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灰色规则: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小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6:47:59

点击下载

作者:陈沛白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办公室灰色规则: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小心

办公室灰色规则:你可以不聪明,但不能不小心试读:

上篇 办公室厚黑御下之道

第一章 成功背后的血和泪

当志存高远,慎独藏锋

志当高远,事当谨慎,这是历史指示的做人原则。

所谓立身,包括树立自己的名声,明确自己的做人原则,建立自己有代表性的业绩。这里的环节很多,而且有许多潜在危机,所以必须谨慎。

吕僧珍字元瑜,是山东范县人。从南齐时起,吕僧珍便随从萧衍。萧衍为豫州刺史,他任典签。萧衍任领军,他补为主簿。建武二年,萧衍率师援助义阳抗御北魏,吕僧珍随军前往。萧衍任雍州刺吏,吕僧珍为萧衍手下中兵参军,被当作心腹之人。萧衍起兵,吕僧珍被任为前锋大将军,大破萧齐军队,为萧衍立下大功。

吕僧珍有大功于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其所受优待,无人可以相比。但其从未居功自傲,恃宠纵情,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拿了桌上一个甜桔,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桔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珍谨慎到什么程度。

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萧衍让他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其还乡,还给其使持节、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吏,即管理其家乡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不私亲戚,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从侄,是个卖葱的,他听说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卖葱了,跑到吕僧珍处要求谋个官作。吕僧珍对他说:“我深受国家重恩,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以为报效,怎敢以公济私。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干,岂可妄求他职,快回葱市于你的本行吧!”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北地,怎能为扩建吾宅让其搬家呢?”遂不许。吕僧珍有个姐姐,嫁给当地的一个姓于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在邻右舍都开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作客,丝毫不觉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

君子立身处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作人准则。然而,这并非常人可以做到。更有甚者,贵而忘贱,得志便猖狂,恣意妄为,最终身败名裂。吕僧珍可谓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贵不自傲。从而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放心。吕僧珍58岁时病死,梁武帝萧衍下诏说:“大业初构,茂勋克举,及居禁卫,朝夕心诚。方参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丧逝,伤恸于怀。宜加优典,以隆宠命,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吕僧珍还被加谥为忠敬侯。吕僧珍善有其终,当和他立身谨慎是分不开的。

成就大业,要从小事做起。尤其是投身政治或大集团企业的斗争者,手下总聚集着一批人,自己的作风,对部下有重要影响。个人作风正派品格高尚,自然有利于争取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原本是杭州临安的盐贩,出身低微。在群雄竞起、攻伐不已的复杂局面下,他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占据了两浙,建立了吴越国,并能够存在很久,和他立身严谨是大有关系的。在这方面,他留下了不少的故事。

钱缪从小当兵,夜晚很少睡觉,太疲倦时就枕一个圆木头,或者枕一个大铜铃,稍微沉睡,圆木或铜铃一转动,他便惊醒了,因此称作“警枕”。又在卧室里放一个粉盘,半夜三更,想起什么事,就写在粉盘上面,直到老年都乐此不疲。每晚他都分派侍者更次值勤,规定只在外面有事报告,便马上敲铃。他听到铃声应声而起,有事情立刻处理,不等到天亮。他还怕守卫者当班时睡着,常常把铜丸弹到楼墙之外,用以提醒巡夜值更的人。时人称他为浙中“不睡龙”。由于钱缪要求十分严格,值更的人都非常小心,不敢疏忽大意。一次,钱缪穿着平民衣服出行,回来时天已入夜,想从北门进城,守门官不肯开门。他说了很多好话,还是没能奏效。守门官说:“不管是谁,即使大王亲自驾到,我也不开。”钱缪只得从别的门进来。第二天,他召见北门守门官,对守门官的恪尽职守深表嘉许,并赐给优厚财物。

钱缪虽据江浙富庶地区,又身为国君,但生活却十分节俭。他的住处用具都十分俭朴,衣服衾被全都用细布制成,平时用膳,餐具不过瓷蹲漆器而已。旧寝账敝坏,其妻想用青绢账换下,他执意不肯,说:“作法于俭,犹恐其奢。我只担心后代都追求享受而用锦绣。这项账子虽然旧了,还可以蔽风。”有一次,除夕守岁,子孙都会集在一起,大家非常高兴,便命乐工奏乐助兴。但没奏两支曲子,钱缪马上便让停下了,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在作长夜之饮。上行下效,不可不知。”

成由节俭败由奢,古往今来皆如此。钱缪虽偏居一隅,并没有建立显赫无比的功业。但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对外对内的策略,使江浙地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对社会生产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他立身的严谨,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洞察秋毫,练就火眼金睛

当你走进商店时,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你眼花缭乱,是真是假,是好是坏,一时难以辨别。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察人、知心、得心、得才,然后使用人才,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也越来越会表现自己、隐藏自己,其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使人难以分辨。然而,物有良种,人有高人,有些人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才智,确有慧眼识珠的才能,虽没有“金睛火眼”那样神,便也能分辨出事物的真伪,察看出人物的动机。要想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企业中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就要练就一双洞察一切的敏锐眼睛,哪怕是身边的一个细小疏漏,都有可能成为你明天倒台失败的致命根源。

如何提高一个人的观察、分析能力,自古有之。因为它是你在商场中,交涉谈判中、待人接物中做出正确判断的一把钥匙。

孔孟学说一直是中国学术的主流,对中国人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依然通用且被肯定的,人间观察法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来看孔子。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视其所以”就是说观察其行为,看他现在做什么。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了解他的动机是什么,仔细分析他的目的所在。若能做到这些,也就可以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了。

那孟子的人间观察法又是怎样的呢?

孔子着重于一个人的行为,而孟子则主张应该注意人的“眼睛”。

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时,要看其瞳孔,瞳孔无法隐藏心中的邪恶。心正则瞳孔清澈,心不正则瞳孔污浊。听对方讲话时,同时观看其瞳孔,对方再怎么想隐瞒也无法在瞳孔中掩藏。

日本作家广津和郎为松川事件辩护时,就是引用类似孟子的话。他说:“被告的眼睛清沏透明,他们不应该有罪。”虽然法庭无法以此来定罪,但至少他能看出事情的真伪。然后,他借着自己逐一调查分析裁判记录,来弥补他直观的判断。“眼为心之镜”,的确,通过眼睛是可以了解一个人内心的动向。然而,这种“观察眼睛”的说法,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比较困难,但这种方法或许适合像孟子和广津和郎这种在人生的历练中,培养了如何观察别人的人,一般的人则大都会观察错误。只以“眼睛”观察一个人,非智者是难以察透啊!

所以,孟子又说,听对方讲话时,同时观看其瞳孔,很明显就是让我们要“听话和观眼睛”并用。无论对方讲什么,我们都可依其内容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注意他的“眼睛”,那么这个“人间观察法”则近乎完美了。

那么,从对方说话的内容观察一个人,其要点是什么呢?孟子道:“让辞知其蔽,淫辞知其陷,邪辞知其离,遁辞知其穷。”

所谓让辞是指偏颇之词,淫辞是指荒唐之词,邪辞是指邪恶不正经之词,遁辞是指逃避的言词之意。他的意思是说,和对方说话时要洗耳恭听,如果他所说的话是偏颇不妥当的言词,就可以了解他是一个无法看清事情整体的人;如果对方说些荒唐的言论,就可以了解他是一个迷惑的人;如果对方说些邪恶的言词,就知道他是一个不合道理的人;如果对方玩弄逃避的言词,就知道他是一个走投无路,八方堵塞不通的人。

孟子所说的这番话,是极易明白的正统言词。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在无意识中使用这个判断基准。但是,如果想要这个基准更有效果,判断更准确,就必须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孟子为了实现他“仁义”的理想政治,毕生致力于毫无报酬的游说工作,他从连续失败的痛苦经验中,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所以他才能断言地说仅观其“眼”,听其“言”,就能了解这个人。

而孔子观察一个人,评价一个人,是比较重视“行”而较不重视“言”的。孔孟的这点差异相当有趣,在此就不作深入的诠释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墨子又是如何观察人的。

有一次,鲁王问墨子:“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做学问,另一个喜欢周济别人。我现在要立太子,不知道哪一位比较合适?”

墨子答道:“这很难讲,也许他们是为了得到利益或名誉才故意这样的,您要立太子时,请先查清楚他的二人这么做的目的再做决定。”

可以看出,墨子和孔子一样,是站在动机主义的立场上去鉴定一个人的。

不过,如果仅是如此恐怕还是不够客观。

战国初期,法家先躯李克身为魏文侯的宰相,以法治主义的立场断然改革国内的政治,和理想主义者的孟子不同,他是一位极富现实感的政治家。

当李克还是文侯的政治参谋时,有一次,文侯问他关于选任宰相的意见。当时有魏成子和翟璜二位宰相候补人,二位都是朝廷的重臣,论才能、经历实在分不出优劣,魏文侯不知要选任哪一位当宰相,于是询问政治参谋李克的意见。

选任宰相是一国的最高人事,如果说出人名,说不定会为自己日后招来横祸,所以李克很慎重地避免说到个人的名字,只间接地说出人物鉴定的五个条件。

其内容如下:

①境遇不佳时都亲近些什么人?

②富裕时都施予些什么人?

③处于高位时采用什么样的人?

④陷于穷地时是否不做不正的行为?

⑤贫穷时是否不贪取?

李克所着重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才能,而是整个人的资质,这点值得玩味。

从李克的时代开始约百多年之后,也就是战国时代过了泰半以后,燕昭王因齐的攻击想要重整国内的政治,从各国广招人才,于是找师傅郭隗商量,当时郭隗谈了一个人才招揽法。“以礼出仕对方,谨受其教,如此可招致比自己优秀自信的人才,对对方表示敬意,洗耳恭听他的意见,如此可招致比自己优秀十倍的人才。

如果和对方对等,只能招致和自己差不多少的人。倚靠在床边,拿着拐杖横眉竖眼的指使着,这样只能招致一些小官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大声叫嚷着讲话,这样只能招致一些下仆。”

这也是一个卓越的人才招揽法,在此所谓人才的意义,不是单指有才能而已,其着眼点在于善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

在《六韬》兵法书中,有一鉴定法要比李克的更详细。其列举八项如下:

①质问他,观察他理解到何种程度。

②追究他,观察他瞬间的反应。

③派遣奸细诱惑他内应,观察他是否诚实。

④说出秘密,观察他的品德。

⑤让他处理财务,观察他是否正直。

⑥让他亲近女色,观察他是否坚持自己。

⑦给他困难的工作,观察他是否有勇气。

⑧让他喝醉酒,观察他的态度。

确切地说,这大概是一张人物测验的石蕊试纸吧!如果做为人物鉴定法,似乎有点太过玩弄技巧的感觉,但如果是想网罗重要的人才,至少择其中几项加以测试,或许有其慎重的必要。

在古代游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言不慎,轻者赶出国门,重则丢掉性命。要想游说成功,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读取对方的心。“游说是很难的一件事,难在哪里呢?那不是游说的人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的难,也不是以嘴巴说出自己的意见的难,更不是将自己想说的话,毫无忌惮地说出来的勇气的难,所谓游说的困难,只有一点,就是读取对方的心,再提出自己的意见。”

韩非子除了指出读取对方的心,是游说时不可缺少的条件外,还举出几个例子,写出了游说之士,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如何的心得。其观察非常深刻敏锐,直到220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下属对上司,提出意见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的范本。

不过,要说能熟练读取对方的心的,那就是淳于髡。

年轻时的淳于髡因某人的介绍去谒见魏惠王,淳于髡的博学及雄辩已是众所周知,所以惠王抱着很大的期望,等待淳于髡会说什么话。但是,初次谒见时,淳于髡一直保持沉默,没听他开口说一句话。所以惠王改口再度设席与他见面,他遣走左右的人,只剩下他们二人以制造讲话的机会。然而淳于髡这次依然始终保持沉默,惠王愕然。这哪里是什么雄辩家呢?简直就是个呆子!

惠王责备介绍淳于髡的人道:“你称赞他是连管子、晏婴都不及的人,但是,见面时他都不开口说一句话,难道他瞧不起我吗?你到底怎么解释?”

淳于髡听了后,辩解道:“这是当然,因为我初次拜谒时,您心里只想着马的事情,第二次见面时,您心不在焉,完全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所以,我一句话也不敢说。”

惠王听了此话后大吃一惊。“啊!淳于髡才是真正的圣人啊!我们初次见面时,刚好有贡献骏马,我很想去看,这一点被您看穿了。第二次时有歌者献歌,我也忍不住倾听,这点又被您看出来了。这么说,我遣去左右的人,只剩我们二人对座,那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我的心却在骏马和歌者身上。”

据说淳于髡是“承意观色”,就是详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态度,推测其意向。所以他才能轻易地看透惠王的心思。

不久,他们第三次见面,这次惠王表现出热心倾听淳于髡雄辩的样子,所以淳于髡对惠王讲了三天三夜的话。

淳于髡的观察细微并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就是今人也会为之所折服。

人的不经意举止,往往反映的东西却是最真实的。唐时李夷简对徐晦的考察和提拔,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唐宪宗元和四年,御史中丞李夷简揭发京北尹杨凭,原先在担任江西观察使时贪脏枉法,过度奢侈,影响很坏,对这样的贪官应给与一定的处分,唐宪宗采纳了李夷简的建议,将杨凭贬为临贺县尉。杨凭的家财田产也险些被没收。

从京官被贬为一个小县尉,杨凭觉得很没面子,见人都抬不起头来,整天闷在家里,准备届时赴任。

在封建社会,由于贪赃枉法遭皇帝的贬谪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很难再被重新起用,宦海仕途,幻化难测。正是因为这原因,多数人都不愿意亲近他,在杨凭赴任时,连他的亲戚朋友都没有给送行,害怕受到牵连。

这时只有栎阳县尉徐晦来到杨凭赴任必经之地蓝田,选择一个小酒馆,置下一桌酒菜,为杨凭送行。落难之中,徐晦不忘旧情冒险相送,杨凭十分感激,两人挥泪握别。

事过之后,平素与徐晦交情很好的太常卿权德舆来到徐晦的住所,与徐晦说:“我听到这事以后,很为你担心。你为杨凭送行,诚然是因为你们平素交情很好,情谊深厚,但你与被皇帝贬谪的人有关系,难道就不怕受到牵累吗?好多人遇到这样的事,躲还躲不及呢?”徐晦听后回答:“我从前为平民时便蒙受杨公的知遇之恩与提拔,现在他被贬逐远方了,我怎能不送一送呢?同样的道理,假使您以后被哪一个进谗言的人斥逐了,就我们之间的友情而言,我能够自视与您彼此无关的人吗?那样未免太不够朋友了。”权德舆听得此话,深受感动,对徐晦赞叹不已,自语道:“疾风知劲草,落难见真情。”并在朝廷中广泛称赞杨徐晦的为人。

送走了杨凭没过几天,一道委任徐晦为监察御史的圣旨送到了栎阳县,徐晦又喜又惊,没有立功,缘何升迁,徐晦颇感奇怪。回朝任职后,方知是李夷简的保举,这更使徐晦莫名其妙。“贬谪杨凭,提拔我徐晦,都是李夷简的上奏,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徐晦大惑不解。

徐晦向皇帝谢完恩之后,来到李夷简的寓所道谢,感谢李夷简的保举,但疑团仍未解开,于是对李夷简说到:“我平时不曾与您谋面,您对我没有什么了解,根据什么选取了我呢?请您赐教。”李夷简回答说:“先生为杨凭送行一事我已知晓,我佩服先生的胆量和勇气,先生不肯辜负杨凭,怎么肯辜负朝廷呢?国家用人难道不应该用这样的忠义之士吗?”徐晦方才明白其中的缘故。在以后任职中,确实如李夷简所料,徐晦对朝廷忠心耿耿。

李夷简揭发了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又从这件事情中发现了一个非同一般之人的徐晦,奏请皇上起用,并没有因为徐晦与杨凭是故交,以及徐晦为杨凭送行之事怪罪他,李夷简举荐徐晦正是看中了他的忠诚和义气,以小见大,认为此人可用,肯定是忠臣。

同样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可以有不同的反应。为杨凭送行之事,别人看到的是危险,而李夷简看到的却是忠义的品质,所以他敢大胆保举徐晦。以忍辱负重求左右逢源

汉时皇后邓绥就是以自己的谦恭谨慎,左右逢源,终得皇上的荫封。

邓绥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她自幼性格柔顺,甘愿委屈自己以宽慰别人。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祖母为她剪发,由于老眼昏花,不小心将邓绥的前额碰破。邓绥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别人问她:“你这样做,难道不知疼痛吗?”邓绥答:“不是不知疼痛。祖母疼爱我,为我剪发,我若喊痛,就会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我忍住了。”这件事反映出邓绥屈己慰人的品格。

东汉永元年,邓绥被选入宫,成为和帝的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因身为贵戚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下之,即使是宫内隶役,邓绥也不摆主子的谱。有一次,邓绥得了病。当时宫禁甚严,外人不能轻易进宫。和帝特意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做时间上的限制。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庭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而让妾亲久留宫内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不顾宫禁,也会说我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这时陛下和臣妾都没好处,我真的不愿您这样做。”和帝听后非常感动,说:“别的爱妃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得到和帝越来越强的宠爱,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阴氏对她的忌恨,所以对阴氏更加谦恭。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环珮叮咚,服装艳丽。只有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当她发现自己所穿衣服的颜色有时与阴氏相同时,立即就进行更换。若与阴氏同时进见,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

邓绥以自己的谦恭,进一步赢得了和帝的好感,也反衬出皇后阴氏的傲横。面对邓绥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自己一天天失宠,阴氏十分恼怒。永元十四年,阴氏与人制造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不料阴谋败露,阴氏被幽禁,后忧愤而死。

阴氏死后,和帝有意立邓绥为皇后。邓绥知道后,自称有病深处宫中不露,以示辞让。这下反而坚定了和帝立后的决心,她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上承宗庙,下为天下之母,只有邓贵人这样的有德之人才可承当。永元十四年冬,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

道家讲究以柔克刚,兵家讲究以退为进,邓绥不一定讲得出这种道理,但她的立身哲学却是成功的。阴氏骄横,邓氏谦恭;阴氏咄咄逼人,邓氏步步退让。但结果是骄横者失宠,谦恭者获荣,这成败之间不可以看出二者立身哲学的智愚吗?

在围绕行政权力进行争夺的传统作风影响下,恃才恃功者往往遭祸。

左右逢源,谦虚做人,方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立住脚根,为日后的升迁打下基础。下面羊祜的处世哲学,值得今人借鉴。

羊祜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的同母弟。但他为人清廉谦恭,毫无官宦人家奢侈骄横的恶习。

他年轻时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秀才,五府也请他做官,他都谢绝了。有人把他比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曹爽专权时,曾辟用他和王沈共职。王沈兴高采烈地劝他一起应命就职。羊祜却淡淡地回答:“委身侍奉别人,谈何容易!”后来曹爽被诛,王沈因为是他的属官而免职。王沈对羊祜说:“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了,并不夸耀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因为羊祜有辅助之功,被进号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他坚持辞让,于是由原爵晋升为侯,其间设置郎中令,备设九官之职。他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总是十分谦让,不敢居其上。

后来因为他在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加官到车骑将军,地位与三公相同。他上表坚决推辞,说:“入仕才十几年,就占据显要的位置,因此日日夜夜为自己的高位战战兢兢,把荣华当做忧患。我身为外戚,事事都碰到好运,应该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而不怕被遗弃。但陛下屡屡降下诏书,给我太多的荣耀,使我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心安?现在有不少才德之士,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芝洁身寡欲,李胤清正朴素,都没有幸运获得高位,而我无能无德,地位却超过他们,这怎么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望呢?因此乞望皇上收回成命!”但是皇帝没有同意。

晋武帝咸宁三年,皇帝又封羊祜为南城侯,羊祜坚辞不受。羊祜每次晋升,常常辞让,态度恳切,反因此名声远扬,朝野人土都对他推崇备至,以至认为应居宰相的高位。晋武帝当时正想兼并东吴,要倚仗羊祜承担平江南的大任,所以此事被搁置下来。羊祜历职二朝,掌握机要大权,政治上的大事都要向他咨询,而他本人对于权势却从不钻营。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所以世上人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凡是他所推荐而晋升的人,他从不张扬,被推荐者不知道是羊祜荐举的。有人认为羊祜过于慎密了,他说:“这是什么话啊!古人的训诫: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我还只恐怕做不到呢!不能举贤任能,哪会不有愧于知人之难啊!况且在朝廷签署任命,官员到私门拜谢,这是我所不取的。”

羊祜的女婿曾劝他说:“应该有所经营,培埴自己的亲信,身边有一批归附和拥戴的人,这是件很重要的事情。”羊祜听后默不作声。回家对儿子们说:“这可以称作知其一不知其二。臣子树立私恩必然会违背公义,太糊涂了啊!你们应该懂得我们的心意!”

羊祜还曾写信给他的堂弟羊绣说:“边境平定后我就脱下朝服,头戴角巾,回到故乡去,给自己安排一块墓地。我以一个白衣的寒士,而身居高位,怎么能不因为太满太盛而受到责难呢?汉宣帝时疏广任太尉,在位五年就谢病免归。疏广便是我学习的榜样。”

羊祜平时清廉俭朴,衣被都用素布,得到的俸禄全来周济族人,或者赏赐给军土,家无余财。临终留下遗言,不让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上表陈述羊祜妻不愿按侯爵级别殓羊祜的想法,晋武帝便下诏说:“羊祜一向谦让,志不可夺。身虽死,谦让的美德却依然存在,遗操更加感人。这就是古代的伯夷、叔齐之所以被称为贤人,廷陵季子之所以保全名节的原因啊!现在我允许恢复原来的封爵,用以表彰他的高尚美德。”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特别是动乱时代,很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得不到善终,往往是因为锋芒毕露,或者树敌太多,或者贪婪震主。羊祜清廉谦让,固然是由于他笃信儒学,身体力行,但也是明哲保身,不重蹈前人覆辙。羊祜是成功的,上至一国之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表示敬佩。他死后,襄阳人民在岘山羊祜游玩休息的地方建碑立庙,一年四时祭祀。看到碑的人,没有不掉泪的,被称为“堕泪碑”。羊祜的参佐们赞扬他德高而卑谦,位尊而端恭。谦恭,是羊祜不仅得以保身,而且事业有成的谋略。懂得韬光养晦,收敛锋芒

深藏不露、毕露锋芒,比喻有才能的人不同的两种处事方式。这对用人者来说,前者难辨,后者易识。为此,前者往往被埋没,但有时也如南山之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何时能鸣?这要取决于周围条件,智者待时而动。到时,即使有人想阻拦,恐怕也难矣!在古代这种例子很多,下文所记南唐柴克宏,就属这样的人。

南唐和吴越相邻,两国之间时常为争城夺地发生冲突。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吴越协助后周进攻南唐,吴越军统帅吴程率军包围了常州,攻破外城,生擒南唐常州团练使赵仁泽,常州形势告急,派谁去增援常州呢?南唐帝李憬反复盘算,一时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这时,有人推荐了柴克宏。

柴克宏是南吴名将柴再用的儿子,担任南唐龙武都虞侯。他沉默寡言,喜欢帮助别人,从不治理家产。虽然统御皇家警卫部队,但每天只是跟宾客朋友博弈饮酒,从不谈军事。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是统帅将领之才。如今,因形势危急,国家急需人才,有人提醒朝廷说柴克宏很久没有升官了。南唐帝李憬于是擢升他为抚州刺史。柴克宏请求调到军队去效命沙场,李憬没有立刻答应。柴克宏的母亲上疏说,她的儿子有他父亲的才能器宇,可以胜任统帅。如果不能胜任,甘愿与儿子同时受死。李憬夙知柴再用能征善战,现在他的妻子亲自推荐自己的儿子,并且口气这样坚决,知子莫如母,想来不会有错,于是下了决心,任命柴克宏为右武卫将军,派他率军跟袁州刺史陆孟俊会合,增援常州。

当时,南唐的精锐部队都在长江以北,全力对付后周大军。柴克宏率领的好几千人援军,全是老弱残兵,南唐枢密使李征古发给他的铠甲武器,都是虫蛀锈蚀的,破破烂烂。柴克宏去见李征古陈诉,谁知李征古不但不予调换,反倒破口大骂,态度十分恶劣。官兵们都愤愤不平,柴克宏却不动声色,一如既往。快要到达润州时,李征古突然派使节前来,调柴克宏回京,另派神武统军朱匡业代替,燕王李弘冀任宣润大都督,驻兵润州。他对柴克宏说:“你只管前边作战,我负责向朝廷说明。”于是上疏给朝廷说:“柴克宏的才能和谋略,都非常出色,这次出征一定会成功。常州危险万状,随时都会陷落,不应该中途撤换统帅。”柴克宏遂率军直向常州。可没想到李征古又派使节来调他回师。柴克宏对使节说:“我计算着日子要击破敌寇,你却调我回去,肯定是奸细。”喝令部众将使节拿下折首,使节急了,大声抗议说:“我奉李枢密之命而来。”柴克宏说:“就是李枢密亲自来,我也砍下他的人头。”柴克宏的增援部队于是很快抵达常州。

进攻常州的吴越军将领鲍修让,罗晟与统帅吴程有隙。吴程对二人处处压制,鲍修让和罗晟尤为愤怒不平。这一矛盾被柴克宏利用了。先前,南唐帝李憬派中书舍人乔匡舜出使吴越,现在吴越送乔匡舜回国。柴克宏命令部众把战舰用布幕蒙起来,把甲士藏在布幕底下,宣称来迎接乔国舜。吴越巡逻艇报告有南唐船舰,吴程毫不在意地说:“那是南唐的官船。两国交兵,使节照常来往,不必疑神疑鬼。”柴克宏遂得以率军登岸。南唐军队直接攻击吴越阵地,正好与罗晟相遇。罗晟本来就对吴程抱有仇隙,见南唐军队来势甚猛,只略作抵抗后,便让开一条通道。这样,柴克宏的军队迅速杀奔吴程营账,吴越军大溃。吴程慌乱之中,只得孤身逃命,方免一死。柴克宏纵兵扫荡,大破吴越围城军,杀死吴越士卒上万人。这时,南唐援军新统帅朱匡亚抵达前线,柴克宏仍像平时一样,毫不夸矜功劳,对他十分恭敬。正是这种深藏不漏的风格使他保存了实力,也为他日后的升迁铺平了道路。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范睢更懂得如何韬光养晦,抓住有利时机。

秦昭王时,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四人独掌秦国的内政外交大权,威焰显赫,势侵王室,被称为秦国的“四大贵族”。其中穰侯权势最大,内仗太后之势,外窃王室之威,专横跋扈,嚣张一时,富过王室,不把昭王放在眼里。

穰侯魏冉,原为楚人,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异父长弟。秦惠王、武王时便在朝中执掌大权,后武王去世,秦国内乱,武王诸弟争夺王位,魏冉拥立武王之弟昭王即位。昭王即位后,命魏冉为将军。守卫都城咸阳。魏冉驱逐武王后于魏,讨平公子壮之乱,诛昭王诸弟中行为不良者,威震秦国,时昭王少,宣太后主持朝政,命魏冉掌管军政大权,后拜为丞相,封魏冉于穰邑,又加封陶邑,号称穰侯。魏冉之弟芈戎,被宣太后封为华阳君,昭王的两个弟弟赢市和赢悝,被封为泾阳君和高陵君。

秦昭王三十七年,魏国辩士范睢入秦游说昭王,向昭王献王霸之略,远交近攻之策。范雎言道:“远交而近攻,则大王得寸土则为王之寸土,得尺土则为王之尺土。韩、魏两国地处中原,为天下枢纽,大王欲称霸,宜亲近中原国家,掌握天下枢纽,然后威慑楚国和赵国,楚、赵两国归附秦国则齐国必然畏惧,齐国归附于秦则韩、魏两国就可以乘机征服了。”昭王听罢,赞赏不已,遂拜范睢为客卿,与谋国事。昭王用范睢之谋,攻城拓地,屡屈三晋之兵;威震天下,使诸侯各国皆畏秦,因此,越发信任范雎。

秦昭王四十一年,范雎见已得到昭王的宠幸和信任,昭王待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亲近,认为改革内政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昭王陈述了驱逐四贵,巩固王权的治国方略。范雎劝说昭王道:“臣前居山东时,闻齐国王权的治国方略。闻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不闻在秦王,臣以为:能独揽国家大权的才叫作王,能光利除害的才叫作王,能掌握生杀大权的才叫作王。如今太后专权,擅行独尊四十余年,穰侯出使,不报大王;华阳君、泾阳君肆意惩罚杀戮,违法乱纪;高陵君改革政令,任免官员,擅作主张,不请示于王。这四大贵族存在而国家不覆亡,是不可能的。四贵专权,人们心目中就没有大王,长此以往,国家怎能不倾危,权力怎能归于大王呢?臣以为善于治国者,内则树立威严,外则重视其权。如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威,对各国发号施令,与各国订盟立约,无有一个国家敢不听从。攻伐敌国,取城掠土,利益归于自己的封邑;损兵折将,与百姓结下仇怨,则将灾祸归于国家。有首诗道:‘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即是说:果实太多会压折树枝,树枝折断会伤害树心;属国大了会危害国君,臣下尊崇君主就会卑微。从前崔抒、淖齿把持齐国大权,崔杼箭射齐庄公的腿,淖齿将齐滑王吊于庙堂横梁,抽筋而死;赵国李兑把持大权,囚禁赵武灵王于沙丘,百天饿死。如今秦国太后与穰侯当权,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与其串通一气,终究会铲除秦王。这些人也是崔杼、淖齿、李兑之类人物。况且朝中大小官吏,大王的左右侍从,许多都是穰侯的亲信党羽。臣下发现大王在朝廷中势孤力单,私下日日为大王害怕,为大王担心,长此以往,统治秦国的将不是大王的子孙了。”昭王听后吓得毛骨悚然,再三拜谢范雎道:“先生肺腑之言,治国韬略,寡人恨闻之不早。”于是,昭王借故收回穰侯相印,将穰侯逐出国外。穰侯将历年搜括来的财宝装了一千余辆车,边关的官吏检查其珍宝器物,竟比王室的宝物还多。过了几日,昭王又驱逐了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并将太后废黜,令居深宫,不许参预朝政。遂拜范雎为相,封邑于应号为应侯。

范雎人秦,先以外交谋略游说昭王。几年之后,方乘机劝谏昭王废黜太后,驱逐四贵,非此谋晚出,而是待时机成熟。昭王信任范雎一日胜似一日,范雎始将改革内政,兴利除弊,巩固王权的治国谋略和盘托出,实为老谋深算。范雎力陈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之害;泾阳君、高陵君等富于王室之弊,终使昭王大悟。昭王采用范雎之谋,将王权集于一身,对治理国事,巩固基业确为必要。然穰侯于秦,亦有其功,正如太史公所言:“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人之处世,总要先为自己找好立身之地。人要有所作为,更需要首先站稳脚跟。

试想秦王赢政,非常欣赏韩非的才干。当他看到韩非所著之书后,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书作者,死也无憾了。”然而当韩非到秦国之后,不久便遭权臣李斯、姚贾等人的陷害,入狱饮药而死。

立足未稳,才华先露,不能不说是韩非的死因之一。

范雎则不同,他入秦之后,先以外交谋略游说昭王。几年之后才劝谏昭王废黜太后,驱逐四贵。这时,他已经有功于国,深受信任了。智者待机而动。韩非入秦晚于范雎,为什么不学学他呢?

日本的斋藤实立身处世方面,可谓是达到了“呆若木鸡”的境地。

昭和七年至昭和九年间,担任首相之职的斋藤实,是继因五•一五事件由于青年将校的一句话:“问答无用,击之”而被射杀的前首相犬养毅之后十组阁的人。当时的舆论对于斋藤内阁的评价不甚好,“慢动作的内阁”、“跳蚤的粪内阁”是他们给予这个内阁的绰号。

但是虽然面对这种近乎零期待感的恶评,斋藤的内阁却能维持两年零两个月期间(在当时是很长的),在如风暴的时代,支柱着日本的摊床木架,无论外交或经济,也都未曾产生任何破绽。

曾经担任记者,战后成为读卖新闻社长的马场垣吾,曾就斋藤内阁这样说道:“斋藤内阁是慢动作内阁,无为政策内阁,这在当时是相当严厉的责难,但是,在斋藤辞去,由冈田敬介继任首相后之半年,就是那个二•二六事件,那时才了解斋藤的伟大。斋藤也好、冈田也好,他们都不做什么,这点是不变的,但是斋藤实践了他威严如镇石的任务,压制了当时险恶的世相,但是换了冈田担当起这个镇石的任务就发生了二•二六事件。总之,斋藤内阁实际上担任了重大的角色。”

据说斋藤实组阁时,政治记者评论斋藤时完全将他区分为二个人。一是“斋藤是历代总理中头脑最好的,最有能力的秀才”,另一则是“迟钝凡庸的人物。”这二个评语简直是在评论两个不同的人,事实上它确是评论斋藤。年轻时的斋藤实是一个罕见的秀才,头脑清晰灵敏,后来他改造自己,努力让自己做个凡庸之人,这也是斋藤非凡之处。

斋藤实由一个小小的县府工友发迹,经过苦学力行,终而荣进海军大将。

在萨长阀的防御军中,东北藩篱出身的人能有这样的成功,除了本人的努力外,想必他一定有优异聪明的头脑吧?事实证明如此。他被推举为山本榷兵卫海相的次官时,是个大佐,由此可看出斋藤在当时的海军部内是多么有才能。后来他当了海相以后,亦是亲自处理事务,可说迅速敏捷,就连有关法规之事,都令内务官僚的专家们咋舌不已。提起当时的内务官僚,那真是秀才中的秀才,连他们都咋舌佩服,可见斋藤这位秀才亦是相当了不得的。

但是,斋藤实过了60岁以后,整个人摇身一变,似乎隐藏起他天性的锋芒锐气,成为一个凡庸的人,他潜心修养,在意识上训练自己,改造自己。只见过晚年的他的记者们,都称他为“行动迟缓”“迟钝平庸型”,只有见过年轻时候的他的人才知道,他是凡庸的罕见的秀才型的能干官吏努力自我改造的结果。

斋藤内阁被世人公认为“举国一致内阁”。当时议会中政友会占了绝对的多数,但由于军部的蛮横不讲理,还是无法单独组织内阁。轮到了“迟钝平庸型”的斋藤实组阁,他拉拢了政友会的桥是清,以及反对党民政党的山本达雄二位长老人阁,缔造了“举国一致内阁”。高桥、山本二人,是激烈对立的政党领袖,就某种意义来说,他们这次人阁是吴越同舟。难怪有人担心斋藤内阁会因内纷而溃散,然而事实上它进行得很顺利,高桥和山本二人都舍去了彼此的对立感,尽力协助斋藤首相。结果,斋藤内阁在两年零两个月的期间,能够毫无差错地渡过了难关,这也是因为摇身变成为“迟钝平庸型”的斋藤实,才能缔造出这么好的内阁。如果他像年轻时一样,依然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秀才型人物,恐怕不会达到这种境地吧!

斋藤实由一个秀才型的能干官吏,藉着自我的修养,摇身一变为“木鸡”型的平凡人,在今日被遗忘的宰相中,他是相当受好评的一位。

现在举的这个斋藤实改造自己,成为一个像“木鸡”的平凡人物的实例说明,只有这种平凡才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在紧要关头的时候才能发挥无言的说服力。

自我改造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可参考《庄子》所记载的下面这则故事。

战国时代,正当诸子百家相当活跃的时候,有一位思想家主张利己主义,那就是杨子。有一次,杨子想要见老子蒙受他的教诲,于是决定去拜访他,这时他听说老子正在西方的秦国游历,仍在大梁等待他的归来。

当老子在大梁郊外看到相迎的杨子时,不禁仰天叹息道:“从前我认为你是个有前途的人,但现在不行了。”

杨子被斥责以后,当时沉默不语。不久回到了宿舍,他才恭恭敬敬地跪在老子面前恳求赐教。“刚才想立刻向您求教,但看您匆匆忙忙的样子,所以我不敢说出口,现在您休息一下比较舒畅了,请您告诉我,我哪里有缺点?”

老子回答道:“只要你再稍为愚笨一点,悠然自得即可,改掉你骄傲的态度,有纯白的心的人看起来是污秽的,有非凡人格的人看起来总觉得有点愚蠢。”

杨子更加恭敬地说:“多谢夫子教诲,以后必时时刻刻遵守。”

之后杨子的态度大为改变。当他进入客栈时,因为言谈举止伟大超凡,所以连客栈里的客人都统统站起来送迎,老板亲自为他献上坐垫,掌柜的也拿出洗脸盆,住宿的旅客纷纷让座给他,一时显得热闹非凡。当他要回去时,住宿的旅客见他只是个平凡的人,所以都毫无顾忌地抢座位。杨子已成为一个平凡的男子了。

老子初次见到孔子时,也同对杨子一样地说:“君子有盛德并非表现在容貌上,而是外表让人看起来似乎很愚蠢,你骄傲起来则多欲,摆起架子则偏执顽固,这些完全表现在你的脸上,尽快舍弃它们吧!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老子》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大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非常英明的君主之下,人民才会忘记君主的存在;其次,在次之的好君主之下,人民才会忘记君主,称赞君主;在下等的暴君之下,人民惧怕君主,在更暴的君主之下,人民则轻蔑君主。

如果把这个君主(大上)看成现代的主管则如何呢?被部下轻蔑的主管是失去主管资格的,而大多数的主管充其量只是在让部下畏惧的阶段而已,即使不能达到让部下“忘记你的存在”的境地,至少应做个令部下钦慕的主管吧?而这一点,江淮集团的老总不能不说是一个无为而治的高人。伟大的人不需要自我标榜

宋代吕蒙正之所以三次为相,历仕太宗、真宗,除了敢于直言谏方,政见超人这一原因外,其待人诚恳宽厚,胸襟开阔,谦虚谨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光的流逝,吕蒙正的善行,逐渐为朝臣所了解并得到朝臣的拥护和敬重。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在太监王继恩的帮助下,抢先一步继位,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的继位在朝野上下引发了不少议论,宋太宗为笼络人心,便决定大规模开科取士。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一次开科,便录取了500名进士,吕蒙正是进士第一名。

对这一批进士,宋太宗都予以重用。吕蒙正以进士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作监丞,升州通判,赐钱20万,并下旨,如遇到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准许他们通过驿站直接向皇帝报告。在宋太后的直接关注下,吕蒙正很快便得到参与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了。

吕蒙正为人正直宽厚。当初,他父亲有好几个宠妾,与妻子刘氏渐渐疏远,刘氏因此与其发生矛盾,于是,刘氏和吕蒙正被赶出了吕家。离开吕家后,刘氏发势不再嫁,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吕蒙正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家境大为改善。吕蒙正不计较父亲把他们母子赶出家门,使他们吃了许多苦,把父母接到家中,同堂异室而居,照顾的十分周到,重新成为一家人。

吕蒙正入朝为官时。还不到40岁,简单的经历,快速的升迁,令朝中许多老臣感到不满。但是,由于他是皇上的红人,谁也奈何不了,只好在背后说些怪话,发发牢骚。吕蒙正刚入朝堂时,有个人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是参政?”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从那人面前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起准备上朝的同僚,听了这话后,愤愤不平,非要问清楚那人姓甚名谁,吕蒙正连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还是不知道为好。”对新旧朝臣间的矛盾,吕蒙正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体现了其待人宽厚的性格,吕蒙正待人以宽厚的名声渐渐在朝中树立了起来。

随着吕蒙正在朝中为官时间的延长,吕蒙正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端拱元年,吕蒙正出任宰相,从他步人仕途到位居宰相,前后仅12年的时间,而此时,吕蒙正也不过是个40出头的中年人。地位的变化,并未使吕蒙正待人以宽厚的性格发生变化。

位居宰相,自然有许多人跑到他那儿去活动以求升迁。对这样的人,吕蒙正巧妙地予以回绝。江时朝中有人专门收藏古镜,自称有面古镜能照见方圆200里以内的东西,那人打算把这面镜送给吕蒙正,希望得到赏识。吕蒙正听说后,便笑着说:“我的脸只有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上这照见方圆200里的镜子呢!”吕蒙正以其机智与幽默,巧妙地打消了送礼者想要通过送礼而得到好处的念头。

虽然吕蒙正的迅速升迁与宋太宗的重用和提拔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吕蒙正并没有有恃无恐,端拱元年,吕蒙正刚刚出任宰相,便有人向宋太宗告发,说他挟私报复。当时,张绅为蔡州知州,因为贪污被免去官职。有人对宋太宗说:“张绅家境富裕,不会去贪污,这肯定是吕蒙正挟私报复张绅。吕蒙正贫寒之时,曾向张绅借钱,张绅没借给他那么多,他便怀恨在心,现在吕蒙正任宰相,便有意加害张绅,以泄心头之恨。”宋太宗听人这么说,便下命恢复张绅的官职。

面对这样的恶意诽谤,吕蒙正并没有向宋太宗进行辩解,他以其宽厚的胸怀,相信事久自然明白。

淳化二年,吕蒙正被罢相。此后考课院发现了张绅贪污的证据,宋太宗便将张绅贬为绛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吕蒙正复出为相,宋太宗觉得当初错怪了吕蒙正,便对吕蒙正说:“那张绅果然犯了贪污罪。”

本想得到一声感谢或者是申辩的宋太宗什么回答也没有得到,吕蒙正依然是不辩也不谢。他用宽厚的沉默,回答了诽谤与误解。

从而可以看出,吕蒙正他曾贫贱过,曾被人屈辱过,甚至被人诽谤过;但他始终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之。这是无语的申诉,无声的劝诫,无言的抗辩。这是令人倾倒的人格力量。也可以说这是人生的大智。

一说到人品、行为,也许会让人觉得在说教似的,而扭向一旁不加理睬。而且,在这个宣传自己的时代,也许有人会说,无言地说服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会说这种话的人,就是不了解“说服”的人。

日本热门舞蹈“八点!全体集合”这个电视节目,创下了最高的收视率,就宣传效果来说,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节目。

只是,这个节目的内容不合乎企业的形象,广告提供厂家是一个衰退的企业。其结果还是失败了。看来想要利用金钱提高自制产品的品质,只有提高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最好的宣传。

人也是一样的,人品、行为也就是产品的品质,把产品的品质抛开一旁,而只大力宣传,这样是不能持续长久的。只要品质优良,不必宣传也会被大众认定,这才是真正的“说服”。《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树和李树,一点也不会替自己宣传,但他们美丽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自然而然地吸引人们前来而随集成一条道路。这句话是譬喻说,伟大的人物不必自我宣传,人们也会慕名而来。

李广是汉武帝的一位将军,大约和司马迁同时代人,他和北方的骑马民族匈奴争战屡屡立下大功,所以匈奴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非常敬畏他。但是,他似乎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将军。虽然战绩显赫,却一直不能出人头地,而且,最后的下场也令人惋然。他鞭策直驱志愿远征匈奴,但在行军中,因作战计划龃龉迷了路而引咎自戕。

李广虽是以一位悲剧将军而终,但他在掌握人心这一点上,却是很成功的。在他自杀时说道:“广军之士大夫,一军皆泣”,从上将以至士卒,每个人都为他的死哀悼。不仅如此,听到了他的噩耗的老百姓,无论是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人,不管是老是少,每个人都悲痛万分。

李广所以如此被全国百姓所爱戴,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当代无人和他并列的弓箭手,且对抗匈奴勇猛善战,立下了不少辉煌的战绩,而他之所以为部下所拥慕,并不只是因为这些战绩,而是平常对待部下的态度,紧紧地抓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心。

李广的做法是这样的。

他是一个对金钱很淡泊的人,皇帝所赐予的恩赏,他全都分给部下,平常的饮食也都和士卒一样。直到他死之前,经过了40多年,食有十千万的俸禄,但是家里仍然没有半点恒产,而且,也没听过有关这方面的谣传。

行军中,饥渴难当时,如果发现了泉水,在所有的部下没有喝完以前,他决不去喝,粮食不够给部下时,他也从不自己吃。

李广的部下每一个人都忠心拥护李广,乐意服从他的命令。

司马迁在写李广的传记之后。曾引用《论语》“其身正则令行,其身不正则令不从”这句话说道:“此为李将军之谓也,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不与道口辞”。

意思是说他言行举止虽像个乡下的农夫,却不是平庸凡俗之人。这样的男子,却能令部下心服,乐意为他牺牲。这样的言行举止,才是无言的说服,才是掌握人心的极至。

李广“不与道口辞”之论宛如村夫子一般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好例子。在现代,能够以这种方法当作说服的战略,在意识上加以活用的,就是尼克松。

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二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其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肯尼迪扭转了情势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四次举办的辩论会,他的方法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观众鲜明的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不安定而阴暗的印象。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一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竞选美国总统,他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想要彻底改变形象,其一就是无言战略。

这次的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更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斐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的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图是给其他的党员“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决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成的无言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印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以些微之差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约翰福利,一雪1960年的耻辱。

无言战略本身决不是一种新的说服方法,前面已经叙述过了,范雎对大王的询问保持沉默,就是将这种“战略”活用的说服技巧。但是,在中国古籍中,将这种说服方法赋予技巧以外的意义,而有积极的评价的,就是《老子》和《庄子》。“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及斯者希”(《老子》四十三章)“不言之辩,果有深知者,此为天府之谓”(《庄子》齐物论)

不言之教和不言之辩意思相同,皆可解释为“沉默是最有说服效果的”。《庄子》之《徐无鬼》篇中,曾借孔子之口更具体的说明“不言之言”的内容。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楚王知道了立刻为他摆设席宴,当时有宰相孙叔敖和贤者市南宜僚同坐。

席中,楚王问孔子道:“今日和先生见面,我想古代的贤者亦不过如此,能否请先生赐教?”“我学会了‘不言之言’,尚未对任何人说过什么话,但今天我就说一句吧!”

孔子继续说道:

在座的市南宜僚先生,在白公胜谋求叛变时,他玩着投掷小布袋的游戏招待对方的使者,因此化解了家老子西、子期两家的危难。另外,孙叔敖先生则一边尽兴舞乐一边深思远虑,筹谋计策挫败了外敌,因此楚国人民才能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您二位的做法,确实地实践了‘不言之言’的教诲。”

这完全是个寓言,登场的人物也未必符合史实,且孔子是否有这种思想也是个疑问。《庄子》一书中,常常提到孔子,借孔子之口表达庄子的思想,所以这个“不言之言”与其说是孔子的思想,不如说是庄子本身的思想。庄子的这种思想,后来以“老庄思想”流入道教中,给予后世的中国人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家多多少少都接受了“不言之言”是最理想的说服方法。

第二章 为上者,需树立绝对威严

杀鸡儆猴,树立领导威严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每个新官上任时都想先做点事情,发发威风,这会对以后展开工作确立威严轻松些。杀一儆百是立威术的典型,就像 俗话说的,杀鸡给猴看。这是一句经验之谈,当领导的威风是杀出来的。所以,大凡初做领导的人都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无非是杀鸡儆猴,树立做领导的威风。当然,做领导除威风八面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立威措施,把威严贯于管理之中才能威得久,威得大。

厚黑教主说:“有了威风要摆,没有威风制造威风也要摆!”对那些胆敢蔑视你权威的人,要黑起心肝,该打就打,当杀则杀,看谁还敢以下犯上!对待手下,你要时近时远,若即若离;时而暖如春风,时而冷若冰霜;恩威并重,软硬兼施。做到这些,你就走进了“厚黑管人”的大门,以后自会渐入佳境。作为领导者,最难把握的是对属下宜宽还是宜严,不少人担心宽则无纪,使人养成松弛浮躁的惰习,严则失人心,使人畏惧而疏远。那么究竟严一些好还是宽一些好呢?正确的方法是寓严于宽。

是的,领导者应该以宽厚待人,这是指领导者对所有的属下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分薄厚,亦不能分远近,要用对待亲兄弟、亲子女那样的仁爱之心来关注属下的成长,使属下感受到你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和睦,也感觉到在这里干事情前途无量。

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严”字,宽厚之外,领导者要有威严,以威严建信誉。对于属下则要求要举止庄严,办事严谨,有法必依,有法必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精心地培养他们,使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本领,不会因松弛懈怠而导致工作失误,更不会因虚度时光而后悔自责。这种严格的约束、督责实际上都出自于爱护,一旦被属下所领会,他们就会认为这种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领导者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严要从平常做起,使之深入人心才会有效。如果平时不严,临时严厉则根本难以生效。例如曾国藩在靖港战役中见到湘军不敢逆敌,掉头逃跑的情景,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严令手下在大路当中竖起令旗,大声咆哮:“过旗者斩!”令出之后,湘勇畏惧果然不敢通过令旗,但他们想方设法地绕过令旗,还是逃得无影无踪了,可见临时发威的严法并不起作用。但是,当他立志整顿湘军军纪时,他先写了《爱民歌》,让湘军当作识字教本,边学习,边执行,而且身体力行,达到“说法点顽石之头,若口泣杜鹃之血”的程度,使爱民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对不守纪,扰民违纪者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湘军的纪律大大地好转起来。

由此可见,宽与严实际上并非只是一个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宽,严则无效;没有严,宽必失当。只有将严寓于宽之中,将宽包围在严之外,即严在情理之中,才能取得良效。

不过在职场中,做领导的该黑脸时也要黑脸。面对一个犯错的部属,你如何在众人面前责备他,抑或在私下叱责他呢?也许有人认为,私下里批评比较好,但从新厚黑的角度来看,既然都是批评,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较妥当。

若有一件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王某的过错,同事认为科长一定会对他发相当大的脾气。然而科长却只是对王某说:“要小心一点儿。”便原谅了王某的过错,为此大家颇感失望。不难想像此时同事一定会议论纷纷:“为什么科长不生气?”“我做错时被他骂得好惨!”“科长说不定欠了王某什么!”“科长可能不明白什么叫做‘责任’!”

你一旦采取温和的做法,那下回再有人做错事时,也就无法斥责了。渐渐地你的刀口越来越钝,最后你会落得谁也不敢骂的下场,而无法继续领导部属。所以在需要叱责时,就必须大声地斥责才行。

在众人面前斥责某位部属,其他的部属亦会引以为戒。其意并非真的处罚一百人,而是藉由处置一人来使他人反省。

当场被斥责的人,宛如是众人的代表,并不是一个很讨好的角色。在任何团体中,皆有扮演被斥责角色的人存在。领导者通常会在众人面前斥责他,让其他人心生警惕。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这个角色绝非每个人皆能胜任,你必须选出一位个性适合的人。他的个性要开朗乐观、不钻牛角尖,并且不会因为一点儿琐事而意志动摇,如此方能有很好的效果。

你应避免选用容易陷于悲观情绪,或者太过神经质的人。若错误地选择了此类型的属下,往后将带给你更多的困扰。

虽然你只能对自己的部属斥责,但有时你也会遇到必须斥责其他单位的职员的情况。这不仅越权而且违反公司的准则,然而相信亦有例外的情形。某家百货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平时即对采购部科长的应对态度太过懒散颇不满,但由于对方的身份是科长,因此无法当面予以指责。虽然这位主任曾经与自己的上司———营业部科长讨论过,然而由于上司是位好好先生,因此无法得到任何解决的方案。

就在思索如何利用机会与对方直接谈判时,分发部的某位职员因未遵守缴交期限而发生问题。

营业部主任便借机大声斥责那位犯错的职员。他特意在采购部科长面前斥责:“不是只有今天,这种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此时采购部科长并未表示任何意见,然而弊端在不久之后便改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