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我在地球破谜案(希特勒的生死之谜;探秘水晶人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2:11:48

点击下载

作者:宁岚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谜案:我在地球破谜案(希特勒的生死之谜;探秘水晶人头)

谜案:我在地球破谜案(希特勒的生死之谜;探秘水晶人头)试读:

前言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人类历史。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外重大历史悬案进行全面剖析,深入开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历史玄机。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立体的阅读空间,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编者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最新观点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悬案的来龙去脉,科学严谨地分析其成因,深入解读历史,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悬案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通过阅读本书,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还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进而坚定向未知世界挑战的信心。

第一辑 历史谜团知多少

探秘马耳他地宫遗址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面积仅246平方公里。它的谜点很多,最为著名的是:(1)地宫;(2)远古巨石神旖遗址;(3)不可理喻的地面石槽。

马耳他地宫的建造

1902年,一个市民在马耳他首府瓦莱塔城南的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路旁建筑住房,无意中发现了一处洞穴。探入一看,原来是一座用巨大的珊瑚石灰岩板块凿砌而成的地下建筑。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现在,人们把它叫做“哈尔·萨夫列尼地宫”,或者直接叫它“马耳他地宫”。

马耳他地宫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在地下凿砌,由许多上下交错、重重叠叠的多层房间组成,里面有许多连通的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岩壁上还凿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龛。

地宫的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石料凿成的大圆柱与小支柱,支撑着中央大厅的半圆形屋顶。有用几块石凿砌而成的仿古式凹状门、窗户,还有能把人的声音奇妙地放大的回音神龛。

整个建筑采用了粗大的石料,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建造,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笨重的石梁也不例外。没有用石块镶嵌填补的地方,更没有用多块小石块拼装的痕迹。无缝的石板地面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壁龛与支柱都直接雕在这些石柱上。所有石材都是些非常致密、坚固的大石料,制作精细,巧夺天工。

整个地下建筑共三层,最深处离地面12米。

据估算,所有的工程大约要花费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建筑者使用的只可能是一些一般的石器工具,因为在马耳他岛上根本就没有质地坚硬的黑曜石。

这座地宫是干什么用的?

发现地宫的时候,同时发现地宫里存放着6000多具骨骸,因此有人认为,这是远古时期死人的墓地。但经过鉴定,骨骸的年代并不像地宫那样久远,因此人们又认为,存放尸骨是地宫最后的用途,而不是它兴建的目的。

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到底是谁?在遥远的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解。

探秘塔尔辛神殿

塔尔辛是马耳他岛上的一个村庄,村子附近的农民多少世纪以来,一直为一个神奇的现象所困惑和苦恼:他们在岛上开垦耕作时,常常在地下碰到一些巨大的石块,把他们手中的农具弄得缺凹。谁也不知道这些巨石是什么时候埋下的,恼怒的农民们只好挖开地面,将它们取出扔掉。

1913年,有一个农民认定,这些清除不尽的怪石是魔鬼的精灵,便把这事报告了教堂的神甫。神甫毕竟是见多识广,便把此事报告了岛上的国立博物馆。闻讯而来的考古学家立即对塔尔辛村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结果,挖出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神殿建筑遗址。

这座神殿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全部用巨大的石材砌建而成。神殿入口处为石灰岩建筑的圆形前厅,厅的上部砌有石砖。前厅之后是第一神殿,殿内立有巨大的神像;神像前砌有祭坛,祭坛石材上雕刻着精致的涡纹,祭坛旁还放着10个大石桶,也可能是祭祀用的供物。

第二神殿的大厅中放置着两个大石壶,还设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祭坛,石壶中放进掺和着香料的动物,以供神灵享用。

第二神殿的左侧设有台阶,连接第三神殿和其他神殿。整个建筑物好像是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道路四通八达,厅堂紧密相连,简直令初次进入遗址的不知所向。

神殿出口处还有一座石砌小屋。地面挖有许多小洞穴,这间小屋和屋里的小洞穴是干什么的?没有人知道。这便成了塔尔辛神殿的“谜中之谜”,由于洞穴大小与附近发现的玉石相差无几,有人认为,它也许是古代进行“埋玉”祭祀仪式的场所,但也没有任何根据。

由于该庙的装饰和希腊迈锡尼的一些庙宇相似,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马耳他神庙是仿希腊的。

但是,科学家通过放射性碳测定,马耳他神庙至少兴建于公元前3100年。这是说,它比被认为是蓝本的迈锡尼古庙还要早一千五六百年。甚至比埃及的第一座金字塔更加古老。

探秘太阳光柱

在马耳他岛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多处巨石建筑遗迹。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巨大的石块建造,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

有些圆形的“石桌”,至今仍未确定它们的用途。石桌位于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神殿里曾发现多尊母神的小石像。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俯瞰地中海,扇形的底层设计是马尔他岛上巨石建筑的特征,这座庙宇大约兴建于4500年前,有些石块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当完整。

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它坐落在高出海平面48米的岩坡上。宽70米,整体轮廓就像一片三叶苜蓿的叶子。

一位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尔他绘图员仔细地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太阳钟”。

神庙出口处的右侧有一块独石柱,夏至日出时分,太阳光沿着独石柱射进后面的椭圆形的房间里,正好在房间左侧的一块独石柱上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柱。—大约在公元3700年前,光柱偏离这块独石柱射向它后面一块石头的边缘,而在公元前10000年,这道光柱如同一束激光,笔直射向后面更远一些的祭坛石的中心。

冬至日的情况和夏至日出大体相似,只不过光柱出现在另一侧而已。

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人们可以准确地推测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节今。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太阳光线与祭坛的关系推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这座神庙是公元前10205年之前建成的,离现在已经整整1.2万年了。

这座神庙的存在,又一次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1.2万年以前,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石器时代,马耳他只是一座荒凉的岩石裸露的小岛,人口至今也不过30多万,然而像这样巨石神庙的遗址却有30多处,人们兴师动众,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开凿这样一个个工程浩繁、多层次的地宫、石庙,为的是什么?以他们的能力,能做到吗?

石槽轨迹之谜

在马耳他裸露的岩石地面上,还有许多奇特的深陷的凹槽,当地人称之为“二轮马车车辙”。

这些车辙深约70厘米,纵横交错,几乎覆盖了马耳他及其邻近的戈佐岛。在丁格尔地区,老首都麦第纳的西南,轨道密集,好像是一个巨大的车辆调度站。这些奇特的轨道穿山谷,爬山丘,往往毗邻而过或者突然出现一个令人惊叹的小拐弯。

这些轨道激起了人们许多想象。它们是车轮的轨迹吗?不是。轨迹宽度不一,不能让所有的车辆共用。或者,它们是单轮车或者某种橇板的轨迹吗?也不是,轨迹有很窄的弯道,凹槽深陷60~70厘米,半径这样大的车轮,不可能在这种弯道上转弯,循轨前进。

那么,它们是畜力—例如牛吧—在拖拽重物时,留下的沟槽吧?更不是。如果真是那样,在这块石灰岩构成的地面上,首先看到的将是牛脚踏出的印迹。

至于它的用途,有人认为,它主要用于把巨型石雕,运送到正在建造中的神庙。这个猜测也难以立足,因为,轨迹离最近的神庙还有1公里的距离。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把石雕直接运送到神庙现场呢?

对这些奇特轨迹的猜想大都没有结果,因为轨迹的凹槽越过了高山与峡谷,并始终保持非常紧凑的曲线。据统计,从古到今,有关轨迹的猜想不下20多种,但没有任何猜想能够站住脚跟。

只有一点可肯定,它出现的时间比想像中的年代还要古远。因为轨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蔚蓝色的海水里,即使在水深42米的地方,潜水员还能够看见。

我们知道,最近的一次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海水大幅度上涨,出现在10700年以前。那就是说,远在10700年以前,新石器时期的原始人类,就已经在马耳他留下了这些痕迹。至于他们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疯狂地于?而又为什么突然停止?则是一个永恒的谜了。

历史上的“大洪水”

在远古人类流传下来的许多不朽的神话中,“大洪水”是最为悲壮的一幕。其水势之浩大,地域之广阔,破坏力之强烈,在世界各民族中留下了惨烈的记忆。

没有一个神话,能像“大洪水”那样,得到如此众多的世界各民族的广泛认同;也没有一个神话,能像“大洪水”那样,在世界各个民族的长期流传中,保持如此深刻的一致。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把大洪水当做自己民族的开端—民族起源、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在大洪水之前,一切都浑浑噩噩,蒙昧无知;而在大洪水之后,各个民族都像雨后春笋一样,从远古的迷雾中冒出,有声有色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先是英雄勇士,然后是帝王将相,然后是才子佳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洪水”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是人类从洪荒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折的起点。

洪水传说

最早的洪水传说保存在尼尼微泥板上。

1850年,英国的业余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爵士在两河流域发掘了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同时出土了24000多片破碎的黏土书版,上面镌刻着怪异的钉头文字。经过艰苦的解读,揭示出一段引人注目的洪水故事。

故事说,远古时代的人类触犯了天神,大护法神恩里尔决定发动一场洪水来消灭人类。水神艾亚是人类的朋友,他把这场灾难预先告诉了一个名叫乌纳皮斯汀的正直的人。

拆掉你的房子,建造一艘船,抛弃所有的财物,赶快逃命去吧!……听着,赶紧拆掉房子,依照一定的尺寸,按均衡相称的长宽比例建造一艘船,将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种子储存在船中。

他对着一堵芦苇房的墙壁,反复地向乌纳皮斯汀叙述关于洪水的警告。

芦苇房呀,芦苇房!墙,墙!噢,听着呀,芦苇房!噢,听清楚呀,墙!……快拆掉房子,造一条船吧!

乌纳皮斯汀不敢怠慢,立刻动手建造了一艘大船。

那个可怕的日子终于来临了。破晓时分,天际涌现出一堆乌云;风暴之神阿达德策马驰骋,铁骑过处传出阵阵雷声。风暴之神将白昼转变成黑夜,摧毁大地如同敲碎一只杯子。一团黑雾昏昏暗暗,把空荡荡的天空塞满……

头一天,风暴席卷整个大地。四处引发山洪……天地闻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众神也吓得仓皇撤退,纷纷逃奔到天神阿奴居住的天宫,蹲伏在宫殿四周,瑟缩成一团,有如一群受到惊吓的小狗儿……

一连六天六夜,暴风不断吹袭,波涛汹涌,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暴风和洪水同时发威咆哮,有如两支对阵交锋的军队。

第七天黎明,南方刮来的暴风终于平息,海面逐渐恢复宁静,洪水开始消退。放眼瞭望,只见大地一片死寂。大海一望无际,平滑得如同屋顶的平台。地球上的生灵全都葬身水中……

乌纳皮斯汀一家活出来了,他们就成了新一代人类的祖先。

据考证,这批泥版是公元前700多年的制品。几十年之后,另一批记载大洪水的泥版在乌尔发掘出来,它的制作时间更早,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

印度也有一段大洪水神话,主人公叫摩奴。摩奴曾经救过一条鱼,这条鱼把大洪水的消息告诉了他,叫他准备一条船,并且带着他逃过了这场灾难。后来洪水渐渐消退,地上的万物和所有的生灵都被这场大水冲刷掉了,只有摩奴一个人活着。一年之后,水里冒出一个女人,自称是“摩奴的女儿”,摩奴便娶她为妻,生儿育女,他们便成了人类的祖先。

中国神话传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妹,男的叫伏羲,女的叫女娲。当铺天盖地的大洪水来临的时候,他俩躲在一个空心葫芦里,随波逐流,活出了性命。后来,他们结成了夫妻。一年之后,女娲生下了一块石头。他们生气了,把石头敲得粉碎,从昆仑山顶撒到山下。啊!奇迹发生了:跌落在山里的,变成了飞禽走兽;跌落在水里的,变成了鱼虾;跌落在平川旷野的,就变成了人。从此,天下又有了生灵万物。

远隔重洋的印第安人,也在他们的神圣经典《波波武经》里记载了一场洪水故事。故事说,天神们开天辟地之后,用木头雕制成了一批人类。终于有一天,这些木头们失去了天神的欢心。

于是,天神们发动一场大洪水,波涛滚滚,淹没了这批木头人……大地一片阴暗,黑雨倾盆而降,昼夜不息……木头人一个个被砸碎、摧毁、支解、消灭。

但是,两个被称作“大父和大母”的人,逃过了这场灾难,重建了灾后的世界,成了世世代代人类的祖先。

此外,还有埃及的、希腊的、罗马的,以及遍布于南美和北美土著部族中的洪水传说。至于《圣经》中的那段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则早已传播得家喻户晓。

总之,在人类的远古记忆中,这场大洪水的浪涛扩散得非常遥远,非常辽阔。有关专家估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传说不少于2000则。安德礼博士从中抽出86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其中有62则是各自独立形成,与苏美尔及希伯来文化传统没有任何关系。

弥漫世界的洪水之谜

除了传说,还是传说。

这场弥漫世界的大洪水,是一段来自远古的残存的记忆,还是后世子孙虚妄的臆测?难道,在它恣意践踏的广阔大地上,竟没有留下一点儿痕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据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是高山作证。

在被认为是诺亚方舟停靠地的亚拉腊山海拔3000米处发现了贝壳,这表明,这些海洋群族曾经在这里生活;在海拔2500米处发现了盐块,这是积存的海水慢慢晒干的结果;而那些同大西洋底相同的“枕状溶岩”,则表明这里曾经是海洋,从海面上喷出的火山熔岩,在一定时期内曾经沉入这里的海底。

世界上的许多高山都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动物骨堆,其中包括鲸鱼的骨骼。在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丘陵地带的冰裂缝里,满满地堆积着鬣狗、河马象、北极熊,以及我们更为熟悉的许多动物的碎骨;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到处是鳄鱼、巨大的鸵鸟和白熊的骨骸。

地球上所有大陆,都发现了海栖动物、极地陆栖动物和热带动物骸骨混杂的现象。专家们认为,除了洪水,一场铺天盖地的洪水,使他们慌不择路之外,有谁,能把这生活习性各异的动物,麇集在高山之上,举行这场惨绝人寰的“死亡庆典”呢?

其次是,大海作证。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的两条海洋探险船分别从墨西哥湾底部钻出了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里面裹着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的甲壳。海水的温度和含盐量,都准确地反映在这种被称为“有孔虫”的甲壳里。分析结果表明,曾经有大量淡水涌入墨西哥湾。迈阿密大学的地球化学家斯蒂普用放射性碳测定,这场大洪水涌人的时间大约是11600年前。

海滨沙滩,是应该出现在海岸线附近的。人们多次在高山和大海深处发现海滨沙滩遗迹,这说明,大水曾漫涨到高山之上,或者说,时至今日,它还没有完全退出它所吞噬的地域。

此外,人们在地中海海底、非洲大陆沿岸海底、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附近的海底,以及古巴和巴哈马群岛附近的大陆架,都发现有沉入海底的城市遗址。一个巨大的、像人工建造的墙壁,沉到了2000米深的深海处,一直延伸到秘鲁洋面下的那斯卡海沟。

第三,大地作证。

大洪水在大地上制造了许多短暂性的湖泊。例如,西半球最大的冰河湖泊亚格西兹湖,面积曾一度广达11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今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安大略省和萨斯喀彻温省,以及美国的一部分地区,但是,它维持的时间不到1000年。这表明,洪水来了又去了,大地又恢复了正常秩序。

乌尔是苏美尔古代的重要城市,它繁盛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远离地面约10米深处,发掘出了建立于大洪水之后的第一王朝的王陵。

伍利爵士相信,苏美尔文化不会凭空而来,在第一王朝之前,一定还存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于是他继续向深处发掘,下面是沉积的细软河泥层,再挖3米之后,又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燧石工具和陶瓷碎片。怎样来解释这3米厚的沉积层呢?用他妻子的话来说:“这当然是那场大洪水的遗迹了。”

有关专家估算,淤积泥层厚达3米,洪水水深至少要达到10米以上,而且要在这个高度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特洛伊的考古发掘也是一个奇迹,人们在一座不高的土丘上向下挖去,挖出一座城市,下面还有一座城市,重重叠叠,总共有九层之多。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人们不可能把一座好端端的城市用泥土填封起来,在上面再建城市。唯一的解释只可能是,一次次的大水,冲刷掉了一座座城市,后人在沉积的泥层上再建城市。如果上面的城市是毁于区域性洪水的话,那么最下层的,就可能是人类最早记忆中的大洪水了。

可怕的大洪水

伴随着大洪水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灭绝。

据统计:从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之间,西半球有70多种大型哺乳动物遭遇到灭绝的厄运,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公元前11000~公元前9000年这短短的2000年时间内被消灭的。而在这之前的30万年的漫长时间中,整个地球上消失的动物不过20种。

在西伯利亚,冰冻的“巨象坟场”,从罗马时代以来,一直是象牙商人的开采基地。据估计,仅20世纪最初10年,从这里开采出的象牙达20000对。

天翻地覆,到处都留下了大动乱的证据。地球成了一个血淋淋的大屠场。

欧洲的大角鹿、洞熊、野牛、大种狼灭绝了!

南美的马、象、狮子、大树懒、雕齿兽灭绝了!

东南亚的30种象,以及除了两种犀牛之外的所有犀牛,都灭绝了!

是谁制造了这场特大洪水,主宰了这场无情的屠杀呢?

有人认为:大洪水是海啸引起的,而海啸的起因又是陨石撞击。据估算,一颗直径几十米的小陨石,可以发挥出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一颗直径几百公里的大陨石,其威力则可以毁灭整个人类。地球上发现过许多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最大的陨石坑在捷克,直径达320公里!

陨石坠落的结果,将使地壳变形,导致地壳漂移,引发地震和火山爆发,海啸将以“浩浩汤汤”之势席卷全球;撞击爆炸的热量将使阿拉斯加冰层融化,冰川解体,海水猛涨,于是,洪水淹没了全世界的平原和高山。

也有人认为,大灭绝是由地震和火山爆发引起的。

许多灾难神话都提到了那个气候酷寒、天空阴暗、含沥青的炽热黑雨倾盆而下的时代。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的“死亡圈”里,一层层火山灰散布在软泥中,覆盖着成堆的骨骼和象牙。可见,物种大灭绝和火山大爆发是同时发生的。

一起沉陷在洛杉矶拉勃里亚焦油坑里的动物遗骸,有野牛、马、骆驼、树懒、巨象、乳齿象和至少700只剑齿虎。还有人的骨骼和已经灭绝的兀鹰的骨骸。

圣皮德罗河谷挖掘出来的乳齿象,四肢仍然挺立着,但全身被厚厚的火山灰和泥沙包裹得严严密密。

第三种,也是最古老而又最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天神惩罚。

几乎所有的洪水传说中,都有一位想要灭尽人类的万能的天神:出现在苏美尔泥板上的是大神恩里尔,出现在《圣经》中的是上帝,出现在中国故事里是雷神爷,出现在希腊传说里的是宙斯,出现在罗马传说里的是朱庇特,在美洲的《波波武经》里,就径直把他称为“天神”……

几乎所有的大洪水传说,都是一个惩罚故事。人类的堕落或者不敬,触怒了天神,天神便以他万能的权威对人类施行惩罚。然而总有一对男女侥幸得救,繁衍出新的人类,他们便成了当今人类的祖先。

这些传说大都在本民族的范围内独立形成,然而在情节上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段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故事,本来就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它是人类各民族的共同的记忆。

于是,就有人大胆假设:来自天外的智慧生物,对地球上已有的生物进行了一次残酷的筛选,在留下一些优良品种之后,把其余的全部淘汰,彻底消灭,就像我们进行某种生物实验时所做的那样。

经历了大洪水、大灭绝这场血和火的洗礼之后,现代人类才开始茁壮成长。

这个假设正确吗?许多敢于标新立异的科学家们正在求证。

巴别塔通天之谜

巴别塔

大洪水之后,诺亚一家从方舟里走出来,在陆地上定居。他们劳动生产,繁衍子孙,所有的人全都说同一种语言。

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断东迁,来到了示拿。那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原野,土壤肥沃,林木翠绿,人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他们商量说:“来吧,让我们来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要直通天上,好为我们扬名。让子孙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心中的家园。”

提议很快通过。他们要克服一切困难,建设自己的城堡和通天巨塔。没有石头不要紧,他们把泥土烧成砖,当做石头;没有灰泥不要紧,他们就地取材,把石漆—也就是沥青—当作灰泥。通天塔迅速升高,直干云霄。

这件事惊动了“上帝”,“上帝”看见下界的人们齐心合力,井井有条地建塔,塔越砌越高,非常担忧,他对随从的天使说:“看啦,世间的人都成了一个种族,又说着同一种语言,如今齐心合力建了这座塔,将来他们想做什么事,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了!我要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这样,他们将一事无成,永远也办不成什么事。”

于是,耶和华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建塔的人各说各的,谁也听不懂,工作无法协调,人心涣散,建塔的事半途而废,人们逐渐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在希伯来语里,这座通天之塔叫做“巴别塔”。“巴别”的意思就是“变乱”。

巴比伦新建的通天塔

上述通天塔的故事出自《圣经·创世记》。它到底是一段渺茫无凭的神话呢,还是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社会现实?

一般认为,《圣经》记载的通天塔确实存在过,它大约在汉穆拉比在位时期逐渐崩毁。到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别塔又得到了重建。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波勃莱撒这样说:“那时,巴别塔年久失修,因此,马尔杜克(公元前19世纪的巴比伦守护神)命令我重建。他要我把塔基牢固地建在下界的胸膛上,而它的尖顶要直插云霄。”

通天塔在波勃莱撒国王时期开始重建,但没等通天塔建成,波勃莱撒就离开了人世。他好大喜功的儿子尼布甲尼撒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为了让通天塔真个高与天齐,他曾经下令务必将塔顶继续提升。

波勃莱撒父子重建通天塔的事迹,得到了另一段传世铭文的印证。铭文说:“波勃莱撒已经把塔建好,并且建到了30肘高(约合14.7米),但还没建塔顶。后来,尼布甲尼撒着手这件工作,把从黎巴嫩茂密的森林中运来的雪松木斩开,用作建筑材料;又把围墙的大门建造得辉煌壮丽,像白昼那样炫目。”

后来,人们所看到、所记载的通天塔,实际上是新巴比伦王国时期重建的通天塔,而不是《圣经》中记载的通天塔。

通天塔高度之谜

通天塔到底有多高?它的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到底怎样?后人有许多有趣的记载。

公元前458年,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了巴比伦,对这座实际上已经荒弃的古塔赞不绝口。

他说,通天塔有一个实心的主塔,一弗隆(约200米)见方。塔一共八层,外缘有一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可直达塔顶。中途还设有座位,可供攀登者歇脚。

通天塔遗址底部出土的泥版上,精确地记载了塔的大小和高度。泥版说:巴别塔是一座七层建筑。第一层高30米,第二层高18米,第三、四、五、六层各高6米,第七层高15米,共计87米。楼层面积由下而上逐层缩小,一楼面积约为90米见方,七楼面积则为20米见方。这与考古学家实际测得的地基面积大体相当。

通天塔的色调也非常有趣。第一层黑色,从下向上依次为橘红、红、金、黄、蓝、银,用来表示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星”,显得金碧辉煌,璀璨夺目。

通天塔的高度相当于一座20多层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共用了5800万块砖。在那个泥垣茅盖的时代,真可谓是雄伟至极,也摩登至极了!

第一层的神庙被称为“下庙”,里面供奉着一尊半人半兽神像,神像用纯金铸成,它面前还有一张纯金的供桌,脚下的脚踏也是纯金的。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神像和它的附属物品一共用了800泰伦黄金。

一泰伦有多重呢?人们在一间僧侣住房里发现过一只石鸭,上面的铭文是“标准重量一泰伦”。已知,石鸭重29.68公斤。希罗多德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如果他的记载可靠的话,那么,这座神庙一共用了将近24000公斤黄金!

多么巨大的黄金用量啊!

塔的顶层是马尔杜克庙,庙的四角用黄金包镶,墙体是蓝色彩釉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被称为“上庙”,同下庙显著不同的是,上庙里没有供奉神像,只有一张“铺设十分豪华”的大床。—同希腊、罗马的贵族一样,两河流域的贵族也是躺在床上进食的。—床边有一张金漆桌子。这庙里只住着一个人,那是特意选来陪大神作乐的美丽女子。

希罗多德还审慎地写道:“他们还告诉我,大神不时地来到庙里并且躺在这张床上但我觉得不十分可信。”

阶梯塔周围有围墙,墙内建有一些房间,供远道而来的香客朝拜时住宿。

历尽劫波终归尘土

但是,马尔卡十克未能保护他的臣民,甚至也未能有效地保护自己。通天塔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了异族侵略者嫉妒和发泄仇恨的对象。图库尔蒂?尼土尔达、萨尔贡、赛纳克里布和亚述巴尼帕尔都曾经进攻过巴比伦,并且屡次捣毁巴别塔和马尔什克冲庙。

到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别塔得到重建,再现辉煌。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上攻下巴比伦后,一反过去征服者的先例,把这座阶梯塔保留下来。不仅如此,居鲁士还对巴别塔的雄姿非常倾慕,以至于命令他的部下,在他死后要按照巴别塔的式样为他修建陵寝。

但是,通天塔终于被毁弃了。波斯王薛西斯在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把通天塔变成一片废墟。当地居民也趁火打劫,从残墙断壁上卸下砖块,用来新建或改建自己的住房。

公元前331年,新的征服者亚历山大一世巡视了巴别塔,曾有过重建巴别塔的打算。据他的随军地理学家斯特雷波记载,他调拨了一万名士兵,用了两个月时间清除废土,最终因工程浩大,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

此后,巴比伦日渐式微,人口锐减。226~636年的波斯萨瑟尼德王朝统治期间,坍塌的古代宫殿里还有人居住,到阿拉伯人统治的中世纪,巴比伦就只剩下一片茅屋了。

正如先知耶利米曾经预言的那样:“……于是,沙漠里的野兽和岛上的野兽将住在那里,猫头鹰要住在里面,它将永远无人居住,世世代代无人居住。”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没有多大改变。

关于巨塔的猜测种种

这座塔到底为什么而建?后代学者们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它是一座“天文观测台”,古代巴比伦人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对星空的无穷兴趣,需要有一座这样的高塔来支持。

有人认为,它和占代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帝王的坟墓,其中可能隐蔽着陵寝和密室。为了窃取墓室里的珍贵文物,19世纪中叶的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曾经打算使用野蛮的爆破法来达到目的。

不过,多数人认为,在巴比伦语言里,“巴别”的本意就是“神之门”,它是神的驿站,既是凡人进谒天神和升天之地,又是诸神下凡的驻足之所。在求神赐福的心理驱使下,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过成绩斐然的庙塔时代,两河流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重建的巴比伦塔,则完全是巴比伦城保护神马尔杜克的神庙。

1899年,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威对荒芜的巴比伦遗址进行了仔细地发掘。

他成功地找到了古巴比伦城墙。正如希罗多德记载的那样,城墙的厚度足以容纳两辆四马马车对面行驶。

他找到了伊斯塔尔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辉煌的城门,街边的高墙遗迹还有12米的高度。

他找到了巴别塔遗址,塔基呈正方形,每边边长达9l米。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通向巴别塔的仪典大街,从而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朝拜马尔杜克神的热闹场景。

这条街又叫巴比伦圣街,是从外城墙通往伊斯塔尔门、进入内城的唯一通道。大街夹在两堵近7米的高墙之间,就像一条巨大的战壕。对于想进入伊斯塔尔门的敌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死亡陷阱。

大街两旁的墙上装饰着彩釉浮雕,浮雕上是两列华丽而威武的狮子,共约120头。每头长2米余,它们张嘴露齿,毛色有黄有白,做出一副扑向敌人的样子,在普遍相信神怪的时代,这条雄师甬道的威慑效果可想而知。

大街中央石碑底座下发掘出一块铭文。铭文说:

我是巴比伦王波勃莱撒的儿子,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为朝拜大神马尔杜克,我已用沙石板铺好通往巴别塔的路。

巴尔杜克,大神啊,请赐予永生!

可以想见,当年的尼布甲尼撒国王,率领着浩浩荡荡虔诚的参拜者,鱼贯地走过朝拜大街,一步一级踏着石阶,一层一层地攀登到塔顶……

但是,科尔德威的推断并没有得到所有学者的赞同。

有人认为,早在新巴比伦王国之前,巴比伦城里就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座叫做“萨哥一埃尔”,意思是通到云中,一座叫做“米提一犹拉哥”,意思是上与天齐,它们才是通天塔传说的原型。

到底谁是真正的通天塔?修建通天塔的始初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探秘“诺亚方舟”

人类对“大洪水”真实性的不懈探索,突出地表现在寻找诺亚方舟的一连串的故事里。

诺亚故事

根据《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记载:上帝看到人类越来越放纵不羁和不图进取,而且犯下许多不可容忍的罪行,于是,便想以一场巨大的洪水毁灭人类。

诺亚是一个正直善良和笃信上帝的人,上帝对他说:“念你善良纯朴,与众不同,所以我决定帮助你和你的家人,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带上各种动物,每种一公一母,躲进方舟。然后,天将降下40天倾盆大雨。”

诺亚按照上帝的意思,建造了一座长300米,宽50米,高30米的方舟。他和妻子以及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都住进了方舟,他又把成双成对的鸟、兽、昆虫分门别类地关进舱里。

在接连40天的倾盆大雨里,人类居住的地方都被淹没了,方舟从地上漂起来,在水面上漂来漂去。好多好多的高山都淹在水里,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诺亚的方舟在一片汪洋之中漂到了亚拉腊山山顶。

再后来,雨终于住了,洪水慢慢消退,诺亚方舟便停留在亚拉腊山上。

诺亚想知道洪水后的世界到底怎么样了,便放出了鸽子。

第一次,鸽子飞回来了,因为洪水还没有消退,鸽子无处停留;第二次,鸽子仍然飞回来了,嘴里含着橄榄枝嫩芽,表明洪水已经消退,树枝长出了新芽;第三次把鸽子放出去后,鸽子再也没有回来,这表明,洪水已经退净,大地已经复苏,一场崭新的生活正在开始。诺亚一家及所带动物便从方舟出来,重新创建洪灾劫后的世界。

为了纪念这场劫后新生,后人便把鸽子和嫩橄榄枝看成和平的标志,而诺亚所造的方舟,便永远地停在亚拉腊山上了。

诺亚方舟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约6000年。现代科学证明,这一时期是第四纪全新世多雨的大西洋期,可能产生过巨大的洪水。

寻找那一叶方舟的信徒

最早寻找诺亚方舟的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他们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后来,一些探险家也加入这一行列。1792年,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多次登上亚拉腊山山顶,但仍然是一无所获。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刻在1883年。当时,一次大地震使亚拉腊山脉的一个地段裂开了,开裂处露出了一条“船”。当时,有一个在亚拉腊山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过那条大船。

据说,船身有12~15米高,有的人还走进了木船的船舱。因为木船的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

这个消息震惊了当时的世界。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飞越亚拉腊山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船体,他联想到“诺亚方舟”的故事,便立即拍下了它的照片。

他说:“我们在飞机安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高度,飞近那艘奇怪的船只,绕着它盘旋了几圈。当我们在飞行中观察它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只奇怪的船简直是一个庞然大物,足有城市中的一条大街那么长,也可以与现代化的战舰相媲美而毫不逊色。”

后来,他把此事报告了俄国政府,政府马上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方舟。一个月后,他们找到了方舟,并且进行了全面的测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20世纪40年代,一位土耳其的飞行员也在飞机上拍摄到了一张方舟照片,测出的船体长度是150米,宽50米。

遗憾的是,这些照片和测量始终没有获得最后的确认。人们按图索骥,上山寻找,也没有找到方舟的下落。

那巴拉和他的歌斐木

1955年,法国探险家那巴拉带领着12岁的儿子拉斐尔,冲破重重阻碍,从亚拉腊山西侧进入了山区。他们在严寒的山顶度过了可怕的四个昼夜,经受了狂风暴雪的袭击。有一次,那巴拉被飞石击中,掉进充满积雪的冰洞,他在洞中呆了13个小时之久。为了不让自己冻僵,他不得不在涧里疯狂地跑跳。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时刻,那巴拉在一处深达八九米的冰缝里,发现了一道由尘埃堆积所形成的冰封的线体,他接受了儿子拉斐尔的建议,砸开冰层,看看那道冰线下面掩盖的到底是什幺?不久,一段被平平整整地截断的木材呈现在他们眼前。很明显,它是经过手工加工的,似乎还同什么东西连在一起。那巴拉认为,这段木材就是船梁,同它连在一起的就是船体。

那巴拉同他的儿子费尽了气力,才从那道横梁上截下一段长约1.5米左右的木片,为了把这段木片顺利地带出土耳其国境,那巴拉又把它分成三段,分别装进三个行李包里。

那巴拉首先把它带到了考古经验丰富的埃及,开罗博物馆考古学部对这些木片进行了科学鉴定,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这块木料的确是“歌斐木”,年龄在5000~6000年之间,这与《圣经》中记载的方舟年龄完全一致。

这个结果又一次地轰动了世界。

那巴拉很快成为了世界名人。他们把这块木头带到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埃及展出,随后又用放射性元素碳14对这段古老的歌斐木进行了测定,大多数学术机构认定,它的确是四五千年以前的物品。“山体方舟”

1959年,土耳其空军对亚拉腊山进行了空中测量,在他们拍摄的许多照片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不同寻常的地形。

这是一处平滑的、长椭圆形的山丘,边远部分隆起;而它的周边地区,全都是冰川和浸蚀谷地。

土耳其空军司令部的一名负责照片分析的大尉经过仔细分析后认为,这个椭圆形的山丘很像一只船,四周隆起的部分就像船舷。他很快就联想到了“锘亚方舟”,尽管它坐落在亚拉腊山以南约27公里的地方。“神”对诺亚曾经说过:“方舟要做成长300米、宽50米、高30米。”老实的诺亚当然会一丝不苟,按照“神”的指示办事。

土耳其的工兵部队对这段奇妙的地形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测量,这座“山体方舟”长约150米,中间最宽处约45米,“船舷”高约14米。这与《圣经》记载的数字大体一致。

由于“方舟”内部充满了沙土,并且被熔岩覆盖,“船舷”有可能向两边裂开,所以,“山体方舟”比《圣经》的记载宽出了许多。

不久之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奔赴现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地发掘,只是简单地在这个船形结构的侧边用炸药炸了一个洞,发现了一些木材形状的石块,他们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考古学价值”,因为,这些木材状的石块上没有年轮。

但是,这个结论立即遭到了反对。反驳者说,大洪水之前没有季节变化,没有年轮才是当时木材的本来面貌。

1960年,一支由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研究专家、记者、实业家组成的调查队,对这座“山体方舟”进行了调查,再一次地证实了山丘尺寸同《圣经》的记载大体一致。

1984年,“国际探查协会”会长斯坦芬兹率队探查后认定:这个化石化了的“船体地形”,就是真正的“方舟”。

迪布德·法索尔德的判断

迪布德·法索尔德是美国的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和打捞员,长期以来,他所从事的就是使用断面扫描水下雷达来确认沉船的工作。尽管他习惯于在水下作业而不是山上,但他仍然说,不管是水下还是陆地,“只要看上一眼,我就知道出现在眼前的是不是一条船”。

朱迪亚山位于亚拉腊山以南300公里。1985年3月,法索尔德携带着最先进的“分子振荡扫描仪”对那座神秘的山丘进行了扫描。扫描仪显示:山体里每隔40厘米就有铁的成分,很有规律,如果把这些金属点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横线和纵线,正好勾勒出一只巨型船体的轮廓。船体有九个隔档,这也同古老的巴比伦传说吻合。

在同一地区,法索尔德还找到了11块古代航海者常常使用的压舱石。“如果不是诺亚方舟,”法索尔德理直气壮地反问,“这些用于航海的压舱石,怎么会出现在亚拉腊山群山之中呢?”

法索尔德继续解释说,《圣经》里的“亚拉腊山”使用了复数形式,因此,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亚拉腊山区。而《古兰经》第10章第44节却是明确写道:(那时天命降临)道:“大地啊!吸掉水吧,苍天啊!止住(雨吧)!”水降低了,大事已定了。方舟停泊在朱地山。(天命)说道:“那些为非作恶(不义)的人消逝了。”

库尔德斯坦传说,方舟并没有停留在亚拉腊山上,而是漂到东边高处的一个山洞里,然后滑落了大约300米左右,到了现在的地点。这与《圣经》中的方舟在“亚拉腊的群山之中”的说法完全吻合。至于扫描仪显示的金属点,正是诺亚方舟中固定横梁的大铁钉,或者是分隔动物的铁栏。

在此前后,有关诺亚方舟的报道时时见于新闻媒体,比如:1974年,土耳其卫星在亚拉腊山拍到了方舟的照片;1989年,美国人阿伦驾驶直升飞机,在亚拉腊山上空也发现了冰川覆盖的方舟;据新华社安哥拉1986年4月9日电,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宣布,已在山顶发现方舟遗迹,方舟船头呈洋葱形等等。

很显然,同这些报道相比,法索尔德的扫描更具有权威性。

方舟存在之谜

最近,探险队在土耳其锡诺普的黑海沿岸90米水下,发现一系列长方形结构的建筑物,以及一些散乱的石材。考古学家认为,那里曾是陆地,是一场古代的大洪水淹没了它。

这似乎又为“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找到了佐证。

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还是认为,就此作出“诺亚方舟已经找到”的结论,还为时过早。这主要因为:

1.许多被探险家认为是“诺亚方舟”化石的奇特的山丘,也许只是大自然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并没有得到严格的科学鉴定。

其中,有的在鉴定中已被否定,例如:1989年美国人阿伦拍下的照片,土耳其的地质学家就认为,这只是一块经过了数千年风化的顽石罢了。

2003年,“全球数据”公司公布了一幅由“快鸟”商业遥感卫星拍摄到的亚拉腊山西北山麓的高清晰度照片,其中有一块颇为引人注目的“不规则区域”,很像是一片船形山体。这片“神秘物体”距探险家那巴拉找到歌斐木的地方不过几百米,这更加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美国卫星图像分析专家波尔谢?泰勒参照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亚拉腊山区全景照片,加拿大太空署公布的亚拉腊山雷达卫星照片等资料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物体有180多米长,也许是古老的土耳其要塞,或者是一架飞机的残骸,当然,还有可能就是“诺亚方舟”。

这种模棱两可的阐述,显然不能当做科学结论。

2.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几千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以歌斐木为主要材料的方舟,不可能变成化石,或者“石化”成坚硬的山体。

3.洪水涨上亚拉腊山的事实根本不能成立。

亚拉腊山海拔5165米,如果洪水真的淹到山顶,或者淹到附近的某个较矮的山头,那么,就是把南极、北极的冰雪全部融化也不够。这样多的水从哪里来呢?

至于《圣经》所说,方舟里要装下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品类,根本不值一驳。把它当做一段远古神话则可,当做事实则非。

尽管如此,方舟的探索者们仍然兴致勃勃,信心百倍。前赴后继,此起彼伏。一美国学者甚至建议:将方舟从冰川内整个地发掘出来,搬进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供人们研究、参观,缅怀往古。

我们正拭目以待。

假如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我们这些当代的你争我斗的芸芸众生,岂不都是因善良而硕果仅存的诺亚的子孙?

探秘金字塔之谜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lds),意思是“高”。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字,所以,我们就形象地把它叫做“金字塔”。

巨大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的摩天大楼,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此金字塔由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约1.5吨,最重的约160吨,平均重量为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需用车978286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尔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着长江的堤岸,曲曲折折,也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胡夫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着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曼卡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1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圈围起来。

这么多的石块是从哪采来的呢?据考证:一般石料,可能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则取之于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石的花岗岩,则采自500公里外的阿斯旺。

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工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当规模的工程师、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人员。当然,这不包括劳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包括不劳而获的僧侣和贵族。

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400年。古代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运输之谜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运输问题。

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难以把这每块重达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

用车载?用马拉?不行!据考证,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橇板圆木滚运法滚运的,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1980年,埃及古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30多米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米深的岩壁,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橇运还要难上百倍,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还有16米以上的落差!而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要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陆运、水运,难道还能空运不成?这真又是一个谜!

法国的一个化学工业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物质的黏合物,因为使用的黏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但是,作为佐证,在石块中发现了2.5厘米长的人发,还嫌太少;而这种杰出的黏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尽了现代化的手段,也还没有分析出来。

因此,运输问题,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建筑之谜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近年,考古人员在吉萨附近发现了建筑者当年的居住遗址、施工工具和墓地,这似乎可以证明,金字塔确乎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但是,许许多多建筑上的特点和难点,仍然会引起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整体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的。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塔基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高度,相差仅1.27厘米,误差不到万分之一;它的东西轴和南北轴的方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然而却能把塔建造得如此精确?这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不用一块木料,不用一根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和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费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长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一百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着塔基填沙,沙围随着塔基增高,充当脚手架,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大金字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1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度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需要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它溶解,无需搬走。这真是天方夜谭!这么多的盐比沙子更不易得,何况,施工期间的一场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上升,其方法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易取得罢了。

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至,然而,它的塔内结构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墓室,墙壁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伸,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入。

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吧。这样的墓室已经发现三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四个未被发现。这样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如何完成?这种设计和构思的天文意义,4000年前的古人,如何了解?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了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0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烟灰,也没找到刮掉烟灰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尘埃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人国王尸体,绝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未发现。

数据之谜

由几个数字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101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1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2=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周: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等式,仅仅只是些偶然的巧合?“库比特”是古埃及人的测量单位,1库比特差不多等于1米,却比米要精确。1米是子午线的千万分之一,而库比特是以极轴长度为基础的,极轴是不变的,而子午线却因地球轮廓的差异而长度稍有不同。众所周知,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形。

大金字塔的底面周长为365.24库比特,这个数字正好是一年的天数。

还有,延长它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午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

还有,大金字塔的塔基正好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的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还有,地球两极轴心的位置每天都有变化,但是,经过25827年的周期,它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对角线之和,正好是25826.6这个奇怪的数字。

人们知道:在金字塔建成1000年以后,才出现毕达哥拉斯定律;3000年后,祖冲之才把圆周率π的值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如此精确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比较精确的计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以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人们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将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测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然而,4000多年前的古人,怎么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

为何依旧岿然傲立

据说,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岿然傲立,万占长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碎石子,分别从上向下慢慢的倾倒,不久就会形成一个圆锥体,尽管它们质量不同,但形状却异常相似。假如你愿意测量一下,它们的锥角都是52°。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人们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1°50′59″。这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设计和建造的。

沙漠的风暴是暴厉的。金字塔独特的造型,迫使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着塔的斜面或棱角缓缓上升,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逸代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了最小程度。

人们还知道,磁力线的偏向作用可以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溃,而这座金字塔的塔基正好处于磁力线中心,它随着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

52°的“角”,方锥体的“形”,与磁力线同步运动的“位”,是金字塔稳定的根本原因。但是,有谁能告诉我们:4500年前的古人,怎么知道52°角是稳定角?怎么知道用方锥体来化解沙漠风暴?又怎么知道把庞大的塔基奠定在磁力线的中心?

这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外星人”名片说

据估计:银河系中大约有1万个文明世界,由于遥远的空间距离,推进装置的落后,至今还没法建立联系。

我们正在向外星探索,我们相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外星智能生物,也一定在探索我们。

但是,我们将用什么样的语言交流信息呢?

我们—智能的地球人编制了种种密码系统,只使用一定数量的符号,就可以把相当复杂的观念以及地球上的文明,非常详尽地描绘出来,从而在不必接触的情况下,传递给外星智能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星智能动物,也一定会读懂它们,从而理解我们的世界。

阿列西博天文台曾向宇宙发射密码信息,25000年内,这一信息将抵达30万个星系。

假如外星人曾经光临地球,他们将以什么形式给我们留下他们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