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1:16:39

点击下载

作者:刘干才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

神奇生理科学美图大观试读:

前言

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读者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新的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纵观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学知识大图解》,主要包括太空、地理、天气、生物、花草、环境、海底、武器、生理、科技等方面的内容。本套作品采取图解的方式,图文互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人体的由来和构造

达尔文的启示

小时候常有人问你,人体是从哪儿来的,你一定会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母亲生下来的,或者说,是爸爸妈妈生了我。不错,就每一个人的个体说,每个人都来自自己的父母。但是,在这里,我们是在问作为人类这个整体,是怎样出现在地球上的。

对这个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如有的说是上帝创造的。基督教的《圣经》就写道,上帝用泥土造成一个男人,名叫亚当,然后从他身上抽出一根肋骨,用它做成一个女人,名叫夏娃。他们俩住在天堂的伊甸园里。后来,他们吃了不该吃的“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他们才来到地球,人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我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说在远古时期,女娲用泥土捏成人的形状,使它变成人类,一代代繁殖。

这些传说,都不可信,无法证实。

科学的发达,使人类的由来得到可信的结论。19世纪中叶,英国人达尔文通过自己的研究,并总结了他以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进化论”。这个理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凡是能适应环境的,就能存活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存活不下来。比如,早期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是靠鳃来吸收水中的氧气的,靠鳍来游动。如果没有这些本领,这些生物就不能存活下来而死亡。

进化论认为,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了身体的结构,使它更好地适应环境,结构愈来愈复杂,愈进化愈高级。

最早在地球上的生命,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此后,它不断进化,由单细胞变成多细胞,渐渐变成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以后进一步发展成脊椎动物,最早是鱼类,以后进化成两栖类、爬虫类,开始到陆地生活。由爬虫类又到鸟类,最后是哺乳类。低等的哺乳类最后进化成高级的人类。

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进化,有什么证据吗?有的,不仅有,而且有许多,这里只说几件。低等哺乳动物、鸟类在发脾气时,羽毛、体毛会竖立起来,你可以认真观察猫、狗发脾气,还有公鸡相斗时,就能看到这种情况。人体虽然没有长的体毛,但头发就比较长,古书上说人暴怒时,会“怒发冲冠”;人在冬天突然受冷风刺激,会起“鸡皮疙瘩”,这些都与低等动物的竖毛一样。

有的人胸部有不止两个乳头,而是两排乳头。这种多乳头的现象与低等哺乳动物像猫狗那样,它们不都是两排乳头吗?

另外,有的人身上长出长毛,这就是“毛孩”,还有的人长出“尾巴”,有时长达两尺;美国一个女公民,一胎生下七个兄弟姐妹……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从低等动物逐渐进化而来的证据。

还有一个更加有力的证据,说明人类是从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就是人体

胚胎的发育

过程。胚胎的发育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但究竟每一个个体的人,是怎样在母体内发育起来的呢?

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一种假设认为,人体早就在母亲的卵子中形成,开始时很小,看不到。一旦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了,这个小人体就一天一天变大,直到发育到10个月的时间,就发育成熟,诞生下来。另外一种学说认为那个小人是在父亲的精子里,而不是在母亲的卵子里。

因为最早的胚胎很小,肉眼看不见,所以谁也说不准哪种说法是对的。后来,人们从鸡蛋里的鸡胚看到,鸡胚并不从一开始就是小鸡,而是一点点变化,最后才变成小鸡的。

这个观察是对的,前面那种叫“预成论”的学说是错的。动物的胚胎从最简单的一个卵细胞开始,在受精后,开始分裂,由一个细胞变成两个、四个、八个、十六个……一直到数不清的细胞,这些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又在整个胚胎中间出现空腔,并且整个变形,细胞分成许多细胞团,它们有的变成神经系统,有的变成内脏。其他各种组织和器官,也都逐步发育起来,不同的器官又组成不同的系统。这个学说叫“渐成论”。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渐成论是科学的,正确的。

从上面说的变化过程看,人体的胚胎正好又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即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中生物,经过有空腔的时期、鱼期、哺乳动物期,最后才变成人。

从胚胎的发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论是鱼类、龟类(爬行动物)、兔(哺乳动物),或是人,从一开始,是极为相像的,以后慢慢演化,才逐渐变成不同的动物。

人体在由单细胞卵子,一直到由母体分娩出来,独立生活,大约需要九个多月,所以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就是这个意思。

身体的构造

胚胎最早是由一个单细胞——卵子发育起来的。到了分娩时,人体已经是由万亿计的细胞构成了。这些细胞分成不同的种类,组成不同的组织,再由各种组织组成不同的器官,而不同的器官则组成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不仅构造和形态不一样,它们的功能也完全不同。

在这里,我们先介绍细胞的构造。

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构造单位。最小的细胞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大一些的细胞像卵子,用放大镜就可以看到了。但不论细胞大小怎样,形状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构造。我们可以用一个典型的模式来加以表示。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喻成一个饺子,最外边是一层极薄的细胞膜,就像饺子皮;饺子馅就是一团比较致密的东西,叫细胞核。在核和膜之间,则是一些稀一点的胶状物,叫做细胞质。

细胞膜很薄,一般只有75埃的厚度(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0埃),换句话说,在一个针尖大的地方,即大约100微米(0.1毫米)的地方,可以容纳下13000多层的细胞膜。这层膜并不是简单地把内容物包裹起来就完了。它有十分重要的结构。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在生理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都是在细胞内出现的,它们必须透过这层膜与细胞外的环境进行交换,所以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质则是储存营养物质的地方,细胞至关重要的生命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细胞核是一种比较致密的结构,它的表面又有一层核膜,以与细胞质分开,核膜内含有核仁和核质,这些东西与人体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看上去很像自己的父母,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都是由父亲的精细胞和母亲的卵细胞中的细胞核物质,两者互相结合,并逐渐演化而成的。

人体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血液中有不同形状的血细胞,如红血细胞像一个个烧饼,中间薄一些,周围边缘则厚一些。还有一种白血细胞,它们比红细胞大,外形看上去像杨梅,圆球形。肌肉的细胞则像织布时用的梭子,中间粗,两头尖。至于神经细胞,则外形像星星,向四周放射出条状的构造。又比如皮肤表面、口腔黏膜的表面,都是由好几层细胞构成的,细胞形状有方形的、柱形的,有的则是不规则的。

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器官,再由不同器官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系统。比如,胃的最里面一层是黏膜层,下面就是肌肉细胞组成的肌肉层,不同的层次又由结缔组织把它们粘合在一起。胃只是一个器官,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还有其他器官如食管、小肠、大肠,再加上肝脏等等,就构成整个消化系统。就宏观看,人体可大略分成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头与躯干由颈部联在一起。

头部有眼、耳、鼻、口腔。最上方是由一些扁骨构成的头颅,里面装着脑髓,那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颈部有喉头,气管和食管都从这里通过,进入躯干。躯干分为上半截的胸和下半截的腹,这里有心、肺、肝、肠等重要器官。附着在躯干上的是上肢和下肢。这些不同器官互相配合,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人体小天地

我们的祖先认识人体,首先是肉眼能见到的那些结构,像头部、四肢、躯干、颈部;进一步还看到五官、内脏、肌肉,甚至血管、神经等等。

人体毕竟是有生命的,每天都要进行生命活动,包括吃饭、走路、干活,一直到思维。这些生命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呢?

限于古代的科学水平还比较低,很难直接观察到这些生命活动的实际情况,比如心脏是怎样跳动的。生命是怎样维持的,人体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有什么生理方面的变化等等。

古人除了千方百计观察一些生理活动,像血液从伤口流出、气从鼻子吸入呼出等等气血的活动以外,还借助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来思考和推理,以说明生命活动的过程。古人认为,人生活在天地间,必然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睡觉,白天要活动;天冷要加衣、少外出,天热则多在户外活动,要减衣等等。

古人有一种思想,叫做“同类相应”,意思是指同性质的事物,都有互相追随的趋势。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也要跟着发生一些变化,这个道理正如“同类相应”一样,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相应”。在这里,“天”是指自然界,“人”是指人体。“天人相应”的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在人体上也有所反映。比如说,自然界有四季变化,春季天气温暖,树木开始发芽,青草萌发,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夏天炎热,万物繁衍茂盛;秋季凉爽,植物开始结果实;冬季严寒,天寒地冻,万物收藏。人体内部也与四季一样,在四季里经历了从冬季深居简出、气血流动缓慢,一直到盛夏气血旺盛;再由夏季逐渐转入蛰伏室内,气血又逐渐减慢循环。在一天里,白天有太阳,气温高,万物都出来活动,人体也是气血流通旺盛;到晚上气温变低,一切生物活动暂停,人体的气血也流动缓慢,并进入睡眠状态。

古人甚至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在人体内找到相应的对应部分,如天有日月,人有两眼,天是圆的,人头顶也是圆的;地是方的,人的双足也是方的;一年有365天,人体也有365个大小骨节等等。

其实,这些对应的部分,有的是巧合,有的则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古人从“天人相应”的道理领悟到,人体一定要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身体,以适应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才能保持健康,这种思想却是十分积极和正确的。

第二章 大脑探秘

人体司令部

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万物之中,脑的秘密最难了解,迄今对它知之甚少。因此,探索大脑就成了无数专家、学者毕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探求,我们已经明确: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指挥全身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我们的脑子,被许多块颅骨组成的结实的“盒子”保护着。这“盒子”,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壳”。

打开“盒子”,可以看到脑子被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一层又一层地包着。揭开这三层脑膜,那十分柔嫩的、表面好像核桃仁般全是皱褶的脑子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脑子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脑等部分,各部分有精细而复杂的功能,其中以大脑的功能最为重要。

脑子管看、管听、管嗅,与全身痛痒相关。我们的一切生理活动,从心脏跳动、消化液分泌到复杂的思维和劳动,都由脑指挥。

由脑发出的12对神经,从不同部分分布出去,与由脊髓发出的31对神经一起,同人体的内脏器官及负责各种感觉的“专业细胞”发生联系,也同可产生动作的肌肉发生联系,它们都在脑的统一指挥下接受体内体外的情报,传达和执行脑的命令。

人体器官众多,机能复杂,因为有了脑的指挥,一切活动便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不,你的眼睛盯着美味食物,嘴里也垂涎三尺,但手就是不肯举起筷子,那怎么行呢?

所以,人类乃至所有较高级的动物,都必须有一副健全的脑子。

精密的网络

人有神经系统,除了脑神经外,还包括脊髓和周围神经。

人的身体是个统一的整体。脑的指挥功能,是离不开眼、耳、鼻、舌、身和整个神经系统配合的。

人的全身的神经像树枝那样密布于各个角落,所有神经又像电话线那样都通向“司令部”。据统计,要是把一个人所有极细小的神经纤维都连成一线,可以环绕地球赤道50圈哩。神经好比“电话线”,它通常也像电话线那样,由里层的“铜丝”和外面包着的“皮套”两部分组成。“铜丝”叫做神经细胞的突起,“皮套”叫做髓鞘。体内的神经网络虽然极其复杂,但传导信息时却不会相互发生干扰,因为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绝缘性。当信息沿着“铜丝”传送时,“皮套”有保证信息直通、防止“横走”的作用。

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并不一样。医学家说,纤维越粗的神经,传递的速度越快;有髓鞘的神经比没有髓鞘的也要快得多。神经传递的速度究竟有多少?据测定,传导最快的坐骨神经每秒钟“行走”的速度是120米;细而无髓鞘的某些传导痛觉的神经,其传导速度每秒却只有0.5~2厘米。尽管传导的速度悬殊,但在“滴答”一声中,人体任何部位的刺激和感觉,都能够立即传到“司令部”去。

神经传导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传导的速度就相对减慢;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就会“停止”传导,这正是冷冻麻醉的原理。

若神经纤维受到损伤或被切断,或因麻醉,亦即它的生理机能完整性遭破坏时,其传导也会发生障碍。

神经传导不易产生疲劳。有人做实验,连续给予9~12个小时的刺激,它一样迅速而准确地传送信息。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也叫作神经元。在高等动物中,有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有三个部分:

一是细胞体,其大小不同,有的直径为1/98厘米,有的则为1/1378厘米。它通常集中在脑和脊髓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里,在脑中形成“灰质”。

二是轴状突。轴状突很细,直径常常不到千分之一厘米。一种神经细胞一般只有一个轴状突,但长短不一,短的仅伸展几厘米,长的可从脊髓一直伸到手指尖或脚趾头。

三是树状突。它伸展比较短,也更细,直径常常只有1/5512厘米。因为多次分支,它的细胞体周围形成“小树”模样,这正是把它称之为树状突的缘故。

每个神经细胞的“突起”与其他神经细胞的“突起”都是互相联系接触的,这相连的地方就叫“突触”。各种信息通过突触而接力传送。

从身体各处向脑或脊髓报告信息的神经纤维叫作传入纤维,也叫感觉纤维;从脑或脊髓向身体各处传送命令的神经纤维叫传出纤维,也叫运动纤维。绝大多数的神经都是“双行道”,即其中既有传入纤维,也有传出纤维。

由于神经系统在全身有一套精巧、复杂的联络网,才使我们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大脑的进化

古代的中国和外国,都有鱼上陆地变人的传说。在古希腊,就有人认为,是鱼到陆地脱掉了鳞,才变成人的。山东曲阜孔庙里一块汉代的石刻上,也有简单的鱼——猴——人的演变进化图景。这些,有的虽说只是传说,却包含着某些朴素的真理。

人既然是由低等动物逐步进化而来的,那么作为人体的一部分的脑,自然也不例外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原始海洋里的生命“团粒”已经能够产生兴奋,并把兴奋传给别的细胞。腔肠动物最早有特殊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的连接使之有了神经节。蚯蚓就只有脑神经节。昆虫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脑泡。两栖类动物已有两个大脑半球。爬行类动物才真正出现了大脑皮层。到了哺乳动物,大脑两半球的皮层大大地扩展,脑量才迅速增加了。

人类的祖先是古猿,那么,古猿的脑子究竟怎样进化成人类脑子的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里明确地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

因为劳动,促使人类祖先直立起来,解放了前肢,逐步形成了手。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长期的劳动实践使手脑的配合、各种器官的协调日趋完善;在共同的劳动中需要交流思想,于是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使用给脑的刺激更为频繁。这样,脑的灵敏度越来越高,思维能力也就越来越发达,终于形成了人脑。

在这个“逐渐变成人的过程中,除了劳动和语言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外,还有促使脑发达的其他因素。”

譬如,牛、猪等四脚动物,为了支撑那沉重的头颅而需要强大的肌肉,这就相对地限制了脑的发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也就看得多。直立以后,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必像四脚动物那样成天“两眼朝地”。这样,脑子接受到的信息大为增加,需要思考问题、处理应急的机会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脑的活动,自然也促进了脑子本身的发育。

考古材料证明:北京猿人在距今50万年前已经学会用火了,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就有厚达6米的灰烬。现在更发现了100多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火使原先不能吃的食物变得能吃了;经过火烧的食物,既好吃,又容易被消化吸收。熟食使人类食物愈来愈多样,得到的营养愈来愈丰富,这也为人类的健康和脑髓的发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不过,究竟是手的解放,是劳动和直立促进了脑的发展呢?还是脑的较早发展促进了四肢的进化呢?科学家们有过一番热烈的争论,现在大多数赞成劳动和直立先于脑的发展的观点。但不管怎样,人类现在能够拥有如此高度发达的脑子,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的。

人脑的性别差异

1970年以来,一些科学家发现,雄性金丝雀能够唱歌而雌性金丝雀不能唱歌的原因与雄激素有关。在胚胎期,雄激素使雄金丝雀的脑发育更好些。假如给雌鸟注射了这种激素,雌鸟也会唱歌。

由鸟及人。许多学者也认为男女之别与雄激素有关系。

据研究,男胎儿要比女胎儿早4个星期显示出性别。正是雄激素的较早和较多分泌,结果才抑制了左脑和促进了右脑的发育。

应该说,男女的思维、学习能力是相同的,无所谓“女不如男”或“男不如女”。果真有什么差异的话,那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然而,英国遗传学家安妮·莫伊尔却宣布:男女大脑有区别,因而男女能力也有所差异。比如,男孩长于学习数学,女孩长于学习语言,就与脑担负的功能有联系。男孩讲话比女孩晚,女孩口吃的也比男孩少得多。女孩的同情心和理解别人的本领往往高于男孩。男孩做事比较专一,手眼运动也胜于女孩。凡此种种,是因为:女孩的左脑较发达,左右两脑的沟通较紧密;男孩的两脑分工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一些,脑机能分化也比较早一些。德国有位女病人,因严重脑伤被送进了医院。她不仅起死回生,而已没有任何后遗症。医生说,假如是男性,那至少会丧失说话能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男子的脑细胞死亡速度要比女子的快。根据对年龄在18~80岁的34名男子和35名女子的研究,男子脑细胞的死亡数大约要比女子高2~3倍。女子左右脑失去的脑细胞数量大体是相等的,可男子左脑失去的脑细胞要比右脑失去的多约两倍,功能更高级的大脑皮层细胞失去的也比稍为原始的中央部位脑细胞要多。这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男子的智力衰退要比女子的早一些。果真如此,那么单就智力方面考虑,或许应要求男子比女子更早退休。

脑脊液的作用

脑子的外面有一层脑壳包裹着,当人活动时,柔软的脑子会不会被硬硬的脑壳碰伤呢?

请不用担心。在脑子外面除有一层脑壳包裹外,还有“水”把脑子和脑壳隔开。脑水像软垫子一样,使脑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因受震动而被碰坏。这“脑水”,医学上叫做脑脊液。脑脊液不仅保护脑,对脊髓同样有保护作用。因为脑和脊髓都是生命的“司令官”,容不得出差错的。

脑脊液是透明而稍带黄色的液体,它在婴儿期约有40~60毫升,在幼儿期约有60~100毫升,在少年期约有80~120毫升,到了成年,则在150~200毫升之间。

脑脊液是活水,它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每分钟的产量约为0.35毫升,又不断地将大约相等的数量吸收掉。它就这样时时刻刻、周而复始地保持着恒定的数量。在脑血管搏动的推动下,它顺着一定的路线,经过几个脑室而循环运行。

脑脊液日日夜夜地“走来走去”,它究竟在忙什么呢?原来,脑脊液并非是什么都没有的“清水”,它里面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可以带给脑和脊髓必需的营养,还可以把大脑和脊髓不需要的、有害的废物带到血液里从而分泌出去。

此外,脑脊液还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可以防止某些细菌、病毒或有害物质侵犯脑子和脊髓。

脑和脊髓毕竟还是会生病的,甚至细菌、病毒都能钻进去危害它们。在这个时候,医生往往会从后面腰椎处作穿刺检查,抽出一点脑脊液化验,根据脑脊液的成分等情况协助诊断疾病。有些病人因脑壳内(颅内)压力增高而引起剧烈头痛等症状,医生也会在需要时抽出一些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力。

因为脑脊液在不断地循环流动,所以脑和脊髓得了病,有时也可以直接将药物注射进脑脊液中,借脑脊液“走来走去”而将药物直接送到有病部位,以达到施治的目的。

脑脊液不可没有,也不能过多,更不能浑浊变质,否则都属病态,都对人体不利。

神童与低能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这些与众不同的聪明孩子,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神童”。

神童有多“神”呢?请看一些例子:

唐代诗人白居易“半岁能识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宋代诗人陆游自己就说:“我生学语即耽(爱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战国时代的甘罗,由于博学广识、智力超群,12岁就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成名诗作,据说是在9岁写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不足10岁时,计算能力相当于一名大学教授;1721年2月6日出生的克里斯蒂·海利希·海因乃肯,幼年就成为研究丹麦史的专家并撰写了一本著作,丹麦国王因此而邀他赴宴,可他用风趣的语言谢绝了:“我万分感谢陛下的恩典,奈何我现在以面糊为食。”

国外有位华裔男孩,7岁获准读大学;另一位9岁孩子,考进了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俄罗斯有位10岁神童,竟然已经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了。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是神童荟萃之地。有的年龄也很小。

美国有个孩子,13个月开始读书,很快就能讲五种语言,并且能用其中的三种语言朗读。美国另一小孩叫艾丽西亚,5岁时已能写中篇小说。专家对她的检查结论是:“她的思维与一个知识丰富的25岁的人相仿。”

俄罗斯有个孩子,也自5岁开始写作,10岁时就由出版社出版了她自己插图的一本诗集,那本诗集印了75000册,销售一空。

巴西也有一位6岁儿童写了书,并且出版了。

这些,若不是白纸黑字印着,真以为都是天方夜谭的神话呢。不过,看看我国的小神童,可以推测这些报道或许都是可靠的。我国的小神童名叫任寰,石家庄人,曾在全国20多家报刊发表过60多篇诗歌、小说和散文,1986年她10岁之际,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诗文选。

为什么小小年纪能够这么“神”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找原因。

从生理解剖材料看,刚生下的孩子脑重虽只有300多克,但到12个月时脑重已达1000克,两三岁时脑重可达120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了。人脑细胞约有140亿个,然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由此可见,即使是幼儿,也已具备了接受大量信息的条件。

不过,“神童”毕竟还是少数,与总人口相比,则更属凤毛麟角。问题很明显,这些孩于所以“神”,不能不与“天赋”有一定的关系。天赋是生而就有的“天资”。就是说,“神童”的脑结构和脑机能要比一般孩子“优秀”一些。国外的生理学家告诉我们:在100名孩子中,将有3名孩子的大脑是“优秀”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调查了20万人以后则认为:其中智力特高的人约占3%,智力特低的也占3%左右。学者们估计,在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小学中,约有3~5%的有良好天赋的学生,可惜的是他们不一定被老师和家长发现。

现在公认:“优秀”的孩子往往与“优生”有关。近亲婚姻常常造成呆头呆脑的“愚童”,所以国家禁止近亲婚姻,反对精神病患者生育后代。

然而,具有良好天赋的孩子是否就一定能成为“神童”了呢?不是的。根据“神童”家长的体会,天赋较高的孩子只有加上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才能造就神童。早期教育是造就神童的关键步骤。

早期教育早到何时?应该说,从一出生就要开始。例如,让孩子抚摸母亲的身体以尽快发展触觉;与不懂事的孩子说说话、唱唱歌,以尽快发展他的听觉和语言能力;让孩子看看色彩,看看周围事物,以尽快发展他的视觉;让孩子接触各种玩具,以训练他的协调动作和思维,等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对1000多名儿童跟踪研究,他后来认为:如果把17岁所达到的智力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已得到其中的50%;4岁到8岁又获得其中的30%;实际上,从8岁到17岁期间,只不过获得其中的20%的智力而已。尽管这是他的一家之说,但有一点已为国内外心理学家所肯定,那就是:早期教育十分重要!

有“神童”,相对来说就有“愚童”。“愚童”就是低能儿,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不全。造成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治疗低能的方法已获成效,低能并非是“无用”的代名词。

要知道的是,不少“愚童”其实并不“愚”。有些所谓的“愚童”,脑生理是正常的,只是由于教育不得法或其他原因,在某些方面智力发展慢些。这样的孩子,只要好好教育,完全可以健康成长,甚至还能成为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才呢。

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认为“太笨了”,可他后来却是有100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贝多芬曾被老师断定为“不可能作曲的”,事实上他是闻名于世的大音乐家。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差些,或在婴幼儿时期缺乏良好的教育,如果以后培育得当,加上个人的勤奋,仍是可以成为人才的,只不过要花费更多的心血罢了。

反面的教训也告诉我们,要是不对“神童”继续培养,那他也会退步,成为庸才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我国古代的仲永。仲永姓方,宋朝人。五六岁时很聪敏,“指物作诗立就”,文章也写得不错,大家都很赞赏他的才能。但由于他父亲未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文就很平平,以后则连一般人都不如了。

韩国昔日的“神童”金维希,1967年他4岁时就到大学当旁听生,当时的智商为210,曾被《吉尼斯世界大全》称之为“世界智商最高的儿童”。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培养,他到16岁时才考大学,在2763名合格者中,列2420位。如今也仅是个普通劳动者。

意大利报纸曾就世界上“神童”情况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该报告认为,大多数的“神童”,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失去其特有的能力。这一“退化”过程一般从10岁开始,少数人从20岁开始,只有个别人能终生保持其特殊智能。报告又说,在近两个世纪的70位神童中,只有8名成为天才人物。

由此可见,如何让“神童”不断地“神”下去,让“神童”都能成为有用的英才,应是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

高尔基说得好: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问题就在于如何对待它。综观古今中外的著名人才,都是先天、后天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对地强调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的作用,都是片面的,不对的。

脑大并非聪明

脑量与智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连小说家写小说时也不忘记这一点。如在《蓝宝石案》里,侦探福尔摩斯根据一顶捡来的帽子,推测帽子的主人“是个学问渊博的人”。理由是:“有这么大脑袋的人,头脑里必定有些东西吧。”“脑子越大越聪明”的说法起源于1832年。因为当时法国的学者在解剖已故动物学家居维叶时发现,他的脑子要比一般人的平均脑量重400多克,加上颅相学的宣传,“脑大聪明”之说就流传了开来。

的确,从整个动物界来看,脑子的大小和智慧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脑重决定一切”。

在亿万年前曾经称霸于世界的恐龙早已绝迹了,这当然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有些种类的恐龙,尽管体重几十吨,却只有约500克的脑量,因此智力极低,于生存斗争十分不利。“脑量小”,不能不说是恐龙过早绝种的一个原因。

总体说来,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脑量的比重和绝对量都是逐步增加的。大猩猩脑重不足500克,南方古猿脑重700克,北京猿人的脑重是1075克。那现代人的脑重呢?著名神经学家布罗布在巴黎4家医院的尸体检查中得到的数值是:成年男性大脑平均重1325克,成年女性重1144克。这说明,高度的智慧与发达的脑是分不开的。所谓“发达”,除了内在质量外,当然还包括脑的重量在内。

在高等动物中,人脑并不是最重的。例如,鲸的脑重有7000克,象的脑重有5000克,海豚的脑重有3000克,都比人脑重得多。虽说鲸、象、海豚也很聪明,可它们的智力与人类却无法相比。再以脑量比较而论,长颈鹿的脑重是700克,狗的脑重仅70克,而狗的智力绝不比长颈鹿差。那么,因男人脑量相对大而认为女人一定比男人笨的论点,也不能成立。当然,如果以脑重与体重相比,人的脑重约是体重的1/50,而象是1/1000,鲸是1/25000。所以,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说:“人脑对身体的比例,与大猩猩或猩猩比较,其大异常,这和人有较高精神能力有密切关系。”因为就相对重量说,人的脑重在生物界是占第一位的。人比其他任何动物聪明,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了。

某些学者曾经根据脑重资料,试图证明在不同人种之间,由于脑重的不同,还有什么“优”、“劣”之分,以便为“劣等”民族需受“优等”民族的统治和剥削寻找根据。例如,毕希纳在《力和物质》一书中就公然说道:“谁不知道黑人种族在智力上是先天低下的呢?谁不知道他们的智力与白人相比不过是处于儿童的水平,而且将永远是这样的呢?”因为“黑人的大脑比欧洲人的大脑小,更接近于动物的水平,缺少皱褶”。正是在这种“人种优劣”的理论指导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有千千万万人遭到法西斯分子的野蛮屠杀,这样的教训应该记取。

让我们再看看事实。

有人曾经研究过几十个有一定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等著名人物的解剖材料,发现他们的平均脑量同正常人差不了多少。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脑重是2012克,法兰西著名作家佛朗斯的脑重却只有1017克。他们一样地从事脑力劳动,他们有相似的成就,而脑重竟如此悬殊!

那么,才华出众的人的脑皱褶是不是特别多、表面积特别大呢?不见得。科学家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证明。从对动物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狗脑的沟回比羊和驴的沟回还少,可狗的智力通常比羊、驴要高。海豚脑的沟回比人的沟回要多一倍,但是,它同样无法和人相比。

或许,神经细胞的多少能决定智力的高低吧?这根据也不可靠。羊的智力是根本无法与人相比的,可是羊的神经细胞总数还多于人类呢。

事实证明,决定一个人聪明才智的,除了先天的遗传素质外,更要靠后天积极的学习和劳动,靠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如果说脑与智慧有某些关系的话,那这种关系也只具有相对意义。

尽管如此,现代有些科学家仍相信未来人将有一个“超级大脑”。据说,这种脑子既重又大,可以容纳更多的记忆容量,而与记忆关系密切的左脑将首先得到发展。何时会出现这种“超脑”呢?现在还无法回答。不过,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人脑和人的智力将越来越发达,这是确定无疑的。

记忆的功能

脑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够记忆。

人必须有记忆能力,否则,妈妈不认识孩子,学生不认识老师,也不知道什么食物可吃、哪些危险要警惕。事实上,我们一切的知识和技能,都与记忆有关。试想,如果这边学,那边忘;今天做,明天丢,又怎能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呢!

失去记忆的人将是个完全无用的人;记忆发生混乱也是可怕的事。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1983年,美国纽约的青年女教师德博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了重伤。经过好几年的住院治疗后出院回家了。离奇的是,她的记忆有了故障。她虽然记得莱莉是她最要好的人,可当莱莉到她面前时,她却不认识莱莉,并发问:“你是谁?”她也不认识家中的任何人,还指着镜子里她自己的形象发问:“她是谁?”她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这使全家人惊恐万状。医生起初怀疑她视力有问题,后来由神经生理学家诊断,德博娜得了一种极其少见的“面容失认症”。

俄罗斯也有一个得这种怪病的男子。据他自己说,只要面前的人一说话,或者笑一笑,他就变得糊涂起来,他就弄不清面前的是何许人了。有这等记忆混乱的病人,又怎能正常地在社会上生活呢?

精神病人可能会“六亲不认”地杀害自己的父母子女。痴呆症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几乎丧失一切记忆。他们自然也无法正常地在社会上生活和生存下去。

一位名叫瑟奥·古斯森的荷兰人,患有严重的偏头痛。医生不得不给他动手术。手术后,古斯森的头痛是被治好了,他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记忆。他并没有瘫痪,却不会迈步了,因为他不记得该怎样抬脚走路。经过医生治疗,他终于恢复了记忆,可偏头痛又犯了。然而古斯森仍然高兴地说:“有记忆是一种幸福,我宁可要头痛也不要失去记忆。”

的确,记忆功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难怪有人要把记忆看作是“智慧的仓库”,要把记忆说成是“动物机体、特别是人体上最伟大的奇迹”哩。

由于揭开了神经细胞信息传递秘密而荣获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约翰·卡鲁·埃克尔斯说得好:“如果你丧失记忆,你就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这位出版过《神经细胞生理学》、《对大脑的了解》、《自我及其大脑》等著作的医学家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警语,那就是“记忆是一切!”

失眠的苦恼

有些学者认为,只有人类才会失眠,而其他生物是没有失眠困扰的,这也许只是猜测,不必当真。要知道,我们毕竟不是别的生物,无法肯定狗猫会不会因想念美味、动物园里的老虎会不会因留恋山林而失眠。

但是,失眠倒是人类长久以来就有的苦恼。排除失眠的苦恼,已成为医学家们久久奋斗而远远未能解决的目标。

失眠的原因众说纷纭,总括起来,大约有以下一些因素:可能是疾病的影响,年龄大了睡眠效率降低,嘈杂的睡眠环境,饮食和起居习惯不合适,服用了不适当的药物,对失眠的恐惧及其他剧烈情绪变化,自己的“清醒系统”过分活跃,等等。

怎么对付失眠呢?

我国古人认为,应当“先睡心,后睡眼”。意思是,心地宁静了,自然就睡得着了。还有所谓“操纵”两法:单纯地默数鼻息或任凭漫无边际地去思想。

外国人喜欢服用安眠药。大约有几百万的美国人每晚在吞服这样的药丸。但安眠药有种种不良作用,而且乱服药物正是造成失眠的一个诱因,所以有的专家开玩笑说:“失眠的最佳疗法是,把病人的脚朝天吊起,然后将口袋里的药物抖个精光。”

有人劝告:晚上9时睡下而失眠的人,不妨改为12时上床,慢慢去调整睡眠的生物钟。

瑞典科学家建议失眠者于睡前半小时在耳内塞个棉花球;英国科学家建议睡前喝杯温牛奶;日本则生产一种“电子冷却枕”,说是睡在这种可以降低脑温的枕头上,人就不会失眠了。国外有的电视在每晚结束节目之前,干脆播出连打5分钟哈欠的镜头,以“助人入睡”。

古今名人大多睡得很少,有些则有严重的失眠症。名人们对待失眠的方法有的也很特别。《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每天坚持睡前吃一个苹果,并强制自己定时睡眠,终于治好了失眠症。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妙方”是:化装外出漫游,结果使失眠症“一扫而光”。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则驾艇出海钓鱼。我国文学家郭沫若则用静坐之法征服失眠。

人的体质不一,遭遇不一,思想不一,失眠原因当然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自古至今虽有千百种睡眠方法的介绍,可仍然未能解决大家的失眠之苦。

做梦原因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做梦呢?

现在是众说纷纭。关于梦的真正奥秘,尚待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后才能搞清。

捷克的华茨拉夫·高瓦尔在《感知的世界》一书中写道:“整个睡眠是深一阵、浅一阵地交替进行的。当一部分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杂乱无章的联系时,就会产生稀奇古怪的梦。”

很多专家的意见是:做梦的原因,是人在睡着后,某种刺激在脑子里发生的反应。他们指出,梦是“睡眠与清醒之间的中间状态”。

因为做梦只是部分脑细胞的活动,所以梦境常常不合道理。比如,高尔基就曾梦见过荒原上有两只没有人穿的靴子在走路。至于我国古代传说的唐太宗梦游地府、唐明皇梦游月宫、贾宝玉梦游太虚境,等等,因为是虚构的故事,当然就更加离奇而不可信了。

外部的刺激能引起梦。睡时阳光照脸,就可能梦见熊熊大火;双足露在被外,也许会做光脚在冰雪中奔跑的梦。有人这样试验;在睡着的人的鼻前放了一瓶香水,那人醒后说:他梦中到了大花园,觉得到处都是“花香”。另有人做过一次试验,给33个睡着的人皮肤上轻轻滴水,有14人叙述梦见了水。一本古老的著作中也提到:轻轻加热熟睡者的手,他可能在梦中觉得自己穿过了火场。法国拿破仑有一次在炮声中睡着了,他在梦中的感觉是天上在打雷。我国古代《聊斋志异》中记述,一个人在梦中被震耳欲聋的锣声惊醒了,以为正在演戏,醒后才发现,原来是狗舔油锅的声响。这些轻微的感觉所以会被“放大”,是大脑在睡眠中失去整体调节功能的缘故,或者说,此时脑子因睡而“糊涂”了。

德国的《快捷》画刊1991年的一篇文章谈及人为什么要做梦时,这样说:“人做梦,是大脑在打扫房间。”意思是:白天的各种信息和情感体验,在通过梦进行加工和整理后,决定哪些应该储存在记忆库中,哪些应该清理掉。通常,每天只有1%的信息能被长期储存下来。该文最有趣的一种说法是:“人的精神负荷越重,做梦也就越多。”“心灵的创伤不是靠时间,而是通过梦来治愈的。”

有一位多年从事脑研究的解剖学家则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在最初几年里逐渐形成的,而且是在睡眠和梦中形成的。

做梦的原因也与身体内部的刺激有关。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可能会梦到自己凌空飞行。有的气喘病人说,当他呼吸畅通后也会做飞行的梦。如果睡着后膀胱胀满要小便,就可能在梦中到处找厕所,小朋友或许就会把小便尿到床上。

做梦的原因自然远不止此,梦的未知世界还多得很,这里只是先让你略知一二。

梦游症

他并不觉得走出家门,可人们却曾见他在街头徘徊;她只知道自己躺在床上,可邻居们清楚地见她在打水、扫地。

梦游——睡眠中的无意识行为,是千百年来最难解释的一种睡眠现象。

传说法国大作家伏尔泰的一位朋友,他会夜间起床,穿好衣服,有礼貌地向根本不存在的“舞伴”鞠一躬,然后跳起舞来,舞毕又脱衣上床。可他完全不知道半夜“独舞”的情境。

法国某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常常深夜去解剖室啃咬陈列的尸体的鼻子,然后再回到宿舍酣睡。有一次“作案”时被人擒获,才知他是个梦游者。还有位女生,三更半夜往往独自到解剖室的尸体旁复习功课,她自己当然也不知此事。

梦游的时间通常不长,约为5~30分钟。大多也只在室内或附近“转悠”一下,或做点杂事。

梦游以儿童居多。据统计,4~12岁的儿童约有15%至少闹过一次梦游。1989年的一则消息说,在美国,约有1000万人亦即总人口的5%偶然会在晚上梦游。日本的材料是:梦游者约为总人口的1%~6%。

维也纳的一位主妇会在熟睡中去大街上购买东西。美国费城的少妇芙妮,有一次竟持信用卡稀里糊涂地买了4万美元的杂物,有大量的食品、衣服、用具,她醒来后吃惊不已。

英国的一位农民曾在睡眠中把兽医请到家中给牛治病。印度的潘达特·拉姆拉哈有一次在睡梦中走了26公里的崎岖小道。南斯拉夫的拉丝·特罗克兹原本有恐高症,可她竟在梦中驾车160公里,并攀上了一棵大树,醒后吓得不轻。然而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离开过家门。

据报道,也门发生过一件真实而有趣的怪事:工人叶海亚在一次假死后于夜晚“醒来”,走出了家门。5年后,他的儿子在麦加城巧遇这位“死去”的父亲,终于团聚。神经科医生会诊后的诊断是:叶海亚患有“假死后梦游症”。

令人更难置信的是:法国一个名叫雍·阿里奥的人,一次梦游竟达20年之久。他有一天熟睡后突然爬起来离开了妻子和5岁的女儿,并到了英国伦敦。20年后突然又恍然大悟,便急急返回法国。

梦游一般只是单个发生。可是意大利的米兰,有一家4口人常常全家梦游。秘鲁有个名叫马他厄的“梦游城”,近2万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梦游者。该城总是夜深人不静:街上有许多人走来走去,有的还在表演,在跳舞,其中的不少梦游者还穿着睡衣。秘鲁和许多国家的专家迄今未找到“梦游城”的秘密,只能推测: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点有关,也可能是遗传的因素。

英国的研究者认为,梦游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食物中缺乏某种营养素或与脑功能的暂时紊乱有关,以往还曾认为是月光造成的。但明确的原因并未找到。对梦游进行过10年研究的西尔达·泰曾丽丝博士则说,梦游者是处于半醒半睡状态,即所谓的“一对一”。梦游者的确在做什么,可自己又不知道在做什么。

无数的梦游者通常都不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他们并不因为到处走动而跌倒,而碰撞。为什么会这样的呢?科学家推测:梦游者的行为大概是靠潜意识的“肌肉感觉”完成的。

梦游以孩子为多。西班牙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孩子对家庭或学校的处境不满而激起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并说家长和孩子本人对这种病不必担心,不管它也会好起来的;几乎全部病人“一到性成熟期就痊愈了”。

脑子“发疯”

脑子发生“故障”的又一种表现是有反常行为的精神病——这里特指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发疯”,病人就是所谓的“疯子”。

精神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疾病。在1992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专家们指出:它对社会的危害远远超过了艾滋病。

因为不少精神病人在幻觉和妄想观念的支配下,会做出一些难以置信的坏事,可他们又是病人,所作所为是在失去自制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故而不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他们被称之为“无罪的杀手”。

有位陈姓精神病人,以为家人、邻居要谋害他,就“先下手”,一连杀死6人,伤了11人。有位张姓精神病人,活活烧死自己生下的6岁男孩。另一位女病人则捂死自己的两岁儿子。江苏省睢宁县有位精神病人,在1990年不仅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还祸及左邻右舍,他使16位无辜者命归黄泉。1978年,辽宁省海城县的一位病人,一下子竟杀死了19个人。此外,病人放火、制造事端和强奸女性的消息也时有所闻。

精神病人自己的处境是悲惨的。他们被歧视、受漠视,遭污辱;也会自伤、自杀和折磨自己;有的蓬头垢面、四处流落,有的不知羞耻……

古时候,由于人们相信精神病是魔鬼附体所致,所以干脆将他们烧死。仅仅在1515年,日内瓦就烧死500名精神病人,在特拉维斯,几年内竟烧死病人7000名!后来虽然不烧死病人,但西方有的国家在18世纪还经常用铁锁链锁住病人,并毒打他们。也有一些“疯人院”,甚至把病人关在铁笼子里,收取门票,供人“参观”!

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会得精神病的呢?我国有些精神病学家通过对100位病人的研究,提出有五项因素与发病关系密切,这五项因素依次是:幼年的人际关系不良;家族中有人得过病;幼年家庭生活气氛紧张;病前明显的内向性格;胎生期有不良遭遇。但从各国专家的研究情况看,“问题”就更复杂了。例如,有的认为煤气中毒会引起此病,因为与脑中曾经缺氧有关;有的认为多吃谷物者易发此病,说是粮食中的一种肽为“致病的决定性因素”;有的认为此病是由于激素对脑的不正常影响所致;有的认为嗅觉的独特变化可招致此病;有的认为现代紧张的生活是诱发此病的因素。伦敦皇家医学院一位教授则强调:精神分裂症不是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脑外伤——出生前或出生时的脑外伤造成的。

不管怎么说,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能够治好的,据统计,大约80%的病人最终可以治愈。在我国,每年都有不少精神病人在中西医结合医治和劳动、娱乐等综合作用下恢复了健康,并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三章 身体“零件”

灵巧的手

人类之初,钻木取火,用的是手;锯树为轮,用的也是手;刀耕火种,猎兽为食,还是用手。人的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是人的重要感官,更是人创造一切的主体和工具。无怪乎,在20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曾经说过:“手使人聪明灵巧,使人能操纵一切东西。手是人的外在大脑。”很显然,人的手是头部之外的“第二大脑”。

从原始鱼类的胸鳍到人的手,其间进化了4.5亿年。开始的时候,原始人四肢并用,手脚几乎难以区分。后来,随着劳动的增多和高级化,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和生活,手脚渐渐明确分工。从此,手获得了自由,也有了不同于脚的专门用途。这反过来又大大加快了人类进化的速度。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大拇指在人的进化中有着特别巨大的作用。大拇指有一个球形关节,能与任何一个其他手指配对,做出各种各样细微、复杂的动作。大拇指是人5个手指中的灵魂,也是当之无愧的万能的手的老大。世界闻名的大物理学家牛顿曾对大拇指的作用有过精妙无比的评价:“仅仅大拇指就能使人相信上帝的存在。”把大拇指的灵巧与创造万物的上帝相提并论,恐怕除牛顿之外绝无仅有。

人的手为什么会那么聪颖灵巧?除了人的大脑指挥有方之外,手的特殊构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人体解剖学告诉我们,一只手由27块骨头、28个关节和33块肌肉构成,当然还有包在外面装饰和保护用的皮肤。手可分成手指、手背、手掌、手心、手根等几个部分。这里特别要提一下手根,因为许多人往往会对它视而不见。手根由许许多多块小骨头构成。“月骨”这个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就在这些小骨头中,其他还有“三角骨”、“舟骨”、“豆骨”等等。手根经一个所谓的“卡尔帕尔”隧道——一个狭窄的骨头通道和一根特别的神经与手臂相连。手,特别是手指的活动就是靠手根的通道与大脑相连,得到指令并反馈信息。据有关科学家研究统计,在人的一生中,一般手的开合次数高达2500万次。

手是非常敏感的,这是进化的杰作。每个手指的指尖能感知冷暖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感觉,并向大脑进行报告。除此之外,手指及手的其他部分还有许许多多“感受器”。它们各司其职,有的专管皮肤伸张,有的专管震动,有的专管“造型”……当然,几万根神经末梢是敏感的手的最细小、最前沿的“哨所”。甚至连手上的茸毛也感觉敏锐。它像是手派出的哨兵,当物体还未触及手的皮肤之前,它就向大脑传递了即将发生的事情。

人的手能如此机动灵活,没有大脑的指挥或大脑几个部分的密切配合是根本不行的。就拿大拇指和食指拿起一颗花生这个简单的动作,大脑就要发出许多指令,并有10多块肌肉参与完成。至于弹钢琴、拉小提琴等高级动作,大脑与手及手指的配合就更为复杂细致了。

手,特别是右手,很久很久以前,便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2400多年前,苏梅尔人和亚述人常常用手来表示他们的神。在基督教中,也有专司祝福和惩罚的“手神”之说。在拜占廷的宫廷仪式上,手是表示崇敬的象征物。天主教神父在祭祀前总要先洗净双手,意味着洗去罪孽。后来,在黑社会的帮派中,也有了“金盆洗手”的仪式,表示改恶从善,从此不再参与黑道买卖。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尽管没有什么罪孽,但也相信洗手可以洗罪之说。在古罗马,一对男女右手相握就表示结成了夫妻。

在现代社会中,手的象征意义不仅未有缩减,反而有增无减。用得最多的是赌咒和发誓,或以手扪心,或举起右手,以表示人的决心之大。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们往往都要在开赛之前聚在一起,几只或十几只手“交织”在一起,表示下定决心,取得胜利。在生意场上,在外交场合,握手更有它的特殊含义,或表示生意谈成,协议已签,或表示谈判成功,关系改善。当然,也有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两面派行为。

总之,手除了有它的写、做等形象的、创造具体成果的“实际意义”之外,还有其不可小觑的创造无形财富的“抽象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0世纪中叶,人类用双手发明了机器人和机械手。一切重活、脏活、累活、危险活、有毒的活、机械的和重复的活、单调和乏味的活,机械手、机器人都可以完成。

其实,“人造之手”包括两个概念。其一是医学上用的“机械手”。它能代替医生的手,为病人触摸内脏器官,诊断疾病。最早的“诊断机械手”是1933年德国人沃尔夫冈·道姆研制的“管内手”。它的构造是一个只有三个手指的“迷你小手”,藏在一根只有1厘米直径的不锈钢管内。医生用医用钻头在人的腹部钻一个孔点后将藏有“诊断机械手”的不锈钢管插入腹部,外科医生通过手上所戴的硅酮手套,操纵管中的“迷你小手”,触摸病人的内脏器官,诊断病情。关键在于,“机械手”得到的感觉,能通过硅酮手套,传递给有关医生。于是,医生就会有好像用自己的手诊断病人时得到的感觉,从而进行确诊。后来,由于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医疗仪器的不断问世,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原始、比较粗糙的“机械小手”才渐渐退出医学舞台。

人造手即假手,是“人造之手”的又一个概念。现在的假手几可乱真。在外观上,人造皮肤使假手与真手毫无二致;在功能上,如今的假手即可同另一只手配合完成拿起鸡蛋和敲碎鸡蛋的复杂动作,而且也可以“端”起玻璃杯或玻璃制品,不会使其破碎。更令人称奇的是,最新型的假手能感知冷热,有真手的某些感觉。

可以相信,用不了多少时间,超过真手的“超级机械手”定会问世,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东西,更大的财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