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自己的内心(套装共2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9:30:07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辫子歪歪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正视自己的内心(套装共2册)

正视自己的内心(套装共2册)试读:

前言

Chapter1 糟糕!你可能中了控制型人格的暗箭 控制型人格,人类的第二大“杀手”马基雅维利主义:冷酷无情的权谋者自恋:玛丽苏,说的就是你精神病态:没有小邪恶就没有成功Chapter2 他们都是控制型人格的拥有者 霍格伍兹的噩梦 ——伏地魔食人狂魔 ——汉尼拔最控制的原力 ——黑武士蝙蝠侠的另一面 ——小丑差一点打败福尔摩斯 ——莫瑞亚提疯狂变种人 ——万磁王谎言与恶作剧之神 ——洛基致命的诱惑 ——007Chapter3 控制型人格素描 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犯的为什么人人都对我有敌意没有赞美就活不下去就是看不惯你比我好抓住了他的把柄?让我打个小报告就是要这么刻薄“你瞅啥?”“瞅你咋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有和我作对的人都该死他这么弱,我为什么要同情他?Chapter4 为何控制型人格如此“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群小恶魔斯坦福监狱实验:变坏容易变好难高智商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我就是太阳:自我中心的错觉石头做的心:无法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Chapter5 如何与控制型人格者打交道? 及时发现,及时远离建立一个健康的边界别把他们的话太当真学会谨言慎行,避开雷区应付不过来,就找一个盟友吧有时候,你也需要变“黑”一点Chapter6 如果你也“感染”了控制型人格 测一测你的暗黑成分列出你的快乐“清单”理性与克制,你的两张王牌以己度人,共情的力量也许,你不必如此敏感发展你的爱好,探索更远的世界返回总目录前言

君侧之恶: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控制型人格“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所谓“揖让”即是宾主相见的礼节,也是我们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佩戴的一副面具。而观于游戏,摒除社会关系网以及人情礼节的桎梏,个人的真性情才会流露出来。

很多朋友都玩过狼人杀,游戏中面对部署的规则而体现的外在状态往往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一个游戏中的高手或者经常玩的人来说,他们更认为计谋思维,追逐胜利才是积极健康科学的游戏方式。(当然我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高手的“游戏技巧”还是性格本身,多玩几局也能看出。)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做出的判断反映均是内心性格的合理映像。这也说明了,虽然它不能武断地判断个人的人品好坏,但是可以看出某些人的性格差异。比如:

1.面对规则,与按部就班地推理分析相比,有些人更喜欢带乱节奏,混淆视听;

2.面对质疑,有些人不能做到合理解释而是愤怒焦躁或者敌对反击;

3.面对出局,若是枉死则喋喋不休,愤愤不平;若是猜中也尖酸刻薄,繁言吝啬;

4.面对复盘,有些人只想到的是向外归因,让队友背锅,而不是总结自身是否也存在不足;

这里我们察觉到的性格因素都是偏黑色系,也就是后续本书中所讲到的“控制人格”。那些习惯把问题都推给别人的人,那些认为生活充满恶意的人,那些骄傲虚荣需要别人肯定的人,那些尖酸刻薄、嫉贤妒能的人,那些冷漠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明显的“暗黑因素”。我们把个人的性格黑暗面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控制型人格”,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系统的定义呢?面对有“控制人格”的人群,我们如何识别他们?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反观自身,我们真的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善良吗?我们的性格中是否也拥有着同样的黑暗元素?

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喜欢向下比较,而当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却又不习惯于向上对比?

学生时期我们班中大多会有一个被大家排挤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是新来的或者看着好欺负就孤立他,那么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做了一回“恶人”?

工作后我们往往会感叹明明认识的人更多了,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有没有想过事情的原因呢?

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虚荣妒忌、幸灾乐祸这些阴暗情绪?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忍不住妒忌,看到别人的难处忍不住庆幸?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有没有把他人的善意转化为利刃般的恶反抗回击?

瑞士心理学家曾以问卷形式测量了三种控制人格:心理扭曲型、超级自恋型以及不择手段型人群对于工作成就、自我满意程度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不择手段”型及“超级自恋”型分别取得较高的职位及薪酬。同时学者也在结论中指出,“超级自恋”型人群更重视第一印象,尤其在面试中,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高声望工作的机会,而“不择手段”型人群会主动积极争取地位,在大型组织内晋升较为快速,自我满意度也较高。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讨厌上述所谓的“控制人群”,但是这样的特质在我们生活中合理运用是不是会更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正所谓“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这其中有着太多需要我们学习与探索的地方,在“黑”与“被黑”之间找出问题才是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Chapter1糟糕!你可能中了控制型人格的暗箭控制型人格,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本章的开篇,我们先评测几场内心戏:

A.(讨论工作方案时与同事意见分歧)

我要不要和他吵一架,至少要说明白啊?唉,算了,吃力不讨好,反正最后问题出在他身上,也与我无关。

B.(面对团队中的竞争者)

嗯?这件事他做的不妥吧?算了,先不说了,反正我们是竞争关系,他犯错误才能显示我的优秀,到时候这笔账老大会算到他头上的。

C.(参加聚会)

好像看到那个CEO了。啊!这个部门老总也来了。这些人以后一定对我有帮助,我要和他们熟起来。那个人就算了,没什么权力,浪费时间。

D.(和朋友或恋人吵架)

我知道自己刻薄,那又怎么样!作为我的朋友、恋人,连最起码的理解、忍让都做不到,要你们有何用,留着过年吗?

以上的内心戏你熟悉么?我们身边抑或我们自己身上多多少少都发生过或者发生着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会在自我检讨中,无奈地嘲讽“这就是人性啊”。人性都是充满自我肯定的,也就是所谓的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的。似乎我们性格就是这样矛盾的,有着积极向上的阳光面,也有着不可诉说的阴暗面。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黑暗三角地带,我们讽刺地看着它却又充满了无可奈何。

来,我们将场景扩延化:

A.Helene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入职不久的她面对工作中的难题苦恼不已,这源于她的合作伙伴Shayne.Shayne表面上看起来很低调,但实则十分自私无能且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旦出现状况,他都会把所有责任推卸到Helene身上。让Helene无奈的是Shayne虽然工作能力不强,但是却擅长偷懒、糊弄,把脏水泼到别人身上,还能让别人百口莫辩。

B.Candy、Anna与Lainey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最近Can-dy遇见了让自己伤心痛苦的事情。三个人坐在一起喝茶,Candy边抹着眼泪边叙述着事情的经过,Anna和Lainey一直不停安慰她。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感觉轻松些的Candy无意间发现两人在社交网络上嘲笑自己的言论,这样的场景让Candy顿感“毛骨悚然”。

C.Tom与Keira相恋一年,可是因为工作调动Tom去了另外一个城市。虽然是异地恋,Keira仍一心认真经营,可是Tom认为Keria应该放弃工作和他在一座城市共同生活,这样的情绪让他对Keria心生不满。于是遇到Keria电话没接到,信息回得晚的情况时,他异常愤怒,每次都要大吵一架。长此以往,Keria委屈难过,想到从前的甜蜜到如今的心酸,她提出了分手。Tom愤怒不已,看到Keira的疏远,他不断地发出恐吓与骚扰消息。

如果前面的内心戏,我们只是把心中的“小邪恶”放出来透透气,那么后一部分的场景却是着着实实充满恶意的,它具备着攻击性,我们称之为“黑暗大怪兽”,也就是所说的“控制型人格”。任何可化为类型的事物都具备着它的典型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然而“大五人格”模型过度偏向分析人格中的“光明面”,那些令人生厌的“黑暗面”却没有被纳入这一理论模型。

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权谋者)、精神变态者和自恋者所共同具有的操控性、冷漠无情、自我中心等,它们代表了一种反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因此这三者也一同被研究者称为“黑暗三人格”。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的典型行为特征:冷酷无情、擅长操纵和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自恋(Narcissism)的典型行为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强、具有强烈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精神变态(Psychopathy)的典型行为特征: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当然任何事物没有绝对可言,我们可以用程度来区分。

一个“显性”控制人格者总是那么“鹤立鸡群”,他们是问题的中心,也是制造问题的中心,因此辨识出来极其简单。因为他们的冷酷无情、无法无天、狂妄自大等人格特质太过明显,那种浓重的反社会味道会给我们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控制人格者”是关系中的掠夺者,他们有时所获取的并不是实际的经济利益,而只是想让自己“爽”。

这样的“直接黑”也算是小人行为中的“坦荡荡”了,可惜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作为“隐性”控制人格者,他们不会轻易去趟这浑水的。他们可能是一个温文尔雅、处事圆滑、聪明能干的人,有些人甚至拥有温暖的家庭和美好的友谊(至少骗局被揭穿之前是如此)。

而无论是看似无目的还是刻意破坏他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因为这个人或者这个人的行为触发了控制型人格者的敏感点。可惜普通人通常get不到而往往觉得诡异,那些让我们无所适从的,最后也只能叹息一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罢了。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心理的阴暗面存在,因此无论是工作机制、管理机制还是游戏机制,设计时都要规避人性漏洞,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因为一旦有了“藏污纳垢”的小角落,“小邪恶们”就会跑出来。它们与我们内心对光明美好的向往相违和,我们会为它们的存在感到内疚、羞耻、无奈,也会为它们的了无感到不平衡。所以我们需要去了解控制型人格,熟悉心理才能合理控制,同时知道成因才能有效对抗。马基雅维利主义:冷酷无情的权谋者

首先,我们对“光明人格者”与“暗黑人格者”的行为模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这样会比较清晰地辨识出“暗黑人格者”。“光明人格者”关注自身也会照顾他人,他们想让自己有一个优质的生活,也想让他人可以生活得很好;“暗黑人格者”自私自利甚至会见利忘义,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私欲或者目的经常利用他人,甚至不惜毁掉他人的生活。“光明人格者”鼓励身边的人,乐于为别人创造发展机会;“暗黑人格者”打压身边的人,破坏别人的发展机会。“光明人格者”更愿意成人之美;“暗黑人格者”却只会乘人之危。

而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认识到人性的黑暗,才能知道光明在哪里。那么究竟何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呢?打个比方,正常情况下如果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愿意花费时间或金钱去回报他们。但是会有极少数人不遵循这样的规则,他们将帮助自己的人当作实现目标的工具,甚至会毫不犹豫地背叛或暗箭伤害那些帮助了他们的人。这类人的性格中多包括容易冲动、注重物质、冷漠无情、习惯欺瞒与无情地利用他人等特质,所以指望能和他们以心换心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家称这类人为“马基雅维利主义”(权谋主义者)。

Christie和Geis(1970)通过早期的政治研究和权力的历史观点,特别是那些在《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得到支持的观点,阐述了马基雅维利主义领导者的主要特征:

1.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情感;

2.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

3.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

4.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的目标。

匈牙利佩奇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让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做简单的信任游戏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研究人员发现权谋者的大脑在遇到那些表现出公平和有协作精神的同伴时会负载过度。为何会这样?那是因为权谋者们正处在迅速寻找怎样才能使周围人或物更好地为自身利用的境况中。

该信任游戏包括四个阶段,学生参与者(他们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有高有低)会与不同的搭档共同进行几轮游戏,规则是让他们和搭档进行相互投资,选择需要回报的数量,并给他们一个报仇或者报恩的机会。

正如猜测的那样,这些权谋者最后获得的现金比他们的搭档要多。而这主要的原因是虽然所有人都可以惩罚不公平的搭档,但权谋者不同于非权谋者,他们不会对搭档的回报或者投资进行公平的回应。这使得权谋者与非权谋者的神经在互惠这一社会规范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反应。

具体来说,当搭档公平地玩游戏时,比起非权谋者,权谋者的神经活动上涨更急剧。而非权谋者身上则出现了相反的模式,当他们的搭档不公平地玩游戏时,比起权谋者,他们的神经活动上涨更急剧。当非权谋者的搭档公平地玩游戏时,他们的神经活动并无太大变化,因为对他们以及大多数人而言,这种互惠是人类的第二天性。

还有其中涉及的大脑特殊区域,当权谋者的搭档公平地玩游戏时,他们大脑中抑制(位于大脑前方的背侧前额叶皮质)和创造(位于耳朵附近的颞中回)相关的区域异常活跃。研究人员们认为这证明权谋者正在抑制人类回报公平的本能,同时还在计算利用搭档的最好方法。

虽然心理学家们总结权谋者普遍缺乏同情心(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有证据表明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常常会监控其他人的行为以使他们出人头地。另外,一项早期的脑部扫描研究发现,权谋者们在玩信任游戏时大脑多个区域的活动都会增加,解读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永远在思考该怎么利用他人。也就是说对于权谋者来说,他们并不是完全无法感知对方的心理情绪,而是他们只注重自身想要的结果。他们是利益的权谋者,也更喜欢在情绪上和社会关系中掌控一切。

简而言之,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目的大于手段。古有一话:诛一人而可以全千万人,虽其无罪,杀之可也。这种所谓为达到“高尚”目的而使出的卑鄙手段,如果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想想还是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的。自恋:玛丽苏,说的就是你

其实控制三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精神变态并不是完全走在一起的,他们各有各的特质。下面我们聊聊“自恋”。

自恋首次由文学概念引申到临床描述,其功劳分别归于精神病学家、性学家霭理士和纳克,他们分别于1898年和1899年在各自的论文里描述了关于自恋的病理现象——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随后,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为原始的自恋。

而自恋(Narcissism)一词最早是出现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为“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

有一位叫那西斯的少年,俊美无比,神女们都爱慕倾心于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关注,但是他却未对任何神女有情动的心思。

直到有一天,那西斯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却不知道这就是他本人。他觉得水中的人儿是那么美丽,一双明亮的慧眼,犹如太阳神阿波罗那样的卷发,红润的双颊,象牙似的颈项,微微开启的不大不小的朱唇,妩媚的面容,真如出水芙蓉一般。他惊为天人,顿时心生爱慕,爱上了水中的影子,难以自拔。他茶饭不思,日夜在水边守着自己的影子,一天又一天,终于倒在水边,憔悴而死。

那西斯死后化身为了水仙花。后来,心理学家也借用这一词语来描述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自爱成疾也就是所谓的“自恋症”。

当然,学会爱自己是一个人自我形成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先爱自己才能更热爱生活。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自恋是一种天然状态——感觉和世界是一体的,世界是完全可控的。事实上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总是坏事。艺术家、政治家的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是相比之下,适度很重要。自恋是人格“菜肴”中的盐,少了会寡然无味,多了则难以入口。

而自恋作为“控制三人格”之一,我们探讨的则是成长后的“不健康自恋”。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深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无须证明。这种在潜意识中的自我形象,导致“玛丽苏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高价值的,他们不会(也认为没有必要)将心中的设想外放到外部客观环境中去验证,因为他们的自我设定就是真理。

大量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显示,自恋型人格障碍最明显的两种表现是:

1.对自己高度关注;

2.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同理心,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低)。

另外,自恋者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总可以抓住机会自我陶醉(挑错、逞能、贬低他人)。在他们言谈交流中,中心词“我”出现的频率常常很高。他们一般只喜欢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厉害,不愿意承认别人的想法,甚至会刻意避免与他人意见一致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他们很少注意自己行为举止所产生的影响,做事冒险有余,谨慎不足。《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缺乏同感;自恋者多形成于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也多种多样,他们通常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1.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如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精英);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只能为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的人(或单位)所了解或与其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优越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他人自动顺从自己;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方(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而以上罗列的自恋型障碍特征是与暂时发生的自恋情形有本质区别的,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不能简单地视其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些相似。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通常拥有自恋型人格的人会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对自己的独特性有极高的要求,对权力较为痴迷,也比较好斗。而这种自恋的力量会紧接着引发一种心态——无畏感。极端的自信会激发大量的勇气让他们敢于冒险,而如果功亏一篑,他们就会将错误合理化,觉得是外部原因导致失败,或者是别人能力不足才没做好。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一个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人,和他的相处历程也一定充满了艰辛吧。精神病态:没有小邪恶就没有成功

去年震惊一时的白银连续杀人案凶手落网,让人们欣慰的同时又深感恐惧。人们完全想不出那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老实人”居然会疯狂地残害女性(甚至包括只有8岁的女童),而他却同时又过着有妻儿的生活。并且让认识凶手的人们感到特别可怕的是,当年人们讨论白银案的时候,凶手特别热衷于谈论种种凶杀的细节,而谁都没有料到他居然是在津津乐道自己的回忆。

有人说,一般的凶手犯了案,不是投案自首就是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这位犯人居然会云淡风轻地过着他的小日子,完全不受影响。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很容易察觉到凶手有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变态人格的可能性很高(反社会人格是一个大类,精神变态人格只是其中一种)。

所以,我们要如何辨识精神变态者呢?

所谓精神变态人格,一般被看作是一种人格障碍,典型特征是反社会行为、无同理心、不知悔恨、不知畏惧、对冲动缺乏抑制力。

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精神变态人格,最主要的有三点:

1.抗压力强,毫无畏惧。(这一点主要是由于精神变态者的杏仁核有缺陷,无法感知恐惧这种情绪。)

2.无抑制力,缺乏自控。(缺乏对冲动的自控,需要即刻满足。)

3.冷酷卑劣,无同情心。

因此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包括欺骗、操纵、自我中心、无责任感、冲动、刺激寻求、行为控制力差、感情浅薄、缺乏同情心、罪恶感和自责、男女关系混乱以及其他违反伦理和反社会的行为。

这种控制人格是无法人为训练形成的,它的成因也无法只用后天环境来解释,必须考虑基因对大脑形成过程的影响。其实精神病态反映的是我们的大脑中的一些回路,回路会控制我们的决策、感觉。比如,明明是一个不道德的做法,但这个人做起来却没有罪恶感,那下次他这么去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对于精神病态者来说,如果他从不道德中获得了快乐,那就更倾向于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回路,“不是我坏,而是我没感觉后果有多严重呀!”

精神病态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虽未被收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却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早期对精神病态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但随着研究深入,Hare、Lilienfeld和Andrews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了异议,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精神病态者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则会发现:(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自恋对控制人格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不过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拥有较多共同因素,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出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虽然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但精神病态代表了反社会型人格消极和失败的一面,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代表其积极和成功的一面。(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攻击性和冲动性相关,然而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的来源显然并不一样。有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来自他人对自我的威胁,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是对外界挑衅的反应;自恋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冒险行为,而精神病态者的冲动行为则主要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以上可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具有控制型人格的某些特征,综合的复杂度决定了自我的行为、境遇以及处事风格。而这样的综合性也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欺凌者抑或受害者,比如在各种工作场所中,欺凌是常见的现象。据统计,在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员工曾经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或是见证过同事受到欺凌。最常见的欺凌行为包括指责莫须有的错误、非言语的敌意、随意贬低他人的想法等等。

来自沙巴医科大学的Linton等人调查了224名有工作经历的加拿大大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了欺凌方面的问卷和性格问卷。

结果显示,有37.5%的被试报告说,自己在过去的6个月中至少每周受到一次欺凌。另有17.4%的被试报告说自己曾以这样的频率欺凌他人。而有趣的是,在这些人中,有89.7%的欺凌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有41.7%的受害者同时也是欺凌者。

然而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这些黑暗性格的“小邪恶们”也许会帮助人实现目标。因为控制人格是与一些帮助我们成功的特质相关的,比如能展现外倾的社交性,对未知的经验保持开放,别人不赞同时也能保持自信。

Scott.J.Dickman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控制人格和冲动的关系,他把冲动分为两种:建设性与破坏性冲动。建设性的冲动是创意、热情、敢冒险、迅速做决定,比如,大部分时候,我们能快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而破坏性的冲动是骚动、分心、错误地做决定,比如,我事先没想好就做了,效果并不好。

研究结果表明了精神病态与破坏性冲动的相关性,自恋与建设性冲动的相关性。更有趣的是,权谋主义和这两种冲动都没什么关系。所以,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权谋小邪恶”比自恋和精神病态多,那么,不管个人意图如何,他也能排除艰难,达成目标。

正所谓没有人是绝对的,我们的邪恶面和光明面共存,并且我们的思想、信念、欲望,天然就是有亲社会取向的。所以,即便那些小邪恶们冒出来了也不用太过担心。其实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思想、信念、欲望和别人的区分开,这才是获得和谐社会关系的关键。Chapter2他们都是控制型人格的拥有者霍格伍兹的噩梦——伏地魔《哈利·波特》应该是好多人少年时期喜欢看的经典系列之一,而其中的超级大反派——伏地魔,就是一个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拥有者。

伏地魔原名为汤姆·马沃罗·里德尔,是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继承人,唯一拥有与蛇对话能力(蛇佬腔)的人,霍格伍兹魔法学校的级长,男生学生会主席,学校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可以说学生时代的他是集万千光环于一身。

若单纯从巫师角度来说,伏地魔是个难得一见的天才。他天赋卓越,潜心魔法,而且善于寻找前人留下的魔法财富化为己用。但是在整部系列小说中,他表现的信仰权力、迷恋地位、善于控制以及冷酷残忍的行事方式都让人们望而生畏,不敢谈及他的姓名。

孤儿院长大的伏地魔是邪恶的集中体现,他的能量来自于人们的黑暗面。在人类仇恨和偏见的不断推动下,他成了黑暗势力的领袖。

从小说原著中对青年时代伏地魔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年轻人,但显然却并不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人。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偷窃他人物品,杀死兔子,滥用自己的魔法,放出蛇怪并栽赃给海格。他杀死自己仅剩的血亲,为了达到目的无恶不作。他傲慢自大,肆无忌惮,无视道德且视生命如草芥。他过分依赖于自身力量,虽然建立了极端纯血论的恐怖组织——“食死徒”,却只是以恐惧来控制整个队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权谋者。

追其根由可以发现,伏地魔的想法邪恶得直白,他做的很多事情都只是因为他想做而已。伏地魔信奉纯血主义(尽管他自己不是),也更因此,他将自己童年的痛苦施加于麻瓜以及非纯正血统的人身上。在他的心中,权力地位等于控制一切。通过总结就可发现,他不需要情感与交际来维系生活:

他可以利用魔法强制好运气(福灵剂);

他可以利用魔法无视空间(幻影移形);

他可以利用魔法无视时间(时间转换器);

他可以利用魔法无视重力(飞天扫帚);

他可以利用魔法无视因果(预言术);

他可以利用魔法读取思维(摄神取念);

他可以利用魔法控制思维(夺魂咒);

他可以利用魔法获得爱情(迷情剂);

他可以利用魔法屏蔽谎言(吐真剂);

他可以利用魔法超越生死(鬼魂、魔法石、复活石、魂器)。

简而言之,他可以利用魔法忽略过程,直接获得结果。这种终极力量已经超越了普通麻瓜的思维方式,更超越了世间的大部分价值,也因此,这些力量成了伏地魔的至高追求。他可以掠夺自己想要的,不惜利用各种不堪的途径,而魔法就成了他的“作案工具”。《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是有黑白之分的,但这并不是按照性质分别,而是巫师的自我伦理限制。显然,正是因为这些限制,邓布利多成了众人仰慕的邓布利多,而伏地魔却仅仅是伏地魔。

作为一个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拥有者,伏地魔是有着一定的优越感或自卑感的,这主要来源于他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什么一个人会既自负又自卑呢?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来源于“自卑情结”引发的“补偿机制”。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他把“自卑”定义为:对现状的不满足,以及对更高状态的追求,而正是这样的自卑感会促使一个人产生改变现状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自卑感过于强大,导致内心沮丧,无法忍受,并因此影响追求成就的过程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这样的“自卑情结”会引发一部分人的“自动补偿”机制,即努力发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并将其强化。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补偿是过度的、不合理的,甚至完全是对自身一种不现实的臆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优越带来的自负。

分析这个现象,我们就要从伏地魔的出身以及早期生活经历说起,也就是他还是汤姆·里德尔的时候。

汤姆的母亲是女巫梅洛普·冈特,连同她的兄弟以及父亲都是大名鼎鼎的霍格伍兹魔法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萨拉查·斯莱特林的纯血统后裔。而汤姆的父亲老汤姆·里德尔,却只是小汉格顿当地的麻瓜乡绅,同时也是一个浮夸傲慢的纨绔子弟。梅洛普迷恋老汤姆的英俊和财富,就用法术(邓布利多倾向于相信梅洛普使用了迷情剂)使老汤姆爱上了她。

在他们私奔一年后,由于梅洛普怀了孕不想再过这种虚假的日子,于是停止了对老汤姆使用迷情剂。老汤姆清醒后马上抛弃了梅洛普和未出生的孩子。梅洛普孤苦无依,生活潦倒,在1926年末的除夕夜于伦敦的伍氏孤儿院门前生下了小汤姆,对孤儿院员工嘱咐了一句让孩子随他父亲同叫“汤姆·马沃罗·里德尔”后就死去了。

在孤儿院长大的小汤姆·里德尔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却意识到了自己可以支配一些特殊的力量,比如隔空移物、与动物对话、让人倒霉,也因此,他被孤儿院的人所惧怕厌恶。大家都误解疏离他,这导致了他的性格有些偏激。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阿不思·邓布利多来到孤儿院并把他带到霍格伍兹。而随着汤姆在学校查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后,他由从前的寡言自卑变得狂妄自大。他闭口不谈过去的劣迹,也未表现出对一些不适当行为的悔意。

汤姆开始疯狂崇拜纯血统,他希望有一天当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巫师”时,可以让“全世界的巫师提到他的名字都害怕”。带着这样恐怖的信念,汤姆背地里广招人马聚集势力,在校内伙同一些狂热追随自己的同学成立了帮派(其中一些人就是食死徒的前身)。但是汤姆却并未把他们看作朋友,而只是当作仆人和工具加以对待利用。

初看《哈利·波特》系列时,我一直有个疑问:伏地魔为什么不早早就把哈利·波特杀死,或者说为什么他明明有很多机会直接下手,可是最后都没有得以杀死哈利?

也许有一种性格因素包含其中,伏地魔是自负骄傲的。小矮星彼得作为保密人向伏地魔提供了哈利家的位置,这时就只有伏地魔能找到戈德里克山谷的波特家,亲自杀掉哈利,但是他却在那里吃了人生中最大的亏。而后他的自负心理就一直驱使自己要亲手杀了哈利,这才导致后来哈利因孪生杖芯等原因一次次地逃脱。

而小说中哈利·波特作为伏地魔的对比角色,连邓布利多也曾担心哈利·波特会成为第二个伏地魔。毕竟他与伏地魔也是有些相似处的,比如:

童年的成长环境(伏地魔在孤儿院,哈利在家里饱受姨夫姨妈的苛待;伏地魔没有朋友,哈利也没有朋友);

强大的天赋(两人在黑魔法上的能力确实很强,对于哈利而言,黑魔法防御术似乎是他唯一能保证拿“O”的学科);

内心(这个在诸多方面都可以体现:伏地魔对世界的厌恶,哈利对自身的使命倍感压力)。

这两人之间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与联系,但是区别却在于哈利是在母爱中诞生,而伏地魔的母亲怀孕期间心中充满仇恨,以及两人本质性格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两者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罗琳也曾在一些文字中描述了关于伏地魔的些许:自我、强烈的支配欲、霸道、不信任人、自负。所以即使伏地魔的魔法力量如此强大,但他仍旧失败了,也注定会失败。他的性格终究导致了这些必然的结果。食人狂魔——汉尼拔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另一位非正常人类——汉尼拔·莱克特博士。作为大名鼎鼎的《沉默的羔羊》的男主角,汉尼拔也是控制型人格拥有者的典型。我们不妨把其系列电影《少年汉尼拔》《红龙》《沉默的羔羊》以及《沉默的羔羊2:汉尼拔》串起来分析,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行径的触发点。

汉尼拔的最初人物来源是美国作家托马斯·哈里斯的系列小说《汉尼拔》系列里的主人公,是一位有着极高智力和敏锐洞察力的精神病医生,同时也是一个连环杀人犯。汉尼拔为人们熟知之处在于他会吃掉被害人的一部分,所以也被称为“食人魔”。

原著中他博学多识(天文、地理、艺术、音乐样样精通),智力极高(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造诣没有几人能与他并驾齐驱),嗅觉灵敏(能分辨出香水和香波的品牌,史达琳说他能闻出一切),却对无礼的人缺乏耐心,极端厌恶(“博士认为无礼是最大的罪行”,护卫巴尼如是说),对人性所表现出的卑劣与人类的丑态有异常浓厚的兴趣(他望着参观酷烈刑具的人们鱼贯而过,心中充满了狂喜,他是面部表情的鉴赏家。——《汉尼拔》)。

从这位奇葩天才的性格特点不难看出,他有着彻底分裂的两个人格:

一个是优雅、智慧、风度翩翩且极为博学的绅士,拥有洞察一切的双眼和永远保持冷静的大脑,如同一位能够轻松操控别人思想的大师,令人无比迷恋。

另一个是对人冷酷无情、丧心病狂的变态食人恶魔。

这样一种令人无比钦佩甚至迷恋,又令人无比恐惧且厌恶的人格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可以追溯到《少年汉尼拔》里他的早期经历。《少年汉尼拔》是从小汉尼拔在野外和妹妹嬉戏游玩的那一幕开始的。那时的他天真活泼,根本看不出一丝忧郁的影子,由此可判断出他与生俱来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是弱型,他不属于抑郁气质。他出生于一个健康融洽的富裕家庭,那么是什么让一个如此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变成了杀人狂魔呢?

故事接着讲述了一场战争,一场改变了小汉尼拔命运的战争。它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人们每天处于极度紧张的逃生状态。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中,小汉尼拔只能与妹妹相依为命。但厄运却并不肯就此放过这对孤儿,妹妹被突然闯入的一帮饥饿的士兵杀死吃掉。小汉尼拔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吃食,却无能为力。心爱妹妹的死亡在小汉尼拔的心灵上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这也引发了其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在小汉尼拔经历了父母双亡和妹妹被残酷吃食后,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容易被激怒,这便是初步症状的表现,也是创伤后人格改变的初始过程。

而后汉尼拔认识了自己的婶婶——紫夫人,一位高雅的日本女性,并心生爱慕。但在《少年汉尼拔》的最后,汉尼拔杀死了残害妹妹的元凶格鲁塔斯,并得知原来自己也是吃了妹妹的肉才活了下来。紫夫人也因为受不了汉尼拔的复仇行径而下定决心离开他。自此,汉尼拔完成了从一个单纯少年向一个杀人不眨眼恶魔的过渡。

在后续的《红龙》《沉默的羔羊》以及《沉默的羔羊2:汉尼拔》中,汉尼拔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却也有一颗恶魔头脑的矛盾人物。他非常聪明,对一切了然于心。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但是很不幸,他的精神错乱,无法控制自己,也没有办法拯救自己。《红龙》中威尔·格拉汉姆是一名FBI调查员,正奉命调查一起连环杀人案。凶手在杀死被害人的同时都要切掉被害人的某块身体部位,威尔怀疑凶手出于某种未知的精神原因才割走了被害人的身体部位。由于凶手异常狡猾且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于是威尔求助了著名的心理医生汉尼拔,与他一起分析案情。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凶手正是这位看似儒雅的心理学家。汉尼拔把威尔看成是自己游戏中的一枚棋子,故意将威尔引入歧途,让他相信凶手有某种心理障碍,这使得威尔的工作往往都绕进了死胡同。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威尔才意识到凶手的目的可能是吃掉被害人的一部分并质疑汉尼拔为什么没有想到这点。汉尼拔感觉到威尔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便想杀死威尔,打斗中两人都受到了重创。

多年后,威尔又遇到了一桩类似的谋杀案。虽确定了犯罪嫌疑人,但若想清楚推敲出此人的犯罪心理将其绳之以法并不容易。威尔只好再次找到了汉尼拔。为了达到向威尔复仇的目的,汉尼拔故技重施。他拖延时间,并借机会搞清了威尔的家庭住址,还想通过报纸传递给变态杀手。《沉默的羔羊》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它让“汉尼拔·莱克特”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这个以食人为乐的谦谦绅士,被囚禁在一个关押食人兽的铁笼子里面。他可以在噬去狱警的面颊,唇际血色未干时,仍独自忘情于低回曼妙的钢琴乐曲中。在他的身上有着人性的文明优雅和野兽的无情嗜血——两个尖锐对立的极端,它们以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方式纠结到一起,这便是我们不禁恐惧的汉尼拔教授。

在《沉默的羔羊》的续集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汉尼拔·莱克特活生生地切下保罗的人脑以及最后在飞机上给小孩吃人脑的情节。这些让人光是看着就捂眼睛、呕吐的事情,汉尼拔可以做得淡定自然。

总结来说,汉尼拔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病态者,他满足了精神变态人格最重要的三点:

1.抗压力强,毫无畏惧;

2.无抑制力,缺乏自控;

3.冷酷卑劣,无同情心。

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是青少年时期的经历让他发生转变,但也不是仅仅如此。正如前文所说,精神病态者是无法人为训练形成的。它反映的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些回路,正是这些回路控制着我们的决策以及感觉,而这也解释了汉尼拔之所以做出这些行径的根本原因。最控制的原力——黑武士

黑武士作为一个具有最黑暗原力的人物,因为《星球大战》系列科幻电影而被我们熟知。他作为星球大战系列1-3的男主角,4-6的重要反派角色,是贯穿星战系列的灵魂主线,也是一位带有悲剧与浓烈矛盾色彩的人物。

黑武士名为达斯·维德,西斯黑暗尊主,他是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视结果而忽略道德。他拥有强大的原力,高超的武艺,以及多项惊人的天赋。曾被视为拥有光明前途的绝地武士,银河共和国的“无畏英雄”,但却因为黑暗面的诱惑加入到西斯麾下,成了西斯黑暗尊主。他是建立银河帝国的功臣,但付出了全身严重烫伤与英俊的相貌因岩浆的烧灼而不复存在的代价,被迫靠包裹全身的维生系统渡过余生。他残酷无情,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杀害属下,而他的两次改变或者说两次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银河共和国和银河帝国的兴衰,亦影响了原力光明面与黑暗面的此消彼长。

在美国,达斯·维德已成为大众文化里无可取代的反派角色,此外他也是“邪恶”的代名词。

我们先从达斯·维德的早期经历说起,达斯·维德原名安纳金·天行者,他是由一名在沙漠星球——塔图因星上工作的奴隶在纤原体作用下处女怀胎所生。欧比旺视他为拯救光明面的希望,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足以负担教导者的任务,所以无比耐心地教导安纳金。安纳金·天行者也不负所望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但是没想到的是,之后他却越来越深地倾向于黑暗面,甚至当决定命运的重大时刻来临时,他同意拜西迪厄斯为师,成为真正的西斯黑暗尊主——达斯·维德。

面对达斯·维德的第一次转变,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惑。如果他最初是为了要救心爱之人(帕德梅·阿米达拉)而陷入黑暗面,那么为什么帕德梅死后他还一直听命于西迪厄斯?

其实回顾整个前传三部曲不难发现,达斯·维德也许并不单纯是为了拯救帕德梅,为了学习起死回生的黑暗面力量,才听命于西迪厄斯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当他逐渐倒向黑暗面之后,几乎是他自己杀死了帕德梅。因为在那个时候,达斯·维德认为自己的爱人也阻挡了自己。他之所以一直委身西迪厄斯,也并不是愿意听命于他,而是因为黑暗面带给了他更多的控制与权力。而同时达斯·维德也是自负的,因为受到绝地长老们的压制,在光明面得不到回应,他一定会去寻找黑暗面,而他的母亲与帕德梅的死亡只不过是转变的催化剂罢了。

最终黑化的达斯·维德成了国王身边最忠实的助手,他通过强大的原力与麾下的帝国判官,剿清了躲在各地的绝地武士。同时他掌控着强大的被称为“维德之拳”的501军团以打垮各地的反叛渣滓。可是,残酷无情的达斯·维德却常为一些小事杀害底下的军官与战俘,也因此成为各势力最忌惮的人物。

在《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中,达斯·维德与卢克·天行者进行了一场死斗。在维德斩断了卢克的手将其逼上绝路之后,维德开始劝诱卢克加入黑暗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加入我们,欧比旺没有跟你说过你爸爸的事吧?”“他告诉我的够多了,是你杀死了我爸爸!”“不,我就是你爸爸。”

当然卢克最终并未听从于达斯·维德的劝诱。他也并没有像他爸爸那样,成为第二个达斯·维德,背叛反抗军甚至杀死西迪厄斯自己做国王。很多人对卢克和维德的少年期和青年期进行过分析,达斯·维德童年经历过太多不公与不义,而相比较来说,卢克身为自由人,不会受到如此压迫和不平等待遇。

同时,两人“个人选择”的不同主要仍归结于心理性格的分歧。因为任何生命的降生都是其个体无法选择的,也因此,出身是好是坏都无关公平对错,真正需要面对的抉择是选择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从上所说,也许并不完全是卢克的磨难相对小,也不是他的原力强于父亲,因为原力本就没有黑暗光明一说,只有人心才有分裂的两面。

其实在《星球大战》前传中也有描述,达斯·维德的性格更不安现状,独来独往,有时候甚至一意孤行,时常和老师斗嘴,作为老师的欧比旺都驾驭不住。这为他之后遁入原力黑暗面埋下了伏笔。反观卢克的处事风格,却与他父亲形成反差。这也是为什么一个选择原力黑暗面,另一个选择原力光明面。蝙蝠侠的另一面——小丑

在网上看过有人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人可以有多邪恶?”

一个人回答道:“有些人想要的并不是像钱那样符合逻辑的东西,他们不能被收买、恐吓,和他们讲道理或者谈判都是无效的,他们只想看到这个世界燃烧。”

这样唯恐天下不乱、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的人可以说是典型的精神病态。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反社会行为,毫无同理心,没有悔恨,不知畏惧,而“小丑”便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小丑”是《蝙蝠侠》中的头号反派,作为蝙蝠侠的死敌,他是典型的反社会型疯子。他没有任何超能力,但经常利用各种主题的道具来犯罪,包括剃须刀、弹珠、玩偶盒、雪茄炸弹、毒气,这都足以证明他有远超常人的智慧以及难以捉摸的思维。

小丑的真正名字不详,根据原著漫画,他家庭潦倒,精通化学的他曾任职于Ace Chemical公司。在妻子怀胎时为了钱而受黑帮指使在公司窃取机密。当时他头戴红色火柴头头罩,称自己是Red Hood,在逃避蝙蝠侠追赶时失足跌落到化学池中。再出现时头发漂成了绿色,皮肤惨白,面貌及性格大变。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的外在形象相当经典,他湿漉成绺的卷发,白底红唇黑眼影,尤其是嘴边撕裂的长疤在口红的掩映下更加惊艳骇人。他常穿紫色燕尾服,说话的时候爱吐舌头就像毒蛇吐信,舔嘴唇挑眉毛的小动作表情十分丰富,神经质的步态和语调,让人开始总觉得疯疯癫癫,喜怒无常。尽管外表并不凶猛强壮,但是他做起恶来却狠辣无比、心思缜密,别说杀人越货手到擒来,坑杀同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属于真正狠起来连自己都伤害的疯子。

在剧情刚展开时,黑帮老大开会讨论如何对付蝙蝠侠、高登和哈维。华裔的黑帮会计刘先生告诉黑帮老大,他会抢先在哈维所策划的扣押黑钱计划执行前,就将黑道的钱移往香港。这时小丑突然现身并提议用一半的黑钱来雇用他杀死蝙蝠侠,但是遭到了黑帮的拒绝。小丑早知如此,不做解释抽身离开,他知道代表正义的蝙蝠侠会“帮”自己的忙。果然,在蝙蝠侠、警长高登、检察官哈维三人的雷霆手段下,本地黑帮即将被连根拔起。这时候恶人也绷不住了,他们只能投靠小丑并在后来一系列的计划中成为帮凶。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小丑的“见精识精”,善于筹谋。在遇到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或者不希望的结果时,他毫无畏惧,精确地推算出蝙蝠侠会抓住黑帮会计。这样他自不必大费周章去劝说黑帮老大听从自己,而后黑帮的投靠也为小丑的行为增添了很多助力。

作为反社会人物的典型,小丑缺乏对冲动的自控,也就是说需求必须即刻得到满足。影片中为了强迫蝙蝠侠自首,小丑向全哥谭市宣布,只要蝙蝠侠不出现,每天都会有人死亡。而他也确实说到做到,从法官、警察局局长,到特派员、市长都无一幸免,惨遭杀手。从开始能引爆话题、社会影响颇大的有头有脸的人物被杀,到后来街头的滥杀无辜,小丑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在警示众人。猎杀高官是表示再厉害的人也能被干掉,无差别杀人是告诉民众下一个被干掉的很可能就是自己。这时候人们彻底恐慌了,纷纷要求蝙蝠侠自首,甚至有人开始埋怨他为什么打击罪恶过于彻底才逼出了小丑这个大魔头。

而后小丑为了让“游戏”更好玩,他不让知情人这么快曝出蝙蝠侠的真实身份,并扬言半小时内此人不死就炸毁医院。结果真的有民众为了自己在医院的亲朋免受伤害,甚至包括想保护证人的警察,来替小丑灭口。小丑利用自己营造的恐惧已经让人们逐渐陷入自相残杀的深渊。

另外,小丑还绑架了哈维和他的女友——布鲁斯·韦恩的“青梅竹马”瑞秋·道斯。同时,营救行动也被小丑误导,而致使瑞秋不幸被炸死。失去挚爱的哈维被小丑成功策反,从此这个哥谭市正义化身的“光明骑士”堕落为因爱生恨进而仇恨社会的双面人,走向了万劫不复的反面。他开始去找当初参与绑架的警察复仇,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他们的生死。

而这并没有让小丑的行动止步于此,其中最让人恐惧的一段是最后两船上的抉择。小丑利用已经树立起来的恐怖气氛继续作恶,他提前放话:所有出城的桥梁隧道都被埋伏了炸药,政府无奈只能以渡轮使民众撤离。可小丑真正埋伏炸药的却是出城的两艘轮船,一船载着无辜的百姓,一船载着曾经作恶的囚徒,两艘船分别有一只控制对方炸药的开关,就看谁先引爆,否则两艘船会在午夜时分被一起炸毁。

他巧妙地让哥谭市一步步跌入设计好的圈套,而残忍的“轮船实验”是他对自己混沌哲学的完美诠释。面对两船的人命,他视若无物。让观众放下心的是最后这两艘货轮的乘客都没有按下引爆器,但是这样的结局却出乎了小丑的意料,并使得小丑的世界观骤然崩塌(或者说受到打击)。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完全是以头脑取胜的反派来说,其近乎偏执的混沌哲学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深邃洞见是他以一人之力玩弄整个哥谭于股掌之间最有力的武器。但是这种偏执使得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哲学作伪,当事实证明人性中的光明面仍然不可动摇的时候,当事实证明规则也是能经得起考验的时候,也就是小丑的疯狂之路走向失败的时候。

可以说小丑是个狂人,他制造爆炸和屠杀不为名利而且乐在其中。他捉弄人性,嘲讽人性,不断地逼迫从不杀人的蝙蝠侠手染鲜血。蝙蝠侠与小丑的数次交锋,蝙蝠侠愈见疲累,而小丑却越来越兴致勃勃,光是这份兴致就让人不禁胆寒。

而这样的黑暗心理性格,狡黠诡诈、疯狂残忍,让人着实感到恐怖诡异。虽不知究竟什么经历导致他如此疯狂,可这都不能成为他自我堕落的理由。如果我们埋怨是经历改变了生活轨迹,没有痛苦可以感同身受,所以不忍指责,这时或许应该看看蝙蝠侠是怎么做的。在《蝙蝠侠:侠影之谜》中,亲眼目睹双亲被枪杀,蝙蝠侠选择的是戴上面具,用一生寻求正义、惩恶扬善。在《黑暗骑士》里,他甘愿替哈维背黑锅,只为维护哥谭市最后的一道光明。与小丑相比,蝙蝠侠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硬币的另一面”。差一点打败福尔摩斯——莫瑞亚提

凯文·达顿教授毕生研究精神疾患和心理疾病,他曾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将前英国特种空军的战斗英雄安迪·麦克纳布作为研究对象,让他吃惊的是麦克纳布具有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他表现出与反社会连环杀手一般的冷酷、抗压强、无惧、无情等身心特质,但安迪除了少年时期曾经有段叛逆时期外,之后一直正直刚毅,还成为英国特种兵中的战斗英雄。

达顿教授发现,安迪属于优质精神病态者,他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很好地调控自己的各项品质的组合与量级,从而在事业中发挥出最佳状态。

这就是所谓的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将超级聪明的头脑和精神错乱的性格集于一身,我们就得到可能诞生出高效天才的条件。这些人虽然充分了解并能够评判自身才智,却也会受到个人想法的控制,去影响这个时代的其他人,让他们变得更好,或者更糟。”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聊聊这样一位人物,他差一点打败福尔摩斯,但却是一位典型的控制型人格拥有者——莫瑞亚提。

莫瑞亚提是《神探夏洛克》中的终极反派,自称是“咨询罪犯”。他聪明狡猾,行事低调谨慎,是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劲敌。同时他也是一位数学天才,于21岁时发表了一篇颠覆数学界的论文。原本前程似锦,但祖先犯罪的血液开始影响他。剧中所有的案子或多或少都与他有所关联,他甚至拿夏洛克与华生身边的人相威胁,只为彻底打败夏洛克。

他算是文明版的“小丑”,只是不像“小丑”那样暴力直接,反倒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淡定。他有着上流贵族的修养与风度,总是对除了英雄以外的人露出得体的微笑。说话彬彬有礼,处世得体大方,熟知一切社交礼仪并应用圆滑熟练。

从《神探夏洛克》中可以看出,莫瑞亚提拥有强大的犯罪网络和极端聪慧的犯罪头脑。他和夏洛克一样,都是个咨询者,只是一个是破案顾问,一个是犯罪顾问。

莫瑞亚提是个天才,智商高,让人捉摸不透,善于把控人心,但他却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声名狼藉的坏蛋。

剧中的第一次出场,莫瑞亚提是以茉莉男友的身份出现。他被夏洛克一眼看出是同性恋,尴尬离开。作为观众,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表演失败而又笨手笨脚的怂包,然而这只是作为大反派的莫瑞亚提为夏洛克以及广大观众立下的一个幌子。

他第二次的出现就与第一次有着本质的不同了。莫瑞亚提化被动为主动,与夏洛克展开了一次面对面的较量。他向夏洛克展示了之前的种种恶行,自己协助犯罪的每个案件,好像他的目标仅仅是给世界添乱,毁掉夏洛克。如此狂妄不羁。

第三次出场是去偷王冠。他穿着普通的T恤夹克,带着棒球帽去偷王冠。像个疯子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转动脖子,像个王者一样伸开手臂,然后只是按了几个按键,就将英国最安全的三个地方弄得一团糟,把所有人弄得团团转。而他却神经质地翩翩起舞。当警方持械赶到时,莫瑞亚提淡定地披着披肩,手持权杖,戴着王冠坐在宝座上,微笑着对已经乱作一团的苏格兰广场说:“不着急……”

之后莫瑞亚提受审,他惹下了一大堆麻烦,却没有获罪,反而成了报纸上的传奇。而莫瑞亚提坦白说,他对每个陪审员都进行了恐吓,威胁要对他们的家人不利。他承认自己的目的不是进监狱,而是向世界做一个犯罪之王的广告。他打开三个地方是为了证明他拥有一个可以打开任何大门的计算机密匙,即使要发射核弹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样一来,世界上所有的罪犯集团和流氓国家势必蜂拥而至,价高者将得密匙。

他设下圈套,要警察怀疑夏洛克是多起案件的元凶,而他自己是夏洛克雇佣来扮演莫瑞亚提的小演员。由于夏洛克近来实在是太过于出风头,大众对他早已羡恨交加。因此人们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谎言。夏洛克百口莫辩,为了取得和莫瑞亚提讨价还价的筹码,必然要绞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