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草根风云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1:25:39

点击下载

作者: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蛇口草根风云录

蛇口草根风云录试读:

序言

时代的炮声,在这里打响。

150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民抗英炮台第一线,赤湾锈迹斑斑的铁炮仍在诉说历史;60年前,解放军在这里开炮收复南海海岛,时任炮兵团团长的袁庚率部解放大铲岛;31年前,这里又响起改革开放第一炮,南山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由此进入奔腾不息的发展时代。

在历史的大潮中,“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蛇口精神在这里诞生、成长、壮大,在新的世纪依然硕果不断:

这里首创社区网格化动态管理的“一格三员”模式,率先探索社区综合党委“海量推荐、海量投票、海量选举”不设书记候选人的公推直选模式……蛇口街道先后荣获“中国街道之星”、“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街道”、“全国学习型街道示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为南山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断作出贡献。

人杰,地灵。无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还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蛇口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英杰辈出。作为从基层白手起家、从零起步的社会草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无论如今是否声名显著,正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这里默默奉献,让这块热土不断焕发蓬勃生机。

这里的经济能人辈出:海王、方大、喜之郎、湘鄂情、海大装饰等企业从这里起步,这里还有国有经济发展代表李鹤松,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莫锦华、周德仔,民营企业家陈锦卿、万腾驰、梁栋……

这里的社会事业成果斐然:蛇口教育拓荒者伍福森、郑耀辉,全国优秀志愿者李家真,义工教师郭玲、余善霖,社工代表王会娟等倾情奉献,居民中既有百岁寿星张满娇,也有年轻一代优秀学子栗璐雅、高英慧……

这里的文化有传承有创新:渔二村“开丁节”融汇计划生育推陈出新,南水“姊妹节”吸引了海外的姐妹回乡聚会,海湾以“社员节”纪念正月初七的“人日”、湾厦“老人节”让深港老少聚会一堂共享盆菜……

这里的管理自治井井有条:有改革开放首批来深扎根基层的陈亚宁,有全国综治维稳先进个人、与总书记和总理握手的黎凤娇,有全国“小巷总理”司徒海安,有全省公安“十大爱民模范”廖立民,有开创居民自治“雷岭模式”的雷岭居民理事会会长江学文……

正是在各行各业一代代居民的努力下,蛇口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一步步成长为美丽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区,不断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创新。

为了传承、发扬蛇口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向袁庚等蛇口老一辈革命者和建设者致敬!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南山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和海内外的朋友们致敬!

向正在为这片热土发展默默奉献的每一位居民致敬!南山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叶民辉2011年5月20日

第一部分 经济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

国有经济发展代表李鹤松: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

鲍传文【提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蛇口精神带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1982年,李鹤松来到蛇口,在袁庚的带领下,从基层做起,逐步融入南山开发公司这个不断创新发展的团队。中国南山开发集团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开创了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先河,短短28年的快速发展壮大,是深圳经济特区30年快速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作为在这里奋战了25年之久的开拓者,李鹤松想起当年的经历,就忍不住心潮澎湃。2001年5月,南山集团捐赠15万元给贵州省织金县白泥塘建赤湾希望小学,李鹤松任该校名誉校长。图为李鹤松与该校学生代表在一起。2002年南山开发集团老领导座谈会上,李鹤松(右二)与袁庚(左二)等人在一起

勇做人事制度冲浪者

1982年3月15日,43岁的李鹤松离开交通部四航局,调入正在筹备组建的中国南山开发公司。他从基层岗位做起,亲眼见证了南山开发集团在袁庚等人的领导下,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全部过程,并深度参与了公司一些重大决策、管理和人事党务活动。198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的南山开发公司,是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公司筹备小组在虎山(现明华中心附近)的石头房里召开了公司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中国南山开发公司成立。

南山开发公司成立后,李鹤松与来自全国各地立志献身赤湾建设的开拓者一起,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仅用1年多时间,就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万吨级码头只用6个月就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接待来自各地的船只;拥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微波楼矗立在左炮台山顶上。

南山开发公司是我国首家开发建设港口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公司拥有独立经营自主权,率先尝试了职业经理人团队聘任制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实行灵活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还最早尝试股东方对企业内部审计、自主制定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标准、实行年度考核和每年加薪等制度,在企业制度创新的很多方面开创了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先河。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如何调动和焕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1983年11月,工作表现出色的李鹤松获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主要负责公司人事方面的工作;1985年4月,公司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他出任副经理;1987年,他出任人事部经理;1990年,他出任人事处处长。多年人事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于集团的人事制度改革历程,有着深刻的感触。

南山开发集团在人事上废除了“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大胆运用竞争上岗机制。机构设置和人员定编实行“精简”、“高效”原则,因事定位,以位聘人。刚招聘进来的干部人员,原职级只作参考,不作任职依据,必须有3个月以上不等的试用期,经过个人自我表现及组织考察,才能按岗安排或提拔使用。实行“聘任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由于南山公司成立的背景比较特殊,自1985年起,便享受深圳市调配干部员工单列的优惠政策,每年市人事局下达上百个招调员工指标给公司,由公司总经理班子集体审批,报市人事局、劳动局备案。对于借聘技术工人,通过签订劳动协议,给予对方公司适当的劳务费,就可以及时增加人员,既保证港口用工及企业大量用工需要,又不因调进新人而让企业背上沉重包袱。

公司还实行了工资制度与国企工资体系脱钩,实行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按所在岗位或设定职务的职权大小核定工资标准,且实行考核和年加薪制度。这些举措,在公司开发建设前期,十分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后来,公司引进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理念,建立战略规划、业绩管理、人员评估和激励三个管理流程,形成一整套业绩考核指标,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用奖惩制度激励员工关注价值创造,促进企业迈上新台阶。

在我国所有的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员工退休后由企业全额负责的退休制度。但是,南山公司则较早转向了社会保险,大大减轻了公司的养老压力,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探索党建工作

南山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组建不久,就在1983年成立了拥有10多名党员的临时党支部,后来随着人员激增,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党总支和党委。据1992年统计,公司党委辖管1个总支、31个支部、党员336名。至2008年底,集团共有1个党委、2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761名党员,可以说是以井喷态势迅速发展,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983年南山开发集团成立临时党支部的时候,时任办公室主任助理的老党员李鹤松获任支部书记。

李鹤松认为,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的中外合资企业,党委的工作一定要围绕生产经营这一中心工作来进行。因为效益上不去,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党组织,一定要自觉维护以总经理为首的中心地位,定好“位子”,找准“坐标”,在研究企业重大问题时,只参与,不干预;只参谋,不做主。

例如在总经理班子决策干部选拔、员工轮岗分流等重大事项前,积极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供决策时参考。

又如1985年,公司曾有少数人曾经以搞贸易为理由,想扭转企业以港航及石油基地后勤服务的方向,一度在员工队伍中产生了混乱。李鹤松和党组织成员挺身而出,积极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很快平息了风波,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李鹤松还记得,公司参资的赤晓铝组合房屋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负责人擅自运用集资款外借贪图利息,结果借方贸易亏损无力偿还,企业一度陷入危机,生产大受影响,又是公司党组织主要成员主动积极做善后工作,挽救和保存了这个企业。

李鹤松清醒地认识到,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为此公司党组织设立规定:凡新建企业,有3名以上党员的必须组建党支部,不足3名党员或暂无党员的新企业,也合并别的企业成立联合党支部,不让一个公司成为党建空白点。党组织实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每月过两次组织生活、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及对新党员进行培训等。赤湾石油后勤基地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方遇光先生(新加坡人)曾经感慨地说,在公司里干活最出色的都是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员是好样的!

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对广大员工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知识分子、年轻工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公司党组织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为此,南山公司党委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李鹤松本人先后三次获得深圳市委授予的“优秀党委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老有所为的快乐老人

“人过六旬总得休,党员称号铭心头;珍惜夕阳光一缕,释怀折射暖春秋。”一首《老梅自咏》,道出了一位72岁老人的情怀,尽管年事已高,但李鹤松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激情和奉献精神。他把加盟南山开发集团的漫长岁月,视为他人生最有意义的无悔选择。鉴于他出色的工作,1999年就该退休的他又被延聘了6年,直到2006年初才正式退休,回到了大铲社区。退休后的李鹤松,热心公益事业,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2007年,蛇口街道办事处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党工委书记韩江请他出来帮助大铲社区推进创建工作,李鹤松愉快地答应了。创建和谐社区,有许多具体工作和任务,要调动辖区居民共同参加。大铲社区共有人口1700多人,其中老人就有将近500名,是创建和谐社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为此,大铲社区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李鹤松出任会长。老年人协会本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宗旨,尽量动员老年人参加协会,让更多的老人参加各种娱乐、体育活动和保健知识一类的讲座或培训。老年人活跃在社区,身心愉悦,健康状况不断好转;大家来往多了,关系融洽了,谁家有个病痛或困难,也能很快反映到社区居委会,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决。发动起来的老年人焕发了青春活力,一样积极参加义工队伍,热心参加社区各种公益活动。

李鹤松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人。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老年协会还组织了老人合唱团、舞蹈、腰鼓、中华扇等舞蹈队,以及乒乓球队、柔力球队等,把爱国、爱家及博爱精神融合起来,渗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李鹤松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人。他一贯酷爱读书、爱好写作,在职期间写下许多文章、诗词汇集成册,并有些论文在全国典刊上发表。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他们组织了一系列文娱、体育、旅游、健康讲座等活动,把爱祖国、爱集体,弘扬大爱精神注入具体的活动之中,还组织了一些会员到宝岛台湾,拜访花莲县慈济功德会,让部分老协成员现场感受、体验正严大师及徒众们克己济贫的大爱精神。他们诚意的举动博得慈济功德会善意回赠的一些书籍及录像,回来后组织社区的义工和会员观看、学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李鹤松除热心服务关心老人之外,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热心教育事业。2001年他被南山集团捐赠20万元兴建的贵州省织金县白泥塘赤湾希望小学聘为名誉校长。2008年至今,他担任了蛇口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蛇口街道关工委工作受到了市、区上级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去年底,蛇口街道党工委在大铲社区试点,通过公推直选的方式,在深圳市率先产生首个社区综合党委班子,成立社区综合党委,李鹤松高票当选为社区综合党委委员。正如他在竞选词中说的那样,“三十寒暑立潮头,奋力甘当开荒牛,为了社区更美好,老骥伏枥不言休”。【简历】李鹤松,男,汉族,1939年4月出生,广东东莞市下塘村人。1965年6月入党。1966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贵州省水电部第九工程局、广州交通部第四航局工程局工作。1982年~1999在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历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助理、人事副经理、人事处长、社工部总经理、集团助理总经理、工会主席、武装部政委、集团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1999~2005延聘集团助理总经理。2007年至今,任蛇口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蛇口街道大铲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2010年10月起任大铲社区综合党委委员,大铲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

集体经济发展代表莫锦华:湾厦人身边的带头人

杨志敏【提要】

作为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蛇口30多年的发展与湾厦密不可分:这里的政府机关、学校、医院以及蛇口工业区等发展最基本的用地,大都出于湾厦村无偿的支持与奉献。时至今日,湾厦社区保障居民安全的电子安全防控系统、社区各类文体娱乐设施、社区幼儿园以及各种社区活动等等,依然得到了湾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

所有这些都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相连,他就是从1973年28岁起担任湾厦村党支部书记、现任湾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被居民们尊称为“莫老爷”的莫锦华。从1973年起带领村民们一起种田、改革开放后引进外地企业设厂、到创造性地成功尝试集体企业步入房产开发领域,湾厦居民们提起“莫老爷”都会挑起大拇指。

身为股份公司“一把手”的莫锦华注重公开决策、民主决策,他为湾厦这个集体企业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就连他培养的公司新一代管理层,也是从全村年轻人中唯才是举、广泛选拔而出。

莫锦华常说一句话:“共产党从来没有亏待过湾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湾厦人的今天。”1994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右二)视察湾厦,左二为莫锦华莫锦华作为改革开放30年南山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在会上发言

“湾厦的妇女们撑起了‘整片天’”

“是共产党让我读了书。”莫锦华出生于湾厦的一个渔民家庭,家里穷,但按照当时的政策—读书免费,她得以在南头中学就读,而且每月还能领到伙食补贴,初中时每月领3元、高中时每月领5元。虽然现在看来当时的伙食很差,但莫锦华正是由此上了学、读完了高中,并因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成为校学生会主席。

1967年莫锦华本应高三毕业,但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毕业生没机会高考也没分配工作,莫锦华就这样在学校又过了一年,最后在1968年回到湾厦村(当时的湾厦村下辖今天湾厦、南水、水湾、围仔、雷岭等多个社区)。

在村里,莫锦华先当了两年大队文书,1970年被任命为民兵营长,随后1973年也就是28岁的时候,年近60岁的老支书被调到蛇口公社下属的供水公司,当时村里人普遍没什么文化,连签个名字都不会,在大家眼里有文化而且工作扎实的莫锦华成了湾厦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支书要带领大家干农活、统计工分,还要每天开会进行总结。尤其是插秧或者收割的农忙时候,村民们凌晨六七点就要下地干活,一直到下午五六点回家,然后在自家自留菜地里干一个多小时,晚上再一起开会。莫锦华说,当时大家的生活条件很差,早上干活前吃两大碗米饭,所谓的“菜”一般只有点咸鱼甚至是酱油,一年到头,村民们积累的工分往往都抵不上平常从大队支用的粮油,生活差但人们过得都很充实,对于每天开会的表扬和批评也都很坦诚,因为谁第一个到田里干活、谁干活出力等等都一目了然。“湾厦的妇女尤其辛苦。”莫锦华说,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很多男人逃港,以至于工作时想找个男人商量工作都难。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湾厦的妇女挑起了大队生产和生活的重担。例如当时为了出口赚钱,湾厦大队有一大片地种植蔬菜、花生,从菜地到大队公厕往返要四公里,湾厦的女人们一样要挑起两个大桶,往返于公厕和菜地之间为地浇粪,往往一上午就得跑好几趟;收割水稻时,妇女们同样要把收割的稻谷一担担挑到大路边,几趟下来就会全身湿透……一般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莫锦华则说“湾厦的妇女们撑起了‘整片天’”。

正是因为女人们为湾厦特别的付出,改革开放村里条件好了一些后,1983年全村第一次聚餐的主题就是感谢妇女们的奉献,从此三八妇女节成了湾厦最隆重的节日。每年三八节,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感谢妇女们为村里作出的贡献,后来不但每年聚餐,村里更出钱组织妇女外出旅游。

从引入企业合作办厂到独立兴建工业区

在上世纪70年代,湾厦除了种植村民自用的水稻和蔬菜,还通过南头和蛇口的两家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改为通过在香港的亲属等途径自己联系)向香港出口蔬菜,每斤能卖到一毛钱,与作为副业的养蚝收入加起来,一年能为村里提供约10万元收入。正是有了这些收入,湾厦才能把村民每天的10个工分换成价值约1元钱的生活用品。

蛇口的一声炮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通过提供土地等各种方式支持蛇口各类政府、国企和社会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湾厦也一直在寻求适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最初,湾厦尝试着直接利用村里的土地资源,引入其他企业合作办厂,走发展实业的道路。

从1978年起,莫锦华就通过联系同学等各种途径,努力为湾厦引入企业办厂,减轻村民特别是妇女们的劳动强度,也为湾厦的发展积累人才和资金。最早引入的第一批企业都是内地国企,有的企业还引进了部分港商投资,通过湾厦出土地、对方出资金技术的模式合作办厂。湾厦由此先后与沈阳、长春、北京等地的国有企业联合建起了电子厂、钢结构厂、化工厂等。

当时每引进一家企业办厂,莫锦华和村民们都很开心。但后来发现,在这种合作办厂的模式下,湾厦无法掌握相关技术,向企业中派村民进行学习也比较难,企业还是由对方完全管理,而且这些内地国营企业后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湾厦村从中获得的分红也越来越少。

直接利用土地合作办厂的道路不行,村集体发展还有什么新的道路?经过研究,莫锦华和村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的土地优势,首先就应该独立投资,建起成片的工业园区后再出租,村集体将可能取得稳步增长的收益。但建设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而湾厦村集体在上世纪80年代连几百万的启动资金都拿不出来,从银行贷款更是想都不敢想。

面对资金难题,在村民中集资的办法应运而生:每家每户出几千几万,大家凑一凑钱不就有了吗?为了鼓励大家集资,湾厦村委核算后向大家承诺,集资建成工业区后每年给25%的回报,保证大家四年就能回本。消息一出,村民们踊跃集资,多的拿出五六万,少的几千元,只有几户村民因为没钱没有参加集资。

湾厦发展的第一笔资金到位之后,位于东角头的湾厦工业区很快于1987年建设起来,也如期给村民们按照每年集资额的25%发了回报,让村民们都很开心,对湾厦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但几年之后,这种按照集资额发高额分红做法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当初各家集资额从五六万到几千元不等,每年分红数额差距也就很大,当初没钱集资的村民更是一分钱也领不到,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情况;二是当时制定25%的回报比例为的是鼓励大家集资,当集资者都收回成本之后,长年维持这么高比例的分红对村集体的持续发展不利。

1992年,湾厦按照特区统一时间表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革,新成立湾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事务则由新成立的居委会负责。在这次改革中,湾厦对以往按照集资额分红的做法进行了改革:股份公司的股份按户平均分配,对以往的投资实行多退少补,每年分红按照当年股份公司利润决定数量。由此,湾厦股份有限公司走上了平均股份、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推行公开决策、集体决策选拔年轻人唯才是举

2002年,湾厦进一步启动异地发展战略,在宝安建设11万平方米的沙井工业园。最初这块地是沙井镇政府作为替代工程款给一个工程队划的地,折算下来每平方米280元,而工程队负责人更愿意拿钱。知道这个消息后,莫锦华通过朋友联系,最终以每平方米250元的价格从工程队手中买下这块地。

11万平方米的土地,连同对这块泥滩地进行最便宜、最简单的软基处理工程等,共需要投入3000多万元,这么大一笔钱是否值得花?莫锦华很清楚,如果投资失败,将为公司带来灭顶之灾,而且自己也将会因此成为大家的众矢之的。

在做出决策之前,莫锦华召开了股东大会说明情况,并组织股民们几次到现场实地考察,向大家解释具体构想,最终公司股民们集体同意买地建设沙井工业园。迄今为止,沙井工业园的厂房租赁,已经成了湾厦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

就像决定投资建设沙井工业园的过程一样,莫锦华承担着公司“一把手”为成败负责的责任,也习惯于把权力置于大家的监督下,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首先征求大家的意见,实现公开决策、民主决策。

莫锦华说,这就好像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每天晚上开会,什么事请都会公开拿出来说,该表扬谁、该批评谁都一目了然一样。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受过文化教育的新一代的成长,大家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股民们不但关心年底能拿到分红,还要知道经营班子,尤其是一把手是如何经营管理企业、如何支配集体财富的。

为此,湾厦股份公司按照公司章程,制定了一系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包括从企业的经营决策体制,到公司机关的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等各方面,公司大的经济支出和各项经营项目合同实行董事会和监事会联审会签制度,公司经营情况也通过群众大会和公告栏等方式向群众随时公开。由于有了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并把企务公开工作做到了实处,公司从没有发生过因群众对领导班子不满而上访等现象。

作为因文革只接受了高中教育的一代,莫锦华深知知识的重要性。由于文革中成长的一代很多人逃港,导致了人才“断层”,村民年龄结构一度“老的老、小的小”。在改革开放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后,为了增强领导班子自身的集体决策能力,莫锦华主动进行了领导班子的调整,从全村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中广泛选拔,唯才是举,公正地选出优秀的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这些年轻人已经在公司中承担起总经理等重要职责。

走出集体企业直接开发房地产的新路

一般来说,农村城市化后的股份公司利用土地的模式大都是集资建厂房随后坐收房租,在新世纪商品房开发掀起热潮的时候,农城化股份公司也只是凭自己的土地,由房地产开发商负责开发,随后按照高层二八、多层三七等比例分成,集体企业从中拿到的回报比起开发商要少很多。莫锦华说,股份公司作为土地所有者,并不是不愿意自己开发拿到更多利润,而是开发房地产,往往需要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还要靠得住才行,否则自己开发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在同样经历委托开发商间接开发新楼盘的过程之后,为了村集体获得更多利润,湾厦开始寻求一条集体企业直接开发房地产的新路。要独立开发新楼盘,首先就得引进专业人才。为此莫锦华经过多方联系、多渠道打听,从蛇口工业区规划室挖来专业人才做公司房产部经理,还从蛇口工业区工程公司请来退休的老总做工程总监。通过这些骨干的职业经理人,湾厦公司进一步从市场上招聘组成了一个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团队,公司由此开展了“海境界”等新楼盘的开发和销售,作为集体企业的湾厦股份公司,正式跨入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请来了可靠地专业人才队伍,凭着湾厦以往支持政府与社会事业建设、并成功领导股份公司发展积累的信用,开发房地产另一项关键因素—资金问题也迎刃而解。

事实上,湾厦公司2009年起开发“海境界”之初,曾设想总投资15亿元中需要贷款8亿元,当时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直接就说:“湾厦要贷款,所有的贷款我们都包了。”还有银行也表示愿意向莫锦华贷款。但后来经过专业团队测算,至今湾厦公司只贷了3亿元,通过一、二、三期滚动开发,公司完全能够实现少量贷款就完成整个项目共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含地下层共35万平方米)的开发。

有了人才、资金,再加上农城化公司固有的土地优势,湾厦公司终于能够获得开发商品房的大部分利润。在莫锦华的构想中,湾厦公司开发房地产的未来前景广阔,不但可以开发政府统征返还用地,还可以服务于湾厦旧村改造等项目,更可以参加更多的市场竞争,为股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时至今日,湾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10多亿元,其中净资产近5亿元。莫锦华预计,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未来3年公司总资产将超过40亿元。

倾情投入 支持蛇口社会事业发展

如今的蛇口,学校、医院等等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居民生活便捷,这些都离不开湾厦村改革开放之初就作出的无私奉献。当时,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各类政府机关的建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等等,都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正是莫锦华和村民们一起顾全大局,无偿拿出原属湾厦所有的部分土地,才支撑起蛇口的辉煌发展历程。对此莫锦华认为很简单:“共产党从来没有亏待过湾厦,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湾厦人的今天。”

自小受惠于免费教育的莫锦华,和村民们(即现在公司股民)们一直非常注重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多年来,湾厦股份公司先后拿出1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无偿支持社区教育事业,如为蛇口中学、蛇口小学提供建设用地4万平方米,还于1987年和2001年两次投资300万元,兴建了湾厦的社区福利性幼儿园。湾厦股份公司还规定,社区居民子女读小学每人每年补助300元,初中400元,高中600元,考上大专以上学校,一次性奖励5000元,而且每月提供500元助学金,直至毕业。1992年实施农村城市化改造以来,公司每年拿出近30万元用于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类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社区居民的眼界。

湾厦不但关注原村民的教育问题,对于租住在这里的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同样满怀热忱。湾厦专门划出土地,全力以赴支持面向外来工子女的民办东湾小学办学,并且通过减免用地租金等办法让学校支出能有结余用于进一步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对此有少数股民一度感到不理解,莫锦华这样算了一笔账:且不说支持下一代子女教育功德无量,单从湾厦出租屋的收益来说,建好东湾小学,就会有更多的人想来湾厦居住、愿意安心留在湾厦居住,湾厦社区会更和谐,股民的房屋自然很容易出租出去,租金会逐步水涨船高。最终股民们一致同意了莫锦华支持建设东湾小学的决定。

让莫锦华非常开心的是,东湾小学虽然硬件条件比公办小学差些,以跑道建在楼顶而被媒体广为报道,但这里同样培养出了非常优秀的学生。例如在汇聚深圳各界精英的奥运火炬手中,代表全市中小学生的正是从东湾小学毕业的学生高英慧。“我们的股民都生活在社区里,社区里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股份公司提高股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才能实现。”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蛇口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莫锦华带领湾厦股份公司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促进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湾厦社区工作站的办公场所、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等都由股份公司免费提供,各类活动所需经费特别是社区治安所需的经费、设备等,股份公司都始终如一给予大力支持。

多年来,湾厦公司每年仅对社区治安的投入就达300多万元,包括公司出资聘请保安员、在社区主要路段设置岗亭、安装摄像头、为每个家庭安装急救钟,以及维护全方位覆盖、24小时监控的电子防控系统等。

湾厦公司还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社区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棋牌室等文体活动场所和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大大改善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环境。湾厦公司还主动配合政府推进旧村改造工作,主动出资45%,对湾厦村内渔村东路的市政设施和两侧建筑物进行了整治改造,促使社区旧貌换新颜。【简历】莫锦华,男,1945年3月生,现任蛇口湾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73年,年仅28岁的莫锦华担任蛇口湾厦村党支部书记。近40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湾厦村由昔日蛇口半岛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欧陆风情特色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改革开放后,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以及政府、机关、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莫锦华和村民们顾全大局,无偿献出湾厦部分土地支持蛇口发展,建起了蛇口医院、蛇口中学、蛇口新街、渔一社区等。在他的领导下湾厦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湾厦村的人口比过去翻了一倍,但人均分红和集体资产却逐年增加。湾厦公司还大力兴建一批公共设施,为村民带来富足的生活、平安的环境,还极大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一代集体经济发展代表张程翔:阳光灿烂的领路人

鲍传文【提要】他从小在南水长大,对南水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南水居民有着深深的热爱。在他的手里,一个落后闭塞的小村庄变成了成就巨大的实业公司,注册资金也从当初的100万元发展到如今资产过亿的规模。他,就是张程翔—深圳市蛇口南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组书记,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本地人,深圳发展的见证人,更是南水利益的创造者、南水居民的守护者。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和他的带领下,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1年南水社区综合党委揭牌仪式,左四为张程翔张程翔在南山姊妹节活动中致辞

农民变居民 精神不能贫

“居民”,是深圳农村实行城市化后农民的新身份。

南山,位于深圳湾畔南山半岛的南端,壤接南山山脉西麓,北傍招商路,东靠蛇口大厦,处于蛇口繁华的商业中心地段。南水人世代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以吃苦耐劳著称,他们耕种、养蚝、捕鱼、打柴,样样都能干,民风淳厚、质朴。

这个妍秀美丽的自然村,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村庄。1970年,张程翔就出生在这里,从小目睹了她的贫穷和艰苦。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蛇口。沐浴着党的好政策,张程翔1991年高中毕业后,并没有因家里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不思进取,而是在南水步行街开了一家时装店,边学边干,既当采购员、又当售货员。虽然尝尽艰辛,但他坚持以诚为商、童叟无欺,时装店经营得红红火火。1994年至1996年,连续3年被南山区评为“青年文明号”商店,不仅带旺了步行街的商业,也带领村里的青年走向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张程翔创业之时,正是南水村快速富裕起来后。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村里部分年轻人出现了“富裕病”,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出了校门之后,依靠家里优越的经济条件,不思进取,整天打麻将、玩游戏度日。村里的老干部、老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找到风华正茂的张程翔谈话,要求他回到村里居委会任团支部书记,帮助居委会做好村里青年的工作。张程翔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下来了。在他看来,只有将村里的青年人组织起来,一起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出力,才是有志青年的作为。

担任居委会团支部书记,是一件不拿工资的全新工作。张程翔主动找到南水的青年们谈心,现身说法教育他们好学上进,终于在青年人当中树立了一股好学上进的风气。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后来没有出现一个不读书、不守法、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

由于共青团工作出色,加上经营能力得到认可,1996年,南水公司希望他到公司的物业部工作。为了南水,为了南水的乡里乡亲,张程翔再一次作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关键选择—放弃经营红火的时装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村集体的事业。从一名普通的职员干起,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赢得了公司党组织、董事会及股东们的高度认同和赞许。张程翔迅速成长为公司的高层领导,于2002年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2004年出任总经理一职。2008年,他兼任公司党组书记。

农村城市化 乡亲们最大

南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处美丽的蛇口海滨,距蛇口码头仅2公里,距深港跨海大桥仅1公里,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投资置业的热土、创业发展的福地。

南水村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开始。早在1985年,他们就组建了蛇口渔工贸公司南水公司,1987年改组成立南水分公司。1992年10月,村委会在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城市化热潮中变身为居民委员会,成立了南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张程翔接手管理后,如今的南水实业股份公司注册资金5349万元,总资产11502万元;下属5个单位:中山养殖公司、海南富华高新果园、盛富贸易部、智星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社区。

为维护好集体利益,张程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规范,加强了制度建设,以制度和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他深知“公生明、廉生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完善、细化,增强制度的实用性、操作性,在全面推行工作问责制的同时,积极推行各项优才奖励措施。公司的经营和物业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施放。所有这些,都为后来公司面对“非典”、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最近几年金融海啸的冲击,都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管理留住了厂家、商家和住户,保证了公司物业租赁收入的稳步增长。

对于一个集体股份制企业来说,广大的股民将自己的积蓄入股参股,就是为了在企业做大做强后获得分红,这是每一个股民最直接的利益诉求。张程翔为此感受到一种沉重的责任和厚重的信任。面对上上下下的信任,张程翔对待工作更加努力,丝毫不敢懈怠。他时刻提醒自己的角色担当,极端珍视南水人创造的成功和荣誉,不断为南水创造和增加更大的价值。

从一个刚出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如今公司领导,从一个普通的南水村民成长为南水管理者,张程翔一路用努力和奋斗、坚持和谦和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为南水的飞速发展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正是无数深圳建设者们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开拓,才创造了深圳建设的大好局面,才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张程翔无疑是这个崇高队伍中优秀的一员。

在奋斗中提升 在感恩中奉献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幸福和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创造的,是党和政府给的,我们知恩图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百姓!”这是张程翔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名优秀的现代管理者应该具备很强的文化素质和优良的品行。在工作之余,张程翔利用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充实自己,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他参加了南山区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年”工作而举办的领导干部培训班,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大了很多:老一代人完成了创业,作为中青一代的领路人,自己更要守业、发展,需要的知识面、信息量实在太多,要想把南水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经营素质。

为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张程翔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完成了深圳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函授学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深圳一期EMBA学习、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网络研究生学习,并在公司建立了员工岗位学习、岗位成材奖励机制,不少员工取得了中、高级职称,公司内人人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海南、中山、连平等异地发展的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

通过学习,他开阔了眼界与思路,进而着手对公司进行了大的改造。他提出了以物业租赁为主营业务,通过强化物业服务意识和质量,以差异化服务方式来做大做优强势品牌,并确定了异地开发战略,同时规范了市场分析、资料收集等制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科学的经营管理,带来南水经济社会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南水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

南水公司始终以“务实、稳健、开拓、创新”为宗旨,积极引进人才,强化内部管理,近年来通过投资开发新的项目,已形成了多地域、多产业经济结构,在物业管理、种植业、养殖业、国内贸易、出口贸易、工业区开发、EPE特种包装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深圳的经济建设和促进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司的管理层共有六七十人,其中有40多人是本地居民,其余均以外聘的形式引进。一个集体股份制企业,大力迎进外来优秀人才参与自身的管理,参与社区的各方面建设,体现了新一代南水人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追求。

在张程翔的带领下,南水实业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工作,注重科学技术的革新应用:南水实业工业厂房和园区内住宅物业管理使用了先进的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生产质量达到国际水准的新型包装材料“珍珠绵”,为企业增加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南水也由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该类产品出口企业。这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南水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富裕起来的南水人民懂得珍惜和回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祖国有难时,积极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这些无不体现了南水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近年来,南水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程翔本人也获得南山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先后当选南山区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

浓浓乡土味 深深姊妹情

作为新一代的领路人,张程翔对南水的乡亲总是呵护备至。

南水公司注重对全体员工和村民股民的人文关怀: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庆、春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公司都会精心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和旅游等福利,让居民和员工在快乐中释放压力,在融洽中激发活力。

居住在南水的,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客家文化,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等。为了增强社区青年对社区的归属感,体会先辈们在建设南水美好家园过程中付出的贡献,继承和发扬说南水客家文化,在张程翔的建议和组织下,南水居委成立了南水客家文艺队。每逢社区重大节日,活跃在社区各角落的文艺队员们都会献上精彩的表演。现在文艺队已经扬名在外,在市、区的文艺表演中获得奖项。

在南水,有一个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族风俗—南水姊妹节。张程翔特别注重对这一节日的传承和保护,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在保护、挖掘的基础上,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将其打造成了和睦邻里关系、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平台,将南水姐妹间的浓浓情谊代代相传并成为连接着海内外南水客家人心灵的纽带。2009年6月《南水姊妹节》成为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程翔也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亲自参与、精心策划了这一客家文化独特的节日过程。

在他看来,姊妹节是一个和睦家庭、社区、社会的载体。在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后,姊妹节已从当年简单地诉说心事,到如今“姊妹”共聚一堂分享幸福生活,亲切、融洽、热闹,包含着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深感恩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烈企盼。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既让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也增强了居民自觉参与南水建设的积极性。

深圳特区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30年,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目共睹,发生在蛇口的一次次巨变也历历在目。“我十分幸运地赶上国家大变革的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洗礼,并伴随着蛇口的发展而成长。”在蛇口街道办事处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张程翔作为特邀嘉宾,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公司发展了,时刻不忘回馈社会。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他领导南水公司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居民群众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国内其他地区遇到灾难时,也会积极给予捐助。

不以善小而不为 平凡之中铸仁心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人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张程翔始终坚守的信念和做人的准则。从1991年起至1997年,张程翔加入了南山区义工联。后因发展南水集体经济的任务繁重才使他退出义工一线行列,但他依然十分关注社会需要帮助的群体,支持教育事业、助学济困一直是他热衷的事情。公司及社区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是在张程翔的帮助下,顺利地解决的读书难的问题。近年来,他不断通过清华经管学院EDP深圳校友慈善会捐款,用于贫困地区希望小学的建设。

每次捐款活动,张程翔都是捐款捐物最多的一个。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雪灾发生。他带领员工到南水工业村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疏导,希望他们安心留在深圳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带头捐款捐物,并积极组织公司全体员工为地震中受难的同胞捐款捐物,动员股民、社区居民捐款捐物,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他还带头用交缴特殊党费的方式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之心。屈指算来,张程翔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在他的影响下,公司员工也都把热心公益活动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需要。【简历】张程翔,1970年12月出生,深圳人,1997年5月入党,在职研究生学历;1991年起担任南水居委会团支部书记;1996年起在南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任物业部副经理、经理,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公司党支部书记;2006年至2010年任深圳市南山区第五届人大代表;2010年至今任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11年当选为蛇口街道南水社区综合党委书记。

民营经济发展代表陈锦卿:美容美发行业的蛇口“阿信”

杨志敏【提要】她曾经梦想当兵、做律师,最终却投身美容美发行业,而且20多年的经营,让当年蛇口那家30平方米的小店,成长为一家综合性的,集美发、足疗、养生馆、中医理疗、美容SPA、培训学校、茶道、棋牌和美食为一体的大型连锁机构。作为一个企业家,她从不讳言面对全球金融海啸时曾经面临的巨大危机,她认为危机更是一笔财富:“以舍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事业,以进取的精神去迎接困难和机遇,以感恩的心灵去回报社会与国家。”她说,正是渡过危机和困难的经历,让自己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整个行业、为全社会作出贡献。她就是深圳市南山区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南山区政协委员、南山区美容美发同业商会会长、美都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被媒体誉为蛇口“阿信”的陈锦卿。工作之余,陈锦卿寄情山水,放松自己陈锦卿认为旅游也能给人生带来新感悟

梦想当兵,最终却开起美容店

陈锦卿从小在蛇口海边长大,在高中上学时身高就已超过一米七,还是高中篮球队的主力中锋,那时她总是梦想着当一名光荣的女兵。

随着改革开放蛇口开发热潮的来临,陈锦卿最终没有进入军营,而是到了蛇口水产公司上班。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一位好友找到她,想合伙开个发美容美发店,不为赚钱,只为有点事情做。陈锦卿本着帮助朋友的想法,说好不参与店铺经营管理后,把全部工资和积蓄都交给好友开店:“那时有一份国营企业的工作,还是舍不得丢掉了。”

一向乐意随遇而安的陈锦卿,没想到美容美发店开业不到半年,合伙人突然远嫁外国,一时小店陷入了停业的境地,如果不开下去就会前功尽弃。在这种情况下,陈锦卿最终决定放弃铁饭碗,做一个个体创业者。

刚创业的时候,陈锦卿一个人硬着头皮独自支撑小店,面临的困难很多,只有慢慢去摸索。起初因为自己不懂,陈锦卿请专业师傅来做,但人员的流动让小店生意很难维持稳定。“不懂就学”,陈锦卿开始自己摸索探索美容美发专业技术,而且还为此专程到广州学习,1988年更直接到香港学习深造。一步步的学习,让她对美容美发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不少新的服务理念,技术水平也刚从业时突飞猛进。

通过和客户和同行们的沟通交流,陈锦卿发现:“那时深圳人总体上还没什么美容概念,对美容知识毫不了解,我就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在做一种事业,为人带去健康和美的事业。”正是这点,让她找到了真正要奋斗的目标。

从小店女老板到现代企业家

不断学习、全身心投入到美容美发行业的陈锦卿,让蛇口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也在蛇口小店的基础上开始扩张,开办美容美发连锁店。“在深圳美容美发算是个新生行业,我就觉得随着发展这个行业一定大有前途,毕竟健康和美丽谁都向往,但要做就要专业。”正是在这种“要做就要专业”的理念下,陈锦卿用于尝鲜,开始将美都美做成连锁店。

那时日本电视剧《阿信》刚刚热播,乡下姑娘阿信成功创业变成连锁店老板的传奇故事,成了深圳青年们的偶像,陈锦卿的创业经历被发现报道,她也被深圳媒体称为“蛇口‘阿信’”。

旗下美容美发连锁店事业的不断拓展,让人才紧缺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陈锦卿随即于1997年创办了第一家美容保健培训学校,后来更与重庆工商大学合作开设了职业培训班,成为深圳市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完全的美容保健大专生职员的公司。她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按照国际美容服务标准实施品牌教育、培养从业人才,并将事业延伸到知识培训、足道养生及生物开发等领域。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陈锦卿还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改革了以往的家族式管理制度。

一步一步,陈锦卿也随之从一个小店老板逐步成长为现代企业家。迄今为止,她旗下的美都美公司已经从1984年的一家小店,成长为一家综合性集美发、足疗、养生馆、中医理疗、美容SPA、培训学校、茶道、棋牌和美食为一体的大型连锁机构,公司有2所培训学校2所网点遍布多个城市和地区。

从企业家到社会公益活动者

进入新的世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陈锦卿认为,企业家在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和效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回馈社会与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与人拥有一种心灵充实的美的生活,让社会、公民、企业成为一个统一和谐的共同体。

亚洲金融危机暴发时,让很多养生服务业的企业都措手不及。如今依然笑看风清性格开朗的陈锦卿,说起创业中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时遭遇的危机,直言自己“最惨痛时自杀的心都有”:2008年,就在她放开手脚,为公司大幅度增加多种经营项目、大规模扩大经营场地时,全球金融海啸突如其来,更给她带来重击。“最惨痛时,自杀的心都有了。我万念俱灰,站在窗台,想跳下去,又不甘心,反复对自己说,你连死都不怕,还怕生意失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遇到的问题呀!”

于是她悬崖勒马,决定走出去,主动把自己的困难告诉了商会的朋友们。把企业和商家的意见下达到各家知道后,纷纷过来购买年卡支持她,让她觉得心里很温暖。“其实大家身家都缩了水,但在关键时刻仍对我施以援手,让我觉得失去以后,我得到的更多。”

调整心态以后,陈锦卿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自己也给低落的朋友打气。她建议大家出去旅游,一为身体力行刺激经济,二为放松自己,开阔视野,调整身心。平日太忙,没时间陪父母去玩,趁这个时候尽尽孝,陪父母旅游,体验亲情,也是另一种感悟。当时她的一个朋友一家三口自驾出省旅游,给她发来短信:“只要心情回暖,无限商机在险峰。”她回复:“让我们怀着温暖的心走过冬天吧。”

就这样,陈锦卿在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自我激励下,最终走出了人生最艰难的困境。对此陈锦卿认为危机给人收获良多:“以舍得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事业,以进取的精神去迎接困难和机遇,以感恩的心灵去回报社会与国家。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会携手共进,风雨同舟。”

走出困境的陈锦卿,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与社会和企业达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为了提高自己的对现代企业与文化建设的认知能力,她特别参加了清华大学等管理培训班学习课程,感同身受的痛苦和理论学习,让陈锦卿积极组织各行业商会俱乐部与现代健康理念接轨,开展亚健康整治的全民行动,并联系政府部门从事公平竞争等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服务氛围。

就这样,陈锦卿不但把一个美容小店做成了同行业大规模的连锁店,更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从一个企业家转型为社会公益活动者。她多次当选为南山区美容美发同业商会会长、深圳市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商会副会长、南山区政协委员,还当选南山区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简历】陈锦卿,南山蛇口人,1962年出生,现担任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南山区总商会副会长、深圳市南山区美容美发商会会长、深圳市美都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01年,陈锦卿被评为深圳南山区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

民营经济发展代表万腾驰: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企业

鲍传文【提要】在员工的眼里,万腾驰是一个和蔼的董事长、总经理,更是事业发展、人生规划的老师;在同支部党员的眼里,他事事以身作则,时时发挥表率作用;在家人的眼里,他又是慈爱的父亲、温柔的丈夫。他一手创办的“夜狼安防”,连续6年蝉联“中国安防十大民族品牌”;他关心员工,心系社会,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作出贡献;他带动企业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积极感恩社会,回报人民……他就是在蛇口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万腾驰。万腾驰(左一)与匈牙利前总理合影万腾驰(左三)被评为“深圳市民营经济优秀党务工作者”

企业如人,生命力源于“爱”

万腾驰的办公桌抽屉里保存着两幅“企业生命体”示意图。那是他2008年在北京参加一次总裁培训班后灵感偶发手绘而成的。两幅示意图中,企业被幻化为一个汲取天地精华、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人”形。

的确,在万腾驰的眼里,“做企业”与“做人”之间画上了等号。以“人”的视角对待企业,

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企业

,正是万腾驰的公司经营理念。

万腾驰认为,“信与义”是做企业的根本,办企业以“诚信”为合作的基准,也应融入人情的元素。几年前,东北一家客户与万腾驰签订合同后反悔。万腾驰为此特地深入调查原因,当了解到该客户确实家庭困难、家人下岗待业、实在无力经营等情况后,他果断地减免了该客户的合同义务。

万腾驰说,正是通过这种信义为先的经营理念,他创办的深圳市夜狼安防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才得以不断地被市场认可,产品行销国内各地,更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社会角色来看,万腾驰认为,企业的一系列生产运营行为,除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外,还必须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要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也要为公众和社会负责,企业发展需要员工的努力与客户、社会的支持,企业能做大、企业做大后反过来就更需要关爱员工,回馈社会与客户。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企业

一般人很难把“夜狼”这样富有野性的名字,与企业文化深度地联系起来。然而,对于驰通达电子有限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实。

万腾驰为自己的企业构筑了一个“文化大观园”:

其一为制度文化。管理制度,常规与例外相结合,常规管理规范化,例外管理弹性化;激励机制,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激励为主、约束为辅,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利益分配,企业、员工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共存共荣。

其二为行为文化,倡导是非分明、忍辱负重、不找借口、执行有力、敬畏客户、快速行动、团队第一、共同发展。作为夜狼积极倡导的“蓝海战略”主要内涵,其核心的实质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提供企业增值服务,如技术培训、形象设计、广告编排、营销指导等项目,打破传统营销的买卖关系,让客户得到更大意义上的技术、品牌与服务支持。

其三为物质文化。遵循品质文化的规范、技术愉悦的原则和艺术审美的要求生产、制造出质量可靠、外观美观、性价比高的产品;营造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和经营氛围;为顾客提供主动、便利、无微不至的服务;让辛勤劳动的员工获得行业和当良好工资福利待遇。

在企业中,万腾驰以身作则,积极创造和倡导和谐、创新、进取的“家庭式”工作氛围、成长环境,努力打造共存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企业:

20来岁的公司司机刚来半年,父亲从高处摔下不治,家庭陷于困境,万腾驰带头捐款,全体员工帮助这位新来的同事一起渡过了难关;一名基层员工的儿子患了急性病,需要几万元手术费用。万腾驰知道后,二话不说慷慨解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集团内部员工自发捐款,为这名基层员工解决了看病与生活方面的困难……

如何与员工一起分享企业利润,对于万腾驰来说,是企业能否长远和健康发展的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为此,万腾驰在企业中主动实施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集体协商的方式,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与员工们签订集体的书面协议。驰通达由此成为深圳较早实行员工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之一。

对此万腾驰认为理所当然:“人力资源,是我们企业最大的财富、最优质的资源,他们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他们也理当分享财富。”

“党员”企业家的事业境界

2010年12月18日,在由蛇口街道办事处捐建的增坝文化广场捐赠仪式上,万腾驰代表全体捐款党员,将12万元支票转交给增坝村村委,万腾驰本人还荣获该村村委颁发的“荣誉村民”称号。此次善款,专款用于建设增坝村卫生站,改善村民就医难的问题。

这只是万腾驰和他的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个侧面。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万腾驰总是率领公司员工积极捐款,得到了深圳市红十字会和上级党委的高度肯定与表扬。

他积极支持并参与在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组织活动。

在万腾驰的主持下,公司党支部安排了许多创新型、多样化活动,还组织了“企业家”党员们作自身创业体会的总结交流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在经济大潮中的掌舵能力。

考虑到支部党员的实际情况,他提出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党员干部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党员们利用E.mail、QQ、MSN等通讯方式与支部通讯员保持联系,传达学习中央文件与上级要求。

他注重把党建工作与各位党员个人及所在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倾吐心声与排忧解难的“党员之家”。有的党员所创办的企业面对着经营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有的党员存在着老有所为的切身愿望。这些想法,党员们在交流活动中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他们开展工作时少走弯路。

他不仅在本企业里推荐了莫蓉、周秋爽等优秀人才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带头牵线,在优秀分子中调查摸底、收集信息,指定党员加以重点教育培养,在条件成熟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

揭西是红军革命老区,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广东革命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万腾驰的主持下,公司党支部举办了“揭西红色之旅”活动,支部成员经常到红色老区瞻仰革命先烈,缅怀革命先人,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探讨红色老区的经济发展计划。

2005年7月,蛇口街道党工委授予万腾驰“民营经济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06年9月,他当选为深圳市南山区第五届党代会党代表。鉴于他在雷岭民营经济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做出的出色成绩,2007年6月7日,他获任荣村工业片区联合党总支书记。他还是蛇口街道民营经济党委副书记,南山区第五、六届党代会代表。【简历】万腾驰,1966年10月出生在江西,1985年入党,1987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1987年在江苏省纺织工业设计研究院从事机械设计等工作;1998年在蛇口创办深圳市驰通达电子有限公司;2003年创办深圳市夜狼安防高新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当选为南山区第五届党代会代表;2007年当选为蛇口荣村工业片区联合党总支书记、蛇口街道民营经济党委副书记;2009年创办深圳市驰通达光电子有限公司。

民营经济发展代表梁栋:以军人意志搏击海运市场

鲍传文【提要】在梁栋位于蛇口金融中心大厦四楼的办公室向外望去,面对的正是“海上世界”明华轮,远眺则是海上游弋的船只,在他办公室的茶几上,醒目地摆放着一架轮船舵盘模型。这些穿行在海上的船只,在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市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也见证着梁栋等无数民营企业家为国家强大所作的努力。海昌华党支部在莲花山纪念邓小平同志,第一行左三为梁栋梁栋依然精心保存着当年身为部队参谋时的证件

军旅生活的火热熔炉

梁栋出生于湛江吴川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20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参军入伍,第二年就因为表现突出而入党,又过了半年提干,当上了排长。1979年2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所在营立集体一等功。在部队里,他事事带头,很快荣升为所在团指挥连的连长,人数比其他各连多出一倍。由于工作出色,这个被称为“枢纽连”的连队获得“师先进连队”称号,个人立三等功。任职3年后,梁栋调任为所在师司令部参谋,并于第二年,参加了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法卡山战斗,在广西防城板八(法卡山左侧)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担任师前线指挥所参谋,由于战绩显著,个人立三等功。

军旅生活12载,正是梁栋风华正茂的时期,梁栋在部队里多次立功、受奖。部队是一个大熔炉,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他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他永不服输、追求卓越的意志和品格,为他留下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1987年,他作为一名营级干部光荣转业,成为湛江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1988年底,他出差到蛇口,为特区火热的建设所震撼,当年就调到了蛇口管理局工作;1991年,他转任国有企业鑫通海运公司副总经理;1996年,他又创办深圳市海昌华海运有限公司至今,任董事长。从人生道路的选择,到企业管理制度的探索,再到企业文化的塑造,都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他12年军旅生活对他的影响。

军人意志融汇特区气质

梁栋至今难忘他1988年底出差深圳时候的情景。那时,蛇口百业待兴,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里都激情澎湃,风风火火,年轻而富有朝气。每个人都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与自己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身在蛇口,想不干事都难。一个接待他的朋友问梁栋:你想不想来蛇口发展?

梁栋动心了。虽然政府机关工作稳定,但与他的气质、兴趣相去甚远。没多久,他即辞去原职,来到了蛇口企业集团,担任了集团劳动人事部经理。3年后,他成为国有企业鑫通海运公司副总经理。然而,即便是在深圳的国有企业,他也强烈地感觉到了体制内的种种弊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管理粗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淹没,自我价值追求无法最大限度地实现。5年后的1996年,他再次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下海经商,创办了深圳市海昌华海运有限公司,这一干就是15年。

15年前,一间位于花果山大厦80平方的办公室,5个人,50多万元的创业资金,这就是最初的海昌华海运公司。名为海运公司,却没有一条船,靠租用船只维持经营;开始的时候甚至没有车,靠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来谈生意。

15年后,梁栋在海上世界旁的金融中心大楼拥有了整整一层的办公室,150多名员工,11艘船,活跃于国内各地沿海,总吨位达30600吨。如今的海昌华公司总资产超亿元,年营业额在8000万到1亿之间,每年上缴税约500万元。2011年上缴税将超千万元。

在国有企业担任副总经理,按理说职位很高,收入也不低,为什么还是选择了离开,自主创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句梁栋经常引用的李贺的诗,道出了他对人生的特殊理解和传奇选择。国有企业体制下的大锅饭,经济效益低下,使他厌倦。他渴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15年,海昌华海运公司长足发展,梁栋像他的11艘大船一样,在我国广阔的海洋上纵横驰骋,自由游弋。

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

1996年,海昌华海运有限公司成立,经国家交通部批准,从事国内沿海及广东省内河成品油及化学品船运输,并经交通部批准从事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各开放口岸至香港、澳门航线的油品运输,在国内成品油船舶运输企业中以功能齐全、配备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良而享有声誉。

与战场相比起来,在商场中征战更加不易。海运服务,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服务。每一次接受客户业务时,都需要对装货的船舱进行清洗。有一次,他们在为一家大客户装运货物时,第一次洗舱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差一点断送了与这家客户的业务往来。但这家客户还是给他们第二次机会。梁栋与他的船员们一起,下舱清洗,直到完全符合这家客户的要求。

在海昌华,梁栋凡事几乎都“亲力亲为”,整天忙于公司事务。“没那么严重。其实,公司的分工还是很清晰的,但我必须对公司的方方面面情况清楚掌握,每一条船的具体位置、装备状态、安全操作等各方面,我都要了然于胸。”但是,梁栋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的心理变得非常强大,能够承受高度紧张的压力。“行船走马三分险”,海运领域,一不小心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要为每一名员工安全着想。梁栋为此没少费心思。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公司初创之时,国家尚未对海运行业的安全指标进行强制管理,但他业已认识到安全管理对于公司运行的极端重要性。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取经,哪里有安全管理方面的讲座,他就会出现在哪里。2002年,海昌华通过了国家交通部的安全体系管理审核,在我市海运行业,这还是第一家。

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操作体系,其实只是梁栋在与全球知名公司打交道时借鉴而来的。许多中国人、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于粗放式管理,规章制度一大堆,但可操作性不强。但在海昌华,相关管理细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发生事故的时候,每一个船员应在什么位置,第一步、第二步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是什么,一清二楚,毫不含糊。公司人员的配备上以海运专业毕业为主,并有五年以上海员经历,精通本专业的人员组成,业务人员均有三至五年从事油轮化学品船运输的管理经验。船员配备上,聘用对沿海、内河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船员任职,并以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于社会。“以安全促生产,向管理要效益”,是海昌华的经营方针。作为服务性运输企业,在抓好安全生产的同时,海昌华加强了对船舶服务的管理,以严格的管理、船岸人员扎实的工作,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公司在成品油、化学品运输行业中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见证并参与国家强大

在梁栋的电脑主页,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海昌华公司所有船只的运营情况、环境状况、气候及海面等基本信息。这在10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管理经验的升级换代,使今天的船舶运输早已实现全面安全控制,“除非极其低级的错误”,否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挑战,船只都不会发生意外危险。

对于梁栋来说,11条船就是海昌华和他自己的命根子。在海昌华,特别安排了一个大型资料库,每一条船只的各方面数据应有尽有。梁栋要求公司做好足够的“后勤给养”,公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理应具备指导海上作业的一切知识、技术和经验,能够应对一切突发和意外状况。

1996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国内市场通过港澳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成品油等基础资源、能源的需求相当旺盛,海运行业方兴未艾。当时,限于国内船舶技术、管理经验、装备条件,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许多海运企业不敢承接成品油船舶运输。敢闯敢试的梁栋看准了这一机会,率先向成品油海运市场发起冲击,收获了第一桶金。

改革开放,无疑是支撑梁栋和海昌华快速发展的根本条件。上世纪90年代,深圳各方面改革持续推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这里的创业环境是全国最好的,是全国最成熟发展最充分的市场经济。在蛇口开办企业这么多年,政府部门从不出难题,不卡、不要。

从一开始,民营企业就在市场化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搏杀,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而且民营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减低国家风险和负担、促使社会和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海昌华就先后解决了8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问题。“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今日的深圳;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今天的海昌华公司,也不会有今日的梁栋。”“我的财产是在水上漂的,但我的根始终深深埋藏在深圳这片热土之下。”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蛇口街道党工委举办的座谈会上,梁栋的上述发言赢得了如雷掌声。

感恩社会 回报国家

在梁栋的身上,叠加着党员、军人、干部、企业家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让他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意识。

他每天关心的重点,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安全行得万年船,为了船舶的安全,为了货物的安全,为了船员的安全,他不遗余力。在其2011年的十项工作要点中,超过一半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海运市场的竞争虽说还没到十分激烈的程度,但他耳闻目睹一些海运企业,由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事故,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的。在他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败走麦城,固然与其对自身业务理解不够深入有关,但管理方法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

市场竞争,是他关心的另一个重点。他必须时刻把对客户的服务放在第一位,才能以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他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他很少参加各种无聊的应酬,朋友相聚,也只是谈论公司发展、关注国家大事之类。在他看来,确保公司在安全生产前提下的稳定发展,是其首要的社会责任。

如何保障自己的员工有稳定的收入?如何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梁栋把“人”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员进入公司开始,他便延续了自己在部队中的干练作风和管理方法,在严密的管理制度之外,还充分发挥党员员工在公司的表率作用,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在公司内部营造崇尚入党光荣的氛围,塑造比学赶拼的公司文化。

他享受创业奋斗的成就感,也没有忘记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为自己小学时代的学校捐款改善教学条件,积极参加街道党工委组织的“双到”等扶贫帮困行动……

梁栋办公室的抽屉里,摆满了自己在部队时期的照片、证件、荣誉;办公室一边的立柜里,则满放着海昌华成立以来所荣获的各种奖励、证书,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军功章永不褪色的光芒。【简历】1956年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振文镇梁屋村;1976年1月入伍,先后任广州军区某部炮团一营营部指挥排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司令部作训股股长;其间于1979年2月17日~3月5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87年5月转业到湛江市政府劳动局工作;1988年12月在蛇口管理局国营企业董事会工作;1989年任蛇口企业集团劳动人事部经理;1991年任深圳市鑫通海运公司副总经理;1996年至今任深圳市海昌华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

蛇口远洋渔业发展代表周德仔:坚强的堡垒 永远的明灯

鲍传文【提要】2009年9月25日,持续了19年的争议终于尘埃落定,内伶仃岛管辖权归属深圳。随后,深圳市领导赴内伶仃岛视察,这是有史以来内伶仃岛迎来的最高级别的考察团,他们代表深圳1000多万市民,向这座美丽的小岛迈出了神圣而庄严的一步,载入深圳的史册。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是对19年争议的终结宣告,是行使管辖权的见证和象征,是代表一座热情的城市向漂泊“游子”归航的温情拥抱。内伶仃岛划归深圳管辖的消息刚传到蛇口街道,渔一社区的居民们很快就挂出了一幅“热烈庆祝内伶仃岛归属深圳管辖”的标语。这是渔一人的第一反应,也是最由衷的反应。在他们看来,这个消息也可以告慰当年因为这个争执而不幸去世的老支书周德仔了。周德仔作为深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会议出席证1995年深圳特区报对周德仔事迹的报道

炮台边上的传奇人物

蛇口半岛海拔170米的鹰嘴山顶端,有一座威风凛凛的炮台,分东、西两侧钳制着赤湾港,雄视着伶仃洋面。深圳人坐266路或355路,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炮台所在位置。

据史书记载,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从赤湾经过。从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赤湾左炮台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于赤湾修建炮台,赤湾炮台则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当时福建提督杨琳调任广东巡抚。他主持修建沿海炮台、城垣、防地等军事设施126处,其中炮中26处。赤湾炮台是其中之一。据记载,赤湾左、右炮台设兵数千名,生铁炮6位,另有12门大炮被称为“佛郎机”炮,是西式武器,其制法是北宋时由广州传入的。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湾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为林则徐禁烟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5年,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周德仔,就出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周德仔一生曲折,令人感叹。两岁丧父,他的母亲就被逼改嫁。按照当时的习俗,改嫁之女不可以带儿入门。母亲只好将他装进一只木盆里,摆在海边的沙滩上。上天有好生之德。周德仔没有被海潮漂走,而是被当地的一位好心人捡了起来,并收养为子,由于是海边“得子”,因而取名“德仔”。由于他为人仗义,热心助人,又明大义,“周德仔”也是当地人因为喜欢而给予他的一个昵称。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德仔是名噪一时的保卫边防的大英雄。敌人曾用3万元港币,收买他的首级。谁也没有想到,30年后,周德仔成了蛇口渔业大队的当家人。

5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超越了轨道。人为的狂风暴雨,接二连三,多年不断,把个刚刚出土的幼苗,打得东倒西歪,致使农业生产原地踏步20年。蛇口的渔业集体,毫无例外地遭到徘徊不前的厄运。所不同的是,在周德仔的领导下,他们很快越过了险滩。当初确定的许多规章制度,包括早被否定了的“八包”之类,也有人出人意料地保存了下来。到80年代初期,还有所发展,有所前进。他们的“八包”,既不是一哄而起,也没有一哄而散,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善、逐步兑现。他们是有多大本领,办多大事业;有什么条件,包什么项目。成功的秘密,看来也就在这里。比如说,原来许诺给渔民的包盖新房,周德仔他们是从1972年开始兴建,到1978年才全部完成。就是说,88户渔民的住房,是用7年时间兑现的。他们盖的是双层楼房,每户居住面积92平方米。何金容一家四户,二十来口人就分了四套“92平方米”。渔民们搬到了新居,紧接着是要求新的“四大件”:电视机、收录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周德仔和其他干部毫不迟疑,立即给每家每户各发一部黑白电视机,四个喇叭的收录机,原来的“八包”变成了“十包”。周德仔,就是这么一位一条大道走到底的硬汉子。

风风火火当家人

沿海渔民,都发有“出海作业证”。这是捕鱼需要,也是国家给予渔民的特殊优待。在30多年漫长的日子里,周德仔只“非法”动用过一次出海证。

那是经济特区创办初期,渔业大队决定利用外资引进渔业机械设备,使古旧的渔船挤进现代化的行列。他们同香港一家公司谈妥,购买500万元港币的捕鱼设备。然后,用补偿贸易的办法,逐步还回本息。合同草签以后,送交上级批示。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上面就是迟迟未予批复。在周德仔的再三催促下,才有个好心人通风报信,说是“特区刚办,引进工业,引进旅游,都有先例。你们是渔业,要不要引进,还没有决定。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谁都不敢负责,谁都怕引进多了,再当走资派……”没等对方说完,周德仔就火冒三丈,急不可耐地抢着说:“怎么,什么引进,什么不引进,难道还要中央给你开出清单不成?……”眼看春汛就到,一个春汛,等于庄稼人的一个大秋,老天爷不等人啊!周德仔怎不焦急?

说话之间,香港那边也来电,催促周德仔火速赴港,以便签署最后合同。周德仔当机立断,他特事特办—边斩边奏了。他随即下令:“开船。”他利用“出海作业证”,很快到了香港。谁知,船到岸边,周德仔却不上岸,在码头上欢迎他的资方代表,一再劝他既来之,则安之。但是,周德仔一口咬定,出海证只能在海上“作业”,到香港要有去港证才行。他向资方代表表示歉意,说:“我来得仓促,没有办理正式手续,我周德仔不能违反国家规定。”“不是还要谈判,签字吗?”对方问。“到船上谈。船上不一样可以签字?”“何必那么认真。这不是已经到了香港嘛,哪有靠在岸边不进香港的道理?”资方代表伸出双手,坦然、真诚地劝说:来,来,来,上得岸来,走走,看看,喝几杯,再买点什么,人之常情嘛!”固执的周德仔不为所动。500万元港币的协议书,只好在船上签字。

一生充满戏剧性插曲

十年动乱带来的大逃亡,在蛇口渔民中也掀起一场小小的风波。一些年轻人,被狂风巨浪弄昏了头脑。他们吵吵嚷嚷,准备去香港。这时,有的干部主张抓人,有的提议扣船。周德仔呢?他一不相信年轻人真的要走,二不同意抓人扣船。对于渔民来说,一身好水性,扣不扣船毫无意义。抓人还要法律手续呀!周德仔了解渔家儿女,犹如了解自己;他相信年轻人,也像相信自己那样坚定不移。

他相信,他的渔业集体,比香港的单干户优越。他认为,年轻人吵着去香港,是想看个究竟,凑热闹,随大流……于是,周德仔说:“年轻人想去看看,就叫他们去见见世面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与其偷偷摸摸去,倒不如公开去。让他们去三天看看。”就这样,蛇口渔业大队派了两艘大船,把他们的年轻人全部载上。说也奇怪,那些吵闹得最厉害的年轻人,却最先回到集合点,最先上到返回蛇口的船上。3天以后,不光全部回到了蛇口,而且还多了两个人—那是前些年偷渡过去,妄想“捞世界”、“赚大钱”的,可是没想到香港其实是冒险家的世界。

蛇口的渔民,几乎都有亲戚朋友在香港,又几乎全是渔民。当初,有一位一心向往香港的何金容,看望了早年到香港的伯父。70多岁的老人,还在帮人家打工扫地,否则,就没饭吃。伯父家的两个儿子,三十好几了,还讨不到老婆。老人家听说蛇口的渔民养老院还在开办,提出回蛇口安度晚年的要求。阿梅的男朋友,也去看望了他的亲戚。他原以为会有一笔收入,供他在港使用,起码也会有个盛情招待,可是,亲戚只给了他20元港币,才合六七元人民币,够买啥的?亲戚告诉他,没有更多的钱给他。这时,蛇口的渔家儿女,才真懂得了社会主义好。去一趟香港,等于上了一堂两个世界对比的政治课。不过,对于“多出来的人”,周德仔没有给他们办学习班,也没有给他们上政治课,他只是告诉他们:“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山是故乡的美啊!”

蛇口渔业大队在对外开放、创办经济特区以前,仅有400万元家底。经过几年的努力,增长了1.5倍,达上千万元。它们也跟深圳沿海的渔村和农村一样,在衣食住行和其他物质生活方面,全部超过了香港那边的农村和渔村。这是香港—深圳两边的群众所一致公认的。

牵肠挂肚内伶仃

知名作家、原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同志,在2009年写了一篇回忆周德仔的文章。那是1981年的秋天,他和几名同志下基层,在蛇口渔一队生活了几天。期间,周德仔领着他体验了一次伶仃洋之旅。周德仔向他介绍内伶仃岛及其周围的一些岛屿。在周德仔的言谈中,那些岛屿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相隔不远的石礅,仿佛人们可以从这边石礅跳到另一边石礅似的,爽朗、豪放、粗犷的性格给李伟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的内伶仃岛上,在离岸不远的山坡下,几间小屋疏疏点点。住在这里的人,就是从渔一村来的,他们除了打鱼,就是为开辟牧场做准备,因为周德仔看中了这里一片草原,准备在岛上发展养羊事业。

在周德仔的带领下,渔一村不仅出海捕鱼,还走渔工商结合之路。他们办了织网厂、机械修配厂、人工养殖场、鱼栏、货栈,还同香港商人合办水产出口。这些动作,使渔一村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广东省赫赫有名的富裕渔村。周德仔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的宽广胸怀和抱负,也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赏。

谁能想到,这个山灵水秀的岛屿,竟最终使周德仔牵肠挂肚、抱恨而亡!

位于珠江口的内伶丁岛,东距深圳蛇口5海里,西距珠海唐家13海里,在珠江口主航道深圳一侧。因岛上自然保护良好,又盛产珍贵的猕猴等动物,1988年被国家列为由深圳市管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有关资料表明,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宝安县后,内伶仃岛一直属于宝安县管辖,不仅岛上古墓古碑清晰刻有“宝安·十四世祖”等历史痕迹,而且岛上历代行政村官均由宝安县任命派遣。一些老岛民50年代到70年代的旧户口本、旧结婚登记证,也均由宝安县颁发。

资料还显示,1984年4月29日,粤办[1984]398号文批示“建立内伶仃岛森林生态系统植物自然保区,归深圳市管理;1985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5护处,其中第15处“内伶仃岛—福田红树林”,由深圳市管辖。”

但珠海不同意这一看法。他们的理由是,1952年,当时的政务院颁文以现珠海市的唐家村为行政中心,成立渔民县,管辖宝安、东莞、中山三县所属的海岛为其行政区划,包括现今珠江口的万山群岛和内伶仃岛、外伶仃岛等100多个岛屿。1953年,渔民县改名为珠海县,区划不变,当时广东省政府还以62号通报形式作了确认。

纷争闹到了省里,1992年广东省民政厅作出的裁决称:“自1953年62号通报后从未作过行政区域的调整变更,加之考虑到有利海岛的整体防御和管理,内伶仃岛仍宜归珠海市管辖,不宜变更。”“以前有一些地图,错将内伶仃岛划到深圳市宝安县,已查明属于工作失误,不具法律效力,特予纠正。”

裁决书引起深圳市,特别是原岛上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以集体或个人名义纷纷上诉到省府、国家民政部和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的规定其实明确:“凡涉及海岸线、海岛……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需国务院审批。”

在广东省民政厅《裁决书》尚未实施之前,1992年5月4日,由珠海市团委和前山镇官员带领一群青年,以与岛上驻军联欢慰问为名登上了伶仃岛。在联欢活动中,前山镇官员突然代表珠海市政府宣布:内伶仃岛由珠海市全权管辖!

5月9日,珠海市政府派员登岛,设立公安派出所,随后又设立旅游公司。

对此,1992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派员登岛,也设立公安派出所。连同省里已审批的深圳自然保护区林业派出所,约5平方公里的内伶仃岛上竟有3个公安派出所。

1993年,经南山区政府批准,蛇口渔一村原岛民集资和贷款2800万元,在内伶仃岛东湾行政村的耕地上,修建一栋6000平方米的渔民度假村和旅游附设建筑,抢种了700棵果树,并在村前的荔枝树林中修建了烧烤场,与珠海方人员发生了连串争斗,迫使省府下命撤销两市公安派出所,严禁一切旅游开发。尚未建好的渔民度假村,从此就成了岛民的沉重包袱。每年村里集体收入虽保持在450万元左右,但银行利息吃空了积累。由于村民在蛇口没有一分耕地,省里又限制村民上岛开发性生产,连在沙滩上养对虾都不让。所以,村民们多年来一分钱分红也没有,一部分村民靠打鱼谋生,一部分靠开小店维持生计,成了深圳重点扶贫的对象。

1993年4月16日,省政府组织调查组在深圳市迎宾馆召集调查会议时,全国劳动模范、深圳市人大代表、原内伶仃岛渔业一村党支部书记周德仔气愤地说:“我们世世代代宝安人一下变成珠海人,这个道理从哪里说起?!我死都不会瞑目!”

孰料一语成谶,这位老劳模在会议的空当往家打电话时,由于难抑激动心情,心脏病突发,瘫倒在电话机旁,不治身亡,终年58岁!

高风亮节 永远垂范

改革开放之初,走私活动猖獗。以周德仔为代表的渔一村党支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抵制走私活动,成为“屹立在特区前沿的坚强堡垒”,成为广东省远近闻名的一面旗帜。

在渔一村,周德仔的大公无私是出了名的,这也是他在村民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一个重要原因。那时,渔一村率先在宝安县买地建厂房,买轮船出海捕鱼,开发岛上高价值经济作物。每年,该村的厂房出租费、渔业和水果收入达到三四百万元,集体收入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一百多倍,村民人均分红最高可达八百元,成为当时深圳屈指可数的富裕村,荣获全国、省市多项奖励,成为广东省远近闻名的一面旗帜。

村党支部对村民的福利承诺,“八包”(包食、包住、包水、包电、包医、包读书、包丧事)中的“包住”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作为当家人的周德仔却没有依靠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哪怕一点点好处。他和普通干部群众一样,在享受集体福利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在让所有的群众都住进了新的楼房后,他才参加了最后一批的分配,并根据抽签,住进了位置最靠边的一幢。

坚强的堡垒,永远的明灯。“没多拿村里一分钱,没为自己谋一分钱的好处!”说起两袖清风的周德仔,村里人至今感念不已。【简历】周德仔,1936年10月28日出生于蛇口,曾任内伶仃渔业一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南山区人大代表。1993年4月16日去世。

蛇口工商户发展代表徐业竹:野百合也有春天

鲍传文【提要】徐业竹,广东海丰人士。少时家贫。父亲与爷爷在他很小的时候即来到深圳蛇口渔二村,以捕鱼为业。徐业竹高中毕业后,不甘心在老家无所事事。其时,改革开放春风吹拂,蛇口作为创业的一面旗帜,打动了全国千百万青年的心。1978年,徐业竹毅然告别家乡,来到蛇口,一待就是33年。33年来,徐业竹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机会,先后开超市、办工厂、创办了远近闻名的“小渔村”。今天的徐业竹,已成长为渔二社区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总经理。2011年3月,徐业竹当选渔二社区综合党委委员。徐业竹参加小渔村开业仪式徐业竹参观英国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激情燃烧的赚钱岁月

赤手空拳、一无所长的年轻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他乡,该怎样打拼?面对着大学生遍地、竞争十分激烈的就业场面,又该如何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心态极端重要。我们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定位,勇于接受现实,选择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并且尽最大努力地做好。”如果说徐业竹的奋斗历程有什么秘诀,最大的秘诀或许就在于他对自己心态的准确把握。

1978年,10多岁的他怀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拎着几件衣物,就从海丰来到了蛇口。当时的渔二村村民,以打鱼为主业,后来才逐渐转变成为海上运输。

徐业竹起初只是蛇口码头上的一名搬运工。他做过生意,跑过运输,自身努力,加之诚信,很快在蛇口站稳了脚跟,并把家人都接了过来。一到吃饭时间,饭厅要开上两桌饭菜,家里热热闹闹,却从来没有一点矛盾。他说,之所以会如此,最重要的是一个家族的凝聚力。他孝敬父母,凡事以理服人,为家族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然而,他不甘于只是简单地出卖自己的苦力。一年后,由于他踏实肯干,渔二村的干部推荐他参加了村里的驾驶培训。要知道,蛇口当时建设热火朝天,到处都是挖土机,到处都需要会开车运送泥土、建材等材料的人。这个培训机会,使徐业竹从单纯出卖体力的人变成一个依靠汽车赚钱的司机。那个时候,蛇口工业区已经开始了“四分钱奖励制度”的实践。他由衷地感受了这种制度的激励作用,1个月下来一两千的收入,相当于老家的干部们好几个月的工资。北京餐厅、老工业区厂房……到处留下了他劳动的痕迹,至今还有他当年搬运的红砖。

只要有心,只要肯吃苦,刚刚改革开放的蛇口,政策很宽松,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不安分的徐业竹,不再满足于运送红砖的工作,他开始将目光瞄向客运旅游。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人潮如织,汕尾、深圳等各个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特别频繁。徐业竹租了一台车,汕尾与深圳之间干起了客运的营生。每天早上6点,他早早起床,把车开到深圳火车站,在那里简单吃点早饭。8点启动,12点开往汕尾,再由汕尾满载客人回到深圳,每天往返500公里,一天就可以赚到1000多元。这样的收入,不要说跟全国比,即使是在当时的深圳,也是相当的可观!

跑运输很辛苦,但也很赚钱,汽车的抽屉里到处装满了钱。他特地把妈妈从海丰接到了蛇口帮忙。还是忙不过来。他又租了几台车,请了几个司机,自己当起了老板。

赚钱!赚钱!赚钱!徐业竹从小到大,还没有过如此痛快淋漓的赚钱经历,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满足感。然而,终于有一天,其中一台车的司机疲劳驾驶,发生了严重的事故,车辆撞到了山角,整车报废。谢天谢地!没有发生人员伤亡!这场事故,也把徐业竹从拼命赚钱的狂热中浇醒,特别是想到老妈为此担惊受怕,他果断地放弃了客运旅游,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

商海新莺试初啼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各种商品琳琅满目。80年代初,蛇口引进了第一家超市—百佳,这种零售业态在不久后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短暂的热潮,而徐业竹就在这热潮中也进行了自己大胆的尝试。正如其他许多人一样,开办超市没有为他赚来理想中的利润,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关闭了自己超市的大门。

今天,回望那段敢闯敢试的激情创业经历,徐业竹内心充满了感叹,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毕竟,超市这种零售业态在当时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并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可供借鉴;毕竟,与他之前那些经历相比,开办超市与不同的政府部门、生产部门以及消费者频繁而深入地打交道,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社会交往经验,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促使他今后更理性地对待每一个摆在面前的机会。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终于,在沉淀了几年后,一个更大、更好的机会摆到了徐业竹的面前。

1992年,他与另外两位朋友共同出资100万,创办了一个金属加工厂,主要业务是为当时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集集团生产和加工箱板。100万在19年前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的方大公司上市,所募集的上市资金也才不过264万。这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再努一把力,蛇口完全可能再出现一个方大!当时蛇口乃至深圳的机会是如此之多,选择的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

当然,自筹资金开办公司,为中集这样的大公司定向生产和加工集装箱箱板,也是一个相当荣耀的选择,毕竟,服务于中集集团的产业链,对于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生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合作,是初创公司的徐业竹们所梦寐以求的,也为他们带来了每个月十几万的可观收入。跟以前的创业相比,这已经是天文一样的数字了。

为中集集团生产和加工集装箱箱板的业务,并没有持续太久,徐业竹他们面临的业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随着实力的迅速增强,中集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箱板生产和加工企业,从而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第二,更多的人参加了进来,既使中集集团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在客观上分薄了徐业竹他们的利润。

怎么办?怎么办?徐业竹急速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于1996年开办了蛇口第一家“小渔村”饭店。以后迄今,徐业竹再未从事过其他个人领域的创业活动,开始稳扎稳打地一心经营蛇口“小渔村”饭店,经营面积从当年的十几平方米到今天数千平方米的整栋楼,从当年的几十个座位到今天几百个座位,从当年每个月创造几百元的营业税到如今每个月数万元的营业税,人手也从当年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100多号人。

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

近年来,徐业竹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与“小渔村”老板的身份比较起来,他把更多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渔二社区股份有限公司的事业发展上。

从1983年至今,徐业竹始终在蛇口这片热土上打拼,他的敬业,他的眼光,他的处事能力,他的踏实诚信,他的奋斗的成就,渔二居民有口有碑,村里的干部们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他个人创业的关键阶段,这里的人们愿意为他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他热爱这方热土,感恩这方热土,他进入了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后来长期担任该村的负责人。

渔二是一个祖籍海丰较多的社区,这里的人延续了海丰人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民风,还把海丰人引以为傲的著名节日“开丁节”发扬光大,成功申请了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在渔二股份有限公司的盛情邀请下,他加入渔二公司的管理层,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步担任了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渔二社区,是一个并没有多少物业可供开发使用和出租的社区,成立农城化公司后,资产情况并不乐观,徐业竹个人的资产情况比渔二公司要好得多。公司经营如果不能实现增值,根本无法养活公司的数千股民,起码无法为股民实现较好的分红水平。有朋友问他:你放着自己好好的实业不做,却去任职没有什么好处的股份公司,图什么?徐业竹回答得很实在:不图别的,就为渔二对他的一番恩情。他要报恩,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回报村民们,让村民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这是思想境界的一大变化。他坦言,年轻时候过于看重个人财富,看重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中年后,他意识到自己肩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更大的责任。他把自己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接到了深圳,让他们进入自己的小渔村工作,如今他们在蛇口都已成家立业,过上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每个周末,几家人团聚在老母亲的膝下,承欢天伦,其乐融融。

渔二社区的几任领导都很看重徐业竹的经营能力,将他吸入到社区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团队,也是希望借重他的经验和能力,能够造福社区居民。2005年后,在公司新任董事长吴宜巧同志的领导下,徐业竹没有辜负他们的厚望。上任几年来,连续几个大手笔,使渔二社区的资产情况大为改观。

第一步,他取消了公司高层配车惯例。所有的公司高管成员不再用公司资产配车,若想坐靓车,自己掏腰包。在他看来,公司的每一分钱,都是股民的,公司高管只是他们的打工者,如果乱花钱,股民们完全有权利把他们炒掉。公车改革这一举措,到目前为止,是深圳所有农城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唯一的例外。在其他农城化公司,为公司高层配车,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常见事情。这一自我断把的改革,立刻赢得了股民们一致的好评。

第二,他利用自己长年累月积累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他刚接手管理公司资产时,公司只有不到2万平方米的厂房。在前任几届公司董事会制定的发展规划指导下,他充分运用深圳支持农城化改造的政策,采取异地突围和发展战略,在宝安百旺工业区建设了4万平方米的厂房。他凭借自己多年来征战商场的经验,与公司管理层一起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引进了一大批质量优良的资本、企业,其中还包括三个国内外知名的上市公司。即使是在金融危机肆虐最厉害的2009年,这些企业也没有一个倒闭,确保了公司物业出租的收入稳定。“为社区和百姓做事,我无怨无悔!”这质朴的话语传递出他强烈的社会担当。

发扬光大“开丁节”

“《开丁节》代表性传承人徐业竹,掌握了该项目开展的程序,是每年开丁节的重要主办者和具体指导者。”

当2010年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揭晓时,徐业竹在开丁节上的积极角色,得到了评议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通过,成为开丁节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关于开丁节的起源,民间的传说是,“开丁节”起源于元初,当时元兵为了加强统治,禁止集会。于是,家中添丁的人便邀请乡邻上门吃“开丁茶”来进行集会,以此躲避元兵耳目,后来渐渐演变成广东潮汕地区的特有民俗。徐业竹清楚,渔二村老村民大多从广东汕尾的海丰县迁徙而来,那里祖祖辈辈都过开丁节,渔二村的先辈移民到蛇口至今已有100多年,刚来蛇口时,生活艰难,人生地不熟,更期盼家中人丁兴旺,同时,过开丁节也成了人在他乡相聚祝福,增强团结的好办法,因此,这一习俗便沿袭至今。

按当时民俗,生男孩要庆周岁,凡生男孩的家庭,要于次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在神座前焚香点烛,祭拜祖先,并点上灯笼。然后挂在祠堂或家门口,祈求人丁兴旺,俗称挂灯、上灯,还要邀请同宗长辈家长、亲朋好友到家中吃开丁茶(当地又称"菜茶"),以祝贺添丁。传统的“开丁节”是为了庆祝生男丁而设立的。而现在,街坊邻居不管是生男生女,都一视同仁。

担任渔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徐业竹与蛇口街道办事处共同推动,给开丁节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注入新的内涵,依托开丁节推进计划生育工作与建设和谐社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而在当时,这一做法并不为村民所理解。村民比较抗拒将计划生育加入开丁节内容中,认为违背了开丁节原本的性质。

徐业竹说,当时推行计划生育工作真是“门难进,脸难看”。要打开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局面,关键是争取村中有威望的老人的支持。为此,从2000年开始,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工作站首先从加强计生协会建设入手,有意识地做好社区有影响、有威望的一些老人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然性和对社区发展的好处,说服他们出面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动员他们加入计生协会,共同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

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这些老人家出面撑腰,帮助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每到“开丁节”,社区就会利用计划生育协会这一群众组织开展工作,穿插各种表演和抽奖活动,把计生宣传变成了娱乐活动。

终于,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渐渐转变过来,开丁节的内涵也不断更新。原先只是生男孩挂灯,后来生女孩也挂灯,现在则成了全村居民的共同节日,开丁节那天,家家挂上了红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蛇口街道办事处为此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渔二社区挂牌成为全国计生协会“转变婚育观念,重塑开丁节”项目点。渔二村的开丁节走出了小村子,成了蛇口乃至深圳一个热闹的节日。【简历】1962年10月,出生于海丰县梅陇镇;1984年7月~1997年9月,迁户至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渔二村,参加渔二村劳动;1997年9月,在蛇口渔二村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12月,任蛇口渔二公司党支部委员,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2005年8月,任蛇口渔二公司党支部委员、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2006年9月,当选为南山区五届人大代表;2011年3月,渔二社区综合党委委员。

第二部分社会发展和社区文化:万紫千红总是春

蛇口教育事业发展代表伍福森:蛇口教育事业发展的拓荒牛

吕雪良 陈文静【提要】他是蛇口中学的筹建者,同时也是蛇口第一家民办学校—东湾小学的创办者。几十年来,他为蛇口培养了一大批独当一面的人才,从在蛇口成长起来的社区带头人、村股份公司领导到街头小铺店主……见了他都会满怀敬意地称呼一声“伍校长”;1997年他为外来工子女入学创办的东湾小学不仅解决了蛇口辖区来深建设者子女读书难问题,同时也培育出不少好苗子,2006年全市中考“语文状元”韦婉芳,2008年代表深圳全市中学生的奥运火炬手高英慧等杰出学子也都对他充满感激。为了充分利用场地与空间,在主教学楼顶层修建小型跑道的东湾小学曾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小学”。但由于学校主动想方设法克服场地局限,开辟学生活动空间,以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而且安全设施配齐,安全管理措施仔细到位。顶楼操场的无奈之举成了民办学校主动谋发展的创新举动,得到了深圳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他就是把自己的毕生青春和精力都献给深圳特区教育的老教师、老校长—伍福森。伍福森东湾小学的楼顶跑道东湾小学

1961年,伍福森在广东佛山师范学院大专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学校将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分配到毗邻香港的原宝安县教育局,后安排在沙井中学任教,每月50元外加边防补助5元即是伍福森的月薪。后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为人正直,对教育充满热情,工作能力强,伍福森被提拔为总务主任。因为当时的沙井中学条件艰苦,但是伍福森和同在沙井中学任教的爱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学校一干就是10年。1971年因工作需要举家搬到蛇口,开始了他为之奋斗40年的蛇口教育事业。

“土法上马”白手起家建起蛇口中学

1970年之前原蛇口公社还没有中学,仅有两所小学,初中班由两所小学附设。而蛇口人想读高中,必须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南头中学就读。1970年文化大革命已到了整改建设阶段,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当时社会上形成一个很风行的口号—读中学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

在这种情况下,蛇口中学启动筹办。1970年初首先由吴湛校长奉命走出筹建工作的第一步,他做了大量的招生工作和借用课室等艰巨工作,使之当年9月份招收到29名高中生顺利开学。半年后吴校长因工作需要调走了,由蓝瑞景校长接任,半年后也调走了。1971年8月中,当时宝安县军管会政工组调派伍福森来接任,继续筹建蛇口中学,伍福森的爱人也一起被调入蛇口中学任教。

从1971年8月底伍福森全家大小到达蛇口开始,就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虽然说是校长,但初到蛇口无人接待。人生地不熟全家六口(含老母亲)住宿无着落,伍福森只得自己动手把行李杂物卸下,在课室安顿下来,住了两晚。后来伍福森找到公社教办的负责人一起到湾厦生产队找干部商量,想不到湾厦生产队的干部非常理解,大力支持,立即落实,无偿提供一间村民闲着的质量相当好的房子给伍福森全家入住。

后顾之忧解决了,伍福森马上把精力转移到筹建学校的工作上。当时上级扶持的建设项目—约240平方米的新建四间课室施工进度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按当时的标准,建一间课室(石板平房)只给1000元(宝安县东片区即广深铁路以东地区只给800元)。虽然资金不足,为了加快建成课室的进度,伍福森动员师生为建设学校作贡献,大家自己动手,施工所用的采沙石、用水、搬运砖瓦等任务都由师生义务劳动完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972年春节后新课室开始启用,昔日借用仓库作课室的日子结束了。

新课室说是创建蛇口中学新校园的第一步。一个完整的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缺一不可,但伍福森从实际出发,坚持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经过调查,伍福森决定师生们自力更生,先开辟一个泥地篮球场。因为搞球场师生都有共同的需求,所以大家自觉性很高,每到劳动课时,学生都自带锄头、钉锄、铁铲、胶轮手推车等工具,锄高填低、平整场地。结果不到一个学期就建好了球场。

有了自力更生建设球场的经验,伍福森和师生们一起,同样自力更生开辟了300米跑道的小型田径运动场(足球场),还为了解决食水问题挖掘了一口9米多深的蛇口第一深井。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校舍、课室、操场、饭堂,厕所等陆续建设起来,最终形成了原蛇口中学校园的雏形。

在紧张开展建校劳动的同时,根据当时教育的指导纲领,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是必修课,蛇口中学开始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军训),上山采药,开荒种地,养猪。农忙时学生还到湾厦村生产队参加劳动,包括插秧、割禾、收花生、摘荔枝,以学习农业知识和磨炼学生的意志。

至今伍福森还记得,当时的课程都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其中一门课叫“三电一泵”,即电动机,发动机,柴油机和水泵。伍福森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学到了广泛的社会知识,学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倒要比书本知识广,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事实也证明,最初蛇口中学的毕业生,现都成了蛇口各行各业的栋梁,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为蛇口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单枪匹马从省厅要回20万元改善办学

1975年,广东省教育厅领导到边防地区学校来调查,发现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学校,条件很好,与蛇口的学校反差太大。当年7月,省教育厅为加快加大扶持边防区学校建设,下达了第一笔省边防教育经费补助3万元。

利用这3万元,伍福森精打细算,增建了4间教室、4间家属宿舍和一间100平方米的小会堂。就在这个时候,蛇口公社决定把湾厦小学和蛇口小学的初中班都拼到蛇口中学,形成一所初高中完全中学。这是蛇口中学第一次飞跃,也是蛇口中学发展的转折点,更是伍校长到蛇口办学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在蛇口响起后,来深建设者子女数量剧增,学位缺、读书难。伍福森提出,解决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蛇口工业区自办学校,二是扩建蛇口中学。蛇口工业区对他的想法非常支持,当即同意拨款10万元用于蛇口中学扩建。

伍福森心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建资金不能随意用于建设几间平房,只有建设楼房才能提高学校土地使用率,美化校园。但靠仅有的10万元想建成一栋教学楼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伍福森先后向市教育局、蛇口工业区求援未果,至少短期内增加拨款不大现实。想来想去,伍福森决定单枪匹马到省教育厅寻求帮助。

到了省教育厅,伍福森先找到最熟悉蛇口中学情况的计财处单处长。单处长对于学校已经主动争取到蛇口工业区10万元的支持很高兴,但是对于教育厅继续给予资金支持的问题表态说有些困难。因为深圳成立特区后,省教育厅规定教育厅资金不含深圳特区的教育经费,不能再拨了。

伍福森听后,不失望、不放弃、继续向单处长详细讲述蛇口中学好不容易争取到工业区10万元支持,机遇难得……几番长谈后,单处长被伍福森的热情打动:“不如这样试一试,你回去将申请报告复印六份,都盖上学校公章再来,然后将报告送给教育厅六位副厅长,尽量每个副厅长都要去亲自汇报请示,让他们都清楚的了解事情的原委。也好让他们对于蛇口中学的扩建工程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情,争取他们的同情理解。”

依照单处长的指点,伍福森做好准备后,再次来到省教育厅,硬着头皮到每个副厅长办公室挨个敲门,连续两天找了4位副厅长。“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后省教育厅同意批复扶持蛇口中学建教学楼20万元,并用心良苦地破例通过下属单位将这20万元直接下拨给蛇口中学。

伍校长不辜负省教育领导的热切关怀和重托,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工地上的校舍一天天建起来,四层新教学楼成为当时蛇口片区最好的新楼房,当地百姓看到崭新的蛇口中学教学楼,奔走相告。

2010年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伍福森感言:现在条件多好啊!学校领导不用辛苦地去求人建学校,政府通过招标把一切都建设好,学校领导只管一心一意搞教育。还是改革开放好啊,造福人民!

2004年蛇口中学已经与蛇口小学合并成一所九年义务一贯制学校,取名蛇口学校,有学生3000余人,教职员工300余人,早已迈进省一级学校行列。它从40年前只有4名老师,29名学生的蛇口中学发展到今天的蛇口学校,饱含伍福森倾注的大量心血。伍福森热爱教育,艰苦创业,为蛇口教育发展拓荒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接任的每一位校长。

退休后“二次创业”,办起东湾小学

随着蛇口改革开放,在蛇口的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仅有的蛇口小学和蛇口中学已经达到饱和,学位紧张,很多来深建设者的子女上不了学。由于有市场需求,一时间深圳出现了很多棚屋学校,他们办学很不规范,多以营利为目的,安全隐患也很大。

为了规范民办教育,取缔“棚屋学校”,深圳允许每个街道办一所规范的民办学校。“每年九月,看到很多家长眼泪汪汪地带着孩子四处求人,我们搞教育的人,看到孩子们没有书读,心里很难受!”伍福森决心给这些孩子创造读书的机会,在蛇口街道办事处、各股份公司以及蛇口小学、海湾小学等大力支持下,特地从香港回到蛇口开始创办民办学校。

1997年6月,东湾小学成立,这是蛇口辖区第一所公益民办小学,有效地缓解了劳务工与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困难,成为轰动蛇口的大事件。东湾小学成立初期,只有13个班,租用蛇口小学的场地为教室。随后由于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认可,创办第二年班级数已经增加到23个班,1999年班级数多达31个,在校生1600多名。

开办初期,东湾小学曾被附近居民常称为“三无学校”,意思是三无人员读书的学校,因为学校做早操的广播声等还遭受过多次投诉。很多朋友同事遇见伍福森,跟他打趣说:“伍校长,孩子都在国外,自己还有退休金和房租收,那么辛苦干什么?有那么缺钱用吗?”伍福森说,当时都不敢告诉他们自己只有每月1500元的工资,说自己有多热心更说不出口,只有一笑了之。

到了2004年,蛇口小学、蛇口中学合并为蛇口学校,新学校将重新进行规划重建,租用蛇口小学富余校舍作为教室的东湾小学面临搬迁甚至是关闭的压力。为此,蛇口街道办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希望东湾小学能继续开办,继续为辖区百姓服务。

2006年,湾厦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莫锦华提出愿意为东湾小学出地出资兴建教学楼,以保证东湾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依照国家《民办教育促进法》,东湾小学转到湾厦实业股份公司名下,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

东湾小学新的教学楼由湾厦公司出资500万元设计兴建,经过近几年的加大投入,已经实现校园信息网一键接、闭路电视班班通。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舞蹈室、图书馆、校园广播站各种功能室设施配备齐全。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50寸等离子显示屏、实物投影仪、教学电脑配置、弧形黑板等,让一些同类型民办学校望尘莫及。

2008年,东湾小学顺利获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2009年因办学效果显著荣获“深圳市办学效益奖”。如今的东湾小学素质教育效果显著,在南山区质量调研检测中,东湾小学成绩位居14所同类民办学校之首。

迄今为止,东湾小学不但高标准解决了外来工子女的读书问题,更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优秀学生。

如从该校升读蛇口学校的韦婉芳同学在2006年全市中考中考取“语文成绩第一名”;学生高英慧被选为2008年唯一代表深圳中学生的奥运火炬手;学校武术队获得深圳市第九届传统武术大赛集体拳“精英奖”、个人“一等奖”等等。

伍福森陪伴着东湾小学走过了创办最艰难的9年,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艰苦朴素、谦虚务实、勤奋向上的校风。2006年在东湾小学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伍福森“第二次退休”,把东湾小学的接力棒交给了拥有36年教育教学经验,曾荣获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蛇口小学前任校长郑耀辉,以保证东湾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伍福森坦言,自己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是一旦看到孩子和老师们,我就知道自己身负重任。我不敢说蛇口培养出来的都是人才,至少他们在家门口都有了书读。蛇口的很多人是我的学生,走到大街上,听到他们叫我一声‘老校长’,这是我最大的欣慰。”【简历】伍福森,男,出生于1937年10月2日,广东恩平人;1971年创建蛇口中学;1971年至1988年,担任蛇口中学校长17年;1988年开始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至1995年退休;1991年兼任蛇口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主任;1997年6月筹办蛇口东湾小学,任校长;2005年第二次退休。

教育发展代表郑耀辉:为蛇口教育现代化奠基

吕雪良【提要】郑耀辉,土生土长的深圳南头人,是一位有36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1969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随后怀揣建设家乡的梦想,在蛇口教育战线上工作了41个年头。41年献身于蛇口的教育事业,他见证了蛇口教育的过去与现在。他是本地人中成长起来的教育精英,他的奋斗足迹谱写了蛇口教育发展的厚重历史,被家乡人民誉为蛇口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人。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成长为“南粤优秀校长”和南山区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他带领蛇口小学师生白手起家,将一个渔村的“蛇口渔民小学”建设成为现代化省一级学校,即3年冲两关:蛇口小学1996年迈入深圳市一级学校的行列,1998年在两年内又破格被广东省教育厅晋升为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与“深圳速度”同步,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2004年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左)视察蛇口学校,图中右一为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中间为郑耀辉各级领导经常关心支持民办东湾小学发展,参加学校活动

优秀学子,回家乡实现梦想

1965年郑耀辉从当时宝安县的南头中学考入华南师大,当时南头中学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郑耀辉也由此成了文革前的最后一届大学生。大学毕业时,他没有选择留在省城广州,而是毅然挑着行李回归故里。

他说:“我当时不是有没有机会可以选择,而是一点都没有想过要去选择另一个机会,从一进校门想到的就是回家乡,像我这样的穷孩子就是要发奋读书。能有机会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读完大学,就应该回报社会、造福家乡父老!”

郑耀辉身世贫寒,父亲早逝,他是遗腹子,母亲生下他就去当奶妈,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别人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养得胖胖的,而郑耀辉则是喝米汤长大的。家里上有祖母,下有两儿一女,全部生计重担都压在寡母一人身上,母亲没有文化,只能像男人一样吃苦耐劳的干苦力。郑耀辉5岁那年,母亲迫于生计去香港谋生,哥哥姐姐十一二岁也相继去香港打工(后又去了加拿大),家里留下他与祖母相依为命。

老祖母从南头到很远的留仙洞山上去打柴草,郑耀辉就每天放学以后去接祖母回家,把重重的柴草挑回来。那时,祖母经常在路过的番薯地里摘一些番薯叶回去,用开水烫烫就充饥,家里仅有的一点米祖母舍不得吃,熬出稀粥都留给他吃。在他读大学的时候祖母去世了。

大学毕业的郑耀辉回到蛇口,连校舍都还没有的蛇口中学的校门上,高高地挂着大红条幅:“热烈欢迎上级派来的大学生来蛇口工作!”年轻的郑耀辉热血沸腾,为蛇口能办高中感到自豪,为服务家乡和家乡父老更感到骄傲。跟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很多农村地方一样,异常贫穷:蛇中刚成立,只有一个高中班29名学生,借了湾厦村的一个仓库,楼下一间做教室,楼上一阁楼做了四名教师同校长的宿舍,虽有板隔,但阁楼空荡荡地,说话谁都听得见,这可方便了蛇中当时几位年轻的元老们每晚在各自的床铺上开“卧谈会”。白天忙教学和基建一身大汗,晚上就这么商量教学工作,很多白手起家建设、管理、发展蛇中的重大决策就是在这个仓库阁楼的“卧谈会”中诞生的。

在当时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郑耀辉教授专业化学课,还有机电课、唱歌、美术、体育,还带文艺宣传队。他一直遵循当时国家教育政策搞“开门办学”的精神,带领学生上山采药、下山喂猪。那时农村办学每年有两次农忙假,他带着学生到湾厦村的田里插秧、割谷,村民们戏称他为“半个生产队长”。

其实,郑耀辉个人的日子过得也十分清苦,好不容易能给自己盖间房了,由于学校工作忙,只能下班时挑两个大桶到很远的池塘挑水,到南山爆破的地方挑回石头,晚上自己一点一点敲成碎石,沙则是从海边的坟地沙场挖来的。

1989年他赴加拿大看望母亲和姐姐,姐姐就将他带到移民局帮他申请移民,郑校长考虑了一下,结果提前1个月回国了。因为那时刚来蛇口小学主持一年的工作,他觉得承担了责任,就要对教育负责,他放心不下开始有起色的学校,他对蛇口教育的前途充满信心。

探索实践蛇口小学教育现代化

郑耀辉一向重视教育要“科研为本”,准确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科学设置学校教育教学任务使之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蛇口小学18年来,他在工作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主持编撰出版了《尝试,成功的阶梯》、《伴日东升》等5本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著作,累计达146万字,起草编写了所有蛇口小学规章管理制度、条例,十几万字,为蛇口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早在1993年,郑耀辉就敏锐的意识到改革开放使国际交往频繁,英语在社会中将起广泛应用的作用,他及时接受了留学过英国的时任南山区教育局刘迅局长的建议,接受专家调研,率先在南山区以及深圳市开始“双语教学”试验,抓住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进行语言的早期开发,促进了儿童的智能发展。该试验班的教学质量,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吸引了回国创业的“海归”学子,将孩子专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