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不较劲、不吼叫,让你的孩子青春不迷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23:24:18

点击下载

作者:马利琴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不较劲、不吼叫,让你的孩子青春不迷茫

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不较劲、不吼叫,让你的孩子青春不迷茫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作者:马利琴 著排版: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15824482本书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网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青春期需要的是正面管教,而非据理力争

夏天,吃完晚饭的时候,我经常到附近的街心公园散步。这天,我又一次去了那里。

在中间的空地上,几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正在玩轮滑。就在我欣赏男孩们玩滑轮的时候,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只见她走到一位男孩面前,大喊道:“写完作业了?”那个男孩先是向四周看了看,然后扭头看向中年妇女,怯生生地说:“还有一点。”

中年妇女说:“没写完?没写完,就出来玩!跟你说多少次了,先写作业。”

男孩辩解着:“写完作业,天就黑了,怎么玩?先玩一会儿,等天黑了,我就回去写。”

听到这里,我知道,这多半是母子。看到儿子居然不跟自己回去,中年妇女生气了:“你看看你的成绩,要是能考90多分,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偏科,不及格,还有脸出来玩,你不嫌丢人呢!”

说完,中年妇女就开始数落男孩,如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上课不认真、待人不礼貌、顶撞自己……

我有些理解这个男孩了,遇到这样喜欢唠叨、说教的母亲,即使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孩子也会受不了吧!接下来男孩的表现证明了我的猜测:男孩的脸越来越红,之后扭头就走。看到男孩离开,中年妇女慌忙追了上去……

我有些同情这个男孩了,遇到这样的母亲,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青春期,孩子的思想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每个父母都用中年妇女的那一套来管教孩子,相信孩子早晚都会反抗。

青春期,是个特殊的阶段,更是一个危险丛生的阶段。父母如果不能跟孩子搞好关系,采用错误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亲子关系走向极端。觉得自己有理,跟孩子据理力争,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正面管教,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青春期,也是叛逆期,是个令父母手足无措的时期,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近似于疯狂的孩子,在父母感慨“我的孩子怎么了”时,为何不问问自己:我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对了,能成就孩子一生;走错了,有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在重要的人生路口,父母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正面的、积极的管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如追星、上网、学习不用功、追求名牌、文身、抽烟等,于是父母大发雷霆、偷看孩子的日记、侵犯孩子的隐私……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教孩子,但用错了方法,也只能让亲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难道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就无计可施了?当然不是!本书以青春期的孩子为出发点,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结合相关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值得每一位读者认真阅读和借鉴学习。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如钻石般珍贵,如鲜花般美丽。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孩子进行正确沟通,正确地引导孩子愉快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那么迎接孩子的必将是更美好的人生!第一章   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特点一: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质的变化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已经非常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上是服从成人意见,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已经对自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他们显得很自恋,但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最后还总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沮丧。要想对青春期的孩子做好引导,就要了解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出现的变化。

困惑的父母一:

我儿子今年12岁,小时候个性比较开朗,小学阶段成绩十分优异,可是自从升入初中后,他就渐渐地变得内向、自卑了。刚开始,我以为是儿子不适应学校环境,可是半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调整好,反而更自卑了,让他做事,他总是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因为此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没有朝着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孩子就会变得自卑。比如,有的孩子身体发育迟缓,有的孩子长着满脸的青春痘,有的孩子个头比同龄孩子矮半头……所有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困惑的父母二:

13岁的肖晓正在上初二,却还像个小学生一样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老师几天没有表扬她,她就会表现得特别积极,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为大家做好事……

同学们说:“肖晓是个离不开表扬的人,想跟她交朋友很简单,只要夸她两句就行。”不仅如此,肖晓最近突然喜欢上了打扮,每天早上挑衣服就要花半个小时,出门前还要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不肯离去。

面对这种状况,爸爸有些焦虑地说:“怎么这么自恋!真不知道长大会是什么样?”

父母过度表扬孩子、强调自信,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变得傲慢、自负、虚荣、浮夸,这都是孩子自恋的表现。自恋的孩子会以一种膨胀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终究会在事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方法一:积极引导,让孩子自信起来

青春期孩子的自卑感,是他们在与别人比较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进而表现出来的软弱、无能、精神不振等心理失衡状态,是孩子对自己能力与品质的一种自我认知或自我否定。最重要的是,自卑感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父母必须重视青春期孩子的自卑问题,让他们变得自信、勇敢起来。

要想消除青春期孩子的自卑感,父母就要对他们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他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不足的一面,从而渐渐消除自卑感。

方法二:要想让孩子不自恋,就不要过度表扬

自恋的人一般都怀有强烈的优越感,其自信心远超一般人,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这种心理会诱发孩子产生攻击行为,出现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变得更加自恋,其中一大诱因就是父母的过度夸奖。因此,如果想让孩子不自恋,就不要对他们进行过度表扬。特点二:孩子渴望独立,不想跟父母一起走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他们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想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总会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受到父母的指派,渴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困惑的父母一:

小奕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是自从进入青春期,她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做事也不问父母的意见就自行决定;同时,与父母的关系好像也是一天比一天疏远。现在,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小奕就会钻进自己的卧室,锁上门,不理父母;吃饭时,她也默不作声,埋头吃饭;或者干脆父母问一句,她答一句。不到万不得已,她从不主动与父母说话。

如今,很多父母都有小奕父母这样的烦恼,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惹得青春期的孩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其实,父母不必为此忧心,因为这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正常表现。

困惑的父母二:

我儿子刚上初二,去年在我的强硬要求下他把长发剪短了,但后来将一头黑发染黄了,上个星期居然又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烫了一个非主流的爆炸头。他这不是故意惹我生气吗?10岁前,我儿子还比较乖巧听话,可是自从升入初中后,他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让他往东,他就偏往西!整天看谁不顺眼,就跟谁急。

青春期的孩子的确像上述父母所讲的那样:越是父母明令禁止的事情,如早恋、逃课、打架、上网等,他们越想尝试一下。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减少了对大人的依赖,开始渴望独立,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

方法一: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都很讲义气,一旦好友出现了问题,他们通常都愿意帮忙,也很尊重好朋友的父母。因此,与孩子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是父母了解孩子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如果想对孩子多一些了解,就可以从孩子的好友入手。

青春期的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烦恼,可是由于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因而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向朋友倾诉;倾诉完了,他们依然毫无办法。因此,从孩子的朋友入手,主动跟他们沟通交流,就可以轻松获得孩子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并实时引导和点拨孩子。

方法二: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宽容的态度和孩子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父母不要急着去批评,不要立刻指责,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宽容,并引导孩子说出出现某种情绪的原因。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异常行为,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原委,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时,还要正确引导他们从异常的行为中解脱出来,通过正确的途径、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做快乐向上的人。特点三:情绪的多变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多愁善感、喜怒无常,父母不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孩子的情绪变化莫测。这时期,孩子的情绪多变与感情深化是一起发生的,他们能产生和感受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困惑的父母一:

女儿从小就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上高中后更容易情绪化了。她很喜欢读课外书,可是很容易受到故事情节的影响,总会哭得一塌糊涂;甚至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遇到感人的镜头也会泪流满面。我不知道是她太过善良,还是太过多愁善感。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会发现感情是一件复杂的东西,于是他们就会表现得敏感、细腻,情绪就会变得喜怒无常。比如,有的孩子看到路边枯萎的花草会感到难过,有的孩子读到伤心的故事会泪流……如此,在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孩子就容易多愁善感起来。

困惑的父母二:

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情,儿子和我们大吵了一架,那架势好像彼此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在孩子升入初中后,这种情况总会出现,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哪里惹到他了,他总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不是嫌我们管得太多,就是怪我们对他管教得太严;不是怪我们对他的朋友不好,就是说我们不爱他了……按理说应该越长大越懂事才对,可是我家儿子怎么越长大越难养呢?

青春期的孩子确实给父母带来了诸多麻烦,尤其是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更是让父母很头疼。不要总是困惑于孩子火气大、脾气暴,父母要通过观察孩子“愤怒”的行为,不断地挖掘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方法一:转移“伤感孩子”的注意力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多愁善感,这本身是由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的。通常父母只要善加引导,就会让孩子安然度过这段时期。但是如果父母置孩子的孤独、伤感于不顾,往往就会酿成

大错。

孩子的悲伤情绪一般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如果不及时帮孩子从这种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他们很有可能会一直沉浸在这种忧伤的氛围中,变得更加多愁善感。所以,如果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沉浸在多愁善感中难以自拔时,父母就要想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有趣、开心的事情上来,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方法二:告诉孩子情绪化的不良后果

青春期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将发脾气当作一种宣泄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情绪化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适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将情绪化的害处直接告诉孩子,引导孩子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比如,在内分泌的调节下,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体形、速度、耐力、灵敏度等方面会发生巨变,心理也会发生巨变……情绪化的孩子虽然不是“坏”孩子,但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所以,父母一定要对情绪化的孩子做好引导,让他们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特点四:青春期孩子渐渐疏远与成人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小孩子那样服从父母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大人一样的权利,希望自己做决定,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跟大人的关系也会渐渐疏远。

困惑的父母一:

星期天,莉娜的舅舅来家里串门。我一边准备水果,一边吩咐莉娜去端水。可是,等了老半天,莉娜却没有反应。我定睛一看,原来莉娜正戴着耳机摇头晃脑地听音乐呢。“跟你说话,没听见啊!去给舅舅倒杯茶!”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我很生气,一把扯下莉娜耳朵上的耳机。我的这一举动着实吓了莉娜一跳:“你干吗呀!为什么你不去沏,要让我去!我偏不干!”说完,她将我推出她的房间,一把锁上了门。

我想训她一顿,可是家里有客人;想任由她做,又担心害了她。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我很困惑。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需要依赖父母在经济上的支持,但他们更渴望获得自由,喜欢独立做事,想要脱离大人,恨不得挣脱父母的束缚。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不听父母的话,跟父母对着干。

困惑的父母二:

星期天,我收拾屋子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日记:“我爸妈什么都不懂,而且还不允许我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如今网络的普及率很高,他们却总是说网络是‘毒害’,不让我上网;同学都说我脱离社会了,都瞧不起我,虽然家里有电脑,但我只能偷偷地去网吧;他们还严格控制我和同学玩耍的时间,假期也让我待在家里,说是怕我学坏……其他同学都能跟父母做朋友,而我和父母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无法聊到一块儿去……”

看完儿子的日记,我心里很不好受,然而儿子说的确实是事实啊!

作为成人的我们,其实只要回忆一下,都会想起自己曾经跟父母出现过的不和谐的情境,比如,父母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看不惯自己的言行举止、穿衣打扮等。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代沟。

方法一:不要总是命令孩子

面对孩子,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是长辈,能够命令孩子做事,于是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说话,话语中免不了“一定”“应该”“绝对”“不能”等字眼。可是,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当孩子听到这些字眼时,神经很容易变得紧张起来,随之头脑就会做出相应的抉择:“究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还是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如果发现自己没有选择余地,必须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他们就会抗拒甚至跟大人唱反调。因此,要想让孩子接受大人的管教方式,大人就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对孩子少一些命令。

用平等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会给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做事的时候,大人不会强迫他,他可以自己选择;大人会征求他的意见,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此,不仅可以缓解青春期孩子的焦躁,还能消除亲子之间的隔阂,极大地减少孩子唱反调的可能性。

方法二:主动找些共同语言

青春期孩子都崇尚个性,喜欢流行时尚,崇尚明星偶像。这原本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不了解这些,父母可能就会觉得孩子张扬、浮躁。当我们用自己旧有的思考模式和教育模式去命令孩子的时候,就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因此,要想增进亲子关系,父母就要主动找些和孩子的共同话题。

大人和孩子之间并不是敌对的关系,只要认真观察,父母就能发现和孩子之间的共同语言。之后,从共同点切入,孩子就会对父母消除成见,放下芥蒂,继而才能与父母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同时,多接触孩子喜欢的东西,父母也会变得充满活力,更有利于“代沟”的消除。特点五: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青春期都非常关心自己是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关心自己是否够帅或够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他们关注来自异性的评价,憧憬爱情的降临,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对于这些,父母一定要正确认识。

困惑的父母一:

小岚是个15岁的女孩,身材高挑,五官清秀。她的同桌是个长相平平的男生,但学习成绩很好,人缘也不错,吹拉弹唱样样行。他们两个的关系非常好,每天小岚都会跟男孩一起上下学。爸爸听说了这件事后,警告小岚:“我告诉你,不许早恋,更不能跟同桌的关系太密切!”小岚是个思想单纯的孩子,听父亲这样一说,虽然心里很不满,可又不敢顶撞。为了让爸爸放心,她便渐渐地不跟同桌说话了。可是,她又觉得自己和同桌之间是单纯的同学情,于是又开始接触。爸爸知道后更生气了,小岚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感问题,父母首先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过程。如果父母过多地责难孩子,会令孩子将自己的想法闷在心底,不肯告诉父母,反而更容易引发更多的问题;如果孩子在面临困惑或受到伤害时,也不敢告诉大人,甚至还可能造成身心更大的伤害。因此,父母要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性萌动。

困惑的父母二:

自从上了初中后,女儿丽莎就总想和男生接近。前不久,他们班与隔壁班进行了一次篮球赛。作为班里的活动委员,她直接参与了此次球赛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隔壁班有个男生长得英俊潇洒,是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在球场上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吸引了丽莎。丽莎暗自喜欢上了那名男生,上课时无心听讲,总是想着那名男生在球场上的一举一动;下课后,她会不经意地走到男生所在的教室周围,希望那名男生能够注意到她;课外活动时,她总会到球场上看看那名男生是否在打球。一段时间下来,丽莎处处表现得心不在焉的。我虽然发现了异样,但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她。

进入青春期之后,性问题往往成为这时期孩子最突出的一个问题。随着孩子身体的发育、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孩子都会逐渐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与变化。父母要正确地对待孩子朦胧的性意识,引导孩子正确地跟异性同学交往。

方法一:引导青春期孩子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增强,他们不仅会关注自己,更会留意异性。他们希望了解异性,希望跟异性同学交往,想要获得异性同学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表现。作为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喜欢跟异性接触,渴望跟异性交往,这是孩子美好情感的流露。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种心境,不要轻易批评和训斥孩子,更不能用恶言恶语玷污他们的情感,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

方法二:面对孩子早恋,打压是最笨的办法

进入青春期,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当发现孩子有早恋苗头时,父母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觉得孩子学坏了,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在大人眼中的孩子“恋爱”,可能仅仅是一种对异性的倾慕和崇拜。

青春期的孩子,不仅会与同性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由于性的萌动还会对异性进行更多的关注,甚至还会产生恋爱感情。随着这种关注的不断增强,就会对特定的异性萌发爱慕之情。因此,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跟某个异性同学关系好,就怀疑他们早恋;即使真正发生了早恋现象,父母也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

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信赖,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孩子谈心,帮助他们处理青春期情感波动,鼓励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动和生活。第二章   不得不说的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是典型的矛盾体矛盾一:心理闭锁PK渴求理解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愿意跟自己的“知心朋友”倾吐秘密,不愿意和喜欢说教的人聊天;他们更不想将心中的秘密告诉长辈,宁可写在日记里。同时,他们更需要别人的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矛盾共同体。

困惑的父母一:

儿子过了寒假就要面临中考,可是不知怎么的,假期里他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闷头在手机上玩游戏、聊天,不愿意跟我们说一句话。最过分的是,前两天我和他爸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他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怎么了!”

为了防范我们,儿子甚至还在房间门上贴了纸条“请勿打扰”,气得我们无话可说。

青春期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希望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因此,即使孩子心中出现了困惑或问题,也不想告诉父母。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中,如父母对他们刨根问底,或漠不关心,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抗。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跟孩子做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

困惑的父母二:

正在读初中的儿子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但我们大人却禁止他玩电脑,只希望他认真做作业、做练习。儿子不满意我们的做法,故意对着干,结果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但儿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看到我们大人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他就高兴。我们简直被他气得没话说。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父母如果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和大人对着干。案例中的父母处理方法显然不妥。孩子既然喜欢现代科技,父母就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一概否定和打压。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心理闭锁和渴求理解的矛盾体,要想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就要从这种矛盾中找到契合点。

方法一: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言行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别人翻看自己的东西,他们会很反感;他们将自己的秘密写进日记本,但不想被父母翻阅……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心理和言行的变化,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房间;会买把锁将自己的抽屉锁上;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所想,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是如此。事实上,父母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隐私,不要将孩子的隐私当作洪水猛兽,要给他们多一些尊重。

父母冒充他人的QQ号跟孩子聊天,或者偷看孩子的空间日志,是最让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如果确实想了解孩子的情况,父母可以主动跟孩子聊天,让孩子说说班里发生的事、同学的情况等。聊得多了,和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些隔阂,父母就能够知道孩子的具体想法和困惑了,就没必要再翻孩子的日记了。

作为父母,想随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本无可厚非,尤其是青春期这个关键期。可是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既不要强迫、指责孩子,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还要多花些时间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做孩子的倾听者。

相信只要父母愿意花精力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愿意跟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孩子遇到事情也就乐于主动告诉父母了。

方法二:给孩子多一些理解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只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和拥抱,少一些指责,孩子就能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的迷恋行为是其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既可能给孩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可能给孩子留下伤害或幻想破灭的记忆。对待这种迷恋行为,父母既不要轻易做出评判,也不要肆意嘲讽。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希望被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因此,当他们莫名其妙地感到烦躁却无处发泄,发脾气大吼大叫时,要理解他们,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当他们的想法与父母有冲突时,要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帮助他们分析利弊,不要强迫他们接受。矛盾二:进取心强PK自制力弱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这与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是分不开的。可是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考虑不周密,容易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自制力,因此引导他们处理好进取心和自制力的关系也是父母的一项基本功。

困惑的父母一:

我女儿进入初中后,由于贪玩,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游。现在,她正上初三,马上就要面临中考。我想让她收一收自己的性子,努力学习。

听了我的话,她每次也痛下决心不再贪玩了,可是没过两天,又恢复原状,一切照旧。她觉得自己很聪明,只不过比较爱玩,所以成绩稍差一些。她跟我说,自己本来也想好好学,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她向我寻求解决方法,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助女儿。

爱玩是人的天性,青春期的孩子玩起来更会忘记所有或不顾一切,即使是父母牢牢地将其“拴”在身边,也改变不了他们贪玩的本性。青春期还是孩子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来势迅猛,锐不可当。因而,孩子自制力差而进取心强,也是青春期的一大特点。

困惑的父母二:

我儿子今年12岁,但还像个三四岁的小孩一样,每次带他去逛商场时,只要碰到他喜欢的,就要买。如果不给他买,就会跟我发脾气,甚至扭头就走,这让我感到非常苦恼。

一次,儿子在商场看上一款羽绒服,样式不错,但价格很贵,800多元。见我当时没有答应,他扭头就走。我回到家之后,发现他还没回来。当时想着他可能晚一点就回来了,结果他居然去同学家住了一晚上,让我们干着急了一晚上。

幸好他那个同学偷偷地给我们打了电话,让我们稍微放心了一点。然而这种情况总是出现,该怎么办?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孩子自控力差。倘若不及时改变孩子目前的这种心理,不培养孩子的自控意识,他们的这种行为就会变本加厉,甚至会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

方法一: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

自制力是一种自我克制的能力,其优劣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人的自制力虽然带有先天性,但后天的影响、教育、自身修养更为重要。

自制力的培养跟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往往是越早越好。倘若青春期孩子自制力差,父母在教育和培养时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多一些耐心与细心。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有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来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创立成功的

事业。

方法二:提高孩子的规划力

从本质上来说,自控是一种心理素质,比如,在同一环境和条件下,有些孩子就能很好地克制自己,而有些孩子却不能。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和进取心,就要提高孩子的规划力,让孩子按照规划来做事。

规划,是一个人行事的约束力。一旦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制订了计划,并坚持执行,孩子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完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然后,由日常小事扩大到对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从这个意义来说,规划力是孩子自制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就要引导他们学会做规划,并努力实践。矛盾三:信息视野的扩大PK鉴别能力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交流的速度逐渐加快,广播、电影、电视、视频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变得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我们知道,青春期是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也在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出现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知的混乱。因此,这个阶段父母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信息视野扩大和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

困惑的父母一:

自从女儿上了初中后,她就开始追赶潮流,卧室的墙上张贴的都是某影视男星的画报,还喜欢上了个性时装。每到周末,女儿总会跟我要钱,不是买名牌衣服,就是买偶像的东西。我并不反对她穿牌子衣服,但是看到她买另类服装时,我表示反对。后来,我就不再给她钱了。女儿很生气,跟我理论:“我就是喜欢这类衣服。我们同学都穿,怎么人家的爸妈就不说,就你说我!”我也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追赶潮流,可是太过个性的东西我还是接受不了。看到女儿跟我的关系越来越淡,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青春期的孩子固然都喜欢追求时尚,但是只顾着追赶潮流,而不管某些潮流是否适合自己,就是错误的。如此,不仅无法让孩子变得更得体,还会让人觉得他们太过异类,很难与人相处。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外形、气质和性格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困惑的父母二:

看到孩子喜欢非主流的东西,比如,染红头发,穿带破洞的牛仔裤等,我感到非常头疼。可是,孩子也感到万分委屈。他说这样很个性,他想成为大家眼中的“时尚达人”“潮流人士”。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惹怒父母,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时尚达人”。听了孩子的话,我也表示理解,但是我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要追求个性,通常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时候,他们更渴望融入同龄人的团体,但又怕被团体成员讨厌和抛弃;他们判断能力差,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迷失自己,因此,父母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他们自己提高对各类现象的鉴别能力。

方法一:转移孩子不正确的审美视线

审美品位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孩子的审美品位越高,个人气质也就越好,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就要主动培养并提升孩子的审美层次。

青春期孩子的认知能力、鉴别能力都不强,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审美观,比如,孩子认为个性、前卫的东西就是好的、美的,夸张的妆就是漂亮的等。对于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父母不要粗暴地进行干涉和批评,可以转移他们不好的审美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根本上改变孩子随意效仿他人的行为。

方法二:忽视个性,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审美观不一样。很多孩子认为,染头发、剪个性发型、打耳洞、穿破洞、肥大的牛仔裤等都是“酷”“潮”的表现,都很个性。这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个性。矛盾四:乐于助人PK道德水准不高

如今,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学校、班级做好事,还会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提供帮助;他人家里遇到不幸时,他们还会自觉地捐款、捐物。同样的,有些孩子的道德水准不够高,如喜欢偷窃、斗殴、作弊等。这样,青春期的孩子就形成了助人行为与道德水准不高的矛盾。因此,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困惑的父母一:

我儿子小明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初三毕业后就进入了社会,跟着几个朋友做点小生意。一天晚上,小明和朋友们在一家大排档吃饭,聊得热火朝天,影响了邻座的几个社会青年。一个高个子男生走过来,让他们小声点。可是,小明他们年轻气盛,觉得人家是故意为难他们,便拿起酒瓶朝着对方的头砸过去。顷刻间,两伙人便打起来了。幸亏没酿成大祸,我跟他说过很多次,让他不要这样,可是他不听。我知道,儿子并不坏,但如何让他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呢?

青春期的很多男孩都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讲哥们儿义气,就要跟朋友肝胆相照。所以,为了朋友,他们往往会反抗父母和老师,可以为朋友出头。但是,为了帮助哥们儿,就帮他们打架斗殴,这是违法行为,并不是真的义气。对于这一点,父母一定要告诉他们。

困惑的父母二:

小田和小民是好朋友,两人生日只差一天,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两人都是同学,关系非常铁。升入高中后,他们还被安排成了前后桌。一次英语单元考试,小民有一道题的答案不确定,就捅了一下小田。小田马上心领神会,立刻将自己的卷子立起来给小民看。结果,老师抓个正着,问他们在干什么。小民胆子小不敢说话,小田将责任揽下来,说是自己问小民答案。结果,小田那次考试成绩作废。

青春期的孩子都很重视朋友,甚至喜欢将责任单独揽过来,会主动替朋友承担错误。他们不忍心看到朋友受惩罚,为了消除难过的情绪,就会主动承担责任。这里需要说的是,我们固然要鼓励孩子乐于助人,可是也要分情况,帮朋友掩盖错误,朋友就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没办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后可能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因此,这种行为不是在帮助朋友,而是会害了对方。

方法一: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孩子之间的朋友义气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独立判断能力不强,因而有严重的从众心理。为了在心理上得到伙伴的认同,他们就会将“义气”“够哥们”等词挂在嘴边,但多半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义气”。帮助朋友打架并不是“义气”和“够哥们”的表现,父母要告诉导孩子真正的朋友是什么。

青春期,为了显示自己乐于助人的精神,有些孩子就会为了仗义和友情的原因去打架,不仅是男孩,很多女孩也会如此。

可是,很多时候朋友之间不问原因“出手相救”的行为,不仅无法维护朋友的情意,还会伤害到他人。因此,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伸张正义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帮助他人,反之则会让对方陷入被动。

为报仇而打架本身就不正确,即使打赢了对方,也谈不上“义气”,更不能被称为英雄。一旦孩子将“正义”牢记在心,就不会莽撞地以英雄情结的名义做出错事和傻事了。

方法二:让孩子懂得分辨益友和损友

青春期的孩子很多不懂分辨益友和损友,很容易加入“不良团队”。当团队中的成员发生了事情或受了委屈的时候,一旦孩子出手帮助或报仇,就会引发恶性事件。因此,为了减少这种事件的发生,就要让孩子正确地认识朋友,让他们学会分辨益友和损友。矛盾五:成才欲望PK厌学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能干一番大事业;多数孩子都不想辜负老师、家长、朋友的期望。但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和作业,他们又会觉得压力大、负担重、学习苦,无法持之以恒,这样就容易出现厌学心理,从而出现想学与厌学的心理矛盾。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导他们处理好成才欲望和厌学心理的矛盾。

困惑的父母一:

儿子小关小学阶段成绩不错,不仅妈妈觉得脸上有光,连老师也很喜欢他。靠着不错的成绩,小关顺利考进了市重点中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小关学习有些吃力。第一次期中考试他的英语成绩不及格,小关感到压力很大,变得不爱说话,沉默寡言。我们大人的工作都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他,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并没有督促他的学习。结果,儿子小关的心事越来越重,上个星期天居然痛哭流涕地说不想上学了。这时,我们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该怎么引导他呢?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厌学是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学习障碍之一。调查显示,学生厌学的比例相当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厌学情绪的占总数的15%以上。父母的责任就是要将孩子从厌学的情绪中引导出来,让他们爱上学习。

困惑的父母二: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每天早上起来都说自己头疼,一头疼就说不想上学。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我便替他跟老师请了假,暂时在家里休息。并且我还带孩子到医院做了检查,花了很多钱,就是找不出原因。最后,我的一个朋友建议我带孩子去看青春期心理门诊。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找到了一家心理门诊。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专家对孩子做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孩子患了厌学症。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不敢相信,同时也感到很痛心。我该怎么办? 

青春期的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厌学症状,如失眠、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胸痛、胸部憋闷、腹痛等,严重者甚至还会伴有乏力、心慌、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父母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只有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才能及早处理。

方法一: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很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产生厌学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我们知道,成就感是驱使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动力,因此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就要努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引导他们爱上学习。

关于孩子的学习,很多父母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是因为厌学才学习不好的。其实不然!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如今虽然我们都提倡快乐学习,可是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学习起来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需要记忆很多单词,需要背诵很多定义定理,需要参加众多的测验和考试……如果孩子无法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慢慢地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要想让孩子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就要引导他们体验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方法二:少给孩子制造压力

通常,很多青春期孩子产生的厌学情绪都是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比如,有些父母过多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有些父母总是用批评、斥责、打骂等方式来惩罚孩子的错误,有些父母过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有些父母给正在上初中或高中的孩子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他们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要想减少孩子的厌学情绪,就要适当地给孩子减减压。

面对父母的高目标,面对老师的殷切希望,孩子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就要给他们减压,降低对他们的期待,让他们放松下来享受学习,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三章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请给予“允许”和“尊重”尊重一:不要拿大人的权威压制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生理上逐渐发育成熟,越来越接近成人的样子,但是心理上还非常幼稚。他们想自己做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想穿个性衣服、穿耳洞、戴耳环……他们内心张力十足,不怕任何阻拦他们的人和物!这时候,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用权威来压制他们,他们就会跟大人对抗,产生反抗情绪。因此,为了尊重并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不要拿大人的权威来压制孩子。 

困惑的父母一:

为了不让儿子犯错,从小我们就管得很严。如今即使已经15岁了,但不管他做任何事,我们都会给他做出一些提示,所有的行为都要按照我们的要求来;一旦儿子不听话,我们就会拿出家长的权威来压制他。

可是有一天,我居然在儿子的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父母虽然是长辈,就能用长辈的身份压制我?我已经长大了,已经不是幼儿园的小孩子了,我有脑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使他们不提醒我,我也能分清。我就是不满他们的‘提醒’,难道没他们提醒,我就不活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平等地对待我?”

看完之后,我感到了孩子的不满,可是依然担心自己做得不够。那么,该如何跟孩子进行沟通呢?如何才能让他感受到我们大人的关爱呢?

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青春期的孩子,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有时候即使他们照做了,大多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其实,只要父母换种方式,这种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你觉得这样怎么样?”这样,当孩子觉得我们将他当作成人来平等看待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完成我们交代的事情。这就告诉我们: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用父母的权威压制,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困惑的父母二:

儿子小丁和同学小于关系不错。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小于家里写作业。男孩凑在一起免不了调皮捣蛋,我担心他们凑到一起会惹事,更担心他们会将小于的家里折腾得不成样子,引起小于父母的反感。认真考虑后,我决定给小于的父母打个电话沟通一下时,谁知他父母先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我儿子很懂事,不但帮忙收拾屋子,还帮小于的爸爸修理电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案例中小丁的妈妈并没有告诉小丁到同学家应该怎么做,但是小丁已经从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独立思维模式,并把它运用到了人际交往中。试想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命令孩子去做某些事,一旦到了别人家,如果没有父母的“命令”,他们往往也不会主动帮忙做事,也不会如此守规矩。

方法一:跟孩子保持同等的位置

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再像三四岁的小孩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他们已经萌生一定的成人意识;而且随着身体的发育、思想的渐渐成熟,他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小帅哥、小美女。因此,要想跟孩子平等对话,就要跟他们站在同等的位置,多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做,孩子就会少一些叛逆和委屈。得到尊重、平等和理解后,孩子也会学着去平等地对待、理解和尊重别人。相反,总是俯视孩子,让孩子仰视大人,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不和谐。只有站在同等的位置,才是最省力的,效果也才是最好的。

方法二:跟孩子多些协商,少些命令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出现意见分歧,那就需要父母与孩子平等地沟通、协商。在与孩子协商时,父母要有技巧性地征询孩子的意见,提出孩子能够给出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的呢”“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这样能让孩子说出心中最真切的想法,之后父母就可以给孩子提出最合理的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要视情况而定,能交给孩子决定的,就要尽量交给孩子。尊重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每个成人都渴望自由,想拥有一定的私人空间,以便来缓解压力和独处。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样。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也渴望得到一定的自由和私人空间。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心中会有一些小秘密,他们的情绪也会波动,更想自己独处。因此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是必要的,不要胡乱打扰他们。

困惑的父母一: 

周末,女儿小卢不想写作业,想痛快地玩一会儿。我同意了。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我知道一个星期的紧张学习已经让女儿筋疲力尽了。当然,我还有个小私心,就是想看看女儿这几天的学习状况——检查一下她的作业。

两个小时后,女儿开心地回家了。她发现我翻过她的书包,问:“妈,你是不是看过我的信了?笔友写给我的!”

我停下手里的活儿,说:“看过了。我也是关心你!前两天你们班主任给我来电话,说你最近总会收到快递,我想知道你在干什么,没其他意思!”

结果,她却说:“偷看别人的信件是犯法的!”我为自己辩解,但她不听。结果,连续三天了,她都不跟我说话。我也感到很郁闷。

父母多半窥探孩子的隐私,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孩子好,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毕竟青春期的孩子思想还不成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做事容易走极端。但是上述案例中的这种偷窥孩子隐私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不要不经他们的同意就涉足进去。

困惑的父母二:

今天,我在网上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14岁女儿的一篇网络日志:“我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每次写完日记,都把日记本放到自己的抽屉里,然后再把抽屉锁起来。前几天,我打开抽屉去拿日记本时,发现日记本明显被人动过,我当时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非常气愤地对妈妈说:‘你为什么偷看我的日记?这是侵犯我的隐私!’可妈妈竟然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说:‘你的抽屉不是上锁了吗?我又没有钥匙,怎么会偷看你的日记呢?’看到妈妈不承认,我气恼地说:“看了就是看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我承认确实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可是我这么做不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她吗?

案例中的这位妈妈没经过孩子的允许就随意打开她的日记本,偷看里面的内容,被孩子发现后就引发了信任危机。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应该尊重他们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他们的隐私。

方法一:不要随意窥探青春期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的很多孩子往往都拥有一个带锁的笔记本,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有些父母就会偷窥孩子的日记本。其实,孩子将抽屉或日记本上锁,并不代表他们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只不过他们有了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想要留有自我空间而已。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有什么难言之隐,父母完全可以直接去问孩子。这么做跟窥探孩子的隐私相比,反而更能让孩子接受。

方法二:尊重孩子的隐私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如果父母真的懂得孩子也需要自己的隐私这个道理,就更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了。

在青春期,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直接告诉父母,父母也不要思虑太多,更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书包或日记本。毕竟每个人都有不想被他人知道的隐私,孩子也是如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不要故意探听孩子与伙伴之间的谈话,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与空间;不要不经孩子的同意就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如果想翻看孩子的东西,最好先得到他们的同意。尊重三:他不希望你靠近时,请保持距离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对于他们发表的正确意见或观点,父母要给予尊重;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跟他们商量,逐渐将权力下放给他们。有时候,即使亲子关系已经十分密切了,也不能跟孩子靠得太近。一旦发现孩子对父母过于积极主动和殷勤的靠近表现出抗拒,就要主动离开,跟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

困惑的父母一:

晚上,我去叫女儿吃饭,结果一推门,发现她的房间居然是反锁的。我气坏了,一边用力敲门,一边大喊:“出来吃饭!动不动就锁门,有什么事情是见不得人的?”

女儿打开门,阴着脸,冲着我说:“妈,我锁门是我的个人权利,你管不着吧?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就不能锁门了吗?”女儿的话令我哑口无言。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怎么总是得理不饶人?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如果父母过于黏着孩子,追求亲子的亲密接触,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防卫心理。亲子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当父母试图进入孩子的心理可接受范围之内时,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感,即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再好,也要注意这一点。

困惑的父母二:

儿子小彭今年13岁,读初二,学习成绩不错,生活等方面还算让我们省心。但最近我发现,他似乎不是以前我眼中的那个儿子了。儿子做什么事,都不再跟我商量,也不让我过问。

某个周末,吃过早饭,他换了一身衣服,收拾了一下小背包,准备出门。我看到这个情景,问他打算去哪儿时,他却嫌我烦。我愣住了,只能目送儿子出了门。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独立性也会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想自己去做自己的事,不希望大人过多参与,不喜欢大人过度关心自己,否则孩子会更加抗拒。他们不想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总想摆脱父母的监督和约束。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必然现象,也是孩子成长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此,跟孩子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很有必要。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独立的空间

前面说过,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喜欢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喜欢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浮想联翩。父母如果依然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他们,或者过多地干涉或插手他们的事情,反而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因此,要想跟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首先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果孩子的依赖性太强,事事都需要父母的帮助,那么他们的独立性就没法得到提高。因此,要想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尊重四:给孩子体验的权利,不怕孩子走弯路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处于额叶重塑期,大脑突触太多,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不能将种种事情联系起来,因此,父母很难与孩子进行理性的交流。通常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获得最佳的感受,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体验的权利。

困惑的父母一:

我儿子晓智正在上初三,喜欢赶时髦。有一次,我到附近商场购物时,看到晓智正和几个小伙伴在逛街。晓智穿着一件黑色的大T恤衫,上面印着几个大大的韩文,特别显眼。另外两个男孩的打扮更加引人注目——一个头发呈整齐的锯齿状,且染成金黄色;另一个则是长发披肩,裤兜上还挂着银色挂件。看到这些孩子的装扮,我气不打一处来,上去就劈头盖脸地骂了儿子一顿。结果,儿子当天居然没回来。第二天早上,当我在同学家找到他时,他扬言说如果我以后不给他面子,他就再也不回家了。他还觉得有我这样的妈妈很倒霉。我也很生气,不就是不让他穿得太另类吗?

其实,晓智的装扮完全是一种从众行为。看到同龄人加入时尚潮流大军,孩子自然也会跃跃欲试。如果他不参与,反而可能会被同伴视为异类。而且,具体穿上这类衣服好不好,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感受到;仅靠大人的一面之词,孩子是很难信服的。最后,切记一点:孩子需要体验,需要经历。只有实际体验了,才能知道好不好,才能知道某些风格适不适合自己。

困惑的父母二:

我女儿今年13岁。虽然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努力学习,但她成绩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她不喜欢说话,整天都一个人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我知道,女儿之所以会变成这样,跟我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关系。每次她考不好时,我都会对她一顿臭骂;当她有了某些想法时,我也不让她说;就连在周末和节假日,我也会逼迫她在家里学习。让我没想到的是,女儿对我积攒了很多的怨气,前几天居然跟我大吵一架,离家出走了。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才找到了她。唉!怎么办?

如今,很多父母都喜欢用自己的准则和做事方式去监督和约束孩子的行为,希望借此纠正他们的错误,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认为,父母的这种行为很“强权”、很“霸道”,根本无法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对孩子的变相惩罚,会让他们失去自尊、自由和自信。

孩子需要体验,更需要获得体验的权利,这一点父母一定要重视起来。

方法一:允许孩子体验潮流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都喜欢追随潮流,他们有思想、有朝气、有活力,对此父母不必完全限制。毕竟不同时代,孩子的追求有所不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追求也不同。青春期的很多孩子都喜欢追随潮流,但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就未必如此了。对潮流的追赶和体验,是青春期的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过多的限制,就使孩子少了许多快乐和自由,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因此父母的正确态度是允许孩子适度体验潮流。

方法二:让孩子体验犯错误的后果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都会对社会认识不深刻,在成长的道路中难免会犯错、走弯路,因此,父母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还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犯错的后果。因为知道了这样做的后果,孩子可以少犯错,并积累经验。尊重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的各种尝试

进入青春期,孩子就开始变得叛逆起来。这一阶段的孩子都存在反抗“管教”和“权威”的心理,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独特性。他们自尊心很强,十分敏感,总会将家长、老师的批评理解为对其自尊心的挑战,是大人故意跟自己过不去。相反的,如果父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各种尝试,他们就容易改正错误。

困惑的父母一:

小黎之前成绩一直很优秀,可是到了初一下学期,成绩迅速下滑。原因就在于她变得爱打扮了,每天早晨上学前都要在镜子前待上10多分钟,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早晨时间本来就比较紧,可小黎在打扮上花费了不少时间,一丝不苟地刷牙、洗脸、梳头……放学后也是如此。她一进家门就钻进洗手间照镜子,直到我喊她吃饭。为此,我说过她很多次,可她总是以一句“你烦不烦啊”来回应我。面对突然爱打扮的女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

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比较爱打扮,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大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比较爱美,因为他们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让别人多留意自己、多在乎自己。因此,父母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还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而非贬低、训斥他们。

困惑的父母二:

儿子小新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并没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什么印象。可是,自从他走上“达人”之路之后,大家都记住了他。他觉得自己被同学记住和议论是一件特别骄傲的事,于是为了成为大家眼中的“时尚达人”,他不停地变换造型。我不满意儿子的表现,头发像鸡窝,衣服像乞丐等,指责了他几次,但是儿子感到很委屈,觉得我不理解他、不懂得欣赏他。我应该如何来引导他呢?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和批评来迫使他们做出改变,要找到孩子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方法一:认同孩子的个性,不要妄加指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