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书解决你的焦虑:成为一个出众的人(全1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4:58:17

点击下载

作者:周冲、刘媛媛、朱宏、南勇、大忘路、【美】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美】瑞安·尼科迪默斯、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2本书解决你的焦虑:成为一个出众的人(全12册)

12本书解决你的焦虑:成为一个出众的人(全12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12本书解决你的焦虑:成为一个出众的人(全12册)作者:周冲、刘媛媛、朱宏、南勇、大忘路、【美】乔舒亚·菲尔茨·米尔本、【美】瑞安·尼科迪默斯、排版:昷一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7-08-31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这本书应该算是我自己写的第三本了。在动笔的时候,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本书是我的励志系列的最后一本,如果写完这本就不再写了,如果接下来自己会跨入一个新的领域,如果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告别,那么我想和我的读者、和身边最亲的人、和自己说点什么?

想来想去,无解。

一天早上,忽然有了灵感,于是在纸上写了八个字:

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的确,在年纪轻轻的日子里,人要么选择出类拔萃,要么被迫遗憾后悔。

2008年,我考上军校,上军校第一天,我们就被要求剃掉头发,穿上一样的军装,走一样的步伐,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被称为刺儿头。那个环境里,不需要有个性的人,不需要有性格的人,服从大于一切。

还记得一个满脸麻子的哥们儿,笑嘻嘻地走过来,跟我说了一句让我毛骨悚然的话:我们两个长得好像啊。

我气急败坏地拉着他照镜子,在镜子里看过后我惊呆了,我忽然发现:真像。

后来每次走队列的时候我都仔细观察周围的人,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其实当每个人被剃了一样的发型,穿着一样的衣服,假设身材身高还一样,那么,人和人真的太像了。

那一刻我忽然有了很强的紧迫感:人和人到底怎么样才能不同?

五月天有一句歌词:如果人类的脸,长得全都相同,那么你和人们的不同,就看你怎么活。

是啊,一定要合群吗?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吗?

直到今天,我依旧感谢那个在空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没人的角落里刻苦练习英语口语的自己,那八个月,脱胎换骨,刻骨铭心。

后来我明白了,破茧成蝶和凤凰涅槃一样,虽是新生,但都痛苦不堪,其实在茧里挣扎在火中燃烧,都是修炼,要么从此出众,要么失去一切。可人不一样,失败了不会失去一切,大不了大器晚成,大不了重新再来。

人都不太愿意回想自己难受的时候,就像我在写这段文字时,也不太愿意回顾那段寂寞的日子,可幸运的是,正是那种寂寞、那种逆境,最后让我从那么多人中走了出来。我依稀记得自己穿着军装去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眼里的湿润,站在舞台灯光下时,感动的情绪。那天,我在人人网上更新了一条状态:要变得与众不同,要变得不可替代。

后来,我获得了全国季军,那个比赛,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里,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人,才能过上稳定的日子,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时代,要么出众,要么出局,没有中间选项。

几年后,我进新东方当老师,那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一干就干了四年。

人都不太敢说自己的梦想,因为怕说出来没实现会被人嘲笑,而我那时就傻了吧唧地跟同事说:我要成为名师,成为这个行业受人尊重的老师!

于是,前两年我很努力,每天备课到深夜,对着墙讲自己的课,录音听,写逐字稿,再修改。依稀记得那一批的老师,走的走,没课的没课,而我不仅每天都有课,而且每次课学生的评分都很高。

到了第三年,我对自己讲的科目轻车熟路,每天上十个小时课,从北京最南跑到最北,从郊区跑到市中心,生活除了忙碌,没有更大的进步。我以为这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可就在我一直寻求稳定的时候,时代变了。

那年教育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线教育的兴起,以更低廉的价格、更简便的呈现形式杀入市场,学生们蜂拥而至,线下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

我在一线教学,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几百人的班忽然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几个人和几个人的小班。

也就是那时,我明白了,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变动的,他动,你不动,就是在倒退。

那年我们几个在网上偷偷地尝试着招生,开了自己的在线班,第二天,领导就找到了我们,说我们正在做高层“明令禁止”的事情,已经有很多老师因为这么做被开除了。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规律,可是这些规律偏偏和领导的规矩产生了矛盾。此时此刻,你会怎么选择?

那是我第一次跟随内心做出选择,跟着规律走,几天后,我递交了辞职信。

辞职后,迷茫过,穷过,甚至过上了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日子。

父母问我干吗放弃一份这么稳定年薪还这么高的工作,我说,为了看更广阔的世界。

可是就是那段一无所有的日子,造就了更好的自己。

还记得那时,一直安慰自己:反正已经跌到谷底了,还会继续跌吗?

可是,每次以为是谷底的,都不过是山腰而已。不过,终究会到谷底,到了谷底,接下来一定会反弹。一个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那么差。

后来,我们有了考虫这样的单位,我们从几个人,变成了十几个人,现在变成了几百人的创业公司,数百万的大学生因为我们的存在,上得起最好的老师的课,通过了考试。

直到今天,我很庆幸,在那个时候选择了离开,我开始明白“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重要;开始明白,年轻时,没有安稳平淡的中间选项,要么大汗淋漓地出众,要么小心翼翼地出局。

后来,我又开始写书,莫名其妙变成了作家。一次会议,我认识了一位前辈,他问我,是谁带你进写作圈的?

我说,写作圈还要谁带我进来吗?

他愣住了,说,每个人都是有人带进来的啊,何况你写了一年就进了主流畅销书圈子,怎么可能没人带?

我也愣住了,因为真没有。

还记得第一次我拿着稿子给出版社的编辑看,那个编辑笑了笑,说,这也能出书?

后来又给了一位编辑,她要死不活地给我改了大半篇文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要出书再修炼几年。我气得要死,最后要回了稿子。

讲真,我有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写作,后来,我明白,与其怀疑自己,不如珍惜当下,天赋不够,就用勤奋去补。

我开始每天努力地写。就这样,我写满了一个硬盘,写坏了几个键盘,写光了十多个笔记本,用完了几十桶笔。

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我写的东西,开始喜欢我对世界的看法,喜欢我笔下的故事。有人说我写东西有天赋,只有我清楚地知道,这背后经历了多少故事。

曾投稿被拒绝时的失落。

被人抹掉姓名时的愤怒。

遭受网络暴力时的无奈。

坐在电脑边上时的纠结。

每一行字,都是我的青春。

2015年:《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畅销百万,“当当2015年度影响力作家”,“亚马逊中国2015年度新锐作家”……

2016年:《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三个月畅销五十万册,“微博2016十大影响力文化大V”之一……

那些聚光灯下的时刻,我都会逆着灯光看,仿佛看到曾经那个最顽固却又一无所有的自己。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我们也一直在变。

未来的我,会去哪里?还会继续上课吗?还会继续写作吗?还会继续拍电影吗?

如果这本书是我的励志系列的最后一本,如果写完这本就不再写了,如果接下来自己会跨入一个新的领域,如果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告别,那么我想和我的读者、和身边最亲的人、和自己说点什么?

1.勿忘初心。

2.每天进步。

勿忘曾经相信的美好事物,要相信爱情、坚持、行善、努力这些最容易被遗忘和否认的简单的美好;每天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点,做一点没有做过的尝试,保持随时换轨道的能力,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我想,自己的路还很长,或许以后漂泊累了,会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但我明白,安定下来之前,要不留遗憾地拼过,要义无反顾地坚持过。

老的时候,希望我能告诉自己:我无愧于心。

就让我的文字一直陪着你长大吧,愿你喜欢这本书,愿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尚龙,愿你能从这些故事里看到自己,愿你能看到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作者正在发光。

就像看到越来越好的自己一样。李尚龙于北京三里屯01 忙起来,世界才是你的舒适区终有一天会毁掉青春

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这样的生活,无疑是温水煮青蛙。

在北上广这种繁华都市,搞废一个人的方式特别简单,给你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给你一根网线,最好再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你开始废了。

以自己为圆心,自己的手为半径,开始画个圆。你会发现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在这个圆圈里。

这个圈,叫作舒适区。

今年年初,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见到一个许久没见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刚刚被公司解雇。我问他,一个月没见,最近忙啥呢。

他说,没忙啥,待着呢。

我问他,啥叫待着。

他挠了挠头,说,我也不知道,就觉得时间好快,这一个月啥也没干就过去了。

旁边的朋友在创业,整天焦头烂额,于是问,啥意思,还能有这种状态,一个月不知道做了什么?我要给你点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

他说,滚。

我说,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你,你这个月是不是觉得自己过得特别无忧无虑,恨不得连电话都想丢了。

他说,电话还是得要的,不过每次电话响起确实还是有点紧张,总觉得自己安稳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点点头,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里说,这些墙挺有意思,一开始你抵触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不得不依赖它,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

人有一种习惯,就是总喜欢在舒适熟悉的环境待着,这种“舒适区”一旦建立,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慢慢地爱上周围的墙,恋上这舒适的小屋,从而不愿意飞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实舒适区本身没问题,就像家一样,温暖舒服,每个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强,你放弃了去外面看看的梦想,是挺可惜的。我们都有过想出去看看然后被爸妈叫停的时刻,但大多数坚持出远门的孩子,也没有忘记过回家的路,回家后,不仅眼界开了,知道世界变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着手下一次旅行的计划了。

看,他们的舒适区,就这么变大了。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家国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发条一样,有规律无意义,只有周末,才像被赋予了灵魂一样,一番打扮后逛街约会去了。

我跟她聊过舒适区,她告诉我,我这才不是舒适区,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时工作的,而且我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很规律很努力的。

我说,那工作一年了,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她想了想,说,你别说,好像还真没有。

其实,舒适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天无所事事,另一种更可怕,因为很难意识到,就是无意义有规律的循环。而后者,更是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累很忙,不过是无意义地循环着,这样的生活,过着只会觉得舒服,却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我曾经见到一个在医院门口收费的哥们儿,每天摆着一副臭脸,谁也不能多问他一个问题,否则他会大发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脸上就露出了笑容。后来,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后,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开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一个人只有舒适区被打破,才能见到突破和卓越,从而带来持久的幸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功劳,也就没有苦劳》,说这个时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无闻埋头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的有创造力的人,所以,那些总是在舒适区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终究会被这个时代淘汰,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墙,甚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围城,就像每个远行的人,也都记得回家的路。人的区别,不过是围城的大小而已。

人要有一颗愿意挑战的心,有一个喜欢探索的心态,学着做一些没做过的事,尝试见一些没见过的人,试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别怕自己在年轻的日子里,把日子过成发条,只剩下嘀嗒嘀嗒。于是,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坐过班,即使是现在创业,董事会非要求坐班,我也断然拒绝。甚至有一段时间闹得很僵,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全心投入这份工作?

我跟他们说,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时,一周坐五天,也就干了十个小时的活儿,搞得自己也郁闷。而我给我自己安排时间,是主动的,工作十个小时,效率可能是二十个小时的。

后来,我拿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做许多事情,跨了几个领域,这些领域能互相协作,而且都做得不错。

其实,我不愿意坐班还有个原因,就是我特别了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变得循规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我就会失去这么强的创造力和闯劲。我怕自己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换了环境就不适应了。

不过是想趁着年轻,趁着还没定型,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想让自己更强大点,强大到在任何一个环境都能活得下来。

至于舒适区,等我老了,拼不动了,再回去吧。

我其实不赞同年轻人刚毕业就走进写字楼的一个办公室参与写字楼政治,我希望他们能多出去看看,哪怕这个业务很累很忙需要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最好不要刚毕业就用青春年华在办公室建造起一个舒适区,然后让这个舒适区一点点地残害着本应躁动的青春。

关于走出舒适区,并不是盲目地辞职,相反,你应该有一份活下来的保底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给自己的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没吃过的超辣鸡翅;去表白一个只见过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书;和闺密去一个不是旅游景点的地方;去毫无保留地烂醉一次;去看一场能唤起回忆的演唱会。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电影《七号房的礼物》中那只被监狱防护网拦住的气球和那对父女渴望自由的眼神。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奋力去追求着自由,而我们已经有了这么自由的躯体,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维里的墙,自由地飞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模样?

所以,别让舒适区毁掉青春,相反,应该趁着青春,去围墙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适区会越来越小,终有一天,会发现世界早无落脚之处。

真正的强者,他们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沧桑,化解了迷茫,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疗伤。他们在哪里都能活,哪里都是舒适区,哪里都是自己的天堂。

愿年轻的我们,都是后者,能不顾一切地闯荡。忙起来多好,因为闲下来更累

我去过东北的一个地方看朋友,很久没有去那么偏僻的小山村,两个半小时的飞机后,又坐了两三个小时的汽车,一路颠簸。那里马路上没有什么车,路的两边不是东北菜就是足疗城。

我打开所有的打车软件,都无一例外地写着:本地区没有开放。跟出租车师傅说我能跟你支付宝转账吗,师傅冷冷地说,别整这些没用的,现金!

这个地方,偏僻且安静着,安稳且清闲着。

大众点评上零零星星写着几个评价,就跟街道上的人一样,零零散散,没有上班下班高峰期。

那年毕业,朋友分配到了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安逸,早上八点上班报到,中午回宿舍午休,下午五点多就回宿舍了。

他的母亲告诉他,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朋友告诉他,那么拼命干什么,混混日子,舒舒服服,一天天也就过去了,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小城市安逸,生活气息浓,甚至看不到匆匆的步伐。曾经听说过他的工作清闲,真正见到,才知道是真的。

单位几乎所有人上班的状态不是打游戏,就是看报纸,要不就是无聊地刷着手机,无所事事地混完一天接一天。

单位里有餐馆、小卖部、移动营业厅、篮球场、幼儿园,要什么有什么,也什么都不缺,人不用出大院,因为什么都有。可是,日子,一天天地就这么过了。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

同行的朋友羡慕他的生活,说,你看你工作多爽,成天啥也不用做,工作如此清闲,上班放松,下班回家,这么闲的工作去哪里找啊。再看看我们在北京,今天见客户,明天忙项目,后天还要跟各种老板一起吃饭,忙死了。

没想到的是,朋友的脸上露出尴尬的微笑,他说,忙多好啊,闲才是真的累啊。

我有点生气,我们一天到晚忙死,闲怎么还累起来了,你在逗我?

可是,两天后,我再也不怀疑他跟我说的话。

那天,我陪他去上班,他在看报纸,我在一旁无所事事地玩着手机,他偶尔给我端来一杯茶,我也跟他寒暄两句,一上午过得很快,就到了中午。

中午午休后,我陪着他去公司打卡,坐在办公室实在没事,就去了楼下的台球厅打到四点,台球打累了,我们继续没事干,于是回到办公室。我拿出本书看,可是来来往往的人,总是吵得我看不进去。他在一边,偶尔接几个电话,偶尔打开电脑,无奈地刷着网页。到了五点下班,我也就看了三页书。

我们浑浑噩噩地走在去饭馆的路上,一天过去了,可谁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什么。

晚上吃完饭,才发现这个城市的商店都早早地关了门,忽然想去酒吧喝一杯,可十一点左右,酒吧就打烊了。

我们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聊着天南海北,扯着古今中外,无聊地等待着第二天。

我问他,你这样的日子,一年能有几天。他告诉我,除了检查,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

第二天,我陪着他,又过了一模一样的日子。

晚上吃饭时,我点了一瓶酒,酒后,我说,我想回北京了。

朋友问,为啥啊。

我说,因为这两天,过得好累。

他笑着说,你这才两天,我几乎是天天。

我去过很多小城市,逐渐明白,为什么小城市的年轻人宁愿选择在大城市忙死,也不愿意在小城市安逸地生活了。在北上广,哪怕他们累到半死,成天加班辛劳,也要豁出去闯一闯。

因为宁可忙死,也不想被闲死,只有一次青春,不拼了命,也就不能尽了兴。

有一句话叫忙里偷闲最可贵,闲只有在忙碌后,才是有意义的,一直闲着的人,反倒不会那么开心。

就像一个刚跑过五公里的人,忽然让他躺一会儿,会觉得很舒服。可一整天都躺着的人,让他一直这么躺着,他只会更难受而已。

生活,最重要的是劳逸结合,何况我们这么年轻,别总是抱怨自己忙自己累,累点有什么怕的;要知道,闲下来反倒更累。

有事情忙碌,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只要别让这种忙碌变成无意义的重复就好。

忙碌中,人至少在进步,而那些总是躺着睡觉浪费时间的人,永远不知道世界是动着的。他们以为有了一个大环境的庇护,自己就可以过得稳定,却不知道,那些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着生命。当有一天不得不离开这个稳定的环境时,才知道这世上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不用进步的日子。

每天进步的生活,才是稳定的,动起来的日子,才充满着活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既然如此,就躁动起来,别怕忙,反正你只有一次青春,不大汗淋漓,不拼尽全力,要它何用呢。

每次来到这些小城市,看着早上的阳光、没有雾霾的天空和安静的街道,都会想起金庸笔下的两个人:郭靖和黄蓉。年轻的时候,他们走南闯北,改变着世界;年老的时候,他们隐居桃花岛,过着世外桃源的日子。

可是,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在桃花岛呢?如果他们之后的日子,都在安逸地下棋散步喝酒,一过就是几十年呢?如果他们一辈子没出桃花岛呢?

那么,降龙十八掌就失传了吧,打狗棍法也就消失了吧,更重要的是,也就不会有《射雕英雄传》这段故事了。

长辈总是告诉我们,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稳稳才是福,却忘了现在这个世界变动得太快。那些成天无所事事整日求安稳的人,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看似安稳的日子,在变化飞快的世界里,才是最不安稳的。

何况,父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才说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段话,若连世界都没看完,就想谈平淡,这样的平淡,或许只是平庸罢了。

这次白城之行,我越来越明白:那些清闲的日子,其实才是最累的生活。

所以,忙起来,世界才是你的。

我的微博里,有很多人在跟我抱怨说自己有多忙,我都会安慰他们:忙其实是一件好事。

因为对比忙,闲着度过青春,更累。青春是拿来摔打的。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人陪,有事情做,有所期待。这样的生活,忙碌,并幸福着。

两天后,我决定离开这座小城,朋友跟我吃饭时的最后一句话是:两年内,我一定会辞职,趁现在还来得及。

我点点头。

回北京的飞机上,我想,所有人都一样,都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

不过,总要经历过大风大浪,才知道海阔天空的美好;总要经历过狂风暴雨,才明白春暖花开的意义。

既然年轻,就总要忙起来,才懂得闲暇的可贵。你是不是注意力越来越差

那天我跟一个朋友去听讲座,老师一边讲,我一边拿着笔记本记。

他呢,一会儿看着老师,一会儿低着头看下手机。

他每过五分钟就会拿出手机看看,我以为他业务多,一开始没说话,后来他一直看,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他的屏幕,才发现压根没人找他,他只是在看别人的朋友圈,然后无聊地刷着微博,再给别人的朋友圈点两个赞。

后来我实在忍不了了,问,有人找你吗?

他说,万一有人找我呢?

我说,这不还没人找你嘛,你好好听呗,老师讲得很好。

然后他忽然坐正了,凑过来,正经地问我,龙哥,我现在总是喜欢看手机,而且每时每刻都看,总觉得有人找我,总觉得有大事发生我没有关注到,慢慢地我发现除了手机好像什么也读不进去,我是不是病了?

我回答,是。

其实,他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这种病,已经在互联网社会迅速蔓延起来,它叫“手机综合征”,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立思考,而且被信息牵着走,迷失方向,接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说几个症状,看你中招没:

1.你是不是总是产生幻觉有人找你,发现没有,一有时间就打开微信、微博刷着?

2.你是不是更喜欢看短视频,而不喜欢文字的东西?

3.你是不是更喜欢阅读短的东西,比如公共号的文章,而读不进去长的东西,比如小说、历史、哲学?

4.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需要别人反复确认你才能记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超过五个小时?

好了不说了,如果你中招三条以上,这种疾病就在攻击着你的中枢神经,逐渐占据你碎片化的大脑,正在让你变成一个不会思考的笨蛋。

是真的。

知识爆炸的今天,互联网给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帮人利用了许多鸡肋时间,这些资讯、信息、热点大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可是,这些东西很难变成能帮助自己的知识。

毕竟,真正的知识,是需要长时间地深度总结、撰写、思考才能拥有的。

每天我们读到的信息,不断更新着,不断爆炸着,其实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话题,有些甚至是广告。

所谓热点话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不那么举足轻重。

就比如说明星离婚事件,你跟风批判别人有什么意义,讨论他的家产又有什么意思?

真正的知识,是要学会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婚姻法是怎么解释出轨的,美国的离婚法律如何规定这种情形,到底什么样的爱情能长久,艺人背后的产业链……

这些,不是一条新闻、一篇微信文章能够说明白的,相反,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才能变成被自己利用的知识。

呼啸而过的信息,我们把它们称为垃圾信息,顶多给别人带来一些谈资,却很难转化成知识,给人带来一些本质意义的提高。

再强调一遍,真正能转化成知识的,是很少一部分的信息源,而这些知识,来自长时间的思考和广泛的涉猎。

而长时间的思考,肯定不是来自手机里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已经被人咀嚼过好多次,甚至许多观点都被不停地洗刷过,读到最后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比如我在很久之前写过一个观点——放弃无效的社交。

然后呢,好多文章就出来了:《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无效的社交为什么要放弃?》……这些文章我仔细读过,文笔都比我好,但是呢,观点没变。

所以,观点就那么几个,读来读去也就没意义了,读着读着也不过是浪费时间。

只是碎片阅读,不去深度思考,再怎么读,也不过是反复地去咀嚼一个观点,到头来,是浪费时间。

比如,你是否思考过:如果不要无效的社交,那到底什么是有效的社交;一个人具体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独处是高质量的;所谓独处,除了一个人待着还能有什么方式。

所以,碎片化地阅读和断续地吸取信息,对大脑最大的摧残,就是让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来越差,慢慢地,人只能去阅读几分钟以内的东西,不会去看长篇的故事,不会进行深度思考,人也就会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

再说几个现象,看你中枪没:

1.你有多久没有花三天或者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小说了?

2.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然后写写影评了?

3.你有多久没有花两个小时写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叙述你的想法和观点了?

4.你有多久没有听一节两个小时的课,一直没有看手机了?

又中枪了吧?

可是,有人开始问:面对这么大的信息量,我们难道不应该充分利用鸡肋时间去吸纳吗?信息那么多,我想去看看。

其实并不是。

随着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大量的资讯和新闻呈现在你面前时,你要做的,不是都记住,而是做减法。

一个会做减法,会删除无效信息的人,一定是一个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

总是跟风,一味地追逐新事物,从不问自己要什么,这样的人,很难发展起来。

我的一个朋友小刚很喜欢接受新事物。

小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学音乐,他就缠着父母让他们给自己报吉他班。

后来,他看见同学们都进了体制内,就赶紧去考公务员。

又看到别人都在辞职,他也慌忙辞职去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前几天,发现别人都在做微信,他又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

别人关注什么,他就跟着发点什么。

发着发着,迷失了。

他经常跟我抱怨说,我一直在学习,怎么总学不好,每个变革的节骨眼,只要别人都在做的事情,我也都在做,该接收到的信息,我也都知道了,为什么我现在依旧一事无成?

答案很简单。

你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因为恐惧而学习,因为恐惧而变化。别人都在学习,所以我也学,别人都在关注,所以我也要关注,别人都在做,所以我也做。

不问自己想要什么,只因为恐惧而推动自己,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在读一段信息前去问问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接下来,读完了,也就把时间浪费了。

所以,当信息开始爆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全部阅读、照单全收,而是问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查阅需要的信息,看对自己有用的资讯。

其余的,你大可以不用关注,与其用鸡肋时间读啊看啊把自己的思路全部打散,还不如拿一本书,用间隙时间看完,背背单词,读读外语,或者戴上耳机,就听听音乐发发呆,效果更好。

信息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控制人的。

人也一样,应该去控制注意力,而不是被焦点拴着,无目标地到处行走。如何成为一个会利用时间的高手

这个时代里,失败者失败的原因迥异,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却大致相同。

他们有几个共性,其中,最常见的,是他们都重视自己的时间,会利用时间,会用时间更好地投资自己。

对一个能赚一个亿的人来说,时间比钱更重要。二十多岁的人,可能没钱,可能没背景,但他们一定有的,是大把大把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想跟你分享几个故事。

我认识一个已婚的姑娘,日子过得很幸福。她不工作,但老公很能赚钱,又很爱她,于是她只负责美美的,其余的,就负责老公的饮食起居,日子过得很稳定。

其实,人很容易进入这种稳定区,尤其是当爱情成熟了之后,人就慢慢失去创造力了,失去创造力,也就不太想进步了。

他们结婚三年,感情很幸福,老公时不时地会回来给她做一顿好吃的饭,或者,送一束美丽的花。

听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抱怨,干吗呢?虐狗呢?这么幸福地描述着,你是想怎么样,差不多行了,不要当街杀狗。

可是,她的脸忽然沉了下来,继续说,其实原来我有一份工作,但干得太累,自己又不喜欢,后来决定辞职,当老公的后盾。他很爱我,我也很幸福,可是,我真的很担心,因为他现在对我所有的好,都是他自愿的,他现在还爱我,可是以后呢?假如外面有一个女生比我更好呢?假如他工作时有一个和他特别聊得来的女生呢?假如等我老了,他遇见更漂亮的姑娘呢……

她继续假如着,仿佛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她的眼神里透着满满的恐慌和恐惧。

于是,她不停地让这个男人发誓,保证会爱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安下来。可事与愿违,她恐惧着担心着,生怕这个男人会离她而去,生怕自己会失去生活中唯一的重心。

我问,你觉得和他的感情稳定吗?

她说,挺稳定。

我说,既然稳定,你为什么要怕?

她说,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现在这种稳定的岁月安好,是假的,只不过是他在为我负重而行。万一有一天他累了,或者他烦我了,我又没有活下来的能力,他会不会就把我甩掉了?

我说,可是,除了焦虑,你此时此刻,做了什么呢?

她愣在那里,没说话。的确,这些日子,她一直在焦虑,一直在担心未来那些还未发生的事情,却从未在此时此刻做些什么,防患于未然。她只是在担心,只是在焦虑,她说自己甚至求了不少大神,算了许多次命……

可是,唯一没做的,就是此时此刻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和未来。《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莱吉,每次考试前就不停地求神拜佛,手上、脖子上戴着的珠宝甚至快压死自己了,他故步自封,凡事都先求神拜佛。他的朋友兰乔对他说:你怕明天,怎么可能过得好今天?

一个总是充满着恐惧,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焦虑的人,很难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真正会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一个过得好今天的人,过好现在,才会减少焦虑和恐惧,才能过好明天。

现在,我还会经常遇到那个朋友,有趣的是,她开始工作了,她的工作量虽然不大,但给老公分担了不少,也让自己多了许多安全感,她也开始学做饭、开车,开始考各种证书。一个正在进步的人,一个充分过好今天的人,哪里有时间焦虑呢?

后来,她跟我讲了一句话:我现在每天都觉得世界在动,其实是我在跑,跑起来,根本不觉得焦虑呢。

和惧怕明天相同的另一个死敌就是后悔。

后悔自己考试前没有复习,后悔没有跟爱的人表白,后悔没有跟那个人说对不起,后悔没有趁着年轻早点做,后悔自己为什么说那句话……

可是,天下没有后悔药,许多的后悔,只不过是无能为力。

我曾经说过,后悔是一种最没用的情绪,因为你什么都没做,什么也做不了。

真正有用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不后悔,既然事情发生了,既然无法挽回了,就应该去想想看接下来怎么弥补,接下来怎么逆转。

那年朋友B毕业后,一个人来到北京打拼,每天焦头烂额颠沛流离,让她甚至没时间休息。那一年,我时常看到她蓬头垢面地和我们聚会,当问到她最近在干吗时,她都会用极度虚弱的声音说出两个字:工作。

我们开玩笑说老板折磨她,她说是自己选择的,怪不了其他人。

其实很多来北京打拼的人都有这样的伤,他们受了很多苦,却无法跟家人说。

有趣的是,那一年,和她一起长大的弟弟,准备高中艺考。

四年前,B的艺考考出很好的成绩,让她平步青云,飞到了北京读书。于是,她弟弟认为,有姐姐这辆开路车,自己肯定没问题。可惜的是,那一年,姐姐过得不如意,自己太忙碌,弟弟每次打电话,她都没及时接上,回过去,弟弟已经睡了。弟弟每次的短信,姐姐也都没及时回。久而久之,弟弟就不给B打电话了。

第二年,高考成绩出来,弟弟落榜,父母找了很多人,花了不少钱,把弟弟送到日本。临走前,B去送,弟弟摇摇头,说,没事,别送了,我这儿都好。

第二天,B看见朋友圈里,弟弟把自己拉黑了。

从那天起,我感觉B像变了一个人,时常患得患失,动不动喝了两杯酒就开始痛苦地说:要是当时,我能多给他打打电话,多跟他聊聊就好了。

其实一两次我们还挺同情她,安慰一下摸摸头,后来,她像祥林嫂一样,整天这么说,喝了两杯酒后,尤其严重。

那件事,似乎成了她心里的伤,无法解释,也无法改变。

有一天晚上,她又说到对不起弟弟,一个朋友受不了了,他打断B说:B,既然无法改变过去,就不要总是陷入后悔了,反正也没用,为什么不去想想今后能做什么弥补呢?

B看了他一眼,说,怎么弥补?

他摇摇头,说,总会有办法的,与其在这里不停地后悔,还不如随便做点什么。

她似乎懂了什么,那天晚上,我们给她出谋划策。第二天,她找弟弟要了地址,给弟弟寄过去一台电脑,那是他梦寐以求的礼物,也是她用心良苦省吃俭用送的礼物。

那礼物里,堆着姐姐满满的爱。

后来过年放假,她总是坐在弟弟身边,跟他聊他的学业,谈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弟弟了解了姐姐那一年的痛苦,知道了姐姐的不如意,他们重归于好,关系依旧,通信不断。

我只记得B说了一句话:后悔真是没啥用,与其去后悔,还不如想想以后怎么弥补呢!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人想太远很累,后悔之前更累,此时此刻就是永远,此时此刻就是一切。

计划好今天,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其实,学会利用自己的时间,是一个终生都要提升的能力。自己的时间可以投资在很多方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或者,你正在怎么选择?

在采铜老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里,时间投资可以从两个角度分类:收益值和半衰期(持续性)。

有些事情的收益值很大,比如打游戏、看韩剧,这些事情会让自己短时间内有很大的快感,可是,持续性很短,快感过后,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自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提升。这样的时间,对成长来说,其实就是浪费。

还有一种使用时间的方法,是收益值很大,持续性也很长,比如读书、背单词、锻炼。短时间看,这些东西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并不大,但是一旦坚持下来,都会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我从大学开始,坚持每天背诵三百个单词。一开始三百个单词能忘掉一大半,可是这件事情我坚持了四个多月,后来发现,能记住的越来越多,能熟练运用的也越来越多。慢慢地,我竟然掌握了大量的单词和词组。

但回想起第一天,依旧是一个噩梦。

直到今天,我依旧会每天把一部分时间投资在一个持续性很强但不太见效的方面,比如说写作,比如说读书。有人问,这些东西能很快有收益吗?

不能,但是,这些时间的投资,是长线的。长远看,不仅是有用的,而且能改变自己。

坚持写作,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一本书。

读书也一样,读着读着,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大师。

或许在许久的未来,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

给自己生活中加点料,给未来留下一些期待,生活的小马达就继续运转起来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虽然出身不同,但结果必定一样。世界虽然不公平,但在时间方面是公平的,无论是谁,一天都只能有二十四个小时。

你投资在爱情上,换来的是美满的婚姻。

你投资在事业上,换来的是工作上的成就。

你投资在焦虑上,换来的是无尽的恐慌。

你投资在后悔上,换来的是持久的自卑。

生命就是这样,因果关系明确,时间链条简单。

每一分钟,都能在成长路上,扮演最好的自己。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年轻时怕寂寞,年老时望独处。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一句话,朋友三十五岁,刚有了孩子,他说:逐渐了解了为什么许多男人每次回到家,都要在车里坐一会儿,抽上一根烟了。因为回到家,你就变成了爸爸,变成了丈夫,你是顶梁柱,是擎天柱,是穆铁柱,就是不是自己。

看到朋友写的这句话,心里很酸。我特别能理解一个人在自己长大的路上,对独处的渴望。随着有了事业,有了团队,有了家庭,责任感强了,独处的时间也就少了。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当时的年少轻狂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独处的时间,终究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

我记得一个朋友前些时间在准备一个英文辩论比赛,因为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背诵大量专有名词,于是,很贪玩的他,竟然三个多月电话打不通。后来,我才知道,他去了个安静的地方租了个房子,每天除了查资料就是对着墙一遍遍地跟自己用英文对话,搞得都快人格分裂了。

幸运的是,那年辩论赛,他拿了最佳辩手。

他说,只有偏执狂,才能创造卓越。而我说,是那些寂寞时光,创造出卓越的他。

这世界上很多很牛×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在寂寞或饥饿时想出来的。团队合作很重要,但合作细节、分工明细和目标计划都是一个人在寂寞中想出来的。

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

当老师那几年,遇到过很多人蓬头垢面地准备考试,这段时间,他们切断了外界的干扰,离开了无用的社交,每天早出晚归去图书馆占位,喝着咖啡、红牛去听老师上课,甚至连打电话都成了奢侈,只是偶尔跟父母报个平安。在几个月的寂寞时光后,他们拼了命,尽了兴,结果都不差。

人不应该怕寂寞,而应该怕浪费了寂寞的时光。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程序员,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去年辞职,一年没有找工作,我们都特别担心他的状态,吃饭的时候会关心地问:你什么时候找工作啊?

他笑着说,不着急。

我问,为什么不着急啊?

他说,我还有点存款,够扛一年。

我继续问,那也不能这么作死吧,花完了呢,至少应该先找个工作干着吧。

他摇摇头说,真不着急,试问,人生有多少时间可以这样什么事情也不做呢?

我没有说话,我们也许久没联系了,一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厉害:这一年的gap year(间隔年),他考了驾照,健身减肥20斤,读了100多本书,自考了注册会计师,从此成功转行。

当他走进了一家会计事务所时,他才告诉我们,这一年为什么我们很少能看到他。因为,他在这一年的寂寞时光里,厚积薄发着,平静地努力着,终于,他成功转型,亮瞎所有人的眼睛,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相反,我遇到的大多数人,在人生寂寞的时光中因为纠结、焦虑,最后浪费了最能让自己升值的机会。

我另一个朋友在被解雇后,成天睡觉睡到天亮,后来竟然买了个电视,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扫台。一年过去后,除了胖了好几斤,就是存款花得差不多了,人没有任何变化。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北京,回到父母开的公司找了个闲职。

要知道他不是特例,很多人都是因为没有用好自己的寂寞时光,最终失去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其实当人毕业后,过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子,才发现白天没时间学习,晚上没力气改变,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平庸的生活状态。

许多人被问到大学四年最后悔的事情,他们的回答都是没有好好学习。其实,大家并不是后悔大学四年没好好学习,而是后悔没有利用好那些寂寞的时光。

这些时光,明明可以去图书馆,却被花到了无用的社交上;明明可以去磨炼出一技之长,却被用在了被窝里;明明可以拿来改变自己,却被废在了韩剧、游戏中……到头来,大学四年确实不再寂寞,却在毕业后怀念起了这段无忧无虑的匆匆岁月。

说白了,这不是怀念,不过是悔恨为什么自己没有珍惜时间。

我上大学的时候,干了两件事情,直到今天都很自豪:第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练英文,每天四十分钟,雷打不动,坚持了八个月;第二,和几个好朋友组织了读书会,每周一本书,坚持不懈。

这些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的日子,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的时光,助我大学四年磨炼出一技之长,更让我懂得了外面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明白,寂寞是常态,强者通过寂寞修炼,弱者浪费寂寞消遣。

不过,出来混,都是会还的。

走入社会后,我经常发现,所有成功的大牛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珍惜时间,他们会利用寂寞的时光打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会在寂寞的日子里打开微信疯狂地点赞、摇一摇。

所以,不用羡慕那些在台上熠熠生辉的人,也不用羡慕那些在其他领域叱咤风云的人,他们不过是在没人的时候,耐住了寂寞,自然,也就能在今后享受得起繁华。

愿我们都能耐住寂寞,用好升值期,成为更好的自己。追梦人和断梦人

人这辈子很短,有时候,年轻时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一生。二十多岁最重要的,不是成名成功有钱,而是养成一套健全的思维模式。

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顶住压力,如何追求梦想。

其实这辈子,要么努力地按照想法去活,要么习惯了按照活法去想;要么拼命改变生活,要么习惯给平庸找借口。人若总是将就地生活,慢慢地也就不会讲究了。

让我来跟你分享一个阿瓜的故事吧。

他爱好音乐,喜欢弹琴,复读两年考上大学。

在北京读大学的四年里,他一边兼职,一边在酒吧里唱歌。他说,酒吧里赚的钱虽然不多,但不重要,关键是他唱歌有人听,他喜欢这样的感觉。

不久,他和几个朋友组了个乐队,队长叫于洋,北京人。

大四那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单曲,可以去后海的酒吧唱歌赚钱了。

他跟于洋说,你说,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能开演唱会?

于洋低头看着谱子,说,会。

毕业那年,有两条路摆在阿瓜面前:工作或者考研。

他本科学的物理,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北京,所以,要求他先考研再考博,这样能先解决户口再留校当老师。可他不愿意,他想去唱歌。

几次沟通无果后,母亲直接来到北京,连哄带骂地劝他考研。他扛不住压力,找到于洋宣布离开乐队。

于洋可惜地看着他,说,阿瓜,留校根本不是你的梦,你明明喜欢音乐,为什么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他看着于洋,说,你不懂,你是本地人,你无忧无虑的,当然不用考虑这些。我不一样,我要在北京扎根下来,我只能先读完研究生,解决了户口,再去追梦。我总要先度过这段生存期,不可耻吧。

于洋摇摇头,说,可我们马上要组建工作室了,你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创业吗,一起唱歌也能赚钱啊。

阿瓜说,可是,我妈妈……

于洋没说活,因为他知道阿瓜母亲来的时候那个样子。于是,他说,阿瓜,去考吧,记得,随时回来,我们都在。

阿瓜点点头,离开了他们。

阿瓜脑子聪明,半年的闭关,竟然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考完当天,他想再次回到乐队,可惜的是,乐队已经有了新的吉他手。

他很难过,可很快,他重整状态,一人一琴,继续去酒吧唱歌。

他很有音乐天赋,唱得也很好听,后来,整个学校都认识了他。

很快,他又有了一个新搭档,是她的同校学妹,一个漂亮的姑娘,叫玉洁。玉洁会唱歌,会弹吉他,更重要的是,他们聊得来。

他们唱着歌,一唱,就是两年。

一唱,两个人就从队友变成了男女朋友。

阿瓜曾经抱着玉洁,说,如果能和你唱一辈子的歌,该有多幸福。

玉洁说,那就唱一辈子吧,我陪着你。

不久,玉洁本科毕业,决定留在北京,和阿瓜商量后,放弃了自己学的专业,去了于洋的工作室做音乐。

一年后,阿瓜研究生毕业,恰好,乐队里的吉他手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于洋再次打通了阿瓜的电话。

他第二次面临选择,参加留校考试当一名老师,或者去已经壮大的音乐工作室继续唱歌。

阿瓜衡量利弊,发现自己不喜欢一直做学术,于是他跟于洋说,自己研究生毕业就去跟他们一起做音乐。

于洋问,那你父母呢?

他说,我已经为他们的喜好奉献三年了,这次,他们应该不会再刁难我了吧。

可是,事与愿违,电话里几次争吵后,母亲再一次来到北京。

这一次,因为多次碰撞无果,她变本加厉地在阿瓜宿舍门口喊叫着,甚至嘶吼着,动情时还哭了起来,只有一个目的:让他参加留校考试。

阿瓜咬紧牙齿,跟妈妈说,妈妈,这次,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母亲嘶喊着,仿佛要喊出自己的灵魂,她说,我们这么努力是为了谁啊?你已经坚持了三年,你要是放弃,这三年不是白白浪费了?我们就指望你了,你怎么忍心伤害我们的感情?

阿瓜痛苦着,愤怒着,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母亲,深吸一口气,然后一个字一个字蹦了出来,说,妈,这次,我已经决定了,请你尊重我的决定。

妈妈继续喊着,说,是不是因为那个叫玉洁的姑娘,你有了女朋友就不要妈了吗?是谁把你养这么大啊?

她继续闹着,阿瓜无动于衷。

再次,沟通无果。

几天后,母亲走进他的宿舍,拿着一张纸放在他面前,上面写着三个字:房产证。

阿瓜看呆了,说,妈,你在北京买房干吗?你疯了吗?你从哪里弄的钱?

妈妈说,这是父母所有的存款,还找了很多乡里的领导借,人家听说你留校了才答应借的,这些钱刚刚够付首付,后面的贷款,三十年,每个月八千,要你自己来还。你说,你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怎么还?

阿瓜呆在那里,看着这张房产证,像是被一座山压在身上,无法翻转,无力反抗。

忽然,一个房子,毁了他所有的梦想。

妈妈笑着说,儿子,惊喜坏了吧,妈就喜欢你过正常人的生活,不希望你整天去唱歌,那不是正经人干的事情。毕竟,做音乐多不稳定、多不靠谱啊。

阿瓜摇着头说,妈,这么多年了,你难道不知道我喜欢的是音乐吗?

妈说,你喜欢个屁,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阿瓜说,可是……妈!

阿瓜无言以对,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当晚,他失眠了,黑夜迷茫了他的双眼。

第二天晚上,他去找于洋,说自己要去参加考试了。

于洋摇着头,什么也没说。

玉洁冲过来,一巴掌重重地打在了阿瓜脸上,说了两个字:懦夫。

阿瓜不服气地看着姑娘,说,我没办法,我能怎么办?我也想唱歌,可是,我能怎么办?你看我妈,她都成那样了,我能怎么办?我只能先按照她说的做啊!

于洋说,那你就不准备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

阿瓜像被打到了七寸,说,我……我要做,可是,不是现在……现在,我要把房贷还了……要先让我妈过上好日子……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工作室。

玉洁在背后喊了好几次,他没有回头,消失在北京的夜色中。

玉洁问于洋,你说,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于洋说,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吧。

姑娘吃惊地问,为什么?

于洋说,等他还完房贷,就该想买车了,等车买了,就该想换更大的房子了,人的欲望,哪里能有止境呢;等他当了老师,就该想提副教授了,当了副教授,就该想当教授了,等他这些都实现了,也就老了……梦想,就真的只是梦想了。

于洋继续说,阿瓜在一无所有的时候,都没办法迈出第一步,现在,他有的越多,就越难放弃。他的安全感会不断地嫁接转移,现在是父母,等父母老了,再嫁接到老婆,接着再转移到子女。他再也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从此,忘掉自己的梦想。慢慢地,他会给自己找借口,按照自己的活法去想,一遍遍地,确认自己生活的合理性。

玉洁问,然后呢?

于洋说,接着就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姑娘看着于洋,问,洋哥,真的会这样吗?

于洋没说话,转身回了录音室。

后来,他们再没了联系,再后来,玉洁找了阿瓜几次,他要么忙于考试,要么忙于送礼,很快,他们分手了,从此,成为路人。

玉洁跟于洋说,我能理解他所有的决定,他压力太大了,父母又咄咄逼人,所以做的决定都是出于无奈,如果他有你的家庭条件,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于洋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是吗?

他说这两个字时,眼神里透着坚定,透着曾经的痛。

后来,姑娘知道了于洋的故事。

大二那年,于洋决定去做音乐,父母坚决反对,因为父亲刚失业,母亲一个人养活这个家。

父母希望他找个稳定工作,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

可于洋想唱歌,就是想唱歌,他们屡次沟通,多次碰撞,愤怒时,父亲甚至砸掉了他的琴。

那个月,他到处借钱买新琴,那段日子,他甚至无法回家,因为每次回家,都会和父亲吵架。

有几次,他就在朝阳公园的躺椅上睡觉,蚊子咬得他一身红点,难受万分。可他就是想唱歌,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心朝着梦,谁也挡不住。

最后,父母断掉了他的零花钱,他就一边兼职一边唱歌,中途父亲来了学校,跟他几次深谈。

他说,爸爸,我可以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但我不会开心,我想,等到以后,我会恨自己的生活,也会恨你们。

终于,父母同意了他去唱歌,但前提是必须拿到本科学历。

他笑着点头,给了父亲一个拥抱。

父亲嫌弃地把他推开,然后又笑了起来,说,要干,就干出点名堂。

姑娘问,后来呢?

于洋说,后来,就一直唱,唱到了今天。

姑娘问,现在父母担心吗?

于洋说,现在有了工作室,不仅写歌,还承办了好多音乐节,工作室能赚钱了。最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开心,他们幸福,所以,他们当然不担心。

玉洁问,是因为你有这么好的父母,还是因为你如此坚持?

于洋笑了一下,说,你觉得呢?

其实,父母的干涉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够不够爱,够不够坚决,愿不愿意去迈出第一步,想不想去用尽全力,仅此而已。

于洋和阿瓜一样,遇到的麻烦是一样的,不过是一个坚决,一个怯弱,一个愿意拼搏命运,一个只想妥协。

我想,阿瓜的日子也不会一帆风顺,不开心的状态过着过着也就习惯了,或许他的桌子上会写着一句话:不开心是一种常态。

没有梦想的时光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没人能指责不好的日子,对阿瓜而言,或许每当旋律响起时他还会唱两句,看见吉他,也会有一丝伤心。或许他也会给自己找很多合理的理由告诉自己这样选择是有道理的,慢慢地麻痹,缓慢地催眠,然后忘掉曾经的梦想,过好当下,然后悲观地问自己一句:那又能如何?

也是,生活怎么都能过,谁说这样不对呢?

其实,梦想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你愿意相信,它就有,你不愿意相信,也能生活。

可有梦的人,永远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拼搏过,赌过,一无所有过,大汗淋漓过。那样的生活,有起伏,有追求,有挫折,有实现,那才是活着的青春,才是美丽的人生。

我听玉洁给我讲完了这段故事,至今,他们也不知道阿瓜过上了什么生活,但我想,他也在生活着吧,或许,只是活着。

他真的没选择吗?

其实,不是。

在梦想的面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只要你再勇敢点,再坚强点,再坚决点,其余的,不过是障碍。障碍,在热血面前,只会被融化,只会变成动力。

其实,故事里的阿瓜、于洋,可能是每个人。

一个断梦。

一个追梦。

就这样。朝九晚五和浪迹天涯

去西藏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哥们儿,他穿着破烂不堪,寒风冻裂了他的耳朵,嘴唇干裂出了白皮。我们相识在一家客栈,他告诉我,从成都到西藏,他步行了两个月,每天慢的时候二十多公里,快的时候可以到三十多公里。

那两个月,他关掉手机,拔掉电话卡,摆脱缠身的世俗,一个人朝圣,两条腿一个包,只身走进西藏,去感受天地之间,去体会生死之界。

在北京这么久,我遇到过无数想要辞职、退学去拉萨的人。眼前这哥们儿,他正过着这些人羡慕的生活,活得自由自在,过得无拘无束。多少人,愿意有一天也成为江湖上的神话。

我问他,你还继续走吗?

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不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没钱了……

这个回答特别毁我三观,江湖人士,还能因为没钱停止前行的道路?你见过哪个武林高手为了银子发愁过?

忽然,我明白了,所谓精神自由,第一步,必须财务自由。否则,所有的自由,都是空中楼阁。

这位旅人,在厦门是一个卖手机的小老板,两年前,他和两个合伙人租了一个店面开始做生意。他出发前,是他店铺倒闭的日子,两个合伙人开始东拼西凑地借钱,东奔西走地求人。他本来有了一些办法,可是,没过几天,女朋友跟别人跑了,他一下子崩溃了,人生跌到了谷底。

第二天,他背上包,拿着几千块,一个人坐火车到了成都,关机。背着包,开始了两个月一个人的行走。开机那天,他的手机被人打爆,他的亲戚朋友以为他失联了,差点报警。

我问他,那现在回去干吗?

他说,处理本应该处理的事情,去找新的女朋友,去复兴我的事业!

他说得气势磅礴,我却笑着说,是去面对该面对的事情了吧。

他点头,说,这一路我都在想自己该何去何从,现在想明白了,这样消失在自己的圈子里,只会让关心我的人担心。有了问题,应该去面对,不应该一味地逃避。不过我不后悔,等我有了钱,还要这样步行。不过,不会像现在这样连吃的都买不起,我要住五星级。

我笑了,这偏僻的318国道边哪里来的五星级?

可是,有多少人,仅仅是生活、爱情受挫,就决定逃离那座城市,过上浪迹天涯的生活。却发现,很多问题,该解决的,还是没有结局。旅行的意义,在于冥思,在于更好地放松,在于更好地开始。

在海拔三千多米,我还遇到一个青年旅社的老板——一个二十四岁的姑娘,已经在这川藏线上待了四年,她过着开门没雾霾,开窗两边全是山的生活。她的客栈住着各种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总之,她过着别人想要的生活,那种宁静、那种自由,是朝九晚五的你我所羡慕的。

我问她,这种生活,无数人羡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她说,我要去大城市,然后结婚生孩子。

我很惊讶,于是说,你也从某种程度羡慕过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吧?

她不停地点头,说,其实有。

我说,你知道我们有多少人羡慕你的生活吗?

她说,我知道啊,每次客栈里的人都跟我这么说。你知道我羡慕你们什么吗?你们可以选择在这里或者那里生活,而我,没有选择的资本啦。

我说,为什么?

她说,这个客栈是我爸爸留给我的,每年也就赚个几千块钱。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去读个书考个大学赚点钱,可能我会适应不了大城市的雾霾,最终回到原点,可是,至少这辈子能多一些选择。幸福,不就是能多一些选择的权利吗?

人这辈子,无论是朝九晚五还是浪迹天涯,本来都没错,我们期待着另一种生活状态不过是希望在自己生命里能多一些选择。

一味地朝九晚五和一味地浪迹天涯,都会让生命变得太过乏味,最好的生活,是让自己足够强大,支配两种生活状态。在想旅行的时候,说走就走;在想安心的时候,朝九晚五。

工作失败了,去旅行其实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你终究还是要回去继续面对,直面挫折才是最好的方式。

旅行的意义,在于放空自己,那些放空,能让你逐渐明白你要的是什么。

别着急羡慕别人的生活,先过好现有的日子,再去追求想要的状态。漂泊累了,还能回家;在家烦了,马上出发。

有改变生活的能力,有适应生活的心态,这样,你既可朝九晚五,又可浪迹天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