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15:58: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注:本试题部分题目不全,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完整版试题,如有更新,学员可通过自动升级获取最新内容。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不选均无分。

1.酶的效应是(  )。

A.提高产物总量

B.降低反应速率

C.提高反应物的能量水平

D.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答案】D【解析】酶是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大多数的酶可以将其催化的反应速率提高上百万倍。2+2+

2.细胞内外Ca分布具有外高内低的特点,那么Ca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运输的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吐作用【答案】C2+【解析】Ca排出细胞的情况,导致细胞内离子浓度低于海水中的浓度。它的吸收或排出,都是逆浓度梯度进行,其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同时消耗细胞代谢释放出的能量。

3.RNA和DNA水解的终产物中(  )。

A.五碳糖相同,嘧啶碱基不同

B.五碳糖相同,嘌呤碱基不同

C.五碳糖不同,嘧啶碱基相同

D.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答案】D【解析】R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核糖、4种碱基(AUCG),DNA的最终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4种碱基(ATCG)。可见,RNA和DNA 的最终水解产物中五碳糖不同,嘌呤碱基相同。

4.大肠杆菌没有的结构是(  )。

A.核膜

B.核糖体

C.细胞壁

D.环状DNA【答案】A【解析】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和核膜,核膜是真核生物的核与细胞质交界处的双层结构。

5.下列物质不属于生物大分子的是(   )。

A.DNA

B.蛋白质

C.纤维素

D.核苷酸【答案】D【解析】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氢化合物等,而核苷酸是核糖核酸及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身物,不属于生物大分子。

6.下列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叶片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答案】D【解析】植物叶片呈现绿色,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这依赖于它们细胞内含有能捕获能量的色素,即叶绿素。A项,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CHONMg)和叶绿素557254b(CHONMg)两种;B项,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557064色素;C项,叶绿素a 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是680纳米,而叶绿素b是650纳米。

7.下列与微生物呼吸作用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环境中

B.与毛霉呼吸作用有关的膜均由核基因编码

C.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D.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呼吸作用产物不同【答案】A【解析】破伤风杆菌为厌氧杆菌,适宜生活在厌氧环境中。

8.将甲种菊花形有伞的A部分与乙种伞形帽伞藻的B部分嫁接在一起(如图1),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若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的菊花形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伞藻细胞均含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

B.中间类型可能同时含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

C.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只受细胞核控制

D.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答案】C【解析】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受细胞核控制,但是不能证明只受细胞核控制。图中伞藻具有细胞核,为真核生物,因此,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A项正确;将甲种菊花形有伞的A部分与乙种伞形帽伞藻的B部分嫁接在一起,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可能同时含甲、乙两种伞藻的蛋白质,B项正确;由于细胞核是甲提供的,所以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D项正确。

9.图2表示叶肉细胞在某一环境条件下的部分生理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2

A.该条件下泪囊体薄膜上不能合成ATP

B.该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在光照适宜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图示生理状态

D.该条件下线粒体基质中CO浓度大于叶绿体基质2【答案】D【解析】叶肉细胞在这一环境下,泪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比较弱,同时,线粒体基质中CO浓度大于叶绿体2基质。

18.两个动物种群(N,N)数量变化如图3所示,据图判断这12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图3

A.捕食关系,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12

B.捕食关系,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21

C.共生关系,N、N彼此依赖,相互有利12

D.竞争关系,N为竞争中的胜者,N为失败者12【答案】B【解析】由图3可知,N与N两个种群的数量在1850~1925的近80年12间,种群总量变化趋势一致,可知两者为捕食关系,N数量总体上1要大于N, 所以N为捕食者,N为被捕食者。221

19.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C.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D.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的种群属于衰老型【答案】A【解析】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抽样时要使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

20.在“DNA的粗提取”实验中,不能作为实验材料的是(  )。

A.花椰菜

B.蚕豆根尖

C.新鲜猪血

D.新鲜鸡血【答案】C【解析】在“DNA的粗提取”实验中,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的有动物和植物。但是,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细胞核,也没有DNA,不适合作为DNA提取的材料。因此,新鲜的猪血不能作为该提取实验的材料。

21.在“探究肝脏中HO酶的最适pH”教学中,使用图4所示22的工作单进行评价,该评价属于(  )。(缺图)

A.过程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图中展示的教学,先提出问题,再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得出结论,最后还有方案再完善的内容,显示出这是一种诊断性评价。

22.某教师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力。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调查法【答案】B【解析】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3.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时,某教师首先呈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接着提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这样的提问属于(  )。

A.理解提问

B.综合提问

C.分析提问

D.评价提问【答案】D【解析】评价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辨析的特征,学生需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对或错的评价。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掌握情况,进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提供参考。

24.某省的生物高考满分为120分,某同学得了55分,最终成绩单上给出的成绩是“B”。这样的考试属于(  )。

①纸笔测验 ②终结性评价 ③标准参照型考试 ④常模参照型考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D【解析】①生物高考,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通常是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②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或取得相应结业证书。④常模参照型考试,是一种以经典测验理论为基础的测量,主要目的在于把被试同常模比较,从而判断被试在所属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生物高考属于常模参照型考试。

25.学生培养酵母菌,定期测量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画出了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个学习活动构建的是(  )。

A.物理播型

B.数学播型

C.概念播型

D.图表播型【答案】B【解析】数学播型是为了清楚地揭示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调节参量与目标量之间的规律性,把具体的对象或过程抽象化,用数学关系式描述被控过程中各参量之间的客观关系,这样的数学关系式是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播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下一头棕色子牛。

问题:(1)牛的毛色中   色是显性性状,若用B与b表示牛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上述两头黑牛的基因型分别是   。(6分)(2)若上述两头黑牛交配产下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宜选用毛色为   的牛与其交配。(6分)(3)某黑色雄牛与多头雌牛交配,共产下20头子牛,若子牛全是黑色,则此牛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3分)

答:(1)黑;Bb、Bb(2)1/3;棕色(3)BB

27.图5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两种方式。图5

问题:(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是以图中   (①或②)方式传递信息,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其受体的化学物质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单向的”或“双向的”)。(9分)(2)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是以图中   (①或②)方式传递信息,当性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激素调节方式属于   调节。(6分)

答:(1)②;糖蛋白;单向的(2)①;反馈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8.材料:

图6和图7分别为有关细胞的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局部)。(缺图)

问题:(1)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0分)(2)在细胞的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什么优点?(10分)

答:(1)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区别

①从定义的角度

a.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b.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工具,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表达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②从对知识的表示能力角度

a.概念图在表达逻辑关系和推理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图是一种多线程的流程图,表达由起点到终点的事务发展过程和推理过程,结果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它在引导人们思考问题,了解事物发展过程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是多线性的思维表达方式。

b.思维导图则能够帮助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拥有一个整体的全局化的观念,它注重表达与核心的主题有关联的内容,并可展示其层次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

③从形式的角度

a.概念图可以有多个主要的概念,而且是先罗列所有的概念,网状结构。

b.思维导图往往只有一个主要概念,中心节点只有一个。(2)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优点

①实现了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生物新课标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思维导图教学法重在指导学生形成更高效更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其目标是全体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②利于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

思维导图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动脑思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尤其利于复习课课堂教学的实施。

③利于创造学习者共同体,促进合作与对话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建思维导图合作协商,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和拓展,使小组成员共同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方法,得出方案。实施合作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并引发生动的课堂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④利于评价和反馈

通过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最初和最终的思维导图加以比较,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努力把新的意义并入已有的知识中,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形成性评价,同时利于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另外,也可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式。

29.材料:

某教师在进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学习风格等,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

学生己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该班学生课堂参与高度、气氛活跃,有利于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本节课拟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探究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发现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提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1)结合上述材料,简述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8分)(2)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用哪些方法了解学生?(12分)

答:(1)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①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

如材料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的呼吸,初步形成了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了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即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

②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

如材料中“学生易于接受感性知识,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尚待发展”即是对学生认知及思维方式特点的剖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③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能力

如材料中“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④分析班级整体个性

如“该班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2)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方法

①经验分析法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情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②观察法

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过程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

③资料分析法

是教师基于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

④问卷调查法

即教师通过已有的相关问卷或专门设计的问卷对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期望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多元的统计分析,为教学活动提供更进一步的量化与质化数据。

⑤访谈法

即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中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⑥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分析

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代杜会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都可为学情分析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在某版高中生物教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蛋白质”一节中,“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部分的教科书内容如下: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据估计,生物1012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种,它们参与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执行多种多样的功能。

20种氨基酸是怎样构成种类如此众多的蛋白质的呢?请仔细观察下面由氨基酸形成结构复杂的蛋白质的示意图(图8)图 8一条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图图9  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份2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结合,链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图9)。

以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几条肽链,他们通过一定的化学键互相结合在一起。这些肽链不呈直线,也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例如,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含两条肽键。它的空间结构如图10。图10 某种胰岛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在细跑内,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结构是极其多样的。这就是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问题:(1)设计上述材料的教学目标。(15分)(2)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设计3道备选项为四项的单项选择题,并给出答案。(15分)

答:(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明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能解释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设计题目

①某一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含有-NH和-COOH2的数目分别至少有(  )。

A.152和152

B.151和151

C.1和1

D.2和2【答案】C

②下列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无关的是(  )。

A.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

B.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

C.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键的空间结构

D.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答案】D

③下列能表示蛋白质分子由简到繁的结构层次的一组是(  )。

①氨基酸  ②C、H、O、N等化学元素  ③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  ④多肽  ⑤肽链  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答案】D

2014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细胞中不具有的结构式(   )

A.细胞壁

B.核糖体

C.细胞膜

D.成型的细胞核【答案】D

2.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中1的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小生物的游踪方向,为了不使该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的移动方向(图2)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

3.下列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

A.氧气进入肌细胞

B.植物根细胞吸水

C.葡糖糖进入红细胞

D.神经元维持膜内外Na+、K+浓度梯度【答案】D

4.应用生物工程生产乙肝疫苗的流程如下,该过程未涉及的生物技术是(   )

A.克隆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组织培养技术

D.微生物培养技术【答案】C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不会随催化反应而减少

B.PH或温度会改变酶的活性

C.酶可以提高反应物的活化能

D.酶是活细胞生产的一类有机物【答案】C

6.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即蛋白质中的每1gN相当于(   )蛋白质。

A.6.25g

B.5g

C.4.25g

D.3g【答案】A【解析】蛋白质中N的质量分数平均为l6%,蛋白质含量=含N量/l6%。

7.某生态净化技术处理污水流程表明,工业、生活污水流入有大量微生物的全封闭预处理系统后,再经由水草、蚯蚓、草履虫、绿藻、微生物等构成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变成了清清的流水。则该预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及主要作用可能是(  )。

A.需氧型;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B.厌氧型;除去污水中的颗粒

C.兼氧型;使污水沉淀

D.厌氧型;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答案】D【解析】新陈代谢中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是自养型、异养型;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是需氧型、厌氧型。严重污染的河流里氧气含量极低,所以其中生存的细菌应该是厌氧的。

8.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核糖体

D.细胞质基质【答案】D

9.在细胞周期中,辨认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   )。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末期【答案】C

10.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变细胞粘着性降低,细胞周期延长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C.细胞衰老表现为各种酶活性提高,细胞体积减少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种类增多【答案】D

1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发生的是(   )。

A.等位基因分离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答案】C

12.生物异变的根本来源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分离

C.基因重组

D.蛋白质变性【答案】A

13.下列因素中,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是(   )。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答案】A

14.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   )。

A.顶芽附近的生产素浓密过高,促进生长

B.侧芽附近的生产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C.顶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促进生长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答案】B

15.下列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骨髓瘤细胞【答案】D

16.教师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导入。假设你像小说里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老母鸡,玉米。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时间等待救援:(1)先吃鸡,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该导入属于(  )。

A.复习导入

B.悬念导入

C.情境导入

D.故事导入【答案】C

17.下列板书的类型属于(  )。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二、细胞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原料场所产物能量

A.表格式

B.流程式

C.图示式

D.综合式【答案】D

18.“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教学模型”这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的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B

二、简答题

1.对于观察草履虫的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实验过程又较长,所以我们一般采用哪种实验教学?这种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包括哪些?

答:(1)针对“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内容多过程长,我们选择分段实验教学。(2)分段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①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好教学程序,研究如何分段,每段的操作要求、观察内容、思考题目和大致的时间分配等等。

②上课时,教师先要说明并演示每段实验的操作要领,提出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每段实验内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检查,特别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作业。

③分段实验教学中,各段实验时间分配和各段实验衔接过渡应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进度为依据,安排每段实验的时间,注意把握好总体要求,处理好各段实验间的关系。

2.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学校的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说的“实验”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教室中使用多种工具、器材和设备所完成的观察、验证和探究等各种动手的活动。比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等。

简述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生物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题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①氨基酸结构和种类②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③蛋白质分子多样性④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

答:(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②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②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

③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②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活动目标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①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

②活动要求:装配一个氨基酸或丙氨酸

③活动过程:

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每两人为一组,进行模型组装。组装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指出问题,引导思考。组装完成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④讨论问题:

a.我们插装的氨基酸的侧链基因是什么?

b.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未完成者可以课下完成。

c.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或-COOH?

在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赖氨酸(含-NH2);天冬氨酸(含-COOH)。拓展学生知识。

讨论后,进行小结,谈一谈有何收获。

2013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下列过程不具有特异性的是(  )。

A.酶与底物结合

B.信使RNA与核糖体结合

C.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被运输物质结合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答案】B【解析】信使RNA与核糖体结合是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该过程一般不具有特异性,只要有mRNA、核糖体、tRNA、游离的氨基酸及能量即可发生该过程。

2.某同学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如图1,处于分裂中期的是(  )。

A.a

B.b

C.c

D.d【答案】A【解析】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是: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染色体数目最清晰,形态最固定。

3.下列生理活动中,发生ATP转化成ADP的是(  )。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光合作用中碳的还原

C.呼吸作用中丙酮酸的分解

D.叶肉细胞吸收CO2【答案】B【解析】光合作用中碳的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形成的ATP供能。

4.禽流感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引起禽类的急性传染病,部分变种能感染人类。禽流感病毒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4种碱基

B.20种氨基酸

C.4种核糖核苷酸

D.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答案】C【解析】禽流感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患者通常20岁左右死亡,图2是某家族系谱图,Ⅱ代4、5号为夫妇,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  )。

A.1/6

B.1/4

C.1/3

D.3/4【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Ⅱ–4为杂合子,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他们再生出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为3/4。

6.生态学家研究了一个人工森林,栽培后的十多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3所示,则(  )。

A.森林动物对能量流动作用显著

B.木材砍伐是主要能量输出

C.微生物分解能量流动最大

D.未被利用的能量指未伐树【答案】C【解析】图中并未体现动物对能量流动的作用,A项错误;树木被砍伐后,其下一营养级不能从其获得能量,故树木砍伐不涉及能量流动,10B项错误;分解作用的能量流为285×10,为最多,C项正确;未被利用的能量指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传递过程中的散失,D项错误。

7.男性运动员长期服用类固醇类兴奋剂,可能的危害是(  )。

A.睾丸萎缩

B.第二性征缺失

C.精子数量增多

D.身体发育性低【答案】A【解析】性激素的作用为: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②激发并维持雌、雄性动物第二性征。而睾丸是分泌性激素的器官,由于长期摄入类固醇类物质,会使得睾丸的功能被取代,进而萎缩。

8.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差如图所示,哪个选项正确?(  )

A.

B.

C.

D.【答案】B【解析】兴奋时神经纤维的电位呈现为外负内正。电流方向为由正到负。

9.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双重作用,施用过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会抑制插条生根,下列关于“抑制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法生根

B.插条生根需要的时间偏短

C.比未处理的插条生根数量少,且根的长度较短

D.比最适浓度处理插条的生根数量少,且根的长度较短【答案】D【解析】生长素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浓度过高后会抑制生长,即生长的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了乙烯的产生,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作用,长得慢而已,并不会停止生长。

10.下列不属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的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C.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D.关注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相互关系【答案】D【解析】课程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1.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牡蛎、鱼类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一起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因子

D.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群落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12.用基因型为DdTt水稻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幼苗期用适当秋水仙素处理,经过此种方法培育出的二倍体水稻植株(  )。

A.1/4为纯合子

B.1/4为杂合子

C.全部为纯合子

D.全部为杂合子【答案】C【解析】秋水仙素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另外,花粉粒属于单倍体,因此加倍后均为纯合子。

13.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可以不使用无菌水的是(  )。

A.冲洗葡萄,榨取制作果酒的葡萄汁

B.配置培养大肠杆菌的固体培养基

C.破碎鸡血细胞获得含有DNA的溶液

D.将大肠杆菌培养液进行系列梯度稀释【答案】C【解析】对于DNA溶液的提取,使用蒸馏水即可。而其他三个选项都需要无菌操作。

14.下列属于生物科学素养内涵的是(  )。

①具备生物科学的重要概念

②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③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答案】D【解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和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对植物细胞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独立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绘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简图,然后依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进度,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纸笔测验

B.实作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答案】D【解析】诊断性评价旨在发掘、鉴定学生的学习困难或教学缺失,供调整教学方案参考。

16.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尝试进行杂交实验设计是“杂交育种”一节教学目标之一。关于该教学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了解水平

B.该目标是知识目标,属于理解水平

C.该目标是能力目标,属于模仿水平

D.该目标是能力目标,属于独立操作水平【答案】D【解析】模仿水平是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行为动词一般是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是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一般是运用、使用、制作、操作、进行、测定等。

17.相对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演替”属于(  )。

A.前概念

B.上位概念

C.下位概念

D.平行概念【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包含两种方式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二、简答题

18.某植物在日光照射下,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图4所示:(1)过程①是______,过程②发生在位于______的游离核糖体上。(2)L蛋白合成后转移至类囊体上发挥作用,影响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3)图中的S蛋白和U蛋白组成R酶,说明R酶的合成受______内基因的共同控制。从其分布位置推断,R酶与光合作用______阶段有关。【答案】(1)转录;细胞质基质;(2)光照强度;(3)细胞核和细胞质(叶绿体)【解析】(1)过程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的过程,所以判断为转录。过程②是翻译阶段,翻译发生在细胞质基质里的核糖体上。(2)类囊体上发生的是光反应,光反应的环境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3)S蛋白的合成是受细胞核基因控制的,U蛋白的合成是受叶绿体中细胞质的基因控制的。R酶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R酶与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有关。

19.教师在“DNA双螺旋结构”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属于显性课程资源,还是隐性课程资源?列举三种显性课程资源和两种隐性课程资源。(15分)

答:(1)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显性课程资源(2)①显性课程资源,如生物教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膜发现史相关实验研究的文字材料,多媒体设备等。②隐性课程资源,如学生课前已掌握的知识、生活中光合作用的经验认识、家长配合学校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等。【解析】课程资源的“显隐性”之分等同于“有无形”之分。

三、材料分析题

20.材料:《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一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某教师根据课标中要求和学情分析,拟采用科学竞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同时确定本节内容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如下:

a.通过对科学史材料的分析与讨论,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b.知道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c.了解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

d.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

问题:(1)结合这节课的内容,简要说明科学史教学策略的教育价值。(2)指出上述知识目标的不合理之处并做修改。

答:(1)科学史教学策略的教育价值

①知识性方面。科学史本身也是科学知识,它丰富了对科学知识的阐述。作为科学史教育目标来说,科学知识不应仅仅在这一方面,还应在于科学史能提供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同样目前我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是暂时的,需要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此外,生物学科学的应用和发展是生物科学史的延伸,也是生物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生物学科科学的亲切感,也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②能力性方面。生物科学史是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学生关注其中,可以体味科学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从科学家追寻的价值观和规范中也可以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恰当地利用生物科学史,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科学素养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2)依据题目中课标给出的要求,a、b两点的行为动词不准确,应改为“概述出”;c点不属于知识目标,而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d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设计题

21.答:(1)①本节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确立难点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a.明确课标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版)》对本节的内容要求为“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b.分析教学内容的地位。“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分析课题。本节课题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知本节的重难点紧密围绕该课题。

d.分析学情。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比较抽象。在应用生物学原理来思考问题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以上4个角度即为确立本节教学难点的依据。(2)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这与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关系?一欧文顿的实验提出了什么结论?一20世纪初,对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出什么结论?—荷兰科学家将从红细胞中提取出的脂质平铺在水面上得出什么结论?一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它应该在细胞膜的什么位置?一基于刚才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初步构想出什么样的细胞膜结构?一用绿色荧光标记小鼠细胞表面蛋白质分子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结论?一如何来完善我们初步构建的细胞模型?一如何给该模型命名?一该模型有什么样的特点?

2013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精选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DNA提取的方法是(   )。

A.电泳法

B.盐析法

C.过滤法

D.层析法【答案】B【解析】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

2.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主要方式是(  )。

A.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B.甲基化与去甲基化

C.乙酰化与去乙酰化

D.酶蛋白的合成与降解【答案】A【解析】化学修饰的方式包括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乙酰化与脱乙酰化、甲基化与脱甲基化、腺苷化与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其中以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在代谢调节中最为重要和常见。

3.将标记的核酸探针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的方法是(  )。

A.斑点杂交

B.原位杂交

C.Southern印记杂交

D.Northern印记杂交【答案】B【解析】所谓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原位杂交可以在细胞标本或组织标本上进行,可以在杂交后直接看出核酸分布,无需提取核酸,因此叫做原位杂交。

4.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全能性是(  )。

A.逐渐增强

B.逐渐变窄

C.保持不变

D.随机变化【答案】C【解析】细胞核全能性指细胞虽不具备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但是当将其细胞核通过核移植等方法导入去核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经过受体卵细胞质的诱导去分化、体细胞核和受体卵细胞质共同作用,依然可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因此其全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5.下列物质中,能用图1所示的运输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K

B.HO2

C.甘油

D.脂肪酸【答案】A【解析】图示中显示的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需要ATP的协助而且+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先判断该过程是主动运输。又因为K由膜外向膜内的运输为主动运输,故选A。

6.下列叙述中,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

A.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B.接种卡介苗后不感染结核病

C.白细胞吞噬侵入组织的病菌

D.泪液中的溶菌酶杀灭进入眼睛的病菌【答案】B【解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7.对微生物细胞数目进行检测时,不属于总细胞计数法的方法是(  )。

A.比浊法

B.涂片计数法

C.涂布平板法

D.血球计数板法【答案】C【解析】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检测总细胞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法;涂片计数法;比浊法。

8.蚕豆植株细胞中具有大液泡的是(  )。

A.根尖分生细胞

B.成熟的叶肉细胞

C.成熟的导管细胞

D.成熟的筛管细胞【答案】B【解析】液泡是植物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才具有中央大液泡,液泡很大,A项错误。成熟的导管细胞只具有细胞壁,C项错误。筛孔间有胞间连丝相通,这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D项错误。

9.下列植物中,属于C植物的是(   )。4

A.棉花

B.小麦

C.水稻

D.玉米【答案】D【解析】C植物和c植物的主要区别:①维管束鞘,C植物的维管束343鞘细胞无叶绿体;C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内含无基粒的叶绿体且细4胞比较大。②光合作用中CO的固定途径,C植物CO的固定是被C2325与CO结合形成C3,不需能量仅需酶,与暗反应中CO的还原发生在22同一细胞的同一叶绿体内;C植物的CO的第一次固定需要消耗能42量,第一次固定与还原不在同一细胞内完成。C植物能在CO浓度较42小的情况下固定而生成有机物。

10.菊花通常在秋天开放,若使菊花提前开放,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灌溉

B.喷施肥料

C.提高温度

D.缩短光照【答案】D【解析】菊花开花的必要条件是光照,菊花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小于12小时光照,连续暗期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

11.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长粗是因为茎有(  )。

A.树皮

B.木质部

C.韧皮部

D.形成层【答案】D【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其中,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

1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的涂片时,看到最多的血细胞是(  )。

A.血小板

B.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巨噬细胞【答案】B【解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的数目最多,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男子平均为500万个左右,女子平均为420万个左右。

13.关于蝗虫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家蚕相同

B.不完全变态

C.跳蝻的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明显差别

D.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答案】B【解析】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1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小泡释放的信息物质是(  )。

A.O2

B.CO2+

C.Na

D.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在不同的神经末梢突触小泡里的物质是不同的。在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在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轴突终末的轴浆内存在许多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轴突终末相接触的肌膜或腺细胞上,有与之相适合的受体。

15.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中的所有乔木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苗、小鱼和大鱼

C.一座山上的大型黑蚂蚁和小型黄蚂蚁

D.一块棉田中的幼蚜、有翅和无翅成熟蚜等全部棉蚜【答案】D【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前三个选项均未体现“同种生物”。

16.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有多种植物,为多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多个种群。

17.关于染色体与基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由基因组成的

B.一条染色体相当于一个基因

C.染色体是基因的唯一载体

D.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答案】D【解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它们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基因是染色体的组成部分。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18.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A)是显性,绿色(a)是隐性,绿色子叶植株的基因型是(  )。

A.AA

B.Aa

C.aa

D.AA和Aa【答案】C【解析】双隐性表现出绿色的性状。

19.某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则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位于(  )。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任一染色体【答案】C【解析】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生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则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

20.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8%,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36%,64%

B.92%,8%

C.18%,82%

D.57%,43%【答案】D【解析】基因A的频率=18%+1/2×78%=57%;基因a的频率=4%+1/2×78%=43%。

21.在“酶的作用和本质”一节的教学后,学生设计了一则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这一活动属于(  )。

A.拓展延伸

B.总结归纳

C.研究性学习

D.科学史教育【答案】A【解析】所谓知识拓展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扩展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互联网上搜索到部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这利用的课程资源是(  )。

A.教师资源

B.教材资源

C.学生资源

D.网络资源【答案】D【解析】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内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课外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3.“有人没吃早餐晕倒了,医生给他注射葡萄糖。为什么要注射葡萄糖?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细胞中的糖类。”这种教学导入类型是(   )。

A.复习导入

B.设疑导入

C.实验导入

D.故事导入【答案】B【解析】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法有复习导入、设疑导入、实验导入、故事导入等,其中设疑导入是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24.巴斯德提出“细菌致病”假说时,由于缺少证据而饱受争议。科赫通过“细菌感染”实验证实了巴斯德的细菌致病学说。从这个角度讲,科赫的实验属于(  )。

A.改进性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比较性实验

D.模拟性实验【答案】B【解析】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实验前不知道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带着明确的问题,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和获得新知识。

25.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找出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方法属于(  )。

A.分析评价

B.调查评价

C.观察评价

D.综合量表评价【答案】A【解析】分析评价是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找出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调查评价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或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现场观察评价是评价者进入课堂,实时实地听教师讲课并及时进行评价;综合量表评价则是采用事先编制好的评价量表进行的评价。

二、简答题

26.图2是某两种典型的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吸收量的曲线示意图。2

据图回答:(1)表示阳生植物的曲线是______,理由是______。(2)b点表示②的______和______的速率相等。2(3)在c点前,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比阳生植物______。【答案】(1)①;由于阳生植物的光的饱和点和补偿点都高于阴生植物(2)CO的吸收;CO的释放22(3)强【解析】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都高于阴生植物。b和b为光12的补偿点,表示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量与呼吸作2用产生的CO的量是相等的。2

27.图3是某一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三个种群(A、B、C)数量变化曲线(A是自养生物)。

据图回答:(1)A、B、C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2)如果人类大量捕杀C,______的种群密度会增加,______会因此减少。(3)如果B代表一类善于奔跑的黄羊、瞪羚等动物,该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可能是______。(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m,则C最终获得的能量值是______。【答案】(1)A—B—C(2)B;A(3)草原生态系统(4)0.01m【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顺着营养结构这条渠道流动的。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处于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密度也随之减少。图中A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密度应最大;B与A的曲线起伏相似,但B种群的数量是随A种群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由此可判断B是以A为食的食草动物;图中C曲线的波峰和波谷与A是完全相对的,但与B有明显的相随关系,而且是随B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可判断C是以B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因此B是食草动物,C是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B和C之间是能够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