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指月(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1:02:02

点击下载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洞山指月(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

洞山指月(南怀瑾独家授权定本种子书)试读:

编者的话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二〇〇九年,南怀瑾先生关注并推动有年的禅宗洞山祖庭复建的前期事宜落定,先生即随缘带领学人参研明代瞿汝稷所集的禅宗经典《指月录》,并对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修持和传承等方面作了重点研讨。

先生此次讲课的形式较为特别,除了原文诵读和白话释义,课堂上以自由发言为主,听讲的学人或提出问题,或表达观点,先生则随时指点、品评。先生在《楞伽大义今释》自叙中有言:“无论中西文化,时代愈向上推,所有圣哲的遗教,大多是问答记录,纯用语录体裁,朴实无华,精深简要。时代愈向后降,浮华愈盛,洋洋洒洒,美不胜收,实则有的言中无物,使人读了就想忘去为快。”因此本书采用对话体,整理自课堂实录。先生带领学人起疑情、参话头,圣哲言、钵盂语兼而有之,一路下来,不仅将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讲得非常详尽清晰,对话中更是常常暗藏禅机。先生也多次提示,禅宗祖师们的奇言妙语是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如果不去深究其内涵,很容易变成口头禅。并且每每讲修行,他都强调要平常、平凡:“修行就在做事的当下,不一定靠出家打坐、修行、证果。”“处处可以使你见道,见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出世入世没有分别。”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著述中,常常流露出对禅文化、禅师艺术修为的高度赞赏,在本书中也一样:“禅宗的文学境界很高,同艺术、兵法都相通。真正的禅宗大师也是艺术家,但不一定会画画、作诗、雕刻,但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医道也好,文学也好,到了艺术境界,得意忘形,也同诗词画画一样,一句好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有意无意之间就完成了,这就是艺术。”在他看来,禅不仅仅关乎修行、信仰、哲学,它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他正是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看待并研究禅的。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对已在大陆出版过的简体字版作品,我们亦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力求贴近原讲原述,还原作品原貌。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东方出版社二〇一九年九月

出版说明

(一)

二〇〇六年二月初,春节过后不久,位于江西宜丰的禅宗祖庭,传说有整修为观光旅游之地的计划。南师怀瑾先生闻讯后,当即嘱古道师前往探访了解,并修书两封,致当地政府领导,盼能保持祖庭原貌,以维护禅文化的历史遗迹。

三月三十一日起,古道师即出发前往江西,在十七天的时间里,探访了马祖、百丈、黄檗、临济、曹洞、仰山等祖庭,向南师所作报告,集结成册出版,名为《禅之旅》。(二)

在古道师江西探访之行后,南师即不断与有关各方联系沟通,对一切情况作更进一步的了解。迨至二〇〇九年,才决定支持对洞山祖庭进行复建。

南师首先嘱咐登琨艳制作设计规划图,随即宣布支持洞山祖庭的复建,需筹募资金。那天晚餐时,同学们听到消息,即踊跃赞助,当晚李慈雄、吕松涛、陈金霞各捐两千万元,另有一人捐一千万元。数日后李慈雄再加增两千万元,在施工的末期,陈萍也捐助一千万元。其余小额捐款也不少。(三)

诸事已定,南师开始带领同学们再读《指月录》,并对有关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以及修持和传承等重点,加以较深入的研究讨论。所以自二〇〇九年下半年开始,每日晚餐后,大众共同念诵《指月录》的篇章,先由古道师用白话讲说一遍,再由同学们自由发言,或提问,或表达看法。而南师则随时或加解说,或导正,或纠错,偶而亦有禅机灵光一现,只不过大家多半接不住罢了。

由于同学们事先多有用功准备,故而讨论热烈,此起彼落,一时之间,室内气氛俨然古之书院再现,激发思维,引人入胜。

这本书就是当时讨论的记录。(四)

在本书中,除了南师对禅宗的发展、演变讲得极为详尽外,更罕见的是,南师对修持和悟道,表达了特别看法。

举例来说,南师认为:

1.有关禅宗所谓的大彻大悟,有些修行人的境界,并非大彻大悟,依照唯识的学理,“这不过是第六意识的分别不起,还不是究竟”。(第二十三讲 P.271)

2.“曹洞宗以《参同契》结合《易经》来讲修持、工夫与见地,抽出离卦来讲,我认为没有必要,而且把佛法的修持反而搞乱了……五宗宗派都有问题,把佛法搞乱了,也搞乱了修定。”(第二十六讲 P.296)

3.禅宗本是不立文字的,各宗派越想说明修持的方法,反而越来越远。所以,“临济宗也好,曹洞宗也好,五宗宗派必然会衰落”。(第二十五讲 P.285)

4.看到达摩以来,禅宗的演变,对于圆明清净自性的佛法,禅宗所用单刀直入的法门,已被破坏了。南师认为“现代要真修行,连禅宗这些都没有用,还是要靠《楞伽经》《楞严经》《解深密经》《胜鬘夫人经》《华严经》《中论》,再配合修禅定的十六特胜,甚至六妙门,走佛法复古的路线”。(第二十四讲P.277)

禅宗祖师们的努力和成就,使禅的精华融入并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灿烂了我们的历史,现在祖庭修复了,但是修法之路,南师认为必须走复古修持的方法,才会成功。(五)

经过剧变的社会,精神上求解脱者甚众,学佛打禅七之类的活动,风起云涌,芸芸大师们,各领风骚,叹为观止。但南师暮鼓晨钟的警语,谆谆告诫的言辞,对真心修行的人,实金玉之珍贵,肺腑之良言。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恒南书院的王涛学友,因为书中的录音记录,除小部分为张振熔所作外,其余大部分及文字整理,包括书名和小标题等,皆为其独自担纲完成,十分辛劳。宏忍师则校对全文,重听不清晰的部分录音。另文中有关《易经》部分,彭敬特别核对《易经杂说》,加以修正。

现值南师百年诞辰之际,竭力完成本书出版,公诸于世,与读者共飨。刘雨虹记二〇一七年丁酉 冬月第一讲 药山惟俨禅师一《指月录》卷九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日

内容提要:

缘起

奇言妙语

参禅

石头希迁

澧州药山

侍奉三年

师乃辞祖

石头垂语

禅宗语录以前讲过多次,每次都有新的观点。这次我们从头讲禅宗,一是因为有人为上海的朋友发起七天的禅宗课程,还没有正式开始;二是因为古道师发心,要复兴江西洞山的曹洞宗祖庭;第三,正式要讲禅宗,唐宋以来,一千多年下来,禅宗差不多要断根了,不绝如缕啊!我们现在需要重新检讨一下。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从南北朝开始,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结合,产生了禅宗,到现在好像只剩下口头禅了,因为大家都被禅宗祖师的语录蒙住了,误在奇言妙语上。禅宗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文学,可是对于奇言妙语的内涵,如果不去深入检讨,很容易变成口头禅。现在我们开始研究禅宗祖师的公案语录,这些奇言妙语记录了他们悟道的经过,非但要注重他们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了生死,特别要注意他们的出生同死亡,为什么?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认知科学的求证。禅宗离不开禅定,奇言妙语是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明心见性是实相般若,求证必须配合禅定,离不开境界般若,所以禅宗也可以称为般若宗,是佛法的中心。过去儒家、道家所暗晦的,不大清楚的意义,因佛法东来,像扎针一样,一针下去挑明了,所以佛法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文化精髓起的作用,有这样重要。

这样一个成仙成佛的发明,到中国变成奇妙的文学,要研究这条路线,必须有古文的基础,剥掉一切宗教的外衣,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像科学研究一样,要真求证,要做实验,必须通过禅定。一般人研究禅学,根本没有证得禅定,几十年前我在台湾公开讲《如何修证佛法》,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接触在家出家的方外人,能够初步证到心一境性、离生喜乐的人,几乎没有,这是很悲哀的事。所以求证方面缺失了,禅宗就渐渐变成口头禅了。

我今天吩咐谢锦烊,抽出来傅大士的《心王铭》、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第三篇就是六祖以下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第四篇是曹洞宗的中心,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配合禅修的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路线。至于曹洞宗与临济宗的比较,教育后辈如何明心见性,如何达到身心解脱、了生脱死,五家的教育方式不同,可以说与他们每一代祖师的个性,与地方环境、语言等等都有关系。另外,还要懂得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配合历代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演变,摸清文化大系的转变。这几篇都是重在见地与工夫的配合,重要的只有几个要点,自己要真正体会。

希迁禅师写《参同契》,他一定反对门派的观念,道只有一个,没有什么南宗北派,这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所以禅宗不只是释迦牟尼拈花微笑,释迦以前有七佛,乃至过去劫的十方三世诸佛,只有一个中心,这个道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一条线连续下来,即使无佛出世的时候,也有辟支佛出来,所以并不是这个道断了,这个传承仍有。

了解了这些,希望你们修行亲证,不要被这些奇言妙语骗住了,大家回去先要自己研究《参同契》与《宝镜三昧》,不要光在这里听听,好像懂了,回去书本一合又是茫然,那就很可惜了。不是可惜我个人浪费精神,是替大家可惜,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希迁禅师的吩咐,“奉劝参学人,光阴莫虚度”,不要浪费生命,回去要好好参究。

禅宗讲一个参,包括了戒定慧,八万四千法门有百千三昧,“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乃至修罗道、外道,也有它的境界。外道不是唯心的吗?也是唯心的,都有关联。参包括了门门一切境,包括了止观,智慧的观,观里自然有定,有境界,又脱开了境界,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是客位,那个主位是本性,心性的本体,明心见性的那个。这些都要切实研究,这是参。

听禅宗的课也是参,你看《指月录》上的祖师,不要轻易看过去,先看他这个人,最好找来《高僧传》一起研究。像石头希迁禅师,母亲自怀孕时就吃素了,他生下来也是吃素,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天生力气很大,气派很足,像个侠义道中人,因为当地崇拜迷信,杀牛拜神,他没有出家以前就不同意,公然把人家要砍的牛拉下来,不准杀,把那些神庙都毁掉。一个人怎么做得到?他到哪里人家都怕他,可能他武功很高,或者他天生有一种尊严威望,人们服他怕他,他说不准就不准了,这个气派很难。那他为什么要去出家?他出家是去跟着六祖,直到六祖去世,时间很短,其实他已经很有心得了。你注意他的修持,每天打坐,已经没有身体感觉了,身心皆空了,“晏坐忘身”这四个字,要特别注意。

我们打坐修持了几十年,能够忘身吗?做不到吧?身体气脉的感觉不是酸就是痛,都是难受,为什么?他怎么那么快成就?语录上也没有说他修什么六妙门啊,或者十六特胜啊,那他的禅定走的哪一路?八万四千法门,他的法门就是无门为门,这就要懂《楞伽经》了。如果拿《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来讲,他走得很高,他下手没有走这些法门,就是念头一空到底,这里你就要注意了。

六祖要走了,他也晓得师父快要走了,“师父啊,你百年以后,我修行跟谁啊?”六祖说:“寻思去。”因此,他后来又受首座的指点去找青原行思,这个对话你就要注意,都是工夫与见地。

希迁禅师后来遭遇到唐武宗灭佛,开始逼令和尚都还俗,因此他躲到石头这个地方,你研究希迁禅师,要了解这一段历史。希迁禅师写《参同契》,讲他的用功法门,“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这就是见地与工夫合一的修法,不走小乘的四禅八定,也不走十六特胜,完全靠自己的智慧直接透进去。《楞严经》中提到佛引导阿难,当你开眼见明,闭眼见暗,明暗有代谢,暗来明去,明来暗去,明暗是现象境界,你那个见明见暗的不在明暗上面,是不是这样?大家听了要用心用功,这不是普通的禅定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打坐时,身体有障碍,有痛有酸有麻,麻痛中有一个不麻痛的,当你完全清净的时候,还有一个不清净的,这就是禅宗心法,佛法的中心。所以大家听了不要白听,不要空过了日子。

我常常讲研究中国文化要经史合参,同历史文化的发展经验配合起来,研究一个时代演变中的文化中心。药山禅师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唐,唐代文化历史到了中期,其间唐朝政府经历了很多演变,毁灭佛教的武宗时代也过去了,药山禅师是在这个时候出来的。下面请古道师讲讲药山禅师的出家悟道经过。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绛州韩氏子,年十七出家,纳戒衡岳,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

古道师:绛州就是现在的山西新绛县。禅师十七岁出家,在南岳衡山受戒,出家以后博通经论,可见学问非常好,守戒非常严格清净,用功非常刻苦。有一天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他说这些经论都是知识,应该离开这些,去找到真正的中心,解脱,明心见性,怎么能在这些经教文字上浪费时间呢?

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师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恭礼马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头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古道师:因此他去参访石头希迁和尚,他见到石头就问:“三乘十二分教”,我粗略知道一点(他很谦虚),但是曾听说南方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法门,这个我实在是不明白,能不能赐教?请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就说: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师罔措”,他没有办法回答。石头就说:看来你的缘法不在我这里,悟道的因缘不在这里,你还是到江西去找马大师吧。这样他告别了石头希迁禅师,就到马祖道一禅师那里去。

去了以后,他把问石头希迁的话重说了一遍,结果马祖说的也很有意思,他说我有时候教你注意从瞬目扬眉间去体会,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开眼闭眼的细微动作中去体会;有的时候不让你这样体会。有的时候在瞬目扬眉中体会是对的,有时候在瞬目扬眉间体会是不对的。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这跟石头希迁禅师说的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这样那样都不行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道理,但是前面石头希迁说的时候他可没有明白,现在马祖这样一说,他却明白了,“于言下契悟”,当下就明白了,非常感谢,顶礼磕头。

马祖就问:你明白了什么?就随便在这里磕头了?药山说:我在石头希迁那里是蚊子叮铁牛,永远咬不进去。马祖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自己好好保养护持。他究竟在马祖这里明白了什么呢?契入了什么?下面没有说,这就需要好好参了。

南师:这要参。读禅宗语录,不只是了解文字,这段看完了,丢开文字要回转来看自己。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不对的也不对,你说怎么办?空也不是,有也不是,佛经教理提都不要提了,你不要跟药山谈教理,药山都通透,换句话说,佛经都放下,你懂的都不对,不懂的也不对,如何用心呢?这个时候究竟是个什么?就在这里参究了。石头和马祖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话,两个人也没有电话沟通过,两位大师怎么讲得一样,他们怎么那么心心相印?可是药山在石头那里听了不懂,从石头那里又去参马祖,走路要很多天!走了很久,这么辛苦来见马祖:心里一直怀疑这个问题,结果见到马祖,同样的话,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忽然开悟了?明白了个什么?还是什么境界?这就是禅宗。下面没有注解,要你自己去体会,假设你是他,他是你,在那个环境中,你自己去参究体会。

这一段下面应该有些小字注解,这些注解我暂时叫你不要看,看了你们更迷惑。那是其他参通了的祖师们,与自己的门人道友的对话,精彩的记录,这些语录瞿汝稷平时看得很熟了,编《指月录》时把精要的记录放在下面,帮助你参究。不是作思想研究,是回转来观心,同他一样放下所有的道理,放下所有的工夫,身心都丢开,那是个什么?这是我用现代话给你们作一个注解,帮助大家如何去体会,也不讲观心,一讲观心,你们又上当了,又去观心了,当然你这样参究已经在观心了。

侍奉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师曰: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师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

古道师:“侍奉三年”,药山领悟了,跟在马祖身边作侍者,倒茶倒水,服务做一切事,三年不容易的。有一天,马祖问他:“子近日见处作么生?”

南师:近来你的心得怎么样?就是考问见地,跟了他三年都不怎么管,当然马祖了解他的一切,有一天马祖突然问他近来的心得。我也问过你们:最近怎么样?可是你们答得都牛头不对马嘴。

古道师:药山祖师说:“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

南师:“皮肤脱落尽”,等于抽筋扒皮,身体都没有了,只有一样真的,形容自己修持的情况。

古道师:马祖说:“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南师:马祖说既然这样,好啊,和尚很穷,你就拿三条篾捆住肚皮,到山里找个茅棚。住山干什么?好好打坐去。没有吃的啊,不是说你带一斗米啊,带一点菜去住山。不像我们叫古道师去洞山盖茅棚,还有人护法出钱给你盖好。什么是贫僧?出家人穷得很,有没有饭吃都不管,住山去,好好用功去。

古道师:药山说:“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南师:师父啊,我算老几啊?可以一个人出去住山修行了吗?他跟在师父旁边,很谦虚。

古道师:“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

南师:师父,凭我现在这个见地,可以修定用功去了吗?马祖一听,说:“不然。”反对他的意见,“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啊。你跟在我旁边,做事有功德,但没有让你好好专修,一定不行的啊,要求证啊。你将来好好修成了,出来度人啊,救一切众生的苦难,作苦海慈航,大慈大悲去度众生,你不要再跟在我身边了,自己去求证,打发他自修去。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你们看密勒日巴的师父,给他种种折磨,禅宗对于这种大智慧人,不用折磨,只叫他好好求证去。

师乃辞祖返石头。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古道师:药山就告别了马祖,回到石头希迁禅师那里。有一天,药山在石头上打坐,石头希迁禅师问:你在这里做什么?药山说:“一物不为。”什么都不做。“头曰:恁么即闲坐也。”

南师:如果是这样,你就是空坐了?“闲坐”,没有事无聊坐着,这是讲工夫境界了。

古道师:药山曰:“若闲坐即为也。”

南师:他说如果我心里有个清闲境界在,就是有为法了。就不是空,不是般若了,如果心里还有个闲坐的境界,那就是有为法了。

古道师:石头又问:“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

南师:你说什么都没有,怎么叫什么都没有?

古道师:药山回答:“千圣亦不识。”

南师:他说这个境界,过去佛现在佛一切圣贤都看不到的。

古道师:“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南师:这四句你们文学程度够的人当然看得懂了,有一个东西从你妈妈生下你来,就跟你在一起的,你就看不见,两个相将作伴的,“只么行”,就是这个样子啊!你从生下来以后,有个东西带来,跟你在一起的,你活到现在自己也看不见,两个永远在一起的。从古到今,一切神也好,佛也好,他们也不知道,也认识不到这个,这些马马虎虎的凡夫,普通人哪里知道。石头很认可他,所以药山最后是接石头的法统,马祖与石头两个人培养出来这样一位高明的大禅师,他本来学问很好,两个师父对他又那么千锤百炼。

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劄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南师:“言语动用”,我们这样讲话,一切的动作,或者打坐做工夫,一切一切都同那个没关系。“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离开一切作为,不用功打坐同那个也没关系。

古道师:“头曰:我这里针劄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南师:石头上栽花,栽不栽得起来?石头希迁禅师说好啊,对了。这是禅宗用功,你们自己去体会。所有工夫都用不上,都不是,可是你不用工夫,不念佛,不打坐又不行,看你怎么办?这是禅宗的法门,《楞伽经》告诉你无门为法门,要你们自己当下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自己回去打坐,要自性自肯,这就是禅宗。第二讲 药山惟俨禅师二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日

内容提要:

住药山后

坐次

院主报

谓云岩曰

园头栽菜

平田浅草

看经次

师看经次

师与道吾

师晚参云

师问庞居士

师因僧问

问饭头

问僧

朗州刺史

李初向师

李又问

师一夜

韩文公

文公又一日

住药山后,海众四集。遵布衲浴佛,师曰:这个从汝浴,还浴得那个么?遵曰:把将那个来。师乃休。

古道师:药山禅师离开石头希迁禅师,到药山去住,开堂说法了,“海众四集”,很多僧众从四海来到这里,向他求道。有一天,遵布衲浴佛,遵布衲是一位老前辈,药山禅师曰:“这个从汝浴,还浴得那个么?”浴佛是四月初八,佛诞那一天给佛洗澡。

南师:四月初八浴佛节,一尊铜的佛像放在中间,大家一边供养,一边念咒,用净水给佛洗澡。药山问:你现在给这个洗澡,那个你洗得了吗?那个即心即佛,真的心佛不是这个佛像。

古道师:“遵曰:把将那个来。”

南师:遵布衲是悟道的老前辈,嗨!你拿那个来,我给你洗。

古道师:“师乃休。”

南师:他就回去了,碰到一个对手。那个无形无象,心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向哪里去洗啊?

坐次,道吾云岩侍立,师指案山上枯荣二树,问道吾曰:枯者是?荣者是?吾曰:荣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岩曰:枯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高沙弥忽至。师曰:枯者是?荣者是?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古道师:药山坐在那里,道吾、云岩站在旁边。药山指着前面山上的一棵枯木,和一棵长得茂盛的树。

南师:你说那个死掉的是,还是茂盛的是?道吾答覆他,那个茂盛的是。

古道师:“师曰: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南师:你不要以为他们在闲谈,其实随时在追问工夫与见地。药山看到前面两棵树,一棵死掉,一棵活着,你说哪个是?道吾说活的是。药山就给他印证了,以他的见地工夫,测验他的前途。这是突然无心而问,无心而答。“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你将来很了不起,前途很好啊。

古道师:药山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还是那句话,“岩曰:枯者是。师曰: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

南师:好啊,你将来的前途,永远一个人住在山上,好好修道。在对话中间,他已经指示两个弟子将来弘法的前途,事业成就完全不同,也证明他们两个见地工夫,一个是大乘道的开放路线,一个是比较枯寂的专修路线。

古道师:“高沙弥忽至。”

南师:当时有一位姓高的沙弥,在家修行,可是很有名了,工夫见地也不错。

古道师:药山就问他:枯者是?荣者是?“弥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师顾道吾云岩曰:不是不是。”

南师:他听了高沙弥这样答话,看看两个徒弟,不对不对。他并没有否定高沙弥,这就是禅宗的转语。

古道师:高沙弥的回答更洒脱。

南师:更彻底,所以高沙弥成就很大,他也不受戒,后来成为沙弥祖师。

院主报:打钟也,请和尚上堂。师曰:汝与我擎钵盂去。曰:和尚无手来多少时?师曰:汝只是枉披袈裟。曰:某甲只恁么,和尚如何?师曰:我无这个眷属。

南师:院主就是当家的和尚,请师父上堂说法。

古道师:“师曰:汝与我擎钵盂去。曰:和尚无手来多少时?”大和尚没有手多少时间了?为什么叫我去拿?“师曰:汝只是枉披袈裟。”院主说:“某甲只恁么,和尚如何?”

南师:我只是这样,你说怎么办?

古道师:“师曰:我无这个眷属。”

南师:这是院主故意与大和尚开个玩笑,等于游戏三昧一样。

谓云岩曰:与我唤沙弥来。岩曰:唤他来作甚么?师曰:我有个折脚铛子,要他提上挈下。岩曰:恁么则与和尚出一只手去也。师便休。

古道师:药山谓云岩曰:“与我唤沙弥来。”去把那个高沙弥给我叫来。云岩问:唤他来作什么?“师曰:我有个折脚铛子,要他提上挈下。”这个铛子是三脚的锅,一只脚断了,让他来提住。“岩曰:恁么则与和尚出一只手去也。”那么和尚你还要去搭上一只手。

园头栽菜次。师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曰:既不教根生,大众吃甚么?师曰:汝还有口么?头无对。

南师:丛林里专门管菜园的那个领班和尚叫园头师。

古道师:就跟我们现在讲的生产队长差不多。“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也不碍你栽菜,但是栽下去不要让它长根了。园头说:“既不叫根生,大众吃甚么?”菜栽下去就是让它活的,你不让它长根,那大家吃什么?然后药山说:“汝还有口么?”你还有嘴吗?“头无对。”园头师就回答不上了。

南师:这要参一参了。他说你栽菜不要生根,任何众生只要做了事,心里就栽了根,挖不掉了。能够种了不落根,是什么人啊?无心道人,空了得道了。园头不懂这个,他问:没有根怎么吃啊?药山就说:你还有嘴啊?

古道师:这个机锋他没有接到。这一段是药山平常接引教育的方法风格。

问: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僧便走。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古道师:一位僧人问药山禅师:“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主?”在很平的田地里,浅草中有很多这些四不像的动物,像鹿又不是鹿的一群,肯定是来祸害庄稼了。怎么能够把那只头鹿一下射倒呢?

南师:这个是讲什么?“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就是我们的妄念。

古道师:怎么能把那个贼王一箭射倒?“师曰:看箭。僧放身便倒。”药山一说看箭,那个和尚应声就倒在地上了。“师曰:侍者拖出这死汉。”药山就叫侍者把这个死人拉出去算了。“僧便走。”然后那个和尚爬起来就走了。

南师:药山说看箭,他就倒下了。你以为这个念头本来已经空了,但是你工夫还没有到,你以为没有身体了就不会中箭啊?

古道师:“师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南师:这个家伙玩嘴巴的,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样,还学什么佛?“有甚么限”,玩到几时为止啊?专门玩这些口头禅,不晓得玩到几时。

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只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你若看,牛皮也须穿。

南师:你注意药山禅师的出身是怎么样的,博通经教,一切经论,佛学道理他都很通透。后来参禅,一概不看了,而且不准其他人看经书,越看工夫越不上路。可是有一天他自己拿了一本佛经在看,学禅宗的徒弟都很活泼的,师父啊,你平常都不准我们看经典,要我们好好用功,你怎么看起经来?我看经啊,遮遮眼睛。你们看经啊,把牛皮都看穿了。太用心神,佛法永远学不好。同样求学问,一个有智慧的人,书读了就懂了,开发智慧。反而靠死记硬背的人,为了考试一百分的,最后一点用处都没有。

你看他的教育法,他本来就是学问家,结果专修以后,他不准徒弟们研究佛学经典,不准搞学问。反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每个孩子都读成近视眼,考试都追求一百分,拼命拿到硕士博士,都是牛皮看穿了,屁用也没有,没有开悟智慧。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智慧。

师看经次。柏岩云:和尚休猱人得也。师卷却经云:日头早晚?岩云:正当午也。师云:犹有这文彩在。岩云:某甲无亦无。师云:汝太煞聪明。岩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师云: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恁么过。

古道师:有一天药山禅师在看经,柏岩说和尚你不要开玩笑了。药山就把经书卷起来了。

南师:注意为什么用卷,唐朝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书是一卷一卷的竹简。所以关公读兵书,有些画家画的关公手里拿了一本纸书,画错了,汉代的书是一卷拉开来看的,内行一看,这个画错了。就像有一个画家,画两头牛打架,画得好极了,大家围着看都说这是名家手笔,画得真好。结果一个放牛童头钻进来,你们在看什么?两个牛打架,他嘻嘻一笑跑掉了。这个画家马上跑出去把他拉住,小朋友,你放牛的?对啊。你看我的画笑什么?没有什么啊!唉,你讲老实话,你笑什么?我笑你画得不对啊。有什么不对?牛打架,两个尾巴翘起来的?牛打架是后腿用力,尾巴夹在屁股里,不是翘起来的!

柏岩问药山:你平常不准我们看书,现在你自己看书,你不是开我们玩笑吗?药山把书卷起来,问:“日头早晚?”那个时候没有钟表,柏岩就回答:“正当午也。”等于中午十二点了。药山说:“犹有这文彩在。”你有这么漂亮的文采啊!

古道师:“岩云:某甲无亦无。”我连空的概念都没有。

南师:空都空掉了,没有文采在啊。

古道师:“师云:汝太煞聪明。”

南师:药山说他:你太聪明了,口头禅,工夫没有到。

古道师:“岩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

南师:他说我只到这个程度。师父,你说怎么样?

古道师:“师云: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恁么过。”

南师:我每天急急忙忙,都在用功啊。

古道师:我也是这样很平常,就这么过。

南师:对了,悟了道,也是平常人,就这么用功,随时守戒。

师与道吾说:茗溪上世为节察来。吾曰:和尚上世曾为甚么?师曰:我痿痿羸羸,且恁么过时。曰:凭何如此?师曰:我不曾展他书卷。

古道师:药山对道吾说,茗溪前世做过节察使。道吾问药山前世是什么。药山说我又病又瘦,就这样过。道吾问:你为什么这样?

南师:“我不曾展他书卷”,前面说茗溪做官,药山说我不读书,意思是不做书呆子,书呆子考功名就会做官嘛。

师晚参云: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时有僧便出云:特牛生儿也,只是和尚不道。师唤侍者将灯来。其僧便抽身入众。

南师:请A同学讲这一段。

A同学:这个特牛是什么意思?

古道师:小公牛犊。

A同学:有一天晚上小参的时候,就像现在这样,吃过饭,老师就考考大家的工夫、见地。药山禅师说:我有一句话想告诉你们,但是必须等那个小公牛生了儿子,才对你们说。

古道师:那就是永远不能说了。

A同学: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和尚出来了,他说这个小公牛老早就生儿子了,就是和尚不肯说。

南师:药山马上就问:这是谁啊,是谁讲的啊?他没有看清楚。

A同学:然后那个和尚就赶快退到大众里面去了。

古道师:这就像有人问如何是西来意,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说。实际上都是类似的教育方法。

师问庞居士:一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士曰:某甲只管日求升合,不知还着得么。师曰:道居士不见石头得么?士曰:拈一放一,未为好手。师曰:老僧住持事繁。士珍重便出。师曰:拈一放一,的是好手。士曰:好个一乘问宗,今日失却也。师曰:是是。

南师:庞蕴居士,马祖的弟子,两夫妻和女儿都是大彻大悟的人。

A同学:药山禅师问庞居士,佛法是一乘法,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只有这一条路。既然是一乘法,那还有什么心是佛啊佛是心啊,还有这个事吗?这是我加的注解。

南师:加得好。

A同学:庞居士就说:我啊,“只管日求升合”,这个“合”念“葛”,一升的十分之一为“合”。他说我没有这个观念,每天只知道吃口饭。药山禅师就说:人家不是说庞居士你已见过石头希迁禅师了吗?已经悟道了,你现在怎么这样说呢?庞居士说:拿一个放一个,这不算是好手。药山禅师就说:“老僧住持事繁。”

南师:我一天到晚事情多得很啊,庙子上的事。

A同学:庞居士说了句保重,就退了出去。因为老和尚说很忙,他就告退了。然后药山禅师就说:“拈一放一,的是好手。”赞叹他确实是一个高手啊。

南师:提得起放得下,就对了。

A同学:庞居士说:“好个一乘问宗,今日失却也。”他说药山禅师问他:“一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他说问得好,今日我输了。“师曰:是是。”药山禅师说:是的是的。

南师:这就是佛经讲的如是如是。

师因僧问:学人有疑,请师决。师曰:待上堂时来,与阇黎决疑。至晚上堂众集。师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甚么处?其僧出众而立。师下禅床把住曰:大众,这僧有疑。便与一推,却归方丈。

A同学:有一个和尚有疑问,向药山禅师请教。

南师:药山禅师眼睛看他一下,就有数了,晚上上堂再说。

A同学:待上堂的时候来,帮你解决。药山禅师也是很客气,“阇黎”是老师的意思,他说晚上帮老师解决问题。

到了晚上上堂的时候,大众都集中在那里,药山禅师说:今天请问问题的是哪一位啊?这个和尚就出来了,药山禅师本来盘腿打坐,就从座位上下来了,一把抓住他说:“大众,你们大家看,这个和尚有疑问!”又一下把他推开了,然后自己就回方丈室了。

南师:你说他答覆了问题没有?这是禅宗。

古道师:他这样好像神经病。

A同学:现在要是这样一推,可能会被告到公安局去了。

古道师:或者学生会把我送精神病院去了。

问饭头:汝在此多少时也?曰:三年。师曰:我总不识汝。饭头罔测,发愤而去。

A同学:药山禅师问做饭的饭头师:你在这里多长时间了?饭头师说:已经三年了。药山禅师说:我怎么都不认识你呢?饭头师一下就蒙了,很生气地走了。

古道师:我给你做了三年饭,你连我都不认识!气得就走了。D同学的批语:大和尚官僚主义。

问僧:年多少也?僧云:七十二也。师云:是年七十二那?僧云是。师便打。

古道师:药山禅师问一位僧人:你多大岁数了?七十二了。你已经七十二岁了?那个僧人说:是啊。这样就挨棒子了。

南师:七十二岁了,修行还没有开悟,那活着干什么?

古道师:不开悟也是罪过?

南师:对啊。

B同学:在丛林接受众生供养,几十年没修出成就,那是造孽。

南师:他用人就是这样,在他那里那么久,公司的共勉还不会背,就赶走了。

B同学:如果是领导,那得降一级。

古道师:这也是官僚主义。

C同学:他修那么久,生年都应该忘了,自己年龄还记那么清?该打。

南师:对,对。

古道师:道家不问年。以前问过一位年长的道士:您老高寿啊?不知道,反正出了家就长这么大了。

南师: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修行人应该忘记了时间空间。

朗州刺史李翱问:师何姓?师曰:正是时。李不委,却问院主。某甲适来问和尚姓,和尚曰正是时,未审姓甚么?主曰:恁么则姓韩也。师闻乃曰:得恁么不识好恶。若是夏时,对他便是姓热。

A同学:李翱问药山禅师姓什么,药山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院主说药山禅师姓韩,谐音姓寒,所以药山禅师说要是夏天,他就姓热了。

李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李性褊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欣然作礼,述偈曰: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南师:李翱非常仰慕药山禅师,李翱是韩愈的弟子,唐代的大名士。

古道师:李翺听到药山的大名,请他好几次出来说法,药山禅师一直不肯出来。李翱就亲自到山上去拜访,药山禅师手执经卷,理都不理。

南师:药山拿着经书,头都不回,旁边的小和尚告诉他:太守来了。“李性褊急”,李翱是个急性子的人,而且有一点暴躁,像谁呢?就像C同学年轻的时候,有点急躁,有话直说。李翱看药山是这个样子,就讲了一句:“见面不如闻名!”袖子一甩,准备走了。他觉得这个和尚太傲慢了,固然名气很大,理都不理,一点礼节都不给。李翱说:“见面不如闻名!”平常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

药山回头一看他要走了,就说:太守啊,你何必贵耳而贱目呢?把耳朵看得那么贵重,而轻贱眼睛呢?难道你见一面就认识我了吗?太守一听有道理,马上回头就问: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手天上一指,下面一指,说:你会吗?这就是道,这就是佛法。李翱说:我不会。“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就是道,天机活泼泼的,“鸢飞在天,鱼跃于渊”,心是活泼泼的,心就是佛。会吗?“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一听,赶快合掌顶礼,他懂了。李翺作偈赞叹师父,“炼得身形似鹤形”,可见药山高高瘦瘦。大家朗诵一下。(大众唱念)

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南师:李翱悟道以后又问:什么是戒定慧,佛道怎么修啊?药山禅师说:我这里没有这些闲家具了。什么戒定慧啊,什么安那般那啊,都没有,很彻底。

李翱一听不懂了,老师讲得太彻底了。你不是悟了吗?云在青天水在瓶,天机活泼泼的,还问什么是戒定慧?如何修行?药山禅师没有这些闲家具,李翱就搞不清楚了。他有没有心得?有心得,但是还不晓得如何用功。药山禅师说:你懂了这个,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里行”,闺阁中的那个丢不掉,永远不会成功。戒定慧已经答覆了,先要守这个戒,“闺阁中物舍不得”,不会得定,第一要持戒,男女饮食关系,你看他多优雅,闺阁中物舍不得,终为渗漏。

A同学:下面张商英有一首偈颂。

南师:到了宋朝,宰相张商英是寒士出身,本来不信佛,他的太太信佛,是高干子弟。张商英对太太没有办法,但他反对信佛,还要写一篇《无佛论》。有一天他看到太太正在看一本非常精美的书,你看的什么书啊?《维摩经》。你又看这个?太太把《维摩经》给他说:你看了这一本,才好写《无佛论》。他一看,完了,自己也信佛了。后来张商英也悟道,他对李翱在药山悟道的这一段,有一番评唱。

云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随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风霜苦 说甚深深海底行

南师:修行的工夫在文学里都讲完了。“云在青天水在瓶”,我现在不跟你们讲禅,念头空了,身心皆空,可是一般人认为懂了这一句就是悟道了,统统错了。“眼光随指落深坑”是什么人啊?死人,人死了眼光都掉下来了。如果你认为这样就是悟道了,那你白搞了。药山禅师吩咐李翱以后怎么修行,虽然明白了空,你还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其闺阁里的那个丢不掉,你没有希望了。

张商英也懂,“溪花不耐风霜苦”,修行是苦行的路,这个做不到,说什么深深海底行啊?在海底走路,那是“极高明而道中庸”,高高山顶立是极高明,起行的是深深海底行,修行做人做事是道中庸。你们啊,要深深海底行,谦虚地沉到底去,忍受一切折磨苦难,心中念念皆空,这样可以达到功德圆满。禅宗是这样的讲法,不是空谈道理。

师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啸一声,应澧阳东九十里许。居民尽谓东家。明晨迭相推问,直至药山。徒众曰:昨夜和尚山顶大啸。李赠诗曰: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南师:有一天,药山禅师跑到山顶,打坐行香,忽然云开见月,那个境界之好啊,他自己气也动了,“啊——”一声,九十里方圆都听得见。你看他的修行成就,那个声气比你们厉害吧?

A同学:大家都以为是隔壁家的声音,第二天大家都在问:是不是你叫的?

古道师:一直问到药山,才晓得是药山禅师。

南师:古道师很快也要到江西洞山,去复兴道场了,将来他在那里,“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古道师:结果连庙里的人都没有听见。

南师:《古文观止》中的《复性书》,就是李翱写的,把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融会在一起,以明心见性解《大学》《中庸》,心就是佛。李翱在药山禅师这里悟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捩点。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大问题,大家都说韩愈反对佛教,他写《谏迎佛骨表》,反对把法门寺的佛骨搬到长安供养,经济上损失太大,社会承受不起。然后连带批驳了一些佛教和尚,因此皇上大为震怒,把他下放到广东潮州。广东原来没有文化,因为韩愈的下放,开发了广东文化;还有柳宗元被下放到广西柳州,开发了柳州文化,所以两广文化发展是韩愈与柳宗元的功劳。韩愈本来是绝对的儒家,他解释孔子讲的仁,什么是仁?韩愈讲博爱之谓仁。后世解释儒家都用这一句话,我是大加反对,这些人都搞错了,韩愈是研究抄了墨子,世界上最早讲博爱的不是外国人,是墨子。韩愈解释仁,偷梁换柱,偷了墨子的解释孔子,这是韩愈没有悟道以前的事。

韩愈有个侄子就是韩湘子,八仙过海里面那个吹笛子的神仙。韩湘子要出家,韩愈很反对。有一天在韩愈的寿宴上,韩湘子忽然回来了,给他的叔叔祝寿。韩愈看到侄子出家做了道士,现在回来也不好骂了。侄子说:叔叔啊,我给你放个烟火做礼物吧。他就在大厅里放出烟火,烟火中显出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烟火放得很闹热,韩愈当作小孩子乱玩,算了。过了几个月,韩愈上了《谏迎佛骨表》,结果被下放,冬天骑马经过秦岭,下雪天这一条路很难走,韩愈写了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当时上报告的时候,已经下了决心,皇帝要杀就杀吧,我也老了,死就死吧。现在下雪天骑在马上,一路很痛苦,作了前四句诗作不下去了,忽然一望,哟,好像韩湘子在前面啊,好像在给他领路。这个孩子出家,人家说他得道了,韩愈就想起了这两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诗就接下去了。好像看到韩湘子,叫他他也不回头,就在前面走,“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好啊,人家说你得道了,你果然以前已经警告我了,现在你在前面领路,恐怕到潮州我会死在那里,将来请你收拾我的骸骨。因此,韩愈到潮州以后就参访大颠禅师了,你们先看看《指月录》的大颠和尚这一段。

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师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座扣齿三下。及见师理前问,师亦扣齿三下。公曰:元来佛法无两般。师曰:是何道理?公曰:适来问首座亦如是。师乃召首座问:是汝如此对否?座曰:是。师便打趁出院。

古道师:有一天,韩愈去拜访大颠禅师,问禅师多大年纪了,禅师把念珠拿起来给他看,问他明白没有,韩愈说不明白。念珠刚好一百零八颗,昼夜都在转。

南师:大颠没有直接答覆他,随时在念佛。

古道师:韩愈不懂就回去了。第二天又来了,走到门前看到首座和尚。

南师:他说我昨天问老和尚多大年纪,老和尚不答覆我,拿念佛珠,说昼夜一百零八,不晓得什么意思。这个首座就把牙齿叩了三下。韩愈还是不懂,就进去看大颠和尚,就说昨天我问你多大岁数,你的回答我还是不懂啊。大颠和尚也叩齿三下,韩愈一看,真奇怪,那个首座和尚跟你一样的动作,原来佛法没有两样的啊。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古道师:看来这个庙里的和尚都一个毛病。

南师:大颠问:你为什么这么说呢?韩愈说:我刚才在门口问首座和尚,他也是把牙齿叩了三下;现在问你,你也把牙齿叩了三下。有这个事啊?你把那个首座找来!大颠问首座:刚才韩长官问你,你把牙齿叩三下吗?他说:对啊。大颠就拿棒子把首座赶出去了!

古道师:两个人都一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文公又一日白师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南师:这个时候韩愈学佛求道还不死心,两次吃瘪,他又来了。这天见到大颠禅师,自称弟子:我的公事很忙,佛法最简单扼要的能不能告诉我一句?师父听了半天都不说话,韩愈不知所措。当时大颠和尚得法悟道的弟子三平和尚,后来也是大禅师,正在做侍者。师父坐在床上,三平在那个床上就敲了三下,大颠就问:你作什么?三平就讲道理了:“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是讲道理了,他看韩愈懂不了,告诉他先做工夫,好好打坐,定久了智慧就打开了。韩愈说:师父啊,你的门槛太高了,进不来啊,大师兄告诉我一个路。

古道师:这个三平和尚后来在福建影响非常大,人们称他三平祖师,有人生病,他吹一下、摸一下就好了,神通广大。直到现在三平祖师的庙里还是香火旺盛,厦门那边通常挂一个戴帽子的圣像,那不是地藏王,就是三平祖师像,汽车里面都喜欢挂,祈求三平祖师保佑。第三讲 药山惟俨禅师三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四日

内容提要:

师坐次

问己事未明

师令供养主

师久不升座

学人拟归乡

师与云岩

上堂

时有僧问

汝见律师

太和八年

师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甚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

南师:这是打坐的道理,但是要自己体会,你不要以为文字懂了。

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师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古道师:有人问药山禅师:自己修行的事没有明白,请师父给我指示。药山禅师缄默了良久,然后说:我今天给你讲一句明白的话倒是不难,只要你在这一句中能够当下承当去,这样还有点意义;但如果你又去思量研究,那就成了我的罪过了,不如咱们各自闭口,都别讲了,你也别问,我也不给你说,免得互相牵累。

师令供养主抄化。甘贽行者问:甚处来?曰:药山来。甘曰:作么?曰:教化。甘曰:将得药来么?曰:行者有甚么病?甘便舍银两锭,意山中有人必不受此。主归纳疏。师问曰:子归何速?主举前话。师曰:速送还他,子着贼了也。主遂送还。甘曰:由来有人。益金以施。

古道师:供养主去化缘,碰到一个甘贽居士,问:你从哪里来的?供养主就回答:从药山来的。甘贽又问:来干什么?供养主说:我是来化缘的。甘贽问:那你带什么药来没有?供养主就反问他:你有什么病吗?甘贽就不讲话了,拿出两锭银子给他,心想药山那里肯定不会收这个银子。化缘的供养主回来,把钱交上去了,药山禅师就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供养主把这一段对话说了,药山就说:你赶快拿去还给他,你着了贼了。供养主就赶快把银子还回去了。

A同学:甘贽之前想着山上如果有人懂得,一定会把钱送回来的,果然现在供养主又送回来了,就说山上真有高人啊,就又多供养一些。

古道师: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说他着贼了?是不是嫌钱少?

南师:药山是何等人啊?那时候他们都是在参究见道没有?开悟没有?这个甘贽当然知道药山禅师,他要看看这个化缘主有没有见地,哪里来的?药山来的?那你带什么药来?这个化缘主并不是没有工夫见地,也有一套的。

D同学:甘贽是南泉普愿的徒弟,还接引了雪峰义存呢。

南师:这些人都是在家参究开悟的,今天碰到对手了。

古道师:为什么说他今天着了贼呢?

D同学:遇到对手了,碰到作家了。

南师:甘贽赞叹山上果然有高人,又加了些供养。

古道师:这个药山和尚,嫌这二两银子还是少了点。

南师:不是银子多少的问题。

古道师:供养主就是丛林里负责化缘的和尚,化缘回来供养大众,也叫缘头。

D同学:他出去化缘,碰到甘贽,甘贽与他机锋对答,他也是机锋对答,反问甘贽:你有什么病啊?甘贽也没有回答,就拿了两锭银子给他,可见甘贽懂嘛。供养主拿了银子回去,药山当然责怪他了,那个居士可不是一般的施主,就还给他吧。

南师:也不是真还给他,都是机锋,就是表示你的意思我们也知道。所以你将来住洞山,派人出去化缘碰到D同学,D同学说:哪里来的啊?古道那里来的。噢,古道?就给二十块钱算了。不过你回去,恐怕山里有人不接受。

古道师:D同学问那个人,古道还有力气吃饭没有?

师久不升座。一日,院主白云:大众久思和尚示诲。曰:打钟着。时大众才集定,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云:和尚许为大众说话,为甚么一言不措?师曰:经有经师,律有律师,争怪得老僧?

古道师:药山和尚很久没有上堂说法了,有一天当家的和尚就跟药山禅师说:大家都很盼望你开示。药山说:那你去敲钟吧。钟一敲,大家刚刚集合到一起来,结果老和尚就下座回方丈去了。当家和尚随后跟着去问:你为什么一句不讲就回来了呢?药山禅师说:有专门讲经的法师,也有专门讲戒律的律师,你怪我作什么?老和尚偷懒,他博通经律,装作不懂。

南师:禅堂不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大家真修持的见地是什么?等于我已经讲过了,无言可说,那个才是佛法,戒律都在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结果哪有那么多文章思想?有什么话可讲?扬眉瞬目,天天都在开示啊,这就是禅宗。

古道师:与药山禅师比起来,我们的老师是辛苦多了,一讲好几个小时。关键我们都不是药山的这些徒弟,要是碰到药山的那些徒弟,老师也是不用讲了。

D同学:经师、律师都不肯上堂,所以老师就全讲了。

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师曰:汝父母遍身红烂,卧在荊棘林中,汝归何所?曰:恁么则不归去也。师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示汝个休粮方子。曰:便请。师曰:二时上堂,不得咬破一粒米。

古道师:有个人问他,学生准备回家去。

南师:你注意,他这样讲不是要回俗家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回这个家去。药山禅师说:你家里的父母遍身都烂掉了,你杂念那么多,还能回家稳坐吗?那个和尚说:这样我就不回家了。

古道师:药山禅师回答:但是你应该回去。你如果回去,我告诉你一个断粮的方法,就是辟谷的方法。他说:请师父告诉我。药山禅师说:早上中午二时上堂吃饭,不要咬破一粒米。

南师:你看看天天吃饭,不咬破一粒米,你做得到吗?

D同学:就是说二六时中,都不散乱。

南师:这是禅宗,一涉思量,就统统不是了。

古道师:如果登先生就可以回答:我本来就不吃,咬破什么米?然后转身就回去了,老和尚一看没有办法。

南师:赵州和尚说:老僧二六时中,除二时粥饭,无别用心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