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药丸(《特殊病例》《自诊指南》及药品说明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6:07:17

点击下载

作者:[英]埃拉·伯绍德 苏珊·埃尔德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说药丸(《特殊病例》《自诊指南》及药品说明书)

小说药丸(《特殊病例》《自诊指南》及药品说明书)试读:

说明书

)作者:[英]埃拉·伯绍德 苏珊·埃尔德金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禾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9-01ISBN:9787208139022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说明书

小说药丸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小说药丸 The Novel Cure[成分]病症、书目、小说情节、书单[性状]裸脊锁线[适应症]网瘾、便秘、分手、劈腿、失眠、失忆、广场恐惧症、飞行恐惧症、感冒、烟瘾、拖延症、星期一综合征、暴食症、旅行上瘾、牙痛、花粉过敏症、新书购买强迫症、拒绝畅销书综合征、酗酒、阑尾炎、误机、中年危机、路怒症……[用法用量]一日二次,每次1~2粒或遵医嘱[不良反应]偶尔过度沉迷此书引发的废寝忘食等[禁忌]对小说过敏者禁用[注意事项]

1.本品包括裸脊锁线的书1本,别册2本。

2.正文所收录的病症按拼音排序,适合轻度患者随意浏览。

3.别册一是《特殊病例》,包括由阅读引发的各种病症和人生各

个阶段应读的十本书。

4.别册二是《自诊指南》,包括疾病分类索引、十大书单索引,

适合重度患者对照索引查找自己的病症,对症下药。

5.本书所涉及书目均沿用了英国Canongate版《小说药丸》(The

Novel Cure)所附的外文书名,相当一部分非英语小说用的是英

语译名,而不是原名,请患者注意鉴别。

6.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贮藏]离你沙发最近的书架,或置于书桌上敞开保存即可。[包装]盒装[有限期]永久[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世纪出版集团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地址:北京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林达大厦A座4A

邮政编码:100013此书献给卡尔和阿什,并纪念玛格丽特·伯绍德和大卫·埃尔德金,感谢你们教我们爱书——还有帮我们组装书架。小说药丸序言

这是一本医疗指南——不过稍微另类一点。

首先,本书对生理、心理的病痛一视同仁,因此从脚痛到心痛,各种药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此外还有你可能遇到的各种日常烦恼,包括搬家、寻觅另一半到中年危机等,甚至重大的人生挑战也能找到药,比如生离死别、成为单亲父母等问题。从打嗝到宿醉,从害怕投入到缺乏幽默感,无论大病小病,找我们开药就对了。

不过另类的不只如此。我们开的药没办法到药店配,要到书店和图书馆找,或用电子书阅读器下载,因为我们是书目治疗师,咱们这行的药正是“书”,药材包含巴尔扎克止痛膏、托尔斯泰止血带、萨拉马戈药膏和佩雷克与普鲁斯特牌泻药。为了研发这些良方,我们爬梳了整整两千年的文学,寻找最一流的作者和最有疗效的作品,从公元2世纪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到阿莉·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等当代滋补品全数搜罗。

书目治疗早就以励志自助类书籍的形式风行数十载,但文学爱好者有意无意把小说当良药的历史已有千百年之久。下次如果你感觉需要提振精神或拯救情绪,就拿本小说来读吧。我们相信小说是书目治疗中最纯粹且最有效的药,这个信念是建立在我们累积的临床经验之上,并有数不清的传闻佐证。有些小说的魔力在于故事情节,有些是它的文字以安抚或撩拨的方式治疗了心理症状,有些则是有角色身陷类似的困境,而他们所提供的某种想法或态度具有疗效。无论通过何种机制,小说往往能将你传送到另一个生命,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当你全心投入一本小说,读得欲罢不能时,你就能看见书中人所见的世界,触摸书中人触摸的事物,体会书中人体会的一切;你也许以为自己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但其实你的精髓——包括思绪、感官和心灵,早已翩然飞进另一个世界。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如是说:“对我而言,阅读一个人的作品不仅是理解文句的意义,而且是与他一同启程,并肩游历。”而在这样的旅程过后,归来的旅人和去之前早已不同。

无论你的疑难杂症是什么,我们的药都很简单:小说一本(或两本),按时服用。有些药能药到病除,有些则只有安慰效果,让你知道天底下有跟你相同处境的人。不过每粒药都能暂时缓解症状。此外,我们的药有时以特殊形式服用效果尤佳,比如听有声书或与朋友一起朗读。如同其他药物,书目药丸也应完整服用方能发挥最佳疗效。除了各种药之外,我们也针对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提供建议,比如没时间

[1]读书的解决办法、失眠书单、人生中每个十年最适合阅读的十本书,以及最适合各个重大人生阶段的文学良伴,例如暂停脚步的间隔年适[2]合读的书——或是咽下最后一口气前的读物。

愿你用了我们开的小说药丸和敷剂后身心舒畅——健康加倍,福慧双全。[1] 本书标星号的条目均收录在《特殊病例》别册中。——编者注[2] 政治讽刺作家P. J. 欧鲁克(P. J. O’Rourke)有言:“永远要读那种就算看到一半不幸死去也很体面的读物。”——原注。本书如无特殊注明,均为原注“人将自身疾患投射至书本中——在书中重复并再现自己的七情六欲,如此学会主宰。”——D.H. 劳伦斯 《劳伦斯书简》(The Letters of D.H. Lawrence)A唉,21世纪a.《小女孩与香烟》(The Little Girl and the Cigarette)伯努瓦·迪特尔特(Benoît Duteurtre)b.《爱在长生不老时》(Super Sad True Love Story)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

现代人对本世纪独有的不适感来自期待和现实的落差:通常我们期待一个满足、充实甚至冒险的人生,但社会现实却如此荒谬,无论是官僚体制、政治正确、安全立法或过度依赖科技……各方面的问题想列都列不完。

最精湛刻画这种不适感的小说,莫过于伯努瓦·迪特尔特的《小女孩与香烟》。故事以一桩虚构案件开场:罪犯德西雷·约翰逊因谋杀警察被判死刑,临刑前要求抽最后一根烟,他援引行刑法第四十七条,表示这项要求完全在他的权利范围内,但这个愿望却让当局陷入混乱,因为监狱里偏偏禁止吸烟。德西雷提出这种不合时宜的要求显得很荒谬,但他顽强坚持,相关单位认为这超出他们的法律权责,决定交由最高法院裁决。

在此同时,另一个男人遭遇了不同的危机,而且也跟香烟有关。这人是“行政市”总务部的技术顾问,秘密嗜好就是抽烟。某天他悄悄在厕所窗口吞云吐雾时,有个五岁女孩闯进来撞见他光屁股的模样,随即昭告天下,结果男人竟被指控性骚扰儿童。这个讽刺故事的氛围令人恐惧不安,依循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个小小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的风格。而在迪特尔特的版本中,决定司法正义的权力落到儿童手上。你可以随迪特尔特一起表达这疯狂世界给人带来的挫折感,了解自己并非世上唯一一个追寻理性的人,你会觉得好得多。

而在施特恩加特的《爱在长生不老时》里,主角列尼和尤尼斯所处的世界其实和我们的差不多。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信息流不断提醒每个人他们的信用评分和社交网络排名,并提供每分钟更新的购物建议以及朋友八卦闲聊的内容。三十九岁的列尼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为人十分老派,喜欢看书(尤其爱托尔斯泰,但他朋友都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有碍健康)。列尼爱上年轻的韩国学生尤尼斯,两人的故事通过两种日记形式交替呈现,列尼写传统日记,尤尼斯则写在她的“全球青少年网”账号里——这是一个很像脸书的网络,只是更包罗万象。就这样,读者能听到尤尼斯的每一则“青讯”,看到她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她意外发现“可爱的呆瓜”列尼竟让她如此开心。与此同时,两人身处的纽约正面临分崩离析,美国正跟委内瑞拉打仗,全球都极度依赖中国,各种资源随时可能断绝。列尼担忧着未来——他个人和国家的未来。

读完迪特尔特的讽刺作品后,不妨读读这部嬉闹之作,见识这个媒体失序、文学消失和追求永生的新世界,这世界由无数的“尼仔”(对各色人种的友善通称)组成,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查询别人,把一种“心情平板”放在心上借以得知对方的感受,这一切绝对让你渴望抓住一种“固定不变、印刷而成、非流媒体的手工艺品”,比如托尔斯泰的作品,跟列尼一样——就算你的“个性排名”会因此下跌也在所不惜。列尼·艾布拉莫夫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看书的人,事实证明,他对许多事的看法都是对的。也可参见都市疲劳、幻灭、不满足矮个子a.《铁皮鼓》(The Tin Drum)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b.《霍比特人》(The Hobbit)J. R. R. 托尔金(J. R. R. Tolkien)

如果你个头不高,读一些由能力出众、极富个人魅力的小个儿主演的经典小说,必定让你大呼过瘾。在此,我们将一次介绍两位非凡的矮个儿,不管你对自己的娇小身材有何疑虑,读了都会烟消云散。《铁皮鼓》里的奥斯卡·马策拉特是一枚精力过人的能量弹,借一场造神运动弥补了自己的五短身材,因为他所造的神就是他自己。这部小说由身处精神病院的奥斯卡担任叙事者,他因为谋杀修女多萝西娅被囚禁在此,而我们很快便发现他是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他宣称自己出生时就已具备完整的意识。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他刻意让自己停止发育,二是他得到一只铁皮鼓,自此鼓不离身,三是他从此不再说话,只靠打鼓与外界沟通。

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这只鼓就是他的声音。虽然他是个充满缺陷的角色,却像一支爵士独奏曲般饱含能量。不过,真正使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自己体型宿命的主宰。他的矮小是出于自由意志,象征着力量和反抗精神。

至于《霍比特人》那位安静而尊贵的比尔博·巴金斯则是截然不同的人物。比尔博是霍比特人——这个种族的体型只有人类的一半,双脚又大又毛,脚底粗厚,根本不需要穿鞋。霍比特人生性喜欢舒适温暖的环境,一天至少吃六餐,而且偏好待在家里,不爱外出冒险,但比尔博却注定要踏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历险——当十三个矮人接连现身比尔博家,请他帮忙从恶龙那儿夺回属于他们的宝藏,比尔博体内着迷魔法和疯狂的部分蠢蠢欲动,而这些是他祖先遗传给他的特质。

要有信心,小伟人,向这两个坚韧的角色学习,他们可是人小志气高。你不是微不足道,你只是个头小。也可参见缺乏自信爱出风头参见缺乏安全感爱到无法自拔*参见没胃口、无法专心阅读、迷恋、失眠、相思病、情欲、痴迷、乐观主义、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爱发牢骚《死亡与企鹅》(Death and the Penguin)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y Kurkov)

生活中可以抱怨的事何其多——同意这句话,你就是牢骚一族。你就是那种讨厌的牢骚患者,动不动就嘟囔抱怨。这种倾向不仅会自我延续——当你下定决心只通过灰暗的镜片看世界,世界变成黑白也是理所当然——还会让你看不见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维克多的生活十分值得抱怨。在安德烈·库尔科夫以毫无废话的冷调讣告口吻写成的《死亡与企鹅》中,他是一心想当小说家的主角。一年前遭女友抛弃,维克多的写作介于“新闻和残羹剩饭般的散文”,这会儿他回到家中,发现家里被断电,而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他养的企鹅米沙——米沙也是一只忧郁的企鹅。尽管如此,维克多却不抱怨,他以沉默态度接受自己的人生,仿佛一切再无好转的可能。

但情况就是好转了。《首都新闻》的总编辑开出每月三百元的薪资,请维克多预先撰写一些在世名人的讣告。维克多的第一个反应是警觉,因为这听起来是艰难的大工程,但着手进行后却发觉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尽管如此,他很快就发现这份工作的缺点:累积了一百则讣告,至今未能享受付印的喜悦,因为所有当事人都顽固地生龙活虎。后来当总编底下的联络人米沙(没错,和宠物企鹅同名,因此被称为“人类米沙”)来找维克多,维克多终于被发牢骚的冲动征服了:“你看看我,一直写啊写的,却没人看得到我写的东西。”他忍不住开口抱怨。

此后,讣告主角竟一个接一个离世。

请别向旁人抱怨,否则你可能会得到错误的帮助,而且必定影响到对方的心情。但也切记,别自己在心里嘟哝。维克多周围的人接二连三过世后,他的生活在各方面都大有进展,但此时他的认命态度已离他远去,他甚至开始抱怨生活中的好事。对生活不满的人或许就像维克多,即使幸福送上门来,却依然视而不见。也可参见不满足、易怒爱上不该爱的人《维纳斯的转变》(The Transit of Venus)雪莉·哈泽德(Shirley Hazzard)

有时我们对书中角色有了感情,看着他们爱上不该爱的人便十分痛苦,不禁惋惜他们葬送大好人生,也悲叹他们自讨苦吃,因为爱上不值得的人注定要承受苦楚——我们巴不得这些角色清醒过来,迈开脚步向前走。然而不知为何,我们自己也常犯下相同的错,虽然或多或少为自己感到痛惜,却经常没办法付诸行动,像点醒他人那样将我们自己点醒。

得了这种悲惨心病的患者(你知道我们在说谁),不妨试着爱上卡罗琳·贝尔,在小说中,这位黑发的冰山美人在那不值得爱的保罗·艾沃里身边受苦受难。卡罗琳小名卡洛,是澳大利亚人,和妹妹格蕾丝两人无父无母,在1950年代来到伦敦展开新生活,格蕾丝结婚生子,进入传统保守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卡洛则谋了份公职过起独立生活。一个名叫特德·泰斯的学者毫无保留、无可救药地爱上卡洛,他是工人阶级出身,长着一头红发,而且不幸偏好费尔岛风的横纹图腾毛衣(参见:品位欠佳)。然而卡洛却钟情高大优雅、出身上流社会的保罗,他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年轻剧作家,追求伟大美好的事物,性情潇洒,对自己的健康和容貌充满信心,锋芒注定盖过泰德。

卡洛和保罗相识时他已订婚,而不久后就结婚了,对象是一座城堡的女继承人特尔莎,然而卡洛那“忧郁的光彩”深深吸引保罗,两人坠入爱河,难以自拔。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得出保罗配不上卡洛,他骄矜自满,娶精神空洞的特尔莎为妻这点更显出他的肤浅,他们都知道卡洛能看穿他,以及卡洛对他的爱里掺杂着鄙视。如果保罗是好男人,就该坚持不耽误她的人生,指出两人不会有好结局(参见:外遇),然而卡洛却仍抵挡不住发自肺腑的冲动,到他的市区套房与他幽会。

而雪莉·哈泽德的笔力了得,更加深了我们对卡洛虚度青春的感伤,她的行文稠密如诗,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宛若一位威严的导师,让你虚心学习。哈泽德是一位笔法纯熟的作家,以手术刀般的尖锐笔触剖析七情六欲,能使你对情感的理解更臻化境。读完这部《维纳斯的转变》,你将更熟谙人情世故,一如保罗与富有内涵的卡洛交往后,对世事的感知也更为深刻。

而且你将不再自欺欺人。你会追求更高程度的坦诚,体认更丰富的情绪,因此看清眼前的孽缘。读这本小说时,请替卡洛哀痛,但合上书后,就请替你自己哀痛,然后趁还来得及赶紧全身而退吧。也可参见注定失败的爱、坚持等待理想的另一半、遇到错误的另一半傲慢a.《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简·奥斯汀(Jane Austen)b.《安杰尔》(Angel)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c.《幻世浮生》(Mildred Pierce)詹姆斯·M. 凯恩(James M. Cain)

傲慢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条重罪。这点我们看达西先生就晓得了,当他在宾利的舞会上怠慢了伊丽莎白·班奈特——不愿和她跳舞,斥她的美貌只是“还过得去”,而且没给朗伯尔尼的住户(即班奈特一家子)好脸色看——他很快就被所有人摒弃,甚至连班奈特太太也是。大伙都说他是“世上最骄傲、最不讨人喜欢的男人”,甚至无视他种种优秀条件,例如他其实比和蔼可亲的宾利先生英俊得多,而且在德比郡有一大笔房产,是方圆25里内最有条件的单身汉,而这对有五个女儿要嫁的班奈特太太而言很重要。

幸亏简·奥斯汀这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生性慧黠幽默,有办法让达西先生降低姿态,她时而揶揄(比如当着他的面说“我深信达西先生这人呀,身上没有半个缺点”),时而以坦率夸张的方式拒绝(“我认识您不到一个月,就发觉您是这世上我最不想嫁的男人”),如此不仅改正了达西的缺点,也展现她“灵活的头脑”,使达西爱上她,而且这一回可是展现出他的真心诚意。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傲慢病,请向这部小说取经,学习如何侦测巧妙揶揄和勇敢地直言不讳,并欢迎这些锐利的言辞。因为能被伊丽莎白这样的人改造成完美女性或完美男性,可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呢。

然而,有时傲慢已根深蒂固,任何人任何事都扭转不了,譬如《安杰尔》里的同名女主角。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伊丽莎白·泰勒,她可不是好莱坞的玉婆,而是一位20世纪中叶的同名英国作家。安杰尔在书中登场时年仅十五岁,然而说她目中无人还算客气。这个奇怪的孩子说谎成性、爱慕虚荣、颐指气使、毫无幽默感,对同学充满鄙夷,而且在一位同学因白喉被送医时丝毫不为所动。此外,她幻想自己未来将穿戴着栗鼠皮草和祖母绿宝石,砸钱把烦人的亲生母亲当佣人使唤。不消说,安杰尔的母亲眼见自己拉扯大的女儿是这副德性,自然是惊愕不已,就好像詹姆斯·M.凯恩的小说《幻世浮生》中,米尔德里德也对自己洪水猛兽般的女儿韦达感到惊骇万分。韦达为维持自己豪奢的生活而榨干家中积蓄,还抢走母亲的男人。不难理解米尔德里德后来为何气得差点杀死自己生养的恶魔。

值得玩味的是,安杰尔靠着她的超级自信竟也一帆风顺,甚至梦想中的祖母绿宝石还真的到手了。韦达也是,最后可谓心想事成,尽管被彻底摒弃——安杰尔是被出版商和评论家抛弃,韦达则是被自己的母亲——她们却始终不曾从傲慢中清醒。

请避免成为下一个安杰尔或韦达。遭人嫌恶时请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向达西先生学习吧,虽然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时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但他明辨事理,而且渴望听取爱慕之人给他的中肯意见。被人嘲笑其实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有砥砺,才有进步。也可参见信心过剩、虚荣懊悔a.《如此灿烂,这个城市》(Bright Lights, Big City)杰伊·麦金纳尼(Jay McInerney)b.《萨拉日记》(These is My Words: The Diary of Sarah Agnes Prine)南希·特纳(Nancy Turner)

早知道就……

小心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没什么,但只要你给这念头一丝机会,它就会伸出森冷坚硬的钩子,把你钩住,吊起来,让你晃啊晃,徒劳而悲惨地悬在上头许多年。懊悔最容易让人脱离常轨,使人生活瘫痪,一事无成。此外,懊悔经常误导人的看法。如果不希望发生的事果真没发生、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我们的现况就一定更好,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后悔自己有些事搁着没做,参见:拖延症。如果你后悔的是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请继续往下读。

在杰伊·麦金纳尼的小说《如此灿烂,这个城市》中,主角就是[1]“你”。主角似乎不断让自己(或是“你”)悔恨不已。“你”不仅搞砸工作,还把后路断了,保证绝对回不去。此外,多年来第一次有个好女人主动接近“你”,“你”却放她鸽子。但这一切都不会拖垮“你”,“你”依然和“你”那声名狼藉的朋友泰德一起追逐“你们”的使命——“成为全纽约玩得最疯的人”。最后“你”还成功泡到一个可爱的女孩子。

或许会有人说这部小说不道德,但也会有人反驳人生本该及时行乐。或许你的二十多岁虚度了,三十多岁搞砸了,四十多岁则在看心理医生中度过,但那都不重要。懊悔?拜托!就像这部小说告诉我们的,前方的路还长呢,继续往前走就对啦。

话说回来,《萨拉日记》的叙事者萨拉·艾格尼丝·普兰绝对是文学世界中数一数二有资格懊悔的角色。萨拉的父亲已经迁居一次,沿着俄勒冈小道前往新墨西哥州拓荒,后来他再一次变卖身家财产,准备前往更美丽的新天地。但这决定是一场大灾难,不仅他那“自脱离尿布后便优秀得不像话”的小儿子克洛弗在途中意外被响尾蛇咬死,一家子还遭科曼奇族印第安人攻击,而且所有马匹都被这些印第安人抢走。迁徙途中,未满十八岁的萨拉目睹了其他同行家庭的成员惨死(比如胡佛先生喉咙被箭射穿)、一个朋友遭多次强暴,甚至连她自己手上都沾了两个白人和五个印第安人的鲜血,此外她的哥哥厄尼斯特也失去一条腿。当一行人抵达心目中的应许之地时,发现那儿除了酷热的一片焦土,什么也没有,比他们来的地方还要“死气沉沉”。抵达后一周内,父亲死于枪伤,母亲随后也发疯了。“我们不能掉头回家吗?”萨拉在途中曾这样问父亲,但父亲把手搭在她胳膊上答道:“孩子,人生中没有掉头这回事。”普兰先生(愿他安息)说得没错,回头救不了克洛弗的生命,救不了厄尼斯特的腿,他们心中的创伤不会因此消弭,而母亲的精神状态也只能交由时间平复。历练使人成长,读者将看见悲伤和困境如何使萨拉蜕变。

愿这个故事给你力量。我们可以在懊悔中虚度光阴,但也可以在历练中成长,在历练途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将助你度过人生的下一道关卡。至少,这样我们就不会重蹈覆辙,接下来的旅途或许比来时路更美好。也可参见怨天尤人、罪恶感、羞耻[1] 这部作品刚好符合我们的需求,以第二人称写成。B疤痕《贴身》(Skin Tight)卡尔·希尔森(Carl Hiaasen)

倘若不幸身上有明显伤疤,你可能会烦恼该如何处理疤痕——维生素E药膏、遮瑕化妆品、暂时或永久刺青,甚至整形手术,以上种种你或许都考虑过。别再烦恼啦,拿本小说巧妙遮住你下巴那块不雅观的缺陷,比如漫不经心地斜掩着,这样就能藏住疤痕或转移目光焦点,书名吸引人的话效果更佳;比起书后面的疤痕,大家会更想看[1]你在读什么。

扯远了。针对疤痕,我们开的小说药丸是卡尔·希尔森的《贴身》。这部小说和希尔森其他作品一样,故事背景设在游人如织、犯罪猖獗的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主角是一个“反英雄”类型的人物,绰号“化疗”,他的脸在一次不幸的化学意外中炸成了可怕的米花糖。化疗跟一个因医疗过失害死一条人命的整容医生达成协议:只要“化疗”替医生处理掉目击证人,医生就替他做脸部复原手术。

身高两米零五的“化疗”称不上是多低调的杀手,脑袋也不太灵光,让情况更复杂的是,鲁迪·格拉沃利纳根本不是正牌医生,没有执照,过去有许多病例未完成、病人死亡或不满意的神秘状况。但有一个女人就连无耻的鲁迪·格拉沃利纳也不敢乱动——她是演员希瑟·查普尔,拥有堪称天底下最完美的身体。不过,希瑟自己不这么认为,她想把胸部、腹部、鼻子和下巴通通整一遍,而她不顾一切想改善身上根本不存在的瑕疵,也提醒了我们:我们往往以过于严苛的标准审视自己了。

这部令人绝倒的黑色喜剧还描述了可怕夸张的尸体处理方式,以及人际关系受阻的坏人恶有恶报的下场,而且一定会让你对整容医生的刀“惊”而远之。学着欣赏自己的伤疤,疤痕是你生命史的一部分,也是存在于你皮肤上的独特叙事。爸爸的乖乖女《爱玛》(Emma)简·奥斯汀(Jane Austen)

当爸爸的乖乖女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小时候当个父亲捧在手心的小千金可能无伤大雅。但长大成人之后,发现其他人不像父亲一样把你的缺陷当可爱,那可是一场震撼教育。新男友发现自己不是你的最爱时可不会多开心。但或许无所谓,反正他也撑不久,因为在乖乖女眼中谁都不够好,而父亲也会极尽所能地保护乖女儿。

在简·奥斯汀讽刺19世纪婚姻的小说《爱玛》中,二十一岁的主角爱玛是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她的父亲神经兮兮、脆弱而愚蠢,人生目标就是避免吹到凉风、说服朋友吃营养的水煮蛋,而美丽聪明的爱玛在他心中就是真善美的典范,她要什么做什么都随她。爱玛的母亲早逝,扭曲的个性在家庭教师的溺爱之下更是变本加厉。

因此,当高度自满、以自我为中心、芳龄二十一岁的爱玛被无药可救的父亲送出家门时,她注定要受打击。例如后来遇上情敌简·费尔法克斯,简与爱玛一样出色,只是家境贫寒。而爱玛竟大胆地向简的姨妈贝茨小姐批评简是个长舌妇,这刻薄的态度,以及欺负社会地位较低之人的行为,触犯了社交忌讳,险些害她丢失社交圈的尊敬。对她这样社会地位的人,那可是一场大灾难。而这一切都要怪她的糊涂老爹,因为最该指正孩子错误的人,就是无条件爱儿女的父母。想象如果爱玛在成长过程中,父亲能以不失疼爱的态度压压她的气焰,她一定能成为更美好更坚强的自己。

为人父者请记住这则警示,别误了爱女的一生。女孩们,请留意你们的父亲是否像伍德豪斯先生一样溺爱你,如果是,请停止这种游戏,不妨让爸爸见识一下你被宠得有多坏,若有此需求,参见:脱轨。搬家《赫里戈兰岛》(Heligoland)谢娜·麦凯(Shena Mackay)

想想蜗牛,它把家背在背上,随时可以钻进去,只要没有粗手粗脚的笨蛋漫不经心一脚踩上来,蜗牛的家就永远在它手边(应该说是触角边)。反观我们的机动性就没这么高了,我们搬家需要搬运卡车、清点的单子、一小片森林做成的纸箱,还需要打包工人、搬运工人、姻亲、小孩保姆、狗保姆,而事后恐怕还需要治疗师。搬家真是我们一生中数一数二的麻烦事,会引发诸多副作用,除了影响银行存款,还造成焦虑、掉头发和人际冲突等等。如果你想彻底避免上述副作用,请带着谢娜·麦凯这部短小精悍的小说,找个纸箱躲起来读吧。《赫里戈兰岛》里的角色住在一栋奇特的贝壳形房子“鹦鹉螺

[2]号”,这栋屋子闪闪发光,“宛若珍珠”,而中央处有一道锚,与伦敦海床相连。这栋建筑是西莱斯特和丈夫在1930年代建造的,用途是让艺术家和作家齐聚一堂,而今西莱斯特已是一位老妇人,仍住在鹦鹉螺号,但往昔

艺文人士共聚的盛况早已不复见,只剩空荡的回音。目前的住客差不多都是疲乏倦怠的过气人士,包括一个二流诗人和一个古董商。此外这里还住着一位罗威娜,她是个无父无母的印度裔女孩,是这栋房子的新任管家。

罗威娜是个迷失的孩子,她之所以受鹦鹉螺号及其居民吸引,是因为她怀念从前的两段生活,一是她儿时和阿姨在苏格兰高地过的孤独生活,二是就读切斯特纳特寄宿学校时的集体生活。罗威娜在这个古怪的地方越来越感觉自在,内心深处的孤寂也渐渐散去。一天,她在没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在厨房里害羞地准备一顿充满异国风情的印度盛宴,幸运的是,饭菜的香气把住客从各自的壳里引出来,大伙儿都盛装出席享用晚宴,仿佛往日荣光再现。罗威娜为鹦鹉螺号带来新生,激励老住客替她举办生日派对、把旧泳池清干净,他们甚至发现了花园里失落的一隅。

麦凯的文字珠圆玉润,色泽光亮,如同她笔下的贝壳,叙事精准而平静,让你在阅读时理清纷乱的思绪。看她一步步打造出自己儿时心中的理想家园,你将被罗威娜启发——书名的苏格兰赫尔戈兰岛,一半像不可航行海域中的小岛,一半像露天的旋转木马乐园。请像小说中其他角色一样,学习罗威娜的乐观精神,也打造自己的“贝壳乌托邦”,替生活揭开新的一页。也可参见破产、筋疲力尽、面对家人、与挚友绝交、压力暴怒《哭泣的大地》(Cry, the Beloved Country)艾伦·佩顿(Alan Paton)

暴怒吞噬人心,是最炽烈的情绪,会使你双眼发红、理智断线,你会像海啸般破坏万事万物,所到之处无一幸免。你根本不在意自己摧毁了什么。

屈服于暴怒情绪的问题在于害人害己,可能破坏有价值的事物(欲知详情,参见:打破瓷器),更会吓到见证你发飙的每个人,或让爱你的人觉得在你身边不安全。此外,暴怒伤身又伤心,经常发作会损害你的精、气、神,每次发怒后,你都会更难过,高贵情操又少了一些,因此最好在火苗蹿烧之前赶紧扑灭,避免习惯成自然。

我们的药丸是《哭泣的大地》。主人翁是文学史上数一数二有资格暴怒的人,小说以抚慰人心的叙事语言写成。故事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便遭遇再大苦难,人依然有办法压抑不动怒。小说以动人情节描述乡间牧师斯蒂芬·库马洛到约翰内斯堡寻找他迷途的儿子阿布萨隆。故事发生于1946年,当时的约翰内斯堡对库马洛而言是个可怕的地方,在他的故乡多申尼村,“随便坐哪辆巴士都能去想去的地方”,而在约翰内斯堡这座大城市里,却有无数的方法能迷路,无论是外在的实际方位还是内在的道德标准。这位温和的牧师和他睿智的同事兼朋友姆西曼古沿路打听,最后发现阿布萨隆就像南非种族隔离时期许多被歧视的无助黑人青年一样,误入犯罪的地下世界,库马洛虽找到儿子,但阿布萨隆已开枪杀死一个白人,而且这个人一生都在帮助社会底层的黑人争取权利。牧师看着自己的独子以谋杀伟人的罪名接受审判,他悲痛、心碎,形容日渐憔悴枯槁。

库马洛的故事没有快乐结局。其实,作者佩顿是希望呈现一个人从苦难中淬炼出的超凡坚毅。库马洛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慢慢来,遵循着他所属的祖鲁文化中“轻缓的部落节奏”。作者刻画这位老人每次处理怒气和悲愤时所产生的情绪,由于佩顿笔下的角色总是展现真实人性,有时怒气会胜出,库马洛会忍不住出言伤人,但他也会很快从情绪中抽离,低头道歉。《哭泣的大地》给我们仗义执言的勇气,让我们学习在失控发怒后开口道歉,并了解尖酸苛刻的话语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火上加油。库马洛的苦难让你以正确态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困境,作者的文字能抚慰你暴怒的灵魂,而他的智慧和笔下角色将使你明白,人在逆境中其实也能平和沉稳,甚至可能重拾欢笑。也可参见愤怒、打破瓷器、路怒症、思绪纷乱、一心寻仇、害怕暴力暴食症《欢愉的代价》(The Debt to Pleasure)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

暴食这个词的英语gluttony源自拉丁文的gluttire,是大口吞下的意思,而在现代语言中指的是过度沉溺及消耗食物、饮料或其他可食用消耗品到奢侈浪费的程度。如果你患有暴食症,在开吃之前,请先大口享用这本好滋味小说。(如果暴食的是你的朋友,请把这本小说摆在他们餐盘上,晚一点再上晚餐。)

本疗法共含三道菜,菜色如下。

前菜:这本小说没办法囫囵吞枣,因此可以让人延后用餐时间,甚至干脆不吃。叙事者塔奎因表达思绪十分精准,保证让你每段文字都想读两次,然后抄进阅读日志,像享用一口香嫩的小牛肝似的细细咀嚼。请在餐前和每道菜之间品尝这本小说,如此就能放慢用餐速度,说不定还会想离开餐桌,照着书里的食谱试做(比如薄饼、煎蛋卷、盐沼羊肉等等),因为这部小说在整个疗程中几乎不断离题,拿食谱当幌子回忆往事,在东拉西扯的漫谈中,借哲学和暗示点出我们真正前往的方向。

主菜:每种食材在塔奎因心中荡漾的美好滋味久久不散,让你学会细细品味而非狼吞虎咽。你读到的每种食物都蕴藏惊喜,比如桃子让塔奎因想起他的哥哥巴托洛缪,不只是因为他俩曾在儿时的一个夏天快乐地大啖这种毛茸茸的水果,而且这位热衷美食的主角早在六岁就忍不住尝试自己做果酱,他把桃子连同果核成颗下锅,意外把果核里的氢化物煮了出来,差点闹出人命。

餐后点心:结果没有点心,不好意思,因为品尝到这里,你已经惊觉事有蹊跷、大事不妙,此外也发现要注意自己的腰围了(参见:肥胖)。

这部小说让你学着减少进食但多加品味,以及在每口食物下肚前,先确定食材的来源。也可参见肠胃胀气、肥胖、牙痛暴躁《莫罗博士岛》(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H. G. 威尔斯(H. G. Wells)

H. G. 威尔斯于1896年出版的《莫罗博士岛》是一部反活体解剖的作品,里头有一位性情暴躁的莫罗博士,而如果你的个性像他,请注意自己对朋友、同事和同住的人所造成的影响。暴躁其实有传染性——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身边原本开朗的人都变得执拗而好斗。

莫罗博士隐居在一座太平洋岛屿上,他试图通过手术和行为制约,将各种四只脚的动物(如野猪、土狼、狗和豹子等)变成人类。见证这些实验的人是英国人爱德华·普伦德里克,他遭遇船难被莫罗博士救起,却因而被囚禁,成了实验对象。起初普伦德里克误判情势,以为莫罗想把人变成野兽,因此担心自己的性命,但后来他才明白实情正好相反。莫罗博士功亏一篑,因为这些“兽人”仍不断恢复兽性、又开始用四脚走路、猎捕兔子,他因此才变得烦躁不堪。最后普伦德里克不再畏惧莫罗,可是在岛上待了几个月,长期感染莫罗的暴躁脾气,他也变得像这位科学家一样。

请别把暴躁传染给别人。参见我们专治易怒和憎恶人类的药丸,然后考虑转行(参见:入错行)。也可参见不满、爱发牢骚悲观主义《鲁宾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言:“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但西方社会的思想却拐了一大个弯。中世纪时,人们相信上帝(或命运之神)支配一切,凡人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又有什么重要呢?但紧接着,方向盘突然又从上帝(或命运之神)那儿跑回我们这些凡人手上了。近代观念相信成功的人生取决于个人能力,[3]这部小说就在这种“事在人为”的心理脉络下诞生了。《鲁宾孙漂流记》是文学史上第一部说明乐观能扭转人生的作品。鲁宾孙的处境起初简直是走投无路,他遇上船难,全船只有他一人幸存,如今他身处一个荒芜贫瘠的无人岛,而他身上只有一把刀、一个烟斗和盒子里的一点烟草。他在脑中“痛苦万分”的情况下发疯似的四处狂奔,深信自己很快会被饥饿的野兽吃掉。

我们都知道,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成就什么事情(参见:心碎、忧郁),所幸鲁宾孙努力发挥正向思考的力量,拯救了自己。他赶在船沉没前搜刮船上剩余的物品,其中包括纸笔,于是开始写下自己处境的“正反两面”,也就是老套地列出这件事的优缺点。在这过程中,他得出简单但改变他一生的道理:坏处其实被好处抵消了,而且因为他再也想不到比当下困境更惨的事,所以下了个这样的结论:“世上少有比这更悲惨的状况,但其中……也有值得感激的好处在里头”。让我们给鲁宾孙一个赞!

于是,鲁宾孙使尽浑身解数地求生:他打猎、养山羊、耕作、养鹦鹉当宠物、做锅子,还自己动手做许多东西。他成为自给自足的高手,在岛上安然度过二十八年。

所谓成功的人生是在心理上自给自足,遭遇困境时更须如此。如果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把悲观绝望挡在门外,拿出乐观精神,展望光明未来,那么不但能挖掘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只要懂得保持乐观,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船失事时,让克鲁索伴你左右。假如赫拉克利特这么考虑过,他也会这么做:选择乐观主[4]义而不是悲观主义,你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也可参见犬儒主义、忧郁、失去信仰、失去希望、人生无意义、失去信任悲伤《巴特沙·B的无上幸福》(The Beastly Beatitudes of Balthazar B)J. P. 唐利维(J. P. Donleavy)

笔者悲伤时,身体会受一股看不见、挡不了的力量驱使,往书架走去,如潮汐受月球吸引,如候鸟被召唤回乡,丝毫不差地来到《巴特沙·B的无上幸福》这部作品前。这本小说的悲伤仿佛自书页间渗透而出,与我们的悲伤合而为一,以天经地义的道理安慰我们:肝肠寸断的悲伤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没人比爱尔兰裔美国作家J. P.唐利维更谙个中道理。如果你悲伤,请浸淫在这部小说温暖柔和的幽默中,开始漫长轻柔的旅程,向上飘离这份情绪。

巴特沙·B 出身富裕,生在巴黎“福煦大街边的一座大宅”,这个少年是出了名的优雅内向,而他的人生充满失落,以及对爱无止境的追寻。巴特沙的父亲过世,留给他一个失职的母亲(参见:遗弃)和“满坑满谷的财富”,因此他把情感都投注在“保姆”和爱德华叔叔身上,保姆有着丰润带笑意的双颊,而爱德华叔叔爱玩热气球、四处冒险,他的经历总让巴特沙听得目眩神迷,包括遇到熊的惊险逃生记、在巴黎十六区借着放屁让热气球升空。接着,穿着白袜和扣带皮鞋的巴特沙被送进一所穷凶极恶的英语寄宿学校,在这里,学童每天早上起床都哆嗦着“攥着毛巾”,巴特沙的蓝色大象玩偶蒂莉还在他眼前被扯烂,而抚慰他的是他在这里唯一的朋友——顶着一头胡萝卜般红发的大块头。大块头替他把蒂莉重新缝好,又安慰他,说想想早餐可以吃麦淇淋和马麦酱呢,他们还要在校长的咖啡里掺盐巴,他们一定撑得过这里可怕的日子,因为他们会尽量找机会做“坏事”。但后来大块头被退学,巴特沙再度孤单一人。

故事中不时有美妙的乐事,但让我们一路读下去的,是一股无所不在的温柔幽默,比如爱德华叔叔的生活诀窍——“在大道上无忧无虑,泡咖啡店开开心心,去打猎就打个精准”,还有每天在扣眼上别一朵花,以及每天早上排便时发出“狮吼”。把这本小说放在床边书架上,每当你快被自己的悲伤淹没,就潜入这故事的忧伤深渊,把你的悲苦和这位情绪大师的哀愁融为一体,你就会像他一样了解,悲伤是一件痛苦却温婉、甚至有趣的事。也可参见需要好好哭一场悲恸参见心碎、死别、悲伤、丧偶、渴求背痛《通灵的按摩师》(The Mystic Masseur)V. S.奈保尔(V. S. Naipaul)

痛死啦,简直像一把弯刀把自己剖成了两半,刀锋直插入心,就像那么痛,难过得让人想倒在地上,像头猪似的死掉算了。如果你的背就是这么痛,请找这位住在奔泉林的神秘按摩师“格涅沙大师”吧,他把一个男孩身上的“大黑雾”治好了,要不是有他,男孩必死无疑。格涅沙拥有魔法般的力量,虽然有些人管他叫“神的商人”,因为他经营出租车生意,他美丽的印度教寺庙旁还有一间店铺。格涅沙大师对文字也在行,这不在话下,毕竟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印度教问答101题》,我们跟毕松买来的,你一定要读,这书写得可真“通畅”,在你痛到全身发麻以前,你真得好好读一读。但格涅沙确实治好了“不能吃东西的女人”,原本食物一进她嘴里便成了针;他也治好了“爱爱男孩”,他本来会跟自己的自行车亲热哩。格涅沙什么都治,治身体的病,更治灵魂的病。所以如果你背痛,快下床去找格涅沙大师,这位神秘按摩师会是你的绝佳选择。也可参见疼痛被裁员参见愤怒、怨天尤人、破产、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被炒鱿鱼、失业被炒鱿鱼a.《抄写员巴托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b.《幸运的吉姆》(Lucky Jim)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被炒鱿鱼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重创你的荷包和自尊。最好的应对态度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契机、一个从日常劳碌中解放的机会,你可以重新考虑各种可能,甚至探索全新领域。别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是这份工作不适合你(参见:入错行)。如果这样你还不信服,就想想这份工作中有多少你不情愿做的事吧——跟巴托比一样。

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巴托比是个抄写员,他初来到叙事者的律师事务所任职时看上去“整齐利落,少了点生气”、“尊严中带着几丝可怜”,雇主认为巴托比沉着的特质能让其他员工变得更沉稳。起初,巴托比看来确实是模范员工,勤奋地抄写一式四份的文书,但不久后,他竟叛逆起来。当老板请他将抄写的文件检查一遍时,他的回答是:“我希望不要。”情势很快就明朗了,原来巴托比只肯做最基本的分内工作,一旦被要求多做点事,就抛出这句硬邦邦的回答:“我希望不要。”故事的发展导向一场僵局:雇主不忍心叫这个抄写员打包走人,因为他是如此温驯,而且除了工作似乎没有自己的生活可言;巴托比则是打死不肯妥协。

请从巴托比的抵抗中学习,想想这份工作让你牺牲了多少真正想做的事?巴托比甚至叛逆到拒绝离开自己的办公桌,而你现在却有机会可以出走,开创另一片新天地。

或许你应该先好好庆祝自己丢了饭碗。在《幸运的吉姆》中,吉姆·狄克逊刚在英国中部地区的一所普通大学取得讲师教职,教中世纪英国史,他一点也不想把工作搞砸。因为明白自己得跟上司内迪·韦尔奇“打好关系”,他适时地接受了邀请,到乡间参加一个“艺术周末”活动。但他在活动期间不断惹出麻烦,接二连三上演各种闹剧,包括意外烧床单、酒醉唱情歌,以及各式各样的风流韵事。然而,最惨烈的状况发生在他关于“可爱的英格兰”的演讲中——在演讲尾声,“他用嘲弄的吸鼻声取代每次断句”。

来一场久违的大笑,然后动身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吉姆在众人面前出丑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当你看见有人把工作搞得一团糟,最后还大获全胜,一定会因此士气大振。也可参见愤怒、破产、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失业被催生孩子《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莱昂内尔·施赖弗(Lionel Shriver)

如果你受够了得一直跟人解释自己为什么没生孩子,如果你喜欢活在当下、不想放弃现有的一切,如果你觉得地球人口已经够多,如果你知道自己就算生孩子也会是无能的家长,如果你享受不被打扰的漫漫长夜,也希望你的乳白色沙发别沾上顽皮小家伙的掌印——那么下回有人问你什么时候可以听到你的好消息时,建议把这本小说当圣诞礼物寄给对方,保证他们再也不会拿这问题烦你了。*也可参见膝下无子、年过三旬被孩子耽误人生a.《磨砺》(The Millstone)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b.《最后一场画展》(Notes from an Exhibition)帕特里克·盖尔(Patrick Gale)

有时候,当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四处撒野时,我们会忍不住躲进楼梯底下的置物间避难,然后读起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磨砺》,因为即便是再快乐的父母,有时也不免觉得自己被孩子绑住了,而我们把这本小说放在置物间里正是应对这种紧急状况。

这部小说中,罗莎蒙德·斯特西生平第一次性行为就意外怀上孩子,但她却快刀斩乱麻接受怀孕的事实,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在计划内的育儿人生。她初得知自己怀孕并没有多开心,还试图弄掉孩子(喝金酒、泡热水澡),只是没成功,后来她便“没办法下定决心放弃胎儿”。而虽然她还有其他许多事得操心,但最后她对这个美丽的小生命全然奉献,浑然不觉友人所预言的那“挂在脖子上的磨盘”(意指拖油瓶般的重担)。突然间,我们在楼梯下的置物间里恍然大悟,原来绑住我们的不是孩子,而是爱。

帕特里克·盖尔的《最后一场画展》则更能让你感受到这种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喜悦之情。小说主角蕾切尔是一位情绪游走于两极的母亲,她为人母的经历独一无二。她会把自己关在画室里好几个月,主要为了作画,却也或多或少忽略了自己的儿女,然而在生日等特别的日子,她又会以全副身心投入母亲的角色,让孩子不必上学,还让他们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她不吃药时最有创作灵感,因此她很喜欢怀孕的时光,因为孕期不能吃药。所以她养育和生育孩子时,正是她精神的巅峰。

当然,事情没这么简单,紧随巅峰而来的是低潮,以及这些起起伏伏在孩子心上铭刻的伤痕。但至少这个故事鼓励我们以更深刻强烈的方式感受与儿女之间的相处——一连好几天为他们开怀喜悦,庆幸生活中有他们的美好。*也可参见儿女成群导致无暇读书、幽闭恐惧症、为人父、身份认同危机、打退堂鼓、为人母、身为单亲家长被控诉《凯利帮真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彼得·凯里(Peter Carey)

若你遭人控诉而且知道自己有罪,那就欣然受罚吧;如果你没犯错,是被冤枉,那就勇敢捍卫自己的名声吧;但假使你确实做了被控诉的事,却不认为那是罪行,那又怎么办?

彼得·凯里在《凯利帮真史》一书中述说了澳大利亚版罗宾汉内德·凯利的故事,凯利年仅十岁时为让家人填饱肚子,杀了邻居的小母牛,犯下人生第一桩罪行。随后他便被自己的母亲送去当绿林亡命之徒哈里·鲍威尔的徒弟;后来哈里犯下“巴克兰马车”抢劫案时,据传内德就是那位搬树挡路以及拦马的“不明人士”,“让哈里好办事”。内德一生的命运就此注定,成了永远的绿林汉,而他也把这块草莽招牌打得极响亮。

内德亲笔写下自己的故事,好让襁褓中的女儿长大后能阅读,因为他知道自己将无法亲自说给她听。内德行文粗犷、毫无标点的文字读来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令我们对这个结合男人和男孩形象、罗宾汉般的人物产生好感的,却是他黑白分明的态度——内德始终秉持着强烈的忠诚心和原则行事,只是他的原则恰巧不符合法律规范:他妈妈需要黄金,他便替妈妈弄来黄金;他妈妈和妹妹被不忠的男人抛弃时,他不惜替她们违背“第六诫”(不可杀人);此外,尽管哈里和他自己的叔伯舅舅都待他“不怎么样”,但他从未背叛这些长辈。面对如此胸襟广阔的绿林汉,尽管他杀人不眨眼,我们又怎能不爱呢?腐败的并非他这个人,而是他身处的世界,因此,我们不禁在枪林弹雨和这位英雄的恩菲尔德步枪枪声中替他欢呼呐喊,这部小说就这样让读者全都成为法外狂徒。

内德·凯利是一个珍贵的提醒,告诉我们不遵守社会法律规范的人并不一定是坏人,关于是非对错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一把量尺,划出自己的规则界线,然后据以行事,一旦逾越界外,请第一个跳出来谴责自己。参见:罪恶感。被冷落《婚礼的成员》(The Member of the Wedding)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仿佛被人刻意排挤,看大家玩得开心却不得其门而入,其实决定不加入就没事了,毕竟热闹也不是人人都爱(参见:格格不入)。但若你兴致勃勃,却没人欢迎你加入,最后难免满肚子委屈,而且开始嫉妒起那些只顾自己开心、浑然不察他人痛苦的人。不幸的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以下两种错误做法:硬是挤进小团体中,或是排挤这个排挤我们的小团体。

这两种策略都行不通。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经常向孤单和古怪的人致意,而《婚礼的成员》也不例外,小说背景设在美国南方小镇,主角是丧母的十二岁少女弗兰淇,上述两种做法她都试了。故事中她的生活急转直下。当好友搬家到佛罗里达州时,父亲对她说“这腿长长的十二岁大傻蛋”怎么还睡在爸爸床上,弗兰淇开始做出一连串使人忧心的行径,比如拿着父亲的手枪到空地开枪、在西尔斯罗巴克百货商店偷刀子,还跟一个叫巴尼·迈基恩的男孩子在他家车库犯下一桩“古怪的错事”。尽管如此,她依然感觉自己“被排挤”。当小区孩子在俱乐部举办派对时,她在后巷听他们的欢闹声。

起初,她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加入哥哥贾维斯和未婚妻的“阵营”,决心成为他们婚礼的“成员”,待婚礼结束后,跟着他们一起出发见识大千世界。贾维斯和贝丽尼斯当然不领情,弗兰淇干脆决定离家出走。但她毕竟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并没有跑多远。

事情的解决方法令人“又惊又喜”。对自认老是在人生赛场上坐冷板凳的人来说,《婚礼的成员》一定能引起共鸣,无论你是在职场上被忽视,还是没跟上朋友中最近兴起的风潮——可能是成家,也可能是集体去果阿旅行。请读读这本小说,提醒自己:不强求,也不要逃开(尤其如果你才十二岁的话),要有耐心,人群总有一天会对你敞开双臂。也可参见与众不同、身为外国人、寂寞、人见人厌、格格不入、害羞被欺凌a.《猫眼》(Cat’s Eye)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b.《汤姆·布朗的求学生涯》(Tom Brown’s School Days)托马斯·休斯(Thomas Hughes)

欺凌有许多形式,男孩子之间的欺凌通常诉诸肢体暴力,女孩间的欺凌则以恶意的言辞为主,虽然我们会觉得欺凌局限在小孩之间,但其实成人环境也随处可见欺凌,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都有。我们提供的两种药主治年轻人之间的欺凌现象,它们都包含同一种成分——那就是点出受害者是因为屈辱和困惑(至少一开始是如此)才无法看清情况并求援。若你怀疑自己正遭受欺凌,这两本小说能提供你一些观点,辨认出恶霸宣示权力的伎俩。请根据你是会被打趴或反击的人,学习回应欺凌的不同做法。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猫眼》是一部令人不寒而栗的作品,描述中年的伊莱恩回到多伦多举办个人画作回顾展,心想着会不会巧遇从前的朋友科迪莉亚,如果见到了又要说些什么。科迪莉亚在校时,是一个三人小团体里最有势力、最迷人的女孩(另外两人是卡罗尔和格雷斯),伊莱恩和她们形影不离,而科迪莉亚是她最想讨好的人。科迪莉亚偶尔“有交朋友心情”的时候,便会拉着伊莱恩的手一起唱歌笑闹,这种时候伊莱恩会很感激——但同时也感到焦虑,因为她知道科迪莉亚的友好没多久就会转为敌对,而且她身为小团体的头头,还会唆使卡罗尔和格雷斯一起欺凌她。在多伦多,伊莱恩找到一块形状如猫眼的石子,那是当时哥哥斯蒂芬送她的,于是一段她多年来努力忘却的伤痛回忆在脑中复活。

有被欺凌经历的人一定都能理解伊莱恩为何情绪麻木,也能理解她为何脱离不了伤害她的小团体。欺凌受害者最初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正被欺侮,反而会被施暴者吸引,渴望被对方接纳,又害怕被拒绝和鄙视,就这样形成一种诡异的共谋结构。譬如伊莱恩就被吓唬得失去勇气和信念,因此无法反抗施暴者(如果你有这个情形,参见:缺乏自信)。当情况越演越烈时,伊莱恩才终于觉醒,找到离开的力量,但她得先鼓起勇气:“这就像从悬崖一跃而下,心里要相信风会好好接住你。而风确实会。”若你感觉伊莱恩和小团体的互动可以套用在你的处境,请在情绪麻木之前逃离吧。

而在托马斯·休斯的《汤姆·布朗的求学生涯》中,主角汤姆没被欺侮他的校园恶霸福莱斯曼击垮。汤姆一到拉格比学院,可怕的福莱斯曼便使尽全力让汤姆的生活陷入地狱,他对汤姆施加言语和肢体暴力。而当这个年纪较大的男孩在火堆前发起“火烧”汤姆的活动时,汤姆终于鼓起勇气,决心反抗校园恶霸对他和朋友的不公不义。情势之所以能转变,汤姆变得坚强果敢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原因则是他赢得了学长的尊敬,其中有位学长还帮助他扳倒了福莱斯曼。

汤姆成功反抗欺凌者的故事能激发你的士气和灵感,但最能达到宣泄效果的其实是作者对汤姆受创的描述。谁晓得心灵的创伤要多久才能愈合呢?(参见:心灵创伤)对《猫眼》中的伊莱恩而言,这个伤口一直延伸到中年,但当她回顾童年受创的情景时,旧伤终于痊愈。愿这两位文学作品中的受害者带给你勇气,他们曾在欺凌的恶浪中载浮载沉,却在历经劫难后磨出一身光辉。也可参见焦虑、被冷落、噩梦、看不起自己、想成为超级英雄被甩参见愤怒、没胃口、分手、心碎、需要好好哭一场、失眠、相思病、想杀人、悲伤被锁在门外

在等待开锁匠吗?你需要好看的侦探、犯罪或间谍小说,请放一摞这类作品在院子里(呃,你也可以考虑在院子里藏一把备用钥匙),这些故事或许能让你想到破门而入的妙招呢。◎ 陪你等待开锁匠的十本小说《别无选择的贼》(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水的形状》(The Shape of Water)  安德烈亚·卡米莱里(Andrea Camilleri)《完美的间谍》(A Perfect Spy)  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白衣女郎》(The Woman in White)  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