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6:31:18

点击下载

作者:周建松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作者:周建松排版:skip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2-01ISBN:9787308083867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绪论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思维——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3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间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办学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社会吸引力正在不断提升,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更是寄予厚望,希望高职教育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率先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成为创建世界一流的重要突破口。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较高水平、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同愿景。这其中,值得探索研究和总结凝练的问题很多,笔者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重要问题作一思考和分析。一、从职教性与高教性的关系看,高职教育应该是立足职教性与发展高教性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高教性”和“职教性”两者的有机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从类型视角出发,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固然要强调其高教性,按高等教育规律办学;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高职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根同源,根植于职业教育,是由中职教育生成、发展而来,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因此,必须彰显其职教性。

目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认识虽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在贯彻、落实、体现高职教育“高教性”与“职教性”的有机统一的办学实践中还有失偏颇。如有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知应会为度”,片面强调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职业性,把高职院校办成技能培训机构,这种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忽视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导致高职教育“低层次”发展,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眼前的一些生源和就业问题,但会降低高职教育的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水平与质量。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则是,片面彰显所谓的“高教性”,沿袭本科教育模式,照搬学科型人才培养方案,其结果是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于上述两种极端现象,在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都应从根本上加以杜绝。从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大部分是中职学校升格而言,应突出强调其办学层次的提升,彰显其“高教性”;从相当一部分办学机构源于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应突出其“职教性”,强调以职业教育为基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综合现阶段基本状况,立足于长远发展,高职教育应立足“职教性”,发展“高教性”,即以职业教育为立足基础,以高等教育为发展前景,重点在职教特性,打好职教基础,并融入高教特性,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看,高职之“职”不可缺位,高职之“高”不可越位,高职教育不可错位。从发展趋势看,应强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属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本身是一个开放、发展、提升的完整有机的教育体系。二、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体制机制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是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义务教育,也不同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从事基础研究的普通高等教育,它既是社会事业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它是使人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发展中,高职教育属于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体面劳动,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属于公共性事业,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也即社会性。为此,必须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政策、保障经费。高职教育理应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举办和支持,而且应随着GDP的增加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不断增加投入,扩大事业,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做民生工程来抓。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点还在于,它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切、贡献最直接,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形成,本身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岗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等。它与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直接相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启示我们,职业教育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按经济规律办事,可以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探索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力量整合机制的统一体,可以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培养成本核算,实施成本分担、成本补偿;更可以鼓励和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家长欢迎、考生喜欢的专业,可以进行成本收费培养;更可以实施学校和考生双向选择,在尊重考生志愿的基础上实行自主招生,让其学随所用,学随所愿。

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是社会(公益)性和经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公办性质的高职教育,也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在公办基础上或在公办同时引入民办机制,在公办中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提倡公中有私(参与),私中有公(补助),地区和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办学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灵活多样。三、从办学模式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政府主导下学校主动和企业合作的有机统一

无论是作为高等教育,还是作为职业教育,政府都应当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职责之内,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官产学研联动。所谓政府主导,包括政府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进行规模调控、定位引导,出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建立财政拨款机制,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产学合作等。所谓学校主动,是指学校应主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并按照运行规律要求,主动争取政府支持,争取企业参与,争取社会资源,主动搭建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的平台。所谓企业参与,是指企业应从内在要求、社会责任、发展需求等角度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甚至主动参与本地区、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从现阶段情况看,企业更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参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行业组织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实力提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各级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通过政策鼓励、指导、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学校主动、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高职办学机制,应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路径。四、从办学功能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应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多层次、全方位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因此,育人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基本职责,必须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各种资源和条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其中核心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立体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二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和综合条件,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立足应用的科技开发服务,形成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通过社会服务,既赢得高职的社会地位,又谋求社会的强大支持。五、从教学目标定位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办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教学必须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并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必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是重要要求,为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学而能用,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这就要把岗位培训和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统一起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融入岗位培训的内容。目前,实现高等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最佳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订单式人才培养。

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都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其岗位适应性问题,即努力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持续发展。

所谓首岗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毕业生的重要特征,它瞄准岗位,熟悉职业,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取得岗位职业(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校企订单培养来实现,这也是高职教育生命力、吸引力、竞争力之所在。所谓多岗迁移,是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瞄准岗位,但不仅仅是首岗唯一,更要有多岗位迁移能力。所谓持续发展,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要求。它除了正确确定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和途径之外,还必须注重教与学的方法,注重授人以渔,同时也要强调基础教学,强调发展需要。六、从学生招生体制和办法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基本录取规范和充分自主选择的有机统一

选择什么样的学生,怎样选择学生,怎样管理、引导和教育学生,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选择适当的学生进入适当的专业和学校学习,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现了高教性和职教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实现“基本规范+充分自主”,并以此来选择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重要。

所谓“基本规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入学时有一个基本规范,实施最基础意义的统考,确立一个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的最低门槛;二是入学后有一个基本规范,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最低要求(如基本课程和基本要求)。

所谓“充分自主”,一是在招生环节,提倡和允许更多的自主招生,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校、更多的专业更大规模地实施“知识(基本)+技能(特长)”的自主招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也让学校录用更适合的学生;二是在学校培养环节,在学校具备丰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选学,淡化系部和专业,更多地扩大选修课程,采用学分累加、学分互认等办法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从教师素质队伍和构成看,高职教育应该是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有机统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对此,多数学校都将“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兼结合”作为建设目标要求,但仅有这一要求是不够的,理想的模式应当是: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有机统一。

所谓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是对高职院校的专职专业教师而言,从拓展意义上讲,也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还可以包括基础课教师。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在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下,获得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证,在熟悉相关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了解该专业的实践发展和业务操作技能。挂职锻炼、岗位实习应该形成制度,教师考证、取得双证应该作为基本考核要求,对此,我们既要克服所谓“专职教师双师素质不可能、双证考核不必要”的不正确认识,更要创造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至于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教师,可以把了解相关专业作为基本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高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经历十分重要。

所谓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主要是指应当通过相对紧密和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来建立数量比较充裕、队伍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水平;熟悉业务工作并熟练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具有从事相关职业和岗位的资格证书;懂得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和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能满足教育教学和指导实践实训的要求。

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要做到理念认同、文化相融、知识(能力)互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训连通,真正做到专兼结合,以有利于综合发挥教学与育人的共同功效。应该说,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该融为一体。八、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高职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建设上下工夫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30年初步发展和近10年快速发展后,规模发展很快,数量增长迅猛,校舍建设一新,机器设备剧增。即使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也强调了专业建设为龙头,强调了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下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但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且尚未形成自觉,这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所在,而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有机融合。

以大学文化为魂,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人民,重点强调高等教育应该在大气、大爱、大师上下工夫,使高等教育充满人文关怀,富有探索精神和求真态度,成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家园。就这一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应该具有相同点,它是一个文化机构,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不同点在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属性和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教育应该坚持以行业(企业)文化为本,自觉将行业(企业)文化或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来,这实际上要求产业文化进教育,把产业发展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和优秀的习惯和经验充实到教育体系之中。企业文化进校园,可以通过实物载体建设、文化标志建设或建筑(场馆、景点)冠名等方式来进行;工作文化进课堂,把相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理念如制造业的精细、金融业的诚信、会计业的严谨等,自觉地组织到相关课程中去。

当然,要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本身是一件难事,而分析研究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文化更是一件难事,需要凝聚、积累,更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断推进。九、从办学条件和教学保障看,高职教育应该是现代化校园与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学历教育,在大众心目中属于大学,应该也必须具有基本的符合要求的办学条件,这些条件至少应包括:足够的校园占地,与学校发展规模相适应;足够的教学行政用房、实训用房、住宿用房,与专业发展和师生规模相协调;比较先进的图书信息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训等教学训练要求;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娱体育设施,能满足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和素质技能拓展的要求;具有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满足现代教学和生活的要求;有相对人文环保的教学生活环境,包括绿化、园林等,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关于这一点,虽不追求奢华,但也必须具有现代水平,以真正体现环境育人和条件保障。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它的教学条件除了自身的校园和建筑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有个资源整合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在产权,但求实用,因此,建立和形成一大批“理念认同、功能互补”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完善“校中厂”的同时,建设一大批“厂中校”是极具实践意义的。当然,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做到设施先进、相对稳定、与时俱进,并保证其具备足够的实训和教学功能。十、从办学经费来源和构成看,高职教育应该是充裕的财政拨款和强大的自筹能力的有机统一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会有更多的成本消耗,从而应当有更多的经费投入,正因为如此,支撑高等职业教学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证,而解决经费最科学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充裕的财政拨款和强大的自筹能力的统一。

所谓充裕的财政拨款,就要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议程,要像抓GDP一样抓高等职业教育,充分认识到抓职业教育不仅是做社会工作,也是抓经济工作。建立生均经费拨款机制,同时建立具有较好鼓励和激励效应的有关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财政专项,使高等职业院校经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得到提高,如果能够把高等职业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和优先拨款位置,则更有意义。

所谓强大的自筹能力,就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各种优势,实施开门、开放办学,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等途径,通过科技研发服务,通过承担横向科研课题等渠道,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以此作为办学经费的重要补充。除了这些因素以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行业企业、校友个人捐助(资助)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以及通过共建共享教学实训场馆增加投入来源。第一章性质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前提

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在短短4年内实现了“大众化”。可以说,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所要求的规模是无法实现的。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使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单一的弊端更加凸显出来。新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层次结构,但大众化阶段最为关键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类型却没有建立起来。为追求高层次,升格风、升级风、综合风问题愈演愈烈,对高层次的追求和攀比几乎成为所有高等学校的最大冲动。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实际需求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按照培养人才的类型特点建立学术性学科型高等学校和职业性应用型高等学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呼唤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类型划分。对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判断、人才目标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前提。第一节 大众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都在20%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有1215多所,在校生达965万人,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职教育的情况实乃喜忧参半,如不加以认真研究和积极引导,下一步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以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发展(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特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目前国际教育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当一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15%以下时,该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型阶段;当毛入学率为15%~50%时,为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超过50%时,则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在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到2002年毛入学率已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大众化是相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的,其并不排斥精英教育,但大众化与传统精英教育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对象广泛化,即面向广泛的大众,适应大众的广泛教育需求;二是培养目标多元化,可高可低,可专可博,适应不同职业岗位、不同人才的需求;三是办学层次多样化,即多层次培养人才,多类型发展高校,多区域设立高校,多形式开展教育,既培养硕士、博士,也培养专门人才和职业人才;四是学习形式灵活化,宽进严出,弹性学制,电大自考、函授夜大等机会多多,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之梦;五是办学主体多元化,既可以由国家、部门或地方政府投资和管理,也可以由民营经济作为主体投资,办学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六是专业设置灵活化,既可以有按照学科相对严密的专业,也可以有按照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选择也比较自由和宽松;七是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既可以由政府拨款办学,也可以由学生缴费上学,或者两者相结合。(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力助推器

从相关统计数据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实现,高等教育瓶颈的消除,主要有赖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浙江省为例,80所高校中(含筹建),高职院校超过了一半;学生数量,除了高职院校均为高职生外,一些专科学校、电视大学和本科院校也招收了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事实上成为高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由于人才结构之需,也由于我们经济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高职人才需求相对旺盛,真正合格有用的高职人才十分热销,因此,高职发展非常具有潜力,对推动高教大众化十分有利,而一些企业主体办高职,既符合高职运行规律,亦有利于培养高职特色人才,非常有意义,也现实可行。(三)推动高教大众化必须把高职办出特色

高教大众化,高职大有可为,而高职要大有作为,必须放松管制,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定位,防止高职院校急于升格风,防止把过多精力放在升本或所谓“立交桥”的培养人才上。其次,要扩大高职招生自主权,建议实施“统考+自主面试”相结合的招生考试方式,让学校有更多的挑选权力,以更好地培养职业人。再次,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模式,可考虑把初中后五年一贯制作为高职主体模式,进一步增强高职发展潜力,明确培养目标。第四,明确企业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接受实践、实习的义务,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用作职业教育经费。第五,打破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体制障碍,在实行统一考证的同时,应允许学校与行业共同设立职业资格,推出有特色证书。第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允许各专业自定收费标准,允许学校自行根据市场和行业需求设立专业,专业设置和收费实行报备即可,以便学校更好地开拓市场,育好人才。总之,只有高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规模大发展,质量大提高,市场大开拓,才能为高教大众化作出更大贡献。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办学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系统,至少包括办学的层次定位、目标定位、学校的类型定位等,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情况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职中的“高”与“职”的关系,以及培养什么类型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笼统地说,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从前阶段而言,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中专升格而来,因此,比较强调了升格院校的高教性,要求各高职院校消除中专痕迹,走上高等教育的轨道。而在这过程中,既可能是因为指导评估专家一般均为高校专家,也可能是为了给社会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形象,高职教育被要求提升层次,纳入高教管理模式之中,而由于其生源基础限制,再加上民办本科大发展对生源的“掠夺”,高职的高教性难以体现,职教性少有人感兴趣,高职教育的“立交桥”模式广受欢迎,高职相当于大专,几乎成为本科压缩型。于是,中专才升为高职,就把近期目标定位在办成本科上,不切实际的学科门类设置和规模发展也随之而来。笔者认为,从我国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问题必须解决好如下问题:(一)高职之高不宜越位

应该说,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特性是高层次的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现状,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正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才需求层次会呈现一个宝塔形结构。我们所说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能简化为高层次人才,而是掌握较高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更何况高等教育本身也有一个科学结构问题,包含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因此,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定位于高层次的专才与通才的统一。(二)高职之职不可缺位

高职之职,是指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最大区别是其有职业性,即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这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要求是应用型人才,相应地,它的专业设置应该是职业型,因此,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必须突出。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商贸管理难度加大等要求看,职业性应该向高层次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大部分实现由中等向高等的发展。(三)高职教育不能错位

由前面的分析得出,高职之高不宜越位,高职之职不宜缺位,这就是说,高职教育姓高名职,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纵向层次分析,还是从人才需求的横向层次分析,高职人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这一类人,一方面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如文学、数学、计算机、外语,同时,又必备明显的职业技术岗位的心理素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可以说,未来社会职业岗位大多为这一类人才。这类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且有一定的转岗能力和发展潜力,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样既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同时,又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基层一线、安心基础岗位、能够自觉奉献、可以服务社会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才是合理有效的。

正因为这样,当前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抛弃高职升本风,务必要求高职安于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二是必须放弃高职是一个办学类型还是一个办学层次的争论。从现阶段看,还是一心一意办成专科层次比较好,这有利于高职安于其位,办出特色。三是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相对独立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建议建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真正把这件事抓到实处。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根据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应具备以下要素和特征。(一)就业导向

学校专业建设和整体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就业为导向,贯彻就业乃民生之本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发展变化为信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人才市场(消费)的需求。因此,学校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技术变化趋势和高科技产业升级换代的情况,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建立专业设置调研和论证开放体系,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方向调整,对专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组合也应该由社会专家介入,对教材建设和校内实训体系的建设也应聘请社会专家合作,真正按就业市场决定专业设置、方向调整。对就业不景气,对口率和基本对口率走低的专业要坚决予以调整和停招,对市场就业热门专业要打破数量限制,鼓励多招。(二)产学合作

如果说教育必须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更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依靠产学的合作,因为要实现就业为导向,必须使每一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位置,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位置后,为了更好地培养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必须坚持学校与产业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协调、课本与市场相统一的育人机制,产学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这种结合主要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学校必须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主要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需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见习、实习和顶岗工作;与此同时,必须把校内仿真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好,这毕竟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比较现实的实践育人之路。如果能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开发组织和企业实体,则效果会更好,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行业办学或行业协会办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三)职业本位

职业本位是相对学生的要求而言,对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本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本位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职安于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必然要求,职业本位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职业道德的训练、职业习惯的养成,实现中学生——大学生——职业人的转换。学校应设置一些职业环境,明确职业要求,按职业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其贯穿于专业课和公共课之中,即课程的职业化。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应体现出职业人的特色,如会计——严谨,金融——诚信,商务——礼仪,营销——活跃,从这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规模不宜太大,专业门类不宜太多,职业岗位不宜太宽。(四)双师教员

高职院校办学在师资队伍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所谓双师资格,即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技能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理想的状态是,教员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培养双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渠道有:学校鼓励教师通过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进修等途径取得行业职业资格;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选调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鼓励形成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兼课教师队伍,把这部分教师用巧用好,是最为有效的办法。(五)双证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灰领或者说银领人士,这类人才既不同于白领,也不同于蓝领,其基本特征是双证制,这是对高职毕业生成为职业人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有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大专文化层次的毕业证,体现其作为高等教育,高中后起点培养的特征,表明他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成为较为复杂的劳动者,具有现代必备的社会和科研知识。其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要取得至少一张、最好多张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岗适应能力,以及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学校必须十分重视多证制的工作,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引进和规范技能考点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考证,鼓励学生多考证,并用证书来代替部分课程的学分。(六)实践主导

从理论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也属于普通教育,这主要是与成人教育区别而言。作为全日制普通教育,它必须重视课堂,重视系统理论训练,注意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性,即学科主导,然而我们认为,高职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放弃学科型教学体系,按照逆向思维,即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分析出发,设计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然后设定相应职业技术和业务课程,按照学习这些职业技术和业务课程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程,而职业技术和业务课程要尽量体现实践这个主体,按照业务一线的操作规程和要求组织教学,教材建设等也理应如此。第二节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扫描和现实任务

众所周知,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舆论重视、政策支持、措施保证的良性运行机制,筑起了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内涵建设的高起点平台,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以下简称国发〔2005〕35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的颁布施行,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教高〔2006〕14号文件)的发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进入了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以下在回顾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就现阶段任务作些分析和思考。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六大载体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短期职业大学起步的,而且是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影响下发展的,后来又发展到“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也着力于鼓励各种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六大载体。

一是职业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独立举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举办了120多所,并形成相当影响力。这些学校对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迄今为止,部分学校已转型,部分学校已升本,部分学校已归并,但仍有不少学校在坚守高职教育这个阵地,如天津职业大学。

二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这也是较早介入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这类学校发挥紧贴行业、企业的优势,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职业大学、管理干部学院等,现在仍在发挥一定作用。

三是高等专科学校,这是实施“三教统筹”的结果。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的名字仍叫高职高专处。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结构安排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本科教育,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专科教育基本上归入了高等职业教育,这部分学校办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一部分已升本或合并升本,而相当一部分则在按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转型,其间也有不少优秀学校,如辽宁交通专科学校。

四是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主体。当初主要是由“三改一补”而来,而大部分则由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前期都由教育部审批设立,2000年后改由各省(市、区)人民政府设立,教育部备案,这是典型意义上的新高职,一般冠名为某职业学院或某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办学时间短,但这类学校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出类拔萃,如最早设立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

五是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学院。在高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我国不少本科院校纷纷设立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举办高职教育,成为当时一支重要的力量。直到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甚至“211”、“985”高校还在举办高职教育,如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这也是一支具有影响力的力量。

六是电大等各种力量举办的高职教育。我国的各省(市)广播电视大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参与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除了电大之外,还有少数专修学院也借助各种途径在举办自考或成人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六类主体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多元主体、各种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人力发展的繁荣局面,大约有六大类主体在办学。

一是行业举办,政府投入。浙江省的机电、物产、商业等企业集团都举办有1~2所高职院校,企业集团是办学主体,而根据有关体制,政府又是投入主体,其经费也是省级财政全额拨款投入,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二是行业举办,政府投入,行业补助。一些行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继续由行业主管部门主管主办中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办学经费则由同级政府财政给予投入,另根据有关规定,由行业根据有关条件给予一定补助,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形式。应该说,全国交通行业的高职学校之所以条件都比较好,与之有一定关系。

三是行业举办、投入和管理。这是职业教育的典型形式,也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但遗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院校管理体制调整中,已被错误调整太多,但依然有一部分企业、行业和企业集团在举办本科,更多的则主要涉足职业教育,如第一批国家示范院校中,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就是由一汽举办的。

四是政府举办、投入和管理。根据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原则,各地市原则上都应当有一所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因此,我国除西藏等地方外,大部分已经达到或实施了一个地(市)一所院校的布局要求。这类院校由政府举办、投入和管理,一般围绕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特征,相对比较综合化。

五是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举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所有制结构,一大批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力量的壮大,实力的壮大,不少企业纷纷涉足教育领域,且往往是从专修学院向高职教育过渡。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投资涉足本科独立学院,如北京吉利大学。

六是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在全国各地,除了上述五种投资和管理主体以外,还有若干多元主体,如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主办的,在上海有一批这样的学校。在浙江,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由民革浙江省委主办,原浙江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和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也主要是由民主党派主办的。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历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徘徊,初步发展阶段(职业大学阶段)。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后城镇集体经济、民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对技能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明显要求,而与此同时,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在人才需求扩大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产生了明显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等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供需结合点,短期职业大学应运而生,并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理论和现实的束缚,这种类型(层次)的教学始终备受争议和考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险些夭折,只能在反复中做探索,在夹缝中求生存。职业大学的数量从起步时的13所增加到80年代的126所。

第二阶段,新高职探索起步阶段(各种类型高职院校兴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试办“双起点、双证书”制度和1994年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三改一补”基本方针为标志。“三改一补”即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发展高职教育,并将少数具备条件改大学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作为补充。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还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对高职教育地位予以确认。

第三阶段,规模扩大、快速增长阶段(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大发展阶段)。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潮流,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英明决策,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重要载体。1999年,教育部提出“三不一高”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并逐步将院校设置权中批准下放各省级人民政府,明确由省级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统筹管理。与此同时,国务院及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就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许多转换性措施。于是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规模迅速扩大,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第四阶段,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基本定型阶段)。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们在基本满足“有书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读好书”,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质量问题甚至成为两会的重要话题。有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及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大决策,颁布国发〔2005〕35号文件,并将此写入了党的报告。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共同努力,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以中央财政的支持和撬动,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这样认为,以教高〔2006〕14号文件和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真正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

第五阶段,层次提升、体系构建阶段(中国高职教育上层次阶段)。综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经过大约7~8年的内涵建设以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因为,经过这一段时期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在稳定规模的同时,学校建设将基本完成,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管理实现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开放型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平台、工学结合机制的真正建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高职教育发展将形成浓厚氛围。于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在其发展层次上将提出新的要求,并有一定数量的探索和尝试,高等职业教育大约从2012年开始,以层次提升推动体系构建将成为必然。

第六阶段,体系完善、品牌形成阶段(中国高职教育成体系阶段)。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大约在2020年以后,将进入全面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分类将会有所调整,也许会出现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低层次)并驾齐驱的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将更为清晰,中国高等职业真正到达体系完善、品牌形成的新阶段。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六大成就

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半壁江山成为真实的写照。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大成绩:

一是学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均达到或超过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发展到2010年,学校数已经达到1215所,在校生达到965万人,学校数量占整个高等教育的60%左右,在校生占到50%以上。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日益提高。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以其“有为”,争取了“有位”。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和社会地位基本得到确立。从法律法规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由初始的补充地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日益清晰。定位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件更是明确这种类型院校的特征是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娴熟职业技能的一线人才,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下一步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多元化投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体制上,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在宏观上,已经形成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同合力举办高职教育的氛围和格局。

六是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已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财政部门大量投入和政策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多拥有了现代化新校区,人均建筑面积、教学行政实验用房、图书仪器设备、教学实验条件等达到较好水平,在1215所学校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学校已达到优秀水平,大部分学校已经经过合格评估,尤其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形成,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关键和根本。五、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和任务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转轨和转型尚未开始,结合已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阶段已经也应该结束,必然也必须进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而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如下几个转变:

一是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阶段转轨。截至2009年底,全国1215所左右的高职院校中,校均规模已达到近8000人左右,总量达965万,相当部分院校的规模超过万人。校园面积、校舍面积等指标已经比较可观,然而,教师的学历、职称、教育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则显得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内部管理等方面更是与高等院校的要求差距甚远。至于作为高等教育三大功能之一的社会服务,以及称之为第四大功能的文化引领的彰显则难上加难。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更需要不断突破。虽然中央和省两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大面积展开也确实推动了高职院校对内涵建设的重视,全国也涌现出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院校,但是从总体而言,需要加速转入内涵建设阶段,尤其是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对高职定型之后。

二是实现从硬件指标体现为主向软件指标体现为主的转轨。前一个时期,我们考核一所院校,主要从一个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总额、教师数量等指标来说明问题。作为特定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然而,这些指标从总体上看是可以用财政拨款或者银行贷款来加以解决的,只要下了决心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软件指标,真正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学名师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真正的具有指导功能的课程、课件教材,真正地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服务,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提升,绝对不是用钱可以迅速、形成的,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精心的培育,需要细致和实际的工作。而我们在这阶段,必须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三是实现从人脉依赖向有制度保证的机制建设的转轨。不可否认,我们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兼结合这些问题上一直在积极探索。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我们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星的探索上,所列举的人和事,总体上还只是若干闪光点、若干个人和群体;仅仅是建立在若干情面、若干利益基础上的探索,许多方面深究下去就会有具体的操作可行性、长期可持续性的问题。如何变零星、分散的探索为有制度保证的机制建设,真正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无疑是急需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是实现从规模数量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建设的转轨。时至今日,我们在说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或者说是一个学校的办学成就,还是停留在专业个数、学生数量、土地面积的层面,真正具有内涵底蕴的文化性的东西还十分肤浅,如何引导高职院校从人治走向法治,再从制度建设走向文化建设,应该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关于这一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近年来探索形成“用大学精神引领、用市场理念管理、按职教规律办学”来营造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氛围,用“诚信文化育人、金融文化育人、校友文化育人”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来构建育人模式,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到底,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必须加以重视。

五是从依靠贷款发展向建立全面财政财务机制建设的转轨。在初始阶段,征地、造楼、买设备,政府投入较少,收费难以提高,学校自筹能力有限,因而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是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渠道,这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后,院校贷款本息也到了偿还期。同时师资培训水平要求提高,设备更新质量提升,校企合作发展进入关键期,依靠大规模扩招收取学费也不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构建全面财政财务机制作为重要内容。这至少包括: 举办方足够的办学经费拨款,产学合作部门的合作支持,学校自身及社会服务收入的增加,在校学生收费制度的保证机制,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投入,等等。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由政府部门偿还部分或是全部贷款则是更有意义的事。关于这一点,浙江省和广东省有很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学习。

六是从主要是全日制教育向多方位社会服务转轨。前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升格进校——大兴土木,外延扩张等,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还是领导人精力,领导、教师、管理干部的水平还只能应对全日制学历教育上。事实上,高职教育面临的任务很多,充分利用资源综合优势,深度融入产业、行业和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等,都是十分重要而具体的。这实际上是说,高职院校一定要从单一功能转轨出来,走复合、多元功能之路,努力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切实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中增加与行业企业的交流,求互动共赢,促进就业,增加学院办学经费来源,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实现有位与有为的统一。六、内涵建设质量提升阶段各主体自身的目标任务

根据前面分析提出的任务,笔者认为,我们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阶段,学校、教师、学生及相关部门应该找到各自的定位:

1. 学校。眼睛向内,把重心立足在质量上。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主体,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党委和校长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设观、运行观,把工作的重心放到质量提升上来,要认真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着力于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尤其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上下工夫,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内涵建设上,除少数新建学校和重点建设学校,其他院校都应该放弃再征地、大扩招的思路,集中精力抓内涵,专心致志抓质量。

2. 教师。牢记使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多重功能,出科研成果、承担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工作固然重要而有价值,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致力于教好书、育好人,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师德修养,讲究率先垂范。

3.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想观念对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高等职业教育定型并进入建设阶段之后,学生要从传统的学历思想转变过来,着力按照职业化要求培养和塑造自己,致力于培养自己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习惯、娴熟的职业能力、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从高中生向职业人的转变,与学校、教师一起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4. 教育行政部门。正确指导,统领高职院校注重内涵,科学发展。当前尤其要做好如下几件事:一是尊重学校的自主权,让学校有更多的决定专业设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自主权。二是理顺内部管理关系,防止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在省一级设置高等职业教育处进行专职管理,不失为一种优化选择。三是营造环境,争取财政、人事等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搭建平台。四是建立正确的考核评价机制,用正确科学的指标引导学校科学、和谐、健康地发展。五是在专业技术职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