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自然箫声的微笑 : 《庄子》解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09:50:07

点击下载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蔡志忠自然箫声的微笑 : 《庄子》解密

蔡志忠自然箫声的微笑 : 《庄子》解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蔡志忠自然箫声的微笑:《庄子》解密作者:蔡志忠排版:KingStar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14343700本书由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真理只有一种

真理是光明的字,

被一只光明的手,

写在一张光明的册页上。

我出版了一系列儒家、道家、佛学、禅宗的思想漫画。别人常问我:“你是个天主教徒,画了这么多种不同思想,请问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我说:“人站在山脚下,每个人所看到的都不同,爬到半山腰时,看到的景象有很多相同,当大家都爬到山顶时,每个人看到的景色都一样。”

不同宗派,虽然教义各有不同,然而佛陀、道家、禅宗的开悟者或黎巴嫩的纪伯伦,无论他们通过希伯来文、英文、印度文、中文,所说的真理其实都相同。

例如伊斯兰教苏菲苦行教派的哲理和师徒关系,就很像道家学派,他们也以静坐、默思、练气、苦行的修行方法寻求开悟,非常有禅宗意味。自己是开悟的障碍

信徒问苏菲说:“你是如何开悟的?”

苏菲说:“是因为一只狗,我才开悟的。”

信徒问:“狗是你开悟的导师?”

苏菲说:“有一天我看到一只狗站在水边快渴死了。每次它探头到水边想喝水,就吓一跳,因为水里有一只狗。”

信徒又问:“然后呢?”

苏菲说:“最后它渴得实在受不了,顾不得恐惧便纵身跃进水中,发现水中的狗不见了,原来无法喝水解渴的障碍只是自己的影子。由这件事我发现隔着我的障碍是我自己,于是障碍便消失而顿悟了。”真正的慈悲

一个小偷进入苏菲的屋子,找了半天没找到任何值得偷之物。

苏菲便把自己睡卧的毯子丢给他,以免他一无所得,空手而归。导师才要更小心

海珊带着他的学生们到森林里,这时他看见一个醉汉正想涉过一片沼泽。

于是海珊便对着他大喊:“人啊!你要小心啊!别走错了,踩进沼泽会沉下去啊。”

醉汉回头说:“嘿!你才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你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你的一大群追随的学生们。”

前两则故事简直就是禅宗公案,第三则故事则与道家的观念一样,一个人没得道之前不可以名声高过实质。列子有一则故事:列子露了行迹

伯昏瞀人是列子的老师。

有一天,伯昏瞀人去看列子,他看到列子门外鞋子排得满满的。伯昏瞀人面朝北方站着,竖着拐杖撑住下巴。站了一会儿,一句话也没说就走出去了。

门口有人高喊:“列子,你的老师找你!”

列御寇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来,赶到门口说:“老师!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指教我就要走了?”

伯昏瞀人说:“算了吧,我早就告诉你要含藏葆光,不要露了行迹!现在你让人来归附你,却不能使人不归附你,这便是你露出了与众不同的痕迹啊!”

道家隐居修养自己,韬光养晦,很少收学生。没修行得道之前,更不能开班授徒带领学生。《庄子》一书作于战国时代,当时道家主流是黄老之术,直到东晋时,《庄子》才受世人关注。由于三国时代,战争频繁、社会纷争,有识之士目睹诸侯征战的残酷,于是玄学开始盛行,六朝清谈之风大盛,老庄学说便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这时《庄子》才受世人重视。

东晋注《庄子》的有几十家,可是没人能探索到它的要领。向秀另求新解,分析精到,意趣美妙,使《庄子》玄奥意旨畅达。只是其中《秋水》《至乐》两篇还没完成,向秀就死了。

郭象才智出众,但人品不好。他看到向秀所释新义当时没有流传,自己增注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马蹄》的注,其余各篇只改一下文句,便以自己的名字公之于世。后来向秀释义的副本被发现了,人们才惊觉向秀、郭象的两本《庄子注》,内容是一样的。

除了向秀、郭象之外,晋人司马彪、崔撰等人也纷纷为《庄子》作注。老庄思想受佛教僧人推崇,直接影响魏晋时期玄学、佛学合流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代,很多僧人都是般若、老庄一起谈,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

天竺高僧鸠摩罗什门下十哲四圣,都是精研老庄的学者。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是著名佛学理论家,僧肇以老庄思想为心要发展中观般若学说,创出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后来佛教结合道家形成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式的佛教派别,尤其是禅宗,道家所提倡的“忘我”和禅宗的“无我”几乎完全一样。

禅在印度原本只是打坐的禅那,中国禅宗则是六朝时期,晋室南迁之后,避乱江南的士大夫把崇尚佛学、老庄的清谈之风带到江南,天竺僧人与中土修行僧众和道家居士们相互激荡所创出来的。禅宗犀利的机锋问答,也很像六朝清谈。

禅,借教悟宗,通过佛陀的教导,悟出禅宗的真谛。特属于中国的禅宗,其实含有很多中国道家思想,例如:

佛陀说:“什么是空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看的时候,别想它怎么来,事情过后,别想它怎么去,唯有无我地随着变化而变化的行为,而没有行为的那个我存在!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

佛陀对空的注解,跟庄子的至人用心若镜几乎完全一样:

庄子说:“开悟者们把自己的心当成一面镜子,事情来了完全反映,事情过了又回复成空,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断际遇的好坏顺逆,他的心只是如实反映当下,因此不会损伤。”

后来六祖惠能也把心形容为镜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出自六朝的《世说新语》有一则东晋高僧支道林禅师谈庄子《逍遥游》的故事:

东晋名流们很喜欢钻研《庄子》,但对《逍遥游》这篇的义理却无法超出郭象和向秀的阐述。

有一次,高僧支道林在白马寺和太常冯怀一起谈到庄子《逍遥游》。支道林在郭象和向秀两家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义理,是六朝诸名流没能达到的境界。

后来东晋文人解释《逍遥游》时,便采用支道林所阐明的义理。

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时支道林也在会稽。

当时的诗坛领袖孙兴公对王羲之说:“高僧支道林对《庄子》的见解很新颖,我想介绍你们相互认识。”

孙兴公和支道林便坐车到王羲之那里,王羲之本来就很轻视支道林,故意不和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林便告退了。

有一天,支道林碰到王羲之刚要外出,车子已在门外等待,支道林对王羲之说:“您还不能走,我和您谈一下。”

支道林谈起庄子《逍遥游》洋洋数千言,才气不凡,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听得王羲之留恋不止,脱下外衣忘了出门。

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跟禅宗老师在丛林以身作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很像。

禅与道相通,禅师特别容易了解《庄子》,道家学者也容易了解禅。

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佛学与道家相通,佛陀、庄子、纪伯伦无论通过什么语言,他们所指的“道”也相通。

对于不为外物所役使,身、心、外物三者皆空,才能获得真正逍遥的精神自由,说法大都相同。

僧肇写了一本《肇论》,融和了儒、释、道三家。明代洪应明更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整理为三家合一的劝世箴语《菜根谭》。《金刚经》是佛陀对十大弟子解空第一须菩提讲解空的真谛;而《心经》则是佛陀以开悟者的角度,阐明开悟境界。

老子和庄子有如《金刚经》与《心经》一样,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像一位善解人意的长者,他在《道德经》中谈到道的起源、无为之德、柔弱之妙,教导我们要跟水学习等。

而庄子则是以开悟者的角度,直截了当点明智者所达到的境界。《庄子》于第一章《大宗师》里,便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不要自心造作,要师法自然。

有人问我说:“你画了漫画诸子百家,你自己喜欢老子还是庄子?”

我回答说:“老子是我的偶像,而我则是庄子。”

当然我不是真的自大到敢跟伟大的庄子相比,只是自我感觉很像庄子,博君一笑耳。

我有很多粉丝,而我自己则是老子、纪伯伦、爱因斯坦的粉丝。如果一个人有一天流落于海洋中十平方米左右的孤岛,身上只能带一件东西,我猜大多数人会带手机。而我则会带纪伯伦的《沙与沫》这本书。

纪伯伦说真理需要两个人来发现:

由一个人负责讲出真理,

由另一个人来了解真理。

整套中国思想系列漫画,我个人最喜欢《庄子说》与《禅说》这两本书,因为我最认同庄子的思想和观念,而对《禅说》我用心最多,其中很多故事是我自己编的。很高兴今天写了这本《庄子解密》,希望通过这本书,下一个了解真理的就是你。

错误的路有千万条,

然而真理只有一种,

只要是真理,所指的都相同,[1]

无论它以什么语言文字表现。——纪伯伦《沙与沫》

[1] 本书部分章节中,会有引自纪伯伦《沙与沫》的片语。1庄子的身世之谜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生活于剧烈动荡时代,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是与孟子、楚威王、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

庄子正在楚国与宋国之间的濮水钓鱼,有楚王的两个使者来拜访。

楚王使者说:“我们的大王想把国事托付给你,先生愿意下山吗?”

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做占卜用。你说,它是宁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尊贵好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

使者说:“还是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啊!”

庄子说:“你们可以回去了。我也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中打滚的好。”

又有一次,楚威王派人邀请庄子:“我们大王请你到楚国当宰相。”

庄子说:“对不起,你看那养来做祭祀的牛,虽然每天吃的是刍草、大豆,身上披的是纹彩刺绣,然而有一天,当它被牵入太庙做牺牲的时候,它想回到野外做一头孤独的牛也不能够了。”《庄子》这本书里,很多寓言故事都跟楚国有关,例如庄子《应帝王》混沌之死这则故事:

中央的帝王名叫混沌。北海的帝王名叫忽。南海的帝王名叫倏。倏和忽常常跑到混沌住的地方去玩,混沌对他们很好。

倏对忽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混沌偏偏没有,我们何不把它凿开,作为礼物?”

忽说:“好啊!”

倏和忽每天替混沌开一窍,每天开一窍……七天后,混沌就死了。

混沌是楚人的信仰,倏和忽是楚国的方言。

书中也经常以楚王作为故事角色,庄子宣称楚王两度派人邀请他到楚国当官。

楚国是大国,为何楚王千里迢迢请一个宋国的漆园吏去当大官,而庄子还不愿意去呢?庄子到底是谁?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两次提到,庄子出于楚庄王。郑樵的说法是以唐代之前的谱牒文献为据:“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宣氏者,鲁宣伯之后也。”

另外,澳门大学杨义教授在他的《庄子身世之谜》这篇文章里,也判断庄子是楚庄王后代。我很赞同郑樵和杨义教授关于庄子是楚庄王后代的说法。

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穆王去世后,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政务,整日打猎喝酒,花天酒地,大夫们个个心急如焚。

右司马伍举问楚庄王说:“有只栖息南方土丘的鸟,三年不展翅,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

庄王说:“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半年后,庄王亲自处理政事。废弃十件事情,举办九件事情,惩处大臣五人,提拔六位学者,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楚庄王又起兵征讨,在徐州打败齐国;在黄河与衡雍之间战胜晋国;在本国会合诸侯称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将楚国的势力发展到靠近洛阳一带。

楚庄王的直系传承王位,旁系在三代以后就可以用他的谥号“庄”作为姓氏。如果庄子是楚庄王后代,为何会居留宋国?

庄子出生之前十几年,吴起投奔楚国时主持变法改革,危害到贵族的利益。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停尸处,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

贵族们射杀吴起时,也射中了楚悼王尸体。楚国法律规定伤害国王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

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没收封地。

受牵连被灭族的多达七十多家。很多贵族纷纷逃奔出国,庄子的祖先应该是这时逃到宋国的。

因此庄子在书中绝口不提自己的身世,楚王派人来聘时,他还有所忌惮,说自己不当死后在宗庙占卜的神龟,宁愿当在河沟里自由自在的乌龟,似乎这邀请还隐藏杀身之祸的潜在危险。

两个楚国使者好像本来就知道庄子是楚庄王后代,也替他担心回到楚国可能遭到清算,因此才心照不宣地说:“你还是当在河沟里打滚的乌龟吧。”2先秦诸子百家

两千五百多年前,世界几个文明古国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

希腊有大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印度则出现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涌现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创立者大雄、顺世派阿耆多、不可知论派散惹耶、生活派末伽黎·俱舍罗等人物。

而中国春秋战国之际,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兵戎相见,群雄割据争霸天下,人们目睹征战之苦和社会的黑暗与残暴,因而引发百花齐放,思想家们纷纷著书提出各种理论,试图找出解决之道。当时人才辈出,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纵横家、农家、杂家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影响最大。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是孔子继承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

儒家要求作为君子要有志气、有理想,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学成之后到社会当官做事。

对内要做到“忠”:作为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注重修养,吸取别人长处。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师长,对朋友言而有信,讲义气。为官要清廉爱民,对待上司要忠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分内的事。

对外要做到“恕”:与人相处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处处为别人着想,人际关系要和谐。切实搞好君臣、官民、朋友、师生、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

忠恕做到止于至善,为人处世达到完美道德人格,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孔子说: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1]

孔子把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

智者的最高境界是“开悟者”,

仁者的最高境界即是“圣人”。

圣人修养到达极致,为人处世已达最高境界,无论他做什么,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智者跟仁者很不相同,

儒家学者一生修养自己,而达到仁者的境界。

仁者器宇非凡、仰之弥高,让我们尊敬。智者有如天生,观念与思考和凡人很不像,他们自在悠然得令我们羡慕。不同反应

端一盘切好的西瓜到后院湖边准备吃的时候,牙签不小心掉进桌面缝里。

花几个钟头,非把牙签拿出来不可的是傻瓜。

平静优雅地回厨房拿牙签的是儒家仁者。

想都不想,直接用手拿西瓜吃的是禅宗的开悟者和道家智者。智者的智慧

沙漠中的绿洲上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导师,临死前对他的三个弟子说:“我留下十七只骆驼给你们,大弟子分得一半、二弟子得三分之一、三弟子得九分之一。谁能正确分好这十七只骆驼,他就是你们的导师。”

师父去世后,弟子们到处参访智者,询问谁能正确地分十七只骆驼。

有人说:“这遗嘱不能执行,应该作废。”

有人说:“师父要你们一起养,三个弟子同住在一起。”

又有人说:“把它们卖了,再按比例分钱。”

但三位弟子知道老师的遗言一定内含某种智慧,最后来到智者门前。

智者说:“我先借你们一只骆驼,那么现在共有十八只骆驼。”

大弟子说:“是的。”

智者说:“大弟子得一半,是九只;二弟子得三分之一,是六只;三弟子得九分之一,是两只。”

二弟子说:“9+6+2=17只骆驼。”

三弟子说:“这样还剩下一只骆驼啊。”

智者说:“剩下一只骆驼是我借你们的,该归还给我。”

于是三位弟子终于找到整个绿洲最有智慧的智者,成为他们的导师。

智者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道家的智者跟儒家的仁者很不相像,儒家圣人孔子为了推展自己的治国理念,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委屈。

而道家智者老子、庄子、孙武、范蠡、张良等人都充满智慧,他们不钦羡名利,不以追求名利为志业,但都能于天下无道时,挺身而出有所作为,天下太平之后,又能看淡世间名利功成身退。

老子胸襟很大,看得很辽远,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安于终生当个周室藏书管理官员,晚年隐退时,也没想要把自己的思想著书以扬名立万。他退休要出函谷关时,受总兵尹喜苦求,才写下5007个字的《道德经》。

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除了短暂地做过宋国蒙地漆园吏之外,他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看透官场的黑暗,厌恶仕途,他安于贫困,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破鞋,甘于藏身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战国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

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吴越相争时,他帮助勾践灭掉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功成名就之后便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到陶地经商致富。世人称他陶朱公,赞誉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要离开姑苏时,也写信给另一位助越灭吴的大功臣文种,劝他引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为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然而文种不听,后来有人中伤文种要作乱,越王勾践赏赐给文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七条计策,我只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

于是文种便悲愤自杀身亡。

秦朝末年,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的张良也深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取得天下之后,不留恋权位,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道家思想

道家老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唯一能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伟大学说,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老子在周室藏书室当官,他集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悟通人在自然宇宙中的处世之道,著作《道德经》,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儒家崇尚“仁义”,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道德”。

道,是超越时空的无穷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呈现于一切事物中。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认为人自以为聪明,以智取巧,这反倒是愚昧的根源。当社会需要以礼法维系时,虚伪巧诈也就产生了,祸乱就跟着来了。因此,老子要求人们要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舍弃礼智的浮华,取用道的厚实。

为君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应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庄子思想

庄子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

庄子博学纵览,文笔华丽,目光敏锐、深通各家学说。他出生时,是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离乱、痛苦的时代,他大多以寓言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黑暗,通过他所创造的形形色色怪异人物阐述自己的哲学理念,抨击人为的仁义,谴责诸侯征战造成人民祸殃的社会乱象。

现实世界的痛苦,是一个无底的陷阱,丘垄黄土下的贤者,是伟大?还是渺小?

庄子的视线,从此自人世移开,他所综观的乃是无穷的时空。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不要从他人而画出自己,不要从过去和未来画出现在,不要从无价值画出价值,不要从无限画出有限,不要从死亡画出生存,这样才能超越束缚而得到自由。”

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人世的生活,在庄子看来是无生命的秩序,为达到个人成就的委曲求全不是生命。庄子所要追求的是有生命的无秩序,在乱世中不追求名利,自在逍遥地活出自己。《庄子》全书33篇,据历代学者考察,《庄子·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是庄子门人写的,《杂篇》是后人所增添的。其中《逍遥游》与《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思想。

[1] 智者:古时“知者”同“智者”。3逍遥游

庄子是老子的信徒,他在《老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独特思想风格的哲学体系。

逍遥游即是听任天命,效法自然,不滞于物,追求精神自由的飘逸逍遥。

人浮游于世间,最痛快的莫过于能像浮云一样无所拘束,依自己的心意在天地中逍遥自在。

然而世人不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为世间名利,委曲求全,犹如把自己关进囚牢一样。

庄子感叹道:

三人同行,一人迷惑,还能抵达目的地,

三人同行,两人迷惑,便不能抵达目标。

如今天下人都迷惑,这不令人可悲吗?

人处在一片追求功利的乱世中,要达到真正逍遥,唯有师法自然、离形去智,忘我、无我、忘却名利才能达到。自然的因果

有一天,有个村庄开始专做青蛙的生意。

三杯蛙、红烧蛙、清熬蛙,样样青蛙料理都举世闻名……

直到有一天,他们卖光了所有可能找到的青蛙时,全村的人也都得了热病死了,因为,再也没有青蛙可以吃传染热病的蚊子。

蚊子叮人,青蛙吃蚊子。

人们一旦开始捕杀青蛙,

自己便会死于蚊子,这就是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自然有自己的法则,

人违反自然必遭受自然淘汰。

天地间冥冥之中,有专司生杀者来主持生死,不需要人来代劳。

自然界的生死有自己的规律,不需要执政者用严刑暴政去替天杀人。替天杀戮者,自己也将受到伤害。笑声最美

智者问弟子说:“生命中什么声音最美最好听?”

弟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蝉声最美。”“小鸟的叫声最美。”“溪流之声最美。”“莫扎特的音乐最美。”“自然的箫声最美。”

智者说:“不!这些都不能算最美最动听。”

弟子问:“什么声音才是最美?”

智者说:“生命中笑声最美!哈!哈!哈!哈!哈!哈!哈!”

虽然莫扎特的《安魂曲》哀怨,

舒伯特的《圣母颂》旋律优美,

贝多芬的《欢乐颂》轻快婉约,

但还有什么能比人间至乐的笑声更美?人生大问

有位苏菲来到一座城里,很多人围住他问了很多很多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谁跟你同行?”“你在追寻什么?”“你的信仰是什么?”

苏菲回答他们说:“虽然你们问了那么多问题,其实你们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你是谁?’”

众人齐声问道:“对啊!你是谁?”

苏菲回答说:“我也找寻了很久,但还没有找到,这正是我这趟旅行的目的。”成为自己

弟子到深山跟退休的剑道高手学武艺。

师父说:“师父领进门,成就看个人。我只能教你剑道之秘,你用心苦练十年,必然有成。”

弟子说:“学成了之后,会像老师一样厉害?”

师父说:“不!你会成为你自己!”

师父领进门,成就看各人。

拜师学艺为的是完成自己,

而不是成为老师的山寨版。空船

一个人乘船渡河,有艘空船由上游冲过来,即使脾气最坏的人也不会生气;他只会用手轻轻将这艘空船推开。

如果有个人坐在船上,由上游冲过来,那么渡河者就会大喊:“快闪开!船会相撞啊!”

喊一次、喊两次、喊三次都没回应,就算脾气再好的人也会动怒!

为何之前不生气?现在却动怒了呢?是因为之前是艘空船,现在船上有人。

如果一个人能无我无心,便能遨游于世,有谁能伤害他呢?四种恶与四种善

先知对弟子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

弟子说:“那该怎么办?”

先知说:“这需要四种境界,能将毁灭变成创造性。”

弟子问:“哪四种境界?”

先知回答说:“四种境界是:无我、慈悲、智慧、真理。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把自己当自己,是‘真理’。能达致无我、慈悲、智慧、真理之时,即可抵达无苦境界的寂静彼岸。”

仅仅在昨天,

我是宇宙中颤抖的碎片。

而今天我就是宇宙,所有一切

都是在我里面规律转动的碎片。——纪伯伦《沙与沫》4齐物论

2500年前,哲学家们专研宇宙到底是什么,人生在世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老子说: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作“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天下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气产生的。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物体,没有形象,姑且称之为无。无就是宇宙本源,道的本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成就万物,一切有形无形都源起于气。人之生,气之聚也,一切事物都源于气。宇宙中一切阴阳、天地、日月、动静、明晦、生死、消长、男女、雄雌都是气的变化过程。

以“道”的角度而言,宇宙万物齐一,没有小大、短长、美丑、好坏的区别。

齐物论即是把宇宙时空看成一体,万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千差万别,本质同一没有差异,所谓事物间的对立与差异,全是人为划分的结果。

天地有常,日月有明,星辰有列,禽兽有群,树木有立。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规律。

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所谓事物之间的对立差别,全是人为刻意区分的结果。

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观点,万物浑然一体,宇宙之内无大小、好坏、净垢、善恶分别。

对于时空广达137亿光年半径的宇宙而言,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之末更大,而泰山算是小;世上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了,而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算是很短命。

我与万物齐一,同为一体。既然浑然为一体,还有什么其他看法吗?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面对人生,便不会在意人世间的短暂名利,而违背心意委曲求全。

当我们无我地融入眼前情境,化自己为宇宙时空,心胸宛如山河大地,便有如泰山,再大的台风也撼不动,有如大海,再多的江河水也注不满,达到“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的境界。人生三个阶段

人有三个阶段,

起初他崇拜一切:

男人、女人、小孩、金钱、土地。

再进一步,他崇拜神。

最后,他不再说:“我崇拜神。”

也不说:“我不崇拜神。”

他已经从第一阶段,进入最后阶段。转自己成山河大地

学僧长沙景岑禅师问:“如何转山河大地成为自己?”

景岑禅师说:“如何转自己成山河大地?”

学僧说:“我不会。”

景岑禅师说:“谁问山河转,山河转向谁。圆通无两畔,法性本无归。”

景岑禅师接着说:“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

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

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

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

当我们无我地融入时空,看似一无所得,但却拥有全部。

对于从银河窗口往下望的人而言,

空间就不是地球与太阳之间了。——纪伯伦《沙与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