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光文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22:37:2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楚光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楚光文存

楚光文存试读:

文史工作

崇文尚德 存史济世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人民政府礼贤敬士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之下,于公元1951年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尔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研究馆的宗旨为敬老尊贤、崇文尚德,其职能是团结和安排文史界有相当学识、相当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是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文史研究馆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得到我国知识界的一致称赞,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良好的影响。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近五十年来,陆续聘任了二百三十六位馆员。他们都是学有专长、多才多艺、著述良多、文苑驰名的学者。如先后担任馆长或副馆长的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启功、叶恭绰、柳亚子、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邢赞亭、谢无量、商衍鎏等人,馆员当中的陈云诰、齐白石、陈半丁、萧龙友、朱启钤、邵章、王冷斋、孙墨佛、张恨水、张伯驹、李淑一、翁偶虹、萧劳等人,都是全国知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他们大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入馆之后,深感于古稀耄耋之年欣逢盛世,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人民政府的一贯关心和支持之下,前后数辈馆员,无不本着老有所为的精神,优游文史,挥洒丹青,著书立说,唱和诗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积极参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我们从馆员的大量文史论述中选择了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术价值较高的作品,编纂为《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一书,作为向国庆五十周年的献礼。本书共选录历任馆长、副馆长及部分馆员的文史论著计六十八篇,原则上是每人各选一篇,以存我馆文史成果之一斑。由于馆员人数较多,涉及的学科很广,有的专精一门,有的著作等身,一时无法广为收集。在所选的作品当中,既有当代的专著佳作,也有近代的历史文献。其中涉及最早的一批老馆员,不少是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他们的学术成果代表了两个世纪新旧交替、承前启后的一代风貌,这些传世之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至于许多馆员在建国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表的新作,应该说大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佳作,都是从不同角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编者认为,无论旧著,还是新作,都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都可以起到存史济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编者将我馆的这批文史论著精选出来,编辑成册,付梓面世,奉献给文史界的同仁和广大读者,如果能为各位读者思索与迎接新的世纪的到来起到某种启迪与借鉴的作用,那就于愿足矣。

限于资料不足,时间仓促,加之编者见闻不广,所选作品难免有沧海遗珠,乃至买椟还珠之遗憾。诚恳地期待着作者和读者的批评指正。本书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得到馆员家属的协助和中华书局的支持,谨表衷心的感谢。

注:此文系作者为《崇文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所撰之前言。评介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编者按:王楚光同志原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从事这项工作达十年之久。最近,他以中国老年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加了世界老年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十七届年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评介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的发言,把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的统战性和荣誉性的组织介绍给国际社会。现将此文刊载如下,供读者了解文史研究馆之参考。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的长寿时代,老龄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就有敬老崇文的传统。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即建立了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发挥老年知识分子作用的一个创举。政府的特殊关怀

回眸1949年初,筹建人民共和国的工作十分纷繁,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毛泽东尚未进入北京时,就在考虑老年知识分子的安置问题,委托共产党内的资深文史学者董必武等人筹办文史研究机构,安置文史界的名流耆宿。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于1951年7月29日正式成立,首聘馆员30人。随后全国各地均照此办理,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了文史研究馆,聘任馆员达三千余人。他们或在全国知名,或为一方之望,其中年龄最小者六十岁左右,最长者为百岁以上的老人。均由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提供住房及其他物质条件,供养这些有社会影响的文史老人。

文史研究馆建馆之初,主要是安排社会上有名望有专长而无适当职务的老年知识分子,使之安得其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史研究馆获得了新生,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其聘任对象也作了调整,主要是聘任文史界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授予文史馆员的荣誉称号,以团结文史学术界一部分代表人物,使其拥有名实相当的社会地位,更好地发挥专长及作用。现在,全中国从中央到各省区市共有32个文史研究馆,在馆的馆员始终保持在三千人左右,并从老有所养迈向了老有所为的新时期。近二十年来,这些文史馆员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社会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杰出的老年群体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至今,共聘任二百四十多位馆员,都是社会上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具有声望的文史老人。他们当中有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文物鉴赏家、书法家、国画家、外交家、医学家、诗人、政法学者,还有前清科举人士,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至于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馆的数千位馆员,则更是群贤毕至,人才荟萃,集中了中华民族近代及当代的文史精英。他们大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入馆以后,都深感于老年时期欣逢盛世,心情舒畅,精神焕发,无不本着老有所为的精神,优游文史,挥洒丹青,著书立说,唱和诗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杰出的富有特色的老年知识分子群体。崇高的社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很关注和支持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历届政府首脑都在不同场合会见过文史馆员,参加过文史馆的活动。人民政府把文史研究馆定位为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其宗旨是敬老崇文,即尊重老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规定馆员的条件必须是文史界六十周岁以上具备相当学识、有一定声望的退休的知名人士。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各地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由地方行政长官聘任,所有馆员均为终身荣誉。为了体现政府对文史馆员的关怀与重视,除了国家预算中每年拨出专款作为文史研究馆的活动经费外,每逢春节和中秋节这两个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门都要举行隆重的聚餐会,邀请馆员与政府领导人会面,听取馆员的意见,对馆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各地政府机关也均效仿此举,与地方馆员会面,使全国各地的馆员倍感亲切,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由于政府确认了文史馆员崇高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礼仪待遇,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因此,文史馆员这一荣誉称号,在全国老年知识分子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文史知识界的钦羡和敬仰。积极的社会作用

老龄人口的增长,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概括起来讲,老年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关爱老年人,创造条件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一是要尊重老年人,重视挖掘老年人的智能与体能资源,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做到老有所为,为社会作出新的奉献。而对老年知识分子来讲,老有所为似乎比老有所养更为重要。他们辛勤耕耘一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那对社会来讲将是极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对他们本人来讲也是极大的遗憾。而从中国设置文史研究馆五十年的经验来看,这个机构确是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既保证其老有所养,更能够实现其老有所为的良好场所。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央和各地文史研究馆本着“拾遗补阙,各展所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支持和组织馆员从事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以及有关社会活动,从以下五个方面充分发挥了馆员的积极作用。

第一,利用馆员的文史专长,让传统为现实服务,努力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文史馆员都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熟知历史、深谙国情的专家学者,他们善于运用立足现实、放眼古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办法,通过著书立说,编史修志,艺术创作,授课讲学等多种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中央馆编纂的历届馆长馆员文史名著选集《崇文集》、湖北馆编纂的500万字的地方名人文史著作集《湖北文征》、甘肃馆编纂的《甘肃历史名人画卷》、云南馆编纂的具有警世作用的《云南廉政名人录》、天津馆与日本友人合编的《历史不能忘记》丛书、重庆馆编纂的《中国抗日战争诗词曲选》、广东馆收集中国有史以来一百位仁人志士的爱国诗词、运用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编纂的《千秋中华魂》等,还有各馆拥有的文史杂志,都是发挥馆员的文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得到政府的重视,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二,实行开门办馆,加强社会联系,利用文史馆员的文史知识和艺术特长,积极地为社会服务。近二十年来,全国32个文史研究馆都很活跃,安排馆员走出馆门,深入到城乡社区,开展义卖救灾、文史扶贫、艺术辅导、笔会联欢、春联下乡、共建文明社区等多种文史和艺术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些适合老年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既为文史馆员提供了接触社会、联系群众的机会,又扩大了文史研究馆的社会影响。

第三,运用文史馆员广泛的社会关系,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增进与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文史馆员多数出身于名门望族,或生长在书香门第。他们的家族成员、亲朋故旧,不少人或生活在港澳台地区,或定居在海外各国,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联系。各馆都大力支持文史馆员通过书信来往、接待探亲、出境走访、海外讲学、举办展览等多种以文会友的形式,加强与海外亲友的交往,为促进文化交流,引进资金和技术,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馆还组团出访,中央馆先后在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书画展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各馆之间进行合作,促进文史馆的工作搞得更加活跃。近几年中央馆大力加强了与各馆之间的联系,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文史研究和书画展览活动。如联合广东、福建、北京、广州等馆及香港美术家研究会,共同在广州举办迎接香港回归书画展;与上海、江西两馆联合举办纪念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70周年书画巡回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馆相互举办对等交流书画展;与北京、天津两馆联合举办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诗书画展及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对调动各馆馆员共同参与馆务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全国各馆努力合作,形成合力,办好单独行动难以办到的大事。20世纪90年代全国32个文史馆共同努力办成了馆员们至今还记忆犹新、称赞不已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央馆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馆动员组织馆内外专家学者数千人,运用中国传统的笔记文体形式,撰写亲历、亲闻、亲见的回忆文章。前后历时五年,编纂出了一套五十册、近五百万字的反映清代末年民国初期近百年以来的社会民俗风貌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在大陆和香港、台湾同时出版发行。这套丛书面世后,得到国家领导人、史学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获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1993年度的第七届中国图书奖。二是借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45周年之际,各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览,展出各馆馆员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三百余幅,馆办刊物及馆员专著书籍一千余种,反映各馆馆务活动的珍贵照片三百多幅,全面地展示了建馆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馆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有14位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的领导人观看展览或出席有关活动,当时的政府总理李鹏亲切会见了各馆进京参加活动的馆员和工作人员,破格分批与他们合影留念。海内外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对这项活动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报道。这项活动的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在文史馆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使广大馆员受到很大的鼓舞。引出的有益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创办的文史研究馆,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这种给予老年知识分子以应有的荣誉,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的形式和办法,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可以提供以下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一、老年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杰出的社会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智能资源,政府与社会均应重视这个群体,挖掘其智能资源为社会进步服务;二、要调动老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其做到老有所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赋予应有的社会荣誉;三、要运用适当的载体,即适合老年知识分子特点的组织形式,把他们团结起来,使其参与一种社团活动,以利于发挥群体的作用;四、有了组织形式,还要在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提供条件,推动他们开展活动,为社会进步多做有益的工作;五、老年知识分子的活动,与在职人员不同,不宜规定工作任务,而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根据各人不同的专长及爱好,采取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办法进行。

我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世界老年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大会,感到十分荣幸。以上就是我奉献给大会的论文,如果我的这篇论文能对各国同行了解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有关情况有所帮助,那就是对我十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大鼓励与鞭策。

注:此文原载于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01年第九期。更加努力地把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推向新世纪 ——在全国文史研究馆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自从199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有全国各馆同仁参加的中南西南地区文史研究馆工作研讨会以来,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两年来各馆同仁均热切地盼望着能有机会尽早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以便交流情况,切磋问题,共商馆务。令人高兴的是,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文史研究馆的同仁们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使我们的愿望得以顺利实现,如期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重庆山城举行了全国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交流会。为了便于大家交流情况,商讨问题,现在,我受萧乾馆长和启功副馆长的委托,就如何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努力地把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推向新世纪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供各位参考。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贯重视文史馆的工作,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更加明确了文史馆的性质和任务,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很关心和支持文史馆的工作,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党中央现任各位常委,大都在不同场合会见过文史馆员,参加过文史馆的活动。1996年我们举办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览,先后有十四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出席开幕式,或观看展览,或接见参展代表,或出席招待会,可谓是盛况空前。今年中秋佳节,朱镕基总理又出席招待会,亲自为新聘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一个部门的工作如此关怀,如此重视,实属罕见。为此,全国各馆同仁均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一直铭记着这些令人难忘的情景。

回顾建国前夕,战争仍在进行,筹建共和国的各项工作纷繁之际,毛主席就考虑要设立一个文史研究机构,安置文史界的名流耆宿。在毛主席的关怀和倡导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于1951年7 月29日正式成立。1952年9月5日政务院第149次政务会议通过决定,要求各地设置文史研究馆,安排各地具有相当学识相当声望的文人耆宿为馆员。随后即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文史馆,共聘任馆员三千余人。

为了关怀文史馆员,1956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文史馆馆员不适用退休退职等办法的通知,实质上是确立了文史馆员的终身制。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史馆员的爱护关怀,也是党和政府给予文史馆员的极大荣誉。

到了1957年3月29日,国务院又发出了一个关于加强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适当放宽馆员标准,增加聘任名额,提高生活待遇,创造工作条件。国务院的这一重要文件,引起了各地党政机关对文史馆工作的进一步关心和重视,促进文史馆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重视文史研究馆的工作,自1984年至1995年的十年时间内先后发了三个文件。一是1984年的3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充分肯定了设置文史馆的意义,认为文史馆的设置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起了积极的作用,肯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史馆的工作有所创新,并对文史馆的性质任务、馆员管理、工作建制、领导关系等问题作出了原则的规定,要求各地继续聘任馆员,把文史馆的工作推向前进。二是1988年的57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改进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文史馆的工作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明确文史馆是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事业单位,其宗旨是敬老崇文,并对文史馆的基本任务、馆员聘任、领导体制等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可以说57号文件是指导文史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划时代的纲领性的文件。三是1995年的21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史研究馆工作意见的通知》。这个文件针对近几年文史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申了统战性和荣誉性,并对馆员聘任、班子结构、领导体制、机关建设、经费来源等问题作了新的补充规定,可以说21号文件是57号文件的重要补充和发展。重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文史馆工作所发的三个重要文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三个文件就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文史馆工作的法规依据,是指引文史馆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基本规则。

联系到这次机构改革,国务院各部门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国务院的组成部委由40个减少到29个,其他直属机构、办事部门、事业单位也都作了较大的调整,所有保留的部门其人员精简的幅度均在50%以上,是历次机构改革最坚决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考虑到参事室和文史馆的特殊情况,对我们作了较大的照顾。鉴于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与国务院参事室合署办公,国务院未就文史馆的机构改革单独行文,但在《国务院参事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中,有关文史馆的职能有一段重要的表述,这段话的原文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国务院参事室设一套办事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馆员进行文史研究、书画创作等活动,负责联系各地文史研究馆,对各地文史研究馆工作中共同性、政策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交流工作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副馆长按国务院有关规定聘任。”我认为这一段话文字不长但很重要,其主要含义有以下四点:一是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文史馆不是撤销单位而是保留单位;二是对文史馆的主要任务再次作了简明的规定;三是首次明确了中央文史研究馆要“负责联系各地文史研究馆”,规范了中央文史研究馆与地方文史馆的关系;四是重申了文史馆的有关工作按国务院的有关文件执行。我想有了这段话的四个要点,在明年将要推行的省级机构改革中,各地文史馆就有了参照的依据,在此世纪之交之际,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把全国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推向新的世纪。

二、加深认识党和政府设置文史研究馆的重要意义,增强我们的光荣感与责任感,努力提高做好新时期文史研究馆工作的自觉性。

我在第一部分的发言中,比较详细地陈述了自建国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发出的有关文史馆的文件,以及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文史馆工作的情景,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了党和政府对文史馆工作的重视。那么,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文史馆的工作呢?根据我从事文史馆工作七载之久的感悟和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设置文史研究馆的重要意义。(一)文史研究馆的设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文史馆是党和政府团结安排有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好办法。爱国统一战线在现阶段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要运用多种形式,团结最大多数的人士,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形式,各民主党派是以参政党的形式参加爱国统一战线,政府参事是以个人身份作为政府官员参加爱国统一战线和政府参政咨询工作,而文史研究馆则是以文史事业单位安排文史界的老年知识分子,授予他们终身的荣誉称号——文史馆员,团结他们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活动。经过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文史馆是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的统一战线工作形式,它在老年知识分子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文史界想争取作文史馆员的大有人在。文史馆与其他各种统一战线工作部门是相辅相成的,其作用是其他的统一战线工作部门所难以替代的。(二)文史研究馆的设置,发扬了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素以文化深厚、历史悠久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凡是开国元勋、贤明君主,无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话,至于尊重长者,尊重文人,则更是儒家的思想支柱之一。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继承中华民族敬老崇文的优良传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政府,历来就把敬老崇文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办好文史研究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任何情况下,都未曾动摇,从而赢得社会的好评,人们生动地把文史馆誉称为“现代翰林院”,给予文史馆员以极大的尊敬,给予人民政府的文史馆以高度的评价。(三)文史研究馆的设置,贯彻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要落实科教兴国这项方针,就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要尊重科学技术,尊重理工人才,也要尊重人文历史,尊重文史人才;不仅要尊重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人才,更要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才,这样才能全面体现党和政府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方针。而文史研究馆的设置,正是党和政府在文史界老年知识分子领域中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体现。自建国之初,至世纪之末,全国32个文史馆延聘了数千位文史界的知名人士为文史馆员。他们或在全国闻名,或称一方之望,大多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士,入馆之后更加焕发精神,均以老当益壮的姿态,积极从事著书立说、编史修志、书画创作、海外联谊等活动,在暮晚之年作出了新的成就,为社会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文史研究馆近五十年的历程生动地证明,它确是贯彻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文史界老年知识分子作用的一种好形式。(四)文史研究馆的设置,适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为迎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相对稳定,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人口猛增,人类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此,联合国已经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号召全人类都来关心老年人的问题。据有关部门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人口总数的10%,按国际通行标准计算,这就意味着我国从下个世纪之初开始进入了老年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将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采取种种新措施来加以解决。而概括起来讲,老年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要关心老年,创造条件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做到老有所养;一个是要尊重老年,重视挖掘老年人的智能和体能资源,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而对老年知识分子来讲,老有所为比老有所养更为重要。他们勤劳耕耘一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那对社会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对他们本人来讲也是一种极大的遗憾。而从我国设置文史研究馆近五十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文史馆确实是团结安排高级知识分子,使他们能够积极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良好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文史馆员的队伍不会逐步缩小,而会逐步扩大;文史馆的工作不会是无足轻重,而会日益重要。一句话,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在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的时代,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是会大有作为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文史研究馆的设置,是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政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敬老崇文优良传统的体现,是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体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它在统一战线工作和老年工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党和政府设置文史研究馆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世纪之交,文史研究馆的工作不是应当削弱,而是应当加强。我们从事文史研究馆工作的同志,应当纵观历史,透视社会,加深认识党和政府设置文史研究馆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增强我们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做好文史馆工作的自觉性,积极努力地把文史馆工作做得更好。

三、运用邓小平理论,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和把握文史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文史馆的工作提高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水平。

文史研究馆自建国初期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回顾近五十年来的历史,文史馆的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1年至1957年的初创阶段,这个阶段社会安定、百废待兴,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文史老人均感欣逢盛世,撰写文稿,回忆历史,诗词唱和,琴棋书画,心情舒畅,安得其所,基本上是处于老有所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7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政治运动不断,文史馆除了给馆员发生活费以外,可以说是处于停滞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现在的二十年,这二十年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史馆也获得了新生,进入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时期我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文史馆的工作不但得到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鲜的工作经验,积极地从老有所养迈向了老有所为的新阶段,为社会作出许多有益的贡献,其社会知名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总结这个阶段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六条是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和推广的。

(一)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就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个理论不仅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们做好文史馆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认真地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重点是要学好新时期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有关知识分子的理论,有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切实地研究和把握文史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把文史馆的工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更自觉地把文史馆的工作做好,在这一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二)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从事这项事业。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把握住文史馆员是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是具有相当学识相当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的高层工作对象这一基本特点。同时还要把握住文史馆是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工作部门,不承担规定性的学术研究任务的特点。从这种实际出发来考虑和安排我们的工作,全面贯彻“拾遗补阙、各展所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十六字方针。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要求过高;既不能把文史馆办成“高级养老院”,也不能把文史馆看成承担科研任务的研究机关。要辩证地、全面地理解和处理好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的关系,提倡在保养好身体的前提下,安排馆员在有生之年量力而行地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也就是李鹏同志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接见参加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览的代表时所讲的:“希望各位老先生多保重身体,量力而行,更好地把精神财富广泛地传播给青少年。”(三)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就要充分发挥文史馆的优势,处理好传统与现实的关系,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什么是文史馆的优势呢?文史馆的优势就在于各位馆员都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熟知历史、深谙国情的专家学者,他们可以运用立足现实、放眼历史、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办法,通过著书立说、编史修志、艺术创作、授课讲学等多种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责出力。改革开放以来,各馆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四)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就要采取开门办馆的方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利用文史馆员的文史知识和艺术特长积极地为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各馆在这个方面都比较活跃,积极主动地组织馆员走出馆门,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开展义卖救灾、文史扶贫、艺术辅导、笔会联欢、春联下乡,共建文明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文史和艺术活动,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既为各位文史馆员提供了联系群众、接触社会的机会,又扩大了文史馆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文史馆的社会知名度,是我们今后做好文史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法。(五)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就要积极运用文史馆员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大力开展海外联谊活动,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文史馆员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或出身于名门望族,或生长在书香门第。他们的家族成员、亲朋故旧,不少人散落在台、港、澳地区,定居在海外各国,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联系。这些文史馆员既是我们的统战对象,也是开展统战活动特别是海外联谊活动的可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感召下,许多馆员打消思想顾虑,恢复与海外的联系,在各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书信来往、接待探视、出境走访、海外讲学、举办展览等多种以文会友的形式,联系了大批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及华人,为扩大我国在海外的影响,推动海内外同胞的交往,引进海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上海、广东、福建等馆发挥各自的优势,组团出访,扩大了文史馆在海外的影响。我们中央文史馆也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活动,先后在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了书画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从总体来看,各馆的海外联谊活动开展得还很不平衡,还有不少的渠道有待我们去打通,有不少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开展。(六)要做好文史馆的工作,最可贵的就是要发扬积极主动的精神,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社会的需要,按照文史馆员的特点,主动地去找工作做。近几年来在各馆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一致认同的名言,这句名言就是:文史馆的生命在于活动。我们要以作为求生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发展。可以说这句话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32个文史馆经过共同努力实践得出的一个做好文史馆工作的最生动、最精辟、最有深度的结论,可以说是文史馆工作的座右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史馆是一个没有规定性工作任务的统战性、荣誉性的事业单位,如果我们不发挥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那就只能是“坐以待毙”,把文史馆搞得松松散散、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实践证明,有了活动,就有活力;有了活动,就有凝聚力。凡是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开展活动的文史馆,馆员就有生气,工作就有效益,馆运就兴旺发达,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就更重视和满意,文史馆的社会知名度就日益提高。因此,我们从事文史馆工作的同志必须牢记这个道理,只要我们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文史馆的工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可以演出一些精彩节目出来的。

四、积极进行馆际之间的横向交流,加强全国各馆的共同合作,齐心努力把文史馆的工作做得更加活跃、更富成效。

文史馆工作的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各馆基本是闭馆自守,不相往来,没有形成共同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文史馆的工作日趋活跃,相互交流日益频繁,逐步形成了合力,发挥了联合行动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32个文史馆通过合作办成了两件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在萧乾馆长的倡导下,各馆动员组织馆内外的几千名专家学者进行撰稿,历时五年,编纂出了一套五十册、近五百万字的反映清末民初以来社会历史风貌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在大陆和港台同时出版发行。这套丛书面世后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史学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1993年度的第七届中国图书奖。二是借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四十五周年之际,各馆联合在京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览。这次展览展出各馆馆员创作的三百余幅书画精品,一千余册馆办刊物及馆员专著,近三百幅反映各馆馆务活动的珍贵照片,全面地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各馆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这次展览有海内外二十余家新闻媒体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很好地扩大了文史馆的社会影响。这次展览前后有十四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各项活动,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在首都的展览史上是罕见的,在文史馆的历史上更是空前的。回顾我们共同努力办成的这两件大事,确实令人兴奋。然而,成就只能说明过去,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如何用历史的经验,进一步挖掘文史馆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潜力,寻找新的兴奋点,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创造新的辉煌。这个话题已经在过去的几次会议上议论好几年了,至今似乎还没有寻求到最佳的结合点和比较合适的项目,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因此,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馆长、各位同仁群策群力、互相切磋,争取能有新的突破,以便我们能有更好的合作,创造出新的成果。

除了全国性的合作以外,馆际之间的横向交流也是很有意义的,对参与交流各馆的工作能够起到推动作用。近两年来,我们中央文史研究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我馆与广东、福建、北京、广州五馆及香港美术家研究会联合在广州举办的迎接香港回归书画展,我馆参办的山东、浙江、甘肃四馆的迎回归展,我馆与上海、江西三馆联合举办的在江西、上海、北京巡回展出的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书画展,我馆参与在武汉举办的中央暨粵湘桂鄂穗汉七馆书画联展,我馆与宁夏馆合办的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书画邀请展,还有我馆与新疆馆采取对等交流的办法相互举办的书画展,以及与北京、天津两馆联合在天津举办的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诗书画展、回顾座谈、馆员笔会、敬献书画的系列活动,均以不同的形式,获得良好的效果。参加合作的各馆普遍反映,这对锻炼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文史馆的社会知名度,引起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对文史馆工作的重视,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过,这种合作与交流还局限在书画方面的活动,文史方面如何交流与合作尚未找到适当的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友好协商、自愿参加、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进行商讨与探索,各馆之间一定会拓展更宽广的合作领域,寻求到更多、更好的合作项目,共同努力把全国文史馆的工作搞得更活跃、更富有成效。

五、加强馆务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增强统战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做好文史馆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馆务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史馆员队伍和一支具有较强统战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工作人员队伍,是做好文史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各馆的领导同志务必要重视馆务建设,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一)文史馆员是文史馆的主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增强文史馆的活力,在社会上树立文史馆良好形象的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指定专人或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助政府和党委的统战部门做好文史馆员的聘任和管理工作。在聘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按条件严格选聘,注意质量,宁缺毋滥,决不搞照顾性的安排。同时,要注意馆员队伍的人数不能太少,少了难成气候;也不能太多,多了难以管理。还要注意馆员中的共产党员绝对不能超过规定的总数的10%,超过了就难以体现统一战线的性质。还要注意馆员队伍要以文史专家为主,一般应占总人数的50%以上,书画及其他专业人士不宜过多。我们中央文史馆今年按上述条件和要求函请中央机关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进行广泛的推荐,在近百名人选中筛选了九位,最近已由本届政府朱镕基总理批准聘任。新馆员入馆后,我馆馆员人数将达到35人,可形成适当规模。我们将按照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对馆员的服务工作,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协助他们积极地发挥馆员的作用。(二)工作人员是做好文史馆工作、为馆员服好务的基本力量。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作人员政治、文化、业务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史馆工作需要的现象在各馆之中较为普遍,中央文史馆也不例外。因此,我馆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最近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树立统战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在机构改革中分流了20%的人员,为调整人员的结构打下了基础;三是运用多种办法提高现有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四是采用公开招考的办法,选了两名研究生。经过一番整顿,现在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已开始有所变化,我们打算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加大工作力度。(三)办好刊物至关重要。有了刊物,馆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成果才有发表的地方,学术交流才有个园地,扩大社会影响才有个传播媒体,因此,一定要拿出精兵强将办好刊物。现在,各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刊物,但办得出色的还不算多,目前只有中央馆和上海馆合办的《世纪》杂志,广东、四川、贵州等少数馆的馆刊在社会上公开发行,但发行量都不大。还有一些内部发行的馆刊办得不错,但面临不少困难,争取刊号的难度很大。所以,对于如何办好刊物的问题,我们应当再下一点工夫,建议找个机会,各馆的有关人员坐在一起,开一次次专门的会议,交流经验,研究对策,争取能进一步打开局面。(四)建章立制,走科学化管理的路子,把文史馆的工作逐步引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目前,文史馆的工作很不规范,除了上级文件有些原则规定以外,一些重要工作和机关内部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各行其是,如馆员聘任、服务标准、工作人员考核、图书资料管理、财务开支标准等,都需要研究一个比较一致的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尚缺乏经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做好文史馆工作的根本保证。首先要注意合理的成员结构,馆长必须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流耆宿,副馆长当中一定要有懂文史、善管理、有活力、愿服务的相对年轻的人员做日常工作。其次,要注意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和我馆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文史馆的领导如有可能还是多干几年,对工作有好处。第三,领导班子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倡讲团结,顾大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六)主动争取领导,取得政府和党委统战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争取领导重视,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多请示,勤汇报,使领导了解和掌握文史馆的工作性质、特点和要求,以便有针对地实施领导和指导。在领导干部更新轮换比较快的情况下尤其要坚持这样做。二是多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少给地方党政领导添麻烦,坚持以作为求地位、求发展,只要我们能锲而不舍地这样做,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重视和支持我们文史馆的工作。

六、在文参合署办公的地方,必须注意正确处理文史馆与参事室的关系,坚持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有序地开展工作。

现在全国有32个文史研究馆,一半是自立门户,一半是与参事室合署办公。合署办公的16个馆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建馆之初就是合署办公;一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半途形成的;一种是在近年机构改革和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过程中,为了精简机构,为了便于文史馆的工作人员进入公务员序列而合并的。

我们中央文史研究馆与国务院参事室,原来是两个单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到一起来的。国务院就国务院参事室(含中央文史研究馆)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先后发过三次文件。这三个文件都是为了在机构改革中解决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机构设置而制定的,对地方的参事室及文史馆的机构设置可作参考,但不起任何导向及制约作用。各地的这两个机构是分是合,完全应当由地方党委和政府权衡利弊自行确定。经过几次机构改革,到目前为止,32个文史馆仍然是自立门户与合署办公“平分天下”,就生动地证明了这完全是由地方自主决定的一个问题。

虽说是“平分天下”,但有半数是文参合署办公,那就必须注意处理好文史馆与参事室的关系。根据我们这些年实行文参合署办公的体会,最关键的就是要尊重党组的领导,服从党组的领导,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编制、统一干部管理、统一财务开支、统一生活服务、统一工作部署,在坚持六统一的前提下,文史馆和参事室各自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的职责范围开展业务活动。几年来,我们坚持这样做,关系相处得比较好,有利于工作的展开。据我所知,其他做得比较好的馆也有类似的体会,如广东馆与参事室合并后一直都比较协调。但是,毋庸讳言,也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太好,关系比较紧张,究其原因,大多是领导干部喜欢从本位主义出发,缺乏全局观念,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以我看来,文史馆与参事室都是在政府领导下的统战工作部门,性质相近,共同之处很多,不仅合署办公的地方要讲团结协作,就是彼此自立门户的地方,也不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应当多走动,多来往,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各位馆长,各位同仁: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夺得了抗洪抢险斗争胜利的时候召开的。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伟大正确的党,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无不胜的军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任何困难压倒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无比优越的。我们全国各馆的文史馆员虽然年迈体弱,但拳拳爱国之心仍无比强烈,他们时刻心系抗洪抢险斗争第一线,慷慨捐钱捐物,创作书画义卖,以极大的爱心为支援抗洪抢险斗争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应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号召,继续学习抗洪斗争的精神,集思广益,开好会议,并且,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抗洪抢险第一线军民顽强拼搏的品格,更加努力地把文史研究馆的工作推向新世纪。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翰墨传情访狮城 ——中央文史研究馆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共和国获得圆满成功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我国具有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其成员均为文史书画界年逾古稀、岁至耄耋的知名人士。最近应新加坡艺术总会和三余画廊之邀,组成了以副馆长、著名书法家启功为团长,副馆长王楚光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包括馆员、著名画家秦岭云、许麟庐、刘继瑛、林锴在内的一行10人,在我国原驻新加坡文化参赞赖祖金的陪同下,于3月26日至4月4日,对优美、整洁、文明、有序的现代化花园城市——新加坡共和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同时举办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名家书画作品展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展览活动隆重热烈

中央文史研究馆这次赴新访问和展览是首次走出国门,开展友好交往,所选的参展作品均为馆藏珍品,既有已故馆长、馆员章士钊、叶恭绰、沈尹默、齐白石、陈半丁、彭八百等艺术大师的遗墨,也有现任馆长、馆员启功、田世光、李淑一、秦岭云、卢光照、许麟庐、冯忠莲、刘继瑛、林锴等名家的佳作,展品艺术质量较高,新方颇为重视,安排在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中华总商会展厅进行展出。

展览开幕式十分隆重热烈,新加坡书画界、艺术界、新闻界、工商界的数百位人士欢聚一堂,我驻新大使傅学章出席,新加坡原新闻及艺术部部长、艺术总会会长何家良先生,新加坡书协会长陈声桂先生,中方代表团团长启功先生,赞助者中国浙江中大集团钟山先生先后在会上致辞,仪式结束后,出席者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展览,一致反映在新加坡难得见到如此众多的中华民族的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开幕式结束后,新加坡书法协会在该会优美整洁的庭院中举行了一百二十余人的大型招待会。展览闭幕后,我驻新大使馆又假座当地著名的文华大酒楼举行了近八十人参加的招待酒会。这两次招待会都是名流云集,笑语欢颜,新老朋友,畅叙友谊,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情,使代表团的成员很为感动。接待亲切充满友情

我馆这次出访的主要成员都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在新加坡艺术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启功先生,曾多次访新,在新加坡文史书画界受到普遍的尊敬,此次是他的第四次新加坡之行,许多老朋友都期待着他的到来。为了表示对启功先生及我团的欢迎,新加坡有关方面安排新闻及艺术部长杨荣文准将和人民协会理事长李宗严先生分别会见了启功先生和代表团的主要成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杨部长侧重介绍了孙中山先生早期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动以及当地华人对中国革命及东南亚地区抗日战争所作的贡献,强调对青少年要注意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李先生则由衷地祝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权,认为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中国历来是个被侵略的国家,没有任何侵略别国领土的历史记录,西方某些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的。两位领导人一致表示,希望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相信一个政局稳定、繁荣昌盛的中国,无论对中国人民,对新加坡人民,对世界人民都是有利的。两位领导人真挚友好的谈话使代表团的成员倍感亲切。

我团此次访新,得到我驻新加坡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全力协助。文化参赞孙更新自始至终参与活动,进行指导,帮助我们排忧解难,使访问得以顺利进行。大使傅学章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拨冗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了展览开幕式,陪同代表团会见了杨荣文部长,亲自主持招待会庆贺展览成功,还到驻地看望了启功先生和代表团其他成员。观众踊跃影响较大

新加坡是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华人占78%,他们当中有众多的中国书画爱好者,历来都有欣赏、创作、收藏、传播中国书画的雅兴与爱好,当新闻媒体预报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将在新加坡举办高水平的名家书画展的消息以后,许多人奔走相告。展览开幕后,观众络绎不绝,有些书画爱好者反复前往观摩、临摹、探讨,闭馆之前不少人冒着大雨前来参观,情景十分感人。通过这次展览,确实达到了扩大中央文史研究馆在海外的影响,促进中新两国的书画艺术交流,增进中新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目的。广交朋友增进友谊

此次访新,除了举办展览,还开展了广泛的交友活动,会见了老朋友,也结交了新朋友。启功先生会见了他在新加坡的两位知名的同道,一位是87序高龄书法家、诗人潘受先生,一位也是87序高龄的油画家刘抗先生,老友相聚,分外高兴。代表团的成员还拜会了新结识的宁波籍的企业家水国章夫妇,伉俪二人对中国都十分友好,在我国有多处投资,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豪宅,增进了我们对海外工商人士生活状况的了解。代表团还拜会了在新加坡久负盛名的中华总商会,会见了陈嘉庚先生的侄子、该会的名誉会长陈共存先生,在陈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孙中山先生早期在新加坡开展革命活动的晚晴园。启功先生还欣然命笔,当场挥毫,应邀为该园书写七绝一首。诗曰:“半封半殖半蹉跎,终赖工农奏凯歌;末学迟生壬子岁,也随诸老颂先河。”

启功先生和代表团的全体成员还拜会了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热心中新书画交流活动的陈声桂先生,应邀到他的府上作客,参观了该会自筹资金修建的新会址及展览中心,交流了开展书画活动的经验,并达成了进一步增进交流的意向。新加坡书协还将题为“爱我中华”的新加坡书协十年金奖章授给启功先生,以表彰他在担任该会海外顾问期间所作的贡献。新闻媒体广为报道

我团这次出访,人员是高层次的,书画是高品位的,因此,颇为引人注目,颇受新加坡新闻界的青睐,对我团在新的活动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报道。新加坡的三家华文报纸《新明日报》《联合晚报》《新加坡新闻》以及英文《海峡时报》都预报了我团到新访问及举办书画展的消息。我团抵新以后,各家报纸竞相采访,先后有《新明日报》发表的介绍馆员李淑一生平及书法作品的文章,该报记者采访馆员许麟庐的整版文章及绘画作品;《联合早报》关于启功先生访问晚晴园的报道;英文《海峡时报》采访启老的报道;《联合早报》题为“馀光再写平波路”的采访启老的报道;《新明日报》发表的该报主编杜南发先生走访启功先生题为“坚净居里小乘客,澄怀古道皆文章”的整版长篇报道。真可谓图文并茂,洋洋大观。展销结合自筹经费

中央文史研究馆首次组团出访,打破陈规,采用展销结合,自筹经费的办法,没有花国家的一分钱。我馆与新加坡三余画廊、浙江中大集团达成协议,由我馆提供全部展销书画作品,由三余画廊租用展出场地布置展出,由中大公司提供代表团人员的交通及食宿费用,所售书画作品的全部收益三家按比例分成。在新加坡书画市场疲软、我国赴新展销频繁的不利市场形势下,我们依靠高品位作品,创下了售出销售作品25%、获益近4万新币的可喜成绩,使合作三方都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收益,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可谓是文化交流与经济创收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

注:此文由王楚光撰稿,原载中央文史研究馆编印的《馆讯》1997年第四期。历尽沧桑话文史 ——在武汉市发挥文史馆作用弘扬武汉历史文化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武汉市文史研究馆的同仁邀请我参加这么一个隆重的研讨会,我感到非常高兴,谨向武汉市的领导同志,向馆长,向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