,头痛,脑胀,神疲乏力,怔忡,胁肋胀痛,饮食乏味,咽中有炙脔等病症。诸症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见证候有肝郁气滞、痰火郁结、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当按虚实分证辨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例如:

病案一:朱某,女,37岁,打字员,因未完成工作任务,受到部门领导的批评,心中不服。近二三日来精神抑郁,胸闷太息,腹胀纳差,夜间多梦,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已无法安下心来做事,察其舌边红,脉弦。处方用柴胡疏肝散加牡蛎、乌药、佛手片以疏肝解郁,10剂尽,纳增,诸症平复。

病案二:章某,男,46岁,记者。失眠反复发作3年,甚则通宵不寐。头晕耳鸣,口苦目赤性情急躁,五心热,夜热晨止,咽中如有炙脔,质稠难出,胸闷呕恶,纳呆,苔黄滑腻,脉弦数,乃痰火郁结之证。处方用二陈四七汤去苏梗、厚朴,小陷胸汤加桔梗、枳实、川楝子、郁金、石决明、蒺藜以清热化痰,10剂后,可以安睡。守方化裁以善后。

病案三:刘某,女,19岁,学生。大病后,上肢弛痿、臂可反张,经长期服用补养气血,强筋壮骨之剂,渐愈。惟头目晕眩,怔忡,胸满呕恶,日晡气逆则面赤息壅,食不能下,间或两脚痉挛,步履维艰,诸证发过后即平复如常。经医院检查,心脏正常,诊为神经衰弱。用针灸治疗,能缓解一时。余诊其脉左洪右滑,视其形气俱实,认为逆气起于心胸之间,发在气血行于心包之际,病属包络相火挟痰上壅,前人所谓“动气伤神”之证即此。故气动则诸症悉见,治当调气为主,因厚朴半夏汤合芍药甘草汤加黄连,并嘱其在未发前静坐以调息守神。服8剂,逆气不再作,并吐出大量痰涎,胸膈遂宽,饮食增进,原方去黄连加枳实、竹茹以清膈上余痰。自后在毕业、开学、思考极度紧张时发过几次痉挛,逆气未复发。

病案四:刘某,女,28岁,机关干部。4年前患感冒,某医过用麻桂重剂发汗,汗后遂漏不止,神志虚怯,触事怔忡不宁,常欲闭户独处,或时悲伤欲哭,惟饮食尚可。随因调养失宜,续见头晕痛,怔忡健忘,失眠诸证,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某医以其病因于损,仍与归脾、养心之类,病有增无减。久病不愈,家庭不无龃龉,更觉抑郁不安。就诊于余时,面如蒙尘,头晕痛难举,两目昏矇,怔忡耳鸣,梦寐不安,口苦,脘闷,时欲呕恶,脉弦滑,苔浊而腻,情绪不佳,言出泪下。此病虽因于损,但已予补养气血,且纳食尚可,生化之源流自充,续见怔忡健忘等症,当非心脾两虚。前虽神志虚怯,但心神已有所养,且有浊痰入扰之明证,再进补益,不免有邪气胶滞之嫌。浊痰不去,清阳不升,此所以昏晕日甚而病不愈。治当舒郁降痰为主。处方用温胆汤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服10余剂,头晕痛减轻,苔稍退,仍觉嘈杂,怔忡不宁,烦热不寐,脉仍弦滑有力,仍用前方加丹皮、白芍、炒枣仁。再服7剂,饮食睡眠渐复正常,苔已退,脉虽弦滑,已较前和缓,惟早起眩晕,触事易惊,恐邪去正虚,神虚舍空,余疾仍有入扰之机,仍与温胆汤加丹参、远志、龙眼肉、炒枣仁。连服一月,病遂痊愈。

病案五:李某,男,40岁,科研人员。因过劳及饮食失节,长期大便稀薄,腹胀食少,四肢倦怠,头晕,神瘀胆怯,失眠健忘,经检查为神经衰弱、慢性肝炎、肝功能有损害。但肝脏区不痛,痛在心下,每日近午即发,劳则更甚,痛时怔忡不宁,甚至嘈杂不可名状。舌淡红苔白,口干渴,脉缓弱。病属“心脾两虚”与归脾养心汤,10余剂而痛止,饮食睡眠恢复正常,肝功能有显著好转。续与归脾丸调理而愈。

病案六:李某,女,33岁,中学教师。因饮食饥饱不时,患浮肿年余不愈,渐重面黄肌瘦,头晕不支,怔忡失眠,遇事易忘,手足心热,口燥而渴,腹胀,大便初硬后溏,饮食乏味,食必服十滴水之类以开胃,否则点滴难下。脉弦数无力,苔微黄,经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一医从其浮肿,腹胀,食少等症着眼,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健脾益气,服后口愈渴,苔愈黄,手足心愈热;一医从其五心热,面黄,怔忡,健忘等症着眼,用炙甘草汤之类以滋阴养血,服后腹愈胀,肿愈甚,饮食愈减。患者自虑夜不能寐,昼不能食,虚不受补,恐将不治。余细考病情,认为病虽损在脾而虚在阴分。盖脾与胃为表里,胃阳不能熟腐水谷,脾阴不能磨消水谷,均为运化失职,均可使水湿停滞为肿。中焦不能奉心化赤为血,日久则血虚怔忡,健忘,五心热,头晕等症亦遂相继出现。治法虽可补阳生阴,但已血虚阴亏,阴不醒阳而呈热象,用温燥健脾,脾运未复,而已伤之阴更受劫夺,故热渴愈甚;血虚心失所养,固宜补养心血,但脾已失运,用滋腻养血,适足以增其壅滞,故肿胀愈甚。病情如此,惟养阴而不滞腻、理脾而不伤阴之品为宜。方用山药、薏苡仁、芡实、扁豆、炒枣仁、茯苓、丹参、厚朴、香橼皮、甘草,间或加入党参、远志、龙眼肉、大枣、当归、桑椹、菊花、香附、郁金之属。服药中头晕失眠、怔忡食少诸症退而复作者再,有时安好如常,有时诸症蜂起,服至20余剂,尚不能稳定。余视其形色逐渐红润,已非弱不禁风,即劝导其作轻微劳动,加强意志煅炼,仍用原方加减,服至40余剂,病始愈。

病案七:黄某,女,23岁,机关干部。读书、工作连年过劳。婚后,渐觉头晕头痛,怔忡健忘,甚至眩晕不支。迭进补养气血之剂如养营、八珍、归脾之类,无效。继而头部两侧掣痛,失眠,睡则恶梦纷纭,时有惊呼。经神经精神科检查为神经衰弱。在留院观察时,见其他精神患者狂言厉语,更增惶恐,不治而返。其病益剧,头益抽掣作痛,痛剧时如冒,时觉后脑及两侧淫淫如虫行皮中状,脑鸣有声,通宵不能睡,闭目则惊呼而醒,躁怒无常,日渐憔悴消瘦,食少,口苦作渴,烦热,间有手足心热,经期不准,经来色黑量少,大便不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