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20:31: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 ★★★

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

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4)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不过,此处所指宇宙环境,仅限于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人和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

4环境的功能特性(1)输入与输出

①系统外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外部作用,进入系统内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入;

②系统内部也对外界发生一定的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作用。一些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系统外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出。(2)生态平衡(环境平衡)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3)熵

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又称熵。熵越大,混乱度越大,越无秩序;反之,则称为负熵,即系统的有序性。(4)耗散结构

保持开放系统有序性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具有稳定性的开放系统,称为耗散结构。(5)反馈调节

一个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越复杂,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这种调节的相互作用,称为反馈作用,最常见的反馈作用是负反馈作用。(6)环境系统的特性表1-2 环境系统的特性

考点二:近代的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

1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如果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看作是人类早已确立的三大科学领域,则环境科学便是在这三大领域的交接带上(如图1-4),即通过三个圆的切点所作的圆。而其相互交错的扇形,则分别形成社会环境学与环境社会学、工程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以及自然环境学与环境自然学等三大类六个方面。

图1-4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2环境科学的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①人类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和生活)和环境质量的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⑤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3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可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许多学科组成。三大部分分别为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

图1-5 科学的学科体系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从本章内容中整理出与环境科学有关的名词概念,并逐一编号按序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名词概念有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聚落、环境容量、地质环境、环境平衡、环境本底值、环境自净等。

它们的基本含义如下:(1)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2)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3)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5)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6)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7)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8)环境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时所出现的平衡;(9)环境本底值,是指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10)环境自净,是指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2你对“环境”一词有何认识?

答:我对“环境”一词的认识如下:(1)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2)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其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为环境。

②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3试全面分析人类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性等诸方面因素的内在关系。

答:(1)人类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特性如下:

①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②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③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和交换。

④环境的特性是具有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2)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

①制约各环境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基本关系。

②由于在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构成一定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使环境具有整体功能,形成集体效应,起着协同作用。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子系统和各组成成分功能之和。环境表现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与压力,具有不容忽视的特性。

③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违背环境的功能和特性,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那么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经济、社会和环境就协调持续发展;相反,则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4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答:(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环境科学中,人和社会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决定环境状况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5什么原因造成当前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多种多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合理的分科体系应如何?

答:(1)造成当前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多种多样的原因如下:

①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各个学科领域多边缘互相交叉渗透;

②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生产布局和经济结构千差万别,而人与环境间的具体矛盾也各有差异,污染物运动的过程又很复杂,结果使环境科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和鲜明的区域性。(2)合理的分科体系应是在环保工作实践中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作战,而在环境工程中控制和消除污染危害时,也采取多途径的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选择最优方案,沿着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途径,走中国自己的环境保护道路,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6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区别

①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②环境自净是指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2)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的联系

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及其功能要求,都有其确定的环境容量。人类开发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越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其他条件相同时,环境自净能力越大,环境容量越大。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温州大学2016年研]

答: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其中,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2环境容量[中山大学2015、2013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二、简答题

什么是环境要素?阐述环境要素的属性。[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阳光不被包括其中)等。(2)环境要素的属性

①最小限制律。整个环境的质量受到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制约,即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控制环境质量的高低,而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也不能采用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和弥补。所以,人们在改善整个环境质量时,首先应改造最劣的要素。

②等值性。等值性说明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存在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具有等值性。等值性与最小限制律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主要对各个要素的作用进行比较,而后者强调制约环境质量的主导要素。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又称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是指一处环境的性质,不等于组成该环境各个要素性质之和,而是比这种“和”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④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即从演化的意义上看,某些要素孕育着其他要素。岩石圈的形成为大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存在,又为水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又孕育了生物圈。

三、论述题

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试以你的家乡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例,探讨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可能的途径。

答:(1)环境问题有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煤矿企业污染。(2)原因

①部分养殖场和皮革厂没有经过污水处理直接将污水排放到附近水体;

②日常生活污水的无规则排放;

③冬季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

④一些采煤企业采矿造成的重金属流失到水体和土壤中;

⑤煤矸石的污染。(3)对策

①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②改进污水处理厂的净化技术。

③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④冬季统一供暖或增加清洁煤的适用使用。

⑤在可供淡水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宝贵的水资源。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开辟第二水源。

b.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c.加强水资源管理。

通常需要建立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止污染的法规;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明确我国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目标。

d.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普遍采用二级以上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是水系保护的重要措施。

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1环境问题(1)广义理解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2)狭义理解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分类(1)分类表2-1 环境问题的分类(2)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危及地球物种多样性的特点,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根据其起因、机制和特点的不同,分类见表2-2。表2-2 环境污染的分类

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依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所以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这样的环境问题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的需要。(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4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1)环境问题的性质

①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类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生关系;

②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生、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③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2)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且,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考点二: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 ★★★

1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的定义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的内容

内容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以及世纪之交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3)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源

人口问题是产生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

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

发达国家目前的环境状况,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二是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1)比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

①空气比以前新鲜,天空变蓝了;

②不少水体变清了。(2)发达国家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

①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

②噪声问题仍很突出;

③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④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

⑤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3)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

①二噁英污染事件;

②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①森林锐减。森林在生物圈中的能量交换、水与水蒸气的循环、氧与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空气以及物品生产和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森林遭受破坏,会给环境带来一系列后果,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地区性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基因库破坏等。

②土地沙漠化。良田变荒漠,这是当前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它威胁着世界8.5亿多人口的生存。

③土壤侵蚀。土壤在水和风力的作用下受到剥蚀,从而迁移或沉积。这种土壤侵蚀的过程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个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④积水和盐渍化。在地下排水不良的田地中,实施灌溉,易出现积水和盐渍化现象,地下含水层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水通过剩下的十几厘米土壤而蒸发,从而使矿物和盐分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物化性能变坏,妨碍作物的生长。(2)环境污染严重

表现为:①空气污染严重;②水污染严重和环境卫生差;③农药污染严重。

考点三:我国的环境问题 ★★

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考点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

1控制人口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2增强经济实力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3发展科技

科技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也需要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例如由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科技进步,改善和提高燃煤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寻找洁净能源,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或降低污染源的危害强度。

2.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关系?

答:(1)环境问题

①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②从狭义上理解,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也相伴产生,并由小范围、低程度危害,发展到大范围、对人类生存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即由轻度污染、轻度破坏、轻度危害向重污染、重破坏、重危害方向发展。分为以下阶段: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

②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③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会抑止经济的发展。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这一对矛盾,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

2环境问题有什么分类方法?分几类?

答:按照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分类,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3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答:(1)环境问题的性质

①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类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生关系;

②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它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生、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③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2)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的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且,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4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2)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以及世纪之交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何特点?

答:(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

①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a.空气比以前新鲜,天空变蓝了;这方面改善得最明显的发达国家是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

b.不少水体变清了;许多发达国家水体的水质都获得显著改善。

②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a.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

b.噪声问题仍很突出;

c.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d.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

e.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

f.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不同,它们主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卫生和大城市的污染问题,或者说,它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进程中,正向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如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积水和盐渍化等。

②环境污染严重。如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和环境卫生差、农药污染严重等。

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治理速度缓慢,主要是管理不善,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治理技术。

6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1)生态环境问题

①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较弱;

②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

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

④水旱灾害日益严重;

⑤水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严重

①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②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

③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④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7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有:(1)控制人口。人口激增、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产生和激化环境问题的根源,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2)增强经济实力。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3)发展科技。科技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也需要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例如由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科技进步,改善和提高燃煤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寻找洁净能源,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或降低污染源的危害强度。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次生环境问题[温州大学2016年研]

答: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破坏则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等。

2环境污染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填空题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等。[温州大学2016年研]【答案】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解析】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即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以及世纪之交暴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简答题

1谈谈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及解决途径。[温州大学2015年研]

答:(1)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

由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社会出现了劳动大分工。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2)解决途径

①控制人口。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控制人口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增强经济实力。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③发展科技。科技进步与发展,虽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也需要科技进步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例如由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科技进步,改善和提高燃煤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寻找洁净能源,从根本上清除污染源或降低污染源的危害强度。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如下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①森林锐减。森林遭受破坏,会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地区性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基因库破坏等。

②土地沙漠化。良田变荒漠,这是当前世界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之一。

③土壤侵蚀。土壤在水和风力的作用下受到剥蚀,从而迁移或沉积。

④积水和盐渍化。在地下排水不良的田地中,实施灌溉,易出现积水和盐渍化现象,地下含水层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水通过剩下的十几厘米土壤而蒸发,从而使矿物和盐分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物化性能变坏,妨碍作物的生长。(2)环境污染严重

①空气污染严重;

②水污染严重和环境卫生差;

③农药污染严重。

第3章 生态学基础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

1生态学的含义

生态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可见生态学和经济学、家庭、环境等,从词源和词义上说是有密切关系的。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2生态学的发展

初期偏重于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而有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之分。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更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把人类这一个生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来研究并阐明整个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问题。

3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图3-1 生态学的多学科性及其相互关系

4生态学的发展进程的特点

①从定性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到定量研究;

②从个体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由单一到综合,由静态到动态地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转化规律;

③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结合,发展了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

1生态系统(1)定义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则称为群落;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便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表3-1 生态系统的组成

图3-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主要作用(3)生态系统的分类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类。表3-2 生态系统的分类(4)食物链

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5)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6)生物富集作用

物质流在食物链中有一个突出特性,即生物富集作用。某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重金属元素或其他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并不高,但经过食物链逐渐富集进入人体后,可能提高到数百倍甚至数百万倍,对机体构成危害。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量

在单位时间和面积内到达地球外层大气圈的太阳能量称为太阳能2通量,其值约为8.4J/(cm·min)。

①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的波长与反射到空间去的能量的波长,二者的光谱发生了位移。

图3-3 具有各种波长的太阳电磁辐射

图3-4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和离开地球的情况

②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部分没有到达地表,这部分光谱有足够的能量能使化学键断裂,因此各种生命系统都必须防护免于过分受其照射。

③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量中有小部分由地面立即反射回空间,还有一小部分转变为热量后再辐射回空中。

④地球表面各处的太阳能辐射量是不同的。(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途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即:

①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

②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3)净产量

在总产量中,生物需耗用一部分能量进行呼吸,剩下的则称为净产量。用生态系统热力学公式可表示如下

P=P+Rgn

式中,P为食物链某营养级的总产量或相当于输入的能量,Pgn为该营养级的净产量或相当于能量储存,R是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或相当于能量用来做功。(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

②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为4.5%~17%,平均约为10%;

⑤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图3-5 生物圈中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1)水循环

水分从水面和陆地表层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水遇冷则凝结成雨雪等,又落回地表,陆地的水一部分流经河川重返海洋,一部分渗入土壤或松散的岩层中,除被植物部分吸收外其余均成为地下水,最后也经缓慢移动流回海洋。(2)碳循环

图3-6 碳循环图(3)氮循环

图3-7 氮循环图(4)磷循环

图3-8 磷循环图

4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1)生态系统是一个主要的生态学单位,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的功能与通过生态系统各结构成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关,这种功能的单位是种群;(3)流经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植物或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4)生态系统有趋于成熟的倾向,在这过程中,生态系统由简单的状态变为较复杂的状态,这种定向性的变化称为演替;(5)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环境和能量都是有限的;(6)环境的改变和波动(如环境的开发和种间竞争),表现为对种群的选择压力,有机体必须调整以适应这种选择压力;(7)生态系统有其历史的状况,现在与过去有关,而未来与现在也有关。

考点三:森林生态系统 ★★

由乔木或灌木树种为主体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就是森林。

1热带雨林的结构功能特性(1)热带雨林是成熟的顶极生态系统,雨林中物种繁多,约占地球物种的40%,是最大的物种基因库。(2)热带雨林又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太阳能利用率最高,也就是生物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2)热带雨林的水分蒸发量也极大,每年每亩大约蒸腾500t水。一般的年蒸腾量为年降水量的1/4~1/3,在南方甚至可达1/2。这对调节气候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物种基因库和保护人类食物的来源,并有利于维持地球气候的正常变化。

2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森林是地球之肺

氧与二氧化碳的循环变化是地球生物圈存在的基础。森林是造氧2能力最强的绿地,1hm(公顷)阔叶林每天吸收1t二氧化碳,放出0.73t氧气。(2)森林是物种基因库

森林拥有众多的生物物种,它们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其中许多还是活的“化石”,对于了解生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演替,都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3)森林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

森林除了是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储库外,水、氮等无机物质通过森林的交换量也是巨大的。(4)森林是人类食物和木材来源的重要基地

森林不仅有机物的生产量大,而且除可食用的动植物外,更有许多药用植物。森林又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为人类提供相当数量的食肉和毛皮。(5)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占有的生态空间最大,结构最复杂,内在调节机制最完整有效(即其稳定性最大),它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最显著,见表3-3。表3-3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考点四:生态平衡 ★★★

1生态平衡的含义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原因

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2)人为因素

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即:

①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

②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

③信息系统的破坏。

考点五: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反映了生物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础。(1)普遍的依存与制约,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生态系统中不仅同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异种生物(系统内各部分)间也存在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不同群落或系统之间,也同样存在依存与制约关系,亦可以说彼此影响。(2)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

具体形式就是食物链与食物网,即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并具有特定的作用。各生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

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又称协调稳定规律,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生物与环境反复地相互适应和补偿,生物从无到有,从只有植物或动物到动物、植物并存,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环境则从光秃秃的岩土,向具有相当厚度的、适于高等植物和各种动物生存的环境演变。

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其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也因此,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以致瓦解。

以上讨论的5条生态学规律,也是生态平衡的基础。

图3-9 生态平衡与五大环境问题的关系示意图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1)食物链,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2)食物链的营养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营养特性划分等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转变者以及无机营养分是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光能自养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称为第一消费者,肉食动物中以草食动物为食的,称为第二消费者;从第二消费者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第三消费者,依此类推。(3)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研究食物链的组成及其量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使自然资源获得稳定和保存。否则,会破坏自然界物种的平衡与协调,使该地区的生物群落发生改变,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2何谓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对环保有何意义?

答:(1)生态系统,是指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①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自养者,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分解者能使生物体分解成为无机物质。转变者是细菌,其作用是将分解后的无机物转变为可供植物利用的营养分。

②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它是靠生产者的有机物为生的,故又称他营养者或异养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包括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①能量流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而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动物吃植物后,能量也随之流入动物体内。就这样,通过生态系统的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②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质化学循环,主要是化学元素在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包含有生物的、地质的和化学的系统循环过程。(4)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可以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和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了解环境污染的过程,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依据。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答:(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的规律

通过生态系统的各级食物链,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种能量流动也完全服从热力学定律。

①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

②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

③流动中能量逐一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且各营养层次自身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即56%~83%。因此,各级的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6%~44%。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为4.5%~17%,平均约为10%。即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总小于前一营养级的能量,或者说能量的生态效率不可能达到100%,因此营养层次变大或食物链的营养层次增加时,净产量就急剧下降。

⑤只有当生态系统产生与消耗能量平衡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意义

为了满足生活所需的能量,人类必须消耗足够的食物,因此,就有必要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为最经济而合理地选择食物来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环境污染过程密切相关,需合理使用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列举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答:(1)生态平衡

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①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都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②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包括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以及信息系统的破坏。(3)举例:物种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几十年前我国引入水葫芦,开始认为可去除水中营养污染物,具有改善水质的功能,但到了90年代末,水葫芦的疯狂繁殖,给水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5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1)生态学具有的一般规律

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包括普遍的依存与制约、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

②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

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又称协调稳定规律,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④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即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⑤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其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2)意义

这5条生态学规律是生态平衡的基础,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与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五大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因此,遵循这些规律对做好环境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工作,发展农、牧、林、副、渔各业均有指导意义。

6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答: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0.55倍。

计算过程如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为4.5%~17%,平均约为10%。即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后一营养级大约能获得前一营养级的10%能量(10%定律)。

假设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产生的能量为10a,则M个农民生活一年需要的能量为a。

如果将作物的一半(5a)饲养牲畜,牲畜可获得0.5a的能量。供给农民的能量为5a+0.5a=5.5a,根据10%定律可知,5.5a的能量可供0.55M个农民食用一年。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四川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4、2013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2食物链[温州大学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

答:食物链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食物链可分为捕食性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碎食性食物链。

3生态系统[中山大学2015、2013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包含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腐生微生物)。以生物为核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及其组成?并简述其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山大学2016年研]

答:(1)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①生态系统,是指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按照现代生态学的观点,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a.必要的部分主要分为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种。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之用;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

b.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它是靠生产者的有机物质为生的,故又称为他养者或异养者。(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a.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b.呼吸的热消耗和有机物的输出。

②物质循环包括:a.水循环;b.碳循环;c.氨循环;d.磷循环。

2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限度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其浓度下降,最后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原来的状况。(2)自动调节作用

①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他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也越强。

③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如果现代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环境剧烈变化,或进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数量过大,超过自然系统的调节功能或生物与人类可以忍受的程度,那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损害。

三、论述题

1阐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类型,举一例详细论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目标和技术手段。[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1)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系统退化是系统内组分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发生的不良变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