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6:58:1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财

中华年俗文化丛书·财试读:

前言

求财纳福和对富足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财神在中国民间出现得并不早,但是人类对财富的期待和渴望仍是强烈的,除了靠正当的劳动谋求生存和财富外,人们也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希望冥冥之中有掌管财富的神灵能够对自己给予格外的关照。关于财神及其信仰的源流演变,不少人都做过探讨,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曾指出,财神崇拜是最普遍的世俗神信仰之一,但是财神信仰的源流并不可考,许多人认为自明代时始有财神,最熟悉的就是招财进宝之神赵公明。事实上,大约在宋代,当商业发展起来,民间的经济交流得到空前繁荣时,人们的财富欲望就开始普遍变得强烈起来,这也使财神作为一种精神的保护和寄托受到广泛关注。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它虽然不是最高地位的神灵,却是最受欢迎的神灵之一。它不仅是生意人的偶像,还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每逢新年或者节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财神像或者上香祭拜,希冀财神保佑以求财源滚滚,大吉大利。而日常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各式各样招财、求财、纳财、保财和聚财的习俗,可以说,民间财神信仰无处不在。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区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财神信仰,人们对于财神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完全不同。由于世间各色人等在财神身上所寄托的愿望不一,要求不一,所以几乎民间信仰的每一位财神都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化身。

对于民间供奉的这些财神,民俗学里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既有道教财神、佛教财神之分,又有文财神、武财神之分,还有正财神、偏财神和准财神之分,分类不同,财神的职责和功能也就不同。民间供奉较为常见的财神主要有武财神赵公明、关羽,文财神比干、范蠡,其中武财神赵公明惩恶扬善、赏罚分明,最受人们尊拜;文财神比干无心无向、忠谏可靠,因公平正义而受民间欢迎;义财神关羽忠贞不贰、忠诚信义,被民间当作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另一位文财神范蠡聪明睿智、生财有道,又懂得功成身退,被人们当作智慧财神的代表。

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财文化代表着其中喜乐祥和的一角,大俗大雅,真正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通读此书,我们会发现,一个心态积极、乐观平和、讲究信义的人,本身就是一个聚拢财富的磁场。从这个角度上说,尊崇财文化与我们做人的理念殊途同归。本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财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招财求富的民间习俗、敬神奉宝求财的礼仪和禁忌等,可供感兴趣的读者了解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由于中华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编者难免有疏漏之处,若有不妥,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民间敬财神的源起敬奉财神的起源人们为什么要敬财神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财源滚滚,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则终其一生穷困潦倒,无缘富贵?对于生活窘迫、知识匮乏的远古人而言,这是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此,他们只能将这一切归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灵。

相对于其他神,财神在民间出现得稍晚一些。这是因为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比较长,物产并不丰富,人们的财富欲望并不强烈,直到宋代或稍早的时候,人们在新年的习俗中引入了禄马和财马。古代人重禄,得了功名,获了官职,便有固定的俸禄,因禄而生财,禄马便成为财神的雏形。至北宋时期,民间经济的交流空前繁荣,以财神作为年画的习俗开始流行于节庆中,作为民间信仰的财神由此出现。财神信仰出现后,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它不仅是生意人的偶像,更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至此,敬财神的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一种精神保护和寄托。

至明代时,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某一个或几个神身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赵公明、范蠡、比干和关公等。财神赵公明的传说起源

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分,就信仰的广泛性来说,当属“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秦时,赵公明隐居山中,精修至道,被玉帝封为神霄副使,指挥三界,巡察九州。汉代时,道教的张天师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公明护卫丹室,丹成,张天师分丹饵之,赵公明食丹之后,外形酷似张天师,于是,张天师命他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据说赵元帅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命救灾,并掌管公平正义,凡买卖求财,只要向他祈祷,就没有不称心如意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天尊萧升、招财使者陈九公、纳珍天尊曹宝、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职司掌管天下四方财库。所以,民间便奉其为财神。

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赵公明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头戴铁冠,骑黑虎,执银鞭,持元宝,全副戎装,面目狰狞,所以赵公明也常被当为武财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被贴在门上。比干为何被称为文财神

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

比干就是一位文财神。比干,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殷商贵族商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比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二十岁就以少师(丞相)高位辅佐帝乙,帝乙死后,又受托孤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比干从政四十多年,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主张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但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令敢于直谏的比干心痛不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因此怒杀比干,并剖视其心,比干死时六十四岁。

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即使心被挖去,成了无心之人,仍然公平公正,办事公道,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尊其为无心财神,民间大加敬奉,其香火极盛。传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均能做到公平交易,无偏无向,互不坑骗。

因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北斗第四星,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五绺长须,身着蟒袍,头戴宰相纱帽,手捧如意,足蹬元宝。所以比干也被称为文财神。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但天官神情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文财神范蠡的由来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三户(今河南淅川县)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商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范蠡虽然出身贫贱,但饱读典籍,博学多才,他胸怀大志,但又不满于楚国的黑暗政治,于是愤世嫉俗,装疯卖傻,浪迹江湖,被人误称“狂人”。后受越国大夫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成为越王勾践的股肱大臣,辅佐越王富国强兵,最终灭了吴国,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

就在越国发展鼎盛之际,懂得相面之术的范蠡,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功成身退,辞官归隐。范蠡深谙经营之道,善于理财,弃越奔齐后,他全力耕作,致家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能,想请他做国相,但他归还了相印,并散发了自己全部的家财,悄悄离去。后来,范蠡行至陶地,以此地为贸易要道,经营贸易集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范蠡一生三次聚财,富甲天下,但又豁达仁义,三散其财。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有如此精神,民间崇其生财之智,赞其散财之义,尊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关公是从什么时候成为财神的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的一名武将,因忠义仁勇而被后人尊称“关公”,清代时又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但是他和“财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忠贞不贰,自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便始终效忠于刘备,即使曹操、孙权等人以利相诱,以死相逼,关公始终如一,绝无二心,关公的这种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被历代统治者所称颂,也为佛、道、儒三门所推崇。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公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人重视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于是尊奉之。如此,关公便被人视为义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们遇有争执时,便求他明见决断。此外,因关公是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一些晋商便将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全国各地建筑关庙,并仿照“桃园结义”与合作伙伴结成异姓兄弟联盟,将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传扬下去。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观音是如何成为财富象征的

世人对财富有着极高的向往和追求,佛教也不例外,由于佛法中有对于福德、财宝的深刻理解,佛教中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财神,以满足那些虔诚的信徒求取福德财宝的愿望。佛教中的财神最著名的莫过于绿、白、红、黄、黑这五姓财神了。而白财神,即白宝藏王又被看成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

传说有一位名叫阿底峡的尊者,在朝礼观世音菩萨圣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躺在路边贫病交迫即将饿死的人。阿底峡很想帮助这个人,无奈自己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最后他想着用割自己的肉的方法来布施。然而,饥者宁愿饿死,也不忍心吃他的肉。阿底峡内心更加愧疚,他为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却无力救助而感到遗憾万分,不禁流下伤心的眼泪。

这时一位路人不知从哪突然而至,他好心问明原委,然后竟幻化成观世音菩萨。只见菩萨左眼泪化现为度母,右眼泪化现为白财神,菩萨施救了病人,并嘱咐白财神亲予阿底峡灌顶,教授经法,以普度众生。

由此,观音便成了财富与慈悲的象征。灶君是怎么变成财神的

在中国古代,自人类发明了火,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用火取食后,灶就逐渐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起来。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火神是人们最早崇拜的神之一,后来因为灶台产生,人们的信仰便由火神演变成了灶神。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火神菩萨”等,灶神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各户察看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太上感应篇》注曰:“灶有三十六神,能转祸为福,除死定生,驱逐妖邪,迁官益禄。”据此,灶神已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但灶神的姓名,各说不一。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酉阳杂俎》则曰:“灶神名隗……又姓张名单,字子郭……”至于灶神是男是女,古时也有不同的说法。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供奉的灶神是位女神,《庄子》注称“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或许是因为人们嫌她不够庄重,故后来的道书就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即灶君和灶君夫人。

在中国古代封建家族的小社会中,灶神被认为是家财之主,主宰着家庭或家族的生命财产,被称为“司命”,至此,灶神便也演变成了财神。福德正神的起源是哪里

福德正神,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福德正神原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成为朝廷的总税官。他为人公正,为官清廉,极为体恤百姓之疾苦,一生为民做了许多善事,活到一百零二岁时辞世。张福德死后,接任的官吏,个个都是见钱眼开的人,他们横征暴敛,无所不为,百姓因此苦不堪言。人们怀念张福德为政之好处,就在田野中风景最好的地方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也就是守护土地的土地公。由于大地孕育万物,所以在人们心里,“土”之功德最为浩大,人们封土立社,祀五方之土神,以为祈福。“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土地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神,也因他能使农人致富而成为“财神”。福德正神的造型几乎都是地方员外打扮,白须、白发,笑容可掬,一手拿元宝,一手执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福相长者风范。民间信奉的财神都有哪些吉日敬财神都敬哪些财神

主管财源的神明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教赐封,一类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司官职上加封神明。道教赐封的财神主要有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义财神关羽。民间普遍供奉的财神有利市仙官、福禄寿三星、财帛星君、五显财神、富财神、灶神、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刘海蟾等。

佛教也有财神,藏传佛教中的财神主要有五姓财神、莲师财神、象头王财神、财宝天王及财源天母、善财童子等。

现代为了迎合大家的心理,还推出了网络财神和电子财神等。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分别指谁

财神的种类有很多,通常来说,有所谓“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分。民间所谓的正财神主要是专司人间财富之神的武财神赵公明、公正无心的文财神比干、生财有道的文财神范蠡和忠诚信义的义财神关羽。

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通常是指利市仙官、财帛星君、福禄寿三星、五显财神和富财神。

在众多财神中,还有一类被称作准财神的财神,此类财神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他们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和好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也将其作为财神看待。这类财神就是准财神。我们经常听到的准财神有灶王爷、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刘海蟾。佛教财神有哪些

藏传佛教是有财神的,财神在藏语中称“赞布禄”或布禄金刚,有绿、白、红、黄、黑和三首六臂等多种形象。佛教财神中最著名的就是五姓财神了,五姓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所供养的五财神,这五财神按身色分别是绿、白、红、黄、黑财神。

五姓财神中,黄财神最为常见,一般呈矮壮愤怒金刚形象,以手中托“吐宝白鼬”为最直观的辨识依据。黄财神是从四大天王的多闻天王分化而出的,他的身、口、福业、意、功德等又化身成五色财神,即白财神为身、红财神为口、黑财神为福业、黄财神为意、绿财神为功德化身,而黄财神是集所有财神的化现总合。

除五姓财神外,佛教财神中还有莲师财神、象头王财神、财宝天王、财源天母和善财童子等。财帛星君就是天上的太白金星吗

财帛星君也称“增福相公”“增福财神”,财帛星君的绘像经常同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传说财帛星君姓李名诡祖,山东淄博人,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他在任时勤政爱民,深受人们的爱戴,去世后人们专门立祠建庙纪念他。唐武德二年,李诡祖被唐高祖赐封为“财帛星君”。传说,财帛星君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

财帛星君因其相貌祥和、有福相,性情宽厚,乐善好施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他脸白发长,面似富家翁,通常是一袭锦衣,腰扎玉带,左手捧着一只写有“招财纳福”四字的金元宝,右手拿着写有“招财入宝”的卷轴,一身富贵,满面春风。人们常常在过春节时将他的绘像挂于正厅,祈求一年内财运、福运亨通。五显财神是哪五显

据记载,五显财神源自唐代一户人家的五兄弟,他们五兄弟原是劫富济贫的侠盗,并且常常打猛禽走兽,采草药为民疗伤治病,因此深受人民爱戴。五兄弟被杀后阴魂不散,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百姓们为感谢他们的大恩大德,便尊他们为神仙。五兄弟在宋代被封为王,由于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于是被称作五显神。百姓们还为他们立祠建庙,但奇怪的是,只要穷苦人家去庙里求财都很灵验,而为富不仁的却常常破财。于是,五显财神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美名便由此传开了。

北京安定门外曾经有过五显财神庙,大殿中所供的牌位称元帅,共有五个牌位。正中是五兄弟中的大哥显聪王,名仁广,河南人;老二是显明王,名义广,安徽人;老三是显德王,名诚广,陕西人;老四是显真王,名信广,陇西游牧部落人;老五是显正王,名智广,山东人,五人虽为异姓,但他们兄弟情深,遂结为金兰兄弟。传说正月初二为大哥诞辰,所以五显财神庙的香火以正月初二最盛。商人敬奉的利市仙官是谁“仙官”一词出自道教典籍,它的原意是教阶制度下有官职的神仙,后来特指超教派的利市财神。利市仙官是民间流传的一位小财神,利市意为“走运,吉利”,所以利市仙官最受商人欢迎。每逢新年,大大小小的商户就将利市仙官贴在门上,以求生意越来越红火,财源越聚越多。

宋元期间,利市仙官已经流行,但其时它还没有姓名,《通俗编》引元人夏文彦《图绘宝鉴》云:“宋嘉禾好为利市仙官,骨胳态度,俗工莫及。仙官之画为宰官身久矣。”到了明代,利市仙官被认为是武财神赵公明的徒弟,而且还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姚少司,从此利市仙官从“讨个利市”的俗语终于演变成一位有名有姓的正式的民间财神。

姚少司因名字取得非常吉利,因此颇受民间欢迎,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赵公明、比干、范蠡和关羽等正财神。福禄寿三星分别长什么样

据说唐代时,道州出侏儒,这些侏儒历年都要被当作玩物选送至朝廷。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他认为此事不合人道,便冒着犯上的危险,要唐德宗废除这项进贡。道州人感其恩德,认为他是福星下凡,便世代供奉这位救民于水火的父母官,并建庙敬奉他为福神。清官身份的福星从此诞生。常见的福星公的造型是:慈眉善目,满脸微笑,手中抱着一个婴孩。福星公手中的婴孩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一向重视孝道,认为子孙昌旺,家宅和谐,就是有福泽。怀抱婴孩便是此意。

禄星掌管人间的荣禄贵贱,是北斗七星前文昌宫中最后一颗星,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禄,即功名利禄,象征财富,所以民间常常借用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所以禄星的造型是玉带围腰,手拿玉如意,象征得财禄,随心所愿的吉祥物。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他主管君主和国家寿命的长短,是长寿的象征。寿星的典型形象是白须老翁,持杖,前额突出,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寿星隆起的额部代表长寿,这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密切相关,比如长寿的丹顶鹤的头部就是高高隆起的。福禄寿三星在民间流传为天上的三吉星,道教兴起,他们也被晋升官职,统称为星官。他们是中国民间数千年来最喜爱的财神之一。和合二仙是哪二仙

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他们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在民间年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绘有和合二仙的财神像,他们一人持荷花,一人持宝盒,这代表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宝盒中正飞出五只蝙蝠,因“蝠”谐音“福”,所以五只蝙蝠便代表五福临门。和合二仙最早是象征夫妻相爱的神明,一些人家举行婚礼时会将其陈列悬挂于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寓意夫妻恩爱团结,共同持家。

因为“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所以和合二仙不仅被民间奉为婚姻之神,团圆之神,欢喜之神,也被奉为财富之神。人们相信财富的积累有赖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据此以“和合”作为财神的名称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和合二仙到底是指谁呢?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唐代时有两名高僧,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惨遭父母遗弃在荒郊,幸好,慈悲为怀的天台山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此处,将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拾得长大后在天台山国清寺受戒为僧,并被派到厨房干杂活。

寒山还未到国清寺之前,就一直在寒岩过着清贫的生活,好心的拾得经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两人贫贱之交,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情后来被国清寺的丰干和尚发现了,慈悲的丰干和尚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从此,两人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的诗写得妙极,但脾性却非常怪异,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被寺里的和尚当作疯子看待。拾得深知寒山的诗才,便不顾众人鄙夷的眼神,常与他一起吟诗答对,共同在佛学、文学上学习,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后来,两人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后改名为苏州寒山寺)任住持,后人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广传于寺内。

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意,将二人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清代雍正皇帝曾封寒山为“和圣”,拾德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刘海蟾为什么被当作财神

刘海,五代时燕地广陵(今属河南)人,本名刘操,字玄英,道号“海蟾子”,故也称刘海蟾。刘海原为辽朝进士,后事燕主刘守光,拜为丞相。刘海好进谏,但多次不为燕主所纳,于是假称疾病挂印而去。

据说,刘海素习“黄老之学”,辞官之后,他遍游访道,拜钟离权、吕洞宾为师,追随他们遁迹于道教全真派祖庭终南山下,在那里修道成仙,被道教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起初刘海与财神并无瓜葛,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之一,但它的分泌物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于是,人们将其当成了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金蟾以金为食,传说,刘海曾用一串金钱为诱饵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此后,民间就有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于是,“刘海戏金蟾”便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喜笑颜开、手舞足蹈的顽童形象,其额前垂发,头发蓬松,手舞钱串。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一只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于是这只金蟾就被看作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

清孟籁甫的《丰暇笔谈》中有关于“刘海戏金蟾”的叙述:刘海“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绳数尺系之,负诸肩上,喜跃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于是乡里传述……争往看之,至拥挤不得行”。此外,清初《坚瓠集》中也有记载:刘海戏蟾,举世无不知其名者,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即刘海也,持三足蟾弄之。除了民间年画和剪纸外,民间舞中也出现过刘海以金钱戏三足蟾的表演,人们竞相观摩,引以为吉祥之兆。

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传说刘海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过许多穷人,人们尊敬并感激他,于是称他为“活神仙”。后世中,元世祖忽必烈曾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此外,人们还为其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象头王财神有什么特点

象头王财神,也称“象鼻天”或“障碍神”,是毁灭及再创之神湿婆(佛教称为大自在天)和化身十六的雪山女神的长子,他原名俄尼沙,梵名为那钵底,译作大圣欢喜天,简称为圣天。象头王,顾名思义,象头人形,鼻长目广,寂静相。奇怪的是,他有一面四臂、两臂、十二臂等身像。其一面四臂身形,左二手持钺斧与天妙果,右二手持数珠与萝卜,足蜷右曲作,舞立姿踏于一只硕鼠之上。其十二臂身形,左臂分持骷髅杖、盛血颅碗、盛人肉颅碗、杵、弓、三叉戟各种法器,右臂分持箭、钩、斧、剑、金刚杵、矛,左足蜷曲,也舞立姿踏于一只硕鼠之上。

大名鼎鼎的象首顶髻财神(象头王财神)是一切财神中历史最悠久的财神,也是佛教里一位殊胜非凡的财神。在佛教没有诞生之前就有对他的信仰存在,所以人们常称他为上古财神。他掌管天库,生性豁达慈悲,凡有人祈求,无不使其得愿。后来,战神大黑天怒其不分善恶,胡施乱舍,于是惩罚他,割掉了他的首级。后来,象王面壁忏悔,大黑天感念其心诚,遂将象首归还给他,还收他为眷属。莲师财神主要掌管哪些事务

莲师财神又名莲花生大士,藏名译音:十万金刚铠甲。公元八世纪,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莲师财神与寂护、莲花戒二大士一同由那烂陀寺入藏,并住在拉萨东南方桑耶寺。莲花生大士在西藏翻译经咒,弘扬密法,又降伏鬼神妖怪,示现种种神变奇迹等,为藏人所归向。

莲花生大士所传之教为密教,他的25位弟子,长期从事梵汉佛典之译述,最终编成西藏大藏经“甘珠尔”。

莲师财神神像分两种,一种为普通的莲师财神神像,他身穿天衣骨饰璎珞,一身金黄色,颦眉愤怒威赫相,左手托摩尼宝之长寿瓶,瓶内盈满甘露,右手高举五色彩旗,以跏趺姿在遍满虹光中安住。另一种为愤怒莲师金刚铠甲尊,他身黑蓝色如碎矿,一面二臂三目,貌半喜半憎,发眉如火,黄发上扬,以骨饰为身庄严。头挂新鲜人首,左手转动天铁普巴杵,右手高举天铁霹雳所制成的金刚杵,蛇饰为环钏,下着虎皮裙,左足蜷曲威立姿站于九面铁猪身上。

莲师财神功德广泛,主要掌管求财、调伏怨敌、欲速生禅定,守护回遮违缘、调治失眠、醒神、求寿、净除时疫、治身疮、回遮星宿冲煞、遮护雨电、解毒、护农作物虫害、令鬼神损恼、往生净土等,各有特殊修法。为什么说财宝天王是军队的保护神

财宝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又称护世者,以能护持世间闻于四方。财宝天王梵名为毗沙门,译为“多闻”,表其福德之名。财宝天王是北方的保护神,又兼司财之职,是护持佛法、掌管财宝富贵的善神,他居住在须弥山之北,率月叉诸部。又依藏密中所述,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所供养的绿、白、红、黄、黑五姓财神乃财宝天王周边之部属,常常协助财宝天王普度众生,以圆众生之愿。

财宝天王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原名“施财大”,也称毗沙门,在中国就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他有很多信徒,在四大天王中,名声极高。财宝天王平时身穿甲胄,一身戎装,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意思是可以镇邪制煞,治妖除魔,保护众生权利不受侵犯。

相传,毗沙门来到中土以后,还帮助唐朝打败了番兵的进攻,获得了军队的极高赞赏。唐朝时,军营里都供有他的神像,还建有天王庙与天王堂。有些军队为了提振军威,还在军旗上绘上他的神像,表示不可战胜,由此,财宝天王毗沙门成了军队的保护神。相传,后来出现的托塔天王,便是毗沙门的化身。善财童子是怎样成为观世音菩萨左近侍的

善财童子,是佛教菩萨名,其中善财是梵文的意译,善者,多也,意指纳瑞丰财、吉祥安康。《华严经·入法界品》记,在文殊菩萨所住过的福城中有位长者,生有五百童子。这五百童子中有一位童子出生时,家中突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相师甚觉诧异,遂为其取名曰善财。但是善财却看破红尘,视金钱如粪土,并决定潜修道行,成为菩萨。后来,他在福城城东庄严幢的娑罗林里遇到了文殊菩萨,他仰慕文殊菩萨的道行,便向文殊请教佛法真谛,文殊指导他南行,依次向各位善知识求教。什么是“善知识”呢?原来,佛家称朋友为知识,解为“我所知所识之人”,善知识就是心怀善心,善良友好的朋友。其人善,则为善友善知识;其人恶,则为恶人恶知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指示下,先后参拜了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伽大士、解脱长者、海幢比丘、休舍优婆夷等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证入法界。善财童子善根极为深厚,并具有坚定的信念,常常怀念诸佛的伟大,在文殊菩萨的教导下,发大乘心,遍历各地,参访名师,听受种种法门,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入无生法界,得以功成圆满。

善财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也被称为“善财五十三参”,佛经中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记载。观音大士是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知识中的第三十七位,善财童子去普陀珞珈山拜谒观音菩萨,观音为了验证他的诚心,化身为船夫,并掀起大风大浪,劝善财回去,不要渡海,但善财意志坚定,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在他的执意坚持和一心参拜观音的诚意下,观音菩萨终于赐给他教化而使他示现成菩萨。

最后,善财为辅助观世音普度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近侍。第二章祭神求财的民间习俗年关前后招财的习俗春节旺财的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独特而又美好的风景,千百年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华夏儿女在庆贺这一节日时,形成了他们各自固定的风俗习惯。风俗虽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来年祈福求财,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各地不同的旺财风俗吧。

山东: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一些地区用芝麻秸烧火煮饺子,意为来年能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吃完年夜饭后,人们在锅内放上馒头,意为有“余头”。

浙江:绍兴人过年以“茶碗茶”待客时,要在茶里面加入金橘和橄榄,同时用茶叶蛋待客,意为“捧元宝”。

福建:厦门人元旦有祭神习俗,祭神时早上用鲜花素果,中午则用牲醴和一碗春饭。所谓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因闽音“春”与“剩”谐音,所以春饭便意为“年年有余”。

四川:因“饭”与“犯”同音,为避讳,成都人元旦时通常不吃饭,而是吃汤圆或挂面,寓意为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北方人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之制作年糕中的食材可以任意组合,做出多变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圆形的白年糕、方块状的黄年糕,象征着白银和黄金,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迎财神、祭祀财神、接财神

迎财神:

迎财神是除夕之夜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全家人吃完年夜饭和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后,便开始准备迎财神。“财神”就是用红纸印刷而成的神像,神像的两旁写有“祈求平安”“添丁进财”等吉利词语。有人迎财神,就有人送,那么谁来送呢?“送财神”的多是一些街头小贩,他们沿街穿巷,挨家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这时,户主们大多笑脸相迎,赏几个铜子,然后客气地说一声:“劳您驾,快接进来。”这时候,即使再穷的人家也不能说不要,至少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财神”。至今,这种习俗仍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延续着,人们迎财神大多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送财神”的小贩们在一些人家门上张贴“财神”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

祭祀财神:

迎来财神之后,人们就开始祭祀财神。在北方地区,人们请回财神后,先供奉财神像,然后正月初二清晨焚香上供品,祭祀财神。祭祀时,人们边行礼边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祭祀财神之所以选在正月初二,是为取新年进宝得财之意。早上,人们必须要吃馄饨,即“元宝汤”,因为馄饨状如元宝。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与北方相比,南方敬祭财神的供品就显得特别讲究,供品多分三桌:第一桌为苹果、广橘等果品,寓意生意广阔;第二桌为年糕等糕点,寓意“年年高”,糕上多插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全鸡、全鸭、猪头、全鱼等,寄寓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的吉意。祭祀时,户主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祈愿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多多,大发大富。

接财神: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接财神就是在财神生日到来之前,人们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因为财神赵公明只在这一天走下龙虎玄坛,且只到一户人家去,所以人们在此日纷纷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抢在前头迎接他。

因为赵公明麾下还有利市仙官、招财使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四员小将,人们习惯将他们合称五路财神,于是在初五凌晨,人们争先打开大门,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方接五路财神,每接一方财神,都要燃放一次鞭炮,以示欢迎庆贺。接完所有的财神后,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为止。据说,这样就可保一年“福到财到,财运亨通”。年画、春联上的招财意味春节味道最浓的时候莫过于贴年画和春联了:家家户户在大门和院墙上张贴门神、对联,贴大大的福字。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门神的寓意自然是驱鬼辟邪,消灾免祸,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起初,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因桃寓意多子多福,乃长寿象征,因而能够驱灾辟邪。但桃木板上书写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来书写,后改用纸,便成了春联。据说,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民间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的数量非常多,内容也最为全面。常见的财神联有“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还有一些祈求财源滚滚的春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等等。

除了门神、春联外,贴福字也是深具招财意味的。“福”字现在意为“幸福”,但在过去,“福”字则指“福气”“福运”等。“福”字倒过来贴意为福到了,财运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这些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也都具有招财意味。年节“压岁”交好运

说到压岁钱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知道压岁钱是每年春节长辈送给晚辈的礼钱。但是,你是否知道压岁钱的真实寓意呢?

压岁钱,俗称红包,因红色象征好运、活力和愉快。我们知道“岁”与“祟”谐音,压岁钱的寓意就是压住邪祟,给压岁钱寄托着长辈的一种希望,希望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燕京岁时记》所记载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的压岁钱;另一种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长辈们的一颗颗爱心。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由长辈当众赏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一点似乎和西方的圣诞节礼物有些相似。

根据旧时习俗,用红线穿好一百个铜钱装在红包里,寓意长命百岁。现代人没有铜钱,可用纸币代替,但钱一定要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通常可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当然,现代人新的时尚也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除夕守岁吃“金银饭”

在民间,除夕夜,人们都有守岁的习惯。也就是说,这顿年夜饭要从掌灯时分开始吃,一直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吃年夜饭的习俗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那么,这顿年夜饭又有什么习俗呢?

通常来说,人们都会将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这一大盘苹果的寓意就是“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在年前烧好一盆饭,一直供到过完年,这叫作“隔年饭”,意为年年有剩饭,年年有余粮,岁岁朝朝粮不断。而且,这盆隔年饭还要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饭”,这样,煮熟的饭里有黄有白,寓意为“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除了金银饭,人们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也都各有说法:吃枣意为春来早;吃杏仁意为幸福人;吃柿饼意为事事如意;吃长生果意为长生不老……正月初一为什么要“担水进财”

在我国四川、陕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民谣:“正月初一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挑金银水,一年兴旺不受贫。”这金银水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关于金银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过去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个拆灶分家。分家时,哥仨都是穷得叮当响,可三年后,老三置办了房子娶了媳妇,老大和老二依旧是光棍一条。除夕之夜,老三和媳妇张罗了一桌年夜饭,请大哥二哥过来团聚。

酒过三巡,老大借着酒气向老三请教:“你这三年都干了些啥,怎么挣到钱的?”老三笑而不答,老二也忍不住紧紧追问。最后,老三说:“这样吧,明天一早,我们各自去河里挑一担水,然后我再告诉你们。”

第二天天不亮,一阵鞭炮声把熟睡的老大和老二吵醒了,两人想起昨天和老三的约定,便赶忙拿起扁担去河边挑水,挑了水刚进老三家,却见老三早就把几口大水缸都灌满了。“老三,你起得这么早呀?”两位老哥都很诧异。“对,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致富秘诀。”老大老二听后恍然大悟,羞愧不已,从此,他们天天坚持早起干活,夜黑歇工,两年后,二人也都盖了房子娶了媳妇。

这个故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之后,每逢正月初一,老辈人都要告诫儿孙们摸黑早起到河边去打水,培养勤劳的习惯,并且希望这第一担水能为新年开个好头,所以,这第一担水就被赋予了“金银水”的美称,寄托着迎喜纳富的美好愿望。“破五”吃饺子有什么寓意

民间习惯称正月初五为“破五”,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传说,姜太公封他的老婆为“脏神”,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唯独没有请“脏神”。姜太公的老婆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大肚能容笑脸常开的弥勒佛并不把这当一回事儿,于是并不搭腔。“脏神”是认真的,她见弥勒佛不为她做主,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弥勒佛见事情不妙,这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鸣些鞭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太公没有封老婆为“脏神”,而是“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初五这天称为“破五”。

不管传说如何,总而言之,“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企盼财运和幸福的寓意。初五天不亮时,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许多地方称作“崩穷”,寓意将“晦气”“穷气”全部从家中崩走。“破五”这天忌讳串亲访友,因这样可能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民俗认为,“破五”吃饺子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说初一到初四,一般是以吃素为主,初五便可以破素吃荤了。第二种意思是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后破土动工,预示新一年的春耕即将开始。

至于“破五”的饺子馅儿也有讲究,首先,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这样便预示着来年一切不顺的东西都剁没了,一切都将顺利起来。而且,馅儿一定要是肉丸的,捏成元宝状,象征财富饱满。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破五”的饺子,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财旺人旺,福气多多,从而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天津,“破五”吃饺子还有这样一个讲究。由于天津人格外痛恨“小人”,对所谓“小人”仇视到深恶痛绝的程度。所以在剁馅儿时,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谓正在剁“小人”;饺子褶要捏得非常严实,谓捏“小人”嘴。这样,人们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剁掉它,捏掉它,就意味着除掉了烦心事。而且,除掉“小人”也寓意着万事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正月初六送穷是怎么回事

在我国古代民间,正月初六“送穷”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顾名思义,它的寓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迎接财富(财神)。那么,这个穷鬼(穷神)到底是谁呢?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有新衣服穿,他也不直接穿,而是用火烧出洞或扯破以后才穿,因此“穷鬼”的名号便非他莫属了。

送穷之俗在唐宋时十分盛行,大文学家韩愈《送穷文》中有载:“(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也曾写诗《晦日送穷三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即使过了宋代,至清代时,送穷之风仍然不减。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有词云:“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

至于送穷的日期,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时称日期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然而,《岁时广记》引《图经》时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也就是说,送穷日为正月二十九。但《文宗备问》中又有: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这时,送穷日又说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

虽然关于送穷日日期的记载各有不同,难以定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昨日贫穷困苦,迎接新生富裕美好生活的心理。

那么,送穷风俗具体的仪式是怎样的呢?《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据韩愈《送穷文》记载,为穷鬼“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粮,牛系轭下,引帆上樯”。这就是说,送穷时人们会为“穷鬼”准备好象征性的车船,给“穷鬼”带上干粮,将穷鬼送走。有的地方还说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并爆炒麻豆,使其发出崩裂声,寓意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捏属儿”指的是什么“捏属儿”是流传在山东民间的一项风俗,也就是捏生肖。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山东半岛东端的荣城,家家户户备好黄豆细面,就开始捏属儿。这些生肖造型以小巧玲珑为上品,或立,或卧,或翘起,或躺卧,或飞奔,姿态万千。当然,这些姿态都靠手艺人即兴发挥创造而来。但是,无论造型如何,他们都要在上面配上一些蔬菜的种子和叶子,用来象征“五谷丰登”。更特别的是,每一个生肖的背上都背有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要捻”。

到了十五夜里,人们将这些捏好的生肖全部盛在盘子里,然后放在堂屋里一齐点燃,大家围着观看,希望爆出灯花,灯花越大越吉利,预示着新一年的大丰收。而且,人们坚信,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谁就会有好运气,又能高寿。

有意思的是,这些灯碗的形状也很有讲究:马和猪驮的是“元宝碗”,寓意为“金驹银猪驮宝来”,而其他生肖则驮着“十二花瓣”灯碗,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近年来,随着风俗的变化,当地人家已改用白面来捏生肖,捏出来的生肖样子更加好看,并且已不再加灯碗,也不用点燃,人们看完之后便分而食之,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独具风采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因这天的夜晚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独具风采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活动内容相当丰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说到元宵节吃汤圆,就不得不提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由于长期幽闭在宫中,无法和父母相见,所以终日因思念父母而以泪洗面。汉武帝有位宠臣名叫东方朔,风趣而善良。某天,元宵因思念至极准备投井自尽,恰好被路过的东方朔撞见,东方朔问明原因后,决心帮助她。他对汉武帝谎称“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即正月十五,火神将奉玉帝之命火烧长安,长安城难逃劫难啊。汉武帝慌忙问有何办法可躲过此劫,东方朔假意思考后说道:“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常做汤圆给您吃吗?十五之夜,可让元宵做好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到时全城燃放烟花鞭炮,便可瞒过玉帝,度过此劫。”武帝听后,连连称赞,便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这样,元宵姑娘终于在正月十五晚上见到了自己的父母。

元宵节吃汤圆,不仅是一家人团圆和睦在一起的象征,而且因为元宵也象征着元宝,财富,所以,元宵节吃汤圆也饱含着人们期望来年财源滚滚的愿望。

据传,汉武帝时有祭祀“泰一”神的习俗,“泰一”也称“太一”,是天神中的最尊贵者,即上帝之名位。祭祀“太一”神时宫中有放灯火之俗,后来便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也就是赏花灯。赏花灯习俗在唐代上元时达到一个高潮,本来平时宵禁,不许夜行,而上元佳节却例外,为的是让百姓观灯游玩。后来,花灯的制作技术也渐有提高,出现了“灯树”“灯楼”等花样。宋代时又出现了“鳌山灯”“无骨灯”等奇巧制品。

元宵节放花灯寓意财富像花灯一样高升,同时也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元佳节期间,除了赏花灯、吃元宵外,还有一项雅举,即“打灯谜”,此举始于宋代。制作花灯的人将谜语贴在花灯上,或贴在各花灯之间的绳子上,这样人们一边观灯,一边就可以猜灯谜。猜灯谜既是雅俗共赏的活动,也是一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它能够增长知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渲染了节日气氛。春节旺财的禁忌有哪些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一年的初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节,而春节又是春季的肇始,所以人们往往将它看成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人们希望在过年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安详无虞的,而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糗事,于是,便产生了许多“禁忌”。这些禁忌主要表现在语言、行为和饮食方面。

语言方面:

春节期间,为讨个好彩头,人们忌讳说一些诸如死、光、破、坏、没、病、痛、鬼、杀、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因为人们将啼哭也当作一件“没头彩”的事,认为它兆示疾病、凶祸等,所以也忌婴儿啼哭。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

由于人们将物品破碎的声音当作不吉利的声音,所以在端碗、碟、杯、盘等易碎品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倘若不慎打碎时,在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