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全集(套装全6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1:47:04

点击下载

作者:弘一法师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叔同全集(套装全6册)

李叔同全集(套装全6册)试读:

总目录

序言Preface

弘一法师出家前俗名李叔同。剃度出家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音乐、美术、书法等各方面有所造诣。李叔同出家后,深研佛理,潜心戒 律,著书说法,躬行践履,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 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景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在浮躁的世俗社会中,很多人都试图从弘一法师的作品中获得智慧,使内心变得宁静,找到心灵的归宿,鉴于此,通过对民国时期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的甄别查找,搜寻了所有现存的弘一法师的文字结集成册,《李书同全集》由此诞生。

本套书共六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法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弘一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书信集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

本套书将使读者和弘一法师零距离接触,使大家系统而深层次地了解弘一法师,感受弘一法师的宁静与超越世俗的大智慧,使内心得到洗礼和重塑,让漂泊的心有所依托。另外,本套书内容全,包装精致清雅,也是适合收藏的经典套系。第一卷各地讲法汇集净土法门大意

壬申十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唯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於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於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已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於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诵读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於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就以上所说:

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

小乘

消极的

厌世的

送死的

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

至於作慈善事业尤要。

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

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关於净土宗修持法,於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故唯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古人掩关皆为专修禅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则不限定掩关也。仁者此次掩关,实为难得之机会。应於每日时间,以三分之二专念佛诵经,(或默阅,但不可生分别心。)以三分之一时间温习戒本羯磨及习世间文字。因机会难可再得,不於此时专心念佛,以后恐无此胜缘。至於研究等事,在掩关时虽无甚成绩,将来出关后,尽可缓缓研究也。念佛一事,万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学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实第一困难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强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万不可轻忽。诵经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须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运动身体也。念佛时亦宜数数经行,因关中运动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礼拜经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难行,宜与义俊法师协定课程,二人同时行之,可以互相策励,不致懈怠中止也。

课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声或默念随意。

早粥后稍休息。礼佛诵经。九时至十一时研究。午饭后休息。二时至四时研究。(研究时间,每日以四小时为限,不可多。)四时半起礼佛诵经。黄昏后专念佛。晚间可以不点灯,唯佛前供琉璃灯可耳。

三年之中,可与义俊法师讲戒本及表记羯磨六遍。每半年讲一遍。自己既能温习,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听律十二遍未尝厌倦,何况吾等钝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记忆不忘,将来出关之后,再学行事钞等非难事矣。世俗文字略学四书及历史等。学生字典宜学全部,但若鲜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关之后仍可学习也。若念佛等,出关之后,恐难继续,唯在关中,能专心也。又在闭关时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闲谈,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写一纸条交与护关者。)

凡一切事,尽可俟出关后再料理也,时机难得,光阴可贵,念之!念之!

余既无道德,又乏学问。今见仁者以诚恳之意,谆谆请求,故略据拙见拉杂书此,以备采择。

性常关主慧察乙亥四月一日 演音书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己卯二月在泉州光阴寺讲

药师如来法门大略,如大药师寺已印行之药师如来法门略录所载。

今所述者,为吾人平常修持简单之课仪。若正式供养法,乃至以五色缕结药叉神将名字法等,将来拟别辑一卷专载其事,今不述及。

欲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供药师如来像。上海佛学书局有石印彩色之像,可以供奉,宜装入玻璃镜中。供像之处,不可在卧室。若不得已,在卧室中供奉者,睡眠之时,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供於几上。不读诵时,宜以净布覆盖。

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洁净,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拭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

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於礼佛之前预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唯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 礼敬

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

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万不可匆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 赞叹

礼敬既毕,於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上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 供养

赞叹既毕,於佛前长跪合掌,唱供养偈云: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 诵经

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 持名

先唱赞偈云: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 持咒

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八遍,后复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阇梨传授,不可结手印。擅结者,有大罪。

持咒时,不宜大声,唯令自己耳中得闻。

持咒时,以坐为正式,或经行亦可。

七 回向发愿

回向与发愿大同,故今并举。其稍异者,回向须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唯愿如何云云。若先未修功德者,仅可云发愿也。

回向发愿,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则前所修之功德,无所归趣。今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回向之愿,各随己意。凡药师经中所载者,皆可发之,应详阅经文,自适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课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戊寅七月在泉州清尘堂讲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逸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数译唯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此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唯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唯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四)持咒。

所获利益广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七)转女成男。(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

1.人中,得大富贵。

2.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

3.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

4.东方净琉璃世界。(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於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於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

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 维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於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於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於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对於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二 辅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的,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於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 决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於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於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於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於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著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四 速得成佛

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因药师法门,唯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於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唯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持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容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新集受三归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一)五戒八戒,当分属於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二)归戒功德,经论广赞。泛言果报,局在人天。故须勤修净行,期生弥陀净土。宋灵芝元照律师云:“一者入道须有始;二者期心必有终。”言有始者,即须受戒,专志奉持。令於一切时中,对诸尘境,常忆受体。著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不可暂忘也。言其终者,谓归心净土,决誓往生也。以五浊恶世,末法之时,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无道力,何由修证?故释迦出世五十余年,说无量法。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因缘虽多,难为造入。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故诸经论,偏赞净土。佛法灭尽,唯无量寿经,百年在世。十方劝赞,信不徒然。(三)受归戒者,应於出家五众边受(出家五众者,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然以从大僧受者(大僧者,苾刍、苾刍尼),为通途常例。必无其人,乃依他众(依成实论及大智度论,皆开自受八戒。灵芝济缘记云:“成智二论,并开自受,文约无师,义兼缘碍。”灵峰云:“受此八关斋法,须一出家人为作证明。不问大小两乘五众,但令毕世不非时食者,便可为师。”设数里内决无其人,或可对经像前自誓秉受耳)。(四)受归戒者,若依律制,应於师前,一一别受。其有多众并合一时受者,盖为难缘,非是常制。有部毗柰耶杂事云:如来大师将入涅槃,五百壮士愿受归戒,时阿难陀作如是念:“彼诸壮士,於世尊处一一别受近事学者,时既淹久,妨废圆寂,我今宜请与彼一时受其学处。”准斯明文,若无难缘,未可承用。(五)受归戒时,授戒者说,受者随语。西国法式,唯斯一途。唐义净三藏云:“准如圣教,及以相承,并悉随师说受戒语,无有师说,直问能不,戒事非轻,无容造次。”(是编专宗有部,与他律论之说小有歧异,学者亦毋因是疑谤他宗,以各被一机,并契圣教也。)(六)诸余经论有云:“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若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谓不具受者,不得戒。彼云:问曰:凡受优婆塞戒,设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经说有少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塞,此义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灵峰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摄入出世福业,未可名戒学也。”准斯而论,今人欲受戒者,当自量度。必谓力弱心怯,不堪致远,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若不尔者,应具受持,乃可名为戒学。岂宜畏难,失其胜利。(七)今人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归依某师。俗例相承,沿效莫返。循名核实,颇有未安。以所归依者为僧伽,非唯归依某师一人故。灵峰云:归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士,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归依於我者也。噫!果若此,则应曰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故已受归依者,於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骄慢,妄事分别。(八)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若五条衣,唯有大僧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未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又成实论云:“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吒。”钵吒,即缦条也。据经论言:“著缦条衣,亦可听许;但准律部,无是明文,不著弥善”)。若坐具者,梵言尼师但那。旧译作泥师坛,此云坐具,亦云卧具。唯大僧用,以衬毡席,防其污秽。此土敷以礼拜,盖出讹传。大僧持之,犹乖圣教;况在俗众,悖乱甚矣(义净三藏云:“尼师但那,本为衬替卧具,恐有所损,不拟余用。敷地礼拜,不见有文。故违圣言,谁代当罪”)。(九)既受戒已,若犯上品重罪,即不可悔。若犯中品、下品轻罪,悉属可悔。宜依律制,向僧众前,发露说罪,罪乃可灭。岂可妄谈实相,轻视作法。灵峰云:“说罪而不观心,犹能决罪之流;傥谈理而不发露,决难清罪之源。若必耻作法,而不肯奉行,则是顾惜体面,隐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岂名慧日!”又云:“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於恶而苦於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今於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说罪之文。若承用时,未可铺缀仪章,增减字句。是为圣制,不须僭易。(十)末世已来,受归戒者,多宗华山三归五戒正范。曲逗时机,是彼所长。惜其仪文,少伤繁缛。灵峰受三归五戒法,颇称精要,承用者希,盖可怅叹(陈熙愿谓此法唯约受者自说,而略录之。若师前受,仍依华山。寻绎斯言,实出臆断,戒事法式,宜遵圣教,若以西土常规,目为略录,别宗异制,偏尚繁文,是非涸肴,若为安可!恐怀先惑,聊复辨陈)。是编集录,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说一切有部。唐义净三藏法师留学印度二十余年,专攻此部。归国已来,译传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确详明,世称新律)。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简捷明了,不逾数行。西土相传,并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与否,愿任后贤!改习惯

癸酉在泉州承天寺讲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於身口者,名曰习惯。

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於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唯尚谈玄说妙。於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

余於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於此也。

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於改正习惯。数月以来,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诸公。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不必尽依此数条,尽可随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

学律诸道侣,已改正习惯,有七条。

一、食不言。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时食。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后来学者亦尔。遂成定例。

三、衣服朴素整齐。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於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

五、不闲谈。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每於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於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六、不阅报。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於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七、常劳动。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作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习惯,共有七条。

尚有近来特实行改正之二条,亦附列於下:

一、食碗所剩饭粒。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诃斥之。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

二、坐时注意威仪。垂足坐时,双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余於在家时,已改此习惯。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总之,学律诸道侣,改正习惯时,皆由自己发心。决无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改过实验谈

癸酉正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贺新禧、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著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於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於儒书,而实合於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於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一、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於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二、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於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三、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一、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二、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三、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唯宽唯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四、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五、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六、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於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七、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八、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九、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於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十、不瞋 瞋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於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义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於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於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授三归依大意

第一章 三归之略义

三归者,归依於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披袈裟者皆是也。

归依者,归向依赖之意。

归依於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於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於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归依於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归依於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归依於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三归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三归、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归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

前三说时,已得归依善法;后三结者,重更丁宁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唯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归之利益

经律论中,赞叹归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之人,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华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於子也。

第四间 结语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归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归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归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归之基础也。敬三宝

癸酉闰五月五日在泉州大开元寺讲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唯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藕益大师大悲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於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大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第二 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藕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於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加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第三 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归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归依某人;因所归依者为僧,非归依某一人。应於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归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於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者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以上略言敬三宝义竟。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唯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则至善矣。常随佛学

癸酉七月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为幼年诸学僧讲《华严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一 佛自扫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胜圣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二 佛自舁(音余,既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 佛自修房《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

四 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洗已复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西域记》云:“只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 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

六 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为我穿针?”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