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旧事秦淮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09:22: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会诗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斑斓旧事秦淮河

斑斓旧事秦淮河试读:

风光不与旧时同

旧时的金陵,贡院与青楼盈盈一水,脉脉相隔。一边是求取功名换利禄的学子,为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一边是胭脂水粉歌舞喧闹的欢场,为的是寻夫觅婿,嫁人从良。男人,通过地位和财富赢得女人的青睐;女人,通过美貌和爱情求得生存的空间。说到底,人生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交换。金陵城的秦淮河,正是将人生如此鲜明的诱惑坦诚而清晰地摆在岁月的两边。穿梭其间的红男绿女,就这样自由地组合出无数的传说。

明朝末年,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王朝的大厦摇摇欲坠,秦淮河的柔波也开始荡漾出别样的况味。那些被秦淮河水滋养孕育的绮色佳人,被裹挟在历史的烽烟中残喘求生,也因此有了与其他时代女子不同的精神风貌。“秦淮八艳”本与其他朝代的歌伎差别不大,缱绻旖旎风流快活,先拿下男人的钱,再拿下男人的心。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两者还真是缺一不可。期望通过婚姻摆脱出卖色相的风月场,似乎历来是青楼女子的最高诉求。但“秦淮八艳”的命运似乎又不止于此。

明朝的妓女都是在籍的贱民,她们是公共空间可以恣意掠夺的玩物,是随意转让和自由买卖的商品,是整个社会最低层。最没尊严的女人。所以,“嫁人从良”不但可以从贱民中脱籍获得自由,也是回归主流社会过上正常生活的唯一途径。

历史是残忍的。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漩涡里,男人们都在忙着保命、护家、升官、守财,到风月场不过是来寻开心的,哪有闲工夫跟她们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因此,即便她们貌美如花,才华横溢,也不得不面对大时代的危局,先保护自己在这兵荒马乱中生存下来。

但历史也是公平的。正是因为国家机器的松动,民间思想的活跃,“秦淮八艳”才得到了比同时代女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她们用自己的才华、智慧和勇气,衡量并筛选着恋爱的对象;她们以自己的政见、目光和理想,影响并感染着身边的男人。纵观历史,还没有哪个朝代的青楼女子能够跟名流雅士走得如此亲近,跟国家兴亡贴得如此紧密。

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人非富即贵,有些是宰相、尚书、国舅等当朝权贵;有些是风流潇洒的公子、反清复明的志士。而她们,不过是一群经历坎坷、命途多舛、情路曲折的弱女子;是离乱的时代浪潮里最容易被淹没的无声的“浪花”。但正是这些卑微的女子,她们面对生活时的勇敢,面对幸福时的执着,面对历史变局时的智慧,面对国破家亡时的风骨,都是其他时代女子所不能及的。很多同代男子,甚至她们的爱人,都在这样的光芒下,显出其自私、虚伪与懦弱。她们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从灰暗的时代里袅娜地跳出来,是颓废的大明王朝中最后几抹亮色。

无一例外,“秦淮八艳”都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很多人的书法、绘画和文学作品,已被载入史册,存入博物馆。艺术的细胞以不同的形态在她们身上显现,艺术的光芒遮盖了她们原本最卑微下贱的身份。她们从花街柳巷中来,慢慢走入历史文化的长廊,她们是历代少有的能摆脱身份地位束缚而以独立的人格和形象留名于后世的女人。她们生前都是传奇,身后便成了传说。

关于传说,大抵都有这样的特征:一是真的存在过;二是谁都没见过。那么不如就趁这个机会,理一理那段千头万绪的历史,读一读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随着她们的脚步,再次轻轻迈入明末清初的历史迷雾,见证一番秦淮河里流淌着的斑斓旧事。

马湘兰(1548—1604)通身傲骨透奇香

美人如花

适逢嘉靖年间,海宇静谧,金陵一带最是富庶。秦淮河畔,商贾云集,红粉飘飘,游船如织,才子佳人更是络绎不绝。在这喧嚣热闹、变幻莫测的秦淮风尘里,有着颇多色艺绝佳的歌伎,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数“金陵十二钗”。这马湘兰,便是其一。

马湘兰生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本名马守真,字月娇。相传,她曾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不知何种变故,最后竟流落到青楼。不过,到底是什么缘故,似乎并不是男人们所关心的内容;家底清白、才貌双全、少年成名、名冠秦淮,单是这几条,就足以为这个女人增加几分诱人的神秘了。

史载,马湘兰“高情逸韵,濯濯如春柳闻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这几句从历史粉墙上剥下来的碎屑,虽然没有写她如何貌美如花,却将其清高出尘、落落大方的气质,描摹得栩栩如生。有时候,漂亮固然是上天对女人的嘉奖,但智慧又何尝不是命运的一种恩赐。尤其是在这氤氲梦幻的秦淮河上,在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中,短暂欢愉后的淘汰,似乎比任何地方都来得迅速而冷酷。胭脂水粉,佳丽辈出,很多名妓还未站稳脚跟,便已经被更为鲜嫩的女子所挤走。秦淮风月场,舞台虽大,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却并不多。而马湘兰,不但红遍秦淮,竟能在这瞬息万变的时空下,独领风骚几十年,终究还是不俗的。

据说有一次,马湘兰身边的丫鬟在收拾东西时失手打碎了一个很名贵的簪子,吓得浑身哆嗦,知道自己一辈子的工钱都赔不起这损失。结果,马湘兰不但没有责罚她,还淡淡一笑,安慰道:“这声音真好听!”其旷达豪迈,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马湘兰还喜欢解急救困。如果是哪家的公子一时囊中羞涩,而她恰好又觉得与此人趣味相投,有时候不但不收银两,还挥金如土,以金银相赠,送有志少年求学赴考,颇具侠义之风。

彼时的马湘兰声华日盛、艳名远播,却心性高洁,志存高远。一方面,金陵城内的男子,不管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还是寻常人家的浪荡儿,但凡走马章台之辈,寻花问柳之男,皆以不识马湘兰为耻辱。可另一方面,马湘兰却不是谁都能见到的。她喜欢交往文人雅士,共谈诗词书画;所以那些面目可憎、言语乏味的人,即便身家权贵,也未必能求得一见。因此驳了多少面子,得罪了多少男人,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多年之后,她被这骄傲所累,也是当日没能料到的。

如果命运的暗门没有在某个时刻被幸福地推开,也许马湘兰的生活和其他同时代姐妹也不会有什么不同。不外乎就是:遇到真情郎,出嫁又从良。但那扇虚掩的门终于还是被推开了,她幸运地遇见了爱情。

让马湘兰一见钟情的男人,名叫王稚登。王稚登,字百谷,是苏州的名士,《明史》里有他的传记,说他四岁能对联,六岁能写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嘉靖末年,曾入太学学习,万历年间奉召编修国史,文采非常好,号称“文徵明第二”。可惜王稚登文采虽好官运却不济,受人牵连不得重用,做官没几年便辞官不做了。彼时的王稚登心绪不佳,所以沿途散心解闷,准备回家打发日子了事。结果,他路过金陵巧遇马湘兰,为其才情所打动,从此引为知己。

马湘兰其人,在秦淮八艳里不是最有名气的,也不是最漂亮的,但她是艺术家气质最浓郁的。她生性爱兰,为自己取名“湘兰”,自号“湘兰子”。王稚登曾为马湘兰的诗集所序,说“有美一人,问姓则千金市燕之骏,托名则九畹湘兰之草。”在古典文学意象中,“兰”乃花中君子,既包含了男子“义结金兰”的刚烈爽快,也兼具了女子“空谷幽兰”的柔媚静雅。马湘兰性格旷达,为人仗义疏财;且被时人誉为“秦淮四美人”,可说是兼具了男人的豪爽与女人的娇美,所以她为自己取字为“兰”,当真是恰到好处。

马湘兰不仅爱兰,而且种兰,所住之处,里里外外种满了兰花。秦淮名妓很多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居所,李香君有“媚香楼”,顾横波有“迷楼”,听起来多少都有几分销魂的味道。而马湘兰的住处,却叫“幽兰馆”。芝兰之室,久住而香,主人的情趣与风雅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泄露。墨兰图 马湘兰绘

马湘兰不但爱兰,种兰,而且还喜欢画兰。秦淮八艳里面,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画兰,比如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画兰在她们的文化生活中是一项别有意蕴的行为。这些为生存所迫沦落风尘的女子,心里始终存着“从良”的愿望。在她们眼里,这花街柳巷恍如世间的污泥浊水,唯有保持高洁的心性才能不被环境所污染,静待良人的到来。所以,她们笔下的兰花就不仅是心性高洁的代表,也是通往幸福生活的洁白方向。而在这些画兰的女子中,马湘兰的画艺是最好的。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博物馆等海内外馆藏品中,马湘兰的《墨兰图》都是镇馆之宝。

更绝的是,马湘兰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当然,她最喜欢写的就是歌颂兰花的诗,有时候还会题写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她有一首《咏兰诗》最为著名:“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兰心似水全无俗,信是人间第一芳。”此诗一开篇就抒发了作者“空谷幽兰”的理想与淡泊浮名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兰心似水”是蔑视世俗的一句宣言,而最后的“人间第一芳”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高洁志趣。

就是这样一个清高孤傲的马湘兰,如幽兰馆内暗暗静放的兰花,如远离喧嚣清淡娴雅的艺术家,默默地守候着恬静的生活,也等候着爱情的降临。

这一刻,在青春将逝的时候,终于被她等到了。

马湘兰与王稚登初次相会的时候,幽兰馆外,阳光慢撒,花香四溢。馆内佳人清幽秀丽,高洁淡雅。环顾四周,墙上挂的是马湘兰亲手画的姿态各异的兰花图,整个闺房恍如她的私家画廊,兰花的清幽在周围暗香浮动。置身其中,整个人顿觉身心明澈,形神俱爽。

此情此景,一个是沦落风尘的女人,却是惊世罕见的才女;一个是风流失意的男人,却是备受推崇的才子。金风玉露一相逢,今生的故事就此开始。

爱情往事

马湘兰和王稚登的故事基本遵循了知识分子间的爱情模式:诗词唱和,书画传情。

传统爱情在表达感情方式上确实有很多笨拙的地方,但细细想来,这种含蓄婉转的暗示却是对爱情的保护和彼此的尊重。在没有确定对方心思的时候贸然表白,有时候会让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搞不好,关系闹僵还会失去一个朋友。而且在古代,“私订终身”这种事情是能够获得普遍肯定和认可的,所以定情诗和定情物就成为了文人间表达爱情的首选。尤其对艺术家们来说,这种表达更是对感情的锦上添花。

据说有一次,王稚登来马湘兰处作画,马湘兰画了自己最拿手的叶兰图,一枝斜叶托着一朵孤寂的兰花。画好之后,马湘兰在上面题了一首诗:“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明显,说的是自己像幽兰一样孤单地漂泊在天涯,但是却无人怜惜。但是自从认识了王稚登,从此便不再害怕凄风苦雨的世界了。言外之意,此生已寻到了能托付终身之人。虽然王稚登对此没有什么明确的答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当年也委婉地表达过对马湘兰的倾慕。马湘兰绘画作品

马湘兰手里有一方印章和一块歙砚是最为珍视的,而这两件物品都是王稚登送给她的。印章是万历初年王稚登送给马湘兰的,上面刻了四个字“听骊深处”。印的边款是著名篆刻家何震刻的一行字:“王百兄索篆赠湘兰仙史,何震”。另外那块珍贵的歙砚更让马湘兰爱不释手,她干脆在砚的反面刻了一段铭文:“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长居兰室。”前八个字是用老子的那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来赞美王稚登的谦逊和胸怀,而后八个字,是马湘兰自己的一种期待。

当然,如果只是喝喝茶聊聊天,马湘兰的爱情会单纯很多也轻松很多。可人生远比爱情复杂。

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载,马湘兰当时红透秦淮,所以很多人就跑来敲竹杠要钱,结果有一次地痞流氓来闹事,恰好王稚登路过,于是救了马湘兰。这件事在王稚登写的《马姬传》中也有回忆:“余适过其家,姬披发徒跣,目哭皆肿。”马湘兰披头散发,眼睛都哭肿了的时候,王稚登适时地出现在了她的门前。自己的红颜知己哭得梨花带雨楚楚可怜,王稚登的英雄气概不觉油然而生,于是动用关系居中调停,救下马湘兰。马湘兰当然是非常感激王稚登,不仅如此,她还提出来愿意“以身相许”,报答王稚登。

马湘兰能够生出这样的想法很合情理。自古以来,“英雄救美女,美女爱英雄”似乎和打雷下雨、吃饭睡觉一样天经地义。何况,他们之前已经视对方为知己,马湘兰能够提出这样的请求,在心里也是权衡过的。

但王稚登拒绝了马湘兰的好意。他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他说自己不过是顺手帮了个小忙,如果就此得了这么好的佳丽,这不是乘人之危吗?那么我和那些陷你于困境的人还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古代的侠客知道我有这样的行为,还不一刀刺死我啊?!马湘兰听后,自觉寸寸柔肠郁结难解,但又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反驳王稚登。此事过后,便做云淡风轻状,只当自己什么都没有说过就好了,谁让自己福薄命浅呢?

对此,王稚登盛赞马湘兰与自己心心相印,不像其他人那样,谈不拢就要闹掰。但实际上,王稚登的心里另有打算。他当时虽然赋闲在外,但自恃才高,心里总盘算着回去当官,所以很怕万一纳了妓女为妾会影响自己的名声。男人通常如此,即便他再爱这个女人,也不想因为她而影响自己的仕途。尤其是,王稚登对马湘兰的感情,倾慕有些,敬重有些,但说到爱,似乎总觉得有些隆重了。

从此,时光蹁跹,二人都再也没有提过婚嫁之事。

事情再次有了转机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王稚登心想事成,受人举荐再次入朝为官。此时的王稚登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觉得自己这次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所以心情非常好,与马湘兰的感情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情到浓时,给马湘兰一些关于婚嫁的暗示,也是大有可能的。因为在他走后,马湘兰竟然收拾东西,闭门谢客,苦等王稚登。她必须要让他知道自己的决心,知道自己不是水性杨花的女人,知道自己愿意为了团圆美满的婚姻放下自我,步步退让。

此后,漫长的相思与等待,充满了马湘兰的青春。那时的马湘兰,已经年近三十,却像初恋的少女般满怀着柔情。春水荡漾,秋水望穿,寒来暑往中,虽然没有情郎的消息,却无法阻止她的思念。想得深了,想得痛了,就写诗画兰聊以自慰。于是,便有了那首著名的《秋闺曲》:“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就在马湘兰惦记王稚登饮食起居是否安好的时候,终于得到了王稚登的消息。原来,王稚登上京做官并不顺利,受到宰相徐阶门下文人的排挤,勉强挨了些日子,就收拾东西回到了吴门(今苏州)。

得知王稚登铩羽而归的消息后,马湘兰在没有收到任何邀请的情况下,只身奔赴苏州,安慰王稚登受伤落寞的心。别后依依,情深款款,再度重逢的二人互诉离情,畅叙心曲。从此,马湘兰每隔一段时间便来苏州住些日子,二人以兄妹相称,继续保持着亲密的交往,但始终没有达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马湘兰一直在等待,等着王稚登某一天点头应允娶她过门。她就这样一直等一直等,等了足足三十年。

光阴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能够绵延不断又让人浑然不觉的大概只有两种事物:一是如水的时间,二是如水的情思。三十年来,这两样东西都在马湘兰的身边悄悄流过。三十年间,马湘兰鸿雁传书,给王稚登写了无数封情真意切的书信。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也提到了这些信,“蝇头写怨,而览者心结;鱼腹缄情,而闻者神飞。”这些信,句句叮咛,字字温暖,看似都是极普通的家常话,读来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说爱一个人非要低到尘埃里,那么马湘兰的爱,已将自己置于尘埃之下了。

现从《马湘兰手书致王百八札》选录部分文字:“十年心事,竟不能控,此别更不知相逢于何日也。自做小袋一件、绉纱汗巾一方、小翠二枝、火燻一只、酱菜一盒奉上。又乌金扣十付,致夫人。又兰花一卷,匆匆不堪,俟便再从容图一卷寄上。不尽之情,惟君亮之亮之。途中酷暑,千万保重,以慰鄙怀。”(《昨日恼怀帖》)“捧读手书,恨不能插翅与君一面,其如心迹相违,徒托诸空言而已。良宵夜月,不审何日方得倾倒,令人念甚念甚。即欲买舸过君斋中,把酒论心,欢娱灯下,奈暑甚,难以动履,又不能遂此衷。薄命如此,恐终不能如愿也。”(《准游吴中帖》)“久疏问候,情殊歉然,相爱如君,定能心照之也。……遥想丰神,望之如渴,心事万种,笔不能尽,谅罗居士口详之也。会晤无期,临书凄咽,惟心照。”(《大房被害帖》)

另有《惠兰帖》《苦雨帖》《玉诺帖》《握手论心帖》《文驾帖》等五封家书,绵绵絮语,多叮嘱王稚登注意身体,表达无缘相见的遗憾,或者直陈自己的相思之情。最让人心酸的是,马湘兰将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告诉王稚登,告诉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生怕他错过了自己人生中的每场春花秋月。她不但爱着王稚登,还很尊敬他的夫人。她寄去的东西,从金丝纽扣到烟熏酱菜,从诗词书画到衣衫汗巾,周全而又得体地照顾着王稚登及其家人的生活。她的心里始终在隐隐地期待着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果有一天两个人见了面,说不定彼此的关系会有新的转机。

可惜的是,三十年中,他们像飘来荡去的秋千,在那么近的时空里,竟屡次擦肩而过,不能不说是马湘兰一生的遗憾。就连王稚登也感叹说:“姬与余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载未偿。”

好在,虽然马湘兰一生痴恋王稚登而不可得,但她自身所散发的魅力却丝毫不受损伤。

马湘兰年轻时虽身处青楼,但才华横溢,清高孤傲,多凭自己喜好结交名士。所以,当时拒绝了很多想来见面的人。其中有一个是孝廉,被马湘兰拒绝后,非常不快,怀恨在心。结果后来发迹,不但中了进士,还做了礼部主事,于是便来找马湘兰的麻烦。他把马湘兰逮到公堂上奚落一番:“久仰大名,今日一见不过如此,想来当日也只是虚名。”马湘兰一见是他,冷冷一笑,淡淡地说:“就是因为当日的虚名,才惹下了今天的祸乱。”此人听后大笑,很是佩服她的气魄,而且也已经达到了一睹佳人之风采的目的,实在不好意思再追究下去,只好放了马湘兰。所以说,马湘兰这个人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慕,除了自身的美貌外,与她本身的智慧与勇敢也是分不开的。

传说,由于马湘兰的画艺声名远扬,所以有一次魏忠贤派人来“求画”。说是求画,马湘兰却不敢不画,自己一介弱质女流,魏忠贤位高权重,怎么也不敢公开和他作对。但是,马湘兰又不肯轻易屈服,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于太监来说,最忌讳的就是“臊”字。所以,马湘兰用小便和墨,来给魏忠贤作画。画刚拿回去的时候,墨香遮住了尿骚味,但是过了几天,墨香散去之后,整幅画就散发出腥臊味来。但是,魏忠贤已经闻习惯了,所以浑然不觉。每每有人到访,还会把人家领到画前品评一番。客人被熏得够呛却不好意思直说,还得跟着附和,不断夸赞此乃一幅佳作。魏忠贤听后更是心花怒放。有此传说后,马湘兰在名流志士心中的地位就更高了。

不过,别看马湘兰平日里豪爽、孤傲,还带着几分调皮;但在爱情上,终究还是有着女人平凡而细腻的感情。比如,她和乌阳少年的恋爱,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那年,马湘兰已经有五十岁了,但风姿容貌不减当年。有一个乌阳少年,年龄还不到马湘兰的一半,一直非常爱慕马湘兰,所以想方设法留在她家里不肯走。结果正赶上有人来马湘兰这里敲诈,少年想都没想,出去就给了人家三百缗。马湘兰本就有几分侠气,看到少年也这样义气,所以也很喜欢这个乌阳少年。

马湘兰原本以为两个人年龄差距太大,日子久了,等少年厌倦了,就会离开她的。不料想,那个乌阳少年岁月慢长情更长,日日待她如新妇,不但没有离开的意思,而且还欲结伉俪。马湘兰虽然人在青楼,也很向往自由,但她实在不忍心耽误这个少年,所以就赶他走。“我门前车马如此,嫁商人且不堪。外闻以我私卿,犹卖珠儿绝倒不已。宁有半百青楼人,才执箕帚作新妇耶?”马湘兰的意思是,我这么大岁数,嫁给商人尚且不堪,难道半百青楼女,还要去给你做新媳妇吗?少年初听时并无去意,后来马湘兰没办法,偷偷把少年的老师请来,这才责令少年怏怏离开。

马湘兰不是不想从良嫁人。虽说她平时挥金如土,出手阔绰,积蓄不多;但以她艳冠秦淮几十年的风姿,如果想要赎身的话,应该也绝非难事。何况,迷恋她的人群中,有发迹的官员,也有青涩的少年,如果她愿意嫁人,应该也不算困难。

很显然,影响马湘兰赎身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稚登。

香消魂断秦淮河

马湘兰与王稚登鸿雁传书三十年,虽然始终没能嫁给王稚登,但她心里也没办法对王稚登忘情。直到马湘兰五十七岁的时候,才终于达成了他们的“吴门烟月”之约。此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也已经隔了整整十六年。

那一年,适逢王稚登七十大寿。马湘兰买楼船,载婵娟,率秦淮歌伎们赶往苏州飞絮园为王稚登贺寿。“残脂剩粉,香溢锦帆,泾水弥,月姻,自夫差以来所未有。吴儿啧啧夸盛事,倾动一时。”马湘兰不顾年迈体弱,通宵达旦,歌舞欢庆。她知道二人都到了这个年岁,以后再见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颇有点儿拼了老命的意思。此番情义,王稚登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二人临别都有些依依不舍。墨兰图 马湘兰绘

本来,马湘兰和王稚登的感情可以归为暧昧的知己情,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第四类感情:比爱情浅一点,比友情深一点。拥有这类感情的人,进可攻,退可守,即便不能在一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尴尬。马湘兰觉得自己的爱情故事要就此完结了,心里有很多的不舍。而王稚登心里也是此起彼伏,感慨万千。这一生,几十年的时光倏忽而去,多少年轻时的承诺,如今看来都无法兑现了。他望着马湘兰,心里忽然起了某些情愫。

距离上次见面,已经隔了整整十六年,但五十七岁的马湘兰仍然让人颇为心动。王稚登在《马姬传》中说马湘兰“容华虽小减于昔,而风情意气如故。唇膏面药,香泽不去手,发如云,犹然委地。”也就是说,马湘兰比十六年前,虽然容貌有了些变化,但变化很小,而且手浸香泽,发黑如云,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意气如初。

马湘兰年过半百仍然能吸引青春少年,在秦淮河打拼几十年,五十多岁还能率领年轻的姑娘们歌舞欢畅,估计她的确是驻颜有术的。再加上她本来就属于气质型美女,岁月的折损并不严重,所以,即便是年近花甲,看起来也依然让人心驰神往。所以,王稚登望着马湘兰的时候,心里忽然起了些情愫,于是便开了个玩笑:“卿鸡皮三少若夏姬,惜余不能为申公巫臣耳。”

这个玩笑有点开过头了。夏姬是春秋时期的女子,传说中她驻颜有术,肌肤胜雪,双眸似水,四十岁时看起来仿若十八少女。但是,她生性风骚,行为放荡,被后世评为史上最淫乱的女人之一。那么,此时此刻的王稚登,除了要夸赞马湘兰保养得当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言外之意呢?

王稚登本意是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湘兰听出了他言语间的轻佻。马湘兰一生多情而敏感,痴情又骄傲,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在王稚登的心里竟然是这样的形象。三十年的爱情,云烟过眼,换来的只是他的一个嘲笑。

马湘兰没有说话,她轻轻地笑了笑。王稚登更得意了,他觉得这个笑话讲得实在是恰到好处。

欢宴过后,马湘兰率姐妹们回到了秦淮。连日的操劳与疲惫早就让这个年近花甲的女人吃不消了,更何况还受了精神的刺激,所以心力交瘁,从此一病不起。忽有一日,她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故焚香沐浴,于幽兰馆内虔诚礼佛,后竟端坐而逝,悄悄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据《秦淮闻见录》载:“江宁南城外瑞相院后丛竹中,为马湘兰墓。”瑞相院在清代更名为碧峰寺,马湘兰的旧居后也被改为佛庵。相传,马湘兰临终前嘱咐身边的人,要在她坟前摆满兰花,好让她死后也能沉浸在熟悉的幽香中。

八年之后,王稚登才惊闻马湘兰已经过世的消息,哀情大恸,赋诗云:“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那些当年吝啬讲出的情话,如今都荡胸而起,倾泻而出。可能是哀伤过度,不久之后,王稚登也去世了。留在世上的唯有马湘兰题在《墨兰图》上的诗句了。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才华横溢,情真意切,却一生坎坷,因花成谶,最后竟如笔下的叶兰般无所依托,孤老而死,着实令闻者心酸。但转念一想,对于马湘兰这样的女人来说,即便没有王百谷,也一定会出现一个张百谷或者李百谷。不然的话,她那繁华璀璨、可歌可泣的一生岂不是显得太寂寞了吗?

马湘兰是秦淮八艳里唯一生在金陵,活在金陵,死在金陵,并葬在金陵的人。她是“八艳”里面最具艺术气质的女人,也是“八艳”中唯一没有嫁过人的女人。

柳如是(1618—1664)心有猛虎嗅蔷薇

如花娇女初长成

明天启五年(1625年),一对夫妻因生活窘迫,将8岁的女儿杨爱卖到了吴江镇的妓院。名妓徐佛见这女孩儿长得异常灵秀,于是便买下来养做“瘦马”。所谓“养瘦马”,就是从穷人家里买下漂亮的女孩子,然后放在身边教以琴棋书画、歌舞刺绣,提高其文艺修养和声色技能,让她们慢慢升值,直到能够转手高价卖给达官显贵做婢女或侍妾。通俗地说,徐佛属于歌伎行业的中间商,低价购买,全面培训,重新包装,高价出售。而杨爱便是这样一匹被选中的“瘦马”。徐佛对她的美丽与聪明都很喜欢,唯一不太满意的是,觉得“杨爱”这名字太俗气,于是便给她改了艺名,叫“朝云”。天启七年(1627年),朝云剥茧成蝶,振翅欲飞,已经出落得分外标致。

同年,当朝宰相周道登以礼部尚书身份入内阁议事。他怕自己的母亲寂寞,所以打算买个侍婢陪母亲解闷,挑来选去就看中了徐佛家的朝云。周道登从玉溪诗中择了两句诗“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将“朝云”的名字改为“影怜”。小影怜从此成了老夫人的贴身小婢。又过了两年,周道登知道国家大势已去,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家读书自娱。此时,影怜已亭亭玉立,变成一位清秀的美少女了。周道登虽年过花甲,但色心不死,硬是从母亲那里把影怜要过来给自己当了侍妾。《明史》里有关于周道登为官的记载,说的都是他尸位素餐,怡人笑柄的糗事。但周道登毕竟当过宰相,即便才不压人,文史功底也是极好,至少做小影怜的启蒙老师还是绰绰有余的。日后,这姑娘常常被夸赞“提笔有虞褚之风,吟诗得盛唐之遗”,其实都得益于良好的启蒙教育。当然,她成年后“冠插稚羽”,经常扮公子哥儿跟男人们平起平坐,骄傲放诞,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周道登府里妻妾不少,但小影怜最为受宠。一方面,周道登日暮西山,在岁月流逝的无奈里,小影怜身上所体现出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他渴望接近并试图拥有的。另一方面,影怜确实聪明过人,捧在手里像一块温润的碧玉,越是琢磨就越见其纯净通透,学起东西更是举一反三,进步神速。所以,周道登常常将影怜“抱置膝上,教以文墨”,如师如父,倍加珍爱。

影怜就这样在周道登的宠爱下快乐并有恃无恐地成长起来,她是周老爷的掌上珠、心头爱,所以她无法无天、为所欲为,完全不顾礼数,经常无意中闯祸还不自知。反正在周道登慈爱目光的笼罩下,没有人敢对影怜有丝毫的怠慢或指责。据说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来源于童年的遭遇。对于影怜来说,骨肉分离与卖入风尘都是酸楚的回忆;但好在有周道登护着她成长,让她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任性生活,奠定了她诗书文墨的修养,也培养了她刚烈勇敢的个性。

可惜好景不长,影怜长到十四岁的时候,周道登就过世了。老爷子一死,群妾们便将几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怒火一股脑地喷射到影怜的身上。于是有人诬陷影怜,说她曾经和府里小厮有染,早就坏了家里的规矩,给老爷戴了绿帽子,应该乱棍打死她。周府妻妾成群,她们七嘴八舌地告状,弄得周夫人也有几分相信了。

影怜最终没有被打死,据说是周老夫人出面干涉的结果。影怜曾给周道登的母亲做过贴身侍婢,老夫人非常喜欢她,实在不忍心她被活活打死,于是出面调解,只是从轻发落,将影怜逐出周府,卖到娼门。

崇祯四年,十四岁的影怜再入风尘。她想到自己的人生几次改名易姓却都身不由己,索性这次便自己做主,以柳代杨,改名柳隐。又从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中,取字“如是”。以后,朝云也好,影怜也罢,都与这个“柳如是”无关了。从此,她要勒住命运的缰绳,做主自己的人生了。柳如是小像

同心终异路

再入风尘的柳如是,因为曾在相府为妾,加上才貌双全,气质脱俗,所以身价倍增,很多人慕名前来,只为见她一面。但柳如是知道身在娼门风雨飘摇,这些灯红酒绿都是靠不住的,她必须择良婿选佳偶,早日脱离这梦幻泡影般的生活。柳如是与董小宛、陈圆圆等人不同,她才华横溢、心气极高,想找个年龄相仿、品貌相当的人做丈夫。于是,她想到了一个人。

当年柳如是还在周府时,此人曾来拜见周道登。周道登重病在身,所以只能与来客在榻前议论时政,聊到国势日下山河衰微,周老长吁短叹,青年慷慨激昂。柳如是冷眼旁观,觉得此人也算得是个英雄。

当然,这样一位容颜娇俏、气宇轩昂,偶尔还能在议论国事时插上几句的姑娘,自然也引起了来客的注意。两个人年貌相当,彼此吸引,总能找到些机会互相切磋。聊了几次之后,青年对柳如是印象极佳,知道她不但貌美才高,而且有胆有识,所以非常欣赏柳如是。临走时,他写了首诗赠给柳如是,颇有点缠绵之情。情缘在前,于是柳如是在离开周家后便想到了此人。

崇祯五年(1632年),十五岁的柳如是登门拜访,来找“意中人”陈子龙。

陈子龙,字卧子,是明末著名文学组织“几社”中的领军人物,也是当时文坛上数一数二的才子。他关心国事,政治上很有理想。

柳如是到了松江后,女扮男装,递名帖给陈子龙,上书“女弟柳如是”。两人一见,陈子龙心中一动:这不是当年的影怜吗?柳如是心中也一惊:原来陈子龙已经娶妻在前,自己只能做妾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陈子龙并没有娶柳如是过门,只是背着家人买了一座小红楼,跟柳如是同居在一起,柳如是将此楼命名为“鸳鸯楼”。住在这里的几年,柳如是写了很多桃红柳绿,斜风细雨,春愁秋怨,离合悲欢的词。比如,陈子龙离开她的时候,柳如是写的词感慨“人去也”;陈子龙陪伴她的时候,柳如是的词起笔便是“人何在”。后来,这些词结集成《鸳鸯楼词》。那段岁月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形影不离,恩爱相随。

在这期间,陈子龙也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春日早起》:“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据说,《红楼梦》之名正是得出此诗。后来,陈子龙的夫人带着家丁过来寻事,大闹鸳鸯楼,逼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

也有说法认为柳如是嫁给陈子龙后,便和他住在陈家。陈子龙的原配张氏出身较高,陈子龙虽有才华,毕竟出身寒门,柳如是来自娼门,地位更低。陈柳二人才华相当,倾心相爱,每日在家中诗词唱和,琴书自娱。这种家庭组合中,张氏看他们整天卿卿我我肯定非常不悦,而陈子龙与柳如是为了家庭和睦自然也要忍气吞声。

事情到了崇祯六年起了变化。那一年,胸怀天下的陈子龙打算进京赶考,而颇有几分侠义和胆识的柳如是也非常支持。二人依依惜别,款款情深。柳如是写了两首《送别》给陈子龙。

其一: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不自识愁量,何期得澹心。要语临歧发,行波托体沈。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其二:大道固绵丽,郁为共一身。言时宜不尽,别绪岂成真。众草欣有在,高木何须困。纷纷有远思,游侠几时论。

陈子龙也写了诗留给柳如是,“所思日遥远,形影互相悲。”“同心多异路,永为皓首期。”两个人都充分表达了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决心。

送走了陈子龙之后,柳如是在陈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张氏处处刁难,柳如是个性太强,又不谙相处之道,所以处处受到排挤,心里暗暗叫苦,只能盼着陈子龙高中后早些回来。

不料,才华出众的陈子龙竟然不幸落第。陈子龙备受打击,决定继续考,什么时候考上了什么时候再回家。这可苦了柳如是,她一封封家书催促陈子龙赶快回来,一切从长计议,但陈子龙不甘心,非要考出个功名才肯罢休。

柳如是长日漫漫,百无聊赖只能弹琴解闷。结果张氏奚落她说,这里不是青楼,你耐不住寂寞的话,可以回去。柳如是实在受不了这等侮辱,想到陈子龙丢下自己只顾前途,真是又气又恨,索性收拾东西昂首阔步走出宅院。

崇祯八年(1635年),18岁的柳如是离开陈家,第三次堕入娼门。

所谓风流

陈子龙那样的高才雅士很容易被科举埋没,而柳如是这样才貌双绝的佳人,在风月场却是屡战屡胜,风光无限。说起来,有时候欢场比科场恐怕还要更公平些。

柳如是再次投奔徐佛后,慕名而来的人蜂拥而至,柳如是的出场费也越来越高。有一次,某公子豪气地给了徐佛三十两的银子,让她安排自己与柳如是相见。一见面,这位公子都是些“久慕芳姿,幸得一见”“一笑倾国,再笑倾城”等很俗套的开场白。柳如是心想,连真笑和冷笑都分不出来,还好意思恭维我呢。她拂袖而去,转身去屋里剪了一绺头发,告诉徐佛,送给他,就当赔他的钱,以后这样的人我一概不见了。

徐佛走后,柳如是心里此起彼伏,很不是滋味。她十岁被卖入风尘,几次从良,又都被命运的大手再次推回深渊。她不甘心一辈子都这样,她要选一个能够真心待她的男人。

柳如是此番相中的是一个叫宋征舆的公子。宋征舆,字辕文,与柳如是年龄相同,传说他文采风流,潇洒俊秀,颇有点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味道。宋辕文来见柳如是的时候,柳如是想试探一下他是否真心,于是推说有事,约他第二天到白龙潭相会。

第二天一早,柳如是还没起来,就听说宋辕文到了。于是传话不让宋辕文登舟,说如果宋郎真有情,就跳到水里等我吧。当时正值寒冬,宋辕文想都没想,一头就扎到寒潭里去了。柳如是一听大惊,赶忙找人把他捞上来,扶到床上,拥他入怀为他取暖。柳如是被宋辕文感动了。从此,两人相交甚密,情意绵绵。

宋辕文深深地被柳如是迷住了,没事儿就往柳如是这里跑,但是他还不敢娶柳如是回家。宋母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责罚儿子,让他跟柳如是断了关系。宋辕文嗫嚅着吐出几个字:“她不是贪图我的钱!”宋母这下更生气了,指着鼻子骂他:“她要是图财又算得了什么?她要的不是你的钱,要的是你的命!”宋辕文也不敢反驳,只能偷偷去找柳如是,但来往频率明显没原来那么高了。河东君小像

没过多久,当地郡守发出驱散“流妓”(指非当地户籍的外地妓女)的官文。柳如是因为出身吴江镇,所以也在被驱逐的行列。她左思右想,打算找宋辕文商量一下,于是梳洗一番便差人去请宋公子。

宋辕文到了之后,柳如是摆明了因果关系,问宋辕文自己该怎么办?宋辕文一不敢娶柳如是;二不敢出面为她撑腰,站在那里愣了半天也没有一句话。柳如是急了,说:“你倒是拿个主意啊?”宋辕文哆哆嗦嗦,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不如暂且出去避避风头也好。”

柳如是当即大怒:“别人说这句话也就罢了,并不奇怪。你怎么也说得出口!”她转身看到案上放着一把古琴,一口倭刀。一怒之下,拿起那把刀。宋辕文吓得面色如土,只当柳如是真的要找他拼命,却见柳如是手起刀落,将古琴从中劈开,七弦俱断。柳如是提着刀,告诉宋辕文:从此后,我与你一刀两断!

宋辕文从没见过这等刚烈决绝的女子,他也知道此事无法挽回,大惊之下,慌忙逃走。宋辕文走后,柳如是大哭一场。在她宝贵的青春中,她真诚地爱过陈子龙和宋辕文,但得到的结果却都是被抛弃。直到这个时候,柳如是才知道,人在青楼,身为下贱,想要获得一份真爱该有多么难。

宋辕文是柳如是光辉灿烂的情史中最为灰暗破败的一笔。他出场的时候,以“入寒潭出真心”的方式高调登场,却以如此滑稽狼狈的姿态逃出柳如是的生活。这也怨不得宋辕文软弱,在柳如是刚烈勇猛的光芒之下,陈子龙那样的勇士都能显出其懦弱的一面,更何况宋辕文这种本身就软弱不堪毫无担当的男人。

要怪只怪柳如是自己,她拥有了常人无法拥有的才华,也就注定了她无法拥有常人的幸福。

深情恰似浮云

经过此事之后,柳如是专心书画,普通客人更是见不到了,她对爱情也有些灰心了。少年公子,中年才俊,老年权贵,她见多了也见够了,在这混沌尘世,能够真正活得明白的人,其实并不多。虽如此说,但柳如是这样才貌双全的姑娘,总还是会遇到些扑面而来的感情。

宋公子之后又来了一个徐公子,有一种说法认为,徐公子是故相徐阶的后人。徐公子来见柳如是,柳如是不见,徐公子放下银子怏怏地走了。隔了几天再来,柳如是依然不见。过了三个月,徐公子依然如故,柳如是有些感动了,于是约他除夕夜的时候过来。到了除夕那天,这位徐公子果然前来赴约。柳如是很高兴,设宴款待了他。饮罢,柳如是对他说:“我约你除夕夜来,以为你不会来。今天你能来,说明你果真是有情有义之人。但是,除夕是骨肉家人团聚的日子,你不去陪家里人,却留在娼门,始终于情理不通。”于是,柳如是亲自挑灯送徐公子回去。

那一晚的夜路,照亮了柳如是不为人知的一面。人们喜欢议论柳如是如何放诞不羁桀骜不驯,如何不合礼法不守规矩,其实都没有看懂她棱角分明的外表下藏着的一颗善良而又孤独的心。她敏感骄傲,不肯在世俗礼法前放下架子,因为那是她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武器。但是,真遇到了有情有义的人,她还给人家的是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就这样,柳如是直到上元夜,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那天,才与徐公子定情。那晚,她允许徐公子留宿,并在榻前劝他,说徐公子不读书所以少了很多文气,我与那些名士结交,徐公子你站在他们中间,显得很是不雅。如果你不喜欢读书就去学武吧,说不定也能成一个人物。这位徐公子倒也听话,真的闲习弓马学起武艺,后来竟然参了军,混得风生水起。

有人说,女人需要展示,男人需要塑造。男人有时需要女人温柔地提醒,帮他修枝剪叶,为他筹谋规划。而女人则更多地需要平台,展示自己的美丽与才华。可惜的是,柳如是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她的舞台。

除徐公子外,还有一个叫汪然明的富商,在柳如是的感情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汪然明是徽州富商,柳如是有段时间曾借住在汪然明的家里,汪然明对她照顾得殷勤周到,《柳如是尺牍》里详细收录了她写给汪然明的三十一封信。信里叙家长里短,谈诗文之道,叹人生感遇,谢相扶之情。

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埋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柳如是尺牍》之三)

枯桑海水,羁怀遇之,非先生指以翔步,则汉阳摇落之感,其何以免耶?商山之行,亦视先生为淹速尔。徒步得无烦屐乎?并闻。(《柳如是尺牍》之八)

弟昨冒雨出山,早复冒雨下舟。昔人所谓‘欲将双屐,以了残缘’,正弟之喻耳。明早当泊舟一日,俟车骑一过,即回烟棹矣。望之。(《柳如是尺牍》之二十六)

汪然明帮柳如是刻了书信集《柳如是尺牍》和诗集《湖上草》,还介绍一些富贵名流给柳如是认识,希望从中撮合,能够给柳如是寻到一个可靠的归宿。又或者,自己也是可以提供给她安稳生活的。但柳如是一一谢绝了。

柳如是未必不知道汪然明的好意,但她很恭敬地保持着距离,因为柳如是从心里不想嫁给商人,她想嫁的是文人雅士,是在精神世界里能陪伴自己的灵魂伴侣。她称汪然明为“先生”,然后自称为“弟”,将那些忽隐忽现或有或无的感情固定在感激与尊敬中。“秦淮八艳”中的马湘兰也给红颜知己王稚登写过很多书信,里面柴米油盐、烟熏火腿、手帕纽扣、事无巨细,无一不涉及生活琐事。但柳如是的文字,用语简洁,用词典雅,文风干净清秀,无任何暧昧之情。她的手里似乎永远提着那口倭刀,将爱情与恩情划分得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这就是柳如是,她感谢你并不等于爱慕你,她信赖你并不等于依恋你。这也是柳如是的坚强,她一生三次落入风尘,但从没有随波逐流放弃自己。她聪明美丽,勤奋好学,对人对事热烈真诚。她不屈不挠地在命运的磨石上砥砺自己,也悄无声息地等待着命运的嘉奖。

桃花得气美人中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柳如是受汪然明资助,暂居西湖。徜徉于湖光山色的柳如是,想起陈子龙,想起宋辕文,想起往事种种,不由得产生了身世飘零、孤独无依之感。于是,她提笔写下了很多诗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泠十首》和《西湖八绝句》。

西泠月照紫兰丛,杨柳丝多待好风。小苑有香皆冉冉,新花无梦不濛濛。

金吹油壁朝来见,玉作灵衣夜半逢。一树红梨更惆怅,分明遮向画楼中。《西泠十首》之一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如此美丽的景色,却无爱情佳话。“杨柳丝多待好风”一句,更是点出了柳如是当时的寂寞。该诗笔法自然从容,被公认为是《西泠十首》里最好的一首。但就其同时期作品而言,《西湖八绝句》在名气上更胜一筹,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思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西湖八绝句》之一

顾苓在《河东君小传》中形容柳如是“结束俏利”,“作诗写字,婉媚绝伦”,“游吴越间,格调高绝,词翰倾一时。”可见柳如是在世人眼中不但美艳无双,而且才华盖世,让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其中,有诗坛领袖非常喜爱“桃花得气美人中”一句,细嚼其味更觉余香绕口,竟然一口气连和十六首步韵诗,以示对柳如是才华的欣赏与推崇。

这个人,便是明末清初与吴梅村、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诗坛盟主兼东林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生于1582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他早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就中了进士,但三十年间起起落落,三进三退,仕途非常不顺。此时又是刚刚被罢官,正好赋闲在家。钱谦益早就听说过柳如是的才名,此番正巧在名妓王修微(草衣道人)处读到了柳如是的《西湖八绝句》,不禁心生爱慕,辗转难眠。顾苓记载说:“宗伯心艳之,未见也。”

与此同时,柳如是的心里也布满了“杨柳丝多待好风”的期许,随时准备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对于东林党魁钱谦益,柳如是早有耳闻,只是她不敢确定钱谦益的态度。所以,她冒出一个念头,决定试一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常熟半野堂里的钱谦益忽然收到一份递来的帖子,上面规规矩矩地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钱谦益想了想,丝毫记不得自己认识这样一个人,但考虑到可能又是后生晚辈慕名而来,自己本也无事,便差人去请。

那一天,柳如是一叶扁舟造访半野堂,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异常美丽的一笔。她“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洒落,有林下风。”柳如是一身儒雅书生的打扮,清秀异常,形神洒脱,恬淡自然,娴雅飘逸。钱谦益被眼前俊秀清雅的青年所吸引,但又想不起来此人是谁。柳如是微微一笑,提笔在纸上写下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低头一看,正是自己曾经为柳如是《西湖八绝句》和诗所作的十六首诗之一,这才知道来人便是柳如是。他大喜过望,邀请柳如是在半野堂小住,柳如是颔首低眉,愿陪左右。此后,二人诗词唱和,歌舞欢度,过上了一段快乐的日子。

钱谦益还亲自监工,仅仅用了十天的功夫,就在半野堂近旁的红豆山庄,为柳如是修建了一座精美别致的小楼,并从《金刚经》上摘了一句“如是我闻”,为该楼取名为“我闻室”。

那一年的冬天,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常熟守岁,二人在我闻室定情。

老夫少妻

小楼落成时正是寒冬腊月,钱柳二人虽说已心意相通,但对外似乎还有些遮遮掩掩,宣称柳如是暂住我闻室。但爱情是藏不住的,他们两个人只当外界浑然不知,其实旁人已经看得再明白不过,这两位是打定主意共度此生了。

此时的钱谦益年逾花甲,仕途坎坷,三起三落,尝遍世态百味,早作炎凉之叹。却不料风烛残年时,突然出现了一位扣动心弦的年轻姑娘。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位姑娘竟然也爱上了他。钱谦益喜出望外,赋诗抒情: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在钱谦益的眼里,红烛月夜,疏影寒流,柳如是像曲中杨柳,诗里芙蓉,是上天赐给他最好的礼物。不是说老年人谈恋爱就像老房子着了火吗?呼啦一下就燃烧起来。柳如是才高貌美,好学上进,给钱谦益带来了朝气蓬勃的青春。

对于钱谦益来说,他品尝过生命的甜美与苦涩,经历过俗世的奉承与奚落,他已经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剥离出最本质的快乐。少年的爱虽然热辣滚烫,但也因未经尘世的熏染而难以恒持;反倒是钱谦益这样的人,饱经风霜,经历过洗涤,也经历过选择,才能对爱情有更加稳定的守护。

而情路多艰的柳如是,年纪虽轻,已三次出入风尘,听过了太多的誓言,也经历了更多的谎言。她历尽磨难,受万千宠爱,却知道那只是镜花水月,逢场作戏。当年,她曾一身男装去见陈子龙,陈子龙颇为吃惊,且引以为异。而当她假扮儒生来见钱谦益,钱谦益虽哭笑不得,却不以为奇,反以为趣。钱谦益欣赏她的才华,赞叹她的个性,同情她的飘零,爱惜她的真情。钱谦益给她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灵魂平等的馈赠。所以,柳如是感念钱谦益的深情,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钱谦益书法扇面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阑。

这首诗是《东山酬和集》里的上乘之作。诗作先是回忆了坎坷的情路,然后倾诉了青楼烟月惹愁端的思绪,最后笔锋一转,说“君家兰桂”意思是钱家高门大户,不知道自己能够留到几时。其情一波三折,构思巧妙,语言精致,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寄人篱下惶恐忧虑的心情,可谓是七律中的上品。

当然,钱谦益也从诗中读出了这些憔悴的况味。他马上赋诗一首,消除柳如是的顾虑:

早梅半面留残腊,新柳全身耐晓寒。

从此风光长九十,莫将花月等闲看。

至此,二人的心意才算真正剖白彻底,看到了彼此坦诚相待的情谊。

崇祯十四年(1641年)元夜,钱谦益和柳如是泊舟虎丘,二月又到扬州,期间也和很多名士雅集。六月,便正式嫁娶,结为夫妻。

世界上真正的爱情常常可以超越年龄、身份和阶层,甚至突破礼教、习俗、舆论等的包围,而带着些义无反顾的勇敢和令人费解的疯狂。

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钱谦益已经六十岁,柳如是只有二十四岁,他们中间整整差了三十六年。以柳如是的才色、姿容,她完全可以嫁个年轻英俊的小生或是富甲一方的士绅,没有任何必要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但是,柳如是觉得她只有嫁给钱谦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博学好古,旷代逸才”,柳如是觉得人生得此知己,也算死而无憾。

其实明末清初,嫖妓算是一种风雅的事,但说到真正娶回家,总还是觉得颜面无光。此时的钱谦益虽被免官,但他威名远扬,声震四方,有“文章宗伯,诗坛李杜”之称,而且怎么说也是朝廷权臣。现在却要娶一个青楼歌伎回家,不免惹来非议。如果他愿意悄无声息地纳妾,人们也不会有太多质疑。但钱谦益娶柳如是,却不是做“妾”而是做“妻”。钱谦益要以“正妻”之名“匹嫡”之礼,明媒正娶地娶了柳如是回家做“夫人”。此事,闹得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据钮琇在《觚剩》中记载,钱谦益和柳如是大婚的那天,“三泖荐绅,喧焉腾议。至有轻薄之子,掷砖彩,投砾香车者。宗伯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也就是说,他们结婚的彩船,不但遭遇人们的指指点点,而且还遭到了围观人群的当场破坏,甚至有人将砖头瓦砾扔向婚船。但是,钱谦益对此毫不在乎,润笔濡墨,谈笑风生,赋诗自若。

老大聊为秉烛游,青春浑似在红楼。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生平百岁忧。

或许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够表达他雀跃激动的心情吧。

钱柳二人是史上最天真烂漫、荒诞无稽的一对老夫少妻。他们的爱情,完全超越了世俗的所有限定。年龄、身份、舆论,这些所有人都在乎的压力,他们完全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彼此的情怀、才气、理解与尊重。

柳如是美艳无敌,却常常喜欢假扮男生出游,从不以色相笼络爱情。究其原因,她始终是想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男权社会的话语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获得平等的爱情与合理的尊重。她踏破铁鞋,终于在钱谦益的面前驻足。这个老男人可以包容她的任性,理解她的荒唐,甚至比她更蔑视世俗。她寻到了这知音,并敲开了幸福的门。

幸福似乎和爱情一样,经常是旁边人觉得他们“拿着肉麻当有趣”,而他们自己却觉得情动于中,饶有兴味。比如婚前,柳如是说:“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钱谦益就说:“吾非能诗如柳是者不娶。”比如婚后,柳如是问钱谦益为什么爱自己,钱谦益说:“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钱谦益又问柳如是为何爱他,柳如是想了想:“我爱你黑的面白的发。”说完之后,两个人哈哈大笑,嬉闹间打成一团,俨然一对幸福的小情侣。这些私底下的笑话放在别人眼里,简直无聊透顶,但搁在当事人身上,却永远乐在其中。爱情,很多时候只能去默默体验,而无法拿来与人分享。

崇祯十六年(1643年),钱谦益大兴土木,造了一座藏书楼。因为钱谦益常常称赞柳如是,说她是绛云仙子下凡,所以干脆将藏书楼命名为“绛云楼”。楼里不但有万卷藏书,还有各种珍奇古玩,一时间,竟有“大江以南,藏书之家无富于钱”的说法。河东夫人像

钱柳二人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钱谦益称柳如是为“河东君”,他们饮酒赋诗,游山玩水,“煮沉水,斗旗枪,写青山,临墨妙,考异订讹,间以调谑,略如李易安在赵德卿家故事。然颇能制御宗伯,宗伯甚宠惮之。”实际上,柳如是并不会什么御夫术,只是钱谦益年长她三十六岁,所以处处宠爱娇惯谦让柳如是罢了。加上柳如是天资聪慧,学东西又快,勘误校正几乎百无一漏,所以钱谦益常常称她为“柳儒士”,百般谦让和疼爱。

历史大变局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江南旧臣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帝,建立了“南明”。钱谦益重被启用,官至礼部尚书。据《南明野史》记载,钱谦益能够得到提拔,完全是沾了柳如是的光。“谦益以弥缝大铖得进用,乃出其妾柳氏为阮奉酒。阮赠一珠冠,值千金。谦命柳姬谢,且移席近阮。闻者绝倒。”

阮大铖当时得马士英推荐做了南明朝的兵部尚书,马士英是拥立福王登基的大功臣,所以钱谦益需要通过阮大铖来铺好新朝的仕途。于是,在宴请阮大铖的时候,钱谦益就让柳如是来给阮大铖奉酒。阮大铖一见柳如是美艳绝伦,秀色可餐,当真是心花怒放,马上就赠送了价值千金的珠冠。钱谦益让柳如是去谢阮大铖,于是柳如是“移席”靠近阮大铖。也就是说,钱谦益的官位是柳如是拿色相换来的。钱谦益动用“美人计”一事,让很多人不齿,仿佛柳如是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与付出。持此观点的人好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柳如是这样倔强刚强的女人并不是钱谦益能轻易摆布的。

而且,钱谦益被启用后,从常熟赶往南京就职,柳如是亦相随而去,“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柳如是不但支持丈夫做官,而且自己还戎服相随,颇有几分巾帼英雄的意思。柳如是此生,很多言行看来都颇为激烈,甚至很有戏剧效果。比如她与宋辕文决裂得那么彻底,比如她大张旗鼓地结婚,再比如她冠插雉羽入国门。尤其是嫁人后,每次见她出场,围观群众都是唏嘘,震惊,但几乎从没人喝彩。好在,她做这些事并不是要表演给谁看,她只是为了将自己胸中满满的勇气全部释放出来。她的人生,她只演给自己看。

可惜的是,钱谦益的官没做多久便下岗了。因为清军南下,南明只维持了一年就灭亡了。

弘光二年(1645年),南明覆灭。钱谦益与柳如是决定自杀殉国。说是钱谦益和柳如是决定,似乎不太公平,因为想死的是柳如是。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转引过此事,“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这段描写非常生动有趣。南明灭亡后,柳如是劝钱谦益效仿屈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