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孟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19:11:2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孟昕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孟昕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陈孟昕试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编委会

主 编|连 辑

副主编|吕品田 谭 平 田黎明 牛克诚 杨 斌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龙力游 朱乐耕 刘万鸣 江宏伟 杨 涛

杨飞云 杨华山 吴为山 何家英 陈孟昕

林若熹 赵建成 骆芃芃 徐 累 桑火尧

崔 进 管 峻

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陈 曦

编辑部副主任|戴 健

编辑|戴 健 陈 越 曹贞华 杜 蕾

马 岩 刘晓光 朱 蕾 高 瑜

总序

今日之时代,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精湛技艺,更凝聚着艺术家充沛深挚的精神力量和睿智持久的理论反思。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正是符合这一要义之硕果,是我院近年来艺术创作阵容和创作成果的高水准集中展现,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凭借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多年来立足于以科研推动学术研究,形成了崇尚史、论、评相结合的学风,展开了许多具有全、通、精、新的学术探究,一批批学者孜孜以求,铸就了一系列奠基之作、典范之作。我院学者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立足时代、关切实践,在引领、促进艺术创作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彰显出理论的巨大力量,塑造出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是国内艺术创作的重要机构之一,注重艺术学科理性思考与创造能力的融合,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来服务社会。近十余年来,我院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一系列专业创作机构,集聚了以田黎明、杨飞云、何家英、赵建成、谭平、朱乐耕、管峻、骆芃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斐然的优秀艺术家,形成了门类齐全、老中青梯队完整、在编和聘用兼有的创作人才队伍。这些机构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根植于心的人文情怀,实现艺术创作“艺精于理、术化于道”的宗旨,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近年来,我院在努力建设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和文化智库“五位一体”战略格局进程中,艺术创作和研究更上层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艺术家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有质量、有引领作用的创作实践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艺术精品和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艺术展览,建立了以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艺术指导和评价体系。同时,我院着力引进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创作力量,既是发扬这一传统,也是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力图通过学风熏陶、情感联系、机制激励,将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研究与创作的共同繁荣。

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与尊重艺术规律相结合,鼓励艺术家抒写家国情怀、突出艺术个性,倡导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艺术立意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浓厚的民族情怀、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标准的创作要求凝练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我们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当作艺术创作的中心工作,广泛动员、精心筹划、保障到位、锐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建立了常态化的创作机制。艺术家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了视野,丰富了内心,提升了境界,找到了融合艺术感受与理论反思的契合点。我们也通过很多主题活动、艺术展览来推动或者反映艺术家在这个愿景引领下的付出和成果。

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下应运而生的。丛书所收录涵盖了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手工艺等在内的各艺术创作门类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品,扼要收录了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收录的艺术家不仅有从事专业创作的,还有从事研究、教学、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也包括少量我院聘任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各擅其长,艺术表现形式各异,但整套丛书却能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时代感召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可谓蔚为大观。

今后,艺术家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用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深切体验时代和社会的真善美,以艺术的方式融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出更多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连辑

2017年3月20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历任湖北美术学院副校长、校教学委员会主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北京粉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侨联顾问及文化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等,多次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国画作品参加第六至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全国美展银奖一次,铜奖两次,分区展金奖一次,优秀奖五次,省届展金奖四次。五十余次参加“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家重大展览项目。多次参加国际性大展,如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法国大皇宫举办的“中国意象·当代中国水墨与雕塑艺术展”,意大利国家艺术院举办的“中国当代国画作品展”,日本举办的“全日中当代美术作品展”等。获省级“屈原文艺奖”“文艺明星奖”“文艺振兴奖”,获首届“文华奖大奖”,荣立文艺三等功一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曾在国内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国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十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中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参加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大型壁画《楚韵》、武昌辛亥革命广场大型主题雕塑及壁雕、汉阳琴台广场大型浮雕《知音》等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制作。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笔人物画”主讲教师之一,其《工笔人物画教程》为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评为省社会科学二等奖。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艺术自述

愿做勤奋、安静的守望者

一、岁月随想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这方土地有过太多的人文故事,滋养过太多的历史名人。1957年4月,我出生在河北邢台市。童年总是人的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作为一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孩子,虽然家中目睹的是走出硝烟的父亲及他和战友们所获得的荣誉,耳闻的多是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战斗故事,但我从小就萌动着对艺术的好奇,喜欢涂鸦式地写写画画。市委家属院中曾有一户人家的孩子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每每寒暑假,我总看见他在院子里东画西画,这应是我走上艺术之路的最初启蒙。

上小学后,开始得到相对专业一点的辅导。母亲看我喜欢画画,骑车带我去拜访了邢台当地一名较专业的画家—在电影院画广告的韩希增老师,他是恢复高考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年画连环画专业研究生。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画家画室里的草图、色彩稿、速写、素描等,当时韩老师还讲了怎样进行绘画创作,怎样观察生活,怎么锻炼造型等问题。初中阶段,学校有位音乐老师的爱人叫王耀生,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这两位老师诙谐、快乐,而且品位高雅、修养深厚,由于当时我担任一个优秀班级的班长,爱好较多,打篮球、跳高、三级跳远、写诗、画画等,与两位老师交往多了,自然就成了关系较密切的师生和忘年交。专业性的知识丰富了我的艺术思维,不断的实践夯实了我的绘画基础,艺术创作水平自然有了比较专业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开始试着搞创作,根据学校组织的“学工学农”活动的启发和观察,用水墨画的形式创作了《实践出真知》这一作品。该作品参加了“河北省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又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邢台市文联、文化局和学校的老师陪我一起到北京看展览,并在中国美术馆前留下了三个大人和一个少年的合影,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进入国家级美术殿堂。这一经历促使我从众多的爱好中渐渐梳理出了重点,最后将生命的航船驶进了艺术的港湾,这也许是最初动因。

自由天空下的鸟儿才能飞得更高。我父母都是老干部,他们开明、宽容,给了我很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高中阶段,我担任班长、团支部书记,由于当时教育环境崇尚体育,我在体育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全情释放:打篮球打进了市篮球队;跳高也代表邢台市参加了省运会,并取得了1.80米的好成绩。上大学之后,我更是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创造了1.91米省大学生跳高纪录,这段经历让我获得了众多奖牌。在美术创作方面,我创作了反映台胞回乡与老大娘一起包饺子的《春归图》等作品。

1974年,我高中毕业,在邢台织染厂图案室做图案设计工作。由于勤奋好学,我曾设计了一款在上海等地流行的绒布图案,受到厂领导和职工的热情赞誉,被厂里选送到天津印染厂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俞志贞教授举办的工笔花鸟培训班。这是我第一次用专业工具和方法画工笔画,也了解了分染、晕染、开粉、施色等技法,不仅受益匪浅,而且也为自己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我被厂里推荐,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考试时画的是静物,是军包、水壶、白毛巾的素描。我自带的一批在俞志贞教授培训班上画的山茶花作品,被招考老师直接上报学校,然后我像坐上直通车似的被录取了。在大学期间,我创作了《人民音乐家—马可》《世乒冠军容国团》等作品。大学生活和学习历练了我的思想,提升了艺术认知和表现能力。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邢台市报社工作,担任摄影美术科长。当时只有20多岁的我,怀揣着中流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不断拜师学习。曾跟随梁岩老师到内蒙古草原采风写生,聆听周思聪的写生辅导,还和史国良结伴深入太行山采风等。之后创作了水墨作品《栗子熟了的时候》和《中秋节》,这两件作品分别荣获“湖北省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和银奖。之后又参加了由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成为河北美术界被关注的后起之秀。从此开始参加省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活动,担任省美展的评委,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段时光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风光景象。

二、上下求索

1985年,我带着两幅两米多长的画来到武汉,报考“荆楚三老”之一张振铎和邵声朗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得到两位先生的赏识,而且取得了优异的文化课和专业成绩,很顺利地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第一届硕士生和第二届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是百年老校,其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八大美院”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拥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校。从此,我如饥似渴地潜心于传统艺术精髓,夜以继日地研磨技术、锤炼写生,虔诚地感知艺术的精妙和真谛。我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水墨人物画,但也许是偶然获得的艺术灵韵,也许是感悟到了工笔画语言更适合自己的艺术述说。在1988年毕业创作期间,我不仅完成了二十多米长的水墨人物画《一代风骚图卷》,在一个相互连接展开的画卷里,刻画了二十多位唐代著名诗人,并置身在各自的诗意境界中,而且又创作了七米长的《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两米长的《太行山人》,圆满完成了学业要求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我试着画了工笔画作品《帕米尔风情》。画中运用了较多的水墨意象方式,把泼墨变为泼彩,把意到笔不到的线条变异为意象的造型。出人意料的是,这幅毕业创作中的“副产品”不仅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而且还获得了铜奖,同时又获得“河北省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特等奖。因此,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我“文艺振兴奖”,荣立文艺三等功,并在《美术》《国画家》等专业美术刊物上对我进行宣传介绍。《帕米尔风情》的成功促进了我绘画表现方式的转变—由水墨为主转为以工笔画为主,艺术题材和内容也从太行山农民转到少数民族。这件作品应该说是我工笔画艺术创作的里程碑。

1988年,我研究生毕业,直接留在湖北美院美术系。由于毕业创作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大奖而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身处学校,教学、研究和创作成了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沉淀积累,使创作方向更为明确,即水墨画与工笔画发生彻底换位,水墨形式转为小品抒情画,工笔画成为学术创作的主流形式,同时也体会到工笔画或许更接近于自己的性格和心灵,更能展示自己的创作倾向与特色。之后创作的工笔画《靠近太阳的地方》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优秀奖;工笔画《秋之祭》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会”,获佳作奖,并发表于《美术》等刊物;我还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为此次展览举办的“中国画创作研讨会”;工笔画《红土》等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者新作展”;水墨画《明月随人行》参加了“海峡两岸知名画家作品联展”等。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画集《孟昕线描》。

1994年创作工笔画《一方水土》,这件作品标志着我的工笔画自我超越的实现,是被评论家赞誉为“大工笔”样式的结构构成初见端倪,也是我的工笔画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一百多个具有地域特点且都有原型可寻的苗岭山民,运用植物和云朵界分空间的转换,呈现出以繁密为特色的构成形式,将苗民排列在似山非山,人物、植物及动物层层穿插的典型环境中,横向组合排列呈现壁画的张力,纵向延伸似有无限“远大”的感觉。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美术家通讯》总编辑杨悦浦先生在《美术》上撰文,称《一方水土》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美术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这件作品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又获“湖北省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美国、德国巡回展”,之后还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多彩贵州—全国美术作品展”等重要大展十余次。《一方水土》不仅昭示着我艺术风格和语言样式的成熟,也是对自己长期深入苗区体验生活的劳苦和心血的回报,更是对自己痴迷民族风情的一种褒奖。多年来,在我心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一直是我笔触关注的对象。现代工业文明促使了自然环境和物种的逐渐消亡,心怀良知,胸有忧患,试图用画笔将自然环境与人的美好和谐保留为视觉永恒,这便是我当初题材选择的初衷。在之后的一系列表达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作品中,一方面自然成为人物形象生活的背景与舞台;另一方面人被置身于自然之中,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无论从作品的构图、用色、用线,还是技术材料等各方面,均做到了既妙合自然又贴近心灵。物我一体,在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合关系方面扩展出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三、游艺海外

得燕赵古风之滋养厚积薄发,纳荆楚文风之丽韵成就我法。无论是在河北还是在湖北,地域的变化、文化的滋养都为我进一步前行积蓄了力量,也让我探求研学的脚步永不停歇。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又一次做出重大抉择:走出国门,探求西学,游艺海外,补上国际视野这一课。随后我远赴加拿大、美国,开始了一段数年之久的漂泊之旅。

1994年,受加拿大艾玛湖艺术家研讨会邀请,我前往加拿大参加研讨会,并在萨斯卡通市、卡里加里市和萨斯卡切苑省举办了“一方水土—陈孟昕美术作品巡回展”,展览受到当地市民、艺术家的热烈欢迎。加拿大电视台在演播室对我做了专题采访,各地文化使者、政府官员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多幅作品被加拿大各地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加拿大永久居住权。

1996年,我从加拿大转赴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参加了底特律市美术作品展,还在国际艺术中心教授中国画。第二年又在美国密歇根州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广泛欢迎,二十多幅作品被画廊、美术馆、收藏家和政界要人收藏。虽然作品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严谨的画风受到艺术市场的垂青,但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品中色彩表现的缺失。由于过去一直受“意足不求颜色似”“以素为贵”“朴素为玄”等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影响,总觉得在作品中尽量少用颜色,尤其不用重色,“意笔草草,聊表胸中逸气”,所以忽略色彩的运用。但色彩作为独立的绘画语言,它不应该是形的修饰和附庸,在色彩表现力上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如何在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吸纳西方色彩观念的有益元素,成了我的艺术命题。由此我对自己的绘画进行了改进:将西方现代的色彩表现观念和手法融合到自己的绘画中来,大胆地运用较强的冷暖色彩对比,用传统的罩染和分染方法,将植物色的暖色诸如胭脂、曙红和花青等,层层调配做底子,或用水彩和进口暖色铺画底,再分染和皴出石色的冷色,诸如石青、二青、三青、头绿、二绿、三绿等,再点缀一些朱砂色,通过冷暖对比和分染使相对单纯的蓝绿色和紫红底色产生新色相,造成一种强烈又单纯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温暖惬意、生机勃发的特殊感受。通过色彩的“重着色”及冷暖色彩的强对比,不仅有矫枉过正的观念,也呈现出绘画的当代性趋向。

随着画技的日臻成熟,个人风格的倾向愈加鲜明,我的作品在国外越来越受到画商的追捧。每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均能售出,这使自己有了丰厚的积蓄。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其实并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只有生存在一块特定的土壤里,有亲情、友情、乡情、家国情,个人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得以体现。深处异国他乡,我由于语言的限制,在学术方面无法与同行进行深层次交流,不可能进入当地的艺术核心圈,也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考或聆听别人的艺术思想,游离在学术前沿之外是必然的。价值观的差异、学术交流的匮乏、文化底蕴的陌生造成个人精神的缺失,这些都让自己感觉到漂泊异域的痛苦与失落。漂泊海外,终究只是一叶浮萍,唯有回国,才能真正找回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找回自己!没有人能够留住一个游子归家时的急切之心,没有人可以阻止自己奔向祖国怀抱的脚步。当飞机平稳降落在武汉机场的时候,自己游荡数年、不知飘落在何处的思绪终于随着飞机的降落而重新安稳了下来。我再次回到母校并受到重用,担任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之后任副校长,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校教学委员会主席、学报主编和美术馆馆长等。重回江城武汉,那熟悉和幸福的感觉是不言而喻的,有些记忆或许永远只能存在于过往的岁月里,无论是收入的丰厚、环境的适宜,还是办展的荣耀,这些都没有归属感重要。祖国,当你置身其中时才真正感受到她的伟大和温暖,才真正拥有身心的舒展和自由。心灵的沃土遥不可及,我们的脚步可跨越五洲四海,但最终也只有这一方水土真正属于我们,才最适宜自己的艺术成长和扎根。

四、造化在我

理论家对于艺术家的解读总是和他们的作品联系起来。的确,生活经历与

艺术作品

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人生的历练是凝聚、沉积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北美的万里漂泊,无疑为自己开阔了眼界、磨砺了思想、开启了艺术的深邃思考。

对本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和热爱,使得我恣意纵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得以彰显。如果说过去在工笔画创作上更多体现的是工笔与意笔在材料技法优势上的借鉴和互补互融,是跨界的意象性表达与实验,那么以后的创作则更多的是观念的嬗变及传统方法的改良和创新,也可以说是工笔画创作由传统程式推进到了现代程式。

注重色彩和视觉冲击力,形成二强冲击又归于平和的玫瑰色调;注重造型的夸张变异,使人物生命化、自然化、个性化和审美理想化;注重构图构成的无限张力,塑造近百个形象组合,叠加错落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繁密有致大场景的位置经营;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选择吸收而非依附和排斥,把强烈的复古精神与现代的生命进程融合幻变,形成艺术要素构成个人风格和样式,被理论家梳理为“大工笔”样式,这显然较准确地概喻了我作品的风貌,也是自己的工笔画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移过程中建立起的一种特征鲜明的新范式。

这一时期主要的创作与活动:

1997年,在美国密歇根州举办个人画展。创作的《苗山故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由深圳现代美术馆收藏。

1998年,在美国底特律举办个人画展。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陈孟昕画集》《中国工笔画当代精英画家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名家教学画丛·陈孟昕人物线描》;中央电视台、湖北省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拍摄并播放多部个人专题片。

1999年,工笔画作品《碑颂》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湖北省金奖;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湖北省学术奖;水墨画作品获“首届《国画家》中国水墨画小品精作展”优秀奖。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工笔画》《中国线描》等多种美术大典;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画库·陈孟昕国画作品精选》。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放《孟昕画谈》。

2000年,作品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当代高级人才成果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举办的“中国当代百家画扇精品展”。出版《陈孟昕水墨小品集》。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

2001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画家自选小辑—陈孟昕》。

2002年,《

暖月亮

》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奖和分区展金奖。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教学画丛—陈孟昕人物速写精选》,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赏析—陈孟昕重彩工笔画》和《中国书画百杰陈孟昕作品选》,作品入编《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

2003年,《暖月亮》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银奖;工笔画作品《一方水土》被中国美术家协会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一百周年”,本人为此展评委;工笔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