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2:25:24

点击下载

作者:徐佳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作者:徐佳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ISBN:9787554603260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性格也可以像皮筋

弹性,本义是说一种状态,即受压时收紧,当压力撤去时可以舒缓。而弹性的性格,便是指性格如弹簧一般,能屈能伸,无论遭遇到痛苦还是挫折,都能调整好心态,从而获得平和淡然的心境,带给自己内心极大的满足感。

人与人之间,若要在社会生活中和睦相处并合作共事,就需要学会调整个性以适应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做出些改变,收敛起个性中过于自我的部分。对此,个人应该辩证地看待。凡事有利有弊,妥协虽然令自己当下感觉不好,但要明白问题的解决对大家都有益处。

周国平在《弹性与灵性》中说,弹性是性格的张力。人的性格就该像弹簧一样,柔韧耐折,伸缩自如。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主见。弹性性格是为和谐与平衡所做的一种策略。当处于不同的场合时,我们往往需要转换相应的角色,这通常需要考虑两个部分。首先是关于自我的考虑,特别是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调控自己的内心;其次是对于整体环境的考虑,在群体活动中,更需要学会对别人尊重与谦让,让自己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更受欢迎。

孩子的成长之路,就是由温暖家庭迈向复杂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既要培养出坚强面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又要建立起从失望、困境、创伤中复原的能力,还要有与他人和睦相处、自尊及尊重他人的能力,才能在成长中保持身心健康,并从容面对成年后的生活。所以,对孩子弹性性格的培养刻不容缓。值得说明的是,弹性性格并非多重性格,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中,能够根据本身的性格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判断,根据具体情况表现出对自己有益的行为。

弹性性格是自身修养的直接表现,修养越高,弹性就越大,并逐渐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要想培养孩子的弹性性格,需要父母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在孩子性格形成初期即开始努力,就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书将从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思考弹性、管理弹性、情绪弹性、期望弹性、人际弹性及时间弹性这七个方面,介绍如何逐步综合培养孩子的弹性性格,进而让孩子更灵活地与人接触,在社会上变得越来越活跃,让孩子将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里,保持更长久的战斗力与幸福力。第一章心理的抵抗力——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第一节孩子,你是个有缺点的天使

孩子总是喜欢受到表扬。通常情况下,无论给予孩子口头或物质上的表扬,他们心里都会很满足。近来这一理念的流行,使得许多父母开始大量使用甚至“滥用”表扬。由于不具备表扬教养的经验与知识,父母的表扬开始普遍表现得不太科学,大量扑向孩子的夸奖也未能获得良好的教养效果。而且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唯一的宝贝,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更有家长出于喜爱,觉得自己孩子做什么都非常好。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往往会形成错误的意识,会不由自主地高估自己,由自信变为自傲,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过于随意。

这种骄傲自大的习惯形成后,孩子就很难虚心学习,并会造成心胸日益狭隘、逐渐与外界产生隔膜的不良效果。

俊明刚入幼儿园时是班上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小男孩。俊明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在家里,俊明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外人面前夸奖他。刚上幼儿园时,俊明的表现很突出,深受老师喜爱;在小朋友眼里,俊明很会唱歌跳舞,而且长得也漂亮。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小朋友的赞誉,都给了俊明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俊明总是想着“我就是比别人优秀”“我干什么都是正确的”。

这天,俊明在幼儿园的艺术比赛中得了一项“最佳朗读”的奖,他知道很多小朋友练了很久都没有得到这个奖,而自己只练了几天就得到了,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当他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俊明拿起自己的课本给奶奶,说:“奶奶,看看你能不能念这个,我会念的。”慈祥的奶奶拿起课本来,仔细地看了看说道:“唉,我不会念。”听了奶奶的话,俊明拿着自己的奖状和课本冲进客厅,兴奋地跟爸爸说:“爸爸,我只有5岁,就得了全校的朗读奖状,而有的大人还不会念!”爸爸先是笑笑,然后走到书架旁,拿了一本书,递给俊明,十分严肃地说:“你很快就会明白奶奶的感觉。”俊明拿着这本书,脸色突然就变了,对于这本书,他完全不认识。于是俊明再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心态了。

很多孩子普遍在受到关注时会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强,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会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只懂得给予孩子关注和疼爱,缺乏科学的教引,孩子就容易被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当这类孩子走进人群中,他们的唯我独尊的言行常常让别人觉得不舒服,甚至导致他们被拒绝,从而自信心受损。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被心底那份对孩子情不自禁的溺爱遮住了双眼。只有帮孩子从狭隘的自我圈子里跳出来,不再做满心骄傲的“小皇帝”“小公主”,才会顺利渡过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机。《哈佛天才》这本书的作者老威特就曾告诫人们,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表扬有助于孩子进行自我肯定,但是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过了头,否则孩子会变得傲慢起来,然后将谁都不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老威特也在生活中经常告诉自己的儿子,世界上到处都是没有学问的人,他们一见到有知识的人就会赞不绝口,因为他们自己达不到那种水平,只能仰望知识渊博的人。然而世人的赞赏是反复无常的,既容易得到,也容易失去,想要得到世人的称赞,必须时时刻刻钻研学问。这样看来,长久的赞赏是来之不易的,而轻易得来的赞赏也是不长久的。

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通常都会倡导以鼓励为主的教育。孩子做得好,有进步的时候,父母的夸奖可以让孩子巩固优点。然而家长要避免因宠爱而盲目且漫无目的地夸奖,或是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进行夸奖,这些都容易滋长孩子的骄傲情绪。所以,有针对性地夸奖,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在肯定孩子优点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不足。这样,给孩子留下“自己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心理空间,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短处,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会飞的小鸟不会游泳,会游泳的小鱼不会跑步,会跑步的猎豹不能飞翔……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并坦然地接受同时具有优缺点的自己,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给父母支招

1.把孩子当小大人。很多父母都习惯把独生子女高高捧到头顶,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如此一来,孩子在哪儿都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气场,并自以为是,不懂得欣赏、赞美别人,因此遭人嫌弃,让人避而远之。所以,家长一定要把孩子从“小皇帝”的宝座上拉下来,让孩子学会和家人平等相处。

2.夸孩子有分寸。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不能在孩子做了一点点事情时就使用“你真棒,你是最厉害的,你是最聪明的”等话语,这样容易助长孩子的骄傲心理。

3.让孩子勇于认错。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就应该让他知道错了,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充分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4.扩大交际圈。孩子的视野开阔了,他自己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自满了。第二节冲动控制,这样做孩子接受得快

当孩子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而受到训斥时,孩子会冲动地顶撞;当孩子的要求遭到父母的拒绝时,孩子也会立刻不分场合地哭闹;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时,亦会因为小事而与伙伴争吵,甚至打架。这是因为孩子做事往往缺乏考虑,通常单凭第一反应做出冲动行为。

冲动就如同一块蒙眼布上的小洞,孩子只看到了小洞里透露的景象,却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当孩子呼吸越来越急促、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那就是他们冲动的时候。

嘉嘉是个淘气的小男孩,有一些坏毛病,他暴躁性急,谁要是触动了他的神经,他便冲动起来,变得像个小老虎,有什么事情也都写在脸上,只要不是嘉嘉心里想的样子,嘉嘉就会发脾气。

上课时,嘉嘉对老师的话题没了兴趣,他就在椅子上乱动,影响了坐在旁边的小花听讲,小花便说了嘉嘉一句,可嘉嘉立马就变了脸色,竟然一把推倒了小花;当嘉嘉对老师的话题感兴趣的时候,就硬要回答,老师示意嘉嘉等一会儿再发表意见时,嘉嘉便扔掉自己的书本向老师抗议;画画或搭积木时,嘉嘉开始时很认真,也会和小朋友友好合作,但是哪个小朋友稍有不合嘉嘉的意,他就把他的画纸撕破或者把积木推倒;玩玩具时,他也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争抢,有时候别的小朋友并不谦让他,嘉嘉还会和小朋友打架。嘉嘉的这种暴脾气让老师和爸爸妈妈非常头疼。

大多数像嘉嘉这样易冲动暴躁的小孩,都认为凡事应该朝着自己预设的结果发展,老师就应该会讲出能够吸引他的话题,可他并不知道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对不同的话题会有不同的触点;搭积木或者画画都是其个人的表现,可他并不知道合作是需要相互谦让来达成一致的,只知道依靠自己的强硬来压迫别人。

其实像嘉嘉这样的孩子也并不难教。嘉嘉的老师后来就有一套好办法。老师很和善地让嘉嘉当了班长,这样可以教他学会自制,养成安静守纪律的习惯。嘉嘉喜欢小汽车,所以发玩具时,老师就会多准备一些小汽车,这样他就不会和别人争夺玩具了。老师给班上的同学讲故事时,也会故意在故事中讲小动物们互相谦让的故事。渐渐地,嘉嘉不仅克制了自己的暴躁脾气,还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性格越来越好。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并没有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只有一种不驯服的烈性,这便是他们冲动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孩子身上的这种盲目冲动、率真的欲望是孩子的本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减弱。但是生活中的冲动不但可以扰乱成人的计划,而且还会把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此,大人们有必要对这些冲动与欲望给予约束。

生活中一些大人为了抑制孩子的冲动,经常会出语严厉甚至用打骂来管理孩子,但是这种管理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性格顽强的孩子,蔑视一切威胁,敢于做任何事情以实现他们的意愿,而另外一些孩子由于本性软弱不能承受威胁,反而会增强欲望的发展。所以,惩罚和威胁可能会暂时抹杀孩子的冲动,但不是治愈孩子冲动的长久之计。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中,冲动是孩子身心还未得到完全发展的表现,这是正常的成长现象。但是如果不能给予孩子正常的引导,反而会加剧孩子性格朝恶性的方向变化。所以,父母在对待爱冲动的孩子时,应该尽量避免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对立的位置上,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的嗓门越高,孩子就越容易顺从;事实上,情况往往恰恰相反,父母声调越高,越容易刺激孩子,让孩子爆发出更多的冲动。

父母要记住,冲动在孩子身上就像一颗地雷,尽量别让自己成为踩上地雷的人,而应该以平缓的语气和孩子进行交流;即使是孩子正处于冲动的时刻,也要保持平和心态,同时态度坚定地引导孩子树立“冲动往往会办错事”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变得不那么粗暴乖戾了。面对孩子的冲动爆发,家长要先理解孩子的心理,顺着他们的意愿和想法,然后以讲故事的委婉形式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渐渐把“做事不冲动”“凡事要想清楚再做”的意识灌输给孩子。

给父母支招

1.转移注意力。孩子被触动神经,家长要阻止孩子做出冲动的行为,可以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平息孩子的冲动,比如带着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带着孩子听音乐,或者带着孩子玩游戏等,这些都是好办法。

2.倾听孩子的说话。孩子说话也是表达他们观念的一种方式,需要大人聆听。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耐心把自己冲动的前因后果陈述清楚。父母就需要语气平和,不要以家长的高度凌驾于孩子之上,要努力帮助他们找出爆发冲动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议。

3.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处于发展过程,表现为孩子的年纪越小,越是容易冲动,所以孩子在行为上容易引起兴奋,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不能约束自己,更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发生冲动行为。大人要理解孩子,不要为此批评孩子。

4.简明扼要地吩咐孩子。大人们同时问孩子好几个问题,会特别容易让宝贝感到困惑;所以有时候,大人要帮孩子做决定,而不是过多采用询问式的语气,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切都可以自由选择的错觉。第三节孩子不专注,父母别轻视

大部分的孩子由于其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兴趣和爱好常常变来变去。对那些看起来新鲜的事物,一开始就充满兴趣,但没多久就喜新厌旧了。在学习上,也是如此,经常呈现出一种“三分钟热度”的状态。他们一旦被什么吸引住了,就会非常有兴趣地想要了解新事物,可是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躁、退缩、放弃等现象。其实,孩子大多都会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做事没耐心。为了避免孩子这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对新鲜事物有热度这一特性,变着花样教育孩子,比如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孩子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心,克服眼前的障碍,最终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小鹏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而且喜欢凡事问个“为什么”,思维也比同龄人要活跃得多,事事关心,事事喜欢,但是事事都坚持不长时间。开始时,小鹏的父母也以为小孩子都是这样喜新厌旧的,并不放在心上。有一次,小鹏看见妈妈买回的积木,便满腔热情地将积木拿过来,铺在茶几上搭了起来。刚开始两天,小鹏的热情还挺高,但是很快就对搭积木失去了兴趣。妈妈又陆续地给小鹏买回很多玩具,每次新玩具买回来,小鹏都满腔热情,但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会过去,小鹏依旧会把曾经爱不释手的玩具丢到一边。玩玩具如此,做其他的事情小鹏也是如此,没有长性。

前不久小鹏哭着闹着非要让父母给他买架钢琴,他说他非常喜欢钢琴的声音。父母禁不住小鹏的闹腾,于是就咬咬牙把琴买了回来,也给小鹏报了钢琴班,让他进行系统的学习。不过,小鹏也只弹了几天,认真去听了几节钢琴课后,就扔在一边,不愿意去练琴了,甚至连上钢琴课也成了负担。父母看着小鹏这样立刻就头痛了,花几万买回来的钢琴,孩子练了两天就没兴趣了,这么大的钢琴放在家里成了摆设。

父母很是无奈,小鹏这样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学习也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小鹏总是一副热情的样子,可是没多久就东张西望,周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引起他的兴趣。他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渐渐地,小鹏的行为让父母和老师头疼不已。

像小鹏这样的案例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很常见的。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加之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新厌旧,现代家庭祖辈三代都宠着这一个孩子,于是,很多人忽略了孩子三分钟热度的真正原因,往往任其发展,致使在幼儿时期不能及时发现孩子专注力异常的问题,导致孩子以后做事粗心,没有耐心。

根据临床分析,这种三分钟热度而导致的孩子专注力不足的原因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方面,主要指孩子的情商发育不够,自己还不能进行自制管理。而后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中存在过多干扰,让孩子很难专注于一件事,特别是那些家庭成分比较复杂的家庭。祖父母和父母,代养人和亲生父母,父母之间的教育观点不一致,更会导致儿童认知混乱,专注力不足。

儿童教育专家M.S.斯特娜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达·芬奇从小便对画画有很大的热情,14岁那年,达·芬奇被送到佛罗伦萨,拜著名的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可是事情出人意料,弗罗基俄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达·芬奇心想鸡蛋这么简单,这多容易啊,于是画得很有兴致,很快就画好了。老师并没有对达·芬奇进行任何指导,而达·芬奇也没有想到弗罗基俄以后给他的第二课、第三课……都是让他画鸡蛋。随着课数的增多,达·芬奇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致,他终于画不下去了。达·芬奇想不通,干脆就去问老师,为什么他的鸡蛋已经画得很好了却还是要画简单的鸡蛋,其实他可以画别的啊,而且在他来之前他就会画很多呢。老师心平气和地说,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却没有绝对一样的两个鸡蛋,即使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角度观察,也会不一样。因此,画鸡蛋只是基本功的训练。只有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画得得心应手,又快又好,这才算功夫到家,才有资格去画更多难的东西。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从此他不再埋怨每天画鸡蛋,而是坚持每天画上百幅鸡蛋图。最后,他的艺术水平超过了老师,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当专心画鸡蛋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达·芬奇就不会觉得画鸡蛋是件枯燥的事情,也就可以耐住性子继续练习画鸡蛋,从而练得了良好的绘画技能,成就了自己的绘画事业。其实,“无志之人常立志”,当一种志向变成习惯,而又能坚持对其的兴致与热情,那么他就会像达·芬奇那样有一番成就。而最难的就是将志向变成一种习惯。

生活中,很多孩子经常给自己做计划,却总是因为碰见新的事物,又会再制订新的计划,而放弃原先的计划。这样周而复始,总没什么成绩。家长便纳闷儿了,问孩子的计划落实得怎样啦,孩子就喋喋不休地讲着他的新计划,之前的计划早已忘记。

面对孩子这种三分钟热度现象,作为家长,要及时采取措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到甜头。如果刚开始学习的孩子遇到挫折,那么他的积极性自然就会受到挫伤,即使是有兴趣的也会被消磨殆尽。但是,假如家长或老师时刻给予指导和肯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就像是达·芬奇的老师告诉他即使他画的鸡蛋已经很好了,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鸡蛋,也会不一样,于是,在鼓励与赞赏的同时,达·芬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因此,父母最初让孩子学习东西时,不要要求过高,等孩子有所提高后再指出他的不足,让他积极改正。这样,孩子每走一步,就能受到积极的赞赏和启发性的暗示与建议,使他们获得茅塞顿开般的快感。慢慢地,孩子不仅能保持热情,也能平和地对待失败了,也就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自然不会三分钟热度了。

给父母支招

1.循序渐进地制订适合孩子的目标。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只有让他获得成绩,他才会有再次探索与继续努力的动力。这样,孩子会渐渐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和进取心。

2.给孩子一个专注的环境。因为孩子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专注力很快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所以,在孩子专注于看书的时候,只能给他一本书,等他看完一本再换一本,这样孩子才不会出现每本都想看、每本都翻两三页的状况;在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一次给孩子一两个玩具,让他专注于从一个玩具中体会乐趣,而不是一下子给他一大堆玩具,让他觉得有很多选择。孩子一旦面对很多选择的时候,就会想一会儿干干这个,一会儿干干那个,或者干着这个,想着那个,很容易形成注意力分散、坚持不下来的习惯。

3.孩子没有兴趣的时候,切忌继续让孩子学习。一般孩子越小,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做事情就越没有长久性。面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家长不要急躁,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有耐心地对待孩子,一点点延长孩子学习的时间,孩子不喜欢的时候不要勉强他,否则他会更快放弃。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帮他增长信心。第四节渴求爱的孩子才见不得别人亲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这个世界。而这个认识过程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步完善的。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已经很了解自己了,并且孩子对于自我的认识要早于对他人的认识。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自己才是他们视野世界里的中心。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孩子会把别的孩子视如玩偶,他们视野外的孩子并不是独立存在于世界上的,而是依附于自己存在的。

通常这时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玩具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自然也会对自己的玩伴有强烈的占有欲望。平日里,一旦孩子发现跟自己经常一起玩耍的同伴有了新的伙伴,而忽视了自己的存在,这种占有欲就被引爆点燃了。我们会发现孩子故意破坏同伴与其他小朋友的关系,有时也会因此与同伴发生口角争执,严重的还会与人打架。

洛晞是班上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个头小小的,小朋友们总是叫她“小洛晞”。可是小洛晞漂亮可爱,总是很有礼貌,于是开学后没多久,就和大家熟络了。渐渐地,小洛晞在大家面前也变得活泼起来,并且还有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马可可,两人成天形影不离的。小洛晞也很喜欢跟老师问问题,老师们也愿意给她满意的答案。大家都很喜欢小洛晞。

可是这天,乖巧和善的小洛晞却让班上所有的人大跌眼镜,小洛晞打翻了她平日最要好的伙伴马可可的颜料盒,弄得马可可像个彩泥人。班上的同学都震惊了,之后叽叽喳喳地讨论小洛晞这是怎么了。而当老师走过去问小洛晞的时候,小洛晞竟躲在远处看着大家,两眼闪烁着渴望。老师问她为什么要把颜料泼到马可可身上,小洛晞很委屈地说,因为马可可把小洛晞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颜料——给了别的小朋友用。

说着小洛晞竟然哭起来,老师只得坐到小洛晞的身边,把她抱到腿上,头抵着她的额头,轻声地问:“小洛晞不是很喜欢帮助别人吗?”洛晞轻声回答说:“是很喜欢。可是老师,这次不一样啊。”洛晞接着说:“马可可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怎么不给我用,而是给别人用呢?其实我的颜色也没有她的颜色多呢。马可可不给我用,我就不让她用。”说完这句话,小洛晞的神情变得凶起来了。

老师也只能尽力安慰,而从那以后小洛晞便不和马可可一起玩了,经常自己一个人玩。

洛晞因为看到好朋友马可可向别人示好,于是觉得马可可“背叛”了自己,她便大打出手,一改往日乖巧的脾气,把颜料泼在了马可可的身上。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孩子莫名其妙地就对自己形影不离的同伴“下手”,让大人们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看到一向与自己要好的同伴跟别的小孩要好了,于是故意破坏。

其实,这些看似“见不得别人相互之间友好”的事,是孩子的正常行为表现。众所周知,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的,身边的朋友和玩具等都是附属于他们,并为他们指挥的。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原来围着他转的人都已经消失的时候,过激的反抗行为就会显现出来,他们往往会逮住他人的缺点不放,或者干脆无理取闹地耍脾气,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远离。这时,最先遭受到行为迫害的便是他最为亲近的人。

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受惯了溺爱,在孩子的眼里,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原本围绕在身边的人或事发生了变化,他们都会难以接受,进而产生反抗。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此时应该像洛晞的老师一样仔细问明白原因,再渐渐地引导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也要学会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地发脾气、搞破坏。

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格主要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把这种与他人保持来往、建立联系、寻找友谊的需要称为亲和需要。而孩子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更是对其需要最为迫切的人群。

当孩子出生,作为父母,尽责地喂他们吃东西,帮他们洗澡,并在他们哭的时候给予安慰。这些早期的互动能够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我什么也不用做,就会有人在我的身边守护着我”。可当孩子长大,身边的人便不会再如同妈妈那样继续照顾他,所以孩子要学着接受转变,接受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事实。而这种转变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学习“如何与他人分享和沟通”,不能再将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了,而是要开阔胸怀,将自己置于与别人平等的位置上,并学会用自己的真心来换取别人的真心。只有彼此真心相待,才会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自我为中心,见不得别人相互友好,这样的“好胜心”,是孩子希望得到更多关注、更多爱护的表现。大人应该给予理解,但是也要积极引导孩子,促使孩子更好地与人相处,而不是为了嫉妒别人之间的友好,而有迫害别人的想法。众所周知,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因为他人之间的友好而产生嫉妒心理,对孩子之间发展正常的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妨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流。

实际上,伙伴们之间的团结友爱才是最好的人际交流,更是孩子进步与发展的契机。孩子拥有要好的朋友,会争相学会更多的东西,是件值得快乐的事。家长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教会孩子真诚地与朋友交往,并教孩子与朋友相处的技巧,让孩子身边不仅仅是有一两个好朋友,而是有一群相互认识要好的伙伴。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其中一个好友的暂时“冷落”而感到失落,更不会因为别人之间的友好而影响到自己与朋友间的关系。

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或者这种“见不得人家友好”的“吃醋”现象出现时,大人可以先不必采取特别的矫正措施,也不必批评孩子。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友情的嫉妒心”就会日渐消失,孩子会自觉接受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事实。但是孩子如果一直有这个嫉妒心,就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这种毛病长大后继续存在的话,会带来各种心理障碍。父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建立好正常的人际关系,使其与朋友可以真诚相待。

给父母支招

1.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这种“见不得别人友好”的抱怨及抵触情绪时,要委婉地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最好是通过故事来让孩子明白:嫉妒破坏别人的友情,虽然会得到短暂的快感,但会影响自己与同伴间的关系,而且会让身边的朋友离开自己。

2.当孩子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时,特别是与一直要好的伙伴分开,家长应积极倾听孩子的感受,充当孩子的“知心姐姐”,让孩子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并理解他、谅解他,让孩子觉得很多时候其实父母也是自己的伙伴。让孩子感觉有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是缓解孩子“见不得别人友好”心理的良方。要知道家长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轻松的话就能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有效控制嫉妒心理,让孩子心理可以接受自己暂时的孤单。

3.在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让孩子多多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喜欢集体的大氛围,从而减弱孩子内心小团体的意识。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减少孩子“见不得别人友好”的嫉妒心理出现,即使是别人友好,孩子也会从集体大家庭中汲取温暖。

4.父母还应注意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自我为中心”的温床,容易给孩子留下自己是“中心”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将孩子视为朋友,而不是表现出过分的关心;试着让孩子单独承担些什么,也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孩子偶尔犯错误,要表现出宽容大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别人,而不是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第五节孩子别当小霸王,有一技之长更能服人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会遇到什么都反抗,有一点不顺心就欺负其他小朋友,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希望别人都顺着他的脾气,时时都只求自己开心的霸王行为,这也让大人头疼。成天跟着“小霸王”给别人赔礼道歉不说,动不动“小霸王”还会在家里闹个人仰马翻的,对家长来说也是件“麻烦”事。

其实,孩子认为自己是“老大”,别人都不能违反他的意志,究其根源,还是与孩子上学前期的道德认识有关。自律刚刚开始的孩子们,经常是行动在前、思维在后,即使对于这种抢东西、欺负同学的行为的对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是不能控制自己,见到好东西就渴望拥有。加之,孩子在家中备受溺爱,更是没了怕头,助长了孩子的霸王行为。

而这种骄傲自大的“小霸王”行为虽然可以免去孩子在外受欺负的可能,可以考量孩子今后的个人学习及生活发展,但孩子习惯了这种自大,一旦外界来“欺压”孩子,孩子就会靠暴力来还原自大的状态,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不容易学习新东西了,并且还会因为一时的得不到而怨天尤人。久而久之,形成与外界的隔膜,孩子变得心胸狭隘,同时还会表现得很不礼貌,对其今后的人际关系发展造成障碍。

苗苗是家里的小独苗,从小家里的人都视之为掌上明珠,备受宠爱,要什么就立马能得到什么。尤其是爷爷奶奶,对苗苗更是百依百顺。苗苗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爷爷奶奶还怕他受人欺负,所以特别叮嘱老师要好好照顾小苗苗。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苗苗认为自己是老大,他经常跟小朋友说在家连爷爷奶奶都得听他的,爸爸妈妈也没办法,在幼儿园里老师还要特别关爱他,世界上的人谁都得依着他的心愿。于是苗苗自封为班上的“大王”,经常跟班上的同学说话没礼貌,跟小朋友在户外活动的时候,苗苗更是经常惹祸,一点也不让老师省心。苗苗对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是想玩的游戏,表达方式很简单,不用说的,直接上手,抢、掐、踢、推……并且出手特别快,一两下就让小同伴负伤退场。弄得幼儿园老师常常打电话给苗苗父母。苗苗的父母要在受伤的小朋友的父母面前使劲道歉,有时候还要赔付医药费,搞得工作很忙的苗苗父母焦头烂额的,回家就批评小苗苗不应该这样,而爷爷奶奶却舍不得小苗苗挨骂,不仅护着他,还在他面前数落父母:“不该对孩子要求那么高,等长大后他自然就懂事了。再说了,小苗苗跟人家打架,能不受伤就不错了呢。”而小苗苗有了爷爷奶奶当靠山,更是嚣张得很,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而是继续把自己当霸王。

小苗苗全家人都对他十分溺爱,从小就处处都顺着他,可谓是有求必应,只要是苗苗感兴趣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他。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的霸道行为。可是苗苗不知道,他只是家里的“老大”,在幼儿园里没有人会承认这个“老大”,所以他才会以霸王的行为来证明他的“老大”地位——只要是他喜欢的,他就一定会抢,不惜使用武力,导致幼儿园的小朋友受伤。

实际上,现在备受溺爱的孩子,大多都会有霸王的行为。而对于孩子这种称霸的心理,只要家长不溺爱,做到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刻给予提醒,就可以杜绝他的“霸王”行为。当然,家长也可以利用孩子称霸这一心理特性,引导孩子,让他不再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大打出手,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学习或者体育等方面展现孩子的“霸气”,积极培养孩子的特长,让这种霸王气势转化为其前进的动力,取得更为骄人的成绩。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是不顽皮的,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的缺点,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顽皮行为,进行科学指导,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顽皮之中激活的智慧,可能是孩子挖掘的第一桶成长之宝。”斯宾塞认为孩子的霸王行为可以通过用“老大”的优势为集体做有益的事情,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人,在学习方面开展共同学习的小集体,在集体中应该相互尊重,养成与别人合作的优点,培养他的团队精神。不能因为自己的体格健壮或者自认为的优势而对别人不尊重,甚至欺负别人。

斯宾塞认为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是很强的,孩子的霸王行为一方面证明孩子的确有强势之处,另一方面也表露了孩子渴望在成长中维持其“自我中心”的地位。对待孩子的霸王行为,只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利用这种霸王心态促进其学习更多的技能,争取以真正的强势与过人之处取得在别人心目中霸王的地位,而不是火气冲天地责骂孩子,强硬地收敛孩子的霸王行为,让孩子不再惹祸。这些观点都给那些因为孩子成为幼儿园里的“小霸王”而烦恼的家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虽然孩子的霸王心态会随着成长而有所偏移,这种霸王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减,但家长还是不要以为小霸王只是在伤害别人,不管也无妨。要知道,在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那么孩子将会在情感成长、人际关系、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受到负面影响。长此下去,他们会缺乏同情和怜悯之心,总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冷酷的心态必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在孩子刚开始显露霸王的端倪时,父母就要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并积极地利用这种霸王心态取得自身成长的成就。

给父母支招

1.为孩子树立处理问题和控制情绪的榜样。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始终保持公平、友好、温和、平静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各种事情。尤其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不要打骂他。在别的孩子来家玩时,要尽可能地平均处理机会和玩具,让孩子享受到公平,而不是专属的溺爱与满足。虽然有时候,孩子的某些过激或暴力行为会激怒父母,但父母们要注意,再气愤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然后冷静地解决问题,以身作则,不要用暴力给孩子留下了心理的阴影,让孩子觉得凡事可以以暴力解决。

2.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并引导孩子互相分享玩具、食物等,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友好共处,感受分享的快乐。同时,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去做好事,以培养孩子的“善心”,也让孩子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孩子之间闹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听到孩子被别人欺负,要冷静地听孩子讲述,而不要怒气之下教孩子暴力对付别人,更不要因为孩子的暴力行为,就将他关在家里怕他出去惹是生非;因为越是孤独和隔阂,越容易让孩子向霸王倾向靠拢。

3.孩子有了霸王行为,可以通过“角色游戏”引导孩子渐渐改掉坏的行为。比如,父母亲可以做出一些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让孩子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文明的、不能做的,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还可以针对那些有霸王行为的孩子设计游戏,让孩子体验“被抢玩具”后的心情,感受被欺负的孩子的难过与伤心。

4.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孩子的正确积极行为。孩子一天内没犯错误,就应该给予他适当的奖励,促进孩子积极地学会更多的技能,这样他便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探求的良好习惯,而不再是一贯“老大”的霸道表现,以有一技之长服众、称霸。

5.改变过去严厉的管教方式。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再多的霸道行为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中心”地位。如果在孩子出现霸道行为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大声训斥,反而容易让孩子相信凡事用霸王行为就很好解决。其实,孩子犯了错误,要给予轻度惩罚,更要对孩子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让孩子心服口服,才会更容易接受批评。第六节孩子你不要太敏感哦

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说自己孩子敏感得像刺猬,没说几句话呢,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说到敏感,更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心灵脆弱,在幼儿园被同伴拒绝玩耍后,就会一副很受伤害的表情。孩子敏感得仿佛什么都经受不起,这让孩子的处境尴尬起来,更是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

看到孩子如此敏感,家长就会担心起来。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可以接受的积极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孩子可接收的消极信息,而孩子很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出现情绪变化的现象。于是,孩子越敏感,大人越不敢触碰。实际上,大人不可能理解孩子是正常的,但是敏感的孩子却需要和大家一样,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小春是个乖巧的孩子,又是那种做事小心翼翼的孩子,有一天早上她起晚了,在紧张中她又打翻了水杯。这下,小春的爸爸起了急,禁不住叫了起来:“闺女,快点,这么笨,什么都没弄好!”这一句话,让乖巧的小春愣了愣,随即大哭起来,边哭边说:“爸爸坏,爸爸骂我笨,你和张老师是一伙儿的,我讨厌爸爸。”

小春的妈妈愣住了,这小春平日里可是乖巧,而且也懂得看大人的眼色,这时候怎么看不明白其实是爸爸着急才说她的呢。于是妈妈就耐着性子问她:“宝宝,张老师怎么坏了?”小春满脸委屈地说:“我穿不好裙子,张老师说别的小朋友都穿好了,就你笨,穿不上。我不想去幼儿园了。”妈妈听了这话,当时就惊呆了,难道这就是当初小春拼死不愿去幼儿园,接连晚上做噩梦的原因吗,这就是小春听到“笨”字就开始大哭的原因吗?

其实,孩子的先天气质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大大咧咧,不把自己身边的磕磕碰碰放在心上。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细腻敏感,在有些场合下显得胆小,容易受别人情绪和看法的影响。敏感与否,其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要经历社会环境的磨砺,甚至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所改变。所以,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来发现孩子,打开孩子的心门。“敏感期”一词最初见于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的文档,敏感主要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因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致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感受,并表现出特有的一系列行为。

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中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很多孩子因为受到了一些刺激而产生生理、心理或行为的过激反应。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蒙台梭利称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此理论对后来提升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极为卓越的贡献。

正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内心紧锣密鼓地上演着一场戏剧,他们在创作之中体味着成长的酸甜苦辣,就像是小春因为爸爸的一句话而觉得爸爸是和幼儿园的张老师一伙儿的,爸爸是坏人。当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发脾气或者是悲伤地哭泣来表现出一种激动和无目的的行为,这实际就是孩子借此表达他们急切需要理解和关爱的方式。可能父母会对此现象无所察觉,只是觉得孩子太过于敏感,但这并不能影响孩子心灵深处的这种力量的生长。孩子的敏感有时会让孩子的内心永远充满追求,并为此追求而不安。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心,尤其要注意他们心灵的外在表现,不要因为某件事、某句话而伤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应让他们充分地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和力量,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家长更要以关爱代替责备,给予孩子很大的自信和勇气,让他坦然、勇敢地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给孩子更宽广的心灵发展空间。

给父母支招

1.孩子敏感得脾气暴躁时,大人不应该随着孩子而暴脾气。不要因为孩子的痛哭流露出强烈的不安和痛苦,也不要因为看不得孩子的痛苦而急于制止孩子的表达,更不要轻易评论孩子的情绪,甚至不要对孩子讲起“要坚强,要不怕挫折”,而是平静地、充满爱意地倾听孩子,不要干扰或者打断孩子的倾吐,让孩子宣泄痛苦与不安。此时,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温柔地抚摸孩子,温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哭泣,如果孩子不肯说,也不要勉强,一直等到孩子哭完了,愿意说的时候再了解情况。

2.一个感情充沛的人更容易过于敏感,孩子也是,所以大人要理解孩子的感情,可以用朋友的语气,试着跟他们开始沟通:“你看起来很苦恼哦。”“看到你难过,我也很不好受,等你冷静点儿,我们就谈谈这事。”“我知道朋友取笑你,这让你觉得自己都快发疯了。”帮助孩子敞开心扉,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所关心的事情。

3.大人要注意强调孩子的能力和优点。细腻敏感的孩子通常很体贴别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好,同时乖巧可爱,讨人喜欢等,有很多优点。大人们也要相信孩子可以控制自己对别人行为的过激反应方式。比如大人可以说些“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但你可以控制自己对他的反应”之类的话,来给孩子启示,让孩子警觉到现在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4.指出孩子的“错误的表情”。孩子平日里可能会不自觉地就做出鬼脸、噘嘴、皱眉等一系列不高兴的表情,这些行为会使身边的朋友认为你并不是乐观的人而远离了自己,但孩子并不知晓。所以,当家长意识到时,不妨趁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装作漫不经心地提到这件事:“我注意到,你不高兴时总会有某个表情。你知道我指的是哪个表情吗?”旁敲侧击地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表情也会影响人际交往。

5.不要让孩子受到过度的刺激。孩子是脆弱的,庞大的人群、吵闹的环境、乱糟糟的房间等,孩子会因为这些而变得敏感脆弱,而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场噩梦。所以对那些“过大、过多、过快”的东西,家长都要长个心眼,警惕孩子会接触到,要让孩子尽量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重要。第七节说话直率得罪人,真诚委婉更得人心

总有些小孩平日里说话直,心里有话不假思索就直接说出来了。有些话会让人觉得受伤,可是很多人念及孩子年纪小,便不会计较。但是如果孩子一直这样肆无忌惮地讲话,时间长了便养成了直率的说话习惯,那么他们讲话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去思考。众所周知,没有经过思考脱口而出的话,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自然也就显得很唐突,甚至带有极大的偏颇性。如果说拳头能伤人的肌肤,那么语言伤害的就是人心,可能比用拳头伤人更狠,因为肌肤被伤了可以修复,而心被伤了可能一生都无法弥补。

说话直接一点、爽快一点也不是不可以,可以让别人觉得与你交往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可是有时候心直口快未必有好结果。很多时候,因为无意中说出来的话,却被有些人存在心里,甚至耿耿于怀,这就是为何有些人会感到莫名其妙地得罪了某个人还毫未察觉。这就是说我们常说的那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口无心之人心直口快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非是真意,而听者却当成了你的真实意思。所以,说话之前三思,是有必要的。

婷婷最喜欢跟着妈妈到超市买东西,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婷婷觉得好兴奋好快乐,她经常在超市里不断地去摸摸这个碰碰那个,突然“啪”的一声,接着妈妈就听见婷婷大声地叫起来:“啊呀!我打碎了一个鸡蛋。”原来是婷婷把鸡蛋拿在手里左看看右瞧瞧把玩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碎了。妈妈觉得很尴尬,就说要买下打碎的鸡蛋。

后来,妈妈在超市结账的时候问婷婷为什么要承认了,婷婷却说了一句:“花瓶是我打碎的。”妈妈立刻就明白了,原来婷婷是学着故事里面的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孩子。妈妈高兴地笑了,可是婷婷这种敢于承担的意识又让妈妈感觉到了为难。

这天,妈妈带着婷婷到邻居张太太家闲坐,婷婷没坐多久就对大人之间的聊天没了兴趣,于是说:“张太太,我能不能去看看您卧室里的新地毯?”“当然可以啊。”张太太说着,就领着婷婷去里屋了,“难得小婷婷这么有兴趣。”婷婷只去了下卧室,很快就回来了。“妈妈。”婷婷满脸困惑地说,“我并不觉得地毯让人恶心!反倒我刚刚不小心吐出来的东西比较恶心。”

婷婷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生动的故事来教育引导婷婷要做个诚实直率的人,因此在超市的时候婷婷果断地就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她在妈妈的教育下,更为诚实和直率,从不遮掩她的过失,甚至还心直口快。可是婷婷却因自己的心直口快在邻居张太太家弄出了尴尬,她竟然把妈妈私下说张太太家的地毯不好看、恶心的话直接就说了出来,毫不替妈妈遮掩或担当错误,搞得邻家张太太和妈妈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生活中,说错话办错事是不可避免的,就跟人这一生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生病一样,谁也免不了“口舌之灾”。可现实中,总有些人说话冒冒失失没了分寸,话说出来总让人有种味同嚼蜡的感觉,有用的话却不沾一点边儿,废话连篇用嘴伤人不说,甚至还令人厌倦,导致话说了一大筐,一点意思都没有。说其有口无心,说话直来直去缺乏思量,却还是禁不住远离这样的人。所以,小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及时被指出并告知,话到嘴边还要停一停,想好了再说,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说话是个大学问,也是个大习惯,需要从小养成。

世人对文学泰斗巴金评价可以说是极高的,但就是这样一位以小说著称的文学大家,著作等身,可他的话却是极少。他还经常要求他的子女不说废话,并指出话少不等于没了思想。特别是在其晚年生活中,面对一些不实之词,他多半以沉默面对,他的沉默的实质是选择了自己的说话方式——讲真话却不说废话。他认为有说废话的时间还不如研究下文学,所以我们看到巴金老人总是把说话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晚年的他早已悟透世间纷杂,选择惜“话”如金显然更省心省力,且对自身一切名利不会有丝毫的影响。

巴金总是以“说真话,少说话”为其语言行动的指南。他认为,言多必有失。失的是什么呢?自然是自己。人要说话前,该先明白自己,更该明白到底想说什么。巴金以此为说话的真谛并教育他的子女,口下留情,未必就失去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口无遮掩,未必都能得人尊敬。说出自己内心并顾及别人感受的话,才是真正有水准的话。而那些糊里糊涂、说了和没说一样的废话,还不如不说,因为没有意义,弄不好还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用嘴伤人是最不划算的事情,也是最简单轻易的伤人方式。

其实,说话多的人未必都说的是些真心话,说话少的人未必都说的是些虚情假意的话,话要说得恰到好处,既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意思,又能照顾到每个听话人的感受。其实,只要能灵活机动地将自己想说的话在大脑中进行处理,有认真负责的说话态度,就会得到好一些的对话效果,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家长在教孩子讲话的时候,就需要教给他们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必苛求太多的说话技巧,只要不失大雅,不无辜伤害了别人,那便是最有效的话语。

给父母支招

1.帮助孩子树立强烈的意识来肯定自己的性格并完善性格。在社会上的人,不可能让社会及他人来适应自己,而是个人要去适应社会。我们不必拿着自认为正确的交谈方式来规划孩子的性格发展蓝图。因为人的性格各不相同,这决定了说话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外向性格的人,可能说起话来直来直去;而一个内向性格的人说起话来可能会瞻前顾后思考半天。

2.教孩子分清楚讲话的对象和场合。可以带孩子到不同的场合,让孩子自己感受直言快语、说话不掩饰的说话方式,对熟悉的人当然无所谓了;而对不熟悉的人,如果也是很冒失的话,就会显得很唐突和不得体。孩子看多了大人们于各种场合的会话,自然也会学得其中讲话的真谛。

3.教孩子婉转而温和地讲话,懂得沉默是金的意义。告诉孩子说话多必有失,有时候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内心的愤怒表达并不能改变现状,此时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对不合理的现象的无形抵抗。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不能说话,而是要求说话尽量表达得委婉温和,让人容易接受。第二章灵活多变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弹性第一节扔给孩子答案,不如帮孩子寻找答案

当孩子忽闪着大眼睛向你提问:“太阳有家吗?它也有爸爸妈妈吗?”你会怎么回答?还是会感到惊讶而无法回答?可是孩子求知的渴望依旧会不依不饶:“为什么太阳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那太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孩子刨根问底地提问,很多时候都会使大人手足无措,甚至你开始怀疑他们的思维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当孩子喋喋不休地提问成为常事,那么想必你一定是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其实,孩子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在可爱的小脑袋里萌发出一束束思考的火花,他们追逐答案的是非,是宝贵的,还将孕育着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的幼芽。

孩子追逐是非的那股热情,正是他们以渴望的眼光来观察与思考着生活中的一切,在他们得到疑问的合理解释时,自己的内心也在不断地满足。作为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需求,尽量正面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得到答案的过程与方式,要知道授之以鱼永远都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地启发孩子针对问题去思考,远远比孩子单纯得到答案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婶婶带着四岁的卡特,周末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婶婶只是为了带孩子玩,没想到卡特一看见那些动物模型就来了劲,一个劲拉着婶婶问东问西。这让婶婶为难了,很多问题她也说不清楚,于是心里一个劲嘀咕着不该带孩子来。卡特问得最多的就是恐龙,卡特对婶婶说:“上次爸爸妈妈带我来这儿的时候,已经看过恐龙了,我知道恐龙有很多种类型的,但是我不明白恐龙真的是因为没有吃的才饿死的吗?”婶婶点点头,自己也是模棱两可的样子。可卡特并没有就此止住,还是一个劲儿地问,问题各种各样,从恐龙的产生到恐龙的灭绝,从恐龙的饮食到恐龙的繁衍生息。卡特婶婶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但是卡特丝毫没有顾及婶婶,还是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时不时地还使劲地拽着婶婶的胳膊大喊起来。婶婶只好敷衍着点头摇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婶婶实在是没精力跟卡特争论有关于恐龙的任何问题了,于是就拉着卡特的手说“来,婶婶带你去找答案吧”。于是,婶婶带着卡特穿过高耸的圆形大象展厅直奔恐龙展厅。那里陈列着很多恐龙的巨型骨架和已经消失了的生物的透视图,卡特看到后惊呼于恐龙的构造,完全沉迷在其中。婶婶随着卡特慢慢沿着展馆走,边看边把展馆标签上的内容读给卡特听,卡特沉迷于婶婶的话里,嘴里还一遍遍地嘟哝重复着这些发音古怪的词儿:剑龙、雷龙、翼龙、霸王龙……

看完了展览馆的陈列品,婶婶还带着小卡特去看有关恐龙进化的4D小影片。看着影片,卡特对恐龙的兴趣和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卡特跟着婶婶穿行在4D电影中的恐龙进化影片中,一会儿张大嘴吃惊,一会儿又抱着脑袋躲防着,仿佛卡特也生存在恐龙生存的那个年代,经历着和恐龙一样的残酷命运。一直到物种最后消失殆尽,卡特的脸上也似乎有了悲伤绝望的表情。通过4D影片的立体展示,卡特慢慢地了解了恐龙灭亡的客观环境和演变规律,感叹于世界万物的变幻。

走出4D影院的时候,卡特还仰着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婶婶问:恐龙灭绝后又有了什么样的物种呢?婶婶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提议去看看大型猫科动物展,并使劲拍拍胸脯表示要卡特相信自己,卡特满怀期待地欢呼。于是,卡特跟着婶婶迅速地浏览了有老虎、美洲豹资料的展厅。在看到雪豹的时候,婶婶说“它可真像大一号的琼尼斯(卡特的宠物猫)”。卡特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指着展示标签对婶婶说:“婶婶你是读的说明牌子吗,快读给我听,我特别想知道呢。”婶婶开始读关于这头羞涩的喜马拉雅山雪豹的介绍,卡特完全被这个说明吸引了,他再一次投入认真的状态,然后渐渐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

婶婶带卡特去恐龙馆,利用恐龙馆的布局及现有设备帮助卡特了解他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是非常聪明的举措,不仅可以让卡特免予一而再,再而三刨根问底似的提问,更是引导卡特一步步自己观察、了解恐龙的生长繁衍直至灭亡的问题。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适应社会环境时,他们总是带着极大的希望期待能有个万能的人可以解释他们所有的疑惑。而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最能给予他们满意答案的人。可是世界上的问题,怎么能完全说清楚呢?于是,让孩子先了解他们好奇的东西,再去独立思考,进而一步步提问才是孩子得到满意答案、满足美好想象和提升求知的欲望的最佳途径。

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是非可以简单概括的,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即使求知的强烈愿望导致他们很暴躁,甚至有失控之类情绪的时候,大人们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不然,孩子的小脑袋是不足以消化如此多知识的。所以,在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前,大人们可以暂时不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提出建议,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动手验证,主动思考,从而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孩子的收获更大。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很多有用的东西,开创了新世界的新生活,但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成功,令人瞠目结舌,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教导和他自己勤于思考自修。幼年时的爱迪生,每当遇见一个新问题,他便会像很多现在着急寻求答案的孩子一般,着急地问母亲。母亲却并不着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在爱迪生的迫切渴望中给予其耐心的教导,并引导爱迪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时间一长,爱迪生在母亲的培养教诲中,已经养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亲自去找寻、试验的习惯,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爱迪生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实用的工具,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