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问药找专家——肥胖知识问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5:24:18

点击下载

作者:郭立新,胡欣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求医问药找专家——肥胖知识问答

求医问药找专家——肥胖知识问答试读:

前言

肥胖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流行的根源。同时,也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包括子宫癌、胆囊癌、肾癌、肝癌、结肠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这些疾病为患者带来无法预计的痛苦,并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肥胖已经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随着近年来健康知识的普及,大众对于肥胖的危害也逐渐从认识到关注。本书针对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以问答的形式从肥胖的定义、病因、流行、危害、诊断、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评价方法和体重管理等多个方面对肥胖症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阐述,其中不乏亮点:除饮食外,还分析了其他多种病因;不仅分析了肥胖与我们熟知的代谢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还阐述了肥胖对情绪、生理周期、性功能等方面有哪些影响;并且介绍了可以评价不同种类肥胖的个性化的手段等。本书中涉及的肥胖基础知识又根据不同人群,如青少年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本书的重点内容——如何减肥的问题上,更是查找和总结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科学、客观、可行的减肥相关知识。饮食控制不仅介绍了有关营养和能量的基本知识,还解答了大众在减重中存在的多种与饮食相关的错误概念,使大家通过学习,能在控制体重的同时保证身体的健康。运动是减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书从运动的种类、运动安全性的评价、如何通过设定运动强度、频率和时间完成运动计划的制订,以及伴有疾病的肥胖患者应如何运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除饮食和运动外,本书还对近年来新兴的中医针灸减肥、胃肠减重手术、整形外科减重和药物减重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回答。

此次编撰本书邀请了多位长期从事肥胖研究及临床诊治的专家,他们在相关工作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保证了本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也难免产生一些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编者2015年1月一、基础知识篇1.什么是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由脂肪细胞前体发育而成,以适应贮备过剩的营养热量之需。脂肪细胞容积不等,容量由几皮升(pl)至1~3纳升(nl)。脂肪细胞不能无限增大,当达到最大体积时,新脂肪细胞则由前体细胞库中得到补充。2.脂肪细胞分为几类?

脂肪细胞常见的有两类:单泡脂肪细胞和多泡脂肪细胞。

单泡脂肪细胞,也称白色脂肪细胞。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呈薄层,位于细胞周缘,包绕脂滴。细胞核形状平扁且位于边缘。典型的脂肪细胞直径大约有0.1mm,有一些会比那个尺寸大1倍或小一半。脂肪以半液体状态被储存起来,并且主要是甘油三酸酯和胆固醇酯。白色脂肪细胞会分泌抵抗素、脂联素以及瘦素。一个普通成人大约有300亿个脂肪细胞并重达13.5kg。如果一个成人增重过多,在脂肪细胞分裂及增加其现有绝对数量前,其大小会增长近4倍。

多泡脂肪细胞,也称棕色脂肪细胞。不像白色脂肪细胞,这些细胞有相当大的细胞质,脂滴分散于整个其中。细胞核则是圆的,且位于中央而不是细胞边缘。其颜色为棕色是因为含有大量的线粒体。棕色脂肪,因冬眠动物及婴儿体内含有棕色脂肪组织,故也称为“婴儿脂肪”,是用来产生热量的。3.脂肪细胞有什么功能?(1)供给人体热量。脂肪在人体内氧化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由脂肪所产生的热量约为等量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倍。由此可见,脂肪是身体内热量的重要来源。(2)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脂肪是构成身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尤其是脑神经,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中含有很多脂肪。脂肪在体内还构成身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形成磷脂、糖脂等。(3)调节生理功能。因为脂肪不是良好的导热体,所以皮下的脂肪组织构成是保护身体的隔离层,能防止体温的放散。所以脂肪有保持体温的作用。脂肪还可以为身体储存“燃料”作为备用,吃进脂肪以后,一时消耗不完的部分可以储存在体内,等身体需要热量时再利用。此外,脂肪还有保护内脏器官,滋润皮肤和防震作用。(4)溶解营养素。有些不溶于水而只溶于脂类的维生素,只有在脂肪存在时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但是同时,营养师指出,多余的脂肪不会对身体有好处,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4.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脂肪细胞会有什么变化?

随着持续的能量正平衡,新的脂肪细胞由细胞前体发育而成,因而总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脂肪细胞的数目可以以一种无止境的方式增长,所以脂肪组织可以通过增生而变得体积庞大。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很难停止分化,即使体重下降,脂肪细胞数目仍保持不变,只是脂肪细胞恢复原来大小,而且随着体重的持续下降,实际上还会小于正常。以往认为成年起病的肥胖症只有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而不伴有细胞数目的增多,现在认为肥胖症不仅有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往往同时伴有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抑或是成年起病的肥胖症也是如此。男性和女性的脂肪分布不同。男性样或男性脂肪分布模式,其特征是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上的上身部位,而女性样或女性的脂肪主要分布在下身,也就是下腹部、臀部。5.体重的增加一定是肥胖吗?

身体成分分为脂肪和非脂肪两大部分,体重就是由脂肪重量和非脂肪重量组成。非脂肪重量又称瘦体重,是指内脏、骨骼、肌肉等器官组织的重量,除了肌肉组织,其他组织器官的重量一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所以瘦体重的变化可以反映肌肉重量的变化。而脂肪重量又称体脂重,波动性较大,当体脂超过一定比例时就可以判定为肥胖。

一般来说,成人身体脂肪率有性别差异,女性的身体脂肪率高,而且不论男女脂肪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体脂百分含量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6.什么是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各部分的总重量,它受年龄、性别、种族、遗传、饮食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体重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某一个时期内相对地保持恒定。对于正常人来说,每个人每天摄食和饮水得到的食物量,与排出的汗液、尿液、粪便以及经呼吸道带出的水分基本相平衡,不会给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说来,保持一定的体重水平对整个身体健康都是十分必要的。7.为什么早上和晚上测量的体重不同?

所谓体重,其实包括以下3种含义:水重——体内所有水的重量,包括血流中的水,消化道里的水,还有你身体里各种各样组织细胞中的水分;脂肪重——体内的所有脂肪,脂肪不仅存在于脂肪易沉积的部位(如大腿、手臂内侧、还有腹部),还存在于人体的重要器官内及其周围;瘦形体重——除了水重和脂肪重的其他体重,比如肌肉、头发、骨骼、软骨和其他组织的重量。体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体内滞留的水分、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量,就是最常见的影响体重变动的因素。早上我们刚起床的时候,身体经过休息恢复,排出水分,都达到了很好的状态,加之早餐前我们还没有进食,这时测量体重是最接近于真实体重的。而晚上测量体重,则因为体内滞留水分、存食多的关系,体重值偏重。8.测体重时电子秤和机械式传统体重计,哪个准?

最好是机械式的传统型体重计。相比之下,电子体重秤误差度最高,电子的东西受环境影响大,磕磕碰碰都能让读数有偏差。电子体重秤一般都要放在坚硬、平坦的地板上使用,千万不要放在地毯上或是其他柔软物体表面用。每次称体重都要在同样的时间,把体重计放到同一个地方,穿同样的衣服。9.如何准确地测量体重?

有时人们常常觉得,我的体重怎么冬天会增加了很多呢?衣物的增加,脂肪的保护性蓄积,测量方法的差异,常使人瘦夏盛冬。而准确的测量方法并不难,站在医用体重计上,脱去衣物,以最少的内衣,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多数是早晨),排尿后或进食前测量,用这种方法测量的体重比较准确。如果你不能尽可能地排除那些变异因素,你就会感到常出现无缘无故的体重增加或减少。人每日进出的水常波动在1.4kg左右,而一位女性在月经前的体液积聚就可达到2kg。体重的骤然减轻或持续性地增加常意味着疾病的出现。10.什么是标准体重,如何计算?

当我们需要评价某人的体重胖瘦时,可以将其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计算方法有多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标准体重计算方法一:

男性: [身高(cm)-80]×70%=标准体重

女性: [身高(cm)-70]×60%=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标准体重正负10%~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

标准体重计算方法二: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凡是体重比标准体重高10%者为偏重,高20%以上者为肥胖;比标准体重低10%者为偏瘦,低20%以上者为消瘦。

例如,一个身高170cm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170(cm)-105=65(kg)。

注意:上述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对儿童、老年人或者身高过于矮小的人士并不适用。11.标准体重和身高关系密切,那么测身高时是否穿鞋?如何正确测量身高?

在测量时,受试者应当空腹、脱鞋、只穿轻薄的衣服。测量身高的量尺(最小刻度为1mm)应与地面垂直固定或贴在墙上。受试者直立、两脚后跟并拢靠近量尺,并将两肩及臀部也贴近量尺。测量人员用一根直角尺放在受试者的头顶,使直角的两个边一边靠紧量尺,另一边接近受试者的头皮,读取量尺上的读数,准确至1mm。12.常用于评价肥胖症的指标有哪些?

目前通常用于评价肥胖症的指标有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腰身比等,另外还可通过皮肤皱褶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或者通过X线检测估测皮下脂肪厚度、腹部CT测量腹腔内脂肪厚度的方法来评估肥胖及其程度。13.什么是腰围,如何正确测量腰围?

腰围是另一个用来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标,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该指标和腹部内脏脂肪堆积的相关性优于腰臀比值。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腰围男性>94cm、女性>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但这一标准适宜于欧洲人群。对于亚太地区包括中国人群,建议采用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更合适。但是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对于中国女性腰围>85cm可能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标准,这方面的争议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数据来支持。

测量腰围时应该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被测量者取垂直站立姿势,双足自然分开30cm左右,使体重均匀分布,平稳呼吸,避免吸气;检查者用一个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mm的软尺,在髂嵴最高点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测量值精确到1mm。14.什么是臀围,如何正确测量臀围?

臀围反映了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情况。正确测量臀围应该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两腿并拢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皮尺水平放在前面的耻骨联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处。为了确保准确性,测量“臀围”时,一是要在横切面上,二是要在锻炼前进行。同时要注意每次测量的时间和部位相同,测量时不要把皮尺拉得太紧或太松,力求仔细、准确。15.什么是腰臀比?

顾名思义,腰臀比(WHR)是指腰围和臀围的比值,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腰臀比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测量腰围和臀围的尺寸,再用腰围数字除以臀围数字,得到的就是腰臀比值。

腰臀比是早期预测肥胖的指标之一,其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这是预测一个人是否肥胖及是否面临心脏病风险的较佳方法,比目前普遍使用的测量体重指数的方法更加准确。腰围尺寸大,表明脂肪存在于腹部,是危险较大的信号;而一个人臀围大,表明其下身肌肉发达,对人的健康有益。16.腰臀比有什么意义?

女性得数在0.8以下,男性得数在0.9以下,就说明在健康范围内。当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腰臀比大于0.8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年龄、性别、人种的不同而略有差异。17.什么是腰身比?

腰身比是指腰围与身高的比值,是评价肥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体体表测量学指标之一,能准确地反映内脏脂肪的堆积。目前有研究发现,“腰身比”在评价肥胖及其相关性代谢性疾病中,优于国际上常用的体重指数、腰臀比和腰围。人的“腰身比”的最佳切割点为0.52,该指标不仅适用于中国人,而且也适用于其他亚洲人群,用于评价肥胖相关的心血管患病风险。18.正常人体脂含量是多少?

脂肪与肌肉、骨骼等组织一样,是人类身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组织是人体贮备能量的一种形式。脂肪通常包括皮下脂肪、腹腔脂肪及内脏周围的脂肪等。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它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一般来说体脂含量男性10%~20%、女性15%~25%为正常;若体脂率男性20%~25%、女性25%~30%为超重;体脂率男性25%以上、女性30%以上为肥胖。19.如何评价内脏脂肪?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显像(MRI)这两种方法可以精细地区分腹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常用作对比性研究的金标准。因这两种检查成本较高,CT检查还有暴露于X线辐射的风险;MRI检查测量复杂,耗费时间长,且不能应用于特别肥胖的患者,因此这两种测量方法目前主要用于临床及相关研究。

在临床研究中,CT是确立内脏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误差小且可重复性好。有国外学者建议在脐水平面进行扫描,因为这一层面内脏脂肪的比例最高,能较好地区分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但是由于脐水平面的相对位置个体间变异较大,尤其是严重肥胖患者,腹壁下垂明显而导致脐水平偏下,因而较多学者选择第3-4腰椎水平进行扫描,大量研究证实这一层面的脂肪面积与腹部脂肪总量相关性最强,并提2出扫描层面内脏脂肪面积超过100cm为内脏型肥胖。20.什么指标能用来评价局部皮下脂肪?能用皮下脂肪含量来判断肥胖吗?

皮褶厚度是直接测量局部体脂的一个方法,是用来推断全身脂肪含量、判断皮下脂肪分布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皮下脂肪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的关系与年龄、性别、脂肪堆积量以及测量技术有关。

皮褶厚度测量可用X线、超声、皮褶卡钳等方法测量。用卡钳测量皮褶厚度是简单、经济并且对人体无害的方法。具体为用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用皮褶卡钳测量双折皮肤的厚度。常用测量部位有左侧肩胛下、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髂嵴、上腹壁等。

皮褶测量的人为误差较大,需操作者熟练掌握测量手法,技术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主要偏差的来源为测量者用手捏皮褶时施加压力的稳定性,卡钳头的夹皮时间的长短及被测者皮褶厚度的厚薄等。而受测者肥胖部位、皮肤松紧、皮下有无水肿、皮肤厚度等因素也会影响测量结果。21.什么是皮褶厚度,如何测量?

通常所说的皮脂是指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某些部位皮褶(皮脂)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含量,判断人体的肥胖程度,还可以由此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身体组成的比例。

经常被用于测定皮褶厚度的部位包括以下几处:①上臂部-左上臂肩峰至桡骨头连线之中点,即肱三头肌肌腹部位;②背部-左肩胛角下方;③腹部—右腹部脐旁1cm。此外,有时还要测量颈部、胸部、大腿前后侧和小腿腓肠肌部位。应当指出,用皮脂计所测的皮下脂肪厚度是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双倍的和。当没有卡尺时,可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皱襞,再用尺子测量皱襞上、下缘的厚度。数据虽不精确,却也可以了解大概情况。22.皮褶厚度的标准是什么?

正常成年男性的腹部皮褶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褶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

我国男性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大于10.4mm,女性大于17.5mm属于肥胖水平。

正常成人肩胛皮褶厚度的平均值为12.4mm,超过14mm就可诊断为肥胖。23.我国诊断肥胖症的标准是哪个机构制定的?有什么科学依据?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多学科专家组成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工作组编写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于2003年3月正式公布。工作组对我国21个省、市、地区24万人群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 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 、女性腰围80cm 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24.什么是体重指数,如何计算?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BMI,目前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判断体重超重和肥胖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患者,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相等BMI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22

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 = 体重(kg)/身高 (m)。例如22某人体重 70kg,身高 1.70m,则:BMI=70/(1.70)=24.2kg/m。每个国家所采用的体重指数的标准都有所不同。中国体重指数成人的标22准:正常范围18.5~23.9kg/m,超重24.0~27.9kg/m,肥胖≥28.0kg/2m。对于儿童,需将计算的体重指数代入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生长发育图表,对体重状况进行判定。

体重指数能直接反映绝大部分成人体内脂肪的百分比,但是,体重指数也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在不同个体,同一体重指数水平并不意味着相同的肥胖水平,尤其是对肌肉特别发达的个体,体重指数不能真实反映肥胖程度。25.体重指数和腰围与疾病的风险有关吗?2

体重指数达到或大于24(BMI≥24kg/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2重正常(BMI 18.5~23.9kg/m)者的3~4 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 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2~4 倍。BMI≥28kg/m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 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以上。26.什么是肥胖和超重?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则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人的体重增加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脂肪组织的堆积过多是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组织或体腔中水分过分潴留,以及肌肉发达等,也可使体重增加。一般来说,超过标准体重的10%称为超重,而超过20%就属于肥胖了。肥胖又根据超过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分为轻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和重度肥胖(超重50%)。但是健美运动员即便体重超过20%,亦不属于肥胖范畴。

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的热量即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当其储存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值时,即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占15%~25%。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脂所占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27.国际上诊断肥胖用的是什么标准?诊断肥胖的标准是全球统一的吗?

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类,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2(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kg/m为2超重,大于或等于30kg/m为肥胖。但是不同人种和地区对于是否肥胖的标准定义并不完全一样,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流行病学调查,会制定适合本国人群的肥胖标准。28.如何评价肥胖和超重,肥胖如何分级?

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控制司发布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编写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2003年版中,提出的中国人肥胖诊断体重指数界值如下。2

体重过低:BMI<18.5kg/m2

体重正常:BMI 18.5~23.9kg/m2

超重:BMI 24~27.9kg/m2

肥胖:BMI≥28kg/m2

轻度肥胖:BMI 28~30kg/m2

中度肥胖:BMI 30~35kg/m2

重度肥胖:BMI≥35kg/m

腰围是另一个被用来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和腹部内脏脂肪堆积的相关性优于腰臀比。对于亚太地区和中国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但是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腰围>85cm可能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标准。

此外,还可以使用腰身高比值(腰身比)来反映内脏脂肪堆积,当腰身比>0.52时,提示存在中心性肥胖,说明今后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29.如何最终确定肥胖?

最终确定肥胖不能仅凭体重指数,还要参考腰围、腰臀比来明确脂肪分布类型,并排除水肿或肌肉重量增加引起的体重指数超标。明确肥胖的诊断路线是:①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确定是否属于肥胖或超重。②测量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确定是属于中心性肥胖还是周围性肥胖。③排除水肿或肌肉增重引起的假性肥胖,这样就可以确定是否患有肥胖。前两个环节可进行自我评估,最后一个环节需要由专科医生来确定。30.世界范围内肥胖症的患病率如何?

在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报告中,全球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有14亿人超重,其中肥胖的成人至少有5亿,也就是全球成人中10%以上为肥胖人口。同时还预测到2015年,全球成年人口中将有23亿人超重,7亿人口达到肥胖水平。资料还显示2013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中,至少4000万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在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在城市),儿童期超重和肥胖的增长率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出现了明显的肥胖22趋势。比如在美国,体重指数超过25kg/m的人占54%,超过30kg/m的人达22.5%,肥胖总人数达9700万。20年来,美国居民体重超重趋势越来越明显,肥胖患者与日俱增,大有发展为“全民肥胖”的趋势。英国男性肥胖人群比例从1984年的6%上升到1994年的15%,女性由8%上升到16.5%。德国男性肥胖人群比例由1985年的13.7%上升到1992年的20.5%,女性由22.2%上升到26.8%。此外,肥胖患者还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31.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如何?

在我国,肥胖的发展趋势也是非常严峻的。根据1992年全国营2养调查资料,20~60岁成年人体重指数≥25kg/m者占该人群 的 214.4%(城市 24.6%,农村 10.4%);BMI>30kg/m者占1.5%(城市2.9%,农村1.0%)。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对20世纪90年代的20~70岁24万人的调查2资料分析,体重指数在25~29.9kg/m者为22.4%,体重指数≥30kg/2m者占3.01%。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了39%,肥胖率上升了97%。最近几年以来,肥胖的趋势更加严峻,目前我们还缺乏最新的全国范围肥胖的调查数据,但地区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成人肥胖已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东北地区的成人肥胖患病率已达到37.71%。而且肥胖患者中也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32.肥胖与年龄有关吗?

肥胖的发病与年龄是有一定关系的。曾有国内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肥胖者15岁以前开始发胖的占11.5%;15~19岁开始发胖的占14%;20~29岁开始发胖的占18%;30~39岁开始发胖的占33.8%; 40~49岁开始发胖的占28.1%;50~59岁开始发胖的占5.6%;60岁以上开始发胖的占0.1%。由此可看出,30~39岁开始发胖的人比例最高,其次是40~49岁及20~29岁,究其原因,这可能与30岁以上的人群生活逐渐趋于稳定有一定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儿童(15岁以下)肥胖的发生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肥胖的发生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与父母给予孩子不合理的饮食及营养摄入有很大关系。另外,城镇化的生活环境使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学习负担加重,均使儿童的活动量明显减少,儿童营养过剩、肥胖增加难以避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都要正确掌握好儿童的饮食方式,一日三餐、按时就餐,少吃零食与甜食,加强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33.肥胖与性别有关吗?

肥胖的发病率是存在性别差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其肥胖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但是女性的增加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尤其到了50岁以后,女性肥胖的发生率就超过男性了。从男女比较来看,50岁以内的人群中男性肥胖率比女性高,50岁以后则女性偏高。而从整体上看,成人中肥胖人数,男女差别不大。我国的一些统计数据也有类似的规律,但是在40岁以后,女性的肥胖比率就已超过男性。这一点可能与我国人种及生活习惯、民族风情有一定的关系。各年龄段的男女肥胖人数有一定差异,但总数基本相当。34.哪些膳食因素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关?

与肥胖有关的膳食因素主要包括:①食欲旺盛:食欲除了由能量代谢动态平衡进行调节外,也受社交、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食欲旺盛导致摄入增多,超出机体对热量的需求,就会出现热量的蓄积而导致肥胖。②高脂饮食摄入增多,膳食中脂肪含量及比例与体重呈正相关。高脂食物的能量密度高,是相同重量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而且味道更加诱人,所以容易导致摄入量超标。③进食总量多,在食物种类不变的情况下,进食量越多,摄入的热量就越多,摄入的总热量超过消耗的总热量就会导致脂肪积聚。35.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肥胖?

许多不良的进食习惯也与肥胖的发生有关:①进食速度过快:人们在进餐过程中,随着食物不断摄入,下丘脑的饱食中枢被兴奋而产生饱感,饱感使人停止进食。如果进食速度过快,即使已经摄入了足够量的食物,下丘脑的饱食中枢却来不及发出饱食信号,结果容易出现进食过多。②每日进餐次数少:进餐次数与肥胖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但进餐次数能影响糖类和脂肪的代谢。正常体重者少量多餐时血胆固醇水平及平均血糖水平要比相同能量但少餐的人更低。③纵食症:纵食症是一种发作性心因性疾患,表现为不能自制地放纵进食,每周至少有两次,常见于夜间。纵食症者常有肥胖。④夜食综合征:夜食综合征是指夜餐至次晨之间能量摄入占总摄入量的25%以上,常可达50%,多见于明显肥胖者,可能与睡眠障碍有关。⑤节食:节食时有意识地控制食物摄入量,但节食依靠的是自制力,明显节食者一旦其自制力因某些原因而降低或丧失时,膳食失控或过食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均衡规律地进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维持正常的体重非常重要。36.环境因素对肥胖的发生有哪些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减少、体力活动不足使能量消耗减少。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多、喜甜食或油腻食物等高热量食物、快餐文化、食物中纤维含量少等,容易使摄入能量增多。文化因素则通过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影响肥胖症的发生。此外,胎儿期如果出现母体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婴儿出现低体重,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成年期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发生肥胖症。37.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发生会产生多大影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肥胖的发生。目前普遍认为,肥胖如同高血压、2型糖尿病一样,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背景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均不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为9%;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为50%;若父母双方均肥胖,则子女肥胖率为70%~80%。

肥胖的这种家族特征可能包含共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因素。根据对家系、双胞胎及领养子女的研究发现,在排除共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后,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病机制中参与程度(即遗传度)至少占20%~40%。研究已经证实,肥胖遗传易感性由多个基因参与,基因的变异引起基因产物的功能存在个体差异。遗传不仅对肥胖的发生起作用,还会影响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遗传对皮下脂肪的影响很小,但内脏脂肪30%的变异则归因于遗传因素。38.什么是节俭型基因?“节俭型基因”会引起肥胖吗?

现代人在体内积聚脂肪的能力高于体内消耗脂肪的能力,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处于洪荒时代的人类祖先中能较强地抵御饥荒者才有可能世代衍续下来。能抵御饥荒者意味着其基因的独特性,在难得的饱餐中能更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发挥这种作用的特殊基因称为“节俭型基因”。那些具有“节俭型基因”的人类祖先繁衍的后代,即现代人类,在现代可随时获得丰富食物的社会,会很容易因多食导致能量过度积累,转化为对机体损害的作用,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对“节俭型基因”还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在胎儿期若出现营养缺乏如子宫内营养不良的环境下,胎儿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在学术上被称为“节俭表型”。为了适应子宫内营养不良的环境,胎儿发育过程中会产生适应反应,引起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的持续变化,这样的胎儿在出生以后,若成长过程中及成年以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物质生活丰富,饮食不能节制,则更容易出现能量蓄积、脂肪积累,从而发展为肥胖。39.是否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肥胖?

有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肥胖,例如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Prader-Labhart-Willi综合征等。但是这些遗传性疾病除了肥胖外,还有其他各自特殊的临床表现。

Laurence-Moon-Biedl综合征,又称为幼稚-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畸形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下丘脑-垂体先天缺陷,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睾丸功能继发性低下,患者有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到青春期不出现第二性征,阴茎及睾丸均不发育,出现肥胖。色素性视网膜炎造成视力减弱或失明。有多指(趾)或并指(趾)畸形。

Prader-Labhart-Willi综合征,又称为肌张力减退-智力低下-性腺功能减退-肥胖综合征。发病率大约是1∶10 000,这类疾病通常呈散发性,可能和15q11-13基因簇单个基因的丢失或功能异常有关。40.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在肥胖症的发生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不仅具有贮存能量的功能,同时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调节物,在维持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等;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和细胞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状态关系密切。4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如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体内的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需要机体产生更高浓度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机体的血糖在正常范围。由于机体代偿性地分泌了过多的胰岛素,因此血中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加未来发生各种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引起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其中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的患者。42.胰岛素抵抗与肥胖有什么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是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加重的关系。肥胖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同时存在,医学上称之为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共同的致病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如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目前已经被证实,肥胖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其标志为代偿性的高胰岛素血症,而体重减轻后,胰岛素敏感性可以改善。众多的研究也表明,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更加密切。腹型肥胖形成后,脂肪细胞内的甘油三酯水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多方面影响机体物质代谢,构成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而高胰岛素血症也会通过刺激食欲,增加进食,加重血脂代谢紊乱,促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加重肥胖的进展。43.什么是瘦素?瘦素与肥胖有什么关系?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对人体会产生许多生物学作用。目前在瘦素与人类肥胖症的关系研究上已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结论:瘦素与其受体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病理性肥胖;血清瘦素浓度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肥胖越严重、体内瘦素水平越高;肥胖症患者表现为“瘦素抵抗”和体内的高瘦素血症;瘦素血清水平的性别差异也十分显著,女性的血清瘦素水平远高于男性,这可能与性激素、脂肪分布部位及女性“瘦素抵抗”有关。目前还观察到瘦素治疗肥胖有一定疗效,而且尚未发现由瘦素治疗而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但是由于肥胖症患者多数伴有“瘦素抵抗”,因此,如何克服“瘦素抵抗”是今后肥胖症治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44.什么是脂联素?脂联素与肥胖有什么关系?

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内源性蛋白质,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血清中的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非肥胖者,体重减轻可以明显增加血清脂联素的水平。这表明,脂联素在肥胖症的表达上存在一种负反馈的抑制机制,也就是说肥胖越严重,脂联素水平越低。对肥胖和正常体重女性的研究发现,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清瘦素水平也呈负相关,与空腹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程度、体重指数及体脂含量也呈负相关。因此,通过升高脂联素水平,对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肥胖、减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有诸多益处的。45.中医认为什么是肥胖?

肥胖即中医所说的“膏脂”,属于内生的“痰湿”,既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又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的致病因素。所以肥胖的治疗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肥胖的发生与脾、胃、肝、肾几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脾胃虚弱则水谷不化,酿生痰浊;胃肠湿热则食欲偏旺,水谷精微反被煎熬成痰浊;肝气不舒常会诱发饮食量增加,不舒的肝气又会影响脾胃对食物精微的运化输布功能;脾肾阳虚则气不行水,水泛为痰,滞留肌肤而形成肥胖。《黄帝内经》曾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3种类型,我们现在临床中大抵将肥胖分为四型,即脾胃虚弱型、湿热内积型、肝胃郁热型、脾肾阳虚型。46.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脾胃失调、饮食摄入的绝对或相对过剩,是肥胖的基本原因。李东垣的《脾胃论》指出:“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乃脾实而邪气盛也。”脾胃俱旺,胃肠功能旺盛,由于多食多饮,摄入的营养物质超过了身体日常活动的需求,这些多余的能量堆积于体内,造成肥胖。脾胃俱虚,食物中营养物质的转运和布散障碍,不能够被人体转化为能量充分利用,堆积体内形成肥胖。这些堆积于体内、不能被身体利用的物质此时已不再是营养,而成为“痰湿”,反过来会损害人体脏腑功能,影响新陈代谢,成为致病因素,阻碍人体气血运行,形成气滞、血瘀、痰阻的复杂病理机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有“肥人多痰”一说。有的人会说,不是啊,我吃得多,身体好,怎么说脾胃功能下降了呢?那请问,你吃过饭劳累吗?困吗?身体觉得沉重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说明你摄入了超过你脾胃可以承载范围的食物,就是超量的负担,这部分能量进入人体后,就会形成多余的脂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肥胖。二、成人肥胖篇1.肥胖与吸烟有关吗?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人在戒烟以后会增加体重,男性平均增加2.8kg,女性平均增加3.8kg,尤其是55岁以上、每天吸烟15支以上的人更容易在戒烟后变胖。这是为什么呢?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以及其他一些含苯类的有毒物质。烟雾进入肺可引起咳嗽,甚至肺癌;烟雾进入胃内,则刺激肠胃的蠕动,使消化功能增强,长时间的烟雾刺激能抑制食欲,令人消瘦。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够使整个生理功能加速,特别是人体代谢食物的频率,吸烟还能使人的心率加快。

一旦停止吸烟,尼古丁刺激作用消失,机体代谢速率将会变缓,食物消耗缓慢,能量消耗较少,储备增加,体重就会逐渐增加。另外尼古丁会降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从而减低了人们对甜食的欲望;戒烟者去除了尼古丁的抑制作用后,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常会提高,人们就倾向于吃更多的甜食,从而容易出现能量过剩、脂肪堆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戒烟以后体重明显增加的原因。2.肥胖与睡眠有关吗?

许多研究都发现,影响身体肥胖的因素不仅限于睡眠不足这一项。曾有运动科学专家针对两所大学的女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数周的睡眠研究调查,结果得出以下3点结论:①每天准时睡觉、起床,可以有效地抑制体重增加;②睡眠时间少于6.5小时或多于8.5小时会导致体重增加;③睡眠质量的好坏会对体重产生不良影响。3.肥胖与饮酒有关吗?

经常饮酒容易导致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乙醇),啤酒的酒精含量较低,一般为1.5%~4.5%,对身体危害较小,但能获得较高的营养价值,如维生素、酵母、矿物质、各种氨基酸和糖类。啤酒中的啤酒花、鲜酵母、二氧化碳,甘甜爽口,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加,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每瓶啤酒中大约能产生2092kJ的热量,故人们把啤酒称为“液体面包”。而饮酒时的美味佳肴,容易使人进食过高的热量,导致热量过剩,作为脂肪蓄积于皮下而引起肥胖。

白酒含较高的酒精,为什么也会引起肥胖呢?这主要与酒精引起的脂肪肝有关。酒精通过刺激各种酶类的活性,间接引起甘油三酯增多,脂肪转化增加而消耗减少,过多的脂肪沉积于肝脏,导致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加之饮酒时常吃高热量菜肴,进一步加重了肝脏对能量转化的障碍,使大量皮下脂肪堆积而引起肥胖。4.肥胖与哪些饮食习惯有关?

人们常开玩笑说:“发胖的人,光喝凉水也长肉”,其实不然。在肥胖人群的调查中,发现肥胖者与其日常的饮食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肥胖的人总是存在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人们的进食活动是依靠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来进行调节的。当出现饥饿感时,摄食中枢活动产生食欲,促使人们进食;当吃进了一定食物后,便出现饱食感,饱食中枢活动而使人停止进食。但通常在什么时间进食,进食多少后停止,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习惯和生活方式。习惯于好食多食的人常常肥胖,同样,肥胖的人都习惯于多食、贪食并有食欲亢进等表现。有些人平时习惯进食大量食物,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因为饥饿,在有些家族性肥胖中,其父母的饮食习惯常影响子女,常都有多食、贪食的不良习惯。这种习惯在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引起肥胖症的作用不明显;而到中老年后,运动量减少而饮食习惯不变,往往容易导致热量过剩而转化为脂肪堆积,造成中老年性肥胖。

在饮食习惯中,进食的次数减少也会促进肥胖。成人若是少餐多吃也会增加脂肪的沉积,增加体重,同时还容易升高血清胆固醇并引起血糖异常。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每天仅进食两次与自由饮食相比较,每日两次进食的动物体重会明显增加。每日给予两次饮食的动物,其肠道对糖、脂肪吸收加速,糖合成增加,脂肪新生明显。

就饮食嗜好来说,喜欢吃甜食、油腻食物,喜欢吃稀汤及细软食物而不愿多吃纤维素食物的人,容易发生肥胖;两餐之间好吃零食及进餐后喜欢马上休息的人,肥胖发生率也较高;另外,饭前喜欢少量饮酒的人,也容易肥胖。5.肥胖与情绪变化有关系吗?

实际上情绪变化与肥胖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人情绪不好时为了发泄情绪开始暴饮暴食,更有甚者大量饮酒,时间久了导致热量大量积聚。有些人因为高兴的事也会狂欢,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肥胖。

科学实践也表明,情绪压抑沮丧的人,大脑中会缺乏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这种物质就会变得十分贪吃,会大量地摄取碳水化合物及高热量食物。食用碳水化合物以后,脑中的5-羟色胺含量会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感到愉快和舒畅,但与此同时,由于摄入的热量过多,也会导致能量蓄积,从而引发肥胖。收入少、社会地位不稳定,使他们多食、爱吃甜食而发胖。50%的肥胖症患者有周期性贪食现象,自我无法控制。爱吃甜食、多食、饮酒、社会不良应激反应等均可促发肥胖症的发生。6.为什么说体力活动减少是现代社会肥胖的重要原因?

缺乏体力活动,则能量消耗减少,能量蓄积增加,体重则会逐渐增加。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由于能量消耗减少而使多余的能量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体力活动减少造成的能量消耗减少是形成肥胖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应用节省体力的设备;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使现代人长时间地坐在屏幕面前;交通的便利和发达,使人们外出越来越多地以车代步;家务劳动有洗衣机、洗碗机代劳。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接受了现代生活的副产品——肥胖。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致使现代社会肥胖症的患病率不断增加。7.肥胖与职业有关吗?

职业习惯对肥胖的发生是有影响的。体能消耗少、工作规律差、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多有肥胖倾向,如教师、炊事员、行政工作人员和一些特殊职业的工人。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整天坐着工作的人,大多数人腹部都有些肥胖。炊事员由于每天受芳香气味的刺激,加之每日进食过多的高能量饮食,肥胖的发生率多达60.4%;食品厂和啤酒厂的工人中,肥胖者多达44.8%;北京某粉丝厂的工人有半数以上有肥胖史,有1/3的人有糖尿病病史。长期坐办公室者,约有80%有轻、中度肥胖。调查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的肥胖发生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中的肥胖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农村。8.为什么女性在青春期容易发胖?

女性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和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增加并发生周期性变化、卵巢开始规律排卵,从而引发女性外在的形体变化,如迅速增高、乳房发育、体内脂肪增多、身体逐渐丰满,呈现明显的女性第二性征。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正常的,也是自然发育所不能跨越的现象。青春期肥胖对于性成熟、月经来潮并形成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需过于担忧。许多女性一见长胖便终日担心这种青春期的肥胖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就一味苦苦地节食,久而久之造成了心理性厌食,营养严重缺乏。这对于青春期的正常发育乃至以后的正常生长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想青春期得到健康正常的发育,必须依赖于合理适时的饮食,但贪食、爱吃零食和甜食应该避免。多注意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青春期的肥胖是可以顺利度过的。9.妇女绝经后为什么容易发生肥胖?

妇女绝经后通常会伴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脂肪分布的变化,绝经以后臀部和四肢的皮下脂肪减少,脂肪转向中心型分布。这都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减少所致。而且女性在进入中年以后,新陈代谢水平开始下降,基础代谢率逐年降低,热量消耗逐渐减少。在此基础上,加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身体尤其是腹部脂肪容易积聚,逐渐出现肥胖。绝经以后若伴随食欲好,饮食量大,体力活动又很少,则更容易发生肥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