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4:25:16

点击下载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试读:

总序

2015年,河北处于一个新旧产业交接、发展动能转换且充满“阵痛”与风险的艰难时刻与特殊时期。面对诸多困难和巨大的经济压力,河北省委、省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迎难而上,积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防风险,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平衡点、打好持久战,在战术上坚持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和质量效益提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通过开展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联合举办“河北省智库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社会学理论研讨会”、“深化农村改革智库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和召开“河北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深入调研和学术探讨,形成了2015~2016年《河北发展蓝皮书》。该套书重点围绕2015年我省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等七个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形势、剖析问题、总结经验、预测未来,集中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走向。这既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也是我院系列应用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全书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原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提出的发展思路、对策建议能够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2015~2016年河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6年,应该是我省遭遇自2012年以来最为“难捱”的一年。集中体现在:一是新旧产业接续不力,动能转换尚未完成。2016年,我省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陡然“失效”,新的接续产业虽有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处于培育期、成长期,国内国外并未形成极强的竞争优势。二是在全国“三期叠加”的总基调下,我省较之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多出一个“环境治理攻坚期”,这就规定了我省除了要应对过去因超高增速带来的产能过剩这一“后遗症”,还要下“血本”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我省未来面临的环境治理、节能减耗的边际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三是国内外经济总体上处于不景气、不稳定大环境下,加上房地产的经济拖累,使我省确立的稳增长、惠民生等转型目标面临严峻考验。为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建议:一是强化、细化顶层设计,为京津冀协同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提供质量前提与制度保障;二是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的助推作用,加速释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三是围绕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大力提升金融实体服务效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五是加大支持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满足我省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六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15~2016年河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国内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严峻形势,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确保了全省经济转型有一个稳定的农村环境和农业保障。“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农村农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预计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领取薪金、租金、股金的“三金”农民比重将有所提高,农村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为此,河北省应重点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以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农产品价格平稳、农民持续增收。《2015~2016年河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河北省社会发展多项事业支出保持增长态势,确保了社会事业的平稳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尤其可喜的是困扰已久的雾霾天气治理成效显著,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环京津贫困带、公共服务差距、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城市培育等社会发展问题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逐步得到解决。2016年,将以落实“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制定脱贫攻坚具体措施,开展实验区建设,推动城市支点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以生态环境支撑区为重点的生态体系,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的民生建设,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进一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是文化产业仍呈现逆市上扬趋势,但增加值增长幅度开始下滑,在全国排位仍居中游水平;二是增长动力呈现出全面受制的态势,但稳增长的难度要比全省经济面小得多;三是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势头大好,亮点频现,但多年来制约发展的难题仍未破解;四是以高端化的文化创意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仍然任重道远;五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仍然分散和低级化,与京津协同共建及借力转型还停留在表面上。2016年,我省应进一步明确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定位与目标,着力构建“1+3+6”的综合保障体系,即“一套顶层设计方案,三个基本原则,六项综合保障措施”,协同应用法规、经济、行政三种调节手段,从体制机制创新、措施保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系统引导三地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2015年河北人才发展报告》指出: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人才储备基础雄厚、人才投入持续加大、人才产出和载体建设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扩大,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人才工作中的问题很多,但机遇仍较明显,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京张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等,都有利于人才工作。根据发展目标,针对河北实际,我们必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人才保障。《2015年河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报告》指出:2015年,河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迈出新步伐。纪念抗战70周年活动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善行河北”继续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成为亮点,“中国梦·赶考行”“百姓故事汇”深入百姓。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依然存在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培育践行载体还需要进一步搭建,工作合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016年,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十三五”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河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续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重在深化,推动工作向倡导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延伸;贵在行动,在各行各业深入持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落在实践,搭建各界群众便于参与的公益活动平台;要在融入,用良法善策昭示正确的价值导向;行在群众,抓好公益广告宣传引领价值导向;成在坚持,锲而不舍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的行动自觉,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2015年河北法治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是河北未来几年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法治河北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是河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河北建设的开局之年,在法治建设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举措措施。在立法方面,突出问题导向,着眼务实管用,不断强化科学立法;在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方面,继续推行公开透明,法院加大网络庭审直播力度,检察机关网上发布重大案件信息,公安行政处罚裁决文书网上公布,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公信力显著提升。5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了更加明确的部署;在加强全民守法方面,创新普法形式,建立多元化普法平台,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素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总体看来,全省法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法治河北建设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2016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质性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一个引领、四个作用”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努力实现积极服务、精准服务和有效服务,不断加强对全省经济社会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河北篇章提供思想保障、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我们企盼《河北发展蓝皮书》能为全省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并希望领导、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对我们的研究预测提出宝贵建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郭金平2016年1月

序言

彭建强

2015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是河北强力推进转型升级、压减过剩产能、隐忍“壮士断腕”痛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中,国家经济形势仍未见好转,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挑战对文化产业影响开始显现。而京津冀三地也开始了协同发展的新征程。在多重背景下,如何把握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分析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中的问题,提出适应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思路与对策,是本年度文化理论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

本年度的文化产业蓝皮书在前瞻性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区域发展和创意策划等方面进行了专门分析研究,探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河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是面临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提出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和规划思路,力图为全省文化产业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本书还存在一些缺点,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与同行多提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省社科联副主席2016年1月

总体报告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路径和对策措施——2015~2016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5年是河北强力推进转型升级、压减过剩产能、隐忍“壮士断腕”痛楚的第二年,在这一年中,国家经济形势仍未见好转,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挑战对文化产业影响开始显现。恰逢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出台,京津冀顶层设计已基本成形,京津冀三地开始了协同发展的新征程。在多重背景下,分析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探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中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思路与对策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一)文化产业仍呈现逆市上扬趋势,但增加值增长幅度开始下滑,在全国排位仍居中游水平

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120亿,同比增长20%左右,占GDP的比重3.8%左右,较2013年高出0.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在全国和全省经济下行格局中表现得很抢眼,从行业增长角度看,我省文化产业仍然处于行业领跑状态,只是增长率相对于上年30%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总量、增长率及所占比重看,我省仍然处于中游位置,并无明显的变化。由于2015年全省文化投资及出口增长的水平大体与2014年相当,而消费水平将明显低于2014年,所以,2015年全年预计将维持16%~22%的增长速度,占全省GDP的比重将突破4.0%,并将继续领跑各行业。(二)增长动力呈现出全面受制的态势,但稳增长的难度要比全省经济面小得多

从投资看,2014年全省新增文化产业项目(含改扩建)近50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00余个,新增文化类市场主体9000多户。2015年深圳文博会河北省集中签约51个运作成熟的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超过992.61亿元。除此以外,还优选了一批要素齐全、条件完备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向国内外客商推介招商,共计10大类141个项目,招商额约614亿元。从统计数据看,2015年1~10月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31.6%,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长。从消费看,2014年书报杂志类(增长38.4%)、电子出版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5.8%)、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增长16%和28%)等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而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5%)等消费增长与上年相比呈悬崖式跌落,跌幅达到10~16个百分点。2015年1~10月,文化消费中除文化办公用品类、国内旅游还保持较高增长外,其他大类均快速下滑,基本上全部变成负增长。分析以上数据表明,投资仍然是文化产业增长的主动力,但河北文化产业的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旅游、主题园区、民俗产品制造等,这些都是需要土地空间的,而目前河北发展的瓶颈也在于此,土地对投资的制约在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严重的。而近两年文化消费的低迷和萎缩为文化产业增长蒙上阴影,如果下行势头不能迅速扭转,将很快会波及到投资的效益和热情,最终也会拉动投资下滑。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文化产业的稳增长(稳定在20%)要比全省经济稳增长容易得多。(三)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势头大好,亮点频现,但多年来制约发展的难题仍未破解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园区、企业层面,都在协同发展的实践中走到了前面。比如,2014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在天津市共同签署《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三方将在内容生产、转型升级、市场共建、资源对接、“走出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努力实现协同发展;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三地同唱盛世曲,携手共筑中国梦”2015年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廊坊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委、天津市西青区旅游局等单位主办的2015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暨茶叶茶文化博览会;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理事会牵头,联合京津冀三地重点文化产业科研机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企业,发起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联盟等。除此以外,环首都各市(县)都筹办开展了一系列与京津文化产业对接、联合以及洽商合作意向等协同活动和事件。全省呈现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机勃勃的局面。但是,在推进和落实这些活动中,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产业协同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如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要素流动、市场统一、体制机制不衔接等仍然有待破解,否则,推进结果就会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和“不了了之”。(四)以高端化的文化创意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仍然任重道远,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倾力谋生却难以借力升级产品结构的特征仍然明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三地的职能定位,其中北京的定位就是全国文化中心。所以文化产业分类中,文化创意类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文化产业如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较适宜在北京发展,而河北理应与京津在文化产业进行合理分工以体现自己的定位与价值,不需要盲目与京津比拼“玩高端”。河北依托传统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了较大规模的文化旅游、民俗产品、主题文化公园和体育休闲健身等产业,这些本应都是河北的强项,现在的问题是,河北的“强项”并不强,每个项目从创意策划、开发建设到经营管理都停留在传统落后的理念和保守僵化的发展方式上。本应借助北京文化创意全国领先的优势,与北京创意产业合作,借力或共建一批我省传统优势领域中的“强势项目”,但实际中发现,我省绝大多数市县仍然在固步自封,死死地守着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其做简单的复制延伸产业链工作,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开发路线与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开发思想和方式也完全趋同,比如,当地有什么历史名人,就挖掘一些故事或事例,圈地建亭、立碑、盖庙,结合一些当地生态资源,起个某某名人园或某某文化产业园等,无非是向下再延伸一些餐饮、农家乐、民俗工艺品制售、娱乐演艺和养生休闲等产业链,千篇一律,从全省各地申报的文化产业项目内容中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特点。在全省文化产业项目中,几乎很难看到引入北京文化创意策划大腕公司利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活用当地生态和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中发展衍生出来高端化产品,借力升级文化产品结构的理念仍然十分缺乏。(五)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仍然分散和低级化,与京津协同共建及借力转型还停留在表面上

提起文化产业园,人们会想到北京的798艺术区。目前,国内外至今尚无对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统一界定。但是,结合目前国内的行业情况,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园理解为由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在特定地理区域,同时依靠其独特的文化定位与园区形象,形成了集生产、交易、研发、娱乐、观光、住宿等多元结合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同所有产业园一样,文化产业园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综合优势,形成企业文化等领域上有着极大的贡献。2009年至今,我省迎来了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开发与建设的高潮期,初步统计,全省大约有150个左右的独立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包含了由文化旅游景区延伸开发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或主题园区。但园区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对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起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主要问题一是园区发展质量较低,基本上是属于1.0级别的文化产业园,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企业较少,具有国际影响力、体现河北创造的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园区内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协调或产业带动力不强;二是各市、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定位总体上趋同,虽然所依赖的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不同,但园区开发路数、建设模式和经营方式都属于一个模子出来的,所以,部分产业和项目存在同构性、同质化现象;三是园区的政策基本上落不到实处,产业促进政策不到位,文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四是园区内产业融合发展有待加强,脱节问题仍是我省文化产业园区的顽疾,文化资源和创意的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相关产业对于文化创意创新的认识不足,文化与科技、金融、农业、体育、制造业和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以园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集聚融合,实现产业协作、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用不明显,缺乏通过园区建设进一步集聚文化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的能力和方式。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看,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抓住文化产业要与京津协同发展的机遇,没有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到与京津协同共建或借力转型、借势提升的思路上来,没有深入借助京津创意产业之力,全面提升园区规划,也没有依托规划全面改建、新建和共建文化产业园区,在融资、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供给上没有与京津文化创意园合作,园区管理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滞后。

综上所述,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速度不慢,但在河北“壮士断腕”行为对文化消费的压制下,增长动力不足,发展开始转慢。如何提高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弱势的经济形势下走出一条支撑河北经济面的亮丽的“风景线”,需要我们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置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下统筹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核心的工作任务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未来十五年内,北京将逐步将一些国家规定必须迁出的非首都功能在冀津两地落户,这将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增量腾飞、改造提升的绝佳机遇,也将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贯穿中长期的发展动力。所以,河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必须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必须依靠文化产业合作分工与互利共赢带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崛起。因此,分析探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问题及其推进原则、保障措施,是明确未来河北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重点任务。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缺失

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是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近年来,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议题在理论研究研讨、政府部门实践及社会推广中均有所推进。但是,京津冀三地由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城市功能角色定位等因素所致,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子业态各有特色,区域性产业关联度和互补性偏低。从人均文化产业GDP指标看,北京是河北的7倍,天津是河北的5倍。依托丰富的文化智力、金融及信息技术优势,北京市文化产业在传媒影视、动漫、新媒体等行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依靠高附加值的现代文化产业领跑于津冀。天津和河北文化产业年均增加值较高,但在人才智力、科技支持、内容创意方面短板效应较突出。如何才能使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形成文化产业共同体呢?这需要在发展定位、发展规划、三地文化协同体制机制构建、如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转移和共建等方面形成具体的、达成共识的设计,理应明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实施过程中河北如何与北京共同谋划、设计好利用承接地资源和新承接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共同推动大文化产业在京冀两地的投资与市场培育。而目前在三地文化产业顶层设计方面的缺失使得三地文化产业并未发挥出协同共赢的发展态势,仍然是“玩单飞、拼市场、恶性竞争”的局面。(二)协同发展平台与载体建设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共建平台和载体是实现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最佳方式。从目前京津冀三地政府、行业协会、各类部门等签署的各种协议、意向来看,三地在共建协同发展平台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比如,北京的传媒、动漫和影视演艺方面实力雄厚,但却没有与河北、天津建立起产业链延伸的平台,而将一些产业链分工项目摆在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甚至是中部地区,从三地文化产业发展特质和属性看,京津冀三地完全可以形成以北京为设计创意策划总部,以津冀为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或文化产业成果转化基地的“总部——分部模式”,也完全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主带多副”的模式。但从实践看,三地并没有形成类似这两种合作模式的共建平台和载体,甚至连这种类似的基本的想法也没有探讨。从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对接来看,三地文化产业项目之间的联系与产业链贯通方面还未有明显的建树。各报各的项目,各地的项目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分工和协作,也没有形成一个巨大的完整的项目共同体或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平台和载体的严重不足,割裂了文化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将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局限在了理论和研讨层面。只有充分重视三地共建文化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包、文化功能实验区和具有特殊主题效应的专题性大型产业公园,才能真正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走向良性共赢的轨道。(三)文化产品和要素统一市场和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未建立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而难以破解,那就是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分割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比如,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不统一;文化市场执法把握的不一致;财税共享机制有待于创新突破;人才智力等文化创意的要素阻碍还未能破除;资本渠道及高新技术等方面的转移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隐型障碍”,等等。从战略层面看,问题有三个:一是自我封闭的规划体制和功能配置机制,导致京津冀区域文化功能配置不当,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等布局失衡;二是持续沿用传统计划式战略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落差持续扩大;三是行政分割的财税体制和社会发展政策,阻碍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四)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落差巨大

从京津冀三地目前已实施的文化产业各类扶持、优惠和促进发展政策看,河北由于财力、思想观念、执行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不足导致与京津两地在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落差巨大,已经形成政策“洼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政策机制上统筹共建,人才资源和优质要素仍然要向京津两地流动。比如,我们在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小微企业扶持的含金量政策、文化人才招引的政策红利、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量级与使用额度、文化企业融资机制的构建方面,都大大落后于京津。未来三地协同发展,必须要推动建立京津冀区域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在税收优惠共享的统筹政策、税源分享机制、资本统筹融资、专项资金共同出资集合使用等方面都要强化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才能更好地支持三地共建互惠文化项目。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一)规划衔接、特色联动

加强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强化与京津冀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积极通过北京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带动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推动北京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结合京津冀三地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政策、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引导三地通过规划、产业布局、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三地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二)融合提升、政策覆盖

促进科技、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推动京津冀三地重点产业领域的分工合作与衔接融合,激发河北和天津传统文化行业活力,加快北京优势文化行业的分基地和转化基地在河北成长,谋划和规划一批三地合作共建的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带动三地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在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地位的同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经验,采用“一区多点、政策覆盖”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北京周边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作为首都文化总部经济的政策延伸区,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完善区域分工,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三)先行试点、循序渐进

依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和河北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各行业发展特点,挑选若干发展基础较好、政策示范条件成熟、试点意义重大的功能区或分片区予以重点支持,率先开展项目审批、财税支持、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政策先行先试,为功能区整体规划建设和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坚持空间集约利用,制定先行先试政策,鼓励功能区带动传统历史文化区域、工业遗址的有机更新和商务办公区域的文化转型发展,推动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四、借力协同发展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崛起的保障措施

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目标,着力构建“1+6”的综合保障体系,即“一套顶层设计方案,六项综合保障措施”,协同应用法规、经济、行政三种调节手段,从体制机制创新、措施保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系统引导三地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制定一套顶层设计方案

1.建立协同机构,统筹联合编制战略规划

建立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或协调领导机构,构建利益协调长效机制。建议三地联合编制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战略规划应以统筹和梳理三地文化资源为基础,从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入手,本着共享、互补及开放的原则,对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思路、行业分工、空间布局指导、业态分布、协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科学、客观的整体规划。

2.构建协同体制机制,加强政策统筹协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思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探索建立各级部门、区县政府、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的文化产业协同管理运营新模式,研究制定三地共建文化产业功能区发展相关条例与政策,建立功能区内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探索建立规划衔接、部门合作、产业联盟、技术共享、市场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发展和规范三地相关行业协(商、学)会、中介组织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研究行业发展、制定共性标准、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研究确定三地文化创意企业、人才、产品等一揽子认定政策等。(二)完善六项综合保障措施

1.财税支持保障

建议筹划建立“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引导基金”,支持引导三地协同共建的重点文化功能区建设,加强省、市两级文化创新发展资金的统筹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和重大项目按照产业定位布局落地。鼓励政府采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引领和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细分市场。借力国家京津冀规划纲要中有关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可在河北复制延伸的规定,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法,积极争取出台与北京共建文化重点功能区的税收优惠试点政策。比如,在规定期限内,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在规定期限内免征房产税,等等。

2.投融资创新保障

充分借力首都金融机构总部和天津金改试验区的优势,建立完善我省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鼓励银行、信贷和担保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专营机构、特色支行和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增加版权质押、股权融资、信用担保、融资租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多种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融资品种。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探索金融机构选择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型文化创意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域、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和功能区的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京津冀文化产权交易所,充分利用京津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及相关专业性展会、交易会等平台,促进功能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易。

3.发展用地保障

对京津冀三地合作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共建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区),要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保障产业用地,优先安排项目用地计划指标。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旧城、旧工业区和城郊地区的产业升级改造,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利用工业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模式。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鼓励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新城建设,对于能够带动县(市、区)发展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探索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增加文化创意产业用地分类,并在修改城市总体规划时,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空间专项规划。

4.人才队伍建设保障

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尤其对“万人计划”中文化艺术人才省级和市级财政要拿出与中央计划相配套的培养经费。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创意领军人才、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金融融合的资本型人才、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和贸易规则的外向型人才。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研究探索产学研联动的三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完善国有、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在功能区内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京津冀区域文化创意人才的统一认定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互认工作,建立统一的文化创意人才信息资源库和综合保障服务平台。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5.公共服务体系保障

大力建设城乡、功能区、产业园区的文化公共设施和空间环境,全力提升城市建成区、乡镇文化品味。建设三地统一的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公共设备使用、技术认证和指导等服务。加强文化艺术、文化交易、会展活动、文化休闲等板块的中介服务平台与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功能空间的带动能力。

6.对外交流保障

在曹妃甸、石家庄等综合保税区着力建设文化保税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我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重要窗口。制定出台我省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出口优惠政策,落实“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的政策。鼓励共建文化园区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搭建产品服务贸易中介平台,举办投资贸易推介活动,承办国际文化节事活动,参加国内外相关文化节会。推动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张家口等城市承接国际文化创意节事、赛事,举办国际文化创意产品展演、展拍。努力将一批文化创意功能区、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等建设成为具有河北文化发展特色的国际名片。加强我省大中城市与国内外创意城市、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交流,重点推进创意设计和相关行业在产业联动、版权保护、风险投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快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和相关产业的企业、组织、大师、工作室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省内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文化创意类外包业务。执笔人:陈璐 薛维君 郭贵领王立岗 焦艳 波赵龙

前瞻研究

提升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研究

姚胜菊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和前提的,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活力,其发展也就失去了原动力,所以说创新活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文化产业创新也是河北创新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一、我省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新举措不断涌现

2014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同比增长20%,占GDP比重达到3.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这些成绩得益于我省日益丰富的提升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新举措。(一)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创新力度加大

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文化产业合作项目密集推出,一是来自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三地联合搭建合作平台,优化跨区域合作环境;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三地互补性对接;培育中小企业,夯实文创园区产业基础;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跨界文创产业共赢;实现园区结对,打造三地文创品牌形象;二是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与北京出版集团、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举办了战略合作意向签约仪式,三方将在内容生产、转型升级、市场共建、资源对接、“走出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努力实现协同发展;三是由廊坊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西城区旅游委、天津市西青区旅游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5京津冀旅游文化产业暨茶叶茶文化博览会在廊坊举行。此次博览会首次把旅游和茶文化进行融合,开设京津冀旅游展和茶文化旅游展两个展区,全面展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成果。北京西城区、天津西青区、河北廊坊市三地旅游部门及辖区内的50余家旅游企业参会;四是由河北省旅游局、廊坊市政府联合主办了“游名村赏名镇触摸乡愁——2015京津冀游客河北名镇名村首游式”,河北旅游局重点推介了河北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旅游资源,首次推出“京南古城3日游”“京东长城古镇3日游”“太行山古村深度5日游”等10条特色鲜明的名镇名村黄金旅游线路。这10条线路,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整合了三地的名镇名村旅游资源。(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目标

2015年8月,我省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北省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河北将培育形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河北特色文化品牌。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65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比例达到5%,成为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计划》还明确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加快新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推动创意设计服务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6个方面。根据《计划》要求,我省将突出抓好文化产业强县、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到2017年底,力争每个设区市都能打造出3至5家大型骨干文化创意企业;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主动与京津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吸引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河北。此外,全省还将在政策法规保障、投融资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给予重点扶持和倾斜。(三)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网上线

为拓宽我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和渠道,2015年4月,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网正式上线运营,它是一家以打造和推广特色文化产品为主导的网站,以弘扬我省民族传统文化为重点,并力争利用网络无限广阔的平台,让世界了解河北的特色文化产品,让河北的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网站不仅是汇集和展示河北特色文化产品的平台,亦是加强省内外文化交流、实现区域间共谋发展的平台。网站推出了与艺术家签约等创新模式,大力推介优秀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时发现和发掘有潜质的艺坛新人。二、我省文化产业创新的支撑要素有待加强(一)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创新不够

国家与有些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方式改革先行一步,比如由财政部、中银国际等共同发起的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由北京市政府倡导发起的北京服务·文化创新发展基金,由湖南省财政厅、长沙市人民政府牵头设立的湖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云南省委省政府设立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到2013年4月,全国范围内设立的92支基金广泛分布于18个省市,其中私募股权基金较为活跃的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地区基金数量较多,文化产业基金数量分别为20、13、10和5支,这4个省市累计成立48支文化产业基金,在全国范围数量占比高达52%。2011年7月,国内首支由财政部牵头的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该基金拟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重点投向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等领域。首期募集60亿元,目标总规模为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5亿元。2012年底,山东省级财政拿出了500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认购,首期规模实现3.1亿元。基金通过股权、债权、债权股权结合等投资方式,支持山东省比较优势强、发展前景好、上市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高成长中小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9月,河南省首只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河南中原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宣告成立。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企业共同出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达3亿元。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优秀的、河南当地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进行价值潜力分析和包装;另一方面通过基金的股权投资,布局处于关键文化产业链节点的公司和团队,构建从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元素打造到价值释放的完整产业链,对河南省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和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我省在文化产业投资方式创新上滞后一步。到目前为止,我省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有些民营企业投资建立了一些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如由河北环渤海湾经济技术集团联合玄元投资发起成立的河北省旅游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河北汇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少、单个规模小,在全国各省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排名中没有进入前十名,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不相匹配。政府财政对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投入也捉襟见肘,2013年,北京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100亿元,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20亿元,而我省2015年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只有3亿元。(二)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实力欠佳

2014年7月,北京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挂牌成立,它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一带为核心承载区,将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围绕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领域进行改革创新,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文化贸易等高端文化产业。近年来,实验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首都国际资源丰富、商务氛围最浓厚、高端人才聚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突出的区域之一,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实验区共汇聚了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阿里巴巴、亚马逊、乐视、奇虎360、万达院线、恒大文化、蓝色光标、掌中浩阅、蓝海电视、洛可可等1.8万家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创企业收入达到了1800亿元,占北京市的1/7。在实验区辐射带动下,朝阳区已经成为首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截至2014年底,规模以上文创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00亿元,约占北京市的1/4,预计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0亿元;2014年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区级财政收入95.1亿元,是2009年的近2.5倍,占朝阳区区级财政的22.86%,预计2015年实现区级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

而我省的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一是对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要求不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对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初衷认识不清,没有充分认识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和具有原创性的创意才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根本,导致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园区开发商、运营商、管理者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利用文化产业优惠政策谋求短期利益,跑马圈地进行商业房地产开发,导致文化产业园区有的成为了普通物业,有的成为了商业地产,这一问题在我省各地市,尤其是在县级产业园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园区急于招商引资,在企业准入和落户布局上存在着短期行为,这已经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的“软肋”。二是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配套服务平台,园区建设更注重“硬件”设施,忽视“软件”服务。文化产业园区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需要具备融资辅助、人才服务、产业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如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园区的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就会受到制约。从我省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具备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共享体系、信息互通体系、市场服务体系的园区寥寥无几,仅有几个省级重点园区这些软件服务相对较为健全,如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印刷产业园、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等,而各地市规划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中,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战略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园区少之又少。(三)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上海文化产业结构近两年得到不断优化,新兴文化产业占比明显增大,增长速度显著提升。以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52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6%,同比增长11.6%。总体上看,上海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载体日趋多元化,重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显现;企业活力增强,“大、中、小”各种所有制企业齐头并进;产业空间布局向“一轴、两河、多圈”集聚,呈现产城融合态势。

我省文化产业的结构欠佳并且升级缓慢。2014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20亿元,同比增长20%,占GDP比重达到3.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离支柱产业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发达省市;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出版发行、文化演出、休闲娱乐、传统工艺美术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传统行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传播、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度较低;缺乏知名文化品牌,我省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至今还未出现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即没有涌现出类似深圳华强、华谊兄弟等这样的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更缺少像北京、上海那样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具有聚集效应的文化产业集群。(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够

2015年7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为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制定了路线图。《行动计划》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提质行动、数字内容产业提速行动、旅游文化内涵开发行动、教育服务业态培育行动、体育产业空间拓展行动、城市文化品位提升行动、文化金融服务创新行动、商务服务业态优化行动、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行动、现代农业创意增效行动等十项重点任务。计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培养一批高素质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运营有序、差异发展、协作支撑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突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我省在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行业融合创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表现在,文化产业与支撑要素之间的融合较多,而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较少,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比较重视与高新技术、金融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持要素之间的融合,而推进文化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融合的呼声和实践相对较少,推进难度较大,推进速度迟缓,尤其是文化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步履蹒跚。文化产业内部融合较多,而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较少,文化产业融合初期,产业内各行业之间有着许多互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较容易达成融合意向,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就走在了其他产业融合的前列,步伐较快。跨界融合由于发展方式和经营理念相差悬殊、跨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磨合,融合的速度较慢。文化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我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融合的方式比较原始,融合的模式比较单一,融合的内容比较粗浅。此外,我省还缺乏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整体谋划和长远设想,没有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进入产业化时代,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文化产业远未真正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我省还缺少把丰富的文化宝藏开发“变现”为产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五)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结合不够紧密

在“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的高度利用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的有力武器和捷径。2014年,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首先,互联网激发文化消费热情,使文化产业服务实现升级。2014年北京举办第二届惠民文化消费季,两个月期间,累计消费金额达101.4亿元,消费者通过网络订票、文惠卡等方式获得的优惠低至五折。其中,网上惠民文化消费季参与的网站数量增加到13家,电商公司围绕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展开促销活动,引导市民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从电子阅读的逐渐普及到剧场、影院的网络低价售票,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2014年我国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达到近300亿元的票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如果没有互联网营销模式产生的低票价,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消费量,也不可能刺激行业推出这么多电影。互联网激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而消费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供给。其次,互联网贯通文化生产链条,使文化产业经营消除壁垒。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看,互联网贯通了资金筹集、内容制作、明星造势、宣传推广、发行销售、产品衍生等各个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技术的带动下,在操作方式和产品推广上都产生了巨大跨越,对一些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文化传媒领域的上市公司共发生169例并购,至少有1600亿元资金涌向了文化产业,而其中最显著的现象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阿里巴巴完成对文化中国的股份收购,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爱奇艺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此后一年计划投资7部国产电影和一部好莱坞电影;腾讯文学在与盛大文学合作之后,2015年3月又与美国数字发行公司Trajectory签署协议。

我省文化产业在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方面有待提高。到2014年底,我省文化与网络科技融合发展的企业在河北省文化产业规模中约占20%,河北省投资上亿元的骨干网络科技文化企业约三十多家,基本形成了以软件、网络、游戏和计算机服务为主体,以高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为特征,以数字化和高端化为方向的文化产业体系。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北省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的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显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