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名人之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大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0 22:51:42

点击下载

作者:晓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名人之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大师

图说名人之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大师试读:

前言

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公元1564~1616年)于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史特拉福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被人们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三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童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可以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十三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二十二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十八岁时与一个二十六岁的女子结婚。他不满二十一岁时已有了三个孩子。

几年后莎士比亚来到伦敦,成为一名演员和剧作家。关于莎士比亚开始创作的具体时间依旧是一个谜,但是同一时期演出的线索和记录显示到1592年伦敦舞台已经表演了他的几部剧作。那时他在伦敦已很有知名度。他三十而立,蜚声剧坛,四年后就已经成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

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写了《尤利乌斯·凯撒》、《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等杰作。传记作家认为他的文学生涯可能开始于1580年代中期到格林评论之前的某个时候。1594年开始,莎士比亚的戏剧只在宫内大臣剧团演出,这是一家由剧作家组建的剧团,莎士比亚也是股东之一,后来成为伦敦最主要的剧团。1603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新国王詹姆士一世授予剧团皇家标志,并改名为国王剧团。1599年,剧团的一个合伙人在泰晤士河南岸建造了他们自己的剧院——环球剧场。1608年,黑衣修士剧院也被他们接管。莎士比亚的财产购买和投资记录表明剧团使他变得富有。1597年,他买入了雅芳河畔史特拉福的第二大房子;1605年,他在史特拉福投资获取了教区什一税的收缴业务。

1594年开始,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以四开本出版。到1598年,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卖点并开始出现在扉页上。

1606年到1607年以后,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较少,1613年之后没有新的作品问世。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居住在史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史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

莎士比亚在1590~1612的二十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他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作者2009年7月于北京

爱汶河畔走出的演员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莎士比亚

出生于爱汶河畔

英格兰有许多市镇叫做史特拉福,其中坐落于爱汶河两岸的那个小城最是地灵人杰,傲视群伦。“史特拉福的约翰”曾任坎特伯里天主教,而休·柯罗普登更曾官拜首都伦敦的市长。1932年重建的莎士比亚剧院,坐落于爱汶河畔的史特拉福

16世纪中叶,这些特殊的光荣虽然已是昨日黄花,但跨坐在爱汶河上、由休·柯罗普登斥巨资所修筑的石桥,与伦敦终年交通不断,使得史特拉福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集及华维克郡的大城之一。出生于近郊村庄中的青年们若是无意于做农夫,就会移居于城内,学习某种行业,然后定居下来。

在向往史特拉福的华维克青年之中,有一个名唤约翰·莎士比亚的青年,他住在城北四里外一个叫做史尼特菲尔德的小村落里。约翰的父兄俱为佃农,可是约翰却不想步他们的后尘,于是,他背景离乡来到史特拉福。

约翰·莎士比亚选择了制造手套这一行。当时人人都要戴手套,而本地的制造业者又受到“国会法案”的保护,所以制造手套在当时是一门很有赚头的行业,也是史特拉福城势力最庞大的行业之一。手套业者们在铺砌整齐的市场广场的大钟下,选择了最有利的位置,搭起了摊棚,直到一百年后,才为绸缎商人所取代。

约翰·莎士比亚经管的是细致的白皮,它是制造高级手套的原料,不过,他在业余时间也同旁人一样经营销售其他的商品,从木材到羊毛,应有尽有。

史特拉福没有城墙,它的街道非常挺直而宽阔,然而在精神上却仍旧是个禁锢、褊狭的中世纪小城镇。像英格兰的其他市镇一般,史城是根据前人传下来的一套严格方法来治理的。市镇当局竭尽全力保护当地实业,不容外人介入,所有的行业都被严格地控制和督导,居民们需谨遵法规以维持治安。史城的居民若是不给自己的狗儿戴上口罩或让鸭子乱跑,玩牌或玩“任何不法的游戏”,夏季里孩子到了晚上8点尚未返家,没有清扫水沟,或是从城里的碎石坑里“借”些碎石自用,那就等着罚款吧!要带外乡人回家需得官方特许,如果出于同情让个大肚子的“陌生女人”在家里住着,罚金就会更重。

法规是如此繁多,要想一点也不犯错简直不可能,所以,史城还没哪个居民德行如此高尚、出众,从来没被科处罚金的。

税收的最佳来源是法律禁止市民“私倒垃圾”,市民必须使用四五处指定的垃圾场。史城居民最常犯的过错是“在寝室门口堆置垃圾”,几乎每联保的十家皆因此而受罚。约翰·莎士比亚首次上纪录,被罚款12便士,就是因和两位备受尊敬的邻人在自家附近堆置废物而导致的结果。

在食品方面,史城也有一套严格的中世纪式的方法,管制着价格和品质。每年有两名“酒官”,负责督管面包师傅、屠夫、旅馆业者严守价格规定;不让酿酒业者在酿制过程中,添加“蛇麻子或其他骗人的玩意儿”;也不许零售啤酒的妇女以未密封的酒待客。1556年9月,约翰·莎士比亚曾出任酒官。

次年,约翰进入史城的治理机构——议会,在古老而漂亮的市政大楼里开会,穿的是特别的袍子,要是忘记穿袍子,那得罚12便士。莎氏诞生地史特拉福的秋天景色

1558年,约翰又成为这个自治市的警官之一,这个职位可要身强力壮、意志坚决的人才能胜任。他当了警官不到两个月,玛丽女王就去世了。玛丽在位时,英格兰奉行天主教,新教徒一律被视为叛党。伊丽莎白女王继位,英格兰又改奉新教,不少天主教徒并不服膺新女王,因而使得警官这个职业更忙碌了。

1559年,约翰·莎士比亚又重获任命为小警官,并对该城法律未有明文规定的过错加以判定、处罚。约翰的表现一定很出色,因为在1561年他与约翰·泰勒同被任命为市政官,负责监管当地的税收。此时这个职位也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宗教的改换,他必须负责让城里的神坛全部撤除,神像拆去,旧的宗教画也全用白石灰粉刷掉,譬如,他曾花2先令请人捣毁市政厅教堂中的所有神像。

市政官负责监管税收,并向议会做完整的报告。开销的项目繁多,数额又大,因此两年任期下来,约翰还倒贴了4镑。

不少人以为约翰·莎士比亚目不识丁,甚至连自家姓名都写不下来。因为市政官的记录里并无他的笔迹,全是由市政书记所抄录;遇到需要签名的文件时,他有时画个十字画押,有时画个他用在手套行业里的细巧的针画。但约翰有个好友却有信件证明约翰是能写的。

两年任满之后,另有新官接任,约翰却再被留任一年,为新市政官草拟报告,这在史城并不寻常。由此看来,约翰·莎士比亚一定有过人的才赋,担当市政官的职责游刃有余。

这时,约翰成家了,他的婚姻同他一帆风顺的生意和市政生涯一般,很令亲友们感到满意。他的妻子姓阿登,是华维克郡最古老的家族之一。老罗勃特·阿登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而玛丽则是他“最偏爱的女儿”,是执行他遗嘱的两个人之一。玛丽下嫁莎家时,带来的妆奁里不仅有大笔现款,还有韦木科特的大片农地。约翰的父亲是阿登家的佃农,这片土地对约翰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

未来的岳丈去世那一年,约翰在史城买了两栋房子,一栋在城西的绿岭街,另一栋在汉里街。他在汉里街已住了四年,可能买的正是他一直租住的房子,而他也可能就在这里娶的媳妇,至于孩子们无疑也是在这儿出生的。

莎家第一个孩子出生于1558年,约翰便是在这一年被任命为警官的。孩子取名琼,可惜出生后不久就死了。四年之后,又生了一名女婴,取名玛格丽特,她也于次年殇亡。

埋了玛格丽特,同年4月,玛丽生了第三个孩子,这回总算得了个儿子。快乐的父母为他取名威廉。

史城的人们并不晓得威廉·莎士比亚有朝一日要成为整个世界瞩目的人物,因而他的确切生日竟无可查考,只有在教堂的记录上载有他受洗的日子是1564年4月26日。莎氏诞生的房间

从传统上和一厢情愿的情感上,人们喜欢认为莎士比亚是诞生于4月23日,这也是他五十二年以后的殁日,更是“圣乔治节”。圣乔治是英格兰的守护神,而莎士比亚则是文学的守护者,这样的希望又有何妨呢!

小威廉由于是市政官员的长子,因此必定穿了白色的衣服,在河边漂亮的“三位一体教堂”里,体面而隆重地接受了约翰·伯列奇格多牧师的施洗、命名,正式成为英国教会的教徒。

此时在英国各地,宗教与政治都紧密相连,毫不可分。英格兰境内的人既效忠于女王,也必诚信于教会。史城居民到了星期天,若不带着一家老小和仆从上教堂,那就只有破财消灾了!教堂的讲坛是政府宣传的极佳所在,教士们所做的特别祷告和讲道可以防止人们胡思乱想。

威廉出世后三个月,史城发生大瘟疫,半年之内有三百五十余人丧命。约翰和玛丽也为自己的爱子担心不已。

威廉诞生的同年,市议会剔除了一名人员,由约翰补进成为市府参事。现在约翰穿的是面上覆着毛皮的黑袍,星期天在教堂里坐在讲坛近旁的特别座上。圣诞节期间,可以在汉里街的居所前悬挂一盏特别的灯笼。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人人艳羡的社会显要——约翰·莎士比亚先生。三位一体教堂——莎氏在此受洗

史城获得伊丽莎白的弟弟——爱德华国王的特许,拥有自治的政府。两年后,老莎士比亚获得提名,角逐“高级州官副手”。这是该城的最高政治首长,与所谓的市长职位相当,第一次提名约翰落选;第二年再获提名,终于当选。

1568年10月1日,约翰宣誓就职。如今,他的皮袍又成了绛红色,到议会厅主持开会,还有专人护送。上“三位一体教堂”做礼拜,他的座位在教堂中部北边的前排,玛丽与首要参事在他两边,次级参事与妻眷则在他的后排。

身为市长的约翰·莎士比亚,同时也是治安法官,并在“记录法庭”中任法官,主持庭务。根据“纹章部”的训示手册,他已经有资格要求有自己的纹徽,从此成为缙绅之流了。

小威廉·莎士比亚现在已经四岁,有个两岁的弟弟吉伯特做伴。他住在汉里街,家里的屋子是坚实的橡木所建,有着斜斜的屋顶,阁楼尖耸着山形墙。这栋房子位处史城最北端,但是走出汉里街前往闹区却不需多久时间。就在这闹市里有个抽水机,城里的主妇们在此洗涤衣物,然后就近便在“十字市集”上晾晒开来。“十字市集”的东边有通往牛津和伦敦的“桥街”,史城重要商铺皆沿此街开设,有铁匠铺、酒馆、鞋铺、面包店以及该城最好的四家旅馆等。“桥街”过后有柯罗普登爵士修建的大石桥。那时节,爱汶河是“夏天里的河,冬季里的小海”,桥栏甚矮,连幼儿都可凭栏而望。沿着河岸,在史城和石桥之间是“柯罗斯靶场”,居民们便在此练习射术。这时英国已有军火工业而人们依然习射,以备随时为女王效命。更重要的是,政府希望借此把人们的思想自“不法”的游戏如打保龄球和玩牌之上引开。再后面是“柯罗夫河岸”,是史城畜牧鸭、牛、羊的公共草地。

史城里生活上过得去的人家皆有私人谷仓和花园。城里产苹果和梅子,植有榆树千株,梣树几十株,夏天史城一片青茂浓郁。环城有农地,在天地交际处有林地,称“阿登森林”。史城有一所免费的文法学校,由当地的税收支付,孩子们会到一定年龄之后便要上学。

读、写由教区里的牧师负责,针线活儿则由“牧师娘”来教导。读书的帖子是一方木板,上头牢黏着写满字母的纸张,再覆上一层薄而透明的角板,以防肮脏的小手乱抓。等字母都会了,孩子们便开始读《ABC与教义小问答》,同时学字母和教义。这本书在英格兰八个月之内可以卖出一万本。

莎士比亚便以这种方式学写字母。其时有一种新的“意大利式书法”(与今日的大不相同)在法庭上和城里大行其道;而中世纪另外的书写方式叫做“秘书式书法”,仍然在乡间使用。莎士比亚遗下唯一的笔迹只有极少的签名,它们是以旧式的“秘书式书法”所书写,也许是他后来虽然去了伦敦却也并未费心改变书法吧。文法学校教室一隅

史城文法学校里的课程与英格兰其他文法学校的一样,严肃、枯燥,所教是否适用于孩子们的将来所需并不重要。中世纪,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学问的教士,好担任教堂里的职务,因此,文艺复兴时英格兰的童子们学的净是拉丁文。莎士比亚入学十年后,伦敦有位教师呼吁在课堂上应教授英文,这个建议太“激进”了,竟没有人注意它。

莎士比亚和早他两世纪的杰弗瑞·乔塞(1340~1400,英国诗人)所受的教育有显著的差异。乔塞用的书名为《多纳特》,十分简单,而莎士比亚所读的却是经审订的拉丁文文法,由圣保罗教堂附属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威廉·李立所写。

一百个孩童里也不见得会有一个在日后的事业上用到拉丁文。因而,对于拉丁文的引用,可以说是“一种不自然的静止”,等到孩子们开始品尝旧时作者赏心悦目的文笔时,那强烈的学习火花却因文法的重负而熄灭,因此对于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冷肃不适”的经验。班·江生

莎士比亚或许没有班·江生(1573?~1637,英国戏剧家,于1619~1637荣膺桂冠诗人)和克利斯多夫·马罗幸运,能够获得良师的启发,在心中燃起对拉丁作家的喜爱。莎士比亚终生都宁可借英译本来读拉丁作品。

莎士比亚在学校里最喜欢的作家是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年?~公元后17年)。莎士比亚所晓得的神话几乎全来自奥维德的作品,不过他似乎对奥维德神话的第一二册更熟悉,但也必须借助英译。

除了读、写拉丁文外,还有背诵。另外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说话技巧,训练他们控制说话的声音,有许多老师还让学童们演浦劳塔斯(公元前254?~公元前184,罗马戏剧家)和德伦西(公元前185~公元前159,罗马戏剧家)的剧本,让他们亲身体验如何把握话中的字眼。有些老师十分注意“音乐般的谈吐”,他们使用一套如标点似的符号,以表示声音的疾徐高低,何处换气,何处可以完全地舒气等。像这样的背诵和说话训练,对于将来成为职业演员的莎士比亚倒是很有用的。

除开拉丁文,史城的文法学校什么也没教给莎士比亚,没有史、地,没有近代语言,更没有自然科学。莎士比亚后来所积累的知识,都是在伦敦所学,譬如法文。

从七岁开始,不论夏天、冬天,从周一到周六,莎士比亚天天都得上学。他沿着汉里街走,到了“十字市集”转弯,再走过两条长街,最后来到市政厅。他的教室在楼上,就在“议会室”的顶端。同一口钟每天清晨都敲唤威廉上学,每个月则有一次召唤他父亲去参加楼下的议会。

到威廉十五岁止,先后有三个老师教过他,全是大学毕业生,都拥有牛津大学的学位。史城给老师的薪资十分优厚,一年20镑,比华维克那样的大城多一倍。

史城的孩子念完文法学校课程后,他已经被塞了满脑子的拉丁文法条文,他大概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笔记本,在上头搜集很多拉丁作者的佳言隽语。他学会了做笔记,晓得怎样才能干净利落地用笔刀将鹅羽削去,再用舌头去濡软笔尖。他还晓得写字时要坐直了才不会把眼睛搞坏,同时他也学会了忍受长时间的辛苦工作。美丽的爱汶河畔,已与莎氏之名永垂不朽

英国的孩童一般在学校里待的时间很长,早上7点至下午5点,中午只有两个钟头回去吃饭。夏天来时会有所不同,那就是上课的时间再加长,因为有日光的时间更长了。夏季里宵禁在晚上入夜便开始,一个教养良好的小史城人真是没什么时间可以戏耍。上学时每个小学生都得带着书本、书包、笔、墨,冬天还得带蜡烛。动身前,脸要洗净,头发要梳得整齐,并且不得在途中游荡。

史特拉福以各种市集闻名,5月和9月里,方圆数里内华维克郡的人们都拥到“市集街”的特别摊棚上购物。有人潮的地方一定就有卖艺的,因此小威廉·莎士比亚有许多机会可以在史城看到艺人们的公开表演。

史城也有定期的舞台表演。第一个巡回的戏班子便在莎士比亚父亲任市长那年来到城里演出,受到约翰官方的接待。以后每年总会有那么一个大戏班子一路演到史城来。“国会法案”严格规定,演出的班团皆需领有执照。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的眼光里,如果四处走动而身上没有相应的证明文件,真是再罪恶不过了。为了不被人视为流氓无赖,每个戏班子都有后台,小些的有当地名流撑腰,大的就由宫中达官贵人如雷斯特伯爵、华维克伯爵等人赞助。

戏班子来到史城后,他们首先去见市长,出示证件,取得演出执照。第一场在市政厅,在市长与议会诸公面前表演。由于是免费,争睹的民众常将厅门上的铁条都给挤坏了。威廉因是一市之长的儿子,他不愁没有好位子可以看戏。市政厅的主室是个极佳的演戏所在,它的形状长而窄,演员们在大厅南端的台上演出,同时利用右角上较小的房间换戏装,等候上台的暗示。

那时巡回剧团规模都不大,每个演员常是身兼数角。一个有六个团员的戏班演需要二十多个角色的戏目是家常便饭,因为长时期演练的关系,对于赶着上、下场和演出不同角色早已驾轻就熟。演出的戏不外是“道德剧”和“神迹剧”两种。道德剧里有娱人的表演,也富含道德的教训。神迹剧的题材可能取自《圣经》,如《最贞德神圣的苏珊娜》;也可能取自古典文学,如将梅纳雷阿斯(希腊神话中的斯巴达王,为海伦之夫)等人物介绍给英国观众。

演员们在史城越来越受欢迎,不久,一年就有两个戏班前来演出了。莎士比亚十二三岁时,华维克伯爵和乌斯特伯爵两人的班属都来史城演出过,甚至雷斯特伯爵旗下的一些极为出色的演员也来过史城。

十八岁成亲

雷斯特伯爵剧团的班主是一个名叫詹姆士·柏璧基的演员,他的戏班子是第一个领用官方执照的戏班。柏璧基深切体会到逐城流动演出的辛苦——人员既少,道具和戏服又需不断地包装、拆卸。到戏院里看戏的人集中在伦敦,到若能在此建立永久基地,当为最上算之举,可以获利不菲。因此莎士比亚十二岁时,柏璧基便在伦敦建立了第一座剧院。

这时莎家已经成为大家庭了。威廉有个十岁的弟弟吉伯特,七岁的妹妹琼,再就是五岁的安,最小的是理查,两岁。

威廉十一岁时,爸爸开始扩充在汉里街的财产。莎家在汉里街所住的房子是三幢并排着的东边那幢。1575年10月,约翰以40镑的价格将邻接着的两栋由艾德蒙和艾玛·霍尔两人手中买过来。

约翰把西边的房子租给一个佃农,把自己的住所和中间的房子合成一户,以内门相通。他最后一个孩子——艾德蒙于五年后在此出生。

买了房子之后,约翰就成为史城的大地主之一了,在该城三十八名“不动产拥有者”(可终生享有或传给子嗣)的名单上,他排在第六名。这时他最想要的,便是向伦敦的纹章部申请颁发纹徽。

约翰想要在社会中不断地爬升,这在伊丽莎白时期不足为奇。当时的人们都承继了中世纪的“阶级”理论,认为人人皆定属于某一阶级,而惠特基福特主教所说的话更可见其当时的观点:“人人平等会引致竞争,这是万恶之源。”因此伊丽莎白时代的人应该满足于上天替他选定的阶级,只是大家都把这套规则用在别人身上,自己仍然不停地往上钻营。下层阶级想跻身缙绅阶级,缙绅之士又想跃居贵族阶级。座落于爱汶河畔的莎家宅子

约翰娶了阿登家的女儿,光是这个姓氏,在华维克郡威力就够大的了,何况约翰还做过市长和警官,只要付得起纹章部所要的费用,就可以申请颁授纹徽了。房子买后的次年即1576年,约翰向纹章部提出申请,纹章部长罗伯特·库克还为他草画了初步的图形。

就在此时,约翰·莎士比亚的事业似乎顺利得过了头,突然出了很大的转折。1576年9月5日,他仍如往常一般出席史城议会。自他被选入议会迄今已有十三个年头,只缺席过一次。可是次年议会开会时,约翰却缺席了,然后在下次的会议里,他又没有到场,再下一次的议会也没来,事实上他再也没有按时出席过议会,此后在他的余生里他只出席了一次。

约翰·莎士比亚究竟出了什么差错,竟会突然而完全地抛弃了公开的政治生活,这是一团谜。他不像是改信了天主教或清教,因为这是有关皇室的事情,并不简单;也不像是财务发生了重大的困难,虽然此后再不似从前那般财源兴旺,可也不曾穷过,汉里街的三栋房子约翰一直都没有脱过手。

尽管约翰总是不出席,可他的名字却不断地出现在议会记录上,例如在1582年9月5日那天,在他名后刺有针孔以示出席。1586年,会议终于勉强另选市府参事以补他的位置,因为莎先生“不来了”。不去议会开会是要罚钱的,约翰缺席十年,却一毛也没被罚过,可见议员们对他的尊重。莎士比亚与妻子

最佳的臆测是1576年的夏季或早冬时,约翰蒙受了个人不名誉之事,使他无法再在议会里露面。而他想要的纹徽也并没有得到,他仍是“莎士比亚先生”(不是约翰·莎士比亚),仍只是“土绅士”,而库克设计的矛与鹰的饰章则归档于伦敦的“纹章学院”。

约翰和近邻的阿德利安·昆尼相比较,他的日子就越发显得黯淡了。昆尼年纪较长,先后共做过两任市长。两人有段时期在事业方面不相上下。后来约翰申请纹徽时,昆尼已正式属于缙绅阶级,他的纹徽是金的盾形纹外加一只手握着一把剑,1574年他在议会记录上的名称是——阿德利安·昆尼,绅士。

昆尼另外让人艳羡的是,有一儿子名叫理查·昆尼,在生意上和政治上皆长袖善舞。理查做绸缎的买卖,才二十几岁就被任命为“首要市民”。在学校时认真念书,成为首要市民那年,又娶妻伊丽莎白·菲力浦斯,来自史城的名门。

之后的十二年里,小昆尼的事业更是扶摇直上:1586年被选为政务官,1588年成为市府参事,1592年9月,当了史城市长。

1582年11月27日那天,理查·昆尼参加了长子的受洗礼。也就在这同一天里,乌斯特(在英格兰中西部)发出了威廉·莎士比亚的结婚执照。莎士比亚只有十八岁,无法担负养家的责任,但他的新娘安·哈瑟威却大他八岁,而且婚后六个月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小莎士比亚的婚事或许算不上明智的抉择,但也不致成为乡里间的笑柄。安·哈瑟威来自受人尊敬的家庭,二十六岁的她不致在一番轻浮乱爱之后,要求结婚来保护自己;同时恐怕也不至于设下圈套来引诱热情的少年和自己成婚。比较可能的解释是,两人早有婚约,安觉得在正式结婚前履行妻子的职责并无不可。

伊丽莎白时的教会法对婚约是看得很严肃的,它几乎具有真正婚礼同等的约束力。如果莎士比亚倘与安有婚约却另娶,他就会被认为重婚,他的婚姻可能会被宗教法庭宣判为无效;若是已有婚约,却拒绝迎娶,他就可能会被逐出教会。乡村婚礼的盛况

安·哈瑟威的父亲在她出阁前一年去世,不过在遗嘱中留给她一份嫁妆。老理查·哈瑟威是史城敦区内一个小村落——薛特里地方的地主。安是他第一次婚姻的长女。安·哈瑟威的家

通常在史城结婚的方式是把结婚预告分三个礼拜天或是假日,在教堂里公布,若是有人反对,可以提出。若是不能公示预告,唯一变通的方法便是取得乌斯特国教法庭的特别执照,并请人张示保结,向教会保证婚后不会杀出程咬金来反对。为莎士比亚张示保结的,是薛特里的两个农人——约翰·理查生及弗克·桑德斯,皆是安父亲的朋友。不过他们也不一定是出于友谊而这么做,譬如,在当时,克利斯多夫·马罗的父亲就是职业的“保结家”,为需要执照结婚的新人提供保结的服务。

这样的婚姻要多花钱,可是许多人有各种的原因,不能公布预告,因此非得特别的执照不可。有个主教这样说过:“不经通告而凭执照结婚,并非由于婚姻不正常,其实正好相反。”通常申请执照时,必须附上理由,说明为何不能提出公告。莎士比亚所附的理由已经遗失,因此较可能的推测是,他结婚的决定出于突然,而在耶稣降临节之前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提出公告。在降临节以后一周的主显节是“禁戒期”,在此期间不得举行婚礼,除非威廉和玛丽愿意等到一月中旬,不然就只有破财申请执照了。

结婚仪式按正常方式进行,在乌斯特“宗教法庭”,由柯辛博士主持。书记忙中出错,把新娘名字写成“华特利”;可是她的名字在保结上却是正确的,只是莎士比亚的名字竟又拼成了“莎格士比亚”。在哪个教堂举行的婚礼不可考了,只知在乌斯特教区内,它包括了华维克郡的一部分。

未成年人要在惠特基福特博士的教区里完成终身大事,必先获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才行,因此,老莎士比亚定然是准许了这门亲事的。

史城的习俗是长子需把新娘带回父母家里住,理查和伊丽莎白·昆尼小两口就是这么做的。

威廉大概也是这样。莎家的房子在后头有个厢房,自有一条通路,有客厅、厨房,并另有楼梯通往二楼。像这般应该足够容纳儿子、媳妇了。

第二年孩子出世,是个小女孩,生在复活节后第八个星期日(基督教节日,3月21日起,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取名苏珊娜。

苏珊娜在史城并不是常见的名字,可是却深为清教徒所喜欢,他们认为孩子该取《圣经》上的名字。安的父亲在遗嘱里要求“简朴的埋葬”,这是清教徒使用的词语,因而安的女儿取个清教徒的名字也并不奇怪。

由于安自小在清教徒的环境中长大,这可以说是日后两人失和的原因。一个像约翰·莎士比亚这样地位显贵的人的儿子,竟会入于优伶的籍户,难免叫人觉得有些惊讶。因为许多人觉得,只有在业余演戏,并且说拉丁文戏词的情况下,演戏才值得敬重;至于职业演员,则与虚华浮饰的无赖毫无两样。清教徒想的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他们攻击演员,认为他们是人类获救的阻碍,他们在剧情中鼓励男女放纵于“污秽、邪恶的淫欲中”,若是发生了瘟疫,那就是人们听任像戏院这样的大邪恶存在,而触怒了上帝。

要是清教徒嫁了个演员,那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莎士比亚常驻伦敦的一个大剧团,除了每年定期去各地演出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工作。可是他不像别的演员,在伦敦有妻小同住,而且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都独自居住。

伊丽莎白时期并无演员公会,流行的仍然是师傅传徒弟的那一套,演员们在家里收了徒弟,仔细调教。这些徒弟们往往被视如家中的一分子,家里若是有个能干的主妇,自然可以派上大用场。只是团里人人都有一大家子老小,间或有两三个光杆,再不就像威廉·莎士比亚这样的人了。伦敦泰晤士河畔风光

苏珊娜出生后两年,安又产下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分别取名为汉尼特与茱蒂丝。此后就再无子女,很可能莎士比亚是此后一两年间离开史城前往伦敦的。

小莎离开史特拉福的理由,恐怕跟他父亲不一样:当地太小了,适应不了他的发展。当时伦敦已经宣告“客满”,较小的市镇则任凭“荒朽”,枢密院为了扭转人口流动的方向,通过了一套套的办法,而泰晤士河上的这座大城却依然是块磁石,吸引了各地满怀希望、鸿鹄为志的青年前来,伦敦本身的市长和市府参事,大多还是出生于外地的人哩!

走上文坛

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莎士比亚

伊丽莎白时代 的戏剧舞台

16世纪80年代,威廉·莎士比亚初抵伦敦时,伦敦仍与乔塞时期的那个中世纪城市大致相同,无多大改变。城墙依然是老样子,只是交通日繁,当局只好另开新门,叫做摩尔门,可以通往北面的田野。昔时修道院的旧址改建成了住家、网球场或者工厂;伦敦桥畔美丽的小教堂变成了仓库;只有伦敦依然是教堂之城,教堂林立,支配着居民们的生活。圣保罗大教堂里的礼拜现在以英文进行,而建筑本身并无改变,只是木质的塔尖不见了。二十年前,塔尖起火,围观的人水泄不通,阻碍了救火人员的救援,结果除了余下方形的石基,其他都烧个精光。人们讨论来讨论去,也做了好些计划要筹钱,但塔尖却再也没有重建。倒是那宽阔的方形石基,成了游客观光的景点。

伦敦唯一的崭新公众建筑是“皇家交易所”,是为了使商人们在恶劣天气里在街上不必遭受风吹雨打而建造的。“皇家交易所”占地甚广,楼上回廊里设有一百家小店。起先免费出租,只要商人在店中点起灯,进满货就行。但伦敦城扩展很快,不到十年的光景,每家小铺就得付4镑的年租。

这儿有药剂师、金匠、书商、盔甲商和玻璃器皿商人等。这座乔塞时期的中世纪小城,现在遇到人口日益膨胀、人们活动日趋频繁的压力,不断地摧击着环绕四周的城墙。安特卫普(比利时北部一城市)失陷,伦敦代而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欧洲各国的宗教战争中使得伦敦的外国人口在十三年中又增加了一倍。莎士比亚就是来到了这时的伦敦。

在伊丽莎白时期的舞台上演戏剧并不容易,不能掉以轻心。一个演员需经长期、辛勤的磨练才有可能在大城市的戏团里挑大梁。莎士比亚在架起的戏台上就着午后刺目的阳光,没有现代戏院中柔和幻化的辅助效果设备,却要真刀实枪,凭真本事表演击剑、舞蹈和空中飞人等。杂 技

伦敦戏团里许多人都是“从小练就的功夫”,莎士比亚二十余岁才进入这个行业,如非凭着天赋颖异及勤练不辍,实在无法克服困难。他到1592年已经声名鹊起,柴德说他是个极优秀的演员。他必然在先天上有过人的好条件:强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嗓子,并能将这两个要件结合。

伦敦著名的剧团之一是史传基爵士的那个戏团,开始时是专演跳跃、翻筋斗等杂耍的,一出如“赫丘力斯之力”的标准剧情,里头起码有半数是特技表演。像这样的特技训练,对演员非常有用,因为伦敦的舞台一般都有高低不同的层数,战争和围城是观众最爱看的,上层舞台用来做城墙和楼塔,一个演员必须学会如何从城塔上摔下,既不摔伤自己,又不损坏昂贵的戏服。

几乎所有的剧情里都有打斗,在作短兵相接的肉搏时,演员们更需具有精湛的技巧才行。普通的伦敦人大多是击剑专家,他们可不愿意花了钱来看两个草包过几招花拳绣腿。一个像莎士比亚这样的青年演员,必须长时间辛苦地练习伊丽莎白时代的剑术。他必须学会一手握着一把又长又重的剑,另一手持着匕首作为格斗之用;他必须学会在近距离里以手腕和前臂做一连串凶猛而适当地刺杀,对准敌方的眼睛,或者胸肋之下。演员要想表现出伊丽莎白时期真正决斗中的狠劲,又不伤自己和对手,该需要多么高度的配合!理查·塔里登是16世纪80代的喜剧演员,就因剑术高超,于去世前一年,被剑术学校封为“剑击大师”。伊丽莎白时期的演员

此外,伦敦观众还喜欢看到血腥的死亡、砍手断脚的场面,因此,如何把剑戳进演员的脑袋,或把他的肚肠拉出来,却不妨碍他接下来的表演,真是煞费苦心。特别是演员们近在咫尺的观众面前表演,更是无法藏拙。伊丽莎白时期的舞台表演并不格外强调写实,可是很注意舞台效果,若是需要血流五步,就得给观众看到真正的血。

他们由经验得知,牛血太浓稠流不动,通常使用的是羊血。在表演真正的刺杀时,演员就使用手中空的剑,按下机关,剑身便会缩回,另一个演员则在白皮短上衣之内,佩着血囊——可能涂成皮肤的颜色。血囊被刺中时,演员在接触的刹那弯下身,鲜血便喷涌而出,令观众非常满意。有时候也以真剑上场,这时演员就必须配戴护板。有次一个耍戏法的酒后登场,忘了戴护板,结果被刺身亡。在《宫廷之役》中,有一场开肠破腹的戏,剧务人员准备了三小瓶的羊血以及一只羊的心、肝、肺。演员们就在大白天里,为挑剔的观众演出挖心肝的好戏。尤力乌斯·凯撒剧照

另外一个考验演员体能和身体驾驭能力的是舞蹈。一部戏中除了写入剧情中的舞蹈之外,戏终时也有舞蹈。一个外来的游客在看过莎士比亚剧团演出《尤力乌斯·凯撒》之后,说:“剧终时,他们一起合舞,曼妙而优雅”。而英国演员出国表演时,国外观众也常特别提及他们的舞蹈技巧。这时期的舞蹈动作激猛而戏剧化。伦敦的舞蹈学校里教的是些复杂的舞步,如“盖力要得”(流行于十六七世纪的双人舞)的双人舞,夸张的腾跃叫“卡补力哟”,以及把舞伴高举在空中的“活得”。一位仁兄在观看过舞蹈学校的舞者所表演的“盖力要得”后说“他飞跃、奔腾,舞跃得棒极了”。如果业余者都能有这番身手,观众对职业演员的期盼就更不用说了。

除开这些不谈,一个小演员或是初出道的演员,一个下午就要应付好几个角色的演出。即使是个大剧团,演员也很少超过十二个人,当然也请不起临时演员。戏词短或是压根儿没戏词的角色,就得忙着赶场,不断地换戏装,好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也许一会儿是个贵人,接着又变成灵魂、侍从、人质,或者是鬼魅、小孩、船长、波斯人等。

其次,伊丽莎白时期的演员必须具备一副好嗓子。此时的剧本中充满了动作,然而真正抓住并“控制”观众情绪的并非身体上的表演,而是台词。观众必须认真倾听,才会晓得各场故事发生的所在、诸演员们的情感、剧本中的诗句和高潮等。更重要的是,演员清一色是男人和童子,纵然是亲密的肌肤交接,也还特别需要仰赖女角们所说的台词,这样才能更真切有效地制造出爱恋缠绵的气氛。

伊丽莎白时期的观众对于演员所使用的词汇极易动容,他们看多了,因此能够敏捷地抓住确切的含意,完全领会其中的乐趣。既是这样,台词的清晰可闻便是演出成功的首要之务。演员说台词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因而呼吸的控制、语气的轻重和字词的发音必须完美,才能使观众的情绪和舞台上的演出连续不辍。莎士比亚初来伦敦时,台词多在句尾特别加重声音,这样演员便可从容地在固定的间歇里换气。可是在以后的十年里,如此的写作越来越显得拘泥古板了,一种精致柔巧的无韵诗遂取而代之,演员们要想灵活掌握这样的诗句便困难得多。而把这种新的写作方式推广运用的功臣即是莎士比亚。

就算台词是旧式写法,机械化的语调与大量的押韵都是伊丽莎白时期的演员要掌握的,再要记住自己的台词也不是容易的。当时演戏采用的是选定剧目的方式,没有哪出戏会连演两天。演员每晚都演不同的角色,根本没有机会像例行公事那般每天舒舒服服地应个声儿就成。若是想依赖提词儿,那就指望不上了。这个提词的,他的工作才真叫重哪!他要注意着让演员们依序登场,要准备好使用的道具,要使复杂的舞台装置操作得既快且准,如在“天顶”的滑车控制和暗门的弹簧。由于每日演出新剧,自是每日下午皆得更换,而它们是极为繁锁的。譬如,光在一剧里可能就有先知、天使自天降于宝座之上;妇人遭雷击而死;水手浑身湿透自海里上来;蟒蛇大口吞噬藤蔓;一只手握着燃烧的剑从云端伸出,以及“先知约拿被从鲸腹里喷掷到舞台上”等。这样他哪里还顾得上提词?

再说,记不住台词的演员在这种高度竞争的行业里就别想待得久。因为抱着演员梦的总比圆了演员梦的人多,即使已经隶属于大剧团,也仍然有被炒鱿鱼的可能。

一个演员若是在伦敦城里站不住脚,他可以去参加乡间剧团,那里演出水准较低,也可以出国去跑码头。英国演员在国外很吃香,二流的班底加上蹩脚的装备也能在法兰克福(德国西部的城市)市集里造成轰动,让“男男女女争先恐后得不得了”地赶去看。莎士比亚能够在伦敦舞台上屹立四十年,对于柴德的称赞——“他拥有极佳的流品”,该是当之无愧了。

莎士比亚若不是当演员当出了瘾头,他在成为成功的作家后,早该弃演从写,像班·江生一样。然而到1592年不到三十岁时他已经是成功的演员了;1598年时仍是演员,并被列名为“主要喜剧演员”之一;到了1603年他还是演员,在《西加纳斯》中,列名在“主要悲剧演员”里;1608年,他仍在演出,因为他是当年被安排开始使用布莱克福莱尔戏院的“男演员”之一。总结以上,莎士比亚毕生在伦敦舞台上的表演应该是不错的。

莎士比亚当然比不得艾德华·阿林那样光耀夺目——他可以使坏剧本起死回生,甚至把他的名字印在剧本的首页上就可以大发利市。但莎士比亚对人类的了解却远在阿林之上。看过他表演的观众,恐怕难得有人能从他扮演的角色中推见到他真正的性格与内涵。

像莎士比亚这般忙碌的演员是没有多少时间写剧本的。早上的时间给排演占去了,下午要正式演出,有时晚上还需做特别地表演,一年一度的各地巡回演出就更不用说了。现代的作家或许会觉写作是专门的职业,在那个时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可是伊丽莎白时期的人思想比较落伍,他们可没有耐心等候一个作家“躺在产床上,花三十一个星期又八天来写三行狗屁东西,然后再花上整十二个月来设法改写润饰”。江生费了五星期写一个剧本,就让人讥讽成“慢郎中”了。汤玛斯·赫伍德也一直是专业演员,他却挪得出时间来,能够用他所谓的“一整只手或者至少一只大指头”写出二百二十出戏。莎士比亚在戏院中二十年的写戏生涯里,一共写了不到四十出,在量方面算不上惊人,在质方面却令人叹为观止。演员艾德华·阿林

身为演员,莎士比亚较同时期的剧作家更占优势。通常剧作家照班主的要求写剧本,然后到一个合适的场所比如有隔间的酒店里给班主试读。试读若是通过,剧作家收了钱就算大功告成了。许多作家如乔治·柴普曼那样,是不看自己的剧本的。这一类的作家不注重自己的作品对活生生的观众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感情上的影响,因而柴老兄的剧作今日已经不为人所接受了。

莎士比亚则不然,他是演员,有自己的剧本,演出时他随时在场,可以从现场了解演出者的表演效果,而使他的作品历时三百余年仍有一股生鲜活力的特质则应是他与观众密切接触而特别获得的职业性了解吧!资料链接伊丽莎白女王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33年~1603年),都铎王朝(1485~1603年)最后一位统治者,英国最杰出的女王。1558年,伊丽莎白继位,1603年去世。在她当政的四十五年时期,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因此,伊丽莎白一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她在位的时代又被称做英国的“黄金时代”。在伊丽莎白一世当政时期,出现了许多伟人,如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这当然也包含着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伊丽莎白少女时代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

1547年当伊丽莎白十三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爱德华的妻子玛丽女王一世在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二十五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英国之间的战争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去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一直活到七十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锐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98年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四十五年是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早期的剧本创作

虽然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并不出色,但是他对左右观众情绪的技巧已能相当熟练地把握了。以二十八九岁的年纪,自然尚无功力写出《哈姆雷特》这样的剧本。是事实上,莎士比亚经由写作而学习,因而与观众一同成长。写作初期,他的技巧稚嫩粗拙,观众的反应也一般,可是重要的是他一直从观众的回应中获得灵感。

他早期最成功、最轰动的剧作,依当时的记载来判断,是有关“蔷薇战争”的三个连续剧本。当时,有关英国历史的剧作十分流行,观众没在学校里读过历史,自然急于知道自己先王、先后们的事迹。蔷薇战争是青年作家的好题材,可以借此指出国内纷乱的可怕后果,进而提醒观众,能够在稳定的“都德王朝”之下过日子,是何等福分!若有伦敦人反对付给国王特别经费或与西班牙交战的费用,他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在亨利六世这个昏君的统治下日子更惨。哈姆雷特剧照

莎士比亚对蔷薇战争并不比他的观众知道得多,不过倒有好几本很好的史书可供他参考,其中最合时宜的是一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的《编年史》,由拉菲尔·贺林虚德根据标准资料编纂,由数家印刷业者联合出版。出书后,销售量直线上升,因此又出了一版新版,出版者把直到1578年的英格兰史都加了进去。这三册的版本便成为标准的英国史,也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要依据。

只有充满自信的青年才敢采用这样混乱纷争的题材,题材的纷杂众多偶尔会扼制戏剧的正常发展,不过就整体而言,莎士比亚总能巧妙地处理重要场面,使观众的胸中梗塞着热烈的爱国情绪。

这连续三出剧本中的第一出里,塔·伯特爵爷死亡的那场戏极为成功。塔是英国贵族,在战场上死于背信弃义的法国人之手,临死时,双臂紧拥着已死的儿子。他说了一段话,这是由莎士比亚带头使用的一长串悲壮的话,使得观众随着这个武士的灵魂飞天而呜咽饮泣。

这出戏于1592年3月3日由史传基爵士的剧团在“玫瑰”戏院演出,一整季里吸引了许多观众。菲力浦·汉斯洛和汤姆·纳许(1567~1601,英国讽刺家、剧作家、小说家)两人分别在日记和小册里记下了当时的盛况。

莎士比亚并未刻意留心史实,让塔伯特在贞德(1412~1431,法国的民族女英雄)被捕前就死了,而事实上贞德早在二十二年前便已舍命。现代的读者对莎士比亚赋予贞德几近滑稽的个性。16世纪的英国人都认为她是个狡诈的村姑,由于魔鬼附身,才得以打败英勇的英国人。即使博学的盖伯瑞·哈威都觉得她算不得什么东西,不过是个“精力过剩,好冒险的丫头”罢了。

这出戏里有许多攻城掠地的情节,莎士比亚就尽情地使用所有的舞台配备,让演员们如空中飞人般跳上跳下,又让贞德爬上很少使用的楼塔顶端去扑熄一把火炬。他甚至要演员自12尺高的阳台上纵身跃下来逃亡。

莎士比亚有关蔷薇战争的第二部戏里就没有这么多战争、游行的场面了,可是他也没有忘记观众们喜欢特殊效果。他使用了三层的舞台让幽灵自暗门里出来,和阳台上的伯爵夫人见面,并利用雷声以掩盖暗门启动时可能发出的声响。他同时使用了好几个假头,在上面挤上些揉有阉牛血的小面团,让它看来像在流血。有一个叫沙佛克的角色,他那无头的身躯还上舞台“走动”。

在这第二出戏里,莎士比亚对于史实和时间仍然粗心大意。这或许因为戏院有实际的困难存在。这出戏里约有五十个角色,而爵爷、贵妇、市政官、市民、兵士等还不算在内,因此每个演员都得演上好几个角色,剧情的进展因而需要仔细铺排。若是史实影响到实际的舞台需要,那就只有委屈史实啦!

在第三出戏中,年轻的莎士比亚遭遇到许多无法入戏的材料,效果最好的一场在首幕结尾处。在战场上,约克公爵的敌人在杀他之前,做了顶纸冠给他戴在头上。约克又慷慨激昂地说了一段话,是针对玛格丽特女王这匹“法国雌狼”的。这番话滔滔而下,越说声调越高亢,最后于高潮处戛然而止。

蔷薇战争的这三出戏,是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的青涩之作。他一方面在艰苦的剧艺学校中接受磨练,另一方面则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征服观众的情感。莎士比亚为舞台上的机关装置着迷,他十分清楚演员们会怎样使用它们,他敢于大量取用贺林虚德的《编年史》。今日,这三出戏已无演出价值,遥想当年却曾是伦敦戏院中的连台好戏呢!剧 照

莎士比亚另有一出成功的剧作大约也在此时推出,名为《泰塔斯·安钟尼珂斯》,观众为它的暴力、嗜血的场面喝彩。剧中,泰塔斯一只手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砍去,他的儿子的头要提上舞台,他的女儿拉维妮亚进场时已经是双手被砍断,舌头被割掉了。然后泰塔斯把他们的肉加在馅饼里送给他们的母亲吃。这样的残暴场面真是对演员演技的严峻考验。

现代的观众面对如此的杀人流血狂潮必会以为莎士比亚一意取悦最低级观众的低级趣味,竟至迷失了本性。恰恰相反,莎士比亚是遵照他那时古典戏剧的最佳标准,而尝试写下一部“壮丽的罗马史”。

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师法的对象是塞内加(公元前?~公元后65年,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内加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心中,代表着古代悲剧里最动人、最有价值的部分。他是异教徒,而他作品中的说教却常被人们引用,伊丽莎白女王还亲自翻译了他好些剧本中的片断。有数位诗人联合翻译了他的十个悲剧,于1581年出版。塞内加在英国的戏剧界一直是备受敬重的典范。一次在剑桥的“三位一体学院”中,一出塞内加式的戏剧演到最狂烈的高潮时,一名贵妇观众突然“心神丧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资料链接塞内加

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公元前?~公元65)

古罗马政治活动家、悲剧作家、哲学家。生于西班牙的科尔杜巴(今科尔多瓦),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修辞学家老塞内加。他学习过修辞学和哲学,接触过当时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斯多葛派哲学。他由律师开始从政,公元41年被流放到科西嘉岛。后来由于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的后妻阿格里平娜的活动,公元49年被召回罗马,充任她的儿子尼禄的教师,并出任大法官,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显赫的时期。公元54年克劳狄斯被毒死,塞内加可能参与谋划。尼禄继位后,塞内加同皇帝侍卫官阿弗拉尼乌斯·布鲁斯共同辅佐朝政,掌握国家大权。高官厚禄使他成为帝国最大的富翁之一,引起不少人的议论。后来尼禄日渐昏暴,塞内加眼见本身权力日益缩小,便于公元62年离开朝廷,在罗马郊外的庄园里读书写作。公元65年以皮索为首的贵族共和派反对尼禄的密谋败露,塞内加受到牵连,自杀而死。

塞内加的著作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等方面。他的自然科学著作有《自然界问题》七卷,探讨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问题,记录了一些新的考察成果。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论道德·致卢齐利乌斯》(书信124封),以及《论天命》、《论忿怒》、《论幸福》、《论仁慈·致尼禄》等,其中多数可能写于1世纪50年代之后。塞内加是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对中世纪基督哲学有较大影响。他认为听从命运是人的美德,人应该坚定地忍受命中注定的各种痛苦和灾难。他宣扬平等和人道的思想,认为奴隶也是人,奴隶主对待奴隶不要太残酷,而奴隶也应服从主人。他的宿命论思想在他的悲剧中得到鲜明反映。

塞内加的文学著作有《变瓜记》和九部悲剧。《变瓜记》是一篇讽刺散文,嘲笑克劳狄乌斯生前作恶多端,死后不但没有成神,反而受到神的审判,变成一个大南瓜。塞内加的九部悲剧按抄本次序排列如下:《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特洛伊妇女》、《腓尼基少女》、《美狄亚》、《菲德拉》、《奥狄浦斯》、《阿伽门农》、《提埃斯忒斯》、《奥塔山上的赫拉克勒斯》。它们可能都是在克劳狄乌斯死后所写,主要不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是供少数人阅读或朗诵。这些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以希腊古典悲剧为蓝本,影射罗马的现实生活,反映当时贵族反对派的心理。塞内加并不否定君主制度,只是希望出现一位仁慈的君主,能使贵族元老们在政治上得到一定的自由。他的悲剧情节比较简单,语言夸张,还有不少流血场面和关于鬼魂、巫术的描写。另有一部抨击尼禄昏暴的悲剧《奥克塔维亚》,过去以为是塞内加所写,现在一般认为可能是后人的仿作。塞内加的悲剧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悲剧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