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概念满分作文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1:03:4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晓辉,一路开花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中新概念满分作文大全

高中新概念满分作文大全试读:

第一章 人生秘籍

高调与低调的条件

吴素仪判定一个人是高调还是低调,需要看他的内在品质或看他所处的环境。我不反对高调,但前提是你的高调必须与你的成就相配。否则,你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你所带来的轰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就像甘露露、凤姐那样,虽说由于其做派大胆出位而红极一时,但最终是各领风骚没几天。因为在这个欣赏标新立异而又口味变换不定的时代,受众都是喜新厌旧的,他们的目光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一个不追求内在的丰盈而只是每天变幻着外在的油彩的小丑身上。因此,就算他们每天不断地折腾,炒作,生事,借以博得一些人的喝彩,吸引部分人的眼球,但终归有一天会堕入寂寥和无人问津。对于这种人,只能说我尊重他们选择自己活法的权利,但要谈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很多人不过是为人们增添一点笑料和谈资而已。另一种人的高调是相对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的,这种高调相对于他们自身较高的成就来说基本上还算契合。自诩“白话文第一”的李敖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其为人的高调非同一般,有他自己的文章为证:“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其高调、狂傲由此可见一斑。与之相应的是,这个犀利的批评家出版了100多部著作,其中96本遭禁,这也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因此,他被舆论界评价为“一个天才,一个被埋没了70年的天才”。正是因为他的高调自誉和中国文人的自谦传统如此的格格不入,才会招来大量的非议,使之成为文化界的一个异类。对于低调的人来说,如果你的成就和你的为人一样“低调”而毫无亮点,那么你就不能被称作是“低调”了,“平凡”甚至是“平庸”是比“低调”更适合你的形容词。因此,被冠以“低调”之名的人必定在某些方面有其值得“高调”的地方。真正的低调者,他的信条大概会像钱钟书先生所言的那样:“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拒绝了一切在媒体面前露面与公开演讲的邀请,始终隐没于文章背后,似乎一直都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可谁会否认钱钟书在文学史以及学术史上的地位?谁会忘了他独到的见解、幽默而深刻的语言?相比于他在文学和学术方面的造诣,钱钟书的行为真的算得上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了。所以说,不论是要“大隐隐于市”,还是大胆地显露自己,都需要有不平凡的成就作为支撑,这样才不至于使你落入哗众取宠或是平庸的境地。

活着,就是坚强

单楚玉山绿天蓝,火车吟啸;手握《圣经》,长眠于山海关……那飞溅的鲜血是他书写在神州大地上的最后一首无人能懂的凄美的诗篇。四面楚歌,风起云涌;手执利剑,自刎于乌江……那绝望的泪是他对脚下这片土地最后的润泽,是对永难实现的美好梦想的祭奠。无数次的轮回,时光的车轮碾过历史的风云。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豪杰,此刻在我的脑海里悄然相遇。他,通过自身的努力跳出农门,成了小村中第一个考上北大的金凤凰。他有太多太多的幻想——他本以为,一伸手就可以触碰到都市里无垠的天。他,出身于将相之家,曾经踌躇满志——那句“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且这曾经是他稍加努力就可以触摸到的境界。他,在未名湖畔苦苦思索:“生存还是毁灭?”他说:“别人笑我太疯狂,我笑别人看不穿。”于是,他带着无边的孤独凌驾于他人之上。无奈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太过复杂,于是,他只能带着无人能解的秘密悄然离开这个世界。他,曾经目空一切,傲视群雄。多少回跃上乌骓,驰骋疆场。曾经无坚不摧,也曾节节败退。他以为自己英勇无敌,所向披靡,只可惜,金玉良言,被他弃之如秽。于是,他凭着刀剑挥洒了一段豪情,最终却谱写了一曲悲歌。他,如此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为何未曾等到就匆匆离去?他哪里知道,他不是一无所有,他有爱,他是母亲生命的全部,是她的整个世界。他有着缤纷的想象,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与涩他一定未曾想过。生命,是一种责任。为什么不勇敢一些?为什么要让梦想渐行渐远?试着去改变,去接受,他一定会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世界。他,听到四面楚歌,遂发出“天亡我也”的仰天浩叹。一生的辉煌与骄矜顷刻间都化为灰烬。曾经战无不胜的他,终于认输。但输给了谁他至死都未明白。他不是输给了天意,不是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己。为何不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以待来日在战场上挥洒豪情?为何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是英雄,失败的英雄,而失败只应是眼前的浮尘,挥之即去,有什么不能释然?为何不卧薪尝胆,以期东山再起?可惜这种勇气和隐忍,在他挥剑自刎的那一瞬间已经烟消云散。即使已无力回天,他至少还有她——那个为之痴情的女子。可知否?她要的不是繁华一时,而是平淡相守——这样的结局不也很好吗?他闭上眼。倾斜的天空一片湛蓝,天上有优美的鸽哨,地上有孩子银铃般的笑声……但是,这一切再也不能在他的笔尖流淌成飘逸的诗行,只能让它随风而去……他闭上眼。马蹄声声,尘土飞扬,那催命的楚歌愈来愈近……这一次,他锐利的宝剑不再是指向敌方,而是挥向了自己。是的,世界上能征服他的,唯有自己……他与他,共同演绎了人间最伟大的悲壮,也共同书写了世间最渺小的猥琐——他们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希冀与绝望,坚强与懦弱。海子,项羽,你们用血和泪告诉世人——活着,就是坚强;轻生,终究懦弱。

亮出你的愤怒

严一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渐渐学会了抑制或掩饰自己愤怒的情绪,于是,情绪中的“四大家族”——“喜怒哀乐”中的“怒”常常会被我们强压于心底,而“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则成了一种倍受国人推崇的性格。究竟是生活的风霜冷却了人们心中的热血,还是世事的无奈磨平了人们性格中的棱角,而让国人变得这般委曲求全?我要说:人们,请亮出你的愤怒!亮出你的愤怒,人生路上就会少一分遗憾。读《红楼梦》,人们总是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唏嘘不已,而将一腔怨尤倾泻于王熙凤,因为正是她的移花接木之计,让宝黛二人有情人未成眷属。可细细想来,宝玉即将成婚之前,黛玉不是没有去见过他,她听到宝玉的“欢喜”,自然满怀愤懑。然而她没有痛斥他,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愤慨,而只是凄惶而去。如若黛玉没有将忧愤积压于心底,而是及时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薛宝钗还能出闺成大礼,林黛玉还会焚稿断痴情吗?也许一切都会改变。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农村姑娘巧珍,面对高加林的“始乱终弃”,她甚至没有丝毫愤怒的表示就成全了他。百转千回,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而巧珍却已嫁给了他人。如果当年巧珍能够愤怒地抗争,她和高加林的人生也许都要改写!——愤怒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之一,你的愤怒只能憋在心里独自承受而无人知晓,你得到的,除了对自己的伤害,就是无法挽回的人生之憾。亮出你的愤怒,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昔日陈胜在饥寒交迫中愤怒地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达出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不满。于是,揭竿而起,向恶势力发起冲击,貌似强大的秦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如果他们一味地承受,历史进程则又慢了一步。面对晚唐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杜牧愤怒地喊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遂成千年绝响,引发出一代代爱国志士内心的共鸣。1919年5月4日,华夏大地上一群热血青年在他们的祖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发出了愤怒的呼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若无那场爱国运动,民族的复兴又由何而来?君不见,中外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进步不需民众的愤怒来助燃?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哪一个不是?历史因民众的愤怒的推动而向前,社会制度也因民众愤怒的表达而日臻完善。愤怒中包含着热血,包含着勇敢,但更包含着理智。钓鱼岛事件引发了中国人的反日情绪,但我们不能因愤怒而失去理智,甚至去砸同胞的日系车。这种愤怒完全失去了理性,是疯狂的。还有,你的愤怒如果只因为私欲得不到满足而引起,那么请你整理好这种情绪……当我们理性地亮出自己的愤怒,定会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遗憾,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时势造英雄

张欣雨我一直坚信,时势造英雄。其实无论是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是因为环境恰好适合他们发展,是时势给了他们机遇,催生了这些棱角分明的人物。如果秦始皇生活在西周鼎盛时期,纵使他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谋略,也不可能铸造大秦帝国的辉煌;充其量也就是让秦国发展得更好些,在国内深受百姓爱戴罢了。如果秦始皇处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那个国力强盛的时代,修建长城也不会落下千古骂名,只会受到百姓的无尽景仰和膜拜。我以为在秦始皇身上,可谓瑕不掩瑜。试问:哪个皇帝上任时不大兴土木?不修长城,那些六国的士兵又怎么处置?放他们回去让六国死灰复燃么?秦始皇的贡献本不该被后人以一两点过失而掩盖。一直被后人诟骂的吴三桂,我倒觉得他是个聪明人。能做到带兵镇守山海关这样的边关要塞的大将,肯定是有不小的能耐的。他若是跟着开国皇帝征战天下,也许会是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可惜他偏偏生活在明末,关外的清军一日日壮大,入关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就算他吴三桂能够抵御清军,他又怎么能保证后方的那些“领导”不会畏忌他功高震主以致让他重蹈袁崇焕的覆辙?开关门固然是叛国,但就凭他独当一面又如何挽救得了已经腐烂到了极点的大明王朝?他用自己的“一世骂名”和“遗臭万年”,换回了无数士兵的生命,避免了天下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时势,硬是把英雄变成了狗熊。自古以来,多少人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和平年代,武人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战乱年代,学者哀叹空有满腹才华无处显露。杜甫若早生一二百年,世上也许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贾谊若早生几十年,世上也许就多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时势这种东西,可遇而不可求,但你可以利用时势展现自己的某一个或某几方面的才能——问题是你必须有这样的潜质。就像岳飞和辛弃疾这二位原本都是文武双全的人:岳飞文才不凡,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武功;辛弃疾武功卓著,可惜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才——时势使然耳。时势造英雄。人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没有人能轻易地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许多所谓的领袖人物,不过是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比如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诞生的前夜,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已经完备,只是还没有人把它总结概括而已。这样的领袖,到底是自身才能多一点,还是时势的造就多一点?实在难说。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在牛顿那个时代,他还能提出相对论吗?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世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努力成为时代造就的那个英雄。

选择低姿态,成就高水平

冷雨婷《小时代》的上映,在“小伙伴”当中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影片剧情的缠绵、纠结赚足了少男少女们泛滥的泪水。导演郭敬明随后频繁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导演?作家?他的身份界限在公众心目中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这样如星辰般璀璨在公众视野的作家已经组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促进着今天文化产业的腾飞。郭敬明、韩寒、蒋方舟……无一不是在人们的追捧热议中进行着“创作”。那些或缠绵颓废,或喧嚣高调的文字,似乎要为这一代贴上一张狂放不羁、我行我素的标签。这一代是不堪寂寞、不堪平庸的一代,他们用睥睨的眼神、不屑的语气向世界宣告:我们的骨子里有着一种难以压抑的高调,足以俯瞰全世界。其实,不仅仅是这一代人,当今这个时代似乎也越来越青睐高调。作为美国的平民咖啡的星巴克,在中国宣传起浪漫的小资情调,高调宣传企业文化;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一片善心掩盖下的又岂知不含有为企业做宣传的功利之心?芙蓉姐姐、凤姐的网络走红更体现了当代人们追求“一夜成名”的“高调情怀”……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这是一个高调的时代。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甘愿沉淀在时代潮流的底层,任凭巨浪滔天,也不愿成为浪尖上的泡沫。他们有种甘愿成为“异类”的情怀,在行为高调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们背叛了时代,退守于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一隅,在心墙外筑上一圈藩篱,守护一方宁静的心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欣喜了,沸腾了,疯狂了——这是怎样的一件大事、喜事啊!诺贝尔文学奖啊!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光临过中国,而今终于成为中国人的囊中之物,这是一件多么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记者的闪光灯将一个原本憨厚淳朴的莫言包装成了一尊金光闪闪的雕像,进而捧上神坛。而莫言却有点“不识抬举”,嚷嚷着要回到书桌前,用新作回报读者,回归最初的自我。于是,人们一方面对而莫言的低调赞不绝口,另一方面又压抑不住内心的高调情怀,对莫言赋予更加华丽的赞美。就在人们用高调的宣传来表达对低调的赞美的喧嚷声中,莫言默默地回到了故乡,用一个作家的犀利的眼光冷静地观看着眼前这个喧嚣的世界,渴望着在平淡与宁静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笔。细细想来,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这样笔耕不辍的作家、学者数不胜数——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史记》忍受了无尽的鄙视和嘲笑;曹雪芹一句“都云作者痴,难解其中味”道尽了漫长的创作过程中的寂寞与辛劳;钱钟书面对热情的读者以“下蛋的母鸡”自比,躲开追棒者;季羡林对于“国宝”、“学界泰斗”之类的称呼一笑置之,潜心钻研学问……这样的淡泊与宁静,岂能造就不出一个个文学巨匠、学术巨擘?当我们的作家们在闪光灯前精心地秀着自己的姿容和言语的时候,他的心早已被名缰利锁所束缚;他们注定为高调所困,被名利所扰——因为系上黄金的翅膀再难高飞……为什么我们的作家会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会一次又一次遭到质疑?或许只是一念之差,形成了高调与低调的差别。而选择低姿态,才能成就高水平!

拥有光明

李惠有人说:蜉蝣在烈日当空的夏日,早上9点出生,晚上5点死亡——终其一生,它都没有明白什么是黑夜。如果让它的生命再延续5个钟头,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夜。如果真的给它5个小时的时间,对蜉蝣来说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它希望在明媚的阳光里长眠,还是希望在无边的黑暗中谢世?我问迷惘的自己,却寻不出任何答案。有那么一个夏天的夜晚,家里停电了,只好用蜡烛。那微弱的光芒在我面前摇曳着,似乎不久便要熄灭。接近午夜时分,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天空中的星星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虫鸣声此起彼伏,热闹之中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凄苦与寂寞……我的眼前,是一片幽暗的世界,烛火似乎成了无尽暗淡中唯一的光明,但不久却它也会被黑暗吞噬。本该埋头作业的我此刻却陷入了沉思——我蓦然坠入到了对生命的思考之中:人的生命究竟应该怎么样度过?过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不,我不要。苦也罢,甜也罢,我讨厌淡得没有存在感的日子。那么就轰轰烈烈地拥抱光明?可是那样的生活常常就像看到最后却没有结局的电影,听到最后却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常常在最耀眼的时候戛然而止——就像今晚的停电,事先没有一点点征兆。这样的生活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并不清楚——至少此刻我无法回答。突然,一个细小的影子掠过我的视线,把我带回现实——原来是一只白色的飞蛾。它飞向蜡烛,可是刚刚靠近蜡烛便向后退了,也许它感到了害怕,对那灼热的火焰。它绕着火焰飞着,感受着温暖,旋即又再一次鼓足了勇气扑向烛花,雪白的翅膀被火焰染成了红色,但它最终还是奋力飞出,只在光焰的周围飞舞着。它害怕,它后退,它也许已经感觉到自己用无限热情营造的梦想是多么不堪一击,它也许已经了解拥抱光明这样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切实际……我饶有兴趣地看着,我想飞蛾只是为了贴近光明,便要舍弃自己的的生命,化成一堆灰烬,真是不值得,在黑暗中生存又有何妨?那只蛾子终于放弃了,转头飞向了远离烛光的的黑暗之中。烛光下,那渺茫的身影似有若无。可是,飞舞着的飞蛾突然停下了扑扇的翅膀,似乎在沉思着什么,然后猛然转身,又奋力扑向那团闪动的火焰……霎那间,烛光变得无比耀眼,我盯着它发愣,当我回过神来,那只飞蛾已成了桌面上的一撮灰……我迷惑了:飞蛾,你为什么那么执着,为了追求光明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那一瞬间,你究竟在想什么?我用手指触碰着那撮灰烬,那上面还带着余温。我突然明白了——飞蛾,你生于无边的黑暗,你了解那黑暗的空虚,所以,你的一生都在追求光明,拥抱光明,希望生活到没有寒冷的温暖中,哪怕只有一瞬间,哪怕要以生命为代价,你也不会后悔。因为你明白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抱光明而不是藏身于黑暗,泯灭于空虚。飞蛾不是浴火重生的凤凰,但我却看到了生命的涅槃——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原先怎么就不明白呢?相对于飞蛾来说,蜉蝣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幸福的生命,因为它的整个生命都被光明和温暖所拥抱,它在光明的世界里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完成了生命的起始、高潮和尾声。生命短暂,但它定然无悔。如果你的生命里不会受到一丝黑暗的侵扰,如果你的生命里永远是一片光明,这样的生命纵然短暂,选择它,夫复何憾?

“校长实名推荐”,藏有多少猫腻?

王淦生8月8日《中国青年报》的“教育周刊”版上,刊出一则长篇述评——《“最牛博士校长”落马反思录:谁来监督校长》,披露了曾有“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帜”之称的江苏省启东中学原校长王生17年校长生涯中的15年贪腐历程。王生享有“最牛博士校长”之誉,但从其违法犯罪历史来看,倒也没看出哪些创意,基本上没有突破“在承包学校建设工程、接受学生入学转学等方面滥用职权,暗箱操作,收受承包商及学生家长贿赂”这一套路。不过在浏览这位前校长一笔笔“收费清单”时,这样一段叙述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校长,王生曾为多位有裙带关系的学生在评选“省三好学生”、争取名牌大学“实名推荐”名额时提供有偿帮助。南通企业家周某女儿在评选“江苏省三好学生”时、南通企业家高某儿子争取北京大学实名推荐名额时、上海某建设公司董事长杜某亲友的子女争取复旦大学实名推荐名额时,王生均为他们提供过有偿帮助,收受人民币共计12万元。这段话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下,诸如“省三好学生”“校长实名推荐”这类可以助力高考考生踏进他凭借裸考难以企及的名牌大学校门的种种荣誉,完全可能蜕变成某些中学校长借以牟取个人利益的赃物。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所谓的“省三好学生”“校长实名推荐”这些金光闪闪的荣誉的成色和可信度也就大大值得怀疑。虽然我们不能因王生这粒“老鼠屎”就唱衰中国教育界这“一锅粥”,但谁又能说中国之大,仅有启东中学一家才是滋生校长权力腐败的温床?上述荣誉又有多少诞生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就拿起源于北大,后被许多大学所效仿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来说吧,我丝毫不怀疑首创者初衷的美好——可以借中学校长的法眼在高考之前预先锁定一部分优秀生源。可惜的是,这一新生事物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诸多先天不足:比如没有刚性的条件,缺少过程的跟踪,没有严密的监控等等。于是,这些可以借此改变一个考生命运的极为紧俏的指标一旦落入像王生这类完全处于监督失控状态下的权力者的手中,就会瞬间蜕变成给不法者带来巨大利益、给应得者带来巨大伤害、给教育带来不公、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的杀器。其实,即便没有这类腐败事件的发生,这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其实施之后的效果来看,也未能满足推出这一举措的大学的愿望(否则也不至于在推出四五年之后便寿终正寝)。原因何在?很简单:大学校长与中学校长很难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大学需要的是最好的生源,而中学是不太可能将最好的生源用“实名推荐”的方式送给大学的。因为时下的中学大多挣扎在“以考取北大清华论英雄”的大语境中,中学校长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本校北大清华的录取率。完全可以裸分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自然不会跻身“推荐”名单之中,大凡被“推荐”者都是那些“有希望,没把握”的人,他们正好借助推荐之后获得的加分安全进入北大。我就

道本地有这么一所中学,虽然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裸考进入北大清华,但他们连续5年推荐给北大的“优秀学生”(包括前面的“实名推荐”和后面的升级产品“博雅计划”)中没有一名考生高考裸分能达到当年北大在我省的录取投档线。你也许会说,北大需要的“优秀学生”不一定都是高分者,但你总不能说只有低分才是“优秀者”吧?不管是今天很多大学都在采用的自主招生,还是北大清华之前推出的“实名推荐”和之后出现的升级版的“博雅计划”“领军计划”,都是高考改革的破冰之举,都值得欢迎。但是改革又是一件风险系数很高的事情,一旦在科学性和法治性这两个方面出现跑偏,百密而有一疏,轻者会让你的各种努力付之东流,重者会给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不要以为一个王生落马教育界就河清海晏了,只要你推出的各种改革之策不甚科学、没有监督,照样会有张生、李生们去钻你的空子——藏有不少猫腻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前车之鉴。知蔡新宇鲍鹏山在描写庄子时写到: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他将这种美比喻为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有人认为弄清了一切生活的奥秘,生活才有了意义。弄清了一切生活奥秘是知的境界,而更多的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未知。国学大师陈寅恪,托十载光阴,然脂暝写八十万言《柳如是传》,他双目失明,双腿失去了活动的自由,当生命的苦痛折磨着他的灵魂,他依旧不惮艰辛,在黑暗中,钧稽沉稳,用凝聚的汗血打造了这一条未知之道。终于,与这位秦淮女子神交,之深,之彻,自不待言。知是苏轼实事求是的求证态度,敢于大胆怀疑的探索精神。石钟山的成名有很多种说法,然而苏轼不盲从古人,亦不轻信时人,躬身探求,知行合一。好一个“事不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的精神犹如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的鳞波,时人也在知的境界上不断追求。一代代人累积文明,科技,探索未知的领域,才有了今日的“城市文明”。人们孜孜以求,渴待着未知的世界,仿佛只要涉及到了“知”,人生才更有意义。井底之蛙处于狭小幽暗的一井,抬头方见天空的一隅,它的不知造成了它的浅陋鄙薄。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蜩与学鸠笑之曰:‘……奚以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鸠不知鹏的境界,反而嘲笑,我想,庄周的推崇者们这时该是一声嗤笑。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这是鹏的境界,以不知笑知,这确实引人深思。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庄子告诉了我们追求知识的新境界。但反观当下,多少人止步于知识的一角,一曝十寒,懒惰和松懈弥漫到多少人的身上?时代的泛娱乐化,又有多少人止步于追寻知的境界?一个人,肉体栖居当代,只有“个体的一生”,但心灵可游弋千古,过上“人类的一生”,于学中知,方能养浩然之气,大写人生。

不尽知的美

谢亚文生活因不尽知而美。我们对生活应是知而不知的,这样的生活才有滋味。一个人对生活的真相尽知,那必会过分执着,拼命追求,若是得不着个中奥秘,便就会产生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或许正是因此而占去了他许许多多的时光,甚至永不能超脱。庄子是生为众生而傲视众生的人物,他鼓盆而歌,曳尾于涂中,可算是弄清了生活的奥秘了,可他却因知而无可奈何。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因而感慨万端又冷眼旁观,困扰于自己的“哲学困境”,到底是被自己纠缠得无计脱身。由此可知,尽知生活一切奥秘反而成了困扰自己而不得超脱的源头了。但若是对生活的真相不知又会怎样呢?也许会像个无头苍蝇般地乱转吧!不知是可怕的。若是对生活的真相一无所知,那又谈何生活呢?一个人活着不明缘何活着,这不就成了鲁迅笔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人吗?而对生活不尽知,是对生活知而不知。知道生活的一些真相,却也让自己对生活保留了一些神秘感。这样的生活,不会因尽知而感到困扰倦怠,也不会因不知而没有意义。林清玄曾说:“生命是一场孤单之旅,各自分裂,因而无法全然知晓,然而也因此生活中才会有东西触动、吸引、引领我们。”同样的,生活也因不尽知从而有东西触动引领我们。而国画中的留白似乎也寓意了对生活不尽知的美。留下一方空间予人细细品味体悟,生活也因这样的“留白”而更有滋味。若是没有了留白,画便没有了生机,而生活真相尽知,生活也因此没有了生机,人也会倦怠。反观如今,有的人拼命追求生活中的一切奥秘,荒废了大把时光,反而弄丢了生活;有的人不知生活真相,无知无觉地活着,了无意义。而不尽知生活真相的人,他们的人生方为有滋味。他们因知而明晓个中深意,因不知而勇往直前,生活因此而生机盎然,焕发光彩。生活便是如此,因不尽知而美。

应似飞鸿踏雪泥

林芳菲苏东坡有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刻意探求生活真相,似展翅飞鸿般与人生之天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观当下芸芸众生,忙忙碌碌,无时无刻不在追索,不在叩问。毋庸置疑,除却一部分营营役役,追名逐利之人,其余本心皆善,意在明生活科学之理,然而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一番“獭祭”之后,哪里还得清明有道之理。便如金庸笔下的珍珑棋局下的慕容复、段延庆诸人,为自己穷究之物所困,竟至于不得了悟有自刎之欲,反倒虚竹误打误撞,不知其所以然却已破棋局,只因内心无所欲念顾忌。由是观之,对于人生之珍珑棋局,不贪念奥义之人反于无意之间寻得了生活真谛,慕容复与虚竹的人生境界,高下立判。在艺术上,对于物本身的真相,即细节与外形,向来是不苛求的,只需半知物态,白摹神韵即可。王尔德说:“艺术不分对错,只论美丑。”便如九方皋相马,只论其神态而“不辨玄黄牝牡”;莫奈印象派的画法只求印象的神韵,而在细节上的轮廓,颜色,形状都抛弃写实,夸张渲染。想来对于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对于真相的获取是人的共见,但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谁能不说这是对生活兴味与快乐心情的扼杀,谁能不说这是对人世经常的撕扯?王阳明三天三夜穷格翠竹,陷入思想怪圈不能自拔。他不仅把翠竹当作哲学物体无法欣赏其本来之兴味,还使自己身体心灵双重疲乏。俄狄浦斯王得知自己在无意中弑杀娶母时痛不欲生,戮瞎双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其时已然无用,真相的戮穿只是使得悲剧更甚而已。有人说“人生本恶”,揭开幕帘之后恶的本相毕现。诗人的心是敏感的,因而叶赛宁自杀了,海子自杀了,似乎在这世界中便只有黑暗与荒谬,这世界便只是西西弗斯推巨石的轮回苦难,不去揭穿真相,并不是指掩盖事实,而是顺其自然,这才是“清雅为上,适者为真”之道,才能“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才不会困于啥姆雷特之间,活出江河浩荡的气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随心之所向,自当生活如水清雅。

留白之美

和然曾见这样一幅画,画中女子倩影自怜,竟是半个身子都藏于柳荫之下,风拂柳腰,空摇曳出万般情思与怅惘。留白之美恰似月明后隐隐约约的满天星光,令人心旌摇荡。冯梦龙曾记一首情诗:“不寄情诗不寄词,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说的是妙龄少女思慕在外情人,却终将万般情思掩下,只寄去这密密斜织的思帕,素净帕上是层层叠叠的思念,是无法言说的爱慕。生活不止是如此,不尽知,才可留下想象的空间,品味那独有的滋味。把眼光投向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寂寂晨光中,我看到了那淡泊世事的林和青先生。一叶扁舟,几壶浊酒,在平静似小的眼眸漏下点点渔光;一间草屋,几亩薄地,在泰然若山的心中写下句句诗篇。他也不是不知道那名利的诱人,但他不愿尽知那生活的真相,只愿在心底保存一份生活的美好,他更渴望那“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生活。“然吾志之所适,非功名利禄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他在畅快天地间缓缓吐出这一句话,寻觅那生活的真谛与美好。而如今的我们呢,迫不及待地想要参透一切生活的奥秘。油画的受捧引得人趋之若鹜,称而赞之。大幅大幅的油画占据了家中墙壁的极至宝地。冒进的跟风中,却遗忘了曾惊艳万世的国画,国画浓而淡之,淡而浓之,可留下大片空白,抬眼望去,竹影峻拔,梅叶斜枝,可让人慢慢用心体味那其中的奥秘,品味其隐藏的滋味。正如那生活的真相,不知,不尽知,留下给自己慢慢体味,这样才终会有一番自己所得的别样的感悟。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的受捧,引得一波人又一波人暴露于世人面前无所保留,也让一波又一波人疯狂地寻觅生活的真相,似乎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而事实并非如此。何必?何不驱开层层雾扰,寻一片净土,留给自己品味生活?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弄清一切,而在于体味生活,正如张爱玲所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处繁华一页笺,一笔前缘一缕烟,留白盛于心间,长歌当赞千年。

慢橹摇出生活

赵傅时代的晨阳缓缓落在你的肩上,潺潺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古朴的深巷砌为你的衣裳,慢橹摇,生活的真相在何方?在我看来,周庄的诗意安详便都在这不尽知,安于己身的智慧里了。“尽有酒人倾尽堕,独留诗客赋朱颜。”柳亚子的词说尽周庄人不尽知的欢慰:晴雨濛濛,白堕既出,酒香清冽;茶盏轻合,雾汽翻腾。何劳苦心生活奥秘,不知者,智矣!何知?知何?就大概是现代都市人追寻的问题,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醉心于即时知识的获得,渴望一究生活的奥秘。可是“快餐式”的消费,“填空式”的知识汲取,“飞蝇式”的奔走,到头也是被残酷的现实浇泛热血,“尽知”也无用武之地。不尽知便是远观生活,莫要惊扰生活中固有的美。这便是周庄人的信念。朱成玉曾说:“行礼为了远方的美。”我想与生活所谓真相保持距离,便是要还事物一切朦胧。周庄用心呵护着自己生活,知的是生活原始的美丽动人,不知的是经济增长GDP大气象后的浮夸。滴雨的屋檐,由纸伞圆转多少梦。酤酒而来的少女维护着朴素自然的模样,如夏日里映耀方塘的一朵莲,不知那些女子千磨万刀削出的尖下巴,知道的是岁月于平静中的幸福温存。远观生活,不是与生活绝缘;不尽知也不是无知或是尽知。安于己身并不是放弃生活的真相,窃以为而真相往往就活在那诗意的恬静之下。几方碧瓦,几处青苔,石子路上的刻痕那是岁月的痕迹。叹桥的流水明媚动人,南桥茶社的茶香绕人,那便是生活的真相:一种不尽知安于己身的幸福。人们不知道,他们早已忘怀于巨大的满足中。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不知金钱铜臭,周庄人铺开藤萝椅,轻摇团扇,生活在安详处最动人,生活真相自在他们心中,而这一切又在不明不言中最迷人。周庄人便在这诗情画意中,生活的真相如期而至。这便是这不尽知的智慧。此时,生活的真相在何处?慢摇轻橹,我定定地望着这一片水乡,不知不觉便沉了进去。不知深巷中一处屋舍打开,走出的是阿金姑娘还是位老者拈须长吟?我有些醉了。真是羡慕不尽知的周庄人在朝阳流水里明媚!

留一份朦胧美

张强烟花巷陌深处,红粉绣楼帘外,词人笔尖触及,尽是美好。三秋桂,梅子雨,读者心中留下的,便是诗情一片。诗人们给读者留下一个朦胧美好的世界,不尽真实,那么读者,是否要揭开那层轻纱,一探究竟?我想不必,留一份朦胧美,不惊扰诗情一片。不尽知,更能体悟那一份美好,更能感受诗人笔下一字一句。诗人选择将生活中的丑恶隐去,只在笔下展现那一片安宁美好,我想,便是为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而读者,也便能在这港湾中寄放心灵。当我们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读到“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受的必然是江南的一派安宁与美好,是诗人笔下那一个梦幻江南,能感受到这些诗人内心的柔软美好,那我们,又何必揭开诗人用笔织出的轻纱,去穷究诗人内心的痛苦,被贬的失意,老去的徒然伤感?不尽知,保留那一份美好,也是对诗人营造的那片朦胧美的不辜负。我读海子,读到他所向往的诗歌,太阳与王位,读荷尔德林,看到他对“永恒的澄明”那不懈探求,听到他说“危险的地方也有拯救生长”,于是我看到希望之火的熊熊燃烧,看到一切的饱满,看到每一个花瓣都是火焰。我忽视他们内心的痛苦,忽视麦地对他的诘问,我只是知道,他们笔下,生活澄明美好,一切都有希望,或许,留一份朦胧美感,读者心中也会多一份希望,多一份热情,生活也多一分滋味。而有人总爱深究,他们拼命挖掘,似要将诗人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个抱怨一段牢骚都拉出来放在太阳下接受世人的审视。我想这是一种极端,是一种“穷”,当见过鲁热情的懦夫行径,《马赛曲》是否依旧激昂?见过郭沫若的屈服讨好,《女神》是否依旧崇高?见过卡夫卡的痛苦挣扎,你是否又会多些怜悯同情?尽知,使读者易产生对作品的误读,让它失去本来面目。不尽知,但不可全然抛弃真实。诗人写江南,总要有美好江南的存在,读者读诗,也总要对诗人有些了解。正如读青莲“相期凌紫氛”,读杜甫“何当击凡鸟”总得明白他们的困厄,才懂得他们内心那份慷慨激昂。我更爱在午后暖阳里看到那个喝布满水汽茴香酒的看海的伊瓦尔,他穿着干净衬衫,我不明白他罢工失败,只知他那样安然。我不愿揭开轻纱,只愿保留那份朦胧之美。不尽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听鸟入林迷

任新月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常幻想自己可以预知未来,可以回顾历史,以“上帝视角”俯视自己的人生,一览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但终究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人,这样渺小,又怎可能穷尽生活的一切奥秘呢?总是了然于胸,生活岂不少了些未知的乐趣?美国诗人弗朗斯特曾在诗中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假使我的面前有两条小路,在选择其中一条的同时,却不免好奇:另一条路上会有更加圆润可爱的卵石吗?会有更清脆明快的鸟鸣吗?会有更葱郁鲜亮的密林吗?尽头会是更开阔辽远的草坪吗?或是有更柔和芬芳的清风吗?不知结果的我们好奇,期待,却无法回头,于是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探索的,对远方的渴望,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新鲜感与刺激感。唐人张谓吟道:“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迷”。这茫茫古今,全知的人生就像是手执导游书的旅人,顺着书上的指示轻松找到理想目的地固然可羡,但倒不如坐上异乡的巴士,恣意地欣赏异域风情,收获意外之喜确是愈发令人羡艳。弄清了一切生活奥秘就像是把自己的人生放置到了一张坐标图中,人生轨迹就变成了一条预定好的完美曲线,而超脱一切束缚,不拘泥于探求生活所有奥秘之人,他们的人生有着意想不到的曲折,或许不那样完美,但个中滋味,回味无穷。相比之下,全知,反倒使人生失去了灵动之美。就让我们因一声嘤嘤的鸟啼而迷失深林,因一朵娇艳之花的呼唤而倾心于路边风景。是顺其自然,误入迷离幻城,迷失藕花深处,心醉桃花源,那才是“未求已应”的人生之意趣所在。《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至十二金钗判词,读来朦胧,不解其旨。每读至此,我总是庆幸他的懵懂。倘若他已知命途,了然这万艳同悲的结局,那样少年迷茫的心事牵连,那样盛美的青春王国都将不复存在,那样的多情公子恐怕真的只能独倚幽窗空牵念了。由此可以想得,能够预知未来的我们,若已得知终将失败的结局,我们心中还会燃烧奋斗的火苗吗?倘或得知成功的必然,那什么来激起我们为梦想拼搏的斗志?那时的我们,便已然丧失了前进的动力,人生将处于没有激情的黑暗。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说:“命由天定,故称天命”,倒并不是宿命论者,只是想告诉我们不必过多纠结于生命的真相。不知,不尽知,安然享受现时的风景,成就处变不惊的淡然情怀。生命因未知而更加精彩。

不知又如何?

张艺慧“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我是无暇探寻的,我只知道,我活着,写作,恋爱。”对于生活,我们本无需掀开她的面纱,且留一丝朦胧,成全生活的些许诗意。三毛一生颠沛流离,尝尽辛酸苦楚,却能于其中收获欢笑与欣慰,只因她不愿过多地揣测生活背后隐藏了什么,而是怀着自由的心于不知中采撷生命的美。“多了一份寻找,少了一份依靠。”让她的生活看似坎坷,却成全其一生的追求,以至于我们谈及她的一生,不面对她多彩的生活生出了向往。人无法穷尽生活的奥秘,而且,当你置身于生活这个漩涡中央的时候,过多的求索,拷问反而为你的生命增添了一份沉重,或许于此时选择“不尽知”才可保留下一份轻盈。这正像汪曾祺、夏丏尊等作家在晚年时,纵然未尝尽生活的奥秘,也愿意放弃苦苦探寻,保留住了一份“不知”。修得自己艺术化的生活,锤炼自己文化气质与精神,铸就了刚与柔的融合,在写作生涯中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般生活也地的的确确惹人羡慕。这其中意味似乎有些像中国古代庭院艺术,诗人、词人好将山水景致迁移到庭院的装饰中,用庭院来吐纳世间景物。这看上去好似有些自欺欺人,隐瞒了自己的“不知”,实际上却可谓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看似“隐瞒”实为匠心。此间道理却有可通之处,正是那“不知”“不尽知”。为你的“庭院”添上一口井,为你的生活添了一份滋味。我们正是于这“自我欺骗”下赢得自由,为生活插上轻盈的翅膀。“生命短促,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生活有时被人比作是“如米沸的五指山”,说不知方向,因而痛苦寂寞。可既然早知无法翻越,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为何不尝试一种更为简单的生命状态,在层层云雾之中选择轻盈的飞跃,因为“不知”为我们寻到了理由,让我们的行动变得更加无拘无束,尽管有所束缚,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一份自然,简单。这般的简易方法也适用于你和我所处的现实,若残酷,若无情,不妨遮住一只眼睛,赢得自由。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我无暇探寻。“我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知如何?不知又如何?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赵敏宇加缪在他的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西西弗斯背着巨石到山顶,巨石滚下,西西弗斯又一次次将它背到山顶,重复这个过程。加缪将此比喻为人生。难怪常有人哀叹生命被现实、欲望、疼痛、纷扰拖得脚步沉重,但一味地追求轻盈反而让人失去了生命原始激情与价值。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失去了地上的束缚,人就像纸片一般一直飘到了天上去。”在我看来,沉重并不意味着失意,而轻盈也并不意味着美好。沉重,指向着我们必须背负的责任和不可避免的外界的纷扰。它的确是生命中的痛苦与负荷,但正因有了负荷,我们的脚才能稳重地踩在地面上,用自己的生命经验留下人生的足迹,让痛苦与负荷赋予生命以质感。犹记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文字:“那时,我坐在轮椅上。古园寂静,老树以神明的姿态,肃穆地凝望着我。”那时,我感到另一个生命的经验如溪水般款款流过我心灵的深处。在正值壮年时被截肢,史铁生之后的生命仿佛被病魔、疼痛拖进入无望的深渊。但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从深渊中艰难攀爬出来的过程中,其可贵的精神也在于,面对负重仍有力量承受痛苦,稳步前行的生命状态。至此,生命质感立现。当肩上背负的责任、现实、世俗消失殆尽时,人就会“飘忽不知其所止。”在这样一种飘飘然的状态中,个体难以认清自己,一味地沉溺在貌似逍遥的状态中,其结局只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重重跌落在地。这样的生命状态,与其说是轻盈,不如说是虚幻。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样的“轻”,因为虚幻会随时破灭。正如黄永玉和石虎,他们抛弃了背上背负着的恪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定力”,抛弃了艺术家寂寞苦行的痛苦,在晚年时一味追求名利,渴望他人的吹捧,以期获得至高无上的轻盈的高度,却忘了自己的双脚早已离开地面,一味追求轻盈的心承受不了生命本身的重量,何其哀也!生命中的轻盈是不能承受的,我们应铭记“得意而忘形”。唯有用痛苦与负荷,稳重踩下人生足迹,生命才会有其质感。

生本苇草

张艺慧“人自出生之始,便伴随苦痛与折磨”。你我本就生为苇草,注定经受这自然的风雨侵袭,又何必痴痴向往“羽化而登仙”,远离伤痛与现实?三毛漂泊一生,阅尽人世种种,经历了绝望与离别,却能笑谈这无非是由“二毛”成为“三毛”的成长历程。只因这成就了一个更为饱满,有血肉的别样灵魂,让她生作一棵树。在风里欢笑,在沙中飞扬,每一节枝干与每一块伤痕都是生命的印记与留念,让她的生命因此得以熠熠生辉。或许就是那厚重的茧,才成就了人一生的美。生命生来脆弱,没有预期,看似不能承受那现实,欲望,伤痛的压迫,但那皆是破茧成蝶之前的生命状态,那是一个需要承受的过程。正如胡适所言“容忍是自由的根源”。当挺过外界的风雨侵袭,你的生命就能被磨练地富有质感。胡适却也是于此中赢得生命的突围的。他是一个左右为难的人,讽刺,恶意攻击,政局形势……那些看似是痛苦的根源,却都能被其温和的生命质感悄然化解,学会忍下经历的打击与苦难,才能书写人生的续章,若是早早败下阵来,是必不能成就生命的色彩的。痛苦与负荷打开了人生突围的出口,给了生命得以圆足的机会,因而成就了你,我,他,乃至这自然的一切。陈忠实在被问及如何面对人生磨难时曾道“只需像水一样流淌”。迎面而来的磨难无法逃避,但我们若能与较低处实现突围,依山而行,不也能成就另一番人生图景吗?那些我们所追求的美与艺术也就不至于凄惨凋零了。因为磨难为我们打开了新的人生出口,或许并不平坦,并不景色宜人,但未尝不是一条通向终点的姿态与面貌。没有什么会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行走于这个日益沉重、繁忙的社会,我们当学习前人的精神与力量,不要让那些烦杂事物拖住我们自由的心灵。庄子作蝶,赢得一世轻盈,而于我们,没有此等诗意的选择。且甘愿地作棵苇草,以超然的人生态度面对风雨,让生命变得更为圆足,更为坚定。

生命的质感

张晓芸鲍鹏山在写庄子时引述这样一段话,讲庄子眼冷而心热,既是热肠挂住又到底冷眼看开,古往今来人们称颂庄周逍遥天外,无欲无待,早早挣脱尘俗束缚而轻盈翻飞,到底老妻死时他那内心不住的哀恸泄露了他未全然超脱的肉身凡念,即是庄子,心中亦有一段斩不尽的人情负累。无论多么孜孜以求,十足的挣脱和完全的根尽都不会发生在生命过程中,我们生来被命运抛弃在旅途半路,便为承受种种挫折、碾压而在失败中行走,在行走中不停地失败、爬起。或许现实的衡量标准、追名逐利的欲望和生离死别、流离失散的打击折磨,将人的脚步拖得沉重,使心灵负累不堪或许有谁正谋求种种方法以解脱,可正是这种与命运角斗,不为困苦挫折所击倒的勇气,令人类的尊严大放异彩。而痛苦与负荷,赋予我们这种权利,使生命充满质感。庄子身上最令人感动与敬服的,恰恰是他一边试图超脱、挥尽烦恼,到达理想的物我之境,一边为人间草木可爱而欣喜欢愉,为内心保存的一份担当、忧虑而矛盾。正是他尚未全然开悟,而又频频回头,为诸侯相争、兵刃相接的残酷黑暗愤然不平,这是庄子身上保存的人情与责任,是牵绊纠葛住他的一份凡念和负荷,也是他的极其可爱可敬之处,因此庄周的存在,既是高远而理想的化身,又是充满了伤痕与疼痛的厚重的生命。生命的痛苦给予人生独特的质感,也启示、引导人们去领悟感念生命的真谛。在萧瑟凄冷、草木纷杂的北京地坛,一位轮椅青年终日在此冥想、游荡,倾听虫鸣与露水的声音,观察天空的轨迹和生命的纹路。可以说,失去双足的痛苦令史铁生消沉、疯狂,可最终却也是这份痛苦使一位青涩幼稚的年轻人,成长为领悟生命真相、达到人生新高度的成熟笔者,如果没有了疼痛的洗练,史铁生便不为史铁生,他的生命也和那些庸碌的蚂蚁别无二致。使人惋惜的是,我们追求轻盈和美好的道路只是一条徒有胜景的断头路,它只通向虚无和幻想。但不可避免的疼痛和负累最终将我们带到生命的另一彼岸,成就了我们生命质感,这才是令人安慰的。

悲剧的力量

刘雨所有看过电影《活着》的人都会对富贵一家坎坷的遭遇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时代的重压全部顶在了这个男人肩上,他要用亲人的血来一点点为民族的荒唐还债。印象里,富贵的人生就像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的连结。将家产全部输给龙二,还搭上老迈父亲的一条命。幡然醒悟的富贵终于打起从头活起的勇气,此时的他也还有妻子、孩子和母亲。倘若故事在这里定格,这将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经典。然而,也许因为作者是余华,也许因为富贵出生的年代使然,故事并没有停步。在战乱中见证数万人的无端死去,在革命中见证龙二人头落地的结局,儿子出事,女儿难产……在小说中,富贵成了一个孤独的老头,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一头也叫“富贵”的老牛,然而,这个老头毕竟活着。这头老牛毕竟还活着。余华对这篇小说的处理是惊世骇俗的。作为一个从喜爱喜剧的民族里走出来的作家,直接以悲剧对抗传统,去致敬一个遥远国度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勇敢的。同样勇敢的还有写下一个冷酷世界的莫言、陈忠实等等。但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悲剧虽然冷酷,现实虽然血腥,但人却是尤其感人至深地活着。谁不喜欢喜剧呢?我们降世以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折磨,无尽的欲望、旁人的叠叠不休……所以杜丽娘还是还魂与柳梦梅一见,所以梁祝还是化蝶翩飞、永不分离。艺术家试图以这种方式安慰一下我们受苦的灵魂。然而,活着毕竟是活着,可以发现的是,只有悲剧才能真正唤起我们的感动和勇气。因为苦难是一种真实。希腊最喜爱悲剧的时代,是产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正因为他们敢于直面这种痛苦,才有了希冀与思考,才有了永远不能停止推石的西西弗斯。莎士比亚被人铭记,是因为他悲剧的力量而非喜剧。我们需要悲剧的力量,一如生活不能没有苦难。所以屈原终要身赴清流,鲁迅还是要叫醒那些铁屋中的人。活着,永不停步。

世界以痛吻我

王慈航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苦痛是生生不息的火,铸造我们涅槃之心。痛苦是一壶酒,饮之,生命的底质方能厚重。文革时期,国学大师陈寅恪住所被封,流落岭南,年近古稀还落得双目失明,生活的苦痛侵蚀他的每一寸肌肤,却摧残不了一颗坚硬的心。在黑暗之中著书八十余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他的生命之光流传至今。同样地,那个在湘西小镇铸造田园诗牧歌生活的沈从文也饱受身心之苦。面对苦难,他以豁达乐观迎之,“请到这里来看荷花”,这等话语哪是一个受尽折磨的常人能说出!相比于傅雷的上吊,老舍的投湖,两位先生用苦难磨砺生命的底色,用苦难浇灌内心的坚强。他们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人生的痛苦,敢于在黑暗中不惮于前行!痛苦是一朵不易开放的花,一开,便绽放无与伦比的精彩。青年时期,郎平曾经受大滕博文倡导的“魔鬼训练”之苦;退役后,她经历异国艰辛求学之苦;人到中年,她再尝独自闯荡异国排坛之苦,期间还饱受情感挫折之苦。然而,没有这些苦,就不会有今天恬淡沉着,宠辱不惊的郎平。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经历了苦难的洗礼,生命方能绽放绚烂之花。痛苦是人生的必需品。人总是在痛苦中学会坚强,在痛苦中成长。若无颠沛流离之苦,杜甫怎能诗成泣鬼神,终成一代诗圣。若无国破家亡之痛,李煜怎会话到沧桑语始工,成就千古词帝。就连我们喜爱的明星胡歌,也是在经历了一场车祸几近毁容的伤痛中磨砺演技,摆脱偶像之称,走向成熟不张扬的实力派演员。由此可见,我们不需排斥惧怕苦难。无论是有形的伤痛之苦,还是无形的内心愤懑之苦,坦然接受,勇敢面对,然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反观当下,我们却越来越不能承受生命之痛。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丧失信心,颓唐度日;因为一次批评责骂就怀恨在心,却不思悔改;因为一次挫折就留下阴影,不敢走出……我们的时代不需要玻璃心,成功也不会降临到那些逃避苦难的懦弱者身上。我们终要破茧,我们终要浴火。苦今日之一时,换明日之精彩!正如泰戈尔所说:痛苦只是在温柔地吻我,扬起嘴角的弧度,让我们一起坦然接受苦难的亲吻,然后高歌一曲,铸就生命的华章!

直面苦难

刘彪我们需要直面苦难,苦难赋予了生命以质感。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漫漫人生之路,其修而远,难免会有荆棘羁绊,难免有风沙弥漫,难免会有泥泞坎坷,懦弱之人常常哀叹,生命被现实欲望、昨日的疼痛、周遭的声音……拖得脚步沉重,甚至止步不前。殊不知一帆风顺的人生缺乏了一种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需要用苦难来填充。用坚强斩断荆棘的羁绊,用勇敢驱散弥漫的阴霾,用乐观照亮迷茫的黑暗。这才是直面苦难的正确态度。塞万提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人生却不像他的写作生涯那样辉煌灿烂。年轻时被海盗俘虏做了三年劳役,重获自由后,却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而三次锒铛入狱,他的人生大半辈子都是在监狱中度过,可以说他的人生灰暗无比。而这位饱经风霜雨雪的老人,却以他枯瘦的身躯扛下了这样沉重的痛苦与负荷,默默地将苦难酝酿,以苦难的旧柴火,增添其生命的新温度,于是堂吉诃德握着长矛出发了,世界为之而破涕为笑。“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余秋雨的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苦难的真正内涵。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达观而能够直面苦难,而是我们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不断修炼内心的强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经历了苦难的磨练,我们走向成熟,从而能够坦然地面对以后经历的每一次苦难,不再抱怨,不再颓废,不再迷惘,此所谓“达观”。“成熟,往往产生于一场灾难之后,产生于穷乡僻野,产生于几乎没有人在身边的时刻”。直面苦难,苦难使我们的心志得到成长,使我们的生命增添了质感与厚度,使我们平淡的人生得到了精彩的装点。佛教认为,人每一次经历苦难,就是在为自己的前世偿还人生债务,真正的圣人,便是直面苦难,在偿还人生债务的苦痛中享受极乐。没有在黑夜里痛哭过的人,便没有资格谈论人生。直面苦难,不要逃避,无需害怕,那是我们不断积累的财富。

轻重于命

王紫雯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看轻生命的悲剧底色后,如何逃脱痛苦,给予生命以质感成为灵魂的救赎目标。美好的沉重,往往通过痛苦与负荷的磨练,成就开阔清灵的心灵。文天祥的肩上重担看似压垮了这具凡胎肉体,实则给予这魂魄一次洗礼,让他得以从这被庸碌浮躁蒙上了风尘的世间众相中脱颖成出,漾出清澈的生命之泽。纵览千年前的这场浩劫,感慨于山河沦丧,战火纷飞的现实,透视出生命的痛苦与负荷的岂止这一颗指南愿归的心,但是众生只屈身折腰,怯于拨开这痛苦负荷的表面,懈于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意念的博大,最终在囹圄般的纠缠中,被噬心的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愧疚与无耻之念的一争高下乱了心魂,折服于丑恶或是庸碌。然文天祥用鲜血直流的手指,直击兵荒马乱的现实的不堪本质,原来不过是政权阴狠的爪牙,欲念的得而复求。他无视于周遭的窃窃私语,孤勇地承受起家国责任的重担。天下苍生能否幸免了生灵涂炭的厄运的沉重,他没有怯懦地躲避,于是他的生命因此焕发出岁月掩盖不了的璀璨。感叹于被沉重的欲念疼痛剥剥削去欢愉的色彩,以为一味追求欢愉,就能使岁月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实则滑天下之大稽,唯有痛苦与负荷这道鸿沟,是精神层面上的极乐前唯一的入口。《西游记》不仅仅只因被看作一个取经的的故事,而更因从其中读出人生指向。流沙河上沙僧脖上所挂九具骷髅人头,实则是唐僧真身金蝉子前九世。反复的挫折如狂风暴雨,生死的沉重让人步履蹒跚,但有美好的坚定信念的指引,跨过这条河,前路锦绣壮美。晋灵公在钟鸣鼎食中放肆于生命中不节制的欲望释放的狂欢,喜怒尽现,滥杀宫中侍从宫女,看似驾御了众人生死,凌驾于权力之上地轻盈,实则被恶念和人性中的兽性拖垮,反观南唐两位后主,早年旖旎歌舞升平的艳词并无多大文学意义,反是在白玉阶下,昨夜梦回旧山河的亡国之痛中,生命的断送和境界的飞升达到和鸣。我常以为竹林七贤之所以迥异于不平盛世的清客,就在于他们的轻袍缓带下掩着一份装着痛苦与负荷的灵魂。时事动荡,百姓居无定所而不能触动庞大腐朽的统治集团,焉乐?然而洁身自好的这份美好,在痛苦负荷的底色下,熠熠生辉。这也就是生命的轻与重的辩证所在。

乡间的忧与爱

王楷睿向晚的炊烟里,浮凸着一股质朴安然的味道。常在夕阳在侧的时分,想起乡人们的眼睛,就像故乡那湾清溪,淌满幽微却又实实在在的忧愁与深爱。村庄,是被锅与勺的合奏唤醒的。邻院的妇人用一口烟熏火燎的铁锅,点燃了每个乡村的日子,在鸡犬狗吠里,在腴美夕阳下。如今小女初长成,她定是忧伤且欢喜着的。她眼里噙着的,想来时曾经习惯了的一日三餐,往后不再饱满充盈。绣棉被的日子,是低头细数光阴的日子。“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在吱吱作响的棉纺声里,少女的清梦和母亲的心,都在一经一纬间针针密缝,涓流进掌心皱纹的温热,织成一匹长歌不尽的温暖。邻家妇人的忧,是油灯下小女将嫁的遥想;而爱,是樟木箱底的蓝印花布,开满并蒂枝莲。微风摩挲的田野里,望见农人哈腰割稻,荷锄耕耘。农人的忧喜,虽木讷于言,却从来都是印在脸上的。三伏暑热,久旱逢甘霖,他们眉梢的年轮便被一场大雨抚平。一颗稻子,从萌芽到抽穗,再转为沉甸甸的金黄,饱满的果皮里潜寓的是农人凌晨四点的全部忧喜。他们抬头望天,望见时常飘来的遥远城市的浓烟黑霭,他们鄙夷着忧虑着,全部写在脸上。他们不明白重金属的机理,只深谙大地的行期、庄稼的生命密码正悄然改写。从播下种子的那一刻起,等待与希望,顺应天地时节长出的高粱大豆,才是他们的全部哲学。农人的忧,是阴霾下一粒谷物的重量;而爱,是从遥远农耕文明传来的顺应天地的虔诚。一阵风吹来了高调张扬的桂花香,羁旅的游子终于学成归来。他伫立的地方,是幼时临河诵读的地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时临河读古籍,有景有境亦有心。只是如今,经济建设让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不再,那时的夏虫啁啾、雁回留声,那时的鱼虾丰饶、人闲槐花,都幻化成中学课本里的诗集。《诗经》亦成了最美的悼词,好在游子恋乡,立志要安身立命于此,誓把当年的美丽一一重现。游子的忧,是儿时丰富记忆的渐行渐远;而爱,亦如不远处拔节抽长得庄稼,蓄满当年的青绿。一场细雨降临人间,打在青青的土地上,惊落了邻家妇人的梦呓,滋润了农人龟裂的手指,温润了游子的眼眶。那份或深或浅的忧愁,熨帖着土地慢慢生长着。在那一针一线里、一谷一粟里、一诗一赋里,裹挟着素笺般深沉隽永的悠悠爱意,酿成夕阳余晖里萦萦的愁。

忧与爱

吴梦豪为什么我的眼睛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如是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诗人的爱,眼中饱含的泪水是诗人深切的忧。忧与爱,一如树叶的两面,不可轻易割离。忧源于爱,因爱而忧。盖所爱者终非完物,有其不足,见之心忧。当年鲁迅在日本,见国人之不明,毅然弃医从文,欲救吾国之民麻木的灵魂。鲁迅用笔,写下不朽的文字,从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满是深切的忧。忧国忧民,那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深沉的爱。他刻画了阿Q这一集国民劣根性于一体的形象,欲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写杂文,批判时事,欲惊醒沉睡在黑屋中的大多数,他的字中饱含血泪,皆因其心忧,其心忧,皆源自爱。因爱而生的忧,绝非忧愁。忧愁,虽两者时常并用,然终究不同。忧,借孔子的话说,便是“哀而不伤,讽而不怨”。哀而不伤,是以不因忧而颓丧,在深沉的忧中犹带有深沉的希望,仿佛黑夜中的萤火,带来光明。讽而不怨,是以不因忧而偏执,在深沉的忧中是一种甘于奉献,而非不休的抱怨。要之,忧,在外虽伤,于内却有一种坚韧之气,不似愁,只有伤感,由内而外。想来这是因忧源于爱的缘故,由爱而生,是以忧得以温润如玉。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写三吏三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是深沉的忧。杜甫的诗篇中流淌着太多的忧,却全无婉约词的伤感,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慨然。这因爱而生的忧,忧民,忧国,忧天下,杜甫爱得广博,是以忧得广博。而婉约词太多感慨个人身世,是以所显,只有不尽的伤感。古人心怀天下,博爱苍生,忧国忧民,而如今的人们呢?当我们通过互联网,隔着屏幕与世界相连时,是否还心怀着深切的忧与深沉的爱呢?还是已被冰冷的屏幕冰冷了内心?但无论如何,我总愿相信,忧与爱,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与精神内核,终会流淌在每个人奔腾不息的血脉中。

疲惫之歌

蒋意深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有一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因为忧,而忧却源自深沉而诚挚的爱。因爱而忧,爱中见忧。慈母因为爱,因而在远行的游子衣上缝进密密的忧,“意恐迟迟归”的忧;诗人因为对土地的爱,因而艳丽常含忧切的泪水,爱得深沉之后无法抑制的忧;神圣的心灵中自有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因爱而让生命在寂寞的忧患中更加伟大,更加丰满而幸福。倘若没有自心底像激流般飞涌升腾的爱,那忧何处寄托,那忧,当如杞人忧天之忧,漫无目的,毫无意义。因为爱得深沉,忧才如此浓郁而深沉。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将翼然临于泉上之亭命名为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百姓的安乐。无疑,他是爱的,若不爱,何以宴酣之乐,醉能同其欢而希望与民同乐?而因这爱,他才忧,若不忧,何以“颓然乎其间”,“醒能述以文”,将心底对穷苦百姓是否获得快乐的忧思与清冽的酒混合,一饮而尽,一醉方休?因对百姓爱得深沉而挚烈,因而忧得深沉,默默纺一只疲惫的歌却不动声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余光中三听冷雨,笔下描绘的因亡宋之痛而三打白头的人儿;梁任公“少年强国强”……神圣的心灵中总有对自己,对国家,对人类深沉的爱,而爱又生出了丝丝缕缕无声无形的忧,忧得疲惫,忧得深切,却忧得快乐。那忧绝非无厘头无缘由的,绝非虚伪造作没有情感依托,没有爱之砥柱的,而必是因爱而生。而我们的个人与社会离不开这忧与爱。因为,在爱中,我们学会了忧,忧己忧人;在忧中,我们坚定了爱,爱人爱己。我们的民族便是在爱与忧的交织中愈加茁壮,在忧与爱的温暖中更加奋强,更加自信,也更怀有一份悲悯情怀,悲天悯人。小至舐犊之爱,入地坛中母亲的脚印;大至休戚相关,如对巴黎夜空下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关怀与反对暴力的呐喊吁求……忧与爱让我们明白了人之为社会的一部分,国家之于世界的一部分。因对集体的大爱而产生了对于大众的忧思,而在那点滴忧思中又映射了深沉的大爱。更加悲悯,更加关爱,更加温暖,却不会更加疲惫。爱如一位慈母,孕育了忧;忧的诞生彰显着慈母的博爱。就让我们因爱而忧,在忧中予以大爱,千百年纺一只“疲惫的歌”!

特别的牵挂

邹彦泽岁末年初,走亲访友,酒席是往来不变的中国常态。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朝夕相处,总有那么一份特别的牵挂,在寒暄问暖间传递温情。这份特别的牵挂也许是老生常谈的婚姻工作,也许是新时代下新表达的物价环境,却都在只言片语中轻易剥离出忧与爱的交织情愫,也正是这份忧让爱更真切,这份爱让忧更明晰。到了寻常百姓家,即使是再普通的油盐柴米酱醋茶,都能渗透出对家庭长久幸福的殷切希望,以及希望之下立足当下实打实的盘算踌躇。也许我们并不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计较小家的生计,而让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天地,就像一滴墨在清水池中自由地扩散,我们的忧与爱,这份牵挂也愈发高远、深刻。在封建社会的荆棘林中,难以平复的动乱和迭代,时时刻刻在每一个士大夫心中激荡出无限忧思。回望东坡诗词,浅一看是身居荒蛮的失意,是朝廷民间的千疮百孔,纵然有把酒言欢,渔樵江渚,都透露着难以言说的哀伤,他对世界的忧愁,对黑暗的怨恨能说是他对世界的厌恶吗?岂止是不厌恶,东坡可谓对世界有着不分青红皂白的爱,这份爱天地日月可鉴,清风江渚可鉴。原《南方都市报》社论主笔刘天昭,可谓是现代的东坡,有着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学历,却只是静静地在家中待着,出神地待着。我们似乎明白这种出世不是厌世,疯狂的入世和爱意,意味着角色,意味着表演,意味着累。他们借用漫漫忧思不是逃避,反而是一种直面,一种收缩,减小与生活的接触面,从而在有限的接触面上精耕细作,让忧思贯穿深情,让人性的力量普照人世而不至于过于刺眼或虚浮。在这个众生喧哗而面目模糊的年代,我们似乎被自己的一腔热血蒙蔽,揭不得伤疤,叙不了忧思,仿佛没有掏出心窝献出百分百的真诚和赞誉,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牵挂者。社会始终在成长,永远是个孩子,却不需要我们过分的宠溺,毕竟这种虚浮的爱没有任何教育的意义,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安慰。只有常伴爱以忧,我们才能发现忧患中的社会是如此的真实丰满,社会眼中的我们才会显得鲜活诚恳。不要担心这份特别的牵挂绵远悠长,忧与爱早已在艾青的眼泪中相融,甚至泯灭彼此的界限。就让这份牵挂长存,让泪水恢复它原本苦涩与甜美交织的模样。

因为爱得深沉忧得深切

吴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少人自私自利,对生命对祖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诸不知生命也在这肤浅与无谓中被一层层削弱了厚度与韧性而沦为庸常,可笑亦可悲。而古往今来的贤哲们,无一不是在他们神圣的心灵中,蕴含着强烈的爱,所以常怀忧思。骈文之行于世的唐朝,有这样一批傲骨,不畏艰难,携手掀起了一场风云变幻的古文运动,于是文坛一扫绮丽香艳的文风,吹起一阵清爽明快的劲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近代,有这样一批有志青年,主张革新救国,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趟在现实混沌的泥水里,颠扑着前行,即使狂风呼啸,乌云卷集,也只高喊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忧思之于他们已并非简单的母子之忧,别离之忧,而是在精神的渺远,前途的扑朔,未来的不明的情形下,对文学,对家国一种饱含深情的忧虑,也恰恰是在此之下,他们偏要点燃火把,直奔远方,硬是用精力和心血去拼凑出一个精神的伊甸,前途的光明,未来的蓝图。而这一切的动因,正是深沉的爱意与强烈的忧思。爱意与忧思逼迫他们去反思现实,借此有了展望,爱意与忧思催促他们去号呼告召,借此有了同舟共济的伙伴,有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有了坚不可摧的脊梁。因为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忧思祖国的落后,谢希德一腔真与诚倾注研究,在无数个实验室求教研学的夜晚笔耕不辍的演算实验,才迎来了表面物理学的引进。因为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爱与忧思古建筑传承的中断,侯仁知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市游走,终是保住了北京城的血脉——莲花池。有一种鸟是风雨摧不垮的,因为它们身上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忧与爱的光辉。不想再提柴静面对纷繁的乱象和缺乏关爱的弱势群体,是如何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源泉,将镜头伸入被黑暗笼罩的山林。不想再提龙应台是如何愤怒地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满腔热血洒遍中国乃至亚洲,民主意识扎根人们心底。都是因为爱得深沉忧得深切。

吼出你的声音

严丹丹在娱乐界,人们会对范冰冰和李宇春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成为朋友而感到惊异,一个抛头露面,频繁出现在聚光灯下,一个则默默无闻,倘若被问及谁给你的印象最深,我想,更多人会选择前者,因为范冰冰一直在舞台上发出她响亮的声音。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而她本人也很好地诠释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在年轻时她便凭借一系列小说走红了上海滩,她所塑造的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梦幻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展现出她闪耀的才华。她所创造的“琉璃瓦”让无数的妈妈因有女儿而快乐,让无数女孩因这个词而感到自豪。倘若张爱玲只是一味地锁在闺阁摆弄文字,纵使她有万般才华那有如何体现?如何将自己的这份才华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呢?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就是要为国家吼出你的声音,唤醒整个世界,他们是深水却永远不会沉默。谭嗣同面对冰冷的屠刀吼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唤醒神州大地。鲁迅借着尖利的笔尖吼出“救救孩子”以唤醒沉睡的国民。马丁·路德·金好喊出“我有一个梦想”为全世界的黑人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若不是他们,我们或许依旧愚昧;若不是他们,我们或许依旧残忍;若不是他们,我们或许依旧漠视他人或被他人漠视。若不是他们,我们或许不会变成他们。在旧社会人们依旧以谦卑为荣,总认为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于是很少有人毛遂自荐,他们本着“出头钉子会被打”的原则,以“明哲保身”的盾牌在官场中和稀泥,如此的大臣将有何用?如此的国家将何去何从?所幸的是,正值现代的我们已不再以沉默为友,无论是现在的国家政策还是公司管理机制都给了无数广大的舞台发出你的声音,发挥你的才智,让如深水般沉默的人不再沉默,才能使人们展现其应有的机智,才能使中国走得更远。我想,范冰冰之所以能走出国门进军好莱坞便是因为她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她虽是深水但乐于将表演天赋展现给世人。她不是浅水,她是中国内地的好莱坞明星!

荆棘鸟

王林森考琳麦卡洛在《荆棘鸟》中描述过这样一种鸟,它为了唱出一生中最美的歌而将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自身痛苦,而那歌声竟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一只鸟,为献出美丽的鸣叫而选择死亡,不愿沉默着而生存。正如胡适所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坚持喊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生命气节。“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沉重的诗句是谭嗣同的。面对封建腐朽的社会,他不甘于沉默,而是借传播《明夷待访录》中的民族和民本思想,竭力地呐喊。即便面对死亡,他仍蹈死不顾,仍要喊一嗓子:“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正因他宁鸣而死的信念,他这份振聋发聩的死亡宣言,唤醒了民众心中民主的混沌意识。由此,更多革命战士应声而起。当那个时代的惯性胁迫着所有诗人闭上揭露现实的嘴巴,当残酷的现实如火苗般舔舐每个人的喉咙并使之焦糊的时候。穆旦不愿沉默,以充满生命焦灼感的笔为口,以对民众的深切同情为声,喊出了对悲惨现实的强烈控诉。倘若他选择沉默,他仍可以有一方安静地书桌继续写作,但他绝写不出“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这样跳动生命脉搏的诗句。对不公社会的呐喊是一个现代公民起码的责任与担当。当世道衰败,我们即便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围观喊一嗓子,不应做沉默的拥护者。但是穆旦曾指出:“我们有很多的声音却没有真理。”缘何?因为而今社会充斥的声音,并非全部出自真正的正义。我们的所谓发声,不过是将积蓄已久的牢骚以一种光明正大的方式袒露在公众面前,习惯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为了聚焦而刻意放大一些虚假、媚俗的声音,过滤一些真实、正直的声音。面对如此现实,我们又该怎样鸣得有价值呢?我想,文学界应多出现几个龙应台,吼出“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多几个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女性口吻呼吁对人性的正确审视。唯有如此,我们方可使生命中的荆棘鸟鸣出最美妙的歌手,真正做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人缺了沉默

刘一在中国人身体里流淌千年的“沉默”血液,如今已经消耗殆尽,有的只是仅存的几管血液在社会一隅奄奄一息。中国人缺了沉默。看如今,各种“微博体”占领了年轻人的视野。一碗碗的心灵鸡汤似乎能富有无穷尽的哲理。但是,这些事实上浮于表面的微博语段只会让人丧失对生活本质的真正的理解力,让无数的年轻人“富营养化”。就如王蒙教授所说:微博中的海量阅读会让人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