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见人工智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5:11:59

点击下载

作者:长城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学+预见人工智能

科学+预见人工智能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科学+预见人工智能作者:长城会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115455437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科学复兴,回归初心

2017年2月17日至3月17日,为期一个月,我独自驾车,从北京出发,纵横中原,途经17座城市,开启了我的“科学复兴”之路。

以“科学复兴”之路的名义,我走访了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今天的书院,我看也是“商业过载”的典型例子。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脚下,进山门,先付30元,紧跟着是停车场付10元停车费,然后书院门票30元,雇讲解员50元。对于这样的小县城居民以及游客而言,每次逛书院也得准备上百元。关键是名其书院,书院没书,据说曾有藏书一千多部,都陆续丢失,也没有现代的任何书刊。当然也没有讲学的活动,功能就是商业观光。我是下午到的书院,门可罗雀,留影纪念还要找收银员。应天书院也大体如此,2007年开始恢复重建,十年了,不大的书院还没重建好,我去参观时还在建设中,据说偶尔办上一二次名人讲学,也是没书。

多好的文化资源,为什么我们什么都要拿来商业化?书院就该是书院的样子,读读书、办办各类讲学活动,想想这是范仲淹等名人雅士读书的地方,在这儿翻翻书刊都觉得有些神往,有机会在这儿的讲台上讲学讲座,精气神都不一样啊。国外很多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免费,政府和社会多方出钱出力,唯恐浪费了这些精神财富。据说现在的中国人不怎么读书了,人均读书量排名靠后。

我们这个国家,GDP世界第二了,可能很快是世界第一了。但我想,这样的世界第一第二今天还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人读书蔚然成风,知识丰富、精神富足,GDP世界第三又如何?如果我们精神上贫穷,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一样是可怕的。

为长久计,为孩子想,我们应矫正“商业过载”,树立科学精神。某种意义上,科学和科学家是上帝为人类留的一扇窗,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平衡。

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先贤们开启了人类的文明之路;数百年后的今天,世界科学复兴,科学家将点燃未来的科学之光。人工智能、空间探索、基因工程、生命研究等,人类的视野从未如此开阔,人类的探索从未如此深远,人类的变局前所未有!

因此,提倡“科技复兴”,是我们的共识,是我们的使命。我相信科技的源头就是科学,此时此刻,我们需要科学精神,我们需要科学家视野、思维和思想。

2016年9月,我在硅谷发起GASA大学,我们以科学复兴为使命,打造人类的知识殿堂。我们希望科学家思维和思想能够成为人类新阶段的灯塔,让科学之光照耀更多的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上、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创业者们可以感知科学的魅力,抵御商业过载的诱惑,回归从容不迫的创业初心!

2017年1月,我在伯克利大学听课,再次感受到科学家和科学家思维的魅力。科学家、科学家思维和思想是这个时代我发现的“新大陆”,让创业者和企业家通过有别于商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授课的科学家思维训练,是全新的体验,有助于纠正今天中国的“商业过载”和“教育过假”。

这些见闻与体验,让我愈发感觉到,科学需要越来越被尊重,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需要迎来他们的春天,财富也罢,掌声也罢,即使是他们一直保有的那份科学探索的纯粹也罢,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心意!

过去几十年,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应用。我认为未来几百年,科学将迎来美妙的春天——一个科学复兴时代。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期待科学成为你我共同的话题!文厨长城会创始人、董事长第一篇人工智能新工业革命我不是李开复 我是人工智能李开复

一张李开复与徐小平四目对视的照片,让李开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刷屏了。这是2017年3月4日李开复在三亚出席一场活动中被摄影师抓拍到的照片,当天他在大会上的演讲主题是“我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图1:李开复和徐小平四目对视,被网友加上“台词”(图片来源:投资界供图)图2:李开复大会演讲用到的PPT封面(图片来源:李开复演讲PPT)

这是李开复近一年来就人工智能发表的众多主题演讲之一。在2016年9月底,李开复在美国硅谷由长城会主办的G-Summit(全球科学创新峰会)上发表演讲“AI(人工智能)将代替不少行业的人工”,让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言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曾经供职的企业包括苹果、微软、谷歌等,最高职位做到了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而后进入创业模式——创建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CEO。

这一次,李开复站在了全球火热的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声呼吁,并做出了实际行动——创新工场创建了人工智能工程院。

在接受《千秒》的采访时,李开复表示,之所以要创建人工智能工程院,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创业有大数据、昂贵设备、特殊人才等诸多困难,创新工场希望通过这个工程院来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平台,并辅助创业者去打造商业价值、寻找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工作,达到每年孵化5~10家公司的目标。而这与创新工场之前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自2009年成立以来,创新工场先后孵化成功了点心、豌豆荚、知乎、VipKid、小鱼在家等众多创业企业。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李开复再次详细谈了关于“取代人类工作”的观点。他认为可分为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在很多领域,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工作,但其实可以创造更多人机协同的机会;其次,会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一个工作岗位被取代了,人其实是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岗位上去。人其实还可以看哪些是机器不能做的,比如人工智能不懂得美、不懂得艺术、不懂得手工、不懂得幽默,所以,无论是戏剧、电影、娱乐、美术、音乐、表演,这些都是适合人来做的;还有,服务业肯定是需要人的,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后,尽管人工智能导致一批工作没有了,但也一定会有另一批工作兴起。当然,在这部分有准备的人会更有优势。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深入,不管是从就业还是从日常生活来说,人类社会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到时会是什么样呢?李开复也基于他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描述了他对未来的想象:自动驾驶让人们不再需要买私家车了;精准医疗让人类越来越长寿了;人的时间会越来越多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了;在娱乐方面,由于虚拟现实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人类的体验也会越来越酷。这些变化将会超过人类历史以来的变化,但李开复也表示担忧:未来的十年,我们的世界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

而对于教育行业怎么适应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李开复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他认为,教育是最急需改变的行业,首先就是需要改变把每一个孩子教成同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模式,需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其次,应该让孩子的左右脑平衡发展,而不应该提前给孩子指定以后走什么路,因为在未来,最好的工作是无法预测的;第三,要在教育里让人们了解从事服务业并不是一个卑微的事情,与人交流其实是非常值得尊重,服务行业是有尊严的。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在PC时代完全落后于美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于实现了中美互有领先的局面,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李开复对于中美竞争的判断,是相对乐观的,乐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应用等领域,但在技术上,中国仍然难以赶超美国。

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上所向披靡的表现,让人们担忧人工智能会否有一天能超越人类,甚至霍金和比尔·盖茨都提出了“技术灾难”的警告,但李开复表示并不足惧。他表示,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工具,就如同电一样,它并没有自我意识,在应用过程中,政府法律方面需要适度地关注,而最重要的是,对于新的科技应该让它先用起来,出现问题再逐渐地调整。

对于“技术灾难”的论调,李开复认为灾难不是必然的,它的概率是没有办法预知的,今天计算机并没有自我编程、自我修改的能力,它更没有自我意识,它也没有这种生存或者你死我亡。对于人工智能统治人类这种可能,目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当然这个可能也没办法完全排除,所以,政府方面、行业自律和他律方面,要想办法将这些可能性降到最低。专访实录人工智能工程院启航《千秒》:我们知道,创新工场在2017年1月建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作为一个创新领域孵化器的场所,这个决定的初衷是什么?

李开复:创新工场建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是因为做人工智能的创业其实挺困难的。一个创业者需要有大量的数据、海量的数据,要不然人工智能是不能工作的,而且他要买非常贵的机器,然后还要找很特殊的人才,这几点都是很困难的。所以创新工场所做的工程院就是希望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把大计算、大数据都帮着搞定了,然后我们对于业界的很多很深刻的理解就是人工智能怎样去赚钱,怎样去打造商业价值。我们会在这方面给这些创业者、科学家们做特别有针对性的辅助,并且帮他们去找一个可搭档的商业伙伴。因为在人工智能创业的过程中,科学家的角色是非常核心的,而他们又有这么多刚才说的短板,所以我觉得这个孵化器可以特别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科学家创业做一个短板的补足。《千秒》:那在这一块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呢?

李开复:我们希望每年能孵化5~10家公司,然后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平台经过不断的数据累积,经验的累积,还有孵化跟投资公司的互动,能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被创业者认可和选择的投资公司和孵化平台《千秒》:您最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人工智能会逐步取代我们目前很多行业的一些员工。如果人工智能把很多行业的人工替代了,那么未来人类的就业怎么办?

李开复:我觉得我们需要做好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虽然很多领域里面某一个工作被取代了,但是其实创造了更多人机协同的机会。比如说,在医学领域,某一些诊断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医生比,可以做得一样好或更好,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部分的事情交给机器做,医生就可以把时间释放出来,做只有人才能做得更好的工作,比如跟病人的沟通、发明新的药物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是希望用机器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人能够寻找到更适合人来做的一些工作。

第二,我觉得有些工作会有一个转移的过程,比如说银行,我们其实不用人工智能也好,今天可以看到银行里很多的柜员已经被取代了,他们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了,而是被ATM 取代了。那么柜员这时候就可以成为比如说客服,因为客服永远是人对人的,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

所以一个机会被取代了,人可以走到另外一个岗位上去。那如果实在是真的被取代了,没有人机结合,或者没有改变岗位的机会,那人怎么办呢?我会建议我们思考哪些领域是机器不能做的。人工智能是很聪明的,有很好的记忆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但是人工智能不懂得美、不懂得艺术、不懂得手工、不懂得工艺、不懂得幽默,有关于这些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戏剧、电影、娱乐、美术、音乐、表演,都是适合人来做的,所以可能要做一个这样的迁移。

那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才华的怎么办呢?服务业肯定是一个适合人的行业,因为服务业是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所以我觉得随着一批工作没有了,另一批工作又会兴起,只是说这些可能被取代的人应该足够早地意识到这个事情会发生,让自己能够提早做出新技能的学习和转化。人工智能将颠覆各个领域《千秒》:那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您可以给我们描绘一下。在那个时候我们整个社会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形吗?

李开复:我觉得各种领域都会被颠覆了,比如说从出行来说,我们就不用买车了,车子会变小,一次装一两个人,然后它会在我需要的时候来、我不需要的时候走,我们不买车,节省了很多钱,这是出行;运输方面,大量的无人驾驶的火车、卡车帮忙配送,我觉得这个会有特别大的改变。

医疗方面,很多更精准的医疗会让我们活得更久,有人说可以活100~120岁,更多的可能不是担心我们得了癌症或心脏病,这些可能发生率会变得很低了。但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未被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老年痴呆,反而会成为我们人类最担心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活得不够长,而是活到了85岁以上的老人痴呆的概率如果不能下降,那你(人生)的三分之一的生活品质,并不是很好的。

我觉得娱乐方面也会有特别大的突破,我们人的空闲时间会越来越多,我们不需要工作8小时了,我们的社会可能可以保障每一个人的温饱,比如现在北欧有一些国家,每个人发一笔最低工资,不工作也可以拿到每个月几千块钱,这样确保没有人会挨饿,没有人会无家可归,对整个人类的尊严的提升、对贫穷的消灭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还有,我觉得人的时间会变多,工作的人可以选择工作更少时间、可以选择在家里工作、可以选择虚拟的工作,所以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也有更多时间进行些好玩、娱乐的事情。在那个时代呢,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会非常进步,我们最多带几个像我这样的眼镜,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去玩世界最好玩的游戏,或者和我们过去的记忆、和我们的朋友在虚拟的社区里面、在虚拟的社会里,和真实的社会几乎有两个存在。

这些都是我觉得十年后可以期待的特别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我觉得是超过了人类历史以来的变化的总和,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期待,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有一点担忧,未来的十年,我们的世界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千秒》:刚才讲到人工智能会对人类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其中有一条比较现实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比如说语言还有很多的技能,可能都没必要成为所有人需要掌握的技能了,到时候都可以用人工智能解决,甚至包括芯片植入大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教育体系需要发生改变吗?还是需要怎么样地变化来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

李开复:虽然我个人接受了刚才我讲的这些变化,但芯片植入大脑这个,稍微过一点,这个我可能还一时无法接受。

不过回到教育应该怎么改变的问题,我觉得教育现在是最急需改变的,第一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把每一个孩子教成同一个“螺丝钉”这样的模式。因为这种螺丝钉的工作以后人工智能都可以做了,我们需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兴趣,让他自己能花一万个小时在这个兴趣里面,做到没有任何机器能够做到的地步,让他自己找到自己的最爱,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们应该让孩子的发展左右脑平衡,不要过早推着孩子说你以后一定要走一条什么路,因为未来的工作,其实最好的工作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应该非常开放,如果他想做艺术家、想做诗人、想做作曲家,我们都应该鼓励,因为那也许就是他命运中或者他才华中应该走的一条路。

第三我们要在教育里面充分地让人们了解,从事服务业不是一个卑微的事情,服务业是一个有尊严、值得尊重的行业,因为越来越多行业以后必须要走上服务业,我们要把服务业做成是行业里面的典范、做成很美好的例子。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日本的一个寿司师傅可以上电视,成为世界上最被追捧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一种技巧技工的事情,我们要怎么样树立起类似的典范,让大家理解服务业、理解与人交流是非常美好的、非常值得尊重、有尊严的。

所以整个教育的结构可能会要做得更互动,有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然后让整个价值观有所修改,因为未来十年以后的世界用现在价值观去植入的话,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千秒》:接下来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会逐渐代替好多行业里面的员工,针对这个,比尔·盖茨最近提出了一个“向机器人征税”的概念,在整个业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这个提议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他的提议倒不是说真的机器人要纳税了,他的提议其实是说当你替代了人工之后,这个人就不再纳税了,所以国家的收入变少了,那国家收入变少了,我们怎么样去帮助这些下岗的人去转行。所以我是觉得,对于暴利的大公司,国家肯定是要征税的,这个税征来了以后,一定是有一部分或者很大一部分要用在下岗的人和需要重新学习技能的人的培训的过程中,所以我觉得我会选择用这样比较平和的文字来描绘一个社会应该走的路,片面来说要向机器人纳税的话可能会让许多人误解你真正要做的事情。AI 的科技应用将赶超国外《千秒》:我们看中国,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国是相对落后于美国等国家的,最近几年在移动互联网这一块,中国已经有点儿赶超了,那在接下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您觉得中国的机会会是怎样的?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时代,最顶尖的科技方面,中国现在是落后了,但是科技的应用上我觉得中国可能是会赶超的,因为中国的市场大、人口多、数据多,这给了人工智能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第二,因为中国人的理工很强,做人工智能的工程师非常适合,而且可能数量会比美国大很多,还有就是中国很多传统的业务是落后于美国的相等的传统业务的,比如说银行,那么人工智能在中国可能会更快地产生价值,因为现在这个水平是很容易超越的,而美国的银行即便没有人工智能,比如说做信用卡的欺诈或者做征信方面,没有人工智能也做得很好,所以中国呢,在利用人工智能方面更容易超越。

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都会有更多的商机、更大的市场、更合适的人才。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在美国,对很多数据的隐私啊、无人驾驶的绝对安全性啊,还有对一些可能被取代的人群的这种工会的保护行为啊,这些顾虑有可能会让美国走得稍微慢一点。

整体来说,对于中国的应用,无论是无人驾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还是各种人工智能领域都是乐观的。然后我进一步认为,一旦应用乐观了,超越美国了,那基础研究也会被带动起来,所以对整体我是比较乐观的,虽然目前技术上是不如美国的。《千秒》:创新工场现在建立了人工智能工程研究院,来扶持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那您认为在中国做一个初创的人工智能创业者的话,有哪些比较好的领域可以选择呢?

李开复:在中国人工智能创业,最快能产生利润的领域,短期我认为是金融领域,我觉得在中期可能是医疗方面的,而长期的话,无人驾驶会是最大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一个创业者可能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在哪、自己最懂什么领域,不仅是技术多强,而是有什么领域上的优势。比如说要做医疗领域,能不能拿到医疗的数据?能不能卖产品给医院?团队有没有这样的能力?需要综合去考量,考量之后才要跳入这个领域。《千秒》:创新工场也投资了不少的项目,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创新工场在投资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时候,最看重的是什么?投资的整个战略布局是怎样的?

李开复:我们的战略布局肯定是看我们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认知,在每一个领域去投那些我们认为最可能会达到最好的成长的企业。比如说我们投无人驾驶,就希望他能够有一个两三年之内可以应用的场景,而不是说立刻就在全场景可以无人驾驶。我们会在各种选择里面去挑,和创业者一起去讨论什么样的应用才是最好的,比如说是做垃圾车、卡车还是景区车,等等。

第二,我们会看创业者本身的能力,他的技术是不是足够强,能够驾驭这样的一个方向。比如说,如果要做一个金融的放贷的公司,他是不是对整个环节和上下游是理解的,如果要做无人驾驶,是不是有全方位的从计算机视觉到自动化,到深度学习,到造车都有理解的一个完整团队,团队的技术和全面性非常重要。

第三,我觉得是对于应用和产生价值,也就是变现,要有深度的理解,而且是愿意去做这个事情。因为很多科学家在创业的时候也把科学家的习惯带进来,思考的是我怎么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是科学家的衡量),而不是我怎么做创造最大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个思维的转换,我们要确保这个科学家是有的,他愿意做不是最新的但是是有价值的事情,还有他要有相对应的团队能够执行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工智能创业的团队会做这些方面的考量,之后才会去投资它。《千秒》:现在人工智能其实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深度应用的阶段,您能跟我们描述一下现在人工智能在您每天的生活贯穿的一个情形是什么?或者说,人工智能怎么样来帮助您?

李开复:现在每天(人工智能)的体验其实很多了。打开手机里面的App其实很多都是有人工智能的,今日头条的新闻排序是个性化推荐的,淘宝的商品推荐、百度的搜索都是人工智能的,也有新的应用,如度秘、可以对话的微软小冰等。其实我们的手机上已经充满人工智能了。

再进一步的话,比如说我们投资的美图,他的手绘功能其实也是人工智能,它为什么能够把你化妆得那么好看,是因为它了解什么是眼睛、鼻子、嘴巴,你的表情什么是美、什么是笑,它有一定的概念,这些其实都是经过人脸识别和表情识别来达到的。

手机之外的人工智能其实也很多,比如说我们投资的小鱼在家,它的智能就是能够跟你做一个对话,然后让你能够找到你最爱的人,跟他们聊天,能够陪伴家人、亲人能够陪伴老人;我们投资的智能钢琴The One Piano,也是人工智能能教你怎么去弹钢琴。

还有,今天也开始有很多硬件产品,如Amazon Echo是一个智能音箱,可以跟你对话的。我们的汽车现在已经可以一定程度地做到自动停车,或者在你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时发出警告。这些产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步入我们的生活。

所以,每一个你能见到的领域,所有能够充电上网的东西,它都会越来越智能化,人工智能也会让它很聪明地完成各种的任务,然后帮你过上更好的日子。

有关现在还没有上市的技术,比如说我们投资的驭势科技,它的汽车已经可以在他的园区里面无人驾驶,从一个地方开到另外一个地方,路上如果碰到什么阻碍或者行人,它会很聪明地知道停下来,这些我觉得离实际的应用也不是很远了。

还有一个用途,在创新工场就可以每天用到的,就是我们上班的时候是不带牌子的,我们基本上是用刷脸的方法进入办公室的,用的是我们投资的Face++的技术,它每天会“看着”进来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你需要停在那里等开门,它看到人来了门就自动开了,所以我们现在连前台都可以不需要了。《千秒》:人工智能现在影响了很多行业,尤其是一些传统的行业,那您认为人工智能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颠覆,还是说是促进进步呢?

李开复:我觉得,如果传统行业接受人工智能就是促进进步,不接受就会被颠覆,这两个是二选一的状况。所以一个银行如果快速地使用人工智能来决定怎么样做这项配置,针对用户的推广、用户的获取,还有放贷的甄别、征信、决策或者是风控,把这个人工智能应用到它的每一个环节中,它就可以省钱、赚钱,创造更好的利润。但是,如果它不接受呢,那可能一些新的实体(虽然它们不叫做银行,但是它们做一样的业务),就会把银行取代。《千秒》: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大数据的获取这一块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上现在涉及大数据的话,可能涉及很多机构,尤其像银行、医疗这些机构的数据,会很敏感与封闭在这一块,从国家层面上,或者是从政策层面上,您期待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呢?

李开复:我觉得人工智能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不够吧,所以政府的数据如果可以帮助人工智能的创业者,这会是特别巨大的、有效的一个提升。当然在分享这种大数据之前,我们要考虑到隐私的问题,怎么去做脱敏的问题,所以我会建议在有些领域里,是可以直接提供的,比如说天气、空气质量啊,应该是可以直接提供的。在有些领域里面可能有隐私的问题、脱敏的问题,需要做处理。但是我觉得,越开放会有越大的数据,可以促使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创造特别有价值的人工智能公司。“工具”本质,理性批判《千秒》:您说创新工场在人工智能工程院这一块可能会提供更多的大数据支持,那在这一块创新工场可能的具体执行战略是什么呢?

李开复:我们是在收集很多的语料,比如说大量的中英文对照的语料来做机器翻译,比如说大量网上的图像语料而且又有非常清晰的标注来做物体识别,然后有大量的比如股票交易数据来做人工智能交易,我们会收集各种没有隐私问题的数据来提供给我们的创业者,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可能也会有更多其他的数据,也许这些创业者之间是彼此可以交换的,或者是一起把盘子做大的,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机制,让这么多兄弟能够把数据在没有隐私和版权问题的时候拿出来共享,把整个饼做得更大。《千秒》: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一些争议性的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是纯技术性,是编程实现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可能会带来一些安全性或者是伦理性的问题,甚至是法律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话您怎么看?

李开复:我觉得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工具,和任何其他的工具,包括网络安全、互联网、电,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工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们当然需要政府的治理,需要每一个人有自我约束,但是,我不觉得作为一个工具,它和其他的工具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当然有些工具可能是会伤害人命的,比如说汽车可能撞到人,但是无人驾驶的汽车会撞到人,一辆普通的汽车也会撞到人,所以对于这些,怎么样能确保它的安全性,在它上市之前,可能需要做一些措施。

然后对于一些特别大的公司,它手中如果有特别大量的人的各种隐私,怎么能够约束它?如果它不合适地利用这些隐私,伤害到了个人怎么办?这些可能要注意,当然特别重要的就是有伤害人的生命或健康的,其次的是伤害人的隐私等等的,那这些我觉得是政府在法律方面需要关注的,但是我也觉得不用特别地关注。因为人工智能其实也就是一套工具,它并没有自我意识,你开发的过程中可能犯了一些错误,然后会有各种的责任,需要知道怎么样去追究这个责任。比如说,一辆Google的人工智能技术驾驶的福特汽车,在某一个人辅助驾驶的情况下撞到另外一个人,那这个问题是出在司机、汽车还是软件上,肯定是要去讨论清楚的,但是我觉得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政府跟业界的沟通,然后做一个合理的判断,并且要有足够的弹性来作调整,因为刚开始的规定不一定是最完美的。《千秒》:目前全球好多的企业和机构都在做人工智能,可能较为无序,另外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有一种批评认为,算法可能缺乏一些透明度,很多都是封闭的,没有开放,甚至有些机器学习作出的决策人可能都不明白其中的原理,而这有些时候可能就会造成一些事故并导致损失,比如说信用卡申请不下来等问题都出来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透明度和有序性这一块,您认为需要进行监管或者有一套标准来进行规范吗?或者是有一个什么机构来进行管理?

李开复:我觉得新的科技就应该让它先用起来,出现问题再逐渐调整。问题后面肯定会发生的,就像当年支付宝,它也是一个很有突破性的产品,但是我们让它发生了,就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当然新科技也会带来一些挑战,当碰到了挑战再来监管,我觉得这是最明智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如果能更快地让大数据、人工智能跑起来,它就会跑在世界竞争时代的尖端,这些问题应该都是可以之后来想办法处理的。

很多领域里面,人工智能不能解释为什么,或者不能完美地解释为什么得出某个结果,这并不是很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用人类的逻辑来理解的,比如当我用人工智能做一个投资组合的时候,它讲不出为什么,但是只要每年能给我更高的平均回报,我就还是满意的。所以可能在大部分的领域里面,我们不要太纠结于解释为什么,当然在有些领域里可能还是重要的。如果最终我们要让人工智能解释为什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我相信这方面是会有突破的,但是需要时间。《千秒》: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惧,霍金和比尔·盖茨都提出过人类可能将迎来一次“技术灾难”,您怎么看待他们的这个观点呢?

李开复:我觉得这个“灾难”不是必然的,它的概率是没有办法预知的。今天计算机并没有自我编程、自我修改的能力,它更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这种要求生存或者你死我亡的情况。我觉得很多人因为科幻小说看得比较多,可能会假设机器人聪明了起来,就会开始要统治人类、伤害人类。这个直接假设我觉得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当然我觉得这个可能也不能排除。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的这种政府方面的监管,公司方面的自律也好、他律也好,都在想办法把这些问题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我们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讨论,我觉得就足够了。如果我们真的要讨论未来会发生的问题,我倒觉得失业的问题大于被机器人统治的问题,需要更快速而且确切击破。所以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解决这一类紧迫而且确定会发生的问题上。当然,少数的人来谈长期潜在的危机我觉得是OK的,但是没有任何必要造成整个人类的恐惧感,因为这样的发展是没有确定的科学根据的。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苹果公司和美国硅谷图形公司SGI电脑公司就职8年后,1998年7月,李开复加入微软并在中国创建并领导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该实验室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的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这里也走出了张宏江、张亚勤、林斌、王坚等一大批现在活跃在中国IT届的领军人物。2005年7月19日,谷歌(Google)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李开复将负责其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宣布从谷歌离职,3天后,宣布创立“创新工场”,开辟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一个新模式。主要涉及的领域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科学中关键的火花往往来自跨界思维张首晟

张首晟是目前全球顶尖的华人物理学家,由于在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除诺贝尔奖外的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

除了在物理学的研究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张首晟还成立了自己的投资机构——丹华投资,用物理学中朴实又简单的“第一性原理”不断开拓自己的疆域。他在接受长城会《千秒》采访的时候说:物理学和诗的境界是一样的,我们叹出一些美丽的诗句,它很简单,但是又能表达出最复杂的情感。而人类文明也好,科学也好,很多最关键的火花,都是源于一种跨界的思维。专访实录物理学与思想的火花《千秒》:物理学家平时是怎么思考的?

张首晟:物理学家有理论科学家,也有实验科学家。很多物理学家需要做实验,有很多的实验室。《千秒》:您是属于(哪一类)?

张首晟:我是理论科学家,所以我没有实验室。我们就是要产生想法,但是我觉得人类文明的很多的火花,都是在这些想法里面产生的。我举个例子,2016年我们最大的科学发现,至少是最大科学发现之一是引力波的发现,这是100年前爱因斯坦完全用一张纸、一支笔推导出来的。《千秒》:他首先假设,然后后人去证实它的存在?

张首晟:对,所以其实这个是科学里面最值得关注我们的方向,就是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时大家容易报道。但是这个思想火花是怎么产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千秒》:您平时是怎么样获得灵感的?您在过去也有很多在物理学界的重大发现,那些比较好的想法往往是怎么样产生的?

张首晟:关于拓扑绝缘体最最核心的一个想法是在考虑的时候。《千秒》:能不能多谈一下?

张首晟:往往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一开始你是朝这个方向想,其实很多时候那个最关键的火花,都是源于一种跨界的思维。你平时在做一个科学研究时,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在走,往那个方向走、走、走、走,直到你发现再也走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往往需要轻松一下,“劳逸结合”嘛,在这个轻松的环境下,思维就更容易跟别的领域做一个连接。所以有的时候思维在沿着一条直线走,它走到了尽头,到了在劳逸结合的时候,比较放松的时候,就突然想到跟另外一种思路是可以连在一起的,就可以继续往下面推。《千秒》:那这个跟考虑有什么关系呢?

张首晟:本身没关系,但是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新的想法。我每天工作非常的努力,有时非常好的想法是这样产生的。一个是需要非常专注地工作,但是在非常专注地工作时,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不会太发散,但是在放松的环境下,往往可以跟另外一种思维方式连接在一起。《千秒》:您觉得物理学对您来说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张首晟:它既简单又朴实。比如我们今天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跟电磁波有关,我们拿起手机打电话,都要靠电磁波的传播,那整个电磁波,包括光的现象,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魅力,这与诗的境界也是一样的,我们叹出一些美丽的诗句,它很简单,但是又能表达出最复杂的情感。《千秒》:除了物理以外,您认为对于文学,艺术必须感兴趣?

张首晟:对。《千秒》:关于一些灵魂、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您怎么看?

张首晟:就物理本身,我们可以一直去追求下一个物理的定理,来描写整个宇宙,我想我们面临的最大一个谜题,也是始终吸引着每一位物理学家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最终的一些真理,既简单又朴实。

在这个意义下,它又非常的美丽,所以我们某一天会解决世界上所有的谜,但最终的一个谜是,为什么这些最终的真理即是那么真,又是那么美。好奇心与求知欲造就的伟大《千秒》:您之前也提过,您很多年前读了很多书,早年这些书对您的影响非常大,那么什么样的书对您影响比较大呢?

张首晟: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因为我的启蒙教育并不是科学,我当时正好是在文革时期。大家可能也知道我的故事,我并没有读过高中,当时我就在我家的那个阁楼开始看一些书,我的父辈们留下很多书。我父亲是读工科的,但是我其他父辈们大部分是读文的,所以他们留下的有西方哲学史、有西方历史和西方艺术史,这些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所以我想,学习应该是来自于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最最可贵的。《千秒》:刚刚您提到一些跟物理学距离很远的因素,它们怎么去影响您对物理的兴趣,然后促使您不断去突破?

张首晟:我一开始的思维启蒙教育是艺术史、哲学史和历史,后来“文革”快要结束了,高考开始恢复,这对我来说影响比较大。中国有一套非常好的丛书,叫《数理化自学丛书》,读了这套书之后,我对数学、物理和化学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我觉得对我的这套整个人生来说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所以我想,一开始的文科教育,也对我影响很大,比如说我做报告,就能够讲得能够比较深入浅出。

我觉得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科学家来讲也是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做出一些科学发现,如果你不能把它讲得让很多人听得懂的话,你的科学发现的影响力也会受限制。第一性原理《千秒》:您演讲的时候提到了“第一性原理”。我也比较好奇第一性原理还有一些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引导您去投资,去做科研,以及您的生活方式的?

张首晟:这个我刚才讲起,世界上那么复杂的光学的现象、电磁波的现象,用几个公式就能够代表,就是表达了第一性原理。我们化繁为简,在复杂的现象中找到最后根本的原理,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有人也问过伊隆·马斯克,到底什么才叫第一性原理,他是怎么学习的?他曾经说过,他曾经是斯坦福物理系的学生,但是他没学完,一两个学期他就退学了,但是这种利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他。

今天我们人类知识的框架,如果用一棵大树来比喻的话,树枝正在丰茂地成长,但是成长过程当中,枝和枝之间的距离离得很远,所以一般来看,好像两枝已经离得很远很远,但是你如果回到它的根的话,会发现它是同一棵树。

所以在第一性原理的意义下,比如说伊隆·马斯克做的那些事情其实还是统一的。我想我今天能够用科学的理念来做投资,也是因为科学和投资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是一棵大树的两个树枝,我却能够来到它的根源,找到它共同的地方,所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会。

我之所以喜欢在演讲中提富兰克林,是因为我觉得在他的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出现了不少仁人志士,但像他这样的天才,是能够看到不同知识的相互连接,这使他能够文理双全,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成为一个旷世的奇才。《千秒》:现在您也在做一些投资项目,那您的这些思维模式,怎么样帮助您去找到新的项目,您怎么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去投资?

张首晟:衡量它的标准就是既简单又朴实。我想,好的创业公司,也是要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景,能够找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意义下面,科学和物理学和投资的道理是相同的。物理学家的管理方式《千秒》:您现在进行一线的科学研究,又在教学生,还在做自己的投资公司,您平时是怎么进行时间管理的?

张首晟: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建立很好的团队。我们每个人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的理想,通过这些理想启发团队,就可以把我们自己的力量加倍化。所以我在科研上面也比较善于指导学生。我想在投资上面,今天达到的有所建树,也是由于把团队建设得比较好,通过我的思想能够感染他们,让他们能够通过执行我的思想,能够把公司做好,也是使得他们今天能够在各行各业里面,都会有所建树,我想这个原理还是朴实的。

目前我的研究团队差不多是3个学生、3个博士后,这个团队不大。我想,现在我由于在投学界被认可,如果要扩展我的团队的话,经费上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我是不想把它扩展得太大。《千秒》:为什么?

张首晟:因为真正的创新的想法还不太多,你如果有很多学生,而给他们的想法并不是从0到1的创新,我觉得这也没太大的意义,反而是在浪费时间。

我喜欢从0到1的创新,这能够让他们做一些有创新性的项目。如果只是在别人后面跟风的话,我就觉得没任何意义。所以我想,不要简单地认为团队越大越好,我们投资团队也不大,只有7个人。如何从0到1去创新《千秒》:您觉得国内应该怎么做,才有助于从0到1这个想法的产生?

张首晟:从0到1的想法的产生,首先要有自由思维的一个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国内的科学现在也非常重视这件事,但是你如果一开始就是把它定义得很清楚的话,就限制了大家的思维。我刚才也讲了一个例子,就是我一开始申请那些科学的项目并不成功,因为一开始就做从0到1的话,你根本还不知道这个科学名词的概念是什么。

我们一定不要先把科学的、科研的方向定死。中国在科研领域里面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要集中力量来攻关”,要攻关的话,首先要有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其实这个目标本身就限制了你的创新,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千秒》:现阶段,您觉得中国教育应该向斯坦福大学具体去学些什么呢?

张首晟:我觉得中国的本科教育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比如说我在斯坦福大学的那些学生,大部分都是从清华、北大来的,我想中国本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比斯坦福要来得好,我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主要问题是在研究生阶段,没有足够的特别是科学前沿一线的老师能够再带他们更进一步。但现在看来,我们中国最近的那些“千人计划”的项目,的确都已经取得预想的效果。虽然我自己在斯坦福工作,但是我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回到中国高校工作。

我在斯坦福并且经常和中国的名校,比如清华、北大、交大、复旦来交流,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更大,因为我能够不断把国外的一些新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我经常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完全是从0到1的想法,看看他们能不能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跟我开始合作。《千秒》:刚才您还提到,一些热门的科技趋势,比如说人工智能,现在在国内大家炒得也很火,很多人在布局这个领域。您是怎样看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前景的?

张首晟:我觉得人工智能的进步,是大家最容易体验到的,现在我拿起手机来跟它对话,我的语言它基本都能够理解。比如谷歌的翻译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对图片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进步,所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确是在飞速地成长,我也非常看好。《千秒》:有人担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会不会超过人类或者怎么样,您是怎么看的?

张首晟:我觉得人工智能智力超过人类的这天迟早会到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灭亡。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我们人类和机器的智慧是一种互动的状态。张首晟全球顶尖的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1999年,张首晟联合硅谷企业家们共同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并在他家后院开了首次会议。现在,华源科技协会已成为硅谷最大的华人科技创业社团,会员多为中美之间的技术领导者、投资者和企业家,福布斯40名40岁以下CEO榜单中也屡屡出现会员的身影。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除诺贝尔奖外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2013年张首晟教授与他斯坦福的学生谷安佳博士联合创立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美国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及商业模式,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目前,丹华资本已投资包括WISH在内的数十个项目。AI大时代,中国不缺席张亚勤

AI已经成为了当前最让人激情澎湃的话题了。因为它代表新技术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根本性改观。更重要的是,它将为中国的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有望华丽转身超越美国。

2017年3月28日,百度总裁张亚勤接受长城会《千秒》专访,他深度分析了PC互联、移动互联以及目前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演变史,并分析了AI带来的全新改变。张亚勤认为,AI目前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仍需进一步成熟,当前的AI还远远无法达到人类智慧的水准。利用AI进一步改造我们的世界、延展我们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加强对人类大脑的理解,以及加强计算机科学家、数学科学家、生物科学家、大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之间的高频率思维碰撞。

百度推出了“度秘”操作系统,希望布局未来,其中第一个层次就是希望做一个操作系统,摆脱中国在PC时代、移动时代操作系统被美国微软、谷歌垄断的局面,让中国公司的操作系统在AI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第二个层次是让技术落地成为产品,造福消费者;第三个层次是商业层面的,希望通过云搭建AI开放平台,通过合作覆盖多个行业。专访实录“短期人们往往高估了技术的影响,长期往往低估了技术的影响”《千秒》:所有人都在谈人工智能,并高薪挖掘这个领域的人才,加上媒体炒作,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是否被高估了?

张亚勤:你记不记得1998年、1999年的时候,互联网很火,所有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随便一个公司一上市都是几百亿美金市值。2000年以来,很多公司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互联网还是发展很快,互联网真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影响力。人工智能也差不多,也许明年或后年会有一阵寒流,但是好的公司还是会起来,人工智能还是兴起的。我经常讲一句话——人们往往在短期高估了技术的影响,而在长期低估了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我讲这句话,人工智能时代我觉得也是适用的。《千秒》: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技术现在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亚勤:人工智能本身不神秘,也不是一个新的东西,它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经过了三个阶段,现在是第三阶段,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主要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第一个阶段是以规则为基础的逻辑推理发现效果不是很好,第二个阶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体系—“专家系统”,要有知识,因为规则没法穷尽,人都不知道自己脑袋怎么想的,规则放里面发现没办法穷尽,得靠很多知识,靠数据库,后面发现也有各种问题。现在在第三阶段,其实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学习阶段,计算机自己去学习,大量的数据放进去,学习之后,做出模型出来,搞出函数,然后再预测规律。这个东西目前发展了十年,现在进入实用阶段,比如在语音识别、图象识别、人脸识别,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及翻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在某些方面机器已经超过了人类。有的时候双胞胎我们辨别不出来,但机器知道,语音的方言我们听不清楚,但机器基本上能听出来,再比如翻译,再过几年机器翻译会比人都好,至少比一般人好,比起翻译家可能还差很远,所以我觉得这种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让大家觉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有戏,否则人工智能就只是一个科学,是一种研究。现在它可以落地,可以进入产品,有实际的用途。

当然,人工智能目前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尽管有一些应用场景,但它真正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PC互联、移动互联到人工智能基本上是按照十倍的速度增长,从用户数来讲,PC互联是十亿级的,移动互联是百亿级的,到了人工智能可能是千亿级甚至更多,你可以看出至少是十倍的速度这么一个增长规模。另外就是边界延伸得越来越小,所以整个行业,包括百度,都是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开始阶段,是“早上六点半”这么一个水平。《千秒》:从应用层面来讲,可能目前人工智能更多地是在IT科技这一领域,在传统产业它影响挺大的,您认为哪些行业可以比较快地用起来?

张亚勤:每个行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使用,比如说智能客服,可能在每个行业都会用,用AI学习,比如在某一个垂直领域,它可能比人要准确。在教育领域,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人用了,它可以知道你喜欢学什么,知道你哪里有问题,可以一直帮助你,找到你要的东西,这里面都用了AI。

健康医疗、生命科学都是热门的应用领域。有一天我碰到了Craig Venter,就是在2001年发明了人类基因图谱的老先生,他后来成立了一家公司叫人类长寿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他用了大量的AI的东西,而且有无限多的数据,他的数据量目前占到整个亚马逊云储存的3.5%,你想想有多少!当然那个公司现在不赚钱,所以我觉得美国人挺牛的,很多VC或者政府,这么多年了一直支持他。他现在用了很多AI的东西,比如说在基因的图谱里面,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然后用分析AI人的基因,因为有图谱,通过分析每一年包括每一秒钟各种参数,人的变化,它可以根据15岁、20岁的数据预测到这个人30岁、35岁到40岁可能会得什么病,或者是遇到什么场景,它从这个人现在讲的话,马上就会知道他的基因会有什么样的突变,它会知道这个人几岁会长什么样子,然后真实性比较,发现基本上是准确的。

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学习,根据目前的数据,找出模型、然后预测未来。而且这个模型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计算机模型,一种是人的DNA的模型,都会有。

还比如安防、金融,百度的金融服务都用了人脸识别,很多地方用认证,主要是在金融业做认证,也在做风控,风控的模型有很多的数据,数据拿来之后怎么样,AI没什么了不起,AI就是在数据里面找到规律,找到模型。本来应该用数学公式表示,找不到公式,那就把这个搞一个无限复杂的模型,搞一个上千层的网络,其实就是搞一个函数出来。什么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找个函数,就这么简单。《千秒》: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创业的话,技术路线与产品路线都有哪些优劣势?

张亚勤:首先创业就是要体现独特的价值,你做的东西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不管是技术也好,产品也好,或者是解决方案也好,光做技术这样一个公司长期生存发展是比较难的。但是如果你有价值,你的公司可能可以和别人合作,或者被别人收购,你还是有存在的理由。也有纯做技术公司的,你如果看一下Qualcomm这个公司,移动互联时代做芯片,他是个技术公司,ARM靠自己的架构与技术,然后大家都可以使用。在AI时代,技术公司也一样可以发展。我看了一些一定要做产品,各种模式的公司,但也要有价值。做技术,不能被别人很容易去拷贝,或者很容易抄过去的技术。《千秒》: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无序的因素,您觉得现在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

张亚勤:不需要,让它自己发展,靠市场去调整,标准的东西,到某个时候需要标准的时候,标准会出来,一开始技术也好,产品也好,服务也好,IT这个行业一直都是这样,AI目前并不需要,到一定时候,比如用某个行业场景,那可能需要一些标准,到时候定。发展需要跨界与融合《千秒》:百度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是怎样的?

张亚勤:我们未来的战略,一方面是要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到目前的产品中,让现在产品的体验可以得到升级。比如用互联网搜索的话,你可以照一张相,它可以知道你是谁,当然如果互联网上没你的话,它还是不知道你是谁。比如拍一张花植物,它会知道这是什么植物,我们希望用户体验越来越好,比如让人工智能开心地帮你把结果读出来。你不仅仅可以看新闻,还可以听它读新闻,而且读的这种声音不是像机器那样很单调的声音,而是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可个性化的,这些东西都是产品的一个维度,可能变得更好。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布局未来,未来我们会有“ABC”:A就是AI(人工智能),B是Big Data(大数据),C就是Cloud(云)。这里面,第一个层次是要做一个操作系统,在PC时代,操作系统是微软的,在移动时代操作系统是谷歌的,这里面苹果只占了一小部分份额,那么到AI时代也需要一个操作系统。之前两个时代的操作系统和中国公司没什么关系,我希望在AI时代,中国公司能占一席之地。百度现在在做这个“度秘”,其实就是一个AI时代的操作系统,这是横向的。

另外一个就是怎样去落地,成为产品,技术最后还要落地到产品。一种方式当然是靠合作,别人用你的品牌,另外一种方式我们自己也可以进入一些行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两个行业,一个是“+”,一个是车,“+”的话,我们用比如说这个音箱也好,或者是电冰箱也好,可能也是通过合作方式,但是这是场景“+”,车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把这个AI用到车里面,这是面向消费者的。

另外就是通过云,我们把AI的这个平台开放,把计算的能力,把这些刚刚讲的各种语音、图像、OCR、翻译全放到云上面,别的企业可以使用,这个是面向商业的。

所以,我们一个是大平台操作系统,一个是几个场景,另外一个就是通过云,通过云可能会进入别的行业,比如教育、医疗、金融、物流,这些都是合作机会。《千秒》:进入云的话,这个又涉及到开源,有关开源,百度的想法有哪些呢?

张亚勤:我刚才所说的AI的开源工具和微软的CNTK很相似,都是开源的。我们把这种各种算法模型都放那儿,做AI的人就可以去使用它,他自己不需要编那么多程序了,包括上面有很多别人编的。而且做AI我们需要的数据量不会那么大,我们也会放原数据上去,也可以使用,所以开源对我们讲相当重要,而且开源之后对这个行业也有好处。比如说,你训练模型,放上去之后大家都可以去使用。开源的环境中我们不仅放到服务器上,大家可以使用,放到云上面,企业也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不仅仅把这些模型、数据和神经元网络放上去,我们还把那些它所实现的功能也放上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