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20:52:51

点击下载

作者:刘鹏凯,梁云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

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试读:

作者简介

刘鹏凯,江苏泰兴黄桥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功勋人物,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现任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化工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工作协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企业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会员,著有《心力管理》《心力管理故事》《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漫话细节管理》《漫话文化管理》《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等。

序一

我从事管理方面的研究已经30多年,我参观过的企业不计其数,给我留下强烈印象的大企业有海尔和中兴通讯,小企业则是黑松林。它们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优秀企业,它们的掌门人都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他们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企业软实力的积累,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这些优秀企业家都十分具有创造性,并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刘鹏凯于1991年从黄桥镇工业公司“下海”到企业当厂长,至今已有25年。他把当初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打造成了全国知名的优秀企业,“黑松林”也变成了胶粘剂名牌,他所独创的“心力管理”模式则成为管理创新的榜样,他因此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企业家。

刘鹏凯不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非常勤奋和高产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争分夺秒,起早摸黑,坐在车上写,挑灯在旅店写,依在客户的收银台旁边写,有时连谈生意的空隙也忙里偷闲,潦潦草草。那些不同地名的信笺纸成了我的稿纸,创作的艰辛比成功的喜悦更让我难忘”。他先后出版了许多专著,包括《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漫话企业细节管理》《漫话企业文化管理》《心力管理》和《心力管理故事》。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企业文化理论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泰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刘鹏凯也被称作“化工作家”,因为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关于企业管理,特别是化工企业管理的。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对黑松林企业管理的思考。刘鹏凯说:我的作品都是几十年来在工厂管理实践的拾零、心得,平淡得像白开水,但出自深山老林中的清泉,无污染,能解渴,或许还有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虽没有精深的理论,恢宏的篇章,但易读、生动而实用,希望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抑或行政管理者有所启示并引起他们的思考。《心力管理》一书的出版,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诸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6月24日,刘鹏凯“心力管理”研讨会在连云港市召开。从此以后,业界每年都会召开“心力管理”研讨会。

心力管理在企业界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赏,许多企业相继到黑松林参观,并邀请刘鹏凯去介绍心力管理。不仅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有一些大企业。上海华谊集团、胜利油田、南京钢铁集团、德国亚地斯(中国)公司等多次组织干部员工到黑松林学习“心力管理”的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一书中提出,将来的管理是要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人的管理上,他甚至提出80%的高管要把精力放在处理人的问题上。但是人十分复杂,管理的复杂性,就在于人的复杂性,人心的复杂性。心力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对人心的认知和把握。自古以来,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一个争论焦点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我认为,当一个理论诞生之前,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应该是“知难行易”;而当一个理论诞生之后,大家去学习和实践阶段,应该是“知易行难”。现在,许多企业在学习心力管理时,最难的就是如何去做,即怎样操作心力管理。《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是刘鹏凯的又一部力作,回答如何去做,即怎样操作心力管理的问题。对于关心管理创新的业界朋友而言,又会从此书中获益良多。

2012年4月,我主笔并携弟子余玲艳、刘泱合著了一本书《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该书试图构造出心力管理的理论模式,其中,我把心力管理分为三个维度——知心、聚心、塑心。《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一书,则详细介绍了如何操作知心、聚心和塑心。

怎样与员工“知心”?沟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的那样:“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沟通的目的是达到双方相互理解,而非意见一致。良好的沟通应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而不是一定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诸多障碍,在私有企业,老板与员工间的沟通障碍,主要来自地位的差距。刘鹏凯解决的办法是“以心换心”,从自己修身做起,放低身段,消除心魔。刘鹏凯说,中国有一句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其实屠刀就是你的自我。在工厂你举着那把“屠刀”,要征服这个,要征服那个,内心是个什么滋味?反之,如果你放下自我,立地成佛,心静如水,忘我利他,你就会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久违轻松。在放下自我的过程中,你更会明白“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的道理,从而沉浸在众心合力工作的快乐之中。

在“知心维度”中,刘鹏凯还具体阐述了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沟通艺术问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聚心维度”实际上讲的是有效激励问题。他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思路,介绍了黑松林如何解决薪酬、福利难题,如何以情动人、以主人翁责任感激励员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如何运用惩罚手段催人向上。这些内容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塑心维度”讲的是如何以文化人,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和塑造员工的心灵,包括如何率先示范,如何抓住细节教育员工,如何进行养成教育,如何引导员工反思自省,如何对新员工包容呵护,以及如何借鉴其他企业包括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升员工素质。这些成功的经验,会启发读者的心灵。

还有一个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心力是如何变成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的?书中,刘鹏凯详尽地讲述了黑松林如何把核心文化与核心技术相结合,把心力与具体的业务活动、管理规范相结合,从而使心力变成了凝聚力、一致力、精品力、安全力、创新力、营销力、财力和形象力。这些内容新颖而独特,你将受益良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国中小企业达1000多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毋庸讳言,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苦难,其平均寿命只有3~5年。妨碍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有恶劣的外部条件和薄弱的内部条件,其中内部条件最为薄弱的环节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以及其背后的精神资源贫乏,软实力不足。

当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中小企业,就会发现:这些企业的老总非常聪明——他们不约而同地摸索出一条“以软补硬”的成功之路。被称作“劳动关系中的一片绿洲”的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以及它独有的心力管理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以软补硬”的神奇和精彩。

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模式有两个突出的特点:①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②产生于中小企业的成功实践。这就决定了黑松林模式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普遍适用的借鉴价值。

刘鹏凯这本新书是心力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把它推荐给那些想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经济崛起,研究中国企业振兴之路的人,同时也推荐给那些苦苦寻找成功之路的中小企业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研究中小企业管理的学者和爱好者,祝愿他们从这本书中吸取智慧,得到借鉴,推动中国企业持久繁荣,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当今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张德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2016年12月26日于清华园序二企业管理的根在于心力管理

丁酉年春节假期中,鹏凯老总给我发来短信,说他的新著《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给这本新著写一序。

我和鹏凯是老朋友,朋友之托很难推辞。但我告诉他,我不是心力管理方面的专家,甚至连行家也不是,我可以写一篇备用稿,他可以再找几位心力管理方面有影响的大家来写序,我的序可以更换。

既然答应了,就认真拜读了新著的全书。打开新著,就被书中的观点和内容吸引住了,这是一本有观点、有内容、可操作、接地气的管理实践升华之作,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掩卷沉思,感触良多。感触一:“心力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

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本管理应该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在这个根本的管理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人心的管理。人心向背关系着企业的兴衰,“人心齐,泰山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管理的实践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能感受到“人心”的管理是一件十分复杂,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这件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事情,首先在于“人心”的需求的多样性。在需求多样化的世界里,摸清“人心”需求、分析“人心”需求、把握“人心”需求,就是一项十分庞杂、十分细致的工作。在摸清“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分析“需求”的合理性,研究解决“需求”的方法途径。“知心”是“心力”管理的前提,也是开展“心力”管理的第一步。其次在于“人心”需求的多变性。在客观世界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心”的需求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心”需求的新变化,必然要求“人心”管理拿出新对策,把握新变化、引导新变化,这也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最后在于“人心”管理的基础性。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心”又是调动积极性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人的潜力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只要能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生产效率、资金效率、物化效率都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达到极致。刘鹏凯的新著正是紧紧抓住了企业管理这个根,开篇就先声夺人、紧扣根本、娓娓道来、环环深入,使人难以释手。感触二:“知心、聚心、塑心”是企业管理的魂。

这本书以严密的逻辑性,分层次地阐述了心力管理的三大环节:知心、聚心、塑心。刘鹏凯认为,知心是心力管理的桥梁,聚心是心力管理的核心,塑心是心力管理的自觉,三大环节、三大任务、步步推进、节节提升。心力管理不仅要做到“双向沟通”——善于知心,还要做到“赢得人心”——做到心力齐聚,更要“改造人心”——实现心力塑造。“知心、聚心、塑心”是心力管理的魂,其实也是企业管理的魂。企业管理的灵动之处,就是确立战略,实现共识,形成文化,抓住了“知心、聚心、塑心”也就抓住了企业管理的魂,搞好了“知心、聚心、塑心”,也就形成了企业的魂。

刘鹏凯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要做好“知心、聚心、塑心”,关键要做到“真心”“以心换心”。“真心”“以心换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还有魅力。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人心,能够征服人心的还是人心。正如古人所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真心”“以心换心”真正做到虽然不易,但道理十分简单。感触三:从“心力”到“竞争力”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也是管理境界的升华。

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最高标准。刘鹏凯把“心力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上,我认为这既是企业管理的理论创新,也是管理境界的务实升华。目前不少企业管理者搞了不少“花拳绣腿”的理论创新,推出了不少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但最终的落脚点都不能体现在企业市场竞争力上,这样的理论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而刘鹏凯“心力”到“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来源于实践,方法提炼也来源于实践,境界升华更是根植于实践,这种扎根实践的理论创新精神,是极其宝贵的,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这是一本值得从事企业管理或者立志于从事企业管理的企业家、学者、管理人员认真一看的好书。务实的理论、清晰的逻辑、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一定会使你开卷有益、收获匪浅、不虚此行。我愿意把这本带着“泥土”芳香、有温度、有力度的管理新著推荐给大家!李寿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2017年2月18日第一章“心力管理”的孕育

很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管理分三个层次,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内涵类似。第一个层次为“感性的管理”,领导者最初没有多少管理知识,仅凭常识、个人的感觉进行管理;第二个层次为“生涩的理性管理”,领导者学习各种各样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成为“博学”的管理者,其显著特点是经常使用各种并不真正理解的管理术语,但不知道怎么应用,往往会把简单的管理复杂化,制定一些烦琐低效的制度和规范;第三个层次为“成熟的理性管理”,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真正理解了理论,并能主动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管理的成熟境界,其标志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管理的目标,不再盲目地拿烦琐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束缚自己的手脚。

心力管理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松林”)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长期探索与创新的产物,它诞生在实践的土壤中,既引导具体的实践,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修正和完善。心力管理不敢自诩为管理理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它是麻袋上绣出来的一朵花,是全体黑松林人才智、激情与心血的结晶。

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在中国数量庞大,平均寿命却只有3~5年。黑松林建厂30多年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做到天天向上,与践行心力管理,使企业愿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深植于员工心中息息相关,得益于心力管理的创新实践。企业的“内功”提升了,凝聚力增强了,黑松林实现了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可谓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我和“黑松林”——创业之难

1970年,我从黄桥中学高中毕业,当兵未成,眼看着就要上山下乡,却又峰回路转到了黄桥机械厂学车工。进厂前夜,学徒出身的父亲对我说:“捧上饭碗,掂掂分量,捧个牢实,好好干吧,灾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工厂设备破旧简陋,仅有一名技术人员,要学点儿东西真难!无巧不成书,一名成分不好的上海师傅下放后辗转来到黄桥,我与他以心换心,悉心向他讨教车工技术,迈开了求知的第一步。在工厂的12年,我用意志的车刀拓开了一条亮亮堂堂的路,先后在全国性技术刊物《机械工人》《机械制造》《机械工艺师》上发表40多篇文章,介绍自己的革新成果。其中,拥有省市科技成果10多项,并获得6项专利,受到了倪志福、何光远、沈鸿等时任领导人的接见。

1983年,体制改革的春风刮到了小镇。我参加了当年泰兴县人事局的招聘考试,过关斩将,走进黄桥镇工业公司,坐进副股长的办公室。工作环境在改变,求知的欲望给了我生命的恒温。成天穿梭于工厂之间,我有机会对企业管理理论进行学习、实践、思考与探讨,积累了一些基层企业的管理经验,并在黄桥镇许多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开启了我管理企业的生涯。

1987年,我的第一篇管理论文《浅谈一般产品的不一般发展》在《工厂管理》杂志发表,激起我对管理实务思考和钻研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1年10月,正当我与机械工业出版社签订合同,准备出版一本几十万字的《车工技巧》的书时,却又机缘巧合,我从黄桥镇工业公司“下海”,到濒临倒闭的泰兴县粘胶剂二厂(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前身)当厂长。当时,不断有人劝我:“镇工业公司副经理的职位千万别放手,企业不好干了也能有个退路。”我心里明白,小企业有我的大事业。于是回答得挺干脆:“要下海就不带救生圈!”

我断了自己的后路。

其实,断了后路的事成功率才高,任何事退路不多,其实出路也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往无前。面对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现状,该如何用心去努力,我心里如吃了萤火虫——全明了。

就这样,我走进了企业,登上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舞台。

当时的泰兴县胶粘剂二厂已处于破产的边缘。发展初期,企业底子薄,起步迟,市场形势严峻,在同行业中毫无名气,11个人、2台反应釜外加一屁股债,作坊生产、势单力薄,可谓“一穷二白”,要进军大市场并非易事。“连接两点的最短距离是直线。”于是我引入了借力策略,单刀直入,借他山之石,开拓市场,先生存,再发展,尽量不走弯路。(一)借船出海

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是当时全国经销粘合剂最早的单位,原中国包装材料总公司下属的北方某厂是亚洲地区最大的粘合剂生产厂家,我借这两条大船,用坐标理论纵横联合上技术、上质量、上台阶。既借“上海”这块金字招牌改变自身形象,又借国内大型企业的技术上质量,使产品不再出身寒门而提高身价,表里如一,货真价实,以名扬名,打开市场。

万事开头难。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要找个好婆家,谈合作寻联营,难啊!记得那年,我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找到欲想挂靠的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的时候,人家已和另一乡办企业草签了合作协议。好在我在懊悔之时并没被“迟到一步”搅乱了方寸,因为我不想失败。

生活对于不想失败的人总会给一丝希望。

面对“当头棒喝”,我硬是“脸老皮厚”,缠住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的领导。至今难忘的是那次,为了见这位“冷漠”的领导,我顾不上吃饭,站在大门外苦等6个多小时。见面后我掰开揉碎地向人家从天时到地利到人和……介绍多方面的优势,讲自己企业的发展前途,袒露自己珍惜联营的真心。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要让心灵和心灵相见更不是容易的事。终于,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的领导被我的执着和描述的发展愿景所打动,感慨:“刘厂长是块搞粘合剂的‘料儿’。”一杯热茶暖的是身,一句懂得暖的是心。合作协议顺利签字,借船出海始见雏形。扬州市强力粘合剂厂(我到任后,将泰兴县胶粘剂二厂改成此名)生产的粘合剂一批批由黄桥运往上海,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有了市场,工人手里有活儿干,企业也很快显现了活力。联营后,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几次派人到我们工厂考察,每次来厂,他们都能看到厂里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又成为一种动力,合作方开始主动为我们组织原料、帮助销售,并在原上海西康路的经营部免费提供了两个橱窗,专门陈列“黑松林”牌粘合剂产品。我们不仅兑现了当初的诺言,更设身处地为对方利益着想,以真心换真心,工厂和上海公司的合作粘得更牢了。不仅如此,借原上海化轻普陀公司这只大船“出海”,也为我们以后自己“造船”积累了资本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借鸡(机)生蛋

没有技术改造,就没有企业生命的延续。发展中期,我们抓紧投资,上技术,上项目;借钱买机器,上产品、上品种、上质量。使一般产品有不一般的质量,不一般的规模,逐步产生规模效益。(三)借兵打仗

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首先要占领市场。发展初期,尽管受到用户厚爱,销量喜人,但毕竟我们的地板胶、墙布胶一车货才卖几千元,要想远距离占领市场,利润根本无法覆盖成本,且掌控力不足。于是,我们在安徽与江西交界处兴办联营厂。借兵打仗,扩大市场占有率。(四)借题发挥

常言道:“买鸡的找不到卖鸡的。”为了加强产品的知名度,我们借助行业协会的各种交流会、理事会、信息发布会,进行自我宣传;借助各种产品的展销会推销自我,开辟新的市场。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上等品质,中等价格,优等服务”的策略,内力、外力形成了合力,推进了企业的不断成长,使一般产品得到了不一般的市场回报,不一般的持续发展,并吸引了好几个世界500强企业与我们开展长期合作。如今公司的年产量已经超过创业初期百倍,人均销售额达到百万元以上。

黑松林商标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我是黄桥人,家乡早年曾有一片黑松林,历史记载:有位秀才诨名季三嗒子,祖籍黄桥,中举后不从皇帝招赘被贬,因不愿去他乡,便跪奏圣上:“黑松林蚊子如雀,野藤如桶,千万别让我去黑松林。”圣上何为圣,就是得让庶民惧怕他,你不想去就非让你去,结果季三嗒子如愿回到黑松林。圣上做了回昏君,中了季三嗒子的计。从此,黑松林成为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尽管早年的黑松林已消失,但“黑松林”牌粘合剂却诞生了。

工厂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产品,再沿袭旧有的走家串户式宣传当然不行,还得“借”,即借助现代多元化的宣传媒体。1994年,全国胶粘剂产品展销会在江苏无锡召开,对送到家门口的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我精心策划,组织人员在展销会现场用刚研制出来、尚不为人所知的乳白胶粘接了几十块木板,让营销员在展位前用脚使劲儿踩踏,结果木板被踏烂了,粘接处却依然无恙。整个过程被嗅觉灵敏的无锡电视台记者从头录到尾,经电视播出,黑松林初露锋芒,乳白胶也顿时成了抢手货。

趁热打铁,随后我又在主要市场发起了宣传攻势:在《安徽日报》上搞“黑松林理论征文”,在江苏扬州搞“黑松林文学征文”,使黑松林粘合剂在消费者中声名鹊起。企业从一家即将倒闭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胶粘剂和胶粘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胶粘剂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单位、上海市粘接技术协会主任单位。1998年起,“黑松林”商标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这个荣誉一直保留至今。2015年,黑松林公司的另一商标“老木匠”也被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已经先后参与制定了13项国家标准,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有一则题为《采摘成功的果子,不止一种方法》的哲理故事。老师将一群学生带到果树下,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的果子多。比赛结束后,老师问采果子最多的前5名学生:为什么采的果子比别人多?

第一名学生说:我第一个跑到树下,采到了最容易采摘的低处的果子。

因为你懂得抢抓机遇——老师点评说。

第二名学生说:等我跑到树下,低处的果子都被先到一步的人采走了,于是,我爬到树上,采到了高处的果子。

因为你拥有一技之长——老师点评说。

第三名学生说:低处的果子被人采走了,而高处的果子因不会上树无法采到,我找来棍子敲下了高处的果子。

因为你懂得利用外物——老师点评说。

第四、第五名学生说:我们不会爬树,又找不到棍子,我们一合计,两人联为一体,采来的果子平分,于是,我们一人骑在另一人的肩上,增加了高度,采到了高处的果子。

老师最后总结说:世上那些成功的人,可以是懂得抢抓机遇的人,可以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是懂得利用外物的人,可以是懂得互相合作的人,因为采摘成功的果子,永远不止一种方法。

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不管是普通人还是总统,只要有发自内心去做好一件事的精神力量,竭尽心力,坚持到最后,你就会出类拔萃。

创业的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创业之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风雨过后再回首,往往云淡风轻,一笑而过。20多年来,我凭借着善心、爱心、信心和决心,沿着心中的目标,不屈不挠,不浮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执着前行。如今“黑松林”小树成大树,独木育成林。二、“心力管理”的萌芽——以软补硬之悟

穷则思变,要靠脑袋站起来。

黑松林起步阶段是一家仅有十几名员工,一两种产品,年产值不足30万元的乡镇集体企业,没有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大学教育的员工也只有2名。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企业规模小,主要靠少数人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往主要靠几个能人撑起整个企业的模式已行不通了,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便成为企业最为迫切的需要。

黑松林员工人数少,生产任务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只关心自己的岗位工作,对企业发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等知之甚少,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岗位操作人员对高、精、尖技术不能充分掌握,技能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要和“少增人、多功能、满负荷、高效率、争一流”的人才要求等问题。如何调动员工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并自觉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对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黑松林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分子,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水平、职业素质,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不仅是为了建设和谐、幸福企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面对发展需要,我静心思考。企业大,可以创造规模效益,但黑松林硬实力不足,与人进行短兵相接式竞争是自不量力。而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无论主体大小,均可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于是,冥冥中,黑松林自然选择了一条以小体量走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路径,做专做特做精做佳,追求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以软补硬”的发展新路。

其间,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靠群体的力量。任何一名企业家,个人纵有天大的本领,如果离开了员工、客户这片土壤,失去群心群力,企业无法长大、做强、走远。

我是车工出身,学徒时有一次尝试加工齿轮锻坯,我只知道高速切削有劲,但对切削的速度、深度、走刀量三者关系等基础知识全然不知。一次,我的右手被从高速旋转卡盘上飞下来的齿轮坯砸伤,至今手背还留有一道深深的印记。这一砸,将我砸醒:光有干劲,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不加以思考总结是学不好技术的。于是,在学车工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写实践记录。后来“下海”做企业,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着,至今已经坚持了20多年。

而“心力管理”在我心中萌芽,和我年少时的一段经历有关。初中阶段,放学时天色已黑,为了行路方便,父亲配了一把电筒给我照明。后来,电池电量不足,电筒只能发出微光。可我还是舍不得换新电池,便将旧电池配一只新电池使用,可没过多久电池就没电了。后来,学了物理知识我才明白,那只舍不得抛弃的旧电池已成了电阻,白白耗费了新电池的能量。进入企业工作,我从管理的视角出发,联想到人的行为其实也是靠“心电池”驱动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要让“心电池”减少电阻或没有电阻,这便成为心力管理的种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是指精神,指意识。佛家讲,一切法由心想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人,一切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贵在要有心,要用心。这个心不单指一个人的心,而是像一盏灯转燃千万盏灯那样,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即《金刚经》所讲的“一合相”。人有无限的潜能,关键要激发出来,靠什么激发,靠的是我以我心,真心换真心。激发出来的是觉悟,这就是心力,即老子讲的“大象无形”。

企业心力管理之妙在于无形胜有形,是一种不囿于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条条、框框的羁绊,表现为无形管理的现场力。即俗话说,拿活、做出来,看结果。这种无形的现场力,不计较条件,不讲代价,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统言之,心力管理的目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赢得人心。这是在当今经济环境多变,不确定性因素丛生的大气候下,企业所表现的一种整体的突破力、创新力、持续力和内生活力。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管理意味着爱,作为一名企业家如何去爱你的员工,尊重你的员工,帮助你的员工,关注你的员工,使员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充满爱心的人,任重道远。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的特点是将人管死,而德治是修养人心。“德”是什么?古代将“德”字写成“悳”,即“直”字下面一个“心”,从直从心也。一个企业家要在工厂构建一个“家”的氛围,营造“家”的温馨,这就需要从心灵深处发现你的真我,对内心加以管理。

管人就是管心,人心是源头。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和本性,把握人性的特点,关注人的各种需求,做好人心的养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心力管理之根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普遍宣传“竞争出效率”,通过严格考核,奖勤罚懒,择优上岗,拉大收入差距等措施,以提升企业效益。现在反思一下,这些做法也难免产生一些副作用,值得重视。我认为,和谐并不是效率的天敌,不能与一团和气画上等号。倘若处理得法,和谐可以成为促进效率的发动机。

万事万物都发端于一个决心、一粒种子。心力管理好似一个浑圆的鸟巢,承载着黑松林的梦想,我们勇于做梦,用心将一根又一根树枝,一点一点,自然而然搭建起自己独特的窝棚,并构建成形。心力管理见证了一种坚持,讲述了一段成长,汇聚了一种力量,开拓了心之养、心之育、心之动、心之力的管理路径。三、“心力管理”孕育的四个阶段

一个企业的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企业家经营与生产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必须引导员工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回顾心力管理发展的历程,艾弗莱特·罗格博士的研究给了我一些启示。

罗格的“规范”理论认为,变革思想往往是从占很小比例的集体中产生的(只占总人数的2.5%)。它进而传到“早期采纳者”那里(他们可能占13.5%)。一旦这些人对变革思想予以赞同,则“大多数人”就会采纳它(正态分布曲线中间68%的部分)。最后,“迟缓者”(剩余的15%)也接受了变革思想。因此,“变革者”倡导新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联系“早期采纳者”。罗格博士认为,这些人认识到了出现的差错,却不知如何应对,他们也在寻找一种“好的方式”。“大多数人”与“迟缓者”不会直接从“变革者”那里接受新思想,必须先通过“早期采纳者”的认可过程,才能全面接受。

稍作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心力管理的孕育大致呈现为四个阶段。(一)自发形成阶段(1991年至1998年)

黑松林提出打造“精神、精品、精兵”的目标,以及“爱厂如家、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理念,初步形成了每天早晨的出操仪式,每周一、三、五班前学习,营销“三零管理”,现场“三无管理”等。(二)主动设计阶段(1999年至2005年)

公司出台“六倡六戒”行为准则。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我个人的管理文集《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出版发行,并在业内和学界产生一定影响。(三)文化管理阶段(2006年至2011年)

黑松林形成“心力为本,心至则力胜”的企业价值观,修订了企业文化手册,构建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2008年,经贾春峰、高立胜、钟祥斌等多名专家学者指点、把关,我提出“心力管理”的概念。2010年年底,《心力管理》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心力管理》一书中记录了25个管理法,具体为:1.衔石子法

乌鸦衔石入瓶,水面升高而使之喝水解渴。小故事,大道理,黑松林借鉴这一理念,学乌鸦衔石科学发展,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创新思路与方法,摆脱困境,不断做大做强。“对一般产品采取不一般的思路,让一般产品拥有不一般的质量,最终使一般产品打下不一般的市场,一般产品得到不一般的发展”。2.解题法

从小学读书起就要学会解决问题。不管题目难易,解题的基本诀窍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思路开阔,方法灵活,用巧思、巧劲,得巧力,化繁为简,快速求解正确答案。黑松林用解题法巧解管理难题,效果事半功倍。3.寻针法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牛顿都有和寻针有关的逸事。如何寻针?答案林林总总:可撅着屁股仔细寻找;可点灯逆光发现针的位置;可用强磁铁在地里划拉吸针……但牛顿的寻针法却非同寻常:在地上打方格子,按顺序编号,依顺序查找。黑松林巧用“草堆寻针”之哲理,实施细节管理,可谓细节不“细”,“节”节重要,决定成败。4.以静制静法

以静制静管理法运用唯物辩证法。以静制静,静以得悟,相信自己员工的觉悟、醒悟、感悟,无为而治,止“静”为动,让企业在心力管理的动态过程中,加快发展。5.磨合法

新车上路时,马达的齿轮需要磨合,从而使活塞环与气缸壁间精密吻合。企业运作,员工组合搭档也需要磨合。精心、合理磨合,人际关系和谐,能磨掉运作阻力,将员工之间摩擦系数最小化,发挥人的个性与专长,使企业的“管”与“理”有机统一。6.“记豆腐账”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记豆腐账”管理法的特点及效用。尽管方法看似“原始”,但朴实无华。我们要求营销员天天“记豆腐账”,在管理形式上对其有放有收,像风筝远走高飞,既要把营销产品送到远方,又要求紧紧拽住风筝之线,做到召之即回,如实述职,实在实用。7.倒走法

倒走,是反常的健身之法。之所以成为营销之术,是因为其具有“赢”销奇效。孙子曰:“凡战,以正合,以奇胜。”这一兵法,可谓非一般思路之出奇制胜法。兵法如此,营销——“赢”销亦复如是。8.弯道法

人走路喜欢走直线,不爱走弯道。尽管三角形的一边之长小于两边之和。但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却不能为省钱造直道。毕竟从行车安全考虑,多设几个弯道,有助于提醒司机调整方向盘,不至于打瞌睡。

生产安全管理也得循此弯道原理,跳出安全抓安全,创新管理有意设“弯道”,发挥“弯道”警示作用,防患于未然,比空洞说教更有效。黑松林安全生产30年,避直就曲的“弯道”管理功不可没。9.“五道法”

企业生产,质量至上。黑松林质量管理,实施“知道”“悟道”“行道”“修道”和“传道”的“五道法”,以“道”为词根、为根基,使企业质量文化从“老板文化”变成全员的质量文化,真正做到质量文化不在于“知”而在于“行”。10.短信法

短信管理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企业老总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沟通作用,让短信成为手中的遥控器、第三只眼、无形的手、粘合剂和小皮袄,让短信成为柔性管理的新手段。11.“做馒头”法

做馒头的要领是面团发酵要充分、水温控制要讲究、蒸工火候要到位。“做馒头”管理法要将传统管理经验与现代管理知识相结合,将生活中蒸馒头的实用技术比为企业日常管理创新的基因。这样做出的大馒头,才能松软可口;这样做大的企业,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12.“南风”法“南风”管理法缘起于南、北风打赌比威力的寓言。其中寓有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强力不如柔力有力的哲理:北风孔武似有力,南风温柔暖人心;前者让人衣裹紧,后者使人轻卸衣。将“南风”引入管理,用好哲学思维,方能使企业“南风”轻拂,和煦暖人,和谐幸福。13.“春雨”法“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堪称经典。心力管理与杜甫绝句一脉相承,道出了“春雨”法“润物细无声”的“功效”。14.眉批法

眉批是语文老师批改评点学生作文常用之法,用以激励、表扬、督促、提醒学生,完成“教书育人”的师道教责。黑松林以此为喻,通过四种眉批——激励式、后发式、伏笔式、修正式的不同功能、作用与效应,让人由衷感到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激励员工,不妨“好为人师”——当好老师,善用眉批“传道、授业、解惑”。15.留白法

留白法似作国画,要求“留白”留美。画中之白,乍看无形无色无声,其留下的“空白的美”“含蓄的美”“辄止的美”“咀嚼的美”,可在有形有色有声中见文化,见管理,见创新。16.“脸谱”法

戏剧脸谱,色彩斑斓,扮演角色,性格分明。在企业管理这个大舞台上,黑松林的管理者巧用“艺术”手法,看似嬉笑怒骂,实则入木三分,其管理效果往往胜过会场上作大报告,现场狮吼发脾气。17.针灸法

中医切脉问症之后,点穴扎针,往往有针到病愈之奇效。管理“刺头”员工,如同“诊疗”病人,需要有望症之眼、识穴之知、扎穴之术。18.“热处理”法“热处理”是一门金属工艺技术,讲究物理原理、化学反应,工艺复杂,难度很高,不易掌握。用此方法管理企业,打造一流员工队伍,能使企业团队百炼成钢,让每一棵草开花、使每个员工成人成才成功。19.学步法

为人父人母,都知道婴儿学步的时机、关键与要领。企业改制转型走新路,学步大有讲究。黑松林学步管理法根据“自我”情况,先会站立,再会举足,先迈小步,后再奔跑,使企业在不同的转型点“凤凰涅槃”,火中重生。20.“不一般”法

一般与不一般,这是一对矛盾,一般是共性,不一般强调个性。“文似看山不喜平”,走路想平,是一般思维;读小说,就期望情节跌宕起伏,不希望平铺直叙。现代企业管理需要在一般中求不一般。21.走棋法

弈棋,是斗智斗法。中国象棋构思严谨,规则严格,棋艺高下,一走便明。黑松林抓住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契机,以走棋式管理法应对“入世后企业如何学会竞争”,采用的思路,就是走棋的智慧。22.园丁法

用园丁法管理企业,好似园丁悉心栽培学生,注重培养企业精神、精品和精兵,其“以人为本”,抓住了关键,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根本之“本”,乃企业发展之基础。23.保温瓶法

保温瓶的保温原理众所周知,无论外界气候如何寒冷,只要满瓶水的水量不泼洒、自身原来热量不散失,保持瓶中水温少降、慢降,瓶中的水便能在较长时间保温。以此喻企业防患未然,稳定维持,渡过时艰,再谋发展。24.大棚法

大棚是现代农业运用温室效应而采用的工具。它能使夏菜冬长,保障植物在大棚温室中安然过冬,茁壮成长。黑松林的大棚管理法目的是让企业遇冻不怯寒——选对时机,及时搭建抗寒的温室大棚避害;采取对策,用多层薄膜进行防寒;选择没有病害的土地搭棚;营造植物所需最佳环境条件;选择耐寒性强的作物过冬;构筑好迎春的暖房,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25.“进二退一”法“进二退一”法是调动企业部门中“二把手”的积极性,对其赋权,激励其“善将兵”,抓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进二退一”法改变了中国企业传统管理中“管与理”的8∶2比例,提高了副手或下属的自信心,调动其内在的责任心与积极性;“分而治之”能“上下同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四)心力管理的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心力管理不是说出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是在黑松林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心学家王阳明说“在心上用功”,即“心功”。人心是一亩田。这些年,我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那样“在心上用功”,和我的团队、员工,用心培育,不断改善,努力提高“人心”这块田的亩产量,不断实践,不断将员工日益精进的意识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努力让人心这块田优质高产。

2011年5月28日,清华大学张德教授携弟子余玲艳博士亲赴黑松林调研。张教授感慨:“我做了近20年的管理学教授,参观了中外几百家企业,可谓‘见多识广’,但黑松林与众不同,它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走在黑松林的车间和院子里,我的总体感觉是‘小而精’‘小而巧’,精致而小巧,黑松林活脱脱就是一个管理艺术的‘盆景’。”

2012年4月,他主笔并携弟子余玲艳、刘泱合著《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旨在“重点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尝试从文化视角研究企业管理,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振兴之路,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一书对黑松林心力管理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读。提出心力管理是对软实力的管理,心力管理注重的是员工心智模式的培育,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习惯养成。具体如下:

经由张德教授的“加持”,黑松林的心力管理从碎片式的实践,自成体系,形成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管理者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将视线投射到中小企业身上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光明教授于2011年5月携3名博士研究生对黑松林调研后认为,心力管理是对管理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江苏省企业联合会、泰州市社科联等先后在企业召开“黑松林企业文化”研讨会,并先后七次召开了“心力管理研讨会”。2013年6月16日,第一期全国企业文化经典案例示范交流会暨黑松林“心力管理”现场会在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召开,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顾问、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出席并讲话。

上海华谊集团、吉化公司、胜利油田、南京钢铁集团、辽宁吕氏集团、浙江千年舟集团、湖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大王椰集团、广州机械研究所、永大(中山)有限公司、广州宏昌胶粘带厂、德国亚地斯(中国)公司等多次组织干部员工到黑松林学习“心力管理”模式。

中宣部原理论局副局长、正局长级调研员、研究员贾春峰教授,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尹援平女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常务副理事长华锐先生,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高立胜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中国社科院刘光明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周叔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王锐生教授,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马谋超教授,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副巡视员李世华女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印海先生、熊传勤先生、王述纲先生,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日报》原总编艾丰先生,山西省财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宋瑞卿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石春生教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庄正华先生,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刘洪教授、杨东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邓荣霖教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教授,清华大学王雪莉副教授、张勉副教授、曲庆副教授、吴志明副教授,北京大学张一驰教授、马力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魏钧教授、冯梅教授、王凡妹老师,南开大学王学秀副教授,北京交大黎群副教授,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达凤全教授,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王莉萍教授,江西理工大学黄顺春教授,东南大学王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周应堂教授,泰州学院温潘亚教授、孙建国教授,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吴冬华先生,江苏省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赵常林教授,北京易中创业科技公司宋新宇博士,《企业管理》郭学军先生,《经营与管理》杂志社浦冬义先生,江苏省“三会”朱波会长,江苏省企联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牧童先生,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教授,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钟祥斌先生,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文秋先生,珠海市企业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禄生先生,贵州省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聂秀丽教授,山西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任志侬先生,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步峰先生等。他们有的到黑松林调研“心力管理”,有的神交已久,但都对“心力管理”给予高度评价。我还应邀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人力资源学会、常熟理工学院、泰州学院等讲授、推广、汇报、交流“心力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科技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化工报》《中国人力资源保障报》《中国工业报》《企业家日报》《经营与管理》《企业管理》《化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文明》《现代企业文化》《中外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上海企业》《江苏企业管理》《泰州日报》《泰兴日报》等几十家媒体对“心力管理”进行了深度报道。心力管理获得“中企联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全国企业文化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化工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并作为案例入选中国社科院研究所教材《企业文化与企业人文指标体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21世纪清华MBA精品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名家精品系列《管理学:新结构、新观点、新实践》。2013年,《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的管理模式——一家小微企业的心力管理探索》被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收录。2014年,南京大学开发的案例《人心的力量:黑松林与心力管理》被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收录,入选第五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并制作了案例教学片。

2011年6月24日,第一次“心力管理”研讨会在江苏连云港市召开,辽宁省企业文化学会会长高立胜教授在会上说:“参加‘心力管理’研讨会感触良多,我不由得想起了江苏省的一位民间二胡演奏家华彦钧先生(阿炳)的故事。他已过世多年,但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世界广为流传。有一次,日本的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到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演奏,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大师说,这种音乐只能跪着来听。很多人对此不解,我想这是因为此曲是用阿炳的心来演奏的,所以必须用心来倾听,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心力管理》是刘鹏凯倾其心力之作,所以我想到了这个故事。如果我们不能用心力来研读和领悟,就很难与其心声相通。”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1995年访华时说:“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念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仍然考虑这些制约因素,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你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样进行的。我们必须非常了解这一切。这样,才能很清楚未来面对的制约因素,选择我们有哪些机会”。

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不是为了振奋人心,实际上,是用心寻找有效的答案。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说,“管理需要具体、有形而清楚的实践。在实际做法上必须强调优点而非缺点;必须激发卓越的表现;必须说明组织的精神根植于道德”。心力管理的出发点和做法,以人为本,强调优点、激发卓越、培育道德,暗合了德鲁克倡导的管理实践的精髓。

在“心力管理”推动下,昔日濒于破产的作坊式小厂——黑松林,如今已成长为全国粘胶剂行业的知名企业。公司的运营也走出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江苏省安全文化示范单位”“江苏省环境标志示范单位”“江苏省质量诚信企业”“江苏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生产的水基型系列胶粘剂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主产品通过了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黑松林”商标连续七届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四、何为“心力”和“心力管理”

北宋欧阳修有言: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摸爬滚打中,我领悟出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赢得人心,即使面对绝境,也勿心灰意冷,失去希望。因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心力”。

在实践中,“心力”就是指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与才智,深入开发自身的潜力,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

人有无限潜力,关键要激发出来。举个例子,如果给你一大捆报纸,你可能说我拎不动,但是如果给你等体积的一大捆人民币,你肯定说,我拎得动,我还能拎着跑。很多时候不逼一下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心力管理,是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增效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

心力管理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善用其心——善于发挥思想、感情、信念、价值观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2)自净其心——善于引导员工找到自身的不足,克服落后的思想、消极的感情,以及不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自省,达到自净,提升员工的精神境界。(3)消除恶心——所谓恶心,就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悄悄滋长的不良思想或错误倾向。企业的任务是,通过教育或诱导,使员工克服这些不良的、错误的思想倾向。(4)增加爱心——所谓爱心,就是对本职岗位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客户的爱,对领导的爱,对下级的爱,对家庭的爱,对企业的爱,对国家的爱。从小爱到大爱,爱可以创造奇迹。企业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员工增加爱心。(5)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的发展环境——企业要以诚相待,进行发自内心的沟通和合作,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学习,凝聚人心,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6)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企业要以文化人,入脑入心,再外化为行动,提高绩效。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增效,由心力转化为生产力,由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的过程,是“人本”到“心本”再到“心力”的飞跃。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它能顺利地被他人理解,并完整地应用于实践才会有价值。心力管理是基于人性,用共同价值观管理企业的创新实践。心力管理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相互对接;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相互促进;实现企业文化内部价值传递力度与外部价值传递力度的有机平衡;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在制度化与人性化、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科学选择。

过程是一种财富。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企业,要想办好一件事,离不开人力、心力、智力。现代管理者不仅要学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的基本管理招数,更要从实际出发,从真心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把握人性的特点,关注人的各种需求,做好人心的养育。

我们不可能改变世界,我们可以直面时代。一个企业,往往不缺人的善心,缺的是引导、凝聚这些善心的力量。心力管理就是“用心管理,管到心里”。“用心管理”要求企业家全神贯注,投入全部的精力、心力和感情;“管到心里”要求企业家对员工以心换心,从“知心”维度、“聚心”维度和“塑心”维度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创新实践。第二章知心维度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雇佣关系,企业与员工不但要有经济契约,还要有心灵契约。然而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神奇和不可捉摸。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达到“知心”?只有靠近他,了解他,“知其言,观其行”,在相互沟通中知己知彼,在沟通中了解员工的感情、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难免遇到障碍,运用心力管理提倡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做法,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一、双向沟通——“知心”的桥梁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面对一扇上了锁的铁门,铁棒说:“我是钢筋铁骨,我就不相信撬不开这把小锁。”钥匙在一旁偷笑说:“那你就使上吃奶的劲儿吧……”铁棒说:“怎么,你瞧不起我?我要叫你输得心服口服。”于是乎,铁棒涨红了脸,铆足了劲儿,但大门依旧紧锁……钥匙说:“你还是一边凉快去吧,看看我小身材的厉害吧。”钥匙不紧不慢地走上前去,往锁孔里一钻,然后轻轻地一个转身,铁门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铁棒使劲不行,钥匙知它心。

横在管理者与员工心中的那把锁是什么?应该怎么实现两个人之间的相知?怎样与员工“知心”?沟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的那样:“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沟通就是“有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从一般意义上讲,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渠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受者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从沟通的定义出发,我们应关注以下几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