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毕露——人格类型的分析技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6:03:16

点击下载

作者:明茏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原“型”毕露——人格类型的分析技巧

原“型”毕露——人格类型的分析技巧试读:

前言

人格类型不同,面对的压力也不同,人生的挑战和使命更是各有侧重。了解行为的差异,洞察人性的规律方能指导生存的哲学,乐享人生的旅程。哪些人适合阅读本书?

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心理委员等需要观察分析他人心理活动的工作人员,最适合阅读本书。

此外,心理咨询师、教师、销售、警察、家长等一切需要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从业者,各单位管理、人事、招聘岗位人员,或对自我探索、职业与人生规划、择偶技巧等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阅读本书。

对于高校心理学、教育学本科及研究生,本书将带给你们一种不同于统计分析的,基于心理学专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全新思路。阅读本书的收获

掌握“两类知识”“情绪动力模型”——该模型是作者从多年的人格心理学教学实践经验中提取的精华,是作者独创的心理分析技术和世界观。“情绪动力模型”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厘清脑各部分的心理功能,从情绪的产生、积累、释放,形成惯性,自我接纳等环节入手,探讨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并以此为蓝本演绎压力管理、能力提升、人际沟通的要点,从而启发读者逐步提升自己的情商。“人格类型理论”——以情绪种类为线索,阐述了愤怒、恐惧、悲伤三种基本情绪在情绪、情感两个维度上的“偏好”及其所排列组合而成的九型人格图式,讨论了人格类型对各种心理活动的推动和影响,对“人格”提出了全新的定义,并厘清了人格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逻辑。

获得“三大技能”“锐利的行为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开展行为、心理、人格分析的基础。只有在掌握“情绪动力模型”“人格类型理论”的前提下,读者对自己、他人行为的观察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一些“内涵”丰富的行为才不会被忽略,如眼镜的款式、眼神、语速、女生的耳环等。“犀利的人格分析能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多个行为开展多次依据“情绪动力模型”的分析,就可以综合推测他人的人格类型。这种判定不再是一种对人格(心理活动模式)的臆测,也不是对性格(行为活动模式)的感性认识,更不是一种基于血型、星座、属相、生命数字理论的印证,而是综合考量行为的动力模型,包括情绪的内容(核心情绪是什么)和应对方式(情绪习性是什么)。“睿智的人际合作能力”——个性化的人际沟通技巧才能打造睿智的人际合作能力。这种能力是基于上述两种能力的提高而逐渐萌发的,能够在人际合作中带来信任、效率、界限和愉悦,是“情绪动力模型”和“人格类型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成果体现。

树立“四种态度”“容忍”——罗杰斯说过,当我接受了现实的自己时,我就发生了变化。能够忍受他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行为,在面对个性化、异常化,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惊讶、厌恶、愤怒、害怕等情绪,为冷静地开展观察、分析做好心理准备。“理解”——即掌握情绪动力向行为转化的规律,掌握人格类型的内部逻辑,反对“自我中心”“去人性化”地对待他人,理解自己、他人所处的顺境、逆境,了解人际冲突、国家文化的由来及持续的原因,能解释普通人,甚至不健康人的行为与个性。“珍惜”——即在面对他人或自己时,放弃优缺点“二元论”的爱憎态度,在“容忍”“理解”他人的前提下积极地看待他人的个性,明确“每一种人格类型均存在属于自己的缺点,更存在属于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的观点,尝试用欣赏的态度看待自己及同事、家人,懂得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不健康的关系,抛弃高高在上的批判态度,看到普通人,甚至“坏人”的心理本质。“提升”——即解开“唯物质利益是生命唯一追求”的狭隘思想,与其他人一起,学会超越自己人格类型带来的各种限制,愿意调整自己、他人,甚至不健康的人、犯罪人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体验人生。没有提升就谈不上珍惜,没有珍惜就不能说是理解,没有理解就做不到去容忍。“四种态度”即人际关系四层级。树立“容忍”“理解”,即善待他人的心态,养成“珍惜”“提升”,即面对生活的态度,达到对人际关系四个层级的融会贯通。阅读指南

本书由目录、第一篇、第二篇、附录和索引组成。

目录是本书的心理学逻辑纲领。按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以及哲学、伦理学这样一个由简入繁的思路加以论述。目录适合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查阅,讲究的是专业。

第一篇主要论述笔者提出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假设——“情绪动力模型”。它是对“事”开展心理分析,用心理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专业思路。

第二篇主要论述“情绪动力模型”视角下的“九型人格”。它是对“人”开展个性化分析,是刻画他人内心世界的专业思路。

附录归纳了“九型人格”的知识要点,以便读者对照学习。

索引由本书中所分析的典型行为摘录组成,按拼音顺序排列。建议读者在先掌握“情绪动力模型”理论的前提下,再根据索引查阅页码,阅读相应的心理分析。由于本书以理论逻辑为体例,对典型行为的分析可能散落在本书不同章节,可由索引中提示的页码一一查阅。完全掌握后才能对典型行为有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此外,经对多个典型行为的分析后才能开始判断人格类型。索引适合读者迅速查阅,讲究的是实用。

笔者开设的个人新浪微博——“小明警”,是本书的“习题集”,补充了两千余条能够进行心理分析的日常行为线索。读者在掌握本书提供的心理分析方法后可查阅该微博中提及的典型行为。若愿留言,笔者将尽快与您联系。第一篇“情绪动力模型”——参透人心的心理分析技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1]心理学大致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认知和实验心理学,二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是道,后者是器。本书的第一篇着重讲的是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对行为产生的决定性意义,偏重的就是认知和实验心理学。这就是本书之道。因此在本篇中,尚不去探讨个体个性上的差异,而着重讲述个体通用的认知规律、心理活动模型。只有搞清个体心理是如何活动的,才能明白个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才能搭建出一套牢靠的,便于讨论人格类型存在的心理基础。本书的第二篇“人格类型假设”是在本书第一篇的基础上去探讨个体个性差异的,显然是偏重于心理学研究的第二大方向——人格和社会心理学。这是本书之器。心理学这两大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实践中产生的成果就是应用心理学。综上,本篇“情绪动力模型”是学好人格心理学[2]的基础,也是了解自己、探索生命、看清世界的第一步。注释[1]“情绪动力模型”既是“道”,又是“器”:它既是对心理机制的概括(道),又是用于分析行为的工具(器)。[2]人格心理学是最有应用价值的心理学之一。第一章 从观察表情到推测人心——表情与心理分析

情绪是本书统领所有观点、技术去解读行为、分类人格的核心主线。情绪最感性的认识就是表情,而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微表情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切入,开始愉快的学习旅程吧!

美剧《别对我撒谎》、港剧《读心神探》都是以微表情为故事主线的。人们在惊叹主人公神奇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也会幻想着拥有读心的能力,仿佛拥有了读心的能力,自己便可以成为现代的武侠人物。这种读心的能力真的存在吗?

虽然不像影片中那么夸张,但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本书就是教会读者如何分析自己、他人的行为和个性的读本,但我们将使用的,远不仅限于微表情识别这项单一的分析技术。后文论述的“情绪动力模型”才是统筹、专业的思路。

然而,情绪的典型外显形式——面部表情,是最基本的读心资料。微表情是表情的特殊形式,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达。表情识别难度适中,当仁不让,成为读者学习的第一堂课。第一节 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

微表情,1/5~1/25秒内闪现的表情,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只有通过训练方能观察到它。《别对我撒谎》的人物原型——艾克曼(Ekman)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深入非洲原始部落,研究与世隔绝的土著民族,发现了七种存在跨文化一致性的面部表情: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轻蔑、厌恶。艾克曼称这七种情绪为基本情绪[1]。没有受到文明社会影响的非洲土著人在观看了艾克曼出示的表情图片后,也能够用编故事的方式正确地说出这七种情绪的意义。艾克曼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表达愤怒、厌恶、高兴、悲伤、恐惧及惊讶这些情绪的表情基本相同,证明情绪反应是人类共通的心理活动。然而,对自我情绪的辨别,人的能力却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人是依赖自己对环境刺激因素的理性认知去定义自己感受到的情绪种类的。真实的情绪是转瞬即逝的。

以主体的感受对这七种情绪加以分类。主体感受积极的,唤起主体愉快体验的情绪为“正性情绪”,反之为“负性情绪”,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性情绪”。一、正性情绪的微表情识别

正性情绪是主体最喜爱的情绪,也往往是大多数人最擅长识别的情绪。正性情绪诱发的行为常常具有“反重力”的规律。比如高兴时就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瞧不起别人时就会抬高自己的姿态,或者嘴角的一边抬起。当我们观察到对象产生了“反重力”行为,那很可能对方是体验到了正性情绪。(一)快乐

如果情绪按照“愉快——不愉快”两极性来分类,快乐这种情绪显然处于令主体愉快的这一端。它也是最早从各种模糊的情绪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情绪。

一般而言,在“微表情识别能力测试”中,快乐这个情绪的被识别率会显著高于其他情绪,由此可见人们对愉快体验的熟悉和渴望。然而,在“微表情识别能力”初次测验中,会出现占被试总数约1/30的对快乐的面部微表情识别能力较低的人,我把他们称为“快乐盲人”,其产生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但在对警察职业群体的研究中发现了“悲伤盲人”的现象——即警察对悲伤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显著低于非警务人员,且训练后也较难提高。设想警察的工作业务要面对受害人的来访,也许正是这种对悲伤的频繁接触和无法满足被害人需求的职业困惑令警察减弱了对悲伤的识别能力。由此可以假设,“快乐盲人”的出现也存在类似的机制,即识别快乐对“快乐盲人”也许更加不利。

此外,快乐这种情绪也不能成为行为分析、人格分类中一个高价值的内容。快乐对行为的持续驱动力比带给人不快乐的其他情绪要小得多[2]。1.真实的快乐

使儿童们从善的方法,是使他们快乐[3]。——王尔德

虽然识别快乐的面部表情是比较容易的事,但出于人类文明的需要,展示虚假的快乐表情已成为人社会化后最基本的能力。“小的时候快乐是一种心情,长大了快乐是一种表情。”嘴角的扬起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开心、快乐所具备的关键环节,将眼睛眯起来也非常容易模仿。无论客套的快乐表情是否具有价值,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所引发的关键面部特征,是眼角的皱纹——“鱼尾纹”,它的出现是真正的快乐最重要线索。没有“鱼尾纹”的微笑很可能是假笑。2.虚假的快乐

假笑并不一定代表着欺骗,也许是在表示礼貌。虚假的表情在沟通中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让沟通的对方识别是虚假表情最基本的传递目标,因此必然在动作幅度和持续时间上比较夸张,常常以沟通对象能够察觉、反馈为目标。假笑按面部动作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四个类别。

1)敷衍的假笑

嘴角扬起的程度、持续时间都足以令沟通对象发现。这种假笑动作最为简单,态度比较敷衍,完成最为容易,唤起沟通对象好感的效果也很有限,说明主体对沟通的话题缺乏兴趣和利益投入。但如果嘴角上扬出现的时间极短,如1/15秒,幅度极小,如仅为嘴角可上扬程度的1/10,那么可能表示主体体验到真实的快乐或得意,且不愿让沟通对象发现,代表可能获得了一定的好处和利益。

2)礼貌的假笑

即嘴角扬起并露出牙齿,但没有“鱼尾纹”的“笑”脸。完成这个动作更为复杂,需要主体投入更多的心理、生理能量,说明主体对沟通比较重视,利益卷入会多一些,更看重沟通的效果,或者更看重自身在待人接物时的形象。

3)投入的假笑

很多明星、艺人在公众场合会展示一种专业的和蔼可亲的态度,而这种假笑的完成除了嘴的动作达到“礼貌的假笑”幅度之外,眼睛也要有眯起的动作,以塑造“笑眯眯”的亲热表情。这种程度的假笑常常为了摄影等重要场合的需要,利益卷入较大,主体更加重视自身在社交场合的形象,或者看重沟通对象的体验,表现出对沟通极大的投入和高度认真的态度。

4)以假乱真的假笑

对于少数极其擅长沟通的人群,如职业销售、演员等,能够在交流中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寻找沟通中值得快乐的信息,从而展现出具有“鱼尾纹”的笑容,然而这种能够以假乱真的笑容依然有假笑的嫌疑。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首先是主体的眼角是否本来就容易产生皱纹。本书中会论述到某些人格类型,这类人极其关注他人的评价、喜爱和认可,从而在各种沟通中极度投入并最大化地展示亲热的笑容。这种类型的人属于在展示笑容上“熟能生巧”的人,其假笑可能也很容易产生“鱼尾纹”,他们非常擅长使用具有面部皱纹的假笑。其次,但凡虚假的情绪,一定具有机械化的成分,表现为“两个过度”和“一个不足”:一是幅度过度,表现为不合时宜的或强度过头的大笑;二是频率过于均匀,表现出刻意的、起伏稳定的笑声或身体的抖动;三是出现笑容的反应时过长,及时性不足,因为心理资源忙于运算而忽略了沟通中可笑的成分,甚至在沟通对象出现期待情绪反馈的表示后才呈现出来。3.快乐的来源

快乐是情绪种类中最早被清晰地区分出来的一种最原始的情绪信号。当主体的需要获得满足的瞬间,快乐就产生了。对快乐的理解需要掌握以下一些知识和概念。

1)需要

生命得以持续的前提就是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使得生命不断去寻找维持生命最基本的养料,以及排泄出不需要的废料。本书所提到的需要均指生理性需要,包括进食进水的需要、繁殖的性需要、排泄的需要等。能够满足需要的行为通常为本能行为,正因为如此,像呼吸行为这种本能的不间断行为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以至于在很多书籍中,呼吸都不成为一种需要,因为呼吸的自主性使这种需要持续地得到满足,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而令人感到呼吸的需要。动物不同于植物对于光、水、养分的需求能够自动化地满足,动物通常只能自动化地满足呼吸的需要,食物、水、繁殖这三种需要常常要通过大量努力才能够得以满足,然而本能的行为,如简单的呼吸行为是不能够满足动物实现这些需求的。

2)焦虑

焦虑是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主体体验到的一种情绪状态。可以认为焦虑是最原始的情绪,是未分化的、混沌的负性情绪。这里所讲的焦虑并非是一种行为盲目的、外显的行动,而是焦虑的本质——不清晰的行动信号,即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主体神经系统发出的信息指令,这种指令让主体体验到惴惴不安的感觉,并做出目的不明确的行为。

3)驱力

当主体不能承受焦虑的叠加,产生了需要用行动来化解焦虑的力量时,焦虑就转化为驱力,即驱动主体产生行为的力量。通常焦虑越多,驱力越大,行动目标越强,力量越大。

和需要、焦虑、行为相比,驱力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后面的论述会讲到需要、情绪、理智这些心理功能的生理机制。但驱力没有一个专门的生理器质部位负责它的工作。驱力和物理学里的力一样,是一种抽象的能量,只能间接地推断它的存在。

在本书中,和驱力这个概念类似的抽象的心理学术语还有注意、心理防御机制、情感、记忆等。这些概念的共性是缺乏明确的生理基础,但有较好的心理学意义,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各种行为现象。本书将以情绪为线索,厘清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使读者对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一种质的提高。

4)驱力还原

世界上有两种悲剧,一是得不到,另一种是得到了[4]。——王尔德

当需要得到满足,焦虑产生的驱力就得到了还原,即消失、归零。这时主体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最原始的快乐[5]。主体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失去行动的动力——驱力。驱力越大,驱力还原所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感越明显。

网络热门帖说:“最好的时光,就是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可我们都还没表白。”其实讲的就是在驱力未还原的状态下,彼此相互吸引的两个人所体验到的那种性兴奋引起的强唤起,这种意识状态既兴奋又愉快,比确定恋爱关系后的“老夫老妻”来得幸福多了。

不难看出,需要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生命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并呈现出更多的行为,行为是动物生命力的直接体现。需要在不强烈的情况下就一直得到立即的满足,生命在这种环境下行为最少,体现出的生命力最小。有趣的是,人在一有欲望就很快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容易感到抑郁。

抑郁这种心理状态的实质是个体不能改变环境。需要一直得到满足的个体同样无法改变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最容易出现抑郁的倾向,这就是生存环境优良的条件下人自然体验不到幸福感的原因,也是一些过于富裕的人用各种方式追求刺激以抗拒抑郁的原因。(二)轻蔑

饲养比自己低等的动物,或者领导能力不如自己的下属,都是寻找心理优越感的常用方法。——小明警[6]

轻蔑是发现他人能力低下时的情绪。能力的高低是个体产生负性情绪的关键所在。若招惹自己的人与自己能力差不多,则产生愤怒;强于自己则产生恐惧;强者剥夺了自己的利益则产生悲伤。正、负情绪产生的标准就是个人利益;负性情绪产生的公式就是能力高低。想少点“不开心”?要么阿Q精神,忘掉利益;要么提高能力,获得利益。1.轻蔑的由来

轻蔑也是一种能令主体感到愉快的情绪,原因就在于轻蔑源于对事物与主体关系的基本判断:是谁能力更大?能力的判断是动物继对自身需要是否被满足的判断之后,另一个基本的求生技能。比自己能力弱则主体产生轻蔑的情绪信号,反之则产生恐惧的情绪信号。

有意思的是,轻蔑这种情绪在动物世界也广泛存在。狒狒会以逐渐地接近野狗为乐,有时甚至会抢劫野狗幼崽并将其饲养,为狒狒群看家护院。这种对环境中事物所具备的能力的判断是认知的最基本功能,认知的结果以恐惧或者轻蔑两个信号加以表达。2.轻蔑的表情特征

对于轻蔑的面部表情而言,面部肌肉的活动是非常特殊的。轻蔑是基本情绪所展现的表情中唯一一个完全不对称的表情。特征是嘴角的一边,左边或者右边,向上翘起。在微表情识别中,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对象的左边嘴角或右边嘴角,因为轻蔑在表达的时候是其中一边的嘴角抬起。3.轻蔑的作用

轻蔑这一情绪是中国相声、小品等滑稽舞台节目博取观众愉快体验的载体。相声、小品就是要在宝贵的节目时间内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能力低于而绝非高于观众的角色,由此博得观众的好感。

轻蔑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饲养一些能力远低于人类的动物,如鱼、龟、狗、猫等为宠物,是能够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养花养草也是一样。甚至在人类社会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管理团队,认为团队成员能力不如自己而获得轻蔑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这就是权力能够带来快感的原理。

对于人类而言,轻蔑这一情绪信号的得出和表达,常常是过于主观、乐观的自不量力的武断。对别人的轻蔑常常会引发别人对自己的轻蔑,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相互轻蔑。原因在于,情绪是非理性的,是自我保护的。“你看不上别人,看不上我,你又好得到哪儿去?”4.轻蔑和快乐的表情区别

这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特征是,轻蔑仅仅一个嘴角翘起;而快乐则是两边的嘴角都翘起,且真心的快乐会有鱼尾纹的出现。二、负性情绪的微表情识别

大道理虽然人人都懂,小情绪却是难以自控。情绪有正性的,就一定有负性的。有趣的是,负性情绪的作用和意义,甚至陪伴生命的时间都远比正性情绪要多、要强,只不过可能是阈下的,即主体没有感受到罢了。(一)厌恶

在这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幸福婚姻法则》“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1.厌恶的由来

厌恶是第一个[7]从焦虑中分化出来的基本情绪。试想,一只饥饿的海洋浮游生物必然会不断地游弋以获取海水中的食物,缺乏厌恶情绪信号的动物什么都吃,而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动物只要进化到具备一种能力,能够区别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可以吃的时候,该动物的心理就存在厌恶的情绪——一种诱发拒绝行为的心理信号。因此,逃离、退缩、关闭感官是厌恶引发的典型反应,无论这个主体是高级的哺乳动物还是低级的软体动物。2.厌恶的表情特征

厌恶的表情特征与其意义有关。鼻翼收紧导致呼吸不畅,可以减少不好闻的气味进入鼻腔,鼻翼两侧出现的皱纹是厌恶表情的显著特征。视觉也相应部分关闭,出现眉毛下压、眯眼的特征。上嘴唇抬起呈现“M”形是厌恶最独特的口部特征。头部会有微微向后的远离反应,也暗示厌恶情绪导致的拒绝行为。(二)愤怒

愤怒是本书中最重要的情绪,是攻击行为的动力之源,也是基本人格类型[8]存在的依据之首。对恐惧、悲伤的理解需要以愤怒作为基础。1.愤怒的由来

厌恶是对信息的否定,如果不能够喝退或离开令其厌恶的刺激源,这种情况就促使动物进化出另一种情绪——愤怒。

愤怒是对阻碍主体欲望实现的对象所产生的情绪,是从焦虑情绪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明确的要求主体产生求生、攻击行为的动力。由于愤怒是继厌恶之后出现的情绪,在面部表情上,二者就比较容易混淆。2.厌恶和愤怒的异同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对信息的否定。都存在眉毛下压的情况。眉毛下压是一种动作幅度很大的表情变化,容易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力。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厌恶仅仅表示一种否定,引发的是拒绝行为;愤怒否定的程度更高,伴随着对特定事物的憎恨,诱发攻击、占域行为。在表情上,厌恶鼻翼的皱纹与愤怒眉心间的皱纹位置极其接近,但学习训练后仔细观察还是能够区别二者的不同;在口部,厌恶表现出上嘴唇的“M”形特征,而愤怒表现出嘴唇面积减小的特征,二者口部的特征完全不同,是微表情识别的一个重要、明显的特征;此外,厌恶时眼神是变暗的,而愤怒时眼神是变亮的,且会瞪得鼓出来,但这个特征觉察起来比较困难。3.愤怒表情的其他特征

愤怒除了上述表情特征之外,还存在上眼睑上抬,瞳孔放大,鼻孔外翻的面部特征。愤怒的眼部动作是非常有趣的:眉毛下压,但上眼睑却是上抬的,瞪着眼睛呈现一副瞄准的状态。(三)恐惧

恐惧虽然是逃跑的动力,却更是人类智慧之源。恐惧承接了愤怒、悲伤两种情绪,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功能。1.恐惧的由来

愤怒导致的攻击行为得以顺利实施,前提是开展了力量对比评估。如果对手力量强于自身,恐惧油然而生,逃跑行为成了比攻击行为更明智的选择。由此不难发现,主体的情绪存在一个流动的规律。2.情绪流动

随着环境对个体挑战的增大,通常主体首先产生愤怒,因为环境中的事物阻碍了自己需要的满足;随后产生恐惧,因为环境的力量过于强大;之后产生悲伤,因为自身的利益已经遭受损失。然而,悲伤的情绪又非常容易转化为愤怒,激起主体与环境新一轮的较量。这就是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情绪流动。

1997年的一部电影《势不两立》(The Edge)讲述的就是一个环境变化与情绪流动的故事。该影片一开始,人遭到熊的追逐,产生的是恐惧的情绪,表现的是逃跑的行为。随后人类被熊杀死,悲伤产生,但显然,悲伤并不能解决熊继续捕食人的困境。于是,愤怒产生,人类用智慧和勇气战胜了野熊。该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管理情绪的规律——怒克恐。这部分知识将在后边的论述中详细介绍。3.恐惧的表情特征

恐惧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情绪,但对恐惧的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却是最困难的,其成绩的提高是七种基本情绪中最难的。最容易通过训练而提高的微表情识别能力是对轻蔑情绪的识别。

恐惧的面部表情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眉毛上抬,头部略微向后仰;二是眼白增加,瞳孔放大,眼睛变亮;三是嘴角两边向后延伸,口部呈现一个梯形的形状。4.恐惧与惊讶的表情区别

在面部表情上,恐惧最容易与惊讶混淆,其最大的差别就是口部呈现的形状不同:恐惧呈现的是“梯形嘴”,嘴角比较尖;惊讶呈现的是“O形嘴”,嘴角比较润。(四)悲伤

共情,可以先从和主诉做出相同的表情做起。——小明警1.悲伤的由来

悲伤是焦虑情绪分化出来的最高级的一种情绪,一般认为哺乳动物才具有悲伤这个情绪。会流泪的动物才是有灵性的动物,懂得悲伤的动物才具有灵性。如此可以推断,亲代对子代的养育行为是悲伤情绪最基本的功能。缺乏养育行为的动物不可能懂得悲伤。激素研究发现,养育行为由一种叫孕产素的激素所控制,该激素能够增加合作行为,融洽种群关系。这就是以悲伤为核心情绪的“心中心”人格类型情商高于其他人格类型的原因所在。本书后续的部分会有详细论述。

对于个体而言,从恐惧到悲伤的转化体现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恐惧产生的往往是个体逃跑的行为,依然不能保护自身利益[9],利益最终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产生了悲伤的情绪。掉队的群居动物也可能产生悲伤的情绪,说明该情绪与同类个体间相互关系的紧密与疏离有强烈的关联。2.悲伤的流动

悲伤大量积累后最容易转化出来的情绪是愤怒。“化悲痛为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大自然赋予动物最神奇的潜力,能够激发动物护子和求生的行为。到此为止,情绪流动的闭环形成,它就像一台发动机,生生不息地产生情绪驱动行为,谋取个体、群体生命的延续。3.悲伤的表情特征

既然悲伤是负性情绪中最后得以进化出来的一种情绪,且悲伤能够令种群内部个体间的亲密程度提高,故可以假设:能够更好地识别悲伤微表情的人更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具有更高的情商。笔者在开展微表情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就遇到过两名微表情识别能力天生就很强的高手,两人在“微表情识别能力测验”初测中对悲伤的识别率达到100%,初测总成绩高达93%和89%,这种优秀的成绩已能够进入人群中的前2%。有趣的是,两人均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眉毛眉心抬起,呈现“八字眉”的“囧脸”状。这一点是大多数人不能做到的。因为将眉心抬起需要使用到不能随意使用的肌肉——不随意肌[10]。该肌肉的收缩需要真实情绪的驱动,而非主体自己的指令。因此可以推论,经常体验到悲伤的人才能够更多地在其本人面部展示出悲伤的特征,而眉心向上就是悲伤最典型的一个特征。由于长期存在眉心向上的面部表情,主体便能够突破不随意肌的限制,使其成为随意肌,即完全受主体操控的肌肉。我们不妨得出这样的假设:“囧脸”的人体验过更多的悲伤,因此具备更高的与人相处的动机,情商也可能更高一些。

除了眉心向上抬起,眼睛和鼻梁间呈现三角形皮肤褶皱或阴影也是悲伤的一个表情特征。此外,处于悲伤的主体,眼睛会离开交流的对象,视线向下滑去,且失去焦点,头微微向下低。悲伤的口部动作也非常明显,下颌会用力向上顶,下嘴唇在下颌向上用力和上嘴唇不动的共同作用下被微微挤出一个小樱桃状的凸起。有趣的是一些人在睡着了以后就会呈现出眉心向上和樱桃小嘴的表情,而睡梦中长期呈现出这种表情的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善于与人交往呢!4.悲伤与恐惧的表情区别

悲伤与恐惧表情的共性是眉毛都存在向上的动作,但二者的区别是,悲伤仅仅是眉心向上,像一条虫子似的向上爬去,恐惧则是整条眉毛向上抬起。眼睛的特征也完全不同:悲伤常常伴随着眼睛失去聚焦,视线滑落向下;而恐惧时眼睛是更亮的,眼白也会明显增加。口部的动作也是完全的不同:悲伤时下嘴唇会呈现“樱桃”状;而恐惧时嘴呈现“梯形”状。头部的动作方向也完全相反:悲伤时头部因视线向下而微微向前;恐惧时头部向后“撤退”。三、中性情绪的微表情识别

在艾克曼发现的七种基本情绪中,惊讶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中性的情绪。但笔者认为,从惊讶的面部表情特征来看,它可能是恐惧的一种变体。突然出现的情况会刺激人产生惊讶的情绪反应,但也可能是恐惧的情绪反应。惊讶的面部表情特征与恐惧非常相似,上文已经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四、弱表情

微、弱表情产生的原因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由于太聪明的动物会干掉同类,于是,本来用于沟通的情绪就不得不被收敛起来了。

日常沟通中泄露我们内心秘密的表情其实不是微表情,而是弱表情。微表情关注表情呈现时间的短暂,通常为1/15~1/5秒;弱表情关注的是表情呈现时动作复杂程度和幅度的简化。基本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是微表情、弱表情识别能力提高的前提。第二节 谎言线索

和传统皮肤电等多通道测谎仪相比,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对象微表情而开展的测谎工作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非接触。能够避免仪器与被测试人员的直接接触,做到隐蔽,甚至是秘密地开展测谎分析任务。二是分类细。传统测谎仅仅对被测试人员笼统的情绪,而非具体的某一种情绪变化开展生物反馈记录,并从中推测出说谎的概率。使用微表情开展的测试任务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情绪背后的意义,从而更精确地开展心理动机分析。以下就介绍一种通过面部表情识别谎言的最基础实验设计。一、谎言的逻辑线索

说真话和说谎话时,心理活动量是截然不同的。说真话时,主体只需要根据回忆平铺直叙即可。说谎话时,主体不仅需要回忆,还需要强力的逻辑思维用以编造、伪造“事实”,除此之外,说谎时的注意力分配一定要求很高,而情绪与主体陈述之间的和谐性一定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否定。(一)未出现的愤怒

通常,说谎者害怕遭受盘问,而说真话的人却会因为别人的盘问而感到愤怒。当这个假设成立的时候,可以对被分析者开展咄咄逼人的盘问,并对其表情开展记录。如果观察到对象出现恐惧的情绪,这提示对象可能撒谎;如果是愤怒,这提示对象可能说的是实话;如果是悲伤,这可能提示对象因遭受盘问而感到冤屈,或者因谎言未被采信而备感失落。

此外,交谈中缺乏打断和纠正,可能也暗示着说谎。说谎者期待听众相信他,企图蒙混过关的想法会让说谎者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不太会打断或纠正听众对其谎话的复述或诠释,也没有真正的事实去纠正。(二)非对称的表情

大脑左右半球指挥的都是随意的面部动作,而不随意的面部动作则是由脑部低级的、更原始的部分驱动。右脑似乎专司情绪,情绪在左脸上表现得应该比较强烈。随意的表情可能不对称,不随意的表情却可能对称。确定无疑的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出现不对称的几率相当低,即使有,也不会有左脸动作较大的倾向。(三)其他行为

从“情绪动力模型”(论述见后文)的角度分析行为,可以对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情绪种类开展分析,从而确定情绪种类,用于分析识别谎言。假如动作不具备分析确定情绪种类的基础,如过于模糊,或者幅度太小,不具备情绪的特异性等,仍然可以从“情绪动力模型”最基本的观点,即“行为是情绪的结果”这一原则入手进行分析。任何行为都是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再小的小动作都有其产生的情绪原因。动作越多,则情绪越多。

需要注意的是,非自然的静止不动也是一种行为。这种非自然的静止不动是主体在内心开展充分思考时体现出来的身体语言。而思维活动恰恰是需要情绪驱动的,是对情绪的防御机制(论述见后文)。因此,不自然的静止不动,这种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谎言识别的线索。二、谎言的面部线索

以下再按照额、眼、嘴三个部位梳理一下各种表情的动作细节。(一)额

如果你无法随意移动肌肉做出假的表情,也就无法约束肌肉的动作,掩藏已经流露出来的真表情。不随意肌的主要活动地带是额头。——保罗·艾克曼

如果观察到整条眉毛向上,则可能的情绪是惊讶或者恐惧;如果观察到眉毛下压,则是厌恶或者愤怒;如果观察到仅仅是眉心向上,则是悲伤(这一判断需要谨慎结合被测试人的人格类型,综合分析才可以确定)。(二)眼

如果观察到眼睛变暗,聚焦失散,则可能是悲伤;如果观察到眼睛变亮,则要配合观察眼白露出的情况,眼白增加则是恐惧,眼白未增加而是瞪视,则是愤怒。(三)嘴

若观察到嘴唇抿紧,嘴唇面积减小,则说明是愤怒;若观察到嘴角向耳根方向延伸,则属于“梯形嘴”的特征,说明是恐惧。

嘴角向上代表快乐,称心如意了就会有这种微妙的表情;嘴角向下则基本是负性情绪。三、用微表情开展测谎的注意事项(一)分析成本高

与测谎仪相比,依靠微表情来判断他人的情绪并分析他人的心理动机完全是“体力活”,现在还没有一种可靠的电脑程序能够替代专业人员开展微表情、弱表情分析。因此,这项工作费时、费力且不能排除工作人员的主观臆断和疏忽大意。(二)具体情况复杂

具体个案中被分析对象的表情常常是复杂的情绪而非单一的情绪,表情也受其所处心情和人格类型的影响,缺乏对其平时表情状态(即基线水平)的研究是不能科学地开展分析、推测工作的。(三)被分析对象不同质

人际交往的高手、销售人员、管理人员、谈判人员、演员、播音员、惯犯都是伪装表情的高手,他们能够借助唤起过去的情绪展现真实的表情,甚至可以控制常人不能控制的一些面部肌肉来展示表情,切忌教条地使用本书内容开展实际分析实践。(四)同样存在失败的概率

微表情用于识别谎言同样存在“冤枉好人”(好人的心理素质太差,以至于被盘问就心虚,惹人怀疑)和“放跑坏人”(坏人的心理素质太好,以至于在盘问中泰然自若,遂蒙混过关)两类测谎中最基本的错误。此外,适当的心理唤起水平也是保证测谎有效的前提。这些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传统测谎方法且经受过一段时间实践训练的专业人员才可能降低使用微表情开展测谎实践失败的概率。

尽管存在各种影响因素,笔者始终相信,情绪一定是各种心理活动中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因为“情绪是行为的动力”,是打开人类内心这本神秘画册的钥匙。本章借近年流行的概念——“微表情”来向读者介绍情绪的演化及其意义,提高读者对情绪的感性认识,为后文讲解“情绪动力模型”进行相应的知识铺垫。注释[1]基本情绪与特定的神经通路有关,当这些通路被激发时,我们就感受到了悲伤、快乐、愤怒或恐惧。[2]快乐是驱力还原时短暂的情绪体验。由于驱力还原是快乐产生的前提条件,故快乐常常是行为停止的预兆。很多人认为快乐比痛苦有着更好的驱动力,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并且是危险的。比如,毒品能够带给人极高的快乐,但却会毁掉一个人。详见后文的论述。[3]快乐是需要得到满足时出现的情绪体验,说明主体的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此时,主体对多余的利益并不吝啬。于是,与他人分享自己暂不需要的利益,这种行为在他人的眼中就是“善”。[4]得不到显然是种悲剧,因为利益得不到满足;得到了是另一种悲剧,驱力还原,行为失去了动力,追逐、求索的行为因此而停滞,生命因此而失去了活力。[5]张爱玲说过:“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6]“小明警”为笔者微博昵称。[7]笔者认为,厌恶诱发的拒绝行为比恐惧诱发的逃跑行为更原始,对生命的意义更为基础。恐惧的产生需要生命去探测环境,评估环境,过程比较复杂;然而,“决定‘食物’是否能吃”是探测环境中很初级、简单的问题。当感觉器官发现“食物”不能吃,厌恶情绪就产生了。因此,厌恶比恐惧更简单,对生命的意义更大,也更原始。[8]“基本人格类型”指腹中心、脑中心、心中心三种人格类型,分别偏好愤怒、恐惧、悲伤三种基本情绪。[9]获得给养、躯体健康和子代的存活对生命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根本的利益。[10]蹲下、起身是因为人可以随意控制大腿的肌肉;然而,人体很多肌肉的运动是人很难随意控制的。如心脏的跳动、瞳孔的变化等,控制它们的就是“不随意肌”。第二章 生理基础决定心理活动——情绪与三脑模型

我们由简入繁。

蚯蚓有没有心理?鱼有没有情绪?青蛙会不会悲伤?狮子有没有语言?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这些现象都离不开心理的生理基础——脑。要做到行为分析、人格分析,就必须了解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即脑的基础知识。复杂的行为需要结构复杂的脑。我们不妨先从简单的动物入手,了解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如此从简到繁,方能厘清人类的行为分析的途径。

保罗·麦克莱恩[1](Paul D. MacLea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三脑模型”(The Triune Brain Theory),它是本书理论假设——“情绪动力模型”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有什么样的生理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功能,这就好比有什么样的计算机硬件才能安装什么样的计算机软件。生理基础就像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硬件;而不同部位的脑的机能就是这些硬件工作起来后的软件模式,即心理活动。据此,要分析人类复杂的外显行为,必须回到进化历程中那些简单动物的脑结构上来,从对简单生物的脑功能开展探索开始切入。第一节 脑进化

从单细胞生物到浮游生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鱼类到爬行类、哺乳类,从非群居动物到群居动物,从灵长类动物到人类,动物的发展推动着脑的进化,脑的进化也让它成为更复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每个人袋里都有成百上千亿元。这个“袋”不是口袋是脑袋,这个“元”不是美元,也不是欧元,是世界通用的神经元。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通俗讲就是脑细胞。脑细胞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有超过100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都具有学习的功能。因此人类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1952年,保罗·麦克莱恩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虫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旧皮层、嗅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层、新皮质、脑皮层)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脑(The Triune Brain)。脑干的功能就是维持生命;边缘系统是简单认知和产生情绪;新皮质则是延伸认知。边缘系统是“最诚实的大脑”,新皮质则是“最会说谎的大脑”。三脑模型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人脑进行了理论上的区分,不同的部分存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三脑模型一、虫脑

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知道生命是存在“本能”,有自己的“需求”的。然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心理活动是怎么发生的,又是哪个生理器官提供了这种心理功能呢?

虫脑是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仅仅拥有虫脑的动物结构及其简单,往往寿命不长,依靠大量繁殖后代来保证种群的存在。虫脑主要存储和指挥着动物必需的本能行为。虫脑活跃的方式是周期性的,生物钟紊乱说的就是虫脑功能受到干扰。

蚯蚓有“心理”。把蚯蚓放在“路口”,如果它向右(干区)爬就电击它。训练20~200次后,蚯蚓学会了遇到路口就向左(湿区)爬。能分辨外界刺激物的意义而做出的行动反应,是动物心理功能的重要标志。(一)虫脑的由来——肉体意识的起源

顾名思义,虫子都有的脑神经中枢,简单动物的神经细胞堆积成神经节就是虫脑,脑干也属于虫脑。它是大脑最基本的组成区域,是维持最原始的心理活动的场所。这些对于生命而言最基本的活动包括——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是无须主体意志努力就能够自主维持的心跳、呼吸、尿液和粪便的产生和储存,以及饥饿、干渴、性需求的觉知。

神经细胞的集中和堆积是虫脑的由来。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相比,具有学习、存储的功能。这种特性使得其在各种细胞中的地位很高。

虫脑也是个存储器,储存着最原始的本能行为。所谓本能就是不需要后天学习,先天就会的行为,包括吞咽、呕吐、排泄等。千足虫的行走当然也是本能,但人类的行走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有一种观点认为,先天的本能越全面,后天的理性越稀少,反之亦然。因此,人类的子代需要亲代抚养很久,恰恰是其比动物高级的特征。(二)“温蒂妮的眠咒”

植物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动物无法像植物那样自己产生养料供养自己。因此,寻找食物、水、配偶(简单地说就是利益)是动物一生的命题。除此之外,其他生命中需要随时伴随的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呼吸,均由虫脑自动发送调节指令完成。

虫脑是大脑最重要的区域,它的损伤可直接导致心跳、呼吸的停滞。德国就曾经流传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温蒂妮的眠咒”(Ondine's Curse)。话说温蒂妮是一名漂亮的女神,但她却没有灵魂,唯有与拥有灵魂的凡人相爱方可使其永久地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但同时也会失去神仙的法力。温蒂妮下决心一定要拥有自己的灵魂,也顺利在人间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就在结婚的当晚,温蒂妮用她最后的法力给她的凡人丈夫下了一个诅咒:“假如你移情别恋,你就会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婚后,温蒂妮拥有了渴望已久的灵魂,同时也失去了法力,她的容颜像凡人一样随岁月逝去。数年后丈夫果然移情别恋,结果诅咒应验,这个男人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每一次呼吸都需要自己费心去完成,晚上更是不能睡觉,否则就会憋死。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种疾病叫“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其实就是“温蒂妮的眠咒”。患者的自主神经在无意识状态时会丧失对呼吸系统的控制能力,换言之,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中(如睡眠中或昏迷中)呼吸系统将不能自主运作,因而失去呼吸能力,结果只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才可顺利呼吸。这实质上就是虫脑功能的缺陷,患者不能入睡,否则就会窒息。(三)需要

除了空气到处都有之外,食物、水、异性是动物需要奔波搜寻的重要目标。对于这三种主体自身需要水平的觉察是虫脑另一个最基本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就要调节主体的身心共同完成,因此造就了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需要”。虫脑通过收集到的身体各个方面的信息,运算后得出的就是需要。虫脑是需要产生的生理器质部位。

没有不能满足的需要,只有不能平复的情绪。需要肯定会影响情绪。但需要不会被记忆。需要只会周期性地产生而已。情绪由嗅脑产生,还会被记忆。一旦被记忆,也许真的很难完全抚平,成为心境,即人格发生的心理机制。二、嗅脑

嗅脑进化出了两个强有力的工具:情绪和记忆。——小明警[2]

嗅脑是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也是加工感觉器官输入信息的基本部位,加工后的结果以情绪信号为载体。嗅脑工作的方式是“全自动化”的[3]。人在骑自行车时毫不费力地保持平衡的工作方式就是“全自动化”的嗅脑的工作方式。

嗅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古老部分,也称为“旧皮层”。其功能看似原始而简单,实际上影响和控制着人类一切复杂的高级活动。嗅脑的工作是不随意的,不耗费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情绪是非反射行为(自主行为)产生的能量。情绪在嗅脑的记忆是深刻和弥撒的;某种情绪的记忆足以成为惯性影响人的一生。

做咨询就应该充当来访者的镜子,把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们。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充当来访者的嗅脑:通过来访者叙述的情境去反馈情绪,再引导来访者开展理智与情绪的对话,并最终使二者和谐统一。这样就可以消除神经症等心理、生理症状。(一)嗅脑的由来

嗅脑,是比虫脑更高级的大脑区域,顾名思义,最早是因为动物嗅觉发展,为了处理嗅觉器官带来的神经信号,随之进化而来的大脑区域,也叫“旧皮层”,或者“边缘系统”。虫脑结构简单,运算速率低,无法承担对嗅觉器官输送而来的嗅觉信息进行解析的任务,于是大脑必须进化出更高级的中央处理器,这就是嗅脑。

嗅脑除了运算嗅觉信号以外,它其实承担了所有感觉器官输送到大脑的信息,包括味觉、视觉、听觉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运算和研判,随后得出结果——情绪。因此,情绪是嗅脑对感官收集而来的信息进行研判的结果。

尼采有名言:“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说的就是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杂体。这种复杂体产生的原因就是人脑进化历程带来的局限。嗅脑是感官输送外界信息至大脑的第一站。由于嗅脑结构较脑皮层简单,因此其带来的运算结果也必然不如脑皮层运算得那样精确,但却在脑皮层运算结果产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嗅脑的运算结果是情绪,脑皮层的运算结果是理智。这就是情绪早于理智发生的生理基础。(二)非接触性信号

在嗅脑进化出来之前,动物仅仅依靠虫脑开展对环境的适应。虫脑只能处理最简单的信号——触觉信号,这种最原始的神经信号代表了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体遇到的最简单的情况——接触。虫脑中也储存了种种本能来应对接触。然而,必须通过接触才能发现障碍的生物一定是低等生命。对非接触式的信息的掌握必然可以极大地提高主体对环境选择的主动性,嗅觉信息就是最原始的非接触类信息,类似鼻子的感觉器官进化出来,同时主体的大脑也相应进化出了嗅脑,以便对感官信号加以分析,便于主体在发生触碰恶劣环境之前做出选择,或者在食物逃走之前发起攻击,这些行为的选择均依据嗅脑对感官信息运算后的结果——情绪。(三)海马体

仅有虫脑的动物行为以本能为主,不用学习天生就会。而拥有嗅脑的动物的行为除了本能之外,还需进行大量的学习才能生存,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感官?答案当然不是那么简单。嗅脑中有一个重要的器官,叫“海马体”。海马体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两个海马体,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它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这个名字来源于该部位的弯曲形状貌似海马。研究发现,“海马体”受损会引起记忆障碍。因此,嗅脑除了运算感官带来的信息并得出情绪的结果以外,它还承担了记忆的心理功能——将感官信息与情绪联系起来并加以存储。于是,“有眼睛的”动物们才懂得在第二次发现危险或猎物的时候,采取逃跑或者攻击的行动。三、脑皮层

脑皮层是大脑最高级的部分,负责精细的心理活动,包括指挥手指灵活地运动、思维、语言、高分辨率图像的识别等。通过语言这一工具产生的理智活动是脑皮层功能最终极的表现,然而语言的活动完全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受到人主观监控,耗费大量心力的。

脑皮层又叫新皮层,产生的原因和嗅脑产生的原因相似又不同。共同点是感官输送而来的信号更加复杂,原有的脑的运算速率难以适应,需要更高级和快速的中央处理器才能配合该动物的全面发展。不同点是脑皮层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为的复杂程度提高。像蚯蚓这种仅仅拥有虫脑的动物,其行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爬行。鱼类这种拥有嗅脑的动物其动作也并不复杂,因此承担指挥、协调肌肉群从而发生动作的脑也并不复杂。然而随着动物的进化,比如鸟类需要飞上蓝天,猫科动物需要捕猎和撕咬,猴子需要在树梢上灵活跳跃,指挥这些复杂、多变的动作必然需要更高级的大脑。对于灵长类动物而言,大拇指的运用是极其精细的动作,极大地刺激了大脑不断地进化和升级。二是食物的养分进一步提高。从草食、肉食到杂食、熟食,躯体消耗不掉的养料被输送到大脑供其进一步发展进化。食用熟食、肉食,才可能缩小胃的体积,同时为大脑的发育提供更多能量。

灵长类的脑的大小与其所在的群体大小成正比[4]——《人与自然》(自然发现:哺乳动物——攀爬者的社会)四、“去大脑僵直”——关于“三个脑”相互关系的实验“每个人都以为了解自己,其实真的不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害怕被人看透[5]。”

前面介绍了大脑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其来历、功能和特点。其实更重要的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笔者读心理学本科的时候上了一门叫《神经科学》的课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基地班当时最奢侈的一个动物实验课程——使用大白兔开展脑部活体实验。

首先要给大白兔注射麻醉剂,在兔耳的静脉上插入装有麻醉剂的针头并注射。随后兔子睡去。这时将兔子头盖骨上的绒毛剪去,再用手术刀切开头盖骨上的皮肤,随后用刀背刮去覆盖在头骨上的骨膜,露出雪白的头盖骨。

取一骨钻——瓶盖般的钢锯,从头骨正中线旁边处钻孔并取下头骨,再用咬骨钳“啃掉”其他的头骨露出脑膜,用手术刀切开脑膜,大白兔的大脑便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了。整个过程要防止破坏大脑中央的大血管,否则动物死了实验就失败了。

用细针刺激大脑皮层主管动作的区域,可以发现兔子的耳朵、胡子、前蹄、后腿分别出现了动作。这说明大脑皮层分区域对不同行为的启动作用,也说明了脑对行为的指挥作用。

到此,实验的最终目的来临,通过切断嗅脑与虫脑的联系来发现高级部分的大脑与低级部分大脑的关系。

整个活体动物实验对笔者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由于与笔者配合的同学喜好诗词歌赋,这种实验就由笔者这种S型[6]的人操刀,那个同学负责帮我擦汗。

结果我们小组实验成功——在未破坏嗅脑和虫脑的前提下,二者被“分离”开来。这时兔子身上能够僵硬的肌肉全部僵硬,整个兔子变成一支“冲锋枪”——这就是“去大脑僵直”的动物活体实验。当然,最后要结束兔子的痛苦,同时也要证明虫脑的功能。破坏虫脑,兔子僵直消失,呼吸停止。这时老师叫大家离开实验室,因为生物系的同学们在门外等候已久,他们的课程是消化系统的解剖。

很多同学的去大脑僵直实验失败了,大家没想到会有这么血腥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充分证明:高级部分的大脑对低级部分的大脑有抑制的作用。其实,晨勃也可以证明这个道理:男性在清醒的时候大脑高级部分活跃,对大脑低级部分的性本能进行着压抑,到睡着以后,压抑降低,性功能出现。

的确,假如没有这种压抑作用,嗅脑不可能取代虫脑统治着主体的行为。缺乏压抑就意味着更高级的感官、更高级的脑失去了指挥的意义。然而,嗅脑在感官关闭,晚上休息的夜间输给了虫脑。而脑皮层就一定会对嗅脑保持压抑而没有输给嗅脑的时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