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员必知要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4:38:1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振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施工员必知要点

施工员必知要点试读: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施工队伍日益壮大。本书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201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201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2)、《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等相关规范和标准编写而成的。

本套丛书体例新颖,内容以“必知要点”形式表达,从工作实际需求出发,力求使读者查找知识点时一目了然,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书共分为八章,包括:基础知识、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防水与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冬期工程等。本书可供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由王振主编,王文胜、王霞、代斌、田文静、刘恰、吕军、孙奇涵、朱永新、吴善喜、张文权、金慧、杨丕鑫、解兆谦、吴铁强、陈伟军参与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优秀书籍、专著等资料,并得到了业内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的经验和学识有限,尽管编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仍不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编者2013.06目录

第1章 基础知识

必知要点1:施工员的工作职责

必知要点2:施工员的专业要求

第2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

必知要点3:土方开挖

必知要点4:土方回填

必知要点5:换填垫层施工

必知要点6:预压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7:压实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8:夯实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9:挤密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0: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2:旋喷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3:土桩、灰土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4: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5: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6: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施工

必知要点17:水泥为主剂的注浆加固

必知要点18:硅化浆液注浆加固

必知要点19:碱液注浆加固

必知要点20: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

必知要点21: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必知要点22:沉管灌注桩和内夯沉管灌注桩

必知要点23: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必知要点24:灌注桩后注浆加固

必知要点25: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

必知要点26: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必知要点27: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必知要点28:锤击沉桩

必知要点29:静压沉桩

必知要点30:钢桩(钢管桩、H形桩及其他异型钢桩)施工

第3章 砌体工程

必知要点31:砌筑砂浆材料要求

必知要点32:砂浆的配制与使用

必知要点33:砌砖的技术要求

必知要点34:砖砌体的组砌形式

必知要点35:砖砌体的施工工艺

必知要点36:砌块排列

必知要点37:芯柱设置

必知要点38:砌块砌筑

必知要点39:芯柱施工

必知要点40:石砌体工程

必知要点41:面层和砖组合砌体

必知要点42:构造柱和砖组合砌体

必知要点43:网状配筋砖砌体

必知要点44:配筋砌块砌体

必知要点45:烧结空心砖填充墙砌筑

必知要点46: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砌筑

第4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

必知要点47:模板工程制作与安装

必知要点48:模板工程拆除与维护

必知要点49:钢筋加工

必知要点50:钢筋连接与安装

必知要点51:预应力工程制作与安装

必知要点52:预应力工程张拉和放张

必知要点53:预应力工程灌浆及封锚

必知要点54:混凝土制备与运输的原材料

必知要点55:混凝土配合比

必知要点56:混凝土搅拌

必知要点57:混凝土运输

必知要点58:混凝土输送

必知要点59:混凝土浇筑

必知要点60:混凝土振捣

必知要点61:混凝土养护

必知要点62: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必知要点63: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必知要点64: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验算

必知要点65:装配式结构工程构件制作

必知要点66:装配式结构工程运输与堆放

必知要点67:装配式结构工程安装与连接

第5章 钢结构工程

必知要点68:焊接工艺

必知要点69:焊接接头

必知要点70:连接件加工及摩擦面处理

必知要点71:普通紧固件连接

必知要点72:高强度螺栓连接

必知要点73:放样和号料

必知要点74:切割

必知要点75:矫正和成型

必知要点76:边缘加工

必知要点77:螺栓球和焊接球加工

必知要点78:构件组装及加工

必知要点79:钢结构预拼装

必知要点80:钢结构安装

必知要点81:压型金属板

必知要点82:涂装

第6章 防水与屋面工程

必知要点83:防水混凝土

必知要点84:水泥砂浆防水层

必知要点85:卷材防水层

必知要点86:涂料防水层

必知要点87: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必知要点88:金属防水层

必知要点89: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

必知要点90:锚喷支护

必知要点91:地下连续墙

必知要点92:盾构法隧道

必知要点93:沉井

必知要点94:逆筑结构

必知要点95:排水工程

必知要点96:注浆工程

必知要点97:找坡层和找平层施工

必知要点98:保护层和隔离层施工

必知要点99:保温与隔热工程

必知要点100:卷材防水层施工

必知要点101:涂膜防水层施工

必知要点102:接缝密封防水施工

必知要点103:瓦屋面施工

必知要点104:金属板屋面施工

必知要点105:玻璃采光顶施工

第7章 装饰装修工程

必知要点106:抹灰分类

必知要点107:一般抹灰施工

必知要点108:装饰抹灰施工

必知要点109:木门窗制作与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10:金属门窗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11:塑料门窗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12:特种门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13:门窗玻璃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14:木吊顶施工

必知要点115:轻金属龙骨吊顶施工

必知要点116:天然石材施工

必知要点117:室内镶贴釉面砖施工要点

必知要点118:涂饰工程

第8章 冬期工程

必知要点11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

必知要点120:砌体工程

必知要点121:钢筋工程

必知要点122:混凝土工程

必知要点123:保温及屋面防水工程

必知要点124: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必知要点125:钢结构工程

必知要点126:混凝土构件安装工程

必知要点127:越冬工程维护

参考文献第1章 基础知识必知要点1:施工员的工作职责

施工员的工作职责宜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 施工员的工作职责必知要点2:施工员的专业要求(1)施工员应具备表1-2规定的专业技能。表1-2 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2)施工员应具备表1-3规定的专业知识。表1-3 施工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第2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必知要点3:土方开挖

土方工程的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土方开挖、运输、填筑与压实等。应尽量采用机械施工,以加快施工速度。常用的施工机械有: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单斗挖土机等。土方工程施工前通常需完成以下准备工作:施工现场准备,土方工程的测量放线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有时还需完成以下辅助工作:基坑、沟槽的边坡保护、土壁的支撑、降低地下水位等。

1.土方边坡

土方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完毕后,基坑(槽)边坡土体由于自重产生的下滑力在土体中产生剪应力,该剪应力主要靠土体的内摩阻力和内聚力平衡,一旦土体中力的体系失去平衡,边坡就会塌方。

为了避免不同土质的物理性能、开挖深度、土的含水率对边坡土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导致塌方,在土方开挖时将坑、槽挖成上口大、下口小的形状,依靠土的自稳性能保持土壁的相对稳定。

土方边坡用边坡坡度和边坡系数表示,两者互为倒数,工程中常以1:m表示放坡。边坡坡度是以土方挖土深度H与边坡底宽B之比表示,如图2-1所示,即:   (2-1)   式中 m——边坡系数,m=。图2-1 边坡坡度示意图

土方边坡的大小主要与土质、开挖深度、开挖方法、边坡留置时间的长短、坡顶荷载状况、降排水情况及气候条件等有关。根据各层土质及土体所受到的压力,边坡可做成直线形、折线形或阶梯形,以减少土方量。当土质均匀、湿度正常,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底面标高,且敞露时间不长时,挖方边坡可做成直立壁不加支撑,但深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

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1.0m;

硬塑、可塑的粉土及粉质黏土1.25m;

硬塑、可塑的黏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黏性土)1.5m;

坚硬的黏土2m。

挖方深度超过上述规定时,应考虑放坡或做成直立壁加支撑。

当土的湿度、土质及其他地质条件较好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可放坡开挖不加支撑的,其边坡的最陡坡度经验值应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 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的最陡坡度注:静载指堆土或材料等;动载指机械挖土或汽车运输作业等。静载或动载距挖方边缘的距离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壁的稳定;堆土或材料应距挖方边缘0.8m以外,高度不超过1.5m。

永久性挖方边坡应按设计要求放坡。对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性挖方边坡坡度,根据现行规范,其边坡的挖方深度及边坡的最陡坡度应符合表2-2的规定。表2-2 临时性挖方边坡值注:1.设计有要求时,应符合设计标准。2.如采用降水或其他加固措施,可不受本表限制,但应计算复核。3.开挖深度,对软土不应超过4m,对硬土不应超过8m。

2.土壁支撑

土壁支撑是土方施工中的重要工作。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机械设备等合理选择支护方案,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土壁支撑有较多的方式。(1)横撑式支撑 当开挖较窄的沟槽时多采用横撑式支撑。即采用横竖楞木、横竖挡土板、工具式横撑等直接进行支撑。可分为水平挡土板和垂直挡土板两种,如图2-2所示。这种支撑形式施工较为方便,但支撑深度不宜太大。图2-2 横撑式支撑1—水平挡土板;2—竖楞木;3—工具式横撑;4—竖直挡土板;5—横楞木

采用横撑式支撑时,应随挖随撑,支撑牢固。施工中应经常检查,如有松动、变形等现象时,应及时加固或更换。支撑的拆除应按回填顺序依次进行,多层支撑应自下而上逐层拆除,随拆随填。拆除支撑时,应防止附近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产生下沉和破坏,必要时应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2)桩墙式支撑 桩墙式支撑中有许多的支撑方式,如:钢板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桩等连续式排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H型钢桩、工字型钢桩等分离式排桩,地下连续墙、有加劲钢筋的水泥土支护墙等。(3)重力式支撑 通过加固基坑周边的土形成一定厚度的重力式墙,达到挡土的目的。如:水泥粉喷桩、深层搅拌水泥支护结构、高压旋喷帷幕墙、化学注浆防渗挡土墙等。(4)土钉、喷锚支护 土钉、喷锚支护是一种利用加固后的原位土体来维护基坑边坡稳定的支护方法。一般由土钉(锚杆)、钢丝网喷射混凝土面板和加固后的原位土体三部分组成。

3.基坑(槽)开挖

基坑(槽)开挖分为人工开挖和机械开挖,对于大型基坑应优先考虑选用机械化施工,以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加快施工进度。

开挖基坑(槽)应按规定的尺寸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连续地进行施工,尽快地完成。(1)开挖基坑(槽)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由于土方开挖施工要求标高、断面准确,土体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在开挖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检查。

②挖出的土除预留一部分用作回填外,在场地内不得任意堆放,应把多余的土运到弃土地区,以免妨碍施工。为防止坑壁滑塌,根据土质情况及坑(槽)深度,在坑顶两边一定距离(一般为0.8m)内不得堆放弃土,在此距离外堆土高度不得超过1.5m,否则,应验算边坡的稳定性,在柱基周围、墙基或围墙一侧,不得堆土过高。

③在坑边放置有动载的机械设备时,也应根据验算结果,离开坑边较远距离,如地质条件不好,还应采取加固措施。

为防止基底土(尤其是软土)受到浸水或其他原因的扰动,基坑(槽)挖好后,应立即做垫层或浇筑基础,否则,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保留150~300mm厚的土层,待基础施工时再行挖去。

④如用机械挖土,为防止扰动基底土,破坏结构,不应直接挖到坑(槽)底,应根据机械种类,在基底标高以上留出200~300mm厚的土层,待基础施工前用人工铲平修整。

挖土不得挖至基坑(槽)的设计标高以下,如果个别处超挖,应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填补,并夯实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果用当地土填补不能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时,应用碎石类土填补,并仔细夯实到要求的密实度。如果在重要部位超挖时,可用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填补。(2)在软土地区开挖基坑(槽) 时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施工前必须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应降低至基坑底以下0.5~1.0m后,方可开挖。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回填完毕。

②施工机械行驶道路应填筑适当厚度的碎石或砾石,必要时应铺设工具式路基箱(板)或梢排等。

③开挖相邻基坑(槽)时,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并应及时做好基础。

④在密集群桩上开挖基坑时,应在打桩完成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称挖土。在密集群桩附近开挖基坑(槽)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桩基位移。

⑤挖出的土不得堆放在坡顶上或建筑物附近。

4.深基坑开挖

深基坑一般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基坑深度较大时,应分层开挖,以防开挖面的坡度过陡,引起土体位移、坑底面隆起、桩基侧移等异常现象发生。深基坑一般都采用支护结构以减小挖土面积,防止边坡塌方。

深基坑开挖注意事项如下。

①在挖土和支撑过程中,对支撑系统的稳定性要有专人检查、观测,并做好记录。若发生异常,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

②开挖过程中,对支护墙体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应及时进行封堵,同时留出泄水通道,严防地面大量沉陷、支护结构失稳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③严格限制坑顶周围堆土等超载,适当限制与隔离坑顶周围振动荷载作用。

④开挖过程中,应定时检查井点降水深度。

⑤应做好机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护。严禁在挖土过程中碰撞支护结构体系和工程桩,严禁损坏防渗帷幕。基坑挖土时,将挖土机械、车辆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顺序及周围堆土位置安排等列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⑥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土的挖除,下层土因逐渐卸载而有可能回弹,尤其在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如搁置时间过久,回弹更为显著。对深基坑开挖后的土体回弹,应有适当的估计,如在勘察阶段,土样的压缩试验中应补充卸荷弹性试验等。还可以采取结构措施,在基底设置桩基等,或事先对结构下部土质进行深层地基加固。施工中减少基坑弹性隆起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把土体中有效应力的改变降低到最少。具体方法有加速建造主体结构,或逐步利用基础的质量来代替被挖去土体的质量,或采用逆筑法施工(先施工主体,再施工基础)。

⑦基坑(槽)开挖后应及时组织地基验槽,并迅速进行垫层施工,防止暴晒和雨水浸刷,使基坑(槽)的原状结构被破坏。必知要点4:土方回填

1.土方回填的要求(1)对回填土料的选择 选择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碎石类土、砂土和爆破石碴(粒径不大于每层铺填厚度的2/3),可用于表层以下的填料。

②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可用作各层填料。

③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用作填料,但在软土或沼泽地区,经过处理、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后,可用于填方中的次要部位。

④碎块草皮和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仅用于无压实要求的填方。

⑤含盐量符合规定的盐渍土,一般可以使用,但在填方上部的建筑物应采取防盐、碱侵蚀的有效措施。填料中不准含有盐晶、盐粒或含盐植物的根茎。

⑥填方土料为黏性土时,填土前应检查其含水量,含水量高的黏土不宜作为回填土使用。淤泥、冻土、膨胀性土及有机物质含量大于8%的土以及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不能作为回填土料使用。(2)对回填基底的处理 对回填基底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基底上的树墩及主根应拔除,应清除坑穴的积水、淤泥和杂草、杂物等,并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

②在建筑物和构筑物地面下的填方或厚度小于0.5m的填方,应清除基底上的草皮和垃圾。

③在土质较好的平坦地上(地面坡度不陡于1/10)填方时,可不清除基底上的草皮,但应割除长草。

④在稳定山坡上填方,应防止填土横向移动,当山坡坡度为1/10~1/5时,应清除基底上的草皮。坡度陡于1/5时,应将基底挖成阶梯形,阶宽不小于1m。

⑤当填方基底为耕植土或松土时,应将基底碾压密实。

⑥在水田、沟渠或池塘上填方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或抛填块石、砂砾、矿渣等方法处理后,再进行填土。(3)土方回填施工要求

①土方回填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并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对于重要的土方回填工程或采用新型压实机具时,上述参数应通过填土压实试验确定。

②填土密实度以设计规定的压实系数λ作为检查标准。压实系数是指土的实际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之比,土的实际干密度在现场采用环刀法、灌水法或灌砂法实测而得,土的最大干密度一般在试验室由击实试验确定。

③土方回填施工应接近水平分层填土和夯实,在测定压实后土的干密度、检验其压实系数和压实范围均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填筑上层土方。填土压实的质量要求和取样数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④填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如采用不同填料分层填筑时,为防止填方内形成水囊,上层宜填筑透水性较小的填料,下层宜填筑透水性较大的填料,填方基底表面应做成适当的排水坡度,边坡不得用透水性较小的填料封闭。因施工条件限制,上层必须填筑透水性较大的填料时,应将下层透水性较小的土层表面做成适当的排水坡度或设置盲沟。

⑤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做成斜坡形,碾压重叠宽度为0.5~1.0m。上下层接缝应错开,错开宽度不应小于1m。

⑥回填基坑和管沟时,应从四周或两侧均匀地分层进行,以防基础和管道在土压力作用下产生偏移或变形。

2.填土压实的方法

填土压实方法有碾压、夯实和振动压实三种。(1)碾压法 是靠机械的滚轮在土表面反复滚压,靠机械自重将土压实。

碾压机械有光面碾(压路机)、羊足碾和气胎碾。还可利用运土机械进行碾压。

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行驶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平碾控制在2km/h,羊足碾控制在3km/h。否则会影响压实效果。

用碾压法压实填土时,铺土应均匀一致,碾压遍数应一样,碾压方向以从填土区的两边逐渐压向中心,每次碾压应有150~200mm的重叠。(2)夯实法 是利用夯锤的冲击来达到使基土密实的目的。

夯实法分人工夯实和机械夯实两种。夯实机械有夯锤、内燃夯土机和蛙式打夯机。人工夯土用的工具有木夯、石夯等。

夯实法的优点是可以夯实较厚的土层。采用重型夯土机(如1t以上的重锤)时,其夯实厚度可达1~1.5m。但对木夯、石夯或蛙式打夯机等夯土工具,其夯实厚度则较小,一般均在200mm以内。(3)振动压实法 是将重锤放在土层的表面或内部,借助于振动设备使重锤振动,土壤颗粒即发生相对位移达到紧密状态。此法用于振实非黏性土效果较好。

3.填土压实的影响因素

填土压实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压实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层铺土厚度。(1)压实功的影响 填土压实后的密度与压实机械在其上所施加的功有一定的关系。土的密度与压实功的关系如图2-3所示。当土的含水量一定,在开始压实时,土的密度急剧增加,待到接近土的最大密度时,压实功虽然增加许多,而土的密度则变化甚小。实际施工中,对不同的土应根据选择的压实机械和密实度要求选择合理的压实遍数,如:对于砂土只需碾压或夯击2~3遍,对于粉土只需3~4遍,对于粉质黏土或黏土只需5~6遍。此外,松土不宜用重型碾压机械直接滚压,否则土层有强烈起伏现象,效率不高。如果先用轻碾压实,再用重碾压实就会取得较好效果。图2-3 土的密度与压实功的关系示意图(2)含水量的影响 在同一压实功条件下,填土的含水量对压实质量有直接影响。较为干燥的土,由于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较大,因而不易压实。当含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土颗粒之间孔隙由水填充而呈饱和状态,也不能压实。当土的含水量适当时,水起了润滑作用,土颗粒之间的摩阻力减少,压实效果最好。各种土壤都有其最佳含水量。土在这种含水量的条件下,使用同样的压实功进行压实,所得到的密度最大(图2-4),各种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可参考表2-3。图2-4 土的干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表2-3 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参考表注:1.表中土的最大干密度应根据现场实际达到的数字为准。2.一般性的回填可不做此项测定。

工地简单检验黏性土含水量的方法一般是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适宜。为了保证填土在压实过程中处于最佳含水量状态,当土过湿时应予翻松晾干,也可掺入同类干土或吸水性土料,过干时,则应预先洒水润湿。(3)铺土厚度的影响 土在压实功的作用下,土壤内的应力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图2-5),其影响深度与压实机械、土的性质和含水量等有关。铺土厚度应小于压实机械压土时的作用深度。最优的铺土厚度应能使土方压实而机械的功耗费最少,可按照表2-4选用。在表2-4中规定的压实遍数范围内,轻型压实机械取大值,重型的则取小值。图2-5 压实作用沿深度的变化示意图表2-4 填方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参考表必知要点5:换填垫层施工

①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土、灰土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中小型工程也可采用蛙式夯、柴油夯。砂石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矿渣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碾,也可采用振动碾。

②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宜通过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

③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1±2%)w(w为最优含水量)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量宜控opop制在(1±4%)w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op可按当地经验取用。

④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⑤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约20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填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150~300mm厚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以防止软弱土层表面的局部破坏,同时必须防止基坑边坡塌土混入垫层。

⑥换填垫层施工应注意基坑排水,除采用水撼法施工砂垫层外,不得在浸水条件下施工,必要时应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⑦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基坑底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和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

垫层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⑧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顶破。

b.土工合成材料应先铺纵向后铺横向,且铺设时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整、绷紧,严禁有褶皱。

c.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宜采用搭接法、缝接法或胶接法,连接强度不应低于原材料抗拉强度,端部应采用有效固定方法,防止筋材被拉出。

d.应避免土工合成材料暴晒或裸露,阳光暴晒时间不应大于8h。必知要点6:预压地基施工

1.堆载预压

①塑料排水带的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塑料排水带在现场应妥加保护,防止阳光照射、破损或污染,破损或污染的塑料排水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②砂井的灌砂量应按井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密度计算,其实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值的95%。

③灌入砂袋中的砂宜用干砂,并应灌制密实。

④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井施工时,宜配置能检测其深度的设备。

⑤塑料排水带需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带平搭接的连接方法,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

⑥塑料排水带施工所用套管应保证插入地基中的带子不扭曲。袋装砂井施工所用套管内径应略大于砂井直径。

⑦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井施工时,平面井距偏差不应大于井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5%,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⑧塑料排水带和袋装井砂袋埋入砂垫层中的长度不应小于500mm。

⑨堆载预压工程在加载过程中应满足地基强度和稳定控制要求。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根据监测资料控制加载速率,应满足如下要求:

a.对竖井地基,最大竖向变形量不应超过15mm/d,对天然地基,最大竖向变形量不应超过10mm/d;

b.边缘处水平位移不应超过5mm/d;

c.根据上述观察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2.真空预压

①真空预压的抽气设备宜采用射流真空泵,空抽时必须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真空泵的设置应根据预压面积大小和形状、真空泵效率和工程经验确定,但每块预压区至少应设置两台真空泵。

②真空管路设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a.真空管路的连接应严格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阀和截门;

b.水平向分布滤水管可采用条状、梳齿状及羽毛状等形式,滤水管布置宜形成回路;

c.滤水管应设在砂垫层中,其上覆盖厚度100~200mm的砂层;

d.滤水管可采用钢管或塑料管,外包尼龙纱或土工织物等滤水材料。

③密封膜应符合如下要求:

a.密封膜应采用抗老化性能好、韧性好、抗穿刺性能强的不透气材料;

b.密封膜热合时宜采用双热合缝的平搭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5mm;

c.密封膜宜铺设三层,膜周边可采用挖沟填膜,平铺并用黏土覆盖压边、围埝沟内及膜上覆水等方法进行密封。

④地基土渗透性强时应设置黏土密封墙。黏土密封墙宜采用双排水泥土搅拌桩。搅拌桩直径不宜小于700mm。当搅拌桩深度小于15m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200mm,当搅拌桩深度大于15m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300mm。成桩搅拌应均匀,黏土密封墙的渗透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

3.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

①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时,应先进行抽真空,当真空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后,再进行堆载,并继续抽真空。

②堆载前需在膜上铺设土工编织布等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编织布或无纺布等,其上铺设100~300mm厚的砂垫层。

③堆载时应采用轻型运输工具,并不得损坏密封膜。

④在进行上部堆载施工时,应密切观察膜下真空度的变化,若发现漏气应及时处理。

⑤堆载加载过程中,应满足地基稳定性控制要求。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边缘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并应满足如下要求:

a.地基向加固区外的侧移速率不大于5mm/d;

b.地基沉降速率不大于30mm/d;

c.根据上述观察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⑥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施工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必知要点6中的1.和2.的有关规定。必知要点7:压实地基施工

①铺填料前,应清除或处理场地内填土层底面以下的耕土或软弱土层等。

②分层填料的厚度、分层压实的遍数,宜根据所选用的压实设备,并通过试验确定。

③采用重锤夯实分层填土地基时,每层的虚铺厚度宜通过试夯确定。当使用重锤夯实地基时,夯实前应检查坑(槽)中土的含水量,并根据试夯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增湿。当含水量较低时,宜加水至最优含水量,需待水全部渗入土中一昼夜后方可夯击。若含水量过大,可采取铺撒干土、碎砖、生石灰等,换土或其他有效措施处理。分层填土时,应取用含水量相当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每层土铺填后应及时夯实。

④在雨季、冬季进行压实填土施工时,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填料(粉质黏土、粉土)受雨水淋湿或冻结,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橡皮土”。

⑤压实填土的施工缝各层应错开搭接,在施工缝的搭接处,应适当增加压实遍数。先振基槽两边,再振中间。压实标准以振动机原地振实不再继续下沉为合格。边角及转弯区域应采取其他措施压实,以达到设计标准。

⑥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一填料,不得混合填筑。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接头部位如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筑区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级;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

⑦压实施工场地附近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时,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噪声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挖减震沟等减震隔振措施或进行振动监测。

⑧施工过程中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防止受冻或受水浸泡。施工结束后应根据采用的施工工艺,待土层休止期后再进行基础施工。必知要点8:夯实地基施工

①强夯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强夯夯锤质量可取10~6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80kPa,单击夯击能高时取大值,单击夯击能低时取小值,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300~400mm。

b.强夯法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Ⅰ.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Ⅱ.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Ⅲ.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Ⅳ.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Ⅴ.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Ⅵ.重复步骤Ⅴ,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又无明显隆起,而尚未达到控制标准时,宜将夯坑回填不超过1/2深度后,继续夯击。

Ⅶ.换夯点,重复步骤Ⅲ至Ⅵ,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Ⅷ.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Ⅸ.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②强夯置换地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强夯置换夯锤底面形式宜采用圆柱形,夯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宜大于100kPa。

b.强夯置换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Ⅰ.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

Ⅱ.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Ⅲ.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Ⅳ.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Ⅴ.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Ⅵ.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Ⅶ.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Ⅷ.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③起吊夯锤的起重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强夯专用施工机械,或其他可靠的起重设备,夯锤的质量不应超过起重机械自身额定起重质量。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④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砂石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对细颗粒土,应经过晾晒,含水量满足要求后施工。

⑤施工前应查明影响范围内地下建构筑物的位置及标高,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

⑥施工时应设置安全警戒;强夯引起的振动对邻近建构筑物可能产生影响时,应进行振动监测,必要时应采取隔震或减震措施。

⑦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a.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b.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时应及时纠正。

c.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夯沉量、最后两级的平均夯沉量和总夯沉量,夯点施工起止时间。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⑧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⑨夯实地基施工结束后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采用的施工工艺,待土层休止期后再进行基础施工。必知要点9:挤密地基施工

1.土桩、灰土桩挤密地基的施工要求

①成孔应按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振动、锤击)、冲击或钻孔夯扩等方法。

②桩顶设计标高以上的预留覆盖土层厚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a.沉管(锤击、振动)成孔,宜不小于1.0m;

b.冲击成孔、钻孔夯扩法,宜不小于1.5m。

③成孔时,地基土宜接近最优(或塑限)含水量,当土的含水量低于12%时,宜对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增湿,增湿土的加水量可按下式估算:   (2-2)   3式中 Q——计算加水量,m;3

v——拟加固土的总体积,m;3——地基处理前土的平均干密度,t/m;

w——土的最优含水量,%,通过室内击实试验求得;op——地基处理前土的平均含水量,%;

k——损耗系数,可取1.05~1.10。

应于地基处理前4~6d,将需增湿的水通过一定数量和一定深度的渗水孔,均匀地浸入拟处理范围内的土层中。

④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a.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的施工顺序,当整片处理时,宜从里(或中间)向外间隔1~2孔进行,对大型工程,可采取分段施工;当局部处理时,宜从外向里间隔1~2孔进行。

b.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应夯实,并应抽样检查桩孔的直径、深度和垂直度。

c.桩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5%。

d.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宜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

e.经检验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向孔内分层填入筛好的素土、灰土或其他填料,并应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

⑤铺设灰土垫层前,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标高以上的预留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

⑥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监理成孔及回填夯实的质量,并应做好施工记录。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应立即停止施工,待查明情况或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⑦雨季或冬季施工,应采取防雨或防冻措施,防止填料受雨水淋湿或冻结。

⑧成桩后,应及时抽样检验挤密地基的质量。对一般工程,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检测全部处理深度内桩体和桩间土的干密度,并将其分别换算为平均压实系数和平均挤密系数。对重要工程,除检测上述内容外,还应测定全部处理深度内桩间土的压缩性和湿陷性。

⑨桩孔夯填质量检验应随机抽样检测,抽检的数量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且总计不得少于9根桩。

2.振冲挤密地基的施工要求

①振冲施工可根据设计荷载的大小、原土强度的高低、设计桩长等条件选用不同功率的振冲器。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验,以确定水压、振密电流和留振时间等各种施工参数。

②升降振冲器的机械可用起重机、自行井架式施工平车或其他合适的设备。施工设备应配有电流、电压和留振时间自动信号仪表。

③振冲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清理平整施工场地,布置桩位。

b.施工机具就位,使振冲器对准桩位。

c.启动供水泵和振冲器,水压可用200~600kPa,水量可用200~400L/min,将振冲器徐徐沉入土中,造孔速度宜为0.5~2.0m/min,直至达到设计深度。记录振冲器经过各深度时的水压、电流和留振时间。

d.造孔后边提升振冲器边冲水直至孔口,再放至孔底,重复两三次扩大孔径并使孔内泥浆变稀,开始填料制桩。

e.大功率振冲器投料可不提出孔口,小功率振冲器下料困难时,可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填料,每次填料厚度不宜大于50cm。将振冲器沉入填料中进行振密制桩,当电流达到规定的密实电流值和规定的留振时间后,将振冲器提升30~50cm。

f.重复以上步骤,自下而上逐段制作桩体直至孔口,记录各段深度的填料量、最终电流值和留振时间,并均应符合设计规定。

g.关闭振冲器和水泵。

④施工现场应事先开设泥水排放系统,或组织好运浆车辆将泥浆运至预先安排的存放地点,应尽可能设置沉淀池重复使用上部清水。

⑤桩体施工完毕后应将顶部预留的松散桩体挖除,如无预留,应将松散桩头压实,随后铺设并压实垫层。

⑥不加填料振冲加密宜采用大功率振冲器,为了避免造孔中塌砂将振冲器抱住,下沉速度宜快,造孔速度宜为8~10m/min,到达深度后将射水量减至最小,留振至密实电流达到规定时,上提0.5m,逐段振密直至孔口,一般每米振密时间约1min。在粗砂中施工如遇下沉困难,可在振冲器两侧增焊辅助水管,加大造孔水量,但造孔水压宜小。

⑦振密孔施工顺序宜沿直线逐点逐行进行。

3.沉管挤密地基的施工要求

①可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或冲击成孔等成桩法。当用于消除粉细砂及粉土液化时,宜用振动沉管成桩法。

②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当成桩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在调整设计与施工有关参数后,重新进行试验或改变设计。

③振动沉管成桩法施工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砂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

④施工中应选用能顺利出料和有效挤压桩孔内砂石料的桩尖结构。当采用活瓣桩靴时,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宜选用尖锥形;对黏性土地基宜选用平底型;一次性桩尖可采用混凝土锥形桩尖。

⑤锤击沉管成桩法施工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锤击法挤密应根据锤击的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砂石量和成桩的长度。

⑥砂石桩的施工顺序:对砂土地基,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对黏性土地基,宜从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在既有建(构)筑物邻近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⑦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30%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⑧砂石桩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砂石垫层。必知要点10: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砂石桩施工可采用振动沉管、锤击沉管或冲击成孔等成桩法。当用于消除粉细砂及粉土液化时,宜用振动沉管成桩法。

②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当成桩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在调整设计与施工有关参数后,重新进行试验或改变设计。

③振动沉管成桩法施工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砂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

④施工中应选用能顺利出料和有效挤压桩孔内砂石料的桩尖结构。当采用活瓣桩靴时,对砂土和粉土地基宜选用尖锥型;一次性桩尖可采用混凝土锥形桩尖。

⑤锤击沉管成桩法施工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锤击法挤密应根据锤击的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砂石量和成桩的长度。

⑥砂石桩桩孔内材料填料量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估算时可按设计桩孔体积乘以充盈系数确定,充盈系数可取1.2~1.4。如施工中地面有下沉或隆起现象,则填料数量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予以增减。

⑦砂石桩的施工顺序:对砂土地基,宜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在既有建(构)筑物邻近施工时,应背离建(构)筑物方向进行。

⑧施工时桩位水平偏差不应大于30%套管外径;套管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⑨砂石桩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砂石垫层。必知要点11: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水泥土搅拌法施工现场事先应予以平整,必须清除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遇有明浜、池塘及洼地时,应抽水和清淤,回填土料应压实,不得回填生活垃圾。

②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数量不得少于3根,多头搅拌不得少于3组。应对工艺试桩的质量进行必要的检验。

③搅拌头翼片的枚数、宽度、与搅拌轴的垂直夹角、搅拌头的回转数、提升速度应相互匹配,钻头每转一圈的提升(或下沉)量以1.0~1.5cm为宜,以确保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任何一点均能经过20次以上的搅拌。

④竖向承载搅拌桩施工时,停浆(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300~500mm。在开挖基坑时,应将桩顶以上500mm土层及桩顶端施工质量较差的桩段用人工挖除。

⑤施工中应保持搅拌桩机底盘的水平和导向架的竖直,搅拌桩的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成桩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

⑥水泥土搅拌法施工主要步骤如下:

a.搅拌机械就位、调平;

b.预搅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c.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d.重复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

e.根据设计要求,喷浆(粉)或仅搅拌提升直至预定的停浆(灰)面;

f.关闭搅拌机械。

在预(复)搅下沉时,也可采用喷浆(粉)的施工工艺,必须确保全桩长上下至少再重复搅拌一次。

对地基土进行干法咬合加固时,如复搅困难,可采用慢速搅拌,保证搅拌的均匀性。

⑦湿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泥浆液到达喷浆口的出口压力不应小于10MPa。

b.施工前应确定灰浆泵输浆量、灰浆经输浆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工艺性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

c.所使用的水泥都应过筛,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必须连续。拌制水泥浆液的罐数、水泥和外掺剂用量以及泵送浆液的时间等应有专人记录;喷浆量及搅拌深度必须采用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的监测仪器进行自动记录。

d.搅拌机喷浆提升的速度和次数必须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并应有专人记录。

e.当水泥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搅拌30s,在水泥浆与桩端土充分搅拌后,再提升搅拌头。

f.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硬土层下沉太慢时,方可适量冲水,但应考虑冲水对桩身强度的影响。

g.施工时如因故停浆,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处,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搅拌提升。若停机超过3h,宜先拆卸输浆管路,并妥加清洗。

h.壁状加固时,相邻桩的施工时间间隔不宜超过24h。如间隔时间太长,与相邻桩无法搭接时,应采取局部补桩或注浆等补强措施。

⑧干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喷粉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搅拌机械、供粉泵、送气(粉)管路、接头和阀门的密封性、可靠性。送气(粉)管路的长度不宜大于60m。

b.水泥土搅拌法(干法)喷粉施工机械必须配置经国家计量部门确认的能瞬时检测并记录出粉体的计量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

c.搅拌头每旋转一周,其提升高度不得超过16mm。

d.搅拌头的直径应定期复核检查,其磨耗量不得大于10mm。

e.当搅拌头到达设计桩底以上1.5m时,应开启喷粉机提前喷粉作业。当搅拌头提升至地面下500mm时,喷粉机应停止喷粉。

f.成桩过程中因故停止喷粉,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灰面以下1m处,待恢复喷粉时再喷粉搅拌提升。必知要点12:旋喷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施工前应根据现场环境和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等情况,复核高压喷射注浆的设计孔位。

②高压旋喷注桩的施工参数应根据土质条件、加固要求通过试验或根据工程经验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加以控制。单管法及双管法的高压水泥浆和三管法高压水的压力宜大于30MPa,流量大于30L/min,气流压力宜取0.7MPa,提升速度可取0.1~0.2m/min。

③高压喷射注浆,对于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宜采用强度等级为P.O.32.5级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根据需要可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及掺合料。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④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应按工程要求确定,可取0.8~1.2,常用0.9。

⑤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工序为机具就位、贯入喷射管、喷射注浆、拔管和冲洗等。

⑥喷射孔与高压注浆泵的距离不宜大于50m。钻孔的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实际孔位、孔深和每个钻孔内的地下障碍物、洞穴、涌水、漏水及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不符等情况均应详细记录。

⑦当喷射注浆管贯入土中,喷嘴达到设计标高时,即可喷射注浆。在喷射注浆参数达到规定值后,随即按旋喷的工艺要求,提升喷射管,由下而上旋转喷射注浆。喷射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

⑧对需要局部扩大加固范围或提高强度的部位,可采用复喷措施。

⑨在高压喷射注浆过程中出现压力骤然下降、上升或冒浆异常时,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

⑩高压喷射注浆完毕后,应迅速拔出喷射管。为防止浆液凝固收缩影响桩顶高程,必要时可在原孔位采用冒浆回灌或第二次注浆等措施。施工中应做好泥浆处理,及时将泥浆运出或在现场短期堆放后作土方运出。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参数和材料用量施工,用浆量和提升速度应采用自动记录装置,并如实做好各项施工记录。必知要点13:土桩、灰土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成孔应按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等情况,选用沉管(振动、锤击)、冲击或钻孔等方法。

②桩顶设计标高以上的预留覆盖土层厚度宜符合下列要求:

a.沉管(锤击、振动)成孔,不宜小于1.00m;

b.冲击成孔、钻孔夯扩法成桩,不宜小于1.50m。

③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a.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的施工顺序,当整片处理时,宜从里(或中间)向外间隔1~2孔依次进行,对大型工程,可采取分段施工;当局部处理时,宜从外向里间隔1~2孔依次进行。

b.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应夯实,并应抽样检查桩孔的直径、深度和垂直度。

c.桩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5%。

d.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宜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

e.经检验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向孔内分层填入筛好的灰土填料,并应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

④铺设灰土垫层前,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标高以上的预留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

⑤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监理成孔及回填夯实的质量,并应做好施工记录。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应立即停止施工,待查明情况或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⑥雨季或冬季施工,应采取防雨或防冻措施,防止填料受雨水淋湿或冻结。必知要点14: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成孔应按设计要求、成孔设备、现场土质和周围环境等情况,选用钻孔、洛阳铲成孔等方法。

②桩顶设计标高以上的预留覆盖土层厚度不宜小于0.5m。

③成孔和孔内回填夯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宜选用机械成孔。

b.向孔内填料前,孔底应夯实;分段夯填时,夯锤落距和填料厚度应满足夯填密实度的要求。

c.土料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5%,不得含有冻土和膨胀土,使用时应过2mm的筛,混合料含水量应满足与最优含水量的偏差不大于2%,土料和水泥应拌和均匀。

d.桩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5%。

e.桩孔中心点的偏差不宜超过桩距设计值的5%。

f.经检验合格后,应按设计要求,向孔内分层填入拌和好的水泥土,并应分层夯实至设计标高。

④铺设垫层前,应按设计要求将桩顶标高以上的预留松动土层挖除或夯(压)密实。垫层施工严禁扰动基底土层。

⑤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监理成孔及回填夯实的质量,并应做好施工记录。如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应立即停止施工,待查明情况或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⑥雨季或冬季施工,应采取防雨或防冻措施,防止填料用雨水淋湿或冻结。必知要点15: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施工

①根据现场条件可选用下列施工工艺。

a.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

b.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粒径不大于60mm、土层厚度不大于4m的卵石(卵石含量不大于30%),以及对噪声或泥浆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

c.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粉土、黏性土及素填土地基。

d.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成桩,适用土性应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有关规定。对桩长范围和桩端有承压水的土层,应首选该工艺。

e.锤击、静压预制桩,适用土性应满足《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有关规定。

②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施工和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由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按配合比配制混合料。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160~20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30~5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不宜超过200mm。

b.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掌握提拔钻杆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与拔管速度相配合,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拔管速度应按匀速控制,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2~1.5m/min,如遇淤泥或淤泥质土,拔管速度应适当放慢;如遇有松散饱和粉土、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当桩距较小时,防止窜孔宜采用隔桩跳打措施。

c.施工桩顶标高高出设计桩顶标高不宜少于0.5m;当施工作业面与有效桩顶标高距离较大时,宜增加混凝土灌注量,提高施工桩顶标高,防止缩径。

d.成桩过程中,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养护,测定其立方体抗压强度。

③冬期施工时,混合料入孔温度不得低于5℃,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

④清土和截桩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桩间土扰动。

⑤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