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奶奶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2:54:03

点击下载

作者:吴中直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奶奶说

听奶奶说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听奶奶说/吴中直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10

ISBN 978-7-5039-6166-3

Ⅰ.①听… Ⅱ.①吴… Ⅲ.①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Ⅳ.①I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41416号

听奶奶说

著者 吴中直

责任编辑 张月峰

书籍设计 马夕雯

出版发行 文化艺术出版社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100700)

网址 www.whyscbs.com

电子邮箱 whysbooks@263.net

电话 (010)84057666(总编室) 84057667(办公室) 84057691—84057699(发行部)

传真 (010)84057660(总编室) 84057670(办公室) 84057690(发行部)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荣宝燕泰印务有限公司

版次 2017年12月第1版

印次 2017年12月第1次印刷

开本 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张 19.75

字数 250千字

书号 ISBN 978-7-5039-6166-3

定价 49.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如有印装错误,随时调换。文前插图吴奇烈士永垂不朽(原中国空军副司令员 张积慧)老同学老战友吴奇烈士永垂不朽(原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 王天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空四师抗美援朝老战士 陈嘉宁)奶奶好家风(原空军第十一军参谋长 宋亚民)吴奇烈士是我的同学和战友,为保家卫国,血洒长空,永垂不朽(原空军第三军军长 张洪清)序一 续写烈士荣耀的普通世家

欣悉吴中直自传体纪实文学《听奶奶说》将要出版,我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作为烈士的后代,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吴中直始终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牢记奶奶的教诲,以“怀忠心耿耿报效祖国,用不同方式感恩社会,靠家庭团结凝聚精神,凭个人智慧创造价值”的精神力量,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的梦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中直的父亲吴奇烈士,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首批出征与美作战的10名勇士之一,他于1951年10月16日驾驶“米格-15”—0129号战机,在与美空战中击伤一架F-86战机后,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为他追记二等战功。1951年10月16日的空战,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空战,也是世界空战史最经典的战例之一。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怀着对先烈们的崇敬心情,多年来,吴中直在百忙的工作中沿着父亲从新四军到解放军、到志愿军的战斗足迹,深入父亲当年参战部队收集、整理、增补了大量关于父亲及其战友的英雄事迹。每一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就是一篇无比壮丽、无比伟大的诗章。他们的战斗、工作、生活、人格、坚贞、操守都是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家中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一国之兴衰;谱,叙世代之源流。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吴中直撰写的《听奶奶说》一书,故事真实感人,全面、艺术地再现了奶奶以母爱的无私与博大,教育培养了我军一名优秀飞行员的平凡事迹。用探寻的视角、情感的笔触刻画出一个追寻历史真实、呼唤人性崇高精神的普通女性形象,揭示了英雄背后的宏大主题。

当我读着《听奶奶说》的书稿时,吴奇的英雄形象在脑际巍然矗立。他1.72米的个头,时时处处给我一个清瘦、干练的印象。记得他说过,父亲早逝,家里只有奶奶和有文化的妈妈。此时,两位老人的音容仿佛在我眼前浮现。让我们在心灵中下半旗,默默地向英雄致哀,向烈士的奶奶、母亲致敬!

掩卷深思,却又觉得这些事例中蕴含着政治、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纪念英烈就是弘扬他们的精神,用他们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将他们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是为序。

原空军第三军军长

2016年10月12日于大连空军疗养院序二 一部用心灵撰写的家族历史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女儿突然告诉我说,她和吴奇的儿子吴中直取得了联系。我当时愣住了,眼前浮现的是战友吴奇年轻的面庞,65年前的岁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65年的岁月里,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却始终无法忘怀和我一起经历生死、患难与共的战友们,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他们的后代,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也再次让我回忆起与吴奇烈士朝夕相处的岁月,一起经历的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与吴奇相识在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我们同为老航校的第三期学员。从入校后我们就在一起学习、训练、战斗,形影不离,如果说有短暂的分离就是他学滑翔机飞行那几个月。后来组织上派我们去沈阳接收国民党遗留航材,我们又走到一起。

老航校生活结束,1950年5月我们又一起在锦州三航校第一班毕业。在航校的生活、学习和飞行训练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2月4日,空军正式向我们所在的空4师下达了参加抗美援朝的作战命令。21日,我们10团28大队及10架米格-15由辽阳转场至安东浪头机场,开始战斗值班。1951年1月21日,在大队长李汉的率领下,包括我和吴奇在内的10名飞行员在接到起飞命令后升空,开创了与美空军的首次空战。后来我和家人讲起参战经历,总是怀念牺牲的战友,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映像是白天我们还一起参加战斗,晚上回来他的床铺就空了。

吴奇于1951年10月16日在战斗中牺牲,他和其他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战友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今年10月12日,中直全家去丹东祭奠吴奇,纪念他牺牲65周年,特意经过大连来看望我。看到吴奇的后人都健康幸福的生活,我非常激动,也甚感欣慰。交谈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作为烈士遗孤的中直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我眼前侃侃而谈的中直,话里话外看得出他是一个正直有担当、坚强有勇气、善良有品格的人。为了纪念已逝去的奶奶,他写了《听奶奶说》一书。书中以奶奶教养他长大成人为主线,穿插回忆了父亲吴奇从出生、参加革命、成为一名飞行员到光荣牺牲的光辉人生;同时也记叙了烈士吴奇的家人在战争年代为争取民族解放不怕牺牲、投身革命的壮举。作为一部叙述家风的回忆录,还记录了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烈士后代们的成长和生活。这本书读起来情感真挚,自然流畅。中直请我这个耄耋老人为此书作序,深感他对我的敬重和信任。

百善孝为先。书中记录的是中直对父亲的崇敬和缅怀。在他心里,父亲是他永远的英雄,他要把对英雄的敬仰传承给他的子女们,字里行间更是流淌着奶奶给予他无形的大爱。奶奶的人格力量是他成长的不竭源泉,他甚至觉得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奶奶的养育之恩,反复推敲之后,朴实无华的《听奶奶说》就这样定名了。

中直的这本书是对奶奶和父亲挚爱的守望与眷恋,是他对人生岁月永远的记忆。书中记叙的大家庭的亲情、温暖、理解、关怀均是家风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此序也使我怀念战友的心得到了慰藉和释放。

是为序!

原空军第十一军参谋长

2016年10月13日于大连空军疗养院引言 我的奶奶,我的最爱

我的奶奶,徐惟英,1906年出生在扬州市一个大户人家,卒于1999年。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大家闺秀,一度享誉扬州的知识女性。她曾就读于金陵女子学校中文系。她的一生,尽管儿时与被称为民国最后才女的张充和、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吴健雄交往甚密,但囿于那个早嫁的年代,奶奶仍默默守望着家业、守望着家乡的那片土地。未曾名声大振的她,在战争年代,在抗日烽火燎原、我新四军战局的紧要关头,在公公与丈夫先后病逝的境况下,毅然将22岁的二弟、20岁的三弟、17岁的儿子送往抗日救国的战场。此后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又亲送三弟与儿子同赴抗美援朝前线……她用自己的言行为我军培养了两名将领、一名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在和平时期,她教育、培养出两名市、区人大代表,一名省级劳动模范。

奶奶有三个弟弟,大弟徐心然在中华民国时期供职于中央建设银行,属中层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从事金融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弟徐乐山,1924年出生,毕业于国立南京财经学院,1946年参加新四军,后部队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转战南北,屡立战功。转业地方后任合肥市房产局局长,1994年在司局级位上离休。三弟徐惟义,1926年生,浙江大学杭州国立医学院毕业,1946年参加新四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前线战地医院医务排长,多次立功,获“人民英雄”称号,转业任安徽建工局医院院长,1996年在司局级位上离休。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它包含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在这些环境当中,家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空间。有人说,家风有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我始终认为,良好家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一个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左)奶奶二弟徐乐山的照片,徐乐山于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右)奶奶三弟徐惟义的照片,徐惟义于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

我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对我进行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我最好的老师、最大的恩人就是奶奶。奶奶的家风、家教使我受益一生。奶奶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哲理,哪怕是日常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侧耳细听,仔细品味,耐心体察,无不蕴含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理。奶奶的教育影响着我家四代人。

扬州东北部有一个千年古镇——樊川(注:古时称樊汊,近代称樊川),它源于隋,名于唐,盛于清末民初,与高邮、兴化接壤。历史上隋文帝开挖山阳渎,从山阳镇到茱萸湾,经樊汊,达三垛,至今已1400多年。樊川不仅是古镇,历史上还曾有过“小小樊汊赛扬州”的辉煌。清代道光年间,兴化诗人李国宋在《宿樊汊》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二月柳丝长,归帆挂夕阳。春风吹绿水,瞑色近河梁。

宿草霜根白,残云雨脚黄。玉楼高半掩,绣被冷孤航。

清代道光年间樊汊镇已有不少华丽的四合院、南方私家花园,它的商业繁荣由来久矣,而且书声琅琅,人才辈出。继清末同治年间考上秀才的葛锦泰后,清光绪年间徐氏家族又出了徐灿英、徐灿蘅兄弟两个秀才及后来考上秀才的经厚庵、经文叔父子与经竹书、经又谯、经朋山、张子良、葛久超等。

在我国民族工业兴旺之际,发迹于扬州樊川镇的徐家,是当时著名富商“滕、葛、黄、吕、徐”五大家族之一。她家有房屋70多间,有自家的专用码头、布庄、当铺、茶馆、木材行、家具坊等。

1937年12月8日,日军铁蹄踏入时为江苏省会的镇江,顿时打破了这个繁华小镇的静谧。常州的一些富商巨贾,由于连年战乱,纷纷迁往苏中樊汊避难栖身。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钱有势的上四川,有钱无势的到樊川。”随之而兴的酒楼茶肆、青楼烟馆、书场戏院,应有尽有,呈现出“商号如林,商贩如星,人潮如流,船只如梭”的虚华景象。樊川与扬州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理位置和秀美的自然环境,客商们纷纷赞曰:“樊汊虽小,热闹绝不亚于扬州。”樊川的繁荣由来已久,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常州、镇江、扬州的一些巨商大贾为避战乱,相继迁入樊川,人口猛增、资本扩张,樊川一时热闹非凡。

奶奶的二爷爷徐灿晨(字拱北,又称徐拱),曾是樊川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幼年的徐拱北仅读过几年私塾,后在樊川“摆钱摊子”,专门做以零兑整、以整化零,从中赚取差额的小本生意。他含辛茹苦20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在樊川开设同源绸缎洋货号,经销棉布、绸缎,兼营“五洋”(洋火、洋油、洋碱、洋烟、洋烛),因经营有方,成为樊川镇上一代富商大贾。徐拱北曾任樊川的三届商会会长,人品为大家所公认。徐拱北一生节俭,乐善好施。抗战前,樊川邮、泰两界夹河上原有各式桥梁六座,砖砌的永善桥与铁栏杆的毓麟桥相距甚远,路人过河很不方便,徐拱北便独资建造木桥一座,人称徐拱桥。古镇樊川

奶奶的二叔徐克俭常驻上海,从事大宗采购,父亲徐克阶则在苏州、樊川、扬州开设码头、布庄、当铺、茶馆、木材行、家具坊等商行,所有商品均由二叔徐克俭所购,继而在苏州、樊川、扬州等苏南、苏中、苏北商铺批发。因二叔在上海所购商品价廉物美,加之自家码头运输成本较低,故丁沟、宜陵、永安、真武、老阁、武坚等地商户纷纷前来进货。兄弟俩继承父亲经商的遗传基因,有商业头脑,且胆大心细,干练老成。无论是开设在苏州的布庄、当铺,还是开设在上海、南京、扬州的茶馆,在樊川的木材行、家具坊等商号都获利颇丰。但收获更大的是二叔徐克俭,在上海打理生意时与“左联”有所接触,在“左联”那里接受到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新名词,一度他在上海、南京、扬州的三个茶馆经常有来自“左联”的同志光顾。此时,二叔的思想也变得有些激进、前瞻。在那个妇女人人裹脚的年代,二叔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奶奶在二叔的鼓励下不但拆掉了裹在自己脚上的白布(此时脚已变形),更是走进了学堂,从就读私塾直至就读金陵女子学校。奶奶的二叔徐克俭夫妻照片

金陵女子学校的校训是:“厚生”。“厚生”的含义来自《约翰福音》第10章第10节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其含义是,人生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学校用这个目标来建设学校,并潜移默化在所有学生之中。也就是在校训的引导和延伸教育下,奶奶对宗教有了一定的认识。

奶奶的进步思想来源于冯定。冯定,1921年考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时任古典文学编辑,是奶奶二叔徐克俭茶馆的常客,在与徐克俭交谈后,总是把自己翻译的一些短篇进步文章推荐给徐克俭阅读。1925年春天,冯定改名冯稚芳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被党派到苏联,最初在莫斯科大学学习。1930年冯定从苏联回国,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负责苏北、苏中、苏南中共地下党的联络工作。

冯定与奶奶相识,缘于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吴仲裔的公开身份是太仓浏河镇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校长(私立),实为中共地下党组织苏州太仓站联络员。为帮助冯定在苏中发展地下党员,吴仲裔将冯定介绍与我堂爷爷吴襄哉相识。为了掩护冯定的身份,爷爷特意聘请冯定为父亲吴奇的私塾先生。冯定白天为吴奇讲授国文,晚上给爷爷、奶奶介绍当前的斗争形势及自己所学哲学的感悟,并将自己出版的《新哲学是科学的哲学》《谈新人生观》《现阶段的青年问题》《青年应当怎样修养》等书籍赠送给他们。他们通过阅读冯定先生的作品,与冯定先生的交谈,较好地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空间,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冯定先生的开导下,爷爷、奶奶思想觉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抗日战争爆发后,冯定由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往新四军皖南军部宣传部工作,并主编《抗敌报》,写了不少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1944年,冯定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这期间,他将父亲吴奇带到抗大五分校知青队学习。

1951年10月16日,作为四代单传的父亲牺牲了,那时我才四岁。奶奶生活的一半,随着父亲的童年消失;另一半就是像母亲一样呵护我长大成人。小时候我第一次尿床时,不敢出被窝,奶奶说:孩子,不怕,有奶奶在,奶奶给你洗干净就是了。第二次,我又尿床了,我还是不好意思,绷着一脸的苦涩。奶奶说:给你起名叫吴中直,寓意“中”字一竖顶天立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你要顶天立地,要有一个男子汉的样子。

奶奶对我的恩情如大海般深邃,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我家因奶奶年迈,我尚年幼,无劳动力,日子与多数人家同样艰难。在长时间无米下锅的日子,高邮县民政部门给我们家送来了50斤胡萝卜、10斤大米,这就是我和奶奶的全部口粮。胡萝卜和大米吃完后,我也到地里去挖过野菜,开始可以挖到马齿苋、盐蒿子一类勉强能糊口,往后的日子越来越艰苦。

自父亲牺牲后,奶奶开始信佛,经常到宗教团体去学念经、坐斋。开始学的是心经、华严经、莲华经、无量寿经,有时我也跟她一起去念经,默诵、念诵、唱诵或听诵都要双手合十,现场非常严肃、认真。奶奶对佛的尊敬程度可称为信徒中最为虔诚的。我不知道奶奶信佛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奶奶说,上帝与佛祖一样往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60年6月的高邮已是赤地千里,旱田生烟,地里能够吃的东西也找得差不多了,唯有传来的哭泣声提示着人们,又有人不行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奶奶将自己陪嫁的一张红木书桌兑换了6斤大米,每顿按几两米的标准给我煮粥,而她却要等我吃过了才吃,经常是一两顿都饿着。可是,日复一日的无米下锅状况怎是这6斤大米能扛得住的,接着奶奶又把开药铺时堂上用的一架19位铜质算盘兑换了几斤大米。再接着,奶奶强忍眼泪将她陪嫁时特意定做的两把镶金包银的钢质宝剑兑换了大米。说到两把镶金包银的钢质宝剑,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早在奶奶即将嫁到吴家时,阴阳先生将两人的八字进行了测算,测得奶奶命中缺金,结婚前必须制作两把金银镶嵌的钢质宝剑,宝剑上边镶有红绿蓝三色宝石,将其放置于床前,以便镇邪。

奶奶陪嫁的床,在南方称之为拔步床。“拔步”就是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的床。在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顶部安盖,床的三面装有围栏木板,床的门额、檐额、隔门上雕有“麒麟送子”“喜鹊登梅”,精美、生动,栩栩如生。

宝剑置于床前,虽然它没有镇住两位亲人的离世,但在奶奶心里仍有着护身符般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前来兑换大米的人说什么只要宝剑,见奶奶无语流泪,那人从10斤大米叫到15斤。奶奶无奈,咬牙答应了。

15斤大米又吃光了,继红木书桌、铜质算盘、床前宝剑卖完后,奶奶又不得不变卖宋代官窑的一对双耳花瓶、三个玉佩。最后,奶奶把一双重达150克的纯金手镯拿出来又兑换了大米。就这样,在奶奶的坚强庇护下,我终于活下来了,比起那个年代的同龄人,我是幸运的。奶奶陪嫁的床

感恩奶奶,是她带着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上编 听奶奶说父亲的故事幼年篇 父亲的天赋

天才是先天的聪颖加后天的勤奋,天才必然有着过人的毅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奶奶说

1927年10月13日,一个极为普通的早晨,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降生在江苏省里下河吴家牌坊吴葵勋的家里。

听捎信的说生了个男孩,爷爷吴葵勋踏着晨曦,从扬州匆匆地跑了回来。没等他走到家门前,只见大雁从他头顶飞过,喜上眉梢的爷爷陡生一种吉祥之兆。爷爷还未回过神时,站在门口的老祖拿着几块光洋对接生婆说,接生这么一个大胖小子你辛苦了,我们全家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

早在生孩子之前,全家就做了充分准备,仅各式衣服就做了几十件。大户人家就是这样,大到孩子穿的衣服,小到带老虎的棉鞋,脖子上挂的金锁片、银项圈,银手镯,脚上挂的小铃铛等一应俱全。

匆匆别过接生婆的爷爷径自跑到里屋奶奶身旁,急忙打开包裹的衣服,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当爷爷确认果真是一个大胖小子后又仔细地看了看男孩的脸蛋,男孩粉嘟嘟的脸活似发着好看的光,还冲爷爷傻傻地笑。见到男孩的笑脸,爷爷不禁跑到院子里大声喊道:“老天对我们吴家不薄,我吴家三代单传,我们吴家有后了。”吴奇故居(2016年拍摄)

爷爷吴葵勋是里下河一带有名的律师,供职于胡显伯的镇江律师公会扬州分所。胡显伯生于清光绪六年(1879年),23岁考取秀才,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江都县参议会成立。民国十年,被选为第三届江苏省议会议员,历任镇江律师公会会长、中国律师公会常委。民国年间,胡显伯是名震江南的著名律师。他同情进步青年,以辩护律师身份打赢无数官司,营救过许多仁人志士。其中,赴苏州为从事地下学运工作而被捕审判的江上青出庭辩护,最终成功营救,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一例。

说到给孩子起名,吴葵勋翻开一本中国姓氏文化的线装书,想了半天,觉得自己的父亲吴方德一生专注医学,曾求学于江石溪、任继然等当地名家,更重要的是吴方德不仅在医学上造诣很深,对历法中的阴阳五行也很有研究,要是按自己的意思,此时已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很多新的思想逐渐在颠覆传统思维,应该起一个与时代相应的名字较为适合,可转眼一想父亲未必同意。思来想去,吴葵勋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父亲吴方德最为理想。正想着父亲从厨房来到院子,两人先后各自从阴阳五行、吴家血脉传承等诸多方面都做了一番分析,也想好了几个名字,最终还是没有拿定主意。正当两人决定不下时,一声“祝贺、祝贺姑父”的话音从门口传来。父子俩站起来一看,一个白面书生精神抖擞地站在吴家院子中间。没等来人开口,吴葵勋向父亲吴方德介绍说,这就是他向父亲常提起的真武镇森泰油坊徐朴夫。徐朴夫向吴葵勋、吴方德行礼后说:“这次回家看望父老,路上见有乡邻到您家里道喜,这不,我也前来祝贺一下。这论辈分,我应叫徐惟英姑姑。今天来,还有一事请教姑父。我今年已满18岁了,也已从扬州中学毕业,又不想回来,这一辈子都待在油坊,有意报考法学专业,学成后像您一样当律师,同恶势力奋力抗争,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好走,我想听听姑父的意见。”“这事与你舅舅协商过没有?”吴葵勋问道。“还没有,因舅舅与你一样热爱这个行业,我怕观点有些偏颇,故想先听听姑父您的看法。”徐朴夫说。“你想学法学,很好,当律师我也不反对,只是,你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现在军阀混战,各种势力很是嚣张,地方官员醉生梦死,骄兵悍匪横行霸道,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现法院都不知道听谁,最后官司的结果是谁背后的势力大,判决结果就倾向谁的一边。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扬州、江都周边的案件来看,大多是富人对穷人的巧取豪夺,命案、大案并不多。当然报考法学专业,学成后当律师,同恶势力抗争,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是件好事,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老百姓是打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穷人大多付不起律师费,所以你得有思想准备。不过你当律师也好,这样可以有效保护你家的油坊、当铺、钱庄。据我了解,你家的产业早就有人盯上了,要不是你舅舅做律师,加之你家与国大代表、蒋介石的秘书洪兰友有亲戚,恐怕早就……”“还是姑父说得有道理,我回扬州把您的意见与我舅舅好好说一下,我想他会同意的。”“对了,姑母给我生了一个小表弟,叫个啥名字?”“这不,我们父子俩正在讨论。”“从我扬州中学的同学的名字来看,都挺有个性,现在流行两个字的名字,有的直接取父母的姓氏。比方说,父亲姓刘,母亲姓杨,就直接起名为刘扬,还有的按国家的名称取名,班上有一个同学姓罗,他就叫罗威,罗(挪)威是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是说着玩的,姑父你们千万别当真。”

吴方德说:“我们吴家是金木水火土轮着排行,到孩子一代应该是土字排行,大可为奇,大有作为,可为天下,出奇制胜,奇者新也,就叫吴奇吧!”

送走徐朴夫后,父子俩也没有多想,也没有决定就用这个名字,谁知没过几天,吴奇这个名字在家人及村子里传开了。

转眼间,吴奇已满3岁。这天,其父要到苏州拜访老友,吴奇说什么也要跟着父亲吴葵勋到苏州去玩,吴葵勋也想带着吴奇到外边见见世面,母亲徐惟英有些不舍,爷爷吴方德说,孩子大了,到外边玩玩也不是不可以,吴家牌坊这里离苏州也不是很远,住几天也就回来了。

就这样,父子俩来到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家里。此次,吴葵勋前来的目的是请教张武龄如何能在江都创办一所高水准的私立学校。可每当他俩谈兴正浓时,顽皮的吴奇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张武龄不知说什么好,四女张充和来到客厅,张武龄向吴葵勋介绍说:“这是我的四女,名叫充和,就在我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吴葵勋与四小姐张充和一阵嘘寒问暖后,张武龄对充和说:“这是你吴叔叔的宝贝儿子,你带他到院子里玩玩。”说着,张充和拉着吴奇的小手来到院子中间。张武龄故居(2017年拍摄于苏州)

1914年出生的张充和比吴奇大13岁,是年16岁的张充和对这个调皮的小弟弟一见面就甚是喜欢。没等张充和说什么,吴奇说:“姐姐,我家院子里也有你家院中这样一棵树,我会爬树,你会吗?来,我教你爬树。”“你教我爬树可以,不过我得问你几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我叫吴奇,今年3岁。”“好名字,吴姓好,一口就是一个天,它由‘口’与‘天’组成‘吴’,其原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从天,则表示在蓝天翱翔;而‘奇’,异也,从大,从可。天大、地大、人亦大。”张充和自言自语道。“姐姐,你说什么,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姐姐是说,你的名字好,你会写这两个字吗?不会,那我来教你?”

说着,张充和捡了一根小树枝在地上教吴奇写自己的名字,张充和教了3遍,吴奇学了3遍。当吴奇在认真练习写自己名字时,张充和想,这吴叔叔真是把吴奇宠坏了,怎么3岁了,还没有人教他识字写字呢,自己两岁时,奶奶就教我认字,3岁时已能背诵《百家姓》,6岁时就能默写《千字文》,还教我学画画。这些年来,我已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吴奇写着也很是纳闷,原来自己的名字不仅可以叫,还可以用笔画写出来,爷爷整天用毛笔写,妈妈说是给别人开药方,妈妈也用毛笔写,有时还用毛笔画画,爸爸却用钢笔写,妈妈说那是替别人写状纸,他们会写自己的名字吗?

随着客厅大门敞开,张充和知道大人们的事谈完了。见吴叔叔出来,张充和大胆地说:“吴叔叔,你家吴奇天资聪颖,都3岁了,您怎么不教他识字呢?”吴葵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回去就教,回去就教。”

回家的当晚,妈妈给这爷俩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饭,可一连叫了好几遍,躲在爸爸书房里的吴奇仍一遍又一遍地写着自己的名字,直到妈妈答应晚上再教他写字才到堂屋吃饭。

这件事对吴葵勋夫妇感触很大,两人决定在6岁之前先由妈妈徐惟英教国文,等到6岁时再送吴奇上私塾。于是每天清晨,吴奇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教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国文课本都背一遍,继而上妈妈的新课,下午再由妈妈教他画画。两年后,爷爷见吴奇记忆力超常,已学完相当于6年私塾的课程,字也写得特别工整。就在吴奇6 岁生日的那天,爷爷说:“从明天开始,我教你一些中医知识。”吴奇不假思索地说:“好呀,只要是学习,读书识字,我学什么都行。”

吴奇的爷爷吴方德在温热学方面很有影响,尤善治疗温热病,有其自行配制的成药、制剂。在本地设有中医方德堂,是江都、扬州里下河一带有名的中医。他医德高尚,凡有病人求诊,不问贫富贵贱,随请随到,亦常为贫民施药,深得民众赞誉。家里收到匾额就有几十块。苦于吴奇的爸爸对医学不感兴趣,早就想找一个能接自己班的人。见吴奇答应得如此之快,心想,自己的愿望总算有个着落,于是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吴奇背诵《药性赋》,晚上从医馆回来,再给吴奇讲解寒、温、热等不同药物的不同功效。在爷爷的亲自教授下,吴奇对中医药也开始痴迷。吴奇8岁那年,爷爷干脆带他到自己开设的方德堂教他摊膏药、碾药粉。有时晚上出诊,爷爷也带着他,这一来二去,有不少人认识了小吴奇。

吴奇9岁那年,即1936年的一天,爷爷吴方德带吴奇到苏州采购药材,在回家时,路过苏州的九如巷,吴奇隐约记得这个地方自己好像来过,想了想这不是3岁时姐姐教他写名字的地方吗?于是对爷爷说,这个院子他来过,要进去看看。爷爷说:“是不是前些年你爸爸带你来的?”吴奇说:“他家院子里有棵树与我家院子的树一样大,在这棵树下,有个姐姐教我认字,教我写我自己的名字,这个姐姐大我13岁。”

爷爷思忖了一下,说这个姐姐是他们家的老四,她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不可能在家,再说放假也不一定回来,因她住在她二姐夫沈从文家。“爷爷!您怎么对她家的情况这么了解?”“要说起来,我们两家有些交情,那个姐姐的父亲叫张武龄,是苏州的教育家,他为人刚正,大凡江都、苏州、扬州、常州的文化人都与他有过交往。你说的那个姐姐是张先生的第四个女儿,她可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今天要不是进了这么多药材,大包小包地到人家去不礼貌,我说什么也要去拜访一下张先生。”

爷孙俩正说着,张充和从家门口走了出来,吴奇一眼便认出这就是教他写字的那个姐姐,高兴得大声喊了起来:“姐姐好!”“你是?”张充和一时想不起来,良久,仔细地打量着吴奇,还是摇了摇头。“姐姐,在那棵树下,你教我写自己的名字,‘吴奇’你还记得不?”吴奇有些急了,不知道是自己认错人了,还是姐姐真的记不起他。“哎哟,我想起来了,就是那个3岁了还不会写自己名字的小男孩,吴家吴大律师的儿子?”“姐姐,我现在读的书可多了,我也读了好多中医的书,昨天妈妈还教我学了《朱子治家格言》。”

站在一旁的吴奇爷爷说:“四姑娘,你们俩说一会儿话,我去给你爸买点糕点,去看看你爸爸。”“您就是吴奇的爷爷吧!不客气,我爸爸这一周没在家。吴爷爷,几年前吴叔叔带小吴奇来我家时,我让吴叔叔回家好好教吴奇识字,看来吴叔叔真的做到了,不过,爷爷,我给您说件事,我这次考北京大学,数学很差,在北大我发现学过数学的人与我有很大差别,现在,社会发展飞快,只读四书五经不行了,我建议您找一个学过代数、几何的人再好好教吴奇学习数学,或是到我们苏州上一个正规的学校。实在不行,我们苏州的太仓浏河镇有个数学天才,叫吴健雄。她的父亲吴仲裔在太仓创办有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您可以先去找找他们父女,了解一下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孩子的影响。吴健雄现在是浙江大学物理系的助教,3天前回到浏河镇。”“谢谢你四姑娘,回家我让吴奇的爸爸去浏河镇,浏河镇吴家与我家同宗,我们属一个分支。听说你最近休学在家,身体好点了吗?”“我得的是肺结核,用完西药后有所好转。”

吴奇的爷爷认为这四小姐确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自己也觉得应该给孙子一个良好的现代教育,毕竟中医只是一个方面。回家后,他把张家四小姐的话原封不动地向儿子叙述了一遍。吴奇爸爸第二天即带着吴奇赶到太仓浏河镇。谁知,吴健雄就在头天离家赴美国了。不过,此次太仓拜师仍有收获,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向吴奇父子讲述了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讲述了国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并向吴家父子推荐了一个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于一身的老师。

吴仲裔先生推荐的这名老师名叫冯贝叶,其真名为冯昌世,后来改名叫冯定,毕业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位全才,他不仅国文学得非常优秀,而且在数、理、化、生、气象学等教学方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老师教得好,吴奇也学得认真、扎实,只不过这个老师在教学时间上难以保证,经常有陌生人找上门来。只要有人找,冯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就会匆忙地与来人一块儿走了,且什么时候回来,吴奇家人也都不知道。尽管吴奇过着上一天学,做两天作业的私塾生活,但学业仍然进步很快。由于老师不能全日制教学,吴奇在老师外出后除完成作业、预习功课外,有时也到爷爷开设的方德堂里帮助爷爷摊膏药、做制剂。就在这年的冬天,爷爷上山采药时遇到大雪封山,感染风寒后去世。祸不单行,就在爷爷去世后的第二个年头,吴奇爸爸因青霉素过敏也不幸去世。是年,吴奇10岁。

1938年10月13日,是吴奇11周岁生日,吴奇妈妈特意给他煮了两个红皮鸡蛋,为吴奇奶奶炒了两个菜。当着奶奶的面,妈妈对吴奇说:“下午冯贝叶老师来了,说是再看看你,他要到新四军那边工作了,不能再教你。他到新四军工作的事,你还不能与任何人说。这3年间,我连续失去了两位亲人,家里只有我与奶奶两个妇道人家带一个孩子实属不易,主要经济来源是自家48亩田地,今年收成不好,佃户说交不足粮食,爷爷经营的方德堂的收支也只是打个平手,没有赢利,爸爸留下的积蓄也用完了。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读书,去扬州中学,投奔你的舅舅,我和奶奶咬紧牙关,勉强还能供得上你。二是你到方德堂守住爷爷的家业,去了后你只管好账目即可。冯先生说你的数、理、化、生等几门功课已达到初中的程度,加之珠算你5岁时就学会了,应该没有问题。看病、号脉的事仍由你爷爷的两个徒弟负责。你今年才11岁,妈妈就让你担起家庭生活重担,实在于心不忍,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读书的事暂且放一下,到扬州寄居在舅舅家也多有不便,到方德堂管账我倒乐意。”

吴奇的妈妈知道这孩子人小志大,但方德堂已经有两个坐诊的中医,这两人都是吴奇爷爷的关门弟子;再说,中医凭的是经验,一个11岁的孩子,从事中医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想了想说:“你到方德堂只管账目,其他的事你也做不了。”妈妈的一番话,吴奇觉得很有道理,心想,我说妈妈怎么不让我坐诊,原来医学涉及的不只是“中医辨证,西医辨病”那么简单,这中间还有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壮志篇 投笔从戎的父亲

男儿有志在四方,志向远大的人不应固守家园,在小天地里蜗居,应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奶奶说

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加快了日本军队在华东的推进速度,1月11日,敌伪军3000余人占领苏北黄桥,并向黄桥以南地区“扫荡”。16日,日军第15师团集中7000多人“扫荡”苏南地区。临危受命、兼任江都县长的陈中柱决定改组流亡的江都政府机构,加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领导并成立以手工业者、青年学生、工商界人士为基本构成的战地服务团。14岁的吴奇被编入战地服务团医疗队。

1941年6月初,日伪军由泰州、兴化、东台、海安、高邮5路出兵包围李明扬部于泰州北乡之三垛,陈中柱部孤驻张家庄,腹背受敌,不得已退至兴化县武家泽一带。7日拂晓,为抢渡蚌蜒河,冲出重围,陈中柱和士兵一起登岸冲锋,身中6弹光荣殉国,年仅35岁。陈中柱牺牲后江都县战地服务团人员也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

一天下午,吴奇早早地关好方德堂的大门,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妈妈不知何故,问道:“这又是怎么了?”

经过几次战场救护的吴奇,不仅感到我地方武装所用武器之简陋,而且也感觉到中医在战场救护方面的欠缺。自从学过化学、生物后,他决意用化学的方法解决中草药的提纯问题,可是既没有设备,也没有试剂,再者,自己所学的化学、生物知识还太差,难以达到分析中草药成分的程度。“妈妈!我想把方德堂转让出去,转让的钱一部分留给您与奶奶做生活费,一部分我用于求学。我想到江都县中学读书,主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中国中医要想有所发展必然要弄清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吴奇说。

在妈妈的支持下,吴奇转让了吴家的祖业方德堂,来到江都县中学就读高中一年级。

早在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就以中共中央军委名义发布了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全军共计9万余人,继续坚持大江南北的抗日斗争。

新四军是由刚刚经过3年艰苦游击战争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不仅武器弹药缺乏,经费紧张,而且文化基础薄弱,干部缺乏,急需大批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人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在华中各抗日根据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办各类教育机构。1942年6月,新四军创办了华中抗大总分校。学校设校委员会,以陈毅、赖传珠、韩振纪、谢祥军、薛暮桥为委员,陈毅为书记,韩振纪为副书记。陈毅和韩振纪分任校长和副校长。抗大总分校下设各分校,1、6师设9分校,2师设8分校,3师设5分校,4师设4分校,5师设10分校,7师设教导队。各分校直接接受总分校的领导,同时也受所在师的领导。抗大5分校创办于1940年11月,陈毅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皖南事变后,洪学智任副校长。同年10月,抗大5分校改属3师领导,3师师长黄克诚任校长。同年底5分校停办。

就在抗大5分校停办(1944年6月)约一年半的时间内,苏北敌后形势大为好转,3师所部开始准备战略反攻,在反攻之前需要加强对已有干部的轮训,并吸收大批知识青年,将其培训为新的干部。经3师师部决定,抗大5分校恢复建制,任命谢祥军为校长,吴盛坤为政委,张兴发、沈铁兵任副校长,庄林任教育长,唐克为政治部主任。

一天中午,结束期中数学考试的吴奇,在前往食堂的路上,远远看到五六个穿着新四军军装的人站在校长室门口,吴奇一眼就认出了曾经教过他数、理、化、生的先生冯贝叶老师。见老师正朝自己招手,吴奇飞快地跑了过来,一头扑到冯先生的怀里:“先生,我好想您!”

冯贝叶老师将吴奇紧紧搂到怀里说:“我也想你了,你妈妈、奶奶都好吧!”“都好!都好!”

在交谈中,吴奇得知原来教过自己的冯贝叶老师真名叫冯定,冯贝叶是他做地下工作时用的名字,现担任抗大第9分校副校长,此次来江都中学是为感谢江都中学在师资力量方面给予抗大9分校支持,另请江都中学校长及在9分校授过课的老师参加该分校学员毕业典礼。

得知吴奇在江都县中学即将毕业,冯定说:“我原在的抗大5分校现已恢复招生,你现在可以去报名。你已是高中生了,去后当教员教数、理、化,或当医生为学员看病,管财务当会计也可以。两年前,我见了你妈妈,她说你在中医堂管账,我当时准备让你跟着我到5分校管账务,可是那时你才14岁,不太合适,现在长成大人了,去5分校没有问题,我是5分校的老人,那里的校领导我都熟悉,我给你写封信推荐你去就是了,你还可以动员你的同学邀请你的好伙伴一起去,因那里什么人都缺。”“先生您走到哪里我跟着您到哪里,只要是跟着先生您,我妈妈会都同意。”吴奇说。“对了,你回去与你妈妈说,关于江都县中学毕业证的事,我与你们校长说一下,你和你的同学全部视为优等生正常毕业。不过,你此次去不是跟着我,因我所在的9分校不再招生,还有干革命在哪里都一样,当然,这个你以后才能懂。”

回到家中的吴奇,将在校见到冯定先生的情景及冯定说的一番话向妈妈复述了一遍,吴奇妈妈听后,觉得冯先生这个主意不错。此时,新四军已在长江两岸建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欢迎。但涉及吴奇当兵的事,吴奇妈妈仍有顾虑,吴家到吴奇这一代都是三代单传,即便妈妈同意了,吴奇奶奶那一关也很难过。几天前,森泰油坊家的徐朴夫来到家里,说眼下正是青年人报国的大好机会,吴奇早有报国之志,可以与自己一起到南京加入国军,原因是他哥与叶秀峰是亲戚,而叶秀峰当时供职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收入很是可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冯定先生与徐朴夫两人说话都在理,但人生道路必须慎重选择,因为任何事情只要你高兴,都由你自己决定。儿大不由娘,男儿有志在四方,去吧儿子……”吴奇妈妈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奶奶的工作我去做,你就跟着冯定先生去吧!”

这天一早,吴奇约好儿时伙伴吴济仁、张留良、吴基叶等,按冯定先生指定地址来到兴化的一间破庙。原来所谓的抗大实际是所流动大学,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按班、排、连编队。穿也都是自己的衣服,一日三餐是稀粥里放些菜叶,天不亮就吹起床号,还要穿戴整齐,迅速奔赴操场,进行各种军事训练。晚上10点钟才能休息。见此,吴济仁、张留良、吴基叶觉得抗大的生活与家里的生活差距太大,便先后离开了5分校。

时任5分校副校长的张兴发问吴奇:“你的同伴都走了,为什么你不走呢?我们新四军实行的是来者欢迎,去者欢送。你如果想回家,现在就到司务处领取路费。”“我不回家,我是来参加革命的。等把鬼子赶走的那一天我再回去。”“不错,不愧是冯定同志的学生。好,过几天我们回盐城校区,回校后你到后勤处先管财务,也可以编入知青队学习。不过你是高中生,文化课没有什么可学的,别的学员边学习边打仗,你就边工作边训练吧!”

抗大5分校坐落在省立盐城中学内,其教学楼建于1913年,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由于5分校在苏北地区扩大招生,随设有9个队,12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有来自部队基层的营、连、排、班干部,还有800多名知识青年及海外华人、朝鲜青年等。吴奇因属高中文化程度,被编入知识青年学员队。日伪“扫荡”期间,分校随军转移,先后驻阜宁郭墅张庄、羊寨、岗刘(今古河乡)、陈集岔头(今陈集乡)等地。校舍和教室除借住一部分民房外,主要以寺庙、停课的学校和其他公共房舍为主。挂上黑板,就是课堂,背包当板凳,膝头当课桌。睡觉时,铺上稻草、麦秸、玉米秸,打成通铺。冬天,门上挂个草帘,稻草铺得厚一些,大家挤在一起抱团取暖;夏天,一个班、一个排睡在大通铺,既闷热,又有蚊虫咬。在这种环境下,学员们有了“革命虫”“革命疮”的传说。饮食,以杂粮为主,山芋干、高粱掺些大米做饭。每年冬季,棉衣筹措困难,需要补充棉衣的几乎靠自力更生,冬天能找到破布撕成条打“草鞋”就是“奢侈品”了。抗大5分校旧址抗大5分校北楼

吴奇既是学员又兼任校后勤处的会计,虽然辛苦,但他对这两个角色乐此不疲,知青队教导员对他的要求是,只参加军事训练。到上政治工作文化课时,吴奇才可以做自己的本职工作。由于人手紧张,分校的财务、给养、军需、军械等也只有3人,虽然分工明确,但一忙起来大家不分你我。与前几期学员不同的是,本期学员全职学习,几乎没有参加过战斗。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胜利,5分校学员按时毕业回到所在部队。根据师领导指示精神,两个知识青年队随同新四军第3师北上。吴奇因原在分校后勤处工作,所以被分配到第7旅第19团后勤处,职务为军需助理。新四军第3师是新四军的主力,而第7旅是新四军主力的主力。作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机动部队,它是第3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时候也归军部直接指挥。第7旅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卓越战功的老部队。1928年至1929年,在井冈山时期,它是“朱毛红军”的第28团,当时的团长是林彪。1930年下井冈山以后,部队扩大,编为红一方面军的第1军团,林彪升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第28团编为第1军团第2师第4团,始终是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团。红军长征时,抢渡乌江,“腊子口战役”就是这个第4团。当时的团长是王开湘,政委是杨成武。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该团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平型关战役”后,进入苏鲁豫边区改为苏鲁豫支队。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而第19团的前身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八路军的第115师第685团,该团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武器配备精良。“两淮”战役后,1945年10月第3师奉命进军东北。吴奇所在的第19团在团长张万春、政委魏佑铸、副团长康化禧、参谋长郝盛旺、政治处主任李荣桂率领下,从淮安出发,徒步北上。在山东临沂,有一天吴奇准备好全旅人员干粮后接到团长指示,到抗大1分校门口集合,陈毅代军长要给第7旅排以上的干部作北上动员。

听完陈毅代军长讲话后,吴奇匆忙返回部队临时设置的营房,突然耳边传来了“喔格、喔格”的说话声,吴奇转脸一看,七八个士兵正在议论着什么。吴奇明白,“喔格、喔格”是丹阳方言“谁”的意思。虽然分校学员中同乡不少,但也都分到了各自的部队。从情形来看,他们与自己一样也是北上的部队,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哪个部队,部队番号是什么。于是吴奇走了过去:“战友,听你们说话的口音像是丹阳人,我可是苏中人哟,现在鲁中司令部当会计负责给养。”人群中一个大个子说,我叫张洪清,是丹阳的,看来我们是同乡。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些人见到吴奇这个小老乡后就不约而同地拥抱在一起。谈话中,吴奇知道他们与自己一样,自从离家参军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因部队天天作战、居无定所,他也几乎没有收到过家里的来信,眼看部队北上,离家越来越远,大家不免有些伤心……

在交谈中,吴奇这才明白,此次进入东北的部队除新四军第3师3万余人外,还有山东军区直属队1部,第1师、第2师、第3师、第6师、第7师、第4师1部,包括鲁中军区、滨海军区、胶东军区和渤海军区的主力,共6万余人,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等。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收复东北沦陷领土,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

在山东临沂休息筹粮后,第3师日夜兼程北上,经蒙阴、莱芜、章丘、献县、河间到玉田一带。本拟直奔山海关,后得知国民党军已由秦皇岛登陆,山海关已不能守,便请示军委,改从冷口于1945年11月19日出关,向锦西、锦州进军。这期间,新四军第2师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5省,行程3000里,历时60天,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

由于锦州失守,新四军第3师不得不辗转到义县,在这里,黄克诚见到林彪并议定目前不宜同敌人硬拼,应带领第3师向西北挺进,开发“西满”地区。林彪同意了黄克诚的建议。

据吴之理整理《三师卫生部工作史》中张国焕回忆:“第19团卫生队于12月1日到达阜新进驻炭矿病院。医院设备不错,尚有日本医生护士和事务人员数十人,颇合作。我军带的百余名伤病员,全部在此治疗。”当时,上级给张国焕发了一个美国大兵打火机,这种打火机要用汽油,晚上病房要用打火机点煤油灯,他问吴奇能否找点汽油。这时,吴奇因在山东临沂筹粮有功被调到旅部后勤部去了,仍负责给养工作,直到1946年1月1日,国民党军逼近阜新,部队急着向哈尔套街北撤时,吴奇才将汽油送来。这时,张国焕的打火机在转移中丢失了。3天后,他在哈尔套街又见到吴奇,他说:“部队到通辽后暂住,因战况不利,后方一度西撤到开鲁,两周后将回通辽待命再乘火车到郑家屯转白城子。”临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第7旅北进通辽后,同样面临“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窘况。队伍从鲁南进入时,大都是轻装上阵,武器大部分留给了地方武装,原以为到东北后由苏联红军提供,其结果是苏联红军不仅不给武器而且不许我军进入中等以上城市。时至冬日,后勤保障面临极大困难。此时,东北的老百姓对破衣烂枪的民主联军不了解,加之国民党的反共蛊惑宣传,老百姓错把共产党的军队当成了类似土匪的“红胡子”。东北的民主联军既不能对老百姓征粮派税,又得不到苏联红军占有的日军遗弃物资。不得不于1月12日攻下“西满”重镇通辽城,这次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一些武器和物资,改善了部队装备和衣食条件。当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新四军第3师番号不变。黄克诚继续在“西满”的洮南、彰武地区指挥战斗。智慧篇 智慧征粮,智擒俘虏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智慧与知识的不同是,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一个智慧的地狱,远远超越一个愚昧的天堂。——奶奶说

虽然新四军第3师攻破通辽城,缴获了敌人一些物品,但对全师的供给来说仍是十分困难。当时第3师有3万7000多人,第7旅近8000人,部队的衣食住行问题是个大问题。旅长彭明治将吴奇叫到指挥部说:“你在第19团征粮工作做得不错,希望你继续发挥征粮的聪明才智。眼下是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不但人需要御寒衣服,武器装备也需要御寒的炮衣、枪衣、车衣等,数量大。你想出办法后,我派部队协助。时间紧、任务重,你抓紧办。”“旅长,我想去找一下吕明仁,他现在任中共通辽中心县委书记,在山东临沂筹粮时,他是中共胶东区第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曾帮过我们师的忙。这次征粮和以往不同,一是东北地广人稀,二是它相对于苏鲁地区群众基础薄弱,三是正值冬天气候严寒,时间紧迫。”吴奇回答。吴奇解放军时期照片“怎么,这个书生调到通辽了,我怎么不知道,不过,在山东他帮忙可以,到通辽他不一定行,原因是通辽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成分复杂;再说他初来乍到,虽说是我党在通辽的书记,但我们没有建立政权,他只是个拿不到桌面的地下书记,是个光杆司令。加之地方势力、国民党残余势力、亲日势力,随时都可能反扑过来,你还得想别的办法。”“旅长,你说得有道理,但眼前只有这一条路,我把着重点放到广大乡村,在小城镇发动群众想办法,采取捐、征、买、借等办法先筹措一些应急。不过您还得给我派一个连,遇有国民党的顽固派我们就得杀几个,否则镇不住。”“那好吧,你去试一下,见了吕明仁别说我说的,要不,他认为我这个人贪得无厌。部队的事嘛,我派一个营协助你。”彭旅长嘱咐道。

吴奇找到吕明仁说明来意后,吕明仁当即决定带吴奇到开鲁县发动群众。不巧的是,3天前第3师第8旅已进驻。吴奇心里清楚,开鲁筹粮无望,科尔沁、库伦、奈曼、扎鲁特、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及霍林郭勒等旗、市,地广人稀,更是筹不到粮。

正当吴奇决定前往白城试试时,吕明仁说,据山东方面密报,国民党有一大批粮食从江西运来,作为反攻四平的后勤保障,目前还不知道火车到站的时间。但今天内线报告说,法库县秀水河子地区有大批国民党士兵出入,还有不少民工、马车进去,马车上装有捆得结结实实的麻袋。

吴奇将这一情况速报旅长彭明治后,彭明治拿出地图看了看说:“吴奇,你现在立即赶往法库县,我派第19团第1营与你配合,看到敌人粮食就开火,无论如何要打出粮食来。我现在去向黄克诚师长汇报这一重要情况。”

吴奇随第19团第1营绕道彰武时,发现国民党军队有10多辆军车正从彰武向法库县开来,第1营营长朱文清对吴奇说:“走,干掉他们。”吴奇想了想说:“不急,再观察一会儿,说不定后面还跟着车辆。”“后边跟着车也要干,这打仗得听我的。”“我问你几个问题,你要是能答出来,你就打。一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彰武,而不是法库,你知道彰武有多少国军部队吗?他们反扑过来怎么办?二是你知道这车里装的是什么、要拉到哪里去吗?三是你现在打,一定会暴露目标,后边的车队就会掉头,即使我们截获了这10车粮食,我们怎么搬得回去?”“那你说怎么办?看着物资不打下来,我这心里痒痒。”“我有一个办法,你先派一个侦察排,走小道沿途侦察,看这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