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小史(全面呈现中国文化演变历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1:56:50

点击下载

作者:常乃惪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文化小史(全面呈现中国文化演变历程)

中国文化小史(全面呈现中国文化演变历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文化小史(全面呈现中国文化演变历程)作者:常乃惪排版:情缘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2-01ISBN:9787548443506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关于这本《中国文化小史》,我有几句要表白的话:

这部书自然是很简陋的,不过就目前的出版界看起来,似乎还不无一看之价值。其中如中国上古文化之多元说,如商朝与在古代东方民族的关系,如封建制度与驻防制度之比较,如韩非子集上古学术之大成说,如阴阳家为海国民族思想,应特别注意研究之类,都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将来想提出来单独研究的。

这部书最抱歉的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中西对照年表在手边,不能将中国历史上的年代一一换算为西历纪元,在初学者读起来或者稍感困难一些。此外因为自己没有工夫作索引,又请不到帮忙的人,只好暂缺了。

我希望这本小书能给读者多少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上的一点帮助,这是很荣幸不尽的。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著者于上海  第一章 什么是中国文化?文化的意义

中国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吗?我想任何人都可以不迟疑地答道:“是的”;中国的文化究竟是些甚么东西?我想任何人都不能立刻就回答出来。文化本来是个涵有极复杂意义的名词,不是用简单的话所能包括尽的。我们通常的见解,以为文化史就是思想学术的历史,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思想学术不过是文化的一部分,还不能就代表了文化的全体。文化是从学术思想到饮食起居全部的生活状态的抽象名词。围绕着我们的一切,都是文化。而且文化还不仅仅是代表物质上的生活,他更代表着人类精神上的努力,一切的道德、理想、组织、制度都是文化的表现。因此文化是一个极广大的名词,不是三言五语所可包括得尽的。研究中国文化问题之困难

文化虽是个内容极复杂的东西,但是近代经许多西洋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努力,对于世界人类的文化状态已经研究到相当的精密程度,我们有志研究世界文化史的人,只要找几部相当有名的著作来翻读一下,就可得了个大概的观念。但是研究中国的文化问题就不能如此便利。我们的历史虽也丰富,但未经相当的整理;我们的社会调查丝毫未经着手;我们的考古学、人种学、地质学都未发达;我们不能在这些准备未完成以前,就希望有好的文化史出来。真正完备的文化史之出现尚须有待。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的几条歧路

自然,我们不能说在诸种准备未完成以前,就不许人作中国文化的研究,因此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人还是很多。不过在现今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最怕走入几条歧路。有一种人绝对相信古书,以为凡古书所载都是真的,结果虚伪者认为真实,矛盾者代为弥补,支离破碎,有百伪而无一真,这种文化史是无价值的。还有一种人偏好偏爱,对于文化的史迹任意以私见去取,结果所谓文化史者,只是一部分生活,或者制度,或者思想的历史,偏而不全,也是不配称作文化史的。还有一种人以为文化史的责任只在呆板板地叙述几种固定的事实便算完了责任,殊不知文化史的责任是在给后人指示出一个以往国民努力和进步的痕迹,对于动的方面的描写更要于静的方面的描写,尤其是纪录国民文化史的人,对于自己民族所受或所给与其他民族的影响是万不能忽略过去的。正确的来源

我们现在做中国文化史的研究,第一步就要注重材料来源的正确与否,这件事虽似困难,但也有相当的凭藉。因为近三百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于考据真伪书籍的工作已很有成绩,我们根据这种成绩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就比较容易些。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对于已判明系虚伪的材料,应该绝对屏弃,不可引用;对于虚伪成分较多之材料,也应审慎引用,并注明其怀疑之点;对于普通的材料,偶有疑问,也应提省;总之与其轻信,不如轻疑,这是治学的最要方法。不过中国一切考古学、地质学等都未发达,在研究古史的时候,倘若完全不信任书籍,则无从着手,故书籍之采用亦为不得已之举,不过须审慎引用罢了。平均的叙述

文化史非政治史,也非思想史,其内容应该包括国民全体的精神和物质进展的状态在内,所以编制最难。稍一不慎,即有偏重之虞。理想的文化史,应该对于民族成绩的各方面加以公平的叙述才是。活动的描写

要表现出国民的精神和物质的进展状态,有时便不能不抛弃板滞的记录而加重生动的描写。因为有时具体记录所表现不出的内在精神,非用抽象的理论加以解释不可。故理想的文化史必多少带有史论的性质,不过不可空论太多,影响事实的真相罢了。我们这本小册子的主旨

本书是一种通俗的小册子,与专门著作不同,故所探事实俱皆一般承认之事实,务求以通俗之描写使读者知中国文化进行之概况,一切枝节问题多避而不谈。中国文化之八时期

在分章叙述之先,对于中国文化的进展情形作一个大概的叙述,是很必要的。就一般研究起来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大约经过八个时期:第一个是自太古至西周的宗法社会时期;第二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社会破裂后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是秦汉两代统一安定向外发展的时期;第四个是魏晋六朝民族移徙印度新文化输入的时期;第五个是隋唐两代民族同化成功新文化出现的时期;第六个是晚唐五代宋朝民族能力萎缩保守思想成熟的时期;第七个是元明清三朝与西方文化接触逐渐蜕新的时期;第八个是晚清以至今日大革新的时期。古代之文化

本来就民族进化情形看来,尧舜以前和尧舜以后的中国社会情形是绝对不同的。尧舜以前中国民族尚在野蛮时代,社会的组织是游牧组织,并不固定,到尧舜以后才逐渐有固定的农业生活和宗法组织出现。故事实上古代文化应分游牧文化与农国文化两期。不过游牧文化无书籍可考,现今考古学又未发达,故此时代的材料甚为缺少,只得附见于宗法社会期内了。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民族的精神和物质到这个时期都大有进步,进步的重要原因是从前许多异民族到此都同化了,同化之后自然发生出绝大的光芒来。这可算得我们民族最光荣的时代。统一帝国之出现

经过了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和思想竞争,便自然产出秦汉的统一大帝国来。所有统一帝国的好处如和平、进步、发展,坏处如专制、腐败、愚暗,都在此时期尽量发挥出来。怀疑的时代

汉朝大帝国到了东汉,便已因腐败而呈了种种不安的现象了。到了西晋,思想上的怀疑和民族上的移徙同时并起,造成了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但是恰好印度文化结晶的佛教挟民族移徙之势以侵入,救济了思想上的饥渴,而对于团结异民族使之同化也有功效。新建设的成功

到了齐梁以后新文化的建设已逐渐成功,而民族的同化也成熟了,于是产出了隋唐两代的新帝国,在这新帝国中虽然也时有变乱发生,但无处不表现民族和个人的伟大魄力来。保守的时期

隋唐大帝国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由于民族的混合,不幸这个工作尚未成熟,便启了安禄山之叛乱,帝国又复分裂。一直二百多年的内乱将中国民族的精神萎缩殆尽,到了五代宋初,外交上的屈辱现象,政治的苟安空气,学术上的保守思想,都纷纷出现了。宋朝一代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文化,但只是暮气民族的文化。新时代之曙光

因为这种暮气的文化,中国遂召了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四次的征服。也幸而因为这种征服,才开了历史上第二次与西方文化接触之端。从元明到清初都代表了这个新时代开幕前之状况。新时代之出现

到鸦片战争一役,揭开了这个新时代的幕,底下跟着的是民族的屈辱和觉醒,西方文化之输入,目前正在激烈变化之中,前途所届如何?虽不可知,但其为酝酿一种新国民的新光明文化之出现,则为一定的事实。我们的努力

因此,我们现代的青年,对于祖国文化的中兴是负有重大的责任的。文化的复兴可以救济民族的屈辱,文化的衰退就是民族精神萎缩的征兆。中国青年的责任再没有像现在一样重大的。  第二章 有史以前的中国人民中国历史的托始期

中国是个富于实际性的民族,故历史之起源颇早,不过仔细考察起来,究竟真正可靠的历史起于何时?也很难说的。《尚书》以《尧典》为首篇,相传系夏史官所纪;《史记》则较《尚书》为早,《五帝本纪》托始于黄帝,但自周召共和以后才有真正的年龄可考;其后晋皇甫谧补《三皇本纪》则于五帝以前又提出三皇;宋罗泌著《路史》更溯及开辟之神话。以今日的眼光看来,盘古、三皇固系完全神话,即黄帝的事迹亦尚在可信可疑之间,比较上可靠的还要算《尧典》所纪尧舜之事,虽然现今亦有人对于尧舜禹等时代的史实都加怀疑,但在未经确实证明以前,我们姑且相信自尧舜以后为有史时期,尧舜以前或许已有文字,而尚无书契,只可认为系史前时代了。《尚书》书影最古的人类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出土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因为考古学和地质学在中国都未发达,所以古代东亚大陆上的实在情形尚未能明了。据河南仰韶村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物,及长城附近发掘之人骨而观,则至少二万年以前中国已有人迹。惟此种人属于何种族?其生活状况如何?概因无详细之研究,不能确知。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北)模型,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汉族西来说之考察

最近八十年来,在欧洲和日本都有一种对于中国民族系从西方迁徙来之学说。其迁徙之时代大约在黄帝时代,从亚洲西部侵入中国,此种侵入之民族大约与古巴比仑民族有关,在未侵入以前,中国本地或有一种土著民族,为外来之民族战胜后始逐渐向西南山地退避,即成为今日之苗族,其新来种族战胜后即占据黄河流域,为今日汉族之始祖。以上这种说法虽不无一部分之理由,然因其根据材料,多不坚固,故尚未能完全成立。但无论汉族西来说之成立与否,总之中国本地在上古必有人类栖息,则为至确不疑之事实。上古人类分布之状况

普通历史所载上古事迹,多与黄河流域有关。因之人多以为上古人类只居住于黄河中下流,即今山东河南二省一带。其实不然。黄河流域不过是后来文化较发展的地方,其他地方也非无人类的痕迹。如巴蜀,如荆蛮,如獯鬻,如肃慎,其民族必与黄河流域之人类同时或稍后发生。不过后来因环境的关系遂有进化不进化之别罢了。上古的文化中枢

普通的意见还有一种错误,就是以为上古中国的文化中枢只有一个,就是黄河流域。其实也不然。上古中国因地势和交通的关系,各地方的民族彼此不相往来。容易各自产生独立的文化,乃事理之当然。就我们今日所知,黄河流域以外,尚有几个文化中枢。如山东半岛和江苏北部为东夷族之文化中枢,四川中部为巴蜀族之文化中枢,长江中流为苗族之文化中枢,这都是可信的事实,其他如玁狁,如闽粤诸族虽未开化,然低级的文化亦并非没有的。黄河流域特别发展的原因

古代民族既系各自发生,何以后来黄河流域的文化独占优势呢?由今推之,大约有几种原因:第一当时长江流域尚在沮泽时代,人类不易栖息,黄河流域土旷地高,较便居住;第二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暖便于农耕;第三黄河流域因系平原,与四围诸族容易接触,故进步较速。这三个原因大约都是很主要的。最初之生活

人类的进化都是从渔猎生活经过畜牧生活而到农业生活,古代中国人的进化当亦不外于此。中国古史虽不可靠,但其一般传说颇能表示社会进化的次第,如谓古帝王有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显然表示一种进化的层次。我们若把这些古帝王完全认为实有,固然不是,然若概认为无稽之谈,不加理会,也非研究初民思想之道。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和伏羲都是半蛇半人的动物清狂道人郭诩1503年创作的神农尝百草图山居与水居

就古史及一般文字的记载研究起来,中国史前人民的生活大约有山居、水居两种。山居者,中国古代称人民为“丘民”,称群众为“林蒸”,都可证明人类系属山居;水居者,中国的古代货币名都从“贝”字,可证明系水旁民族的生活。不过这些文字之证尚未足为强有力之证据,真正证据须待考古学发达以后耳。最初的饮食

人类最初曾经过生食的时代,是普遍相信的,中国古史也说人类最初系茹毛饮血,至燧人氏出始教民钻木取火,始有火食。燧人氏自然并无其人,不过代表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究竟距今若干年,尚不可知。总之自取火之法发明,人类始有熟食,是可断言的。而火之发明,不但饮食有了变迁,即一切生活亦均受其影响而发生进步。故火之出现,可视为文化之起点。居住的进化

高等动物之营巢、觅穴之本能已发达,故不必待有人类,已有居住问题。石器时代的人多居于洞穴,惜中国尚无此项古代人类的洞穴发现,故不能就以研究原人的生活。至于巢居生活,大约甚普遍,故有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之传说。无衣时代

衣服的出现大约很迟,据史当在黄帝以后。以前的人亦并非完全裸体,不过仅在身上系一块兽皮而已。用具的进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4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燧石箭头

古代人类社会由石器进而至铜器、铁器时代,此为普通之次第。中国之古石器近来发掘渐多,其时代似乎很近,大约至黄帝以后才逐渐入于铜器时代。至于舟车箭弓矢等制造,更在黄帝以后了。社会的组织

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组织如何?至今亦无确实可靠之证据,大约不外系多数依血统结合的小部落,每部落中有酋长为之统率。古史所谓九皇、六十四民,即此类部落酋长而已。婚姻的进化

古代人类多属掠夺婚制,其后乃进而为购买婚制,史称庖牺氏始教民以二俪皮制嫁娶之礼,此为购买婚姻初起之时。财产与货币观念

最古的人类都是实行一种部落的共产制,即一群之中有公共的财产而无私人的财产,私有财产的起原大约承牧畜事业已经发达之后。神农氏教民日中为市,是不但财产私有而且有交易行为了。货币的使用大约亦始于此时。从字形“财”“货”等字之从“贝”旁,可想见最古货币之使用必起于东方海滨居民,或者古代山东半岛一带文化较高于黄河中流也未可知。最初之宗教

中国最初之宗教如何?我们现在尚不能知,大约不外最低级之拜物教而已。观于尧舜以后多神教尚普遍于中国,可见古代也不会更高的。其所崇拜者大约多系动植物或无生物,后来才渐渐以英雄伟人当作崇拜的对象,这种人神杂糅的现象一直经过了好多年代。文字的起原“造字圣人”仓颉

古代人类以结绳代文字,真正文字的起原,未确定在何时。史虽有仓颉造字之说,然文字系逐渐演化而来,绝非一人所能造成。八卦或即为最初的文字或数码,其后乃有象形文字出现,大约已到黄帝时代了。由行国到居国

在游猎和畜牧时代,人类都是迁徙往来无常处的,到了农业时代,人类生活才安定。中国的农业生活相传开始于神农,但此时也不过一部分人民进步到这程度而已。观黄帝时代尚以师兵为营卫,迁徙往来无常处,可见农业生活到那时还没有普及。部落的合并

原始部落因战争、婚姻或其他关系,逐渐由小合并成大,渐渐有大的首领出现,这种情形大约自黄帝时代为始,黄帝和蚩尤都是当时的大首领,与从前的小部落情形就不同了。由女性中心到男性中心

古代是否女子权力大于男子,尚不可知,但至少其部族的团结是从女系的。文字上“姓”字从“女”从“生”,表示“女所生也”之义,这就是代表古代姓的观念。其后血族的部落打破,有了超血族以上的政治联合,才以强有力的男性为中心。政治组织之进化

最初部落系以血统为结合,故其组织很简单,仅有酋长一人为领袖,其后慢慢分化,一部落之中有专司宗教的巫史,有专司战争的武士,而后有统摄各部落的“皇”或“帝”出现。官制也逐渐复杂,据《左传》所载官制起于伏羲,但颛顼以后始以民纪官,大约颛顼以后才渐渐有职官之设备了。战争之进化

战争是自古就有的,不过最初时代只有小规模的部落争斗而已,到部落渐大,战争也就渐大。黄帝时代与炎帝,与蚩尤皆有战争,虽其事未必可靠,但战争之进化大约起于此时。武器如弓矢等也在此时应用起来。美术的起原

原人的美术观念发达颇早,石器时代的壁画已可表示其美术观念之一部分,惜中国尚无此项壁画发现。音乐之类则相传创造于黄帝,衣服与宫室也自黄帝时代才有规模。  第三章 宗法社会与封建制度之进化洪水之袭来

中国的社会大约自黄帝以后才算有了文化的曙光,但黄帝以后曾经有过一个大洪水的时代,所以洪水以前的事迹就都不能深考。就地质学的研究,第三纪的后半期本有一个大洪水的时代,但其时期至迟也距今两万五千年以前,与中国史上的年代似不相符。因此中国尧舜时代的洪水究竟是大洪水的余波呢,还是另外一次变动呢?尚不可知。有史时代的开始

总之,自洪水以后中国人民才算入于有史时代,第一部古史《尚书》的第一篇就托始于此时。其年代大约在公历纪元前。所谓黄金时代

洪水以后,有史时期的开始,即尧与舜统治的时代,旧史所目为中国的极盛时代。其所称述的虽不尽可信,要之自尧舜以后中国才有了相当成熟的文化,是可以这样说的。贵族政治的成立

尧舜时代最显著的表现,即贵族政治已完全成立。尧舜的禅让并非君主私人的授受,而实为贵族间公共决定的行为。当尧的时代,一切命官,行政都须谘询四岳和百僚的意思,而尧本身的得立也系由贵族推选而来,可见其时贵族势力之大。官制之进化

尧命舜综百揆以后,官制有了大的进步。《尧典》所载命官,有羲和、司空、司徒、士、后稷、秩宗、典乐、纳言、虞、共工等职,甚为完备。洪水之治平大禹治水图

禹治洪水,为中国古史上一大事迹。虽其详不能深知,然当时对于洪水之祸必有一番抵御的工夫,是可以想见的。自从洪水平以后,才又有平原出现,而稳固的农业社会遂成立了。天文历象的进步

古代科学之最发达者为天文学,盖因其与农业有关也。《尧典》命官,第一就是羲和,可见其时对于天文极为注重。历代沿用的太阴历,大约也创始于此时,观《尧典》所载自明。伦理观念的发达

伦理观念也到尧舜时才发达,舜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又有“允执厥中”等十六字之薪传,开此后几千年中国伦理观念之先河。君王权力的扩大

尧以前君王权力是极小的,到舜、禹二代,大有为的君主相继执政,中央政治修明,君王的权力遂逐渐增大。尧之初四岳举鲧治水,尧虽不愿而不得不姑命其往试之,到舜摄政后就敢将鲧治罪,其他共工、灌兜、三苗等也都分别治罪,禹即位后更有戮防风氏之事,禹死不传他人而传子启,这都可证明中央政府的权力已非昔比了。农业社会的确定

中国的农业生产发达当较早,不过经过洪水的破坏已有的农业基础难免不受动摇,故到尧舜时代几有从头做起之事。舜命弃为后稷,益为虞,随着禹到处平治水土,开辟山林,教民耕稼。经过这一番努力之后,才渐渐走上农业的轨道。到了夏朝就变为纯粹农业国了。后世所传《夏小正》,虽未必即夏朝的官书,然其与夏朝不无多少关系,是可以断定的。《夏小正》书影夏的文化

夏朝一代虽然相传有四百年之久,但是记载非常缺乏,孔子已经说过“杞不足征”的话,何况在今日呢?所以我们对于有夏一朝的文化竟是很茫昧的。大致推想起来,当时已到相当的农业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朴质而有秩序,其政治根据地在山西西南部。不过当时尚系部落割据时代,中央政府权力虽较前扩大,然终久有限,各地侯国仍然保独立的权力罢了。《洪范》的伦理观念之研究

有一件事情值得人注意的,就是到了周初有一位商朝的遗老箕子述了《洪范》一篇含有哲理性的文字,据说是根据夏禹的思想。《洪范》中以五行支配宇宙及人生一切的事理,演成一种系统的哲学观念,后来对于中国思想界影响甚大。假如夏时真正有了这种系统的思想,则我们不能不认为很值得注意的。不过我们在夏时遗下的文献中,似乎还找不出这种痕迹。《甘誓》中虽有“威侮五行”之语,但很简单,并无《洪范》那样的繁复。依我们看来,《洪范》的哲理不但非夏时代的人所能及,抑恐非箕子所演。大约系西周中叶的人所作,不过托古人之名以发挥其理想罢了。商朝的崛起

夏朝的相传是继续了四百余年,至末代君主桀为今河南东部一国名商者所灭。从此遂入于商朝时代。商朝的事迹自从清末的甲骨文字发现以后,似乎比较夏朝考证的材料多些,不过因此头绪越是复杂。即如商朝的年限普通说是六百余年,比夏为长,而据甲骨文字考来似乎比夏朝还短,此外如君制的名字、代数,以及其他等等,都尚未得正确的答案。商朝民族的研究

现在一般史家对于商朝民族的来源,似乎尚未注意研究,不过就历史的记载考察起来,商朝与夏朝似乎绝对不是一个民族。夏朝的社会早已入于农业时代,文化早已脱离游牧国的性质,但到商朝兴起以后,反而有复返于游牧社会的状态。商朝的君主都好打猎,又好迁都,商朝人民很尚武,又迷信鬼神。这些都和夏朝不同。夏朝对于农业非常注意,而商人则不闻如此。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商人与古代东方民族之关系

依我们看来,商人一定和夏人不是一种民族,夏人是古代开化最早之民族,即所谓“诸夏”族者,而商人则为沿淮水流域一带居住之开化较迟之东方民族,古代叫做东夷。这种民族直到夏末还未脱游牧社会武健之风,故能取夏而灭之。其证据约有数种:一商人灭夏,迁桀于南巢,南巢在今安徽,大约即商人的根据地,故迁夏后于此以监视之;二东夷民族最迷信鬼神,而商人亦如此,可证其宗教相同;三商亡之后武庚作乱,尚得东夷之助,可见商与东方民族必有密切关系;四商代霸国相传有大彭、豕韦,大彭在今江苏北部,豕韦在安徽或湖北,其后周朝中叶又有徐国,亦文化甚高。像这些似乎都不能不说与商人直接间接有关,否则何以这些地方到春秋反成了蛮夷之区呢?以上不过略举证据证明商人与古代东方民族之关系,其详俟另考。商朝文化之特色

商人因为民族不同,故其文化颇多特色,不与中国的伦理思想相合。今略举之如下:一商人迷信鬼神至烈,每一举动必请命于神或祖先,观甲骨文字之来源可知;二商人好游猎,从甲骨文字上也可看得出来;三商人轻于迁都,犹未脱游牧社会风气;四商人传位兄弟,不似夏或周之传子;五商起名字都用甲乙等干支作号,此风似起于夏末;六商人尚质,重意气,敢于牺牲,故末代君主纣卒自焚死。这些都是商朝文化的特色。周朝的兴起

商朝灭夏之后,一面发挥自己民族的特质,一面继承古代中国的文化,到其末年,文化已经分布的区域很广了。山西西南部是尧舜禹的旧根据地,自不必说,河南全省是商朝的政治中心,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是与商朝同民族的势力范围,其文化也都必甚发达。到了末年,汉水流域也慢慢开化了。于是陕西中部的西方民族,乘初开化的结果,侵入中原,灭商而代兴,遂建立周朝。周人与商人虽同自称为黄帝子孙,其实依我们看起来,商人是东方民族,周人是西方民族,都不是原始的诸夏人种。东西民族之冲突

因此商周的递嬗不但是朝代的递嬗,实在还是民族的递嬗。商朝自失败以后,东方民族不甘屈服,遂于周武王死后,乘成王幼小,周公摄政之际,拥商纣之子武庚起而作乱,武庚的叛乱不止是复国的运动,实在还含有种族的意味。到武庚平后,淮夷、徐戎还为患多年。一直到周穆王时代,还有徐偃王的霸业出现,可见东方民族的强硬了。周朝对付东方民族的策略

周朝对付东方民族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用兵力去屠灭他们,如《诗经·鲁颂》中所载鲁公伯禽平淮夷的功绩至再至三,可想见为当时一大事,周公营东都于雒邑,也就为的是镇压东方民族。不过当时东方民族的抵抗力也很大,所以终久不能纯用武力去对付,因之一面不得不采用怀柔的政策,除了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外,对于殷商的宗族和贤人如箕子、比干、商容等也都生荣死哀地崇拜起来,这样才渐渐辑了东人反侧之心。不过周人对付东方民族的最大策略,还在他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之创造

上古时代虽是列国割据的时代,但不能叫做封建时代,因为封建制度是由天子授土地于功臣,在上古各国都是独立的部落,他们的土地系传之于祖宗而并非受之于天子,因此不得谓之封建制度,因此也就对于中央没有什么必然的义务和权利。夏商两代大约都是如此,所以孟子说“武丁朝诸侯而有天下”,那时诸侯对于天子只以朝觐与否表示服从不服从的。《史记》说“商道五兴五衰”也是这个意思。到了周朝,才有更进一步的封建制度成立。封建之情形

封建制度是否纯为周人所自创,抑或自商朝已有萌芽,我们不知道,不过封建制度到周朝才算大成,乃是事实。周初封建的意思也许因为商朝的潜势力太大了,所以不得不分封自己的部落功臣去镇压各地。因为周朝本是个小部落,而东方民族则部落很大的。故封建制度本意即是和后来清朝的驻防政策一样。观其封周公、太公于齐鲁,可见其对东方民族防御之深。其余宗室也都多半分封在河南境内,根本是来统制异民族的。对于自己的根据地陕西,便不需要这些制度。周初之文化

周人在武力上虽然战胜商人,但在文事上却不得不采取商人的文化,因为周人本是个很野蛮的小部落,而商人这时则已发达了很高的文化了。夏商周这三朝在种族上虽然各不相同,在文化上却不能说不互受影响。商人采取了夏的文化,而加以自己的新分子,周人又采取了商的文化,而加以自己的新分子。故古代文化到了周朝,已经发展成熟,凡事都有了具体的规模了。宗法社会之成熟《小戴礼记》书影

周代文化最可引人注意的事,便是已发达了极完备宗法社会组织了。这种宗法社会的组织就表现在“礼”上,我们今日所据研究古代宗法社会情形的几部书,如《仪礼》、大小戴《记》之类,虽未必全系记载周代的文化,然必谓周朝毫无关系,也很难说。这种宗法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亲亲的观念。本来是尧舜以来这种观念便已成为中国伦理的基础,不过到周朝才发展成极有系统的圆满组织。这种组织的说明,不是这本小书所能够的,要自己拿礼当作专门学问去研究才可懂得。《周礼》之传注

讲到礼,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书,便是《周礼》。

这部书从前多相信是周公所作,内容博大繁复,的确可以算得一本好书。不过事实上绝非周初所能行的,大约是战国末年或者汉初的人所理想造出来的罢。《周礼》书影井田制度之传疑

井田制度也是古代史上一大疑案。自孟子首倡井田之说,后来的汉儒纷纷附会,歧说甚多。据后儒解释孟子的意思,夏时是每人分田五十亩,谓之贡。商以后将田书成井字形,每一井分九格。每格七十亩,八家共耕一井,以其中心的百亩为公田,谓之助。周代和商制全同。不过每一格是百亩,谓之彻。总之,古代人民耕地是受之公家,并非私有的。后世对于这个说法,或信或疑,说法不一。大约古代行授田之制,总是事实,然必谓将土地都一一画成豆腐干形的方块,则又不然。论古者不可过于拘泥的。井田制示意图研究古史的今古文之争

三代的记载本来就少,经过秦始皇时代有意的摧残,文献就更残缺不全了。汉儒出来整理,遗书稍稍出现,但因此又引起今古文学派之争。大致西汉初年发现的学派是今文派,到汉武帝以后,孔安国在孔子故宅中找出古文书籍,遂成立古文派。两派对于古代的史迹,说法绝对不同。如古代的兵制、刑制,以及其他政治社会制度,都各执一说。依我们看来,这些说法的根据都很薄弱,所以我们一概不取。  第四章 从上古文化到中古文化的特变期——春秋时代封建社会之破裂

古代封建式的社会到了周朝中叶,可算发达到了顶点,以后就渐渐往崩坏走了。周夷王以后,政治上的现象一天坏一天,古代淳朴的农业社会至此也渐渐崩裂而商人渐渐得势起来,外面的诸侯也都逐渐跋扈不听中央命令了。这种情形在《诗经·小雅》里表现得最真切。社会到了这种情形,势非改造不可,故经外患一逼迫,立刻便从西周的宗法社会转变成东周的宗法社会与自由竞争的过渡期了。春秋以前中国境内民族分布之情形

从战国以后,中国古代的文化忽然会光华灿烂起来,其最大的原因便在许多异民族的调和。当尧舜时代所谓真正中华民族之根据地不过山西西南部一带,此外四周之地仍然都是异民族的势力。到夏末商初,商人以东方民族代夏而兴,于是河南全省始开化。到周灭商之后,分封宗亲于山东、河南二省,尤以山东之齐鲁两国,影响最大,故到春秋初叶,山东全省除了半岛一部分外,可算完全开化了。但其他各地仍然是异民族的势力。直隶和山西的中部,有一种民族叫做狄的,分建了许多国;陕西的北部,则有一种民族叫做戎,也分建了许多国;长江流域则有楚国及其他蛮夷小国;淮水流域也仍是东夷族的势力范围;直隶的北部一直到辽东,则为东胡族的势力范围,当时谓之山戎。江苏和浙江的吴越两国,那时尚未通中国,此外珠江流域及四川、蒙、藏、新疆等区域更是与中国绝无关系了。春秋二百多年的最大成绩便在将这许多异民族逐一吸收进来,给后来造成一个统一中国的基础。北方民族之同化

对于北方民族之同化,要算晋国的功劳最大。晋是周朝的本家,起初本不算强国。到晋献公时代东西征讨,吞并许多小国,国势骤然强盛起来。他的儿子晋文公战胜了当时最强的敌人楚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从此以后晋国继续做中原的霸主凡二百年。晋国因为处在北方,所以与狄人接触甚多。狄人本是古代最强悍的民族,黄帝时代的獯鬻,西周时代的玁狁,大约都是同种。到春秋初年分为白狄、赤狄两种。白狄分布在直隶中部,赤狄分布在山西东南部。春秋初年白狄的势力最强,灭卫,侵邢,势力侵及河南和山东。幸有大政治家管仲出来帮助齐桓公打败了狄人,救了诸小国的危机。从此便创立了霸主的制度。所以需要霸主的缘故,也就是因为异民族的势力过强,中国列邦分散,非有统一的领袖出来,不能联合抵抗的。齐国虽然一时战败了狄人,但因他本身实力有限,所以管仲一死,齐国便衰了。幸而接着就有晋国代兴。晋国的实力比齐国充足,又继续做霸主二百年,和狄人死命地争持。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用阴谋灭了赤狄的大国潞,山西中部南部从此完全开化。后来晋国的势力一天扩张一天,直隶南部的狄人也都被他剪除净尽,最后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一个白狄的大国名叫中山的,苟延残喘了。中山后为赵国所灭,北狄从此完全同化于中国了。西方民族之同化

西方民族总名叫做戎,也分成许多小国家。

周朝起自西方,大约也和这些种人相距不远。周初国势尚强,故戎人不敢发动,到西周末叶,政治腐败,戎人遂渐渐强盛起来。最后有一个最强的部落犬戎,攻破了周的都城镐,杀了西周最后的君主幽王,幽王的儿子平王东迁洛邑,陕西周朝旧地遂尽为戎人所占,幸而当时有个小国名叫秦的,屡代周力战戎人,逐渐扩张领土,成了一个大国。到秦穆公出来,灭了戎人的二十国,称霸于西戎。从此陕西中部逐渐开化。但到战国中叶,戎人还有几个强国,如义渠之戎之类,最后也是被灭于秦的。南方民族之同化

这里所谓南方民族,是单指长江中流一带的民族的,本来据《诗经·召南》上考察起来,当商朝末年,汉水流域之一部,即今河南西南部已经开化了。周朝初年将他的本家分建了许多小国于河南南部,也是借以钳制南方异民族的意思。不料这一般姬姓小国里,没有一个争气的,结果竟让南方民族中一个国家名叫楚国的强盛起来。楚的强盛始于西周末叶,到春秋初年遂自称王,将汉水一带的姬姓小国吞灭殆尽,当时与狄人同为中国之大患。幸管仲出来,实行尊周攘夷政策,将楚国北上之势挡住。晋国创霸以后,屡次领袖中原诸侯与楚争衡,虽然互有胜败,然楚国毕竟不能再向北扩张势力了。到春秋中叶以后,楚国因为与中原诸侯接触频繁的缘故,也就渐渐同化于中国,不复有异族的意识了。到了战国,湖北一省便完全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而有很高的文化表现出来了。东南民族之开化

东南民族即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之地,其中种族颇为复杂。大约安徽及江苏北部的淮水流域为一种人,此种人与商朝有关系,经西周屡次的剿除,势力大杀,故到春秋初年,这种人竟无显著的国家,也无高尚的文化。楚国强盛之后,全服于楚。后来吴越两国也曾都征服过这些地方,但终久还是属楚的时候多。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太湖流域在春秋末年兴起一个国家,名叫吴国。他们自称是周朝的本家泰伯之后,恐不足信。这种人开化最快,强得也最快,对于牵制楚国的势力上很有大影响。但亡得也很快,不久便为他的南邻越国所灭。越国是占据浙江钱塘江东的一个小国,吴强时曾服属于吴,不久即灭吴而称霸于中国。但衰得也很快,战国中叶为楚所灭,其遗民族分布于浙东及福建,都自称越后。东北民族之同化

东北民族在春秋时代与中国接触较少,只有春秋初年曾有一种山戎侵入燕国,燕国是今京兆附近的一个小国,当时求救于齐,齐桓公出兵打败了山戎,将所得的地方尽送与燕国,到战国时代,燕才强盛起来,列于七雄之一,以后屡次与当时东北最大的异民族东胡争持,扩地至辽河以西,对于开化辽河流域影响颇大。异民族同化以后之影响

这种民族的同化大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国人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一种是他们慕中国文化之高而自行归化。春秋时代这两种方法都采用的。所以在春秋初年,中国民族的势力还不过河南、山东二省,及山西之一部,到春秋末年,湖北、安徽、江苏、陕西、山西、直隶就完全都开化了。这种开化对于文化上自然不能说没有影响。尤以南方及东南民族之归化影响最大,因为南方及东方民族在古代本有相当的文化,一经与中国文化混合,遂产出战国时期道家阴阳家的哲学,和齐楚诸国的文学来。封建制度之破裂

封建制度本不是个长治久安的制度,无论在何时,封建制度之下总是不能彼此相安无事的。

不过夏商两代中央政府软弱的时候,虽然诸侯事实上也不免互相侵伐,不过一则史籍无征,二则彼时封建制度尚未到终局破裂的时候,故无关重要。唯春秋的二百多年中则为封建制度之根本破裂的时代,故较堪注意。春秋二百五十二年之中,始则诸侯背叛天子,继则世卿叛国君,终则陪臣背叛其主人,以下犯上之事层见迭出,封建制度之不能维持权威,可以想见。到韩赵魏三家篡晋以后,进入了战国时代,封建制度便完全消灭了。贵族政治之失势

春秋时代仍是贵族政治鼎盛时代,列国的执政者,如晋之六卿,齐之高国,鲁之三桓,郑之上穆,都是贵族。这些贵族有的是与国君同姓,有的是与国君异姓,他们的参预政治都带有世袭的权力,后来渐渐比国君的权柄都大了。不过到了春秋末年,这些世卿的权力也渐渐被他们的家臣夺去了。结果政权逐渐的下移,逐渐的分裂,便给平民以抬头的机会。加以孔丘等一辈人出来,提倡自由讲学的风气,平民的智识渐渐增高,便开了战国时代布衣卿相之端了。宗法社会之崩坏

三代以来,到周朝初年造成的一种宗法的社会组织,到此也渐渐崩坏了。春秋时代宗法社会的权威还存在,大家对于“礼”也很讲究,列国君主及卿大夫之酬酢交际,尤重视礼的遵守与否。不过同时弑君、弑父,及一切与宗法社会相反对的事体,也层出不穷,可见事实上宗法社会已行不通了。到了春秋末年,便几乎完全崩坏,虽有大哲学家如孔丘等想出来挽回这个趋势,也无能为力了。农业经济的破坏

三代的主要生产是农业,这是我们所知的。春秋时代仍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不过因战争及交通等关系,旧日的井田制度当然维持不下去,土地渐渐成了私人所有,自由农业和自由商业制都盛行起来。处于中原的周郑两国,其商业最为发达。不过就大体上言之,还没有战国时代的茂盛。文化之转变期

总而言之,春秋时代可以视为上古社会到中古社会的一个大转变期。春秋初年的社会和春秋末年的社会,截然不同。我们幸而对于这一部分的历史,尚有《春秋》三传及《史记》等书可根据,故对于这种转变的情形比较知道的多些,就此研究起来,是非常有趣味的。《春秋左氏传》书影《春秋榖梁传》书影《春秋公羊传》书影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成熟期——战国时代从春秋到战国

现在我们用春秋战国的两国名词来代表时代,是根据记载当时史实的两部书——《春秋》和《战国策》——而来的。两时代中间还隔有一百三十年。这一百三十年也是极重要的文化转变时代,可惜我们已无史实可考了。不过大体上还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继承春秋末年混乱时期,而走向战国的趋势而已。《战国策》书影新国家的出现

经过春秋时代二百多年努力的结果,黄河流域的大部,长江流域的一部分,所有的异民族,都已同化为中国人了,所有的小国家,都已逐渐合并为几个大国了。到了战国,遂成为燕、赵、韩、魏、齐、楚、秦七个大国并立的世界。这七国之中,韩、赵、魏是将旧日晋国分割而成的,齐国是另换了一姓,都算新国。燕、楚、秦虽是旧国,但燕在春秋时代尚未开化,楚也本来是蛮夷,秦则在战国初年尚被东方诸国看作是化外,故这三国就本质讲起来也是新国。这些新成立的大国,富有异民族的新血,又人口众多,取精用宏,故战国的文化得以极度发展,实在是有缘故的。大都市的兴起

因为这种大国家的出现,于是政治中心所在的地方,人口集中,而大都市遂出现了。如齐之临淄,赵之邯郸,楚之郢,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大都会。这种大都市出现以后,使人才都荟萃于一处,对于文化之提高及普及,都有关系。商业化的倾向

中国本是农国,春秋时代虽有商人,但也还未占据什么重要的地位。到战国时代,商人的势力渐渐大起来,家资千万的巨贾也渐多起来了。虽然大部分人民仍然以务农为业,虽然有些国家如秦国之类,仍然极力的扶农抑商,不过山东诸国,商人的势力却一天一天增长起来,对于文化也极有帮助。社会风气之变更

这时候,社会的风气也与从前大不同了。从前社会上的拘谨守礼的风气,至此完全没有了,人民的生活豪奢,任侠好气的风气也大行。有些贵族们如孟尝君之流,且专门提倡这种风气,所以影响于社会很大。学问的解放

在古代求学问是很困难的,因为学问只是贵族的专有品,不许普通人参预。专司保管图书的人谓之“史”,“史”在上古与“祝”并称,本是一种事神的官,有宗教僧侣的性质。上古学术握于宗教家手里,这是中外一致的。到后来由神权政治变成了贵族的政治以后,“史”也就跟着成为替贵族保守学问的专门职业家了。因此一般平民想求学问是很困难的。到了春秋末年,贵族制度渐渐崩坏,有许多贵族渐渐因种种关系变成了平民,他们与平民接近,以自己的智识教授平民,这才开了自由讲学的风气。历史上第一个自由讲学的是孔丘——虽然以前也许有他人实行过,但已无可考了。孔丘是个贵族后裔的新平民,他平生周游列国,遍观各国藏书,所以学问很博。他又召集了许多弟子,授以相当的学识。游学和讲学之风,都开于此时,对于战国文化影响极大。布衣卿相之局

因为这种自由讲学之风一开,有学问的人的声名就容易传布,从党众多,对于政治社会影响都很大。当时列国君主对于这些学者自然要另眼相看的。加以列国并立之后,各国君主都想延揽人才,所以有学问的人容易取得政治地位,而贵族势力就差不多完全失坠了。游说的风气

因为学问的解放,和当时有势力者对于人才之提倡,遂养成一种自由讲学和论政的空气,而产出一种以周游列国为目的的游士来。这种游士有两类:第一类是以学问为目的的,或者自己学问未成,周游各地去求师访友,或者是自己学问已成,到处去传布学说,广收弟子。第二类是以政治为目的的,他们周游列国,遍访列国的国君及卿相,以蕲获得政治上的地位。这两种风气都开于春秋末年。孔丘就是其代表。各派思想之成熟

因为学问自由解放和政治社会都发生大变迁的结果,于是有各派不同的学术出现,古代中国的思想至此始成熟而大放光明。战国的学派后人讲法不同,《汉书·艺文志》的九流十家之说也觉不甚适当。依我们看来,当时最占势力而确有独立思想系统的学派,约可分为五家,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是也。儒家

儒家是最先出的学派,他的创始者是孔丘。当春秋末年封建社会已到最后崩裂期,孔丘生在这个时候,最初想努力于实际政治以挽回这个趋势,但结果不幸败了,于是遂专意于学术之传布。他生的时代学术的空气还未养成,故他算是个学术的启蒙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很实际,多注重于伦理道德。他死以后,学说大兴,遂造成儒家一派。儒家后来的主要思想是维持宗法社会的旧道德,讲“礼”,讲“孝”,想拿稳健渐进的方法去改良政治和社会。末流有孟轲者主张颇激烈,有荀卿者思想近于法家,但都只能算儒家的别派。墨家

墨家的创始者是墨翟,时代略后于孔丘,他平生的行径颇和孔丘相类,也是以政治运动而兼思想运动的。他死后信徒也很多,与儒家对抗为古代思想界两大潮流。墨家的重实际精神和儒家一样,但比儒家更趋极端。他们主张兼爱、非攻之说,反抗当时好战的风气。他们的学派后来组织成宗教的形式,以天为其崇拜之对象,有巨子为其宗教之首领。他们的末流,任气好勇,流为游侠。道家

道家相传始于老聃,似较孔丘尚早。《道德经》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这一派思想的正式成立大约在战国中叶,他们都是个人思想家,不似孔墨之热心于政治和讲学,故无弟子,其传不广。他们是极端的自然主义者,凡事以放任为主,因此也就没有与他派竞争的野心。不过他们的思想很高,著的书也都有精采之处,所以以后仍然留传下来,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法家

法家是最后起的,也没有主要的首领。大约自战国末年各派学说已经都发达成熟,彼此比较切磋,自然有最进步的学说出现,法家就是这最后出的最进步的学说。法家学说之最精密者,莫过于韩非子。韩非是荀卿的弟子,荀卿虽是儒家,但其说法后王,重礼治,主张人性恶,都已开法家的端,到韩非出来遂演成法家的理论。韩非对于道家也很有研究,对于墨家虽不崇拜,然实践的精神颇相同,故韩非可谓为上古学术之集大成者。法家的学说根据社会进化的理论,主张以法治国,其说最进步,而且确有实效。可惜后人都将他们认为是惨礉寡恩一流,未负厚诬古人了。阴阳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