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协奏曲欣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1 10:26:19

点击下载

作者:黎孟德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著名协奏曲欣赏

著名协奏曲欣赏试读:

关于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大约在17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文歌的一种。直到18世纪初,巴赫在创作早期康塔塔的时候,仍然按照意大利的习惯称之为concerto。现在,协奏曲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主奏的叫“独奏协奏曲”,比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用几件乐器主奏的叫“

大协奏曲

”,如小提琴长笛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们最早确立的协奏曲的形式,是在当时非常流行的三重奏鸣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是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可以说是协奏曲的早期形式,通过乐队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问一答的交替来进行。通常是一组表现力较强,数量较少,称为“主奏部”;另一组数量较多,称为“协奏部”或“全奏部”。两部分轮流演奏,形成对比、呼应和组合。

在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盛极一时。意大利作曲家科列里、托列里、维瓦尔第等都创作了不少的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虽然发轫于意大利,但真正的光荣要属于德国作曲家巴赫和亨德尔。巴赫的六首著名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另一种尝试则已经和今天的协奏曲没有多大区别了,它是以一件(也有少数以一件以上的)乐器为主奏乐器,而整个乐队作为协奏部分与之相呼应。最成功的是以小提琴为主奏乐器的一些协奏曲,最著名的是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莫扎特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仍被袭用的协奏曲形式。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和一些长笛、圆号、小号、单簧管协奏曲。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乐曲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早期的协奏曲,在第一乐章后面往往有一个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作曲家并不写,而是由演奏者在演出的时候即兴发挥。这固然给了演奏家极大的自由和炫技的空间,但是这一段华彩乐段往往与整个乐曲并不协调,甚至游离于主题之外。而且这个华彩乐段的成败还取决于演奏家的水平,如果是一个平庸的演奏者,则可能把整个乐曲都毁掉。

这种情况在贝多芬那里被打破了。在他的《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结束,本该是炫技的华彩乐段的地方,他已经把华彩乐段的乐谱写好了。在这一段乐谱的前面,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要弹奏华彩乐段,直接照谱子弹下去。”

此后,几乎所有的作曲家都亲自写出华彩乐段,让它与整个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完整性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浪漫乐派以后,协奏曲更是成为作曲家和演奏家们非常喜爱的一种形式,独奏乐器高难度的技巧表现和鲜明的个性,使整个乐曲往往具有更强的思想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西贝柳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

还有一种单乐章的小协奏曲,是由李斯特首创的,他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起来,浓缩为一个乐章。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是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20世纪以后,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协奏曲,我们在后面会选择其中的精品作简要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创作的声乐协奏曲,以人声与乐队结合,是协奏曲的一种创新。

20世纪以来,我国借鉴西方音乐的理论和形式,交响乐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也包括一些优秀的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一些为民族乐器创作的协奏曲也取得可喜的成就。比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红梅随想曲》《新婚别》,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笛子协奏曲《兰花花》《阿诗玛叙事诗》,古筝协奏曲《红楼梦随想曲》等,都成为音乐会中经常上演的曲目。大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

(德)巴赫创作背景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一套《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部协奏曲一共六首(编号BWV1046-1051),是巴赫大协奏曲中的一部分。

到巴赫时期,大协奏曲形式已经衰落,但巴赫的这一组大协奏曲,却如同落日的余晖、绚丽的晚霞,成为大协奏曲最后的高峰。

一般认为,这六首协奏曲是为当时的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作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时奎登的王子利奥波德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会演奏多种乐器,水平还不低。奎登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城市,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担任奎登宫廷乐长。由于奎登公爵非常爱好音乐,他甚至在国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为经费组成十八个人的乐队。他对音乐家尤其是巴赫很尊重,不仅没有像其他的贵族那样,把音乐家当作奴仆对待,还大大提高了巴赫的薪酬,由原来在魏玛时的二百四十弗罗林(约合一百六十塔拉)提高到四百塔拉,而且还为巴赫营造了非常好的作曲和演奏的环境。巴赫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就包括这六首协奏曲。勃兰登堡广场

1718年至1719年冬,巴赫从奎登到柏林,曾为勃兰登堡大公演出,大公叫巴赫送一些作品给他,巴赫从他在奎登创作的作品中选了这六首协奏曲,抄完加上献词献给了大公。这六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对它们所起的标题是《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可能有的乐器编制。当时大公的音乐班子只有六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七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放了十三年。大公去世后,不用的乐谱被当作废纸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保存。

现在,这六首协奏曲成为音乐会经常演出的曲目。作者风采

贝多芬曾经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而是大海。”(Bach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小溪)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的一个音乐之都——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之家。巴赫家族世代从事音乐工作,三百多年来,共出过五十二位音乐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的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是音乐家。他从小生活在音乐气氛十分浓厚的环境里,加上嗓音很好,他在少年时期进了吕讷堡的圣·米歇尔学校。1702年他从圣·米歇尔学校毕业,第二年在一个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巴赫

1703年,巴赫在阿恩施斯特的教会担任风琴师,同时也为宫廷作曲。从那时起,他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因为他带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性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议会列为罪状后,就主动辞职了。

1708年,巴赫曾在魏玛宫廷任风琴手。这时,虽然他的身份很低,但是作为一个风琴师,他的地位和名声却逐渐提高。

1717年,巴赫担任奎登宫廷乐长共在奎登宫廷服务了六年,他的重要器乐创作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献给勃兰登堡侯爵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富于生活气息,也具有骄傲、华丽的贵族性格。此外,他还写了《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独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鸣曲、三首“帕蒂塔”等。

1721年,巴赫写了C大调、d小调的管弦乐组曲,法国组曲;1722年写了《平均律钢琴曲》上集。这一时期的创作,被认为具有广阔和大胆的思想和技术手法。

1723年,巴赫到了莱比锡这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那里他演奏了一首自创的教会康塔塔,该市的议员们听了非常钦佩,他因而获得了圣·汤姆士教会的乐长工作。此外,他还成为其他三个教会的音乐指导。这期间,他为教堂写了许多很好的音乐作品,如有名的《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等。

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去世。

巴赫所处的时代,宗教的势力仍然在欧洲横行,中世纪以来的音乐差不多全是宗教音乐,除了对神的赞美和对教会气象的烘托以外,毫无生气。巴赫肩负了使音乐由神学统治向世俗音乐转化的重任,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也是他对历史的回答。

巴赫的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一千零七十一件作品,这些作品,几乎包括了当时的所有音乐体裁,其中不乏流传千古的经典名作。但他的贡献还远不在此,更重要的是他所作的试图将音乐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努力和对新的音乐创作技法的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新音乐的探索者、开拓者”。作品欣赏

在巴赫的众多音乐作品中,《勃兰登堡协奏曲》无疑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六首,无论从主题、配器、乐队组合等方面看,相互之间都没有什么联系,而是各自独立的六首作品。它们之所以合用同一名称,仅仅是因为它们被同时题献给勃兰登堡公爵(一说侯爵)而已。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F大调 BWV.1046)

主奏:两把圆号、三支双簧管。协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Violino Piccolo,就是比现代小提琴调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

这首协奏曲在常用的三乐章套曲形式之外,还在后面加上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使它与交响曲更为接近。

第一乐章是乐队的全奏开始,采用了欢快明朗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行进,但是,同时奏出的另一声部,则是一些三连音。当木管乐器演奏连续十六分音符音型时,弦乐组则奏出三连音音型;当弦乐组奏出十六分音符音型时,木管组则奏出三连音音型。这种竞奏,形成一种紧张而热烈的情绪,这在巴赫的其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例1

第二乐章是略带忧伤的柔板乐章,转入d小调,它的主题是带有沉思性的咏叹调式:

例2

这个主题几乎贯穿了整个乐章,但它不断变换调性,又不断变换演奏的乐器,所以并不显得单调,反而使它显得十分宽广流畅。

旋律在不断移调以后,又转回到最初的d小调上,但在乐章结束时,并未结束在稳定的主和弦上,而是结束在并不稳定的属和弦上,使之始终保持那种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又回到F大调上,这是一个欢快的快板乐章,主题热烈而明快:

例3

这个主题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乐章的中段,转入一个慢板乐段,缓和了一下气氛。

第四乐章是小步舞曲。这个小步舞曲带有三个不同的中段,每个中段后面都接上全乐队奏出的小步舞曲。三个中段各不相同,所用的乐器也不相同。

第一个中段近似小步舞曲,由双簧管演奏:

例4

第二个中段是一首波罗乃兹舞曲,由弦乐演奏:

例5

第三个中段是民间舞曲形式,由两支法国号和三支大管分别演奏两个声部:

例6

这是巴赫非常喜欢的一首协奏曲。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F大调 BWV.1047)

主奏: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各一(创作这首作品时,巴赫考虑到了奎登的音乐班子中技巧出众的小号手约翰·路德维希·施里贝尔,他用的是一种高音小号,这种小号的音色接近双簧管和单簧管。而这里的长笛指的是直笛)。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通奏低音)。

第一乐章仍然是快板乐章,乐队奏出兴高采烈的主题:

例1

尽管是乐队的合奏,但高音小号的音色却是最为突出的,使乐曲有一种非常明亮高亢的情绪。接着是小提琴、双簧管、小号、竖笛轮流演奏主题,当高音小号进入后,一切又恢复如初。

第二乐章是一段清澈的行板。在大提琴和羽管键琴的低音衬托下,小提琴、双簧管、长笛等依次奏出了一种卡农式的问答:

例2

这个乐章宛如一幅静谧的乡村风俗画。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快板乐章,表现的仍然是一种风俗画场景,但和第二乐章的风格并不一样,小号在低声部轻快的节奏音型伴奏下,奏出的是一段非常华丽的民间舞蹈风的旋律:

例3

当小提琴、双簧管、长笛等也加入以后,形成了一种节日狂欢的场面,乐曲也就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G大调 BWV.1048)

这首协奏曲有两个与其他几曲不同的特点。第一,它只有两个快板乐章,而省略了原来的慢板第二乐章。第二,它只用弦乐器演奏,也没有独奏组。乐队编制为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和一个羽管键琴。

这样一支由十一人且仅由弦乐器组成的小乐队,是很难有很饱满的音响效果的,但巴赫却大胆地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而使其织体丰富,音色丰满,色彩富有变化,不能不让人惊叹其驾驭配器和乐器的能力。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乐队以全奏开始,而主题又由各种乐器轮番奏出:

例1

然后,又是乐队的全奏。

第二乐章也是快板乐章。它的主题非常有趣,一个是近似于音阶形式的级进音型:

例2

一个是近于分解和弦似的音型:

例3

这两个主题交互进行,乐曲在高潮中结束。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G大调 BWV.1049)

主奏:小提琴、长笛各二。协奏:弦乐合奏、数字低音(管乐不加入)。

主奏乐器虽然有小提琴和长笛,但华丽精巧的旋律都是由小提琴完成,而长笛只是穿插其中,起到一种调节和润色的作用,所以,有人认为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是一个3/8拍的回旋曲式G大调快板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一个经过乐句,然后由两支长笛奏出带有民间舞曲风格的主题:

例1

这个主题轻盈优美。小提琴加入以后,主题以卡农式的风格不断变化,其调性也在不断变化。小提琴有不少高难度的技巧性乐句,形成华彩插部。最后在羽管键琴的衬托下结束,形成一种典雅的田园风格。

第二乐章是一个3/4拍的e小调行板乐章。乐曲抒情优雅,旋律流畅,富有诗意,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田园般的音乐主题,以小提琴和长笛卡农式手法的轮奏,出现类似回声的效果:

例2

这种回声效果犹如田野中传来的歌声,抒情情调中又有一种近似于沉思的意境。

第三乐章是一个2/2拍的G大调急板乐章,是一个五声部的赋格曲。它的主题与第一乐章近似:

例3

这个乐章的发展宽广舒展,中提琴引入以后,小提琴仍以华彩的演奏穿插其间,形成一种带有辉煌色彩的呈示部乐段。再现部的音乐更为刚毅且华丽,最后,在低音弦乐器和古钢琴以及长笛的应答中结束全曲。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BWV.1050)

主奏:长笛、小提琴、拨弦古钢琴(即羽管键琴)各一;协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各一。

有人说,这是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羽管键琴,又称拨弦古钢琴。它的外形和三角钢琴有些相似,在支柱另一面的顶端是一小块起制音器作用的毡子。当琴键按下时,支柱抬起,拨子拨动琴弦。琴键放开时,支柱落回,制音器接触琴弦,阻止其发出声响。羽管键琴的声音明亮、清澈,具有金属的光泽,但它的音量单薄,对手指触键的力度变化反应甚微,音响的强弱对比较差,19世纪初,逐渐被钢琴所替代。

第一乐章是2/2拍的快板乐章。以辉煌的全奏奏出主题:

例1

长笛和小提琴在羽管键琴的急速背景中对主题加以发挥。此后,羽管键琴越来越活跃,逐渐成为乐曲的主角,由它领奏出大型的技巧性华彩乐段,并以乐队的全奏结束。

第二乐章是4/4拍的D大调乐章,作者在这里标明为深情的柔板(Affettuoso)。主题带有伤感的意味,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参与演奏的乐器也减少了很多,只剩下小提琴、长笛和羽管键琴以复调音乐的形式在进行对话。

第三乐章是一个2/4拍的快板乐章。主题带有明快的民歌风味:

例2

这个主题由各种乐器轮番奏出,然后是乐队的全奏,在发展部中有非常巧妙的发挥。羽管键琴仍然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演奏《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乐队成员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b(B大调 BWV.1051)

主奏:古中提琴、古大提琴各二;协奏: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大键琴各一。

这首协奏曲与《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相似,使用的仍然只有弦乐器,而且是这六首协奏曲中人数最少的,一共只有七个人,所以,它更像是一首室内乐。

还有一个特色是这个组合中没有高音类乐器,使这首乐曲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b

第一乐章是2/2拍的B大调乐章,在古大提琴奏出低音旋律时,古中提琴奏出卡农式的第一主题:

例1

这个主题在其他乐器的铺垫下继续展开,然后由五种弦乐器轮流奏出跳跃的第二主题:

例2b

第二乐章是3/2拍的B大调较从容的快板。如同一首抒情诗般的歌唱性旋律主要仍由中提琴奏出:

例3

在低音提琴的伴随下,两把中提琴形成二重奏形式,然后在整个主题中呈现。最后,是大提琴的一段独白。b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少见的12/8拍节奏的B大调快板乐章。主题类似苏格兰民间舞曲——吉格舞曲:

例4

吉格舞曲一般是二段体结构,在这个基本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奏,并插入一个带有戏谑性的旋律。中提琴仍然是这一乐章的主奏乐器,两把中提琴的高难度对话,为乐曲增添了不少色彩。版本推荐

卡尔·李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Archiv公司,片号:427 143-2(2CD)

这套唱片的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这个经典录音中,正处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李希特为我们展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它被评选为《音乐圣经》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它占据了《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第一名的宝座。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虽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这套唱片虽然是20世纪60年代的录音,但却非常出色,音响效果颇佳。李希特碟片封套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指挥英国协奏团,Archiv公司,片号:423 492-2

特雷沃·平诺克是著名的大羽管键琴演奏家和指挥家,是克洛克音乐的权威解释者,他的指挥和演奏既具有德国式的严谨,又具有英国式的清新和优雅。

特雷沃·平诺克(Trevor Pinnock)指挥英国协奏团演奏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公认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最佳版本之一。平诺克碟片封套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平诺克指挥英国音乐会乐团的版本当属首选。这套录制于20世纪80年代的唱片由Archiv公司于2002年、2003年重新再版,归入了该公司的Blue系列的中价版,据说运用最新数码技术重新制作过,音质上又有提升。平诺克的这个录音从各方面来说无懈可击,乐队演奏家的技术非常之高,各个声部的配合也异常和谐,指挥家对于节奏的控制尤其出色,全都使用古乐器演奏使得整个录音显得非常质朴,毫无故意造作,使人百听不厌。

平诺克还有另外一张《勃兰登堡协奏曲》的CD,Avie(两张CD)

平诺克这次指挥的是来自欧洲各国的音乐家临时组成的乐队。他的演绎比以前更加放松,速度慢了,突出了享受音乐的过程。《企鹅唱片指南》认为这是CD版中迄今为止的最佳版本,给予四星评价。此版获得了2008年《留声机》杂志巴洛克器乐大奖。马里纳碟片封套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 50999 5 00955 2 0

这套录音是指挥家马里纳在1985-1987年间,率领他一手创立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再度灌录的数字版本,圣马丁学院乐团的演绎感情深入,主题庄重大方,演奏格调高雅,真实还原18世纪的演奏方法,当时小提琴上弓的幅度很小,多采用级进的旋律,很少用离调和不协和的和声,整部作品篇章布局就很均衡、扎实。演奏家们还以不过分的情感投入,把音乐展现给大家。他们凭着多年诠释巴赫的经验和权威见解,让这套录音获得非常纯正的巴赫语法,让人闻之如沐春风。《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版本很多,比较著名的还有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加德纳指挥英国巴洛克独奏团版、阿巴多指挥莫扎特管弦乐团版等,各有特色。

钢琴协奏曲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奥)莫扎特创作背景

莫扎特研究家阿尔弗莱多·爱因施坦曾这样说过:“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方面迈出了协奏和交响融合的决定性的一步。这种融合是朝着更高境界迈进的高度统一,要超越它是不可能的。因为需要完备的皆已完备了。”

1785年春,莫扎特父亲列奥波尔德前往维也纳,亲眼目睹了莫扎特走红的情况。列奥波尔德远路来到维也纳的当天晚上(21日),在梅尔格倍举行莫扎特的演奏会,演出节目中包括一首新作的协奏曲。列奥波尔德当然要去观看,他给留在萨尔茨堡的南妮写信描述了演出的盛况:“……演奏会无与伦比,乐队也十分出色。除了演奏交响乐之外,还有两位意大利剧院来的女歌手,演唱了两首咏叹调。然后就是沃尔夫冈(莫扎特)演奏新作的钢琴协奏曲。当我们到达维也纳时还在抄谱,你弟弟(莫扎特)连从头到尾弹一遍回旋曲(末乐章)的时间都没有,因为他必须监督抄谱工作。”但是,这对于天才的演奏家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列奥波尔德在信的后面又说:“音乐会精彩无比,乐队很出色。”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

这里所说的新作的钢琴协奏曲就是前一天(2月10日)刚完成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维也纳需要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创作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的大多数写于维也纳,而且都是佳作。特别是1784年至1786年(二十八岁至三十岁)三年之间,莫扎特写了第十四号至第二十五号钢琴协奏曲,数量是惊人的。

在莫扎特佳品荟萃的钢琴协奏曲中,要论其高低是很难的,但是,《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无疑是莫扎特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在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协奏曲中,《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是为数极少的小调作品(另一首是《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莫扎特很少使用小调,无论处在多么贫困的时期,莫扎特的作品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华丽的大调性格更为适宜,所以他很少使用给人阴暗感觉的小调。莫扎特并非没有忧伤悲愁,只不过他很少在音乐中表现它们,但是,很少并不等于没有。《第二十钢琴协奏曲》选择了d小调这一忧郁性调性的调式,与其他用大调写的乐曲的华丽相比,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从这首乐曲中,我们似乎听到了莫扎特的悲哀和叹息。第一乐章充满悲剧气氛,第二乐章则是静谧和凄凉的。

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中,贝多芬最爱这一首,他曾亲自演奏过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其他任何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还特别为它谱写了华彩乐段。

这首作品也是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至今演出率最高的。作者风采

柴可夫斯基说:“我深信莫扎特是美在音乐范围里所能达到的最高顶点。”阿·格·鲁宾斯坦说:“音乐中的永恒的阳光——你的名字就是莫扎特。”

如果说那些音乐大师都是天才,那么莫扎特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他和贝多芬堪称世界音乐艺术中的两座巍峨的丰碑。莫扎特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很小就表现出在音乐上的天才。他四岁学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就和姐姐一起随父亲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和德国的器乐,又接触到了作曲家巴赫、玛尔蒂尼等,并学习了他们的作曲技术,这为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风格上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1781年,莫扎特不能忍受主教的凌辱和卑微的地位,毅然辞职去了维也纳。他说:“我不曾知道我是个宫廷仆役,这对我是个危险。人总有个自尊心,我虽不是伯爵,可是比起某些伯爵,我可能有着更强的自尊。”正是这种自尊,使他成为第一个不依靠宫廷和教会的自由作曲家。

在维也纳的十年,莫扎特的生活非常艰辛,但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成功的十年,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包括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和大量交响曲、协奏曲和其他作品。这十年,被西方音乐史家称为“莫扎特时代”。少年时的莫扎特莫扎特雕像

刚到维也纳的时候,维也纳对音乐非常狂热,尤其是对钢琴,贵族们弹钢琴,也叫他们的孩子学弹钢琴,所以钢琴演奏会十分兴旺,人们争相求索钢琴音乐的新作品。天才莫扎特的大名在欧洲尽人皆知,请他教授钢琴和作曲的人蜂拥而至,几乎挤破了门,他的新作品或旧作品演奏会,每次也盛况不衰。1784年3月3日,莫扎特给父亲的信中写道:“……近日没给您写信,十分抱歉,我实在抽不出时间来。从17日开始进入四旬斋,最后三周的每个星期三,都在特拉特纳沙龙举行演奏会。预约参加的人已有一百人,届时还会增加三十人。三次演奏会的票价是六盾。剧场演出今年也安排了两场……每天上午必须教课,晚上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后面还列举了今后五周的日程,差不多隔一天就有演奏会,他必须出场。当时的演奏会要求演奏自己的作品,所以,他必须作曲。

当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尔德不放心莫扎特一个人在维也纳而去看他的时候,看到莫扎特的公寓豪华宽大,其租金比他在萨尔茨堡领到的薪俸还高。于是他放心地回萨尔茨堡去了。

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未维持多久,不久,莫扎特就陷入了贫病交加的生活中。

1791年,莫扎特在重病中写作宗教音乐《安魂曲》,在尚未完成全部音乐写作的时候,就因为长期的辛劳和贫困,病逝在维也纳,终年三十五岁。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五百四十九部作品,其中包括二十二部歌剧、四十一部交响乐、四十二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作为18世纪末期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作品欣赏

第一乐章是d小调的快板乐章,4/4拍。呈示部一开始,小提琴和中提琴似乎被大提琴和倍大提琴驱赶着,奏出令人心悸的切分节奏,营造出一个阴暗的氛围:

例1

这种阴暗忧郁的气氛在法国号、大管和双簧管加入后得到加强,而在乐队的全奏中达到悲剧性的效果。

钢琴独奏以一个哀怨的抒情性音型进入,逐渐转入比较光明的大调,似乎预示着一种光明和希望。这个主题与开始阴暗忧郁的弦乐主题交织抗衡,构成一种很大的张力。

这种交织抗争在发展部得到进一步展开,一直到再现部,这种冲突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并带着这种冲突进入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慢板,是一首“浪漫曲”,温柔而略带忧郁。一段非常优美抒情的、被称为莫扎特最迷人的灵感乐句,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

例2

但这一优美到令人心醉的旋律,却被前一乐章那种惊慌不安的暴风雨般的g小调乐句粗暴地插入。钢琴大跨度的旋律,与弦乐器的不安形成极大的冲突。冲突逐渐减弱,第二乐章结束在轻声细语之中。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基本主题仍然是一种激动不安的情绪:

例3

这个主题先由钢琴奏出,乐队多次反复,不断变化,形成极强的交响效果:

例4

此后,又出现了f小调和F大调的主题,然后是华彩乐段。突然,出现了光明欢乐的D大调,在双簧管、大管、法国号和长笛的衬托下,钢琴也加入这一光明乐句的演奏,全曲在充满希望和光明中结束。版本推荐

哈丝姬儿版,马可维奇指挥拉穆勒管弦乐团协奏,Philips公司,片号:Philips 412254-2哈丝姬儿碟片封套

罗马尼亚女钢琴家哈丝姬儿被法国人誉为“莫扎特再生”。她不仅在技巧上无懈可击,而且在精神上与莫扎特最为接近,因此,她的演奏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可惜她的身体非常不好,在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先后罹患硬化病、脑瘤和脊髓炎等大病,特别是青年时期的硬化病,险些让她失去艺术生命。她曾经为Philips公司录制过三次《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这里介绍的Philips 24bit纸皮版,是她六十五岁时的录音。她年纪已大,又被病魔缠身,技法上已显得有点迟钝,但心灵似乎与莫扎特更为接近,被认为是三次录音中最好的。拉罗查戴维斯碟片封套

唱片录制于1960年11月。录音后仅一个月,哈丝姬儿就去世了。

阿莉西亚·德·拉罗查版,科林·戴维斯指挥英国室内管弦乐团,RCA公司

拉罗查以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著称而被誉为“莫扎特夫人”,在业界拥有极佳的口碑,其优美利落的触键与充满魅力的演奏风格,誉满全球。在此唱片中,英国当代指挥大师科林·戴维斯和拉罗查配合完美,相得益彰。

塞金版,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G公司,片号:28MG0414

美籍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塞金不仅是演奏巴赫键盘作品的典范,也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以及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卓越代表。这张唱片是塞金晚年的录音,技巧虽非无懈可击,但仍然是难得的精品。塞金碟片封套

b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

(德)贝多芬创作背景

贝多芬从三十五岁到四十岁这五年之间,经历了两次残酷的战争。那就是1805年和1809年,奥地利两次与拿破仑的军队作战,两次都是奥军惨败,维也纳也被拿破仑军队占领了。1809年,欧洲战云密布,拿破仑再度进军奥地利边境。1809年4月22日,拿破仑跃马维也纳城外,维也纳的贵族争先恐后地逃出维也纳。5月4日,皇后携带子女逃出,贝多芬的学生、也是他的最有力的赞助人鲁道夫大公也一同逃走了。虽然贝多芬眼看那些贵族们一个接一个地逃出维也纳,但是,坚强的贝多芬却决心不离开他正居住的维也纳一步。拿破仑于5月13日率领军队得意扬扬地开进城里。18天之后,5月31日,被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老海顿在维也纳结束了七十七岁的一生。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在1809年的2月至10月写成的,第二年2月12日,才在科隆特纳特剧场的慈善事业演奏会上演奏。因为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几乎全聋,所以,钢琴独奏由卡尔·车尔尼担任,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车尔尼就是那位编《钢琴教材》的名家,他是贝多芬最有才能的弟子。

这次的演出不是非常成功,期刊《女神》把失败归咎于贝多芬不肯迁就听众的水平,认为“他只能被一些行家理解和赏识”。

1811年11月28日,这部作品才真正在维也纳首演。钢琴独奏由斯纳德担任,舒茨担任指挥。这次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反应非常热烈。德国一家名叫《音乐公报》的报纸1812年1月报道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富于创造性、想象力和最有效果的作品,但也是现有协奏曲中最难演奏的一部。”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认为在这部作品里“听得到军队行进的声音,而且音乐技巧本身就带有英雄的性格”。

当然,它并不是描写战争的音乐,贝多芬通过这首乐曲着力于讴歌人性。他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以精神自由和人类解放为目标,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大胆的创新。他在一向被视为单纯地表现名人技巧的钢琴协奏曲里加入了交响因素,进一步充实管弦乐的部分,创造了堪称“钢琴交响乐”的雄浑境界。

那么,是谁给这首协奏曲加上“皇帝”的标题的呢?如果读者联想到拿破仑,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青年时期的贝多芬曾经非常尊敬那位比他年长一岁的科西嘉英雄,但是,当拿破仑在1804年坐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刹那,尊敬就变为厌恶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皇帝”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写上去的。那么,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标题呢?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这首乐曲雄伟豪迈的内容足以与威风凛凛、睥睨天下的皇帝相比;另一个解释则是在古今的钢琴曲中,不论从规模或者从内容上,它都与皇帝的地位相称。

还有一个解释,因在演出中一位法国军官高呼“皇帝万岁”而得名。

不论哪一种解释正确,因为它是无标题音乐,欣赏时都不要拘泥在“皇帝”这个字眼儿上。作品欣赏

虽说这部协奏曲写于法奥战争时期,但是它的内容与战争的关系并不大,更不像当时流行的“军队协奏曲”。它所要表现的,仍然和《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一样,是表现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协奏曲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交响化的代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不仅辉煌,而且它的第一章比《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还长。

第一乐章有一个引子似的开头,乐队以全奏的形式奏出果断饱满的和弦,钢琴马上接着演奏一段气势磅礴的华彩乐段,乐队和钢琴的两次竞奏以后,才揭示出第一乐章的主题:

例1

这个主题派生出许多变化,先由弦乐器奏出,然后再由单簧管复奏。这个主题带有英雄性,是乐曲发展的基础。此后,是钢琴和乐队的对话。到发展部,钢琴和乐队的对抗更为激烈,乐队一直以压低的力量与钢琴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的华彩乐段是由贝多芬亲自谱写的。在古典音乐时期,协奏曲的华彩部分是空缺的,作曲家并不在乐谱上把它写出来,而是由独奏者自由即兴作炫技性地发挥。但是,有的演奏家对乐曲的理解并不深刻,或者是为了过分地炫耀技巧,使华彩部分有时完全游离了主题。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中第一次亲自写出了华彩乐段,并在乐谱上注明:“不要弹奏华彩乐段,直接照谱子弹下去。”此后的作曲家基本上都遵循贝多芬开创的这一传统,在乐曲中亲自写下华彩乐段,保证了乐曲的完整性。

再现部是一个高潮,在欢庆之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一个慢板乐章,是一段歌唱性的乐曲,柔和而又明朗。它的基本主题就表现了这种温暖的特性:

例2

这个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然后是钢琴两次变奏。第一次变奏是钢琴奏出如歌的旋律,第二变奏则有木管乐器的加入,最后,只剩一两支大管在B音的持续。钢琴在这个时候不间断地奏出了第三乐章的主题。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主题在激动有力的切分节奏中跳跃上行:

例3

这个主题不断由钢琴首先奏出,然后乐队复奏,直到钢琴奏出第二主题:

例4

两个主题在交织进行中,第一主题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贝多芬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娴熟自如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作曲技巧,把全曲情绪一步步推向华丽的高潮,乐曲也就在这个华丽的高潮中结束。版本推荐

古尔德版,史托考夫斯基指挥美国交响,Sony公司,片号:Sony 52632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是公认的巴赫专家,但对其他人作品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他弹琴的时候有一些怪癖,比如要坐自己特制的琴凳,弹奏时嘴里唱的是另外的旋律。他录制过好几次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古尔德碟片封套

霍洛维兹版,莱纳指挥RCA胜利交响,RCA公司,片号:RCA 7992-2-RG霍洛维兹碟片封套

霍洛维兹是20世纪浪漫主义钢琴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录音CD不多,但是每张都值得收藏。

阿劳版,科林·戴维斯指挥德雷斯顿国家管弦乐团,PhiIips公司,片号:PhiIips 416 215-2 1984阿劳碟片封套

阿劳是著名的智利钢琴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曾经演奏过巴赫和莫扎特的全部钢琴作品,并且四次举行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系列音乐会。他是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演奏家。

阿什肯纳齐版,梅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公司,片号:Decca 430704-2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虽然后来更多的是以指挥的身份从事音乐活动,但是,他本身却是一位技艺非凡的钢琴大师。他和梅塔合作的这张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是值得收藏的版本。碟片封套阿什肯纳齐

鲁宾斯坦版,巴伦博伊姆指挥伦敦爱乐乐团,RCA公司,片号:RCA RD89389

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20世纪钢琴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与美国RCA的唱片公司之间建立了二十年之久的录音合作关系。这张CD也是《第五钢琴协奏曲》值得一听的版本。碟片封套鲁宾斯坦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CD版本太多,不能一一列举,乐迷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听。

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德)勃拉姆斯创作背景

1878年的春天,勃拉姆斯在挚友比尔罗特的陪同下游览了意大利,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他们到了南方的罗马、那不勒斯,又去了西西里岛。意大利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给勃拉姆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到奥地利以后,他草拟了这部协奏曲的主题,但并没有立刻进行创作。

1881年春天,勃拉姆斯再一次访问意大利。这一次他是一个人独自前往的。他访问了威尼斯、锡耶那和奥尔维耶托,又再次去了罗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他回到意大利以后,意大利给他的深刻印象仍然萦回脑际,于是,他正式开始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1881年7月7日,完成了全部总谱的写作。意大利风光

勃拉姆斯带着一种喜悦的幽默心情,给他的一位女友、奥地利钢琴家和作曲家海因里希·冯·赫尔措根贝格的妻子伊丽莎白写信说:“我希望我能送给你一部不同于这仓促写成的、比它好的曲子,但眼下已无法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写了一首小小的钢琴协奏曲,曲中带有一段小小的谐谑曲。”伊丽莎白表示了将听到“带有小小的谐谑曲的小小的钢琴协奏曲”的喜悦和感谢。

勃拉姆斯当然也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著名音乐家舒曼的妻子、著名女钢琴家克拉拉。克拉拉非常高兴,她回信说:“但是我并不真相信你所谓的‘小’。”“无论如何,就算它很小,我也丝毫不会在意,因为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甚至我自己也许可以演奏它了。”

本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1881年11月,此部作品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首演,由勃拉姆斯亲自担任钢琴独奏。作者风采

在德国音乐中,有非常著名的三“B”——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因为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B”。但这并不是勃拉姆斯能与巴赫和贝多芬并列的原因,他能和德国最伟大的两位音乐家并列的原因是因为他在音乐创作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勃拉姆斯(1833-1897)被称为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同时,他又被看作是现实主义音乐的开端。

1853年他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梅尼的随从进行了一次演出旅行,在汉诺威遇到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然后又前往魏玛宫廷,在那里遇到了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那次旅行之后,勃拉姆斯的作曲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勃拉姆斯

约阿希姆给了勃拉姆斯一封信,介绍他认识了舒曼。在跟随舒曼学习的时候,勃拉姆斯内心暗自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病住院之后,勃拉姆斯协助克拉拉照顾舒曼和他的孩子。舒曼死后,勃拉姆斯克制住自己的感情,离开了克拉拉。他终身未婚,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大他十四岁的克拉拉。

勃拉姆斯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有太多的让人难忘的音乐记忆,这里又是大师云集的音乐圣地。1862年,勃拉姆斯来到维也纳,在经过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交响曲,1876年完成《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7年完成《D大调第二交响曲》,1883年完成《F大调第三交响曲》,1885年完成《e小调第四交响曲》。

19世纪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维也纳。

勃拉姆斯坚持古典主义创作,没有谁比他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贝多芬。他甚至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创作了,因为很难再达到贝多芬的高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第一部交响乐发表的时候他已经四十三岁了。而他的《第一交响曲》常常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他的《第二交响曲》又被称为《田园交响曲》,他的《第三交响曲》又常常与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相提并论。

除了四部交响曲以外,勃拉姆斯最著名的作品还有《德意志安魂曲》。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b《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堪称钢琴协奏曲中的精品。作品欣赏

一般协奏曲采用的是三乐章的形式,而这首乐曲却采用了比较罕见的四乐章。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品有很强的交响性。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以圆号奏出明亮的主题:

例1

钢琴马上以一连串的琶音与之相呼应。在木管乐器的引导下,钢琴奏出华彩乐段。

但此后钢琴就似乎不再像一件主奏乐器,而是与乐队浑然一体,相互应答。

当乐曲展开时,钢琴的琶音进行和乐队暴风雨般的行进,仍然可以感觉到圆号引出的第一主题。

第二主题很快出现了,这是一段柔美的抒情旋律:

例2

而第一主题仍然不断出现,在钢琴炫技的八度颤音与圆号主题的交织中,第一乐章辉煌结束。

第二乐章是一个协奏曲中比较罕见的谐谑曲。它的结构很宏大,且激情饱满,但是也有紧张和冲突。

钢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生机勃勃的:

例3

低声部则是向着相反方向的下行,造成很大的张力。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第二主题,悲哀而静谧,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

例4

具有英雄气质的D大调闯入,开头的谐谑素材又出现,并形成生动而坚定的结尾。b

第三乐章是一个慢板乐章,B大调,6/4拍,它由大提琴奏出,优美如歌:

例5

这一段旋律非常优美动人,充分表现了勃拉姆斯歌曲创作的能力。勃拉姆斯非常喜爱这一旋律,以至于以后他在写歌曲《我愈来愈惊醒》时,又使用了这一旋律。

旋律从大提琴转到大管和小提琴,再转到钢琴独奏。然后,在钢琴的伴奏下,两支单簧管进行了一段短暂的对话。当大提琴和钢琴再次进入的时候,乐章也进入尾声。

第四乐章是一个标准的回旋曲,轻快而优美。钢琴主奏乐器的地位凸现出来。一个非常辉煌的主题在钢琴和乐队的复奏中出现:

例6

在乐章展开时,这个主题不断变化,钢琴部分极其辉煌,当主题最后一次出现的时候,钢琴奏出极为华丽的琶音,乐曲在乐队有力的全奏中结束。版本推荐

巴克豪斯/钢琴,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ecca公司出版,片号:Decca 466 380-2

巴克豪斯是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莱比锡学派最后的代表人物(1884—1969年)他作风严谨,严于律己,六十四岁以后才灌制唱片。这张唱片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67年与卡尔·伯姆合作,由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被《唱片艺术》评为该曲最感人的演奏。两位大师倾情投入,表现了作曲家坚韧不拔和淡泊脱俗的境界。这张唱片录于1967年,当时巴克豪斯已八十三岁,虽说技艺不如其盛年,但在音乐理解上更多地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乐队的音色也很棒,演奏和音效都属上乘。巴克豪斯碟片封套

安达/钢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 474838-2安达碟片封套

瑞士籍匈牙利钢琴家安达,曾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多南伊学习,他的特长是阐述匈牙利及周边东欧国家作曲家的作品,晚期专门演奏巴托克作品,是演绎巴托克作品的专家之一,在巴托克钢琴作品的传播方面贡献颇大。他早年凭着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激情四射的演绎而一炮走红,一生都在演奏这部作品。而我们现在在该碟中听到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在1968年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录音,晚年的这个录音深沉、庄重、稳健但不失激情,气质高雅。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气势宏大,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又是魄力十足,再加上安达的演奏充满激情、强烈对比的效果,把这部作品演绎得非常壮阔,这是一个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版本的好选择。

吉列尔斯/钢琴,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公司,片号:DG 447 446-2

这是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最权威也是最受推崇的版本,最准确也是最完美地开掘出勃拉姆斯内在的理性精神。吉列尔斯是苏联著名钢琴演奏家,他在情感两极有高超的平衡力,无论是激情四射的狂想还是柔美细腻的抒情,都拿捏得极有分寸,吉列尔斯的版本是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诠释中最标准的版本。吉列尔斯碟片封套

齐默尔曼/钢琴,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G公司,片号:DG 415 359-2

气质浪漫到有点波希米亚味道的波兰钢琴家齐默尔曼与勃拉姆斯作品里的自由、欢娱气质(尤其是《第二钢琴协奏曲》)息息相通,却又恰如其分地避免了学究味。而勃拉姆斯特有的宽广、大气与自怜、自省甚至自恋相混合的音乐性格,在齐默尔曼的诠释中,有几近完美的表现,而且越到后面越能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到位的理解力,这实在令人惊叹不已。齐默尔曼碟片封套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波)肖邦创作背景

肖邦是一个纯粹为钢琴而生的演奏家、作曲家。他的管弦乐作品不多,而为钢琴而作的协奏曲仅有两首。这两首协奏曲分别作于1829年和1830年。先写成的是现在标明为“第二”的f小调这一首,因为出版在后,就被标为“第二”了。写作《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肖邦刚刚二十岁。这一段时间,他正在以一个钢琴家的身份随时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等地巡回演出,同时也在进行两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

1829年,肖邦陷入一场热恋之中,对方是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但内向的肖邦不敢向她表白,就把这淳朴而炽热的情感倾注在作品之中,这就是《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的原因和主题。他说:“我已经找到我忠实而诚挚地崇拜着的意中人——可能对我来说是不幸。六个月过去了,可我却还从未与这位我每夜在梦中见到的人交谈过一个字——她就是当我写作协奏曲的adagio乐章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人。”波兰华沙教堂

这首协奏曲于1830年3月17日在华沙首演。由于肖邦是第一次尝试写作这样的大型作品,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首演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大概在此之前,肖邦就已经开始了《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写作。

1830年3月,肖邦在一封信中提到第一乐章的写作时说:“作品还没有完成,因为那种真正激励着我的情绪一直从我身边溜走。要是我只写完了allegro和adagio乐章的话,我也不会为末乐章犯愁了。”

乐曲在同年的9月完成。9月22日,肖邦写信给好友蒂特·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协奏曲已经完成了。这首协奏曲非常华丽,以至于肖邦在信中说:“而我却感到自己是个生手。”他还说,“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

乐曲于1830年10月11日在华沙国家剧院首演,这大概可以看作是肖邦对祖国的告别演出,因为此后不久出国演出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祖国。

这次的首演很成功。第二天,他写信给蒂特说:“昨天的音乐会是一场巨大的成功,我急于想让你知道,我一定要告诉阁下,我一点儿、一点儿也不紧张,演奏时就像独自一个人弹琴那样,一切都进行得很好,座无虚席。乐队开始先演奏格纳的交响曲,接着,阁下,我们奏起了《e小调协奏曲》的allegro乐章,我无拘无束地弹起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没有贝多芬那样的气势,尤其是没有乐队的强烈的交响效果,正如舒曼所说,他“不像那位伟大的天才——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队的大军,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肖邦的协奏曲,是按自己的方式加以处理的,他不套用独奏乐器同乐队竞奏的原则,而让钢琴起着主导的作用,乐队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

为这两首协奏曲重新配器的版本,在音乐会上也常可听到。作者风采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七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足二十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

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肖邦故居

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的《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在德国引起很大的轰动。1831年舒曼在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写道:“脱帽吗,先生们!在你们面前是一位天才!”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巴黎是当时欧洲艺术的中心,肖邦在这里接触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和当时钢琴的最高艺术成就。在这里,他结识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界的顶尖人物: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贝里尼、海涅、德拉克罗瓦等人。后来在和门德尔松等人沿莱茵河巡演的时候,在莱比锡又认识了舒曼。1838年,肖邦和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恋爱并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中,肖邦结识了更多的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创作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肖邦的身体一直不好,他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1839年,肖邦的肺病已经很严重。1848年春,他和乔治·桑的关系破裂,对他的打击很大,生活也没有保障。这个时期,他去过英国,受到极大的欢迎,1848年在英格兰举行音乐会后,伦敦的《每日新闻》这样写道,“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肖邦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对作品的表现能力。他的音乐风格之独特,是以前任何一位大师都不可能达到的。我们从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如此激动人心的音乐。”但这一切并没有让他的情绪有所好转。同年11月,他的病情加重,回到巴黎。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逝世。巴黎所有的优秀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葬礼上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按照肖邦生前的愿望,他的心脏被送回华沙,埋葬在祖国的一座教堂之中。

肖邦是19世纪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有“钢琴诗人”的美称。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用音乐表达了对祖国的感情,也让世界了解了优秀的波兰音乐。作品欣赏

第一乐章采用传统的古典协奏曲双呈示部的形式。乐曲有一个长达五分多钟的引子。庄严而富有戏剧性,它的主题在乐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地方都可以见到:

例1

乐章的两个主题形式上比较相近,都带有肖邦式的歌唱性,第一主题线条较粗:

例2

第二主题则更为美妙动人:

例3

当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引入以后,钢琴很快以引子主题经过,然后大胆进入,依次呈示两个主题。

在展开部中,钢琴炫示着华丽的技巧,充满生气。舒曼评价肖邦钢琴协奏曲“耽于梦想、优雅、敏感、感情充沛、高尚”等特点,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第二乐章是浪漫曲,虽然肖邦说这是一个传统的慢板乐章,但在乐谱上标明的却是Larghetto,也就是小慢板,近于广板的速度。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个乐章有以下说明:“它富有浪漫气息,具有宁静而相当忧郁的性格。它要表达这样一种印象——人们凝望着动人的景色,心中唤起美好的回忆,仿佛在迷人的春夜月光下的梦境之中。”

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吟诵式的淡雅引子,接着,钢琴奏出基本主题,安详平静,如同一首夜曲:

例4

中段的主题略有一点激动,但基本情绪和上一主题相似:

例5

这两个主题都是肖邦式的,带有纤弱的性质,勾画出一幅月夜的自然美景。如果仔细去聆听,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树叶的沙沙声、流水的潺潺声、鸟儿的啁啾声。最后,乐队奏出了基本主题,钢琴反而以华彩音型与和声为之伴奏,令人陶醉。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是欢快的波兰民间歌舞场面。它也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采用的是波兰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的素材,这种民间舞曲据说是源自克拉科夫城附近地区:

例6

这个主题强弱对比强烈,旋律粗犷豪放,如同民间的狂欢场面。

第二主题是这样豪放,但要显得温和一些,与第一主题形成一定的对比:

例7

钢琴部分的反复中,插入不同情绪和色彩的插段,结合着钢琴的华丽技巧,使这一乐章一直流溢着节日欢腾的气氛。版本推荐

波利尼/钢琴,克莱茨基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 CD 567549-2

1960年,年仅十八岁的波利尼在肖邦钢琴大赛上夺魁后,马上录制了这部协奏曲。这也是波利尼最早的录音,并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同时受到《日本唱片艺术》的推荐,《留声机》杂志评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百张唱片之一”,乐迷几乎人手一张。这也确实称得上是此曲最顶级的演奏之一。波利尼的演奏充满了乐观开朗的向上之气和年轻人才拥有的爱的热情。触键灵敏而细腻,节奏婉约而稳定,线条层次清晰,技艺无懈可击。克莱茨基是波兰著名指挥家,与波利尼的配合非常和谐。碟片封套波利尼

阿格里奇/钢琴,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 415062-2阿格里奇碟片封套

作为1965年肖邦钢琴大赛的冠军,阿根廷女钢琴家阿格里奇也是以演奏肖邦协奏曲闻名的,这是1968年的录音母带、1996年重新制作的。她和阿巴多合作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可以说是自然天成的上品(她还与阿巴多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过唱片),也是肖邦这首协奏曲最热门的版本,许多少男少女都很迷这个版本。阿格里奇采用的是她标志性的稍快的速度,一出现就信心十足,以动人的激情和飘逸的音色展示出辉煌的技巧,她的快速运指像炫技大师那样如行云流水,而且演奏中不失作品应有的清新艳丽。

傅聪/钢琴,汤沐海指挥华沙交响乐团版,CoIIins公司

傅聪演奏的肖邦极负盛名,但也颇受争议。而这张肖邦钢琴协奏曲的录音则堪称傅聪的最佳水平。在《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傅聪的处理与众不同,他似乎格外强调肖邦“柔中带刚”中的刚的一面。他的音色太漂亮了。汤沐海则是近年来优秀的华人指挥家,曾受到卡拉扬的青睐,他与傅聪的合作非常默契。这张CD的录音也非常好,弦乐非常甜美,钢琴声更是美到极点,非常通透。傅聪碟片封套

齐默尔曼/钢琴,波兰节日管弦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 459 684-2

在肖邦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到来前,齐默尔曼重新录制了这首协奏曲,他首先组建乐队,从三百五十名申请者中选出五十名年轻的波兰演奏家,其中不少人都有作为独奏家或重奏团员的生涯。他们都赞赏齐默尔曼,能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地来帮助齐默尔曼实现他的梦想,这张CD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录制完成的。齐默尔曼是诠释肖邦作品的专家,这次的录音,速度虽比正常的要慢许多,但却另有一种韵味。碟片封套齐默尔曼

鲁宾斯坦/钢琴,斯克洛瓦泽维斯基指挥新爱乐乐团版,RCA公司,片号:RCA RD 85612

鲁宾斯坦是钢琴顶级大师之一,他的“肖邦”当然也具有权威性。上一代的演奏家尤其是鲁宾斯坦的“肖邦”,典雅高贵,但少了一点热情(尤其是肖邦早期的作品),但却是字正腔圆,豪迈大气,最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碟片封套鲁宾斯坦陈萨碟片封套

陈萨/钢琴,劳伦斯·弗斯特指挥里斯本古本加管弦乐团版,PentaTone公司,片号:PTC 5186 341

陈萨是中国近年来涌现的优秀青年钢琴家之一,她诠释出个人认为更接近肖邦的气质和精髓。陈萨注意发掘和领会作曲家肖邦的创作内涵,用音乐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打动听众的心灵。她与欧洲著名的里斯本古本加管弦乐团以及指挥大师劳伦斯·弗斯特合作的该唱片在欧美一经推出,立即获得伦敦古典调频电台的“本周最佳唱片”的殊荣。

此外,中国近年来最负盛名,也最活跃的青年钢琴家李云迪和郎朗也都录制有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值得一听。

a小调钢琴协奏曲

(德)舒曼创作背景

1840年9月12日,舒曼终于和他心爱的克拉拉结了婚,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满意最幸福的一件事。在爱情的滋润下,才华横溢的舒曼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曾经计划要写一部名字叫《克拉拉》的交响曲,但是他并未着手写作,而是写了一部单乐章的《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这个作品于1841年8月13日和莱比锡布业工会乐队合作演出,但听众的反应平平。

此后,舒曼想出版这部作品,他换了好几个名字,比如《热情的快板》《音乐会快板》等,但仍然没有出版商愿意接手。

这个作品被他放置了四年,直到1845年,舒曼为它写了一个慢板乐章“间奏曲”和一个第三乐章。正如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的:“它现在已成为一首协奏曲了,我打算在下一个冬季演奏它。我很高兴,因为我一直想演奏一首他写的华丽乐曲。”

乐曲的首演在1845年12月4日,地点是德累斯顿萨克斯旅馆的大厅内,钢琴演奏者当然是克拉拉。这次演出,三个乐章分别被称为《热情的快板》、《小行板》和《回旋曲》。那年冬天,在莱比锡再次演出,指挥是他们的好友、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第二年,在维也纳演出此曲,由克拉拉弹奏钢琴,舒曼亲自指挥。

这是舒曼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继贝多芬之后,钢琴音乐的又一高峰,荣列世界五大钢琴协奏曲之一。作者风采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年)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一个出版商家庭。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舒曼小的时候,对文学有很大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名著,对席勒和歌德的作品有过深入的研究。深厚的文学修养对舒曼后来进行音乐创作,尤其是音乐评论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他从小又对音乐有非常大的兴趣。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十三岁就指挥学校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唱自己创作的赞美诗。

1828年舒曼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对音乐的热爱使他在两年后放弃了法律,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但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在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舒曼与老师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

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克拉拉的结合,使舒曼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后的一年间共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应门德尔松的邀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和钢琴。

从1849年开始,舒曼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他的一生其实并不十分顺利,开始是为了学习和从事音乐与家庭的斗争,接着是手指受伤使他成为一流钢琴家的愿望破灭后的打击,然后又是与克拉拉的爱情遭到她全家的反对,这一切使舒曼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打击,长期为恐惧与痛苦所折磨,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甚至一度出现厌世的情绪。1854年初春,他甚至投入莱茵河自杀,被人救起后就再也没有恢复正常。最后两年,他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中,虽然克拉拉对他一直不离不弃,但他还是于1856年7月29日逝世。舒曼与妻子克拉拉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他还写作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作品欣赏《a小调钢琴协奏曲》从表面上看,是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但是,它却与古典协奏曲有不同之处。它没有采用李斯特运用单一主题发展的手法,而是采用了变奏发展的方法。

舒曼像贝多芬一样,亲自写下了第一乐章后面的华彩乐段,以免演奏者为炫技随意发挥而破坏了音乐的本质。

第一乐章是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快板,a小调,4/4拍。乐章一开始,是一段很短的引子,全乐队一个强烈的和弦之后,钢琴奏出另一个华彩的下行乐句。紧接着,双簧管奏出基本主题,独奏钢琴马上加入,并把它加以发展:

例1

这个主题不仅是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唯一主题,而且也是全曲唯一的主题,非常辉煌壮丽。

呈示部并没有出现第二主题,而是由那个唯一的主题在调性、速度、节奏等方面不断地变化,使乐曲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当单簧管再现这个主题的时候,作曲家将它转为大调式,色彩的变化让它显得更为辉煌明亮,似乎是一个新的主题出现。它与原来的主题形成对照,就像一般奏鸣曲中两个主题的冲突或发展一样:

例2b

展开部转入A大调,6/4拍,一开始,是钢琴和单簧管的对话,长笛、大管和小提琴作为陪衬,而大提琴则以持续的低音支撑着。接着,乐队的加入和钢琴的华彩将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

此后,进入到再现部。主题和主题的变奏相继出现,但比呈示部更为活跃,而且钢琴一直以强烈的方式积极参与,将乐曲推向结尾的华彩部分。

华彩乐段是舒曼亲自写的,这一做法为贝多芬首创,目的是防止不平庸的演奏者在这里游离了乐曲的本质而只作炫技的演奏。开始是一个叙事性的旋律,然后,主题由左手在低音区弹奏,右手则是一个长长的颤音,直到主和弦出现,才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这一段华彩被认为是“19世纪最著名的装饰演奏”。

第二乐章是一首间奏曲。优雅的小行板,F大调,2/4拍。曲式结构为“A-B-A”式的三段体。A部分一开始,是钢琴和弦乐器的对话:

例3

这个主题仍然是由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这个主题变形之后,大提琴奏出B段的第二主题:

例4

乐曲再次回到A段,旋律和结构与前面的A部分只有很少不同,然后,突然增强力量,进入热情的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奏鸣回旋曲式。一开始,钢琴就以饱满的热情奏出三拍子的舞曲,这里仍然是一个主部主题变型的舞蹈节奏:

例5

这个主题的效果是辉煌的。

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先由弦乐组奏出,然后钢琴在新调上复奏:

例6

展开部是一个短小的赋格,舒曼虽然不是“对位法”大师,但是显然受巴赫等人的影响,这一段赋格仍然非常精彩。

再现部转入辉煌的D大调,在狂欢的胜利气氛中结束。版本推荐

范·克莱本/钢琴,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BMG公司,片号:BMG 88697082832

范·克莱本(1934-2013)是美国钢琴大师。在美苏冷战时期,他参加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以辉煌灿烂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夺得金牌,为化解两国的紧张关系做出了贡献,赢得苏联人的尊敬,回国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随后由康德拉辛指挥、RCA所灌录的唱片也一时洛阳纸贵,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古典唱片。此张专辑是范·克莱本演奏事业最巅峰的1960年与1961年,同当时盛名一时的指挥家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十分难得。克莱本碟片封套

布伦德尔/钢琴,阿巴多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PhiIips公司,片号:PHCP-24008

布伦德尔被认为是我们这一代居于领导地位诠释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及李斯特的钢琴家,他录制的舒伯特与贝多芬全集是国际上的指标。他是飞利浦古典的独家签约艺术家,曾经录过数张范围从巴哈到荀白克作品的得奖录音。舒曼的作品也是布伦德尔经常演奏的。这款与阿巴多合作的录音效果极佳,值得一听。布伦德尔碟片封套

波利尼/钢琴,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公司,片号:DG 427 771-2

波利尼和阿巴多的组合似乎是理智与华丽的双重保证,琴声细腻饱满、光彩动人。钢琴与乐队表现出精雕细琢的做工美感,艺术性极高。荣登《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榜单。波利尼碟片封套

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里赫特、阿格里奇等人均录制有舒曼《a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唱片,可以参考。

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匈)李斯特创作背景

李斯特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指挥家和作曲家。在众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协奏曲只有b两首,即:《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A大调钢琴协奏曲》。

据说还在跟贝多芬的学生、著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学习的时候,李斯特就希望能创作出钢琴协奏曲。这个愿望直到1849年他三十八b岁时才完成《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此后又不断地修改,首演的时候,已经是1855年2月,李斯特已经四十四岁,而这首协奏曲最终改定而获得成功是在1869年,李斯特已经五十八岁了。由此可见,这部协奏曲花费了李斯特很多的心血。

作为浪漫乐派最伟大的演奏家之一,李斯特无论在钢琴演奏和作b曲上都是大胆的革新家,这必然受到保守人物的不理解。《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难度非常高,可以说把钢琴的技巧发挥到了极限。但李斯特是在寻找新的音乐语言,而不是单纯地炫技,但一些批评家恰恰就是不理解这一点而对作品横加指责。这部交响曲的首演是1855年2月在魏玛宫廷音乐会上,由柏辽兹指挥,李斯特亲自担任独奏,但反应平平。1857年在维也纳演出,甚至被认为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李斯特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三角铁,就被以尖刻闻名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讥讽为“三角铁协奏曲”。

就像历史上所有的天才一样,他们虽然在后世享有盛名,但当时却往往不为人所理解。不过他们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主张,停止自己的探索。

据说著名钢琴家古尔德在弹奏钢琴的时候,嘴里常常会嘟嘟囔囔地唱一些和他弹奏的乐曲一点关系都没有的调子,给他录音的录音师常常为怎样去除那些噪音而头疼。但你可能没有想到,李斯特在弹奏b《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也会唱一句歌词:“你们谁也不懂,你们谁也不行!”对汉斯立克的讥讽,他的回答是:“尽管那些博学的批评家们提出了最聪明的批评反对意见,但我还是要继续使用打击乐器,而且我将从它们那里获得一些新颖的效果。”b

1869年,李斯特的一位女学生在维也纳演出《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说李斯特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喜极而泣。人们终于扫除偏见,认识到这一部伟大作品的价值。现在,它已经成为众多钢琴家的保留曲目,也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作者风采

李斯特·费伦茨(Liszt Ferencz,1811-1886),匈牙利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公爵埃斯堤哈齐的领地多波扬村。他的童年和莫扎特、贝多芬十分相似。自幼就有神童之称,九岁时就举行了第一场钢琴独奏会。他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利耶里学习作曲,跟随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学习钢琴。十二岁因即兴弹奏贝多芬给他的一个主题而被贝多芬亲吻。李斯特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与帕格尼尼、柏辽兹、舒曼、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在听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后,大为震惊,又受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宏大气势的影响。一方面,他把帕格尼尼的绝技表现到钢琴上;另一方面,他让钢琴有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有了宛如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他出神入化的钢琴技巧,为他赢得了“钢琴大王”的美誉。大诗人海涅在听了他的演奏后惊呼,说他“施展着接近于神话的魔力”。舒曼的夫人、著名的女钢琴家克拉拉在听了李斯特的演奏后,流下了眼泪。她说:“我哭出声来,它竟使我如此激动。与李斯特相比,其他的大师们显得无比渺小,甚至连泰尔伯格也不例外。”俄罗斯大音乐家斯塔索夫和谢洛夫一起听了李斯特的演奏后说:“我和谢洛夫二人听完音乐会后,好像神经错乱的人一样,彼此说了没有几句话,就匆匆各自回家了,为的是快点写出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狂喜。那天我们彼此立誓,从今以后永远把……这一天定为神圣的日子,而且至死对这日子的情景不忘。”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说:“与李斯特相比,其他钢琴家全都不过是孩提之辈。”德国魏玛古城

1848年至1861年,李斯特一直住在魏玛,并且担任魏玛歌剧院指挥。他的指挥声名很快和他的钢琴家声名一样响。他有十年之久一直以指挥家的身份站在魏玛的舞台之上,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长期不被承认的歌剧得以重见天日。

李斯特作为作曲家的名头与钢琴家一样响亮。他长期与作曲家柏辽兹、肖邦、舒曼、罗西尼、瓦格纳和文学家雨果、缪塞、乔治·桑、巴尔扎克、大仲马、海涅、德拉克洛瓦等在一起,必然会刺激起他的创作欲望。其实他早在十四岁就写出了歌剧《唐·山乔》,并于1825年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他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还创作了两首交响曲、十二首交响诗、十五首匈牙利狂想曲等,使他跻身于一流作曲家行列。

李斯特晚年随影响他一生的两个女人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公爵夫人一起去了罗马,但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合法结婚。公爵夫人开始全力从事宗教事业,李斯特也转向了对宗教的研究,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逸事》和《基督》。李斯特在罗马待了八年,做了四年的神父。然后重返魏玛,重新从事他的音乐家和教育家的事业。

1886年7月31日,他因病在女婿瓦格纳的家中逝世。作品欣赏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李斯特的音乐如同雷电,如同喷射的火b焰,有着神话般的威力。”以此来形容这首《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非常恰当。这是一首辉煌的作品,体现的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情绪。

这首协奏曲究竟是单乐章还是四个乐章,历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但主张是单乐章的人,也看到它很容易分辨出四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因此,两种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也采用四乐章的结构来欣赏。b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E大调,4/4拍,奏鸣曲式。一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雄伟壮丽、具有明显的英雄性质的主题,接着,钢琴以技巧性的八度经过句紧跟着奏出:

例1

这个主题热情饱满,既是第一乐章的主题,又是全曲唯一的基本主题,也是整个乐曲发展的核心。这个主题在钢琴和乐队中反复奏出,形成热情喧闹的气氛。钢琴有一个华彩演奏,一直到音调急速上升时结束。这时,单簧管奏出优美的第二主题。这个抒情性的主题由钢琴轻柔地接过,然后发展为带有幻想性的清丽旋律:

例2

这两个主题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中交织在一起,钢琴与小提琴有一段对话。展开部以乐队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题开始,钢琴即以这个动机发展为一个华彩的半音阶下降。此后,管乐器和弦乐器又分别有一段华彩性演奏。再现部则不再有第二主题出现,钢琴以琶音行进,最后以半音阶上行结束。

第二乐章是稍慢的慢板,B大调,变奏曲式。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区奏出这一乐章的基本主题:

例3

这个主题由小提琴接过,情绪明快。钢琴在高音区奏出这一主题,带有牧歌式的温暖。大提琴与之应答,饶有趣味。然后,出现一个新的主题,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提琴上交替出现:

例4

单簧管轻轻地奏出基本主题,乐曲进入第三乐章。b

第三乐章是E大调,3/4拍,谐谑曲式,带有梦幻色彩的舞曲风格。第一主题有戏谑成分,被汉斯立克讥讽的三角铁就出现在这里:

例5

第二主题在钢琴的高音区出现,有一点缥缈的感觉:

例6

最后,基本主题和第二乐章的新主题出现,把音乐导入第四乐章。b

第四乐章仍然是E大调,雄壮的快板。以木管乐器为主体,雄壮地奏出这个乐章的主题,铜管有力地奏出第二乐章的新主题。此后,长笛和其他木管乐器分别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和乐曲的基本主题,然后,钢琴以华丽的方式快速展开,在辉煌的生气勃勃的气氛中结束全曲。李斯特形容这一乐章说:“只是先前那些主题素材的紧迫重现,但节奏更快而跳跃,其中并没有新的主题……像这样捆在一起并使整个乐曲圆满结束的做法多少是我自己的,但从曲式的观点看又是十分可取和完全合理的。长号和低音弦乐器奏出柔板乐章的后半部分,接着出现的钢琴音型完全是柔板中长笛和单簧管主题的再现,正如结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