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编制结果与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4:10: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化成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编制结果与分析

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编制结果与分析试读: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及年报的持续披露为学术界和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会计信息。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目前对会计信息的运用多限于对微观层面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没有把会计信息与行业分析及宏观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决策支持作用。应该说,这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缺憾。一、本书的缘起

2009年6月,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中石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现场调研会”上提出,应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研究出一个或者一套权威的会计指数,以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使之成为指导微观经济的“指南针”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提升会计工作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为推动会计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会计指数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将会计指数研究作为财政部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会计学会对课题进展进行跟踪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承担了该课题的研究任务,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王国墚总会计师和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联合主持了课题的研究工作,两家单位先后有20多人参与实质性研究,经过近3年的研究,最终编制出“中国会计指数研究报告(2012)”,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组成了以王化成教授为主持人的核心研究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统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的许多专家教授参加课题研究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也高度重视会计指数的研究工作,将会计指数研究报告列入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的“研究报告系列”,每年给予出版资助。本书便是会计指数报告系列的第一本。我们期待这一报告系列能够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领域。二、本书的概念框架

会计指数是以要素分配理论为依据,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工具,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用以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的一套指数体系,包括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行业评价会计指数和企业投资价值指数。虽然会计指数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很重要,但是本书主要研究会计指数在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应用,为此,将焦点集中于价值创造会计指数。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以各利益相关主体分配的企业新创价值为计算基础,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工具编制的,用以反映企业总体在一定期间的价值创造总量和价值创造效率的指数。包括价值创造额指数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基于上述定义,我们以相关经济理论为支撑、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工具,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编制了价值创造额指数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并进行了分类分析。经过测算我们发现,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既能反映上市公司总体在特定期间的经营全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情况及运行效率。更进一步地,通过对上市公司总体的价值创造总量及价值创造效率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速度、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同所有制形式、行业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为有关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制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三、本书的创新与贡献

从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编制原理、编制结果及应用前景来看,本书的特色和创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指数编制基础可靠。编制会计指数所用会计数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为基础,且中报、年报经独立的第三方严格审计,与那些基于问卷调查的指数相比,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编制基础更加客观、可靠。(2)指数编制体系科学。一方面,企业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其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利用企业会计数字编制的指数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另一方面,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能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经营结果,考察会计指数的变动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调控的经济后果,对后续政策制定起到借鉴作用,因此,会计指数的编制思路体现了微观与宏观的有效融合,编制体系比较科学。(3)学科交叉特点鲜明。价值创造额的计算公式着眼于会计增加值核算方法,立足于要素分配原理,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广义分配论”的思想,并采用指数方法加以编制。因此,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编制建立在经济学、会计学、财务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4)反映问题全面深刻。价值创造额指数波动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整个宏观经济总量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既能反映企业资产配置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对两个指数进行分类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行业及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资源利用效率上存在的差距。可见,包含价值创造额与价值创造效率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能全面深刻地揭示经济运行状况。(5)指数应用前景广阔,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可用于评价单个公司,也可以用来分析一个产业(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总体,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经营管理决策,为行业及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为政府部门制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经验证据与数据支持。

从理论发展与实务指导的角度来看,本书的研究贡献主要包括:(1)丰富并推动了要素分配理论和增值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对要素分配理论及增值会计理论进行检验,为有关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另一方面,从中国制度背景出发,对会计指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推动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2)完善了财务管理目标,实现了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转变。传统的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建立在股东主权理论基础之上,将企业收益界定为企业税后利润,着重探讨税后利润如何在企业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思想忽视了企业中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收益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价值创造额的构成直接与四类主体对应,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思想。(3)为各级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经验支持。对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进行分经济性质、行业及地区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经济性质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省份之间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上的差异,从而为政府部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战略等提供参考。(4)为企业调整战略发展目标、制定经营管理政策等提供决策启示。从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波动情况可以反映出以前期间的宏观调控效果,并预测未来宏观调控方向,从而为微观企业调整长期发展目标、制定新的经营管理政策提供启示。

本研究报告是财政部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指数研究”(2011KJA001)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课题研究的有:王国墚、温青山、陆凌、王华、张昕等。中国人民大学参与课题研究的有:王化成、戴德明、徐经长、吴晶妹、叶康涛、周华、黎来芳等老师,张伟华、卿小权、李志华、高升好、马晓逵、曲进、曹丰、王裕、胡静静、张修平等同学。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翟淑萍参加了实质性研究工作。本研究报告的写作由王化成、张昕、张伟华、卿小权、高升好执笔完成,王化成定稿。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力支持。中国会计学会先后组织3次常务理事会、12次专题研讨会对课题进行研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前后组织4次研讨会并邀请基金经理、投资银行专家对课题进行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召开20多次讨论会对课题进行研讨。参加上述各讨论会的专家学者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由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人数众多,无法一一列举,在本书出版付梓之际,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本研究报告有任何缺点和错误,均由撰写人员负责。

会计指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深知,根据目前的报告,在数据的及时性、样本代表性、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还有许多改进的余地。在今后完成的系列研究报告中,我们会不断改进,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更有用的数据。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化成2013年7月5日

总序

陈雨露

当前中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写法各异,成百舸争流、各领风骚之势。中国人民大学经过精心组织、整合设计,隆重推出由人大学者协同编撰的“研究报告系列”。这一系列主要是应用对策型研究报告,集中推出的本意在于,直面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动态分析和评估预测,建言献策于咨政与学术。“学术领先、内容原创、关注时事、咨政助企”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的基本定位与功能。研究报告是一种科研成果载体,它承载了人大学者立足创新,致力于建设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的学术责任和社会关怀;研究报告是一种研究模式,它以相关领域指标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评估现状,预测未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报告还是一种学术品牌,它持续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和重大战略问题,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以及企业的计划、决策,服务于专门领域的研究,并以其专题性、周期性和翔实性赢得读者的识别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有自己的学术积淀和学术思考。我校素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注重学术研究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曾陆续推出若干有影响力的研究报告。譬如自2002年始,我们组织跨学科课题组研究编写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紧密联系和真实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年不辍,近年又推出《中国法律发展报告》等,与前三种合称为“四大报告”。此外还有一些散在的不同学科的专题研究报告也连续多年,在学界和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报告都是观察分析、评估预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既有客观数据和事例,又有深度分析和战略预测,兼具实证性、前瞻性和学术性。我们把这些研究报告整合起来,与人民大学出版资源相结合,再做新的策划、征集、遴选,形成了这个“研究报告系列”,以期放大规模效应,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这个系列是开放的,未来会依情势有所增减,使其动态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研究报告系列”,还具有关注学科建设、强化育人功能、推进协同创新等多重意义。作为连续性出版物,研究报告可以成为本学科学者展示、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编写一部好的研究报告,通常需要集结力量,精诚携手,合作者随报告之连续而成为稳定团队,亦可增益学科实力。研究报告立足于丰厚素材,常常动员学生参与,可使他们在系统研究中得到学术训练,增长才干。此外,面向社会实践的研究报告必然要与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的状况与需要,从而带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学界以及国外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收“协同创新”之效。

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在出版纸质版本的同时将开发相应的文献数据库,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借助知识管理工具实现信息关联和知识挖掘,方便网络查询和跨专题检索,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适用的增值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系列”是我们在整合科研力量,促进成果转化方面的新探索,我们将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力争使每一种研究报告和整个系列都成为精品,都适应读者需要,从而铸造高质量的学术品牌、形成核心学术价值,更好地担当学术服务社会的职责。

第1章 引言

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经过提炼的企业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政府及时深入地了解微观经济情况,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做好宏观经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升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是企业与政府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会计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完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及年报为学术界和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会计信息,财政部门也积累了包括国有企业快报在内的大量会计信息。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财政主管部门,目前对会计信息的运用仅限于对企业层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没有把企业的会计数据与行业分析及宏观经济分析结合起来,没有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在宏观领域中应有的决策支持作用。基于这种情况,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于2009年6月在“中石油会计一级集中核算系统现场调研会”上提出,应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模型和方法,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数的编制经验,研究出一个或者一套权威的会计指数,以综合反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景气程度,使之成为指导微观经济的“指南针”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提升会计工作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地位与影响。这一设想无疑为拓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扩大会计学的服务职能提供了契机,使会计能够站在宏观经济的高度上实行社会监督,提供社会服务。为推进该设想的顺利实施,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会计指数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将会计指数研究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会计学会对课题进展进行跟踪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形成联合课题组承担了该项课题,本报告就是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1.1 会计指数的定义及框架

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一套指数体系,包括综合反映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综合贡献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评价某一行业内企业整体运行情况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以及分析单一企业股票投资价值的企业投资价值指数(如图1-1所示)。图1-1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指数体系框架图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价值创造总量及价值创造效率,进而反映宏观经济的增长情况和运行质量。通过考察该指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判断宏观经济的总量增长和运行效率的变化趋势。

行业评价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目的在于综合评价某一行业中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该指数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据此可评判其当前运行状况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投资价值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及其市场表现构建的,目的在于反映企业长期投资价值。该指数综合考虑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和成长能力,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投资价值,有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资产定价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图1-1的体系框架中可以看出,我们构建的上市公司会计指数体系既关注微观层面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又考察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同时还可判断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基本上能发挥“指南针”和“晴雨表”的作用。

1.2 编制会计指数的意义

编制会计指数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编制会计指数有助于增强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生成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方法体系之上,集中表现在从填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这套会计循环中,这套科学的方法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与基于企业家估计数据编制的统计指数(如经理人采购指数、经济景气指数等)不同的是,会计指数利用微观企业的实际运行数据来推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形成,而且半年报和年报中的数字经过了审计师严格的审计或审阅,指数编制的数据基础更加客观,从而有助于增强宏观经济分析的可靠性。2.编制会计指数可以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企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企业信息为基础,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处理方法编制的会计指数能够系统、客观地揭示企业总体运行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编制会计指数既可反映甚至预测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又能及时为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反馈,从而为当前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3.编制会计指数有助于提升会计工作的地位,增强会计的社会影响力

目前,会计数据更多地用于分析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较少与行业综合评价乃至宏观经济分析相联系。而在编制会计指数的过程中,通过对微观企业的会计数据加以提炼,其结果能反映一类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可见,编制会计指数有助于拓宽会计数据的应用范围,凸显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升会计工作的地位,增强会计的社会影响力。

1.3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定义

虽然会计指数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很重要,但是本书主要研究会计指数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决策中的应用。为此,本书将重点介绍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理论基础、构建原理、数据测算和具体的分析应用情况。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是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编制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价值创造总量及价值创造效率的指数。在宏观层面,该指数反映了企业经营对宏观经济的综合贡献,通过考察指数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在中观层面,通过对该指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分产权性质、分产业(行业)、地区评价经济增长状况及运行质量;在微观层面,该指数可用于评价单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及经营效率。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分析框架如图1-2所示。

1.4 研究框架

考虑到不同行业自身的规律相对独特,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采用分行业的模式对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利于揭示各行业对全样本指数的作用机理,还能通过行业自身运行情况反映出不同行业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运行规律,为中观层面的行业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对产业部门的分类,上市公司按其所属产业可以划分为农林牧渔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三大类;考虑到金融企业的业务性质较为特殊,且其财务报表项目的内涵与一般企业存在明显差异,故本书将其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同时将上市公司划分为大制造业、大服务业、金融业及农林牧渔业四大类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如图1-3所示。图1-2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分析框架图图1-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指数编制的理论基础

指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动态变化的基本指标,在官方统计和经济分析中处于主导地位(邱东等,2008)。从反映对象来看,统计指数包括经济指标以及有关人口、健康、住房、环境、社会安全、人民生活及福利等相关方面的指数。从所反映现象的特征出发,统计指数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从指数的编制和评价方法来看,统计指数包括综合法指数、平均法指数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等。其中,质量指标指数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是较常用的统计指数。

通过综合法或平均法编制总指数的优点在于反映的信息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并且方便纵向比较。同时,单一的价值指标的权重设定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此,许多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数都采用综合法或平均法编制,如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价格指数(PPI)、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指数(包括综合指数、成份指数、分类指数等)等。

多指标综合评价可以综合考察某一目标的整体实现程度,也可以考察某一类评价对象的整体水平。其评价对象可以是宏观现象,也可以是微观主体。

从宏观来看,许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编制了许多复合指数(如表2-1所示)。

在我国,目前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指标中,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指数包括:企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这两个指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调查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获得。由于其数据性质为调查数据,使得指数的可靠性受到影响。表2-1 多指标复合指数的若干例子资料来源:摘引自邱东、蒋萍等:《国民经济统计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从微观主体综合评价来看,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逐渐增多、信息披露的逐渐完善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用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编制反映企业某方面状况或能力的指数。比较典型的包括南开大学公司治理中心编制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编制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北京工商大学会计投资者保护中心编制的“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指数”,等等。这些指数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合成指数,以综合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状况。如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从信息披露强制性、自愿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综合反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这些指数的编制可以为监管机构评价政策效果及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但难以影响宏观经济决策,也无法起到“指南针”和“晴雨表”的作用。

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编制复合指数的关键在于指标间权重的设定。目前几乎所有的复合指数均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确定权数,即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和价值观,直接、主观地给各指标赋予权重。常用的主观赋权法包括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主观赋权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条件和评价者的意图,但各指标权数的准确性有赖于专家和评价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所编制的指数也会存在一定争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拟采用综合法,以上市公司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为基础编制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该指数编制方法科学、信息反映客观,并且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及运行状况的反映,与宏观经济运行相联系,从而能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2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编制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支持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编制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要素分配理论。经济学家萨伊指出,产品的价值源自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土地)的共同作用,只有将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相应地,这三类要素应当参与新创价值的分配。其中,劳动对应工资,土地对应地租,资本对应利润,此即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构成了早期的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其中,c是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是劳动者在必要时间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中,v+m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前者表现为工资,后者表现为利息、利润等。尽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定了萨伊关于资本和土地也参与价值创造的思想,但二者对企业新创造价值所包含内容的看法是一致的。

与价值创造相对的是价值分配。按照要素分配理论,劳动者出让劳动力获得工资,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地租,借贷资本与股权资本分别获得利息与利润。政府提供国防、环境治理等公共产品,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安定的宏观环境;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制定并执行与企业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确保市场有序竞争、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因此,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参与企业新创造价值的分配。

增值会计学继承了要素分配理论的思想,将增值额(value-added)作为企业收益的核算重心。按照增值额的直接计算方法(additive or direct method),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增加值等于参与价值创造的各要素所获得的收益之和(Lehmann,M.,1954;Renshall,M. et al.,1979;Stobbe,A.,1980;Meyer-Merz,A.,1985;Haller and Stolowy,1995),参与分配的主体包括政府、债权人、股东、职工。这一计算方法主要用于微观企业的价值增加核算,该思路构成了价值创造会计指数计算的逻辑起点。

除上述理论基础外,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为设计价值创造会计指数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持。

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以上分配制度的逐步变化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理顺了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明确规范了各类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是要素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为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的设计与编制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持。

第3章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编制原理与方法

3.1 价值创造额的定义

价值创造会计指数包括价值创造额和价值创造效率两方面。价值创造效率指数的编制以价值创造额为基础。价值创造额是指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为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等利益主体创造的价值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净利润”对应股东的价值分配,“财务费用”对应债权人的价值分配,“支付的各项税费+‘应交税费’期末余额-‘应交税费’期初余额”对应政府的价值分配,“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对应员工的价值分配。该指标立足会计增加值理论,体现了分配理论的思想,从四类利益主体参与企业经营成果分配的角度反映了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所做出的贡献。

3.2 价值创造效率的定义

价值创造额属于绝对量指标,仅能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新创价值总量,多个企业价值创造额的加总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宏观经济的增长情况。然而,由于单个企业以及企业总体在不同期间内投入使用的资源数量不同,因而不能通过简单地比较价值创造总量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在资源受限的前提下,除了维持经济总量的增长,还需兼顾投入产出效率。因此,我们在价值创造额基础上引入了价值创造效率指标,继而编制价值创造效率指数,以反映宏观经济总体、不同产业(行业)及单个企业的运行效率。

价值创造效率是指在单个企业或企业总体在特定会计期间内利用单位资产新创造的价值,反映了经济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就单个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效率是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揭示企业全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从企业总体乃至整个经济体角度看,价值创造效率反映了全社会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3.3 指数编制方法

在定义了价值创造额与价值创造效率后,接下来我们将采用定基指数的形式编制价值创造额指数和价值创造效率指数,并对指数进行除数修正。具体编制流程及有关计算过程详述如下。1.样本选取与基期确定

从统计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中的所有微观企业构成了其宏观主体中的企业,因此,若所有企业的财务数据可获得,那么,对单个企业的价值创造额加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然而,由于非上市公司不需公开披露财务报表,有关财务数据难以获得,故样本初选范围为境内上市公司;同时,考虑到新旧会计准则下部分报表项目(如应付职工薪酬和净利润)的内涵并不持续可比,而且2006年以前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2007年第一季度在沪深两地上市时间超过1年的A股公司为基础。由于上市公司数量在季度分布和行业分布上并非固定不变,为尽量扩大样本,并保证不同期间的样本在行业结构上可比,我们选取2007年第一季度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90%作为样本基数,在综合考虑数据缺失、异常等因素后将样本量定为1273家,继而根据该季度各行业上市公司占比情况确定1273个样本在行业间的分布结构。基于以上筛选标准,各季度总样本量保持一致,而且每一个行业入选的公司数固定,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见表3-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